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问题范文

时间:2023-08-14 17:39: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经济学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经济学问题

篇1

主要内容主要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背景,第二部分分析旅游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第三部分旅游发展中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最后旅游发展中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首先第一个方面研究背景,为什么突然想起来研究这个题目?就是因为在经济学里面有一个水滴钻石的理论,水很有用,钻石其实没有用,但是价格比较高,旅游中也存在这样的悖论,我们资源和环境核心吸引物为旅游活动提供支撑,可是资源费很少,大头在机票和酒店,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成本经常被忽视,如果把资源环境看作是旅游业投入,有助于我们找到可行性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旅游经济与环境发展存在一定关系,一方面自然环境自己旅游经济发展重要旅游资源,再一个吸纳旅游产生的废弃物,其实整个支撑了旅游活动。再一个旅游发展确实也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在这一点上,我想多说一点,在很多生态脆弱的地区,生态旅游模式确实可以起到保护手段。去年跟我的导师一起参加亚洲开发银行生态补偿会议,柬埔寨还有我们国家一些地区当地生态特别脆弱,当地居民希望靠这个作为一种生计,砍柴,或者采集里面的一些东西。如果是这样发展,反而是不可持续的。他们就开始保护环境,开发旅游,然后获得一定的收入,反而促进了环境的保护。在国外生态补偿称EPS为生态服务付费,生态旅游我认为看作生态补偿一种市场化的手段。我们导师说生态补偿我也积极提出来用生态产业促进生态补偿,比那种纯粹采用支付效果应该好一些。

在旅游发展实践中,环境破坏有一定的规律可寻,这是我个人一点粗浅看法。一个是环境的发展曲线,一开始对环境破坏比较厉害,后来慢慢开始治理,最后保持环境好一些,呈倒U型曲线,一旦到生态承载力不能承载的地步,彻底环境破坏掉了,旅游发展不可持续。再一个一开始对环境污染和破坏比较少,然后一直维持在低水平,旅游业也是可以持续的,这是三种可能。

篇2

一、语文为枯燥的班会课注入了一泓活水

每周一节的班会课是班主任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过去,我大多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或表扬好人好事,或批评不良现象,或讲一些空洞的道理。尽管我讲得辛苦,但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我有意识地尝试把语文知识、技能引入班会课,在轻松愉快的语文训练中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1.成语中学做人。

我首先布置学生把有关为人处事方面的成语分褒贬两方面精选出来,每人至少一条,全班共列举了30多条。褒的如:老老实实、宽大为怀、光明磊落、能屈能伸、披肝沥胆;贬的如:华而不实、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求全责备、朋比为奸。尔后,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分清是非,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培养正直、善良忠诚等做人的品格,学会做人的道理。

2.寓言中学思考。

古代不少的寓言既包含生动的语言艺术又包含深刻的辩证法因素,如《自相矛盾》《盲人摸象》《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班会课,我让学生先讲述寓言故事,然后联系实际评析,引导学生全面、动态、联系地观察事物,反对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从而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3.古诗中学科学。

我常常选择一些包含着科学因素的古诗句集中在班会课上赏析。学习《明月几时有》,我让学生明白“高处不胜寒”的天体常识;学习《惠崇春江晚景》,我引导学生领略“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把科学知识融于鸭子恣意戏水情景的自然与妥帖;学习《枫桥夜泊》,我启发学生理解“夜半钟声到客船”所体现的声学原理。这样的班会课,使学生在艺术美的陶冶中,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从而培养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

此外,我还举行过“民谚中观世象”、“古训中明事理”、“从当代新词看时代变迁”等主题班会。所有这些形式的班会课,无不引入语文内容,学生在生动的语文训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用语文去美化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人们喜欢贴上一些名言警句加以美化。我觉得,名言警句固然对学生有激励作用,但未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尝试这样的方法:首先向学生征集格言,指导学生将自己对人生、社会、学习、生活的种种感悟,精练准确地概括成句;然后评选若干佳句,让学生工工整整地写好、裱好,贴在教室里。每半学期征集一次、评选一次、张贴一次。这样,既可以鼓励学生广开视野,感悟生活,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而且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他们更乐于用自己的格言来鞭策自己,自己的心声使他们倍感亲切、倍感动人。另外,格言内容及装裱的常换常新,也使教室环境常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下面是部分学生最近撰写的格言:1.浪费一分时间,就失去一份财富。2.青春,纵之则短,珍之则长。3.付出必有回报,耕耘定能收获。4.刀子不磨会生锈,人不动脑会落后。5.参天的大树是一枝一叶组合起来的;渊博的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我还在教室里挂一块小黑板,开辟“每日成语”栏目,布置科代表每日写一个成语并加上注解,然后每周一早读课对上周刊出的成语进行小测试,每学期进行一次大测试。日积月累,学生理解运用成语的水平大大提高,并由此激发出积累词语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备有一个精美的本子,把刊出的成语记下,然后还写上一段对这条成语的理解与感悟。

教室的学习专栏,开辟了“每期古诗”、“每期名言”、“名人学语文话语文”等小栏目,使学生积累了不少古诗、名言、名人故事等,这对丰富他们的写作材料帮助很大。

寝室是学生主要的生活环境,我也要求学生利用语文去布置它、美化它。有的在寝室一角开辟了文学小书库;有的把语文书里的插图临摹下来贴在床头;有的则抄一首小诗、一句名言、一则小故事或小幽默挂在墙上。每当我走进他们的寝室就仿佛置身于一个语文小世界。

三、让语文智慧的火花去点亮学生的心灵

班主任的思想工作面对的是学生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教师若能巧妙地将语文的睿智之花、性灵之花、情感之花与学生的心灵世界发生碰撞,则思想工作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3

我国大约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开始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进行引进工作。通过近三十年的不断探索与研究,我国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环境艺术教学从创立至今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很多相关理论都被引入了具体实践当中。由此可见,环境艺术教育有了明显的成效。这样的进步和成效不是空穴来风,是时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后对生活更高层次追求的迫切需求所在。现阶段,我国经济有了快速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自然会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同时去追寻更好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环境艺术设计可以说是应时而生也是应势而生。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面貌和格局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相关资料显示,城市环境空间三十年来不断进行大的迁移和置换,更多的规划和景观建筑以及园林景观层出不穷,而且这都已经成为了现代人民生活的一大重要标志所在。在这种形式下,环境艺术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脚步的不断加快,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专业人才也有了更好的标准和质量乃数量的需求。

二、现阶段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问题所在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体制尚不完善与迫切的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众所周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会引发人们对环境意识的改变。当人们的环境意识改变了,那么我们这门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内涵也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具有时代属性。然而,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还是沿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种计划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严重妨碍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时代属性,直接导致我们教学的东西往往是濒临淘汰的内容。

(二)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与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性质特点相互冲突。从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来看,该学科的三个特点分别是:1、综合性;2、整体性;3、更新性。这是三大特点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是社会对该项专业人才的基本性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出大学生拥有出色综合素质和整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所要探讨一大重要课题。但是,传统高校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环境艺术设计类人才需求的培养。要知道,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其实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涵盖了文科、理科、艺术科等众多科目的知识和理念。然而,在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下,我们很难对这种较差学科进行必要的学科管理,这样发展的后果就是导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难以规范,特别是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都无法得到很好的开展,长此以往,我们培养出的人才会是畸形的人才,这决不利于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三)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认识不足导致的教育理念和定位都不恰当。最近的一段历史时期,我国环境艺术专业出现了严重的泡沫化现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于现今的热门导致了我国很多高等院校丝毫不考虑自己是否具备开设条件就大量涌入并开放了这门学科教育。更有甚者,高校领导层甚至对这门学科的内涵都不是很清楚,所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也是杂乱无章。这样下去会导致我国社会上对环境艺术设计学科认识发生混乱,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四不像人才。

三、新时期我国环境艺术教学完善性策略分析

(一)以时代为旗帜,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逐步建立完善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三十年的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尚未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然而,环境艺术设计的时代性强烈要求我们必须要尽快完善并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特细。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综合性特点使得我们要敢于创新,突破文理学科之间的界限,充分融合文科、理科、艺术类学科的特色和教学理念,逐步开辟具有时代特征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理念。这里笔者要着重强调的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必须建立学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才能从实际出发打造我国的高标准环境艺术设计类人才。

(二)以实践为目标,建立符合时代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是实践性极强的综合型学科,如果不按实践应用型进行施教,改变传统单一教室授课模式,是难以达到培养顶极实用人才的教学目的的。在人才培养中应坚持贯彻始终的介入社会,参与设计实践,在实际设计中了解应掌握的专业技术与知识理论增强综合能力的观点。通过实践,学习掌握有用的相关科目和必备的专业技术能力。在大学的教育过程中,应是一个完整的实践过程和奠定理论基础的过程,在实践中探索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发展理论知识。整合课程设置,统一完善学科内容与概念,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建立教学、研究、创造、考核四位一体的环艺教育模式。

(三)提升必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设施建设,打造专业高素质教学队伍。教学的核心力量是教师,“一所大学可以没有大楼,但不能没有大师”。高校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总体素质的提高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近几年来的艺术设计教育畸形发展,同时也给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带来师资紧缺,素质下降等现象。致使一些高学历、高学位、低水平的“骄骄者”进入高教行列,现在多数高校的设计专业教师正是一批高教“新人才”在执鞭。为防止教育退化,目前设计教育首要解决的是师资问题,特别是这批“新人才”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能力的提高与更新以及资深教师的创名,尽快使这批教育者改良优化,达到高等设计教育要求。此外,专业人才招聘应以学位与职称的名副其实为重。

四、结束语

篇4

关键词 大班额 做中学 教学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地发展,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潜能摆在了重要地位。要改变过去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其中的关键在于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做中学”先进教育理念的应用必将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然而在大班额“做中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又应怎样处理呢?

一、“做中学”大班额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学策略尚未成熟。首先,模块的开发方面,“做中学”教学模块的选择要符合客观的实际条件,还需顾及孩子的学习水平,这就给模块的开发加大了难度,其次,教学过程方面,教师习惯性的套用教学环节,很难有所突破,久而久之课堂气氛变得死板僵硬;最后,教学材料的缺乏,大班额环境下“做中学”需要大量的实验材料。昂贵的实验材料对于一些小的学校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且“做中学”课程处于初步尝试阶段,多数学校视它为可有可无,自然更不舍得花这笔钱。

2.教师配置有待落实。首先“做中学”课的教师多数是兼职教师,特别是基层学校由于学校小很难配齐专业教师队伍,专职更无从谈起;其次,“做中学”课作为小学科,不是考试科目,得不到领导的重视,最后,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科学素养普遍偏低,难以胜任“做中学”课教学。新课程对教师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手段及教学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一些老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加之自身知识体系和教育观念落后的影响,往往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做中学”教学。

3.学生合作意识较低。目前“做中学”教学主要采取的是小组合作教学。小组合作教学要求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做好自己的事,通力合作一同完成探究任务。低年级学生正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忙于做自己的事或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懂得合作也不在意别人的想法,使合作学习名存实亡,也使课堂交流产生争吵混乱局面,并且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难以耐心倾听教师的任务分配,盲目动手,完成不了预定的实验内容。

二、面对以上问题采取的教学对策

1.关注教学策略的探索。在“做中学”课程模块开发方面,首先要关注学生在生活中感兴趣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教学资源来源于生活,符合实际并易从身边取材。通过对“做中学”项目的研究,我开展了《水果家族》《水》《蔬菜家族》等模块的教学尝试。在教学过程方面,我根据科学课的流程“发现和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动手操作――记录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环节对孩子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2.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修养。由于“做中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在整个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提高“做中学”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就显得非常紧迫,必须逐步建设一支专职的小学“做中学”教师队伍。“做中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各类教学培训,阅读有关理论书籍资料,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具备较好的素质和能力。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做中学”教师,必须加强知识积累。提高个人能力。

3.加强学生合作意识。在大班额的环境下,老师的精力有限,以小组的形式把大班额变化为小班额既能方便老师进行个别指导,也能培养孩子小组合作的能力。在低年级孩子合作意识较差的情况下,首先应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别人,要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要教育学生成功的合作学习既要有统一的学习目标,又要心中有他人,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多为他人、集体着想;要教育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有信心,不自卑,要主动参与学习。其次,精心设计问题,认真准备教具,尽量减少干扰因素。

篇5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从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具体的环境情况,比如企业是如何保护环境资源的,企业又是如何治理环境污染并实施相应措施等情况。所以,我们必须制定、实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这一制度、履行环境受托这一责任,同时为政府获取环境信息,从而对企业和市场进行监管提供参考,也有利于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获取企业的环境信息,进而对做出投资和信贷等决策提供一定的借鉴。此外,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也有利于加强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环境行为监督。

1.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获得社会公众的支持,企业只有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得到社会公众的支持,否则,企业就会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招致政府的干预和消费者的抵制。社会公众要想获得企业环境方面的信息主要来源于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因此,企业关注公众利益,关注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如实向社会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实际上也就树立了自己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这样就会有利于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及持续发展能力。

2.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是企业解除环境责任的要求

环境责任是指企业对于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所应该承担的责任,这种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需要环境会计加以核算和反映,披露企业环境会计信息,通过独立审计机构及人员的鉴证,真正履行其环境责任,促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减少环境污染,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企业环境责任的解除体现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

3.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是政府管理的要求

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有利于促使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强环保意识,适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时最优化,符合政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4.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是社会公众的要求

地处企业周边地区的社会公众由于自身利益的关系,关心企业的环境绩效是必然的。因为如果企业对他们所处的社区造成污染的话,该社区的公众将会受到损害,所以他们有了解企业环境信息的意愿。而新闻媒体、环境保护主义者和各类环境组织对企业的环境信息尤为关心,对企业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改善环境绩效。

二、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实务操作尚不成熟

直到目前为止,我国环境会计仍没有形成统一的基本理论。尽管大部分学者认同了环境会计的目标是用会计的方法来计量、反应和控制社会的环境资源,以改善社会环境与资源的状况,但学术界在环境会计主体、环境会计基本假设、对环境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争议。关于环境会计的确认和计量,更是没有统一的标准与规范。理论的缺乏,导致环境会计的实务操作缺乏依据,更多凭借的是企业的主观性,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对环境的影响。

2.环境会计体系不完善,缺乏健全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到目前为止,我国环境会计仍未建立起完善的体系,没有统一的准则与制度来规范完善环境会计体系并规定统一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缺乏科学的核算方法和切实可行的理论体系,使得企业在进行有关环境会计成本与收益的计量方面缺乏实际操作的具体方法。 会计的目标是向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环境会计亦不例外,其最终目的是向政府以及社会公众等提供有关企业环境活动方面的信息,这具体体现为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而我国目前并没有对环境会计所需披露的项目、形式等作出统一的规定,使得企业更多的是根据有利于企业自身的方法选择性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这就造成了各企业间所披露的环境信息缺乏一定的可比性与完整性的情况出现,不利于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甚至误导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

3.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可比性和相关性

目前,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规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我国相继出台的环境法律法规虽然很多,但还没有专门的关于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独有专享的法律。第二,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还较为笼统,现有的制度没有对其作出规范和统一的规定。第三,由于缺乏有关准则和规范,同时又缺乏明确统一的标准,使得上市公司公布出来的环境会计信息在可比性和相关性上有所缺陷,这样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就很难起到支持的作用,非上市公司几乎未作任何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从而逃脱了社会公众的监督。

4.政府监督力量薄弱

企业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组织,在没有强大外部压力且又无法看到短期经济利益流入的情况下,企业一般不能够做到持续不断的支持环境保护方面费用的支出。尽管近年来政府部门对于环境会计的审计工作投入了一定的关注,并在各省审计厅下设环境处等进行环境信息的审核工作,但是这些部门的审计范围并未包含与企业有关的环境活动。企业所对外披露的环境信息仅仅是企业自身对外做出的报告,没有独立的第三方进行审计,也没有政府的专门部门进行监督。这就使得企业对外披露的环境信息并没有完全反应企业环境方面的信息,甚至仅描述了正面的信息,对于可能存在的负面信息或者潜在负面信息提及甚少甚至完全没有提及。这极大地削弱了企业所披露的环境信息的可靠性。

5.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公众的普遍参与

在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持生态平衡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有些企业仍从短期目标出发,尽量减少环保投资和支出以求获得较高的利润。在我国,虽然每年都有因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而被迫转产或停产的企业,但整个社会公众的整体环境意识比较低下,在公众中,绿色文明至今还未树立起来,与某些国家相比,更是相差甚远。在这种情况下,缺乏社会舆论监督的企业可能就不愿对外披露环境信息。

总之,由于环保法律法规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强制性要求不高,社会公众对环境信息披露的消极态度,以及缺乏操作性强的环境会计准则规范,造成我国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不足,尽管存在很多问题,但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是大势所趋,环境会计既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作为环境与环境资源管理的信息系统,它又能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顺利实施。

三、完善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1.制定环境会计准则以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审计制规范和奖惩制度

有些西方国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探索,已经初步形成了较系统的环境会计相关准则和制度,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而我国尚未将环境会计核算和披露列入《会计法》,也没有相应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作为指导,使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不利于有效地建立和开展环境会计,因此,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应该加强其在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方面的工作,尽快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环境会计体系,与此同时,还应该配套制定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审计工作的相关规范,加强独立的第三方对企业环境报告的审计,对企业提供的环境报告的真实性进行核查和评价,并将结果以审计报告的形式传递给利益相关者,而在这里,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也会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起到意想不到的推动作用,通过奖惩制度将企业的自觉性和政府的强制性相结合,推动中国环境会计早日实现。

2.完善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督力度和执法力度

目前已经颁布的10余部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毫无疑问,这些法律法规为我国环境会计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是环境会计未来发展的法律基础。但是,我国出台的这些法律法规都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即概括性和原则性层面的表述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内容,缺乏具体的、详细的规定,导致可操作性较差,也使相关部门的监督难度大,并不能充分发挥其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的作用,因此,我国需要对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进行不断细化和完善。

3.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

对有关环保法规、环境会计准则和相关制度的建立,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等是在我国建立和发展环境会计的重要外部力量,而如果要让环境会计在我国健康长远地发展下去,则还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工作,其中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尤为重要,企业可以成立审计委员会,来对企业环境信息临时披露和定期披露的恰当性进行审阅和评价,协调独立审计的审计活动和与环保部门的沟通检查,确保有关环境信息的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度等,内部审计部门应定期审计企业的环境会计事项是否及时准确,评估环境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并向审计委员会提交专题环境事项审计报告等。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强化他们的环保意识,明确其责任和权力,并将环境效益纳入业绩考核等途径来提高企业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中的自主性。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并强化其监督作用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会计体系仅仅依靠法律的强制作用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调动社会公众这股强大的力量来给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施加压力,以推动和促进其进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因此,社会各界应做好对公众的环境宣传与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和环境危机感,进而加大社会公众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社会公众强烈的环保意识会促使其将环境会计信息作为评判企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形成一股强大的监督力量,进一步促进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高建立,等.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与对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3):64-67.

篇6

关键词: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生态环境

一、引言

生态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或作用的总和。1932年,美国教育学者沃勒出版了《教学社会学》一书,在书中提出“课堂生态学”这个概念;在以后的几十年间,人们相继在这个范围进行了很多相关研究。本文以我校的小环境为样本进行研究,拟对海沧实验中学班级生态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建设生态化的课堂。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良好的班级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发展。无论是在生态环境还是文化环境方面,社会、学校、教师都应注重班级环境建设,但在实践操作中仍存在很多困惑和问题。目前有关中学班级生态环境的研究也很多,我们试着以我校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google等搜索引擎搜索,知网、图书资源查询等方法,了解课题的研究情况,明确课题的必要性及研究方向。

2.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来调查、比较学生和随机人群对该课题相关内容的了解情况和差异度等。

3.实验法

通过监测仪器如测距仪、照度计等,对海沧实验中学不同楼层、朝向,选择三间教室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四、课题研究成果

1.我校班级生态环境调查问卷

首先在我校初、高中分校区调查学生和教师对班级生态环境的认知程度。我们海沧实验中学是一所完中,初中部作为老校区紧邻集市为海沧居民生活闹市区,而且设施陈旧;高中部为2009年新建投入使用,地处厦门最美道路海沧大道边上,傍山面海,占地面积广阔。

2.海沧实验中学教学环境卫生监测报告

为了获得我校各项教学环境指标更加全面、真实确切的数据,2013年9月中旬,我们特邀海沧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来我校进行实地监测。监测对象是位于海沧大道的高中部。

(1)监测内容和依据

教室卫生监测,包含建筑设备、采光照明和课桌椅卫生三方面内容,具体监测指标为教室人均面积、照明等。

检测依据《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GB7793―2010)和《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GB/T3976-2002)进行监测。

(2)评价标准

根据《学校卫生监督综合评价》和《学校经常性卫生监督监测评价计分表》进行综合评价和计分,其中教学环境卫生部分分值为60分,各监测分项实际得分达到相应标准分的60%及以上者,判为分项合格。

3.监测结果与分析

(1)监测结果

(2)结果分析

从监测结果看教室人均面积、教室照明、教室采光等符合卫生标准,课桌椅分配符合率不符合卫生标准。

从监测结果看教室人均面积、教室采光、微小气候、环境噪声卫生符合率均为100%;黑板卫生指标符合率为80%;教室照明卫生指标符合率为80%;课桌椅分配符合率为50%。

在课桌椅分配符合率方面:共抽查30名学生,但是课桌椅与身高符合率为50%。

在教室照明卫生管理方面:未安装控照式灯具;在黑板卫生要求上:黑板与讲台面的垂直距离不符合卫生标准。

4.建议

(1)教室照明

尽可能安装控照式灯具,以减少产生眩光;改善黑板灯管,使黑板照度符合卫生要求。

(2)黑板

加大黑板下缘与讲台面的垂直距离,减轻学生的视力疲劳。

(3)课桌椅

学校要按照要求配备课桌椅,对课桌椅及时进行调节,使其与学生身高相匹配,以确保学生良好的坐姿。

5.现状及探析

(1)教室人多地少

我们在对课题的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我校在建设班级生态环境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就是班级人数普遍较多。其次,我校初中部由于是老校,各种配套设施比较落后;班级由于面积小,几乎所有的班级都没有空余的位置搞班级绿化……

(2)噪音污染

初中部由于地处海沧居民闹市区,旁边是号称“海沧八市”的石塘村菜市场和海六路集市……这些都对初中部的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高中部由于地处较为僻静的地方,但也有一个不容小觑的现象――高中部的教师使用便携式扩音器的人很多,那么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听力呢?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只要正确使用还是利大于弊的。

(3)粉尘污染――粉笔灰

从我们所做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师生都公认粉笔灰是班级的首要污染源。大众都普遍认为现在的教育设施和仪器非常先进,恰恰是粉笔灰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本研究过程得到了海沧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测科的大力协助,同时我们也参考了知网上一些相关研究的进展,这篇调查报告是他们和我们小组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课题即将结题,在此对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篇7

关键词:高校治安;防范意识;管理机制

一、大学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随着新兴大学城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大学城已经成为城市重要的区域之一。而因其地处郊区、人员构成复杂等因素的影响,校园周边的治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认清当前高校周边环境的现状、深入剖析其原因、完善高校其周边综合治理机制等成为高校发展和稳定亟需解决的问题。相较于城市的一般区域,大学城的治安环境明显比较复杂,混乱,且难以管理。其往往表现出以下情形和特点:

(一)治安问题多样

第一,食品安全问题。由于校园餐厅食物种类有限,就餐人数较多等原因,一些学生往往喜欢去校园周边的小店或小摊贩处就餐。由于网上订餐平台并无健全的监管审查制度,网上餐馆无照经营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第二,道路交通安全问题。高校周边几乎成为 “黑校车 ”、“黑出租”的集散中心,一些轿车无证无照经营,车辆多数安全性能较差,驾驶人员身份复杂,缺乏必要的交通法规意识和安全常识,一旦发生事故,师生利益很难得到保障。①加上网络订餐过程中的送餐车频繁来往于校内校外,也是产生交通安全问题的又一因素。这些都会对师生、行人人身安全产生危害。

第三,校外租房管理问题。高校学生在外租房的现象较为普遍。但一些出租房屋的业主手续不全。

第四,文化娱乐设施无序问题。在高校周围总会有许多网吧、酒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这些娱乐场所往往经营管理秩序较差,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消费欺诈、胁迫消费等问题。

第五,校园周边财产犯罪问题。最为常见的是盗窃问题。消费欺诈问题也长期存在,许多理发店胁迫消费,还有一些驾校也对学生这些弱势群体在消费过程中加价消费。

第六,校园周边暴力犯罪问题。由于校园周边人员混杂,周边环境复杂,社会治安管理薄弱,一些暴力犯罪往往发生在学生身上,对其身体和心理造成极大的损伤。社会闲散人员会对弱势学生实施抢劫、勒索和伤害等恶。

(二)人员复杂

从以上校园园周边治安问题来看,高校周边的人各种各样,人员混杂,素质层次不一、流动性强,其中既涉及正常营业的经营人员,也有校园周边居民和校内外学生,还有一些无业闲散人员、民工等。相较于社会经验较少、不太成熟的学生们,两者之间的强弱差别明显,这是使学生们人身、财产安全造成损失得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影响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的重要因素。

(三)救济途径艰难

周边环境问题不仅是学校的事情,也是当地政府部门的事情,而且涉及到公安、工商、城管、交通等许多政府职能部门。但高校保卫部门安全防范的管理权限仅限于校园内部,在整治周边环境时,由于没有执法权限而显得有心无力。此外,在整个校园周边环境中,学生们的社会经验较少,加上法律意识不强,作为相对弱势一方,在权益受到侵害后往往有较少的救济途径。在消费过程中遇到权益被侵犯后很多人会束手无措,忍气吞声的占多数。

二、大学校园周边治安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校方管理疏漏造成治安问题层出不穷

1、饮食安全问题校内的诱因

第一,通过对天津西青和津南两处大学城的调研,校内餐饮店和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相对较少,但是也存在一些个别食品安全问题和管理漏洞,主要是学校对这些餐饮和食堂的监管没有落到实处,存在监管漏洞未能做到实时监管,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第二,大学的开放式管理,使得校外食品肆意入校,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学生的权益维护将存在很大的难度和风险。

2、校方对校内交通管控过松

近年来,通过对津南和西青两所大学城的调查发现,网络饮食软件订餐的盛行,外卖车辆穿梭于校园内外,给校内的交通安全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此外,在各学校的周边特别集中于学校门口和车站附近依旧有很多没有经营资质的黑出租,这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师生的安全风险。这些问题都反映出,校方对于校内交通的管理机制是亟待完善的,需要校方做出进一步的安全考量和规划。

3、安保措施不得当

通过对几所大学的调查,普遍在师生中存在被骗、失窃现象,目前两地大学城对这些安全问题已经引起高度重视,但是,对这些问题的宣传策略有待完善,有些师生对校方的管理机制依旧很陌生,师生和学校保卫处的联动机制并不健全,也没做到有很好衔接,事发后也不是很清晰救济途径有哪些。同时各高校的打击力度也有所不同,并没有形成惯常有效的管理机制,大多处在对个案的侦破打击上,以此来震慑不法分子,没有从根本上形成有效的制度管理。此外,各所高校之间的安保信息的沟通交流并不畅通,缺乏沟通和共同联防。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4、校方制度层面不健全,使得问题不得根本解决

从总体上看校园安全问题,全国各所大学都有着自己的规范机制,但是由于行政执法权的限制和实践困难,这些规范机制并没有得到实际且长久的落实,针对不断层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种对策措施不尽统一,因此面对新的形势各高校的制度势在必行。

(二)大学师生安全防范意识淡薄

当前,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安全防范意识淡薄,是各种校园安全问题的重要起因之一。②

1、饮食方面缺乏辨别力,权利维护力不从心

由于校方对食品的严格管控,校内的食品花样、口味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饮食需求,使得许多同学选择在校外餐馆、小摊用餐,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选择外卖,而这些外卖大多都是校外的小作坊制作,其安全问题我们更是无从得知,因此当安全问题发生时,由于学生社会经验缺乏,上当受骗大多采取放任的态度,权益很难得到充分有效的维护。

2、交通出行,规则安全意识淡薄

各种黑车的存在并不是没有原因的,有需求便有市场,广大学生为图方便快捷不顾人身安全,乘坐黑出租出行,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乘坐黑出租所带来的不利的法律后果,也并没有意识到其潜在的安全风险,一旦事故发生后则为时已晚。此外,在两所大学城周边普遍存在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跨越护栏,穿越马路,忽视红绿交通指示灯的作用,然而在校园周边这些人口密集区往往车辆众多,不遵守交通规则势必会造成很高的人身危险。

3、缺乏社会经验,上当受骗时有发生

大学生尚未步入社会,意识观念淳朴,然而学校周边人员复杂,学生在学校周边随意外出租房,参加聚会等更是提高了与不良校外人员接触的可能性,这些很容易引发一些不良的事件,使得学生染上不良的嗜好以及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遭受人身财产损失。因此,广大学生对于自身的保护意识、规则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是不得不引其关注的。

(三)校园周边行政管理宽松滋生安全问题

1、流动小商贩难于管理

在大学周边以及校园门口广泛存在着无资质经营的小商贩,由于其极具流动性使得行政部门很难进行统一管理,而新建大学城周边各项设施不仅完善,还没有形成规范统一的管理机制,再加上人员的复杂性,这些都成为了安全隐患滋生的土壤。③

2、固定商铺资质审查过于宽松,网络餐馆疏于管理

小商铺、小作坊的卫生状况一直饱受质疑,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卫生许可、经营资质的审查并没有落到实处。特别是最近兴起的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并没有对小商铺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行政管理部门监督空白。相对于公开的店面,这些网络餐铺又多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其食品安全在这种属于管理的情况下势必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3、校园周边警力安保不足,应急机制不完善

通过对津南、西青两地大学城调研,在大学周边警力配置方面并不是很充足,这使得不法分子肆无忌惮侵害师生权益,违法乱纪时有发生,根据调查,在两处大学城周边都普遍存在着盗窃、纠纷争端难以解决的现象,各种矛盾较为突出,而学生则是主要的受害群体,当学校尽到其自身的安全防范义务时,行政机关更应该加大对大学周边的警力投入,严打不法分子,确保广大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④

三、高校周边治安环境整治对策

目前,高校周边治安环境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保卫学,管理学,行政学这些方面,以治安防御的科技手段、联防机制、安保人员素质、治安经费等方面为主,对此问题少有法律对策的相关研究。因此,高校周边治安环境的法律对策对提高高校周边治安环境管理水平具有很大意义。

(一)探讨高校校园法的建设

经过 30 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依据,以《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为核心的一套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但这些大都关涉高校文化建设,很少涉及治安环境方面,高校和政府在治安环境方面的法律地位没有明确。《高等学校内部保卫工作规定》、《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治安保卫工作的通知》等治安规范效力层次较低,内容繁杂,适用的难度性较大,而且以上规范多集中于高校内部治安问题,对高校周边治安问题缺乏法律规范,仍需完善周边治安问题的法律对策。1990年美国公布了《校园安全法》,以联邦法的形式确立校园在治安环境上的法律地位。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做法,在法律法规中明确校园治安权限的范围,提高高校在治安环境中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尤其要明确高校对周边治安环境的管理权限。因为目前高校治安的内容大都集中在校内,对高校周边的治安环境缺少执法依据,容易引起周边民众的不服,增加两者的冲突。依靠政府相关部门的配合又增加了治安的难度和成本,不能实现持续性的治安环境管理。因此,我国急需建立法律效力层次较高的高校治安法,增加高校的治安执法权限,明确高校在周边治安环境中的法律地位,增强现有法规的统一性和可操作性。增强高校执法权的重要任务在于设立专门的校园警察来维护校园安全,因为学校的保安队伍建设普遍较落后,应对校内外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够。同时增加治安信息公开内容,保证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知情权,高校要定期公开治安工作内容及违法犯罪等安全事件,提高高校学生的安全意识。⑤缺乏治安信息公开的必要程序,也要受到行政处罚。

(二)建立大学城治安联动机制

首先要以法律明确各政府部门在高校周边治安中的职责。高校周边环境管理不仅是高校一方的事情,也涉及到公安、工商、文化、税务、城管和交通等许多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各政府部门与高校配合,“政校联手”才能针对性地解决如何保护高校师生人身财产安全问题。其次实现政府和高校治安工作的协调,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高校周边的治安设施建设,同时也便于对周边环境的监管,如摄像头、路灯的安装工作,提高治安工作的效率。再者要加强各个高校之间治安力量的结合。大学城的发展,为各个高校治安合作提供了地域条件,有些大学实际上是共享一个周边治安环境的,违法犯罪活动又具有很大的流窜性,因此各个高校联手治理周边环境能节省治安成本,提高危险的预防能力。建立周边环境治理大学城联席会议制,高校间可以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实现治安信息的交流,提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集中研究相应的解决措施。⑥联席会议要着重加强高校之间保安队伍建设,以维护共有的大学城周边治安环境,以减少各个高校的治安工作压力,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治安作用。完善政府部门之间、各个高校之间、政府和高校之间要建立治安联动机制,才能有效地协调高校周边的治安力量,解决高校周边环境存在的问题,为高校师生创造一个安全、文明的校园环境。

(三)明确法律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

制定高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考核办法,要根据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合理划分责任,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根据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目标任务,对各个治安主体进行考核,定期公布考核结果,将考核结果与年终考核挂钩,考核不合格的部门和个人,要限期改正。对工作造成重大损失或影响的部门或个人,实行法律责任追究,给予行政处罚甚至刑事处罚。⑦完善高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监督制度,定期对周边环境进行监督检查,促进治安主体落实法定职责。《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规定》自2016年2月27日起施行,为推进社会治安治理,健全了领导责任制,推行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各部门落实、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格局。高效周边治安属于社会治安的重要部门和敏感区域,可以借鉴以上责任追究制度,在政府、各部门、各高校间建立高校治理管理责任制,才能有效地对治安工作定量考核以及开展奖惩评价。

(四)完善高校治安问题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针对校园的治安特殊性,应该采取多种解决方案,提高纠纷解决效率。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作用,增加学校在纠纷调解中的能动性。在高校学生和周边人员发生冲突时,高校要积极进行调解、帮助学生进行和解等,有效地为学生解决问题,对学生给予切实的法律保护,使得学生不再是“有苦无处诉”的群体。高校自身和周边利益群体发生冲突时,要尝试通过和解、调节等非诉手段解决问题,有利于周边利益群体的配合,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减少诉讼成本。在调解中,要考虑相关群体的利益表达和利益分担,对于“黑车”、摊贩、发传单等行为,我们应加强合法行为引导,积极的听取相关利益群体的意见,通过协调利益关系,来改善校园周边环境,增强治安法规的执行力。高校治安主体要改变思维模式,从宏观治理的角度,只有将周边群体的利益问题纳入到大学周边环境管理的总体考虑之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周边的治安环境问题。

(五)加强高校周边区域规划

第一,要严格执行高校周边市场单位经营审批工作,保障高校周边商业行为的规范性和合理性。随着大学校园的建立,高校周边出现了各种商业模式,为建立良好的周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应严格执行高校周边营业场所的设立规定,特别是对一些娱乐场所的经营要加强审批和持续监督。商家必须符合注册的标准才能发放经营许可证,防止无证经营、非法取得许可证的现象发生。对一些安全条件不达标或不符合法律要求的商业要给予关停,加强对经营单位的法治教育,提升其守法意识。⑧对餐饮行业,要检验食品是否符合卫生质量要求。对违法者,应及时给予警告和限期整改的处罚措施,如仍不符合食品安全质量,应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停产停业。第二,禁止在大学周边建工厂,因为其不仅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环境,而且工厂区的流动人口增加,人员构成复杂,容易诱发治安问题。因此将工业区和高校区要进行区域划分,可以减少治安环境的复杂性。第三,加强高校周边基本配套设施建设。推进高校周边环境优化进程,必须重视其环境周边硬件建设。保障周边交通信号灯的正常运行,增加市郊公交车路线和班次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将对高校周边环境建设起到积极推进作用,会大大减少周边环境治理的难度。⑨高校周边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具有多变性、长期性的特点,它的治理不仅仅是高校本身的事情,也是整个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事情。

(六)加强高校师生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

老师和学生作为高校的主要成员,深受校园周边治安环境问题的影响。因此整治高校周边环境必须先从师生自身出发,重点加强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措施,适当开展一些有关安全教育的活动,通过实际的案例宣传,提高同学们的法律意识,如遭遇欺诈或产品侵权时,如何利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促使学生在知法、懂法、不违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有效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四、结语

高校治安环境是社会治安环境的重要部分,高校周边治安环境又是治理的难点,高校等相关治安主体的权责尚不明确,急需完善相关法律,为高校治安治理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高校治安环境提供人力、资金等支持,才能有效地改善高校的治安环境,提高高校治理水平。

注解:

① 罗金凤、杨毅、曲永照:《高校周边治安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治理对策研究》,载《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第39页。

② 田晓玲:《浅谈影响高校治安环境的原因和对策》,载《高校讲坛》,2009年第7期,第 10页。

③ 张蓓蓓:《高校周边环境治安管理对策》,载《消费导刊》,2008年第3期,第123页。

④ 梁晓春:《高校治安治理面临的新挑战与对策》,载《管理方略》,2009年第8期,第25页。

⑤ 李福华:《大学治理与大学管理》,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5页。

⑥ 林生:《高校周边环境现状问题与治理对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第13页。

⑦ 吴慧平:《西方大学的共同治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

⑧ 刘东杰:《高校周边综合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载《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12期,第23页。

⑨ 林生:《高校周边环境现状问题与治理对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第35页。

参考文献:

专著:

[1] 李福华:《大学治理与大学管理》,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 吴慧平:《西方大学的共同治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 许为民:《学术与行政:中外大学治理结构案例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 张国有:《大学理念、规则与大学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5] 安宗林、李学永:《大学治理的法制框架构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 马钦荣、刘志远:《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探索与实践》,华东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期刊:

[1] 罗金凤、曲永照、张学立、王亮亮:“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状况调查报告”,载《山东商职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2] 童金元:“高校周边环境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载《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3] 林生:“高校周边环境现状问题与治理对策”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篇8

关键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问题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边缘性地综合艺术学科,该专业的出现是因为社会上逐渐兴起各种装饰设计公司,需要大量的应用型技术人员。因此,各大高校也随之增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致力于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然而,由于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起步较晚,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灌输,严重忽略了实践教学的传授。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不利于学生以后胜任工作岗位。由此可见,高校当下的燃眉之急就是进行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

一、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本教学内容陈旧,不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我国各大高校仍然选取传统的教材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本教材资料,而传统的教材编写周期较长,不能及时将当下的新内容、新案例和新材料纳入到教材中。因此,导致学生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仍然是以前的旧知识,不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严重阻碍了学生与时俱进地发展。

2、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理论知识

由于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起步较晚,因此,在开课之初一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传授各种理论知识,严重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违背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初衷,也逐渐导致学生对该专业学习失去了兴趣。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机械化地死记硬背各种理论知识,严重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久而久之,导致学生产生较强的依赖性,丧失了主动学习的欲望,将学生培养成学习的机器,不利于学生心理和生理上健康地成长。

3、缺少课外实践经验,与社会接触较少

从根本上来说,环境艺术设计其实是人们对空间的一种新的要求,通过各种设计和改造,来不断满足对原有环境的创新和提高。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师资、教学环境等一切外界因素的限制,导致高校实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与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的现象,严重缺少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在实际过程中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而无法胜任工作岗位。纵观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一味给学生不断地灌输各种理论知识,很少融入一些案例教学,导致理论无法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只能成为“书呆子”。由此可见,这种缺乏实践经验传授的教学方式,虽然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但是只能是纸上谈兵,不具备任何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社会上逐渐出现一些反常的现象。高校学生在毕业之后,由于缺乏一定的实践工作能力,都纷纷报名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班,无论是在金钱上还是时间上都造成了严重的浪费。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诸多的弊端,因此,全面实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刻不容缓。

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新理念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多种知识。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又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学科,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比较看重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树立积极的新教学理念。以《建筑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为例,该课程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掌握对装饰材料的识别和鉴定方法。假设教师一味注重课堂传授,将导致学生只能得到“文字上的实践”,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束手无策。因此,教师应该切实将“理论够用,注重实践”新理念贯彻落实到位。因此,对于一些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在课堂上讲授,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之后,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观察。通过亲身实践,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有效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在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中,几乎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实用型人才。为了帮助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成为真正的实用型人才,高校应该转变以往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模式过渡到专业技能培养模式,推动学生成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同时,高校应该及时了解社会市场的动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调整自身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同时,多多创造机会,锻炼学生,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良好沟通的基础上,才能清楚客户的具体要求,按照客户的要求设计出满意的方案。由此可见,高校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时,适当融入设计表达和情境沟通的实践课程,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3、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手段

首先,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这种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来说,培养学生掌握夯实的基本技能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整体技能水平。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进行专业实践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充分利用教学时间,教师应该减少一些不相关课程的安排,加强对学生专业基础技能的训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合理安排好课程顺序,加强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在这种合理的教学方式的指导下,学生才能够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加牢固地掌握各种理论知识。其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实践――理论――实践”的模式。众所周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不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且覆盖到广泛的理论知识。教师只是一味地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并没有确保学生将知识不断内化,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偏低,从而学习效果也不太令人满意。即使学生完全掌握教师所传授的各种理论知识,但是并不能解决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因此,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当下的社会现状,明确学习的目标。在讲授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前,先进行简单的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对该行业有一定的基础了解,明确学习的方向。然后,再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带入到理论学习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掌握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切实丰富了学生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经过高效的理论学习之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各种复杂琐碎知识点的印象,教师可以再一次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通过第二次实践教学,有效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真正成为专业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最后,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中,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和能力,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亲身去经历。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集中到当地的工地参观学习,观察和参与到绘制、材料分析和施工工艺做法分析中。对于一些操作简单的施工工序,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在实践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的记忆,而且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社团中,加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为了保持社员的活力,社团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设计竞赛活动。采取相应地措施鼓励学生参与到竞赛中,不仅充实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当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实际需求,因此,实施教学改革显得尤其重要。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不仅切实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高校为了响应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培训,真正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实践能力,成为社会急需的专业实用型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闫雪. 关于高校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现代装饰(理论).2015(01)

[2]刘文娟. 关于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才智.2014(27)

[3]蔡雨则; 吕从娜; 梁振宇. 探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J].现代装饰(理论). 2014(05)

篇9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存在问题 解决方案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以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为基础的,简称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依据教育教学原理,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所谓备课就是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活动由四个要素组成,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教学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程内容+环境。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不等于简单的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而是把信息技术融合于教学活动中。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信息化教学设计更加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通过自主学习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优化组合教学活动中的各个要素,促进教学系统的优化。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了解我校各个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基本情况,我们对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解到我校教师的现状:教师们对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创新研究与实践有所认识,并意识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重要性,也具有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但是由于教学工作实际的影响、教学素材的缺乏、观念的落后等原因,教师仍然以传统教学为主。影响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工作的因素主要有:课前备课量大、缺乏编制教学软件的能力和缺少相应的教学软件;大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投入的精力要多;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最关注的是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学生、教学活动,但对教学媒体的运用只有20%;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遇到的困难最多的是教学的整体搭配设计、教学资料的缺乏;通过调查还得知,教师在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环节集中在导入课题情景、习题讲解补充拓展资料、理化生实验等。

三、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面的调查分析报告,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形式化。教师虽然在观念上接受在信息环境下进行教学新设计,但从学科的信息技术整合效果来看,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应用信息技术,应该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学校的现有资源、学生素质等综合方面,恰当地设计到教学过程中,以达到最佳效果。多媒体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的使用功能,过于依靠多媒体教学形式,课件中滥用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效果,导致教师和学生都很被动。教师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时,往往非常重视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使课件图文并茂,富于变化,一般都会加上动画、小动物,还有一些优美的图片,这些东西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多媒体效果有时用得不当或过度,反而会对教学形成干扰,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对信息技术教育这一概念理解得不到位。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含义理解不够,狭隘地理解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导致教学媒体应用的形式化、简单化,盲目地将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捆绑在一起,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主要用途是课件制作和课堂演示,而利用网络开展交互式教学较少。当前,各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以教师操作、学生观看大屏幕为主要形式,因而,其强大的网络功能和超文本功能和交互式功能还远未开发。

3.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技术,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不仅要了解教育技术理论,还要了解和掌握如何使用现代化的媒体,如何选取和设计各种教学软件,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探索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等。由于缺少培训的机会,教师间的信息技术水平差距很大,最终造成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难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且网络化的教学资源素材不多,包括优秀教学视频、案例等,均需建立并丰富。

四、解决方案

1.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培训主要针对教师在实施信息化教学过程中遇到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设备的使用,等等。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能力。实现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及时、快速地解决设备上出现的小问题,不影响教学的开展。课前使用常用软件制作内容丰富、多样的课件,达到优质课堂教学的效果。

2.建设网络平台。加强网络对教师备课、教学和教学评价的帮助作用,提供一些帮助教师收集教学资料的网站或搜索方法。

3.建立校本资源。为教师搭建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教师上课可以使用校本资源库的素材授课。将优秀教师的优质课件随时传到服务器端,实现教师教学资源的资源共享,使教师方便地从办公计算机上网上传课件或下载课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已成为每个教师思考的问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不等同于简单的教科书内容的学习和巩固,而是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相互合作,借助信息平台,成为教学的主动参与者,而不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和教科书知识的记忆者。

参考文献:

[1]王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篇10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影响,基于问题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对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课程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问题―探究―解决”为主线等六个环节的教学模式,以此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信息技术;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问题提出

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

现象1:不少学生反映上课也能听得懂,就是自己不会做题。

现象2:不少学生都认为,数学抽象难学,对没有见过的题无从下手,只有老师讲过才会,但是会做的问题时间不长又忘记了。

现象3:不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现象4:学生都喜欢教师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的直观实验教学,但很少有学生能对做过的实验能有正确的解释。

以上现象表明,教师忽略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教师讲的多,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较低,教师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足够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学生始终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完全受制于教。

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计算机等多媒体的帮助下,好多知识呈现动态化,使得数学以可视化、快捷化、人文化而展现在学生面前,于是,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可以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探索活动提供条件;可以利用课件的演示,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利用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提供条件;可以利用网络化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参与协作学习活动,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数学课程“问题―探究―解决”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解决”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出发点,以“探究法”为依托,渗透“问题解决”的思想,进而逐步形成的。教学基本思路是: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创造性地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及时组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研讨交流、解决,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通过应用评价来内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情感、完善建构。一般程序是: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数学问题交流反馈反思评价内化提高

其基本流程如图所示: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在提出问题时,教师必须善于启发引导,创造性地设计数学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问题悬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学习的材料来源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不仅能引导学生尽快地进入紧张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而且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效实现。

情境式引入课题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①从要解决的问题的需要出发,或者从新颖的实际问题的题设条件出发,或者从典故、故事等开始,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激发其追求新知。②从将要学习的结论出发,创设问题情境。③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创设情境。④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创设情境。⑤从规律性的问题展示创设情境。

这一环节中,信息技术的作用是:通过其所具有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优势,海量的信息资源,灵活的表现形式,非线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借助模拟、超文本等功能为学生营造一个新的、虚拟似真的、生动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比如在学习椭圆极其标准方程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设计如下情景: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 时9时9分52秒,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正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第二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也是第一次将两名宇航员同时送上太空,完成我们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问:

①飞船运行的轨道是什么?

②若飞船进入轨道时,在近地点200KM,远地点347KM的椭圆形轨道上飞行,且以地球的中心为一个焦点,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能否求出飞船飞行的椭圆轨道的方程?

③若飞船每90分钟绕地球飞行一圈,从12日9时算起,到17时4时正,两名宇航员至少在太空经历多少次日升日落?

通过身临其境的动画情景,本例教学不仅能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启迪其思维和想象,而且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有效地落实三维目标。

(二)分析问题,将实际问题数学化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能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的时候,能够从实际经验中找到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这个环节就是要通过对情景中给出问题的分析思考,寻找与该问题有联系的数学知识,以便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数学问题,即实现“数学化”。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观察、实验来获得感性认识,在“空间实验”中观察现象、提炼数学问题,为下一步建立数学模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建模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由解决问题通向问题解决的桥梁。相对于现实来说,数学中的数、式、方程、函数、统计量等都可以视为数学模型,因此,这一过程需要将上一步中找到的数学联系,用具体的代数式、函数式、方程式、不等式或相关的图形、图表等表示出来,从而形成数学模型。

(四)求解数学问题

根据数学模型的特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必要时,可以借助于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功能,对模型进行求解,从而达到问题的解决。

以上分析问题,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数学问题是学生的主动探究阶段,这是模式实施的核心部分。在这一阶段,教师不是无事可做,而是深入学生当中,充当学生实验的指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可借助计算机观察学生研究的进程,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帮助,对“迷路”的学生应给“指南针”由学生自己定方向;对“走错”的学生应尽可能地肯定学生思维的合理成分。教师的重心由“知识库”型向“指导师”型转化。这一阶段也可以充分暴露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有利于揭示问题的实质,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良好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三角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的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传统的教学往往就一两个ω(例ω=2,3),作出它们的图象再“观察”,然后就开始归纳函数图象的变化规律和性质,事实上,这所谓的“观察”是老师告诉学生如何如何的结果。只是列表描点,没有动态的演示,没有更多的比较和探索,学生印象不深,教学效果也不理想。现在在网络实验室中,用几何画板(学生掌握几何画板的基本操作)展示y=Asin(ωx+φ)的图像,让学生分别拖动控制按钮A,ω,φ就可以真正观察到函数图像生成的变化过程及结果,仅用一节课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如图分别拖动点A,B,C,可相应改变函数和参数A,ω,φ的取值,函数图像也跟随其发生变化,在静态和动态状况下展示给学生,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大大加快理解速度。

(五)交流反馈

在多数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代表发表对该数学问题的理解和解决办法,交流学习数学知识所采用的方法和感受,同时提出还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实状态主动参与协助,必要时,给出恰当的分析和解释。

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具有的独特交互功能,把师生所设计的电脑上的内容进行有效的交互、评价,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探讨。一个学习者可以把另几个学习者的成果存储、加工、编辑,以便其它学习者查询、检索、再利用,可以共享每一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交互为师生的共同活动、交流及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跟踪评价、及时反馈提供保证。交互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活动的场所,对学生主体性发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十分有益,为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供方法。

(六)反思评价,内化提高

弗来登塔尔(1905―1990)指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以及得出这个结果的途径,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发展他们的能力。因此,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获得方法后,还必须进行反思评价,不断将获得的知识内化提高。评价时,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学生学习过程中生生间的交往、师生间的答疑情况,信息技术的应用、资源的利用情况,学习态度、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力等。评价重在指出不足,肯定进步。在总结时,教师切忌包办代替,而应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理解、比较、分析、概括,从而使学生主动得到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同时教师应注意充分发挥点拨、引导的作用。

三、反思

(一)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是提出和实践这种教学模式的基础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上,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认为教学过程就是从教师这个“缸”里把知识一瓢一瓢地装在学生这个“桶”中。学生在课堂上大多只是“听课”,缺少活动,没有“做数学”,一些学生甚至是优秀学生他们都能熟练地记忆数学公式、结论和模仿解题套路,但不会研究问题,不善动手动口。培养出的学生即使是“高分”,大多也是“低能”者,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学的重大遗憾。为了落实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课程“问题―探究―解决”教学模式,我们必须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有目标地探索和高度自主地解决问题,由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和问题的产生、发展;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更要关注学生作为“社会中人”的发展,特别是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探究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一个辅导者、帮助者而非灌输者,支配者。

(二)教师的高素质和高能力是提出和实践这种教学模式的重要条件

要培养高素质和高能力的学生,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高目标要求我们教师也应具有高素质和高能力。这种高素质高能力包括:要有善于开启思路、指点迷津、化解困惑的学识素质,要有巧设问题、敏锐地发现问题、营造探究氛围的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熟练运用能力,对课堂教学方向的有效把握等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要过多地纠缠于某些较偏的问题,而应采取灵活的方法,引导学生的思路,把教学迅速扭转回到正轨上来。只有这样,引导探究性教学才有可能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走在发展的前面,使学生经历曲折的探究过程,获得各方面的最佳发展。

(三)充分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是落实“问题―探究―解决”教学模式的突破口

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现代信息技术,即声像技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融合;二是把以教学设计为代表的现代系统科学方法论应用于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具有强大的优势和功能。其突出功能表现为动态模拟展示、模拟操作、协作交流、反馈练习、多媒体情境创设、资料查询以及游戏等。例如数学教学中难以呈现的内容,需要直观的观察,视觉的感知,特别是几何图形的性质,复杂的计算过程,函数的动态变化过程,几何直观背景等,若能利用信息技术来直观呈现,使其可视化,将会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手段,不是目的,现代媒体不能代替教师、电脑不能代替人脑,不要片面追求课堂的形式化。现在有不少教师走入了使用电脑媒体的误区,简单算式和解题过程甚至整节课的教学流程都由电脑控制,黑板上很少有粉笔字,教师应有的分析过程和学生应有的思维过程都没有了,但有些问题没有信息技术辅助完全可以探究,为了赶时髦而滥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这样的课堂教学影响了教学效益,不利于教学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呈现。同时由于师生使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还不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数学问题探究时,常常只能解决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对问题的进一步的探索尚欠深度,未能充分展示出信息技术等软件的强大的数学实验功能。

(四)我们研究教学模式,但并不主张“模式化”

1.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适合于问题探究教学

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强调运用信息技术环境探究教学的同时,更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一堂课采取什么样的学习和教学方式,要因校、因人、因时、因课而定,既不要节节课都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探究性或合作学习,也不能每节课都用同一种模式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适时合理地将探究教学与讲授教学相结合,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事实上,教学模式只是创造的依据,关键是从整体上把握其要义,取其“神”而舍其“形”,依据不同的制约因素来选择和优化教学模式,教学无模式化。

2.不是所有的数学课堂问题探究都应包含全部的环节

本研究中我将数学课堂问题探究划分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数学问题交流反馈反思评价内化提高等六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处理,随机应变。不是所有的问题探究课都要有这六个环节。

[参 考 文 献]

[1]G.波利亚.怎样解题[M].科学出版社,1997.

[2]涂荣豹.数学教学认识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娄小力.新课标下创设问题情景的途径[J].高中数学教与学,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