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08-12 09:2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信息化;项目管理体系;标准化;管理流程;编码
【中图分类号】TE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147-02
引言:2003年11月,建设部下发《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后,几年来,我国工程总承包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型骨干施工企业已经把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到企业战略的高度,其他施工企业也都积极行动起来,从原来的购买工具软件、财务软件、预算软件、成本软件到开始上办公自动化系统、经营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等。而且不少企业还建立了内部网、外部网、企业门户网站,各类网络的覆盖率和业务应用范围加大,已支持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尤其是企业的管理部门和核心业务。
1、我国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体制和历史的原因,国内许多大型施工企业在信息化理念、项目管理水平,特别是信息化管理手段方面,与国外大型承包企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许多领导对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存在偏见,认为项目管理信息化就是购买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及项目管理软件;而且在企业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实施、培训等方面不愿意花过多的时间和费用。
(2)部分国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是被动的,为了完成上级和领导交办的任务或仅仅做一些形象工程。另一种极端则是希望信息化能马上见效,或短期内解决企业所碰到的问题。
(3)施工企业的信息化是管理信息化,而不是单纯的数据处理计算机化,只有高水平的顾问团队,才能深刻理解企业文化、企业战略、企业管理流程,并将信息化手段融入其中,真正让管理人员与信息系统组成密不可分的人—机系统,这样才是真正的信息化。
(4)目前,我国涉足建筑领域信息化的软件公司大多是开发工具软件出身,对企业级项目管理流程及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不熟悉,往往只靠几个月的需求调查,就开始给施工企业“量身订做”。这样不仅影响了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果,甚至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打击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信心。因此,只有先通过管理咨询对企业进行全方位诊断,进行流程优化,并制定科学的分步实施方案,才能对症下药。
(5)信息化的价值在于应用,要制定企业信息制度,制定企业信息化标准,培养员工按程序、按规定工作的习惯。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采集、信息交流,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共享性,并通过提高信息化的实际效果促进信息化工作的可持续改进。
2、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
(1)决策正确是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目前的企业信息建设过程中过分强调技术的重要性,由单纯的技术专家或技术厂商为主导,而技术人员又缺乏施工企业管理及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对建筑施工企业的需求分析和项目规划实施的广度、深度、力度不了解;同时,施工企业方面又缺乏必要的、系统的信息化知识和判断力,在与信息化技术提供方的博弈中常常处于弱势,导致盲目听从技术提供方的游说,仓促上马信息化项目,陷入“信息化黑洞”,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成了纯技术问题,造成技术含量很高,但不适用的结果。这是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聘请既懂施工企业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士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咨询服务,以降低由于决策失误而导致信息化建设失败的概率。
(2)现在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系统不符合项目管理的要求,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开发基于网络平台的多项目的管理系统或企业级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将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纳入企业管理系统中通盘考虑,否则信息化建设就与实际的项目管理分离,成了“两张皮”。
(3)成功的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科学、规范的项目管理体系。因此,施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要构建科学、规范化的项目管理体系。主要包括项目管理模式、项目管理组织设置、项目管理组织职能分解、项目管理工作流程、项目管理信息流程、项目管理规章制度等的规范化、科学化。
(4)施工企业总经理重视是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如果一个施工企业的总经理对信息化建设不重视,那么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可能成功。因此,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实行“—把手”负责制,由企业的总经理挂帅,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实施机构,并设立信息主管,由专门、专人具体负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能在每年的企业预算中规划出专项资金,以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的需要。
(5)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标准化问题已是阻碍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与效率的主要因素,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标准。因此,在施工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企业必须要重视信息化的基础工作和标准化工作,重视技术和管理资源的积累以及规范化,重点要将材料编码、WBS编码、费用编码、文件编码、价格库、文档结构、文档分发矩阵、文档控制流程等一系列对大型集成应用系统有关键影响的基础工作落到实处,从而解决企业和项目的信息交换标准问题。
(6)要注意信息系统的安全机制设计,加大对安全防范的投入。如果企业关键数据和信息泄露出去,对处于激烈竞争中的施工企业无疑会是致命打击。另外,还要注意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可靠性达不到要求,会给企业的经营活动造成极大的冲击,甚至会使工作瘫痪,特别是信息化应用达到一定阶段后,企业及项目会对信息系统产生较大的依赖性。如果初期信息安全设计不充分,将会留下许多后患。
(7)要做好信息化工作,最好找一家大的、有信誉、负责任并有一定行业经验的软件公司作为合作伙伴,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将伴随着企业的成长和企业管理的升级。这就要求软件企业本身要具备一定的生存能力,能够长期地为企业提供维护及升级服务。与此同时,信息化的关键是人的信息化,软件公司的实施能力与培训能力更是至关重要,用户的使用是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之一,因此,要培训企业的学习能力,培养员工对系统的认同感。
3、结束语
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从总体上来说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场施工企业管理模式的革命,是深层次的企业内部变革,涉及企业内部的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企业组织机构和职能的重新调整,还涉及到企业管理体制和组织文化方面的改进。因此,在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要重塑企业的管理流程、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创造出保证信息化建设成功的企业环境。
参考文献
[1]高水娟.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硕士论文.2008年
篇2
一、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管理意识不够。虽然信息化建设在各行业都迅猛发展,尤其是大型综合性企业、金融行业、计算机行业等,能够更好的对企业管理进行技术层面的支持,有效的把握企业的管理实施内容,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并分配到合适解决的对象,从而促进预期管理目标的完成。但信息化建设在传统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却并不如意,主要是拘泥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于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有一种骨子里的不安全感。
其二,对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不够深入。通过技术层面对工作流程的支持,可以增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惯性发挥,在保证企业管理正常有效进行的同时,并进而优化企业的管理流程,更大程度的发挥出信息化管理的作用,促进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应用的不断深入。在传统的建筑施工企业里,即使迫于外部环境的压力开始了信息化建设,却由于不够深入理解的应用,以及员工对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理解不够,不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高效率,有时反而将程序变得更加繁琐,对业务的开展有一定的桎梏。
二、业务流程管理的发展历程
在业务流程管理上,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经历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具体发展历程如下:
(一)业务流程重组
这项业务是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拆、诠释,再思考、再设计,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现代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的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量、效率等方面的改善与突破。
(二)业务流程优化
业务流程优化需要明确改革思想,通过降低流程活动的非增值业务,优化流程活动的增值业务,对业务流程进行调整、修正,以达到改革目的,更好的促进业务流程的管理服务,在满足客户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更好的建立增值业务,提升企业效益。
(三)业务流程管理
在具体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中,需要对各个管理模块系统进行优化,稳定业务中心,保证各组织的基本管理,从而达到稳定组织的目的。从纵向角度来看,这种管理具有一定的信息导向性,而且影响了建筑施工企业信息的传递速度。通过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评价,对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具体实施,对基本组织机构进行合理设置,充分让各个实施人员了解其组织设置、权责,将工作安排妥当,有效的跟上信息组织建设的步伐,从而避免业务流程管理的尴尬,达到大家工作方向的统一。
三、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对流程管理的影响
信息化建设作为一种对企业全盘产生影响的管理模式,与传统建筑施工企业碰撞,产生独特的影响。我们从具体问题出发,进行合理的分析解释,针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对其流程管理产生的影响分析如下。
(一)促进高效系统团队的组建
对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首先需要一个高效的信息化建设与维护团队,在团队的组建过程中,一方面保证能满足企业原有的基本管理需求,另一方面保证新的信息化建设能有序开展。根据管理的需求,做好团队基本战略定位和组织定位,通过技术手段来加强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和分配上,可以进行相关的技术手段的维护,通过组织模型的建设来达到系统设计,完善信息技术管理,维护了成员之间的团队建设。让信息技术模型组建更加具有协调性,保证了成员之间的专项管理工作,做好各自相关决策权,通过团队来形成优势互补的叠加效应,更好的达到系统建设的效果。
(二)帮助明晰实施路径
在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原有企业各项管理流程进行系统的分析,认清企业现有的管理水平和企业的现有管理优势,然后再定位要建设的信息化管理。首先进行相关的组织调研工作,针对原来的管理流程权限做出理性的分析,从企业管理实际情况和个性化理念出发,结合企业的战略定位和企业文化,协调各组织之间关系,进行具体的流程管理权限分配。
然后对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进行详细的调研。把握好调研的范围,对调研对象进行详细的分析,细致到流程的每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处理对象,处理权限。帮助企业明确管理的实施路径,实施对象,实施权责。从信息化角度加大管理力度,做好管理权责的分配。进而加大信息量,考虑得更加周到细致,充分发挥出信息化建设的优势,用流程制度约束来代替原来的人工约束,即使面对人员的变动与业务的大幅增长也不用担心管理缺失。
(三)不断协同改革意识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明确改革意识,加强理念和执行两大支柱的力量。通过对思想层面的解放,可以促进执行理念的发展,在原有的执行范围内做好管理,将管理理念系统化之后,又能更好的促进下一步改革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建设更好的管理目标。
(四)做好切实的标准体系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体系建设也是关键。传统的建筑施工企业虽有自己既定的管理模式,由于涉及的内容相对广泛,一般没有稳定的制度约束,容易出现制度外的例外,对制度的执行不够彻底。通过对信息化流程标准的落实,可以对管理的深入程度进行分类,然后进行有效的技术分配。根据企业管理现状将管理系统进行前瞻性的分配,既完善了原有管理标准,又更好的推进了有层次化的信息化管理。在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让制度得以有效执行,从而有效的推进信息化服务,促进信息化建设,更好的完善公司管理流程,提升公司效益。
篇3
关键词:施工企业 科技档案 信息化 内涵 现状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251-02
在“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21世纪,信息化建设已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推进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科技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顺应潮流、适应时展的重要选择。科技档案信息化对于充分开发利用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迅速、准确地为使用者提供所需的科技档案信息,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与传播的最大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内涵探究
科技档案信息化是指综合运用档案管理学和信息科学的相关原理,以计算机数字化处理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等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对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理、管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档案信息数字化;二是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三是档案信息网络化。科技档案信息化的作用在于:
1、提升了科研成果转化的利用率。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连续的社会活动,科学研究离不开参考借鉴已有的科研成果。建立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将科技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使之得到有效利用,既体现了档案“管理在于利用”的目的。同时也避免了科研的低水平重复,提高了科研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产生了更广泛的社会效果。
2、提高了档案信息利用的时效性。人工档案信息加工的模式。即从文伟资料形成到开发“二次文献信息”时间长。造成信息失去时效性,严重影响了科技档案信息的应用价值。科技档案信息数字化,可直接将各类电子档案信息采集、输入系统,对不同载体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扫描、整合、缩微和数字化,利用电脑的功能完成信息加工工作程序,快捷地形成二次文献。
3、增加了档案信息的存储量,实现了资源共享。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缩微技术、扫描技术、光盘技术的广泛利用,存储密度比纸质档案高出许多倍,大大增加了科技档案信息的存储量:另一方面,档案信息数字化可对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进行重组、整理和组织,将原始科技档案转化成数字化信息,满足授权范围内的档案利用者在调阅时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二、现状审视
科技档案信息化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将会遇到“数字信息存储与利用,多媒体,网络,用户平台,技术标准等技术问题”。而现实中施工企业的科技档案信息化存在很多问题,无法适应21世纪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的要求。
1、标准规范滞后。目前,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大都处在试验和探索阶段,但由于标准化推行不力,缺乏统一明确的业务性和技术性标准,再加上计算机软件开发缺乏整体规划性。在通用性、实用性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缺乏系统管理和网络技术的支撑,造成规划要求不明确,软件各异,兼容性差。数据库的设计、修改不规范,数据标准难以共享,建成科技档案信息系统无法转化为经济和科学发展的催化剂。
2、安全存在威胁。如何在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安全保密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是对科技档案信息化工作提出的一大问题。科技档案的保密性在信息化过程中受到信息网络使用的挑战,科技档案信息系统也存在着安全问题,网络上非法入侵的病毒和窃取、修改甚至伪造机密档案数据等不安全因素,也使得档案信息的安全保密受到严重威胁。“安全保障技术更新迟缓,主要表现在:有效的信息安全保障技术得不到较好的普及应用或者即使得到了应用也得不到度时更新。”
3、人才队伍紧缺。科技档案队伍建设由于受到原有基础、总体环境和工作条件等限制,信息化人才紧缺:一是档案队伍信息化素质远不能适应档案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尽管目前档案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已大大加强。但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在技术基础和操作技能方面十分欠缺;二是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具有信息技术背景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系统开发、程序维护、咨询服务和信息导航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影响到信息化整体效果。
4、管理程度不高。当今现代化设备不断推陈出新,计算机管理逐渐进入档案室。计算机主要是用于检索,提高利用率,而许多单位尚未充分利用计算机机进行储存。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没有能跟上现代化的发展。档案人员不懂得计算机操作,无法充分发挥现代化设备的优势,影响工作效率。
5、利用档案落后。企业科技档案工作仍处在一般性的管理状态,由于科技档案受长期档案工作保守性的影响,仍处在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在如何正确处理开放与保密关系的这一问题上争执太多,给科技档案的利用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提高科技档案利用工作一直说法多,行动少。处于等待状态。
三、建设路径
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加强项目档案工作。所有建筑项目都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项目栏案。从项目筹划到工程竣工验收各环节的文件资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收集、整理、归档。项目档案管理单位和档案管理人员要严格履行职责。对失职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严肃处理”。建设项目施工档案是项目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施工档案形成和管理部门的建筑施工企业也应当大力加强项目施工档案工作。
1、标准体系化。标准规范是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和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科技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主要包括三大类:即对电子文件档案信息进行管理的管理标准规范、时档案文件信息化处理的业务性标准规范和对电子文档数据存储、交换、加密系统软硬件设施的技术性标准规范等。只有在建立上述有关标准规范的基础上,才能使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序发展。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加大制定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力度,尽快出台相关的规范制度和标准。对已经出台的信息管理共用标准、纸质文件档案管理标准和电子文件管理专用标准及规范加以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使科技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传送和程序真正做到有规章可循,有制度可依。
完善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体系,实现企业档案信息的集成和共享标准是规范行为的准则,实行标准化是档案信息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要认真执行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建立统一的信息采集、交换标准,
维护数据的一致性、安全性,实现企业信息的高度集成与高效、安全传递,充分发挥企业档案信息化的作用。
2、管理信息化。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档案信息化的核心,也是档案信息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在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是要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的宏观规划与协调。注重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根据科技档案事业发展趋向及科研需求,加快建设一个完善的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网络系统:二是要快速、有效、有序、合法地开展馆藏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工作,大幅度提高档案数据库的信息量,实现公用信息平台及开放目录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开放科技档案目录网上查询,提供部分科技档案全文浏览服务:三是要加强科技档案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确立馆藏科技档案资源体系的建构原则与模式,努力向社会提供深层次的分析研究性的信息,提高科技档案信息服务水平。
3、保障安全化。信息化之后科技档隶主要是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存在,构筑科技档案信息安全保密体系就是保护电子档案信息资源,防止未经授权或者偶然因素对电子档案信息资源的破坏、更改及非法利用,以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安全性、保密性和完整性。保证科技档案信息的安全,首先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增强保密意识,认真地对档案信息做出鉴定,确定档案的密级程度和开放范围。严格审查,严格管理:其次,通过制定全面系统的管理制度。从系统建设、信息上网审批、密码管理、载体的保管、网络的维护、检查监督、奖励惩罚等多个方面进行网络管理和运转秩序的规范;第三,通过采用多种网络安全技术手段确保科技档案信息安全可靠:对于敏感信息、秘密信息和重要数据,必须与互联网等公共信息实行物理隔离;利用访问权限控制技术保证包括电子文件信息在内的网络资源不被非法访问和非法利用;通过防火墙、进行安全扫描入侵检测等。总之,“采用最新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并对这些措施及时更新以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4、队伍人才化。科技档案是一门专业性强、技术性广、内容丰富的一项专门事业,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是搞不好的。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培养有现代化管理头脑的科技档案工作人员,要求管理人员不仅应当有档案学的知识。而且还要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专业知识;既有预测市场的信息头脑,又有参与企业决策的能力。企业领导应当创造条件努力培养能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人进入档案事业的第一线。
5、资源开发化。做好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档案的利用是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发挥科技档案为企业的经营决策、生产运转、设备维护、基建技改项目的设计。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试制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有一句话:“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信息系统的实施是建立在完善的基础数据之上的,而信息系统的成功运行则是基于对基础数据的科学管理,可见基础数据的科学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企业档案部门集中、系统地保存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信息资源,是企业信息化基础数据的汇集地和成品库,因此企业档案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部分。企业档案部门要抓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机遇,把档案信息化纳入其中,使档案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同步发展。一方面,档案部门要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对企业信息化规划和建设提出档案管理需求;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和网络平台。开展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工作以及档案管理和利用。
一套完整的科技档案是一项科研活动从立项到研究到取得成果的全过程的详细记录。其中包含了课题立项的科技背景。科研人员的研究(设计)思路。关键技术,出现问题解决的方法,重要参数,操作工序和重要结论等。
档案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孤本性的历史记录,但经过信息化的档案资源是可重复、多平台利用的信息资源。档案信息化使档案资源能够更方便、更快捷地为大众、为市场所开发所利用,创造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之真正成为未来信息社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
参考文献:
1.傅荣校.档案管理现代化.[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张新.企业科技档案分类标准化探析[J].北京档案,2004(08)
篇4
摘要:石化企业政工部门作为石化企业队伍建设的重要职能部门,在这个信息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强化政工信息建设,提升政工部门的战斗力,对于充分发挥石化企业政治工作的效能和促进石化企业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石化企业;新时期;政工部门;信息化;建设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信息化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谁能充分占有信息并为我所用就能赢得工作主动权。石化企业政工部门作为石化企业队伍建设的重要职能部门,在这个信息时代背景下,同样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强化政工信息建设,提升政工部门的战斗力,对于充分发挥石化企业政治工作的效能和促进石化企业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转变信息观念,切实增强石化企业政工部门信息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各级石化企业普遍加强了对信息工作的领导,加大了对信息工作的投入,为各级领导了解情况、正确决策、指导工作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是,石化企业政工信息化建设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与勘探开发、销售等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相比有较大差距,与当前队伍管理形势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电脑设备落后。二是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政工信息主要应用于政工部门填写各类报表名册,没能达到通过全面、准确采集能够反映队伍现状、发展趋势的信息,进行科学分析,为开展各项队伍建设活动提供依据,从而做出相应决策的效果。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石化企业政工信息工作的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可以说,要做好政工工作,关键在队伍,核心在干部职工的素质能力。在当前政工队伍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人力有限的情况下,政工工作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就必须走科技强企之路,要牢固树立“谁不重视科技强企,谁就会落伍,谁就会被淘汰”的思想,结合“管人”的业务特点加强石化企业政工部门信息化建设,提高政工干部的业务素质和信息化管理能力。要切实转变信息观念,把政工业务从以往长期的人工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彻底扭转政工基础信息薄弱、工作被动的落后局面,加大硬件投入,加强软件建设,将政工日常业务纳入电脑科学化管理,通过充分发挥队伍建设信息网络研判机制等途径,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使政工业务信息管理规范化、系统化,更好地为石化企业队伍思想政治工作服务。
二、以石化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为依托,切实提高政工信息化水平
要提高政工信息化水平,必须切实加强提高石化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一要抓好系统数据库的日常维护,同时要加强对系统管理人员的政工业务素质培训,增强责任意识,使其认真、主动地做好系统维护工作,确保信息数据的准确性。这是政工业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二是要提高系统的使用率,提升政工业务的信息化水平。政工工作要实干,更要巧干,要注重材料的积累。政工部门经常要和数字打交道,统计不同类别、年龄层次、不同级别的干部职工情况,如果用以往的老办法,我们要善于利用系统进行人员信息分类查询、数据分析,提高石化企业人事信息的使用效能,增强其实用性,使各种实力统计、报表名册上报快捷、准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信息系统中的干部管理、资料管理等板块与实际工作存在差距,利用率不高,造成资源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石化企业政工信息的发展。三是利用系统进行队伍信息研判。我们可运用系统管理功能,设置好,将信息触角延伸至基层,扩大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进行队伍信息网上研判。比如可让基层单位政工人员通过系统了解本单位人员信息,并按规定通过系统定期填报本单位干部职工的家庭成员变动情况、干部职工思想动态、队伍存在问题等,形成队伍信息研判长效机制。政工部门领导通过系统变动信息库全面了解干部职工思想动态,对队伍中的苗头性问题、队伍发展趋势等进行研判,及时做出相应决策,增强政治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用信息主导队伍建设,开创石化企业政工信息化建设新局面
政工部门工作很重要特点就是“为干部职工服务”,事情细小繁杂,工作任务既繁重又琐碎,长期以来,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政工部门的工作内容基本上处于应付具体事务的被动状态之中,很少有时间深入基层调查掌握队伍的思想情况,更谈不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切实增强政工工作的主动权,必须实行科学、规范化管理,加强政工业务信息化建设,全力打造政工信息化。通过充分利用石化企业信息网,实行办公网络化,文件无纸化流转,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石化企业干部职工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减少政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石化企业政工基础工作的科技水平,以逐步实现“用信息主导队伍建设”,开创石化企业政治工作信息化的新局面。
一是应用于日常办公,实现办公自动化。各类通知、通报和非类文件、政工简报等,全部在综合信息网上起草、签发、、传阅,确保了信息上传下达及时、准确、保密,基本取消了纸介质发文、通知,实现无纸化自动化办公。据统计,笔者所在二级单位石化企业信息网开通后,主页设通知通报、基层基础建设、队伍管理、企业文化等多个板块,内容丰富,布局规范,深受干部职工欢迎。为促进网页的建设和利用,提升干部职工微机应用能力,有的单位还举办政工人员计算机知识培训,还特别对各单位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信息员进行网络知识专门培训,使其成为计算机教员,充分发挥能者为师的作用,回到各自的岗位后做好“传帮教”。目前,我单位政工人员基本达到会打字编辑、会上网查询、会采集录入、会操作业务系统的“四会”要求。单位的综合信息网点击率和使用率不断提高,大部分政工人员已养成每天上班必开电脑,开机必上网浏览网页的习惯,信息网已成为单位信息交流的平台。有效地提高石化企业干部职工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二是队伍建设信息网上通报,实现信息互通共享。首先是干部职工福利情况定期通报。使用电脑操作以来,政工干部职工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利用电子表格的计算、统计功能代替人工核对,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及准确性,并实行“阳光工程”,做到职工福利情况网上通报等干部职工关心的内容也进行网上通报,深受好评。其次是队伍信息网上通报,包括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队伍研判情况,政工例会内容等都做到信息化,方便局领导、各单位政工人员、干部职工及时了解,提高信息的互通共享。
篇5
关键词:施工企业;信息化;创新;发展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4.164
1引言
思考企业内部信息化深化应用助推主业谋发展的思路,是提升资源整合、安全生产、服务品质等方面的关键。随着智能化电网、智能化办公等名词的出现,已然标志着信息化建设时代成为一种趋势。
2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意义
(1)战略意义。做为施工企业,将信息化建设纳入标准化建设体系,更是优化配置电网资源,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水平的必要前提。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工作方向,逐步提升公司软实力。(2)管理创新手段的提升。随着电网建设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特高压电网工程项目的启动,标志着电网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特高压工程全新的特点,高标准的管理,如何提高电网建设的科技管理创新力,如何保证特高压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和安全成为特高压工程的重点。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管理及创新水平、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开发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远程管理的施工信息管理平台。探索施工方与其他参建单位的信息管理平台之间的有效衔接,可构建一个崭新的信息化工程建设企业,最终使基建标准化的推广实施卓显成效。
3信息化深化应用推广阻隔分析
目前建设施工企业对使用计算机的范围尚停留在信息共享及写作工具的阶段,没有过多接触过更加广泛的信息化管理及信息化应用,这将给信息化深化应用的推广实施添加无形压力。(1)企业对信息化工作定位。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创新和变革。经验和实践表明:领导的主持和参与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2)技术进步带来的新旧更替形成的断层问题。信息化建设工作从早期的办公协同系统逐步过渡到知识应用阶段,但所使用的计算机语言及载体并不一致,以前一张财务报表为实现信息共享,而随着信息安全及与其他系统的可连接性需求以致出现java、linux等计算机语言的替换过程,其安全机制从编辑、编译阶段到解释执行阶段层层设置保护机制和它的可移植性的特点。基于这些特点,新的计算机语言无论在网络应用还是在商业应用领域,无论在嵌入式系统还是在企业级开发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3)做好并建立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连续不断改进的过程,因此应建立一个由管理专家、规划专家、系统分析员、运筹专家、计算机专家等成员组成的决策管理机构。在项目决策时,由该机构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详细的调研、论证,分析需求,明确目标,细心听取多方意见,从而增加决策透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4信息化建设项目启动流程
(1)推广计划。该阶段需要对项目进行前期准备、制订会晤计划、培训计划。前期准备:项目资金落实、技术人员到位、设备到位;会晤计划:计划各个阶段的工作会,并将会议的时间、地点、参会人员事先安排齐备;培训计划:对该项目系统所涉及的部门领导进行宣贯工作;对使用该项目系统的具体工作人员进行培训。(2)工作会。工作会的目的是发现并解决问题,实现系统的使用价值。参会人员对每个实施阶段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交流,之后由本单位技术人员及软件开发公司或人员进行沟通。(3)组织培训。任何信息系统的推广都离不开各个项目启动中的各个环节,其中组织培训是关键,需要在系统已具备各项运行环境的前提下,开发技术人员对使用部门进行培训,在培训阶段,使用人员可以提出问题,不断改进功能。(4)试运行。与正式运行阶段的主要不同在于人员录入使用的后台服务器设备、网络设备等均属备用,可以使用任何功能正常的硬件支持。主要针对数据录入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讲解等,数据均采用真实数据录入并检测。(5)模拟运行。与试运行阶段的主要不同在于,模拟运行使用的后台服务器、网络设备等全部是正式运行时需要的硬件支持。目的是模拟正式运行,主要测试硬件系统的稳定性。(6)正式运行。正式运行阶段指经过培训、总结、测试等手段,工作人员已经可以在正式系统里录入数据,系统将在总结工作会中宣布正式启用,随即产生的数据录入规范、要求将即刻生效。
5结论
(1)施工企业信息化深化应用实施规划与建议。施工企业从管理上应通过更加快捷、灵活、全面、细化的方式了解一线生产状况,及时引导决策层的判断。在施工企业的具体业务流程中,可通过相应的业务系统,完成从前期到项目部成立将实际施工情况通过数据录入及时传达至决策层,使决策层发现问题,合理配置资源。(2)做好信息化建设准备工作,落实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80%的企业认为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因素,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时,必须对其进行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等诸多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做出详细的投资预算。(3)建立一支自己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人才是关键,企业信息化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这就要求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的高层专门人才推动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范玉顺.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方法与实践,2007:78.
[2]费圣英.电力企业信息化SOA实践,2007:148-151.
[3]谭卫:电子商务中安全技术的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58-60.
[4]许小荣.VB网络与远程控制编程实例教程[S].北京:希望电脑公司书刊部,2002:119-121.
篇6
关键词:项目管理;施工企业;信息化系统;研究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设部在2007年颁布了新的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信息化管理是其中一项重要考核内容。施工信息化对增强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推动行业发展和进度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规范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来指导建筑施工企业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施工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也是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的一场革命,是带动企业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的窗口,也是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有效手段,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最佳选择和必有之路。作为施工企业,既可以分享到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带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好处,同时社会的技术进度对各个社会成员是平等的,为维持自身在行业的竞争优势,各个企业纷纷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期望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领先地位。
施工企业的信息化路就是建设“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数字企业”。这里面有三个重点:1)项目管理;2)可视化施工过程管理3)企业数据中心和知识管理。这三者是相互作用的。
二、我国施工企业信息化现状
翻阅住建部近些年的《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不难发现,建筑行业长期以来产值利润率维持在2%~3%,属于国民经济中的低利行业,同时企业的负债率高达65%,债务负担沉重,很难有资本积累和积聚发展的能力。
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资金投入与国外企业相比也有很大差距。从目前信息化投入所占企业营业额的情况看,最高的达到0.5%,最低的只有0.01‰,平均是0.05‰。而在日本,其建筑施工企业年平均信息化投入约占到营业额的0.6%。
《全国施工企业信息化现状调研报告》总结了现存于我国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十大问题:
1、总体投入和应用水平不高
2、缺乏信息化人才
3、对信息化风险认识不足
4、没有掌握信息化发展规律
5、企业信息化建设方式选择不当
6、信息化建设方法急需改进
7、不能正确认识什么是信息化效益
8、信息化建设是短期行为
9、缺乏良性市场竞争机制和环境
10、缺乏统一标准规范
三、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原则
1、突出领导引领,强化组织部署
信息化建设绝对不是买一套软件、上一个系统那么简单,它牵涉到企业流程的再造、组织再造和制度建设、人力资源建设等各个方面,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必须突出领导引领,强化组织部署。首先,领导引领的标志应当是领导应用。其次,一定要再信息化机构建设、管理流程再造、建立制度保障、精细化落实岗位责任发挥领导作用。
2、IT服务商与企业专家团队的紧密结合
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离不开双方专家队伍的紧密结合,优秀的服务商提供的不仅是技术和产品,还有先进的理念和帮助企业实现管理跨越的巨大热情,企业专家的价值在于坚持执着的专业追求和系统与企业的管理融合,两者缺一不可。
3、坚持分步实施与样板引路
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不能搞运动式推广,管理是没有止境的,是持续改进的,信息化的过程同样是循序渐进的,企业完成阶段性信息化的建设必定会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坚持分步实施与样板引路,保证前进一步达标一步,扎扎实实、稳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才能使我们走的更长远、更深入。
4、重点突出,狠抓核心业务应用
核心业务指与成本管理相关各项工作内容,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就是成本管理,这一部分的成功应用是系统成功应用的最重要标志,应当扎实做好包括施工预算、成本计划编制与输入,各类成本业务数据的按成本挂接科目划分、按规定数据标准、按规定期限的生成与录入,最终呈现成本分析的结果,实现与财务系统管理的有效对接。系统成本管理不应用或应用不到位,我们可以判定应用失败。
5、保证数据真实、准确、及时录入
信息化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不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所以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一直强调的是,务必保证经营数据的真实、准确、及时录入,坚决杜绝“花巨资、做假账”,真实数据才会真正让我们掌握经营管理过程中隐含的、暴露出的经营风险,才能真正实现管理系统应用价值。
6、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激励机制
信息化的推进与企业业务管理一样,同样需要制度保证,所以我们在企业层面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制度,建立应用手册,规范权限管理,落实具体岗位工作责任,建立起项目应用水平的监督检查机制,建立考核激励约束机制。
四、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化系统简介
1、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研究重点
引导和推进建筑施工企业从粗放管理走向集约化管理,以信息技术推进企业进度,实现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促进施工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2、信息化建设两个中心,一个数据库
两个中心,即企业成本核算、现金流监控中心,企业生产监控中心;一个数据库,即企业数据库(数据中心)。
3、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技术要求
(1)所有信息系统遵循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基础数据标准和数据中心建设技术规范;
(2)建立企业数据中心,实现企业数据大集中;
(3)企业门户、项目门户、企业协同办公以及业务系统,统一平台、集成应用。
4、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界面
围绕施工企业的主营业务项目管理,对合同、生产、物资、机械、劳务、专业分包、技术质量、安全、成本、竣工、风险和项目验收和考核实现信息化管理,达到企业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围绕企业目标和组织的管理,采用信息系统对企业战略、决策过程、组织岗位、制度、考核、知识实施管理,提供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组织绩效。
围绕企业间协作,建立电子商务、协同办公、视频监控等信息系统,支持企业间的高效协作,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围绕专业业务管理,监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等信息系统,支持各业务系统的专业管理,提升业务管理水平。
结语
针对于施工企业的管理需求,以“经营目标为导向、项目管理为核心、成本控制为重点、进度管理为主线”进行规划设计,将企业集团、企业、分子公司、项目部等多个层次的主体集中于一个协同平台上,同时满足经营管理和项目管理两个层面的管理需求,灵活适用于多级管理、三级管理、两级管理等多种模式,协助施工企业提升项目管理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晓莉,王曦.基于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挂了你的构建[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4).
[2]张译戈,刘冰冰.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研究[J].河南科技.2010(24).
[3]钟毅,叶曦.浅谈建筑工程物资管理信息化[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0(6).
篇7
关键词:企业文化;诚信
中图分类号:F426.61文献标识码:A
历史经验证明,杰出而成功的企业大都有健全的企业文化,塑造有利于创新的价值观念与心理因素相匹配的整合文化,对企业常青和发展起着潜在却又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整合而成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过程中积淀沉蕴所形成的、共同的、具有独特内涵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内容的综合体系,体现为企业精神因素与物质因素集合,在企业长期经营中作用不可估量。
对于快速发展、竞争格局激烈、人才流动频繁的电力建筑施工行业而言,企业文化建设尚存观念认识和建设力度不足等突出问题。当前,在不断完善的建筑行业市场规范化运作环境下,我国电力建筑施工行业通过做大做强、行业内合并重组联合等方式得到长足发展。电力建筑施工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合并重组企业文化融合、企业文化建设特色选择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滞后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基于企业诚信文化建设以某电力建筑施工企业为例进行探析,以期为建筑施工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企业诚信文化内涵与表现
(一)企业诚信内涵
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诚信表现为一种品行、责任、道义、准则,更重要的是一种声誉资源。企业诚信资源通过高尚人格化力量,成为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为企业经营带来经济利益,即收益增加或降低交易成本。从社会经济角度看,一方面,诚信作为社会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发展,构成企业文化建设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首先是信用经济,本身需要诚信文化作为运行基础,企业作为市场参与基本单位,需要具备诚信的基本条件,方能长久经营成百年老店,因此,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是企业持久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追求诚信企业文化内涵应包括,首先,要以诚信的态度处理和对待企业各方面事务关系,包括对内处理企业各项事务诚信、以契约为基础对外的信守承诺以及社会责任承担;其次,要追求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诚信;第三,要追求双赢角度考虑当事者利益的诚信,即不仅从自身利益出发追求经济效益,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另一方当事者的利益诉求。
(二)企业失信原因
近年来,中国企业内外部出现大量失信事件,导致企业巨额损失的案例比比皆是,诚信问题突出,究其原因主要与社会政治经济变化与诚信文化匹配发展有关:
首先,中国市场信用国家管理环境建设有待加强。我国现行信用市场管理体系存在多头管理、信息不共享的孤岛现象,对外不公开等资源割据问题,导致失信人约束成本低,限制了信用市场的完善,不利于诚信经济的建立;同时,企业诚信建设缺乏统一引导,缺少在诚信管理方面的标准,我国企业诚信管理体系的建立还在探索之中。
其次,企业诚信管理与企业信用服务市场化程度低。我国企业信用管理意识薄弱,内部专业信用人才培养起步晚,信用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大部分企业缺少专业诚信管理人员甚至没有,更多的是对外信用调查人员,用于对外授信,更勿论企业诚信管理的组织结构、职责、程序和资源的落实,诚信管理体系根本无法形成。同时,信用服务市场既包括企业信用评级和为企业信用建设提供服务两个方面,我国信用服务市场供给严重不足,提供权威信用评级服务机构较少,同时在市场上也难觅提供企业信用服务建设产品机构,诚信管理服务相对滞后。
第三,经济社会发展导致诚信理念缺失。中国历史诚信文化内涵丰富,有“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言九鼎”、“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等大量积淀深厚的诚信文化,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外来理性经济人观念冲击以及快速变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提供便利条件,造成对原有文化观念体系的冲击,新主流文化观尚未得到认同,社会大众对快速变化观念出现应对失措,在利益诉求、技术防范不够以及法律规范不完善导致成本约束较低时,必然产生短时期失信增多现象。
(三)电力施工企业诚信文化建设需求
在我国电力事业蓬勃发展的环境下,电力建设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力建设施工市场通过合并重组形成了以水利水电建设集团、葛洲坝集团等特大型电建单位为主、众多中小型电力建设企业共存的格局,并将进一步趋于集中,而特大型电建集团几乎包揽了电建市场大部份额。同时,行业内市场竞争白热化导致行业利润微利,企业经营由劳动技术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尤其是大型火、水电站以及设计、施工与采购总承包模式建设项目,启动铺垫资金巨大。另外,电建市场具有“企随市场、人随项目”、经营项目遍布全国世界各地、地点较为偏僻条件艰苦等特点。电力建设施工企业迅速发展变化也带来一系列诚信问题,从企业经营理念与文化深层次角度看,是诸如企业重组诚信文化融合、诚信文化建设选择立足点以及诚信文化建设滞后造成的。
首先,企业合并重组诚信文化建设处于融合阶段。近年来,不仅大型电力建设施工企业进行联合重组,众多中小型电力建设公司为了生存也在走向地区强强联合,各企业联合重组前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特点企业文化,对诚信理念的态度、认识、实现方式和诚信企业文化建设渠道等问题均有不同,需经较长一段时间的磨合方能融合出得到市场认可的诚信声誉;另外,由于企业文化的特殊性,往往造成合并重组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合并重组时并未制定企业文化建设战略和系统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导致诚信文化认同与执行混乱,因此,在此阶段冲突造成失信以及诚信标准矛盾现象也属必然现象。
其次,工程质量信誉诚信要求立足点不同。电力建设施工主体由于技术经济实力不同,其自身对工程质量要求不同。大型电力施工企业技术力量强,施工技术手段先进,建设优质工程、样板工程愿望强烈,通过资金与技术实力缩短工期减低施工成本,具有强烈的企业诚信文化建设需要;而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技术实力限制,往往以工程质量合格为基准,尽量缩短工期减少成本,甚至部分电建施工企业出现短视行为,对诚信文化建设认识不足导致失败的案例屡见不鲜。
第三,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本质内涵缺失,人才流失严重。近年来建筑施工企业人才外流现象突出,表面看主要是因为:施工企业建设项目工作环境相对艰苦,与高福利待遇期望不一致造成;或者把企业作为培养跳板;或因施工企业管理存在种种弊端,发展前途渺茫;或工作地点流动频繁造成无法安家、耽搁婚姻等问题离职。但从深层次诚信角度看,则是社会与企业一系列诚信文化制度的缺失。劳资用工双方充分沟通,意思表达一致、诚信基础上达成的协议,企业获得员工贡献并支付薪酬,员工提供长期稳定劳务,获得满意(非最优)薪酬、被有计划培养、关心和爱护,获得自我价值实现和归属感。显然,双方良好互动效果需要在理解认同基础上付出不懈诚信努力方能达到。然而,当前电力施工企业,部分企业不仅对内诚信流于形式,诚信意识淡薄,相关承诺待遇条件不到位,对内失去诚信基础,最终导致骨干优秀人才流失、市场流失。
可见,对电力建筑施工行业而言,信誉可谓获得市场的基石,要想取得信誉,必须打造企业诚信文化。
二、电力施工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内容
从以上电力施工行业市场格局、企业失信原因分析可以看出,诚信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当前一项紧迫而长远的战略性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对内和对外两个层面建设企业诚信文化。
一是对内建立以人为本诚信文化。企业员工只有对自己所在的团队诚信,团队才是一个诚信的团队,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施工行业尤其是电力施工企业,员工对工程项目部诚信,对自己的组织诚信,才能形成信任团结的具有凝聚力的建设团队,才能创造工程建设质量优、人才素质高、市场信誉好的企业生存环境。
二是对顾客建立质量责任诚信文化。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意识,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质量责任重于泰山,其重要性涉及很多潜在顾客内涵,修建各种电力设施不仅涉及投资方利益,更是涉及投资项目未来使用受益顾客群体,他们才是最终评价者,因此企业必须对工程讲质量,对顾客讲责任,树立对顾客诚信文化。
三是对业主建立密切合作诚信文化。电力施工企业要靠市场求生存、谋发展,必须与项目业主方密切合作,通过优质的品牌、高质量的工程、良好的沟通、密切的合作取得业主的信任,为获得业主后续投资项目建设打下基础。
四是对监理建立信任至上诚信文化。监理对业主负责,但监理通过施工单位工程完成情况来体现业绩,双方并不是矛盾的对立面,而是在严格规范施工上高度一致的统一,因此取得监理信任,利用好监理技术优势,对促进施工进度、质量和改善施工技术都是有利的。
五是对分包商建立合作共赢诚信文化。电力施工企业大都有长期合作的外协劳务组织,共同组成系统管理的施工产业链,作为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对其诚信文化建设值得注意,企业应在管理上内部化,内外队伍统一协调管理、关心保护,获得彼此之间的诚信,实现合作共赢。
总而言之,电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应以利益相关者诚信服务为对象,最终目的都将体现在提高企业工程项目营销和履约的综合竞争力上,诚信文化建设应以“以人为本”的内部诚实守信为基础,以诚信守约的外部长期战略合作为手段,建立内外结合的诚信文化体系。
三、诚信文化建设案例简析
某电力建设施工有限责任公司(下简称电建公司)多年市场实践中,坚持走“诚信”之路,树“诚信”美名,不断地赢得市场,短短5年时间,市场中标份额从2006年的2亿元,发展到目前产值30亿元,项目70余个,多次获省、部、行业协会 “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称号”,其中诚信文化建设作用可谓功不可没,我们总结其诚信经营内涵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注重培育诚信意识与文化
电建公司在多年经营中清醒地认识到,经营既要靠企业综合硬实力,企业诚信软实力也不可少,在经营过程中注重诚信意识和诚信文化培育,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全员法律法规教育。只有懂法才能守法,只有守法才谈得上诚信经营。多年来,企业坚持实施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员工法律观念和诚信意识,培养了一支专业管理队伍,为生产经营提供法律保障,为诚信文化建设工作奠定意识基础。
二是培育企业诚信文化。通过“诚架连心线,精创一流业”企业精神、“诚信第一”经营理念、“诚信守约,追求卓越”质量方针,始终将用户利益放在首位,建立“恪守诚信,依法经营”的企业道德观,将诚信意识升华到全员职业道德高度来恪守,总结出“优质铸精品,精诚创未来”的深刻诚信意识,形成一套以诚信为主题的企业文化理念。
(二)注重建立诚信制度与体系
电建公司以工程产品质量诚信为基点,展开对内部人、顾客、业主、监理、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诚信体系建设,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胜赢得了市场和品牌形象。
一是落实诚信能力与动力基础。首先是每年制定培训计划,狠抓工程技术管理培训,严禁流于形式,提高工程建设的诚信能力。其次是完善并严格质量考核奖惩制度,质量管理奖罚分明,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落实诚信动力。第三是强化审核重点,定期认证质量体系,全项目经营内审,落实诚信动力的客观基础。
二是建立合同诚信管理制度。建立合同管理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和分工,制定完善了合同实施、评审、工程项目管理、法人委托书管理、证照管理、印章管理、档案管理办法等十多项保障合同履行制度,在合同洽谈、签订、项目实施、工程竣工验收以及保障服务的过程中都严格执行制度,保证里合同执行力度,确保诚信履行合同。
三是实施工程动态诚信控制。工程项目开工前按照项目法施工管理的要求选配项目管理班子;项目部组建后,确定项目管理班子各成员职责和质量、安全、工期、文明施工、效益等各项指标以及质量责任为主要内容的考核奖惩办法,明确责、权、利以确保工程质量有保证;施工过程中,坚持“预防为主,检查监督为辅”的方针,做到预防与把关相结合。
四是做好项目保障诚信服务。为建立良好服务保障体系,公司制定了《服务实施程序》,严格规定了服务实施程序和服务保证体系,其中详细周全的工程质量回访制度深受业主好评,甚至对部分项目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扩大服务范围,得到用户良好评价。
篇8
一、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及特点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是指房地产企业以市场信息为基础,通过深入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决策系统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市场需求做出迅速反应,其本质是加强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众所周知,房地产市场信息具有重复性、交叉性强和信息量大的特点。房地产企业实力的强弱取决于企业对经营环境中信息流的整合能力。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为房地产企业整合信息提供先进技术手段的同时,也给企业搭建了一个网络发展平台。因此,基于这个网络发展平台之上的企业信息整合,需要房地产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全员参与组成的人机合一系统,包括人、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通用软件、应用软件和终端系统。同时,这个人机合一系统对房地产企业的内在要求是投资到位、配套到位(如设施、制度、人才、安全等)、管理到位。
房地产企业的信息化除具有一般企业信息化的特性以外,还有其显著的特点,突出表现在行业性、高技术性和整合性上。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具有自身的行业特点。从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来看,主要包含房地产项目设计信息化、项目生产过程信息化、产品/服务销售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决策信息化和动态联盟信息化等内外部六个方面的内容。
高技术性是指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必须采用先进的平台技术和设计架构,使企业的业务和结构变化与系统无关,保证系统的前瞻性,以适应该行业的特殊需求。
房地产企业的运作是以项目为中心的,一个项目从开始到结束常常需要几年的时间,涉及公司几乎所有的部门,部门间的协同与沟通,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整合提升能力,是房地产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另一个特殊要求。也就是说,房地产企业的信息化必须是面向企业的协同能力与管理提升的。
二、房地产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必然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房地产企业实现信息化是必然趋势。激烈竞争的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必须具有敏感的市场反应能力、快速决策能力和强有力的实施能力。而企业要满足这些需求,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快速反应体系、科学决策体系、严密规范的实施体系。信息化建设是房地产企业在竞争中生存的必要条件。
房地产项目的建设涵盖面广、涉及到的部门众多,有大量的信息管理和沟通协调工作,延用传统的方法来管理项目已经越来越不适应要求。同时,房地产项目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外部环境错综复杂,随时面临着经营风险。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改善落后的局面,帮助房地产企业提升竞争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信息化、办公自动化、决策科学化已经成为影响房地产企业发展的战略问题。信息同其他要素的良好集成将成为房地产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
1.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市场化的要求
市场要求企业在第一时间内,将优质的产品投入到准确的市场,并通过高效的信息反馈,进行新一轮的设计投入———即实现“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而这些方面的实现就需要在信息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信息技术和房地产业的融合为21世纪现代房地产业的主要特征。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产业结构、企业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及其运行模式。
2.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房地产项目过程管理的必要手段
一个房地产项目可以看作是由众多相互联系的过程构成的复杂的过程网络,要想通过人工手段对每一个过程采用已经建立的标准过程管理程序进行控制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实现了企业信息化和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才能够实现有效、实时的项目过程管理,对项目运行的全过程进行动态、有效的计划、协调和控制。
3.信息化建设是房地产项目管理智能化的客观要求
房地产项目智能化是以企业信息化和项目管理信息化为基础的,没有信息化,智能化就无从谈起。只有不断推进项目管理信息化过程,才能逐步实现房地产项目管理智能化,从而使房地产项目管理更加科学化。
4.信息化建设是房地产企业实施现代管理方法的必要保证
很多现代管理方法都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的,现代信息技术为现代管理方法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手段。现代管理方法大量的信息处理量对房地产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实现了企业信息化,才能充分发挥现代管理方法的作用。
转贴于
三、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未来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信息化的认识趋于理性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从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出发,综合考虑企业中人、技术和管理的作用,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信息技术;需要实现企业经营全过程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机集成和优化运行,并在质量、成本、进度等方面达到总体最优,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因此,未来房地产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将趋于理性化。
2、对服务投资将持续增长而对硬件投资呈下降趋势
相关调查表明,未来几年房地产企业对IT投入的增加主要集中在服务方面,其对服务的投入在IT总投入中的比例将以年均5%-6%的速度增长,即由2003年的26%上升到了2004年的30.6%,预计2005年将上升至35.1%.对硬件的投入则呈持续下降趋势,其在IT总投入中所占的比例基本以年3%左右的速度递减,即由2003年的52.3%下降到2004年的49.9%,预计2005年下降到46.8%.
3、组织结构优化推动业务流程重组
房地产企业原有的高耸型结构将逐渐被扁平化“动态网络”结构所取代。信息化建设将使企业内部外部的整合加速,整合周期缩短,从而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并最终推动企业流程的重组。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将实现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其中运营自动化是基础,决策智能化是顶峰。
4、房地产企业文化与信息化建设关联日趋紧密
企业文化本质属于“软文化”管理的范畴。房地产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将通过其自我内聚、自我改造、自我调控、自我完善和自我延续等功能持续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一方面,信息化建设需要企业文化强有力的支撑。未来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的全面实施,依赖于先进企业文化营造的良好的企业环境和氛围;另一方面,由信息化带来的企业内外部整合,将为企业文化的塑造提供便利。因此,房地产企业信息化与房地产企业文化建设将互为关联,相互作用和影响。
5、企业信息化建设加速标准化的进程
房地产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初期,其外部信息化程度不高是制约产业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间的信息集成和共享、与外部联系的标准化技术等方面。对于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的评价,当前尚未形成规范的评价方法,缺乏统一的评价体系。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将逐步解决上述问题,为产业信息化搭建起网络平台。此外,一些先进的信息集成工具将引入房地产行业。如在项目管理的应用中,EDI是一种在各部门和协作力量之间交互信息的有效技术手段。建立基于EDI的房地产项目信息组织和传递模式,各参与者都必须遵循统一的商业操作标准,如联合国贸易数据交换标准———UN/EDIFACT等。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信息社会的到来,房地产企业要想在世界竞争的大环境中取胜,必须加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只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才能够“促进管理创新、产业升级,增加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斐,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成功的对策探讨[J].施工企业管理,2004,(7)。
[2]周三多等。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3]林鸣,马士华。动态联盟-项目管理新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篇9
关键词:工程总承包;信息化管理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hina is now commonly used mode of EPC contracting, analysis status and difficulty of the general contracting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several issues need to be resolved in the general contracting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Keywords: general contract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工程总承包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
1.1 需求现状
马斯洛(Maslow)“需求层次论”指出人类的需求遵循某种特定的金字塔层级。m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受人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只有在层级中处于低级的需求全部或大体得到满足之后,高一层级的需求才会得到关注。企业对于信息的需求也遵循着由低到高的层级递进。有的研究人员将企业信息需求分为五个层级:通讯需求、运营需求、分析需求、知识需求和简化需求的金字塔层级。从中国工程总承包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基础设施、人员IT技能水平、企业管理模式和水平等企业现状因素差异,存在不同的信息化应用需求层次。如:数据处理电子化、信息共享网络化、业务监督信息化、信息处理智能化等需求。
1.2 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2.1 软硬件情况。从调查结果来看,大中型工程总承包企业已经具备了开展信息化的硬件基础环境。另外,在中国互联网应用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工程管理企业的互联网应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1.2.2 应用系统建设情况。调查表明,89.3%的企业建立了财务管理数据库,各类企业都重视财务系统的建设,数值的离差不大;建筑业中53.1%企业已经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但是建筑业的企业在具体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上远低于平均水平,已经建立业务应用系统的仅为 12.5%,为各行业最低。
1.3 现状总结。在建设主管部门、学术界、软件开发商等的大力推动和宣传下,中国工程总承包企业认识到了企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在信息化软硬件、信息化组织机构、信息化培训等内容上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在中国大中型工程总承包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己经具备了良好的企业软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业务系统建设落后于其他行业,建成业务应用系统比例很小,构成了大中型工程总承包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瓶颈。
2 工程总承包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难点分析
2.1 工程建设行业本身特点。工程建设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工程总承包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生产周期长的一次性的复杂工程项目,各种计划的准确性差,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低,突发临时性事件较多,不适应信息化管理的独特特点较多。所以许多其他行业适用的信息化思想和技术不能直接应用到工程总承包企业,需要研究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的特殊需求,突破其他行业不存在的应用难题。与国际工程行业相比,中国工程建设行业还具有许多中国特色,如,监理制、概预算与工程量清单计价共存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独特的分部分项概念、形形的地方标准等。所以,许多国际上通行的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产品也不能直接应用到中国工程总承包企业,还必须适应这些中国特色。
2.2 各企业具有不同的需求层次。每一个具体的企业对于信息化的需求状况存在很大差异性,目前大中型工程总承包企业的需求现状又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
2.2.1 需要实现企业业务部门和下属项目的办公自动化,满足信息共享和数据传递网络化、自动化的需要;通过集成到办公自动化平台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定期填报成本、资金、物资、进度、质量安全等业务报表,取代人工纸质报表,满足企业对项目/分公司业务结果进行网络化监管的需要。
2.2.2 需要把企业项目管理业务如招投标、合同、物资、机械设备、成本、分包、劳务、质量技术安全等关键业务的管理过程纳入信息化系统进行监督处理,建立企业项目信息管理系统。
2.2.3 需要实现原始基础数据自动汇总处理,完成对公司数据的上报;公司领导决策层随时能查看系统自动对项目部原始数据进行实时统计分析形成的各类报表、图表,进行决策支持,纠偏纠错,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对业务处理过程需要设置自动控制,如物资采购进行量价控制、物资出库限额领料、成本核算对比分析控制等,能实现事前、事中控制;实现完整的项目成本管理系统,实现成本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分析、成本控制的闭环管理等。
2.3 不同类型项目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类型项目从投资主体、承发包模式、规模、工期、施工技术特点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不同工程类型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企业项目管理模式也有不同的特点。项目自身的管理模式差异也决定着信息化的模式差异,从事不同类型项目施工的企业的信息化需求也就存在着不同,所以进行工程总承包企业信息化研究和开发建设要重视这种差异,提供个性化信息化解决方案。而且,中国大中型工程总承包企业往往具备多项施工资质,从事多种类型工程项目施工,企业内就存在不同项目管理模式需求,这进一步要求即使是同一家企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也要能适应不同类型项目的管理模式,满足多样化的信息化需求。
2.4 各种各样的行业和地方标准。大中型工程总承包企业往往在全国各地都承揽施工项目,必须面对中国各行业各地方都有各自施工标准的现状。中国大中型工程总承包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需要建立不同行业的各省市的众多版本的企业定额数据库、材料编码库、市场价格库、工程技术资料数据库等,以适应各种各样的行业和地方标准。
3 工程总承包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需解决的问题
3.1 建立业务模型、信息化模型。建立工程总承包企业的业务模型和信息化模型,是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和前提。由于缺少现成的业务模型和信息化模型可供工程总承包企业信息化建设参考,目前实践中一般采用实地需求调研,为每家工程总承包企业建立业务模型的方法。由于工程总承包企业存在多种企业施工项目管理模式共存、不同类型项目特点及管理模式迥异、各地存在多样的地方标准和存在不同的信息化应用需求层次等特点,同时中国工程建设行业存在许多与国际惯例不同的独特行业特点,工程总承包企业业务复杂多样。而且系统开发人员往往不熟悉施工企业业务,而总包企业业务人员不了解系统开发。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业务建模的工作量大、周期长,而且难以保证质量。这就急需建立可供工程总承包企业信息化建设参考的关键业务模型及其信息化系统参考模型。
3.2 开发实践性强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研究和开发能满足工程总承包企业实际需求的、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业务应用系统是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国内外有大量的总包企业信息化理论研究成果,但真正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的相对较少。为检验和进一步完善工程总承包企业项目管理信息化理论,同时为其他大中型工程总承包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需要进行示范性实践应用。所以,应根据实践构建出能适应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项目需求的以成本管理为核心的集成化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从而为中国大中型工程总承包企业最终走上管理信息化正规道路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申月红.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建设部建筑市场管理司副司长王早生访谈录[J].建筑经济,2009,(3).
[2] 建设部.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J].建筑经济,2011,(3).
[3] 周长标.大型施工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服务的技术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7.
篇10
非法人实体源自事业部制组织运营模式,是按产品、业务或地区设立事业部,每个事业部各有较完整职能的机构。非法人实体在集团最高决策层的授权下享有一定的经营权,集团赋予非法人实体负责人自主权,企业中各非法人实体之间的协作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烟草工业企业非法人实体物流中心的建设,是对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但相对独立运行的业务模块所开展的一种准事业部制的新型管理模式,在保障企业核心业务高效运营、发挥经营管理的积极性,提高专业化生产与管理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一、烟草工业企业物流中心推进非法人实体化运作的重要性
(一)响应行业管理要求、行业整体的调控
烟草一直属于高利润垄断行业,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及世界控烟形势的日益严峻,同时国内烟草行业竞争也十分激烈,如何在这种环境下生存,成为每个烟草工业公司和商业公司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为此国家烟草局提出要把物流打造成为行业核心业务的目标,这是站在国家的高度上的战略举措,是为了应对将来烟草行业的全面开放,是为了使高度垄断的烟草行业能够继续生存下去。对于省市级公司而言,何尝不面临着这些问题?为提升烟草行业工业企业物流中心和商业企业卷烟物流配送中心的成本意识、运营能力和竞争水平,2013年10月25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印发意见要求,在工商企业开展物流非法人实体化运作。烟草物流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业务,蓄势踏上了现代物流建设的新征途。其中,物流中心非法人实体化运作的推进实施,无疑是烟草工业企业现代物流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
(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对国际竞争
烟草行业已形成电话访销、网上订货、电子结算和具有先进信息技术、先进运输工具及高效、快捷的物流系统。但是在新的环境下烟草物流环节并没有形成物流业务本身的核心竞争力与核心业务。在行业即将面临的烟草市场的逐步开放,面对已经适应市场竞争的外国烟草企业的挑战时,我们应该推进烟草行业物流中心非法人实体化建设,提升企业物流业务竞争力。
(三)优化资源配置,保障企业高效运营
通过非法人实体建设,烟草工业企业物流中心建立统一的业务运作体系,提高了物流中心凝聚力,突出物流中心个性特色,搭建了与技术、生产、营销等部门的议事沟通协调平台,既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作业流程及标准的统一,又可避免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现象,提高了各部门协同合作的能力,增强了企业活力。
(四)应对潜在的物流竞争对手
由于烟草专卖的限制,烟草行业在物流业务运作上目前没有直接的竞争对手,但是不少社会先进物流和国际潜在竞争对手都在完全市场化的运作下发展壮大,随时可能成为直接的竞争对手。专业的物流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网络,拥有丰富的物流资源,并且精通物流业务。零售行业也是烟草行业的潜在竞争对手之一,因为它们拥有渠道,可以直接和终端客户打交道。现在卷烟在专卖体制下只能在专门的卷烟零售户销售,一旦零售行业获得许可经营卷烟业务,将是非常强大的竞争对手。
二、物流中心推进非法人实体运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统一的物流管理
目前我国烟草工业企业在物流运输管理方面还较为落后,通常是每个环节以自我为中心点,呈发散性向四周辐射,仓库定位不合理,不符合规模运输经济原则,浪费大量物流资源,缺少大型、统一的配套运输设备,尤其是在原料供应环节的运输过程中会给烟草工业企业的供应物流带来不确定性因素,造成生产中断。
(二)相关人员存在认识障碍
部分单位领导和物流从业人员认为开展非法人实体工作主要是要整合人员、整合业务,担忧整合人员后的编制、工资分配等问题会打破现有平衡,担忧物流中心人员过度集中,增加管理难度。
(三)物流工作不平衡
省级系统物流管理水平不平衡,较多市州公司还是按照老的运作模式,基础设施水平不平衡,有的市公司已完成了现代化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有的市公司才开始投入使用,而有的市公司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则较为落后,或正在筹备改建之中,中转站建设的进度也偏慢。
(四)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虽然烟草行业自2012年以来对于物流信息技术给予高度重视,将各种先进信息技术成果应用于烟草行业物流领域,行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但是信息化建设的进度与物流发展相对滞后,物流管理综合平台在很多省工业公司还处在试点阶段,没有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应用,利用信息化对运输路线的优化软件还没在全省推广,这些都将成为物流管理和运行水平提升的瓶颈。
三、物流中心推进非法人实体运作的策略
(一)明确物流中心“物流经营者”的职能定位。
在非法人实体模式下,物流中心是集团物流整体解决方案的制定者和经营者,承担集团物流经营管理和物流业务执行的责任,在集团的直接授权和服从其指挥的前提下,接受集团的业务指导、考核评价和管理监督。集团应授予物流中心相对独立的经营决策权、财务管理权、干部管理权和人事劳资管理权等,以确保物流中心拥有灵活开展生产经营所必需的各项权利。通过为集团和相关方提供优质、高效、低耗的物流服务,支撑集团可持续发展。经营者的定位,要求物流中心站在集团的高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视野覆盖集团生产经营全过程,从满足生产所需、保障市场供应的物流专业属性,扩展到物流效率、物流服务、物流成本、物流安全等物流经济属性上来。
(二)创新物流中心管理模式,不断提升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
烟草工业企业需要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推进符合自身特色的物流中心非法人实体化运作模式。可以尝试把原来分散在集团各部门和省内所属卷烟厂的物流业务、资源和人员,一次性划转到物流中心进行统一管理,开始实体化运作。明确集团对物流中心的考核和监督权利,同时授予物流中心相对独立的经营决策权、财务管理权、干部管理权和人事劳资管理权等,以确保物流中心拥有灵活开展生产经营所必需的各项权利。年终集团综合考核物流中心的经营绩效和规范化水平,干部职工的收入水平取决于集团税利完成业绩和物流中心的经营绩效。
(三)建立统一的物流业务运作体系
根据供应链管理思想和物流整合的要求,通过整合资源,集中采购,信息共享,消除重复与浪费,最终构建一种节能高效的供应,生产、配送物流体系,物流中心对集团下各烟厂物流业务进行整合,实现对所有物流业务的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和监督考核,有效提升市场反应速度和资源利用效率,最终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目标。
(四)建立精简、扁平、高效的物流组织机构
物流中心需按照精简、扁平、高效的原则,大力推进非法人实体建设,建立扁平化的组织机构,理顺内部关系,消除管理障碍,激发发展活力,积极打造富有效率、充满活力、行为规范的物流中心。重新建构企业流程,让市场竞争的压力直接传递到企业内部,并且建立相应的传导机制,才能不断提升物流中心的市场应变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应用,是企业提升基础管理能力的技术支持。目前烟草工业企业物流中心普遍存在信息传递缓慢、循环机制不良等问题。物流中心应运用好信息化平台,寻找到一条减少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缩短管理距离、提高管理效率的技术途径,解决好循环机制不良的问题。
(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物流队伍
全面分析物流人员队伍结构,根据人员特点合理制定培训目标,确定培训内容,设计培训课程,选择培训师资和教材,建立多层次的员工培训体系;通过与高校合作办学、选派具有基层工作经验和发展潜力的骨干学习MBA的课程等形式培养专业型人才;利用行业内技术骨干,努力培养自己的内训师资队伍。同时,统筹处理好岗位提升与能力提升的关系,积极引导物流队伍的每一名员工正确看待岗位和能力的关系,使他们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能着眼全局、提升能力、尽好责任。
(六)加强物流中心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是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础、推动创新的有效手段、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必要保障。物流中心要以支撑“管理创一流”活动、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为目标,以建立健全符合行业工作实际且运行有效的标准化工作机制以及覆盖主要业务和基础工作的企业标准体系为重点,以标准化示范企业建设为引领,全面实现标准化管理,确保国家及行业有关标准落地实施、发挥作用。
- 上一篇:金融监管原理
- 下一篇:高档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