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范文

时间:2023-08-14 17:39: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

篇1

关键词: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规范;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12-02

一、引言

我国高校生物学领域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三个密切相关的本科专业,并制定了相应的专业规范。如何体现各自的科学、技术及工程内涵与特色既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人才市场和报考学生和家长极为关心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这三个专业的本科专业培养规范,上提出一些参考意见,以期为专业的进一步规范、教学计划的修订,为社会及学生和家长的专业选择提供参考。

二、专业类型

生物科学专业为传统典型的理科专业,培养科学型和教学型人才,授理学学位;生物技术专业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理工复合,培养应用研究型或技术型人才,授理学、农学或林学学位;生物工程专业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复合,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授工学学位。其专业类型的描述和划分比较清晰明了,比较规范和恰如其分。

三、培养目标

从专业规范中培养目标的描述(见表1)来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差异很小,仅有从事生物科学与从事生物技术之差,但从目前的就业市场来看从事生物科学与从事生物技术差异很小,难以界定。而从专业类型可知,生物技术专业可授理学、农学或林学学位,这些特色理应在培养目标中有所体现。

四、公共基础课

在三个专业的本科培养规范中,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人文社科和自科)完全一致(见表1),而生物工程的公共基础课形式上有一定差别,可本质上看不出有多少差别,也缺乏需有差别的理由。从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来看,三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要求可统一,学分要求也应统一,要求工科学生在这一环节增加近一倍的学分极不公平。线性代数等可在公共基础选修要求中解决。

五、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体现了从科学、技术到工程的循序渐进过程(见表1)。然而从科学到技术的差异很小,仅增加了工程基础课4学分(约11%),应为技术基础课,且应明确例举。从技术到工程的专业基础课要求有了明确的变化,按课程类别从科学到工程变化率近50%。学分的控制宜统一,且应规定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最低学分要求中技术基础课学分应达20%以上,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最低学分要求中工程基础课学分应达40%以上。且可给出典型的工程类专业基础课名录,如机械零件、电子电工基础等课程。另外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将《机械设计基础》列为可有可无的选修会造成该专业工程基础的严重缺陷,且应在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中保留生物技术专业的细胞工程、酶工程等选修课(见表1)。

六、专业课

专业课的设置也体现了从科学、技术到工程的循序渐进过程(见表1),从科学到技术的专业课调整率达30%,而从技术到工程的专业课虽然有较大变化,但所列举的课程多为非典型的工科专业课(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回避了典型的工科专业课如氨基酸工艺学、抗生素工艺学、有机酸工艺学、酿造酒工艺学等。学分的增加也不尽合理,三个相近专业,不论理科还是工科,学分基本要求应尽可能一致。向上浮动及在各选修课程间适当调整则是各校应有一定的自。另外生物工程是典型的工艺类专业,专业必修课缺工艺类专业应有的分析检测课也会给工艺过程及产品研发和生产中的质检质监和质控及产品安全留下隐患,故建议3+X模式中3应包含专业分析、X应例举氨基酸工艺学、抗生素工艺学、有机酸工艺学、酿造酒工艺学等。

七、实习及毕业实践环节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实习及毕业实践环节完全一致(见表1),未能体现从科学到技术的差异特点以及生物技术可授农学或林学学位的特色。毕业设计是工科工艺类专业最为特色的实践环节,但在许多学校以“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出现,实际实施则只做毕业论文,没有毕业设计,使毕业设计名存实亡,致使许多学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根本就不知道何谓毕业设计,许多学生甚至把毕业论文当作毕业设计。建议明确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为必修环节,可以设计论文二者兼顾,至于是“大设计小论文”还是“大论文小设计”可依各校情况而定,唯有如此,生物工程专业才能名符其实。

八、师资要求

师资的最低要求在规范中描述不尽一致,应加以统一。且应规定专业课的师资要求,因为能承担专业课的老师一般能胜任专业基础课,而能承担专业基础课的老师则不一定能胜任专业课。这在工科尤其如此。故除规定学历职称要求外,应规定专业要求,即“本科为相应或相关专业”的师资应大于专业师资总数的50%。

九、其他

近年由于社会办学、企业办学、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网络教学、数字图书资料等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和方式的发展,统一实践等硬件条件形式较为困难,而且也不符合时代要求。建议教室(专用或生均面积)、专业课实验室(面积及专用设备)、图书资料数据库量设定为刚性要求,研究所(室)或技术中心、实习基地规模和数量等宜设定为柔性、选择性或特色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科学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1,1(2):3-9.

[2]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技术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1):3-10.

[3]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工程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2):3-10.

篇2

一、渤海国物产的种类

渤海国物产丰富种类繁多,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可将渤海国物产分为种植类、手工类、驯养类、山林采集类和水产类五大类,但因收集到的资料有限所以难免总结不全,存在疏漏之处。

(一)种植类

稻:在渤海国农产品中最为名贵的就要数中京显德府的卢州所生产的稻米了。在《新唐书·渤海传》中所提到的“卢城之稻”便是此地。

豉(豆):豉是一种豆类的发酵物,在渤海农产品中可以与“卢城之稻”相媲美的就是“栅城之豉”。栅城就是当时的东京龙原府。

粟、麦、穄、黍:在不适宜水稻和豆类生长的地区,因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所以多在山区和干旱等地区种植耐寒抗旱易生长的粟、麦、穄、黍等作物。穄,口语称为穄子,是一种不粘的黍类,又叫“糜子”,把穄子去壳之后就是食用的穄米。

麻:因渤海国的麻织品非常有名所以可以知道渤海人民大量种植麻。以大麻籽做食用油料,以苘麻茎做麻绳和麻布。

李子、梨、葵菜:丸都的李子,乐游的梨是渤海国当时久负盛名的果品。葵菜,是一种锦葵科的植物。

(二)手工类

麻织品:麻织品在渤海纺织品中最为著名。《新唐书·渤海传》中“显州之布”就是中京显德府一带生产的麻布,是渤海国麻织品的典型代表。在敦化六顶山第二墓区就发现过麻布的残块。

丝织品:渤海国的东部和南部多养蚕,将蚕茧抽丝成绵再加工成䌷。在《新唐书·渤海传》中的“沃州之绵,龙州之䌷”就是南京南海府沃州和上京龙泉府龙州所生产的绵布和绸子,成为当时颇负盛名的丝织品。

毛织品:在渤海国西部当地人民多养猪羊等家畜,所以将牲畜的毛皮制成毡和革再加工成衣物。这种毛皮制品因其非常适合北方冬天用来抵御严寒所以受到极大地欢迎。

陶制品:渤海国的陶制品可以说是制作精细种类繁多,例如盆、碗、盘、罐、钵、盂、陶佛等。渤海人民还借鉴“唐三彩”创制了渤海国独具特色的“渤海三彩”。

瓷器:渤海人民在烧制陶器的基础上发展了烧制瓷器。上京龙泉府遗址中曾经出土过白瓷碗和紫瓷罐。值得一提的是被称为渤海国瓷器精品的“咸和款绞釉葫芦酒瓶”(2),代表了渤海人民制造瓷器的水平。

铁器:渤海国铁矿丰富,中京显德府铁州辖下的位城就是当时著名的产铁区,还有广州的铁利府也是当时有名的产铁地区。渤海国铁器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例如铲、铧、镰、鍤、刀、凿、矛、剑等应用于农业、军事、建筑业、制造业,可以说铁在渤海国的应用是相当广泛。

铜、金银器:渤海国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铜盆、铜钉、铜镜、铜铃、铜锁等生活工具。另外在渤海遗址当中也出土了金银器物,例如金带、金钏、银钗等。

(三)驯养类

马、猪:渤海国十分重视养马,率宾府是当时有名的产马地区,曾多次进贡给唐。还有西京鸭绿府的桓州盛产果下马。猪的饲养在渤海国也有相当大的规模其中鄚颉府是当时最为著名的饲养猪的地方。

牛、羊、狗:除了马和猪以外,渤海人民还饲养了牛、羊和狗。

(四)山林采集类

渤海人民善于狩猎,捕获的动物种类相当丰富,貂、鼠、虎、狐、豹、熊、鹰、雉、野猪、麝等,其中以太白山的兔和扶余的鹿著名。渤海国盛产松子、蜂蜜、貂皮。除此之外还出产人参、鹿茸、麝香、牛黄等这类珍贵的药材。

(五)水产类

鱼:渤海国出产的鱼类品种多样种类丰富,最有名的就是湄沱湖的鲫鱼,还有忽汗海的鲤鱼、鳌花、鲸鲵鱼晴、文鱼、鲻鱼、鳇鱼、鲟鱼、鲑鱼等。

虾蟹、昆布:渤海人民不仅捕鱼,还捕虾蟹捞昆布。

二、渤海国的科学技术

通过对渤海国物产的总结,我们不仅可以看出渤海国物产之丰富还能看出渤海国社会经济发展非常健全大体可分为农业、手工业、畜牧业、渔猎业。每种经济形式中都蕴含着大量的科学技术体现着渤海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一)农业

农业在渤海国生产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渤海国发展和强大的重要基础,经过几百年农业生产经验的累积,在渤海国农业生产和发展中蕴含着相当丰富的科学技术。

1.先进的铁制农具

在渤海国建立之前,生存在这片土地的先民就已经将铁器应用于农耕之中。渤海国建立以后,根据前人的生产基础又制造了一些当时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1963年在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了大型铁铧。“这是一件通体作不等边三角形的铁器,两翼边长分别为36、32.5厘米,后端最宽处长27厘米,前端略呈漫圆形……后端正面的突起部位中空,高5.3厘米,为插入木质犁具配件之处。背面有三角形穿孔,各边分别为5.5、5.6、6.5厘米,可以在犁具上固定铁铧……系由质地坚硬耐磨的生铁模铸制成,净重4.4公斤……无疑是相当先进的大型农具。”(3)

2.水利灌溉工程

“1986年秋,宁安县文物管理所在渤海上京遗址西北郊一带,即今之渤海镇自流灌渠道上段,自阿卜水输泵电站北之分水堤起,到上京外城西北垣止的2.5公里范围内,发现了一条古代的渠道,而且还发现了与之相配套的工程——分水堤和退水沟……所以,这条古渠只能是渤海人所兴修无疑。”(4)这条水渠的发现证明渤海人民不仅掌握了建造水利工程技术,还说明渤海人民懂得利用通过引水灌溉以弥补自然条件不足来种植水稻。这不得不说是较为先进的。

3.应用历法和因地种植

渤海人民不仅引渠灌溉还引进唐朝先进历法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根据历法掌握农时更加科学的安排农业生产活动,从而保证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不仅如此渤海人民还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来种植不同农作物。渤海国中部和南部地区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所以这一地区种植稻、豆、粟;渤海国北部和东北气候寒冷干燥,适宜种植耐寒的农作物,如麦、穄、黍等。

(二)手工业

手工业是继农业之后又一大生产部门,渤海国手工业可谓是影响深远,尤其是在金属加工、制陶、造船等方面。

1.金属冶炼加工

在金属冶炼技术中冶铁业的发展成就最高。“在尼科拉耶夫斯科2号城址,不仅发现了作为锻铁炉遗迹的生产集合即面积为70平方米的锻铁作坊,共清理出7个容积为0.06-0.23立方米的锻铁炉坑体;而且发现了保存更好的平面长方形的1.3-3米的炼铁炉……还在附近发现了坩埚和通风管残骸、锉、铸铁块、铸铁滴、小浇桶熟铁块、石砧、炉渣。”(5)从出土的遗址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渤海国冶铁作坊规模大设备齐全而且炼工人可以炼出熟铁。铸工们掌握了“生铁铸造,锻造全钢、全铁器物,锻造焊接,热处理加工,冷凿热凿,艺术造型锻造,用锉刀、磨刀车削金属。”(6)

渤海人不仅冶铁对铜的冶炼也处于较高水平。渤海人以铜制造各种装饰品、器皿、工具、佛像等多方面。绝大部分是铜和其他金属的合金。说明工匠们熟练地掌握了铜合金技术。其中“得以确定了七种类型的合金:‘纯铜’、含锡青铜、铅砷青铜、含砷青铜。”(7)除了运用铸造技术以外“他们还使用了各种规程的锻造技术、用雕刻技术、镀金技术、镀银技术可能还有镀锡技术加工器表。”(8)

渤海工匠对金银加工的造诣同样非常高超。在“上京遗址出土的舍利函中的银盒,呈长方形立体状,四壁刻有天王图像,顶盖为祥云、火焰纹饰,盒身与顶盖为铸,中间以合叶连接……银盒里面又有桃形小银盒,造型更为别致,由盒盖、盒身两部分构成,盒盖部位还有明显的切削痕迹,做工精致,小巧玲珑……舍利函中的银平脱漆匣……与内地所用的平托技法完全一致。”(9)由此可见当时对金银加工的技术是较为先进的。

2.制陶技术

渤海国陶器制造也很发达。从出土的陶器来看渤海国陶器应用类型广泛种类齐全制作精细美观。在五京及辽东地区以轮制陶为主,在滨海等地区大多以手制陶为主并采用泥条盘筑法居多。陶器中最引人注目的应是三彩陶器。渤海人将含有不同元素的矿物质按不同比例调制出不同颜色,再将调制的多种颜色的釉涂在陶胚上进行烧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渤海三彩”。1988年在吉林和龙北大墓葬中出土的三彩长颈瓶和搅胎碗;1998年在吉林和龙市龙头山附近石国墓中发现的4件三彩女佣等代表了渤海陶器制造的超高水平技术。

3.车船制造技术

渤海国车船制造技术在当时可谓较为先进。从渤海上京等地出土的铁辖、车轮瓦、车饰等物品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车辆中已出现以铁木为结构,车身木质,前有车辕,两轮以轴连接……显然是一种铁木结构的车体较大、坚固耐用和载重量相当可观‘大车’。”(10)根据出土的铁辖、车轮瓦大小的不同可以看出当时车辆的大小已经有了分别。

渤海国的造船技术则更胜一筹。在内河行驶的船体型较小,在海上行驶的船体型则相对较大并且依据载客和载重量的不同大体还可以分为大中小三种规模。根据史料的记载小型船除了载物以外还可以承载20多人;大船可以承载上百人,可见当时渤海船只的规模和造船技术。

(三)渔猎业

捕鱼业在渤海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捕鱼工具和捕鱼技术在这一时期也有深远发展。“在发掘马里亚诺夫斯克城址、新戈尔杰耶夫斯克城址、尼古拉耶夫斯克2号城址时曾出土有鱼钩。所有鱼钩均为铁质……此外,见有带铅坠的鱼钩。”(11)另外在其他许多遗址中还出土了很多网坠与现在的网坠已十分相似,足见其捕鱼技术发展之深远。

三、余论

渤海国经过十五世王的统治建设,历经200多年的繁荣发展,形成了一个物产丰富社会经济发展全面并且能够运用大量科学技术在其中的“海东盛国”。渤海国不仅吸收了唐时先进的文化和技术还将其融入于自身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渤海特色的先进文化。这对我国北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了重大贡献。

注释:

(1)《新唐书》卷219,《渤海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

(2)王承礼:《渤海简史》,文物出版社,1987年4月版,第96页。

(3)魏国忠、朱国忱、郝庆云:《渤海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355页。

(4)魏国忠、朱国忱、郝庆云:《渤海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358页。

(5)魏国忠、朱国忱、郝庆云:《渤海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366页。

(6)(俄)沙弗库诺夫等著宋玉彬译:《渤海国及其俄罗斯远东部落》,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134页。

(7)(俄)沙弗库诺夫等著宋玉彬译:《渤海国及其俄罗斯远东部落》,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136页。

(8)(俄)沙弗库诺夫等著宋玉彬译:《渤海国及其俄罗斯远东部落》,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137页。

(9)魏国忠、朱国忱、郝庆云:《渤海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370页。

(10)魏国忠、朱国忱、郝庆云:《渤海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384页。

篇3

关键词 生物实验 探究实验 实验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初一年级的课程设置中以探究实验为主,不少探究实验课本上都给出了参考实验方案,这些方案在操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细节性的问题,在不影响探究目的的基础上笔者对实验进行了一些简单易行的改进,这些改进使实验更具有实际操作性,提高了实验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以下是几例在教学过程中摸索的实验细节的改进方法,在这里与同行分享。

1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的改进

关于这一实验,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改进:

首先,教师对学生自取唾液这一步骤进行了改进。根据以往的经验让学生自取唾液既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又不卫生,而每个学校高中生物都做淀粉酶的实验,一瓶淀粉酶500g,高中实验一次也用不了多少,这样一瓶淀粉酶用几年都用不完,时间长了还会过期失效。所以笔者所任教的初一年级做这个实验也用配制的淀粉酶溶液做。但是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讲清道理,现在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很容易理解。

其次,在这个实验中有一组实验室要求在试管中放入馒头块的,以往放人的是新鲜的馒头块,但是过一会馒头块就碎了,这就无法和放馒头碎屑的试管形成对照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方法是把放到唾液淀粉酶的小馒头块事先晾干,这样放进唾液淀粉酶溶液中不容易碎,馒头块不碎加碘有部分变蓝,对照效果明显。

第三,对37℃水浴恒温也做了改进,用烧杯放热水做水浴加热,其温度不易控制,如果水温下降再用酒精灯加热,温度又很快升高,难于稳定在37℃,且初一学生在来回移动酒精灯过程中又存在着安全隐患。改进方法是让学生用手握住试管5-10 rain,并将试管轻轻摇动(馒头碎屑放唾液淀粉酶中的试管和馒头碎屑放清水中的试管要摇动,而馒头块放唾液淀粉酶中的试管只握住不要动。摇动就模拟了舌头的搅拌),等待的这段时间教师可以讲解实验中需要注意的内容或者播放视频,不仅不影响课堂进度,而且不用学生花时间看温度计的温度变化。再者人体体温是恒定的,这样做的效果既简便易行,又安全可靠,还能节约能源,符合现代社会上提倡的低碳生活原则,而且实验效果相当好。

2 “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和“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两个实验的改进

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用的材料是洋葱鳞片叶,洋葱含挥发油,不亲水,制作装片时很容易产生气泡,染色时也不易着色,教材让学生染色时从一侧滴碘液,从另一侧用吸水纸把水吸过去,有些教师把整个制装片的过程概括成:滴――撕――盖――染――吸等几个字。但是这个“吸”字是需要大做文章的,如果让学生把盖片下的水全部吸干,做出的装片里会看到很多的大气泡,气泡掩盖了细胞,有的学生把气泡误认为是细胞,达不到观察植物细胞形态结构的效果。

篇4

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生物教师对“整合”的理解有一些偏差,存在着一些误区。比如过分追求技术的运用,一节课中大量采用多媒体手段,整堂课显得十分花哨,无形中将传统教学手段全盘;为了“整合”而“整合”的现象,只是一种花瓶式的、仅供教师做公开课和比赛采用的形式;仅仅考虑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的辅助作用,而忽略了信息技术在帮助学生学习中的作用等。那么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有机地、高效地整合呢?

1 依据知识类型,选择整合手段

1.1 微观知识的教学当代生物学的发展早已进入分子水平探究生命本质。高中生物学有大量涉及分子层面的知识,如蛋白质、DNA的结构,仅仅通过挂图和语言表述,学生往往难以理解。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模拟、放大有机分子和细胞的各种结构,实现微观知识宏观化、平面知识立体化、抽象知识具体化,极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1.2 动态知识的教学“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学中典型的动态知识,由于其抽象、微观、变化复杂,历来是教学和考查的重点和难点,更是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通过3DMax、Flas模拟或PowerPoint分步展示,用动态化的表现手段使学生有直观、准确、形象的理解,优化教学过程。

1.3 生理学知识的教学高中生物学中有大量涉及生物体生理的知识,以吸水为例,高中生物学中“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涉及根尖细胞的吸水方式,“水的平衡与调节”中肾小管与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作用。此类知识若只采用挂图或图片难以让学生理解,此时动态课件便是最有效的工具。

1.4 生态学知识的教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中知识点不是很多,但因其宏观、理论性强,对前几节内容(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营养结构、功能等)高度概括,采用常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后,学生会做题,却往往说不出所以然,这表明学生对“稳定性”难有深刻的认识。笔者在设计这节课时,截取一段以“生物圈Ⅱ号”实验为主题的视频资源,学生在观看时为人类能建造一个如此浩大的工程而震撼,随后又为实验的失败而感到遗憾。笔者又利用视频截图引导学生对“生物圈Ⅱ号”内部的生物成份进行分析,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由浅入深、由现实上升到理论,既使学生获得了相关知识,又渗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2 依据课型,选择整合途径

2.1 新授课新授课一般根据上述原则来选择整合模式,选择恰当的结合点,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2 复习课高三复习“遗传的物质基础”时将“DNA是主要遗传物质”“DNA分子的复制与结构”“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的结构”等知识结合在一起,信息量非常大,难点颇多,大多数学生复习时很吃力。教师可利用FrontPage或PowerPoint制作课件,呈现完整的知识体系,再逐一加以详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水平,有的重点复习“DNA分子的复制”,有的重点复习“基因的表达”,全体学生均可进行自主复习,并辅之以习题巩固、强化,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复习课中,一个设计完善、准备充分的课件,既对基础好的学生起到提纲挈领、高效复习的作用,又可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起到“新授”、重新学习的作用,使复习课真正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2.3 实验课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真实的实验操作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有些实验因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或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验结果不够清晰,成功率不是很高,因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等实验。此类实验课结束后,教师可用Flas模拟实验过程,获得正确的实验现象,从而校正学生操作中的误差。

还有一些是中学现有条件不可能完成的实验,如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的来源,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以及大多数中学无法进行的实验,如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杂交、自交、测交的实验,玉米的有性杂交实验。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静态挂图“生动”讲解,甚至“空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将这些实验转化为动态,使学生的认知更具体,理解更深刻。当然用课件模拟实验是有限度的,不能完全替代学生的动手操作。中学生物学中的实验知识毕竟是以学生真实动手体验和自主探究为主,课件模拟只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3 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整合方式

篇5

【关键词】生物化学;项目化教学 ;动物科学;效果

项目化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一个项目应是项计划好的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的工作。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较完整的工作成果。 其过程主要包括五步第一步明确项目任务: 教师提出工作任务同学讨论; 第二步制定计划:学生制定工作计划 教师审查并给予指导; 第三步实施计划:学生分组操作及明确分工 合作完成;第四步检查评估:学生自我评估 教师评价 第五步:归档或应用:记录归档,写出工作任务报告,可能情况下应用实践。[1-3]

《生物化学》是动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一门专业主干课, 多年来,学过《生物化学》的学生无论是本科生还是高职生都普遍感觉比较难懂,比较抽象,实用性差,更有甚者称其为“天书”。为了更好地结合高职动科专业的岗位实际,通过企业调研,研究团队开发了岗位项目化教学设计并在教学中实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具体设计方案如下

1.课程地位与作用

1.1课程定位

动物科学专业分为宠物、畜、禽、经济动物和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和水产养殖动物的饲养管理两大能力模块课程体系, 生物化学是培养这两大模块中都要用到的饲料生化检测和疾病临床生化诊断基本技能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其在课程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见图1。

1.2教学目标

1.2.1 知识目标 掌握蛋白质、核酸、酶的结构、性质和生物学功能;熟悉维生素 的种类、性质和功能;糖、脂类、蛋白质和核酸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掌握饲料检测、水产动物疫病检测和饲养动物临床生化检测等相关生化指标。

1.2.2能力目标 能掌握微量滴定、分光光度法、层析、电泳、ELISA、PCR等基本的生物化学实验技能。能使用天平、分光光度计、离心机及电泳仪等设备 能进行饲料检测、水产动物疫病检测和饲养动物临床生化分析操作

图1 “生物化学”课程定位

1.2.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1.3课程开设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近年来,动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宠物、水产动物、畜、禽、经济动物和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各种动物饲料、宠物食品的质量检测等工作,在这些工作中广泛地应用到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生物化学在动物科学与技术高等职业教育中主要发挥为《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技术》、《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动物疫病》、《动物普通病》、《动物营养》等后续课程提供必需生化知识和技能的作用,同时为学生在宠物养殖企业、实验动物和畜禽养殖企业、动物园、饲料检测单位和水产养殖等单位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和从事宠物、水产动物、畜、禽、经济动物和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各种动物饲料、宠物食品的质量检测等工作储备丰富的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并为学生毕业后考取饲料检测工和水产养殖技术中级工等资格证书奠定基础。

2.课程设计

2.1课程设计构思

根据对2010和2011届动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岗位所需生化技能调查,本课程设计力图实现几大突破:

2.1.1任务驱动教学:根据企业单位岗位项目所需完成的工作任务设计教学内容:分为3大项目、12个工作任务、8个教学情境,改变了过去按照学科体系进行教学设计的传统教学模式.

2.1.2工作过程模拟:与相关企业合作,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 每个工作任务都模拟真实工作过程,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后可以系统地掌握相关工作技能和知识点。

2.1.3应用化的知识点讲解:删减生物化学中一些抽象与空洞的理论和结构,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的同时,更多讲解生物化学知识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

2.1.4技能当场掌握:通过技能考核的方法,对学生的相关操作技能进行考核,给出考核成绩,确保每一位同学任务中所涉及的操作技能.

2.1.5融入考证内容:教学内容结合了饲料检测工\水产养殖中级工考证中对于生化知识点的要求。

2.2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如图2

图2 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图

2.3岗位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动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行业企业发展要求、职业岗位工作需求、职业资格标准和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动物科学与技术高级技能人才的需要,以宠物、水产动物、畜、禽、经济动物和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各种动物饲料的质量检测生产岗位中所用到的血液生化分析、尿液生化分析 、病原体分子生物学诊断 、饲料营养成份和有害物质生化分析等关键内容为依托,将教学内容分为3大项目、11个工作任务,设立了8大学习情境来完成这11个工作任务。(详见表1)

项目按照各种饲养动物普通病临床诊断时要用到的生化检测技术、饲料检测单位要检测的饲料生化指标和水产养殖企业动物疫病的常见临床生化诊断技术来设计的,同时兼顾生化知识点的从易到难原则。

3.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

每一个教学情境都模拟真实工作情境,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例如在第三大教学情境“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饲料中的克伦特罗”这一部分,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是饲料中克伦特罗的检验,教学情境如下图:

图3学习情境三 教学组织与安排图

这样在每个教学情境完成后,学生即掌握了相关工作技能和知识点,又锻炼了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查阅资料和口头表达等能力。

4.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4.1专题讲座法:教师讲解任务完成所需的知识点的同时,聘请企业专家讲解生化最新技术。

4.2案例教学法:如在第一个学习情境“饲料检测中常检测的氨基酸指标”中教师举出如果你是一位饲料检测员,要对一批饲料进行必需氨基酸成份的分析,请设计方案,让学生共同设计工作方案,这样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真实工作时心中就有了自己较为成熟的方案。

4.3全程化考核法:在每次的工作任务完成后,都要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有条件聘请企业人员参与技能考核结合教师组织技能考核。

4.4师生互动和角色互换法:通过要求学生查阅知识点在相关工作中的应用和相关工作任务的应用并上传网站,增加师生互动的力度;通过讨论课的形式,请一些学生上台讲解所在小组查阅资料和完成工作任务的总结,有效地实现师生角色互换。利用课程网站教学资源和论坛,增加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企业专家之间的互动,学生可随时提出问题,由教学团队老师和企业专家解答。

5.教学效果评价

5.1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宠物、水产动物、畜、禽、经济动物和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各种动物饲料的质量检测生产等工作和饲料检测工的考证中对相关生化技能和知识点的要求,采取技能考核的形式,重点考核学生在工作任务中操作与结果分析等职业能力,并对学习和应用上态度认真有创新的学生加以鼓励。

5.1.1知识点考核部分:聘请企业专家协助教师团队共同出卷考试占总成绩30%。

5.1.2技能考核部分:聘请企业人员参与技能考核结合教师组织技能考核占总成绩30% 。以分光光度计技能考核表为例,见表2。

表2学生技能考核表

姓名: 学号: 班级:

考核项目 评分标准 得分

分光光度计的设置 正确(10分)

比色皿的使用 拿法(10分)

润洗方式(10分)

加入液体量(10分)

比色皿放入分光光度计的位置(10分)

样品的测定 准确(20分)

用后处理 正确(10分)

操作熟练程度 熟练(20分)一般(10分)、不熟练(5分)

5.1.3职业基本素质与态度考核:在平时技能操作的过程中,注重教师、企业人员、组长和本人多方考核学生的纪律性、认真程度、耐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报告书写、团队协作能力占总成绩40%,见表3。

5.2教师授课评价

实行行业、企业、同行、督导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4-5]

6.项目化教学的效果

通过对2009级和2010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见图4:

图4 实行(2010级)和未实行(2009级)项目化教学效果比较图

从图中可见,80%以上的 学生在工作中用到生物化学的知识和技能,但从教学效果来看实行项目化教学的学生(2010级)比未实行项目化教学的学生(2009级)对教学效果的满意率高43%,满意率达91%,可见项目化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的欢迎。

参考文献:

[1]应力恒.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2

[2]洪霄 付彬 李涤非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探讨.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3]皮连根.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项目化教学探索. 职教论坛,2007 .12

[4]侯文顺 胡英杰. 关于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考核评价探索.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9

[5]龙芳。高职项目化教学课程考核模式研究。职业教育研究,2009.2

作者简介:

张永霞:(1977-)女,硕士研究生,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化检测及职业教育理论。

王金福:(1977-)男,硕士研究生,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动物流行病学。

篇6

一、前言

“沙产业”是21世纪的新兴产业,经过20多年来的生产实践,已开始步入科学有序的发展轨道。对沙产业的指导思想、理论概念、核心内容、技术路线,做了比较详细的探讨。沙产业的核心是在沙区利用生物的机能,采用高新技术,提高太阳能转化率,为人类提供更多的产品,其技术路线是“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产业的总体目标是“一改、三有、两实现”,最终使沙区人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然而社会实践是在校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必经之路,是大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或自身特长在暑假期间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它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形式,从而提升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再结合自己的专业,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由沙产业班的同学组建了这个沙区农业实践团。

甘肃诚坤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0年,公司主营业务是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为一体的集团公司。公司目前旗下子公司为9家,总资产在3亿元,公司目前正准备与天使基金合作,准备A轮风投,A轮风投投资在2亿元左右。目前的关联企业有,莱姆佳股份(三板上市公司),顶乐实业集团(顶牛牛肉面,目前甘青宁三省550家分店)。目前公司已于上海证券交易所联系,完善挂牌上市前的准备工作,计划在2017年完成股改(股份制改造)。

二、实践主题(实践课题)

科技支农、智惠民生

三、预期成果

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我们希望达到这些成果。具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针对调查研究的本身,我们本次以沙产业班为基点,了解当地蔬菜产业、荒漠化农业转型、有机生态农业发展动向、有机肥配方、转型观光农业,对沙产业班的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指导。二是针对实践调查小组成员,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实践可以培养大家的能力,和对知识更多的了解,掌握与运用。能力的培养:培养沟通交流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术调研和结合分析的能力;提高个人素质,完善个人品质,孕育出更好的团队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意识到当代大学生肩负的责任,也意识到自己知识层面的不足。

四、实践前准备工作

前期筹备工作时间:5月27日到6月5日

1、团队建设:

在校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沙产业班内组织招募,招募有意向的同学组成一个大约10人的社会实践队,招募期间由先前成立的领导小组对以后有意向在沙区就业的同学进行筛选。

2、团队制度建设

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安全制度及财务制度,确保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3、团队设置:

团队负责人:负责实践团队在实践期间的组织管理.

组织:负责实践期间团队的活动总体组织工作,包括团队的管理,人员安排等系列的活动的组织工作。

宣传:负责实践期间的新闻稿件和相关资料整理等工作

4、物品准备: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个人的优盘、安全防暑等药品、实践队员到实践基地的食宿交通费用。

五、实践期间完成的任务、详细计划及日程安排

1、7月15日:准备工作,队员自主学习安全知识,每人提前准备一份一千字的安全知识摘录,一起互相交流。(安全知识摘录共十六份附在活动总结上)

2、7月16日:到达实践基地,由带队老师及队长与此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交流沟通,基地参观。随后对我们的工作做一详细安排,尽可能做到分工明确,安排完毕后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3、7月16日—7月30日:进行樱桃番茄的田间管理及育苗,同时进行调查了解当地蔬菜产业、荒漠化农业转型、有机生态农业发展动向及蔬菜产业的市场动态。

4、7月31日:公司召开内部会议,对15天的实践工作进行交流总结,对各队员作出点评,最后进行实践总结的撰写。

六、实践后的总结内容

每五天开一次会,讲述存在问题,积极改善,每人五天一份实践报告。在实践过程中宣传员要负责拍照、录制DV、撰写实践材料并整理成册。

七、团队安全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

1、团队成员必须上交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单复印件。

2、精心组织,思想重视,教育在前。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安全工作,提高参加实践活动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

3、纪律严明,管理严格,积极预防。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预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可能突发的各种事件。

4、快速反应,及时报告,听从指挥。高度重视学生的人身安全。

5、活动期间,队员需紧记我们的活动宗旨,任何人不得做出有损学校荣誉的事。禁止分队内一切形式的“小集体”、“个人英雄主义”。团队内出现分歧时,以队长为核心,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协商处理。队员有义务积极做好队长安排的工作,不推卸责任。

(二)工作原则

1、快速反应的原则。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果断处置,一旦发生情况,系部相关人员和参加社会实践全体人员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命令、服从安排,听从指挥。

2、在活动期间,全队要秉承“安全第一”的原则,要尽一切可能保护师生生命财产安全,避免伤害事故,将损失降低至最小程度。

(三)制定方案,明确责任

1、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负责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2、突发事件发生后,现场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根据生命第一的原则,决定是否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在第一时间向相关校领导报告。

(四)应急调查与救治

1、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领导小组及有关部门针对事件进行调查处理,通过对突发事件调查,对危害程度进行评估。

2、其他方面安全应急预案

(1)乘车安全:乘车过程中严禁将头、手等伸出车窗;学生晕车、中暑:事前备好药品,以备不时之需,贮备充足的饮用水,补充水分,防止中暑。

(2)突发事件处理原则:保持镇静、沉着应对。

篇7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动点;教法;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153-01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不满足。“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活动符合他们的兴趣和动机,也可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如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折纸飞机是大家从小就玩的游戏,但要折得好,飞得远也不容易,有一定技巧。课堂上通过折纸飞机比赛,看谁的纸飞机飞的最高最远,研究分析飞得高远的原因:纸材质轻还是重;纸大小;飞机翅膀大或小;机头折法……最后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远,必须解决“三个力”:重力、阻力、动力。那“鸟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引导大家分析讨论课本中资料,总结得出鸟适于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水到渠成。又如许多同学家养有宠物,如何解决宠物随地大小便?同学们根据经验,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促进了对条件反射的理解。此外,利用学生关注和社会正发生的热点问题,学习相关的知识,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奋性、激发“动点”的有效方法。如2003年我国非典的流行为我们在讲初中生物传染病和免疫提供活生生的情景和材料。总之,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无处不有丰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我会更改电脑桌面背景,将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作为桌面,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极大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也真正活起来。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教师课前收集大量科技录象片:如基因、克隆人、病毒、试管婴儿、吸烟、吸毒的危害、人体奥秘等等,穿插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中,也为生物活动教学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条件。。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德、智、体协调发展。

利用幻灯片教学把一些重点和难点动画地多次渲染,有针对性观看;利用网页课件进行教学,界面美观、导航清晰、操作方便、效果显著。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可增加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的效益和效果,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加强网络文明、网络安全及学习目的的教育,学生能够安全上网、文明上网。

总之,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促进学习方式与教育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学习创造新的空间与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一、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形象和灵活多变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例如在讲授小鱼尾鳍实验时多媒体课件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具有很强的感力。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把学生的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意志表现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

2、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掌握重要的概念。例如在讲授基因概念时,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开展情况和重要意义;在讲授无性生殖时,介绍曾轰动世界的克隆羊的有关情况……等,社会热点问题时,首先教师布置课外作业,并 提出要求按照课题查找与内容有关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但要注意科学性,学生带着问题课前以小组形式去查找资料,认真地阅读资料,然后学生非常仔细地对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分析、筛选、归纳等,课堂中学生从截取的资料中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通过交流 既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充分体现合作精神;使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克服惧怕老师批评的心理障碍,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边看资料边讨论,同时归纳出重要概念和相 关结论,合作学习促进小组内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大家得出的概念往往比一个人得出的概 念更为完善。

篇8

关键词: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信息技术 有效整合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教育教学领域,信息技术的介入和应用变得越来越常规化,在生物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使得生物教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生物学科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信息技术的大量介入也给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高中生物教师应当努力加强生物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深化理解实验原理

在开展实验教学之前,对实验原理进行深入的理解是保证实验教学效果的首要条件。在现如今很多的实验教学中,一些学生实验已经做了一半,对于实验原理却还是一知半解。由于对实验原理缺乏深刻的理解,很多学生的实验活动仅仅停留在模仿教师实验操作的层面上,既不能深刻理解实验的意义和作用,又缺乏实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然而,与实验操作相比,实验原理往往在内容上十分枯燥乏味,抽象性也很强,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而教师在分析实验原理的时候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很难将一些抽象的原理表达清楚,导致学生对实验原理一知半解。这时,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信息工具来进行辅助讲解,很多难点都可以迎刃而解。就拿“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来说,这个实验在操作过程中用到的实验器皿和操作方式,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都接触过,因此,实验操作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存在什么困难,并且这个实验的结果也很容易观察得到,而这个实验的难点就在于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上。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四种色素彼此分离的原理如果仅依靠教材中的知识,学生在理解起来难免感到吃力。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信息工具对实验原理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滤纸是一种吸附剂,层析液是一种展开剂,由于四种色素的结构和性质各不相同,在滤纸上表现的吸附能力不同,在层析液中表现的溶解度不同,这样,四种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速度就会不同。基于这样一个原理,才得以将四种色素分离开来。与语言讲解相比,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工具将实验原理用更加直观的图片动画方式展示出来,学生会更容易理解抽象的实验原理,这样在深入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二、利用信息技术弥补课堂实验条件的不足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很多实验在课堂上不具备操作的条件。例如,一些对实验器材要求较高的实验,一些操作难度非常大,且成功率较低,甚至还有很多带有较强危险性和较大的污染性的实验,在课堂上开展这些实验显然不太适合,然而,这些实验中很多又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回避的实验,因此,每当遇到这类实验时,教师只能用讲实验来代替做实验,这样自然会影响实验的效果。如果我们能够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模拟操作、动画演示等方式将实验过程呈现在学生眼前,这样比起语言讲解,这种模拟实验的方式效果显然更好。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时,笔者就利用动画的方式给学生再现了普利斯特利、鲁宾、萨克斯、梅耶和卡门的实验,这些经典的实验在课堂环境下很难操作,但利用信息工具就可以有效弥补实验条件的不足,从而大大丰富实验内容。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实验的可观性

在实验教学中,观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相关的概念、规律,透过观察行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说,观察的效果直接影响整个实验教学的效果。然而,在生物实验中,有很多的实验现象,像是一些微观的生物结构及其发生的变化、一些极快或者极慢的生物现象和变化等,学生仅凭肉眼很难观察清楚,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实验过程或者一些局部现象进行放大、加快或者减缓等,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和过程。例如,利用信息技术放大细胞膜的结构、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DNA的分子结构等,这样,学生可以借助于现代化的技术弥补肉眼观察的不足,提高实验的可观性,从而更深刻地揭示各种规律和生命现象的本质。

四、利用信息技术突破课堂实验的时空限制

在生物实验中,有相当一部分实验在课堂上不具备实验条件,例如,一些反应时间较长的实验就无法在课堂上开展,这时候,教师往往只能把实验放到课堂以外,让学生自己回家进行家庭实验。在课堂以外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一方面无法保证实验的完成率,另一方面无法保证实验的效果,这样就使得课堂以外的实验要求形同虚设。而如果我们能够把信息技术引进来,利用录像、摄像的技术,把课堂以外的实验在课堂环境下呈现出来,例如,在高中生物教材选修一中《运用发酵技术加工食品》,教材中的很多实验,如葡萄酒的制作、腐乳的制作等在课堂上都无法完成,于是笔者就把这些实验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回家动手做一做,并让学生利用手机、照相机等设备把实验过程拍摄下来,然后上课的时候,再让学生把自己的实验成果给展示出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将课堂实验和课外实验很好地衔接了起来,有效突破了课堂实验的时空限制,优化了课外实验的效果。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与实验活动进行有效整合,可以改变传统的实验环境、实验方式、实验模式,从而大大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因此,高中生物教师既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作用,又要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样才能把信息技术和实验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从而达到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琴.信息技术对生物实验教学的促进作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05(10).

篇9

一、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与增大习题课课堂容量的关系

现在老师们一提起多媒体技术,就想到了能增大课堂容量。确实,在传统课堂45分钟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写得再多,说得再多,学生能接受与预想相比往往差距很大。一项研究显示,对于教师一节课的讲授,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仅为5%。而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文字、图像、影片、声音等综合呈现在课堂中,让学生调用更多的感官学习,自然课堂教学的容量和吸引力都大大加强了,而且能补充和拓展大量的课外内容。但是如果不能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就难免出现应用不当甚至滥用的现象。特别是习题课,如果只是将一道道题目用多媒体投出,老师在课堂上盯着屏幕讲题对答案,学生在下面应接不暇抬头“欣赏”,那么不仅没有增大课堂容量,反而不如传统课堂上的讲练评的教学效果好。因此,要正确认识到多媒体技术有它的优势,但不是只要用多媒体就能够增大容量,甚至要认识到提高习题课的有效性,增大习题课课堂容量不是最终目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更重要。所以,将习题中不容易用语言描述的或用多媒体技术能更好帮助学生理解的加以展示;将学生的错题呈现在屏幕上让师生共同分析;将相似的易错点进行归类加以知识点网络化,等等,这样自然而然就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从根本上体现了多媒体技术为传统课堂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二、正确对待多媒体习题课教学与传统习题课教学的关系

由于多媒体技术实现了多种教学媒体的结合,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认识规律,也就出现了在课堂上只要出现多媒体技术就认为是新型的教学方式的观点。在不少老师看来,课件制作越新颖,就越符合最新的教育理念。我在一开始也有这样的误解,因此总在制作课件上而不是备课上花费大量的精力,但是慢慢我也发现过多的视听刺激反而易让学生产生疲劳,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走马灯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升反降。板书设计等传统的手段也被抛之脑后,很多课堂不再重视板书,黑板要么空无一物,要么当做草稿纸。其实,教学方式要更新,但这并不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而是取决于教学观念的与时俱进。

传统习题课上的逐题讲逐题练固然无法使课堂高效,但如果无法认识到新的教学理念中应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主导作用,那么即使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也无法实现习题课堂上的有效性。不少老师按照多媒体课件的设计顺序播放式上课,一旦出现变化——本应成为课堂契机,就抓不住,急得满头汗;要么出现问题就把课件调来调去,本应有的从容应对反而做不到了。这种貌似新颖的“教学方式”自然还是本质上的填鸭式教学,虽然形式上有变化。我认为,要想真正实现课堂有效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和情感学习等能力,就应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之上,真正关注学生,在备课、上课、听课及反思上下足工夫,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缺少思考的现状。多媒体技术不是能不用就不用,而是不该用就不用,用得合理,自然就会增强习题课的课堂效果。总之,不能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理由而放弃师生互动和交流,而应把时间和空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思考,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保证。

三、正确应用多媒体技术组合生物习题课教学

篇10

1 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学科中运用的主要内容

从广义来说,现代教育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多媒体教学,一个是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托的教学观念的渗透。

1.1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对教学过程的优化,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多媒体技术应用方面,就是要探讨如何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包括课程的设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效果的评价,等等。

1.2 现代教学观念的渗透

与传统教学观念相比,现代教学观念更多强调的是学习者的认知,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是课堂的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没有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与传统的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角色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 现代教育技术下的生物课堂教学方式以及优势分析

从现代教育技术包括的内容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更多强调的是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为此,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要求,笔者整理出一个合乎实际的教学过程,即:学习目标的确定——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尝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包括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评价。上述流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2.1 确定学习目标

在每堂课的开始,教师都要给学生设定一个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2 学生自主学习

本环节主要是指课前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教材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点儿提示,让学生尝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自己不懂的知识要加以标记,在随后的小组学习中讨论,甚至向教师求助。

2.3 小组合作学习

在学生学习水平、性格等多方面因素考量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组,组长由组内每位成员轮值担当,这样有利于增强每位成员的自信心和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针对自主学习阶段发现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2.4 交流

合作学习环节完成后,要进行班级交流。班级交流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在教师主导下的生生交流,另外一种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师生交流。通过相互交流,实现互相启发,从而扩展自己的思路。

2.5 评价

在所有环节完成后,教师进行一个最后的评价,评价一定要合理、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上述整个过程中,充分渗透了现代教育理念,笔者在此分析整个教学流程的优势。

1)整个流程中面向全体学生。从上述教学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小组合作学习,都面向的是全体课堂学习的学生,并且可以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侧面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全过程。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知识素养。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学资源的挖掘,这就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注重对一些生物科学概念的学习,更多地注重积累一些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的生物基本知识,促进他们更加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培育其科学探究的能力。

3)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与上述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对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实践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这些基本能力又是自主探究的基础。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课堂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对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分析

3.1 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做到因生施教

在教学工作过程中,笔者概括了几个需要教师特别注意的地方:1)在小组学习中,教师要多留心学生的表现,尤其是注意观察男女学生的表现差异,并及时地给予鼓励性的评价;2)要注重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3)对班级中弱势群体要多鼓励,鼓励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变更教学方法,尤其是要注重对不同群体学生教学方法、要求以及评价方式的调整;5)评定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小组学生的积极性,让组内学生共同商议、制定评定标准,并且利用此套标准对每位组内学员进行打分。

3.2 做到教学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环节中的渗透,真正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比如,笔者在讲授人教版“细胞的生活”一课时,就将一些多媒体技术渗透到了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在小组合作学习阶段,让学生分析资料“小羊多莉的身世”。首先,笔者通过精心制作的Flash课件,将“小羊多莉的身世”进行了完整的展示;接着让学生在观看课件资料的基础上,讨论、分析出DNA具有遗传信息的功能,从而让学生明白遗传信息主要存在于什么地方。整个课件展示形象生动,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之后,笔者在学生分组模拟制作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方法,让学生学习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构建。

3.3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对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新课程标准对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生物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迫使教师要注重教学资源的拓展,而在这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挖掘本学科以及相邻学科的教学资源,挖掘教材、校园、学生和社区的资源等,很好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比如,在教材中有一项探究活动——“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为了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笔者设计了一个主体为“探究废旧电池污染,倡导使用环保电池”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探究课外活动,将课堂知识加以深化。

首先,在活动之前,笔者做了一份详细而又符合探究要求的设计,在此设计中,目的非常明确,并且给出了分步骤完成计划。

其次,在探究活动中,笔者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十分恰当,如在资料收集、成功展示、评价与反馈等多阶段,笔者都充分地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学习效率,开拓了学生的事业,锻炼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再次,在活动展开的过程中,笔者还利用网络资源将探究课堂延伸到了社区,使学生能够尝到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的快乐,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