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研究问题范文
时间:2023-08-14 17:3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学的研究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大学生 经济危机 就业 素质
【中图分类号】G 424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2012年6月11日,麦可思公司了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显示。一是2011届比2010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总体失业率下降0.6个百分点(分别为9.8%和10.4%);二是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三是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加上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造成世界经济需求下降,国内经济增长降至8%以下,种种不利因素的冲击大学生将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就业压力。且不说今年公务员和研究生的报考录取比例,单今年从10月份哈尔滨市招聘457个清洁工引来1万多人报名,其中近3000人拥有本科学历,25人拥有统招硕士研究生学历就足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难度。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情况
自2000年我国大学进行大规模的学生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现象不会再有了。一是近几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是很大的;二是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导致当今大学生的滞后就业。三是大学生的就业观问题。好工作挤破头,不好的单位看不上,又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为此我国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这为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希望。当前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是化解就业矛盾、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对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
1、社会方面。一是学生的就业工作是教育部门的事情,而人才市场由人社部门管理,户籍由公安管理等,致使多头“部队”管理学生,部门沟通协调不够,导致就业问题不能彻底解决。二是就业市场不完善。没有建立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致使外地学生出现就业难。三是学生选择自主创业门槛高、手续繁琐、创业资金不能够贷款,赋税项目多。四是就目前来说就业渠道一般都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招聘会、就业网站等等,不能满足如此庞大的毕业生群体的需求。
2、用人企业方面。近年来的经济危机造就企业发展的不景气,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是经济危机时期效益好的单位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在用人方面设置“门槛”过高,影响学生就业。二中小企业由于受经济危机的打击,为了追求实用和低成本裁减员工,不利于学生就业。三是一些私营企业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员工无法享受“五险一金”,加上起薪较低,同样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
?? 3、学校方面。一是不能与时俱进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操作型人才。二是部分高校为追求经济效益,不顾结合学校没有师资的现实和市场需求人才情况,乱设专业来招生培训,致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减弱。三是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薄弱。有关资料表明全国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只有1万人,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400人,学校不能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 4、学生方面。一是有些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又或者整天谈情说爱,不能难以适应激烈竞争社会的需要。二是对自己期望值过高,总想到大城市发展,而对偏远地区和农村、基层的工作则又不屑一顾,自我封闭了就业之路。三是怕苦怕累怕丢脸,频繁跳槽以求更好的发展;四是对职业规划不足直接影响到能否就业。五是应聘经验不够,不能与用人单位进行充分的交流,导致用人单位的就业拒绝。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研究
1、大学生要提高整体素质。一是要时常反思现在的知识结构能否胜任现在或将来不久的职位,为将来就业奠定基础。二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能力,为此学生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三是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实践活动。四是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用积极的乐观心态克服一切困难。五是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
2、高校的改革要与时俱进。一是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面向社会办学。找好专业不求数量求质量。二是学校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三是学校要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四是以就业为导向,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五是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社会要承担起学生就业的责任。一是政府部门要继续推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岗计划”等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并且继续出台更加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二是逐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深化教育、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三是各地出台一些政策来激励大学生就业或创业,甚至可以发展一条特色产业,以此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篇2
【关键词】数学教学 探究式 问题情境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创设有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内容和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学习新的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去参与、探索或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质量。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为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创设问题情境呢?经过这些年的摸索,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之心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首先要有趣味性,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催化剂。教师要了解当代初中生的心理,更要了解本班学生的个性特点,清楚他们的兴趣所在,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让趣味性诱导他们积极思考。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这一内容时,我采用师生同时计算63×63,95×95,101×101,99×99,教师心算,学生笔算,结果是老师领先,然后再让学生随便报一个两位数的平方,让老师回答,老师都对答如流!老师为什么这么快就说出结果了呢?这引起学生的疑问,刺激了他们的好奇心,点燃了他们心中的创新之火,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此时教师把话题一转:“欲知奥秘,得从学习完全平方公式开始。”学生们一个个睁大好奇的双眼,这样打开了他们探究的心扉,使他们既有所得又乐在其中。
二、创设问题情境,保护探究热情
为开展探究式学习,一则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二则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的精神和求异思维,又要提倡“交流―互动”。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不可能发挥其作用。”可见,学生探究学习的效果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设计,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教师要设计适于探究学习的内容和情境。如一位教师在讲授《直线特性》一课时,按教材做一做的安排进行教学,提出下面几个问题供学生探究:⑴经过一点A可以画几条直线?⑵经过两点A、B可以画几条直线?⑶如果你想将一根细木条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颗钉子?
学生通过画图、观察、分析、讨论,最后归纳出“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等知识。其实这知识在小学六年级数学课本中已有简单的陈述,如果教师直接将知识塞给学生,相当于让学生回忆一件并不熟悉、了解并不深刻的内容,对以后呈现“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我想教师可以这样设问:老师想在墙上钉一个有几个挂钩的衣挂,不知如何固定好,请你们用图钉代替钉子,用硬纸条代替衣挂,以泡沫板为墙,演示固定,好吗?学生会积极行动起来,然后请各组代表发言,讲述他们的道理。学生经过交流、讨论,最后得到结论,此时归纳出直线的特性就水到渠成了。在此过程中,学生真正以“做”而非“听或看”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亲自动手实践,并通过观察、猜测等探索活动进行知识的归纳,再与同伴交流感受和思想,学得扎实,印象深刻。在教师的民主和包容下,学生们充分展示自己,各抒己见,活跃了思维,锻炼了思辨能力,实现了数学知识与智能的同步发展,很自然就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状态。
三、创设生活情境,将探究进行到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之中处处充满着数学,要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只有从生活实际着手,捕捉生活现象创设活动情境。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鲜活的生活实际,而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教师设计情境的出发点应该是学生看过、听过、接触过的生活。如联系班级学生的座位,让学生学习用有序数对来表示物体的坐标;让学生测算粉刷房屋、铺设地砖的面积;让学生设计租车方案和购物的策略等。在讲授《概率》时,我引入如下例子: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摇奖的事情,在一个圆形的木板槽内画有大小不等的格子,在每个格子上写上价格不等的奖品,摇奖的规格是“2元一摇,摇几是几”,不少人总想碰碰运气,花上2元钱,说不定还能捧回个几百元的大奖呢,可结果总是让人失望。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们琢磨不透。这时教师就说,其实用我们今天将要学的数学知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学生熟知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情境,架起了现实生活与数学的桥梁,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又如给办公室铺地砖的教学,先布置学生带着有关问题进行社会调查,上课伊始,先让学生介绍课前所了解的铺地砖的情况,然后讲授新课。这样设计,不仅为下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同时也为教师及时调整和预设教学内容提供了依据。教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利用多种感官去体验、去探究、去感悟。从问题入手,给学生提供猜测、探究、动手操作的机会,极大激发了学生求知欲,认真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数学思考这一理念,完成了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以及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等方面的教学要求。
总之,创设与教学知识相融洽的教学情境,将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发现,提升认知学习的思维价值,达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探索创新能力的目的。同时,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融洽的教学情境,就可以应用于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好的开讲情境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情绪进入亢奋状态;好的收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遐想,把他们积极的探索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而注意中间环节的教学情境优化,则会使教学显得张弛有度,情趣盎然。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等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2.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篇3
(一)关于经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
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管理的客观规律性。指出企业管理学是指导人们如何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门科学。它是管理实践活动在理论上的概括和反映,是管理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它来源于管理实践,接受管理实践的检验,反过来又指导管理的实践。企业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的客观规律性,即如何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合理组织生产力,不断完善生产关系,适时地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合理组织生产力,即如何根据国家计划、社会需要和企业的生产技术特点,合理地组织产品的生产过程。
完善生产关系主要是研究如何正确处理企业内部的协作关系和分配关系,企业与国家、企业与企业的经济关系,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经济责任制等。在上层建筑方面,主要是研究如何结合企业实际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计划,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健全规章制度。上述三个方面是紧密结合不可或缺和割裂的。第二种意见认为,经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管理干部的管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指出,不能把经济管理关系简单地归入经济基础或上层建筑。经济管理关系是一种声体的、综合的社会关系的运动规律。它虽然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但是生产关系要通过经济管理关系,才能对生产力发生作甩。由于经济管理学涉及的知识非常广,一些同志就认为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具有多层性的特点,它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诸方面的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等关系”,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经济管理学要涉及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但那不是经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首先,管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多层性的特点”,并不意味着管理科学什么都研究。其次,经济管理学不是经济学加管理学。有的同志认为,经济管理学“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论断是与并证思维的基本规律相矛盾的。经济学加管理学不可能成为一个统一的学科,仍然只能是两个学科,单纯的相加法,创立不起经济管理学。第三种意见认为,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研究对象,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的问题。狭义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管理原理、管理职能、管理者、管理方法、管理历史与管理效果等。
(二)经济管理学的研究方法问题
一种意见认为,经济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坚持职能与过程、历史与现实、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1)职能与过程的统一。管理过程就是管理职能的运动过箱。职能和过程不可分。我们把职能与过程作为一种观察问题的方法,绝不能把职能和过程看成互不关连的两个东西。目前,不少的管理理论专着把管理职能和会理过程机械的分开,这是不可思议的。正如物质离开运动一样的不可思议。
(2)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坚持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就是对历史既不因循守旧,又不能不要民族传统;对现实,对国外的先进的管理经验,既不能照抄照搬,亦步亦趋,又不能孤陋寡闻,闭门造东。
(3)科学与艺术的统一。经济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要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必须特别注意认识管理艺术的特点。管理原理偏重理性,管理艺术注重情感。过于强调所谓理性,就会导致一种抽象的、无情的哲学,使事情僵化,缺乏灵活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管理艺术的地位将显得更突出和重要。研究经济管理学必须坚持逻辑思维方法与形象思维方法的统一。
另一种意见认为,现代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莲本研究方法和具体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现代管理学的基本方法。必须坚持这一指导龠则,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努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学。系统分析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具体研究方法最常用的有:(1)历史研,究法。主要对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纵向的历史考察,以寻求并继承规律性的东西。(2)比较研究法。是通过横向的比较来研究不同国家,在不同社会制度、环境、历史文化条件下,它的管理思想、理论方法与效果,从而寻求管理的规律性。(3)观察研究法。观察要客观,顺乎自然。要有目的、有重点、有计划地来安排。(4)调查研究法。司以调查过去,也可以调查现状。调查要有程序。(5)试验研究法。是在约束条件下,有自的地揭示管理规律的方法。(6)案例分析法。这是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一:般性规律的方法。(7)综合研究法。若干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往往能更有效地揭示’管理的规律性。
篇4
案例教学,又称为范例教学法。“范例”一词来源于拉丁语“e^mplum”,本义为“好的例子”、“典型的例子”。因此,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利用典型事例进行教学,使学生能通过对特殊的、典型的事例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它真正作为一种成熟和系统的教学方法,却是187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兴起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到了20世纪初,案例教学已被美国所有知名的法学院所采用。1919年毕业于哈佛法学院的华莱士。B。唐哈姆(WallaceB.Donham)出任哈佛商学院院长,他对案例教学极为赞赏,主张在商学院推广使用,并强调商学课程应以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指导学生直接到实际商业活动中去搜集、整理案例。至今,案例教学方法仍在工商管理及法学教育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理论经济学中进行案例教学的应用和研究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梅森(EdwardS.Mason)教授在哈佛大学创立的“梅森联谊会”(MasonicLodge)该研究会专门从事有关寡头垄断理论的案例收集、整理及其经验性研究工作,而且他们还把研究成果大量运用于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学之中。后来,经过梅森的弟子贝恩(JoeS.Bain)等人的大力推广,经济学案例教学与研究在美国及欧洲的大学中普遍展开。但是,从整体来看,目前理论经济学中所进行的案例教学实践远不如法学、医学以及工商管理学等领域那么普遍和成熟影响力也不够大。
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模式在本质上仍然是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典型特点就是习惯采用相对稳定不变的、具有统一标准的教材;教师进行‘满堂灌”甚至“填鸦式”的课堂讲授,而学生采取全盘接受甚至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课程结束时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惟一考核方法。毫无疑问,在这种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中,是没有案例教学的地位的。即使进行案例教学,也只是把它作为传统理论经济学教学模式的补充和点缀而已。因此,在我国,尽管案例教学已在法学和工商管理等学科的教学中得到普遍的应用,但是,在理论经济学教学中仍处于试验和探索阶段,因而在理论经济学教学中提起案例教学,很多人仍把它当作一件新鲜事来看待。
其实,我国的一些机构和研究人员一直在进行经济学案例的引进和研究工作。1991年,由世界银行资助,在我国国内首次举办了关于案例教学的经济学与管理学进修班。该进修班邀请了许多国际知名专家授课,并编印了一大批案例教材,遗憾的是这种案例教学的尝试未能得到广泛推行。近些年,国内陆续有学者开始作系统性的经济学案例研究的尝试,比如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从1996年起进行了“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系列项目。该项目不但对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典型的经济学案例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剖析,而且在社会上作了大量的案例教学的推广工作。正如该项目主持人光教授所说:在工商管理领域案例教学法也许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经济学理论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也是很有用的,它有助于改变目前理论教学中重名词概念,轻生活事实的现象,有助于解决所谓'黑板经济学’和高分低能的问题。”
在我国高等院校重视且有意识地进行理论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实践活动,是近几年的事情,而且这些实践活动也主要是在国内一些著名大学的经济学院(系)中进行的。比如,从2000年起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开始在各个专业进行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尝试,并组成了经济学各个专业的案例教学研究小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和研究工作。2004年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组织出版了国内第一套经济学案例丛书。今后,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日益深入,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将会受到冲击并发生深刻的变革案例教学将会在各高校经济院系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应该说,我国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探索正方兴未艾,其前景是极其广阔的。
二、目前我国经济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近些年来,我国的案例教学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人们对理论经济学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认识有限,再加上我国经济学案例教学起步较晚、实践经验积累不足等原因,在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经济学教学中,案例教学并没有真正凸显出应有的地位,通常处于一种仅仅对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进行补充的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因此,目前我国的经济学案例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问题。
(一)缺乏规范、实用的经济学案例教材及科学合理的案例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材,从而使经济学教学本质上仍停留于纯理论教学模式之中,案例教学只起到对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作用。由于缺乏规范、实用的经济学案例教材,使得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存在诸多不足:首先,案例教学中重视知识点案例,忽视综合案例。虽然在教学中引用知识点案例是必要的,但是,它们只能起到加强学生理解知识点的作用,而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次,重视定性分析的案例教学,忽视定量分析的案例教学。在知识点案例教学、尤其是在综合案例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定性研究,不注重定量分析,这样在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时就会缺乏对实际案例分析过程及其分析结果的直观感和可操作性,无法全面体现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其结果是,一方面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另一方面也不能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重视对已经发生的国内外经济学案例的收集与总结,缺乏能够跟踪国内外现实经济发展状况及过程的典型经济学案例。从目前我国的经济学案例素材的来源看,大多数经济学案例反映的都是过去已经发生的典型的或特殊的经济案例,缺乏现实感和时代感,往往使得学生在利用这些案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并不能给他们以深刻的启发。
(二)案例教学的手段落后。
目前,在我国高校中,除个别学校的经济学案例教学手段比较先进以外,大多数学校缺乏进行案例教学的现代化和专业化实验室。实际上,真正的经济学案例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和学生在案例教学中通过运用幻灯、投影仪、计算机、互联网等多媒体手段来形成立体、直观的教学效果。依据国外经验,欧美许多一流大学的经济学专业一般都把学生参加实验作为经济学案例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其应用已经十分成熟。但是,经济学实验,包括它在经济学案例教学中的运用,需要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相应的计算机软件等,这需要相当大的一笔投资,对于许多高校本来就不宽裕的教学经费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对实验经济学的这一新兴学科本身研究与应用的缺乏以及在案例教学中所需软硬件方面的资金投入的匮乏,致使我国经济学的案例教学手段显得相当落后。
(三)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资源匮乏,质量不高。
第一,经济学案例教学所需的客体资源贫乏,即缺乏大量的实际案例素材。有的高等院校尽管重视经济学案例教学,但是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分至传记文学的内容。这样编写的案例,其根本缺陷是缺乏根据教学内容而对案例涉及的经济运行过程所进行的专业性审视和洞察,缺乏对每一个案例作出科学的设计,因而难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评价。
第二,经济学案例教学所需的主体资源贫乏,即缺乏一批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经济学案例教学队伍。现代案例教学模式所提倡的现实性、互动性和开放性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素质。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应当具备准备和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外,更应当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准,具备理论和实践的贯通、融合的能力,能够始终站在相关学科研究的前沿,并掌握最新的经济学动态。另外,教师还应当具备较强的应变和判断能力,既能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的新问题,也能够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和结论加以客观、科学的评判和引导。
第三,没有更多的适应我国国情、反映我国经济发展与现实的案例以供参考和利用。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许多典型的案例素林但是,这些案例都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因此,要想收集到能够反映我国经济现象的相对稳定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经济学案例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我国经济学教学中使用的大量案例,不是从国外的经济学教材中摘取的二手案例,就是从目前相对比较成熟的MBA教学案例中移植过来的,惟独缺乏符合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特点、既有我国特色又有研究和应用价值的反映中国经济现实的案例。
(四)传统教育体制与观念是制约目前我国经济学案例教学发展的关键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在教育领域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我国应试教育体制和模式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耳提面命”的传授知识方式的根本变革尚需时日。因此,即使我们构建的经济学案例教学模式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无法完全摆脱传统的教育体制和观念的束缚。在应试教育的观念和模式下,闭卷的考试方式无法全面检测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人为地分割了现代经济学教学体系的整体性,因此,在实践中大力推广经济学案例教学有赖于我国教育体制的进一步配套改革和教学观念的转变,
三、加强和完善我国经济学案例教学体系的初步设想
经济学是一门以“经世济民”为己任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经济学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和分析技巧,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能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目前我国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落后局面是与经济学教育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目标不相符的。因此,改革目前传统的理论经济学教学体系,建立科学合理并能给予案例教学以充分重视的经济学教学体系,是全面完成经济学教学目标和培养经济学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
在我国经济学教学中,案例教学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它的出现和发展必然会对传统的经济学教学模式产生冲击,甚至对其提出变革的要求。因此,要建立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案例教学模式,需要弄清经济学案例教学模式与传统经济学教学模式有何不同之处。
首先,在教材方面,传统经济学教学模式中使用的是多年一贯制的标准教科书;而案例教学中所要使用的是反映实际经济事务和经济运行的案例或事例,包括现实的经济热点问题和学生普遍比较关心的现实经济问题。因此,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教员和研究人员需要对已有的案例不断进行筛选、提炼与更新,使得案例教学能真正反映时代的脉搏和现实的经济世界,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不断提炼与更新的案例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的现实感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其次,在授课方式上,传统经济学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围绕课本上的知识点来展开,即所谓的“黑板经济学”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案例构成课堂讨论的基础。在案例教学中,通常是在课前将书面形式的案例素材交给学生阅读并准备,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因此,组织好课堂上的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
最后,在师生的互动关系方面,在传统经济学教学模式中,教师被置于传授者的地位而显得过于主动,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则显得过于被动。具体来说,教学中从理论知识的介绍、问题的提出、分析的展开、结论的得出、所涉理论知识的深浅以及时间的把理论知识教学无法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的过于主动和分析方法的单一化和确定化以及分析结论的定向化和确定化,不仅抑制了学生主动参与知识获取的积极性,而且还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倾向和方法,不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在案例课堂上,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作出决策和选择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中所蕴含的复杂性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同时,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角色。学生在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争辩。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角,既可以从自己和他人的正确决策和选择中学习,也可以从承受的错误中学习,即从模拟的决策过程中得到训练、增长才干。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本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的知识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由此看来,案例教学模式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经济学教学模式的,进行案例教学无论是对教师和学生,还是对目前的经济学教学体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以更新更高的标准来规划经济学教学体系,切实把握案例教学的本质特征,建立科学合理的经济学案例教学体系。
根据我国经济学案例教学的特点,我们对今后加强和完善我国经济学案例教学提出如下设想:
第一,经济学案例的选编及其要求。这是实施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选编经济学案例,一要注意获得充足的经济学素材;二要具有丰富的经济学案例的编写知识;三要在正确原则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经济学案例的编写程序包括选择课题、搜集材料、编写案例和设计讨论等。案例编写首先要求所选案例必须真实,是来自现实经济生活的事实。如果是教师自己编写的案例,也须符合客观实际。其次是案例必须反映经济学原理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要能揭示案例的内在联系和经济学原理的有关特征。再次是案例必须适时,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适应经济学教学的改革和当代学生的实际情况。第四是案例必须精选,”信手拈来”的案例,其经济学意义和教学价值均难以符合要求。目前经济学教学的需要,我们可以把经济学案例划分为以下不同的类型。
1.依据经济学案例内容的不同,可将案例分为现实经济学案例和实验室经济学案例。现实经济学案例指我们熟悉的通常的案例形式,它主要从实际的经济生活中提炼出与经济学教学内容相符合的典型事件,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而实验室经济学案例对我们来说还比较陌生。所谓实验室经济学案例是为了研究一个理论问题或验证一个理论假设,在一个可控制的实验室条件下做一个实验,并由此得出一个有用的结论。实验经济学案例更加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在我国,虽然利用实验来进行经济学案例教学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12,然而,实验经济学案例对于经济学教学却富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经济学的理论大多比较抽象,而且许多经济理论首先得有特定的假设或前提,然后是大量的逻辑推理,最后得到结论。事实上,一些特定的假设条件和抽象的理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并不存在,学生往往难以把握。在实验室条件下,就可以通过模拟的方式对一些假设条件和抽象经济理论给出具体、形象的环境与描述,使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从而准确掌握所学知识。
2依据经济学案例形式的不同,可以将案例划分为文字案例和图像案例。经济学文字案例主要以文字的形式呈现案例内容,包括案例的主要情节和数据;经济学图像案例主要以图像符号的形式呈现案例内容。相比之下后者更直观、形象,并可能蕴含更丰富的经济学信息。例如,经济学中“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的案例,可以先设计一个具体的双向拍卖市场实验,然后依据实验结果绘制成由拍卖市场所形成的需求和供给的图形及有关变量变化而导致需求和供给变化的过程的动画,这样就可以生动形象地说明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及如何变化的。
3. 依据经济学案例情境的不同,可以将案例划分为语言情境案例和实际情境案例。语言情境案例是教师用语言呈现已发生的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加以分析的案例。实际情境案例是教师借助或设计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在经济学的“寡头合谋博弈”模型的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扮演两个寡头厂商角色,以体验寡头厂商合谋的动机、过程及其合谋的脆弱性等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4. 依据经济学案例用法的不同,可以将案例划
例侧重以讲述与解释方式呈现案例,用于说明和论证经济学原理与规律。讨论式案例则是由教师提供案例,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各抒己见,从而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对于公共产品的外部性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个城市建设规划中存在的外部性及‘搭便车”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二,我们认为要达到经济学案例教学的目的,需要在三个教学环节上周密安排、合理组织经济学案例的课堂教学。
第一环节,提供和呈现经济学案例。以呈现方式而论,有印发经济学文案材料、教师描述、电教手段展现、模拟再现实际情景、学生表演等;以呈现时机而论,经济学案例可在讲解经济学知识点时呈现,或在某一章节教学之后呈现。
第二环节,分析和讨论经济学案例。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将经济学案例的内容与相应的经济学知识联系起来,揭示经济学案例与经济学原理之间的联系,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教师的职责是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运用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大胆进行独立思考,积极参与交流和研讨,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实践。具体操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通过个人准备、小组讨论、集体辩论、角色扮演、现场考察等,充分发挥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功能,提高经济学教学实效。
第三环节,总结和评价经济学案例。这是对前一个阶段案例教学的概括和提升,一般由教师来完成。可以对经济学案例讨论作出评价,指明其中的关键性问题,为后续的经济学课堂教学打下基础;也可以指出学生在分析、讨论经济学案例中的成绩和不足,进行弥补性、提高性讲解;还可以启发学生在教师指引下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受到更多的锻炼;或者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促使学生开阔视野、调整视角,进行更深入而广泛的思考。
四、今后完善我国经济学案例教学体系的几点建议
第一,加快我国经济学案例库建设,编制适合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需要的高质量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如果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案例库案例教学就只能是无本之木。我们认为,在现阶段,我国应加快经济学案例库的建设。首先,案例的取材一定要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确保案例所陈述的内容是我国经济实践中发生的真实事件,是现实经济活动中常见的却又复杂甚至困难的问题。其次,案例要能提供人们思考和解答问题的多种路径和空间,切忌用所谓标准化的惟一答案来束缚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最后,应该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编选案例。在案例教学中,无论是案例的选择和编制,还是每一案例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紧扣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换言之,案例是服从于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通过案例,学习者可以渐渐领悟经济学理论的实质,形成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种种技巧。如果案例偏离了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案例即使再典型、再生动,其作用也必将大大降低。
篇5
关键词:财经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0.075
0引言
计量经济学引入中国已有几十年时间,在此期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内的学者在吸收和创新过程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计量经济学本科教学过程中,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已基本取得普及。然而,根据多年的计量经济学教学经验,尤其是财经类本科专业,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加强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的研究,对于推广和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财经类本科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选取不当问题。当前针对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教材琳琅满目,总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一,偏重理论的,该种教材主要针对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的来龙去脉、基本证明进行适当演绎和归纳;其二偏重实践的,该种教材主要针对应用,强调软件的使用,不告诉学生为什么,只教授学生怎么做;其三是理论和实践结合,该种教材既告诉学生为什么,又教学生怎么做。总的来说,这三种教材各有所长,以第三种效果最好。
(2)软件不易选择问题。现在可以应用到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软件业比较多,主要以STATA、Eviews、Sas、Matlab、Python、R等为主,但这些软件侧重点不一样、难易程度不一样,导致任课教师在选择过程难以做出合适的选择。
(3)学生的积极性问题。普遍来讲,现在的财经类大学生,尤其是二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大学的课程大部分比较简单,一旦碰到譬如计量经济学这种稍微需要认真学习的课程,就是产生畏惧心理,导致学生厌学,这样就产生恶性循环,导致学生针对本门课程缺乏积极性。
(4)师资问题。其一,授课教师只是就上课而上课,基本不做有关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这种情况课程就缺乏实用性,比较古板;其二,授课教师知识老化,由于近些年计量经济学发展比较迅猛,有些任课教师没有及时进行知识的更新,导致知识陈旧,这样也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三,有些任课教师自己较少实践操作,导致只能就理论而理论。
2财经类本科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提升对策研究
根据上文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
(1)因“生”选“材”。首先教材的选取,现有的教材种类繁多,要依据学生的水平,比如,一本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适当选取难度较大点的教材,比如古扎拉迪的教材等,二本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选用庞浩的教材等;其次,针对软件的选择,当前比较主流的计量软件是STATA,当然其他的软件也是可以的,但是从应用角度来看,应以STATA为主,兼顾其他软件,这个也是主要考虑学生的情况,针对基础好的可以选择Sas、R以及Python等高级点的语言,其他的学生可以选择STATA、Eviews。
(2)提升学生兴趣。计量经济学学习给财经类学生的印象是难学、缺少乐趣,其实计量经济学也是很有趣的,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采用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案例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兴趣。
篇6
关键词:高校;经济困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230-02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和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全面实施,中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显著增加。随着高校的扩招,国家资助面的扩大,如何科学合理的界定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群体,是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和保证教育公平的前提。这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及高校的和谐稳定。
一、当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采用的方法
当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采用的方法很多,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一)传统界定法
一般是由学生户籍所在地村委会(居委会)、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或父母所在单位和县(县级市)或县级以上民政局共同出具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或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证明的基础上通过班委会评选或班里同学无记名投票和班主任或辅导员通过对学生的日常衣食住行的观察来界定。而班主任辅导员负责的学生较多,观察和了解难以足够细致,可能存在主观推断因素,从而使判断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难以保证。通过班委会评选或班里同学匿名投票,虽然看起来比较公平,但在评选过程中同学们的参与只是流于形式,群体决策被个别人所左右[1]。
(二) 班组评议认定法
班组评议认定法是选定一定比例的同学和辅导员、班主任等组成班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议认定小组,由班级评议小组推选认定班级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同意后将名单放到班级再进行民主评议[2]。这种方法有利于公平公正,减少经验主义,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实践中常被采用。但由于由评议小组来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工作中往往产生评议小组成员易被认定“人缘好”的同学易被认定的现象。有些学生因为与同学交流少、性格内向、或是不愿将家里的情况告诉别人会不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三) 经济生活指数法
它是由清华大学根据中国当前城镇居民贫困线测定方法中的基本需求法提出来的,通过核算学生在学校生活期间的生存线、生活线和贫困线,并与学生家庭经济支持能力相比较,再由学生经济生活指数专家来界定。这种方法较为科学,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很难了解到学生家庭经济支持能力到底有多少,单凭一张《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和当地政府的贫困证明不具有较强说服力,结果还是与传统界定法存在着相同的问题。
二、当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
(一)评定标准单一,存在“一刀切”现象
据调查,某些高校非常重视单一标准的作用,常出现“一刀切”现象。如越来越多的高校规定,拥有手机就不能认定为贫困生。于是,一些家境贫困的学生因有手机而“落选”,一些家境不错的学生则因没有手机而成为令人争议的假贫困生。再如,很多高校在评定中都采取了在班上投票的方式,而单纯的投票选举方式缺点也很多。对于老生,则有可能出现成群结派、拉票的现象,形成小团体主义,使单纯的人际关系变得复杂。有些班级在匿名投票时,性格内向、不爱交际的“老好人”得票多,与之相反,某些班干部家庭条件也不好,但是要么因工作方法不当得罪了很多学生,缺乏“民意”而落选,要么因本身是评议小组成员,为“避嫌”而退选 [3]。
(二)认定程序规范性不强
目前,高校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模式是政府开具证明―学生申请―班级评议―院系审核―学校通过的程序。这种逐级认定的方式能更全面、更准确地判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对于政府开具的贫困证明,由于缺乏规范的管理及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这类证明材料往往缺乏真实性、准确性。部分地方政府或是对前来办理证明的家庭“来者不拒”,或是对某些非贫困生家庭开具假证明。政府部门的这些不规范行为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在首要环节出现漏洞。(2)对于班级评议方面,在评定过程中部分评议小组的成员责任心不强,往往只是根据申请学生的个人陈述作出认定,而对其家庭状况、消费情况及日常表现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评议结果容易出现片面。而且,同学关系直接影响评议结果,部分与评议小组成员关系密切的学生,通常比较容易获得认定资格[4]。
(三)资助工作人员工作方式方法欠科学
目前,高校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制度正在建立和完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工作人员的认识不到位、工作方式和方法不当、工作责任心不强等现象时有发生。譬如,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与资助工作当中,有的工作人员不愿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不去熟悉和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资助工作简单化和随意性处理,采取“轮流享受”“、平均享受”或由辅导员、班主任指定;有的为了使资助工作公正透明,甚至采取在班级“公开选举”的民主投票方式“选出”资助对象[5]。这些错误做法看似合理、公正和透明,实则与保护学生的隐私权冲突,使表面上的“公开、公平、公正、规范”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公平和不公正,严重伤害了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并影响了高校资助工作的公正与科学。
三、当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应采用的新举措
(一)规范地方政府对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的认定
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需要国家建立统一的、更有公信力的认证体系,以规范地方政府的认定。首先,明确地方政府责任,设立专门认定机构。地方政府应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当地困难学生家庭的认定工作,将家庭经济情况核查认证工作纳入其职责范围,并制定责任追究制度,如要求提供证明及相关信息的工作人员必须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其次,提前开展认定工作,建立困难学生信息库。高考结束后,由政府部门组织开展核查认定工作,收集当地困难家庭学生的相关信息,建立完备、规范的家庭困难学生信息库;学生前来开具证明时,在信息库中直接调用相关信息,包括其家庭成员,经济情况、疾病情况及在当地受资助情况等。再次,地方政府与学校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将学生在当地已受资助情况及时告知学校,确保资助资源发放到最需要的学生手中。
(二)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动态信息库
建立全面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是做好界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重要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一个动态过程,新生刚入学根据其《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新生报到缴纳学费情况进行初次认定后,应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而后每学期开学后应根据其家庭经济情况变化情况,再进行认定,因此,学校需花大力气对每一名学生进行家庭经济状况调查,使学校掌握每一名学生的经济状况,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困难程度。每一学期修正一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建立一个动态跟踪及情况反馈机制,实行动态认定[1]。
(三)完善班级评议制度
班级评议是认定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由于同班同学彼此联系密切,相互之间比较了解,班级意见能较好地反应民情民意,有利于认定过程中的公平公正。班委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评选应该在班主任指导下进行。班委会在收到申请后应采取各种途径调查该生及其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可以通过向申请者同宿舍和其接触频繁的同学了解情况,也可直接向申请者家里或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打电话核实。进行班级考评前,小组成员应通过各种渠道,如走访宿舍、个别访谈和座谈会等,全面了解被认定学生的日常生活、消费情况、家庭情况和勤工助学等,以此作为民主评议的重要参考。
(四)加快学生信用制度建设
个别大学生冒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诚信观念的缺失。因此,我们在工作中既要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进行正面宣传,同时也要加快学生信用制度的建设,建立一套健全有效的学生信用档案。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建立反映其各个方面诚信程度的信用档案,同时社会上也要建立、健全统一的信用体系,两者可以接轨,从而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档案以及失信约束机制,并用法律加以规范、约束[6]。
(五)转变资助理念和资助方式,建立造血功能
我们要转变资助观念,拓展资助方式,变输血为造血[7]。进一步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制度,加强对“勤工助学”活动的引导,让学生对这一活动有正确的理解。同时拓展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如果校内岗位有限,校方可以与广大企事业单位联系联合他们开展勤工助学招聘会,提高学生上岗机会。也可以根据专业特色,利用媒体,加强在校学生人力资源的宣传,让广大社会了解大学生的劳务价值。这种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回报式资助方式,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能使部分假冒困难学生自动退出,减少认定的难度。
四、结束语
贫困是社会中的一个大问题,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工作也是学校的一项大工程。高校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要做到: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要用综合评定的办法,弥补单一量化考核的不足。只有做好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工作以及分层次地配置资助资源,才能让高校助学政策的阳光真正照到每一位困难学子的身上。
参考文献:
[1]任子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界定的方式[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6):68-69.
[2]刘秀英.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法及对策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9,(3):148.
[3]唐海龙,刘俊霞.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州大学学报,2009,(3):10.
[4]颜小婕,马锦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120-121.
[5]黄少玲.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德育考量[J].思想教育研究,2009,(8):77-78.
篇7
当前,我国迎来了经济发展的大好前景,在此良好的发展机遇下,应促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同时人们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采用数学方法可以研究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能有效地解决好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现实问题.站在经济学和诺贝尔数学奖之间的关系来看,扎实的数学基础是推动经济学家走向成功的基石,数学已经深入到经济理论的研究过程和经济活动中,并采用数学手段来辅导市场的调查,通过风险分析来指导金融投资活动,这已经在国内外深入地开展了.
一、经济问题中的数学问题
从理论研究的视角来分析,通过数学模型和理论指导下的经济研究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其一可以清楚地对描述的对象进行假定;其二理论逻辑具有精密性,减少漏洞的发生;其三在数学理论的作用下推导出新的结论.数学方法在经济问题中的应用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对经济问题的科学认识,数学模型的应用研究已经成为了可以证伪的科学.当一种经济理论成立以后,就是通过数学模式的设置,并对其细致地检查来实现的.在这其中,如果理论和事实存在出入,那么经济学家就要对经济理论进行重新审视,并加以修正,最大限度的使经济理论与科学相一致.这一系列的审视过程中其实就是经济学得以发展的历程.
在经济问题中存在众多的数量关系,例如产出、价格、消费量等,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边际概念的提出,它成为了导数在经济学中的代称,并从数学中引入到经济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经济学中各种问题的解决.另外,在经济学中还存在许多多元函数的偏导问题,它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就是为了表示出在一个经济指标中出现的各种因变量的变化,并分析其对指标带来的影响.
在经济学中还大量地引用了数学中的图形学,促使这些较为复杂的经济学问题更加简便化,例如通过图形来测定需求价格中产生的弹性等,数学图形能有效地简化经济学中的问题,便于直观地研究和解读.正是由于数学在经济学中得到广泛地引用,已经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经济数学的诞生和发展,它把经济学和数学紧密地概括在一起,成为了推动现代数学的有效力量.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经济学家把数学工具作为研究的有效手段,进一步地使经济科学的研究成果趋于精确化,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例子,他把数学理论和生产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数学方法在经济科学中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了研究经济现象和社会发展的有效辅助工具.
二、数学在经济问题研究中的应用
1.应用于经济预测管理与决策优化
无论是在经济中还是管理活动中,预测都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进行资金投放、销售等步骤的决策凭据.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也特别需要多种资源的组合,并对其抉择管理模式,在众多的策略中选择其中一个来获取最高的社会效益,这些问题都已经成为了目标函数中的极值问题,线性规划等数学方法都有利于优化组合的实现.
2.应用于信息处理和质量控制
电子商务在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一个平台的作用,数学在信息通讯中的运用已经十分广泛,例如呼唤排队等.在近几年中,在移动通讯、长途电话系统中涉及的数学问题更加突出,特别是随着数学原理的应用,已经发展了计算机指纹识别,这是一个新的图像数据技术,并重新创造了三维代数,主要用于模式识别和信息论领域中,同时在时间序列和信号识别中取得了全新的发展.应用代数编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计算机的误差检测,从而提升了计算机的实用性.产品质量是关乎国民经济中的重心问题,正因为工业系统中要求实现可靠性,于是就产生了对可靠性的抽样检查等数学研究方法,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3.应用于设计与制造业和大型工程
数学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已经进入到了另一个全新的阶段.数学设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从本质上来说具有紧密联系性.通过数学设计技术而取得的研究成果已经在我国各个社会领域中得到具体的应用,例如在飞机、服装、首饰等行业中都取得了成果.还可以通过数学原理来进行工程的设计,并保证数据的周密性,一些大型工程也可以采用这一原理.例如三峡工程,在进行这一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混凝土在凝结过程中极易产生化学反应,这就很容易导致坝体不均匀受热,并带来大坝的安全性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方法中,按照以前的方法就是对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修补完整,但是在当前阶段中,可以通过计算方法来对比各种方案,并使其实现优化配置.
4.应用于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数学理论还用于资源开发等领域中,辅助人工地质数据的分析,并有助于我国石油储藏位置的挖掘.我国在近几年中还会通过波动方程解中涉及的偏移叠加和逆散等方法来辅助地质数据的有效处理,同时还应设立一套专门用于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研究方法,以此来保证效益的稳定提高,特别是在农田泛溉中获得了显著的成果.另外,有些数学工作者还特别针对江、湖等产生的污染问题进行分析和现场模拟,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预测和评价.
篇8
关键词: 问题解决 对话教学 有效性
基于问题的有效对话教学就是围绕问题展开对话,在对话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知识,并使对话走向深入。也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以问题为中心展开,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思维,深层次理解知识;在对话中交流经验,获得情感体验;在表达反思中建构知识,实现认识的提升。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对话兴趣
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忽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许多时候学生知道要学却不知为何要学,潜伏的思维没有被激活,对话也就虚化。为此,激活对话就要将知识融于有意义的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搭建情感对话平台。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在师本深刻对话的基础上,尽量来源于生活,找到概念“原型”,彰显知识价值,激发内在动机,让情境作用于学生并产生问题,引发学生体验、思考和探究。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海水晒盐”的过程(海水贮水池蒸发池结晶池)为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溶液的相关知识,体会学习价值,激发对话兴趣。
二、设计探究问题,阐明对话话题
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单纯获取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将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引发学生进行有序的深度思维对话。问题源于情境,思维在问题中找到支撑点。问题是生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的载体,将知识隐含于问题中,通过问题对话衍生出知识表征或新问题,这样带有价值的问题进入对话才能激活学生思维。问题的设计要在师本深刻对话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原认识的预设,防止花太多时间讨论对话问题,但师本对话与生本对话必然存在认知的偏差,这种偏差要通过生成问题矫正,为此,设计的探究问题要预设与生成相结合。本节课通过情境生成了以下问题:问题一溶液的形成:(1)海水是溶液吗?溶液是怎样形成的,你能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解释吗?(2)冬天里为什么海水比纯水更不易结冰?水溶液有哪些特殊性质?问题二溶液的状态:(1)贮水池与结晶池中的食盐水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你能用实验手段判断蒸发池中的食盐水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吗?(2)海水中不饱和食盐水是如何转化成饱和食盐水的?追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是如何转化的?问题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1)为什么要“夏天晒盐”,而不是“冬天捞盐”?追问:如何选择结晶的方法?(2)结晶池的溶液还能溶解食盐吗?物质的溶解性受哪些因素影响?怎样理解固体物质的溶解度?(3)结合下图(图略)说说,从有关溶解度曲线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问题四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及配制:(1)农业生产中,若要配制100千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食盐溶液用于选种,15%是什么意思?如何配制该溶液?(2)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食盐溶液(密度为1.11g.mL-1)配制50千克0.9%的生理盐水,如何配制?通过这四个主题性、知识性、思维性、逻辑性的主问题,结合对话过程中生成的子问题,一步步推进有效对话的进程。
三、开展问题对话,生成对话结论
问题对话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从知识的问题化走向问题的理论化。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交流与讨论,实现生成性思维对话,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生成对话结论。开展真正意义上的问题对话教学要注意以下方面。
1.从已有经验出发。知识的建构就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从各自的前理解结构出发,通过问题对话,促进基于自身经验的意义建构,形成新的体验和认识,生成新的理解结构。
2.尊重学科特色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在单元整体知识背景下,提炼学科观念并用学科观念指导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同时,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会从具体到抽象,从经验到概念,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地进行问题对话,提高问题对话效率。
3.加强小组合作活动。问题对话是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的分享意义、生成结论的过程。学生在独立反思的同时要加强小组合作,引入对话讨论,超越个人经验,启发思维,交流信息、思想方法和观点理由,促进思考与反思,生成合理性的感悟。
4.提供适当的对话支架。要使对话由形式走向实质,必须在对话出现障碍时提供适当的对话支持与帮助,确保有效对话的顺利开展。
5.教师要引领对话。要使问题在对话中一步步得到解决并被理解,就要引领对话进程,把问题对话引向有效。引领有效对话不是干预讨论内容,而是帮助建构有效对话结构和步骤,甚至改变问题方向,增进理解;引领有效对话要注意将学生的外部语言(沟通语言)引向内部语言(思维语言),反思自身思维,使学生思维发生质的变化,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引领有效对话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理解,主张自己的理由,理解别人的理由,建构科学的理由;引领有效对话要及时、合理评价对话能力,推进对话发展;引领有效对话要及时提炼结论,形成结构性的能力知识体系。
例如“为什么要‘夏天晒盐’,而不是‘冬天捞盐’?”的问题对话,在学生已有前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可提供二条固体溶解度曲线图(一条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一条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作为对话支架,通过分析、讨论、归纳,引领学生从具体中抽象出结晶方法。同时学会以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的视角及分类思想深刻理解溶液,从而生成对结晶方法的理性理解。又如提炼结论时,引导学生抓住溶质、溶剂这两个关键量及温度这一影响量,并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地建构结构性知识。
四、评价问题对话,促进对话深入
通过问题对话学生对知识已建立静态的结构,对知识有初步理解,但理解是否正确?是否深刻?如何将知识从静态的结构转化为动态的、程序性的结构,从而形成有利于问题对话的活动经验结构?这就需要评价。评价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化、内容的全面化、过程的动态化、结论的简约化、主体的互动化和形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对问题对话过程和策略进行反思,发现新问题,引导对话深入,纠正思维偏差,重建合理的认知结构。如进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是如何转化的?”的追问对话时,学生对如何改变温度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不能达成共识,于是教师展示二条固体溶解度曲线图(一条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一条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引导学生抓住溶液中溶质和溶剂这两个量,以及温度这一影响因素思考,并多角度反馈学生的认识层次,及时评价,促进对话的深刻和深入。
问题对话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本身,更注重情感的体验;不仅是思维的展开,更注重意义的生成;不仅是知识的获得,更注重知识的能力价值。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走向有效的问题对话教学,知识课堂才能走向生命课堂。
参考文献:
[1]李森,伍叶琴.有效对话教学――理论、策略及案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篇9
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是结合了案例教学与互动式教学法共同运用的一种综合教学方式。互动式案例教学主要以案例为主导,贯穿到运用课程的知识内容中,通过互动式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双方全面沟通,促进师生运用案例相互协商、积极探讨的氛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最终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1]。
1.微观经济学进行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基础课程之一,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研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知识的把握,是顺应当前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大趋势,期望达到改善和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1.1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需要案例辅助教学
由于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抽象的纯理论型知识体系,需要运用很强逻辑关系、或者静态分析、动态分析、规范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微观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学习。除此之外,大部分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都需要先建立在假设条件之上,这就需要有相关的实事经济案例进行说明,提高学习效果。
1.2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伴有大量复杂图形和数学知识相结合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则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运用一些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思维创新,让学生从“要我学”模式自动转化成“我要学”的模式。
1.3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符合新时代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不适应于现在的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客观。借助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多媒体、互联网教学平台),各大高校已经具备了新的教学模式基础,这为老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节约了大量板书的时间。因此,授课教师可以运用这些时间与学生一同探讨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发散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2.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中的案例选择问题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以案例为平台实现师生教学的互动,对教学案例的选择需要具备一定的要求。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2.1教学案例应具备一定的层次结构
微观经济学的每章节的内容都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选择的案例要针对某一理论主题,根据事实经济案例,设计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结合理论知识的逻辑思维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层层深入,从认知到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2.2教学案例应先以典型性案例为引导
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因此现在的经济学理论都是前人从一些经济活动中总结而来。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许多经济行为也不止会发生一次。
2.3教学案例应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案例的选择与编写应根据教学要求的需要,既要做到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又要做到贯穿到整个教学设计中。因此,学生们可以运用案例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除此之外,案例通常都源自于真实的经济生活,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便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3.总结
综上所述,微观经济学进行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教、学双方在和谐互动的氛围内相互促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运用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增强了微观经济学的实用性,达到了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根本目的。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问题式教学
新形势下的初中数学问题式研究,改变了以往的数学给人死板单调的印象,给数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现在教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加入了问题式研究,这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学习中,用每个学生熟悉的数学情形来引导他们去思考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的主动思考积极性,兴趣的提升使每个学生愿意在数学的学习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升,让数学从学生认为的是一个死板困难的过程变成了有趣简单的探索过程。
1 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
传统的数学教育方法仅仅是课堂上老师单一的传授知识,老师单向的传授与学生的死记硬背相结合,学生缺乏思考,就会觉得枯燥且乏味,而且最终只能掌握某一题,却不能掌握某一类题型。在这种机械式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只会逐步的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至于到最后的主观上不愿意学习数学,觉得数学学习死板困难。数学课也变成了一门死板应付的课程,在这种现象中循环往复,考试成绩必然不好。
2 怎样开展好问题式教学
2.1 利用合作学习开展好问题式教学
合作学习策略符合当今社会发展。古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是告诫我们要向身边的人多学习。每一个人都有他自身的优点和见解,所以在学习生活中,当面临问题的时候,适当的指引学生与身边的同学多交流,合作学习,学生就可以得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观点,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在与其他人的交流学习中,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2.2 利用抛锚策略开展好问题式教学
抛锚策略是说在数学问题式研究的过程中用真实的发生在每个人身边的案例带领学生进入问题,让学生拥有如身临其境般的体会数学问题。将理论融入实践。当学生被带入到情境中主动开始思考的时候就像停在岸边的船锚被固定了一样,真实的案例变成了钩住学生的船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2.3 利用支架策略做好问题式教学
支架策略是指在系统的学习中,老师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点逐步搭成支架,一个一个的联系起来。正如建筑工地上常见的脚手架一样,将知识点搭建成支架,所记住的知识也会变得更稳固。初期可以由老师带领学生梳理构建出知识的支架结构,当学生熟悉这一方法后,老师应当引导学生自主的梳理知识,将每一个知识点联系起来构建出支架结构。这种学习策略中去掉了复杂的运算,仅仅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所以其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将以上三种策略相结合运用,初中数学的问题式研究将变得简便,也符合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对数学问题式教学的要求。
3 做好问题式教学的要求
3.1 重视学生的地位
问题式教学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问题式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更快、更轻松的学习数学,所以以学生为本是问题式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老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自身水平为基础,考虑到课堂所传授的内容是否在学生可接受范围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举个例子来讲,教师在课后应该主动地对学生做出评价,肯定他们的进步,并且在评价的时候尽量用正面的鼓励的方式和学生交流,避免用消极的方式和学生交流。
3.2 做好总结工作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善于总结。总结包括学期末总结和不定时对自身的总结。对于教师自身要总结是否因材施教,自己讲授的知识学生是否可以理解,同时还应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的变化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在一段学习过程中总结出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指导学生如何加以调整和改正。老师和学生双向的评价有助于调整老师教学的不足之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真实的了解自己的成绩。让学生看到自己每一次的进步,每一次的收获,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不断地改进,向更好的目标前进。一次测验和考试并不能将学生的成绩完全的展示出来,但日积月累的总结可以。通过不间断的总结反思,不仅仅可以帮助老师完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成绩,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认识自己。
教学策略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信息技术下的数学教学要求我们学会灵活运用与结合以上几种策略。最重要的是总结,总结出经验与不足才能更好的进步。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下的初中数学问题式教育有许多有效的策略和解决方法。本文中列举的仅仅是其中几个方法,更多更全面的办法还需要在实践中获得,包括如何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学得更快、更轻松、如何帮助学生总结心得体会让他们能在下次的考试中有所进步,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所应用的学习策略也大相径庭。问题式数学教育将会在实践中不断进步和发展,使初中数学问题式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