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工作建议范文

时间:2023-08-12 09:27: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税务工作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税务工作建议

篇1

去年以来,全国税务系统坚决贯彻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和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贯彻,积极推进税务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切实强化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两权”监督制约,大力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的成效。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税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少数领导干部作风不正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单位和部门不正之风有所抬头,违纪违法案件仍时有发生,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机制还不到位,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仍需加强。解决这些问题,巩固税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成效,还需要我们继续作艰苦努力。

今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我们党将召开十七大,做好税收工作意义重大。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税务工作会议,分析了当前税收工作面临的形势,提出了今年税收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强调要做到“四个坚持”,做好七方面重点工作。确保圆满完成今年各项税收工作任务,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调节分配的作用,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是全国税务系统的共同责任,也是纪检监察战线的重要责任。各级税务机关党组和纪检监察部门一定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按照中央纪委七次全会精神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贯穿于税收工作大局之中,贯穿于税收政策法规制定、税收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和改革的总体设计之中,贯穿于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运行的全过程之中。抓紧构建税务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税务机关领导班子建设、组织体系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管理基础建设之中,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坚定不移地把税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向深入,为税收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组织和政治保证。要按照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税务部门实际,突出重点,下力气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抓好领导干部教育、监督和廉洁自律。反腐倡廉工作,必须从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基础抓起,不断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学习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税务干部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继续学习贯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深入开展党纪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廉洁自律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教育和引导广大税务干部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工作宗旨,树立以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为基本内容的职业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依法征税、规范行政的意识,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增强廉洁从政的自觉性。要开展正反两方面典型教育,利用廉政典型开展示范教育,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利用近几年来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进行警示教育,深刻剖析原因,举一反三,教育干部。要构建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形成思想道德教育合力。

要认真落实总局党组制定的《关于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实施办法》,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要抓住关键部位和重点环节,强化对“两权”的监督制约,将权力运行的每一个部位、每一个环节都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积极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在税收执法权方面,要重点围绕税额核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其他发票管理、减免缓税审批、出口退税审批、所得税税前列支审批、税务稽查处罚等重点环节展开监督。在行政管理权方面,要围绕干部选拔任用、人员录用调配、大额经费审批、基本建设、大宗物品采购、服装制作、票证印制、信息化设备购置等重点环节展开监督。要全面推行政务公开。税务机关办理行政事项,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都要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要把涉及纳税人和干部职工切身利益、普遍关注的热点和影响执法公正的关键点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保证各项行政权力的运行始终处于公开、透明的良性循环中。

要抓好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切实解决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继续执行好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收入申报、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诫勉谈话等制度,跟踪执行效果,深入研究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加以完善,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

(二)进一步抓好违纪违法案件查处。严肃党纪国法,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是反腐倡廉的重要任务,也是惩治腐败的重要手段。惩治税务领域的腐败行为,是维护税务干部队伍肌体健康,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需要。要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依照党纪国法,坚决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坚决惩处各类腐败分子。要严肃查处违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的案件。严肃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权力、贪污贿赂、等案件。对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在商品房买卖置换中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购置或以劣换优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以借为名占用他人住房、汽车的,以赌博或变相赌博等形式收钱敛财的,借委托他人投资证券或其他委托理财的名义获取不正当利益的,为本人谋取预期的不正当利益或以各种方式为配偶、子女和其他亲友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要坚决清理纠正,并视情节作出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严肃查处税务干部违反税法擅自减免税、收过头税,不征、少征税款,以及挪用、截留、转引税款等问题。继续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要认真研究违纪违法案件的新情况新特点,严格依法依纪办案,注重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不断提高办案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三)进一步抓好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业不正之风的工作。治理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业不正之风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各级税务机关要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特别是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参与税务业务,利用职权摊派发行报刊、推销商品,到企业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各种费用等不正之风。要以提高税法遵从度和方便纳税人及时足额纳税为目标,加强和改进纳税服务工作,构建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要切实加强政风行风建设,积极参与地方政府组织的行风评议活动。充分发挥特约监察员在政风行风建设中的监督作用,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抓好有关问题的整改。

(四)进一步抓好税务系统反腐倡廉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靠教育,筑牢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二靠制度和管理,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三靠监督和惩处,形成对违纪违法行为的强大震慑力。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些都需要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建设和管理创新,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和监督,形成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有效机制。要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征管体制,优化业务流程,明确职责分工,健全岗责体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民主,落实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防止和纠正考察失真、“带病提拔”和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要完善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制定和落实干部交流、挂职锻炼、任职回避和公务回避办法,探索实行领导班子成员职务任期制,研究建立科学规范的干部选拔管理制度。推进财务管理改革。要强化预算管理,抓好预算执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继续扩大定员定额试点,稳步推进部门预算改革。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将支付范围扩大到全部预算单位。完善基建项目审批管理,严格落实项目管理责任制。坚持依法采购,规范采购实施计划编制,加大集中采购目录的执行力度,提高政府采购集中程度。要切实抓好各项制度的执行,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尤其要加大查处违反制度行为的力度,坚决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全面加强新形势下的税务系统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这是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讲话中进一步强调要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明确指出,现在中央的大政方针已定,关键是抓好贯彻落实。要落实好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实现我们既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保持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作风,意气风发地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去工作、去奋斗。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税务系统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多年来,总局党组非常重视加强作风建设,先后就加强理论学习、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关心干部职工工作生活、制止公务活动中奢侈浪费行为等作出具体部署,经过全系统广大干部共同努力,税务系统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不断改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税收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税务系统党的作风建设面临的艰巨任务,清醒地看到一些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的一些突出的作风问题,主要是:有的不重视学习,理论水平不高,领导能力不强。有的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有的全局观念不强,工作中协调配合不够,效率低下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作风漂浮,深入实际、联系基层少,工作不落实,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形式主义、仍然存在。有的事业心、责任感不强,工作得过且过,甚至失职渎职。有的贪图享受,奢侈浪费之风比较严重。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领导干部身上,但其消极影响和后果不可低估。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要充分认识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大意义。党的作风体现着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总书记深刻指出,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对于我们党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至关重要。要充分认识到,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的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联系税务工作实际来说,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我们落实新时期税收工作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工作宗旨,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加强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的重要保证。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也是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领导干部作风是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外在反映,是干部党性修养、政治品质、道德境界的具体表现。良好的作风是抵御消极腐败现象和保持清正廉洁的重要保障,不好的作风往往是走向消极腐败的助推因素。从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腐败案件看,不少人违纪违法都是从作风上出问题开始的。这就说明,领导干部一旦在作风上放松要求,就会降低甚至丧失拒腐防变的能力,就会解除反腐倡廉的思想武装,最终滑入腐败堕落的深渊。只有不断教育和引导各级税务机关领导干部自觉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观念的侵蚀,坚持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及早发现和解决作风方面存在的苗头性问题,才能有效防止和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切实把反腐倡廉工作引向深入。

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指出,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在工作中要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各级税务机关领导干部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结合税收工作实际,努力发扬八方面优良风气,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建设。

(一)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学习是进步的根基,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途径。同志指出,领导干部加强学习,不仅可以开阔眼界,增长学识,增强为党和人民工作的本领,而且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道德修养。总书记指出,一个领导干部只有在理论上坚定,政治上才能清醒,工作中才能有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作为领导干部不抓紧学习、不抓好学习,就难以承担领导事业科学发展的重任。各级税务机关领导干部要积极响应总书记进一步加强学习的号召,深入持久地抓好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努力成为学习的表率。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真正学懂弄通,提高理论素养。改进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把中心组学习与专题研讨、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要根据履行职责的要求,结合税收工作实际,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学习现代经济、税收、财会、法律、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努力成为领导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行家里手。还要学习一些历史、文学、社会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文化修养。要力戒浮躁,减少应酬,挤出时间,专心学习。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自觉成为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的表率。

(二)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才能无往而不胜。是心系群众、服务人民,还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是衡量领导干部作风是否端正的试金石。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税务部门在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肩负着重要职责,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税务机关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要坚持依法治税,积极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大力组织税收收入,确保税收收入随着经济发展平稳较快增长,不断增强国家财力,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等方面需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财力保证。要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和调节分配的作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公平正义、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税收工作关系千家万户,直接面对广大纳税人。税务部门是政府形象的窗口。要加强和改进纳税服务工作,坚持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在税收征管中要注意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下大力气清理、简并要求纳税人报送的各种报表资料,避免纳税人重复报送。强化税收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开展纳税咨询服务和援助,帮助纳税人掌握税法知识,熟悉办税程序。合理简化办税程序,推行申报纳税“一窗式”管理、涉税事项“一站式”服务,实行多种申报和缴款方式,推进税库银联网,方便纳税人办税。各级领导干部要关心税务干部职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按国家政策规定为干部职工办实事,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健全和落实基层联系点制度。县局以上的领导干部都要选择一个基层单位作为联系点,深入下去,开展调研,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推动工作。要增强为基层服务的意识。部署工作要充分考虑基层的实际情况,增强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精简文件,精简要求下级税务机关报送的报表资料,切实减轻基层的工作负担。落实基本支出经费最低保障线制度,并对经费支出情况进行跟踪核查,确保经费向征管、基层和中西部倾斜。

(三)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各级税务机关领导干部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克服浮躁情绪,抛弃私心杂念,下决心从文山会海和迎来送往中摆脱出来,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投到抓落实中,创造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决克服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始终保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要励精图治,尽职尽责,永不懈怠,敢抓敢管,做勤政的模范。税收工作政策性很强,也很具体,必须认真负责,严谨细致,全面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坚决克服工作中大而化之、粗糙马虎的现象。要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努力取得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等方面实际效果。实践证明,真抓实干就会见实效,那种满足于一般号召,做表面文章的做法,是不会取得什么成效的。要坚决防止抓而不紧、浮而不深、粗而不细、华而不实,做到抓紧、深入、细致、务实。定下来的事情就要雷厉风行、抓紧实施,部署了的工作就要督促检查、一抓到底,重要环节要身先士卒、靠前指挥,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税收事业推向前进。

(四)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传家宝。现在,我们的工作、生活条件都大大改善了,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传统仍然不能丢。还要看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也是一种精神状态,能够起到砥砺意志、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形成凝聚人心、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既要靠制度约束,更要靠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领导干部中是勤俭节约之风盛行,还是奢侈浪费之风泛滥,对社会风气会产生重要影响。“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各级税务机关领导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大力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在各项工作别是公务接待、办公楼等设施建设、车辆购置和使用等方面,都要贯彻勤俭节约的原则,精打细算,严格把关,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要认真贯彻党政机关会议、公务接待和差旅费管理有关规定,严肃财经纪律,减少经费支出。总局机关要带头执行好这些规定。各级领导干部下基层要把精力放在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推进工作上,并自觉遵守公务接待规定,形成良好风气。

(五)要顾全大局、令行禁止。总书记深刻指出,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党、这样一个大国,要维护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办成一些大事,保持社会团结和谐,必须有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如果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出现一盘散沙的局面,那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而且会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后果。我们的领导干部,无论是在地方工作还是在部门工作,都负有维护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政治责任,都必须自觉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都必须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和中央大政方针的统一性和严肃性,坚持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局部服从全局,确保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党和国家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各级税务机关领导干部,都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税收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自觉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对税收工作的各项要求,坚决维护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统一性和严肃性,决不能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牢固树立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工作宗旨,坚持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管,大力组织税收收入,完善和落实各项税收政策,自觉服务于“五个统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要坚决贯彻总局党组的工作部署,把新时期税收工作总体要求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位。要加强国、地税局之间、上下级税务机关之间、征管查之间、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制约,又有协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工作合力,坚决避免推诿扯皮等现象的发生。同时,要善于把中央和总局精神与地方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真正做到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统一。

(六)要发扬民主、团结共事。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持正确集中,是凝聚力量、正确决策的必然要求。各级税务机关领导干部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规定,严格按照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办事。凡是重大问题都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决策前集思广益,决策时充分发扬民主,集体讨论决定。建立和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集体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领导班子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发扬民主,乐于听取各种意见包括不同意见,自觉接受监督,善于团结班子全体同志一道工作,不能个人说了算,更不能搞独断专行。分管领导要按照会议集体讨论作出的决定,组织开展各项工作。班子成员之间要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维护班子团结。团结问题至关重要。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团结也出干部。领导干部要淡泊名利,胸襟开阔,公道正派,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团结共事,彼此尊重,成为政治上志同道合的同志,思想上肝胆相照的知己,工作上密切配合的同事,生活上互相关心的挚友,不断增强班子的合力,共同推动形成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局面,带领广大税务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地完成各项任务。

(七)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各级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而不能用来为自己或小集团谋私利。税务部门是执法机关,领导干部手中都掌握一定的减免税审批、经费审批等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一定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各级税务机关领导干部都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经常想一想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从哪里来的、应该为谁所用这个重要问题。要想明白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既是责任也是义务,领导干部应当对人民负责,运用手中权力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办事。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做到既要干事,又要干净,一身正气、一尘不染,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要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认真贯彻“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严格落实“四大纪律八项要求”,时刻警惕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对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提醒、约束,使他们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同时,要防止别有用心的人从他们身上打开缺口。各级领导干部都不能为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谋取不正当利益,更不能为他们的违纪违法行为充当保护伞。各级税务机关要坚持原则,严格按照政策和制度办事,决不允许对领导干部的亲属搞特殊照顾,决不允许为他们谋取不正当利益提供任何方便。

(八)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生活情趣和道德情操,不仅关系到自己的个人品行和形象,而且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因而决不是小事。一些干部蜕化变质,一步步陷入违纪违法的泥坑,往往都是从吃喝玩乐这些看似小事的地方开始的。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干一番事业,首先必须锤炼品德,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做好领导工作,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而且要有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各级税务机关领导干部一定要加强思想修养,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讲操守、重品行,注意防微杜渐,坚决抵御腐朽没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要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明辨是非,克己慎行,正确选择个人爱好,提高文化素养,摆脱低级趣味,决不能沉溺于灯红酒绿。要慎重对待朋友交往,坚持择善而交,多同普通群众交朋友,多同基层干部交朋友,多同先进模范交朋友,多同专家学者交朋友。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努力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一个样,有监督和没有监督一个样,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深入推进税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一)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按照中央精神,全面落实党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检监察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参与和支持的反腐败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税务机关党组要对反腐倡廉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各级税务机关“一把手”要对反腐倡廉工作负全责,对重要工作和重大问题亲自抓。其他班子成员要根据工作分工,对分管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事关税收工作全局,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人的事,各部门都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纪检监察部门要积极协助党组研究、部署和督促反腐倡廉工作,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力量,认真落实反腐倡廉工作的各项任务。人事、巡视、机关党委等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按照责任分工,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其他部门要结合自身业务工作特点抓党风廉政建设,切实负起具体抓落实的责任。各部门负责人作为本部门反腐倡廉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认真落实“一岗两责”,对本部门干部职工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特别是在征收管理、税政管理、财务管理、行政审批等工作中,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严格贯彻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决不能违规行事。

(二)切实强化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领导和监督。各级税务机关党组要高度重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坚持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从制定规划、组织领导、制度保障、督促检查等方面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体制机制。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明确抓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具体任务,及时发现和解决领导干部作风方面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作风状况的监督,强化领导班子内部监督,注重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防止不良风气的侵蚀。要加强对与领导干部作风状况密切相关的关键环节的监督,并把监督关口前移,注重事前监督和防范。特别要落实好总局党组关于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施巡视检查的意见,进一步加大巡视工作力度,提高巡视工作水平。

篇2

依据税收征管法和有关税收稽查工作制度,为使这一制度在工作中具有可操作性。从四方面明确稽查建议制度内容:一是明确规定税务稽查建议形式为一案一建议、一案多建议和多案一建议三种。要求稽查小组每检查一户企业,或者在某项专项稽查工作结束后,规定时间内,采用书面形式向相关部门反映和传递工作中发现关于征管部门管理漏洞和纳税人方面有关涉税违章违纪的问题。二是明确税务稽查建议的实施主体,为稽查局稽查和审理两个部门。稽查人员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向审理股传递;审理股根据审理和建议情况,制定《税务稽查建议书》向征管部门或纳税人反馈。三是明确稽查建议事项。税务稽查建议事项分对外建议和对内建议。对外建议是针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在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各税缴纳和发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及整改建议;对内建议主要是对系统内各征管单位在政策法规执行、税收征管、纳税核定等方面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四是明确税务稽查建议书和反馈意见报告文档格式和形成时限,以及送达和存档备案管理流程措施。通过明确上述内容,使税务稽查制度日趋成熟与完善,发挥出了这一制度在促进管查互动中应有的作用。

却发现,但在近三年的稽查工作实践中。要真正落实好这一良性互动管理办法,稽查部门的职责不能只是定位于通过立案稽查堵塞偷税漏洞,打击涉税违法行为,而要着眼加强税源管理全局的高度,本着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方针,通过分析涉税案件的特点及作案手段,发现税收征管薄弱环节及漏洞,并从加强税收征管的角度向征收管理部门和纳税人提出预防和改进管理的建议,即实行稽查建议制度,促进稽查成果的转化利用,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管查互动,以查促管的效果。事实上自2007年至今,从我局探索和推行这一制度的实践来看,这一制度对加强税收征管、改善纳税企业经营管理及规范财务核算发挥了长足的作用,受到征管部门和纳税人的广泛好评,更得到上级机关的肯定。

完善制度建设。自2007年起,明确稽查建议内容。为贯彻落实好市局《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良性互动管理办法》稽查局在稽查工作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稽查建议制度,使稽查工作成果得到有效利用,真正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

以及税务部门在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薄弱环节和征管漏洞,所谓稽查建议制度我认为就是指国税稽查部门对稽查过程中发现的纳税人在税收缴纳等方面存在缺陷或需要规范的行为。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提出适当的稽查建议,及时传递给纳税人或税政、征管等职能部门,由纳税人或相应职能部门进行整改或落实后,按照固定的程序将整改结果和落实意见反馈给稽查局,从而不断完善税收法制和强化税收征管的制度。

推行责任考核机制,强化制度落实。实行稽查建议制度,对税务稽查人员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要求我们稽查人员在查找问题和提出建议时要坚持尊重事实、公正合法、切合实际、突出重点和注重时效的原则;其次是要求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要透彻,要明确指出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以便为征管部门和纳税人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这决定了税务稽查人员在稽查建议的形成与落实的工作过程中,负有较重大的责任。

为能强化税务稽查建议制度的落实,我局推出了稽查建议责任追究与工作考评机制。一方面我局结合议案、评案和集体审理等工作制度,采取查评结合方式,不断完善稽查建议制度。我们稽查局要求定期组织检查人员对个案的查处情况进行集中汇报,集中讨论案件检点和问题产生的原因;而在案件提交审理后,稽查局更组织案件审理小组人员进行集中审理,除审理定性外,把稽查建议也作为讨论的内容,检查人员根据检查情况结合集体讨论的要点,撰写稽查建议书,且严格要求稽查建议要根据稽查中发现问题的事实、情节和程度等,及时、准确地相应提出的。稽查建议书要求内容明确,用语准确,所提建议要切合实际,具有针对性,并有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然后再报经分管局长、局长审阅后,再由稽查局的名义制发,以严保稽查建议质量关。

在确保了稽查建议的质量关的同时,我局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逐步规范稽查建议的责任追究和工作考评机制,以此保证稽查建议制度的落实。一是将《税务稽查建议制度》纳入稽查、审理岗位职责,明确规定稽查人员、审理人员提出《税务稽查建议书》的操作规程,对稽查人员在税务稽查实施过程中,对应当提出稽查建议而未履行的,或敷衍塞责,草率提交不负责任的建议书的,将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二是将稽查建议工作列入工作考核与评价,我局要求检查人员对检查有问题的案件,必须要有稽查建议,并在结案前完成,坚持将稽查建议的提交情况作为稽查人员工作绩效考核内容之一。

推进管查良性互动,发挥制度作用。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目前我们已初步建立起了适合我局工作实际的、比较系统规范的一套税务稽查建议工作制度。几年来,我局在组织开展重点行业专项检查、重点地区的专项整治和偷、逃、抗、骗税案件的稽查过程中,对发现的涉税违法犯罪新动向和因管理漏洞而造成的典型案件,一经结案,都经过认真讨论分析,查找原因对策后,先后已向征管部门和纳税人制发稽查建议书43份,仅2009年就制发了20份,从反馈的情况来看,起到了很好的加强税收管理,预防同类税收违纪违法行为再现的效果。

我们的实践证明,稽查建议制度有利于促进稽查成果的转化与利用,达到促进稽查与征管的良性互动,不断完善税收法制和强化税收征管,保证税收工作目标的实现的效果。我们通过稽查建议书向征管部门反馈在稽查中发现的征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征管部门根据我们稽查建议中的问题类型,再有针对性开展纳税评估,查找原因,更自觉加强了管理,特别是对一些共性问题,征管部门可根据稽查建议,有针对性地健全制度,堵塞漏洞,达到了查处一个企业、解剖一个行业、规范多个行业的效果。如2008年,我局对富池地区某铜矿检查后,发现该矿有采矿工程外包,提供原材料未申报纳税的问题,处理结案后,向富池分局制发了稽查建议,富池分局收到建议后,加强了对该户的监控,并且对其它矿山企业工程外包的情况进行了清理,督促其它企业按规定申报纳税,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促进行业规范管理的效果,真正发挥出了稽查建议制度的作用。

篇3

一、指导思想

开展2012年全县国税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回头看”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切实强化税源管理,规范税收执法,优化纳税服务,加强作风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为全县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评议对象

今年行风评议“回头看”工作的对象为全县国税系统各单位和部门。

三、评议目标

围绕省局“依法行政深化年”要求和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以切实解决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以税源管理、办税服务、税务稽查、涉税审批等关键部门和重点部位工作开展评议,全面促进科学发展,推行依法行政,加强队伍能力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四、工作任务

本次行评“回头看”工作的任务是在巩固年行风评议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好下列工作:

(一)加强作风建设。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及时整改问题和不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面向纳税人,面向基层,面向社会,通过开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热线电话、新闻媒体等途径,开展纳税人评国税、相关部门评国税“两个评议”活动。以构建纳税服务“四个转变”项目建设为抓手,持续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以“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为契机访民情、促发展,有效巩固和提升国税部门的良好形象。

(二)开展“三查三治”。扎实落实县纪委开展的治庸、懒、散“三治”和查作风、纪律、效能“三查”活动。组织好与国税干部签订一份作风建设承诺书、召开一次组织生活会、开展一项督查活动、组织一次民主测评等“四个一”活动。县局将明察暗访,主要检查各基层单位工作纪律执行情况、制度落实情况、工作职责履行情况,看是否存在不兑现服务承诺、服务态度差、“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不作为现象;是否存在工作拖沓、推诿扯皮、效能低下等慢作为现象。

(三)完善内控机制。认真落实全县国税系统内控机制建设工作方案。按时完成内控机制建设各项工作任务,及时清理各岗位工作职责,审核《权力清单》《岗责手册》《工作流程图》《岗位风险防控要点》《内控管理制度汇编》等资料,按照宣传动员、人员培训、工作制度“三到位”要求,切实熟悉各模块功能,定期查看岗位风险、上报涉税风险、记录工作绩效,保证数据录入的准确性、系统维护的及时性、风险查找防范的全面性,确保内控机制建设相关资料于8月31日前全部录入“湖北国税内控机制管理信息系统”,9月1日全面上线运行。

(四)强化普法宣传。抓好“六五”普法,以第20个全国税收宣传月活动及12.4法制宣传日为契机,结合“依法行政深化年”活动,组织全县国税干部参加市局依法行政知识竞赛。依托国税内部办公网、长阳政务网、长阳纠风网、办税服务厅等平台全面公开政务信息,宣传税收政策。继续加大对涉税违法案件的曝光力度,增强全社会依法诚信纳税意识。

(五)落实专项治理。按照省、市局和县纪委专项治理工作要求,继续深入治理“三公一金”问题,认真执行公务接待管理制度,严格公务接待经费预算管理;完善因公出国(境)管理制度,严禁公款出国(境)旅游;集中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标识制度落实情况专项检查;严肃查办党员干部接受礼金和各种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的行为。集中治理“小金库”,监督落实“三重一大”,进一步巩固治理成果,建立长效机制。

(六)提升队伍素质。按照市局分类培训要求,及时派员参加基层业务骨干培训班;强化基层领导培训,按时落实市局对基层分局班子成员举办税源管理专题培训班,提高分局领导收好税的能力;巩固和深化“五基达标”成果,组织落实好全员“五基达标”抽考验收。

(七)实施“文化促廉”。在巩固现有廉政文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重点组织开展廉政文化“四项活动”。一是开展读书思廉活动,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中心,引导干部“读经典、颂名篇、唱红歌、传箴言、记廉史”;二是开展廉政“三进”活动,大力推进廉政文化进基层、进机关、进家庭;三是开展反腐倡廉理论征文活动;四是开展“一局一品”创建活动,精心打造具有廉政内涵的精品项目。

(八)落实“一案双查”。落实“一案双查”制度,加强查办大案要案的组织协调,规范案件审理和监督管理,完善重大案件和重要件督办机制。坚持依纪依法办案,严肃查办国税干部参与、失职渎职、、、等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对重要案件实行“一案一报告、一案一分析、一案一教育”,切实整改案件暴露的相关问题。

五、工作步骤

各单位要科学、合理安排,按照下列工作步骤完成好今年的行风评议“回头看”工作。

(一)部署发动阶段(5月)调整充实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领导和工作机构,明确任务,落实责任,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发动广大干部职工和纳税人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各基层分局要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行评“回头看”工作。及时与评议代表沟通联系争取工作支持。

(二)自查自纠阶段(6月)通过明察暗访、座谈走访、设点接受群众投诉咨询和发放问卷调查表等形式,着重检查去年政风行风评议工作中未整改、整改未到位、回潮反弹的问题,查找本单位政风行风建设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分析原因,着力抓好自查自纠。

(三)整改落实阶段(6月至7月)针对自查自纠收集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在去年政风行风评议中存在的问题,制订措施进行整改。对今年行风评议“回头看”工作中部署的八项工作,要逐条逐项对照落实,为召开评议大会做好准备。

(四)总结考核阶段(8月)一是各单位要以良好的姿态展示国税形象,积极准备,参与行风评议“回头看”考评工作;二是行风评议“回头看”情况将列入单位目标管理考核。各单位于8月20日前将今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回头看”工作总结上报县局监察室。县局8月底上报市局和县纠风办行评“回头看”工作总结。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多方联系。各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行风评议“回头看”工作,把此项工作作为履行职责、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载体,作为构建和谐国税的重要手段,认真组织,抓好落实。要加强与当地党政领导、纠风办、评议代表、特邀监察员、纳税人、新闻媒体等单位和人员的联系,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向社会宣传国税工作职能,宣传国税系统行风建设。

(二)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县局成立全县国税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回头看”工作领导小组,县局党组书记、局长薛传斌为组长,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单位和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监察室,负责民主评议“回头看”的指导协调等工作。各单位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分级负责”的原则,确保上下联动,内外互动。

篇4

会上局党组书记、局长就去年市局民主评议机关工作及评议结果进行了总结和通报,对下步如何抓好整改和今年的民主评议工作提出了要求。在总结去年民主评议机关工作时,他充分肯定了市局机关和系统各单位积极参与评议、广泛征集意见、认真组织整改所取得的成绩。对社会各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他认为这是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国税工作的关心、爱护和支持。同时,分干部队伍建设、税收征管查、税收执法、税收宣传、税收政策、干部待遇等六个方面查找了市局机关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讲到下步如何抓整改和今年的民主评议工作时,他指出:首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端正态度,正确对待评议结果和自身工作。对国税部门来说,名义上是评市局机关,但实际上是对整个系统的评议,所以,一是要进一步充分认识民主评议机关工作对推进国税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评议,有利于促进机关工作作风的转变,推进机关建设;有利于扩大政治民主,推进依法行政;有利于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更好地实践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有利于我们在大力推进国税改革与发展的同时,着力解决国税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着力解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要求与干部队伍素质相对不相适应的矛盾,着力解决加强廉政建设与提高服务效益的矛盾。二是要正确对待民主评议中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从总体上讲,去年民主评议,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国税部门的评议是客观公正的,提出的意见也是中肯的,充分体现了对国税工作的关心、爱护和支持。当前要注意防止和克服“三种倾向”,即消极畏难或盲目乐观的思想;与己无关、无所谓、不搭界的思想;对评议不赞同,对结果不认同,对整改不积极主动的思想。切实做到“三个统一”,即统一正视现实不泄气,力争减少意见的认识;统一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为国税形象增光添彩的认识;统一积极响应,人人参与,层层负责,形成齐抓共管的认识。三是正确认识系统自身的工作和存在的问题。国税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各行各业,达到人人满意难度很大,但我们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从对党和人民负责的高度出发,把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切实通过民主评议机关工作,把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作为改进国税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使国税工作能更好地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其次,要明确责任,突出重点,花大力气狠抓整改措施的落实和今年的民主评议机关工作。他指出:今年整改的总体目标要求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以民主评议机关工作为新的起点,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明确整改任务,落实整改责任,完善整改措施,力争今年民主评议活动中群众的意见有明显减少,重点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大整改力度:

一、要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干部两个素质。要狠抓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质。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干部职工,继续深入学习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及中纪委第三次会议精神,掌握主要内容,把握精神实质,努力在工作实践和自身建议的结合上下功夫。要狠抓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继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领导干部交流、岗位轮换、班子内部分工定期交换等制度;积极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规范后备干部管理、培养和使用;要针对领导干部角色岗位转换,进行角色培训;要坚持定期考察制度、巡视制度和谈话、诫勉制度;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级党组议事决策机制,严格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切实落实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保证决策的正确,规范权力的运行;要严格落实工作报告制度,建立健全各县(市)、区局和市局各直属单位向市局党组报告工作制度和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年度工作报告制度,接受群众的评议和监督。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业务素质。进一步完善网上政工园地,畅通民主渠道,积极探索运用现代化手段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继续开展以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为基本内容的税务干部职业道德教育。落实按级谈心制度,加强沟通,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掌握干部的思想动态,切实解决干部职工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业务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业务能力为目标,按照干部培训五年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规范培训管理,促进培训效果的提高。开展好能级管理试点和推广。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激发队伍活力。健全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加强对各单位、机关处室和干部的考核,确保税收各项任务的完成。开展岗位比武竞赛和岗位能手评比活动,营造学技术、比干劲的良好氛围。要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单位、文明机关、文明处室创建工作,明确目标、创新载体,建立文明创建的长效机制,精心开展争创活动,对文明创建工作加强动态管理和平时考核。

二、要突出税收政策法规,进一步加强税收宣传。要狠抓税收政策法规的宣传,不断提高纳税人知法、用法水平。在继续搞好每年一度的税收宣传月活动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税收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12366税收服务热线工作,切实为纳税人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同时,要及时开展针对性强的宣传活动,采取发送税收政策知识卡片、税收宣传图片展、涉税案例展等形式,进一步向社会公众普及税收知识,使广大市民真正了解和熟悉税法,正确掌握和运用税法,不断提高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意识。要进一步加强宣传阵地建设,不断提高税收宣传的有效性。要依托社会力量搞宣传,加强与新闻界的合作,继续在各大报刊、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上开辟专版(栏),不断充实刊出内容,以扩大税收政策法规宣传的辐射面。进一步完善外网网站建设,法规部门要将最新的税收政策法规及时在外网上公布。要进一步增强税收政策的透明度,加大打击各种涉税犯罪力度。要通过各种媒体和办税服务厅显示屏等多种手段,大力宣传公开办税制度、税务人员工作纪律、税收优惠政策和偷、欠、骗、逃、抗税的处罚规定及标准等,尤其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涉税违法典型案例,利用媒体或展览板报等进行曝光,扩大影响,形成震慑力,使纳税人明白自己的权利、义务,促进征纳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合作。要加大国税形象宣传的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效应。对在税收政策、税务执法、税收征管、窗口服务、帮困扶贫等工作中涌现的好人好事,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大力宣传,从而使广大纳税人更多地了解国税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

三、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要继续抓好规范化“窗口”建设,进一步更新服务理念,要把纳税服务贯穿于税务行政行为的全过程,与目标考核紧密结合。要进一步完善纳税服务的项目、标准和办法,做到规范设置,提高效率。在为纳税人服务方面做到“五心四无三一样”,即热心接待,细心查看,耐心解释,精心操作,诚心待人;无差错,无纠纷,无违纪,无反复;大企业与小企业一样,熟人与生人一样,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一样。坚持科技加管理的方针,加快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税收服务水平和效率。努力实现“三个结合”:即“人服务”与“机服务”相结合,最大限度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服务效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进一步明确各项涉税事务的程序结构,提高服务的水准和效率;“硬服务”与“软服务”相结合,在抓好以贯彻落实工作规则为主要内容的“硬服务”的同时,抓好以思想教育和提高业务水平为主要内容的“软服务”。要继续完善全程服务等,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纳税服务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纳税人需求。要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半年要组织行政许可法专门培训,认真梳理审批事项,逐步实行事务性审批与政策性审批的分离,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加强纳税服务体系的配套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培养一支过硬的纳税服务队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开展职业道德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不断提高干部政治素质。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两权”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坚决制止和查处税务人员“吃、拿、卡、要、占、报”等不正之风。建立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规范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率。要进一步发挥义务监督员、特邀监察员作用。要继续开展特邀监察员的明察暗访等监察活动,通过加大平时的监督力度,强化“慎独”意识;定期不定期地对全系统开展涉税服务工作的情况进行检查,召开特邀监察员工作会议,认真听取特邀监察员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创造性地开展优质服务提供依据。

篇5

为深入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增进社会各界对税收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搭建起税企沟通桥梁,结合工作实际,***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决定邀请纳税人共同开展“纳税人开放日”活动,特制定以下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本次“纳税人开放日”的主题是“新税务 新作为 新服务 新体验”。活动依托办税服务厅、电子税务局、导税台、12366纳税服务热线等,邀请纳税人走进税务局,零距离体验和了解税收服务,听取纳税人对办税服务厅在纳税服务、办税流程、纳税人课堂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增进社会各界和纳税人对税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提升税务新形象,进一步优化便民办税举措,提高纳税人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活动时间及地点

2019年5月28日,上午9:00,办税服务厅

三、活动参加人员

邀请***税务局第一党支部党建联系单位党员职工代表参加“纳税人开放日”活动,还可以通过向社会公开的方式,邀请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税收事业的纳税人和群众,在限定人数内自愿报名参加。

四、活动内容

1.将纳税人请到办税服务厅、电子税务局、导税台,配备业务精、素质高的税务工作人员,引导纳税人现场了解、办理各窗口服务功能和业务流程,零距离体验业务受理、自助办税、咨询导税等涉税业务办理,亲身体验办税全过程。

2.召开“优化纳税服务 共话减税降费”座谈会。向纳税人宣讲便民办税服务平台及其配套的服务举措以及减税降费相关措施,就纳税人关心的热点、难点、涉税事宜等进行面对面交流,听取收集纳税人的意见建议。

3.开展纳税服务调查问卷。通过调查的形式,了解纳税人对税务部门开展税法宣传、提供纳税服务的评价及需求的真实资料,从而有针对性地、高效地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工作,为纳税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五、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上下联动。此次“纳税人开放日”活动是税企党建共建的实践与探索,分局全体干部要充分认识到此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活动作为深入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的重要内容,作为改进工作作风、优化办税服务、密切征纳关系的重要举措,制定方案,明确责任,确保活动顺利开展,争取办出特色、办出成效,树立肃州税务新形象。

2.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及早做好活动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办税服务厅要挑选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讲解员、操作员,为纳税人全面、详细讲解、演示各项办税操作,展现税务机关便民、高效、亲和的新形象、新风尚。

篇6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新一届特邀监察员座谈会。大家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多年来十分关心地税工作,积极参与地税机关的税收法治建设和行风建设,对改进地税工作作风,改善服务态度,促进廉政勤政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藉此机会,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想借这个座谈会,向大家通报一下市地税局今年以来的主要工作,同时,对几年来行风建设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以更好地改进工作。今天大家能在百忙中参加会议,我们十分感动。下面,我向大家通报一下地税工作情况,也算是座谈会的引子吧。

一、今年以来全市地税工作的主要情况

根据省地税局的工作部署,今年,我们在全系统开展了“管理年”活动,以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为基本要求,围绕税收管理、执法管理、服务管理、队伍管理和行政管理这“五项管理”,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举措,促进整体管理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抓税源,进一步强化税收管理。我们以税负分析为手段,实施纳税评估,加强税收检查,查找征管漏洞,努力增收促收。截至7月底,全市入库各项地方收入229421万元,同比增长22.01。为切实解决税负分析中发现的问题,增强堵漏促收的针对性,我们依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开展“零申报”专项整治工作,重点解决“零申报”比重高的问题。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零申报”税收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确定利用连续几个月的时间,争取“零申报”比例逐月减少,实现基本杜绝非正常“零申报”的目标。对于确认为非正常“零申报”的纳税人,我们区分情形,全面实行核定征收管理。从统计情况看,全市年初各税种“零申报”户数为4257户,到目前通过文秘站 重新鉴定的方式,调整税种鉴定错误、纳税期鉴定错误等业户856户,转为核定征收管理的业户975户,目前的“零申报”业户较年初下降了31,通过专项整治活动增收税款1299万元。

二是以核定征收促查账管理,重点解决企业所得税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我们针对部分企业虚假零申报、常亏不倒等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企业所得税征管的状况,研究出台了对中、小企业的企业所得税核率核定征收的相关办法,分行业制定税收核定标准,规定对虚假零申报、常亏不倒企业的核定面达到100。目前,通过调查核实,初步掌握全市有1500多户企业存在企业所得税虚假零申报和常亏不倒等问题,我们已经对其中的1093户企业实行了核定征收管理,共核定税款2498万元,已入库税款1613万元,对于其余400多户企业的核定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三是科学、合理调整个体税负,解决个体业户税负差异较大的问题。我们专门下发了《关于全面开展个体税负调整工作的通知》,结合个体业户营业税起征点的调整,部署督导各单位对所有个体工商户重新进行税收定额核定,全面开展个体业户基本情况调查,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测算,准确掌握个体业户实际经营情况,并利用微机定税系统,科学合理地确定个体业户的应纳税额。同时,推行了定额听证制度,落实定额公开制度,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保证定额公平、公正、公开。

四是开展专项清查活动,解决漏征漏管问题。我们下发了《关于开展清查漏征漏管户活动的通知》,确定了宾馆、写字楼、大型综合市场、集贸市场内的个体、私营业户等7个清点,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清查活动。在清查工作中,我们坚持突出重点、拉网清查、不留死角的原则,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人员,开展逐街、逐户、逐村、逐商业区、逐集贸市场的清理,对漏征漏管户及时补办登记,纳入正常纳税管理,做到清查一户、登记一户、处理一户。同时,以全系统的清查活动为契机,形成了部门间的信息比对和应用管理制度、税收管理员定期巡查制度、漏征漏管户情况定期抽查考核制度和税务登记信息审核制度,逐步建立起清查漏征漏管的长效机制。

五是深入推进社会综合治税,解决零散税收管理难的问题。4月份,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20__年目标绩效管理考核工作的意见》,将综合治税工作列入对市直部门和中央省属驻威单位业务工作的考核内容,对32个部门向地税部门提供涉税信息情况,代征、解缴税款情况,协作配合征收税款等事项进行考核,调动起了各部门综合治税工作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综合治税工作向纵深发展。今年以来,通过社会综合治税网络,采集涉税信息6万多条,有效控管了隐蔽零散税收。如我们通过与市房管局协商,采取“先税后证”的形式,在市房地产交易大厅派驻税务人员征收房地产交易的相关税收,目前,已征收税款200多万元。在外籍个人所得税征管方面,我们依托社会综合治税网络,根据从劳动部门、出入境管理部门获取的外籍个人就业信息,在全市普遍推行了外籍人员个人所得税“一人一档”管理,并成立了外籍人员纳税约谈工作小组,定期对外籍人员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情况进行审核、评估。目前,共控管外籍人员1016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47人,今年上半年,组织入库外籍人员个人所得税1533万元,增收860万元,同比增长127.8。

(二)抓内控,进一步强化执法管理。我们在全系统推行了税收执法责任制,注重运用好税收执法自动监控考核系统,实施执法通报,开展执法评议考核,严格过错责任追究,并建立了月调度机制,对执法责任制运行、过错原因分析、申辩调整、责任追究等情况进行调度,推动执法管理有序、规范进行。从7月份执法责任制计算机考核系统中反映的数据来看,

全市执法责任过错比去年年底下降了89。我们进一步发挥执法预警制度的作用,根据对基层执法的调研,每月发出预警预报,对可能出轨的苗头性问题提前打招呼,避免了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确保具体行政行为“零败诉”。同时,严格了规范性文件管理,建立了备查备案制度,确保抽象行政行为“零过错”。还建立了执法联系点制度,在县级局各确定一个基层分局作为执法联系点,每季度进行走访、座谈、检查,收集第一手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出台管理措施,以点带面,推动全市税收执法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抓优化,进一步强化服务管理。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同城通办系统,实现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管理、行政受理、咨询举报等涉税事项的同城通办,使市区内的纳税人可以随意选择办税场所,无论到哪一个地税机关的办税场所,都可以办理相关涉税事宜,为纳税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纳税服务活动,全市确立了340个纳税服务联系点,手机短信提醒服务120__多户次,对网络报税企业的“网送税法”面达到了100。为增强税法宣传的深度和广度,我们组织专门人员编撰了共计35万字的《地方税收应用实务》,准备于9月初在系统内外发放5000本,发放范围包括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领导,在威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年纳税100万元以上的纳税人以及系统内的全体干部职工,既扩大宣传面,为纳税人及社会各界了解掌握地税知识提供方便,又为地税干部职工系统地学习税收业务提供教材。

(四)抓创建,进一步强化队伍管理。我们把创建学习型机关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从更新理念入手,在干部职工中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营造团队学习、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和快乐学习的良好氛围,并倡导学习成才、岗位成才、创新成才、实践成才,形成“学习—提高素质—创新工作—推动发展—持续学习”的良性循环机制,进而构建起学习型班子、学习型团队。一是改进学习方法,激发潜力。我们依托每周讲坛、内刊杂志、内部网络、图书室、培训讲座“五个平台”,采取对外借智、交流互动、异地体验、实战演练、反思学习和骨干带动“六种方法”,进一步完善了学习机制,为干部职工主动学习、自觉学习提供了条件,营造了氛围。二是发挥保障作用,引发活力。我们发挥用人机制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大交流轮岗力度,在中层干部中实行竞争上岗和末位淘汰,以流动性保障适应力。同时,发挥激励机制的杠杆作用,进一步完善岗位能级管理,加强人才库建设,设立“工作创新奖”,以示范性保障进取力。三是构建和谐地税,铸就合力。我们注重人文关怀,优化办公环境,解决职工后顾之忧,并在基层单位配合“亲情化管理”,设立了“扎根基层奖”,以真挚的情感凝聚人。同时,丰富文体生活,建立了各类体育小组和休闲沙龙,促进部门间、同事间工作的默契配合,营造团结互助、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环境,以健康的活动陶冶人。通过学习型组织创建,形成了职责清晰、目标明确、赏罚分明、政令畅通的行政执行文化,着力构建法治、有序、活力、融洽的和谐地税,营造起想干事业、能干事业、干好事业、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

(五)抓规范,进一步强化行政管理。我们进一步规范了内部财务审计工作规程,提高内部财务审计质量,完善了审计结果反馈通报制度和跟踪问效制度,促进了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以建设节约型机关为目标,进一步健全了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固定资产信息台账,一物一卡,确保资产管理各个环节准确无误,规范了固定资产清查制度,制定了低值易耗品管理办法等,提高了资产使用效率,做到既保证工作需要,又防止积压和浪费。在办公自动化方面,在充分应用好公文处理系统和邮件系统的基础上,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搭建了动态的网络办公平台,促进了办公效率的提高。

二、行风建设情况的简要回顾

一直以来,我们始终把行风建设紧紧抓在手上,以群众满意为本,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完善制度,改进服务,强化队伍,树立起了良好的行业风气,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健康开展。税务机构分设12年来,我们在队伍管理上保持着良好的记录,全系统无一起因执法不当而引起的纳税人越级上访案件,无一起税务行政复议变更、撤消案件,无一起违法违纪案件,1100多名干部职工无一人受党纪政纪法纪处分。

(一)健全制度体系,筑牢行风建设的防线。我们抓住行风建设的各个环节,建章立制,全面规范干部职工的职业道德、作风纪律、廉政建设、税收管理,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使干部职工在各项工作中有章可循,随时随地处在规范之中。一方面,完善了内外监督网络,实现监督检查全面化。在内部,层层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和税收执法责任书,建立了廉政档案、廉政谈话和党风廉政建设巡视等制度,开展执法检查和监察,实行挂牌上岗,严肃查处为税不廉、的问题。进行经常性的明察暗访,有效防止了“吃、拿、卡、要、报”和执法过程中的“生、冷、横、硬”现象。在外部,统一设立了举报箱、举报电话和举报中心,并通过定期召开特邀监察员会议、组织向企业发放征求意见信、组织人员走访纳税户等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地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主动接受外部监督。为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形成立体的行风建设网络,还主动与市监察局建立了定期联系制度,与 检察院开展了预防职务犯罪共建活动,通过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对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另一方面,强化了执法行为的制约,实现税收管理程序化。我们对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等税收工作全过程进行科学界定,研究制订了每一个岗位工作职责、业务流程、工作规程、执法程序,使各个岗位工作有标准、有目标,权责清晰、明确,切实规范了税收执法行为。

(二)改善税收服务环境,找准行风建设的着力点。我们把群众满意作为行风建设的宗旨,打造为纳税人服务的绿色通道,增强主动服务的自觉性,切实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一是实行公开办税、阳光办税。在全市地税系统推行办税八公开,公开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公开各办税窗口的职责,公开纳税事项,公开服务标准,公开收费标准,公开工作纪律和廉政规定,公开监督电话,增加税收工作的透明度。二是实行主动服务,实施行政提速。对办理税务登记、申购发票、办理纳税申报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要求,对纳税人的办税事项实行一条龙服务。根据省、市的统一规定,缩短审批、核准时限,精简审批核准事项,累计精简率为81,切实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同时,对各级政府的重大经济建设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实行了提前介入、全程服务。三是优化税收检查,切实避免重复检查。对税收检查实行了计划管理,要求各科室、各单位组织的税务检查提前提报计划,由上级局统一研究,统一下达,统一安排,实行“一家查账,多家认账”,信息共享,有效解决了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的问题。

(三)建设执法文明、服务高效的干部队伍,打牢行风建设的根基。在行风建设中,我们十分注重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突出开展了以聚财为国、执法为民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以提高执法能力为核心的业务培训和以廉洁自律为核心的廉政教育。一是狠抓权力义务观的教育。在干部职工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组织到企业生产一线体验生活,开展“税企心连心”活动,进行换位思考,教育干部职工摆正与纳税人的关系,摆正权力与义务的关系,提高思想道德境界。二是狠抓业务技能的培训。在举办各类培训的同时,积极创造机会,鼓励干部职工参加各种学历教育。目前,全系统在职干部职工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3.88,比建局初的1995年提高了68个百分点。三是深入开展廉政教育。在全省地税系统率先开通了纪检监察信息网站,利用网络化手段强化干部职工的自我教育和经常教育,并邀请有关专家以预防职务犯罪为主要内容,举办讲座,开展了网上互动教育活动。抓好警示教育,围绕“珍惜权力、预防犯罪”等题目,深入开展讨论,切实提高了干部职工廉洁从税意识。

多年来,地税系统的行风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__年,行风评议列全市第一名,根据__纠风办的规定,20__年、20__年两年免评,20__年重新参评,当年又获得第一名,并被省政府纠风办授予“全省行风建设示范窗口单位”称号,根据规定,20__年、20__年又两年免评。这些成绩的取得,代表着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对我们的信任,也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和帮助,这里面包含着各位特邀监察员的功劳。今年,我们第三次参评,年初提出了争取“三连冠”的行风评议工作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进一步加强队伍管理,切实有效地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不断提升地税部门的良好社会形象,我们制定下发了《__市地税系统行风评议实施方案》,从4月份开始,在全系统开展了系统内的行风评议活动。评议的内容主要包括行政执法、纳税服务、投诉处理和廉政勤政四个方面,目的是通过系统内的评议,切实掌握全系统的行风建设情况,找准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严肃整改,同时,争取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协助我们共同抓好行风建设。我们的行风内评工作是加强地税队伍管理,提升行风建设水平的创新举措,得到了省局领导的肯定,做了专门批示,并在全省地税系统转发了我们的实施方案。我们的行风内评主要采取调查考核、日常考核和特别加分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具体考核步骤分为动员发动、自查自纠、检查评议和总结整改四个阶段。目前,动员发动和自查自纠工作已经结束,从9月份开始,行风内评将进入检查评议阶段,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明查暗访和电话访问的形式进行。市局对各参评单位所辖纳税户随机抽取120户企业,其中问卷调查100户,电话访问20户;同时,向当地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法院、检察院、政府纠风办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发放问卷调查表,向在当地的__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发放问卷调查表。10月中旬,市局行风评议领导小组将开始组织评议,并根据评议结果进行通报,及时将评议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被评议单位,督导各单位制定整改措施,抓紧整改问题,以争取在全市的行风评议中取得优秀成绩。在这里,希望大家在我们行风内评中积极指导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共同推动地税系统的行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参与地税机关行风建设,积极促进依法治税

为加强社会监督,畅通信息渠道,搞好地税机关的行风建设,我们结合地税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特点,于1997年建立了特邀监察员制度,多年来,大家关心地税工作,提供了一些很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对我们改进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及时反映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地税机关的税收执法工作。大家来自社会各界,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接触,看到和反映的问题比较多,比较深。比如有的同志曾反映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发生房屋租赁等涉税行为但未按规定纳税,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我们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这一热点问题,举一反三,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通过纳税公告、召开行政事业单位座谈会、给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致信、上门送税法等形式,加大税收政策的宣传力度,争取各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出台了相关制度和办法,分类型对行政事业单位涉税行为进行了规范,全面加强了行政事业单位税收管理。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我们正是通过广大特邀监察员延伸了税收管理的触角,大家对地税工作的这份关心和支持,对规范税收执法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全面反映企业情况,增强地税机关优质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近几年来,各级地税机关普遍增强了宗旨观念,千方百计为纳税人提供文明、高效、快捷的涉税服务。但纳税人到底需要什么服务?服务的效果如何?我们地税机关需要及时了解。特邀监察员来自各行各业,有着我们地税机关不具备的优势,如部分特邀监察员来自企业,对企业的需要十分了解 ,对地税部门在税收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着切身体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能切中要害,说到点子上,对我们有针对性地优化税收服务一定会大有启发。希望大家能多提供信息,使我们及时了解掌握各项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群众的反映,以便于有的放矢地进行改进。

(三)加大监督力度,促进地税机关的行风建设。行风建设是地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地税形象的重要标志。最近几年,经过不懈努力,我们地税系统的行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我们这个行业的特殊性,要经常与企业和纳税人打交道,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现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尽管我们出台了很多措施,建立了很多制度,但是究竟执行得如何,我们难以全面掌握。特邀监察员制度的建立,健全了地税系统的监督网络,拓展了监督的渠道,增加了地税机关党风廉政建设的信息来源。从实际情况看,大家对我们的行风建设十分关注,把社会各界群众对地税的反映及时反馈到了税务机关,使问题在萌芽状态得到纠正。同时,还积极宣传地税部门的廉政纪律和规定,加深了社会各界对地税工作的了解,为地税干部廉洁从税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今后,希望大家加大监督力度,及时向我们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抓好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和事后查处各环节的工作。

(四)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促进依法治税环境的形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依法治税力度的不断加大,征纳双方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的矛盾。如何处理严格执法与优质服务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解决这些难题,需要税务机关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一直以来,通过大家的工作,进一步融洽了税企关系,在地税机关和社会各界、广大纳税人之间架起了一道相互联系沟通的桥梁。今后,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多给我们提建议、出主意,促进我们不断改进工作,也希望大家多向企业事业单位解释地税机关的纪律和规定,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使征纳双方密切合作,共同维护正常的税收法治秩序。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健全特邀监察员工作的运行机制,定期召开座谈会,通报地税机关的总体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征求意见和建议,确保特邀监察员工作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并积极组织大家开展各项活动,为实施监督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篇7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行风评议大会,对我区国税局的行风进行面对面的评议。刚才,X局长对本系统的行风建设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汇报;区评议代表以大量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既充分肯定国税系统取得的成绩,又毫不掩饰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进行了评议。市国税局X局长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希望国税局认真加以落实。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对参加评议的各位代表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向积极支持、关心行风评议工作的人大、政协、派、社会群众团体等有关单位的领导和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我相信,今天的评议,必将对国税系统的行风建设和今后的工作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正确认识行风建设现状,查找薄弱环节

我区的快速发展,国税功不可没。经过2002年的区划调整,我区的经济总量减少了,财政收入变少了,全区02年税收仅有4.6亿元,国税收入仅3亿元左右。但是,经过全区上下奋力拼搏,四年时间,我区税收总收入以每年平均30%的速度递增,增幅一直位居江南八区第一。今年全区财政收入将突破?个亿,而国税将达到?个亿,为全区做大经济总量,实现快速、稳步发展做出了大贡献。国税系统的干部职工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企业、服务纳税人为己任,急企业之所急,解企业之所难,及时化解企业出现的问题。坚持依法征缴税款,严格征管。以纳税人的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纳税人的需要为第一选择,以纳税人的权益为第一宗旨,以纳税人的满意为第一标准,做到应收尽收。截至到10月底,国税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亿元,位居区县前列。

尽管区国税局的工作是出色的,行风是比较好的,但也存在着个别同志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态度不够好的现象,存在着办事环境多、效率不高、扯皮拖拉的现象。在这次行风评议过程中,国税局能结合行业的特点,深入排查、着力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前三个阶段的工作,思想认识有了明显提高,工作作风有了明显改进,服务态度有了明显好转,制度建设有了明显进步。诚信服务、优质服务、创新服务的行业新风正在逐步形成。

二、扎实整改,巩固成果,建立行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行风问题不仅仅影响到行业自身的形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行风评议不仅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在于解决问题。这次评议大会以后,希望国税局认真梳理研究行评代表和群众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加以落实。对评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条件解决的要立即改正;对需要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要制定整改方案,限定整改时限;对受客观条件限制,目前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要给群众一个交待。要把整改措施落实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并将核实处理情况告知行评代表和反映群众,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要把整改贯彻于行风评议的始终,坚持边评边改、以评促改、以评促建。通过整改落实,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依法办事行为,强化监督约束机制,促进行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建成,提高行业作风建设的总体水平。:

篇8

1,问题的提出。

之所以研究税务行政复议的问题,是因为行政复议在法律制度当中的重要位置。行政复议的重要意义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得到了相当的重视。

在理论界,诸多学者描述过行政复议的重要性。有行政法学者指出,现代社会,“随着行政权的膨胀和积极行政的日益兴起,行政纠纷日益增多,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到诸多威胁”[1].为了保障公民权利、防止行政权的滥用,必须建立各种监督制度和救济途径,行政复议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著名行政法学者姜明安这样描述过行政复议的重要意义,他说,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在现代社会,制度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是民主、法治和市场经济体制。而行政复议则是民主、法治的重要制度架构,是市场经济体制正常运作的重要保障。或者可以说民主、法治是现代文明的构成要件,它本身又是由一系列体现民主、法治精神的制度构成的,如人民参与国家管理制度、政府行为公开制度、行政程序制度、司法审查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等。这些制度与市场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形成市场经济运作的软环境。就行政复议而言,它为市场主体提供解决行政争议的途径,为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提供救济机制,为市场的正常运作提供解决行政争议的途径,为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提供救济机制,为市场的正常运作提供行政秩序保障。有了这些途径、机制、保障,才可能激发出市场主体竞争、开拓、创新、发展的积极性[2]……

在法律实践当中,行政复议的意义也得到重视。2006年12月2日至3日举行的全国行政复议工作座谈会上,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指出,行政复议是解决行政争议、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法律制度和法定渠道。加强行政复议工作,是妥善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手段。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行政复议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同时,12月4号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也指出,“行政复议制度作为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重要法律制度,涵盖了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内容,是解决行政争议的重要法定渠道,是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必将在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诸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通过发挥行政复议在解决行政争议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把行政争议化解在基层、化解在矛盾初始阶段、化解在行政系统内部,防止行政纠纷扩大和激化,有利于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从而推动社会和谐。[4]”

就税务行政复议的情况开看,国家税收总局的全国税务行政复议应诉工作调查分析报告中有数据显示,1994——2005年全国税务系统发生行政复议案件4300多件,复议决定维持与撤销变更的比例为50.4:49.6;行政诉讼案件1400多件,裁判维持与变更撤销的比例为55:45.[5]从数据可以看出来,经过行政复议程序又提起行政诉讼的比例仅为不足13%,行政复议成为解决税务争议的主渠道,这也可以使我们看出税务行政复议的法律制度非常重要的意义。

上面三个方面的都可以作为一个税法研究者进行税务行政复议研究的重要意义。

2,已有的学术成果和本文的学术理由。

我们还需要交代的是,关于税务行政复议的缺陷和完善已经有学者就相同的主题写过论文[6].按道理,再以相同的主题来写作没有太大的必要和足够的学术空间,但是,我认为前面作者的论述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或者遗漏了重要问题,或者就是没有看准问题,最重要的是没有把问题深入化。

详细说来,前面作者的文章有如下的缺陷:

第一,有一些问题没有论述到[7].比如审理形式的缺陷,税务纠纷的特点是情节复杂,技术性强,这是税务纠纷区别于其他纠纷的地方,也是税务行政复议区别于其他行政复议的地方,具有很重要的学术研究意义,但是作者并没有很好地论述这个问题。再比如复议人员的不专业,同样是税务行政复议的技术性复杂性对复议人员的专门要求,作者也没有论述。对于这些问题,我认为是很重要的问题,最能体现出税务行政复议研究的学术特点,完全有必要予以专门论述。

第二,有一些问题论述不准确,或者说不正确。比如作者说在我国目前的立法状况里,税务规章(包括涉税规章)与“规定”(据《行政复议法》为规章以下规范性文件)的界限不明确[8].规章与规定的界限不明确导致在行政复议实践中对规定申请审查缺少可操作的标准,从而影响到对抽象税务行政行为的审查。其实,这个问题在税务实践部门的工作人员看来是不成立的,现在的规章与规范性文件都是有明确规定的,以“命令”的形式颁布的就是规章,通知等形式就是规范性文件,这在税务实践部门是明确的。再比如说,现在诸多税务行政复议问题没有规定,作者说,以与纳税争议相关的非纳税争议如税务处罚、强制措施为例。《税务征收管理法》第63条至69条都规定,对未按时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税务机关在追缴税款及滞纳金的同时,必须依法给予一定的处罚。此类罚款处罚是依税款额度按一定比例(多为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直接计算出来的,是与税款直接相关的。虽然各方对与税款直接相关的罚款争议不是纳税争议已达成共识,但对这类处罚如何申请行政复议,是否必须先缴纳与之相关的税款,实践中有不同的看法。同样,在税务机关因征收税款而采取税务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时也会出现类似问题。纳税争议以先行纳税为复议条件,从而在与之相关的非纳税争议如税务处罚、强制措施等方面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没有明确法律依据[9].而实际上,这个问题首先在法理上是不成立的,这是两个不同的行为,在法理上是完全可以明确区分开来的,而且在实践中就是把这两个行为分开处理,分开下决定书的,是完全可以区分开来分别进行的,对与纳税争议相关的非纳税争议如税务处罚、强制措施是可以单独进行复议和起诉的。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作者没有把文章的主题进行深化,没有看到现行行政复议存在诸多缺陷的根本原因。作者的文章仅仅是一项一项地列出了存在的具体问题,但是对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没有进行阐述[10].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层次,我认为不能发现问题的根本,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把现行税务行政复议存在的诸多问题归根于税收法治理念的缺失。理念是制度的灵魂,理念决定制度的方向。没有税收法治理念作指导,我们的税务行政复议就没有正确的方向,没有税收法治理念作指导,我们现行的税务行政复议在具体的制度设计和规则选择上就出现了诸多的问题。

因此,我认为重新研究完善税务行政复议制度是有必要的。

本文首先对我国的税务行政复议的历史和制度内容进行简单介绍,然后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微观的分析与前述作者的笔法相似,分别对税务行政复议的前置条件、税务行政复议前置、税务行政复议机构、税务行政复议方式、税务行政复议人员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论述,算是对前述作者文章的修正与完善。宏观层面的分析从税收法治的两个基本方面出发进行批判,一方面是纳税人权利本位主义,一方面是税收司法主义[11].我认为宏观方面的论述是更为根本的分析,是对深层和本质原因探讨。文章最后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完善意见。

二、我国税务行政复议的沿革与现状

我国当前的税务行政复议制度在我国法律中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税务征管法》(以下简称税务征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以下简称行政复议法)、《税务行政复议规则》(暂行)等规定当中。下面我们对税务行政复议的历史进行简短回顾并对我国当前的行政复议制度进行简单介绍。

1,我国税务行政复议制度的历史

新中国行政复议制度初创于20世纪50年代。1950年政务院批准、财政部公布的《财政部设置财政检查机构办法》第6条规定:“被检查的部门,对检查机构之措施,认为不当时,得具备理由,向其上级检查机构,申请复核处理。”这里的“申请复核处理”,实际上就是行政复议。这是我国行政复议制度最早的雏形。随后,行政复议的范围不断扩大。1950年政务院颁布的《税务复议委员会组织通则》和《印花税暂行条例》,首次使用“复议”一词。税务行政复议制度正式建立。50年代中后期,行政复议制度得到初步发展,规定行政复议制度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这一时期行政复议制度的突出特点是行政复议决定为终局决定,当事人对复议决定不服,不能提起行政诉讼。税务行政复议制度也伴随带有这个时期的特点。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受极“左”思想的干扰和法律虚无主义的影响,特别是十年浩劫对社会主义法制严重破坏,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处于停滞状态,仅有个别规章对行政复议制度加以规定,如交通部1971年发布的《海损事故和处理规则(试行)》第14条。税务行政复议也就因此中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80年代后期,行政复议制度作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得到迅速发展,规定行政复议制度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据统计,到1990年12月为止,我国已有100多个法律、法规规定了行政复议。这些规定不仅立法技术日趋成熟,而且还注意了有关法规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对有效解决行政争议,加强行政系统内部的自我约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没有对行政复议制度进行统一规范的法律,关于行政复议的范围、管辖、审理、程序、时限等,都缺乏统一的法律依据。此时的行政复议案件还不多,行政复议制度尚不健全。1989年4月4日我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使行政复议立法排上日程。为了适应和配合行政诉讼制度的实行,在制定行政复议法时机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国务院于1990年颁布了《行政复议条例》,并于1994年又对该条例进行了修改。《行政复议条例》的颁布和实施,为我国行政复议工作提供了最直接的行政法规依据,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标志着我国行政复议制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税务复议制度在这个过程里也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在1980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1981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1986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务征收管理暂行条例》中都有税务行政复议的相应条款。1988年,全国首起税务行政诉讼案发生,纳税人支国祥状告河南省驻马店地区税务局,获得胜诉。该案被最高人民法院作为主要判例公报,对全国税务系统震动很大。税务机关败诉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做好复议工作,这从反面促进了税务行政复议工作的发展。1989年5月,当时的国家税收局(现国家税收总局)在河南省驻马店地区税务局进行了税务行政复议工作试点,并于当年10月推出了《税务行政复议规则》(试行),先于1990年12月24日由国务院发布的《行政复议条例》。

1999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行政复议法》,国家税收总局于1999年9月23日发布了新的《税务行政复议规则》(试行)。其后,国家税收总局又对该规则进行部分修订,于2004年5月1日正式施行《税务行政复议规则》(暂行)。这是我国目前税务行政复议制度的主体规范性文件。

2,我国现行税务行政复议制度的基本内容

我国现行税务行政复议制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含在2004年5月1日正式施行《税务行政复议规则》(暂行)中。下面我们对与本文的讨论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简单介绍。

第三条和第四条规定了税务行政复议机关。与本文论述相关的主要制度内容是指复议审理机构制度。税务行政复议机关(以下简称复议机关),是指依法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税务机关。复议机关负责税务法制工作的机构(以下简称法制工作机构)具体办理行政复议事项,履行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取证、查阅文件和资料等等职责。

第二章规定了税务行政复议的范围。与本文论述相关的主要制度内容包括对抽象行政行为的限制审查制度。第八条规定了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范围,复议机关受理申请人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一)税务机关作出的征税行为,包括确认纳税主体、征税对象、征税范围、减税、免税及退税、适用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以及税款征收方式等具体行政行为和征收税款、加收滞纳金及扣缴义务人、受税务机关委托征收的单位作出的代扣代缴、代收代缴行为。(二)税务机关作出的税务保全措施。(三)税务机关未及时解除保全措施,使纳税人及其它当事人合法权益遭受损失的行为。(四)税务机关作出的强制执行措施。(五)税务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行为。(六)税务机关不予依法办理或者答复的行为。(七)税务机关作出的取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的行为。(八)收缴发票、停止发售发票。(九)税务机关责令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或者不依法确认纳税担保有效的行为。十)税务机关不依法给予举报奖励的行为。(十一)税务机关作出的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阻止出境行为。 十二)税务机关作出的其它具体行政行为。 第九条规定了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范围,纳税人及其它当事人认为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下列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一并向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一)国家税收总局和国务院其它部门的规定;(二)其它各级税务机关的规定;(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规定;(四)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规定。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该款的结尾,法条明确规定前款中的规定不含规章。

第三章规定了税务行政复议管辖。与本文论述相关的主要的制度内容主要指条条管辖制度。第十条规定:对各级税务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其上一级税务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税务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向国家税收总局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第十一条规定:对国家税收总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国家税收总局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申请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国务院的裁决为终局裁决,等等。这里需要我们关注的是关于国务院终局裁定的规定。

第四章规定了税务行政复议申请。与本文论述相关的主要制度内容包括复议前置制度和复议条件限制制度。第十三条规定申请人可以在知道税务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因不可抗力或者被申请人设置障碍等其它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第十四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及纳税担保人对本规则第八条第(一)项和第(六)项第1、2、3目行为不服的,应当先向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可以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申请人按前款规定申请行政复议的,必须先依照税务机关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确定的税额、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方可在实际缴清税款和滞纳金后或者所提供的担保得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确认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申请人提供担保的方式包括保证、抵押及质押。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应当对保证人的资格、资信进行审查,对不具备法律规定资格,或者没有能力保证的,有权拒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应当对抵押人、出质人提供的抵押担保、质押担保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抵押担保、质押担保,不予确认。 第十五条规定申请人对本规则第八条第(一)项和第(六)项第1、2、3目以外的其它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五章规定了税务行政复议受请,第六章规定了税务行政复议证据。

第七章规定了税务行政复议决定。 与本文论述相关的主要的制度内容指书面审理制度。第三十五条规定行政复议原则上采用书面审查的办法,但是申请人提出要求或者法制工作机构认为有必要时,应当听取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的意见,并可以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了解情况。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原则的书面审理制度。

我国的税务行政复议为我国法治建设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为解决纳税人与税务行政机关之间税务争议以及税务机关自我纠正错误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框架。但是由于税务本身的专业特性及行政复议的准司法特性,税务行政复议工非常复杂,可以说这十多年的税务行政复议工作基本上是处于探索阶段的,实践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解决。依据国家税收总局税务行政复议应诉工作调查分析报的数据,1994——2005年全国税务系统发生行政复议案件4300多件,复议决定维持与撤销变更的比例为50.4:49.6;行政诉讼案件1400多件,裁判维持与变更撤销的比例为55:45.[12]虽然经过行政复议程序又提起行政诉讼的比例仅为不足13%,行政复议已成为解决税务争议的主渠道,但行政诉讼案件裁判维持与变更撤销的比例为55:45的数据说明税务行政败诉率高,这种的现象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税务行政复议没有很好发挥化解纠纷的作用,税务行政复议阶段没有把应当消化的矛盾消化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就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三、现行税务行政复议微观层面的问题

微观的分析可以为宏观分析提供基础和材料,在这一章里我们首先从微观的角度对现行的税务行政复议进行研究。具体而言,这些问题包括税务行政复议的前置条件不当、复议前置不合理、复议机构不独立、复议人员不专业、复议审查形式存在缺陷等等。

1,税务行政复议的前置条件是不当的。

2001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新修订的《税务征管法》第88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必须先依照税务机关的纳税决定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然后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不仅规定了复议前置,而且对复议前置附加了先行纳税或提供相应担保的条件。这与1986年发布施行的《税务征收管理暂行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一脉相承,只是删除了先行缴纳罚款的规定,增加了“提供相应担保”这一选择方式。

同样,2004年5月1日正式施行《税务行政复议规则》(暂行)第十四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及纳税担保人对本规则第八条第(一)项和第(六)项第1、2、3目行为不服的,应当先向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可以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申请人按前款规定申请行政复议的,必须先依照税务机关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确定的税额、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方可在实际缴清税款和滞纳金后或者所提供的担保得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确认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申请人提供担保的方式包括保证、抵押及质押。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应当对保证人的资格、资信进行审查,对不具备法律规定资格,或者没有能力保证的,有权拒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应当对抵押人、出质人提供的抵押担保、质押担保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抵押担保、质押担保,不予确认。

对于该前置条件是否合理,在理论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赞同者主要持以下两个观点:一是我国目前税制不太完善,税务争议比较普遍,加之征管力量不足,征管手段弱化,为了保证税款及时足额入库,防止纳税人借口申请复议而故意拖延税款,在复议前要求纳税人缴清税款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13]二是法律之所以如此强硬地要求,当事人只有在缴纳税款及滞纳金后才能申请复议,主要是考虑税款的及时安全入库。如果当事人直接申请复议,按照现行税务争讼程序,从复议到诉讼,从一审到二审,至少要经历半年以上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税款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对国家利益可能造成损害。不仅如此,如果当期的税务不能当期入库,必须等讼争程序结束才能实现,这完全增加税务管理的难度。[14]持反对观点者认为,在复议前附加限制条件,不仅不符合行政复议的便民原则,而且有可能因此而剥夺纳税人申请法律救济的权利。在实践中,如果税务机关的征税行为确属违法,而当事人(也可能因为税务机关认定纳税主体错误,其根本就不是税务行政相对人)又因税务机关征税过多而无力缴纳或提供相应担保,也可能因有特殊困难或因税务机关所限定纳税期限不合理而不能按期缴纳,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既不能申请复议,也无法直接向法院起诉,税务机关的征税行为无人来审查,当事人受到了不法侵害无处寻求救济,这显然是对当事人诉权的变相剥夺,不利于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使得行政复议的作用难以实现。[15]

笔者反对给复议设置的条件限制,理由如下:(一)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如果当事人因为贫富之差,因为缴纳有争议的税款有别而影响其享有的法律救济权利,显然有失公正,不符合宪法规定的平等原则。(二)该前置条件规定与我国宪法及其它法律规定的公民享有的控告、申诉的权利是相冲突的。我国宪法等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权利。在实践中,假如税务机关的征税行为确属违法,而当事人又因征税机关征税过多而无力缴纳税款或提供相应的担保,也可能因有特殊困难而不能缴纳,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是不能申请行政复议,更无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这样一来,当事人受到的侵害都无法获得法律的救济,等于变相剥夺当事人的控告、申诉权。(三)该规定有违“有权利就必有救济”的法律公理。“有权利就必有救济”、“有权利而无救济,即非权利”,这可以说是一条法律公理。这一公理在行政法领域被有的学者改为“有权力必有救济”、“无救济权力即非权力”,并称之为行政法学上的公理。[16]而税务复议前置条件与这一公理是明显相悖的。(四)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司法实践中,这样的限制条件是很少的。台湾地区在1988年4月司法院大法官释字第224号解释对与税法相关的限制行政争讼提出质疑,解释文为“税捐稽征法关于申请复查,以缴纳一定比例之税款或提供相当担保为条件之规定,使未能缴纳或提供担保之人,丧失行政救济之机会,系对人民诉愿及诉讼权所为不必要之限制,……与宪法第7条、第16条、第19条之意旨有所不符,均应自本解释公布之日起,至迟于届满2年时失其效力。”到目前,经由司法审查,台湾与税法相关的限制行政争讼,已逐一认定违宪,虽然尚有部分法规未作修正,但行政争议应当符合“有权利就有救济”的原则,已经成为台湾行政法学界的定论。[17](五),实践中,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税款的收缴会因为纳税人申请复议的受到影响。有学者指出,2000年修订的海关法取消了相关的限制条件,但是新海关法实施以来并没有出现因为复议、诉讼而影响国家税收征收的问题,关税的征收与税务的征收性质基本相同,海关法可以取消复议限制条件,税务征管法为什么不能取消这一规定呢?[18]

综上,笔者认为,税务行政复议前置条件的设置虽然有其合理性,但总的来讲由于其可能会成为防碍当事人获得救济的障碍,故从保障当事人诉权和制约行政机关滥用权力角度出发,应对此进行修改。

2,复议作为诉讼的前置程序的规定和裁决终局的规定不当

2004年5月1日正式施行《税务行政复议规则》(暂行)第十四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及纳税担保人对本规则第八条第(一)项和第(六)项第1、2、3目行为不服的,应当先向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可以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这就是与税务诉讼想衔接的复议前置模式。

复议前置模式客观上确有一定的优点:税法的技术性较强,通过复议前置阶段,可以借助行政机关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解决纠纷;可以给行政机关自省的机会,并维护法律适用的统一;税务纠纷标的额往往较大,前置的复议程序解决纠纷往往更偏重于高效率,行政救济程序体现了比司法救济程序更大的优越性;通过复议前置程序可以疏减讼源,以减轻大量的税务案件对法院的负担。等等。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赞同税务行政争议全部实行选择复议模式,具体理由如下:(一)复议前置模式不利于纳税人权利的保护。复议制度的设定目的应界定为保护相对人的权利。是将税务行政复议制度主要作为行政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将其定位在保护税务行政相对人的权利,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19]在当今法治昌明社会,二者相权我们的重点应当放在相对人权利的保护上。如美国《纳税人权利宣言》第7条规定:“上诉和公正的复议权”——“如果你对应纳税额或我们的某些征税行为有不同意见,你有权要求国内收入署上诉办公室复议,你也有权对国内收入署作出的有关纳税义务和征税行为的任何决定提起上诉。[20]”(二)我国目前税务行政复议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复议机关缺乏独立性,其公正性、中立性不高,根据我国税法相关规定,税务复议机构为税务机关内设机构,其难以超脱税务机关整体利益关系,故其缺乏中立性,公正性也就当然很差了。在过外一些实行复议前置的国家,一般都有相对的独立的复议机构。(三)从实践来看,复议前置程序中复议机关的复议结果正确率较低,未能起到相应的作用。近几年来,税务机关的行政诉讼中的败诉率奇高。[21]上述事实表明税务复议机关未能公正有效地审查税务行政机关错误的行政决定,当事人最终还是依靠法院才公正解决税务行政争议。故复议前置模式实际效果不佳。(四)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复议前置模式的设置是因为它们有很好的独立复议机构。[22]日本实行复议前置,其复议机构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国税不服裁判所在组织上虽是国税厅的一个部门,但审查裁判权由国税不服裁判所所长拥有,而且其权限行使具有独立性。[23]

我们设置的复议前设置其实是对行政权的高度信任和对司法权的不信任,或者说是对司法理念的漠视。同样的不合理规定还有关于复议终局的规定。《税务行政复议规则(暂行)》第十一条规定:对国家税收总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国家税收总局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申请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国务院的裁决为终局裁决。这种国税总局的原级制度和国务院的终局裁决根本违反了WTO规则的要求。原级行政复议违反了自己不能作自己法官的根本原则,难以被国际上所接受,而且实践中原级行政复议很难操作。国务院终局行政复议的问题与国际上通行的司法最终原则相违背,也与基本的法治理念相冲突。

3,税务行政复议机构不独立。

税务行政复议机构是指税务行政复议机关内设的具体负责税务行政复议工作的机构。它以其所从属的税务机关的名义行使职权,对外发送任何复议文书均应以其所从属的税务机关的名义进行,它的行为实际上是其所从属的税务机关的行为。根据《行政复议法》第3条的规定,税务行政复议应由税务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具体办理税务行政复议事项。目前省级税务机关普遍成立了税务法制机构,设区的市级税务机关也有部分成立,县区级税务机关没有专门的法制机构,法制工作一般挂靠在某一业务部门。

为了适应税务行政复议专业性、业务性强的特性,各地各级税务机关均保留了税务行政复议委员会。税务行政复议委员会作为税务机关内部一个专门联席会议的组织,它不同于税务机关的各业务部门,是一个非常设机构,其成员由行政首长和各业务部门领导及业务人员。 现行的税务行政复议委员会最早源于国家税收总局1993年发布的《税务行政复议规则》。1990年发布的《行政复议条例》规定:“复议机关应当根据工作需要,确立本机关的复议机构或专职复议人员。”据此,国家税收总局在1993年发布的《税务行政复议规则》第18条、19条规定:“复议机关应当设立复议机构——税务行政复议委员会及其复议办公室。复议机构应当配备专职复议工作人员。”“复议机构在县以上(含县级)税务局(分局)设立。税务行政复议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以及委员五人以上组成。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由复议机关领导担任,委员由各业务部门领导或者有关人员担任。”从此,各级税务复议委员会作为复议机构具体负责税务行政复议工作。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复议法》第3条、第28条规定:“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具体办理行政复议事项”。“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应当对申请人作 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提出意见,经行政复议机关的负责人同意或者集体讨论通过后,按照下列规定作 出行政复议决定”。据此,国家税收总局1999年发布的《税务行政复议规则(试行)》对复议机构作了重新规定:“复议机关负责税务法制工作的机构具体办理行政复议事项”。“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对被申请人作 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与适当性审查,提出意见,经复议机关负责人同意,按照下列规定作出行政复议决定”。至此,税务行政复议委员会不再作为复议机构而存在。但是,各地各级税务机关并未废除税务行政复议委员会,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咨询组织予以保留,为税务机关负责人正确审批复议意见提供帮助。

不管是复议机关负责税务法制工作的机构还是作为咨询机构的税务复议委员会,他们都难以做到独立。各地税务行政复议处、复议科、税务委员会等组织各方面都受制约于税务局,人事、财务没有一点独立性,要求他们成为独立的第三人充任公正的裁判很难。汉米尔顿说,对某人的生活有控制权,等于对其意志有控制权。[24]而且,税务机关的上下级关系对司法活动而言也有其固有的弊端,极大影响到其独立性。许多基层税务行政复议案件中的具体行政行为在作出之前,已向上级事先请示、沟通过,是按上级意志“遵旨行事”。此种情况下,税务行政复议的“层级监督”功能很难实现,复议成为一种形式,其客观公正性为人诟病。最近几年的税务纠纷的当事人大多选择直接到法院起诉也证明了这一点。[25]

4,税务行政复议方式存在缺陷。

行政复议法第22条规定的行政复议的审查方式是原则上采用书面审查的方法, 申请人提出要求或者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情况,听取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的意见。行政复议条例第37条关于审查方式的规定是,行政复议实行书面方式复议制度,但复议机关认为有必要时,可以采取其它方式审理复议案件。可以看出我国的税务行政复议审查的方式为书面审查为原则,非书面审查为例外。

《税务行政复议规则》(暂行)作了类似规定。第四条与第十六条规定税务行政复议案件由税务行政复议机关负责税务法制工作的机构办理,在审理税务复议案件时,原则上采取书面审理的办法,但是申请人提出要求或者税务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情况,听取复议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的意见。

在现实法律实践中,由于税务官员的工作作风,由于纳税人自己的权利意识缺乏,由于税务行政复议官员对法治精神的理解不够透彻,我们基本看不到税务复议的非书面审查。书面复议的原则审理本来是出于书面审理的效率和方便出发,但实践中则成为图简单图省事的借口。

实践中大部分案件的处理排斥很多司法程序中常用手段的运用,如听证、质证、现场调查、合议等等。从而削弱了对案件事实的调查力度,这成为妨碍税务行政复议全面审查、公正裁决的主要障碍,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也背离了“以法律为准绳、事实为依据”的行政复议基本原则。

书面审查剥夺了申请人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当事人的想法得不到表达,容易引起当事人的情绪对抗。书面审查对行政复议机构来说也为暗箱操作提供了可能,税务行政复议人员可以违规违纪操作。这些弊端不利于行政复议案件的公正有效的审理。

税务纠纷的特点是情节复杂,技术性强。现行法律规定采取书面审查为原则,很难想象复议官员仅仅看看案卷就可以洞察案件的真相。面对双方的争议,面对冲突的利益,面对矛盾的证据,如何做出决定?现实中造成了许多的复议不公的案件,也造成了群众对税务行政复议的不信任,以至于我国目前的税务行政复议流于虚置。

5,税务行政复议官员非专门化。

能够熟练担任税务行政案件审理的税务行政人员应当既熟悉税务知识,也熟悉法律知识。因为税务行政案件的审理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法律实践活动。但是我国目前的税务行政复议官员远没有达到应当具备的知识结构,税务行政复议官员的专业化程度很低。

现有的税务行政复议成员大多是税务系统的人才,对税务知识了解很多,但是对法律知识不熟悉,对行政复议方面的法律了解不多。尤其是对法律的理念和精神、司法的价值和宗旨没有领会。我们现在对于行政复议工作人员的任职资格也缺乏统一的规定,对税务行政复议人员没有统一选拔和培训制度。复议工作人员的素质不算太高,很难胜任对专业性、技术性问题的处理工作。

以某省国税系统为例,负责复议工作的是法规部门,目前,全省所辖17个单位中法规科长没有一个是法律专业毕业的,地市级从事法规工作的人员中,学法律的有15人,只占六分之一。处理重大复议问题通过由局长和各业务部门领导及业务人员组成的各级税务行政复议委员会,这些人对财税问题了解的比较多,但是对法律缺乏了解。[26]

在日本,从事审理与调查的国税审判官,从精通税务业务的税务人员和检察官、法官等司法工作人员当中产生,同时还通过交流的办法,向法院等司法部门派出税务人员工作,以培养税务与法律二者精通的复合型人材,也有部分国税审判官是从这些有过交流经验的人员之中选任。日本的这种选人机制可以保证从事税务行政复议的人员具有很好的专业性,而我国目前的税务行政复议人员却很难做到应有的专业性质。

税务行政复议官员的专业化不够导致了税务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质量不高,没有形成对行政复议案件的法治精神层面的理解和重视。

四、现行税务行政复议宏观层面的问题

在前面论述本文的学术理由时,我已经指出,宏观层面,也就是理念层面,我认为是本文之所以有必要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前面作者的文章虽然对行政复议制度的缺陷和完善进行了很全面的论述,但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原因原因没有提到,也不能最彻底地解决问题。

前面作者的论述和本文微观层面的论述都属于制度或者规则层面的问题,这里要论述的属于宏观的理念层面的问题。关于理念与制度的重要性对比,西方制度经济学家伦勃朗早已阐明:制度不过是人们的思想、习惯、意识甚至风俗而已。由此可见,制度是由人们的观念决定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思想和观念高于制度,先有观念才有制度。在法学界,田成有教授对此也有过很好的论述。“任何法律都包含着理念和制度两个层面,只有制度层面的法律,而没有理念层面上的法律,这样的法律是残缺的。”“理念是制度的灵魂。”“法治的过程,不在于我们制定了多少法律,而在于我们树立了什么样的法律理念,或者说确立的法治理念是否深入人心?法治的实现过程就是不断追求和树立法治理念的过程,就是要把法律至上的理念贯穿始终的过程。”“理念不清,定位不准,将会导致司法制度的紊乱。”[27]因此,我们可以说,在税务行政复议的问题上,重要的也是理念的问题,本文之所以有必要的原因也是因为本文没有忽略理念这个更为重要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谈问题,那我们首先还得谈谈税收法治理念。关于税收法治的基本理念,我曾经撰文专门论述,以《税收法治的基本理念》为题发表于法律思想网、中国财税法网、经济法网等网站,文章从亚里士多德关于法治理念的经典论述出发,得出税收法治的三项基本理念,即纳税人本位主义、税收法定主义、税收司法主义。然后分别对三者进行了论述。纳税人本位主义就是纳税人权利的保障和实现在税收法律体系和税收法治实践中处于核心和主导位置。税收法定主义是指课税要素法定原则、课税要素明确原则和程序合法原则。税收司法主义是指税收司法的意义得到信仰和高度关注,司法程序所体现的中立、公平价值得到重视。在本文的论述语境里,我认为税务行政复议违反了两项基本的税收法治理念,一是纳税人权利本位主义,一是税收司法主义。后面一项的有些内涵在学术界和实务界都有着共识,有着在理论上的探讨也有着实际的立法和司法改革。行政复议司法化的文章和实际法律活动就体现着税收司法主义的要求,当然,学术界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税收司法主义的全部含义。前面一项现在学术界的探讨是很深的,但是在实践工作者看来还不是那么紧迫和重要。我认为两项缺陷度非常值得我们关注,两个缺陷引起的问题堵已经是非常明显。没有这两项基本理念的指导,我们的税务行政复议的问题已经非常之多。

纳税人权利本位主义是两个相对应的理念,税收司法主义纳税人权利本位主义是从纳税人的角度看问题,税收司法主义是从税务执法和立法机关看问题。前者考虑纳税人的问题多一些,后者考虑国家考虑征纳机关的问题多一些,但是最终都服从于税收法治的实现,都是税收法治的基本理念。与纳税人权利本位主义对立的是税收国家主义,与税收司法主义相对立的是税务行政主义,我们现在的税务行政复议在这两方面的缺失就是指在前一方面很多时候体现的是税收国家主义而不是纳税人权利本位主义,在后一方面体现的是税务行政主义而不是税收司法主义。

1、纳税人权利本位主义视角下的研究

纳税人权利本位主义的含义就是纳税人义务的设置服务于本质纳税人权利——公共产品享受权的实现,征纳机关权力的运行也服务于本质纳税人权利——公共产品享受权的实现。纳税人权利在税务法律体系和税收法治实践里处于核心和主导的位置。具体地体现在纳税人权利和纳税人义务关系方面,纳税人权利和征纳机关权力方面。

在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方面,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义务的设置是为了权利的实现。在纳税人权利与纳税人义务的关系方面,纳税人权利是目的,纳税人义务是手段,纳税人义务的设置是为了纳税人权利的实现。权利是第一位的因素,义务是第二位的因素。“在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发达的现代社会,法是以权利为本位的,从宪法、民法到其它法律,权利规定都处于主导地位,并领先于义务,即使是刑法,其逻辑前提也是公民、社会或国家的权利。[28]”

“权利构成法律体系的核心。法律体系的许多因素是由权利派生出来的,由它决定,受它制约。权利在法律体系中起关键作用。在对法律体系进行广泛解释时,权利处于起始的位置:权利是法律体系的主要的和中心的环节,是规范的基础和基因。[29]”

“权利是在一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们行为的可能性,是个体的自主性、独立性的表现,是人们行为的自由。权利是国家创制规范的客观界限,是国家在创制规范时进行分配的客体。法的真谛在于对权利的认可和保护。[30]”

在权利和权力的关系上,“公民的权利是国家政治权力配置和运作的目的和界限,即国家权力的配置和运作只是为了保障主体权利的实现,协调权利之间的冲突,制止权利间的互相侵犯,维护权利平衡才是合法的和正当的。[31]”征纳机关权力的运行服务于本质纳税人权利。纳税人权利是国家征纳权力配置和运作的目的和界限,即国家征纳权力的配置和运作只是为了保障纳税人权利的实现。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处于的对立统一关系之中,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良性协调是良好法律应当具有的性格。从权利本位主义来看待二者关系,公民权利第一,国家权力第二。国家权力的存在是为了实现公民权利。权利是权力的本源,即无权利便无权力。[32]“任何国家权力无不是以民众的权力(权利)让渡与公众认可作为前提的” [33],“在终极意义上,权利是权力的基础”[34]。税务机关的权力是为了实现纳税人权利而运行的。所有这些具体权力的设置是为了能够顺利的实现税务的征缴,最终实现纳税人公共产品享受权利。

税收国家主义的含义与纳税人本位主义的含义相反,一切问题都是为了国家税收的实现而不是为了纳税人权利的实现。纳税人义务的设置服务于国家税收的实现,征纳机关权力的运行也服务于国家税收的实现。国家税收在税务法律体系和税收法治实践里处于核心和主导的位置。在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方面,权利是手段,义务是目的,权利的设置是为了义务的实现,当然义务的实现最终又是为了国家税收的实现。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征纳机关的权力是目的,纳税人的权利是手段,权力和权利的最终目的就是国家税收的实现。

贯彻纳税人权利本位主义我们需要在多方面入手。在12月2日至3日举行的全国行政复议工作座谈会上,国务院委员、国务院秘书长秘书长华建敏强调,行政复议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复议为民”,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35]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具体到税务行政复议里,我们就需要贯彻纳税人权利本位主义的精神。税务行政复议制度就是一种可以贯彻纳税人权利本位主义的具体制度。

税务行政复议制度是指当税务机关的违法行政行为对纳税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时,纳税人提出审查相关行政行为的申请,并由法定复议机关进行审查,用行政手段来排除侵害并弥补损害的法律救济制度和程序。税务行政复议制度属于税务机关的内部监督纠偏制度,税务行政复议决定除国务院作出的外不具有终局意义,相关纳税人可以对其提出诉讼请求。它的意义一方面是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一方面是对税务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特别是对税务征管程序和税务执法程序实行法律制约和监督,保障税务机关依法行政,然后是纠正和防止税务机关的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36]这就可以从保护权利和限制权力两方面贯彻纳税人权利本位主义。

但是,在现行在复议制度里,几方面的规定是违背纳税人权利本位主义的。

第一,税务行政复议的前置条件违背纳税人权利本位主义。前面已经提及,2001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新修订的《税务征管法》第88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必须先依照税务机关的纳税决定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然后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不仅规定了复议前置,而且对复议前置附加了先行纳税或提供相应担保的条件。2004年5月1日正式施行《税务行政复议规则》(暂行)做了类似的规定。这样一种先行缴纳或担保义务的规定,对于纳税人权利的实现是一大障碍,更谈不上有利与纳税人权利实现,违背了纳税人权利本位主义的第二项原则“义务的规定是为了实现权利的实现”。同时,从另一方面讲,要求纳税人这样做是税务行政复议机关的权力,这样的权力规定违背了纳税人权利本位主义的第二项原则“权力的规定是为了实现权利的实现”

第二,复议前置模式也违背了纳税人权利本位主义。《税务行政复议规则》(暂行)第十四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及纳税担保人对本规则第八条第(一)项和第(六)项第1、2、3目行为不服的,应当先向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可以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这种复议前置模式剥夺了当事人的选择权。依据纳税人权利本位主义,对于是选择复议,还是选择诉讼,本应属于当事人的正当程序权利,应由当事人自由选择,而不应强行规定。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的制度建构也应当服务与纳税人权利的实现,而不是阻碍纳税人权利的行使。

“权利构成法律体系的核心。法律体系的许多因素是由权利派生出来的,由它决定,受它制约。权利在法律体系中起关键作用。在对法律体系进行广泛解释时,权利处于起始的位置:权利是法律体系的主要的和中心的环节,是规范的基础和基因。[37]”我们现在的税务行政复议制度离这样的要求相差是很远的。税务行政复议制度的诸多因素并不是围绕纳税人权利派生出来、受它决定、由它制约,而相反,我们现行的税务行政复议制度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税收国家主义,好多制度的设计和规则的选择是为了国家税收的实现。

2,税收司法主义视角下的研究

没有司法公正就没有法治。法治的双重含义是既要有良法又要有普遍守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就是法治意味着有良好的法律,然后是良好的法律得到普遍的遵循。而法律得到普遍遵循的重要因素就是有良好的司法体系保障法律实施,就是公正司法,司法的公正可以使公众建立对法律的信任。“从实际操作上看,依法治国的重点也是难点表现在,能否建立起严格执法的机制和体制,能否建立严 格执法的正当程序,能否保证制定的法律得到切实的遵守,能否在全社会树立崇尚法律的普遍心理等。”“法治国家的标志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实施法律的决心和能力,而不是制定法律的数量、质量和能力。[38]”法治国家一切法律问题最终都要由法院来解决,[39]在当下中国,要真正走向法治之路,必须实现司法独立,必须积极、稳妥地进行司法制度的改革。[40]司法对于法治的意义如此重要,税收司法对于税收法治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可想而知,翟继光博士提出了“税务司法是税收法治的突破口”的命题。[41]在这样的话语背景下也就有了税收司法主义的提出。

税收司法主义的含义主要就是是指税收司法在税收法治中的意义受到关注和信仰,税法的司法化得到很好实现。司法所体现的理性精神和对人之自由与权利的尊重得到认可。税收司法独立和税收司法中立原则体现在具体的制度选择和规则设计里。法治的信仰对于法治的意义非同寻常,“法律必须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42]”。税收司法主义的理念也要提高到为我们所信仰的程度。我们应当在信仰税收司法主义的基础上把税收司法主义的理念贯彻到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里,用来指导税收法治建设的任何行动。

论述到这里,我们有必要澄清一个问题,就是税收司法主义与行政复议司法化的关系。其实,从上面关于税收司法主义的含义我们看出来,税收司法主义包含税务行政复议司法化的要求,但是税收司法主义的含义不仅仅是税务行政复议的司法化,它还包含诸多的其它要求。税收司法主义比税务行政复议的司法化承载了更多的价值,是比税务行政复议的司法化更高更远的一种理念。税务行政复议的司法化着眼的是税务行政复议问题,税收司法主义则既着眼行政复议问题,也着眼其他相关的问题,它着眼到税法的方方面面,也自然地着眼税务行政复议的问题。比如,税务行政复议司法化的视角并不考虑复议与诉讼的衔接问题,而税收司法主义则予以考虑表示对司法的尊重而不主张复议前置。再比如。在复议终局裁决的问题上,税务行政复议司法化视角并不考虑终局裁决的合理性与否,而税收司法主义则予以考虑并且认为比应当规定终局裁决。

我们现行的税务行政复议制度里税收司法主义的理念还有很远的距离。复议前置的强制规定是对司法的明显不信任,复议终局裁决制度体现出的也是对司法权威不尊重,认为行政机关对纠纷的解决功能要强于司法机关,与“法治国家一切法律问题最终都要由法院来解决[43]”的要求和追求相差甚远。税收司法主义的理念的贯彻还体现为对现在的税务行政复议进行司法化的改造,也就是大家提倡的上面进行了论述的税务行政复议的司法化。税务行政复议的司法化主要是要求税务行政复议的制度选择和规则设计上要体现出司法权的特点。司法权的具有如下方面的特点:[44]1、中立性 ,中立性是司法权的第一特性,不处于中立地位的裁判就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2、独立性,司法权的独立性是确保司法公正的必要。马克思早就指出:“法官除了法律,没有别的上司。”3、统一性。4、专业性,法官不仅都受过严格的法学教育和训练,而且有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5、公开性,司法权的公开性也可以称为民主性。6、权威性,权威性作为司法权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其前面几个特点所决定的。这就是说,司法权的中立性、独立性、统一性、专业性和公开性决定了它必然具有权威性。贯彻税收司法主义的理念既要在微观的规则设计和制度选择上体现出对司法独立性、中立性、专业性、权威性、统一性、公开性等特点的理解和追求,也就是遵循税务行政复议司法化的进路。

我们现行的税务行政复议制度里没有体现出对独立性、中立性、专业性、权威性、统一性等司法理念的贯彻,诸多制度与税收司法主义相违背,或者说与税务行政复议司法化的要求和进路相违背。

复议审理机构和复议委员会都受制于税务行政机关,根本谈不上独立。没有独立性,复议机构的复议处理也难以做到中立审理。复议的审理以书面审理为原则,公开性也就无从谈起。复议人员的情况已经入前面所述,知识结构不专业,也没有专门的制度(比如统一培训和资格要求)来保证和提升税务复议官员的专业性。在不独立不专业的情况下也难以树立自己的权威。权威性作为司法权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其前面几个特点所决定的。这就是说,司法权的中立性、独立性、统一性、专业性和公开性决定了它必然具有权威性。没有了中立性、独立性、统一性、专业性和公开性作保证,也就没有了权威性。

五、税务行政复议制度的完善意见

1,用税收法治理念指导税务行政复议制度的构建

理念是制度的灵魂,没有理念的指导,制度就会失去大方向,我们现行的税务行政复议制度就是缺乏正确的理念作指导,以才在具体的制度设计和规则选择上面出现上面如此多的问题。我们应当用税收法治理念指导我们的税务行政复议的改造。税收法治理念在上面我们已经描述过,只要就是指纳税人权利本位主义、税收司法主义。

纳税人权利本位主义的含义就是我们的制度设计和规则选择应当以纳税人权利实现为中心,围绕纳税人实现而存在和运行。纳税人义务的设置服务于本质纳税人权利——公共产品享受权的实现,征纳机关权力的运行也服务于本质纳税人权利——公共产品享受权的实现。纳税人权利在税务法律体系和税收法治实践里处于核心和主导的位置。纳税人权利本位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就不会有复议条件限制的规则,我们也不会选择复议前置制度,更重要的是我们会在任何一项涉及纳税人权利的具体制度上考虑到能否有利于纳税人权利,在根本上是否服务于纳税人权利,大到税务行政复议宗旨的确立,小到复议程式里关于期间关于审理形式等细小规则。

税收司法主义是指税收司法在税收法治中的意义受到关注和信仰,税法的司法化得到很好实现。司法所体现的理性精神和对人之自由与权利的尊重得到认可。税收司法独立和税收司法中立原则体现在具体的制度选择和规则设计里。用税收司法主义的理念作指导的宏观上就会体现出对司法的信仰和对权威的尊重。复议前置的强制规定是对司法的明显不信任,复议终局裁决制度体现出的也是对司法权威不尊重。这些与税收司法主义对司法的尊重和信任是格格不入的,这些制度都会税收司法主义的理念的指导被取消。用税收司法主义的理念作指导微观上就会对司法的特点进行理解和把握。制度选择和规则设计上要体现出司法权的特点。复议审理机构和复议委员会都受制于税务行政机关,根本谈不上独立。没有独立性,复议机构的复议处理也难以做到中立审理。用税收司法主义的理念作指导我们就会发现这些现状的不合理从而进行改进。税收司法主义的理念作为灵魂指引的时候,中立性、独立性、统一性、专业性和公开性等要求就会为我们所发现和注意。

总之,用税收法治的基本理念作指引时,我们就如同手上由一束强光,一切不合理的东西可以被照射出来从而被我们所清扫。如果我们没有理念作指导,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大力营造税务行政复议制度的良好环境

这一条同样是宏观层面的建议。税务行政复议制度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从某种角度而言,没有良好的环境,税务行政复议制度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我们把税务行政复议制度分为直接的紧迫的环境和间接的环境。直接的环境包括税务执法、税务立法、纳税人权利意识等等,这些是与税务行政复议制度的建设直接相关的因素。间接的环境是指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环境等因素。

首先看直接环境的改良。

(1)进一步加强培养纳税人的权利意识。在现代国家,公民应该有较强的权利主体意识和法治意识,这是法治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的法律“治民不治官”、“官本位”等观念,至今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普通民众、国家公务员、甚至部分领导干部。再加上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建立“税务之债”的概念,过分强调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忽略对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因此,要完善行政复议制度,就必须培养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公民的权利主体意识。一方面,要注意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使其学会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增强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观念,改变其怕当被告的心理。要通过普法、宣传、公正执法和司法等各种手段,将法治意识传播于社会各个层面,渗透于千家万户,使法律成为权利的根本保障。

(2)。强化执法监督,提升执法质量。税务行政执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税务行政复议的状况。强化执法监督,提升执法质量是降低税务行政复议案件的主要措施。税务部门和税务人员,应牢牢树立“税收法治”观念,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在治税观念上,实现“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在治税思路上,实现“任务导向型”向“法治导向型”的转变;在治税方法上,实现“管理整治”向“管理服务”转变,积极开展依法行政,全面推行税务执法责任制、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制度、税务人员执法资格和等级认证制度,加强税务执法检查和过错追究的力度,通过执法权的有效制衡和执法权的规范行使,全面提升执法质量,减少税务争议,从而达到降低复议案件发生率的目的。

(3)。清理税收政策,加强税收立法。税务立法的情况同样直接关系到税务行政复议的状况。一方面,针对税务规范性文件数量多,文种多,时间跨度长,联合发文多,数量不少的文件存在超越解释权限、违反上位法等现象,开展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对确已过时或违法的文件,应宣布终止或废止,同时出台规范性文件制定办法,加强规范性文件的管理;另一方面,加强税务立法,尽可能提升税务立法级次,加强税务立法的前瞻性研究,保障税务法律、行政法规和税务政策的稳定性。

然后看间接环境的改良。

(1)在经济上,进一步深化改革,为完善我国税务行政复议制度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税务行政复议的前提之一是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存在着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只有当发现自己的利益受到税务机关的行政行为侵害时,才能去申请行政复议。如果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不存在自己的独立利益,税务行政复议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在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各种权利关系不太明确,尤其是财产权的保护制度尚不健全。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理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明确各自的利益范围,特别是分清财产权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依法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并为进一步完善税务行政复议制度创造经济上的条件。

(2)在政治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为税务行政复议创造良好的政治背景和法治环境。税务行政复议制度本身就是加强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重要内容,同时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大力加强权力机关的监督,使人大对税务行政权的监督落到实处,真正保证依法设定的税务行政权规范运作。

3,税务行政复议制度的具体完善

(1),设立独立的税务行政复议机构

税务行政复议机构与税务行政复议委员会的人财物必须脱离税务局,或者一定程度上脱离,摆脱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尴尬,成为独立的裁判者,为税务行政复议公正公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方面,日本的税务(国税)行政复议制度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参考。日本的税务不服申诉分为异议申诉和审查请求,依据日本国税通则法,关税法以及地方税法,对不服申诉原则上采取不服申诉前置主义,审查请求的审理由国税不服裁判所负责。其设计的原则是:必须能够充分满足保护国民权利的要求。特点是:第一,不服申诉制度,不是作为行政监督的制度,而明确其作为权利保护制度的地位;第二,不服申诉的审查,由独立于行政机关的机关进行。[45]

日本有关国税的行政复议,由独立的行政复议审理部门“国税不服审判所”及其所属的各支部、支所进行审理。国税不服审判所是国税厅(日本最高的国税机关)的附属机关,但其组织和人员与各国税局、各税务署等征管机关完全分离,国税不服审判所的所长由财政大臣批准、国税厅长官任命,虽然从组织上来说,它仍属于国税厅的组成部分之一,不服审判所所长拥有独立的复议审理和决定权,除了拟将作出的复议决定与国税厅长官已发布的通知见解相反,或者是就尚未规定的问题作出具有行政先例性的复议决定时,需要先征求国税厅长官的意见之外不受国税厅长官的任何制约。

在国税不服审判所之下,与全国的12个国税局相对应,设立12个地方的国税不服审判所,如东京国税不服审判所、大阪国税不服审判所等等。并且,在全国7个主要的城市还设立了支所,如东京国税不服审判所横浜支所等等。

此外,在美国也有类似制度。美国的税务行政复议制度。美国的税务行政复议机关是上诉部(the Appeal Office),隶属于美国财政部立法局首席咨询部,是一个完全独立于国内收入局的行政机构。其税务行政复议制度的设计体现了美国行政法“穷尽行政救济”的原则,该制度的巧妙之处在于不强迫纳税人一定要经过税务行政复议,却在处处诱导纳税人先行选择行政复议救济,并以其程序的简捷高效和公正,无偏私的结构设计吸引了大量的涉税纠纷在行政机关内部先行解决。纳税人如果不愿意寻求行政救济手段,可以不缴税直接诉诸税务法院。美国的税务法院分为:税务法院,地区法院,联邦索赔法院,对纳税人的诉权给予了最大限度的满足。

可以看到两国在税务行政复议上有许多的共同点其就一是税务行政复议机关独立于税务机关;二是税务行政复议诉讼色彩浓厚,程序规定完备,保障了公正复议。[46]

英国的类似制度虽然也是建立在行政系统内的,但也比较注重裁判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强调职能分离、程序保障,深刻关怀公正性的要求。英国的行政裁判所制度的发展过程中也有过关于行政裁判所是“行政的还是法律的”之论争,1957年弗兰克委员会的报告选择了裁判所是一种司法机构的观点,将行政裁判所视为司法体系的一种补充。[47]

建立相对独立的复议机构、建立公正透明的复议程式、增加复议的公正性等专家们所展望的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发展方向。[48]

我们应当借鉴其它国家的经验,建立相对独立的税务行政复议机构,保证税务行政复议的公正性。

(2),税务行政复议程式更加司法化

书面复议制度是行政复议的基本制度,其存在的意义一是提高复议的效率,二是减轻双方的对抗情绪。[49]但是,在前面我们已经描述,我国目前的书面审查使得形式化的东西没有任何意义,造成了许多问题和麻烦,创新行政复议审理方式是节省行政资源、审判资源、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50]

因此我们认为基于税务行政复议追求公正和效率双重价值的目标,我们应当增加税务行政复议程式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建立健全税务行政复议听证制度、回避制度、双方当事人对质制度、复议案件材料公开制度等。修改和完善税务行政复议的程序,实现税务行政复议程式的司法化。[51]可以确立非书面审查的依据,使非书面审查有法可依。实行正式复议与简易复议和正式听证与非正式听证等多种形式。根据复议案件的复杂性和复议对申请人权利的影响程度,确定正式复议与简易复议和正式听证与非正式听证各自的适用范围。这样既可以发挥正式税务行政复议和正式听证对税务申请人权利保护功能,又可以发挥简易复议和非正式听证的便民与效率优势。

具体言之,

1,建立完备的税务行政执法档案制度。每个具体行政行为不但要有调查事实,收集证据,使用依据,作决定的事实过程,而且还要有对这些事实过程的完整记录档案,客观地记载和反映执法事实。2,建立行政证据制度,明确规定行政程序中证据的主要种类,证明力,可采性,采集过程,使复议决定建立在科学的证据基础上。非书面审查方式更集中体现了争讼的特点,更具有“司法”化的特征,更能体现当事人主义的精神,能有效的减少“暗箱”操作,既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有助于提高税务行政复议的水平。3,建立预审制度。预审制度是指税务机关法制机构受理了相对人的申请之后,应该在法制机构内部先行就案件的大致案情召开一个预审会议,确定案件的办理方向,提出一些办理案件过程中应该关注的问题,从而从制度的层面保证案件的审理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目前,由于预审制度没有建立,税务行政复议人员往往凭借直觉和经验办理案件的预审,这么做的结果是,案件的办理受个人政策水平的影响。4,建立合议制度。在案件审查完毕,复议决定做出之前,复议机构应该就案件审理结果召开一次会议,对结果进行审议,并提出相关处理意见,这样做的目的是加强对案件处理结果的监督,更进一步地辩明是非,减少错误复议决定的产生,避免将税务行政复议决定的形成完全系于审查者个人的能力水平和良知品德。5,建立说明理由制度。建立和实施税务行政复议说明理由制度,一方面可以让申请人以及社会公众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通过说明理由的履行过程,税务行政复议机关和人员可以更加明了案件事实,以及证据的证明力度,避免出现大的差错,同时,说明理由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进一步化解矛盾的过程。6,建立回避制度。对于和税务行政复议案件申请人或被申请人有利害关系的税务行政复议人员,应当自行回避,有关当事人有权申请回避。应当回避而未回避做出的裁决,应当作为程序违法而被宣告无效。税务行政复议审查者应避免与当事人私下接触,防止可能出现的偏私。7,建立听证、质证程序的引入。原《行政复议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行政复议实行书面复议原则。但复议机关认为有必要时。可以采取其它方式审理复议案件。”这里的其它方式即包括言辞辩论的开庭审理方式,虽然行政复议法删掉了这个条款,目的是为了简化复议程式,但是,实践却证明这种言辞辩论程序对于一些大案、疑案十分必要。因此,建立言辞辩论制度。规定税务行政复议机关在办理某些案件时,有权采取言辞辩论的听证程序,以最大限度地查清案件事实。并充分地保证申请人的申辩权利。另外质证制度也非常必要,质证制度是指在复议的审查环节,办案人员应给予双方当事人一个机会,让他们在相对公开的场合,以公正的方式就对方提供的证据的合法性、关联性进行质询,排除非法证据对案件的干扰。

我国目前税务行政人员的人均办理案件数量是相当少的,[]需要相关数据证明,不存在缺乏人手的问题,加上我们在前面论述的那些理由,我们在现阶段完全可以在税务行政复议领域把复议程序更加司法化。这样可以提高复议办件的质量和复议工作人员的法治理念。

(3),确立司法最终裁决原则,取消复议前置

所谓司法最终裁决原则,是指行政复议不应该是终局裁决,当事人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仍然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由司法机关对所争议的行政行为作出终局裁决。[52]这是现代法治的一条重要原则。“司法权是终极性权利,它对争执的判断和处理是最后的和最具权威的”[53]。人们往往把司法机关看作公正的化身,司法审判是正义的殿堂,或者说它是社会实现公正、正义的最后屏障。公正是司法的实质和最高价值追求。在涉税争议的处理过程中更需要司法机关的介入,也它所面对的案件是作为社会弱者的纳税人与拥有强大权力和优越地位的税务机关的对抗。税务行政复议由于在处理以税务机关本身为一放当事人的纠纷,有“自己作自己案件法官”之嫌,因而不足以从制度上保证税务行政复议的公正。我们应当在完善税务行政复议制度的同时,为当事人留有诉诸法院的最后出路。因此,随着我们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和进步,司法裁决最终原则应当确立为解决税务行政复议所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从发展趋势上看,《税务行政复议规则》(暂行)关于税务行政复议终局的规定(尽管范围不是很大),应当在今后逐步取消。

关于复议前设置还是复议选择,在前面我们已经做了充分论述,从保护纳税人权利角度,从我国复议机构不独立的现状、还有从目前税务行政复议没有起到应有作用的角度,我们认为应当选择复议选择。每个人都是自己利益的最佳判断者,怎样行使自己的救济权利,每个人理应有选择的自由。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制度,美国没有实行先复议再诉讼的制度,但是又诱导纳税人先行选择行政复议救济。这种制度设计就给了相对人一种选择权,就是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我们也应当把制度设计为复议选择,同时应到当事人选择复议途径,这样就可以做到效率与公平兼顾。

(4),取消对复议设置的限制条件

对2001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新修订的《税务征管法》第88条规定的对复议前置附加的先行纳税或提供相应担保的条件以及2004年5月1日正式施行《税务行政复议规则》(暂行)第十四条规定类似制度进行修改,取消纳税人在复议之前必须交清纳税款项或者提供担保的规定。

可以考虑做如下修改。2001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新修订的《税务征管法》第88条修改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必须先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是取消纳税争议的复议前置制度,当然,其情况时如前面所说的税务复议机构的独立性得到了很好的确立的前提下。

同样,2004年5月1日正式施行《税务行政复议规则》(暂行)第十四条可以改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及纳税担保人对本规则第八条第(一)项和第(六)项第1、2、3目行为不服的,应当先向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可以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或者如上面的建议。

(5),培养专门的税务法律人才

我们必须培养专门的税务法律人才。我们必须在税务部门充实法律专门人才,尤其是财税法方面的人才。他们既懂经济 又谙熟法律,既可以在税务执法中可以把大量的案件化解在萌芽中。又可以在税务行政复议中公平公正的化解矛盾,解决纠纷,提高税务行政复议的质量。

在我国现阶段,国家也开始逐渐重视对税法方面专业人才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北京大学税法研究中心的成立、中国税法学会的成立以及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的成立都表明了我国税法学专家和学者的队伍在不断壮大。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方面,许多大学都开始培养税法方向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并已开始有税法硕士和税法博士进入工作岗位。我国税务机关系统也开始注重培养税务干部的税法方面的素质,并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提高了大批税务干部的法律素质。在司法系统,为了审理税务案件的需要,许多法官也开始自学税法或进行税法方面的培训。

然而,这些步伐还是远远不够的,现在我们虽然说有税法硕士和税法博士,但是它们都是放在经济法专业招生和培养的,在课程设置和技能培训方面离西方国家的税法硕士还相差很远,远远不能满足税法专门人才的需求。

可以考虑设置单独招生的税法专业硕士,培养懂法律、懂税务、懂国际规则,复合型、应用型税法专业人才,这些专门人才可以在税务知识和法律知识的运用上操作自如。

世界各国均在法学院设置税法硕士(或国际税法硕士),以培养税务律师、税务官员、税务法官、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企业税务总裁和税务咨询人员等税法职业队伍,并成为惯例。这些专门的人才在税务行政复议中也可以大展身手。

近来,在这方面,国内税法学界已经开始进行探索,为了推动我国税法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财经法研究中心将于2006年10月14日在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中国设置税法硕士专业学位专家论证会”。这是很好的开端,将推进我国税法专门人才的培养。

六,结语

税务行政复议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法制意义,虽然有作者已经论述过相关问题,但是本文对作者论述过的文进行了重新梳理,给以了完善和修正,更重要的是从本质上探讨了诸多问题存在的原因。现行行政复议存在的诸多问题本质上应当归根于税收法治理念的缺失,没有税收法治理念作指导,我们的税务行政复议就没有正确的方向,没有税收法治理念作指导,我们现行的税务行政复议在具体的制度设计和规则选择上就出现了诸多的问题。税收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包括纳税人权利本位主义和税收司法主义,我们现行的税务行政复议就在这两方面的理念是缺乏的,纳税人权利本位主义理念是缺失的,因而出现了不顾及纳税人申诉权利的复议限制条件的设置,出现了漠视纳税人诉讼权利的复议前置制度。税收司法主义的理念是缺失的,所以出现了审理形式排斥司法中立和独立精神的情况,出现了复议前设置限制纳税人司法权利的制度。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首先的是要树立税收法治的理念,把税收法治的理念贯彻到税务行政复议的改革和完善。精神和理念是制度的灵魂,有了税收法治理念的指引,税务行政复议的改革与完善就有了方向。如果我们没有税收法治理念作指导,对税务行政复议的完善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税收法治理念作指引的前提下,我们还应当完善税务行政复议制度的环境,包括直接的立法执法环境,也包括间接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在理念指引和环境改善的基础上,我们具体的应当在税务复议机构的独立性、复议审查的方式、复议人员专业性、复议限制条件和复议前置的撤销等方面进行改进。

「注释

[1] 应松年、袁曙宏主编:《走向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88页。

[2] 姜明安:《行政复议:走向现代文明的制度架构》,法制日报,1999年9月30日第七版。

[3] 华建敏:《加强行政复议工作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日报,2006年12月04日,要闻版。

[4]《开创行政复议工作新局面》,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12月4号。

[5] 《全国税务行政复议应诉工作调查分析报告》(未公开稿),2006年,国家税务总局行政复议处材料室。

[6] 刘红霞:《我国税务行政复议的缺陷与完善》,载于《财税法论丛第三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66-194页。

[7] 刘红霞:《我国税务行政复议的缺陷与完善》,载于《财税法论丛第三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66-194页。

[8] 刘红霞:《我国税务行政复议的缺陷与完善》,载于《财税法论丛第三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68-170页。

[9] 参见刘红霞:《我国税务行政复议的缺陷与完善》,载于《财税法论丛第三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72-173页。

[10] 刘红霞:《我国税务行政复议的缺陷与完善》,载于《财税法论丛第三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66-194页。

[11] 关于纳税人权利本位主义和税收司法主义的详细的解释见后面的第四部分——“现行税务行政复议宏观层面的问题”的论述。

[12]《全国税务行政复议应诉工作调查分析报告》(未定稿),2006年,国家税务总局行政复议处材料室。

[13]万福、角境:《谈制定中的几个问题》,载《税务》1989年第12期。

[14]刘剑文、熊伟:《税法基础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488页

[15]参见傅红伟:《税务行政诉讼若干问题初探》,载《行政法学研究》1999年第2期。

[16]参见张树义主编:《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61-262页。

[17]参见蔡文斌:《行政争讼与行政程序》,载《行政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

[18]蔡小雪,《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衔接》,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页。

[19]刘剑文主编:《WTO体制下的中国税收法治》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6页。

[20]丁一:“纳税人权利保护的最低法律标准——一种人权的视角”,载刘剑文主编:《财税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85页。

[21]刘剑文主编:《财税法论丛》第一卷:熊晓青:《问题与对策:税务争讼法律制度探讨》,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291页

[22]刘剑文主编:《财税法论丛》第一卷:熊晓青着:《问题与对策:税务争讼法律制度探讨》,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284—291页。

[23][日]金子宏:《日本税法》,战宪斌、郑林根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20页。

[24](美)汉米尔顿等著:《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版,程绛如等译,第396页。

[25]钱建伦:《当间税务诉讼中存在的难点及对策》,《财税之窗》,2003年第3期,第40页。

[26]《全国税务行政复议应诉工作调查分析报告》(未定稿),2006年,国家税务总局行政复议处材料室。

[27] 田成有,《从制度层面看法治理念的重要》,云南法院网,访问日期,2007-3-1,访问地址:dhlc.gov.cn/ynsgirmfy/2378746127693381632/20061019/74516.html

[28]张光博、张文显:《以权利和义务为基本范畴重构法学理论》,《求是》1989年第1 0期,第24页。

[29]马图佐夫:《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苏维埃国家与法》1983年第1期,第 21页。

[30]孙国华:《法的真谛在于对权利的认可和保护》,《时代论评》1988年创刊号,第7 9页

[31]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

[32]严军兴:《略论权利与权力之关系》,legalinfo.gov.cn/gb/yjs/2003-03/25/content_20884.htm.

[33]卓泽渊:《法治国家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62页。

[34]卓泽渊:《法治国家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69页

[35]《加强行政复议工作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日报,2006年12月04日,要闻版。

[36]刘剑文、张红:《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建设的重大进展》,原载《税务研究》1999年第10期。

[37]马图佐夫:《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苏维埃国家与法》1983年第1期,第 21页。

[38]胡云腾:《论 依法治国的若干问题》,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第157页。

[39]韩世远:《论中国民法的现代化》,载《法学研究》1995年第4期

[40]杨海坤主编:《跨入21世纪的中国行政法学》中国人事山版社2000年5月版,第8页

[41]翟继光:《税务司法——税收法治的突破口》,中国财税法网,访问时间:2006-4-21.访问地址:www1.cftl.cn/show.asp?c_id=544&a_id=1213

[42][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粱治平译,三联书店1991牛出版,第2页

[43]韩世远:《论中国民法的现代化》,载《法学研究》1995年第4期。

[44]万鄂湘,《从中美司法制度看司法权特点》, 中国青年报 ,2004年03月10日。

[45]参见(日)金子宏着《日本税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战宪斌等译,第519~520页。

[46]参见刘剑文著:《财税法》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第559~560页。

[47]参见韦德著、楚建译:《行政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641页。

[48]参见应松年、袁曙宏主编:《走向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01-302页。

[49]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419-420.

[50]余指国:《行政复议制度改革的探索与反思》,中国法制信息网,chinalaw.gov.cn

[51]周汉华主编:《行政复议司法化:理论、实践与司法改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8页。

[52]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法制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308页。

篇9

论文摘要:修订《税收征管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现行税收征管 法律 制度对于欠税管理、提前征收、延期纳税、税务搜查权、税务检查过程中的强制执行、税收法律责任等的规定,在实践中暴露出种种问题,有待于《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重新修订,予以完善。

现行《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自2001年和2002年修订并实施以后,在实际工作中已暴露出一些具体问题,有部分法律法规条文的具体设置问题,也有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操作问题。

一、现行税款征收法律制度问题研究

1.现行税款征收制度存在的几个问题

第一,欠税管理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目前,有些纳税人为了逃避追缴欠税,或在欠税清缴之前就已经在其他有关部门注销登记,或采取减资的行为,使得原有 企业 成为空壳企业,导致国家税款流失。《税收征管法》对纳税人欠税如何处理只有责令限期缴纳税款、加收滞纳金和强制执行的规定,但税务机关应当在什么时间内采取这些措施却没有具体规定。虽然关于逃避追缴欠税已经明确了法律责任,但前提是“采取转移或者隐匿财产的手段,妨碍税务机关追缴欠缴的税款的”。换言之,如果纳税人不妨碍税务机关追缴税款但也不缴纳税款,税务机关又不“忍心”对其财产进行执行的情况下,纳税人就可能“千年不赖,万年不还”,而又不承担法律责任。

第二,“提前征收”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税收征管法》对于税务机关提前征收的规定只局限于“税务机关有根据认为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的情况,这一条件本身就很难把握,因为纳税人申报期未到,很难有证据证明将来可能会发生什么行为。等到税务机关对其采取保全行为时,纳税人的财产已经转移一空。也有纳税人可能因为种种原因需要提前缴纳的,但又无法律依据。

第三,“延期纳税”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税收征管法》对延期缴纳税款规定的期限只有3个月,这对遭受重大财产损失无法按期缴纳税款的纳税人可能起不到实际作用。现行法律规定延期缴纳税款需经省级税务机关审批,这一规定存在审批时间长、周转环节多、省级税务机关不了解纳税人具体情况等问题。

2.现行税款征收制度修订建议

第一,为加强欠税管理,建议在新法中明确规定欠缴税款的纳税人不得减资及减资的处罚措施;注销税务登记是其他部门注销登记的前提;有关部门不能为欠缴税款的纳税人转移或设定他项权利;有关部门未按规定执行的法律责任;在纳税人欠税一定时间后税务机关必须进行强制执行,这个时间可以是1个月或2个月。

第二,为使“提前征收”成为切实可行之条款,建议将“提前征收”的前提条件改为“发现纳税人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的收入的迹象的”,这一条件可以根据一定的线索判断,比较容易操作。建议扩大提前征收的范围,如纳税义务人于法定征收日期前申请离境者,纳税人自愿的,税务机关也可以提前征收。因其他特殊原因,经纳税义务人申请后税务机关也可以提前征收。

第三,建议适当延长延期缴纳税款的期限,一年甚至于两年或三年,具体执行时间由税务机关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因为纳税义务人需要有足够的时间通过经营自救解决实际存在的经营困难,时间较短不足以解决纳税人的实际困难,起不到保护纳税义务人生产经营的作用。由于延期纳税时间延长可能会影响税款均衡入库,所以在征管法修订时也可以规定分期缴纳税款,既可缓解纳税义务人的实际困难,也可以保证税款均衡入库。笔者还建议延期纳税的审批权限应由熟悉纳税人情况的县级税务机关审批为宜。

二、现行税务检查法律制度问题研究

1.现行税务检查法律制度存在的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税务检查搜查权的问题。《税收征管法》没有赋予税务人员搜查账簿、凭证等证物的权力,也没有规定税务执法人员取证无能时的解决办法。而税务行政案件如果没有证据证明属于治安问题或刑事案件又不能移送公安机关处理。实际工作中税务检查取证已经成为税务检查工作的瓶颈,其结果可能是:一是纳税人隐匿、销毁证据,使税务检查工作无法顺利进行,造成国家税款流失。二是税务执法人员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违法行政。

第二,关于税务案件退税或补税的问题。如果税务案件发生时间长,加之税务检查的时间也长,那么对纳税人加收的滞纳金就有可能比罚款还多,也可能比应补的税款多。在对税务案件处罚的同时加收滞纳金,就有了双重处罚之嫌。如果因为对税法条文规定的理解不同,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发生争议而引起复议或行政诉讼,因此而滞纳的税款,也按规定加收滞纳金显失公允。税法对纳税人多缴税款的退税还区分不同情况,有的退有的不退,退税时有的支付利息,有的还不支付利息。

第三,关于税务检查相关概念和税务检查过程中强制执行的问题。《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税务机关在进行税务检查时可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如果说税务稽查是税务检查的一部分,税务稽查结果的执行是税务稽查的第四个环节,那么税务稽查结果强制执行的法律依据应当是《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五条。根据此条规定,如果纳税人不存在“明显的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的收入的迹象的”,税务稽查局就无法对被查对象行使强制执行的权力,被查对象也就可以“千年不赖,万年不还”。但又有人根据《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八十五条的规定理解:税务检查只是税务稽查的第二个环节,所以《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不适用于税务稽查结果的强制执行,税务稽查结果的强制执行应当适用《税收征管法》第四十条的规定。但这种理解又存在征收管理的条款能否在税务检查环节适用的疑义。

2.现行税务检查 法律 制度修订建议

第一,为解决税务检查取证难的实际困难,建议《税收征管法》适当增加税务检查工作中的搜查权力,但为了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应当对税务机关的搜查权力严格控制,设定必要的限制条件。例如搜查权一般只适用于生产经营场所,如要对生活场所搜查,必须取得司法许可,并在司法人员的监督下进行等。

第二,建议将税务机关发现的纳税人多缴税款与纳税人发现的多缴税款同等看待,在相同的时间内发现的多缴税款纳税人都可以要求税务机关支付相应的利息。对于3年的时间规定,笔者认为可以延长至5年为宜,更有利于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建议对税务案件中纳税人不缴、少缴或扣缴义务人已扣而未缴的税款,按银行的同期利率加收利息,避免滞纳金的处罚嫌疑。

第三,建议《税收征管法》明确在稽查执行阶段可以直接依据税款征收强制执行的条款行使强制执行的权力。修订《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八十五条的内容,将税务稽查的第二个环节由“检查”改为“实施”,或者不明确税务稽查的内部分工,只是原则性地规定税务稽查要实行内部分工制约。另外,还建议明确稽查结果强制执行的抵税财物的范围是否包括“其他财产”。

三、现行税收法律责任问题研究

1.现行税收法律责任存在的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税务行政处罚幅度的问题。现行《税收征管法》对纳税人税收违法行为的处罚一般只规定处罚的幅度,税务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实际工作中各地税务行政机关具体操作不统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纳税人税收违法行为的处罚比较轻,一般都是按照50%的下限进行税务行政处罚。这就使得税务行政处罚的最高标准形同虚设,纳税人的税收违法成本很低,不利于遏制不法纳税人的税收违法行为。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曾经下文对偷税行为的处罚做了统一,在该文件中将偷税行为细化为若干种具体情节,并对各具体情节规定了具体的税务行政处罚标准。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很少执行这个文件。

第二,关于在实体法中明确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的问题。现行税务行政处罚规定基本上是在《税收征管法》中明确的,实体法中很少有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税务行政处罚规定,这使得税务执法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根据各税种的具体情况履行税法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力。

第三,关于“一事不二罚款”的问题。现行《行政处罚法》有“一事不二罚款”的规定,但什么是“一事”却很难理解。由此也就增加了税务行政执法的风险,有税务机关曾因此而败诉,对纳税人的一些税务违法行为无法进行有效的遏制。例如,2009年全国税务稽查 考试 教材《税务稽查管理》就有这样的表述:“纳税人对逾期不改正的税收违法行为,如果税务机关先前已对该税收违法行为进行了罚款,对该逾期不改正行为不得再予罚款”。在实际工作中如此理解的结果就是该“逾期不改正行为”将持续进行下去,也就是说,如果纳税人没有按照规定设置或保管账簿的,只要税务机关对其进行过税务行政处罚,那么违法行为人就可以手持罚款数额为数不多的罚单永远不再设置或保管账簿了。很明显,这种理解不符合《税收征管法》的立法精神,也不是对“一事不二罚款”原则的正确理解。

2.税收法律责任修订建议.

第一,建议在《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中由国务院授权财政部或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税务行政处罚的具体执行标准。该执行标准应当细化各种税收违法行为的具体情节,对不同的具体违法行为情节设定处罚标准,基层税务行政执法人员按照相应标准对号入座,实施税务行政处罚。这既方便了基层税务行政执法人员的实际操作,也使严重违法行为得到严肃处理,轻者轻罚、重者重罚,充分发挥税收法律制度对税收违法行为的震慑作用。

篇10

第一阶段,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37 号)的要求和实际业务的需要,高等学校校内单位或个人承担的部分现代服务业业务由税务机关向付款人代开增值税发票,同时由承担相关业务的校内单位或个人自行办理增值税纳税手续,在学校层面并未涉及“营改增”业务。

第二阶段,按照税务机关及校内单位或个人的要求,高等学校校内单位或个人承担的部分现代服务业由学校直接开具增值税发票,由学校出面履行增值税纳税义务,税务机关不再直接面对校内单位或个人办理增值税业务。第三阶段,自2016年5月1日起,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 号)的要求,高等学校将原营业税应税项目全部改征增值税,自行开具增值税发票并履行增值税纳税义务。同时,高等学校认真研究国家“营改增”政策并充分分析应税项目,制定“营改增”相关制度,明确增值税征收范围及税率,增值税计算方法,增值税发票办理流程及注意事项,增值税免税政策及办理流程等。二、高等学校“营改增”存在的主要问题1.高等学校增值税纳税人资格认定依据不统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规定,年应税销售额超过规定标准(500 万元)的纳税人为一般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未超过规定标准的纳税人为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非企业性单位,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可选择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上述认定依据客观上导致同一省份(地区)的高等学校,年应税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既有一般纳税人,也有小规模纳税人,影响税收法规的严肃性。2“. 以票控税”的管理模式不利于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除免税情况外,增值税发票一旦开具,无论款项是否已到,均要按照开票金额实时代扣增值税。由于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的特殊性,款项未到提前开具增值税发票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教职工垫支相关税款,待款项到账后才能返还税款,不利于调动教职工从事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且“以票控税”与高等学校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基础也不吻合。按照权责发生制,即使增值税发票已经开具但款项未到,高等学校仍然不会确认收入,但是增值税纳税义务已经履行,即增值税的权责发生制和收入的收付实现制存在一定冲突。3.未出台高等学校增值税账务处理的指导性意见。2016年12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增值税会计处理的规定》(财会〔2016〕22 号),对会计科目及专栏设置、账务处理、财务报表相关项目列示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但在高等学校多数应税业务在校内按项目核算和缴纳增值税,学校层面的增值税应税业务不多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科目设置、账务处理、财务报表项目列示和进项抵扣等情况缺乏指导性意见。4.税务报表与高等学校财务报表未实现有效衔接。目前,包括增值税申报表、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在内的一系列税务报表多数按照企业会计科目及财务报表的体例设置,与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科目及体例差异较大,因而财务人员无法根据高等学校财务报表准确填报相关税务报表,只能分析填列,可能会影响税务报表的信息质量。

5.办理国税电子税务局的相关手续有待简化。在实际操作中,高等学校办理国税的电子税务局,必须提供其法人(即校长)的身份证复印件、手机号码(用于注册时接收短信验证码)和开通银联在线支付功能的银行卡,客观上不利于电子税务局的推广和相关工作的开展。6.缺乏针对高等学校“营改增”政策及操作实务的专题培训。2013年“营改增”政策出台以来,社会上出现了大量“营改增”政策及操作实务培训,部分行业也组织了针对本行业的相关培训。但是,针对教育行业尤其是高等学校的“营改增”至今未有效开展,高等学校“营改增”工作完全靠其自身逐步实践、摸索和相互借鉴。

三、有关意见建议1.建议从高等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参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软件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00号)相关规定,对高等学校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这样既可以保证高等学校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的实际税负相同,也可以解决税务机关对高校纳税人资格认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2.建议税务机关能够考虑高校会计制度与税收政策的差异,准许高校以收到价款之日来确定纳税义务的产生,即款项到账后才扣缴增值税,而不是开具增值税发票时扣缴增值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