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科学技术观范文
时间:2023-08-12 09:27: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时代的科学技术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大数据 博士生 科研 信息 关系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1博士生面临大数据与大数据技术
1.1大数据定义
大数据就是一种不能依靠传统IT技术和工具在短时间内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管理和服务等集合。通过对其的研究,发现其具有4大特点,第一是具有大量的Volume ,并且由原来的TB级迅速飞升为PB以及EB级。通过IDC 的“数字宇宙”可知,它预测全球的数据使用量将会在2020年前迅速飞升,达35.2ZB。第二是特点是Variety,是指数据的种类多种多样。这是因为数据的来源众多,渠道不具有单一性,此外,随着软件的发展升级,数据处理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格式也随之丰富起来,改变了以前的数据模式。第三,Velocity,是指稻莸牟生和更新。在大数据中这是其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全球而言,数据的翻一番的时间大致为一年半,遵循着摩尔定律。第四是Value,即指数据的价值含量,在大量的数据中,具有价值的数据只是少数部分,因此,高效运用数据的前提是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1.2大数据技术
从定义上讲,大数据技术是就是从海量的数据中,迅速地找到有价值的信息。简单地说,大数据技术帮助解决了数据丰富但知识不足这一尴尬,究其实质是通过眼睛看到的数据,对其进行研究分析,从而获得其隐藏的信息,提取潜在的价值。因而大数据是公认的最具“市场”前景的技术之一,这一新兴领域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是未来竞争的关键因素。例如在政府的角度来说,有利于达到高效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对于学校而言,有益于绩效管理更加高效正确,有益于绩效评估,资源的合理分配应用等都是在数据的基础之上来做出决定。对于博士来说,为其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整体环境。
1.3博士生面临大数据与大数据技术
对于大数据的研究,在此之前都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数据的精确度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数据采集、记录和存储等都受到技术的限制,无法实现大规模,海量数据的分析研究,使得研究成果不够准确。因此,我们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从采集到分析都只选择一小部分数据,在大量的数据面前,这一小部分数据不具有完全的代表性,具有主观色彩。随着各行各业数据的使用增多,数据的量越来越大,但是人们的能力有限,因此,统计学发明了抽样法,即用一部分数据作为代表,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并从中总结出整体的特点,同时统计学的目标也成为用最少的数据得出最重要的信息。长此一来,我们形成了一种习惯:也就是最大限度的减少数据的采集量。然而往往具有较大价值的信息都藏于大量的数据中,而这种精简则会使得那些细节被排除在外。
2海量大数据信息对农学生物类博士生研究方法和内容的影响
2.1大数据时代的科研方法变革及其必然性
所谓的科学研究方法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的理论方法,并将其作为指导实际的基础。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数据的处理也需要一种新型高效的技术作为支撑条件,不断的完善传统的方式,推陈出新。为从事科研活动的人提供一个新型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大数据”是相对以往小型、局部性数据而言的,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和工作时,研究方法体现为三大方面的转变。(1)改变了以往抽样研究的方法,不论是四研究整体还是某一个特殊的点,都需使用其所有的数据。(2)由于有更多的数据,我们可以接受更多混杂、更多数据上的不精确。(3)在分析数据时不再一味追求是否具有因果关系,而是将事物之间的关系研究放在了重要位置。在这个时代,科学的研究方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对该研究方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大数据具有规模大、分布式、异构、不准确、不一致等特性,因而管理难度加大。由于当前些技术和系统无法有效管理支持大数据运行,于是海量数据的出现催生了一种新的科研模式,在爆炸的数据中,博士生等科学研发人员的工作成为了与数据打交道,在其中挖掘信息,发现新智慧,甚至无需直接接触需研究的对象。Jim Gray博士是著名的专家,曾获得图灵奖。他对古今科研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人类科研的3种范式,即实验、理论和计算。今天,数据量不断攀升,这3种范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在一些领域已经被淘汰,因此,迫切需求第四种的出现,以便能够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对此,Jim Gray提出了一种新的数据研究方法,被称为“第四范式”,科研活动将受到数据的影响,数据密集将成为科研的一种新特点,新方向,是在实验、理论结合计算科学之后的第四种科研范式。从实际上来说,计算机科学是对前两种范式的补充和优化,而数据密集型范式则是一种全新的处理大数据的方法,不仅仅是前三张范式的优化,表1是对四种范式进行的比较。
2.2第四范式的特征
涉及到科学研究第四范式,关于其知识服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点,为用户提供知识理论和数据信息方面的服务,换句话说,不但要涉及到知识理论方面的服务,而且要提供数据服务,使用户能够更容易更清晰地理解最终的知识结果,能够重复该结果产生的实验过程,并重复利用该数据,提高科学研究效率。二是对溯源信息进行管理,提供从数据到知识的整个过程服务。数据溯源信息指在整个工作流程执行中数据的输入和处理历史。科学研究信息的提供者为用户提供的信息和知识是单个的静态的,而科学研究第四范式需要新的服务模式,即能够提供从数据到知识转变的整个过程信息,这是一个动态的服务过程。许多的科研人才其中不乏博士学位研究生,他们在科研工作中的过程和结论都需要体现第四范式的特点。
3大数据时代对农学生物类博士生科研过程的信息新式供给
3.1大数据环境下农学生物类博士生的科研信息需求
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具有密集型特点的科学性数据在大数据中具有重要地位,这种密集型数据较一般大数据相比,除具有基本特征外,在管理和分析数据上有更极致的追求,一定会使科学研究人员增加对进程中的专业化、深层化、定制化、协同化以及集成化的信息的需求量。第一,科研对象在大数据时代下的虚构化,会使许多的科学研究人员其中包含农学生物类专业的博士生,具有对提高数字互性的管理信息能力的需要;第二,科研需求在大数据时代下有很强的知识性,会使许多科学研究人员具有大规模数据同步寻觅分析的需要;第三,科研沟通方法在大数据时代下,会使许多的科学研究人员其中同样包含农学生物类专业的博士生,具有共同分享多种学科配合和科研数据集汇的资源信息的需要。
3.2信息供给模式演进与科研过程演进
英国科学与技术设施研究理事会(STFC)提出了数字科研环境下的科研模型 ,把科研工作分析成一N不断连的工作流,整个过程以分析趋势、产生思路、组织并设计项目、进行项目申请、实际性研究实验、收集并组织数据、宏观分析数据、并交流成果、保护研究成果为主线,细致地描绘了适用于未来的科学研究工作流的初步形态。科研工作以信息为着眼点,不断研究分析信息的过程。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很多事物都在悄然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知识形态、科学技术创新方式以及科学技术创新发展中的知识处理及交流机制都是如此,无一例外。这些变化同时又推动着知识创造模式的改变,以及科研工作流中关键性知识瓶颈出现深刻的变化,进而促进着新兴知识服务机制的产生。
服务的主体、客体、方法及内容是信息服务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主体是信息服务行动的执行者,也就是信息的服务人员,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运用行之有效的办法,供应信息服务产品来实现客户要求。服务客体是对信息服务有需要的人,与常见的图书馆读者不一样,分为群体和个体两种需求类型,会发出需要信息的信号并接受使用信息。服务方法指的是信息服务中使用的策略,它是为帮助信息服务人员做成进行信息服务的行动而提出行之有效的手段。像旧时的信息服务里的查询文献、拟定专题、确定主题和新时代信息服务里的信息的搜集、汇集、个性化定制、咨询参考等皆是信息服务手段。服务内容是最终的信息服务产品,是信息服务人员最后交给信息服务需求者的确定下来的成果,或者是某种能够感受到的信息服务,由此它既可能是真实的物品,也可能是虚拟的产品,像报告、刊物、数据库一类的或是像学科导航与文献检索一类的信息服务。
4大数据的信息供给的未来趋势
数据密集型环境下,图书馆的知识咨询服务必须进行创新,利用新技术进行服务模式的演进,新的服务模式包括云服务模式、智慧感知模式和导航模式;在思维方式方面,大数据环境下的思维方式向着多样性、开放性、生长性、整体性、平等性和相关性发展,根本上属于多元性思维;在认知角度方面,大数据环境改变了人类的一些常规认知,主要体现在人类眼界的改变,从局限的世界向无限的大数据方向进击,进而满足认知的平等;在信息技术方面,传统的数据寻求方式已经落后于大数据时代,在数据收集、储存、分析和可视化等地方都存在弊端。这时任何领域都急切需要着大数据的帮助,更多的人选择了以数据为依据的分析代替以专家为信条的分析方式。而从服务创新的角度来讲,应注意数据创新、用户行为分析及知识网络的关联等方面的问题。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改革项目资助,编号yjg142023。
参考文献
[1] 张斌,马费成.大数据环境下数字信息资源服务创新[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37(6):28-33.
[2] 王元卓,贾岩涛,刘大伟,靳小龙,程学旗.基于开放网络知识的信息检索与数据挖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5(2):456-474.
[3] 贺威,刘伟榕.大数据时代的科研革新[J].未来与发展,2014(2):2-5.
篇2
关键词:农业经济;农业转型;小农经济
一、引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农业高速发展,2019年上半年,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额达到了1086.5亿美元。但是,农产品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农业发展需要创新技术的支撑,以积极应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和廉价农产品带来的冲击。只有这样,才能缩小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才能对抗新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提出的各项挑战。
二、小农经济历史发展历程
农业经济与社会观念和家庭观念等具有相互之间的联系,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经济表现形式,也是几千年来我国经济最为客观的一种写照。无论是在新时代的中国还是在封建社会,农业都是百姓和农民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进入新时代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由小农经济向大规模经济模式发展,如运用大量机械化设备开展生产活动;加大对农作物经济物品的研发、农业专项基金的发放、农业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等。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也进一步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指数,其已经成为农民或者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经济学视域下农业转型的挑战
(一)农业经营模式有待改善,生产的效率较低
受到小农经济理念影响,一些农民進行农业产品的交流和互通时过于重视短期利润,将主要精力放在宣传热销的农产品上,并没有根据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等有整体上的把控,出售的一些农产品不能得到受众的认可,进而降低生产和销售的效率。并且,农业信息不对称还会导致小农经营模式缺乏灵活性,无法提升农业经营效率。
(二)各个区域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有待提升
近几年,农业生产科技成果得到了有效转化,并为各个区域带来了可观的效益。但是,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一些西部地区,他们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方面都有一定限制,想要全面实现自动化和机械化有较大难度,很难为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带来新的增长点。长此以往,就会大大削弱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农民也就无法从中获取更多利润。
(三)很多地区没有制定营销策略,农产品无法发挥品牌效应
新时代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我国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在优化农业结构的基础上扩大农村的需求,以为农村经济带来新的着力点。但是,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者受到思想、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并不注重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和引进相关农业推广人才。主要是因为农业生产者缺乏信息的敏感度、缺乏创新意识等,使得农业品牌效应减弱,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产品经济的发展。
四、新时代农业经济发展的路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只有围绕农民收入,对传统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严格把握“三农”问题等,才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国家已经高度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完善,才可以促进新时代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支持农业经济的发展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构建能够对基层农技进行推广和分类的改革,这种机构的构建主要分为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即能够有偿和无偿的服务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目前,新时代农业科技推广的体系主要分为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系统和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推广系统。为了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在加强两者之间的互动性和互融性后,才能够加强对涉农企业的扶持和担保。例如:给予涉农企业一定资金和技术支撑,特别是在银行贷款和税收方面给予优惠。
(二)建立农业经济合作模式
1.支持农民开展自主经营
一方面,加强政企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发展,在坚持“三农”服务的方向后,以市场竞争为原则,将新时代农村经济转化为合作经济,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参与积极性,为农户获取更高的收益等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和合作的要求等,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坚持政府主导和民主管理、利益共享的前提下,促进合作组织的形成,从而让农民开展自主经营,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2.建立新型组织,经营特色产品
各区域应该建立专业化的生产实体,构建专业合作社。例如:坚持特色农业产品的生产,转变各地区农户的生产理念,再根据市场发展的情况,将种植业、加工业和服务业、养殖业等紧密联系成一个整体,构建特色的农业产品生产体系。同时,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例如:以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龙头企业,从当前的利益出发,构建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带动当地农民生产和种植的积极性。另外,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需着力发展加工产业,特别是在果蔬、水产品和粮油等方面的深加工,提升农产品加工品牌后,打造出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从而发展壮大农村的产品,拓宽农民的收益渠道。
(三)走农业绿色发展道路
当前由于受到贸易壁垒的限制,我国农产品在出口方面遇到了很大挑战。因此,新时代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注重创新机制的构建,在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同时,满足市场对于绿色农业的需求。第一,建立绿色农业发展特区,制定绿色发展规划等,以农业经济发展为核心,引导中国农业实现绿色发展。第二,根据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资源、产业和农业废弃物资源的重复利用等方面制定生态补偿机制,为开展绿色农业经济提供制度上的支撑。第三,提高农户的生态环保和绿色农业的意识,严格把控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并成立监督小组,及时退回不合格农产品。
(四)融合“互联网+”,提升农业营销服务的质量
互联网时代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们对消费的需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农业生产和流通迎来了新的增长点。首先,各地区应该引进和培养更多新型农民,在发展农业创客空间平台后,构建农民创业平台。例如:通过培训的方式,让广大农民学习互联网知识、农业新技术、产品营销和提升服务质量等。其次,新时代,人们的消费也不断升级,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大數据,农户要在对市场的需求严格把握后,对生产和供需等进行合理规划;客户提出相应问题后,由专人进行管理,进而形成更加专业的服务反馈机制,使得当地的农业品牌得到提升,提升客户的黏性。再次,借助新兴媒体对农产品进行宣传,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农产品的功能和发挥的作用,进一步带动各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例如:一些地区借助抖音或者火山小视频等新兴媒介,让当地比较出名的明星代言和宣传当地的农产品,不仅让更多消费者了解了更多农产品,还带动了线上销售,全面提升了销售的效率和质量。
(五)构建新型服务业,支持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
新时代,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精神上的需求。即不仅注重产品的质量,还在其他方面有了一定需求。例如:各区域可以根据当地的产业推出特色产品,如食用菌、樱桃和花卉等。各区域可根据自身的产业、农业形式和当地旅游业等协同发展,借助当地的资源与旅游业相互结合,从而构成特色的农家乐,让人们在享受到农耕农作的乐趣后,还能够欣赏当地的美景,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又如:可以举办樱桃节等农业旅游活动,吸引更多游客,从而为当地创造更多利润。
五、关于新时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新时代,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应该以环保和绿色为原则,在开展实体经济的同时开展线上和线下的体验。并且我国发展农业经济更加注重数字化管理和网络化经营,这就需要农户大力创新,对知识进行更新,在不断学习和不断进步后,使我国农业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目前,农业的主要矛盾和发展的主要任务等都在发生着变化,新时代推动现代化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农业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农户,使其在掌握更多新技术和新设备的知识后,创新更多新型的农业经济模式。还需要在政府或者各地级政府的支持下,努力克服脱贫攻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农业问题,帮助农户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农户开展创新经营,激发农户的生产积极性,通过民办公主和筹资筹劳等方式,让农民在参与过程中获取更多收益。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时展继承传扬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科学规划家庭教育专项课题《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农村中学生家庭教育的个案研究》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BY[2019]G283号。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3-0005-02
当今时代是一个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关注也不能缺位。时代的发展使得人们的行为方式与思想认识都发生了一定变化,为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伦理道德的传承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面对这种情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对伦理道德的推陈出新、批判继承应该采取符合时展实际的办法,以便于能够达到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实践中求传承效果。
一、时展产生的新元素以及引起的新变化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时展最为显著的特征是网络技术的出现及其发展,而网络技术与现实生活中的其他技术不同,更新速度非常快,自身面貌变化速度较快,对社会发展产生诸多影响。人们的社交方式在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的刺激下变得多样而快捷,网络社交新元素的增加对人们的社交生活产生了不同影响。一方面,外向开朗的人在这种环境中更加“如鱼得水”,不仅与熟人之间的交往变多,与陌生人的交往也随之变多,社交网络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内向的人也借助网络社交这一“面纱”开展数量更多的虚拟社交活动,毫无疑问,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社交范围以及社交行为数量不断增加。
网络的迅速发展促使各种新产业随之出现,移动支付、网络购物以及与之相伴的快递行业、外卖产业、共享经济以及虚拟货币等等都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再是以前触不可及的“天方夜谭”,新兴产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减少了生活中的不少麻烦。同时,这些行业的收入与平均收入相比都较高,但行业准入门槛并不高,导致高收入与低知识水平共同存在的现象,而这些行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生活隐私得到了更多的暴露,消费者与从业者之间产生矛盾时如何保证道德底线成为了重要问题。
网络技术与人们生活的捆绑程度逐渐上升。现在生活的人们,任何事情都离不开智能手机,离开了智能手机就寸步难行,可以说,智能手机的功能与使用场景就是当今社会的缩影。人们的社交生活、日常购物、娱乐活动等都与智能手机紧密相连,各种数据成为了不同行业分析客户面貌的重要基础,通过手机并分析用户数据能够得到不同个体对某一产品的具体偏好程度,投放的广告更加具有针对性,吸引个体产生消费行为的几率大大增加,这无疑是各个行业增加经济收益的良好机会。然而在未经个体用户同意前提下,利用广告等形式对用户的行为进行分析,得到用户的喜好隐私数据的“擦边球”行为,不仅有触犯法律的可能性,更多的是道德约束感不强的表现。
二、时展新变化引起的人们思想认识的变化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当今社会产生了各种不同变化,不论是社交方式的拓展与延伸,还是新兴产业的出现,亦或是智能手机与人们生活捆绑程度上升,这些变化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的行为,也促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在上述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人们的社交范围与社交行为数量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不断拓展,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产生了对“交往”这一社会行为的不正确认知。由于熟人与熟人之间、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都能够很迅速展开,并且处于网络技术自带的相对隔绝状态,很多人出现了社交关系随意化的思想认识,不认真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维护,当出现社交矛盾时,非常容易走向迅速激化状态,产生社交关系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现象。同时,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使得人们发表意见的限制大大减少,部分人依仗网络评论的这一特点,随意组织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甚至发展为网络暴力。上述现象都体现出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特点而逐渐延伸出来的人们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可以说具有上述行为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会表现出相同特点,只是在真实环境中会比网络上有所收敛,真实状况也并无实质性差别,但不能否认的是网络这一技术起到了助推作用。
新型产业的发展使得经济产业风口的变化频率变快,产生了诸多经济向好产业,在经济利益的引诱下,大批大批的人开始追逐经济利益,跟随网络技术与其他行业结合的脚步而发展,期待自己能够成为引导下一个经济潮流的人,“金钱至上”思想逐渐改变着人们对待正常工作与经济投机的态度。而其中突出的为共享经济和直播经济两种经济产业,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入共享经济中,从共享单车走向共享汽车的发展,但成功者数量仍旧不多,与之相比,直播经济更加残酷,许多青少年受到直播经济光鲜亮丽表象的吸引,放弃学业投入直播行业,成功者更是寥寥无几。在经济形式快速变化的时代,更加需要具备正确对待金钱与长远个人发展之间关系的思想认识。
三、新时代传承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有效途径
时代在发展,技术提升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我们不能阻止时展过程中各种新元素的出现和它们进入到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更不可能改变不同元素对人们思想认识的渗透过程。但是,我们应当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做出改变,在适应新时代网络技术迅猛發展和其引起的诸多变化的基础上,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对人们的思想认识加以有益干涉,提高人们对不同新事物的正确看法,用平常心看待技术与经济的发展,保持自身积极的思想状态,能够将网络技术为自己所用,成为网络技术的利用者,而不是盲从者,从而在迅速变化的社会中仍旧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从中华传统优秀思想当中汲取营养,运用悠久的中国古典哲学社会思想解决技术发展中对人们思想认识产生的种种不利状况,将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精华挖掘出来,成为加强人们精神世界建设的有力支柱。在实际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挖掘传统文化和传统伦理道德的优势,与当前阶段的实际生活进行融合,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积极传承,成为指导人们思想健康发展的推动力。
(一)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融合,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
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征就是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网络技术也在飞速更新状态中。传统文化乍一听与科学技术毫无联系,是毫不相关的两种事物,其实不然,在实际生活当中,任何科学技术都和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一方面,科学技术可以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供有力技术支持,体现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宣传、发展等诸多方面,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更多可能性实现传统文化的广泛发展,增强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度。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减少科技主导思想有害状况的出现。因此,现代科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能够为优秀传统文化带去多方面的实际帮助,使得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例如,3D打印技术能够帮助重现古代精美艺术品,提供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物载体,促使优秀文化传播范围的扩展。3D技术还能够提高传统艺术成品的精细度,增加艺术品的精细价值,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展示。同时网络技术的加入则为打破历史文物展示的时地限制提供重要帮助,可以做到随时随地重现历史文物,破除了只能到博物馆观看历史文物的限制,为世界人们认识我国优秀文化提供更多可能性,传统文化传承的几率大大增加。在校园建设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结合的意识,能够在各个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用理性的角度对待传统文化的意识,有效培养学生们的自发探索当代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结合的新途径,为今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有生力量。
(二)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范围
当今社会娱乐业迅速发展,新型媒体方式不断涌现,传统文化与其结合能够得到最大方式的传播。影视行业发展迅速,一大批自媒体平台和自媒体账号蓬勃发展,拥有众多粉丝,影响力和号召力甚至超过了传统媒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视利用网络自媒体这一重要宣传途径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宣传,能够有效扩大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走出以往传统文化宣传中“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被动状态,在主动出击中不断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发挥对人们思想认识的积极引导作用。
例如,在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一是可以利用微博这一社交工具提升话题热度,二是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广泛宣传,三是可以利用多种短视频手机终端进行宣传。以上三种方式都是基于手机端进行的宣传,有利于将传统文化的宣传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而在后期,辅以大数据分析的方式还能够对众多的后台数据进行个性化分析,对人民群众喜欢以及接受程度较差的宣传方式以及内容进行准确定位,进而找到接地气同时受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对宣传工作起到针对性的反馈,可以有效改变人民群众对部分传统文化“高高在上”的认知,增加传统文化与人们生活的结合,有效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们思想认识的积极转变作用。新媒体宣传途径在这一环节中具有更广泛的宣传效果,不断扩大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范围,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承效果。
(三)结合时展特点,批判继承传统伦理道德
历史上的传统文化流传到今天只有优秀与落后之分,然而伦理道德不同,历史流传下来的伦理道德并不一定都是健康的,所以在面对伦理道德在今天的传承应该更加谨慎。时代在发展,人民群众的思想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并不是所有的伦理道德都能够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思想水平。因此,伦理道德的传承也要在批判中进行传承。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篇4
关键词:档案工作者 基本素质
新时代背景下,档案工作产生了根本性变革,从传统纸质档案管理向档案信息化管理转变,所谓档案信息化是指运用网络技术及信息系统的传导,合理配置、充分开发档案资源,最终实现资源共享。档案工作者要担当新时代赋予的新要求,学会使用科学技术管理档案,成为"档案信息引领者",因此笔者认为档案工作者应具备以下基本素养:
一、政治素质
档案人员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学习政治理论,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提高政治鉴别力,培养敏锐判断力,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保持优良作风,严守国家秘密,不计较个人得失。
二、责任意识
档案工作者应满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爱岗敬业,尊重历史事实,维护历史真实面貌,实事求是地对待档案,收集、保管好档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好务。具体来讲:首先,档案工作者应及时、主动掌握本馆档案,全面了解其他档案馆馆藏的相关资料,并根据社会发展、经济建设需要,寻找和挖掘新信息源,广泛搜集,丰富馆藏档案的质量与数量;其次,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较强的责任心,稳扎稳打地做好档案工作,保证归档案卷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以确保其作为历史证据的可靠性;最后,档案工作者应具备良好心理素质,适时调整心态,加强自控能力,甘当无名英雄,在平凡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兢兢业业。
三、服务能力
伴随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地突飞猛进,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趋势,这为档案工作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档案工作者要适应这一变化,转变对档案价值的传统认识,树立新认识即服务意识。首先,要加强档案工作宣传,积极向社会公众宣传档案价值,强化社会公众对档案价值的认知,为档案使用、挖掘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档案工作者要转变"幕后服务"的传统观念,勇于走到台前来,变"为用户找档案"为"为档案找用户",提升服务质量;其次,档案工作者要学会发掘和整理分散、系统性较差的的档案信息,保证档案信息的原始性、真实性、客观性和完整性,档案工作的开展要积极围绕党政部门工作中心和社会各界需要,通过对档案进行研究、开发和编纂,形成全面、详实、准确和系统的实用型档案。
四、终身学习理念
在新时代背景下,档案工作者要紧跟时代脚步,改变传统思想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首先,加强培养业务素质,树立"四心",即"安心"-安心档案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热心"-满腔热忱,诚心诚意地为各用户服务好;"耐心"-摆正位置,耐住寂寞;"信心"-树立在档案事业中干出一番成绩的信心和决心;其次,积极参加档案管理培训,按时完成继续教育,努力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通过实地参观优秀单位,开拓视野,完善实际工作中的不足;最后,除了参加理论知识学习外,更要注重对档案管理技术的学习,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使档案工作者卓有成效地完成本职工作。
五、合作意识
当今社会是一个协作竞争、合作制胜的时代,档案工作者应树立合作意识,能与他人友好合作,拥有强大的亲和力,并能借助他人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推动档案工作的发展。新时代背景下,图书馆、情报机构、社会文化机构和档案管理机构正在逐步趋向一体化,并共建和共享信息资源,档案工作者要学会巧妙地与这些机构沟通合作,拓展信息平台。由于档案服务的对象也随着信息量的增大和公众知情权的觉醒迅速扩张,档案工作者肩负的使命更加艰巨,敬业精神也被赋予了新内涵,档案工作者作为知识和信息的管理与开发者,要全面认知自己扮演的角色,用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心态为社会服务,抛弃只停留在实体管理档案的传统理念,发扬无私奉献精神,提供质量高的信息知识产品,从而不断提升业务能力。
六、沟通协调能力
优秀的档案工作者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顺利程度,依赖于领导的重视程度及各个部门的配合,档案工作者要培养善于沟通及处理事务的能力。由于档案管理部门服务对象形形,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就很难胜任此项任务,善于沟通协调是档案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首先,档案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沟通上级业务部门和上级主管领导,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程度跟领导的重视程度成正相关关系,所以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档案工作者应积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用实际行动,赢得领导的重视,而且档案工作者自身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也影响档案工作质量的高低;其次,档案工作者要充分沟通协调各个平行部门,一个单位完整的档案是由本单位各个部门独立的档案构成,档案工作者需要与其他部门积极协调配合,得到各个部门的支持,才能投放齐全的档案,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要适当了解各个部门的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沟通和协调。
参考文献:
[1] 陈玛丽.新时期档案工作者素质分析[J].河南科技,2012.5
[2] 甄丽萍.关于档案工作者素质的探讨[J].兰台内外,2012.5
篇5
大家好。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所有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工作的妇女同胞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向为我省的社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外国女专家、女教师们表示节日的祝贺和良好的祝愿!
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女性在社会各行各业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半边天”的贡献有目共睹、不让须眉。省外办和省妇联女同志比较多,作为政府对外的窗口和妇女工作的阵营,女同胞们努力发扬牺牲和奉献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把我省的外事和妇女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很好地宣传和展示了我省妇女的良好风貌;外国女专家、女教师们促进了我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大量的专业外语人才,在推动我省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此我对这些可敬、可爱的中外妇女们表示敬意,并借此机会,对女同胞们提几点希望:
一、自信自强,充分在社会舞台上展示风采
我省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各项社会事业迫切需要广大妇女充分发挥积极性、体现创造性。女同胞们要自信自强,积极进取,进一步增强主人翁意识,投身我省建设,在社会和国际舞台上展现女性风采。
二、加强学习,做新时代的知识女性
时代的发展需要富有知识和智慧的女性。希望女同胞们弘扬善于学习、崇尚知识的优良传统,树立终身学习的新理念,不断提升个人知识素养,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习、创新和掌握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做新时代的知识女性。
三、热爱生活,促进我省精神文明建设
热爱家庭、热爱生活是女性的美德。女性在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民主、和谐、温馨的家庭人际关系,教育子女健康成长,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希望女同胞们从自身做起,从点滴事情做起,大力弘扬社会新风,成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宣传者、实践者。
篇6
1 人力资源管理概念扩大化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以政府和所属的劳动人事部门为核心,由政府统一配置人才的人事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有利于中央、地方政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但随着全球竞争的日益激烈,人力资源管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充分重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主要是选拔、培养、配置最合适的人力资源去满足组织经营目标的需要,相对人事管理阶段在招聘、培训、激励、考核、沟通等一系列活动的管理更为系统、规范。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加重视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协调发展和供需平衡,进入了企业资源配置的战略管理时代,它既满足了用户需要的最高准则,又指出了战略实现对企业环境的动态依赖性,从“人本管理”上升到“能本管理”,将人的创新实践能力视为企业维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2 人力资源管理环境差异化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大环境息息相关。进入新时代以来,全球化带来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交叉文化管理的挑战,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型,使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许多科技型企业为了应付时代的变革,增加了弹性结构设计,企业考虑联盟的策略性部署部分渐渐加大。企业为了平衡成本效益,寻找最佳的人力资源配套,在招聘、发薪、训练等非核心的劳务项目,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外判成了新趋势。另外,很多企业依靠财政上的配合和收购合并高速化成长,导致企业架构频繁重组,这种环境带来了员工流动率大幅度增加,裁员解雇的情况比比皆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应对各种情况做出及时的变动。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跨国公司的增加,也给企业带来了多种文化的融合和冲突,人知识存量的增加、价值观念的改变、沟通方式的多样化、获取利益方式的改变,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很新的要求,企业管理制度应及时地对外部体制变革做出宏观上和微观上的回应。因此,企业可根据发展的需要,选拔优秀的员工去一些知名的科研单位、一流大学深造,有选择地将员工送到国外名牌大学培训、访问,开阔员工的视野,培养员工的国际眼光和全球意识;也可以不定期的邀请专家来企业对员工进行讲学、培训,甚至有条件的企业还可建立自己的培训中心,这些良好的培训机会可以使员工快速成长,也能促进员工思想升华、知识更新。
3 人力资源管理功能模块多样化
传统的人事管理通常所做的工作是指在人手不够时招聘员工、员工定期的技术培训、工资福利的发放等,侧重于简单的日常事务,局限“为企业服务”的角色。这种人事管理缺乏对市场的了解、对客户需求的分析,往往是封闭的、内向的,最多只能保证企业原有的利益。而新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决定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它强调的更多是与其他部门协调共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除了具备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外,还具备工作设计、协调工作等职能,具体从以下几个功能模块来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
3.1 招聘管理模块
传统的员工招聘仅仅是在人手不够的时候才发挥作用,很大一部分招聘属于简单的业务管理,缺乏灵活性。然而新时代的职位空缺和职位需求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操作。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公布人才需求信息,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收集各个地域招聘者的信息,并通过专业、学历、工作经验等条件初步筛选出一部分人才,最终通过在线测评、心理素质测验、视频会议等方式迅速找到合适的人选。
3.2 培训管理模块
传统的人力资源大多是单纯的技术人员或行政人员,因此一直停留在技术培训层面,在时间、交通上都有一定的限制,这种培训缺乏全面系统的管理思想。新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可以接收来自多方面的信息,通过网络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进行学习,并且员工之间通过在线平台可以相互交流、探讨。企业可以及时地查询、评价员工能力,对必要的培训需求做出反应,并有效地计划和管理培训的时间、地点、目标、内容、预算和设备,对培训进行有效的评估。
3.3 沟通管理模块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采用上下级面对面的方式,难免会遇到一些不能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尴尬场面,这种人为障碍不能起到真正沟通的作用。而新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通过电子邮箱、聊天工具并开设意见区、公告栏等网络沟通方式加快信息的传播,促进员工之间感情的交流,使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维持良好关系,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进取心,增强企业的团队凝聚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3.4 绩效管理模块
传统的绩效管理重在考核,往往是将考核结果等同于奖金的多少,缺乏考核之后的反馈、总结、改进的过程,致使绩效考核在企业中流于形式,并没有对员工起到激励的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帮助下,新时代的绩效管理主管能通过系统读取电子考勤数据,并录入所有员工的考评情况,员工能在网上对比自己与同事的工作差距,从而激发一般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优秀人才的积极性。这种网络化的绩效管理避免了因为远距离而丧失对员工工作实践情况的客观评价,以员工长远发展为目标,从企业整体战略视角增加了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3.5 薪酬管理模块
在传统的薪酬管理中,薪酬等级设计单一而局限,一直是职务工资和绩效工资,忽略了工作实效。而新时代的薪酬管理在薪资模块上实现了多评定方式、多支薪模式、多银行发薪等,并且各项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的计算管理已按照国家要求设置,扣缴所得税申报表可直接提交税务机关。在福利模块上,实现了弹利,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福利方案组合。根据员工所具备的胜任力等级和其掌握的技能模块,确定工资、福利,这种薪酬系统以战略和发展为目的,使员工的潜能得到发挥,让企业更富有竞争力。
4 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这一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企业只有从传统的人事管理走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把人作为最具创造性、能动性的源泉,才能从根本上构筑人力资源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发展战略最重要的部分,担任企业管理参谋、支持、执行的角色,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做到尊重个人、尊重知识,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采用多样化人力资源设计,才能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企业只有重视探索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努力经营好知识、经营好人才,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能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肖翔,张佳林,左都凯.试论21世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103-107.
[2]黄义志,潘莉敏,杉山拓.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及其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10):45-46.
篇7
一、档案管理创新
(一)档案管理的体制创新。
1.科学合理的体制是管理工作进行的依据,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档案管理的体制制定上,要注意体制内容的精简性,体制效果的高效性,体制范围的广泛性。档案的管理工作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实现。首要目标就是顺利完成自己的任务。必须制定出科学先进的档案管理体制,指导管理工作的顺利运行,将现代科技的成果与管理工作充分结合,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二是要尽量降低档案管理的资金投入,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管理设备资源,实现低投入、高收益。
2.促进档案管理整体工作的规范化。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体制,必须在整体上进行规范化管理,档案的归档工作要有明确的条件标准和限制范围;对档案的借阅必须有制度上的规定,借阅人员必须有借阅证件或借阅证明,保证档案的安全;在档案的立卷工作上,也必须有合理的标准,保证档案的质量和规范;对库房的管理要尤其注意。
3.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各部门要形成完善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度,保证每个工作人员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对在工作中表现比较好的员工,进行适当的奖励;对在工作中失误较多,表现有待提高的员工,进行适当的警告提醒;对于严重泄密的人员,实行必要的惩罚。
(二)档案管理的手段创新。现代科技不断发展,各种科学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很多原来的设备在工作效率和质量上都严重欠缺,传统的管理手段和管理形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阻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所以,必须在档案管理的手段上加大创新,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的工作中,现代科学技术操作简单,把复杂的工作程序简单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其工作质量也比人工操作更为精细,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了工作的质量。虽然利用现代科技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但是,现代科技在某些工作上代替了人力劳动,也节省了很多人力资源,减少了劳动力的支出。因此,在档案的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和人力劳动的优势,让机器成为人的辅助工具,对于原来比较复杂麻烦的操作,尽早淘汰,改用精简的管理手段,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多学科学知识,适应现代科技环境,尽量用科学先进的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1.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要改变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着他做事的方向,因此,要特别注意对档案管理工作者科学思想观念的培养,提高他们现代化的管理意识,让知识和创新更好地为档案管理工作服务。有了科学先进的思想观念,工作人员就能在档案管理的创新工作上大胆前进,大胆尝试,使整个档案管理工作中充斥着一种活跃的气氛,为创新工作的进行,提供优良的环境。
2.在工作人员的录取和选择上,加强筛选的力度。为了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应聘的环节就应该注意到,在保证应聘者工作态度的基础上,要尽量选择富有创新意识,敢于挑战的人员,优选电子档案信息管理专业或其他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员。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每个公司和单位都急需具有先进科技含量的专业人员,档案管理人事部门行业努力为自己争取更多的专业人员,为以后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做好基础工作。
3.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档案管理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人力操作向电脑操控的方式转变,这就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掌握基本的电子档案管理程序。各企业和单位应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知识,电子操作能力,并鼓励工作人员自觉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二、档案服务模式
(一)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内容。传统的档案服务模式,一般是以档案库内的资源为导向,有什么资源,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这样往往会造成档案服务内容与用户实际需求的脱轨。新时代环境下,各种科学技术纷纷出现,使得资源获取的途径和范围都大大增多,档案工作人员必须了解用户对档案的需求,以此为依据,及时补充和调整档案的资源;在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还要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总结出用户需求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有针对性地整理档案资源,使档案服务更具专业性;档案资源在全面的基础上,还要尽量新颖,以此吸引更多的用户;还可以在档案服务中加入电子导航,使服务更具人性化。
篇8
众所周知,设计是一门具有文化特征并且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水平,也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环境、文化背景、社会发展条件的下又会形成不同的设计美学观,因此设计之美是一个复杂的评判体系。
设计美学的发展
设计美学的任务就是通过对美学的理解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通过设计的应用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同时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美学正走出纯粹意识形态的遮蔽而转向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经济建设等人类基本境况的领域,来为人类服务。
让我们纵观整个设计史,从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与艺术结合”到新艺术运动的“师承自然”;从现代主义的“形式追随功能”到后现代主义的“少即是乏味”,继承和变革这两个孪生的主题一直在以不同的形式交替出现,并不时产生激烈的交锋。在设计史上,对于功能与形式、理性与感性的讨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推移此消彼长,人们试图寻找一种统一的设计美学标准。殊不知,正是不同设计美学思想的摩擦和交锋才造就了设计史上一次次的火花,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数种新的可能。
中国古哲人太史伯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尺乃弃矣。故先王以金木水火土杂……和如一。”其意思是说,美的本质是和谐,而此处的和谐,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平和或温和,而是通过各种异质要素或性质之间的相互对话,不断生出新的要素和性质,而这样一种不断生成新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就是美。中国传统文化中,真正的艺术都在表现一种自然持有的和谐,而这一和谐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是否出现一种与自然界生态发展规律一致的可持续发展过程。
知识经济时代下设计美学的新考量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设计成为一个开放的、多风格并存的、多学科交汇的学科,传统的设计美学对于非物质的新时代已不再普遍适用,我们应该用“继承”与“变革”的思想去努力摸索适应当今社会的新现代设计美学思想。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设计美学也应该尊崇一种“和谐”的美,设计应该以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健康、更安全、更舒适的生活环境为目标。同时,在体现高新技术、提供良好功能的同时还应充当表现民族传统、人文特点、个性特色的多重角色。因此,在非物质的信息时代中,设计美学也融入了更多新的向度。
1.生态保护与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也被称为生态设计,主要宗旨是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它很大程度上被理解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当今社会以及未来社会,对于人类自身和环境的关注成为了至关重要重要的话题,因此,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强烈影响了设计的评价标准,对于产品设计的美的标准在传统因素下加入了环保的道德因素。设计师应该在设计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
2.以人为本与人性化设计
如果说有关环保的绿色设计是设计师对我们生活其中的环境和自然的关注,那么,人性化的设计则是关注产品的使用者――人本身。“以人为本”设计的重要内容是关注不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因此这种设计观念能使设计师把更多的目光从产品转移到产品使用者上来。虽然“以人为本”在设计史上早已提出,但在技术不断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里,人的异化和物化已经成为哲学家们最担心的问题,所以设计师们应该日益重视对人性的关注。这样看来,设计出更符合人性化、使用更便利的产品应是设计师在新时代的重要目标。
3.时尚创造与个性化设计
在工业经济时代,设计师的作品往往为了满足批量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方式而失去了个性,在“形式服从功能”的前提下,设计师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使外形适合产品的内部结构。在这种限制下,设计师无法在形式上有更多发挥的自由。然而在经济繁荣的信息化时代,人们在摆脱了现代化对于个人意志的压抑后,渴望个性解放并获得最大的个性自由,渴望生活环境的个性化,因此,人们日益强调产品的个性化和个人风格,对于那些具有创新设计思想并与他们的想法有关的产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这样的消费潮流中,设计的过程成为了设计师与使用者不断对话,实现使用者愿望的过程。
4.设计文化与设计艺术
知识经济时代数字化的生存方式使人类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生存状态,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人有失控的感觉。因此,人们渴望能够通过知识和文明重新规范人类社会的秩序、道德和伦理,希望通过对文明和道德的强调来找回在技术时代失落的理想和梦。人们已经意识到,工业化和现代主义信仰的幻灭已经证明技术并不能造就一个更好的社会,文化的延续才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的东西。因此在设计美学上,更加强调了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文化形态的表现。
篇9
关键词:电子计算机 辅助学习 获取知识
一、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是现代学习的趋势
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是我国教育的目的。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建设高素质的基础教育,正是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战略方针的具体体现。现代化是科学技术与生产结合的标志,而人是现代化的主体。如何使21世纪的主人更好地适应“ 地球变小了”的时代,如何适应知识经济等问题就放在教育者的面前。让他们学会自行获取知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方法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用电子计算机来辅助学生学习是帮助学生形成主动获取知识的众多学习途径之一。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终身教育将是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当前,许多国家政府都把振兴教育作为面向新世纪的基本国策,这些动向预示未来教育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应当及早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近十年,全球信息总量呈爆炸性增长,世界将进入新一个千年,这是一个真正的新时代,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浪潮使全球实现资源、信息的互享共用,“地球村”的概念已不是理论的存在。随着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逐步了解,电子计算机将进入到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的日常用品。电子计算机的多方面应用带给人们一个信息量大,打破区域界限的新知识、新信息、开阔眼界的学习与交流的崭新天地。它的应用会使青少年能高效率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从而走向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应用电子计算机对青少年进行教学辅导、科普知识传播、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是一种现代“学习”的趋势。
二、电子计算机符合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教育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应当超前发展。现在是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急速,人们根本没有可能掌握全部的科学知识,作为小学生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观察。观察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增长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搜集科学事实、获取感性经验的基本途径,是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小学生年龄小,基本上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并开始向抽象思维发展。要使他们认识大量的科学事物和科学现象,应从具体形象的感觉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观察是思维的基础,能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科学概念。通过观察容易使学生感知事物和现象,在这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概念就比较顺利。观察是培养学生认识能力的良好途径,它提供许多机会,使学生见多识广,逐步养成善于精细、全面、深入、有次序地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形成一种自行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电子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媒体,它与教科书、投影仪、电视机和录像机等一样,具有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范围和延伸教师功能的作用,电子计算机集合了模型、挂图、幻灯、录像等多种教具于一身,呈现知识的系统化、全局化,是一种可观察性极强的应用工具。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善于观察的习惯,有利于辅助学生自行获取知识。通过电子计算机的树形结构更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之间的纵横关系。
三、电子计算机具有解“暗箱”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黑客;骇客;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148-02
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闪速发展,网络公开化、商业化、透明化的进步,使得一批热爱探索,勇于创新的电脑奇才频频出现,黑客就是其中之一。黑客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黑客技术手段、黑客精神、黑客道德等也在发生着变化,自由与责任、报复与惩罚、崇高与卑微、伦理与放纵、个人权利与社会价值等等的体现与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黑客队伍也开始分化、人员变得杂乱,黑客成了新时代矛盾的体现,黑客到底是正义的战士还是邪恶的魔鬼,这就要通过哲学的分析,对黑客现象作一个辩证的解释。
一、黑客事件及黑客概念
事件一:AdrianLamo是历史上五大最著名的黑客之一。Lamo专门找大的组织下手,例如破解进入微软。他经常发现安全漏洞,并加以利用,然后告知企业相关的漏洞。
事件二:2011年6月,美国花旗银行证实,该银行系统日前被黑客侵入,21万北美地区银行卡用户的姓名、账户、电子邮箱等信息可能被泄露。
事件三:2012年4月20日,中国黑客攻击了菲律宾大学网站,并将“黄岩岛是我们的”等文字打在黄岩岛海域地图上。据菲律宾媒体21日报道,有黑客攻击了中国数家网站,同时打出了与中国黑客针锋相对的文字。
从这简短的三个事件来看,的确让人对黑客这一特殊人群捉摸不透,人们对黑客行为、黑客现象的评价也就会产生褒贬不一的看法。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对黑客的诠释也各不相同,经过总结和归纳,我认为黑客有广狭义之分。
广义黑客:狂热地探究程序奥秘并能独立撰写程序,精通计算机语言和系统操作,依靠自身所拥有的专业技能和强烈好奇心、创新力去寻找网络中所出现的漏洞和安全隐患。有一帮黑客人群发现漏洞后,立即通知该网站管理员对其漏洞做修复,对网络安全起保护作用,不去破坏计算机系统和互联网的正常运行,被称作真正的黑客(hacker)。而另一群黑客发现计算机系统漏洞后,立刻入侵搞破坏,窃取他人隐私、机密等重要信息,有这种不道德、违法甚至是犯罪行为的黑客称作骇客(cracker)。
狭义黑客:主要是指骇客。利用对计算机的精通和运用,然后对他人电脑进行入侵和破坏,对他人造成人身安全、财产、名誉等危害。现在大多数人已混淆了真正的黑客含义,即把骇客当黑客。
要想了解黑客、研究黑客,绝不能仅着眼于黑客行为,而必须要埋头探究黑客现象背后的本质,认真解读黑客伦理精神,深刻总结出黑客的人生观、价值观,走进他们独有的哲学世界。批判地接受黑客给信息时代创造的有价值的科学技术和思维方法,客观地摒弃黑客给信息时代遗留的败俗陋习和功利思想。
二、从黑客现象中引发的哲学思考
黑客一会儿是网络安全卫士、一会儿又变成破坏分子,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里,他们运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对自己、他人、社会及整个世界做出抑或好抑或坏的事情,辩证地看待黑客现象,就不难引发一些新的哲学思考。
(一)网络黑客的存在对社会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黑客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当你防范网络安全漏洞时,你是网络安全人士;当你攻击别人时,你就是攻击者。和一切科学技术一样,黑客技术的好坏取决于使用它的人。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漏洞的不断发现促使产品开发商修补产品的安全缺陷,同时也使他们在设计时更加注意安全。
只在计算机系统中驰骋已不能满足现如今的黑客了,他们已把视野投向社会各个领域,微电子技术、遥控技术、生物技术等,且这些技术大多是处于前沿的高新技术。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技术多样性和军民兼容性,决定了网络战手段的多元性。其中,黑客的技术将在未来的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怎样使用这柄双刃剑,是个难题,但也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未来的战争注定是电子战、科技战,黑客是中间一个不轻的砝码。我们一方面要提高反黑客技术和手段,一方面又要提高自身的黑客技术,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这个道理。
技术在提高,社会在发展,给黑客提供的技术手段和实施能力越来越强,从而也发展和壮大了黑客力量;黑客能力越强,各个领域的管理者、监控者就越会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能力和措施,从而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带动了社会安全发展。总之,黑客这把“双刃剑”我们要控制好度,时刻警惕越界。
(二)科学技术的进步应与伦理道德协调发展,努力做到最完美境界——同步发展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就像工业时代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腾飞,不惜破坏环境,浪费资源来塑造鼎盛的工业年代,之后物种加速灭绝,生存环境受到威胁,以致影响人类自身生存发展。先发展,后治理还是先整理,后发展的问题由此而产生。所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关系,不要等到问题出现乃至等到严重畸形不堪的时候才来想办法解决。
如今的黑客已是骇客兴风作浪,在恶作剧、无知、间谍、金钱、利益、报复等等的驱使下,过分依赖,崇拜技术,被技术理性异化而无视伦理道德的规范作用,诱发了道德危机。对技术应用的过分越轨使用导致道德沦丧,而没有在对人性,道德这方面考虑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最终导致了道德意志的淡漠和道德判断的弱化,造成道德的困惑。表面上看是技术和社会状态对人的挤压和异化,背后隐藏着的却是一个有待重新审视的社会制度、道德规范。人类在发挥其积极作用,创造高度物质文明之时,也同样给道德伦理带来消极的副作用。所以,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应互相调适,相互规范,以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三、结束语
人们总认为,真实的世界单调而乏味、压抑而拘束,虚拟的世界丰富而有趣、轻松而自由,于是把在现实世界中所受到的不认可、不优秀、不尊重等情绪投入或发泄在虚拟世界中,殊不知,虚拟的网络世界也会反作用于真实的社会。通过对诸多黑客现象事件的思考,我们应看到其现象背后的黑客本质、黑客的哲学世界。黑客文化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对于积极方面,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对于消极方面我们应该重塑黑客精神,规范黑客行为,因势利导,使黑客行为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来,促进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志卫.道德黑客是好人[N].深圳特区报,2009-05-02.
[2]孟兰芬.次道德问题讨论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5,(5).
[4]谢文郁.良心和启蒙:真善判断权问题[J].求是学刊,2008,(1).
[5]高宣扬.利科的反思诠释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6]高鸿钧.《黑客帝国》的隐喻:秩序、法律与自由[J].清华法治论衡,2009,(2).
[7]张洁.解构与黑客——网络世界的挑战[J].科学决策,2007,(2).
[8]王建佳.关于黑客现象的伦理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9]张名章.“黑客”语义的流变及内涵[J].中国科技术语,2007,(1).
- 上一篇:高中如何学好历史方法
- 下一篇:经济纠纷的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