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重点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08-12 09:2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一历史重点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一历史重点知识点

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复习课;思路;教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历史课程以及历史复习课也进行了一定的革新。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和复习课程时要注意转变和创新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合理安排历史课程和复习课程的教学,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复习习惯。学生可以在创新的历史教学以及复习中,逐渐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

一、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思路

目前高中历史复习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教学质量都受到了极大地阻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和高中历史考试要求存在一定的矛盾。高中历史考试要求学生能够具备解决综合型历史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对历史知识还未形成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认识和理解。②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不扎实,缺乏一定的历史基础。学生在学习和日常训练只是简单地归纳和记忆,不利于学生历史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升华。③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历史课程复习效果不理想。针对高中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革新教学思路,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高中历史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高中历史复习注入活力。其次,教师要优化和创新高中历史复习课程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念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技能。

二、高中历史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1)熟悉和掌握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及结构。高中历史教材是学生复习高中历史的重要依据,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将其作为历史复习的重点,抓住历史题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熟悉和掌握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只有掌握好基础的历史知识,才能够打好历史复习的基础。在日常的历史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历史教材的结构看起,在熟悉知识脉络后,再去复习具体的历史内容,这样的复习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历史教材复习中,教师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要鼓励学生理解记忆,反复阅读和理解,知识自然了然于胸,这样的方法也不至于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打压下去。因此,熟悉和掌握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及结构,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历史复习的基础环节。

(2)重视高中历史知识点间的联系。高中历史是由很多琐碎的历史知识点构成的,如果学生只是单一地记忆每一个知识点,不注意发现和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学生的学习水平就得不到有效提高,并且学生也会在枯燥的知识点记忆中产生厌倦心理,进而导致高中历史复习质量的逐渐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解题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只要掌握好其中的一个知识点,与之相关的知识也会了然于胸,学生的复习负担也大大减轻。尤其是学生在解决知识跨度大的历史题目时,由于已经具备了联系知识点的能力,学生就能够轻松地解决问题,学生的综合解题和分析能力就会在不断的训练中得到发展和提高。例如,教师在讲解唐朝贞观之治的原因时,要求学生不仅仅要从政治、经济上理解这一问题,也要联系文化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这样学习一个知识点可以将好几个知识联系和综合起来,学习效果更佳。

(3)注重历史知识点和重难点的复习。高中历史复习中,历史知识点以及重难点应该作为学生系统复习的重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好每一个复习环节,提高历史学习能力。学生必须准确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点,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后,学生的拓展和提高能力才能获得提高。教师要向学生明确高中历史知识点的重点部分,并且要对学生进行定期的考查和验收,监督和督促学生查漏补缺。学生在记忆知识点时要坚持理解记忆,讲究学习方法,不能死记硬背。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是整个高中历史教学的关键部分,也是能够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部分。历史重点知识往往能够将历史章节的重点勾勒出来,对于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帮助意义重大。对于重点知识,教师要详细讲解,并且要求学生积极思考,找到记忆规律,抓住重点内容理解和升华。高中历史的难点涉及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等都较为复杂和深入,也有部分难点是学生容易产生知识点混淆的部分,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要注意讲究方式方法,将抽象复杂和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变成直观和容易理解的知识脉络,注重指导和启发学生,促进学生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为了提高高中生的历史复习效率和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以及培养学生历史观念、价值观念等,教师要从历史教学和复习的思路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不断地革新和优化,教师也要注意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发现不足,总结经验,并不断提高高中历史复习水平。学生也要积极配合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提高历史复习质量,同时也为自身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高中历史复习课也会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严桂珍.化复杂为简单变苦学为乐学――关于高中历史复习课的改革及尝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1).

[2]高凌风.高中历史复习课教学之我见[J].广东教育,2012(15).

篇2

1.围绕着历史《考试大纲》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深入理解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内容是以历史教材为依据,围绕着历史升学考试而展开,特别是教学进入到高三总复习阶段,作为高中历史教师,除了能够对于教材内容熟记于心之外,还要对《考试大纲》中的内容熟练掌握,并与教材内容相互贯穿,形成清晰的教学脉络。对于《考试大纲》中的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有充分的理解,并能够衔接成为一个脉络。作为文科高考重点学科,历史以知识运用、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为主。从对《考试大纲》的解读中可以了解,历史学科的考查内容都体现在每一项具体能力的要求中。历史教师有责任将《考试大纲》中的考试知识点融入到历史教学内容中,以其为核心进行延伸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学生对于《考试大纲》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要随时考查。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能够明确提问的重点,并围绕着知识点回答问题,就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点有所掌握。相反,如果考生对于问题的回答已经偏离了《考试大纲》的逻辑脉络,甚至已经出离了《考试大纲》,就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点还没有掌握。此时,教师就要从课本的角度出发,对知识点重新讲解,引导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重新学习,以充分掌握。

2.从《考试大纲》的角度对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和预测

教师要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就要将《考试大纲》充分地利用起来,以其为教学框架开展教学,并对于历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不断地摸索,从中找出规律。近些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该对有关高考试题的热点问题予以关注,而《考试大纲》则是对主干知识的归纳,以高考试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对高考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有所掌握,并灵活地运用于历史教学中。此外,教师还要具备试题分析能力,配合课程标准,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以2012年江苏历史高考试题为例,“孔子和柏拉图的比较”这道历史试题就极具社会时代性,其中所涵盖的内容不仅涉及到中国的文化传统,而且还诉诸到中西哲学文化的比较。学生的答案要符合试题的能力测试标准,就要跨越中西文化的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的知识,虽然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学生对于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有所了解,且深入领会西方哲学思想,就会使答案尽善尽美。该试题从出题方向上,符合《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历史教学内容要与社会实践相统一,以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综合能力。

二、正确地解析高考试题,以其为基准建立科学的历史教学模式

1.解读历史高考试题对高中历史教学发挥着教学启示的作用

虽然高中历史教学最终要通过高考环节,但是按照课程标准,主要是培养学生历史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这一点,在目前的高中《考试大纲》中就已经体现了出来,这就意味着历史高考试题已经不在拘泥于对于历史教材内容的考查,而是对于高中历史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那么,教学中,要认真体会高考历史试题中所蕴含的知识点,对于其中的教学启示深入地探索,并在课堂上不断地实践,逐步地总结。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有所提高,历史教师就要领会《考试大纲》,从高考试题中查找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明确重点学习内容。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学生对于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就是建立了一种适合于自己的思维方式。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在详细阅读教材的同时,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相关知识从实际出发深入领会,并提高知识运用能力。教师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通过解读历年高考试题而总结出经验,帮助学生对于历史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刻理解。学生不仅要对教材知识有所掌握,还要充分地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内在涵义,并懂得向不同领域延伸,以提高自身的历史综合素养和历史知识学习能力。

2.解读历史高考试题有助于建立科学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多以单向的授课为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学生的学习发挥着引导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原有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被打破,转变为围绕着学生展开的教学模式。对于高中学生而言,高考成绩是考查高中阶段学习情况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体现。作为教师,要将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予以改变,就要对高考历史试题以解读,并选择历年具有典型意义的高考历史试题作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以学生解答问题的方式展开教学。按照新课程标准,高考试题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考查已经不再只是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的考查,而是更为关注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济发展”时,可以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选择相应的材料分析题,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知识后,解答材料问题。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完善程度,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定位,然后在后续的教学中有所补充。为了促进教学多样化展开,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济发展”的评述,为了让学生更为直观,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手工业作品———瓷器,同时还要查找相关的历史内容。当学生观看这些瓷器的时候,教师还要将学生的思维空间进一步展开,让学生对于瓷器的特点予以思考,并从中国手工业经济发展的角度予以陈述。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对教师课堂上所讲授的历史内容进行分析并重新整理,以自己的逻辑思维方式将各个知识点衔接起来,并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分析、解决问题。学生运用高考试题提升学习效果的同时,还掌握了高考试题的应用方式,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利用考点加强历史知识教学

从高中历史知识教学的角度而言,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成为高考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要完全掌握,特别是《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基础知识,教师要以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相应的知识灵活运用,做到触类旁通。当进入到高三历史总复习阶段,教学已经不再以历史基础知识为主,而是将这些基础知识充分地利用起来,着重于对历史试卷答题技巧的训练。针对于目前历史高考考题的题型所强调的能力立意倾向,且考题分值相应地有所提升,一些新型的考题模式逐渐地在高考试卷中出现。通过对历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析所总结出的出题规律,虽然是对于学生思维特点以及分析能力和论述能力的考查,但是,都需要学生对历史的基本理论知识有所熟悉,才能够准确地做出答案。历史高考试题的发展趋势,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也要相应地发生改变。学生的历史基础理论水平要有所提高,就要提高历史基础教学的重视程度,建立历史知识结构,以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表达能力。首先,将高中历史知识的专题知识体系建立起来,注重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以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以2014年江苏历史高考试题为例,第37题就需要以“美丽中国”为主线展开论述。自十召开以来,中国的未来发展指导思想就是要实现“中国梦”。这道历史考题就是从这一主题思想出发,考查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了解程度,对于政治、文化与社会相互之间关系的了解。如果学生仅仅从理论材料中获得相关知识,很显然难以达到知识考查标准。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注重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灵活地掌握历史内容,可以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将各个历史事件相互建立起关联,并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其次,就是对每一个阶段内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比较。例如,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列强侵华历史。引导学生以相关的高考试题材料为论题,进行整体性分析,也可以针对某一个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对这部分时间段的相关事件建立起关联,进而对于考点更为明晰。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高考;历史;复习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历史二轮复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历史水平,一直是历史教师在一轮复习后思考的问题。2010年以来,广东开始实行3+X,即语文、数学、英语3科+文综(政治、历史、地理)或理综(物理、化学、生物)的新高考模式。受这种模式影响,历史学科不仅题量大大减少,而且在高考试题导向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与传统历史学科考查不同的特点。

首先,侧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知识的运用与材料解析紧密结合。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主要体现在点、线、面三方面:一是对历史概念的考查(点),历史概念包括的要素有时间、空间、背景(原因、条件)、内容(表现、过程)、评价(性质、作用、影响或特点)。二是对历史线索或发展过程的考查(线)。三是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面)。

其次,能力考查侧重文字材料。由知识为立意转变为能力为立意是新高考的特点,体现在选择题中增加了不同形式的材料,考查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能力测试里侧重于文字资料的考查。因为历史是过去的事,无法在实验室中再现,所以考查历史主要靠材料,但无论是广东还是全国考查的重点都是文字资料。

最后,隐性介入社会热点问题。

针对新高考的三大特点,我们在历史二轮复习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将历史知识结构化

经过细致的一轮复习,学生的基础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巩固。但不少学生仍然存在着这样的困惑:知识点能记住,但真正做题的时候又用不上,思路不够开阔,答题也不够全面。这种困惑跟我们的教材体例及一轮复习方法不无关系。教材分模块分专题的编排往往割裂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所以学生答题的时候往往顾此失彼,答题思路过于狭窄,拿不到高分。一轮复习后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犹如一堆由不同颜色组成的沙子,杂乱无章。因此,二轮复习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即历史主干知识导图。这就要求突破一轮复习时的专题模块复习法,将同一时期的史实联系起来,这便是通史复习模式。

二、提升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提高获取、阐释信息的能力

历史选择题的题量少,分值大,风险大。在高考试卷中差不多要占半壁江山,其正确率对获得高分尤为重要,成为决定高考成败的重要题型,可以说“得选择题者,得历史高考的天下”。然而考生这部分的失分现象却很严重,书背熟了,但仍然不能拿高分。

选择题分为题干和备选项两部分,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主要有材料情境、历史概念、组合型、因果型、比较型、反猜型、图表型等几种类型。从题干看,材料型(尤其是史论推理型)、概念型(提供历史现象概括出概念或给出概念作出正确判断)较难;从题支看,排列型(时间跨度小的易混)、组合型(题支对的但与题干无关的难排除)较难。近几年广东高考选择题倾向于重点考要时间、主要概念、图表信息、史学探究。对于时间型选择题,复习时重点掌握时间和阶段特征。而概念型选择题,重在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图表型选择题,重在完整把握图表信息。对于探究型选择题,重在尊重情景,史论一致,形成基本的史学研究方法。选择题要想拿高分,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1)概念是基础。(2)审题是关键。(3)精选精练精评。

学生解答材料题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审题不准、概括分析材料能力差、无法将所学知识与材料联系起来或脱离材料答题、答题不规范等。审题明确与否直接影响着答题思路正确与否。如何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除教师在讲解试题时多渗透各类题型的审题方法外,学生在实践中多思考、多总结、多感悟也很关键。由于高考侧重文字资料的考查,因此,学生解读材料,获取、阐释信息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语文功底也是重要因素,如概括材料中心思想、文言文阅读等能力,教师可选择典型例题给学生精练精讲。答题规范则需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强化。

三、进行全面复习

历史试题要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体现了现实问题与历史联系、历史学科的“学以致用”。但历史学科不是给政治学科做注解的,考试是从历史的角度考的。

高考倾向于隐形介入社会热点问题,历史知识与社会热点结合的切入点千变万化。因为即使能猜到热点问题,也猜不到切入点。所以,我们不能抱着侥幸的心理去猜题,而应全面复习。加上现在历史教材内容已精简不少,所以不应有划重点的思想,最多是找出不同版本教材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把相同点作为复习的重点,唯有全面复习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4

高三历史复习,大体包括两个大方面:一是夯实基础知识,二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首先,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夯实基础知识包括:两大线索中国史和世界史,三大模块政治制度、经济文明、思想文化。其次,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犹如一条龙的眼睛,在当今的考试中显得尤其重要。所谓历史思维能力,我认为主要有:历史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历史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能力,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历史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历史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等。所谓历史学科素养,在今年的高考中依旧考察五项基本的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以下我将高三历史复习的各阶段工作进行总结。

一、研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制定高考复习计划。

结合考纲要求和学习目标,回归教材文本,并依据两大线索和三大模块对知识点进行顺序调整、知识整合,制定小单元章节知识点的复习目标和具体计划。

二、阶段复习安排

一轮复习:2017年7月-2018年2月;二轮复习:2018年3月-5月;三轮复习5月-6月。

三、复习工作中的亮点

一轮复习是高三复习的基石、是高考成败的关键。

第一,对教材章节顺序进行调整,对单元知识点进行纵向整合。具体做法:1.在宏观上,每个单元的复习先明确时间线索,宏观总结单元知识的阶段特征,并且梳理出单元知识点结构。2.在微观上,尽量挖掘教材信息,挖掘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使一个个历史知识(历史现象)形成完整又逻辑严密的系统。从纵向的角度认识和把握历史知识,使学生吃透教材,掌握基本史实、形成历史概念、总结基本线索、求证历史(现象)发展规律、建立完整的有深度的单元知识体系。

第二,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创建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复习时注重历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将学生零星的、孤立的知识点与历史发展主线相结合,逐渐形成由小到大的知识体系网络。这种知识网络是多方面的,纵向的既有单元知识网络也有专题知识网络;横向的有中西方同一时期专题知识对比网络。比如:纵向的有: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线索,中国经济文明专题发展线索,横向的有中西方近代文明对比线索。为了使学生对知识网络构建全面,具体做法:1.每个单元复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总结单元知识点思维导图。2.每个专题复习结束后,根据时间线索整合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3.每个模块复习结束后,再专题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时间线索构建中西方对比思维导图。其中单元的思维导图和专题思维导图在一轮复习笔记中呈现,横向知识点对比思维导图以A4纸张总结归纳。

第三,习题处理,每课时练习、每单元练习扣准基础知识,对错题进行纠错整理,专题练习进行选择整合,选择题精选部分真题训练,培养历史思维和学科素养。

二轮复习,重在整合历史阶段特征,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

此轮复习是对前一轮复习的深化和提高,是培养学科能力素养的关键阶段。此轮复习的基本策略是:二轮复习是横向的阶段特征知识点的复习,是不同国家、地区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阶段特征。复习时要做好同一时期内部知识点纵向的对比梳理,同一时期中外阶段特征横向的对比。既要注意专题与专题之间的本质联系,又要做好中外历史的联系和结合。从而形成中外历史相结合的立体网络体系,从而达到真正掌握学科体系和认识历史客观发展规律的目的。

具体做法:首先,在每个阶段特征复习时继续坚持明确时间线索,以时间轴为中心,梳理出每个阶段特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知识并构建阶段特征的模板框架。在此我给学生总结了近十年高考重大历史事件大事件表,学生人手一张,进行时代线索的背诵记忆。第二,整合阶段特征知识点框架,进行阶段特征的默写。有了统一的模板之后,重点就在于每个阶段特征的内容是否掌握,所以在每个阶段复习结束后,都进行阶段特征的背诵默写。每个阶段做到全部批改、订正纠错、个别复查等。目的是既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每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征,又要训练学生主观性试题的答题思维和答题模板。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系统化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唯物史观、时空观念解决史实论证和历史理解的能力。第三,二轮分层复习。进入3月艺术生回归班级进行文化课备考。所以针对艺术生的特殊需求,对二班的二轮复习进行调整,具体做法是:1.坚持每个阶段特征的默写、批改、纠错。2.对一轮复习中的某些重点专题知识进行抄写背诵记忆。对艺术生进行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知识点复习。第四,在作业习题方面,针对高考题型进行专项训练,选择题甄选注意两个方面的选题内容,一是阶段特征内容知识选择,二是高考12题模板选择训练。将这两类选择题结合训练,尤其是第二类高考12题模板训练,每周布置两个15分钟的限时训练,让学生熟悉历史12道选择题考察顺序和知识点分布,总结选择题总体技巧和知识点漏洞的梳理。

三轮复习:注重知识点巩固、答题模板技巧总结。

三轮复习又叫“回扣复习”,是对一轮、二轮复习的巩固反馈,是对做题技巧和答题模板的总结。具体做法:第一,确立模板意识,进行模拟套卷的做讲结合。训练时间、训练答题技巧和思路、训练答题格式、弥补知识点漏洞。确立模板意识,提高应用能力,选择题训练做题时间、做题思路技巧、正误选择的命制规律。传统材料分析题整理三大类型模板,原因背景类、影响评价类、特点比较类。以及史料分析、分层信息、概括总结、答案整合的方法技巧。小论文题的三段式答题格式和论题的概述表达。第二,关注时政热点,主题考点的总结归纳。注重热点主题和历史知识点的有机结合以及灵活应用。第三,回归基础、回归课本,进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避免重复性知识漏洞和错题,在后期模考、大练考、限时训练中,要求学生对错题归纳整合,梳理知识漏洞和做题思维的常见错误。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整理错题或错题本搜集错题等。

四、复习工作中的不足

第一,在一轮复习中,知识点思维导图中,根据时间线索构建中西方对比思维导图做的比较粗略不够彻底完整,所以纵向横向立体知识体系整合复习中学生存在一定的短板。

第二,纠错本整理工作做得不够彻底,前期基本在作业练习中以作业纠错的形式呈现出来,后期才用独立的纠错本进行整理。

第三,复习课和习题课的应用。一轮和二轮复习中能贯彻应用复习课课型。习题课应用比较粗略。只在题型类上实现了习题课的讲练,应该在知识点习题课、试卷讲评方面进行完善。

第四,史料解读能力的训练不够扎实,涉及相关能力的训练时间过短。同时选择题专项训练开展的有些晚,如果在一轮复习中每周加一个选择题专项训练,那么效果会更好。

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复习;方法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包括了中国在内的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重要史实,按中外史分别编写。在四个版本的教材中,“人教版”的专题设置完全与新课标相同。在高中历史教材的整体结构设计中,遵循了“古今贯通,厚今薄古”的原则。在高中历史教材的8个学习专题中,古代史的内容史仅占1个,近代史的内容占2.5个,现代史的内容占4.5个。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进行历史发展的纵向比较。笔者对历史必修二的复习方法做了如下探讨。

一、以课程标准为纽带梳理历史知识,把握历史命题方向

凸现了对历史基本概念、史实以及教材中重点部分的考查。重视“双基”,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是做好高考复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狠抓课标,夯实基础是提高能力的关键。考生须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地剖析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复习阶段,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具体的历史史实,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基本的历史概念,即在掌握具体的历史史实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形成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本质属性的理解和把握。同时最近几年的高考题目关注社会时政热点、研究热点、课程改革热点、教学改革热点;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公共事业;关注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国家现代化;关注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等,实现对考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有效统一。最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则体现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第一,要关注文明史。“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是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总纲,也是今后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第二,要关注自然。新课程既然关注文明史,必然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增加对史料的鉴别和评价等方面的训练。同时,要设计一些政史地相结合的题目和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应试能力。

二、多角度梳理历史知识,构建历史知识网络

高中历史教材的8个学习专题中,对同一个学习专题可以从纵向与横向方面进行知识梳理,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如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这个学习专题,有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等方面学习内容。学生可以以纺织业、制瓷业、商业、城市或者其他知识点为主题纵向梳理不同时期相同主题知识.也可以以时间为主题横向梳理同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知识。在历史必修二中,也可以以不同学习专题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主题进行知识梳理。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形成”等等为主题梳理知识。学生在复习时应该多角度建构历史体系,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提高分析与理解历史问题能力。

三、掌握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复习

近年来的高考题型中首先是传统与创新交替。传统指的是基本题型没有改变,还是采用了两大类型:选择题和材料题型。内容以考查基础与主干知识为主,没有出现全新的题型。创新则指的是题目内涵的设计上摆脱了过去就事论事的模式,开始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次是基础与能力并重。突出了以能力立意素质考查为中心,着重考查了考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再次是情感与生活结合。新高考在题目的设置上较好的地体现了三类价值观:一是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如民生、人权、民主等;二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尤其是核心价值观;三是爱国主义精神。注重树立全球意识、国际意识、多元意识、社会问题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等重要的价值观念。第四,历史与现实互映。重视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和试题的综合性。从现实立意,从古今联系中取材是新高考试卷最为鲜明的特色。

四、历史复习必须将历史知识与热点现实结合起来,提高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纵观近几年的历史试题,命题人员在试题设计上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回避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注重考查学生把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的能力,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和迁移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注重历史知识与时政热点的结合。如深刻理解经济全球化与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关系;建国后农村四次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当前中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土地流转”联系比较:罗斯福新政与当前资本主义国家为克服金融危机采取措施的关系等等。

五、历史复习应注重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知识,更深刻地把握历史知识

分析比较是历史学习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运用比较法学习历史,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比较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来说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是纵向比较法:不同时期类似的和相关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进行比较。如同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侵略方式的比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不同时期发展情况比较等等。二是横向比较法:就是把同一时期在不同空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比较,并找出其内在的联系方法。如中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比较。三是类似比较法:把类似的历史内容加以对比。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特点的比较、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差异等等。四是相反比较法:两个或几个内容完全相反的历史问题进行对比。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总之,高中历史的复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掌握其普遍性,结合学生的特殊性加以探索运用,寻找到适合班级学生发展的有效方法,力争在短期的复习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曹爱民.高中历史应如何进行有效复习[J].学周刊c版,2010, (3):12.

[2]李萍萍、薛涛.高中历史复习如何有效的记忆历史知识[J].现代教育教学杂志,2010, (6):41-42.

篇6

一、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

纵观历年的高考历史题,考察形式始终处于持续变化当中,并且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无论如何变化,始终脱离不了最基本的教材知识,因此基础知识的复习相当重要,历史基础知识可以说是学生解答历史试题的源泉。

1.牢固把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源泉,历史教材是学生积累历史基础知识的最重要途径,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关系到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解答问题能力的程度,因此学生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首先,学生要认真梳理教材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标准来梳理:一是按照历史时间顺序来梳理,这是最常用的方法,这个方法线索比较清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把教材熟悉一遍,然后准备笔记本,把教材上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记录下来,务必要注意条理清晰,字迹整洁,认真整理之后保存好笔记本以便日后翻看,这项工作做完之后接下来就是按照笔记本的整理认真背诵,为了防止遗忘要经常翻看自己的笔记本。二是按照历史事件来梳理。这一方法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有高度的概括整合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高度敏感性。学生在进行这项工作之前必须认真听教师的讲述,课后经过自己的理解,对教材上所讲的历史事件有一个整体认识,才能自己总结出全面的历史事件。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线索来整理:历史事件的背景,历史事件的时间,历史事件的意义,历史事件的影响,历史事件的启示等。以辛亥革命为例,学生在学习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时,可以先从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入手来总结,在笔记本上列出辛亥革命发生的时间,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的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梳理和总结,学生脑海里就有了一个整体框架,更有利于记忆以及理解。

2.灵活运用历史事实

有些学生平时记忆力很好,上课也能够认真听讲,课后也能够耐心背诵,可每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这类学生的问题出现在只注重教材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忽略了教材知识的运用。高中历史成绩的提高不是单靠死记硬背来提高的,它需要学生理解历史事实,对历史有一个敏感度。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应经常做练习题培养历史思维,灵活运用历史事实解答难题。在做题过程中可以进行模拟演练,提高考场应变能力。在此学生要注意购买高质量的,口碑好的练习题来进行练习,不要搞题海战术,题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另外,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除了要牢牢记住史实之外,还要注意学习反思,学生学习的不只是历史学科本身,还应当学习到用历史去说明问题。经常与教师和同学探讨历史问题,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有助于大幅度提高运用历史事实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历史长效热点的复习

除了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长效热点的复习也至关重要,根据历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命题人总是在基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再添加当时社会最热点的问题来出题,让学生运用史实来解答热点问题,学生把握当今长效热点已逐渐成为历史复习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1.搜集长效热点

随着当今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的搜集手段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学生在学习课本的同时还要注意关注社会热点,利用报纸期刊,新闻媒体,电脑网络等手段搜集长效热点,并对这些长效热点进行分类整理,类别主要有:国内的长效热点,主要包括经济,政治,环境,人口等,国际长效热点,主要涉及我国与外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的交流等。

2.探讨民主法治

篇7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历史 逻辑思维能力 重要性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部分中,对能力的其中一项要求是:“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知识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中学历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因为教学目标的制定、课程标准的编制、教学模式和策略的运用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等,都与思维能力培养密切相关,逻辑思维能力又是其中―个关键方面。

1 是学科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思维通俗来讲就是建立在思维基本框架下的、与历史学科特点紧密结合的一种智力活动。换言之,历史思维是将历史要素作为载体,将思维方式特点作为支撑的一种认识方式,这些历史要素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通过将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综合,达到认识历史、指导现在与预见未来的目的。在历史综合的过程中逻辑思维的运用是不可或缺的,是学科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能力方面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高考,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这样就对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高中阶段的历史学科而言,只停留在对史实把握的层面去应对高考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上升到对史实的转化及理性加工的层面,这中间逻辑思维起到关键性作用。高中阶段历史学科逻辑思维表现为:思考历史问题时趋于理性化(包括辩证思维的初步具备)、学科语言的规范性及严谨性(从回答问题及解答历史主观题中得以体现)、知识体系性及知识模型的初步构建。

2 是知识衔接的重要途径

2.1 初高中知识衔接。新课改给中学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断层问题也日益显现。主要表现为:①在由初中向高中的迁移过程中,历史知识台阶的跨度超越了学生的接受能力;②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与学带来障碍;③初高中学生由于历史学习目标不同,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也产生了区别。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由过去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还需引导学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与学生共同探讨在“跨台阶”过程中如何找寻被遗落的历史知识。比如: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

2.2 高中阶段各模块、专题之间的衔接。根据上述对新教材特点的论述,高中阶段各模块、各专题之间的衔接显得十分重要,事关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是教学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

3 是知识转化的重要步骤

高中历史相较初中历史上了一个台阶的表现是知识转化较为明显,学生如果还停留在简单的机械式的史实记忆阶段显然是与高中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及目标不相符的。高中历史是在初中历史基础之上的重新建构,其建构的过程即进行知识转化的过程。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须注意“三个转化”即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转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从记忆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化。要完成这三个转化,其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因素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背景、内容、意义有所把握,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探寻这三个重要思想理论出现与发展的规律总结出其共性,最后得出结论他们的提出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时代的具体表现。

4 是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

初高中历史就知识的范围而言相差不大,以人民版教材为例,高中历史相较初中而言只多了西方思想、政治、社会等少部分的内容。高中历史更加注重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这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通过三年的高中学习要完成知识的重构与升华。

5 是高考考察的重要维度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不仅有助于教师从多角度了解到自身教学的不足,还可以使教师从学生学习心理入手,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做好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保证历史教学工作更加顺利、高效。

1重视学生感受,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

虽然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已经提高了对学生主体的重视,但是笔者通过总结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分析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仍然存在着忽视学生感受的情况,由于历史知识本身与学生生活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要想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到历史知识,高中历史教师就要重视学生感受,为学生创设出更加真实的教学情境,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后期运用的顺利程度[1]。在多媒体教学手段普及的当前,高中历史教师可以综合使用多媒体技术及互联网技术,为学生呈现出与该历史有关的图片、影视资料、电视情节,使学生能够产生一种身临历史情境的感受,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为学生讲授《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搜集更多与鸦片战争有关的图片,使高中历史教学课堂营造出真实的历史情景,提高学生学习该内容知识的有效性,保证学生在日后回想起鸦片战争时,可以借助教师所提供的图片,更全面的回想起鸦片战争内容。

2抓住教学重难点,理清历史教学脉络

虽然对于学生来讲不同的高中历史内容都十分重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教学重难点内容,重点内容为学生必须要深刻掌握、理解、记忆的历史知识,难点内容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较高难度的历史知识,通过对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反思,发现只有做好重难点知识教学工作,学生才能够构建出整体高中历史框架,学习效果才会更加明显[2]。基于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厘清历史教学脉络,明确整体教学框架;随后,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在整体框架中明确标出教学重难点内容,并在开展该阶段教学内容时,提高对其的注意,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强化教学下,更扎实的掌握重难点历史教学内容,保证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3强化学生记忆,做好复习回顾工作

与数学物理知识相比,高中历史知识对学生的记忆力要求更高,因此,学生需要反复学习、记忆该方面知识,从而加深对相关历史内容的印象,保证学生后期使用的准确性。但是,笔者通过对当前历史教学现状的反思,了解到大部分高中历史教师更重视新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对旧知识的复习回顾,这样的教学结构呈现出不尽合理的现象,学生学习有效性也会受到影响。当学生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出现疑问时,高中学生还会反思自身的学习能力,影响学生后期学习的积极性[3]。结合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现象,历史教师需要在开展新课程教学内容前,仔细搜寻与该教学内容有关的旧知识,并通过复习回顾旧知识引入新的历史教学内容,在强化学生对旧知识记忆的同时,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新历史知识,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为学生讲授《文学的繁荣》一课时,教师可以以“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为引导,让学生在回顾该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更快速的走入《文学的繁荣》一课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知识的记忆。

4加强教学中历史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融合

历史本身与思想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开展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提高学生民族认同感,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因此,加强教学中历史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融合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详细讲授中国历史发展情况,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更详细的了解到我国发展史,激发出学生自身爱国主义情怀;其次,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时需要积极弘扬我国优良传统,使学生在相关历史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最后,高中历史教师还要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正确的解答,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思想,从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思想教育意义[4]。

总而言之,历史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情况,只有做好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才可以使学生掌握到更多与我国文明、文化有关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基于本文对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反思,高中历史教师在日后教学中需要更重视学生感受、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做好历史知识复习与回顾工作、强化历史教学中文化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融合,为学生历史历史水平的提高做出努力。

作者:陈旭 单位:江苏省沭阳如东中学

参考文献

[1]马维林,黄敏.高中历史教学中价值教育的核心目标及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5):54-56.

[2]杨波.谈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生活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2):181-182.

篇9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理解;历史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6-0164-03

新课程改革之后,在会考和高考命题设置上,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能力培养也成为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能否结合高中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和思维发展特点,切实提高他们的历史学科能力,也就成了每个高中历史教师在备课时反复思考的问题。然而,笔者在不少教研观摩中发现,一些教师无论是教学方法的运用,还是教学内容的把握,或者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存在较大偏颇。

一、情境再现:优质课展示现场中的喧嚣

案例一:在2008年浙江省高中历史优质课评比上,某位老师在讲授《百家争鸣》的过程中,落实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的时候,让学生自学课本,然后设计推介这些人物和思想的名片。这位教师先做了个示范,将书本上孔子的主要思想以对联的形式串在一起,做成名片,进行展示。学生觉得很有趣,要么仿效,要么创新,积极参与课堂,将诸子百家其余几个知识点给一一解决了。整个课堂,学生踊跃,气氛热烈,在现场观摩的师生都说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尤其是教师的设计很新颖,深谙新课程目标。

新颖是新颖,热闹归热闹,问题是这样的教学法是高中历史合适的教学吗?拿知识目标来说,学生上了这节课后,能体认孔子的“仁”“德治”等核心思想的内涵吗?能学会分析孔子在春秋晚期政坛上的尴尬处境吗?从高考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要求来评价的话,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根本谈不上知识剖析、能力培养。这是学情利用过度,也是教师高中教学责任的旁落,更是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严重误读。

案例二:在2010年浙江省高中历史优质课评比上,某位老师讲授《海湾战争》。在很快讲授完海湾战争的原因、过程之后,分析了海湾战争的特点,提出了“高科技在现代战争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的疑问。这样的设计是教学的重点,非常成功。但该教师将课的重点放在海湾战争的参战双方的细节上面,花大部分时间让学生们去分析战争中所谓的“大人物”、“小人物”。最后收尾用反战歌曲TELL ME WHY为背景音乐,让学生事先已经准备好的爱心纸片,去黑板上表达反战的主题思想。综观整节课,开始和收尾阶段是个亮点,但整节课的重点去分析战争里的“大人物”和“小人物”是偏离教学中心的。笔者认为,这节课体现出来的问题是,教学重点把握不准,学情认识不足且利用不当,能力培养和延伸不够。

二、成因分析:历史教师历史理解的缺失

类似的教学案例在省优质课评比上都会出现,足以说明此类问题的普遍性:我们都知道,参加省优质课的选拔,往往是代表该地区的教学水平,很多课其实就是该地区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是历史教师对于历史理解的缺陷。

首先,是对初高中知识衔接的认识不足。所谓学情,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就是掌握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的特点。目前初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的编写以模块为基本框架,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历史合编为体例。最主要的是这种模块框架打破了历史学科传统的通史体系,撕裂了历史知识本来就具备的完整性、时序性和逻辑性。

第二就是知道初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高中学生的思维已经具备了这样的特点:推理能力趋向基本成熟、能运用假设进行思维、思维具有更强的预见性、思维的创造性提高、辨证思维迅速发展、思维的完整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等。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必然要高出初中一筹的,不应该是教会学生站在原地伸手去够桃子,而应该是鼓励并引导学生学会原地起跳去摘桃子。

其次,是对历史本体系知识理解不到位。什么是历史,如何理解历史,如何理解高中历史所担负的重任和使命,笔者认为这始终离不开历史学科目标、学科特色、学科能力这个话题。用新课程目标的话来表述就是,要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对于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也容易产生误解,或对某一维有所侧重,或对三维一碗水端平,更有甚者为了哗众取宠“独辟蹊径”,借着学生课堂活动来避开原本艰深的历史知识体系教学,上述案例就是如此。

再次,是对教育学和历史学的区别和联系把握失当。教育学主张教学形式可以多样,但历史课终归是历史课,有政治课、语文课所无法替代的学科目标存在。历史学科新课程三维目标应该是个有机整体,它区别于其他学科三维目标的地方,最重要的就是历史理解的逻辑性和整体性。历史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知晓史实过程,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历史思维模式。正如有论者指出,历史教学,从教师备课的角度讲,重要的是梳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从课堂展开上讲,重点在讲清历史知识的推理过程,让学生掌握这种思维推理的方法,这样自然就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三、改进建议:深化历史理解,有效促进能力提升

如何把握高中历史学科教学重点,深化我们的历史理解并有助于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呢?笔者认为,必须紧紧围绕着两个基点展开,一是历史学科的思维特点,二是这种思维特点在现实中所需要达到的程度:高考的能力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将两者合二为一,《考试说明》对高考要求具体表述为四项十二点能力目标,大致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人物、论证和探讨问题。根据从教的经验和教研交流的感受,笔者认为,平时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把握历史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1.更新本体性知识,历史理解要源于教材并高于教材,应该具有一定的高度与广度。首先不能对教材知识浅尝则止,要对教材深化地挖掘,能将教材知识的平面结构复原到知识的立体结构、备课设计上,对背景知识的铺垫必须到位。再次,有充分的材料做支撑,对观点的理解与内化,遵循观点抽象到具体、内容艰涩到通俗的思维规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抽象、艰涩的观点,真正理解、把握论点,做到史论结合,以史带论。

比如,四大发明在东西方的不同遭遇;老子思想的形成;《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的遭遇;作为大学同学的严复与伊藤博文的不同境遇,我们要能体认背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的哲学依据。

2.历史理解,要突出历史思维的逻辑性和哲理性,讲究不同教材之间相关历史知识的整合。黄仁宇先生在《大历史不会萎缩》一文中转引帕斯捷尔纳克的话说:历史无法眼见,犹如草叶滋长的过程中,无人能目睹其成长。恰恰是因为“无人能目睹其成长”,后人才需要一个“大历史观”,需要对草叶生长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梳理,看清其中的各种因果关系。具体来说,分析问题要有条理、有思路,史论结合,切忌断章取义。要求教师能通过故事和细节,营造好的历史情境,呈现历史形象的一面,来激发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想象、推理进而归纳或者验证。它强调思维的不墨守成规、破旧立新和前所未有;强调别出心裁;强调社会价值和人文品格及责任,如对人类、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像重大的发明、创造和革新就要引导学生去高度认可。要能克服思维定势,不人云亦云。

比如,讲朝鲜战争的时候,不要道听途说地乱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敌人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这样的观点。其次,总结规律,要能提升理论。

比如,讲到必修一《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确立》民主政治时,要能提升课文的表述,深入阐述“民主”这一核心概念,一是其内涵:民主主体不断扩大;民主程序不断完善;民主内容不断丰富;民主空间不断延伸。二是其外延:西方民主与中国民主的关系和影响。三是跟民主有关的相关概念如自由、共和等。

3.历史理解需要把握历史认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关键要让学生明了教学重点,从授课角度讲就是要落实好课时中心。恩格斯曾经说过: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由一幅种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历史理解其实就是通过对时序不同的历史知识之间的整合与联系、体系构建与框架梳理而得到的。通俗点讲,就是通过课程重点让学生知道什么,以及清楚为什么是这样的。比如我们说,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从哪里表现出来?首先,开创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使教育不再为统治阶级独占,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文化学术的下移以及“士”这一阶层的兴起起了推动作用。其次,广为收集历史文化材料,整理编著成书,对传承中国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再次,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系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原则,影响深远。

要能形成知识间的联系意识,要能把教材知识的各个细节在有科学依据的前提下,同整个情境的结构联系起来加以考虑,才能形成新思路。比如,我们都说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对其一概否定。他真的窃取了吗?他的洪宪帝制能等同于君主专制吗?另外,在必修二当中,我们讲到民族工业在一战期间(1912至1919年间)的发展有所谓“黄金时期”的说法,其中一个原因是辛亥革命成功,南京临时政府的贡献,要知道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三个多月时间,民族工业中的黄金时期基本上都处在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由此,教材对于袁世凯的评价,是不是有所不妥呢?我们的历史教学,就应该努力让学生去形成这样的新认识。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研究的深入,无论是展示课优质课评比还是平时的常规课,历史教师只有不断深化、更新历史知识的理解,遵循历史教学的规律和历史思维的特点,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郑日昌.中学生心理卫生[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16-33.

[2]陈瑜.教师的历史理解与学生历史分析能力的提高[Z].2011年3月25日高级中学教研主题报告.

篇10

一、紧扣考纲,立足课本,把握专题主线,突出主题化

从对近几年中考历史试卷的分析不难看到,其立足点依然是基础的历史知识点、主干知识、历史阶段特征以及历史常识,因此复习时要做到依“纲”据“本”。“纲”即《历史课程标准》和《中考历史考试说明》,“本”就是历史课本,复习时《中考历史考试说明》和历史课本不要分离,要结合使用,以“纲”为指挥棒,“本”为载体。

专题复习是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让学生形成与专题相关的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感知,进而增强其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因此在确定主题时要抓住初中历史的主干知识。例如,在对九年级下册第1到11课进行课本整合专题复习时,笔者将主题设定为“20世纪美日关系”。确定主题后,把握专题主线同样也至关重要,不但便于提炼专题学习要点,写好专题复习提纲,还能深化学生的历史认识,提高审题、答题技巧。

二、分析探究,注重情感教育,突出历史学科的思想性和人文性

专题复习也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注重情感教育,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正确地考查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专题复习应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人文素养。在“20世纪美日关系”中,通过对课本的重新整合,学生在学习20世纪不同时期的美日关系的基础上感悟历史。教师设置问题:“学习了20世纪的美日关系,你有何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探究,认识到: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只有壮大本国的国家实力,才能避免被侵略,所以我们应该放眼全球,善于学习,以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三、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力求情境化,突出历史学科的综合性

将历史问题与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是中考的重要特点,同时也是让学生保持新鲜感,提高复习课关注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专题复习“20世纪美日关系”中,笔者在确定主题时就重视时事热点和历史知识的联系和整合,以热点问题带动历史知识,以历史知识丰富社会热点,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把课堂知识延伸到社会热点中去,将捕捉到的反映当前国际时政热点的问题――美日关系与学科教材主干知识建立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同时把知识学活、用活、内化、迁移,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在本专题的导入部分,由与美日有关的漫画切入,联系分析近期与美日有关的时事热点,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距离,进而发挥历史学科学以致用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