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的方法技巧范文

时间:2023-08-14 17:3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的方法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历史的方法技巧

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技巧

不少人一想到历史就会认为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很少考虑其中会有什么学习的技巧和方法。俗话说:“留心处处皆学问。”对于这样的一门学科也是有很多应该掌握的学习技巧和方法的。现如今的考试很多都是灵活运用的知识,而学生们很多都是对于历史只是记牢一部分琐碎的知识点,不能很用心地去思考,去将这些问题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这样就不能够将历史这门课程学活,就更不要提活学活用了。

一、树立主体自我学习观念,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在辅助学生学习,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其次要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整个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很重要的。比如说课前预习,课堂上认真的听讲,课后认真探索和复习,这样才是一个学生学习的正确态度和习惯。预习的目的是在课前能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提前发现课上的一些重点和难点,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时候就变得轻松。在预习的过程中还能够找到自己看不明白的地方,这样在课上时就会更加认真地听这些不懂的知识,将课堂的知识很好地吸收,这样学习事半功倍。再加上课后对于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复习,这样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就更加的系统和深刻了。

二、学会学习,学会怎样读历史,读懂历史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首先,要一定要掌握大的方向:高中历史,从形式上主要有:目录和大事年表;章节前面的引言;主要的正文内容;原始的资料和图表;思考学习题;思索研究。掌握了历史的大框架之后再去读历史,这样就会对历史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其次,要对每一个章、每一节进行自我的总结和归纳。最后,还要将每个章节联系起来,搞明白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形成一个强大的系统。学习的过程就好似写作文一个样,遵循“总分总”的思路。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对于教材中细致重要的部分一定要设法记牢。在能够很好地了解历史的同时还要做的就是大量记忆。如一些历史事件、制度和历史内容。当你记忆的越来越多,将你所学到的知识所串联起来,它自然而然就会在你的脑海中形成一个整体。因此,在记忆的时候不妨试一下以下几种方法: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进行记忆,对于具有相同特征的知识一起进行记忆,对于一些抽象内容可以用图表形象记忆。记忆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是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学会如何整理知识,掌握良好复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要的不仅仅是课堂的45分钟,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下的消化和吸收。对于历史来说,可引导学生按照历史的发展进行整理和分析,或编写历史提纲,将学到的知识串联起来,再进一步系统化,这样记忆起来会更加容易。学生在复习还有其他的方法:比如,比较复习法,通过关联的历史进行比较,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分析记忆法,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和解剖,将历史知识的发展与进程进行深刻的解析,加强记忆,也能够很好的掌握知识。

篇2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 历史教学 技巧

一、创新教学,更新教学方式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跟老师的教学方式是分不开的,变化的,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就会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反之则会让学生出现厌学,降低学习效率。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喜欢变化的事物,不喜欢一沉不变,所以无论多么好的教学方法,在他们那里都不会奏效太久,只有高中历史教师不断更新思想,创新思维,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在新课改下,在历史课堂,要让学生有兴趣,就一定要想方设法的不断拿出新东西,让学生对你的课有所期待,渴望着你的到来。如在讲授历史知识巩固新生政权中的抗美援朝,可以采取有效的导入方式,可以运用小品的方式进行授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大致如下:根据历史情境,朝鲜战争爆发不久,美军占据优势,很快占领了大部分领土,这时学生扮演美军五星上将常胜军人麦克阿瑟,用望远镜再在眺望远方,观看战情,然手很自大的说“我有领导的战争,不会失败,战争很快就会结束,哈哈哈,前边就是红色中国的领土了,战争马上就要结束,我准备回家陪家里人过圣诞节了。”常胜将军很自大自夸,更是很自傲。这是另一位学生扮演一名士兵,跑到麦克阿瑟前面说:“报告将军,形势不妙,前面有大批中国军人,怎么办?”麦克阿瑟傲慢地说:“中国军人,消灭,统统消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刚过去不久,有一名士兵上来,说中国人已经达到汉城了,看来战争短时间结束不了。这时常胜将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长声叹息,哎,中国军人害的我一世英名将败在朝鲜,伤不起呀,然后灰溜溜地下场。通过小品的表演能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学习,效果一定很好。

二、善于利用资料,开发课程资源

对于历史教学来说,需要更多的辅助材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源和资料库,用大量丰富生动的资料来感化学生。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历史资料,开发教学资源,多看各种版本的历史教材,多读历史著作,多听历史试听作品等,从而积累资料,开发资源。

三、开展参观学习教学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学习历史知识不仅仅依靠历史课堂,还可以有效利用历史文化体验,比如参观,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在上选修课校本教材时,我们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学生到历史文化景点或者德育基地去参看,让学生感受历史的气息和文化,这样学生亲身参与,一定会感受良多,效果更佳。可以说这次活动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教学中要处理好新旧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关系

对于高中历史来说,作为文科教学,有着很大的特殊性,在新课改下,要实现高效的教学,采用教学方法和技巧时,也离不开以往旧的教学方法。其实,在历史课开展新教学方式探索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的教学方式。现在,很多历史教师一味的以为新课改就是对传统教学方法全盘否定,一提传统就说“填鸭式”、“满堂灌”,都是不可取的,一定要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历史教学走进误区。其实,传统教学手段和新课标并不矛盾,新旧教学方式可以互补,要根据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社会一直在谱写着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进行更新,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应该进行改革和创新,让历史的教学不再是纯粹的历史知识教授,机械枯燥的记忆,而是对当下的发展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让学生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解读历史

高中历史是研究已经发生的事情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从而促使学生去真正的认识历史,掌握历史的学习方法,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进行“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学的时候,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给学生灌输一遍教材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去记忆其中的主要知识点,这就使得学生对于历史的探究能力比较薄弱,不会去进行主动的思考和学习。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有什么异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然后将自己的理解好想法写下来,这样,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有着不同的理解。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去寻找三个朝代的政治异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历史是已经发生事情的实践回顾,同样对现在有着借鉴的意义,可以引发学生的多角度思考,有的学生认为三个朝代政治制定逐渐发展完善,走向成熟,有的学生认为“三朝都是以礼治国”,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可以掌握学生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去解读历史,懂得历史的含义。从而多方面的培养学生,让学生在历史的基础上正视自己,体现出历史知识的价值。

二、运用适宜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维

高效的历史教学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比如在进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进行有关历史史料的收集,让学生通过史料的学习,自主的去探讨“”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及意义,有什么是需要学生进行反思的地方,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探讨结果,教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评定和总结。让学生自主去学习和探究,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当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历史学习的时候,就会发现历史知识其实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几乎无所不包,这就使得学生可以进行灵活的学习和运用。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思维的迁移和拓展,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积极的进行思维拓展,找到自己适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让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其中的重难点,教师也要进行引导和鼓励,促进学生质疑精神、探索精神的发展。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技的进步为人们提供了无限的便利,网络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习惯。高中历史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积极的转变教学模式,寻求新的教学模式,积极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创新,一些走在时代前沿的学生喜欢去网上找资料,阅读和挖掘网络中的优秀史料和论文。因此,教育部门和教师应该与时代接轨,进行基于网络技术的交互平台建设,让学生和教师都可以进行相应主题活动的参加和讨论。比如进行一个主题为“中国引发的起因”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在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和别的学生进行互动,对问题进行深入而有力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教师也可以制作一些微课程,给学生还原历史事件的情境,让学生在历史的氛围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研究,通过历史的现象挖掘其本质,发掘其中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组织各类历史实践活动

传统的历史教学常常在课堂上进行历史知识的讲授,这就导致了学生面对枯燥的知识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教学效率不高。其实历史知识非常丰富多彩,生活中有关历史的古迹、节日很多,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组织学生参加历史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更加容易的去理解课程,掌握历史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古迹,历史文化展览活动等,也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多进行观察,进行当地的历史风俗考查。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是有关历史主题的演讲比赛,历史事件的论文探讨等等,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素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历史教师都可以在教学中进行尝试,其实历史的教学讲求灵活多样,如果只是简单的课本文字叙述,或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历史事件,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兴趣和内心,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多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切身的体会来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激情,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学习,促进整个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结论

总的来说,新课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提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路,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作者:周菊萍 单位:江苏省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吴华.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7(09)

篇4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刻地把握历史知识,这个阶段的历史学习也可以使学生汲取更多的知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对于学生拥有深远的影响。高中历史老师一定要把握好学生的不同特点,选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更新历史教学思想,彻底颠覆传统的教学形式,引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因而,历史老师一定要把握好教学方法,使学生树立起对历史学习的热情。

一、着重对新课程思想的把握

在新课程变革下,以往的教育思想已不适用,新的教育思想亟须引入。我们应当清晰地了解到,传统的教育情势对学生思维发展极为不利,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一定的限制,新课程思想的实质是对学生实行全面的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知识面获得全面拓展。在历史教学过程当中,老师要掌握好教材资料的知识,如此才会有助于新课程标准的实现。老师要着重对新课程内容的培训、指点,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介入到学习中。

二、老师要着重授课技巧的进步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对所教的内容进行仔细的阅读与分析,准备充分的材料以制作合理的教学方案,这样才会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老师一定要清楚地意识到,自身的专业知识一定要扎实,教学水平要提高,这样所讲的知识学生才会更容易理解。老师教学时一定要把握好教材内容,对历史知识更深入的掌握,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运用科学合理的思考方法。老师要掌握好学生的特性,应用合理的教学方案,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要注重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的潜能完全地发挥出来。

三、注重课堂练习,使教学成果获得巩固

在以往的教学方式当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鼓励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监测,对于历史课程也一样重要,但是对于历史的监测效果很多人都意识不到。很多老师都以为,要在有效的课堂45分钟,让学生掌握许多的历史知识。但是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课堂训练,引导学生对所历史知识更好地巩固。

篇5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当今高中历史教育大环境下,由于应试教育还普遍存在,高中历史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首先,高中历史课程不像语数外主科那么受重视。面临激烈的高考竞争和压力,教师、学生、家长的重点都放在主科学习上,使高中历史课程总是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其次,教学方法的陈旧与单一影响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大多教师以应试为目的,对于事件的发生背景、历史影响较为重视,而对事件的经过关注不足,存在轻史实、重结论的现象,使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和深刻意义了解不多,完全达不到历史课程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二、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改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应不断提高有效性,并强化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分析事实、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教师首先应更新教学理念,要以史为例,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要按照新课改要求进行教学,强调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和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打破以分数定好差的思维模式,综合考虑作业与思维开发,实际能力与考试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不能一味照本宣科,要注重张弛有度,适当扩展话题,引发探究性思考,提出新的视角和方法。同时,应加强课程教学的互动性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注意因材施教,强调个性化差异教学。

2.增强课堂活力

要营造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趣味和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使其积极参与历史课的学习。教师首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和课堂讲授水平。可以采用更为宽松、平和的授课方式,加入历史人物故事,用诙谐睿智的语言评判历史,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展开开放性的讨论等,吸引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究。同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自身加强历史文化修养,才能言传身教,在课堂中讲述丰富的历史故事,提出新的见解,引发开放性的讨论思考。可以充分利用关于历史的影像、文字、图画等史料,通过多媒体等方式表现出来,既能传递更广阔的知识信息,更能带给学生历史的真实感、沧桑感。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能有效地降低教学的难度,增加课堂乐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对问题的认知,启发学生更活跃地思维。

3.优化作业结构

教师首先要明确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学会用历史发展观思考问题。所以作业的训练不仅是为了巩固历史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应用历史发展观念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和现今的社会问题。可以针对作业的内容分为基础性、提高性、探究性三种类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配一定的比例数量。基础性和提高性作业要求必须完成,而探究性作业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开放性探究。基础性作业侧重于巩固重要的历史知识,提高性作业聚焦于对一些历史问题的认识和分析。探究性作业则是涉及课外知识,需要学生花费时间自主去学习探究。同时,对作业的质量和评讲要及时,对所做练习讲得简要、明白、精彩。要举一反三,由一道典型的题引出类似的问题,总结归纳相似的思考方式和解答技巧。并且要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新的情境、材料、问题,可以新颖创新,可以贴近生活,以激发学生自主研究的兴趣,同时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从而切实巩固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4.转变评价方式

篇6

关键词:历史教学兴趣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课题,也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师、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处理好中学历史教学两个阶段的衔接过渡,使学生的学习不产生“断层”,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正确认识历史,做好学科理念方面的衔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进行有效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成功的源泉。中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言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1.创设良好的历史学习情境

历史学习情境就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根据所学的内容创设一种具有历史真实感的特定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像,最终达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和联系生活,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例如:讲到中国改革开放时,就可以结合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来说明我们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成就。这种联系实际的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探索新知识的状态之中。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后,对历史的学习就会有正确的认识,教师也要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不断进行历史学科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今世界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与世界发展之趋势。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历史学科对丰富学生的社会科学知识、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功能。

二、有效衔接,发展学生。

1.夯实基础,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多视角、多层次的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偏少。高中历史的内容更多、更深、更广,是初中历史知识的延伸和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因此在教学中,初中阶段打牢基础对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非常重要。初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把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历史场景展现出来,加强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历史学科能力。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标准,充分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由浅入深过渡到高中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扩大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做好教学方式、方法的衔接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将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让历史教学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初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新的学习观,让学生懂得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对历史学习和自身发展的意义,鼓励他们积极尝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增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树立“我能学”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并不断提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做好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

由于初中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多是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那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进入高中阶段后,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有的学生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困难重重。因此在初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培养。首先,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勤学好问、上课专心听讲、作好笔记、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和书写规范工整等方面的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渡过这个衔接阶段。其次,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开卷考试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要教会学生怎样将重点内容勾划在教材上,怎样构建历史知识网络,以及解题答题技巧等;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做笔记;学会分析、归纳、推理、判断;学会探究和质疑;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

三、互相沟通,共同研讨,做好初、高中教师的衔接。

篇7

1.1.从过去重视传授历史知识转变为重视传授学习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新课标把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与历史思维方法作为目标提出来,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观,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历史知识,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2课程内容向强专题、重典型和多样性转变

新课标将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问题按类别加以整合,以专题形式呈现出来,按政治制度史、经济发展史、思想文化史编为3个必修模块;再将具有影响的历史史实进一步细化,设置了6个高中选修模块。将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学生建立历史观,符合创新思维培养的要求,使教材更具有时代性和新颖性。

1.3教学方法更注重师生互动,形式多样

新课标强调,“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除课堂讲授书本知识外,还要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展各种兴趣小组,阅读历史有关书籍,历史方面的视频资料,全面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师生互动使学生更直观感受历史,更好了解历史背景以便理解历史知识。

2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应该采取的对策

2.1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领会新课程理念

首先,要树立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的新理念。高中历史教学中师生均是历史教学的两大主体,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在角色的定位上,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向教学组织者、引导者转变,改变过去单一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主体,通过创设一种宽容、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开放积极的课堂环境。其次,新课程实施的重点在教师,教师要研读新课程相关的书籍,阅读专业杂志和上网浏览学习新知识,及时转变观念。新课程基本目标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或者公民基本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教学内容,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2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要求教师要重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体系

在教学目标与内容上要以教材为平台和载体,根据新教材的特点不断整合优化高中历史的各种知识和相关内容,力求形成新课标要求的历史专题知识的整合。一是在教学目标上,教师务必要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目标相结合,根据学生、教材、教改和时展的要求,将各种教学目标细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子目标,建构起一套真正能够培养发展创新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体系。二是在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加大拓展教学信息量,把教材当作教学的参考,最大程度地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拓展和延伸,力求将历史学科最新的研究信息和结果纳入其中,加大和充实教学的信息含量,提升教学的内涵。

2.3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新课标重点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课余时间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历史有关的书籍,指导他们广泛阅读,扩大学生知识层面,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找一些历史材料题,指导学生阅读。这样的方式有利于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的习惯。阅读时在历史课本上做记号,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阅读反馈,检查阅读效果。例如,以材料题目的形式,组织小的模拟测验,提高阅读的同时还能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

2.4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思考,使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拥有独立的观点,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使学生能够具备较强认识和总结能力。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可以进行丰富的想象,直观的感受,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对于学生的思维的开阔和历史的学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在学习“”时,可以播放电影《林则徐》的经典镜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失败的原因,中国近代受侵略的原因,进一步思考中国近代的出路,使学生在多媒体直观影象资料的启发下不断思考,思维能力获得提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以获得创造性思维能力。

2.5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应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篇8

一、注重分析教材和学情

在开展教学前,教师必须精心备课、了解学情,做到胸有成竹,这样才能把一堂课上成精品课、高效课。比如,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清楚地了解,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刚进入高中的新生,他们大多保留初中生那种比较积极的学习状态,而且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较初巾有了提高。但是,由于初中历史教学在要求上没有高中严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也缺乏深度。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整合知识点,创设情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二、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高中历史学科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绝大多数是基础性的、普及性的,学习难度不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就能够达到对其了解和掌握的要求。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知识过程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教师要确保学生深入参与制订学习目标、学习进度等的过程。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不能理解、掌握的知识点,教师要及时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点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

三、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从启发引导和加强课堂交流两方面入手。

1.启发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因为只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具体方法是:阅读前,教师出示阅读提纲;阅读中,学生找出内容的重点词句;阅读后,总结阅读内容大意。需要注意的是,在找阅读内容的重点时,教师可教给学生技巧,比如一段话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对这一段内容的概括或总结。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把他们的思维带到教师设计好的历史教学思维活动中,从而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能力。

2.加强课堂交流,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方式之一。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多给学生交流沟通的机会,创设讨论情境,如师生或生生相互提问,学生自由辩论、编演历史剧等。通过这些交流讨论,以及教师的适当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课堂讨论中及时得到解决,使学生在讨论中不断丰富历史知识,提高分析问题、比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高中历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使用历史材料,并将其运用到交流讨论中,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能力。

四、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有效链接知识点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从课程实施者转变为课程开发者。高中历史教师要积极响应这一要求,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整合,对教学内容和知识点进行合理调整,让学生更容易看懂、听懂,感受到知识的完整性。比如,在讲解《》的相关内容时,教师提问学生: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学生就会把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的过程有一个完整的了解。由于重新整合的内容具有跳跃性,学生为了找到教师讲解的内容,必须很认真地阅读课本,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但能把学生引人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经历获得知识的全过程,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点链接,而且还能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的有效I生。

五、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篇9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改;自主探究新课改对高中历史课改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可运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做到自主学习,既满足新课改对高中历史课改的要求,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意义

(一)能够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在当前的时代大背景下,应试教育型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进行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高质素的创新型人才。新课改下的自主探究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新课改背景下的自主探究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终极目标,符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二)为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新课改背景下的自主探究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自己,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这一教学方法为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让学生在历史事件的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并通过实践了解决问题,能有效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为历史教学提供新思路。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这会让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生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本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课堂情境具有多样化的特点,需要教师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古代科学技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借助教室里的现代多媒体设备为学生们放映一些关于古代科学技术创造发明的记录片,也可以将实物带到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设置具有思考性和探究性的问题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主要是将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在这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机械化地背诵历史教材上的知识,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当前的这一教学现状,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除了为学生传授教材上所讲的知识,还要结合学生实际,提出有思考性和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探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教师可以抛出一个与教材内容不一致的观点,让学生对这一有争议的观点进行深入讨论,可以通过辩论赛的方式来进行。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地提出自己对于教材知识的一些质疑和见解,并进行分析论证,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课堂参与积极性。除了让学生主动质疑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具有深刻思考意义的,又贴合学生兴趣和当下时事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找到答案。(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探究问题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往往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素所推动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一种因素。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多个角度角度来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探究,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时,不能仅仅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思考,还要鼓励学生从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角度切入,将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政治知识等运用到历史学习中,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入,使学生的结论更加全面完整。例如,在学习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来让学生自主探究,究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成功是为什么,说明自己的观点?失败是为什么,说明自己的观点?对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哪些积极的影响?中有没有哪些思想现在的你看来是十分错误且极端的?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思考,使学生在深入理解知识点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以应对新时期的新发展。自主探究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能有效转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灵活运用这一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范小香.高中历史课改中自主探究教学的技巧与方法[J].考试周刊,2011(7):116-117.

[2] 胡同帝.高中历史课改中自主探究教学的技巧与方法研究[J].才智,2016(9):95-96.

篇10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现象解决对策

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关系到中学教育承上启下的过渡。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许多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形成了对高中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在这一现状下,关注初高中教学的衔接,使初中教学与高中教学形成合力,对高中历史教学来说,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必须。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现象

只有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现象有清醒的认识,才能针对性的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大体说来,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教师教学取向差距较大

1、由于中高考的考察侧重点不同造成的差距

中考在考查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更注重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体上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考试要求较低。而高考不仅重视历史基础知识,更重视考查学生对基本能力的掌握;重视“冷点”,关注“热点”和焦点;关注生活化素材。由此,不难看出中高考考察侧重点不同会造成教师教学侧重点的差距较大。

2、学生年龄特点造成的教法差距

由于初高中两个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不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历史课堂教学模式都会有所区别: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应当体现历史的生动性和文化底蕴,注重学生的感性体验,要尽量多提供形象的图画或视听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和历史氛围,感染和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学习和思考的兴趣。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应该体现历史的深刻性,重视历史的“明智”功能。学习方式应以探究式为主,教科书提供思维材料,提出问题或者给出不同观点,不给出现成的结论,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深刻性,达到“学史明智”,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二)课程内容和形式上的脱节现象

在课程内容上,初高中历史课程有所脱节。初中课程改革在“改变‘繁、难、偏、重’的现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方面取得了成绩,见到了效果。但在初中阶段历史知识体系系统性的弱化、基础知识大量减少的前提下,高中课程却出现专题化和学术化的迹象,使得初高中历史课程之间的距离骤然增大,学生们就需从相对“低幼化”的初中课程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同时,初中对世界历史的要求大大降低,尤其是世界古代中世纪历史内容很少,导致学生对欧洲重要封建国家的产生缺乏了解,进而很难理解高中课程中这些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由来、宗教改革和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实际上现在高中教材涉及到从世界古代到当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问题,都将成为高考的内容,这无疑提高了世界历史的地位,因此,新课程下高中世界历史教学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

从教材编排结构来看,初中为通史框架,高中开专题课提高。高中新教材“模块-专题”的编排方式宏观性强,便于对同类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忽视了历史的时序性,难以反映历史的全貌,会给教学带来不少困难。而目前初中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重视学生的参与活动,结论也容易记忆;而高中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要求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此外,与老教学大纲相比,初中新课标已经将教学难度大大降低,而高中新课标不再要求学两门通史,相比之下,高中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不是降低反而是提高了,导致在学生的初中学习与高中学习之间形成了比较高的门槛。

(三)学生学习积极性存在差距

高中历史新课程要求学生要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从学生的表现看,他们在初中形成的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与高中的要求之间存在很大反差。浙江省初中阶段是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来实施历史教学的,但中考是开卷笔试而且,历史和社会科目合计才100分,使不少学校对该学科缺乏足够的重视,师资参差不齐,教学方法简单,甚至简单到了一节课依次叫上几个学生来读上几段文字就算完事,在师生中形成“《历史与社会》是‘副课’”的观念,根深蒂固。实际上学生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学习中很容易养成对教师的过度依赖,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甚至连基本的记忆能力也得不到发展。进入高中后,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完全没有用”,对自己的历史学习要求也不是很高,同时会考、高考都采取闭卷笔试形式,在知识的深度与系统性上的要求要远远高于中考。这种差别严重的影响到了高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现象的解决对策

就高中教学而言,解决初高中历史脱节就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升入高中后,学生要实现学习方法的转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知识的结构化,甚至适应、接受全新的教学风格。从新课程的实施环境来看,笔者认为应该从下列方面来探求解决对策。

(一)教师转变观念――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现象的根本

从教学现状来看,我认为转变教师的观念是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现象的根本。这种观念的转变实际上是教师对自己角色和教学理念的重新认识、定位。

1、角色观的转变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由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的行为模式,教师的角色转变不仅意味着教师要以自己的角色作用来们实现新课程的有关要求,而且要通过教师角色的转变来更好地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问题。在新课程中,教师应实现以下角色观念的转换:

(1)由课堂控制者变为促进者。教师应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把教学的本质定位师生共同学习、共同体验、共同感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是“跑道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

(2)由教学权威转化为组织者。即指教师由“知识的权威”转向“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学生学习条件的创造者。具体到每一课,应表现为:引发问题情境,同时在内容上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在方式上组织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成果汇报等形式,然后教师以引导学生互评、教师总评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的问题解决思路与模式。

(3)由教学实施者变为合作者。合作者角色是指教师以平等的身份,用合作的方式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角色应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即当教师把某个问题变成了学生孜孜以求的要得到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以平等的、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互帮互助,互相鼓励与启发,最终求得问题解决。

2、教学观的转变

教学观是教师对教学本质和过程的基本看法,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传统教学观是单向性的,包括“传授知识”和“应付考试”。新课程强调的是互动培育式的“发展能力”、“端正态度”、“教书育人”的教育观。教学观的转变,对初高中教学的衔接有现实意义。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历史的最大价值就是对现实的人文关怀,教学作为中介,力图传达历史的人文内涵。教师应重视德育功能与教学的结合,明确历史教材、教学和考试只是认识历史的一种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2)强化世界文明史观。高中新课程教材无疑是大大提高了世界历史的地位,但高中生世界历史知识基础的贫乏也是不争的现实。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世界历史教学,正确看待世界文明中心的问题,要以世界为全局作综合安排,不能局于一隅,要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尽可能的帮助学生拓视野、补基础,提高学习世界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3)转变历史教法观。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这并不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放弃或否定。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从而影响、引导或决定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益。

(4)树立学习型、合作型的教学观。初高历史教学脱节,要求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必须高度关注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加强对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了解,从宏观上认识与把握中学历史课程,并展开与初高中同行、伙伴乃至和学生的合作,以一种学习的态度、合作的意识开发课程资源,改变“孤军作战”的工作状态。这也是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二)调动学生活动――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现象的关键

教师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的程度如何,是实现初高中教学衔接的关键。为此,高中教师不仅要成为高中课程的开发者,还须要熟悉初中历史教学状况,能初步分析初中学生的学习特征和思维品质,尤其是内在需求,进而合理的寻求教学衔接的切入口。这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前提。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调动学生主要体现在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主动参与上,我认为最好的实现途径是解决问题,即把教师设计的疑问成功转化为学生心中的疑问,直至激发学生的兴趣。下面以“问题解决”模式为例来探讨初高中教学中的衔接。

1、于看似无疑处设疑

这里的无疑,仅仅是指在浅层次理解与分析上的“无疑”。再往深处想,或者换个角度思考,新的问题就会出来,这就是于无疑处设疑的内涵。“近代中国维护国家的斗争”专题“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的斗争”两课内容其实就是对初中教材“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一课内容的再现,主要强调知识和情感目标,对学生而言,难度不大,也没有太多的新意。教师在处理时可以合为一节课完成,以课后“自我测评”的三个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即可完成教学任务。一堂课就可以平淡无奇甚至沉闷的上完,学生也能按照预期的那样掌握结论。如果教师将初中教材课后“中国反抗西方列强的斗争为什么一再失败?”这个开放性问题的引用到教学中,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去解决,势必会引发“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这个问题设置的意义在于: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的兴趣,并主动进行串联、再加工,得出自己的结论,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而三维目标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得以整体性的体现、巩固。在讨论总结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留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如果现在的中国也遭到侵略,遭遇会和近代中国一样吗?”

2、于枯燥乏味处引疑

在教学中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教材在编写上显得枯燥乏味,讲起来往往催人欲眠,使教学难以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积极探索,于枯燥乏味处设疑,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高中教材“百家争鸣”一课是直接介绍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用平铺直叙的方法讲解,学生是很难适应的。而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除了有“变革与争霸”作铺垫外,在“百家争鸣”目开始时也有这样的叙述:“春秋战国时期,原来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带来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士人们为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相比而言,初中教材更能让学生接受。教师应该抓住这一学情,在导入时适当唤醒学生的初中知识记忆,强调“动荡与变革”这一社会特征,让学生按四大学派分组,对思想家、思想主张、影响分类归纳。对学生而言,这个环节必定是枯燥的,于是接着抛出现实问题“如果你是班干部,你如何对待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请每组派代表回答,学生的思维必定会活跃起来。在小结的基础上设计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思想流派呢?为什么能形成“百家争鸣”现象呢?学生会有短暂的沉思,教师再适时引导:同学们可以想想初中教材是怎么介绍“百家争鸣”的背景的?这样引导后,学生的答案会多种多样。这时教师不能急于表态,而应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说的都较好,但在深刻性与全面性上还欠下功夫,老师希望你们在认真思考后,以组为单位再交流与分享一下,然后把你们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这个问题解决后,马上再作进一步的提问:“百家争鸣”局面对后世有什么影响?这样就会既能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又能让学生探究、分析、评价、辨伪等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升华。

3、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设问

在理解教材的关键处设问,关键处即那些对学生的思维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如在“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专题,虽然学生学习了三课知识,可如果没有比较,就不会对各国政治制度有准确的把握,整个专题教学的重点难点就难以突破。初中教材的“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课后“自我测评”第1题就为这种比较提供了情境化、实例型的思路和样本。教师在借鉴的基础上,可设计此类问题:在近代,同为君主立宪制国家,英王乔治二世否定内阁建议导致政治危机,而德皇威廉二世则成功罢免了第二帝国的缔造者、首相俾斯麦;同为共和制国家,美国总统由民选产生,而法国总统则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会议选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就会围绕各国代议制的确立和特点等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气氛肯定会非常活跃。这是因为这些问题非常形象、具体,也问到了点子上,能激起思维的波澜,会很自然的把学生带到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使问题得到顺利的解决。

(三)多元评价――让学生热爱历史学科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会决定课堂教学的效益高低。学生在回答包含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素的较为开放的问题时,往往会偏离教师预期的思路与模式,如果教师坚持唯一的评价标准,那么评价的后果可能不仅无助于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还会对情感态度造成伤害。改变这种状况的唯一出路就是变单一的评价为多元的评价,即首先从较大的范围内肯定学生的解答,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教师的引导,然后再根据问题本身的需要向学生提出期待性的目标。例如这类评价,“对于这个问题,你能站在对社会负责的角度去思考,说明你是一个社会责任感很强的学生,老师相信这会推动你不断的创造自己的人生辉煌,也会推动你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请你再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还可以引起你怎样的思考?”,不仅是在范围上的多元,即在较大的范围内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角度多肯定学生,使之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还是在评价构成上的多元,既有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角度的评价,还有对问题本身的评价与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会收获知识与能力,更会获得对于这门学科的良好的情绪体验。实际上,初高中历史课程评价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初中阶段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而高中阶段既要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过程性评价。教师应对初高中课程评价体系的连续性有充分的认识,才可能实现对学生的合理评价,达到评价目标。

总的说来,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学习方法和能力的转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在新课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下,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实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工作,才能使历史学科不断地焕发出迷人的魅力,真正实现历史的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6.

2、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高一上、下)[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6-12.

3、李丹.《新课程理论与实践》[M].青海教育出版社,2005.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5、刘旭.《听课、说课、上课》[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7.

6、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刘向荣.《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率的探索》[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4,12.

8、陈其.《高中历史知识和教学体系浅议》[J].《历史教学》,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