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征范文

时间:2023-08-14 17:3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征

篇1

【关键词】高速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政工人才队伍;政工网络

中图分类号:F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5-037-01

一、高速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一)指导作用

高速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和员工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首先,高速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对高速公路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帮助企业员工明确工作目标,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奋斗目标,提高员工的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协调作用

高速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员工的矛盾利益关系和心理需求方面具有重要的协调作用。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能够给与员工利益表达的机会和情感诉求,并能够增强企业员工之间,上级和下级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员工确立正确的哲学观,帮助其正确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企业员工的健康发展。

二、高速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高速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高速公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高速公路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从目前我国高速公路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分析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高速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高速公路行业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出现的新型行业,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点多、线长、面广,而且大部分人员的工作环境是在郊外甚至农村,导致高速公路企业员工工作单调,积极性不高,思想觉悟不到位;同时,高速公路企业作为服务型的企业,使得企业员工流动性大,年轻员工较多,思想政治素质不稳定,工作情绪较大。而目前,我国很多高速公路企业对思想政治工作没有给与充分的重视,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落后于企业的发展,员工思想政治上出现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给高速公路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高速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上缺乏高素质的政工人才队伍

高速公路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决定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从高速公路企业的现实情况来看,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既要能够解决高速公路企业员工存在的实际问题,又要能够充分的关注员工的心理需求和个人长远发展。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政工人才队伍成为目前高速公路企业工作的当务之急。

(三)高速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相对落后

从目前我国高速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分析来看,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式还具有滞后性,一方面,网络作为目前最重要、最快捷的信息传播方式,在高速公路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欠缺;另一方面,高速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传统、老套,尤其是在理论学习上不够;在新形势下,对高速公路企业干部和职工的思想特点研究不够,创新方法欠缺,针对性也有待提高。

三、创新高速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

(一)加强对高速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

一直以来,高速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并没有得到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与企业员工息息相关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问题也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企业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和沟通,导致企业员工在思想政治方面严重滞后与企业的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高速公路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得到企业的重视,努力创新高速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心,增强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二)建立高素质的政工人才队伍,加强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首先,从观念上进行创新,这就要求在高速公路企业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企业员工中树立改革意识和全局意识,帮助企业员工重新审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其次,从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上进行创新,高速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必须明确,必须紧紧围绕着企业的中心工作展开,服务企业的发展大局,在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进行全盘整理,清扫思想政治障碍,树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价值和地位,最终促进高速公路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创新高速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手段,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率

当前,网络作为最有效的信息传播载体,应该充分的利用到高速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建立有效的网络管理机制,创建系统化的政工网络;同时,强化高速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机制,努力形成统一领导,共同负责,广泛参与的一体化政工体系。

四、结束语

高速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在新形势下,高速公路企业必须及时发现其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充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和新动态,不断的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和方法,从观念、内容以及载体等方面全面创新,从而推动高速公路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G].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

[2]郭民良等.青年思想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306—307.

篇2

一、重要性分析

在新的时展形势下,要想实现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化发展,就必须要将推行人性化服务作为其主要目标。并根据人性化服务的相关要求,进一步提升医院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增强其职业操守,打造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快和谐医院的建设进程。将推进人性化服务作为创新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推进人性化服务是医疗市场竞争的结果

当前,我国的医院的服务在供求上的表现是供大于求,基本上每一家同等性质的医院在设备、技术方面的差异性不大。要想提高其在医疗市场中的占有率,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就必须要提升本院的服务品质,推进人性化服务。由此可见,以推进人性化服务为目标创新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是医疗市场竞争的结果。为了赢得市场,医院不仅要树立自身的人文关怀,提高资金的运营效率,还要为患者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并认知到人本管理理念的潜在能力,积极在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宣扬人性化服务,帮助医院工作人员树立先进的人文理念,引导其走人性化服务道路。

(二)推进人性化服务是现代医学模式的内在要求

从生物到心理,再从心理到社会,是现代医学的主要模式。之所以要将推进人性化服务作为创新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目标,主要是因为人性化服务是现代医学模式的内在要义。在现代医学模式的规定下,医务人员既要治疗患者的生理疾病,还要关注其心理需求,将生理疾病与患者放在同等地位,给予患者以尊重、关爱、理解,为其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进而践行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三)能够有效拓展升华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将人性化服务作为其创新目标,能够有效拓展升华以人为本的思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生理疾患诊治方面的要求增加,其在心理方面的需求增加。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患者也比较关注精神和心理上的舒适,患者需要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在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中,以推进人性化服务为其创新目标,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是医者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要求,并且能够有效升华拓展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医务人员的工作中,只有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并为其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才能够帮助医院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并帮助其屹立于医疗市场之林。

(四)能够帮助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需医务人员树立待患者如自己的亲人的认知,多换位思考,无论是小的言行还是大的手术都站在患者的角度进行思考。注重患者的细微感觉,做好细节工作,弄清楚患者的需要之后采取合适的方式给患者进行诊断,给患者留下舒适的回忆感受,让患者感受到人性化和温馨。在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中,将人性化服务作为其创新目标,科学医护人员的用语,打造干净整洁的医院环境,及时满足患者的需要。想患者之想,急患者之急,进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五)能够促进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医院思想中政治工作中,推进人性化服务,并以此作为其创新目标,能够促进医院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当前,很多医院都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比如诊断治疗不及时,收费不合理,膳食搭配不科学以及与患者之间的沟通缺乏技巧性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医院的发展,要想有效解决掉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在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推进人性化服务。并将人性化服务作为医院发展的战略,让医院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认知到人性化服务的重要性,为医院赢取良好的发展口碑,帮助医院谋求更深远的发展。在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推进人性化服务战略,并以此作为其工作创新的目标,其意义重大,各医院都需要在工作中贯彻落实人性化服务方针。

二、措施分析

(一)做好医院的医德医风教育

在人性化服务目标的推行过程中,需要在思想中政治工作中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力度,让他们在诊疗过程中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并践行,给患者舒适的体验。医德医风是医院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的内在要义,是一种责任意识,服务精神。各医院之所以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其目的便在于提高医院内部的医德医风建设水平。为了更好的推进人性化服务,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就必须要立足实际,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切实做好医院的医德医风教育工作。并在实践中规范医德医风教育,帮助工作人员树立优质的医疗思想,以及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高尚品质,督促医护人员强化服务意识。 让其在具体的工作中注意把控自己的态度,说话的方式和技巧,自觉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此外,在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还要培养与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作为医德医风教育的切入点,尽快建立健全医德医风规范体系,完善医院内部相关制度。在人性化服务推进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树立三多式服务宗旨,医务工作人员与患者之间要多说几句话,多跑几步路并要多为患者动几下手,以践行医德医风教育成果。

(二)创建医院文化

在医院的人性化服务推进过程中,离不开优秀的医院文化,医院文化能够从制度层面予以指引,让医务工作人员在日常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进而改变自己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创建优秀文化,是做好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前提,要想看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养,就必须要强化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从文化制度层面来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并借助医院文化来培养人们的先进思想和优秀品质。为了有效创新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围绕学习型医院的目标积极推进人性化服务,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帮助工作人员更深刻的领悟人性化服务的内在要求,争取在医院内部形成一种人性化服务氛围。在推进人性化服务的过程中,可以多开展与患者之间的沟通的主体活动,让医院在日常工作中,将管理、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医院文化建设融为一体,进而形成统一的医务工作价值观,医疗服务观,增强工作人员的服务精神。其次,在人性化服务推进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创建制度化的文化体系来帮助工作人员规范自己的行为,通过增加物质投入的方式来改善就医环境。让工作人员和患者都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_展自己的工作,得到相应的治疗。此外,人性化服务的推进和医院文化的建设也都离不开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在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要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服务意识和职业操守。并通过采取合理的激励方式调动工作人员的热情,增强其服务的能力,进而提高医院各项工作的效益。

(三)塑造医务人员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人是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和主体,人的价值体系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体现出来,思想政治工作能够知道人的价值走向正确的方向,并让其向高尚的方向升华。在当前的形势下,多元化是人们价值观念的主要特征,在红包、回扣等的诱惑下,人性时刻面临着考验,人们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塑造?t务人员以人文本的价值观念,就需要推进人性化服务,利用人性化服务战略来抵制商业红包和以医谋私,减少不良社会行为对医务人员的腐蚀。在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导医务人员树立以人为本、以 病患为本的价值观念,需要让他们正确认识到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的作用,并意识到拜金主义各个人主义的危害。为了让医务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主动为病患提供优质的服务,需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对其个人私欲进行警醒,避免其走上践踏法律和自我毁灭的道路。为了进一步创新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人性化服务,需要在培养医务工作人员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群体意识,帮助他们将个人实现的目标与医院存在的目的结合起来,在医院整体利益中融入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让全医院上下都形成共同的目标价值体系,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进而增强医院的向心力,更好的在日常工作中推进人性化服务。

(四)提升医院人文服务质量

追求卓越是人性化服务的主旨,在医院的人性化服务推进过程中,需要将人文服务质量放在首要地位,并将其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核心。具体而言,为了让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切实效果,保障医院的服务质量,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中,医院及其工作人员都要做到精、细、实、优。为了考核人性化服务的践行效果,医院需要广泛征集患者的看法,向患者发放相应的调查表,分析患者对医院的看法,查看其满意度,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整改。为了做好医务工作者的服务,查看医务工作人员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同样可以采取满意度调查方式来查看各部门对现有的设备器械配置是否满意。为患者和医务工作人员都提供人性化服务,并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创新其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在整个医院中都形成人性化服务精神。

篇3

在当前网络环境下,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在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正逐渐以网络共享性为基础发生转变,为当前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更加多元化与丰富化的内容与方法,使得教育方式更加科学先进。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逐渐以网络平等性为基础,强化对话双方的信任度,以网络为基础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降低学生的排斥心理,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正在逐渐以网络虚拟性为基础掌握学生思想发展的动向,匿名形式使得学生得以在对话过程中减少顾及,更加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客观需求,有利于相关教育人员掌握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

第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在逐渐以网络超时空性为基础开拓更广阔的发展平台,网络的超时空性与任何传播方法相比都具有绝对的优势,教育人员不仅可以利用网络优势丰富教育手段与内容,还可以运用网络方式将自身的教育思想广泛传播到学生当中去。

第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在逐渐以网络快捷性为基础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只有具备快捷性优势,才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而网络高速快捷的特征正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理念与工作要求,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工作效率。

二、基于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但是,我们在看到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所面临的挑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内容方面。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塑造并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法制观、政治观、历史观等,但以网络环境为基础的条件下,学生获得的信息大多从网络上来,很多信息对其思想政治体系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学生在思想观念塑造的过程中,容易受到错误观念的误导,进而使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弱化。

第二,道德主体方面。网络的虚拟性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学生进入网络环境,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进而丧失道德责任。很多学生在大学阶段仍处于心理不成熟期,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很容易借此寻找精神上的寄托,甚至出现“出轨”行为。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面临的严峻挑战。

第三,教育方式方面。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运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方法,但在当前网络高速发展的条件下,这种传统的教育方法体现出了很大的不适应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的获取,高校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方式正在逐渐消失,传统的教育方式也受到很大挑战。

三、强化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基于以上观点,在当前网络环境的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运用以下几点方法提升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第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提升相关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与能力。高校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人员不仅要树立起新时代的教育理念,突破传统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的桎梏,还要以网络发展趋势为基础,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创建网络平台,强化以网络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构建过程中,不仅要坚定不移地秉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还要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为教育目标,实现双方的平等对话,弘扬社会主旋律,将校园中的舆论把控权掌握在手中。

篇4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深入应用,校园出版物从传统的校内报纸、期刊等印刷媒体拓展到了手机报等电子出版物。校园出版物除了具有大众媒体的主要特征,还拥有自身独特的作用。诸如,高校学报等具有科技含量高、信息负载量大、传播速度快、冲击力强和渗透性强等特征;除此之外,校园出版物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时代特征,具有较好的交互性。校园出版物的传播十分迅速且具有较强的渗透性。校园出版物的受众群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他们普遍具有较高知识层次、文化修养和专业独到的鉴赏能力。他们会根据自身的需求,主动关注并参与到校园出版物的传播中去。另外,校园出版物的出版内容均与校园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刊物内容的撰写者或者报道对象大多是在校的师生。这是一个思想十分活跃且富有知识底蕴的受众群体。同时,他们也是传播知识的主体。因此,校园出版物的传播在校园里具有天然的优势。校园出版物的发行和传播是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传播先进思想并提高师生整体文化修养的有效途径。

二、校园出版物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工作者将社会主流观念和意识通过各种信息载体传播给学生的过程。校园出版物就是一种传统且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提出,“加强广播、影视、报栏和专刊等宣传舆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丰富精神生活,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宣传教育作用。”以专刊为代表的校园出版物,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阵地。它们的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引导。校园出版物能够引导大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主要体现为政治引导和文化引导两方面。校园出版物能够很好地将党的重要文件精神融入进去,形成生动形象、易于被接受和认可的信息载体,以更好强化学生的政治和道德观念,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校园出版物的文化引导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上,它以全体师生为传播对象,将学校开展的文化活动作为主要内容进行传播,形成了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存在形式,能有效地抵制社会不良文化侵蚀。例如,创刊较早的《苏州大学学报》,其医学版最早创刊于1960年,展现了苏州大学医学研究最新成果,其致力于生命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不仅在校园内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在加强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培养。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校园出版物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大学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大学生构建这样一个学习实践的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校园出版还是一个模拟社会的竞争擂台。这是因为一个成熟的大学校园出版体系离不开一支强有力的出版队伍,无论是学报,还是专刊,都需要大量的人才为之服务。校园出版物在培养这方面的实践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校园出EWONPUBLISHING版物不仅能提升大学生岗位专业技术,还能促进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社会能力的提升。三是交流。校园出版物代表着领先的校园文化。这种文化既是注重创造性与自由开放的校园文化,也是注重交流的校园文化。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各种出版物以电子形式传播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信息网络能开启互动交流讨论的平台。构建一个各方主体均平等交流的电子交流平台。这有助于打破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经常发生主体错位的问题。通过平等互动交流,校方更能掌握学生的思想现状;学生也能够更有效了解到学校的思想教育动向、工作动态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等。这对有效沟通交流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全体师生不仅是校园出版物的受众群体,更是其服务对象。出版工作者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并强化服务意识,才能凝聚师生力量,共同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四是激励。校园出版物具有有效的激励功能。大学校园师生群体庞大,他们普遍才思敏捷,积极奋进,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榜样示范的方式获得教育。因此,校园出版物在传播过程中,通过喜闻乐见、贴近校园生活和接地气的思想教育方式,就能够对大部分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激励。当然,审美娱乐也是校园出版物的重要特征。校园出版物不仅具有教书育人的功能,其娱乐元素还能起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诸如,校报和其专栏、电子出版物能够载入具有一定美学价值的文学艺术作品、电影与音乐作品等。这些校园出版物让教师、学生在工作、学习之余放松紧张的心情,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调整心理情绪与状态的重要作用。

三、充分发挥校园出版物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篇5

关键词:大学体育课程管理思路;思想工作;校本;以学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014-01

前 言

迄今社会崇尚民主与法制,以人为本的理念成为了时代的名词。人类越向前进步,教育就越与个人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今大学体育是育人为先,健体是后。高校体育公体课应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对公体课课程进行了改革,多考虑学生的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开设普修和选项课、将学生喜欢的十多种体育项目订为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充分享受运动过程带来的乐趣;大学体育教学过程应强调大学生学习的自由,使体育课程乐趣化。体育评价标准与个人综合标准相结合,重视过程性评价及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1、“以人为本”是大学体育课程思路及政治思想工作

1.1 “以人为本”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面临问题为指向。“改进”是主要特征,解决学校存在的各种问题,巩固提升学校之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以人为本”树立新观念,学校自身的问题应由学校的人来解决,经校长、教师的探讨分析、解决,所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学校中加以实施。对学校问题有发言权的是校长、教师、学生,上级部门的领导等专业研究人员是“局外人”很难对学校的实际问题有真切的体会和全面的把握。

1.1.1 体育课程校本管理要求学校管理立足于“以人为本”分析存在问题,不照搬它校的模式,不把学校当作一般政策、规则的“试验田”或应用场。

1.1.2 体育课程校本管理核心用公式来表示:校本管理=分权+参与决策,“以人为本”权力下放,“以人为本”决策权,强调“以人为本”民主参与决策

1.1.3 “以人为本”是一种管理理念、管理策略,而不是制度或其它。校本管理有两大要素:从教育行政体制角度来看,是权力从中央政府、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地方教育部门等下放到学校,强调学校的主体性;从学校内部管理制度角度来看,校本管理是全员参与学校管理,即教师、家长、社会成员、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校决策中来,强调管理的民主性。

1.1.4 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内涵一“以人为本”体育课程校本管理是指高校依据国家和地方的课程政策,结合自身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条件,考虑环境、家长期望和学生需要等相关因素,对学校体育课程设计、决策、实施和评价的组织、领导、监督和检查。高校公共体育课体教学要转变理念,把握与时俱进的思想,把更新体育观念的人文基础教育融于体育教学之中。

2、关心尊重学生

引导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前提是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成朋友很容易,而让学生把你当成朋友却很困难。这主要是因为老师很难突破原来“管理学生”的传统观念,也就是说不能从内心深处平视学生,尊重学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都需要别人以真诚的态度来对待。一旦忽视尊重人这个基本需求,你就无从了解学生真正的想法;不了解学生,教育、引导学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民主的原则和疏导的方针,采取平等讨论的方法、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的方法、进行自我教育的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切实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更要关心后进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3、理解学生

人的认识是发展变化的,尤其是还没有真正定型的大学生,他们生理上虽已成熟,但思想上尚未成熟,人生观、世界观还未完全确立,选择目标有时不稳定,忽高忽低。因此,对于他们的思想教育,更需要见人见事、全方位、多渠道地沟通,更需要师长、朋友给予适当的赞赏、认可和理解,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优化他们的心理素质,从而实现人格的健全和完善,进一步帮他们学会自爱,做到自尊,正确地看人看己,看到人生的价值,激发其上进心和工作热情。公体课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是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运动认识、感受和体验过程。

4、从实际出发

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把“人本”思想体现在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关心、尊重、激励上,把学生放在主动发展的位置上去实施教育,决不能舍本逐末,把学生当“下属”,而随意支配或命令管教。

4.1 做学生工作的老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把每一个学生的冷暖放在心上,成为每一个学生的知心朋友。

4.2 要经常调查研究,坚持服务育人,为学生成才提供强力保障。站在学生平等的立场上深入细致地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绪、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因材施教,切实推进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

4.3 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不断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当今社会信息不仅丰富,而且多变。将我国优良的道德文化传统和实现社会发展的要求有机结合,是高校学生工作者重要任务,也是大学生思想正式工作内容更新必须面对的问题。

4.4 讲究工作的方法,以咨询、调解、辅导、培训、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利用校园文化、网络文化这些文化阵地,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做实、做活。

篇6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社区是近几年高校改革中产生的“新生事物”,就目前来说,没有现成的学生社区思想教育管理经验。所以切实推进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任务,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是青年大学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现实需要。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区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区是适应高校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一方面随着高校完全学分制的逐步完善和广泛推广,学生对学习科目的选择、学习课程的安排、学业进度的安排,自主性大大增强,学生在课内外、校内外的流动趋于分散化和自由化,班级的概念与作用逐渐淡化。另一方面,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学生公寓成为大学生相对固定的生活空间,学生由原来纯粹由学校管理的“学校人”向“社区人”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区是维护高校稳定的必然要求。一些社会思潮和矛盾往往首先在高校和大学生中敏感地爆发出来。后勤社会化改革后,有不同院系、不同年级的学生居住在一个学生公寓,加之公寓的思想教育管理没有及时跟上,由于学生对公寓管理、生活服务等的不满,容易引发出学生的集群行为,这种集群行为通常容易引起失控,影响高校、社会的稳定。

二、构建科学管理体制,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区工作

目前, 一些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区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努力增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在总体上, 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区还刚刚起步, 在管理体制, 工作机制, 队伍建设等方面都亟待大力加强。面对高校学生社区的新形势、新特点,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条件下,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学校要切实承担对社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的主要责任。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后勤管理社会化既要注重经济效益,也要兼顾社会效益,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势必对学生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学校对学生社区的管理,遵循物业管理和学生管理相分开的原则,即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行为管理由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学生社区的物业管理由后勤投资企业承担[ 1 ]。要加强对学生社区管理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学校成立学生社区管理工作委员会,负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区工作的整体部署,对全校学生社区进行统一管理,制定有关制度、工作计划,协调学校、后勤投资企业、学院在学生社区管理方面的关系。学生社区管理工作委员会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和学生工作部门、后勤投资企业、保卫部门的负责人、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书记组成。

三、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区的有效工作机制

当代大学生在成长的环境,学习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和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高校要根据这些新的变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区的有效工作机制[2]。

辅导员进学生社区。学校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结合本校实际,选派一定比例的优秀学生辅导员进驻社区。学生社区每幢楼都要设立辅导员工作室,入驻的辅导员负责该社区所属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同时,学校要制定《社区辅导员工作条例》、《社区辅导员工作职责》等规章,建立例会、考核、巡视、值班等制度,确保辅导员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进社区。推进学生自律组织进社区,旨在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校园文化进社区。社区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社区为主要空间,以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推进校园文化进社区,融思想教育与校园精神文化之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改变少数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文化侵蚀。生动活泼,富有特色的社区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3]。

建立社区党团组织。学校在推进党团组织进社区工作中,要注重扩大党团组织的辐射面、渗透力、影响力,强化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凝聚作用。高校要结合工作实际,将学生党团工作的着力点向学生社区延伸,可以一幢或几幢社区为依托,建立学生临时党团支部,由入驻社区辅导员兼任学生党支部、团总支书记(副书记),从组织上保证学生党团组织工作顺利开展。加强学生党团组织建设的同时,还应配之以有效的教育活动,如建立“我是党员向我看齐”、“党团员义务奉献日”等活动,公开党员身份,强化监督机制,发挥模范作用。建立社区学生档案。建立社区咨询服务机构。要根据青年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为重点,消除学生中易诱发矛盾与问题的隐患,使学生身心正常发展,健康成长。建立社区表现测评机制。

四、采取切实措施,大力加强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管理员队伍。注重加强管理员队伍的思想建设。制定学生社区管理人员政治和业务学习制度,使全体社区工作人员树立“学生工作无小事,处处留心皆有益”的意识。注重管理队伍的作风建设。热情接待学生来访,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求从学生的思想深处解决问题[4]。注重提高社区管理员队伍的管理水平。通过参观、考察和培训,不断提高社区管理人员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同时,不断创新社区管理员选聘办法,采用竞争上岗方式选聘优秀社区管理员,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区的说服务和亲和力。

总之,我们要积极面对大学生社区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与时俱进,大胆探索,掌握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切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区工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 教发[2002]6 号.

[2] 侯靖方. 思想政治工作要进大学生公寓[J]. 求是,2002(18).

篇7

摘要:当前,影响学员心理健康的因素逐步增多,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明显增加,精神疾患带来的危害不断增大,保持心理健康的需求快速增长。本文就当前军校学员心理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笔者维护学员心理健康的几点想法。

关键词:军校学员 心理健康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据调查统计显示:33.3%的人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其中6.6%的人有明显的心理问题,2.2%的人曾有过轻生念头;在心理咨询中也常发现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逆反心理等类型的心理问题。严酷的事实令人警醒,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雪域的心理健康问题,把心理教育和疏导做为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一、军校学员常见心理问题的类型

当前,由于学员成长经历、年龄特征、工作性质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心理问题的类型相对比较集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恋爱情感困扰。军校学员因恋爱、情感问题易陷入情感的漩涡不能自拔,重者则痛不欲生,寻死觅活,甚至导致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当前大学生因恋爱、情感引起的心理问题占心理问题数量的70—80%。

二是学习压力导致。由于不能很快适应大学教学方式或因专业不对口等问题产生心理压力,表现出厌学、紧张、自卑等消极的心理状态。

三是交往压力引发。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方式,导致与同学的关系紧张,导致相互误解、讨厌、反感和敌视,引发不良情绪。

四是环境不适产生。新学员要面对离开家乡和父母而带来的孤独感,缺乏生活的依靠、感情的寄托、心灵的慰藉,产生孤独、焦虑、不安、沮丧等心理。

五是理想现实落差引起。学员普遍认为军校生活应该轻松浪漫,充满诗情画意。但现实并非如此。他们失落感顿生,对现实的不满,心理冲突加剧。

六是性心理焦虑激发。青年学员的性心理充满矛盾,性的焦虑普遍存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导致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表现出矛盾的行为与心态,如性压抑,单相思等。

二、维护军校学员心理健康几点设想

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把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工作纳入到党委议事日程,纳入思想政治工作范畴,有计划地安排好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工作,提高全员对心理知识的掌握,增强自我疏导的能力,增强心理健康水平。

(一)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小组

学员管理单位可以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工作,协调解决在心理教育疏导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指导各学员队的心理咨询联络员的选拔,并负责最后的把关和任用;负责对学员队干部和心理咨询联络员的培训,提高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与心理咨询中心的联系,掌握学员存在心理问题的类型,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和疏导工作;负责相关制度规定的建立与执行,并根据执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和修改;

(二)设立心理咨询联络员

要在学员队设立心理咨询联络员,选配优秀骨干担任。要在自愿的基础上,选择心理素质好、学习成绩优、人际关系融洽、综合素质过硬的骨干担任。制定心理咨询联络员工作职责,及时发现心理问题的人员,并进行谈心疏导,对于超出能力范围之外的,建议其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负责发现应激心理危机,及时控制局面,请求领导协助处置;工作情况定期向上级汇报,紧急情况随时报告;必须做好相关人员信息的保密工作,离任时搞好情况交接,学员毕业后相关资料统一销毁。

(三)开展心理学知识培训

对学员队领导和心理咨询联络员(思想工作骨干),要系统开展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方法、技能的学习培训,由学员大队统一组织,请军地专业咨询人员协助。培训活动以心理问题的主要特征、引发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心理问题的疏导方法和应激心理问题的处置原则等为主要内容,使干部和心理咨询联络员提高发现心理问题的能力,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疏导方法,了解应激心理问题的处置原则,能更好地解决学员的心理问题,提高学员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因心理问题给教育训练、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影响。

(四)畅通信息掌握渠道

学员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家庭教养方式、性格特征、婚恋变化、学习困难、重大变故等都可能诱发心理问题的产生。要通过谈心、查阅档案、骨干座谈等形势,了解学员的全面情况,认真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档案。对可能引起情绪波动、影响身心健康的重大事件和挫折经历做到心中有数,做到重点关注,有针对性地做好谈心疏导工作。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请求领导或心理咨询师协助解决。

(五)建立家长联系制度

起草《致家长的一封信》,介绍心理问题的表现特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心理问题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每学期学员通报学习情况和工作表现,建议家长将其家庭出现的亲人病故、婚姻变故、天灾人祸、下岗失业、婚恋受挫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学员心理变化的重要信息,及时与学员队干部沟通,便于学员队干部及时准确掌握学员家庭重大变故,增强工作的针对性。

(六)建立谈心登记制度。

学员队干部调整变动频繁,4年在校学习期间,可能有多次的干部调整变动,在交接工作时很难把所有情况交代清楚,造成对学员思想掌握有遗漏,新任对干部掌握情况不全面。为此,我们要建立谈心制度,发放统一格式的登记本,规范登记内容。记录本要详细记录谈心时间、地点、谈话原因、发现的主要问题、采取的处置方式、谈话效果评价等等,谈心记录的电子版报学员旅备查。在学员队干部工作变动时,学员旅领导监督交接思想情况记录本,交接不完整的,不允许到新的工作岗位报到。

篇8

[摘要]和谐教育离不开和谐校园;和谐校园离不开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全面、协调、良性互动。大学生心理和谐直接影响和谐校园的构建。文章从大学生心理和谐与和谐校园构建关系中探求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心理;和谐教育;和谐校园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首次提出了“心理和谐”的概念,指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对促进校园和谐更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是全体师生员工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校园;是全体师生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校园;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校园。和谐的心理素质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和谐校园的构建。本文拟从大学生心理和谐与构建和谐校园两者关系中探讨实施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心理和谐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和谐是体现高校服务社会宗旨和任务的需要

高校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和谐校园关乎组成成员的个体自身人的和谐和大系统的社会和谐。学校心理环境的优劣对于身处其中的每一个师生员工的身心发展、对于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

高校的宗旨和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指导,要有健全的人格,要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还要有和谐、健康的身心条件,有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强烈意识和创新能力,更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这样,高校人才才能达成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所以,在转型期的社会及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不够完善的前提下,和谐社会要求每个个体都要珍惜生命、乐观向上。学生能否用积极向上的心态认识社会和看待人生就取决于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心理和谐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心理协调性。个体心理的协调程度是社会心理健康和成熟水平的一个标志,也是社会稳定和国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心理和谐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保持开放的心理状态。社会需要个体主动了解世界,吸纳接受外部信息,参与外部事物,对外部世界抱定积极的态度,拥有宽广的胸怀、吸收与学习先进经验和科技文化的渴望,勇于面对全球性问题,培养科学、民主、信息、环保意识等,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心理开放性。具有和谐心理素质的大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提高其社会心理整合程度,无论是在认知领域、价值领域还是道德领域,保持客观辩证的态度,减少心理挫折感、焦虑感、失落感等等不良心态和情绪的产生,促进整个社会心理整合、规范的进程。

(二)心理和谐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作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教育的任务是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机制和良好的情绪、意志、性格,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提高个人的价值感、成就感。有了和谐的心理素质,才能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很多,但都离不开健康、和谐的心理素质作保证。

心理和谐教育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心理和谐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严谨性、针对性等特点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任感,从而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配合和参与。这一主观态度的转变对于学生心理和思想问题的解决非常重要。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侧重于学生的政治态度和思想品德,主要着眼于大局而进行宏观上的指导,而对心理问题的微观分析、研究不够。由此可见,将心理和谐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借用心理教育的科学方法,对于改进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弥补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具有积极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素质和谐是促进校园和谐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的和谐心理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内容;和谐校园是以人为本的校园;因此就不能不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心理和谐是个体的美好追求,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每个个体心理和谐都会促进大学校园的进一步和谐。学生群体是高等学校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群体的稳定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因素。高校学生群体的稳定与否将直接影响到高校教育目标能否顺利完成。

心理和谐是和谐校园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内在要求,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提供支撑的平台。和谐校园是培养建设和谐社会人才的前提,是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安定团结、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实现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及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心理教育在学校和谐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应树立科学的和谐发展观,为学校教育教学营造安定团结和谐的氛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撑平台。所以,心理素质教育要结合学生实际,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并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根据大学生兴趣广泛、思维敏捷、求知欲旺盛及可塑性强等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鼓励学生加入学校各种学生团体,参与校园文体活动,以适合大学生成长发展特点,有助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精神得到发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心理和谐教育观,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

二、构建和谐校园对大学生心理和谐的诉求

(一)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和耐挫能力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来调节行动,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坚强的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具备优良的意志品质是克服人生挫折的必要条件。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等各环节都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挫折,勇于迎接挑战,在磨炼中成长。坚强的意志力和耐挫能力是大学生成功的必备素质。

二)培养自尊心、自信心与责任心

自尊心是人们自我尊重与相互尊重的一种心理倾向或性格品质。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目标;责任心是指一种责任意识或负责精神。自尊心是成功的起点;自信心是成功的前提;责任心是成功的保证。这“三心”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极为重要,缺一不可。只有具备了平衡发展的“三心”,才能激发出大学生强烈的学习动力,提高其自我约束能力,勇于进取,奋发有为,取得学业上的成功。

(三)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增强社会的安定团结,也能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良好的人际环境可以陶冶师生情操,提高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积极性,增强学校群体的内聚力,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健康成长有深远的影响。良好的人际环境和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融洽的人际关系能有效地增强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境,对现实与未来抱有乐观的态度,并进而形成活泼开朗、积极进取的性格。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是青年学生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这两种关系是否和谐,不仅影响学生的智力发育,而且影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大学校园中为人际关系而愁眉不展,影响情绪和学习效率的人不在少数。在缺乏友爱理解的人际环境中,学生易形成抑郁、自卑、猜疑、嫉妒、冷漠等不良性格。总之,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大学生早日成才。

(四)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是广大社会成员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社会。它建立在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基础上,致力于促进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同样道理,每个个体的精神面貌如何与构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和谐校园息息相关。积极而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人对自己、社会、生活应该具备的心理。在构建和谐校园的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矛盾与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充满信心。要以乐观进取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毅力积极迎接各种新的挑战,体验快乐与幸福的生活。

三、实现大学生心理和谐的有效途径

(一)将简单的心理辅导转化为现实的励志教育

针对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并给予最大的称赞与鼓励,增强自信心。教师引导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展自己发展的空间,帮助他们增强集体生活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对个别是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应该采取适度的批评,使其改正错误行为,给予其合理的期待和真诚的帮助,尽量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从而使学生产生共鸣。对有较强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的学生,应该给予耐心指导和帮助,积极鼓励他们多参与群体生活,用事实和案例教会他们如何去接纳他人,关心他人;要把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作为群体成员给大家带来的愉悦,使其性格变得宽容、大度和平和。

(二)在课内外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和谐心理“和谐教育”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教育目的;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要注意课内外教学的和谐统一。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功能,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文化知识的传授和心理教育结合起来,以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为出发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谆谆善诱,在德与才、情与智、身与心诸方面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和谐心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第二课堂的作用不容忽视,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党团、班集体、学生公寓、学生社团等组织的积极性,大力开展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实践能力。

篇9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 自我教育

夏海鹰认为:“所谓自我教育,是指教育对象以教育者的教育和外部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内化成自己的经验或能力为基础,并自发地或自觉地运用这种经验或能力,来指导、规范、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活动。如果把自我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则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的特点

(1)思想与能动相统一。思想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重要过程,所以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方面。自我教育的主体是人,因而具有能动性。

(2)情感与目的相统一。行为主体在自我意识过程中,会无意识地加入自身的喜好厌恶等生活习性,而自我教育又满足了教育主体自身意识需要的过程,因此,情感性与目的性相统一。

(3)意识与外化相统一。自我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教育主体会在自我意识中把即将行动的行为塑造出主体自身所设想的最优状态的“模型”,当行为活动开始时,教育主体必然要把意识中的“模型”外化为真正存在于社会中的“模型”,这一过程就是意识与外化的统一。

(4)自我努力与社会帮助相统一。若行为主体要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必然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与社会外界进行必要的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增强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努力提高自我教育主体自身的素质。自我教育的主体是人,培养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良好思想品德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首先,培养教育主体的独立性,增强教育主体的心理素质。教育主体作为具有主体能动性的个人,能不能独立地学习所需知识,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程度。心理素质的好坏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教育主体应该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思想要求自己,真正从主体上把自我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导者,最终达到培养自身独立性的目的。

其次,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思想素质。思想素质是整体素质的核心部分,思想素质的好坏影响着人的自我能力的发挥。世界观是人们对于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包括社会观、自然观、审美观等,它从宏观上影响人对世界的看法,必须对教育主体进行正确的世界观教育。在自我教育中,教育主体要树立“能代表先进生产力要求、推动历史前进”的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以提高自身素质,为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再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升教育主体的行为能力,必须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利于其实际能力的发挥,为提升人的自我教育创造条件。只有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起来,教育主体才能自如地应用于社会实践。

2.教育主体明确自我教育方法的选择。首先,方法的选择必须符合教育主体的特点。在进行自我教育时如果能自觉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则会促使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其次,方法的选择符合现有基础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顺利进行,要以现有基础为基础,离开现有基础,任何教育活动都不可能顺利完成。

再次,方法的选择要把自我教育融入其中。自我教育是教育活动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尝试把自我教育作为方法应用于自我教育中。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通过自身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自觉接受外界的积极影响,克服外界的消极影响,主动进行思想政治道德认识转化和行为控制,以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

3.营造自我教育的良好环境。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良好的环境。自我教育课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大众媒介,使教学、教育形式变得生动活泼。如利用网络电视,在在网络空间中学习健康有益的学习氛围。自我教育是一种“活到老,学到老”长期提升自我的过程,伴随着人的终身活动。

三、自我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加强自我教育有益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重视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激发大学生对某一事物、观念更深刻的认识,强化他们健康的积极的认识态度,抑制和改变不良的情绪,有助于教育的良好发展。因此加强自我教育有利于思想政治道德认识,利于其外化为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行为。

(2)加强自我教育有益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元化发展。自我教育注重教育主体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关系,强调二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和思想交流。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教育的效果,就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向多方面的角度进行拓展。

(3)加强自我教育有益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性。面对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状况以及淡化的精神支柱,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高校学生实施自我教育,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成熟,使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现实意义。

自我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个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促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思想,行为活动,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鼓励、加强自我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以帮助学生心里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忠.试论大学生自我教育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7,(5).

[2]邓希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4:68,70.

[3]王书会.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6(12).

篇10

摘 要:城镇社区文化建设不仅能优化居民生存生活的文化环境、自然环境,还能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丰富的物质载体,有力的舆论支持以及良好的文化条件,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探索城镇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镇社区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城镇及城镇社区文化的涵义

城镇是城市的外延,是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过渡地带。城镇,通常指的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工商业的居民点。关于城镇,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根据新华词典关于城镇的解释,城镇有两个主要特征:第一,城镇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型居民点;第二,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工商业的居民点。而且我国规定,县及县以上机关所在地,或常住人口在2000人以上,10万人以下,其中非农业人口占50%以上的居民点。

社区文化是“在特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所共同反映出来的行为模式、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等文化现象的总和。”①它主要包括社区文化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社区精神、社区行为准则、社区制度、社区环境等。因此,城镇社区文化则是指在城镇辖区内的社区文化。

二、城镇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②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社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城镇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是指,城镇政府和社区工作人员遵循社区居民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坚持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原则,以社区发展为共同目标,以学习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对社区成员进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城镇政府和社区工作人员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全体城镇社区居民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

三、城镇社区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概述

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长久的活动,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一项长久的工作。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传统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不明显,通过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能促进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

(一)导向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并通过理想信念来凝聚社会、激发动力、指导行为。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也具有导向作用。但文化的导向作用效果取决于文化的取向。

因而,在城镇社区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既表现在对社区成员个体的思想行为的引导,同时也表现为对社区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起导向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为,首先,通过倡导符合社会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模式,调解社区内存在各种问题、矛盾、困难以及冲突等,使人们能够和睦相处、互助友爱,为社区和谐发展共同努力;其次,通过为社区各类型群众组织相适应的文化活动,为他们营造健康、方便、舒适的活动场所,使社区成员在安定、舒适的社区环境中接受社区文化的熏陶,并在各种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思想素质。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将引导社区文化建设强调特定的文化理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引导人们积极追崇理想和目标。例如,提倡发扬“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美德,将对社区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起到很大的引导作用。

(二)服务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在城镇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服务功能表现为:其一,为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服务。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以社区文化建设为契机,利用社区文化为载体,寓服务理念、服务思想于社区工作、社区活动中,向社区传播服务精神,引导社区居民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如社区居民积极借鉴、吸收有益文化,自觉担负起批判、抵制有害文化的重任,自觉为维护、丰富、发展主流文化服务。其二,为社区成员服务。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为社区文化的建设、发展营造良好的思想条件的同时,也传导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使人们形成了较强的服务意识。因此,社区居民在社区的生活中,始终和睦友爱,互帮互助,促进社区共同家园的形成。此外,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还要进行社区文化环境优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造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氛围,为群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服务。

(三)规范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按照道德、法纪的准则、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首先,表现为道德规范功能。社区通过宣传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并利用社会道德舆论进行行为导向,培养居民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其次,表现为法律规范导向。社区通过对法律法规、制度章程、条列规范的宣传、教育,并利用监督检查、强化管理的方式进行行为导向,培养居民养成良好的法制意识,从而提高居民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促进社会稳定、有序发展。再次,表现为秩序规范导向。社区通过制定社区行为规范、行为准则、社区制度以及社区活动规则、办事流程等,有效化解社区居民之间矛盾,调整之间的关系,并产生一种自我约束作用,有效维护社区秩序,促进社区文化建设、为社区发展有序进行。

(四)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是通过培养、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来实现的。在城镇社区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主要表现在: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社区居民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在文化多元的复杂社会中,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鉴别能力、批判能力。从而引导社区文化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其次,文化作为一种知识形态,影响着社区居民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因此,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区文化育人功能发挥的前提,社区文化育人功能促进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辩证统一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之中。

(五)凝聚功能

城镇社区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社区成员在共同目标、利益和信念的基础上,通过共建机制,使社区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吸引,从而形成一种特有的集聚、凝结的社区合力和整体效应。社区文化在其中起着“粘合剂”作用,能把社区内的成员“粘合”在一起。社区通过多种文化活动吸引居民参与,使他们从生疏到认识,从认识到熟悉,增加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产生一种凝聚力,形成共同的理想和希望。社区就像是一个大家庭,每个居民都是家庭中的一员,社区文化将使他们产生主人翁的责任感,使他们乐于参与社区的事务,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社区的繁荣作出贡献。(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学院)

注解

① 袁德.社区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4

②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

参考文献

[1] 袁德.社区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4

[2]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

[3] 牟红红;丁慧民;沈媛媛.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2007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