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目标范文

时间:2023-08-11 17:3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管理目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知识管理目标

篇1

[关键词]管理;组织;创新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可以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动力源。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将成为核心和具有柔性特点的生产要素,而对知识的管理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组织而言,知识和信息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最主要的资源,知识经济迫切要求管理创新。适应此要求,近几年来,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念——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正在国外一些大公司中形成并不断完善。其中心内容便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组织创新和集体创造力。总结和研究知识管理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将有利于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一、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知识管理?一个定义说:“知识管理是当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着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及组织的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笔者认为,知识管理虽然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但作为具有一般管理的共同性质的公共管理同样也面临着知识管理的问题。对于公共部门而言,知识管理的目标与核心就是通过提高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来实现组织创新。

知识管理为组织实现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是则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所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型组织能够对外部需求作出快速反应、明智地运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环境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虽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组织的发展方向和领导方式,但是其潜在回报是巨大的。要了解知识管理,首先要把它同信息管理区分开来。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知识管理,这正如不能单纯从一个组织的设备硬件层面来衡量其办公自动化水平一样。要想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库珀认为:“正是由于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实行有效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的培训。它要求组织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组织中的雇员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组织里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常常是为了鼓励保密而非信息公开共享,那么这将对组织构成巨大的挑战。相比之下,知识管理要求雇员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予以鼓励。许多成功的知识型组织都建立了对积极参与知识链的雇员进行奖励的激励机制。库珀解释说:“雇员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和创造新的有用知识的能力。”以此观点来分析现在某些猎头公司的做法,他们追寻的目标往往是人才的固有能力,即“已经掌握的某些秘密知识”,而不看重其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短视行为。

任何组织要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但决不能将知识管理简单等同于信息管理。二者的关系体现在: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信息管理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把信息作为资源从技术、组织、人力三种因素的结合中进行管理,则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新事物。美国1979年《文书削减法》最先提出联邦政府的信息管理问题,并在联邦机构中设立政府信息主管。企业的信息管理则是在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并在企业首席执行官(CEO)之下增加了企业信息主管(CIO)的职位。其后,信息管理经历了实物管理、技术管理、资源管理三个时期。按照美国学者马夏德(D.A.Marchand)与霍顿(F.W.Horton)的划分,信息管理的发展有五个阶段:物的控制、自动化技术的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商业竞争分析与智能、知识的管理。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在历史上曾被当作信息管理的一个阶段。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管理实践的发展,知识管理逐渐从信息管理中独立出来,从而形成一个崭新的管理领域。此时,知识管理已有了不同于信息管理的内含和外延。可以说,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的管理。知识作为认知过程存在于信息的使用者身上,只有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才能创新。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管理主线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员工创新能力相互结合,进而增强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还在首席执行官与信息主管之间设立了知识主管(CKO)的新职位,并作了适当的分工,信息主管把工作重点放在技术和信息的开发利用上,知识主管则把工作重点放在推动创新和培育集体创造力上。二、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创新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化以空前未有的速度推进。这一切都改变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在知识社会,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远胜过原料与厂房。美国微软公司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淘汰自己的产品”。1997年3月3日美国《财富》杂志定期评出美国最受推崇的企业,创新精神正是其评选标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就必然体现为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已有的知识要素与/或新的知识要素的新组合,它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彼得·德鲁克则将“创新”概念推广到管理,提出“社会创新”概念,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OECD1996年发表了《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innovationsystem)的文件强调指出了以往的创新都集中于投入—产出分析中,那是一种静态的线型模型,而在当今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系统的平稳运作依赖于知识流的流动性(ThesmoothoperationofinnovationsystemsdependsonthefluidityofKnowledgeflows)。它强调“国家创新系统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地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创造与扩散新技术,创新是这个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创新主要体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之间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即知识的流动。知识流动的类型有:人力资源流;机构链;产业群;创新公司行为。知识管理正是要确保知识流动渠道的通畅。

知识管理、创新行为都不单纯是一种技术过程,人文因素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创新总要依靠人的创造性和想像力。对于政府而言,要为创造良好的新环境发挥重要作用。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则必须不断改变自己的战略策略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这一切都离不开知识管理,因为其实质就在于充分发挥人文因素的积极作用。

知识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和重要资源。在当今的许多行业例如金融服务、咨询和计算机软件等部门,知识正在作为创造价值的必要前提而发挥作用。然而许多企业并不善于管理知识。具体表现在:有的企业低估了产生和获取知识的价值,失去或放弃己经拥有的知识产权,有的管理措施阻碍了知识的交流及共享,对已有知识的使用和二次开发的投入不足等。

不少企业在吃了不重视知识管理的苦头之后,对知识创造价值的巨大潜力的认识逐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实施知识管理计划,将知识列为一种资源纳入管理体系。

以知识的视角,组织可被看成是一个对知识进行整合的机构。人类的全部生产力都离不开知识,机器只不过是知识的体现而已。因此,要真正实现知识管理,首先必须实现观念的创新。即将传统的工业管理观转变为现代的知识管理观。

工业管理观与知识管理观的主要区别如下:

1、用知识的观点看组织,就会把人们看作是收益的创造者,其首要任务是把知识转化为无形的结构,而在工业时代的组织内,人们时常是被更为简单的看作是生产成本和生产要素。2、在知识组织内部,学习的目的是创造新的资本和程序,而不仅仅是运用新的工具和技术。

3、在知识组织内部,生产流程是由观念驱动,并且有时是混沌不明的,这与工业时代生产流程中严格的前后次序和机器驱动形成鲜明的对比。

4、工业时代的收益递减规律让位于知识递增规律,工业组织中的规模经济(economicsofscale)让位于知识组织中的视界经济(economicsofscope)。

5、管理的权力基础取决于他们知识的相对水平,而不是他们在组织中的等级职位。信息流的传递是通过可以分享信息的网络,而不是通过组织的等级机构。在现在的企业管理制度下,各部门都保有自己的知识并需要发展知识,但是并没有一个合适的知识管理制度以及更高层次的协调机制,知识管理的内容日益复杂化和重要化,导致公司高层管理者产生了设立CKO职位的动机。为了搞好企业的知识管理,CKO应运而生。CKO(ChiefKnowledgeOfficer),一般译作“首席知识官”或“知识总监”,是企业专职负责提出、推进和协调各种知识管理计划或方案的企业高级管理职位。其具体的职责包括:

1、创设知识管理的基本框架。知识管理要求CKO就知识(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等)的分类基于知识的工作体系、与知识密集型业务相关的管理过程保护知识和防止外溢等问题从组织机制和技术手段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2、协调部门之间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不是企业某个部门独立行为所能控制的而只能通过企业整个部门之间的共同行为来协调控制。CKO对要获得的知识知识的开发和保有方式尤其是知识的交流和共事等问题需要有清晰的理解和解决办法。这项工作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具体工作有建立知识目录、开发知识共享的群件,或建设企业内部网,再造知识密集型管理过程等。

3、营造知识创新和交流的内部环境。CKO要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适合知识创新与交流的环境,如提供各种便利机会使得平时接触不多、但是对某一方面有共同兴趣的人们能够通过会议、社团活动等方式相互沟通。相当多的知识是通过适当的、非正式的交流环境得到的,尤其是隐性知识,因此有CKO指出知识管理工作“20%是技术成分,80%是文化成分”。也就是说,CKO作为环境营造者的角色要比他们在技术方面的角色重要很多。

4、防止知识外溢。企业和其合作伙伴、中介机构、供应商以及客户之间共享知识同样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对企业竞争优势也有重要影响。对于那些有知识资本形成意识的企业来说,防止知识外溢已成为一大问题。

西方企业高度重视知识管理工作独立设置与“首席经营官”(COO)、“首席财务官”(CFO)等并列的“首席知识官”(CKO),这足以证明西方企业对于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前进的不竭动力。国有企业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高度重视对知识的开发和利用,注意发展并保护好自主知识产权,把经济增长的方式真正转移到领先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

MortenT.Hansen等人提出了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即法典编辑策略和人格化策略。所谓编辑策略是指知识与知识开发者的剥离,以达到知识独立于特定的个体或组织的目的;而后知识再经仔细地提取进而汇编成法典关存储于数据库中,以供人们随时反复调用的策略。Ernst&Young公司企业知识中心的主任拉尔夫·普勒曾如此描述法典编辑策略:在剔除掉客户敏感信息后,通过将文档中零碎的关键知识,如面谈指导、工作日程和市场划分分析等加以汇总并储存在电子知识库中从而创造出“知识客体”。这种方法使许多人可以搜寻和提取经过编辑的知识,而无需与最初的开发者接触。这就开辟了知识的反复使用,促进了企业的成长。

人格化策略指知识与其开发者紧密地联贯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来进行共享。计算机在这类组织中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知识,而不是储存。采用人格化策略的Bain公司、波士顿咨询集团和麦肯锡公司致力于个体间的对话,而不是数据库中的知识客体。在这些公司中,知识并未被编成法典、知识是在运用头脑风暴法的研讨会中和一对一的交谈中发生转移的。为了使这一策略行之有效,象Bain这样的公司都重金注资于建立人员网络系统。知识不仅仅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还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和视频会议等形式进行共享。

遵循法典编辑策略的公司依赖的是“反复使用的经济学”。一旦知识资产,如软件编码或手册开发出来,且每次使用时又无需大的修改的话,就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反复多次地使用。

与此相反,人格化的策略依赖的是“知识经济学”的逻辑。战略咨询公司向客户提供的建议是那些丰富的、难以言表的知识。共享深层次知识的活动是极花时间的、昂贵的和缓慢的,而且不能够被系统化,因而效率较低。若想正确地选择知识管理策略,主管或经理必须先回答如下问题:(1)为什么客户会购买本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向竞争者购买?(2)客户期望从本公司得到什么利益?(3)蕴藏于本公司的知识如何能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在明确了这些问题之后,应进一步考虑如下问题:1.公司提供的是标准化的产品还是用户化的产品?如果是前者,那么主导知识管理策略就应是法典编辑策略;如果是后者,则人格化策略更为有效。

2.公司拥有的是成熟的还是新颖的产品?如果企业的策略是基于成熟的产品,那么企业将从反复使用的模型中获得丰厚的回报,例如微软的产品;反之,如何拥有的是新颖的产品,则对知识进行管理时应以人格化策略为主。

3.公司的员工在解决问题时依赖的是明确的还是难以言表的知识?明确的知识是可以被编辑的,如简单地软件代码和市场数据。当公司的员工依靠明确的知识去完成工作时,人-文档的方法最有意义;而难于言表的知识由于很难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是通过个体经验获得的,包括科学知识经验,操作性的“Know-How”(知识如何),对行业的洞察力,商业判断和技术经验等。对此,采用人格化策略是明智的选择。

4.两种知识管理策略的共存。由于企业开发多元化经营和知识的商品化,知识管理策略的选择有时变得十分复杂。两种策略共存的前提,是采用不同策略的单位彼此独立运作。例如,在通用汽车公司,小轿车部与财务部没多大关系,因此不同的模型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单位中。但如果是高度一体化的企业,则需选择一种作为主导策略,以另一种作为辅助。至于何者为主,何者为辅则取决于公司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方式、企业的经济状况及企业所雇佣的人。正如一些咨询公司所发现的:强化错误的策略或试图同时使用两种策略,将会迅速地损害本企业;80/20法则是实际决定主辅关系的一个有益参考。

知识管理两种策略的差异如下表:

人格化策略

竞争性策略

通过反复使用已编成法典的知识来提供高质量的、可靠的和快速的信息系统实施

通过沟通不同专家关于高水平策略问题的知识经验来提供创造性的、经过严密分析的建议

经济模型

1.反复使用的经济学

2.在知识资本上进行一次性投资,而后多次反复使用

3.使用高助手/合伙人比率的大型团体

4.集中注意力于产生较大的整体收入

1.专家经济学

2.为针对用户的独特问题而拟定的高度用户化的解决方案收取高额费用

3.使用低助手/合伙人比率的小团队

4、集中注意力于维持较高的利润率

知识管理

策略

1.人-文档

2.开发可以编辑、存储、传播和允许知识反复使用的电子文档系统

1.人-人

2.开发连接人们的网络系统以便共享难以言表的知识

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上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旨在通过可以反复使用的、已编成法典的知识来将人们连接起来

在信息技术上进行适度规模的投资,旨在促进难以言表知识的交流与商谈

人力资源

1.雇佣那些能较好地适应知识反复使用和方案实施的新科大学毕业生

2.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计算机进行远程培训

3.奖励那些使用文档数据库和为文档数据库做贡献的人

1.雇佣喜欢问题解决和能忍受模糊性的工商管理硕士

2.通过一对一的指导方式进行人员培训

3.奖励那些与他人直接共享知识的人

范例

1.安德森咨询公司

2.Ernst&Young公司

3.德尔公司

·麦肯锡公司

·Bain公司

·惠普公司

[参考文献]

[1]卷首语.与“狼”共舞管理制胜[J].管理科学,2000,(4):1-1.

[2]维高.知识的革命[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209-215.

[3]跃清.知识资本的测量与管理[EB/OL].

[4]魏蜀明.CKO:知识管理拍岸来[N].中国企业报,2000-06-13(3).

篇2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目标创新

一、知识增值

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作为知识来管理。知识与文献不同,文献是有形的、物质的,文献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而知识是无形的、精神的,知识是主体的一种素质。文献的价值是可以衡量的,价值的增值是有限的,而知识的价值是难以衡量的,增值是无限的。

对图书馆来说,把馆藏文献资源当作文献还是当作知识来管理,是大不一样的。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基本上都是把馆藏文献资源当作文献来管理,这样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就是物本管理,这样的管理不考虑文献中负载的是什么知识问题。而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把馆藏文献资源当作知识来管理,要重点考虑如何使知识发挥作用和知识的传播问题,这样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就是人本管理,就是使以知识增值为目标的管理。

以知识增值为目标的管理是一种知识导向型的管理,就是公共图书馆以文献的内容即知识来安排管理,以文献的内容和读者需要为导向的管理,为读者了解知识、分析知识、综合知识和获取知识提供方便条件,通过有效的管理,使文献中的知识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所利用,为更多的读者所利用,转化为读者的知识,让更多的人分享知识的价值,从而实现知识价值的增加。例如,一些现代图书馆从最大限度方便读者获取知识出发,采取开放式、藏阅借合一的书刊服务,随处可用大量计算机终端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馆藏知识按内容加以组织,大大节省了读者获取知识的时间和精力。

二、知识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对图书馆馆藏知识的有效管理来促进知识创新,为知识创新服务。所谓知识创新,不仅是提出新理论、新知识,做出新的发明创造,而且包括对已有知识的组织、管理,展现已有知识中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的新内容,还包括通过对知识的管理,形成图书馆的知识创新团队。

(一)管理内容的创新

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将实现图书馆管理中人事管理、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整合和创新,突出如下主要内容:1.知识创新管理。它主要包括:图书馆学理论的创新研究,以“知识”为主要对象和核心概念,革新图书馆学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等;图书馆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公共图书馆工作业务流程的创新研究,以“知识流”为主线,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与创新,探讨从文献采访过渡到知识采集、从文献组织过渡到知识组织、从文献服务过渡到知识服务的方法和途径;图书馆管理的创新研究,特别是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研究;2.知识应用管理。图书馆需要为企业、政府、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建立虚拟图书馆或信息中心;为用户开拓多样化、深层次服务;构建复合型图书馆;3.知识传播管理。主要是为了促进知识寻求者与知识源之间、知识寻求者与知识提供者之间的及时准确的匹配和传送;4.知识服务管理。图书馆应帮助用户开发知识和运用知识,使图书馆能在更高层次、更直接方式、更关键性活动和更全面过程中支持用户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5.人力资本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十分重视人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积极培养胜任知识管理的知识型馆员;6.知识产权管理。图书馆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遇到的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策略和新办法。

(二)管理职能的创新

一般说来,图书馆管理具有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6种基本职能,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职能体现为:1.外化,它是以外部贮藏库的形式捕获知识,并根据分类框架或标准来组织知识;2.内化,它是设法发现与特定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在内化过程中,从外部数据库里提取知识,并以最适合的方式重新布局或展示信息,通过信息过滤来发现与用户相关的信息内容或知识;3.中介,它是指把与某一研究领域相关的人和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群件、内部网、工作流和文件管理系统进行明确、固定的知识匹配和传送;4.共享,即帮助员工从知识库中发现有用的知识甚至从中获得启迪和智慧;5.学习,即帮助图书馆与个人解决学习问题,包括学习的目的、内容、程度与方法等,涉及知识的收集、整理、积累(储存)、共享,从而激励员工不断学习与更新知识,使图书馆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6.认知(创新),它是在外化、内化和中介的基础上创造知识的过程,即知识创新的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可以帮助用户获得相应的知识,并提供最新的信息;也可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知识生产等过程,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关注知识在社会和用户间的扩散和传递,促进知识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篇3

关键词:目标管理;流程;控制;建设项目;质量

中图分类号:TU20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整个项目中,每个部分都是重要的关口,每个关口互相之间起着相互协调的作用。但是这么多年以来,一直围绕着全国大到领导小到贫民百姓最关心的仍是一个项目中的质量。对于质量管理,也是整个项目中的重中之重。因为好的质量才会创造出精品工程,好的控制和好的管理团队更是创造出精品工程的关键。

项目质量管理流程:设计质量控制 —组织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批准开工—施工全过程质量控制—承包商的自检, 申报验收—项目管理综合质量评估—阶段性工程质量初步验收—项目管理组织分部工程验收—组织工程竣工预验收—质监站—工程竣工—移交业主使用。

1.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是指项目建设过程所形成的的工程符合有关规范,标准,法规的程度和满足业主要求的程度,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内涵包括建设项目本身的质量,使用价值的质量和工作质量.

2.由于建设项目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影响因素多及自身具备的群体性,固定性,协作性,复杂性和预约性等,决定了工程项目质量具有以下特点:

⑴ 影响质量的因素多,凡与决策,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各环节有关的各种因素都将影响工程质量,如人,机械,设备,材料,环境,测量及检测器具等;

⑵ 容易产生质量被动,由于工程多以露天为主,受气候和地质的影响较大,具有产品固定,人员和设备流动的生产特点,因此,更容易产生质量波动;

⑶ 容易产生系统因素变异,如施工方法不当,不按操作规程操作,机械故障,材料有误,设计计算错误等都会引起系统因素变异;

⑷ 容易产生第二判断错误,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各道工序需要交接,或隐蔽部位后道工序将覆盖前道工序的成果,若不及时进行工序的交接检查,往往会由于后道工序的覆盖,将前道工序的不合格误认为合格,容易产生第二判断错误;

⑸ 质量检查不能解体,拆卸,由于工程项目的固定位置和结构上的建设特点,对于建成的产品,不可能拆卸检查其内部质量;

3.项目的质量管理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工程项目各项工作的质量如何,是建设项目成败的关键.工程项目参与方较多,工程质量与各方的利益有关,如果工程质量不好,不仅给投资者带来损失,造成社会性损失,也会给各参与方带来利益和声誉上的损失,工程质量是百年大计,关系到社会公众利益、生命和财产的安全。项目管理中的一项最重要工作就是工程质量控制,这需要项目管理方根据质量控制的原则,依据工程有关合同(包括附属文件)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规范及技术标准,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方法和严格的管理制度,达到预定的质量目标.建设项目工程质量控制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⑴ 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质量是整个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其他方面;

⑵ 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原则,人是决定工程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控制人的行为尤为重要;

⑶ 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坚持事前控制为主,运用“事前控制、预防为主、动态管理、跟踪监控”,实现工程质量管理目标;

⑷ 坚持质量标准的原则,严格按质量标准(设计要求和国家及地方规范等)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和验收;

4.设计过程的项目质量管理,在满足业主对工程项目的功能和使用价值需求的情况下,正确处理业主需求与投资,资源,技术,环境,标准,法规之间的关系,尽量使设计做到适用,经济,美观,安全,节能,节约用地,减少资源消耗,生态环境保防和可持续发展等综合效果.

⑴ 处理好投资,质量,进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⑵ 明确设计人员的质量职责;

⑶ 做好设计工作与各方面的衔接: 各专业之间的衔接,设计与采购的衔接,设计和施工要求的衔接等;

⑷ 设计文件的会签;

⑸ 设计评审,重点做好方案设计评审,初步设计评审,施工图设计评审工作;

5.工程施工准备过程的项目质量管理

⑴ 对承包商的资质进行核查,使其与本工程项目相一致;使对人员素质和结构,技术水平满足工程项目技术要求;

⑵对承包商施工组织设计和质量计划进行审查;

⑶对承包商拟采购的材料,构配件,设备的采购计划和选型进行考察和审查;

⑷组织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

⑸对承包商施工机械设备的监控;

⑹对承包商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查,检查是否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体系文件是否按本工程项目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了整合和调整,对本工程质量是否能起到控制作用;

6.工程施工过程的项目质量管理

⑴对承包商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状况进行监控,承包商是否真正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执行,体系的运行能否发挥良好的作用,有何不足和问题,如果达不到质量目标要求,要求承包商对该体系进行持续改进和调整;

⑵督促监理单位严格履行监理工程师的现场质量监理职责,检查总监理工程师及专业监理工程师的工作质量;

⑶对关键质量点跟踪监控,监督检查承包商的施工人员,施工机械,,材料,施工方法,及工艺或操作是否处于良好状态,是否符合保证质量的要求.对于重要工序,部位,质量控制点,要有必要的现场照片,要求现场管理专业工程师或专业监理工程师在现场实行过程旁站监督和控制,以确保工程质量;

⑷处理设计变更,由于前期勘察或设计的原因,或由于外界自然条件的变化,探明的地下障碍物,管线,文物,地质条件不符,或施工工艺方面的限制,或业主要求的变更等,均会涉及设计变更.设计变更又要引起工程变更,涉及工程质量变化,因此,做好设计变更的控制,也是工程施工过程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

⑸及时做好工程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的处理工作;

⑹下达暂停施工和复工指令,确保工程质量,当施工现场发生严重质量异常情况,又未采取有效措施;隐蔽作业未经检验而擅自封闭,未经同意擅自修改设计和图纸,使用不合格的材料和构配件等,发现上述情况之一者,项目管理主管应下达局部或全面暂停施工指令,纠正之后才可以下达复工指令;

⑺计量工作的质量控制,施工过程计量工作包括计量仪器,检测设备,称重衡具等,动态监控上述器具的有效性,准确性,良好性,检查承包商计量作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操作方法是否得当,对计量作业结果进行评价和确认;

⑻代表业主接受政府质量监督机构对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以及现场工程质量检查验收;

7.及时处理质量问题和工程质量事故

篇4

关键词 目标管理 目标设置 高职院校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简称MBO)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在其著作《管理实践》中首次提出。其基本内涵是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励人们的动机,指导人的行为,使个人的需要、期望与目标挂钩,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目标管理最早应用在企业管理领域,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国家即已将其已引入教育领域。80年代我国一些高校管理者也开始尝试用目标管理思想指导管理实践,进入二十一世纪,目标管理理论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得以广泛应用。本研究就是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的设置特点进行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笔者在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287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包括男生44名,女生243名,在目标管理理论建构的基础上,编制出一份包括26个项目的关于大学生学习目标与职业目标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分为学习能动性、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三个部分。学习能动性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学习目标考察的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计划和学业预期目标;职业目标考察学生对毕业后近远期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以上三个要素的分析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的目标设置特点以及影响学生目标设置的因素,从而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目标管理。

2高职学生目标设置特点分析

2.1学习能动性――学生学习能动性低

在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调查中,被调查学生中有46%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有15%的学生有过跷课的情况,而跷课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对课程没兴趣(51%)和早晨起不来(23%)。此外,57%的学生表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上课”,只有9%的学生表示主要通过“自学”获取知识。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依次为上课、和同学讨论、自学、主动找老师交流。在调查“在学习上你认为自己缺少什么”时,大多数互学生都认为自己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53%)、钻研精神(51%)以及意志力(48%)。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非常差,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意志力较为薄弱е滤们习惯于被动学习。另外,学生喜好的学习方式也反映出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不强。

2.2学习目标――有学习目标但目标模糊难以执行

在调查中,有学习目标的学生占90%以上,他们学习的目标主要表现为掌握专业知识、拿奖学金和不挂科,最想在大学中收获工作能力、专业素质和气质内涵,但经常做学习计划的学生只有10%。可见,大部分学生虽有学习目标但却目标模糊,这些学习目标因为不够明确具体,同时只有目标而没有有效的计划,往往难以实际操作,所谓的目标最终也只能流于表面。此外,大部分学生意志力不强,难以坚持也导致他们的目标很难达成。

2.3职业目标――大多数学生没有职业规划,职业目标不明确

在所有被调查的学生中,“有近期和远期目标且规划非常明确”的学生只占到11%,有49%的学生有“近期目标”,另有40%的学生“很茫然,不知如何努力”或“无所追求,随遇而安”。从近期目标来看,63%的学生表示大学毕业后将参加工作,至于参加什么类型的工作还不十分清楚,调查显示,这部分学生对工作的薪资要求较高,选择就业的地区主要为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综上所述,绝大部分学生没有职业目标,或者职业目标并不十分明确。没有清晰的目标,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因此,帮助和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将是教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2.4影响学生目标设置的因素分析

调查显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性别、专业以及年级对学生目标设置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年级差异对学生目标设置的影响最大。

从学习态度方面来看,一年级学生的跷课率不足10%,而二年级学生则达到了15%;“有理想,有抱负,抱着乐观的态度学习”在一年级学生中占33%,而二年级学生只有6%,可见,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态度也更为端正。

从学习目标方面来看,85%的大一新生表示他们的学习目标是掌握专业知识和拿奖学金,而这一指标在二年级学生中占69%,有31%的大二学生只满足于“60分万岁”甚至“考多少算多少”,这一比例比一年级新生高出16%,这从侧面反映出部分二年级学生学习上有所懈怠,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目标都有下降趋势。

从就业目标设置方面来看,60%的大一新生表示很茫然,而在大二学生中这一指标只有16%,;进一步调查“是否有大学规划与目标”时发现,“没有明确的大学规划和目标”的一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分别占到31%和7%。。由此可见,一年级学生在目标设置和规划方面更需要帮助和指导。

3本研究对高职学生教学管理的启示

3.1实行目标管理,指导学生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

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较为模糊,大多数学生没有职业规划,也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实(下转第46页)(上接第43页)行目标管理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而目标管理需要在学生自主设置目标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设置的目标既要满足集体目标的要求,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和个人能力;既要避免目标设置过高而无法达到,也要避免目标设置过低太容易达成而缺乏挑战性。正所谓“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要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目标设置,必须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填写《个性调查表》、《家庭情况表》、《目标制定》等系列调查问卷,多方面了解所带班级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思想动态、家庭经济、教育背景等各方面信息,以更好地帮助和指导学生制定出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

3.2开展目标管理,要注意学生目标设置的年级差异

大一新生在学习态度、学习目标方面的指标都高于大二学生,这是由于大一学生本身的特点造成的,大一是学校的新生,他们刚刚入学,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这一时期他们在专业学习、学生工作、社团活动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非常高,教师应该把握好这一有利时机,在新生入学阶段就要开展班级目标管理,重点对学生的目标设置和就业规划进行指导,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尽快转换角色,有目标有计划地学习和生活,减少他们的迷茫感。对于大二的学生,他们已经开始明确自己的任务,能够较好地为自己的人生定位,此时,需要注意目标管理的持续开展和目标管理结果的反馈与跟进,以防部分学生出现学习懈怠、积极性下降甚至混日子等懈怠现象。

3.3 建立目标考评制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其核心是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而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就必须建立合理的目标考评制度。目标完成后,要及时按照奖惩标准进行兑现,对实现目标的学生进行正激励,即及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肯定、承认、赞扬、奖赏和表示信任;对没有达到目标的学生则实行负激励,即给予相应的惩罚或批评,同时,要了解他们没有完成目标的原因,若目标设置过高而导致无法达成则应指导学生及时做出调整。

4结语

目标管理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有全面的指导意义,学生的目标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工作实践中通过不断的推进与实行才能逐步完善,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研究和实践。

作者简介:由丽丹(1980-),女,江苏常州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服装营销与管理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靳媛,李娜.大学生目标设置特点及其对高等教育启示的探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6):60-61.

篇5

关键词: 施工现场;工程质量;管理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quality impact factors are very much involved in all aspects but to sum ​​up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including the study of foreign experience, we come to a conclusion: take a good quality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there must have a sound, effective, science method.Key words: construction site; engineering qual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过程质量责任重于泰山,为了对国家和用户高度负责,为了使设计文件,施工标准,合同约定最终实现,并形成工程质量、工程品质功能和使用价值,强化施工现场质量控制管理我们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按照国家和企业质量标准运行要求,建立健全项目工程质量保证体系,落实岗位质量责任制,强化管理,责任到人。

认真搞好项目施工人员质量管理教育,贯彻执行国家和企业颁发的保证工程质量的程序、规定、规程、制度和措施,明确项目质量目标,标准要求,抓好职工培训,争创优质工程。

努力学习,推广使用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的先进技术和施工手段,优化工艺提高功效,全面推行样板墙制度,以点带面,确保工程质量整体水平,对“四新”技术,明确重点,详细具体,注重可操作性。

在认真搞好图纸会审,精心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基础上,加强施工过程的设计变更(审查)管理,加强技术复核工作,强化组织技术交底,强化积累技术质量的全面、科学、准确、及时。

控制原材料、成品、半成品建材的质量,严格选择分包商,通过对其技术、管理、质量控制、工序质量控制和售后服务等质量保证能力,信誉调查以及产品质量的实际检验评价,各供方之间的比较,最后中和评价,选定工作关系,在使用前严格进行:1、书面检查,2、外观检验,3、理化检验,4、无损检验等四种检验,检验合格后投入使用。

实施工序质量监控,通过对工序活动条件(人、材料、机械、方法、环境等)和工序活动效果(即工序的过程标准)两个方面监控,通过管因素、管过程,从而实现工程质量从事后检查过关、转向事前、事中控制。

及时准确留存质量过程成果,如砂浆、砼试块,钢筋焊接等施工过程试件,必须及时做好,专人养护、专人送试,及时留档。

组织施工质量检验,强化质量自检,互检,交接检工序(俗称质量三检)和专业检查(施工组项时检查,项目部每月两次综评验测)工程隐蔽验收、工程预检、基础和主体等分部工程质量验收,实施工程质量优质优价,班组个人奖罚分明,兑现整改坚决及时。

篇6

一、驻地建设

(1)驻地选址合理,办公区、生活区分离,办公、生活设施齐全,安全保卫管理规范。并按项目经理部的职能部门分设办公用房,其中要有容纳 20-30 人的会议室一间,办公室按统一标准装修。

(2)办公室一律要求挂牌,并统一配置办公桌椅、资料柜等办公用具,内挂公司统一印制的岗位责任制镜框,做到标准化、整洁化。

(3) 职工住宿实行旅馆化管理,宿舍统一配置床、衣柜等生活必需品,每间宿舍都应设一名室长,负责监督检查本室人员搞好

宿舍的治安、消防、卫生工作。

(4)办公室及宿舍内不准乱接电源,不准使用电炊具和用电

取暖等。 严禁赌博、酗酒、打架闹事,不得侵占和偷盗公物。

(5)项目人员上工地必须佩戴安全帽,背工具包,每周一至五统一工作服装,彰显企业形象。

(6)工地试验室应设置在项目部驻地方便试验检测工作。场地选择应考虑安全、环保及检测工作要求。试验室应通风照明良好,并设有防暑、降温、 取暖设备。试验室室内办公地面全部硬化,干净整洁,以方便堆晒料,便于试验。 区域内水、电满足使用要求。

二、施工现场标准化建设

(1)施工区域封闭管理,施工现场应保持良好的场容场貌。道路畅通、临时排水自成体系并保持畅通。标志醒目,便道实行建筑废弃物施工,以改善工作环境,防止“睛天尘土飞扬、雨天满地泥浆” 。

(2)项目部应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保卫工作。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在现场周边设置围护设施。施工主线路段设置不低于 2.5 米高的围挡封闭,避免施工干扰。平交路口段设置减速带、凸面镜、警示灯等安全警示标志,保证施工、社会车辆通行安全。

对裸露路基进行防尘网封闭,防止粉尘对环境的污染。

(3)施工现场进出口处必须安装大门,门头还应设置体现企

业标志的徽标。门口还应设立门卫,配备执勤人员,并建立门卫制度, 在大门一侧的围墙上统一布置好“九牌一图” 。

(4)施工现场应按照施工总平面布置图搭设各项临时设施,定位堆放各种材料、成品、半成品和机械设备并进行标识,易燃易爆物品还必须分类存放。

(5)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线路必须采用三相五线制,实行三

级配电二级保护,并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架设,严禁任意拉线接电。临时用电设施的安装和使用必须符合安装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

(6)施工机械进场必须经过安全检查,检查合格后方能投入

使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机械噪音指标。施工机械操作人员必须建立机组责任制,并依照有关规定持证上岗,禁止无证人员操作。

(7)施工现场应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的规

定,在施工现场建立和执行消防管理制度,设置消防设施,并使其保持完好的备用状态,在容易发生火灾的区域储存。使用易燃、易爆物品时应采取特殊的消防安全措施。现场需动火时要有动火审批手续和动火监护。消防水源必须满足消防要求。

(8)项目部应加强对民工队伍的管理,建立民工队伍档案,进行民工的岗前培训教育,提高民工的综合素质,建立治安保卫制度,责任分解到人,保证社会治安和综合治理工作的目标到位。

(9)工地要建立防粉尘、防噪音措施,夜间需施工的要制

定施工不扰民措施,还需到当地安监站办理夜间许可施工证。

三、场站标准化建设

(1)拌和站设置按照“工厂化、集约化、专业化、配送化”

的原则进行标准化建设。 拌和站选址必须在公路用地范围以外,交通方便,接近水源、电源,远离居民区和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区,尽量靠近施工现场和施工段落。

(2)选址规划应确定拌和站规模及位置,编写建设规划方案,内容包括位置、占地面积、功能区划分、场内道路布置、排水设施布置、水电设施设置及施工设备型号、数量等。规划方案经监理单位审批同意后实施。拌和站建设完成后,报监理单位进行验收,合格后才能开始生产。

(3) 对投入施工的混凝土拌和设备均应安设终端数据采集模块,对各种骨料用量、 水泥用量, 及拌和时间进行监控。拌合站要根据水泥用量多少合理规划拌合设备,每个拌和站至少安装两套以上拌和设备。

(4) 水泥混凝土拌和站应满足本合同段主体工程施工需

要,设置一座满足高峰期水泥混凝土供应的大型拌和站,主

体工程混凝土必须实现集中拌制。水泥混凝土拌和设备采用

履带式拌和机拌和,拌和能力应符合投标时的承诺,主拌和

站拌和机型号不小于1200 型,且必须配备计算机及打印设

备。

(5)拌和站建设应综合考虑施工生产情况,合理划分拌和作业区、材料计量区、材料库、运输车辆停放区、试验区、石料堆放区及生活区,内设洗车池(洗车台)、污水沉淀池和排水系统。生活区应与其他区隔离,生活用房按照驻地用房标准进行建设。

(6)拌和站应采用封闭式管理,四周设置围墙, 安装视频

监控系统, 设置避雷设施和消防通道, 入口设彩门及值班室。

自建活动板彩钢房必须使用全新阻燃等级为A 级的材料, 院

墙的周围有符合中建标准的CI标志。

(7)拌和站设置拌和站简介牌、 操作规程、消防保卫牌、

安全警告警示牌等,标识、标牌设置按照中建形象视觉识别规范手册。拌和站标明负责人姓名及主要人员组成情况,悬挂

操作规程和主要技术指标。

四、实施规划

(1)本项目起始桩号K7+500-K15+000,全长7.50km,位于中牟县境内,起点位于朱固村北,穿过雁鸣湖镇区后,至张庄南折向西南。本标段主要为路基路面7500m,新建涵洞10道(圆管涵4道、盖板涵3道、箱涵3道),平面交叉设置6处。路基工程路基填筑730247立方米、路床处理200704立方米;涵洞10座;清淤81744立方米,换填碎石81744立方米,填筑砂砾土53299立方米;水泥稳定碎石696478平方米,沥青路面446460平方米,浆砌片石8079立方米。根据项目情况,项目部选址为靠近主线的原朱固社区小学内,一楼为办公区域,二楼为住宿区,根据项目特点配备相应功能试验室,开展试验检测工作。驻地建设按照集团公司的CI管理要求实施。

篇7

[关键词]制造企业 目标成本管理 应用

近年来,随着供需矛盾加大,下游市场需求萎缩及矿石资源约束的加剧,我国钢铁工业企业普遍面临着产品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滑的严峻考验,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竞争力。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对企业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成本管控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目标成本管理以“市场可接受”的成本水平作为企业各个管理环节成本控制和考核的标准,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成本的改善,对企业转变成本管理观念、改进成本管理方法和提高成本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目标成本管理的内涵

目标成本法是以市场价格的预测和目标利润为起点,“倒算”得出市场可接受的成本水平即企业要实现目标利润而应达到的成本目标,目标成本法的一个最基本的公式是:目标成本=目标价格-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的达成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每一次的循环都是通过各种措施对各个环节的一次“挤压”,直至目标成本实现。目标成本的达成循环如下图1所示:

图1 目标成本达成循环图

二、我国钢铁企业成本管理中暴露的问题

2008年,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钢铁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市场骤变的环境下,钢铁企业在成本管理中暴露出了一系列与市场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成为企业快速走出困境,提升市场竞争力,创造优秀经营业绩的关键。

1.成本管控周期滞后

我国大多数钢铁企业推行年度预算和季度滚动预算相结合的预算管理模式,在市场波动较小的情况下,季度成本预算可以根据最新的前提,对年度预算进行修正,引导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适应环境变化。但金融危机以来,常常出现季度预算执行一个月后,企业的产品价格等主要生产经营前提已经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季度成本预算的水平已不能反映现时生产经营环境下的成本水平,无法支撑公司决策和指导现场生产。专业部门对成本管理的支撑有待加强

成本管理需要营销、采购、设备、能源等各专业管理部门的参与策划和推进,由于以往预测周期较长,预测期前提的变化趋势较难把握,各专业管理部门参与公司成本预算管理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专业部门有关预测前提的制定缺乏大量的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基础,公司层面对专业预测前提条件的审核力度不够,预测精度偏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成本管控的效果。标准成本管理制度缺乏市场驱动

标准成本虽然反映了企业产品的真实成本需求,有效减少了企业内部的低效和损失,但标准成本没有考虑外部市场对成本的“可接受度”,尽管企业成本水平在纵向维度上不断改善,但由于没有引入市场价格机制,企业的成本水平控制在标准成本水平之内,也未必能够确保企业目标利润的实现。标准成本管理缺乏市场的驱动,减弱了公司各项成本改善工作的力度及成本管控对市场的应变性。成本改善工作的实效性不强

深挖成本改善潜力是企业提升成本竞争力的一项持之以恒工作,钢铁企业成本改善项目的设立与市场变化的结合度较弱,一般以上一年的成本水平作为标杆进行成本改善项目效益贡献的计算基准,成本改善项目目标的挑战性不高;另外,成本改善工作重项目设立,轻过程管理,成本改善任务没有层层分解和落实到每位员工,员工没有感受到市场的压力,成本改善工作缺乏项目支撑体系和组织体系保障。

三、宝钢目标成本管理的实际应用

2008年,宝钢以“市场倒逼”为核心思想,推行了基于标准成本的目标成本管控模式,根据市场形势和目标利润的要求,按月制订和下达目标成本,建立目标成本分解落实支撑体系,并通过成本标准的滚动修订,固化前期成本下降的成果,使公司的成本管控进入良性循环。

1.专业管理部门协同,缩短成本管控周期

依托营销、采购、生产制造、设备、能源等专业管理优势,紧贴市场形势,按月制订和下达目标成本,解决了以往成本管理周期过长,与市场偏离较大,管控时效性差的弊病。首先,根据营销部门提供的销售价格预算和公司目标利润预测,采用倒算法确定公司预算期内的目标成本总额。其次,根据产量计划、原燃料使用计划、能源介质用量计划、检修计划,维修费用预算等一系列前提及成本标准的修订,编制公司的分工序、分产品的成本预算及公司总成本预算。最后,目标成本总额与成本预算的差额在生产厂、设备维护、管理服务、营销环节进行分配,使公司的月度成本预算水平满足目标成本的要求。目标成本管理与标准成本紧密结合,相互推动和促进

目标成本管理与标准成本管理有机结合,取二者之长,补二者之短,在目标成本制定环节,将市场可接受的成本水平与基于现有工艺、技术规范等真实成本需求的标准成本有机结合和综合平衡,使目标成本的制定相对科学、可操作性强。同时,前期目标成本落实过程中实现的生产技术经济指标提升、工艺改进和费用下降的成果在本期成本标准的修订中予以固化,实现了成本改善的良性循环;在目标成本分析和评价环节与标准成本管理相结合,目标成本管理的责任中心与标准成本制度下标准成本的制定、实际成本的收集和成本分析的责任归属相吻合,便于目标成本的归集、分析和评价,有效提高了目标成本分析的深度和绩效评价的科学性。月度成本标准审定分析过程如表1所示:

表1 ××月××成本中心成本标准修订审定分析样表建立全员、全方位的目标成本落实体系

表2 炼钢厂目标成本落实过程

以市场接受为底线的目标成本下达后,为确保目标成本的完成,各单位要分解、制定相应的成本改善措施和项目,不断挖掘成本改善的潜力点,将成本压力传递到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以此为出发点,宝钢建立了全员、全方位的目标成本落实体系,形成了纵向按产品形成过程、横向按管理职能两个维度协同的目标成本落实体系。首先,目标成本下达后,各厂部结合各自的生产组织特点,对目标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作业区和班组和具体负责人,充分发挥基层员工的作用,实现了目标成本落实的纵向到底。炼钢厂纵向目标成本落实体系示例如表2所示:

其次,公司层面从直接支用成本的角度出发,对公司成本构成进行分析和梳理,针对需重点控制的费用和成本,确定了覆盖原料采购、生产制造、设备维护、能源成本、期间费用等环节的成本改善项目,并构建了公司分管领导挂帅、职能部门总体策划、责任单位组织推进相结合的成本改善体系,横向目标成本的落实有效支撑了纵向各产品目标成本的实现,实现了目标成本落实的横向到边。

四、目标成本管理的效果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目标成本管理推进,宝钢在经营机制转变、可控成本下降、关键技术经济指标提升、经营业绩提高及全员成本意识提高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效果。

1.促进经营机制的转变和管理流程的优化

目标成本管理的实施,使公司认识到必须建立以市场和用户为导向的

经营管理机制,认真审视并切实转变与公司发展不相适应的观念、习惯和行为,进一步优化经营机制和管理流程。公司通过管理机构变革,对重叠管理职能进行合并,减少管理层级,降低协调成本和管理成本,大大提高了市场的响应速度。可控成本费用同比大幅下降,关键技术经济指标不断刷新

2009年,宝钢的铁水成本在国内主要钢铁企业中排名由2007年第6名上升至第2名;107项关键技术经济指标中有39项刷新历史最好水平,刷新率36%;宝钢股份公司实现利润72.62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目标的121%,利润总额在国内钢铁同行中排名第一,实现了年初制定的“行业领先”目标。

促进全员成本改善意识的提高和节约文化的养成

目标成本落实过程中的纵向和横向协同支撑体系的建立,将目标成本倒逼到班组和个人,通过目标的层层分解,将成本压力传递到每个员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员工立足岗位自主、自发开展成本改善的积极性,员工的成本改善意识大大提高,公司内部的一种“成本节约”习惯和文化逐步形成。

参考文献:

[1]陈胜群.论日本成本管理的代表模式-成本企画.会计研究,1997,(4).

篇8

对于施工项目而言,质量目标就是满足业主提出的质量要求(优良工程、合格工程)以及有关施工验收规范和设计要求。质量控制的范围涉及到项目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各个环节.项目质量受到质量环各阶段质量活动的直接影响,任一环节的工作没有做好,都会使项目质量受到损害而不能满足质量要求.质量环的各阶段是由项目的特性所决定的,根据项目形成的工作流程,由掌握了必需的技术和技能的人员进行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使质量要求转化为满足质量要求的项目,并完好的交付给业主,还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用后保修服务,这是一个完整的质量循环,为了保证项目的质量目标,这些技术计划必须在受控状态下进行。

一、质量管理目标的运用

1、质量目标管理的依据

为了适应市场变化,提高企业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使企业在综合实力和质量管理上持续健康、稳步地发展,提出了“建精品工程,树企业形象”的企业工作方针。为此,我认为在建筑产品市场化、产品质量成为企业生命的今天,在建筑施工质量上引入目标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目标管理是50年代由美国的德鲁克提出的,其基本点是以管理活动的目标为中心,把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的任务转换为具体的目标加以实施和控制,通过目标的实现,完成经济活动的任务。目标管理重视成功的管理,重视人的管理,它实际上是参与管理和自主管理,这正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特性。

2、质量目标管理的基本方法

根据建筑工程施工的特点,整个施工质量管理都是以工程项目为中心开展的,因此,施工质量管理目标的制定、完成都是一个完整的链接。

2.1人的管理是重点

目标管理重视人的管理。任何企业的一切经济、生产活动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所以在推进建筑施工质量目标管理过程中,要组成一个由企业主要领导负责,各部门有关人员参与的质量管理小组,来制定目标,确定项目班子,解决难题和协调各方面工作,从而保证质量目标的顺利实施。“以人为核心”。人是质量的创造者,质量目标管理必须把人作为管理的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观念;提高人的素质,避免人的失误;以人的工作质量保工序质量、促项目质量,最终达到质量目标的实现。

2.2 组织一个符合质量目标要求的管理班子

建筑施工质量目标管理的制定和实施,最终落脚点是工程项目部,所有实际质量的控制与质量目标的要求,也基本取决于项目管理班子的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因此,在质量目标管理中要配备一套善管理、懂管理、精管理符合质量目标要求的管理班子,严密编制符合质量目标的施工经济且织设计,确保工程项目总体施工质量和主要分部均能符合目标要求,建立不同层次的质量目标责任制。

2.3 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目标制定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必须切合企业的实际,主要是根据企业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状况、质量保证体系的执行能力等。其次要了解国家的有关法令和质量体系要求,以及竞争对手情况,建设单位资金与工程的合同要求等,由企业主管领导组织质量管小组,讨沦拟定目标,再在企业职代会上确定目标,这样才能防止目标的制定不切合实际,使目标制定空泛无物,导致目标实施困难,最终落空的局面。

2.4 合理的分解目标

目标制定后,应自上而下的分解展开。具体应该是:将企业的质量目标,按企业的机构设置和组织层次依次分解,形成自上而下层层保证,相互联系、一层接一层、一环套一环,即分解到(按我们公司来说)机关各部、室、各项目部、分包单位、班组和岗位,最终落实到人。做到目标分解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总目标与分目标上下贯通,融为一体;并注意各分目标之间在时序上的协调严衡。

2.5 目标的实施和经济责任

目标分解不等于责任落实。落实责任是定出责任人:主要负责人、次要负责人和关联责任人。要定出检查标准,也要定出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手段和各种保证条什。目标落实,最终要的是建立质量目标责任制。实行质量目标责任同经济责任紧密结合,用经济责任制定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施,使目标责任制度化、规范化,形成对质量目标管理与考核的机制,推

进至质量目标管理的实施。一是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直至落实到岗位和人。明确目标责任和经济效益的考核措施,充分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对目标的执行过程进行调控。即监督目标的执行过程,集团公司质量目标管理班子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对目标的实施进行检查,检查目标工程质量状况是否符合目标要求,发现偏差要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及时进行协调和控制,同时检查质量目标责任的落实情况,对质量目标执行好的项目进行适当奖励,由此激励各单位、各项目部及全体员工质量目标管理的重视。

二、工程目标控制

建设工程投资控制的目标,就是通过有效的投资控制工作和具体的投资控制措施,在满足进度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力求使工程实际投资不超过计划投资。

建设工程进度控制的目标就是通过有效的进度控制工作和具体的进度控制措施,在满足投资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力求使工程实际工期不超过计划工期,或整个建设工程按计划的时间动用。

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的目标就是通过有效的质量控制工作和具体的质量控制措施,在满足投资和进度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工程预定的质量目标。为了取得目标控制的理想成果,可以在建设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采取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合同措施等四方面措施进行管理。此外,还要协助业主确定对目标控制有利的建设工程组织管理模式和合同结构,分析不同合同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对每一个合同做总体和具体分析等。

三、目标与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

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是对单位工程、单体工程或单项工程编制的施工进度计划的总称。由于它所包含的施工内容比较具体明确,施工期较短,故其作业性较强,是目标管理的直接依据。

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依据是“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施工总进度计划和施工方案、施工图和施工预算、施工现场条件、资源供应条件、气象资料”等。

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应包含的3项内容,包括:编制说明,进度计划图、资源需要量计划、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进度计划图(或表)。如果编制成表,表头的内容是:分部分项工程,单位,工程量,用工工日数(或机械台班数),人数(或机械数),每日工作班数,工作天数,日程进度线。如果编制成图,除包含前述的表中内容外,还应编制网络计划图。资源需要量计划根据进度计划图(或表)进行平衡编制,用以保证进度计划的实现,必须做到积极可靠。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是根据“项目管理实施规划”中的“项目风险管理规划”和“保证进度目标的措施”调整并细化编制的,应具有可操作性。

四、目标责任的建立与考核

目标责任制的建立,是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实行质量目标责任同经济责任紧密结合,用经济责任制度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施,使目标责任制度化、规范化,形成对质量目标管理与考核的机制,推进质量目标管理的深化。

具体实施包括:首先,层层签订目标责任制,即企业对各基层主要领导,各分公司对各项目部,各项目部再分解到各施工人员,明确目标责任,制定经济利益的考核措施,充分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第二,过程检查。由企业组织有关人员对质量目标的实施中途进行检查,检查目标工程状况是否符合目标要求,同时检查质量责任的落实情况,为最终考核提供资料。第三,实行目标过程达标率和最终实现率考核制度。除了对工程项目单项质量目标考核外,还进行总量考核,以此提高质量目标管理的总体水平。即总公司对各分公司或各分公司对各项目的工程质量目标进行过程达标率与最终实现率的考核。

五、结束语

目标管理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管理方法。而管理除了施工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内部条件外,还要靠建筑市场规范化的外部环境,两者缺一不可。建筑企业应通过ISO标准认证为契机,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管理好比内功,“练好内功”可在建筑市场的大擂台上立于不败之地。建筑市场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不够规范的建筑市场也给施工企业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政府要加大建筑市场规范化的监管力度,使一系列建设工程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实施得以全面落实。

参考文献:

[1]阚学林.方针目标管理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7,(15).

[2]孙秉正.建筑施工质量目标设计与管理[J]. 福建建筑,2006,(3).

[3]李昌宇.建筑施工过程中四大控制目标及项目的施工管理[J]. 中国科技信息,2005,(17).

[4]武文钰.浅议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目标管理”[J].建筑安全, 2008,(3).

篇9

关键词:质量目标 建筑工程 工程质量 管理控制

建筑项目的质量关系着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和安全系数,质量优异的建筑物,可以在使用多年后依然坚固如一,反之,则会危害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建筑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建设项目质量目标管理的作用,把好建筑物的质量关。

一、质量目标管理的意义

建筑项目的质量目标管理是通过对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影响工程质量的不同环节和多种因素加以管理,使建筑物符合设计要求与质量标准,并满足使用者的需要,达到实现建筑项目质量目标的目的。

所谓工程质量,是指工程能够向使用者提供其生产生活所需的功能以及相应的使用价值,并符合项目的设计、达到要求的质量标准。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人为因素、材料因素、机械设备因素、施工工艺因素以及自然环境因素,这五种因素中的任何一种出现问题,均会对工程的质量造成不良的影响,最终降低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度。同时,众多的影响因素也扩大了工程质量的波动范围。而建筑施工项目的竣工检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检查出工程中一些隐蔽施工环节的质量问题。因此,在建筑项目的施工环节中的实行完善的质量目标管理方案对提高工程的质量、确保项目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保障建筑物的使用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质量目标管理的原则

首先,建筑项目的质量目标管理应遵循用户至上的原则。与其他产品相同,建筑施工产品同样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产品,并拥有特定的使用功能。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是否完善,质量是否过硬,直接影响着国家的财产安全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同时,建筑工程的建设是为了满足使用者的需要,换句话说,使用者的需要便是建筑物存在的基础,这意味着建筑物的功能应当符合使用者的要求。因此,用户至上就成为了质量目标管理要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

其次,建筑项目的质量目标管理应遵循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建筑项目工程在的生产上具有流动性、单件性、投入高、周期长的特点,而产出的产品则具有固定性、多样性、社会性等特征。建筑项目的这些特殊性要求其在施工的过程中便需要尽可能的保证工程的质量,而不是在项目完工之后再进行补救。因此,在建筑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应当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加强质量目标管理的事前计划,注重施工前的预防措施,将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相结合,减少施工过程中质量问题的发生几率,对于易产生质量问题的施工部位或施工环节,应重点进行防控,以保证工程的质量。

第三,建筑项目的质量目标管理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主体,是所有工作的完成者,因此,在对建筑项目进行质量目标管理时,应考虑到人在实现工程质量目标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从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强化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等方面入手,减少人为因素给工程质量带来的不利影响,从根本上控制建筑项目的施工质量,保证建筑项目达到预定的质量目标。

最后,建筑项目的质量目标管理应严格遵守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坚持质量标准,并不断改进管理措施,做到人性化管理与科学管理相结合。项目施工中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质量目标管理应当把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与道德修养纳入管理的范围,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保证工作人员爱岗敬业,遵纪守法,严格按照标准的程序进行施工作业,不盲目不浮夸,切实保证工程的质量符合相关质量标准。同时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应坚持根据质量目标管理的效果,不断总结经验,结合科学的理论指导,改进质量目标管理的方法,完善建筑项目的施工管理。

三、加强质量目标管理的方法

1.加强对人为因素的管理与控制

人为因素是造成工程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质量目标管理的首要措施就是加强对人的管理。在建筑项目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应建立一个由专业人员负责的质量管理小组,对施工的过程进行监督,并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各类质量问题。在人员方面,完善对工程施工人员的管理,保证其拥有相关的从业资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并加强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与思想政治教育,保证施工人员的技术过硬,思想过关。在管理方面,细化工程质量责任的分配,将工程质量责任落实到人。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工作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其责任感,确保工程的质量达到标准。

2.加强对材料因素的管理与控制

工程使用的材料是保证工程得以建成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着工程的结构刚度和强度、外表及观感、使用功能及安全。加强对材料因素的管理,保证材料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目标管理的目标之一。因此,在建设项目施工的过程当中,应完善对建筑材料的质量检验措施,保证工程所使用的材料均能符合相关质量标准的要求,避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现象的发生。同时,严格控制建筑材料采购的全过程,尽可能采购质优价廉的材料,取得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质量的效果。

3.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维护与检修

建筑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机械,是保证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的前提,如果施工设备出现问题,将会给工程带来极大的损失。因此,在进行质量目标管理的过程中,要对机械设备的使用及维护状况加以重视,确保设备的使用条件与使用方法符合相关要求,并完善设备的检修工作,从而减少设备故障的发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最终达到提升工程质量的目的。

4.加强对施工工艺的优化

在建筑项目的施工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施工工艺不仅能够减少工程建设所需的时间,提高建设项目的施工效率,而且还能够提升工程的质量。因此,对施工工艺的管理是完善的质量目标管理制度不可缺少的要素。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应当时时关注相关工艺的最新进展,将成熟安全的新型技术应用到相应的施工环节中去,同时加强对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保证建设项目的工程进度与工程质量。

5.加强对自然环境因素的预防

建筑项目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程的质量,不同的地质状况、气候和水文条件,均对工程的施工工艺有着不同的要求,一旦施工工艺选择不当或施工的操作不符合规范,便会严重的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同时,由于自然因素具有多变性、不确定性以及不可抗拒性等特点,使得在工程质量目标管理的过程中,自然因素影响的管理需要遵循防范大于控制的原则。因此,在施工前,建筑单位应认真调查当地的自然环境状况,以便于在施工的过程中,及时采取相应施工工艺和预防措施,减少自然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不利影响,确保在不利的环境状况发生时能够将损失降到最低。

总结:

在建筑项目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实施质量目标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提高工程的质量,并对缩短工程的工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因此,只有不断的对工程质量目标管理的方法进行完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辉.谈质量目标管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运用[J].陕西建筑,2007(7)

篇10

关键字:建筑工程质量,质量监管,质量评价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quality of the project in relation to the building use fixed number of year and use safety,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represent the building the quality of enterprise and management level.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quality control mode from "third party (government) quality supervision" to "completion acceptance record mechanism" change, the quality supervision department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are no longer the rank appraisal. Implement quality supervision department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evaluation become comprehensive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Key wor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the quality control, quality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TU2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的质量现状不容乐观,合格率不高,一些工程存在隐患,对质量通病的治理成效不显著。国务院批准颁布的《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提出两步目标要求,指出要保证质量,关键是严格遵循国家标准或规范。今后要努力提高建筑工业化水平,发展专业施工队伍,推广应用新技术,实现两步目标。

1 质量体系的建立

(1)根据公司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编制本工程质量计划,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建立由公司总工程师领导、项目质量、技术负责人负责的质量管理机构,使整个质量保证体系协调运作,工程的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2)项目严格执行"四交底"制度:质量标准交底、操作要求交底、技术措施交底、自检互检交底,交底必须明确无误,双方都要在交底书面资料上签字。

(3)定期召开工程现场例会和质量情况汇报会,及时通报质量情况,保证各级管理人员掌握质量动态,坚持样板到路,树先进、学样板、上水平、超前示范,以点带面。

(4)实行目标管理,进行目标分解,按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把责任落实到相应的部门和人员。除公司质量监督部门和项目技术负责人外,现场另安排专职质监员跟班作业,分别对重要施工对象,施工难度大的部位等施工作业进行跟踪监控,并严格按照公司质量体系文件规定,使项目各部门到各施工班组,层层落实质量职责,明确质量责任。

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理论

建筑项目实体的形式,从施工准备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需要经过若干个工种的施工,而每一个工种又需要历经若干道工序。为了便于控制、检查和鉴定每个施工工序和工种的质量,需要将一个单位工程分为若干分部工程,每个分部工程又划分为若干个分项工程(或检验批)。分项工程质量其评定的主要内容包括:保证项目、基本项目和允许偏差项目。按照我国现行的标准其评定的等级只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个等级。合格的建筑工程质量应满足以下条件:

保证项目必须符合相应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规定。

基本项日抽检应符合相应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合格规定。

允许偏差项日抽检的点数中,有80%以上的实测值,在相应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允许偏差范围内。分部工程的质量以各分项工程的质量来综合鉴定,分部工程所包含的分项工程必须全部合格。

3 国内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指标

质量评价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运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公正、客观地评价工程质量的状况,为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分析、研究基础资料、从而掌握质量动态,以便对每个时期制定科学的决策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实行目标管理,达到预测、预报、预防的目的,全面提升工程质量。同时也为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提供统计信息,对施工企业健康发展起到信息导向作用。

我国在2002年以前依据《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编号GBJ300-88进行建筑安装工程质量的检验标准。现行的建筑工程质量验收依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31]进行。该标准于2001年7月20日,2002年1月1日实施。新的验收标注体现了国家只对工程质量提出最基本的要求,保证工程质量不出现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但这并不意味我国就不鼓励施工企业开展质量创优。现行的建筑工程质量评价可以参考《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GB/T50375-2006)[32]进行,该标准于2006年7月20日,2006年11月1日实施。本标准适用于建筑工程在工程质量合格后的施工质量优良评价。工程创优活动应在优良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施工质量优良评优的基础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4 施工过程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基于过程能力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思路如下:

(1)从上至下识别关键成功因素整个指标体系构建将借助关键成功因素法识别影响质量的关键成功因素。首先通过调研与访谈,确定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管目标。然后识别所有成功因子,采用逐层分解的方法找出影响质量监管目标的各种重要施工过程,以及影响过程的各种因素以及影响这些因素的子因素。

(2)从下至上计算过程能力指数。由于关键绩效指标的可度量性,在识别出关键绩效指标后,还需要对其进行度量。在识别关键成功因素以及采用过程能力指数对测量指标进行度量后,就可以构建相关的模型对整个建筑工程质量进行评价,这里将采取层次分析法进行建模。

5 建筑工程全面质量评价体系的实施

5.1 实施原则

(1) 循序渐进。

在由建设部组织的一些工程质量抽查中应用,并在进一步完善其指标和标准之后,从政府投资工程领域着手推广,在建立一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之后方可推广到私人投资工程中去,而且推进的原则必须是自愿参与。

(2) 区别对待。

我国推行建设工程质量评价的重点应该放在政府投资工程和住宅工程方面,这样既抓住了工程质量管理的主要矛盾,也体现了我国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在新形势要求下的全新定位,而不再是过去的“大包大揽”型管理。

(3) 评价信息化。

在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实现了建筑质量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应该同以上信息系统结合,共同构成质量监管平台,完成质量平台中数据整合与信息的功能。

5.2 与现行制度的关系

为了保证质量评价过程的独立性和公正性,确立质量评价的地位,必须将质量评价与如下制度或工作明确的区别开来。

(1)与法定的工程质量保证程序的区别。虽然建设工程质量评价数据来源于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与验收,但是经过建设工程质量评价并不意味着工程无须经过上述法定程序的检验,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建设工程质量评价的结果不是工程项目的“合格证”。

(2) 与政府管理部门的监督执法过程的区别。建设工程质量评价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现工程实体质量以及各方质量责任行为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只能影响评价分数的高低而不足以作为执法人员的处罚依据。把评价过程与监督执法过程区别开来有利于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3) 与“优质工程”的评选的区别。质量评价的分数反映的是项目建设过程与各方质量工作相对于评价标准的符合程度,根据目前设定的标准,也可以认为分数反映的是工程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情况和水平。政府可以在评优过程中,将评价结果作为重点“评优”指标考虑,但这并不能等同于工程质量的“优质证明”。

5.3 组织与实施

从短期来看,建设工程质量评价可由政府部门以质量验收、质量抽查的形式来组织和实施。然而,要保证建设工程质量评价的长远发展,则必须逐步树立其权威性与公信力,这就对质量评价组织与实施的规范性与制度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评价结果能够真实的反映工程质量水平,并能够及时、准确的反馈给政府、市场和社会,具体实施评价的人员十分关键。为此,工程质量评价人员或机构必须首先具有一定的专业资质和技术水平,并且独立于项目建设过程,不能与工程建设主体各方存在利益关系。

施工阶段质量可由具备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独立性机构或人员担任质量评价,同时在初期评价人员在对质量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的使用质量监管平台中已有的数据,不需要进行独立的评价。在大规模展开质量评价之后,需要完善质量评价指标和方法,增加部分定性化的评价指标。此时需要组织专业的评价队伍,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评价。随着工程质量监督由质量等级核验制向竣工验收备案制转变,建设单位代替了政府成为质量评价的主体,建设单位根据需要参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等级评价。

6 结语

由于建筑工程本身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建筑工程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同样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知性,建筑工程质量评价体系的最终应用,仍然需要大量现实数据的支撑与论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朱宏亮.建设工程质量白皮书编制方法研究[R].课题报告2004.

[2]张检生.工程质量管理指南[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