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近代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8-14 17:3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近代历史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自主;思维;教学;策略
历史是一项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对于引导学生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有着重要的促进价值。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总结,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加深他们的历史综合感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时期,学生自身的兴趣、学习意识逐渐养成,加上当前学生学习的科目较多、学习任务量较大,学生有明显的“偏科”现象。历史作为一项知识体系杂、知识点容量多、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投入时间、思维认知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而随着近些年的课改深入,历史学科不再是“背会就学会”的传统学习模式,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低,使不少学生对历史科目缺乏良好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以便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引导学生充满激情、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比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学好历史知识不仅能够获取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还能够根据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丰富自身的认知技能,拓宽自身的学习视野,不断完善自身的认知体系,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新课改对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情感认知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历史知识不再是“背会就能学会”了。当前阶段的历史学习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归纳能力、知识梳理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我们除了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的历史知识之外,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开展科学的学习活动。
比如,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点、分析某一人物的时候要结合当时的国际社会环境、国内社会环境、政治背景、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潮流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够科学地分析出人物、事件的真正内涵,更好地完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感知,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比如,分析爆发的原因的时候,我们就要从以下几点入手:政治因素:因为的泄密而以失败告终,使人们看清变法是不可取的,必须要革命。所谓革命就是要原有统治,建立新的政权。经济因素:当时清,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走向落败,没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当欧洲国家因为工业革命而发展壮大时,中国非但没进步,反而越来越落后,最后签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文化因素:受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一些有志之士看清社会本质后决定清朝政府,走上了革命之路……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就能够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对历史事件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知,提升他们的历史综合技能。
三、引导学生探究总结
历史知识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感觉学习难度较大,知识体系繁杂,学习效率不高。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探究总结,让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学习来完善他们的认知体系,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识总结来丰富学习形式,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比如,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课本后的《中外历史大事年表》进行课本知识脉络、历史事件的总结梳理,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书读厚,再读薄”,引导学生学会掌握知识主线,学会演绎归纳,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国内、国外知识点相结合,这样一来就能够在分析人物、事件的时候做到全面、科学。例如,在分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国内外历史大事件的对比,当国外文艺复兴、科技飞速发展的时候,国内却发展缓慢。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中国长期的封建制度、中国独有的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重义轻利的儒家思想、闭关锁国政策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运用对比、归纳更好地完善他们对历史发展进程的认知。
总之,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树立长远的发展理念,重视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历史认知能力、历史分析能力的引导教育,以便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分析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中教育 历史学科 生活化 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52-01
因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使得历史学科只能按照考试大纲对学生进行强化教学,系统地讲授被提炼出来的历史知识和结论,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历史知识没有充足的认识。而历史作为文科的“代表”之一,深入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对其行为思考也有着重要作用。对此,教师要对历史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研究,为有效教学的实施制定必要的策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历史知识,强化历史基础,使之应试能力得以强化训练的同时,提高文化修养。
1 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思路解析
教学内容生活化。大多数历史老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喜欢直接把概括性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唯有死记硬背。而生活化的的历史教学理念则要求教师能够对教学内容作出更好的把握和安排,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更准确。例如,在对某一历史人物作评价时,教师要能够列举几件该人物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并让学生以此对人物进行综合性评价,教师再从中引导、补充和总结,由此深化学生对此历史人物的印象。
教学观念生活化。之所以生活化教学效果的突出,正因教师改变了以往“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于此,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且广泛的知识,能够将生硬的历史事件与鲜活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对知识有透彻的理解,从而打破以往只会死记硬背的局面。需要注意的是,将学生带入生活化教学中,不仅是为培养其历史素养,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并掌握联系实际,能够将所学灵活运用到生活之中,从而实现历史知识的内化。
课堂评价生活化。教学评价是对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状况的小结,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目前,课堂评价多参考学生考试成绩,故而无法对学生进行整体认识,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而生活化的教学所提倡的评价体制即是以个性化、多样化为准则,综合考量学生平时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及个人创新能力等丰富的评价标准。
2 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应用
明确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目标。为防止学生认为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脱节,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不应让学生感到历史知识太过深奥、晦涩难懂,要使其明白历史知识是生活必备的常识,是耳熟能详的先人故事。对此,即要求教师明确生活化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围绕三个层次来学习历史,第一层次即帮助学生将基本的历史知识牢记于心,掌握历史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第二层次即指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会借鉴历史,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熟练运用历史知识和理论;第三层次即要教授学生掌握应试技巧,也要促其历史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整合历史学科生活化教学的内容。由于高中历史知识内容更为精深,高中学生在上历史课程时,不仅要掌握书本上的知识点,还需要拓宽知识面,掌握更多课外的历史知识。对此,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协同学生一起整合历史内容,具体为:一是将乡土资源和教学内容充分结合;笔者认为,乡土资源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较为轻易接触到的历史层面,充分运用乡土资源能够有效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深化学生对乡土人文的感情。二是将生活中的名胜古迹、环境、风俗习惯和纳入教学范围,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系统的介绍,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历史古物和文化现象,并将所学历史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能够实现从知识到实践的转化,提升历史学科的教化功能。
开展实践活动,促进生活联系历史。历史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人文学科,因此,高中历史教学既要立足课堂,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也要放眼课外与社会,践行学以致用原则。为此,可以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组织学生参加与历史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与社会活动,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此,教师要积极组织和历史相关的社会活动。例如,在学习古代史期间,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寻访当地老人,挖掘民间故事和地方历史沿革;在学习近代中国革命史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观革命遗迹,感受当年的革命历程。此外,针对部分历史情境,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演讲或角色扮演,吸引学生更为积极的投入到历史事件的讨论中,在活动中得到对此期间历史的更多感悟,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
3 结语
历史生活化教学向我们更多地展现出了历史学科的人文思想与教学效益观,为提高教学实效性指明了方向。对此,我们要深刻领会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在此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和完善,努力使高中历史教学趋向更为精彩、鲜活而灵动发展,在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中促进完善学生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樊榴红.论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历史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07).
[2]韩登连.高中历史新课标下的教学方式创新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12).
篇3
【关键词】历史命题;复习备考;高考历史;复习策略
对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卷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不难从试卷中挖掘一些命题思路和趋势,对于老师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备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根据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通过与多位优秀历史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对于高考历史命题的衍变及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高考历史命题突出整个历史进程的主干知识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其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关键的作用和意义。这些主干知识主要包括一些较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人文思想、社会政治制度以及影响力较大的历史人物等。对于备战高考的学生来说,要对这些主干知识做到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对中国和世界在历史中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发展主线和特征进行把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古代史。在这个历史阶段,要将各个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等相关的制度和特征,以及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不断深化、理解和掌握。二是中国近代史。这个阶段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水平,具体表现存在着何种差异,相同之处是什么,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过程、结果以及影响等要分析透彻;针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如何演变而来也要重视。三是世界史。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发展过程和特点需要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归纳和总结;对工业革命的相关背景及影响进行概括。四是对中外历史进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差异化比较。
二、高考历史命题注重对历史课程知识的考查
一是部分历史课程知识在高中历史课本中涉及甚少,但在之后大学阶段的学习中有着关键地位,也就是说,目前高考命题注重与大学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进行紧密结合。如2012年,海南单科第14题,利用民间的传言反映我国民族矛盾的日益加剧,在高中历史课本中并未体现。
二是高考历史命题中,体现了当前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以及学术界较为热门的争论。如2011年课程标准卷第28题,利用巴黎公社的文告,充分表达巴黎公社从此开始积极关注工农群众的基本利益,从而快速获得了群众支持和拥护,解决了政治孤立的现状。
三是高考历史命题中在考查相关知识的同时,还体现出培养学生史学素养的理念,主要有史学研究观、史学思想、史学研究方法及重要的文史知识等方面。
三、高考历史命题呈现主流价值观
(一)命题中蕴含着浓厚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主要针对的对象是个人或集体,是对国家的一种较为积极的认同感以及行为上的表示。爱国主义就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与民族主义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站在历史的角度,中国史和世界史中都蕴含着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主干知识,这是高考命题发展的趋势。对于考试命题来说,不能只是将其作为选拔学生的要求和标准,还是整个历史教学活动的风向标,是整个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考历史命题中,蕴含着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点,历史教师对此要充分重视,引导学生高效复习。
(二)追求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平等、公民意识
社会公平正义是整个人类一直所追求的奋斗目标,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杆。公平正义需要将社会中的各个主体的利益矛盾进行正确处理和协调,从而有效实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民主自由平等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景和向往。在近代史中,人们追求自由、平等以及民主的社会氛围,反对专制统治;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主义的民主得到了充分发展,最大化的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公民意识是每一位公民对自我的认识和定位,核心内容是公民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把国家主人翁精神与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行有机融合。因此,在高中历史主干知识中,必须建立公正平等的社会制度机制、多元化的民主体制、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保障人权等基本的思想主张。
(三)尊重文明多元化的同时追求和谐
民族的种类较多,文明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其中,每一种文明的发展和壮大,有着最为根本的原因和依据,同时也有着丰富的价值和积极的作用。各种各样的文明形态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人类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人类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文明与文明之间也存在着交融和摩擦,在冲突中交流,在碰撞中发展。因此,在高考历史备考中,要深入挖掘东西方文明的特征和差异,将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作为学习和复习的主线,注重对不同国家的外交手段进行学习。
(四)符合团结、合作和共赢的精神内涵
团结是任何一个集体发展和成长必须具备的精神内涵,这是一种由多种情感碰撞所产生的精神,团结能建设好一个优秀的团体,也是集体主义的集中表现。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团结能够凝聚整个集体的核心力量,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壮大中占据优势,从而推动国家富强和民族团结。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集中表现的知识点有:清代商帮、近代革命中国共关系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等。
四、结语
通过对高考历史试卷的分析,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备考时,要基于历史课本知识,将其作为高考的新趋势和新动向,善于挖掘和整合历史知识的核心和内容,将多元化的史料作为鼓励和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的手段和途径,并不断完善和优化,从而有效提高历史备考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方旭,付三龙.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与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2(07)
[2]叶倩辉.近五年江苏高考历史卷分析及教学启示[J].现代妇女(下旬),2014(10)
篇4
【关键词】高中历史;综合变革;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568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4-0023-01
新课程改革推行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综合变革;这就意味着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对原有的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进行重新编排组合,以适应新的教学标准和评价机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课程要求和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改善教学方法为路径,以提升学生能力为重点,以构建知识体系和评价体系为载体,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维度,结合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和结构特点,积极探索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能力提升的目标。
一、结合课改教学特点
明确教学总体目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阑家基于发展基础教育、提升国民素质的目标,结合了国内外的教学经验,谨慎地推行了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这些历史课程改革契合了高中历史教育的教学性质和基本任务,遵循了时代改本质性要求,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历史意识、正确的历史观念,增强学生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理解力与判断力,提高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二、打破专题模块安排,完善课程整体结构
新课改教材由原来的通史编排模式改变为现在的专题编排模式,专题模块知识点突出,中心主题明确,主线清晰,时序明显。专题编排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发展而有个性的发展,拓宽了知识广度,挖掘了历史深度,也增加了学习难度。通史版教材中有大字、小字、选修、必修内容,必读、自读内容之分,而在专题教材中没有这些。专题模块成为了"没有麻袋的马铃薯",缺乏了历史宏观整体性和系统性。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借鉴通史教材模式,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整合,把通史模式与专题模式相结合,使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知识建立有机联系,避免人为地过度区隔历史,而是整体性呈现历史事实,即是对历史学科体系按时空顺序进行重新建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采用纵向与横向结合的方式。在对专题典型事件或领域作深入阐述和示范探究的同时,结合人类历史发展时期内重要历史内容,统筹安排历史时间、历史空间中的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历史范围运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充分体现历史教学的时序性和整体性,完善课程整体结构体系。
三、调整传统教学方法。采取多元教学方式
新课改教学要求教师更新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认识,改变"自以为是"的教学态度,改变单纯知识传授、单向传递却无反馈的状况,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探究者。采取情景教学、师生互动模式、专题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等方式和措施提高教学效果。在具体方法上,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做到寓教于乐;在完善历史事件要素的情况下,使历史知识趣味化,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对历史知识采用口诀记忆法,师生共同编排历史知识为顺口溜,简单易记,避免枯燥乏味;根据"爱屋及乌"之原理,关爱学生学习和生活,与学生谈心成为朋友,避免学生思想波动影响学习;采用历史知识串联法,抓住历史线索,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以空间转换为背景,做到基本历史知识纲举目张;结合历史与现实,关注时事热点,化历史为现实,如通过分析"阿拉伯之春""利比亚内战"等事件背景,贯穿政治史、世界史、近代史等方面的知识内容等。新课改并非生搬硬套某些教学模式,必须结合地域特点、民族风俗习惯、学生个性、基本知识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因素进行多元化选择教学方法,立体化运用教学方式,人性化实施教学。
四、适应教学维度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新课改高中历史教材要求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维度,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成为学习自觉性、知识系统性、逻辑严密性、思维辩证性、素质全面性的"社会人",学会使用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历史知识的掌握需要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和态度,培养学生理解、运用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能力;通过架设知识桥梁。增长学生见识,开拓其视野,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使其能够对历史知识融会贯通,正确阐释和解析历史事件,从而具有把握现实事件的历史关联和发展趋势的能力。
五、改善教学管理机制。构建学生评价体系
篇5
关键词: 历史 阅读 能力
阅读能力是学生最基础的学习能力,观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运用都以阅读能力为基础,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运用密不可分。因此,加强对学生历史学科阅读能力的培养,以期奠定各种学习能力的基础,实现各种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现实意义
在《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一是知识与能力;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在能力方面规定:“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可见高中生学习历史最基本的主要的一个能力就是阅读能力,这是学习各方面能力的基础。只有阅读能力提高,才能更好的掌握各学科的知识,其他方面的能力才能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才能更好的落实。阅读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载体。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着重强调了阅读对智能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指明了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历史学科属于文科,中学历史教学的课时容量之大,阅读记忆量之多,远胜其他学科。近年来教科书的改革,使课文内容富有弹性,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图片、历史故事,使课文的阅读量进一步增大,而且教科书对阅读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已成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重要步骤。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1、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在现在的历史教学中,由于教学任务的相对繁重,在很多的历史老师的课堂中我们看不到学生的阅读。相对来说,我们说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打折扣的,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阅读能力不能得到提高,也就影响了教学的效果。环境的创设在阅读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会给学生带来激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把阅读环境的创设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2、加强教师的导读示范活动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过程,而且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积累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导读活动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导读示范,以教师的思维活动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反复强调和不断实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例如:讲授新课内容时,应注重讲授教材中的章、节、子目的标题含意,讲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注意引导认识教材中史实与结论的关系,突出历史事件的四要素。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性质、影响等。带动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阅读课文。在掌握课文内容精髓的同时,开拓思路,进行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这样,由于教师的反复示范,促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特点的认识不断强化,阅读能力也就逐渐随之提高。
3、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1)“提纲式”阅读法。
对阅读理解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内容,为降低难度,便于学生自主掌握,可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进行学习,这就是教师在课前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为学生阅读指出思路,从而达到降低教学难度的目的。
(2)“问题式”阅读法
“问题式”阅读法,就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把课本知识转化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边阅读边回答问题。
(3)“地图式”阅读法。
“地图式”阅读法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历史知识的时候,充分重视地图的作用,认真读图,分析地图,记忆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历史知识、历史信息,并能够做到图文转换,应用地图说明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4)“比较式”阅读法
对于同类事件,同代人物,同时事件等史实,为避免混淆,强化 记忆或者归纳异同,掌握规律,可以取“比较”阅读法。比如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的比较,可以采用列表对照形式,表格分时间、双方、内容、影响等项目,多方位比较。要求学生“速阅”找出各项要点,然后读表分析、归类。这样,既可减少盲目性,节省时间,又可增强直观对比性。
(5)“层次”阅读法
在掌握历史事件记忆方法与认识历史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采用层次阅读法学习。所谓“层次”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历史时间的发展过程从粗到细,从大阶段到小阶段不断分割的层次;另一是把历史的全貌所包含的内容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的分割,一直到每一个知识点。在归纳和分割的过程中,,我们往往采用表解的方法,把某一阶段的历史知识及其联系展现出来。采用表解辅助的层次阅读法,具有要点突出、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等优点。既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历史基本进程,又能突出各个阶段特点,能落实每一个基础知识点。实践证明,采用层次阅读法复习,大大提高学生认识知识的准确性和学习的效率。
篇6
一、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就是要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知识范围作出适当的延伸和补充。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知识范围的拓宽,这是由当前高考改革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也是由于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本身存在的局限和不足所决定的。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中国古代史》基本上是初中内容的压缩,深度不够,层次偏低;《中国近代现代史》是新近编写的,其体例、内容都很新,切合高中要求,但由于教材为避免与初中本重复,许多重要知识点仅一笔带过,交待不详;《世界近代现代史》仍沿用原来的老教本,知识陈旧,不少观点已经过时。因此,教学时必须针对具体情况予以补充和更新。本文认为,对高中历史教材知识范围的拓宽主要是补充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重要史实、史料的补充。
史实的补充是为了帮助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现象形成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完整的认识而补充一些必要的史实。如讲秦统一六国时就有必要将秦的“远交近攻”策略给学生适当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史料的补充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认识。如讲西汉初期休养 生息政策的结果时可引用《汉书-食货志》的有文字来说明西汉初期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情况。“至武帝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庚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史料的补充要重视培养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和 分析能力。
2.基本历史理论的补充。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中学历史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 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是指导中学历史教学两个最权威的文件,它们都明确规定了对学生掌握和运 用历史基本理论的要求,而这两个文件所要求的历史基本理论的具体内容则是中学历史教材上所没有的,因此 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具体史实给学生介绍和补充。
3.相关学科知识的引入和渗透。
重视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考查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我们平时教学时就要重视将相关学 科知识,特别是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引入和渗透进历史教学之中。
二、挖掘内涵和外延
挖掘内涵和外延,就是深入挖掘历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深化对历史知识理解和认识的深度。
1.从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背景或目的入手。
如分析秦统一六国的原因时就要挖深到“战国时期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已成为历 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具体表现为:①从经济条件讲,由于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各地区的经 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为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②从民族关系讲,经过春秋战国长期 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已发展成为一个巩固的民族共同体,能够克服周边各族的离心力,促进各族人民的逐渐融 合。③各国人民要求统一。
2.从分析历史事件的作用、意义或影响入手。
中学历史教材在叙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意义、影响,或对其进行评述时,由于限于篇幅或其他原 因,有时往往不够全面,只局限于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教学时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必须予以挖掘深化和补充, 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准确的认识。如世界史教材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只强调了它是“英、法 、美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破产的标志”,而对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和不良后果却无只言片语,这显然是偏颇的 、片面的,教学时教师可适当补充。
3.从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入手。
如通过比较19世纪60年代封建国家掀起的向资本主义学习的三大改革运动(中国的、俄国1861年 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而对其结果不同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日本明治维新是在经过武装倒幕基 本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和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结果使日本很快由受人欺 辱的弱国走上强国之道;俄国1861年改革虽然宣布废除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保存下来的农奴制的残 余势力严重地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俄国在改革后仍然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则 是在没有对封建制度作任何触动的情况下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和军事技术,因此没有能使中 国走上富强,中国依然是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出现以上三种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它们对新旧两种制度所持的不同态度所决定的。
4.单元小结,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帮助学生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讲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内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这一阶段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①政治上,是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战乱频繁,但分裂当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为后来隋的统一准备了条件。②经济上,江南得到进一步发展,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③民族关系上,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但民族矛盾、民族斗争也很尖锐、复杂。
三、提高发展
提高发展,是指把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基本原理来分析历史。
篇7
关键词:高中历史 复习课 理清线索
复习兴趣 小组合作
现今的高考模式决定了语、数、外三门学科的重要性,历史学科则要为语、数、外“保驾护航”。历史学科中的复习课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进行单元复习就成为摆在所有一线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传统的复习课往往是以“背诵默写”为主导,多数课堂的教学模式僵化,教法单一,学生参与性不强,课堂气氛沉闷,复习效果不理想。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高中历史单元复习课的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笔者最近参加了一个课堂教学比赛,其中一位青年教师以高二年级必修3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为课题上了一节单元复习课,笔者由此产生了一些认识,形成了几点思考。
一、理清历史线索,构建单元知识网络
高中新课程历史教材在内容上是按专题进行编排的,专题和通史最大的不同在于专题的历史知识繁杂琐碎,没有相应的框架体系,学生记忆起来非常困难。其实每个专题都有一条贯穿前后的主线,教师应首先从整体上帮助学生理清每一个专题的历史线索、历史阶段特征,让学生对本单元有一个清晰的、宏观上的认识。例如,“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个单元,是紧紧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的,即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在中国遭到列强入侵后,是如何一步步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从大的阶段看,经历了学造器物、仿行制度、提倡思想解放这三个阶段。从具体实践看,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最后接受的一个完整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复习中,教师打破传统教材的体系,将本课的复习主题设计成“百年中国梦――探索”,设计新颖独特,应时应景,让人眼前一亮。同时将本课的复习内容加以整合,设计成“惊梦”“追梦”“圆梦”“拓展提升”四个版块。“惊梦”是指在中中国遭到了列强的入侵,国门被打开,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追梦”是指从后一直到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是如何一步步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圆梦” 是指经历了一系列追梦失败之后,最终我们找到了用救中国的正确道路;“拓展提升”是指回首过去、展望未来,谈谈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
二、创新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复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探索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历史复习课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乐学、好学。笔者认为课堂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注重材料
翻看近些年的江苏高考试题,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突出特点:根据丰富的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以材料为载体,让学生养成根据材料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这些材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图片的,甚至我们可以把教材作为学生学习阅读的材料。例如,教师在讲第二篇章“追梦”时有这样一个设问: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近代不同时期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思考中国社会现状的?为此他们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答案其实很明确,就是近代不同阶级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而教师这样设计,既起到了复习基础知识的效果,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联系发散
在进行单元复习的时候要注重知识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比如“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个单元,虽然主体知识属于必修3文化史部分,但很多知识点和必修1、2都有很强的联系,比如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和必修2的“”联系密切。教师可以在第二篇章“追梦”中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述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探索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变化?学生要完整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紧密结合另外两本教材的内容,从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习俗近代化等多方面全面思考和运用,这就使复习课有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三、合理运用讨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背景下,小组合作探讨已经成为很多历史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模式,这种模式有它特有的优点,比如它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从而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它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并自觉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
在复习课中,教师围绕四个版块设计了7个问题,每个问题都结合材料,同时,教师在解决材料问题时多采用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的模式进行,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课堂气氛也较浓烈,让听课者耳目一新。需要指出的是,眼下众多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讨论模式时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课堂组织教学不易控制,比较耗费教学时间
本课7个问题中有超过一半都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虽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很多问题的答案能很容易在材料和教材中找到。例如,近代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是如何思考中国社会现状的?为此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种问题就不必展开小组讨论了。小组合作探讨的问题应该是有难度的问题,或者是学生凭个人能力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应该为片面追求课堂气氛而盲目进行小组合作探讨。
2.学生个体思考和小组合作的矛盾日益突出
篇8
【关键词】中考历史复习提纲设计历史复习提纲使用
包头市将历史学科作为中考的考试科目以来,引起了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的重视。对于历史学科在中考中分值小、内容多、复习时间紧的特点,做好历史中考复习工作,提高复习效率十分必要。我就教学中的摸索,针对复习提纲在中考历史复习中的运用谈点自己粗略的看法。
通过对这几年中考历史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考历史考试绝非死记硬背就可以拿高分,而是分层次进行三个维度的考查,包括知识与能力的考查、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中考备考中做大量的工作。
在实践摸索中我认为在中考历史复习中有效的使用复习提纲,对提高中考历史的复习效率非常有效。因为时间有限,用提纲复习的方法能有效地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把握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这种复习方法对于学生来说,课上听课有依托,课下复习有笔记,有利于学生更有效的听课和复习,可以说一举多得。但是要设计好提纲、使用好提纲也绝非易事,需要下一番功夫。下面我就提纲设计和使用两个方面作简单的阐述。
一、设计好提纲是前提
1、立足课标,研读考纲
在初中历史教学和中考历史命题中,都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中考说明为大纲,因此,老师在设计复习提纲前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细读考试说明,这样才能在设计复习提纲时按照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的教学要求有效地把握好考点,找准方向,才能对课程标准中涉及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知识点是要求学生识记的内容,哪些是要求学生理解的内容,哪些是要求学生运用的内容,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设计的复习提纲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在老师掌握课程标准的情况下,也应让学生掌握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所以在设计复习提纲时先将课程标准的相关知识点的清单列出,使学生在复习中对所考查的知识点了然于胸,增强学生复习的目标性,增强复习效果。
2、立足基础知识是关键
按考试说明中中考历史试题的难中易比例为 2 :5 :3 ,从中可以看出中考试题体现出的基础性原则,所以在中考历史复习中基础知识要得到高度的重视,在设计中考历史复习提纲时要立足基础知识。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的设计中要按照三个维度的教学要求去设计,尤其对识记和理解的内容要做细致的分析设计。比如九年级下册“文艺复兴”一节内容我作如下设计:
1)、(理解)了解文艺复兴的史实,认识它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课本P2-3)
简况
①时间:__
②背景:___扼杀人性
③兴起国家: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___
④传播:文艺复兴运动持续了近三百年,几乎蔓延到__所有的国家。
⑤主要内容: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___
⑥实质:___
⑦作用: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___,将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启示:①思想进步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②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识记)文艺复兴的先驱:__(1265―1321,)意大利,代表作品
《___》被认为是欧洲___的标志。
(“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指的是___)
2)、(识记)知道达?芬奇、莎士比亚的作品(课本P4--6)
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最著名的画家,被称为___ 。代表作是《___》和《___》。
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文学巨匠,其作品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四大悲剧:
《___》、《___》、《___》、《___》。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清晰准确的把握文艺复新的相关知识点,记忆时也比较直观明了。
3、知识整合要重视
在中考中历史考查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四部分,内容很多很细,为了避免学生在复习中的盲目性,就要求老师在设计提纲时重视对知识的整合,通过整合使学生能清晰明了的掌握基础知识。
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采用单元线索的方法,即以单元知识为框架进行整合,在复习提纲的前面列出本单元的线索,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形成初步的整体认识。比如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社会的确立和动荡》列出如下的框架:
生产力发展巩固资本主义统治 近代社会确立
工业革命 对外扩张民族解放运动 近代社会
形成两大对立阶级国际工人运动 的动荡
然后在单元知识框架下对每一个知识点做具体的整合,可以从时间、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整合。
当然在设计单元知识框架时,还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进行一定的扩展,或横向的,或纵向的。在提纲中通过对知识纵横对比的设计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以填空形式设计提纲
在设计提纲时有一个误区,就是老师把提纲完全设计好拿给学生使用,如果这样容易抹杀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尤其对于一些学困生,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为了调动复习课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好采用填空的形式,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眼、脑、耳、嘴、手,从看、想、听、说、写几方面强化对提纲的把握,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也就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5、精练习题别放松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必须通过练才能体现出来,但是由于提纲篇幅的限制,我认为应该在复习提纲的最后面针对相关知识点有选择的设计练习题,一定要把握少而精的原则,才能做到高效减负。通过设计习题既可以对前面提纲中的基础知识点做巩固练习,也可以做相关的拓展分析或总结,或者在提纲的最后面介绍一些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寻找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二、提纲在课堂运用
复习提纲设计好之后关键在于课堂上的运用,只有应用到课堂上才能真正体现出其价值。
老师在讲解提纲时要把握好度,既不能完全照着提纲宣读,因为照本宣科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反而会制约学生的思维,影响教学效果,也不能对提纲知识点做过多的分析讲解,因为分析过多对初中学生来说,会增加学习负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复习提纲为依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即为学生“授之以渔”。
在课堂上要努力构建和谐、有亲和力的氛围,学生在轻松不压抑的氛围下才会敢说、敢问、敢讨论,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出复习提纲的效用,做到事半功倍,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有效评价。
在中考历史复习中,我也是初步开始尝试使用提纲复习法,对提纲的设计和使用还处于摸索阶段,所以以上的阐述只是个人的一点粗略见解,而且还存在许多瑕疵,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能不断积累经验,进一步完善这一方法。
参考资料
[1]《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包头市中考说明(历史学科)》
篇9
针对古代史部分提升能力提高得分率方面,个人在亲身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些经验。
第一,首先要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很多学生遇到古代第一反应就是害怕,不敢做甚至是不想做,每次月考结束,对于班里的体育生、艺考生和基础相对差的学生来说,如果出现的古文材料多些,那就相当于噩梦,很多学生自动放弃,选择题就是直接蒙,看见哪个选项顺眼或是熟悉些就选哪个。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做古文的自信心,和语文古文阅读相比,历史的材料就相当的简单了,篇幅短,而且不必每一个字词都翻译,更不用考虑什么倒装句式等,只要学生能读懂材料大意,抓住段落主旨即可。
例如: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反映了( )
A.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B.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C.宗法制度难以维持 D.郡国制度逐渐形成
分析此题干中读懂省略号前面的转折,抓住关键字词“起自布衣”“多亡命”,即可判断此题考查的是君臣的出身打破了原来的血缘体制,对于“封建诸侯”这些词均是历史专业术语,亦是古代史中的重点讲解名词,其他的语句学生只要不畏惧,能够静下心认真地读两遍自然会明白题意。题干中考查的更多的是课堂上的重点知识,贵族政治主干关键是血缘与政治的关系,分封制强调分土地人口是地方的管理体制,宗法制侧重点在血缘同时还有大小宗之分,郡国制度重心是地方的政治制度,即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方法。由此不难得出此题的答案是A。
如果单拿出此题学生做,得分率不会低,可是放在整张试卷中,在考场的压力下,学生的自信心就会下降,会让学生紧张无法抓住关键的字词,如果对于选项的主干名词理解不透的话,错误率就会大大上升。作为老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信,同时也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重点主干知识,古文只是对历史知识点考查的一个障眼法。
第二,学生必须基础知识扎实,能够在繁多的古文中快速提炼出关键性词语,理解出题者的考查点。充分的自信是建立在有足够的底气、扎实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如果弄不清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联系和区别,弄不清贵族政治和宗法制的关系,那么此题就是找到关键字词,依然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
基础知识牢固,必须记住时间朝代,很多选择题里都有时间提示。
如2014年湖北的高三强化训练题:“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材料反映的是
( )
A.西周的分封制 B.西汉的郡国制
C.唐朝的藩镇 D.元代的行省制
题中有诸侯有郡,基础知识点熟悉,只有汉代和明代出现过郡国并行的制度,笔记扎实的学生上来就能选出B选项。
2015年浙江文综,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 )
A.汉代益州郡 B.唐代扬州
C.宋代扬州 D.元代顺宁府
此题完全是课本死知识,A选项是地方一级行政机构,B、C为地方二级行政机构,D选项为地方三级行政机构。因此D选项正确。
学生基础知识要扎实,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同时也需要老师的督促,一般的艺考生自控力和时间都有限,这就需要老师的勤抓、勤督促。
第三,平时讲课练习中多做相关的训练。所有的能力都不是几天突然培养出来的,需要一个长期不断努力的过程。在学习古代史中,各专题所用的时间都会相对久些,老师可以多找些古文资料习题练习,同时在练习过程中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请学生自己翻译,不明的字词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字典,甚至可以请学生去求助语文老师,既能加强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也能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要长期坚持,从高一就开始培养,到了高三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定然会有一个质的突破。
第四,对于古代史材料题,学生做题时和近代史、现代史的一些基本的规范化要求一样,注意审题,注意问题答案的出处,注意材料的引自著作,及基础知识与材料的结合,答案的书写规范化,答案主干知识点前置,专业术语化,清晰明了,简单点面全,避免摘抄材料原文等。
篇10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教育要与时俱进,运用科学发展观的观点对素质教育进行界定、厘清,就要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要尊重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的、健全的、个性的并带有公民性征的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历史是整个人类社会活动总结,是哲学范畴里的人类探知过去、现在、未来的知识延续。探讨在历史教学中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对于增强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极为重大。下面,就自己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些不成熟的体会和尝试与同行和关心素质教育的同仁商酌。
一、求变创新、树立科学的历史素质教育观
人类创造的全部文化,都蕴含在历史知识之中。要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质,丰富和提高学生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探求精神,历史学习是一个非常必要的途径。求变创新、树立科学的历史素质教育观, 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以往教师以知识传授为主,缺乏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只是讲授历史窗口知识,知识点的连缀,目的在于押题、猜题,并以考试加以检验学习成绩,历史课成为死记硬背的学科,没有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特别是形成历史思维定势,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事物与分析事物,从而形成科学的、完整的历史思维链。日新月异,渐进践行历史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让学生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让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明确教学相长,重视学生的学的过程,注重教学效果,适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学生是学习历史的主体,是认知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与教师互动,如何自觉的与教师教授的历史知识点发生共鸣,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倡导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与教师一道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法,为主动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而培植良好的学风。
二、利用现代教学知识与手段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素质教育要有与传统教育相焊接的连续性与转折点。毕竟,教育的目的是提升人性 从研究人性的角度出发,教育的目的为“提升人性”,这是既具有理论针对性又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因为当今世界,人们对身边物质的追求太在意了,既少去仰望头顶的星空,更少去探索内心的奥秘,对认识自己、提升人性的追求太缺乏自觉了。其实,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并不决定于他所拥有的物质,甚至也不决定于他所获得的名声,而决定于他所达到的人性的高度,也就是他超出动物性的高度。日本心理学家铃木健二说:“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命运之神都赋予了他一种他人所没有的优秀才能,这种才能有人靠学习来发挥,有人靠聪明来发挥,有人靠英勇来发挥,有人靠温柔来发挥。毫无才能的人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又说:“消极的成功, 不如积极的失败,必须看到,在失败的过程中,往往蕴含着成功的基因。”
在全世界正在展开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如何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教育更具个性,是一个共同的课题,这在亚洲各国和地区的课程改革中更加明显。日本综合学习时间课程的开设与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理念基本一致,都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当地课程资源的良好开发利用,是综合学习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所以素质教育是从传统教学方法中、在社会实践中优选劣汰的结果。课堂教学就是我们教师运用各学科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坏境,历史教学还要有课外教学坏境:乡土教材,野外观察、考察、实习等。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根据笔者多年教学实践,每讲到一个重要历史知识点时,为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与挖掘历史知识点的深度,适度出些历史小论文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写作历史小论文,并在自己班级QQ群里进行交流,教师适时进行指导,这样可以利用互联网做到在课堂不能达到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增加阅读和积累。另外,小论文的写作,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探求的兴趣与相互探讨。增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探讨的机会,一举数得。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