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报告范文
时间:2023-08-12 09:2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质量保障 师资建设 信息管理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a)-0225-02
1确立教师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1.1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质量保障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国务院提出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但由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类高职院校培养的信息管理人才素质参差不齐,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日渐突出。许多信息专业的毕业生由于能力根本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找不到工作,而企业又因缺少高技能企业信息管理人才而发愁,供需双方无法达到平衡,因而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必须进行规范、有效地质量监控,才能保障高职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同,更具市场竞争力。
1.2 强调教师在人才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教师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体,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扮演着主导的作用,是高职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学校各项教学改革措施的落实情况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都需要他们去一一实现。教师治学态度、知识能力结构、教学方法应用、学术研究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影响学生专业技能的水平。教师是高职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因而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各类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2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存在的现状
2.1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以及协作交流能力的高技能信息管理应用型人才。具体岗位能力包括:熟悉企业业务流程,掌握企业管理理论,能够在企业实施ERP系统;掌握账务处理系统使用办法,具备工业企业整套账务处理的电算化操作能力;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分析、设计的能力;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建设的日常维护;数据库日常管理与维护等等。
2.2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师资队的知识结构存在的问题
由于许多高职院校是由中专或技校升格而成,因为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许多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老师是经过计算机专业或管理专业培训而改行过来的,这种半路出家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比如:信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企业资源计划ERP”是对信管专业多门专业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企业对此类人才需求相当大,可是许多长期从事教学的老师由于缺乏企业的实践经验,只能够应付课程的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体现这门课程的精髓;管理学方面的老师缺乏软件开发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面的老师虽然具备软件开发能力较强但缺少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以及把计算机开发语言与管理知识有机结合的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的渠道
3.1 师德师风的建设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教师担任着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文化传播的责任,是知识的源泉,更是莘莘学子的领路人。老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言传身教。我们教师必须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进取,努力学习先进的文化,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更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我们的学生看似亲人一般,教书育人,教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师德是立教之本,我们应该倾注自己的爱心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把每一堂课当做优质课准备,并且加强自身政治素质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 敢于在教学上创新,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
3.2 建立良好地师生关系
作为一个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不仅要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应该能够通过各类学习活动和社会活动积极捕捉学生的优点,并在公共场合大声地表扬他们,重塑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斗志,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我们应多角度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建立正常的人生观、价值取向,并通过朋友的方式指引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给足他们信心,并通过不同的沟通方式帮助他们,使他们立足社会之后可以在不同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3.3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信息管理人才,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必须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高水平的老师,才能培育出综合素质强的学生。第一,坚持说课活动。一方面加强专业课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把握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定位;另一方面让老师深入了解整个课程体系中课程间的关系。第二,坚持听课制度。教师在教研会议中进行教学经验交流,讨论教学手段与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第三,组织“照镜子”工程。每学期安排1~2次教师的教学录相,上传到学校的视频网站,同时刻录成光盘交给教师本人,要求写出自评材料。通过自查,使教师清楚地了解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网上留言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第四,注重备课制度。备课不仅备教材,还应该备学生、备教法,教师只有充分了解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所授班级的学生特点,采用适合该班学生的优质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
3.4 教师企业的职场体验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培养“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专业技能型应用人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中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网络组装与应用、ERP运营与管理、网站建设与管理等等课程都需要大量的实训,在实训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通过实训理解理论,升化理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老师必须具备“双师型”素质,即一方面具有很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具备企业项目实战的经验。教师应主动参与企业生产活动,可以通过分批安排老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深入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技术交流,参与实际项目,使自己成为一个高技能教师,老师们在以后的教学环节就会将企业中获得的经验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受益最大。
3.5 青年教师导师制
为了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促进教师团队和个体尽快成长,推动现有师资结构优化和快出、多出有较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成果,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建议在学校大力推进青年教师导师制度,以老带新,让老教师和新教师之间签定培养合约,确定培养内容、培养目的、培养的方法、监督的方法、评价的方法等等。新进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企业实践能力不够,如果学校能够安排经验丰富的优秀老教师指导他们的日常教学工作,并邀请青年教师参与到优秀老教师的科研项目,青年教师在老教师、优秀教师的帮辅下,成长更为快速。
4加强各级管理部门的督导工作
4.1 教务处对教师的督导
教务处作为教学检查和督导的重要部门,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重要执行者。通过“教务管理系统”管理教师基本信息、课程安排情况、教材选定情况、课程的授课进度、实习实训的进展、听课次数、作业布置情况、学生期末考试情况、评教结果、教研室对教师的评教结果。教务处还能过“教师绩效考核系统”管理教师在教学活动、科研活动方面的成果,严格执行教学质量成果激励机制,调动他们的工作主动性与开创性,以形成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氛围。
4.2 二级学院对教师的管理
二级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负责督导教学管理工作,每日教学工作抽查,不定期到课堂听课,组织师生交流,反馈师生双方的意见,促进更好的教学。规范教学督导制度,各个二级学院成立教学质量管理小组,成员由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组成,负责对日常教学和教学管理进行检查,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供帮助和指导,及时反馈教学情况,确保教学工作有序的进行。组织优质课比赛。
4.3 教研室对教师日常工作的检查
教研室是按照课程、专业或学科设置的教学组织,是在学院和学院领导下,按学院的工作计划直接组织教学、开展科学研究的基层单位。教研室是最直接贴近教师的部门,利用每周的教研室活动,加强教学研究,立足本地区的经济特色,根据信息管理专业的特色和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思路进行各类科研项目的研讨,并接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研会时间开展专项教学研究,促进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5总结教师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的意义
随着社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高职院校办学在追求数量的同时更要进一步注重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以教育质量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心,采用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为高职教育保驾护航。教师的能力水平一方面要满足学生个人对职业能力知识的需求,更要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教师应积极走入企业,与企业共同修订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保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以发展的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为培养优秀出色的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相信信息人才必定会有更好的就业前景。
参考文献
[1] 黄江红.高等职业教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C].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 孙丽娜,贺立军.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J].河北学刊,2007(9):163~165.
篇2
关键词:实训;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很多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一种新的称为实训的教学形式。本文在分析了计算机专业的发展现状后,指出了实训教学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出了建设面向实训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路。
一、计算机专业概况
我国的计算机专业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和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理论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三个二级学科的专业格局,专业知识内涵十分丰富,与其它专业之间的交叉渗透十分活跃,形成了十分庞大的知识体系。计算机知识体系发展快,变化大,计算机专业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日新月异。应用领域从最初的科学计算逐步转变到工业控制、数据处理、多媒体和网络通信等领域,软件的规模和开发方式发生着显著变化。为了适应社会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计算机专业内容、人才培养层次等都处于快速变化中。
计算机专业的发展特点给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很大的挑战。首先,人才培养方案难以制订,由于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快,培养方案的执行周期很难确定。其次,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之间出现了问题: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巨大;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第三、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难以兼顾。正因为这样,本科院校近年来积极开展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研究,以期探索创立一套适合计算机专业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
二、实训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
实训是指在学校的控制和组织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过程。通过模拟真实的职业场景,提高受训者的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实训教学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如下作用。(一)实训有助于强化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掌握。通过实训,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二)实训是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补充。对需要实践操作、动手练习的内容,课堂教学模式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通过实训可以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三)实训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缓解就业压力。实训可以充当连接企业与人才培养之间的桥梁,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实战性和针对性,以用促学,真正培养可以为企业做贡献的人才。
三、建设面向实训的人才培养体系
由于实训教学的要求反映了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的发展要求,同时实训又可以作为传统教学效果的一种检验手段,教学目标设置是否合理、教学效果是否理想等等都可以在实训教学中得到检验。因此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可逐步建设面向实训的人才培养体系。
1.教学团队建设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实训培养模式对教学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学团队应了解企业研发和管理过程,以便在企业需求和理论教学中准确地找到结合点。其次,教学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应合理搭配。实训教学团队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涉及的课程范围广泛,对课程内容要求的掌握层次高,团队应采取以应用为导向的纵向结合方式。最后,教学团队必须具有完善分工与协作机制。通过对教学团队成员的合理分工,并建立有效的从实践到理论的反馈传导机制,不断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
2.实训课程体系建设
由于目前计算机专业体系化实训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理论成果比较欠缺,因此,应大力推动实训课程体系建设,为实现实训教学的健康发展和标准化积累经验。首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实训教学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项目案例,并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理论教学要求,合理设计实训教学内容。其次,应考虑项目的知识覆盖面、难易程度等因素,对项目案例进行必要的分解,设定安排实训课程,编写规范化教程等。最后,应建立有效的评价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使实训教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3.加强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是保证教学可控性的有效途径。只有对实训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切实发挥实训教学的优势。与课堂教学相比,实训教学过程控制更为复杂,总体上可在控制点、计划和检查等三方面着手。可以根据项目的实际难易程度设定不同时段计划;采用工作总结的方式来反映计划的完成情况;采用讨论、答辩等弹性方式进行检查等。
4.实训中的理论教学
实训作为一种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本质上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深入认识与理解,然而,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达到实践与理论并举的效果,仍然是一个必须面临的问题。首先,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应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放在同等重要位置,避免片面强调实训目标而忽视理论教学。其次,应在教学形式上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训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如在教学安排上可以在每一个实训课程单元前后增加由教师主持的理论指导和理论总结的环节,以建立理论知识与实训教学之间的联系。第三、在实训教学的效果评价中,增加对理论教学的要求,达到实训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统一。
四、结论
实训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不仅有助于缓解当前由于计算机专业高速发展而引起的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有利于推进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逐步提高实训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最终建立以实训为中心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将有助于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人才,提高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素质。
篇3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计算机专业;就业形势;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7-2004-02
Computer Specialized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JIANG Qun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uter College,HuaiNan 232001,China)
Abstract: In the last few years, the computer specialized graduate's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day by day stern, the situation is unoptimistic, and the factors are various. This article conducts a preliminary study and analysis on computer science graduate’s employment, then makes a number of views and ideas on the computer professional teaching,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 career planning and so on, enriching graduate instructor works, improving higher talented person's employment quality.
Key words: university; university student; computer specialty; employment situation; career guidance
1 引言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实行自主择业的市场调节模式。而就业竞争的加剧,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形势更为严峻。
鉴于此类情况,我们认为,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及形势分析势在必行。因为它具有极强的现实性,缓解目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并从根本上、长远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2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2.1 计算机专业人数的快速增长与社会需求的变化
自1998年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校扩招使得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我国有1023所高校开设计算机专业,截止2007年底,我国大学和软件学院在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总数超过100万人。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趋向白热化,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残酷现实了。
2.2 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滞后
高等教育在理论研究方面人才的培养上有较大的优势,但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存在层次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陈旧,设备老化等严重问题。市场需要直接使用的实用型人才,而许多毕业生往往需要较长的培训才能胜任工作,最终造成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就业艰难。
2.3 毕业生应用能力欠缺
社会上缺乏集学科、技术和产业思维于一体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而且计算机学科综合和交叉的发展态势日趋明显,计算机专业涉及到电子、通信、建筑、信管、财经、法律、广告、新闻等专业的相关知识,而学生又很难成为这种复合型人才。另外同学们自身的创新意识、专业技能、合作技能、求职技能严重不足也是就业艰难的重要原因。
2.4 毕业生就业心理存在偏差,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自身观念亟待转变
目前,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不切实际。在2007年进行的一份就业调查中,大多数毕业生倾向于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就业;期望就业单位的性质表现多元化,但事业单位、国企、外资企业仍是毕业生首选;毕业生要求的月工资底线平均值为2244.6元,其中选择2000元以上的占到53%。同学们不愿到农村就业,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尤为突出。有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没有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对自身没有准确的定位,导致期望值过高,好高骛远。调查中还有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及能力显得很不自信,认为在校所学技能不一定能适应市场要求。
2.5 就业服务没有深入到基层
目前很多高校都设立有招生就业处和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还更多地停留在学校层面,没有深入到下面各个院系。这在某重程度上实际上影响和制约了大学生的就业。学校和院系应该根据当下的就业形势,提前对学生开展就业相关的服务,提高服务的前瞻性、计划性、针对性。进行实习单位的介绍、就业形势的分析、就业观念的教育和个人自我价值的肯定的鼓励等。
3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3.1 培养和提高计算机专业专业学生自身素质
3.1.1 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
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一是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是要有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热爱集体,关心他人,富有正义感,同情心和职业道德;三是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立志回报社会。
3.1.2 专业和实践能力
社会要求计算机专业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要扎实,并能灵活运用于实践中。因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如下:
一是扎实的专业基础。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必须熟练掌握几门基础语言与编程能力,只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软件更新速度。
二是优秀的自学能力。计算机专业与其它专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计算机的发展速度,有的专业十年前、二十年前的书籍仍可以拿来钻研,而计算机专业,三年前的书可能就已经淘汰了,因而,作为计算机的人才,一定要具有优秀的自学能力,才能跟得上计算机的发展速度。
三是英语的阅读能力。计算机专业很多前沿的书籍都是英文撰写,各种编写语言也均为英文,因而对于英文较差的计算机专业,仅仅只能称为一个“operator”。这也是很多计算机专业用人单位看中英语四级、六级的原因。
四是社会交际能力与团队精神。计算机专业很多学生过多地将时间与电脑接触,进行人机对话,缺乏与人沟通能力。而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是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与同事团结协作,进行组织管理所必须具有的能力,学会与人交往的关键在于以诚待人,以情感人,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拥有良好的团队精神与敬业精神。
3.1.3 保持良好的择业心理
近年来,IT专业市场需求不平衡,行业需求也不平衡。如通信业的需求明显下降;金融业和运输业竞争激烈;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急需计算机人才。IC人才、网络存储人才、电子商务人才、信息安全人才、游戏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对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门城市对普通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相对饱和。而信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地区需求大量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因此,计算机专业类专业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一定要有正确的定位,充分剖析自己,是做研究、开发、生产还是做营销、管理,不能眼睛只盯在眼前利益上。
3.2 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便对自己的专业、自身情况有一定的认识
3.2.1 大一注重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及成功教育
大一,要对学生进行适应大学生活教育,引导大学生迅速融入班级,积极参与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感知社会。在此基础上,要进行专业教育、初步树立专业思想、让学生爱我所学,学我所爱。
3.2.2 大二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拓展,锻炼其综合能力
大二要先引导学生在学好专业基础课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利用寒暑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适应能力。
3.2.3 大三以强化专业学习、明确职业发展规划教育为重点
对大三学生来讲,在明确自己未来职业目标的基础上,应进一步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发展,特别是对进入社会前的职业准备期要有明确的规划。此外,还应培养自己的良好的情商,深入接触社会,了解、搜集就业信息,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技能。
3.2.4 做好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择业与创业教育
对毕业生可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择业观与创业教育,还可结合专业特点,召开专题报告会, 如邀请优秀校友、相关行业企业家到学校作报告, 介绍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介绍就业形势、选人用人标准等,为学生创造增加感性认识的机会,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求职竞争力,对大学生的就业也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使学生迈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4 充分发挥辅导员作用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辅导员在整个就业指导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辅导员建设,发挥辅导员作用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关键。
1) 利用计算机专业的优势,搭建网络平台,利用QQ群或者E-mail等方式,密切关注毕业生心理动态,重视做好个别咨询工作,适当加以引导,及时最新求职信息。
2) 努力搭建计算机专业专业大学生实习锻炼的平台,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做好毕业生推荐工作,完善实习模式,协调、解决学生在实习与就业中出现的问题。这种形式可以同实习课程和毕业论文设计结合起来。大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可以锻炼能力,加深对社会的了解,而且在与实习单位的直接接触中,可以发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自身的不足。甚至一部分大学生在实习锻炼过程中,由于工作突出,可能被实习单位"预定",提前就业。
3) 做好升学指导,为大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提供政策咨询,并参考学生的职业理想、个性特点、智能水平、身体素质、家庭状况等,鼓励并指导学生选择适合升学的院校和专业。
4) 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辅导员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引导毕业生服务西部,服务基层,参加“三支一扶”等基层计划:一是把思想工作做透,通过网络、宣传板、主题班会等途径加强毕业生基层就业思想教育,宣传国家基层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增强毕业生基层就业意识,激发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热情和使命感。二是把组织工作做细。辅导员紧紧抓住“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基层选调生”、“大学生选聘到村任职”等基层就业项目,做好宣传动员、选拔推荐、资助服务工作。三是将服务工作做到底。在服务期满后,仍然为毕业生提供派遣等周到便捷的服务,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爱与关怀。
5) 加强对于学生自主创业的研究和引导。大学生创业能够实现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创业指导,为学生提供实战机会,学习创业知识等,请自主创业成功的校友介绍
创业经历与成功经验,教育学生打破传统就业观念,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毕叶.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55-56.
[2] 黄高锋.高校中文专业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2):59-60.
[3] 田爱民,蹇东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63-64
篇4
关键词:任务驱动;多媒体;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4-0164-0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高校教育体系中计算机教学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计算机专业要开设相关的课程,为了适应需要,其他非计算机专业也设置了一些计算机公共基础课。计算机专业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其相关课程具有知识更新快、实践操作性强等特点,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结合专业特色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形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计算机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使用能力,并利用计算机更好地为本专业进行服务。因此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能力的需求也不同。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不同的专业却使用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无法突出专业特色。因此我们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调整。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课,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不同的课程设置。例如计算机语言课,工科类专业开设的是《C语言程序设计》,文科类专业开设的是《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对与计算机本专业而言,又有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控制等不同的研究方向,这些专业的很多课程设置是重叠的,但专业需求和侧重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一门课程,我们也要针对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使教学与专业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不同于其他学科,需要演示、需要动手操作的内容非常多。所以在教学中大量地使用了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是依靠多媒体设备,达到音视频结合的教学效果,使教学过程更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多媒体辅助教学解决了传统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的问题,同时提高了上课效率的问题。但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课件也不能代替教师。课件的制作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兼顾到学生的视听感受。只有将传统讲授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效结合,运用合理,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二)建立计算机网络教学资源
在教学手段多样化的今天,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结合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建立网络教学资源,为计算机专业教学提供一个辅助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网站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习题库、网上学习论坛等内容,通过网络,教师可以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辅导,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做出适当的调整,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在课堂上应该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相关工作的开展。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更具体,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更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品质。
(二)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
在实训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是主导学生,而应对学生进行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并对学生在项目的开发过程和探索方向加以引导,避免学生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项目的实施主要经历方案设计、系统调试、提交报告等几个阶段。项目开发完毕后,教师要集中对作品进行验收。每个小组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功能演示、讲解并进行答辩。教师结合作品完成情况、报告书及学生在开发过程中的参与情况进行成绩评定。项目的完成,是整个团队合作的结果,在团队中每个成员任分工不同,又要团结合作,因此在整个项目的完成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提前做了准备。
四、考核形式的改革
考试的根本目的在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教师的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传统的评价标准单一化、片面化,单一的考试题型并不太适合计算机专业课的考核,而不同题型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及知识点范围的覆盖。传统的只有理论考试部分,而缺少实验考试部分,使得理论和实践脱节。计算机专业课的考核应将理论考核和实践操作考核相结合,并且根据不同课程调整了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的比例。通过多元化的考试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结论
通过以上教学改革方法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运用,实践证明,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活跃了课堂气氛,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训的安排,使学生提高了实践能力,能够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自主性和研究性的学习模式,从而更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有所增强。
参考文献:
[1]岳晓.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4):105-109.
[2]张春娜,李良玉,胡美蓉.关于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J].陕西教育,2009,10:322、327.
[3]杨雪涛.结合专业特色改革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J].陕西教育,2009,10:324-325.
篇5
关键词:课程体系;教学环节;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15-0048-04
Comparative Study of Sino-Austral Computer Science Teaching
Lingjuan Li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anjing’s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 Nanjing 210046,China)
Abstract:Comparing the computer science’s education of sino-Australian University ,the author finds many differences in courses architecture, teaching process, management of learning. Furthermore, the author suggests the improvements of changing courses architecture and enhancing teaching process.
Key word: courses architecture; teaching process; management of learning
1引言
自扩大大学教育招生规模以来,我国的大中专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设置、专业内涵建设、专业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计算机学科自身发展是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其应用领域更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计算机专业的教学面临着在这种形势下的改革和发展问题。在此发展阶段,借鉴国际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先进经验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教学所使用的手段与国外相差无几,但在课程设置、课程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的计算机教学与澳洲比较有代表性的大学在计算机教学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两者在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教学开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差异,进而结合我国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改进意见。
2研究对象
澳大利亚共有42所高等学校,36所是公立大学,4所是联邦政府资助的本科学校,2所是私立大学,高等学校共有学生63万,澳大利亚的高校通常提供国际上承认的学位、大学肄业证书和研究生文凭。目前共有37所院校[1]被授权可以授予计算机类专业学士学位。西悉尼大学[2](University of Western Sydney)是一所创建于1989年的综合性大学,该校在1992年开始设置计算机类专业,目前可以授予的学士学位有:计算机科学(Bachelor of Computer Science)、计算技术(Bachelor of Computing)、信息技术(Bachelor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支持(Bachelor of Technology(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pport))等5个计算机专业和专业方向,其专业定位基本都在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开发领域。该校的计算机专业设置及其定位与我国许多同期开始建设的软件工程、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有着一定的可比性。
3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通过检索网站usyd.edu.au (悉尼大学[3])、和ttp://unimelb.edu.au(墨尔本大学[4])、cit.uws.edu.au(西悉尼大学)等创建于2000年前的大学网站获得了各个学校关于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学习建议计划、课程学习环节安排等相关资料;参观了悉尼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活动等。
教与学活动体验:作者多年在国内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和教学管理,也曾担任中澳合办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工作。2007年3~6月,作者在西悉尼大学以学生身份参与到该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课堂学习、机房实验、小组讨论,也以教师的身份承担部分教学工作。工作中与澳方主讲教师充分交流,讨论了各自的教学体系、教学环节的开展、教学管理等相关问题。
4研究结果
4.1课程设置的比较
国内的计算机专业本科学制大多都是四年,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组成,课程属性有必修课、限选课、任修课等。主要课程设置基本如下:
课程设置的特点是“厚基础、宽口径”,强调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澳洲的大学中本科学制一般都是三年,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像其他专业一样在校期间学习时间全部用来开设专业课程,没有设置政治经济学、体育、法律等公共必修课程。有些学校没有开设类似于国内“大学物理”的课程,有些学校将该课程与计算机后续课程相关的内容开设成计算机专业的选修课程。对于非英语国家的学生入学时对英语有一定要求,入校后学校仍然有免费的英语语言培训中心,由学生自主在业余时间学习。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培养方向有所不同,但模式基本类似,以西悉尼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Sydney)为例,每学期只开设四门专业课,基本每门课程是10学分,学生每学期共修40学分即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如下:
Computer Science alternate Units(限选)分为三个方向:
* Systems Programming Major
* Network Systems Major
* Computer Forensics Major
每个方向为学生设计了8门课程作为一个课程选修组合,每门课程10学分。三个选修组合的课程中也有部分课程相同。学生在入学时并不区分专业方向,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毕业以后的去向选择课程学习组合。
Elective课程相当于国内的任选课,可以任意选择校内其他院系开设的课程或校外的其他大学开设的课程。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有些课程在一定条件下是互认学分的。
中澳两者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教学内容基本类似,但在课程体系设置的侧重点和出发点上有所不同。国内的课程设置中比较重视宽厚的理论和基础知识,澳洲的课程设置比较重视工程性、应用性和实用性,没有开设与后续课程相关性不强或与培养方向联系不紧密的课程。课程设置的面较国内的面窄,但在有限的学时内将专业知识从基础训练层层推进一直开设深入到专业技术的前沿,有利于学生在某一确定领域很快上手工作。国内的课程设置奠定了学生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便于学生继续深造适应不同的工作需要。
4.2课程教学环节的比较
国内的计算机课程在设置上强调实践性,一般来说,课程总课时由讲授课时和实验课时组成,实验课时根据课程特点有时会达到总课时的50%左右。同样,澳洲的大学也类似,根据课程特点设置lecture、practical和tutorial教学环节。对于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主要由lecture、practical两个教学环节组成,而对于理论性较强没有实践操作的课程主要由lecture、tutorial教学环节组成,而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课程三个教学环节都有。在tutorial教学环节中,学生由大班分成小班,小班大约不超过30人。教师在课前为各个小班准备很多不同的题目分发给学生,由学生主导小组讨论、交流,课堂结束前由每一个学生回答讨论问题,或者汇报设计方案,学生也可以向老师自由询问讨论问题等,整个课堂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有利于巩固知识,增强师生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4.3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理念的比较
国内的课程体系中大多会设置一些程序设计语言,主要讲述语言的语法规则,贯穿讲述一些算法,使学生学会使用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程序。澳洲的大多数计算机课程体系中不会单独将程序设计语言设为课程,而是设置一些培养学生算法思路和编程素养的系列课程,如:Fundamentals ofProgramming、Programming Principles等。这些系列课程不依赖某一语言来讲述数据类型、数据操作、算法的思想,而是脱开语言讲述计算机中数据的类型、表示、存储,程序的执行结构、算法思想的描述等。算法的实现由学生在Practical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完成,旨在培养学生针对具体问题抽象出数据模型、操作算法的能力,而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专注于某一语言的语法规则等细节。
4.4实践环节(毕业设计)的比较
国内的课程体系中会设置将近十八周时间来进行毕业设计,由学生共同或独自设计完成一个简单的设计系统,并完成论文的书写。澳洲的大学,如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参与到具体的项目开发中去实习,西悉尼大学的专业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开设ComputingProject 1,配备大课主讲教师。这门课程中将学生分组(3~4人),每一组需要合作完成一个项目设计,并配备Supervisor予以定期指导。主讲教师会根据学生设计进程的共同需要和共性问题开设lecture,讲述一些共性的设计方法、过程及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在每组Supervisor指导下完成每一阶段的设计任务,并完成每个阶段的设计报告和相关文档。在整个过程中非常强调学生之间的配合和合作,也注重过程化的规范要求和管理。这种培养模式是完全仿照软件开发的实际过程来训练学生,使学生能较为顺利地过渡到实际的工作。
4.5教学资源服务的比较
由于网络的普及,学生均可方便地从网上搜集到大量的教学资源,下载一些教学文件、课件,上传作业、设计报告,等。中方的课程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材和参考教材、课件、学生学习状况的平时记录告等,这些教学文件配套、全面。澳方也有类似的教学文件,值得借鉴的是教师下发给学生的教学文件相当详尽,要求非常具体明确,可以具体到每一次作业的评价等级标准等。同时教学资源的提供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网络工具,所有教学资源都是电子化的,由学校统一管理。学生根据选课的不同获得不同课程的教学资源。
5启示
(1) 一些公共必修课(如体育、政治经济学、法律等)可以作为选修课开设,适应学生不同的需要。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于“大学物理”中的力学、光学、磁学等与专业知识体系联系不是很紧密的内容可以不做讲述,重点学习电学内容,同时加强模拟电路、数字逻辑电路学习;对于定位于软件应用开发培养方向的可以将硬件系列课程弱化,甚至也可以不设置这些课程,将有限的课时用于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训练。
(2) 在已有的教学环节中根据需要增加tutorial环节,即分组讨论课环节,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 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的系列课程不要单纯以一门或几门程序设计语言的形式开设,以避免学生对每一门语言的学习因为学时的限制仅仅停留在初学者水平,也容易将各种语言的语法规则混淆。课程的设置以编程能力、算法思想培养为目标,循序渐进,连续而层层推进,使学生的学习深入到专业开发前沿的思想、技能和方法。
(4) 毕业设计环节中,针对软件开发的过程特点,将论文书写改为提交阶段性设计方案、阶段性设计报告、设计文档、源代码等,这样既能加强过程管理,又符合实际需要,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参考文献
[1] Course Accreditation, The Australian Computer Society, Http://.au.
[2] School of Computing and Mathematics ,University of Western Sydney , cit.uws.edu.au.
[3]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 University of Sydney, usyd.edu.au.
[4] Faculty of Engineering ,Bachelor of Engineering(electrical, computer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Merbourne, unimelb.edu.au.
篇6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计算机导论是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入门课程,是对计算机专业完整知识体系的综述。通过教学,学生可以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知识结构有一个了解,明白自己的专业领域将要学习哪些内容,为深入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知识奠定基础。
1传统医学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
近几年,大多数医学院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导论"这门课程,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①从教学内容上,?訩是专业核心课的大杂烩,将"数据结构"、组成原理、网络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核心课程进行简单的罗列,使教材的广度和深度难以把握。?訪直接讲授计算机文化基础,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这2种都达不到计算机导论学习的目的。②在重视程度上,老师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真的研究和分析,注重照本宣科,无法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很有必要进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既能让学生了解本学科专业体系,又能让学生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2教学改革
2.1教师选择 《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专业完整知识体系的综述,每一章的内容都是一个完整的学科,那么我们可以组织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讲授《计算机导论》课程,每一位老师讲授自己相关研究领域的内容,从而保证教学的高水平。各个教研室可以以本教研室的研究方向为题,为导论的某章涉及的学科开设小型的讲座或报告,从而使学生可以了解该学科的前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教材选择 选用优秀的教材,甚至是国外的优秀教材,并使用双语教学,促进教学内容的快速提升,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手段。
2.3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对传统教学内容的分析,在参考已有著作以及文献中关于"计算机导论"内容选取的基础上,"计算机导论"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2]:计算机发展简史、OFFICE及常用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知识、程序设计知识、软件开发知识、计算机系统安全知识。这样的一种内容选取模式,囊括了计算机知识体系的各个部分的内容,每部分内容都有其独特的作用,能够较好地适应"计算机导论"的课程定位。
计算机发展简史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的整个发展历程,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和学习研究的的启示。OFFICE及常用软件的使用的学习,可以为以后的工作学习中相关软件的使用扫除障碍。计算机组成知识、操作系统与网络知识、程序设计知识、软件开发知识、计算机系统安全知识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内容,组成了计算机专业基本的框架,对这些知识的概括性学习,学生可以对计算机专业有一个大概性的了解,为将来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兴趣。
2.4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计算机导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单纯的理论性讲授是非常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困难。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更好的理解理论讲授的内容[3]。"OFFICE及常用软件的使用"的实验,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操作技能,为以后的日常工作、论文写作打好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的实验,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真正打开机箱观察计算机的各组成部件,对CPU、主板、显卡、风扇、数据线等有一个直观上的认识,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装和维护能力。"操作系统与网络知识"的实验,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操作系统的运行状态、网络连接、环境配置、软件的安装与卸载。"程序设计知识、软件开发知识"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参观我系自主开发的一些软件,了解他们的性能、开发的过程以及经验教训。"计算机系统安全知识"的实验,使学生了解计算机使用安全的重要性,学会计算机病毒的查杀等能力。实验课程的教学与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为具体,复杂的知识变为简单,从而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学生初步掌握了常用软件的操作技能,了解了操作系统、网络的基本使用方法,具备了简单的计算机系统的组装与维护能力,从而加深对常用办公软件、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安全等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2.5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学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但是在不丢弃的前提下,应着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对每一章的内容可以分组进行报告或者讨论。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轮流对某一章的内容,通过搜集资料作概述性的报告,或者教师参与学生小组讨论,并给予引导。
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引入现代教学手段,比如建立"计算机导论"课程网站,通过这个平台,老师可以和学生进行在线的交流。"计算机导论"课程网站可包括理论教学区、实验指导区、自测习题、学习讨论区等。理论教学区应包括"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课件以及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课程录像等指导性信息;实验指导区应包含每一章的实验指导、注意事项、实验内容;自测习题用于学生自测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习讨论区用于当前上课学生之间的学习探讨、教师学生间的交流,也包括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积累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
2.6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对学习本课程的意见 特别是在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学生对所讲课程的哪一块比较感兴趣,了解学生对所学课程的认识。
上述改革内容是我院在多年"计算机导论"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方面的改进,并已经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计算机导论"课程是计算机以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整个专业的教学体系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深度"和"广度"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方,王兵,李继民,等."计算机导论"的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24):149-152.
篇7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创新;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我国将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计算机教育也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五个创新和五个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其中都起到了关键与核心作用。但是,当前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学生创新实践等能力普遍产生质疑。实质上,计算机专业主要研究计算机领域中具有共性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以及各种前沿性的计算机新应用,在学科专业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仍然普遍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学生在毕业时,仅仅学习理论知识,掌握了基本的方法,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研究探索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各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存在着同质化的趋势,即没有体现各高校自己的背景、特色和优势。
本文针对目前这一现状,对兼具“创新型和特色型”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体系展开深入的研究,对教学体系中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实践环节设置等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探索和实践,以培养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2特色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
在“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方面,应使主干课程更为明确,设置更为合理,特色更为鲜明。目前,从清华、北大一流大学到规模很小的一些院校,几乎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由于各学校的师资力量、办学水平和能力差别很大,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档次必然不同。但纵观我国各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不难发现,几乎所有高校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差不多,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各学校应针对自身的办学水平进行目标定位和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确定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并形成自已的特色,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网络通信技术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最有应用价值的技术领域之一,对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校长期为IT行业培养人才,在通信和网络应用领域有着深厚的基础和优势。计算机专业自然依靠学校已有的通信优势资源,为满足社会各个行业对计算机及通信技术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课程和课程群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根据《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并参考国际上IEEE-CS/ACM CC2004课程体系和国外一流大学的课程体系,结合自身特色,设置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首先深入研究基础理论与使用计算机之间、素质与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掌握现代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精神实质,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需要把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引入课程体系中。为此,首先需要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内容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以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
首先从横向来将计算机专业课程分为通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四个方面,如图1所示。通识基础课程可设置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程序设计等;计算机相关学科基础课程群可设置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等;专业课程可设置为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三个方向。从课程设置可以看出,我们自然的将通信类课程融入到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来。
为了构建体系科学、内容优选的课程与课程群,开展了以创建计算机软件、硬件和计算机网络及通信等课程群为目标的建设工作。通过调研、讨论,将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具体研究课程群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不断制订新的教学计划和大纲,理顺课程关系,更新教学内容,精简教学时数,强化创新教育和研究性学习。使课程教学更具规范,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为达到网络通信类知识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进一步融合和互相渗透,还增设了一系列选修叉课程,如软件中通信中的应用,基于网络的计算机软件技术等。
3创新型计算机专业实践环节的设置
高校应该为提高学生的理论研究和科学实践素养,以及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创新精神和理论研究和科学实践的能力创造必要的条件。要培养出达到上述理想目标的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必须从多层面、多环节来设置计算机专业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充分参与课程实验和实践,从而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问题求解能力以及综合科研能力。我们在计算机专业实践环节的设置上,具体做了以下一系列工作。
3.1课程教学与实验、设计环节的紧密结合
根据教学计划,全面制订了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用以指导规范各项实习实践教学活动,在执行过程中严格按计划执行和规范过程管理。实验教学环节的建设以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为主,兼顾专业课实验的需要,结合专业方向,注重专业原理,加强设计和综合实验。在主干课程的教学中,将更加注重实践过程的训练及程序设计的训练并保证质量,通过专业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完成与主干课程密切相关的设计性或综合性课题。
在高年级学生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中,注重理论创新与工程开发并重的研究能力和综合科研素质。强调基础理论的深化、专业知识的拓展,使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综合科研素质。还从工作实践出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探索了毕业设计对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针对近几年大学生在毕业设计这个阶段出现了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分析了当前毕业设计质量滑坡的原因,从规范化管理、教学改革、工作质量评估等几个方面,提出将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使得管理更加科学、高效、透明,使学生真正得到锻炼。目前,我们已经着手探索“团队式、协作型、规模化”毕业设计模式,让多名毕业生共同合作完成一个较大型的、面向实际应用的毕业设计课题。
3.2实验室和实验平台的持续建设
实验室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我们精心规划和制定了实验室建设方案,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教学改革的思想,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实验和实践教学质量,加强实验室的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综合效应,加强实验室建设,充分调动实验室人员的积极性,真正把实验室建设成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计算机学院目前拥有由中央与地方共建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以优良的硬件环境为基础,设立合理的实验课题,加强实验室软环境建设,提高实验管理水平,通过多种形式延长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较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
计算机通信实验室除了提供基础实验条件以外,还能够提供接近真实网络环境的,代表通信网络先进技术的实验平台。通过真实的网络环境,让学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认识、了解和掌握网络设备的结构、功能和使用方法,并动手进行必要的网络设计、网络组建和网络应用的实验,从而让学生直观、全方位了解各种网络设备和应用环境,真正加深对网络原理、协议、标准的认识;计算机硬件实验室备有多台计算机供学生进行拆卸和组装操作,使学生从“配件级”来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工作原理,熟悉计算机故障快速诊断的方法,掌握多种操作系统及各类常用应用软件的安装技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将探索构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计算机组装及维修网络虚拟实验环境。
我们还陆续构建和完善微型计算机原理和接口技术综合实验平台、计算机网络综合实验平台、嵌入式网络系统实验平台、单片机技术实验平台以及计算机组成原理综合实验平台等等。
通过在实验室和实验平台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便能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在将来的就业竞争中拥有优势。
3.3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
为了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实施注重实践创新研究过程,引导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组建实验实训设备、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鼓励学生结合学科专业,从自身所长与兴趣出发,积极参与实验实践活动,在探索、研究、创新的实践训练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我们要求指导教师负责全程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创新训练,鼓励行业、企业一线专家担任指导教师。同时计算机学院专门开辟大学生创新中心,免费提供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所需的实验实训场地和仪器设备,支持学生完成训练项目。
3.4鼓励学生参与老师的高水平科研项目
要培养能够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学生,使其能够进一步提升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则必须在适当的时候,在其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前提下,让其能够较深入地参与实际的科研项目中去,或是参与国家或省级重点实验室工作。
在创新型人才培育体系中构建了有教授、博士生和硕士生组成的层次网状结构的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团队,即学生参与由较高学术和科研水平教授所领导的高水平的科研项目研发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获得这些学者更贴近的指导;另一方面可以和其他的青年学者、博士生、硕士生进行更为密切频繁的交流和互动,获得更进一步指导,学以致用,而其未受约束的思维也常常能够展现出意想不到的思想火花。学生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还能因为其工作成果,尤其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突破,而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3.5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竞赛
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遍得到增强。目前,相当比例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并多次获奖,近五年累计获奖100多项,其中有2007年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2005年美国大学生交叉学科数模竞赛(ICM)一等奖、2005年RoboCup(足球机器人)美国公开赛亚军、2005年获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计算机专业本科生马洁的创新成果“多智能体自主对抗系统(足球机器人
世界杯锦标赛)”在2005年10月23日受到国务院总理同志和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的高度肯定和评价。
3.6校企合作,积极建设校外实践基地
在建立优良的校内实验、实践环境的同时,注重校外实践。学校与国家机关、IT行业的企事业单位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企事业单位一起构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基地。
校外实践基地培养模式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要保证实践时间,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具体到某一实践基地去进行生产实习。二要保证实践基地,使学生有固定的实践地点,我们与IT企业和事业单位合作,签订协议保证学生有更多的实习基地的选择,重点遴选若干技术力量雄厚、专业特征相符、适合大学生创新实习的友好企业作为长期合作的实习基地和科技研发伙伴。从提供实践基地场所的企业来说,去实习的学生,为企业提供更好更多的人才选择机会。三要保证实习师资力量,在实习基地应保证有固定的老师指导学生实习,可聘请实习单位经验丰富之士为学生现身说法、现场讲授、现场演示。同时加强对本专业老师的实习培训,以便让其对学生的指导有的放矢。
4结束语
针对如何培养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这一目标,本文对创新型特色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中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与探索。本文以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教育为示范,阐述了如何与本校在网络通信领域的行业背景进行有机的结合,设置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本文从多层面阐述了在创新型计算机专业实践环节的设置,具体包括了课程教学与实验、设计环节的紧密结合、实验室和实验平台的持续建设、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和高水平科研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竞赛、积极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等相关措施。本文的研究和实践成果相信对其他专业的教学体系的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谭顶良. 高等教育心理学[M].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2] 夏俊丽. 行为主义学习观与教学[J]. 中外教育,2000(3).
[3] Jonassen, D. Designing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C]//REIGELUTH C M.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 New Paradigm of Instructional Theory (Vol. II) .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9:215-239.
[4] Savery J, Duffy T. Problem Based Learning: an Instructional Model and Its Constructivist Framework [C]//W ILSON B G. Designing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 Englewood Cliff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1995: 135-148.
[5]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 学科教育,1998(3).
[6] 叶之红. 关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基本认识[J]. 教育研究,2007(6):37-42.
[7] 徐小龙,王汝传. 关于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对抗式教学法的研究[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05,7(4):48-52.
[8] 徐小龙,孙力娟,季一木,等.高等教育系统中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有机结合的研究[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1):62-67.
[9] 王永锋,何克抗, 王以宁. 从“建构性学习”到“学生有效参与”[J]. 开放教育研究,2007,13(4):50-58.
[10] 房丹,危F. 助教博士生在实验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23(9): 127-129.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n Computer Education Architecture with Innovative and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SUN Li-juan, XU Xiao-long, ZHANG Yun, CHEN Dan-wei
(College of Computer,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03, China)
篇8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不仅要求从业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求从业者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基于此,我国各高校在制定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培养方案时都配置了一定数量的实践环节,希望以此加强学生在程序设计方面的实践能力,但效果并不理想。
教育部高教司2006年一项调查显示,自2002年以来,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初次就业率连年下滑,成为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一大问题,并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
在计算机人才供需两旺的情况下,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其实质不是人才过剩,而是高校教育和企业要求不匹配,由此造成大量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难以胜任企业工作需求,进而出现毕业生难以就业,企业适用人才难求的局面!
这种局面的产生,其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实践教学在高校课程体系中一直处于从属的位置,传统的计算机专业高等教育注重理论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但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存在层次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情况,课程设置陈旧,设施落后,大多数毕业生理论有余,岗位需要的专业应用技术相对不足。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计算机专业教育就应该提倡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提高高校实践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就业力。
2现状
实践性教学是指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
置的教学环节。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基础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环节。
基础实验属于基础性实践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训练,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原理,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基础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方法、计算机常用软硬件的熟练使用、编程与设计等。
课程设计属于提高性实践活动,着眼于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能力训练,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设计、实现,从而实现一个小型综合性系统,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能力。
实习一般分为专业认识实习、操作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四个阶段。他主要是针对不同专业特色、不同年级学生专业需要开设的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系统理解本专业知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是对学生整个本科阶段学习情况的综合检验,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
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程通常都设置基础实验,学生在基础实验中按照教学内容,分章节进行基础技能的训练。但由于各章节相对独立,学生验证的只是一个个独立章节的知识,而不能从总体上掌握课程内容,更无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应用问题。
课程设计主要是针对专业的核心课程,如“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这些课程都设置相应的基础实验环节。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在基础实验验证所学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课程设计的时间通常为一周,设置在学期末进行;设计内容主要针对课程独立进行,常见的方式是由教师命题,学生自由选题,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设计、实现,从而实现一个小型综合性系统。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相关性较强,实现一个系统常常需要几门课程的综合知识。而课程设计往往是随课程学期进行的,相关课程被安排在不同学期,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充分领会和掌握相关知识而导致时间浪费,达不到预期要求,效果不甚理想。
近年来,随着各高校教学的改革,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得到重视。但由于实践教学理念落后,长期以来实践教学仅被看作是一种辅教学,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中,侧重于知识;在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中,侧重于思维能力。这种目标定位造成了目前实践教学重实践结果,轻实践过程;重知识巩固,轻能力培养的状况。
课程设计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至关重要。本文针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的现状,经多年的探索和改进,实行了一种基于课程群的集中实践模式――专题训练。该模式主要从课程群组织规划、课程群实践管理以及实践验收几个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实践。这种模式兼顾课程间的连续性和应用性,从实际应用考虑制定实践方案,针对性强,组织合理,教学效果明显。
3基于课程群的集中实践模式
基于课程群的集中实践模式将相关课程尽可能安排在同一学期或相邻学期,保证学生在融会贯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应用。实践活动时,由相关课程的多位老师同时指导,实践时间通常是2~4周,保证学生在知识连贯性、指导多元化、时间充分的条件下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技能。
3.1课程群组织规划
课程群组织规划针对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程进行,充分考虑课程的连续性和应用性:
(1) 将“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等语言类课程划分为一个课程群,学生在系统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的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C、Java、C#语言的系统学习,在第七学期开展为期两周的语言类专题训练,重点训练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由相关课程的老师集体指导,保证理论和编程提高的有效性。
(2) 将“数据库原理”、“高级数据库编程”等数据库类课程划分为一个课程群。学生在系统了解数据库应用的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具体数据库平台的应用技术学习,在第七学期开展为期两周的数据库类专题训练,重点训练学生的数据库的应用能力。由两门课程的老师集体指导,设计、实现一个基于特定平台的实用的小型管理信息系统。
(3) 将“软件工程”、“软件测试”、“信息系统案例”、“软件项目管理”等工程类课程划分为一个课程群。学生在系统了解软件工程的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软件测试、信息系统案例软件项目管理等实用类课程的应用学习,在第七学期开展为期两周的软件工程类专题训练,重点训练学生的软件分析、设计、实现、测试能力。由相关课程的老师集体指导,严格按照软件系统的用户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系统详细设计、系统实现和系统测试等几个步骤来规划、设计、实现一个软件系统,并书写相关文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结合。
(4) 将“微机原理与接口”、“嵌入式系统概论”、“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程序设计”等硬件应用类课程划分为一个课程群。学生在系统了解计算机硬件接口和嵌入式应用原理的基础上,通过硬件编程的应用技术学习,在第七学期开展为期两周硬件应用类专题训练,重点训练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和嵌入式应用的分析、设计和实现能力。本课程群集中实践可以针对嵌入式硬件实现,也可针对微机硬件接口实现。
基于课程群的集中实践专题训练统一安排在第七学期,目的是将大学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系统化、分类化、实践化,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储备值。考虑到此时学生的就业需求和企业需要,也可将四个专题训练进行有机整合,或者和企业定制、企业实训课程进行学分置换,方便校企合作。
3.2课程群实践管理
以下从实践组织,实践管理,实践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1) 实践组织
专题训练的设计题目由指导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以及课程内容给出,并公布于校园网。实践之初,学生根据学习兴趣和选题难度自行选题并组成开发团队小组。实践过程中,学生统一在专业实验室集中实践,由相关课程的多名教师带队指导,每天都有教师值班答疑。集中进行专业训练既方便学生讨论、交流、答疑,又方便指导教师充分地把握实践情况,并给予具体指导。
(2) 实践管理
专业实验室全天开放,每天八小时工作制,晚上可以加班加点,专心设计项目。
研发阶段模拟软件企业的研发流程。研发时,每个学生研发小组安排组长一人。组长组织成员进行项目调研、模块划分与任务分工、接口的确定、进度的监督与协调、集成测试等。
实践期间安排不定期抽检和中期检查环节。指导教师按照专题训练最初制定的任务要求及日程安排检查实践进展,针对学生研发过程、研发进度、研发难题及研发组织等给予监督与指导,一旦发现偏差,及时纠正,将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抽检和中期检查结果以文档形式留存,作为成绩考核的一部分计入总成绩。
实践期间及时进行项目总结。每天规定一个时间,将同组学生集中起来,针对当天完成的任务进行总结,交流自己的想法,提出存在的问题,集体讨论,这样就能够做到日日有收获,天天有提高,从而锻炼自己的实战水平和组织经验,小组项目小结以日志的形式记录,开发结束后整理写入实习报告。
(3) 实践设计
实践任务采用项目驱动,实践题目一般是指导教师横向或纵向科研项目,或使用某企业已完成的项目案例。这样,学生在校内既可进行初步的客户调研和需求分析,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为将来的职业奠定基础。具体实施如下:
专题训练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答疑式讲座。由于专题训练集合了相关的几门课程,有的课程是以前学过的,学生会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任务的基本原理以及后续的应用技术,指导教师在专题训练之初会采用答疑讲座的方式,详细介绍任务的基本原理、企业软件项目开发的基本流程、开发规范和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第二阶段是案例分析。针对专题训练给出的项目题目,提取几个有针对性的案例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了解软件系统生产的基本过程、方法及开发技术。
第三阶段是实际研发。让学生自己动手综合运用前面指导老师所讲到的知识,完成一个中小型项目的开发任务。
3.3课程群实践验收
专题训练最终成果包括系统软件、系统技术文档以及用户操作手册。
考核是检验实践成果的主要手段,科学、合理的实践考核对于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考核也是一个较难把握的环节,既要考核学生的独立编程能力,也要考查其团队协作精神,同时还要考虑其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文档编写能力、纪律性等内容。为了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实际效果,我们实行分阶段考核,各阶段成绩综合在一起构成最终集中实践成绩。成绩由平时表现、中期检查(抽检)、实践答辩和实践报告四部分组成。其中,平时表现占总成绩10%,中期检查(抽检)占总成绩10%,实践答辩占总成绩40%,实践报告占总成绩40%,汇总后总成绩以等级表示。
中期检点考察其开发进度,内容包括调研程度、开发平台及环境的选取是否合理、需求分析是否充分,开发进度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有延迟等。
答辩重点考察软件功能、实现的难易程度、技术含量,界面友好性等。具有创新性的作品,适当加分。答辩流程为组长汇报软件的设计思想、主要技术、任务分工等情况,并演示软件,指导教师提问各位成员所设计的模块。老师根据项目完成效果确定这个组的等级,按照工作量大小再确定组内各成员的等级。
实践报告以小组为单位上交,重点考察其规范程度,文档是否齐全,书写是否认真等。
4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不容质疑。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作为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在基础实验基础上的一个提高实践环节。经过实践证明,将主干课程集合成群,按课程群设计集中实践,并辅以严格的组织和管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等综合技能普遍提高,实践效果明显,保证了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建臣. 高等院校计算机学科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改革[J]. 现代企业教育,2006(21):17-18.
[2] 黄传河,黄建中,吴黎兵. 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方法设计[J]. 计算机教育,2007(22):87-89.
[3] 黄贤英,李玉桃. 构建面向岗位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11):175-177.
[4] 郑光勇,徐雨明,眭仁武.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改革[J]. 大众科技,2006(7):146-147,149.
[5] 万臣,谢芳,胡泉. 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群的建设与研究[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9(1):33-36.
The Exploration and Realization on Centralized Practical Mode Based on Course Group
LU Ying, TANG Xiao-jun
(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Dalian 116034, China)
篇9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农科院校 教学质量 连续性 高职教育
论文摘要:为了解决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中存在开设计算机课程偏少、不合理、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等的问题。通过多年从事计算机教学的研究和在校的实践,提出了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方法和对策,并提出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的分级、连续性和层次性教学模式。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1 引言
在告别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在农业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进程中,越来越需要既懂农业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全球兴起,现代的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向农业领域渗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就我国整体范围看,农业的发展速度较缓慢,远低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就广泛开展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而我国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应用则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作为培养跨世纪农科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对农科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2 目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针对我校和其它兄弟院校的调查研究,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重视不够。因为,这些学生是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些领导、老师认为懂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就行了,不需要更深的计算机方面知识。如会上网、聊天、打字排版就行了。在将来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中,学这么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农业科研中怎么能充分利用好计算机这个工具,提高科研项目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来说,意识不到计算机的作用,意识不到计算机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知识是解决未来工作中面临问题的钥匙,而是仅停留在文档处理、表格处理的认识水平,对编程等认为“高深莫测”,缺乏信心。
2)所学计算机课程较少。进入90年代,各高职院校基本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其它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过,一般只学一个学期,最多60个学时,到目前为止,我校大多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和学时还是这个情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现在世界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作为一个农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这么一点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中根本不够用,距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要求相差甚远。
3)计算机课程开设的不合理。大家都知道因材施教这个道理,在农科高职院校里,要根据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
4)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每年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有的学生是对口生,有的学生是普招生,他们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学过计算机知识,有的学生没有学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极少数学生学的计算机比较好,不少学生一无所知。
5)目前农科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在学校三年时间根据不同的专业应连续不断地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分层次进行教学。
3 提高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设想和策略。
3.1领导、老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校级领导的充分重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加大投入, 筹集资金,改善计算机设备条件,淘汰使用多年的机器,及时补充新设备。(2)加强管理、资源共享,学校机房众多,由于涉及多个系部,因此难以统一协调管理,设备使用和人员工作整体效率低下。一方面是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个别系部教学实习资源充足,设备无法发挥作用,有些系部甚至购买的计算机多年未投入使用。而计算机更新换代快,超过一定时间不用造成巨大浪费。通过制定协调的政策,开放全校机房,统一调配,可以优化管理全校资源,使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的新设备能发挥最大效益,提高使用效率,把设备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教师必须认识到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是不需要掌握太多的计算机知识。教师要转变这些旧观念,就要走向社会,深入农业企业搞调查研究,参与农业企业的生产工作,我校一位教师就是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调查研究,结果开发出了一个养猪管理方面的软件,这位教师并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足以证明了,随着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大发展,愈来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既具有本专业方面的技术知识,又比较懂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人。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和老师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对在校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深入到专业研究,仅处于专业学习阶段,难以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仅停留在知道专业需要计算机理论和基本技能。知道相关内容很重要,但不知道如何用,需要学到什么程度。许多同学只重视一般的键盘操作,他们误认为打字速度快就是计算机操作熟练,而往往忽视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训练,把软件编程看作高深莫测。部分同学计算机基础较差,学习跟不上,对学好计算机缺乏信心。针对在校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企业去参观。组织这方面的专家到学校去做报告和讲座。
3.2增加开设课程门数和学时数
我们要到农业企业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增加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加大计算机教学的学时数,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的,增加开设“猪博士”管理软件的学习、“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专门针对于现代养猪场开发的)软件”的学习和“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等的学习。同时建议每个非计算机专业都要学习一下《信息检索》这一门课。信息检索具有三大重要意义:1) 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2) 节省研究人员的时间;3) 是获取新知识的捷径。同时,增加上机学时数,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3.3因学生基础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针对高职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现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和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学生入学后统考一下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根据统考成绩将学生分三个等级,对每个等级进行编班上课,根据不同等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等级高的即基础好的班级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地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学到更多的新知识。等级低的班级可以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开始学习,学习进度慢一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使计算机教学既符合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规律,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3.4要保持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和层次性
连续性。计算机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学校安排的有限的课时难以达到预定要求。此外由于课程设置及时间安排问题,学生普遍反映低年级开始上计算机课时,学生很难将计算机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高年级进入专业课时,有了将计算机与专业问题结合的机会和需要,但却发现计算机知识仅停留在表面和能够应付考试,与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去甚远。 鉴于此,笔者认为,计算机教学应结合专业的课程进度保持连续性,积极研究教学安排与专业的结合,使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教学融入整个专业教学课程。结合专业课程的进展,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应用,在其他课程中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穿插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保证三年大学学习中计算机学习不断线,使学生认识到并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
层次性。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曾提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上三个层次”,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就是要根据“三个层次”教学基本要求组织和指导计算机基础教学。
第一层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具备计算机的一般通用认识基础。
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基础。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需要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一些问题的初步能力,具备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工具的基本技能。根据专业特点选择课程,例如我校的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可选《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Access数据库》等。
第三层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层次的重点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和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例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教学课程选择《vb.net程序设计》、《信息检索》等,总之,应当结合专业需要和特点组织相关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体系,体现连续性和层次性。
3.5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对于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成为在校学习和未来工作的重要工具,也是展示个人能力的重要方面。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属于重要的公共课程,很多专业在要求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同时,更侧重计算机技术在本学科的应用。这对承担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学科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更好的为专业提供支撑。尤其是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除了在学校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好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在走出校门后,更应具有不断更新知识、跟踪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能力。在全面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非常重要。实际上学校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远远赶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人将不得不接受计算机技术的“再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4 结束语
总之,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完善本学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要让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好计算机,各级领导、教师及学生都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重视计算机的学习,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计算机技术引领下,深入研究、探讨改进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方式、方法,找出一条适合于专业需要的计算机教学的新路子。坚持计算机教育的连续性,注重计算机应用的不同层次需求,将会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使计算机应用课程更好的与相关专业结合,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农业信息化和科研方面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苏中滨,孙红敏,等. 农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J]. 东北农业大学, 2009(6): 59-61.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培养策略
一、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现状
1.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前很多高校在计算机专业的设置与教学活动开展中选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但是这些都仅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方面,对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却不够重视。
2.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教材陈旧。计算机教学的课程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课程教材陈旧,二是课程内容重视理论,忽视实践。在课程教材陈旧问题这一方面,当前部分长校仍在沿用以往比较旧的教材,一些教材的使用时间长达五六年。然而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这些同旧教材之间构成了一定的矛盾。这些陈旧的教材用于教学,使得学生无法获取最新的计算机知识,自身的知识系统无法更新,更无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计算机教学的实验内容缺乏综合性。在开展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常常照本宣科,以课本内容为依据进行实验教学,忽视了实验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开展综合性的研究。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教师都是以各个语法知识点为依据设计单个独立实验。
二、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课程体系的完善。高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应不断完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首先要更新计算机教材。在编制计算机教材时要紧跟当代科技发展,将最新科技成果及科研成果加入教材中。要保证教材定时更新,更新时间定为二年以内。其次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可以将计算机发展较快国家的教育经验作为参考,并结合自身的办学能力进行创新。再次,在课程内容方面,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还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与计算机行业顶尖的企业合作共同制订教育培养计划。
2.加强实践环节建设。利用各种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些环节主要包括随课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各种竞赛等。随课实验通常情况下是对计算机原理的深入研究,它的独立性要求较高,能够为后面的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应用这一方面时,要重点分析这种方式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如在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试验箱选择时,我们选择的是基于FPGA的组成原理试验箱,并且利用了部分仿真软件,提高了计算机原理教学的有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竞赛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意义更为重大。首先,高等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中要求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需满足学生在4年完成4万行代码的要求。我们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在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阶段实现一个具有一定复杂度的综合系统。其次,为学生参加各种嵌入式、物联网等方面的设计竞赛提供帮助。再次,我们与计算机企业合作,让学生到企业去实践。
3.促进学科竞赛,培养创新人才。学科竞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科竞赛来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开展,应注意以下几点:(1)鼓励学生参加诸如包括计算机网络大赛、全国大学生软件大赛与地区计算机应用大赛等学科竞赛。(2)将教师科研项目作为依托,选择优秀的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开发,并对他们进行相关的知识训练。(3)在参加一次计算机竞赛时,训练基地可以选择“科研项目案例”的实训基地,并针对竞赛的内容,选择相应的科研项目成果案例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以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学科竞赛,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与指导,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就必须认清当前计算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加强实践环节建设、建设新教学评价体系、开展学科竞赛等途径,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郭风,朱韶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23-24.
[2]田贤忠,刘楠,孙国道,等.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学习模式探讨[J].高教与经济,2009,22(4):46-49.
[3]冼广铭,曾碧卿,冼广淋.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9(4):242-243.
[4]赵莉萍.整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J].中国冶金教育,2009(5):52-53.
- 上一篇:经济学案件分析
- 下一篇:高中历史答题技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