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答题技巧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12 09:2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答题技巧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图表型试题——主要是通过图片或表格的形式来呈现历史发展进程,并要求考生根据图片或表格,揭示、判断、归纳、概括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名称、产生原因、目的、性质、特点、经过、结果和影响等内容。
2、对这类型的题,平时要重视教材上图表材料的分析以及信息的再挖掘。在作答过程中要着重分析图表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相关信息是上升的还是下降的,是起伏发展、曲折前进的还是总体向前的,同时利用好所给的文字说明并联系所学过的相关知识,立足教材来分析、作答。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分层施教;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在进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时,由于所涉及到的知识较为复杂,体系较为庞大,而且包含了中国史和世界史两部分,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混淆,记忆起来也比较困难。加上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基础较为薄弱等原因,使得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难以保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此来促进课堂有效性的提升,成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力助手。
一、挖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使用不正确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会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知识的传授,以期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不得不说,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并不科学,从而使得教学质量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提高。具体来说就是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之间不相符。例如在学习《》的主要内容时,部分教师采用戏剧表演的方式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但事实上由于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西方代议制,对相关内容有所了解,而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正是从西方制度中借鉴过来的,因此教师只需对相关材料进行补充,学生就能很容易总结出约法的内容,而且还能使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思考的过程。
2、教学目标不科学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目标都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史实,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则并不是很重视,有意识的对学生的历史情感、态度等进行培养的现象更是少之又少。事实上,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多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对或跌宕起伏、或和风细雨、或盛世辉煌的历史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历史人物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使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教学评价不公正
教学评价不公正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并没有以学生个人情感的发展、历史兴趣的培养等作为评价标准,而是单纯的将学生是否完全掌握了基础知识,在答题方面是否具有清晰的思路,答题格式是否规范,答案是否完整、契合考点等作为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将更多的重点放在对考点的理解和掌握上,更加注重答题技巧的训练,而对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历史情感培养等因素完全不重视。
二、“分层施教”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举措
1、设置科学的教学目标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科学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对学生知识方面的要求;二是使学生具备使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等等;三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同时注重三个方面目标的共同实现,不能偏重其一。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一方面掌握知识,另一方面实现自我升华。
2、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主要包括对单独一节课课程资源的整合、对专题资源的整合、对模块资源的整合、模块间资源的整合以及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五个方面。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在近年的考试中,学科题目交叉出现的现象较多,因此将学科之间的内容进行整合,一方面能使学生对考试中的题目应对自如,最重要的是也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一方面,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可使用生动的语言、饱满的感情以及多媒体、课本剧等方式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情境、过程等进行呈现,使学生在感性层面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另一方面,设计有效提问。有效提问也是提高历史课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等。
4、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首先,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评价者不仅包括教师,还包括同学、家长以及学生自身的评价,从而使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加全面;其次,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除了成绩之外,还可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等作为评价依据;最后,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例如进行书面测验、建立学习档案、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调查等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必须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所使用的“分层施教”法从目标设置、资源整合、教学过程设计以及评价体系四方面,对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进行了充分诠释,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因在教学中应该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富进.浅谈高三历史复习的"分层施教"[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11).
篇3
关键词:识记;练习;高中历史;高效方法
以前,经验丰富的历史老师曾经总结:学好高中历史,应当注重“理解分析”。理解的主要内容有什么。包括重大历史定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及其意义,历史发展线索和特征,从而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等等。我也将结合自己的高中教学实际和学情分析,来谈一下学生学好历史需要把握的几大关键要点,希望能够给广大师生提供一些借鉴。
首先,怎样才能高效地识记历史知识。作为学生,必须知道到底需要掌握哪些高中历史知识?而掌握这些知识也是有据可依的。因此,教师必须研读新课标、新教材,明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然后根据教材的具体编排去把握主体知识、知识线索和结构、阶段性特征,于头脑中构建一个立体化的学习系统,这样才能帮助自己高效地记忆知识,长效地记忆知识。
其次,怎样才能高效地练习历史知识。教师自己要多做高考真题、各省市模拟题,研读考纲,把握高考趋向和变化动态。教师还要精选做过的题目,编成符合自己学生需求和水平的练习册,把训练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作为重中之重。傅斯年先生曾说,历史就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说明了历史材料在历史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历史材料,历史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选择好的材料是达到历史练习高效的捷径。
最后,怎样才能高效地选用历史材料。这是选择和使用史料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不同的老师给了我们不同的借鉴。例如,教师要学会迁移的能力,把历史教科书本读厚,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研究来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只有这样,教师才会生动形象地给学生讲解历史事实,也能帮助学生实现对材料的深入解读,形成独到的见解。即使我们运用他人提供的现成的历史材料,也要注意在选择的时候应体现学科主体知识的材料,比对材料和原文,注意准确度,并把引文标明出处,引文的材料难易度和长度也要适中。
总之,要想高效地学习历史离不开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要注重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以史为鉴,关注现实热点问题,关注史学研究的方向,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开展探究式学习,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外,还要注意文史不分家。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学好文言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否则,学生连历史材料都看不懂,何谈答题的思路和技巧。凌驾于基础知识之上的历史学习都是空架子。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中历史;三维目标;答题水平;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G632.4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77-01
“三维目标”的三个维度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围绕着这三个维度,教师的教学计划更具方向性,学生更能在学习中实现多元智能。同时,在解答问题时依据“三维目标”指导学生提高答题水平也是行之有效的。
一、言之有物,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历史试题一般分为三种:考核对书本知识的记忆与掌握、考核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考核对综合能力的锻炼与培养。有的学生认为现在的试题大多是后两种,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在考试中一看到文字题就头疼,烦恼写不出东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没有把握核心知识与知识体系。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教学成果最为直观的体现,通过学习可以了解到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其发展历程等。“以史为鉴”,首先要做的就是“知道历史”,而完成答题的前提就是对教材的熟悉。对知识的掌握和从知识中培养出来的基本技能是解答第二种和第三种试题的基础,而且越是基础知识越是批答应严谨,不能虚构捏造。以一道材料分析题为例,题目问道:“近代英、法、美、德等欧洲国家政体形式主要有哪两种类型?”这样的题目对于基础知识牢固的学生而言就是“送分题”,如果学生这部分知识空缺,他们也无从下笔作答了。因而,应充分重视三维目标中的第一步,日积月累不厌其烦地夯实好基础。
二、行之有道,灵活运用解题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自新课程改革及“生本主义”理论引进后,教师对于学习“过程与方法”的重视已成为课前教学设计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只是接受知识灌输,而是向调查、讨论、提问、表演等多种方式转换。传统教学是单一的“讲课―听课”模式,学生根本没有掌握方法,过程更是枯燥乏味。“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作为一个评定标准,是对新课程改革的切实践行。这一思路也要延伸至历史试卷答题中,单纯靠死记硬背赚取高分的答题方式已经被历史淘汰,现今的试题开放性与灵活性更强,亟须恰当的方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语言归纳能力、关键信息的提炼转化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要适时总结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与技巧,巧妙变化题型的不同设问,从而得出不同的答案。要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从实际出发。以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的一道材料分析题为例,解析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应当掌握哪些方法与注意事项。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折射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913年,某地农村百姓家中春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材料二:1945年,在成都流传着一副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材料三:1946年,某农村百姓家春联:“抗战胜利一元复始,和平建国万象更新。”(1)材料一的春联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2)材料二的对联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国际意义。(3)指出材料三春联出现的历史背景,并结合历史事实说明这副春联的愿望是否实现?首先,在答题之前,认真分析材料是首要步骤,要花时间去仔细阅读。这一题提问了每一副春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或背景,需要分析理解材料才能准确解答。接着,答题时应该先概括要点,再详述,这既为自己理清了思路,也在阅卷老师那里获得了较好的印象分,而这两件事的完成则意味着“加分”。
三、胆大心细,认真对待答题过程
有人认为高中生历史答题水平的提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在考试中,学生出现失误的关键都是因为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因素。平时两个知识接受水平相当的学生,在拥有相同答题技巧的同时,一个成绩稳定,另一个却经常因为“粗心”而产生失误,而这里说到的“粗心”即学生的性格与态度。另外,考虑到大型考试阅卷的人为因素,书写规范、卷面整洁与否同样也成为影响得分的“情感与态度”因素。在答题时出现的政治立场与个人观点的评述,要鼓励学生只要是积极向上、有理有据的都应该大胆表达,但要避免偏激。例如,有一道材料分析题陈述了美国人郎恩・乔瑟夫导演了《南京梦魇》的初衷和影响,由此提问考生对这个做法的认识。学生在答题时赞美了乔瑟夫拥有令人可敬的正义感,有的学生则认为他的做法是全世界人民对日本暴行的谴责,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也有学生回答,外国人尚且如此愤怒,我们更不能忘记历史。无论是哪一种看法,都真实反映了学生的价值观和爱国情怀,应该值得鼓励。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考试并非教学的目的,但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却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有效检验了学习成果与知识积累,也考查了他们的方法技能与人文素养。因而,将“三维目标”作为学生答题水平提升的准绳,是新课标精神的成功运用,也将适用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材料分析题;解答;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240-01
从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我们不难发现,历史高考逐渐增加了材料分析题的容量。历史材料分析题型是很多考生头疼的问题,也是文综考试的一大难度,因此历史材料解析题能否得高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文综分值。历史材料解析题是一种主观性试题,是高考历史主要题型之一,具有信息容量大、知识面广、形式多样、灵活性高和区分度强等特点。它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注重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知识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但学生对于此类题型却普遍认为非常难,因此平时在训练中只注重选择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个别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等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缺少审题和解题的技巧,平时缺少应有的训练造成的。本文中,我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经验介绍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一、注重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
读是解题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基础,把握对学生历史材料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首先,应用相关阅读策略,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历史材料阅读策略,要求学生正确把握快速阅读与跳读技巧。其次是仔细阅读材料,读懂、读透。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应用历史意识,运用历史观点,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站在历史知识体系的高度进行阅读,要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再次是读问题,知晓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初步确定有哪些是要作答的问题,哪些是拿不准的问题,带着问题回到材料阅读,便于制定下一步的解题计划。
二、在阅读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材料新、问题新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单元、哪一课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在阅读材料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找材料与设问的关联。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寻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②找材料与教材的关联。材料分析题的材料设问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出自于教材,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只要判断准确,解题的方向便明确了。③找材料与材料的关联。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分析题都有一个主题,而题目中的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设计的,找出了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将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能否提取出真实有效的信息,并恰当地进行提炼整合,是学生准确解答材料分析试题的关键。因而阅读时要有目的地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
三、领会命题意图并明确解题方法
材料分析题要把握史与论的最佳结合,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寻找历史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领会命题者采用这些材料的意图,加强设问与材料的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同时要读懂不同材料解析题的不同要求,把握近几年的高考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与作答的形式:一是层层发问、逐次诱导的递进式,即围绕一个中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二是归纳评述论证式;三是97以来出现的要求表述成文的材料题,如“南唐烈主”题,“巴黎和会”题,弄清设问的不同要求,能避免解答重大失误。
四、培养历史材料题的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解答是否准确、恰当、完美,能否充分体现命题的意图,与能否做到以下几点有关。
1、注意答好第一问
除了材料小论文外,每道材料分析题基本上有多个设问,设问间往往是相互联系的,而第一个设问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确、完整,直接影响下一问的作答。因此,第一问作答一定要细心推敲,力求全面准确。对起点设问的错认,将会误导后面的答案。
2、注意审准设问
在很多设问中,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据材料……谈谈认识”,“综合材料……得出结论”,“比较材料……”,“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这些限制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内容的本质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充分注意,以防“南辕北辙”,造成“劲没使到点子上去”的局面。
3、注意设问分值
每个设问后的括号里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详尽一点;分值小,回答要简省一点;不能置分值于不顾,自己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小却大肆铺张,不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大却片言只语。
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层次性。材料题解答的完整性和层次性如何,直接决定得分情况。
五、结束语
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渠道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历史材料,把兴趣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逐步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辨析史料的能力,并在史料教学中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和适当补充,精心设问等方法,逐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并加强解题技巧与规范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篇6
作为一名一线历史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历史新课改的性质与基本理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历史新课程突出学生主体和学生学习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本人结合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探索了一种新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真诚地希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指点迷津。
这种新的历史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基础的,每节新授课有一个学案。老师要精心制作学案,课前发给同学们学案。一个学案一般包括:教材分析,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课堂小结,配套练习等环节,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框架,以填空或者问题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个环节由学生自己思考与合作交流来完成,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本人结合岳麓版必修一第四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来做具体的说明。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新授课基本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展示、汇报交流归纳总结、提升拓展反馈训练、巩固落实,下面就每一个环节做具体的解释: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本节课内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素材、或对已有知识的拓展深化等手段,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本节课,调动起学生学好本节课的欲望,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调动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如上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中,通过问题"秦始皇创立丞相制度,是不是丞相制度一直存在呢"与问题"在封建社会中,皇帝如何一步步地扩张皇权?",调动起同学们学习本节课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该环节一般采取学生先个人自主学习学案内容,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安排学生做学案相关内容,整理重点和难点。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鼓励同学们相互讨论,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难题。教师及时巡视,适时点拨。如上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这节课中,让同学们对照课本在20分钟时间内将学案上的内容填完,并且让学生相互讨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及时来回巡视,及时了解学生不会的问题。
三、成果展示、汇报交流
让不同类型学生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通过问答和多媒体演示等形式进行展示汇报交流。同时教师要适时引导、激发学生讨论、辩论等,完成学生思维的碰撞,通过师生互动,实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如上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这节课中,让学生自己将学案上做的题目答案展示出来,老师及时订正,及时引导,及时鼓励与评价,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掌握知识
四、归纳总结、提升拓展
1、针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已有经验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拓展提升。要注重知识内涵与外延的挖掘及与学过知识的联系,并选取难度适中的典型题目进行应用训练;要注重知识的拓展与提升,澄清学生思维认识上的疑、难点。如上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这节课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与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并且及时地概括出本节课的主线: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体现皇权的不断加强。
2、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结构,总结解题步骤,掌握规律和方法。要突出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与方法的掌握,突出学习态度的培养和总结反思习惯的养成。如上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这节课中,教师让学生自己概括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并且通过学案中的题目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能力。
五、反馈训练、巩固落实
1、根据学案中的相应内容,进行典型习题的巩固性练习。
2、进行变式训练,掌握和巩固知识的多样性与多元化,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与应变技巧。
3、学生做完学案后上交,教师全批全改,督促学生完成学案并了解学生答题情况,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应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探索新的历史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上面介绍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顺应历史新课改的新理念与基本精神,由教师主导变为师生共同活动,尽量让学生通过观察、动脑、动手,手脑并用等具体行为获得科学、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参考文献
[1] 岳麓版《政治文明历程教师教学用书》 岳麓书社 2005年版
[2] 孔繁刚 "学生心目中的'主体'与'互动'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7年11月
[3] 张晓英 "如何面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中国教研网 2005年
[4] 陈映兰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教育资源网" 2007年
(接上页)事物、现象、原理和规律讲清楚;学生不会形象思维,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地理事物、现象的存在、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可见,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不仅对学习地理非常重要,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五步合作学习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100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中历史课的核心理念之一,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人才的必由之路。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共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将合作学习引入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用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并帮助学生学会和他人合作解决历史学习问题。
以往的课堂教学改革都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状况,学生无法获得学习的主动权,也就缺少学习的兴趣。这显然不符合“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课程理念。基于这几年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确立了历史课堂的五步教学法,即:学(激趣导入,定标自学)――论(组内讨论,合作释疑)――展(展示交流,共同提升)――评(精讲明评,点拨拓展)――练(达标训练,随堂落实)。
一、激趣导入,定标自学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一定要找寻出新旧知识的关键联系点,尽可能运用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方式,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疑问、新奇和神往,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在授课中我们运用导学案辅助教学,历史导学案分五大部分:课题、学习目标、知识梳理归纳、拓展延伸和基础达标训练。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仔细阅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完成知识梳理的归纳填写,并对拓展延伸部分进行消化、提升。
“思维从疑问开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人的思维发展中至关重要,教师必须要求在阅读教材学习内容时,要在书上就相关要点做好标记,在疑难之处打上问号,同时也在书中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一些疑问和看法,这样才能为小组讨论做好充分准备。需要学生查阅资料的,也可安排学生课前完成,在合作学习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开发充分的课程资源。只要有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要开发和发展。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自学,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对学习中遇到的障碍,教师要及时并适度的进行点拨。此环节的关键是:
1. 导入要有启发性、趣味性,避免繁琐冗长;2. 目标设计要有层次性,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3. 这部分提倡自学,自主解决问题,合作不能代替独立思考;4. 学案要让学生清晰的知道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多长时间?应该学到什么程度?5. 要充分的相信学生,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究的,教师决不包办。
二、组内讨论,合作释疑
在导学案的完成过程中,总有一些问题是个人解决不了的,再加上学生新提出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放到小组讨论的层面上来。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以4至6人足矣,由组长负责主持,要求每一个人都要积极参与,采用轮流发言和畅所欲言两方式。小组内先进行找错纠错活动,再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和新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完善问题答案的合理表述。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参与其中,以了解讨论效率,点拨迷惑之处,掌控讨论进程。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由记录员作详细记录。关键是要做到:
1. 遵循“1、2、4、8――N”交流原则;2. 要保证充分的讨论时间;3. 做好小组成员分工,加强小组长培训,确保组内交流有序高效;4. 讨论完成后,由组长举手,便于掌握讨论进度;5. 每个环节结束后,都布置学习内容,让学生有事可做。
三、展示交流,共同提升
各小组的记录员把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汇总起来,由教师指定各小组相同序号的学生,上台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和疑难问题,再让全班同学共同思考和讨论。教师要有预见性,对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要适时点拨,组织即时互动。
面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想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自己所在的小组增光添彩。如在“日本明治维新”这节课中,有的小组提出了“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而中国的却失败了呢?”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就积极思考,争先恐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各种思想相互交汇,不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通过大家的讨论和总结,最后认为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有七点:一是日本没有经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统治的根基不牢固;二是倒幕派演变为维新派,并建立了强有力的政权,他们支持的天皇也并非封建制度的代表;三是在工业、农业、军事、政治和文化上,都实行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得力措施;四是当时西方列强无暇顾及;五是日本主动实行了改革开放,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六是日本的岛国危机意识,和从大化改新就体现出的向先进文明学习的民族传统;七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得到了大多数国民的拥护。得出这样的结论后,我被深深的感动了,这就是集体的智慧。在这里,课堂真正成为了真正的学堂,问题也在交流中变成不是问题的“问题”。
面对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教师要给学生搭桥引路,为学生创造获得正确结论的条件,促使学生思考、探索、争辩,直至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这期间,教师一定要有耐心,要学会等待,这样才能让学生经历―个感悟自得的过程。当然,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也往往会超出教师的认知范围,教师也可能一时无法解答,这时教师应该肯定提问者,同时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其他途径去解决,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与事件知情者联系等。另外,教师要对课堂上出现的跑题现象进行适时调控,避免出现泡沫现象。此处要做到:
1. 精选汇报内容。一组汇报,他人补充,控制汇报时间;2. 对汇报的问题要挖掘透彻,深入分析,举一反三,掌握重点、突破难点;3. 教师要善于发现课堂的新生问题,把它变成进一步思考学习的引题;4. 不重复汇报内容;5. 限制强势学生的过多发言。
四、精讲明评,点拨拓展
这一环节,基本上和上面的环节是相互融合的,时间、空间上具有交错性。教师应该随时随地、反复灵活地依据教学环境的变化对学生进行引导,对学生进行“四会”和“五能”指导,即会组织、会倾听、会质疑、会分享,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表达运用能力、情感能力等。
第一,教师的精讲一定要抓住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而非重点部分,尽量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点线面的整合,适时将世界史与中国史、古代史与近现代史进行横纵联系;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书本知识与乡土历史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学习的专题。
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理清历史线索,从每一个知识点,到每一课题,再到每个单元都要形成知识框架,让学生在笔记中记下并掌握好。
第四,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记忆的技巧和方法。历史课有许多内容需要学生去记忆,如果单纯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就会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我们不妨找一些记忆技巧教给学生。如:1. 顺口溜:《》的内容概括为设工厂、赔两亿、割三岛、开四口;2. 谐音法:《》的四处通商口岸可以用“杀出苏杭”来记;3. 数字法:1689年《权利法案》+100=1789年《人权宣言》,你说巧合吧;还有如点面交叉、纵横联系、归类求异、对比记忆、绘制图表、空间记忆、关键词记忆、衍射记忆等等。
第五,教师的精讲要多使用图表、幻灯、录相、彩图等立体教学手段,语言要抑扬顿挫突出趣味性,还要运用一定的小组评价机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六,教师的精讲还要教会学生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如比较、归纳、概括、抽象、综合、分解、总结等。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归纳,对本课的学习进行整体把握,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
五、达标训练,随堂落实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对本课所学重点内容要当堂掌握,组长进行督促和检查,做到节节清。教师在训练题的设计上要侧重重点考点和热点,题目难易要适宜,要有梯度,保证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能拔高,理解能力较差学生能掌握基础知识,时间以5-10分钟为宜。
随堂达标训练时,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将答案写在指定的答题卡上,完成后上交,由教师批阅,对答题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评析和整合;算出小组平均分,排出各组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结束语
总之,实施这一教学法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课程、不同内容、不同学生进行灵活调整。在时间分配上,根据所学内容灵活安排,每一步用时多少也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即可。实践证明,五步合作学习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课堂效率得到很大提高,也激发了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学生变得会学习和爱学习,历史课也成为了学生最喜爱的学科之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钮锡珍.试论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习方式的改革[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篇8
非正式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有作业、试卷分析和课堂讨论等,以下结合本人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操作分别进行具体说明。
一、作业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真正的理解,而并非仅局限于表面上的理解。课堂上教师想通过提问“你们懂了吗?”或者“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深入理解,是毫无意义的。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1)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2)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3)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4)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5)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建构主义还强调,学习不是简单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要从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采取各种增进和帮助思考的策略,还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推论中是否包含逻辑错误等。
对于这次的作业,我认真而仔细地看了每位学生的这道问答题的表述情况后,对其中言之成理甚至是全文点睛之笔的语句一一作了标注,观察之下发现:短短一两句肯定、赞许的评语往往令一些学生取回作业的时候不自觉流露出欣喜鼓舞之情。实践经验证明:非正式教学评价无疑十分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学习信心的树立。
二、 试卷分析
关于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明确的表述:“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在测验、考试这些正式评价过后,指导学生正确、有效地使用自我评价表,做好试卷分析,不但能让他们学会反省、及时调整学习的策略;而且同时也让教师获得反馈信息,为做出下一阶段的教学调整拟订依据。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帮助高一新生学好历史,在第一次历史测验后,本人设计了一份试卷自我分析,在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学会自我剖析、改进学习的方法,以尽早适应高中历史的学习。
学生们对这种形式的试卷分析感到比较新鲜,从回收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都比较认真、深入地在对照答案更正试卷后完成这份详尽的自我分析。有些学生连测验当时如何判断某些犹豫不决的题目的完整过程都详细写了出来,更正错处后甚至就自己的薄弱环节专门做了主题知识的归纳;也有考得比较满意的学生总结出自己的成功经验与大家分享;还有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还觉得不足够,找时间专门跟我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在学生的试卷自我分析里,的确能得到相当多的有效反馈,同时也可以此作为师生交流的一座桥梁;看过学生的自我分析后,结合平时教师的课内课外观察,可以有针对性地为每位学生写出个性化批语以及合理化建议。本人曾多次尝试以批语作为与学生沟通的途径,内容涵盖广泛,从历史学科的答题方法、技巧引申到个人学习、生活态度乃至其自身性格特征的形成等,据学生反映,普遍满意度高;而且在反馈过程中,学生们也给我提出了不少改进教学的建议,对本人的教学也给予了中肯的评价,这样十分有助于形成平等、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三、课堂讨论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在高中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将会改变,学生的自主学习将成为高中历史课堂的主导。在这样册学习局面下,学生在充分掌握材料的基础上,可以充分自主地展开历史思维”。适当的课堂讨论,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一个主要渠道。
讨论课的一般结构是:导论——在课前师生都作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提出讨论题目和讨论要求;主体部分——围绕中心发言,争论问题;结论——得出答案或作出小结。“上好讨论课的关键在于拟定适当的讨论题。一个好的讨论题必须具体而且兼顾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水平各个方面”。
了解了美苏争霸使两国分别背上沉重包袱的事实后,学生们经过讨论分析后一致认同: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确实是既害人又不利己的,是愚蠢之举。新课结束之前,他们顺理成章、发自内心地表示:一定增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意识,现在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日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做出实际的贡献。课后学生们还饶有兴趣地与我讨论今天的俄罗斯与美国,并在后阶段的会考复习里不时翻看这份他们全程动脑动手完成的导学提纲,他们告诉我理清线索后知识点很好理解,记得牢并能灵活运用。
篇9
关键词:高考历史;备考;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13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4.102
一、通读历史教材
高中历史总复习的第一步就是通读教材,而读教材需要读的内容有哪些?笔者认为需要读目录、读引言、读课文、读插图、读材料、读地图、读引文、读注释、读思考题、读大事年表等。通读教材需要教师给学生提出三个明确的要求:其一,在了解章节目录及其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一定要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二,通过分析与归纳,弄清每一个方面都讲了几点,每个点又包含了哪些内容,且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其三,找出每个章节的关键词、核心语,明白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并划出来加强记忆。
二、整合知识结构
每一块知识都有其结构,高中历史教材从大的方面来看,可分为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两部分,再细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三部分。而中国古代史又可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部分,每一社会又分若干时期。这些知识结构我们仅从教材的目录上就能看出个大概。从小的方面来说,一个历史概念也常常有固定结构,如一个历史事件一般包括背景、经过、结果、影响、性质等几个方面。甚至其中每一个方面做分析时也是有规律可以寻找的,比如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也包括:一是资本主义的蓬勃兴起;二是原有封建王朝或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三是新旧两种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直至激化,于是便爆发了革命。
教师要帮助学生整合知识,构建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历史知识体系,进而从构建知识体系中认识历史发展的过程与本质特征。
三、联系知识点,融会贯通
每一个历史知识点都不是孤立的,我们在复习时不能将其割裂开来,要善于联系,只有善于联系,才能整合贯通。联系知识点,最主要的是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纵横联系。纵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讲的,就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的特点也不同,一定要将其前后连贯把握,切忌割裂。横是从空间的角度来说的,就是在同一个时期,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呈现的特点不同,要学会横向的比较进行联系。
二是中外联系。中外联系就是复习中国历史时,要将历史现象或者事件放置于整个世界的大背景下去分析,复习世界历史时,也千万别忽视了要联系中国。比如,复习列强侵华的历史,就一定要联系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发展的阶段不同,对中国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再如,复习三次科技革命,就一定要联系其对中国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但是中国为什么没能抓住机遇等问题。
四、注重探究思维
纵观近些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的观点论证评价题,这类试题因为只有总的答题观点,所以特别有利于学生根据自我的理解进行分析、论证与评价,特别有利于学生灵活地思维,见仁见智地进行探究,也最能反映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探究水平。对于这类试题,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证与评价,让学生根据情境性问题自觉迁移,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找准论证评价的角度,综合论证评价的要素,进而形成丰富的答案。
学生由于思维水平的差异,由于受知识面与视野的影响,由于答题丰富性的差异,所以对此类问题的解答一定会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思维模式是不是完整恰当,对问题的认识是不是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是不是能较为完整地解答认识观点比较复杂的问题。事实上,优秀的学生在考场上均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具体表现为在解答观点论证评价题时思维灵活,能够有效地调动自己所学的知识,很好地利用历史思维模式组织答案,考虑问题全面,认识问题有深度,而且常常能发表自己鲜明而独到的见解。反之,思维素养较差的学生在考场上表现出的是思维狭窄,知识贫乏,证据与观点之间缺少联系,推理不合乎逻辑,论证评价苍白无力。
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加强这一类题型的训练,促进学生灵活地思维,从而避免考试的模式化与程序化。
五、重视限时训练
我国近几年的历史高考试题具有以下特点:知识抽样,能力覆盖。事实证明,只有大量知识,而缺乏解题能力,要想取得高考的最终胜利只能是空想。所以,在历史高考备战中,我们必须有重点地进行限时训练,训练内容如下。
1.重点训练在给定的时间范围内、在较为紧张的状态下,快速、准确而完整地完成题目的解答的能力。
2.重点训练正确地解读并充分地利用给定的材料,特别是文言文材料及欧化语言材料的能力。
3.重点训练分析能力、概述能力、比较能力等。
4.重点训练找准答题角度的能力,并在关键词上下足功夫。
六、精选练,重评析
在高考历史复习中,我们不主张学生拥有过多的资料,只要重点选用一本即可。而教师则与之相反,必须拥有大量的资料,且学会精心选题。在选题时,准备让学生做的题,教师一定要自己先试水,对一些偏题、怪题、难题、超范围题、答案模棱两可的习题,坚决不让学生做。在编制试卷时,一是要根据高考的知识和能力要求选编,做到训练内容与训练形式的统一。例如,试卷的长度、题量、题型、分值、难度系数等均要与高考保持一致,要具有示范性。如此,学生既能熟悉多种题型,掌握解题思路,又能从心里明白高考各项能力的要求。二是编制的试题要有针对性,即针对学生在平时暴露出来的问题精心编选,要找出学生平时练习中出现的“错题档案”,让学生进行“二次练习”,做到“题不错二”。
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 指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01
在新一轮课改形势下,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无论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从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来看,都必须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进而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最大限度地实施有效教学,这是我们教师能否尽快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建设者的前提条件。
一、明确教学目标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说,教学目标就是实现其生命价值的核心和灵魂,是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的根本出发点及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运行轨迹,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准确、到位,能让新课程教学更科学、有效。新课程虽然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但对部分教师来说,这只不过是给原来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换了一种提法而已,缺乏真正的内化与思考,这样的教学明显缺乏有效实施的前提――不能真正明确通过该课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拓展哪些能力?培养什么情感?笔者认为,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师确定教学重心、明确教学主线、开展预设与生成的依据,而且也是学生明确学习重点、丰富内心情感、提高自身素质的保证。
二、重视备课环节
高效的教学备课工作,是有效性教学的前提。但在实践中,很多历史教师未能妥善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课标、教材与学生的关系;二是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的关系;三是利用网络资源与个人创新的关系;四是历史课型与教学手段匹配的关系,导致备课效果不彰。教师以课标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托开展备课工作无可厚非,但我们更应耐心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使备课工作达到最佳效果。集体备课能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但个性化的备课却能发挥教师个人特长,也能使教者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三、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第一,课堂讨论。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境,开辟群众讨论,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第二,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
第三,通过练习提高能力。历史教学中的练习,不仅使学生深入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能培养运用技能技巧解题的能力,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准确性。练习要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如一题多练,一个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可当成4道题来做;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能使他们某一种思维得到训练的题型,如像选择题可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对比理解是否准确等,材料题可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问答题可训练学生的归纳、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
四、教会学生把握历史线索
历史是一门线索性极强的科目,脉络清晰的线索可以使你无论是学习还是复习,都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我们可以把它分类,归纳成三条大线,即: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斗争;中国的近代经济的发展。而在列强的侵略的这条线索下,可以归纳到、第二次、中国边疆地^的新危机、、中日、帝国主义的狂潮、、以及日本等,这样就把分散的历史通过列强侵华这条线联系起来了,省下了我们很多工夫。还有,课本有些东西看似零碎,只要我们注意整理,还可以找出其历史线索,无论是时间线还是空间线。
五、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历史的高考题型,一般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所以要切实地注重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凡是书上的文字都应认真去看,还有书上的小字部分,每页的注释,也要做到一一过目。不要侥幸的认为这不会考,那不会考。要抓住考试重点的同时,全面地铺开战线。还要反复不断地看书,持之以恒,特别对重要的章节有强烈的印象,这样才能打好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基础好了,才能完成从“自由王国”的飞跃。最后做起题来,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同时就有了心理优势,不至于在高考时过于紧张。
六、传授学生多种学习方法
- 上一篇: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报告
- 下一篇:安全生产应急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