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整体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3-08-14 17:39: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息化整体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信息化整体建设方案

篇1

扩大“产业集群信息化”优势

伴随新经济的信息化浪潮,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全省中小企业超过5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5%以上,占就业人口75%以上;50%的中小企业处于信息化普及阶段;80%的中小企业希望获得实用、有效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为此,在2006年,中国移动广东公司作出“针对产业集群,以‘园区、乡镇’为龙头,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部署,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推广工作,共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精品示范点64个,各示范点累计销售集团标准产品17800项。

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方面,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推出了针对中小企业的“5+N”模式。“5”是指适合所有中小企业使用的标准化产品,即集团彩铃、移动总机、短号集群网、集体短信、企业邮箱等5种标准化产品,“N”则指为各行各业量身打造的专业级产品和个性化行业解决方案。自推出“5+N”模式以来,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在全省各地根据当地中小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形成众多个性化行业信息化应用,如惠州“鞋业通”、阳江“五金刀剪网”等,加快了信息化应用进程。

增创“产业簇群信息化”新优势

“产业簇群”是指围绕着某一特定的行业,形成合作配套生产的专业镇或产业集群。目前“产业簇群”是广东最有特色和活力的经济力量:专业镇GDP占全省GDP的21.5%;以城市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如以深圳、东莞、惠州和广州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走廊,经济规模近4000亿元。

为深度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在2006年的基础上,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制订了2007年中小企业信息化推广策略。该策略针对广东省中小企业“产业簇群”特点,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拓展“四大体系”(产品、支撑、合作、推广)建设,点面结合,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产业簇群”的信息化覆盖及应用水平。最终实现以中小企业信息化促进整体信息化推广的快速实施、推进,开创移动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

完善产品体系满足企业需求

2007年,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持续完善产品体系,以满足中小企业的多样化需求。作为推广策略的实施方式,拓展“四大体系”建设体现在完善产品体系上,即针对信息化普及阶段中小企业的语音沟通与信息需求,整合集团标准产品(“5”)、成熟信息化应用(“1”)及个性化/行业解决方案(“N”),设计并提供符合当地“产业簇群”特点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5+1+N”)。

与2006年推广策略相比,这次增加的“1”是指为满足中小企业信息的升级需求――“双网”建站(移动+互联),中国移动广东公司计划在近期推出“企业建站”产品。而“N”指的是各市分公司根据当地的“产业簇群”特点,基于信息化产品及技术,或者联合当地行业协会、合作伙伴等,设计并提供适合向“产业簇群”推广的个性化或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如“鞋业通”、“陶展通”等,以满足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发展第二、第三阶段的基础管理以电子商务等需求。

健全支撑体系提供优质服务

信息化营销服务是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健全运营支撑体系则是拓展营销服务的有力保证。在加强业务拓展与营销服务渠道建设方面,中国移动广东公司重点关注客户服务的便利性,以“信息化专家就在身边”为主题,集团热线、电话客户经理、集团客户网站专区三管齐下,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拓展渠道覆盖。同时,为了优化服务支撑体系,中国移动广东公司采取“4层次8系统”方式来强化支撑系统建设,打造信息化快车道。

“4层次”包括接入层、平台层、管理层和服务支撑层等四大层次。据了解,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将通过行业网关三期建设,提升集团短信、彩信、USSD接入能力;拟通过省级和各地市平台的集团信息化统一应用平台建设,实现全省集团信息化硬件,软件,开发和管理规范的三个统一,提升业务的承载能力;同时,还将以行业五类终端管理平台的改造契机,实现终端的可运营可管理;此外,完善动力100门户网站销售、服务、业务宣传模块功能,实现对集团业务融合的系统支撑也将是重要攻关课题。在此基础上,中国移动广东公司还将不断完善集团客户业务管理体系,规范化运营集团业务,持续优化集团业务支撑流程,确保流程的快速顺畅。

以合作体系拓展扁平化渠道

推进广东省广大企业及行业集群的信息化应用进程,离不开政企合作和企业互助。而建立合作体系将有效促进产业链合作,形成资源合力,提升信息化市场拓展和客户服务能力。

在推广策略上,中国移动广东公司一方面继续开展与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专注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合作伙伴的合作,通过整合这些行业解决方案和案例,打造行业内的信息化标杆,并在全省推广,共同推进行业的移动信息化。另一方面继续大力发展优秀合作伙伴,建立SI的管理工作体系,实现对SI的有效管理,目标是建设一个规范的集团业务生态环境,建立优质的价值聚焦体系。

在建立合作体系上,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及信息化需求,选择或发展专注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合作伙伴,如金蝶软件、中企动力及各行业协会,丰富中小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共同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经过两年来的不断探索,信息化合作模式的成果包括建设中国移动南方基地,以及开展“集团信息化营销伙伴招募行动”等,有力地推动了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用推广体系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信息化应用的推广和普及一直是广东省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为了响应省委、省政府建设“数字广东”的策略,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在制订本年度中小企业信息化推广策略时,根据中小企业数量多、分布范围广的特点,采取媒体传播与推广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立体式营销推广并形成体系。

在2006年成功举办“百镇信息化巡回讲座”的基础上,2007年又进一步深化,继续与省信息产业厅、省中小企业局合作,举办了“百镇信息化提升工程”。活动于7月正式启动,先后在全省举办110场,其中一、二、三类公司各举办8、6、4场。活动针对各地的“产业簇群”特点,选定专业镇、产业集群开展活动,通过信息化体验、交流、标杆企业参观等多种活动形式,促进集团产品推广、使用,提升“产业簇群”内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覆盖及应用水平,受到好评。

“企业信息化”工程助力推广策略

据悉,中国移动广东公司今年实施的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策略,源于其推广“八项工程”中的“企业信息化”工程。

篇2

作为西班牙的一个服装品牌,ZARA从进入中国市场开始就成为媒体的宠儿,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极速供应链是ZARA成功的最重要的秘诀,为供应链提供信息支撑的IT系统自然也功不可没。对于ZARA而言,信息技术让西班牙设计师们的才情得到了完美的展现。正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ZARA走得更快更远,将同类型的服装企业远远抛在后面。

中国的服装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也日益强烈。随着中国服装业进入国际化和品牌化的竞争时代,服装企业应用信息化的热情不断升温,特别是对一些已建立自主品牌正快速发展的企业来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原来基于手工的管理体系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决策管理层已逐渐意识到信息化将成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企业业务管理人员被手工模式下的信息处理和传递导致的效率低下所困扰,也迫切需要业务处理的信息化。

在这种管理和业务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服装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已从被动转为主动,逐步成为一种共识。

自下而上 VS.自上而下

在信息化建设的大潮下,各服装企业纷纷探索信息化解决之路。通过对多家企业案例研究,AMT咨询公司认为服装企业的信息化基本分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模式。

自下而上的模式是指信息系统建设是局部的自发――由企业相关业务部门提出,IT人员自主开发或委托定制开发,依据企业管理模式量身订做,从局部需求最迫切的地方开始。比如说,生产部门开发物料系统用于大量原材料的核算和库存管理;工资系统用于工人计件工资核算;分销系统用于渠道的进销存管理等。大部分服装企业都采用这种模式,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管理层对于信息化建设大部分趋向于保守和务实的思想;同时,服装业的信息化与其他行业相比一直比较滞后,管理软件供应商针对服装行业的解决方案相对其他行业比较少。这种局部开发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对于信息化的认识,在企业成长阶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表现出局限性,局部建设、分散应用导致了信息的分散,财务业务分离,不能对管理决策进行有效支持等,同时由于信息化建设的条块化分割,导致信息化重复建设。

自上而下的模式是指企业全面进行大型信息系统的实施,采用这种模式的服装企业相对较少,实施效果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部分企业成功实施,部分企业却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失败的原因,一是盲目跟随,没有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二是大型系统对于企业规范化管理的要求高,而服装行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企业不管是管理规范化水平还是信息化水平都比较低,企业IT部门缺乏大型系统实施的经验,大规模的信息化推行受到比较大的阻力。

综上所述,服装企业信息化的前景虽然非常诱人,但是建设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那么,服装企业该如何借助信息化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如何减少信息化的弯路?

AMT咨询认为,服装企业的信息化整体规划,选择一条契合企业实际的信息化建设路径是关键;同时应该把握信息化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有效规避信息化建设中的风险。

定位决定IT路径

服装企业信息化应用平台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业务管理平台,支持企业整体业务运作;二是内部管理、协同办公平台,支持企业内部沟通、文档管理、工作流管理等;三是企业经营决策分析平台,用于企业经营分析,辅助决策支持等。企业IT规划要以业务管理平台为基础和核心,而业务管理平台规划应首先明确企业战略定位。这是因为,企业战略定位影响企业的业务模式,而不同业务模式的管理驱动对信息和数据的需求也不同,相应的信息和数据需求驱动着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因此,企业IT规划应以企业战略定位为出发点来构建企业信息化蓝图,同时结合企业现状和业务管理变革来选择合适的信息化建设路径。

定位关键点

对服装企业来说,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关键点,明确自己的主要经营范围是什么,定位在哪里。不同的经营范围和定位,对信息化的需求不同,信息化战略蓝图和支撑的重心也不同。

一般服装企业的定位可分为品牌商、分销/零售商、生产商或者综合商。

如果是品牌商,就需要对消费者的细分市场有所研究。有了细分市场之后,企业才能对细分的消费群体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从而确定应该去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并以此来组织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因此,对于品牌商来说,信息化的需求重点在于对市场的分析和产品策划的支持,以及从供应商到渠道商的整个供应链上下游的管理,IT蓝图要以供应链管理系统为核心。

作为分销商或者是零售商,则要对市场有比较敏锐的感觉,能够及时把握订货的方向,根据销售和库存情况及时调整促销策略等。因此,对于分销/零售商,信息化的重点在于销售分析和商品库存控制,其IT蓝图以分销/零售系统为核心。

对于生产商来说,主要经营目标在于货品的按期交付和成本的控制,因此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于采购物控和生产计划管理,其IT蓝图以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为核心。

由于我国服装企业多起源于服装加工生产,后来随着市场变化不断发展,经过了渠道整合、自主品牌创新等发展阶段,大部分都发展为从市场、研发、生产到销售为一体的综合体。要支撑企业的综合业务,需要研发管理、ERP、分销管理等多种信息系统来作为支撑,因此产生了信息化建设的优先顺序问题。同时,随着企业业务模式和管理重心的调整,不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路径也会有所不同。

路径选择

信息化路径选择首先要明确企业的核心优势在哪里,从哪些业务领域来提高竞争力。这是企业IT规划之前管理决策层要集体思考的一件事情。企业若以自营渠道为主,以分销渠道作为核心优势,信息化建设则可以考虑从销售前端入手,选择销售终端作为信息化的起点,然后再到企业内部供应链的信息化管理;反之,如果企业核心优势在于通过加强内部的资源优化和整合来提升对市场的响应能力,则要从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开始,通过ERP等系统来提升企业的管理规范化和精细化。

信息化建设必须以企业业务模式稳定为前提。企业大的管理变革或业务模式调整将导致对信息化需求的不同,从而影响到信息化的应用架构。比如说,服装企业从传统的职能型向多品牌事业部制运作转换时,分销渠道的整合等组织结构变迁都需要对信息系统重新调整和规划。因此,为避免信息化建设中的弯路,在信息化建设前要结合企业管理变革,充分考虑业务模式和运作流程是否稳定,选择合适的时机。同时在ERP等涉及企业全局的大型信息系统实施之前,需要先进行整体流程的梳理和优化,为信息系统的成功实施提供保证。

确保规划落地

IT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如何保证IT规划的落地,需要对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风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下将从技术、管理和资源等方面对服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从而帮助企业有效地规避风险和寻找对策。

首先,从技术角度来看,服装企业的行业特殊性对信息化解决方案提出不同的需求。这些需求能否被满足是判断一个信息系统是否适应服装企业的关键要素。因此,在进行信息系统选择时,服装企业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行业特色应用:

多维表的显示 服装行业的产品都具有多个属性,最典型的就是尺码与颜色,要求在单据录入和报表打印时都能够以二维表的方式呈现。由于主流信息系统都是建立在关系型数据库基础上,这种二维显示要求超出了标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所能满足的范围,也导致了一般适用于其他制造行业的系统模块在转为服装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时面临障碍。因此针对服装行业的解决方案,要求根据服装行业的特点从基础架构上进行调整,以制定应用模块及行业性解决方案。

物料编码 服装行业的原料同样包含多个属性,包括材质、颜色、规格等;而同一种原料由于采购批次的不同经常存在色差等问题。如果这些属性定义在系统中没有得到规范和约束,将导致材料管理的紊乱和库存的不清。因此,对材料进行规范的分类和编码管理是关键,系统需要提供色卡管理、自动生成编码等功能。

配码管理 多数的鞋类产品都存在这一需求,即按照不同的尺码组进行混箱包装,在销售订单、成品库存和发货中需要以配码为单位,而生产过程中需要转换为单尺码的双数为单位。因此,系统需要支持配码和单码之间的转换,以及在仓库中实现按箱拆分为单码,或将零码按配码组合成箱的拆装箱管理功能。

BOM处理 服装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短,需要不断进行产品更新,每个流行季节都会推出几百种款式,而同一款式由于其颜色和尺码的不同,对应的产品结构及物料耗量也会有所不同。如果按照一般ERP系统每个SKU(款色码)都生成一个BOM,BOM的维护工作量将变得非常大。因此,要求系统能够提供按款式批量生成BOM的功能。

订单处理 产销衔接是多数制造型企业比较头疼的问题。服装企业也面临着销售订单和生产订单之间的转换问题。服装企业多采用订货会销售模式,这种集中订货模式要求系统能够自动汇总订单,并将大的销售订单自动拆解为符合生产要求的生产订单。

性能问题 由于服装企业产品SKU量多,特别对于分销/零售系统,随着零售终端的增加,每天会产生上千兆的数据量,从而对系统的响应性能提出很高的要求。因此,选择系统时要判断系统架构及选用的数据库能否支撑相应规模的数据量。

其次,需要从管理方面考虑解决服装企业零售终端数据的采集问题。对于服装企业来说,终端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是产品规划、生产计划、物流和营销政策的指挥棒,缺少对零售终端信息的掌握,企业的管理决策就像是无头苍蝇,无法做到有的放矢。但是,服装企业终端往往采用制或者加盟的形式,因此,如何保证下游的合作伙伴能够实时共享销售数据,是分销/零售系统推行之前要从管理机制上解决的问题。比如说,要建立一种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即终端合作伙伴提供零售数据,而服装企业根据综合分析结果向终端提供销售指导等。

篇3

这个案例很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提出了信息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的问题,剖析和研究这个案例,对于众多中小型企业加速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规划方案要不要反复修改

方案是项目实施的依据。无声的方案本身就会成为有形的竞争力。因此,信息化主体对方案的审视和修改是必要的。

从开云公司的实践看:最初,经过双方协商,李楷为开云公司确定了一个以门店为中心的B2B电子商务平台方案。

但是不久张励发现,由于上游供货商对自己公司所经营的商品制定了一定的分类标准和实施了编码规则,但在连锁集团内,各门店所经营的商品种类、编码、价格却各不相同。所以不解决信息的标准化问题,B2B的电子商务平台将成为一句空话。根据张励提出的问题,李楷对方案做出了第一次调整,增加了异构系统之间的“翻译”模块。

就在方案确定不久,张励又提出了新问题,在总部建设数据中心系统,包括基于数据仓库的CRM顾客关系管理系统。李楷对方案又做了进一步的调整。

这两次方案的修改和调整是必要的。从实践看,企业自身的信息化规划在实践中需要进一步丰富、修改,必然会有新情况的发生,新问题的出现,需要对方案进行发展和完善。

就方案提供商而言,有一些方案,不懂得编写信息化方案的要求、要领和基本常识,或者编写经验不足,与企业对接不够。因此不能完全适合企业信息化的需求。

从张励两次提出的适应性要求来看,有利于满足企业个性化的需求,提升项目实施以后的增值性。

从供应商李楷的角度分析,该企业也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李楷也是一个忠于职守的项目经理。他不仅认真采纳了张励的意见,而且认真地对方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并在项目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延伸,和IT实施主体之间也进行了很好的沟通和协调。

长远规划,分段实施

从案例看:该企业的信息化方案虽经两次的修改和完善,本以为张励该满意了。谁知,张励经过考虑又提出需要一套BI商业智能系统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支持的新要求。

对于这次的新要求李楷和张励产生了不同意见。

李楷认为:项目方案调整,又会是一个较长的时间。而且,不知道以后又会怎样变化;第二,开云公司上马BI商业智能系统的考虑不现实,目前的数据量太少,没必要现在就做全部商业智能规划。

双方各执一词的情况,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企业的信息化项目究竟应该满足现有的应用需求,还是要满足未来的应用需求?

其实,一个企业信息化的需求是多维的,但又是分阶段进行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其整体战略的一部分,每一个阶段又必然有阶段性目标和需求。分段逐步实施落实,才能保证长远目标的实现。

但整体思考并不等于整体进行。整体思考、策划的任务,往往要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分别进行。每一个阶段都是整体规划的一部分,但每一个阶段又都要有各自的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正是这些分阶段目标的逐步落实,才有效地保证了信息化整体目标的实现。

具体到开云公司在前两次方案调整以后。张励提出的需要一套BI商业智能系统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支持的新要求,就属于一种发展中的要求。

BI商业智能系统的建立没有充分、有效的信息和数据为支撑是建立不起来的。因此,BI商业智能系统的建立可以是该企业信息化长期规划的内容,却不是当前可以进行的可操作性项目。

因此,项目实施经理李楷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中肯的。开云公司当前还不具备实施BI商业智能的条件。

篇4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冲击着各行各业,给全球房地产业也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和发展的契机。在政府的牵头和推动下,在房地产业各界积极参与和实践下,中国房地产业已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呈现全面信息化的发展势头。具体表现在:

(1)房地产政务信息化成效显着。

许多城市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了房地产政务管理软件,有效地改进了行政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完善了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监控和预测能力。

(2)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取得长足进展。

房地产经营方式开始打上信息时代的烙印。一些房地产企业建立了企业内部网站,提高了信息传输速度,加快了企业决策速度,提高了办事效率。此外,各种针对房地产企业的计算机软件,如房屋销售软件、物业管理软件、租赁软件、房地产可行性分析软件、房地产开发管理软件等,也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和应用。

(3)初步建立了房地产宏观监测系统。

为适应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针对市场信息零散、盲目投资行为大量存在等状况,我国已建立包括中房预警系统、中房指数、国房景气指数等在内的房地产宏观监测系统。

(4)智能化小区和网络小区建设步伐加快。

近年来,住宅的智能化功能被列为评价楼盘综合性能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指标,智能化住宅已逐步进入普通人的生活。社区提供与外界进行数据交换的软硬件设施和服务是家居功能向外拓展的必要条件。智能化的物业管理深入到各单位住宅,真正实现建筑智能化到社区管理的智能化。

(5)房地产网站发展迅速。

由于房地产业自身的行业特点,使其在网上具有更大的优势,房地产业各界都以最快的速度建立或准备建立自己的网站,将网络作为房地产信息的主要渠道。房地产网站建设提供了全天候、全方位市场服务的新模式,建立房地产在线咨询服务系统,引入城市电子地图,实现网上售楼,改变了传统的购房方式。同国外相比,我国房地产信息化整体水平较低,地区差异较大,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房地产业唯有实现信息化,唯有与网络结合,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建立和完善房地产企业的网络系统,实现总公司与下属子公司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信息共享。通过信息平台的整合,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全方位、完整的信息数据,使企业的管理逐步走向信息化,建立企业网站,使其向房地产行业和管理信息服务方向转化,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将信息化手段应用于具体管理工作的流程中。以国家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方针“统一规划、联合建设、推广应用、发展产业、资源共享”为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将房地产企业的管理全部数字化,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本企业集团形成一个管理对象数字化、管理专业网络化、数据动态实时化、管理决策科学化的现代企业,走一条结合自身特点,依托信息技术发展房地产信息化产业的振兴之路。

二、企业信息安全防范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系统,企业相关业务系统等生产经营方面的重要系统投入在线运行,越来越多的重要数据和机密信息都通过企业内外部网络来传输。这在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同以往的安全风险和问题。通过网络传输的数据信息如被非法用户截取,导致泄露企业机密;如被非法篡改,造成数据混乱,信息错误,造成工作失误等。另一方面,病毒感染造成网络通信阻塞,系统数据和文件系统破坏,系统无法提供服务甚至破坏后无法恢复,特别是系统中多年积累的重要数据丢失,对企业的生产管理以及经济效益等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如何保护企业机密,保障企业信息安全,成为企业信息化发展中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提上了企业的议事日程。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即针对当前企业面临的病毒泛滥、黑客入侵、恶意软件、信息失控等复杂的应用环境制定相应的防御措施,保护企业信息和企业信息系统不被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泄露、中断、修改和破坏,为企业信息和企业信息系统提供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可用性、不可否认。企业信息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技术、设备、管理和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安全解决方案的制定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首先,企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做好安全风险评估。第二,采用信息安全新技术,建立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综合各种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将安全操作系统技术、防火墙技术、病毒防护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安全扫描技术等综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协调一致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企业根据自身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的步伐,建立完整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第

篇5

1.1物流信息化促使物流成本降低对物流企业而言,优化自身物流资源,以期用最小的成本带来最大的效益,是其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物流主要包括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和流通加工六个要素,而物流信息化能将信息技术合理的运用到物流的各个过程中,对物流作业活动实时分析,给出最佳实施方案。达到提高物资采购、存储、销售、运输等物流活动中的决策效率的目的,例如对供应商的选择、采购计划与销售计划的制订等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分析物流数据来实现,通过实施物流信息化可以实现管理和决策的最优化,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1.2物流信息化能够提升物流企业竞争力物流的信息化,能够将物流企业、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各企业、各部门信息数据的充分共享,同时,通过对物流活动中的相关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处理与整合,管理者能够了解更多的市场信息辅助做出及时准确的决策。

1.3物流信息化能够提高物流企业服务水平传统企业由于物流信息滞后,企业不能及时对顾客的意见做出及时的反馈,致使顾客流失,对企业利润产生很大影响。物流企业实施信息化后,实现了物流作业的电子化处理,可以随时了解顾客需求动态,缩短客户订单处理的时间,提高对客户的响应速度,减少发货及配送的差错率的发生,有助于提供及时的物流服务和建立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

2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

2.1物流企业信息化整体规划能力低目前,我国政府也加大了对物流信息化的投资力度,已经把物流信息化作为一项基础建设纳入发展规划之中。各类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企业物流信息平台及专业化信息系统的开发。由此可见,信息对物流企业的重要作用已普遍得到各行各业的认可,对物流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也不断提高。但物流企业对信息化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对来自不同部门的物流信息的整体规划的能力,已使用相关物流管理软件的企业,其软件功能简单,仅仅是物流环节的一部分,已经对信息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的企业所占比例很小。由于物流企业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的信息标准,导致物流信息不能充分实现各部门的共享,阻碍了物流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进程。

2.2信息管理方面技术人才匮乏物流企业属于人才密集型企业,而且物流作业环节多且复杂,因此对物流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很高,多数企业从事物流信息化的多是企业的内部老员工,这部分员工尽管对物流业务工作较熟悉,但在物流信息化的工作时在长期的慢慢摸索中完成的,影响了物流效率的提高,企业缺乏既熟悉物流管理又熟悉物流信息化运作的专业人才。

2.3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系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通过应用信息系统来改善企业现有经营状况,部分企业也引进的物流信息系统,但由于外购现成信息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和本企业物流作业流程不符等情况,不仅物流效率得不到提高,而且导致资源浪费。因此企业应根据实际作业流程开发适合的物流信息系统软件。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与国际上的物流企业相比,我国的研发能力相对比较落后,也没有想成统一、规范的物流信息系统标准,这是阻碍企业之间实现信息共享的重要因素,由于物流信息的不透明,企业间合作难度增加,信息孤岛现象在企业间普遍存在。同时,高层领导的重视与支持程度不够也是阻碍自主开发信心系统的问题之一。

3物流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3.1重视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首先,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规范物流信息化标准,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行业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为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创造良好的技术环境,使物流企业同工商企业实现信息的互通与共享。对积极参与物流信息化系统开发的企业,政府可加大扶持力度,并予以一定物质奖励,从而提高企业对物流信息化的重视和关注度。其次,企业内部要建立物流信息化管理部门,设有专人负责,要从信息化的观点出发对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和员工素质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转变。企业之间要多进行企业信息化技术、物流信息化的交流沟通与合作,积极采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实现供应链伙伴间的协同运作,使企业提高对物流信息化的进一步认识。

3.2建设多功能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是现代物流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条件,物流企业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构建的虚拟的物流网络平台,可将政府部门、物流企业、工商企业等有机联系起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随着客户企业对物流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可以凭借物流信息平台加强企业、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对物流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加强与客户企业的合作,为物流服务需求方提供成本低、速度快的物流服务,从而企业的物流绩效能够获得新的突破,可以说使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是企业信息化的捷径。

3.3培养急需的物流信息化人才专业的物流信息人才是物流信息化的发展保障,对物流人才的培养问题应该给予高度的关注,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设置上要紧密联合企业实际,使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现实岗位相对接。以校企结合的方式培养科技信息时代所需要的既有扎实的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又有能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性人才,同时,企业应该为优秀的物流人才建立良好的晋升与奖励机制,为物流人才才能的发挥提供良好的平台。

4结论

篇6

论文摘要: 管理信息化是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的基石,本文提出结合行业特点选择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通过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的构建,提供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信息集成模式选择方案。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再是孤立的,大多数中小企业必须实现信息化才能融入和紧密联系在这个经济生态链中。中小企业信息化资金短缺、技术人员匮乏是事实,但面对中国融入世界经济浪潮之中,信息化管理对于一个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成本控制、新产品开发、市场研究、营销策略和客户服务,乃至生存至关重要。中小企业信息化刻不容缓。2005年8月,中小企业信息化联盟在京成立,以“携手同行,引领中小企业信息化未来”为主题,宣布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和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组织实施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正式启动。

由于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许多中小企业来讲,信息化已然是陌生的事物和全新的课题,无论在信息化规划还是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都存在很多困惑和狐疑。中小企业信息化变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中国地方区域经济的兴衰。

1 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研究

中小企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运营基本上包括了生产、供应、销售、财务、人事,甚至研发等。但限于规模,中小企业内部专业分工不细,一般一人“身兼数职”;内部管理水平由于中小企业最重“机动”弹性,要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对内部工作制度化、系统化程度不足,系统的精确度与完整性较差,管理方法受资深干部主观经验影响大;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很难找到相同的运行规律,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难度。

综合考虑中小企业的行业特征,小企业资金匮乏,信息化技术和人才的不足等特点,按照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实施的侧重点的不同,将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集成模式分为: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集成ERP模式、中小企业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管理信息CRM模式和中小企业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管理信息集成SCM模式三种:

1、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集成ERP模式,是指根据小企业的行业特征,在节约有限人力、物力、财力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电子商务为依托,以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的管理信息化为中心,逐步分阶段实施中小企业全面管理的信息化。

中小企业信息化必须结合中小企业行业特点,深度挖掘企业的目前的信息化需求。纵观ERP近4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主要是基于制造型企业,对于中小型内部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库存不准,材料积压与停工待料并存,财务管理混乱等现象,正是ERP管理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制造型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集成ERP模式的优势:(1)ERP时的制造型中小企业更加面向市场、面向经营、面向销售,能够对市场快速响应;它将供应链管理功能包含了进来,强调了供应商、制造商与分销之间的新的伙伴关系。(2)ERP更加强调企业业务流程,通过工作流程化实现企业的人员、财务、制造与分销间的集成,支持企业过程重组。(3)ERP更多地强调财务,具有较完善的业财务管理体系;这使得价值管理概念得以实施,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更加有机地结合。(4)ERP较多地考虑人作为资源的因素在生产经营规划中的作用,也考虑了人的培训成本。(5)在生产制造计划中,ERP支持 MRPII与JIT(Just-In-Time)的混合生产管理模式,支持制造型中小企业多种生产方式(离散制造连续流程制造等)的管理模式等。

2、中小企业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集成模式,是指根据小企业的行业特征,首先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然后逐步分阶段实施中小企业全面管理的信息化。如加入国际或国内产业链,与大企业结为业务伙伴企业等方式。

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定位很重要,中小企业作为供应链中供应商还是配套厂商,渠道商还是零售商,直接影响到中小企业目前的信息化需求。中小企业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管理信息集成SCM模式主要适应于纺织、食品等消费品行业,如服装、鞋帽、食品、百货等;机器设备的零部件加工行业,如空调、汽车零部件生产小企业。

3、中小企业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管理信息CRM模式,是指根据小企业的行业特征,在节约有限人力、物力、财力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电子商务为依托,首先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信息化,然后逐步分阶段实施中小企业全面管理的信息化。在服务型行业、消费品行业、商品零售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可以首选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管理信息CRM模式,例如旅游公司、美容、超市商场等组织;对于其他中小企业,如果企业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最大化客户价值、推行精细营销,可以先实施CRM客户关系管理,或是实施具有CRM功能的管理信息子系统。

2 层次分析法简介

2.1层次分析法(AHP)概述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A.L.Saaty教授于二十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实用的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决策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它合理地将定性与定量的决策结合起来,按照思维、心理的规律把决策过程层次化、数量化,实现定量化决策问题。该方法自1982年被介绍到我国以来,以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处理各种决策因素的特点,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应用层次分析法解决问题的思路是:首先将所要分析的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组成因素,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隶属关系,将各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分析结构模型,然后对模型中每一层次每一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依据客观现实的判断给予定量表示(也可以先进行定性判断,再赋值量化),再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最后通过综合计算各层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值,得到方案层相对于目标层和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组合权值,并以此进行方案优劣次序的排序,作为评价和选择方案的依据。

2.2 层次分析法(AHP)应用程序

运用AHP法进行决策模型构建时,需要经历以下5个步骤:①、建立系统的层次结构模型;②、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正互反矩阵)③、针对某一个标准,用和积法或方根法计算各备选元素的特征向量W(权重);向量W的分量Wi为层次单排序。④、计算最大特征根λmax;计算当前一层元素关于总目标的排序权重;⑤、计算一致性指标CI、RI、CR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3 基于AHP的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构建

1、确定总目标: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的选择与建立,关系到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成败,关系到中小企业的成长。首先中小企业要有信息需求作牵引,即信息系统的实施原动力在于企业的本身。通过对信息系统的深刻认识,确定中小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总目标,弄清信息规划决策所涉及的范围、所要采取的措施方案和政策、实现目标的准则、策略和各种约束条件等,广泛地收集信息。

2、建立多层次的递阶结构: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按目标的不同、实现功能的差异,将信息化模式选择考虑因素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经济效益、管理效益、技术要求、预算(考虑计算繁琐,实际运用时可以增加)。可以选择的管理信息化模式有企业资源计划集成模式(简称ERP模式)、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集成模式(简称CRM模式)、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集成模式(简称SCM模式)。可以构建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层次结构模型

3、确定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层次结构模型中相邻层次元素间相关程度。通过构造两比较判断矩阵及矩阵运算的数学方法,确定准则层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见表(1),确定方案层对准则层各元素的判断矩阵见表(2)。

表(1)准则层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

管理效益

ERP

SCM

CRM

ERP

SCM

CRM

预算

ERP

SCM

CRM

ERP

SCM

CRM

表(2)方案层对于准则层个因素的判断矩阵

4、构造好判断矩阵后,需要根据判断矩阵计算针对某一准则层各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是足够多个根据随机发生的判断矩阵计算的一致性指标的平均值。 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四阶矩阵的RI=0.8931,三阶矩阵的RI=0.5149。

5、计算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即计算准则层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见图(2),和方案层对于各信息化需求因素的判断矩阵单排序,见图(3),包括方案层对于经济效益的判断矩阵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方案层对于管理效益的判断矩阵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方案层对于技术要求的判断矩阵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和方案层对于预算的判断矩阵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图(2)准则层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图(3)方案层对于因素层(准则层)的判断矩阵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6、根据所有的层次单排序计算的结果,计算各层元素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进行总排序,以确定递阶结构图中最底层(信息化模式方案)和各个各信息化需求因素对总目标的重要程度。先算出BiCin,再计算ΣBiCin,总排序结果矩阵计算如下表(3),得出总排序结果见图(4)。

表(3)总排序结果矩阵计算表

图(4)总排序结果

7、构造好判断矩阵后,需要根据判断矩阵计算针对某一准则层各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虽然在构造判断矩阵B时并不要求判断具有一致性,但判断偏离一致性过大也是不允许的。因此需要对判断矩阵B进行一致性检验。CI是总排序一致性指标CI=ΣBiCIi ,RI是层次总排序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ΣBiRIi,最后算出CR层次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例 CR=CI/RI,一般而言CR愈小,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愈好,通常认为CR£0.1时,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根据分析计算结果,考虑相应的决策。

4 结论

基于AHP的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的构建,通过对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整体全面综合考虑分析,保证了在信息化基础模式及相关技术平台等的选择上具有适当的量化依据,同时明确了信息化相关影响因素,具有帮助企业高层对企业实施信息化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的能力;利用基于AHP的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的构建,进行企业信息化规划,能较好地实现企业信息化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动态一致,有助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选型,避免了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的盲目性、从众性;合理进行信息化的投入,节约了有限资金,抓住宝贵的时机,为中小企业信息化进一步深化、升级奠定良好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9-0153-02

1引言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发展的今天,物流行业在经济产业链中的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们对物流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对物流企业而言,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其成功运营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力度,使企业的物流系统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由之路,信息化已成为现代物流的灵魂和关键。

物流信息是伴随着企业物流活动而产生的,企业要想有效地控制物流活动,就必须及时而准确地掌握物流信息。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物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了更好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和物流市场一体化的要求,必须改变我国物流产业科技含量低、物流企业管理与服务水平低下,物流人员业务水平低下的现状。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化手段,转变物流企业固有的经营方式,使其加速物流产业化和服务社会化的进程。

2物流信息化的概念及其必要性

2.1物流信息化的概念

我国物流发展已进入到现代物流时代,现代物流的重要核心就是信息化,现代物流需要大量丰富而准确的信息,通过对物流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为企业提供信息分析和决策支持。进而达到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需求的目标。

物流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物流系统规划、物流经营管理、物流流程设计与控制和物流作业等物流活动中全面而深入的应用并且成为物流企业和社会物流系统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2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2.2.1物流信息化促使物流成本降低

对物流企业而言,优化自身物流资源,以期用最小的成本带来最大的效益,是其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物流主要包括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和流通加工六个要素,而物流信息化能将信息技术合理的运用到物流的各个过程中,对物流作业活动实时分析,给出最佳实施方案。达到提高物资采购、存储、销售、运输等物流活动中的决策效率的目的,例如对供应商的选择、采购计划与销售计划的制订等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分析物流数据来实现,通过实施物流信息化可以实现管理和决策的最优化,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2.2物流信息化能够提升物流企业竞争力

物流的信息化,能够将物流企业、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各企业、各部门信息数据的充分共享,同时,通过对物流活动中的相关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处理与整合,管理者能够了解更多的市场信息辅助做出及时准确的决策。

2.2.3物流信息化能够提高物流企业服务水平

传统企业由于物流信息滞后,企业不能及时对顾客的意见做出及时的反馈,致使顾客流失,对企业利润产生很大影响。物流企业实施信息化后,实现了物流作业的电子化处理,可以随时了解顾客需求动态,缩短客户订单处理的时间,提高对客户的响应速度,减少发货及配送的差错率的发生,有助于提供及时的物流服务和建立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

3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

3.1物流企业信息化整体规划能力低

目前,我国政府也加大了对物流信息化的投资力度,已经把物流信息化作为一项基础建设纳入发展规划之中。各类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企业物流信息平台及专业化信息系统的开发。由此可见,信息对物流企业的重要作用已普遍得到各行各业的认可,对物流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也不断提高。

但物流企业对信息化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对来自不同部门的物流信息的整体规划的能力,已使用相关物流管理软件的企业,其软件功能简单,仅仅是物流环节的一部分,已经对信息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的企业所占比例很小。由于物流企业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的信息标准,导致物流信息不能充分实现各部门的共享,阻碍了物流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进程。

3.2信息管理方面技术人才匮乏

物流企业属于人才密集型企业,而且物流作业环节多且复杂,因此对物流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很高,多数企业从事物流信息化的多是企业的内部老员工,这部分员工尽管对物流业务工作较熟悉,但在物流信息化的工作时在长期的慢慢摸索中完成的,影响了物流效率的提高,企业缺乏既熟悉物流管理又熟悉物流信息化运作的专业人才。

3.3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系统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通过应用信息系统来改善企业现有经营状况,部分企业也引进的物流信息系统,但由于外购现成信息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和本企业物流作业流程不符等情况,不仅物流效率得不到提高,而且导致资源浪费。因此企业应根据实际作业流程开发适合的物流信息系统软件。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与国际上的物流企业相比,我国的研发能力相对比较落后,也没有想成统一、规范的物流信息系统标准,这是阻碍企业之间实现信息共享的重要因素,由于物流信息的不透明,企业间合作难度增加,信息孤岛现象在企业间普遍存在。同时,高层领导的重视与支持程度不够也是阻碍自主开发信心系统的问题之一。

4物流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4.1重视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

首先,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规范物流信息化标准,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行业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为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创造良好的技术环境,使物流企业同工商企业实现信息的互通与共享。对积极参与物流信息化系统开发的企业,政府可加大扶持力度,并予以一定物质奖励,从而提高企业对物流信息化的重视和关注度。

其次,企业内部要建立物流信息化管理部门,设有专人负责,要从信息化的观点出发对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和员工素质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转变。企业之间要多进行企业信息化技术、物流信息化的交流沟通与合作,积极采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实现供应链伙伴间的协同运作,使企业提高对物流信息化的进一步认识。

4.2建设多功能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是现代物流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条件,物流企业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构建的虚拟的物流网络平台,可将政府部门、物流企业、工商企业等有机联系起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随着客户企业对物流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可以凭借物流信息平台加强企业、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对物流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加强与客户企业的合作,为物流服务需求方提供成本低、速度快的物流服务,从而企业的物流绩效能够获得新的突破,可以说使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是企业信息化的捷径。

4.3培养急需的物流信息化人才

专业的物流信息人才是物流信息化的发展保障,对物流人才的培养问题应该给予高度的关注,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设置上要紧密联合企业实际,使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现实岗位相对接。以校企结合的方式培养科技信息时代所需要的既有扎实的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又有能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性人才,同时,企业应该为优秀的物流人才建立良好的晋升与奖励机制,为物流人才才能的发挥提供良好的平台。

5结论

我国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强企业高层领导者对实施物流信息化的重视与支持,构筑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和注重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等途径逐步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现状。

参考文献

[1]陆春涛.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7,(1).

[2]任天舒.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可行性及必要性研究[J].物流技术,2005,(6).

[3]陈燕.物流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1,(30).

篇8

论文摘要:分析了信息技术提升传统化工产业的重要性,结合山东这工大省的信息化实践,提出了实施化工的重点领域及具体策略。

1运用信息的能力和程度,是化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健之一

信息技术正被许多国家列为最优先发展的新技术,视为提高生产率的最重要办法。人们已普遍认识到,未来各国经济竞争的焦点是科技竞争,而科技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核心和主流已变为信息科学技术革命,即“信息革命,’可以说,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谁能拥有高度发达的信息科学技术,谁便迅速获得信息并使之转化为经济优势,谁就获得发展的主动权。现在衡量一个国家的强弱,不仅要看物资和能源的拥有量,而且要看其信息技术水平、要看其拥的信息资源以及它与世界各国的交换能力。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我国每生产一美元产品所消耗的能、原材料约为发达国家的二至五倍,而消耗的信息量却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可见,我国生产的增长主要靠有形的物质资源消耗,而发达国家却大量的利用了无形的科技知识等信息资源。对一个企业来讲,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程度将是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之一。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实施企业信息化可使劳动生产力率提高10%一30%,库存降低30%一60%,流动资金周转速度提高60%一200%,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90%以上。

目前从整体上来看,化工企业信息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水平还不高,程度参差不齐,与化学工业的发展很不匹配,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企业决策者的观念落后,这是制约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因素;由于受传统运行机制和管理水平的影响,缺乏对现代信息化技术和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状况的了解,信息化的应用范围比较小,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投人不足;真正做的好的企业还是少数;人才缺乏,特别是既熟悉管理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化学工业是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山东是中国的化工大省,全省化学工业的总产值、销售收人、利税、出口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已连续多年居全国各省市第一位。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化工生产企业有2800余家,销售收人过9亿元、利税过8000万元的企业有近80家。如何保持其长期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是个有代表性的值得探讨的课题。

利用Internet技术建立企业网站、开展电子商务

国际互联网作为近年崛起的网络技术革命的代表,其互联互通性为企业展出现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基于IP的企业信息化应用技术层出不穷,建立企业互联网网站和利用互联网开展网上的贸易营销活动正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据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对551户国家重点企业及企业集团的互联网站建设情况进行调查显示:重点企业中已建有互联网站的有491户,占总数的87 %,比2000年8月第一次调查时增加72户,提高了13个百分点。尚未建站的72户,占总数的13%。与上一次调查相比,新建网站数量有明显增加。网上广告和各类网站宣传推广活动得到企业用户的普遍认同。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尚有不少化工企业还未真正认识到网络经济带来的巨大市场竞争压力和商业机会。网站建设形式呆板,形象逊色于企业自身,而且二者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也存在较大问题,栏目单一、内容陈旧,有的企业网站长时间不更新信息,成为有名无实的空站。中国本土品牌的企业网站明显落后于国际品牌。与国际知名企业的网站相比,无论是在“整体形象”还是在“易用性方面”,中国本土企业的网站都有待提高。许多从业人员还分不清企业展示型网站(Website)与企业目录型网站(CatalogHosting)之间的区别,更谈不上建立企业的电子商务型网站,这极大地阻碍了企业通过互联网获取直接经济效益的发展道路。

企业网站作为一种新的形象传播途径,同传统媒介相比,对受众更具有亲和力与吸引力,可以帮助企业与消费者建立更亲密、更稳固的联系。在美国已有60%的小企业、80%的中型企业和90%以上的大企业已借助互联网广泛开展商务活动。我们所熟知的国际知名化工企业均在建立企业自身电子商务网站,联合开发行业类门户和专业网站及向第三方公共电子商务网站投资方面注人了大量的热情和资金,在国际互联网应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相比较而言,我国化工企业受到原有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低下,对新技术的竞争性认识不足的影响,在这一领域有被他们越拉越远的趋势。

对现有企业网站的改善与加强将会使得这一方面的工作取得实效性进展,通常采用的技术方案有:①将企业简单型网站改版为精美复合型网站,特别注意对企业实时供求产品,招商引资和合作项目等内容的;②采用数据库技术改造现有网站底层信息管理模式;易于浏览者检索与关联,易于不了解的客户能方便的找到所需内容;③建立完备的网站更新机制,采用自助网站技术使网站常见常新;④在网站上设置多种回馈机制,保证潜在客户和合作伙伴能有效利用这一途径与企业建立联系;⑤在国内外搜索引擎和专业性网站上建立企业与产品有效链接关系及广告标牌,提高网站的社会关注力;⑥一般情况下应选择服务商进行主机托管或建站服务,使网站能保证各类客户都可在容忍的时间内,快速影响并达到7x24小时可靠运行的优异运营水平。

可以预测,网站形象将会成为企业形象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需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数字化策略来建立和提升网站形象,并不断加强网站的易用性与实用性,方可全面充分地发挥品牌已经具有的价值。

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的最终形式,买卖双方通过互联网各类商务信息,开展商务谈判、签约,进行资金支付和结算,实现商品的配送及提供售后服务—电子商务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十分美好的前景,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着手在自己的网站上建立企业电子商务系统。从企业电子商务业务的一对多(企业级电子商务平台),多对多(第三方公关交易平台)和多对一对多(网上贸易商务平台)的模型,结合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条件,我们认为,在目前条件下更应该将注意力焦点集中在充分利用第三方公共交易平台上寻求贸易机会,开展电子商务。一方面通过国内众多化工贸易网站所提供的贸易撮合服务,利用与检索供求信息掌握最新产品营销动向,寻求潜在合作伙伴;另一方面更要注意国际化工电子商务平台的动向,通过国际互联网开展国际化工贸易是企业打开国际化工市场大门,以高效、低成本完成产品交易的捷径,在全球化工原料生产基地向远东转移的大环境下,这是一个快速获取商业利润的利器。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万维化工城与全球最著名的化工电子商务商ChemConnect结合战略合作联盟,在中国化工市场与全球化工市场之间已架起一座天桥,为我国化工企业跨人国际化工大市场,迎接WTO的挑战提供一个网上平台。

3推进和实施化工信息化的重点

推进和实施化工信息化,要紧紧围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目标,坚持“需求驱动,讲求实效,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方针,抓好重点,带动一般,努力提高化工信息化整体水平。“十五”期间争取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成效:

(1)以生产控制为重点,用自动控制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大型连续加工过程的控制水平,用系统集成技术改造提升成套设备和组合加工设备的集成化程度,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

(2)以产品开发为重点,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开发流程效率和工艺水平,改进设计手段,实现技术开发创新;

(3)以财务成本管理为重点,用信息}磷各技术改造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管理方式系统化;

(4)以电子商务为重点,用电子商务技术改造企业物流系统和营销体系,实现供应链和市场运营管理电子化;

(5)以普及信息化知识为重点,加强人才培训和技术交流合作。

4运用信息技术的具体策略注意五个方面

(1)企业信息化的准备。强化企业决策层对企业信息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建立以企业信息主管(CIC )为核心的信息工作体系,研究制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技术方案,做好资金、技术和人才准备。

( 2)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按照企业内部资源管理的要求,实现基础管理、研究与开发的信息化。借助企业资源计划(ERP)、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建立对企业研发链、生产制造链、供应链、客户链等支撑系统,实现企业人力、财力、物力和技术资源的优化。

(3)企业外部资源的利用。通过加强企业间的供应链管理、客户资源管理(cxwt),密切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的联系,跟踪技术、客户、市场,确保对市场变化的及时了解、迅速反应与竞争优势。

(4)建立电子商业社区。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要从自身的信息化转向于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业社区。通过互联网,在同行业、在上下游企业间开展贸易和业务协同,以信息的实时交互实现信息共享,减少中间环节、消除信息障碍。

篇9

现代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化的新阶段,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改进,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已经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会计工作也基本上实现了手工会计模式向计算机会计模式的转变,会计电算化也正在由简单的会计信息系统向复杂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转变,形成了以财务软件为核心,集计划、管理和分析为一体的会计电算化的管理信息系统。由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的理念早已在会计理论界里被提了出来,这不是一种在概念层面上的过渡,而是在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不足和会计信息化的优势的基础上,而发生的会计模式实质上的过渡。

2.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定义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运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利用电子技术的手段对企业的会计要素、财务收支的增减变化进行核算,是对企业的预算、物流成本和资金流等进行管理的信息操作系统。会计电算化使得会计从业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会计工作的效率提高了,会计工作的质量水平提升了。

会计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的技术,例如计算机、网络、通讯等,将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进行了重构,并在重构后现代会计工作模式上,通过广泛利用和深化开发会计信息的资源,建立会计与技术高难度融合的、开放的、现代的会计信息系统,来提升会计信息在资源优化配置上的有用性,并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的过程。

3.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3.1 对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的功能向管理型的功能转变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充分。很多企业管理者认为,会计电算化只是一种核算工具的改变,看不到它对会计职能、管理方式和管理流程的明显影响,有的管理者甚至会认为,会计电算化仅仅是用计算机来代替账本。很多财务人员只看到会计电算化代替了手工的核算,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但却根本没有认识到建立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

3.2 在管理控制和决策支持方面,会计电算化显现出功能不强,时效性较差的特点。

3.3 缺乏高素质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会计电算化涉及到会计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两种专业,过去运用手工操作方式的会计人员和出纳人员,经过短时间的培训,转变为会计电算化人员,一些通过了会计电算化考试的普通人员也成为了会计电算化人才,虽然掌握了一些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专业知识,但还不能够灵活运用财务软件的许多功能来处理会计数据。

3.4 软件系统保密性和安全性较差。会计电算化的工作安全性和保密性的重视不够,在实际的工作中就存在着很多安全的隐患。

3.5 软件的兼容性差,千差万别的数据格式。

3.6 财务软件的开发与使用的混乱状态,不利于会计电算化整体水平的提高。

4.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的途径

4.1 彻底改变管理者的管理观念

企业的领导和管理者要逐步重视,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不仅需要得到领导层的决策上的支持,更需要得到具体工作中实质上的支持。尤其是企业里的领导层,一定要对于会计信息化有个正确的理解与足够的重视,要充分的发挥出财务软件的功能,使的会计信息系统给企业的管理提供出更多的有用的信息。

4.2 加速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开展建设会计信息化,人才是关键。一方面,国家从宏观的角度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出来更多的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的大量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应该从自身实际的情况出发,建立起技术硬、素质高,符合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需要的 复合型 的人才队伍。

4.3 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

企业信息化的建立包括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也是企业信息化在会计方向发展的体现,我们要提高企业信息化发展速度,实现业务、财务、生产一体化,实现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有效链接,推动会计信息化不断发展。

4.4 完善企业整体的信息化系统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一项整体的系统工程,是企业高度关注着的一个大型投资项目,不能去急于求成,也不可能就一蹴而就。它需要去整体规划,并分步实施,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找准实施开始的突破口,一步一步稳稳地向前不断推进。

4.5 加强会计信息化的安全管理控制

企业内部应该建立健全一些内部安全的控制管理制度。企业内部的安全控制的制度包括有安全保密的制度、会计信息化的岗位责任的制度、日常操作的管理制度、日常系统的维护制度与会计信息化的档案管理的制度,企业制度的制订者应该能保证了各项制度条款都表达清楚、通俗易懂、内容合理,能够让员工都简便易行。

4.6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升会计信息化的内部环境

内部控制活动贯穿于企业的所有层次和部门,包括审批、授权、确认、核对、审核以及职责分工等。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有力保证。因此,为会计管理工作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必须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化系统内部控制制度。

篇10

关键词:机场管理;信息化;运行效率;网络安全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5-0146-02

1 概述

进入21世纪,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网络越来越普及,特别是网络的接入,让我们重新对网络安全问题的可靠度和安全性能方面进行一定的考虑,其中机场信息化程度在我国航天航空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广泛地、实时地、准确地应用机载电子产品的信息化程度,而且充分地保证其安全性能,信息的准确性,我们需要从全面而系统地认知其产品的稳定性,加强机场的安全监察,机场的信息化程度带来的各种弊端以及漏洞。例如机载产品的耐环境影响能力,产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能都是重中之重的安全考虑角度,设备的安全性,使得设备的可操作性更强,故障水平也相应降低,其可靠度增强,现行机场网络安全存在一定的漏洞,常常出现出票机出不来票,出票有误,飞机起飞时间和到终点时间,飞机中途故障、加油等等,这些使得机场信息不能及时传给乘客,造成一定的人员拥挤,顾客存在一定的抱怨,因此也影响机场的效率,加强机场网络安全,促进机场行业信息化发展,是现行机场的当务之急,有必要提升机场的信息化程度。本文将系统的研究机场的网络安全性,全面地促进机场信息化程度的发展。

2 机场网络信息化设计

机场网络的安全是保证飞机正常运行的保障,也是保证顾客的利益所在,网络的安全如今越来越重视,网络的安全性让顾客更加全面地了解该个机场的境况,更加透明化,使得机场的体制更加健全。机场的信息化程度在我国主要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航空航天领域对机场信息化的要求很高,要求其可靠度、安全性能极限值度均需满足我国航空航天相关要求,保证信息的及时、准确无误。如何保证机场的信息化程度较高,机场的网络安全性指数较高,使其在恶劣环境条件下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性能指标,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能力,就需要对机场信息化系统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设计和研究,从设计加工源头出发。其机场信息化安全设计见表1:

机场的网络安全保障了机场信息化程度的发展,对于网络信息化的安全性分析方法包括功能危险性分析(对功能进行系统、综合的检查,识别这些功能的失效状态,并根据严重程度对失效状态进行分类)、初步安全性分析(用于完成失效状态清单以及相应安全性要求)、故障树分析(是自上而下的分析技术)。这些分析通过依次展开更详细(即更低层次)的设计层次向下进行。通过这些安全性验证方法,全面而系统地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安全性能、稳定性能。

3 机场信息化建设

机场企业是需要密切和外部进行联系的企业,机场企业需要支持与客户、合作伙伴和员工的信息共享和业务运作,将企业的各业务系统逐步整合进来,自动将信息给相关管理者和内部成员企业并实现互动,并在业务条件成熟时,和客户、供应商以及其他合作伙伴建立联系,其具体建设内容包括见表2:

一、信息化组织建设 包括组织标准化制定,集中管理模式建设、联邦式管理模式建设。

二、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 包括建立技术标准、完善PDS和机房建设、网络建设、数据中心建设、系统管理平台建设、安全体系建设、数据整合等。

三、业务支持系统建设 存储和交换标准、办公自动化系统、企业信息门户一期、财务系统一体化、

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系统。

四、扩展支持系统建设 商务智能、知识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采购管理系统、企业信息门户二期。

加强机场网络安全建设,促进机场行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需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不断的完善,达到设计的要求,机场安全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是机场设计中的重中之重,有必要提升机场的信息化

程度。

4 结语

通过对我国机场行业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提高管理水平是机场行业一个普遍的发展目标,但我国目前机场的信息化程度相对较差,而从未来机场运营的发展来看,又迫切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机场的整体运行效率。机场信息化包括运营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运营信息化主要以飞机从起飞到降落和旅客从出发到到达为主导的运营信息化。这些决定了机场行业的信息化目前建设的重点是管理信息化。现行机场网络安全存在一定的漏洞,常常出现出票机出不来票,出票有误,飞机起飞时间和到终点时间不能保证,飞机中途故障、加油等等,这些使得机场信息不能及时传给乘客,造成一定的人员拥挤,顾客存在一定的抱怨,因此也影响机场的效率,加强机场网络安全,促进机场行业信息化发展,是现行机场的当务之急,有必要提升机场的信息化程度。

参考文献

[1]吴文钊.企业信息化行动纲领——中国企业信息化方法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朱战备,孟凡强,范晓虹.IT规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周伟.企业信息系统规划步骤及方法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