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计数法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11 17:3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计数法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计数法方法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规律;教学方法

今天的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人,电脑的知识与网络技术应该成为他们的基本素质。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把信息技术知识既深入又活泼生动地教给学生,学生又该如何学习信息技术,很值得我们研究。我在这七年的教学中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做了一些实践的探索,认为探索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规律,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策略是教学的重要任务。

下面谈谈我的一点个人己见。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其价值在于学会使用它去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同时它也是一种“工具”,然而在功能上它很强大,复杂了些,只要我们真正理解、掌握了它的应用,就能够体会到它的优越性;

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理念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寻求教学策略。其次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变为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学生的“组织”、“引导”、“帮助”、“促进”者,努力去创设教学情景,设计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的目标。

三、获取教学信息,形成教学思想、思路

1、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善于从学生了解需要,认识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兴趣所在,使其转化为教学中的教师的思想资源,教育源泉,做出正确的教学设计;

2、要能够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体验教学的全过程,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教学需要改进的内容,及时总结,形成可行性的教学策略、方法。

3、操作中的表现:A、能够经常问:怎样操作;B、能够经常说:“为什么这样操作C、问一问:还有其它的方法吗?D、会不会应用操作——>创新。

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策略;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做好课堂的有效调控,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有序而不乱,严而不沉闷,有的放矢;其次在教学内容处理上,通过情景提出相应的任务以后,将实现的过程给学生,相信学生,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以自由(但不是放松)教师做好发现问题、帮助解决的任务,促进学生能够实现任务,必要时加以强调、总结;强调的是错误的方法、习惯、学生的意识错误;总结的不是具体的操作,而是任务的实现方法、思想,创新意识的养成;提高的不是操作技巧、而是处理信息的知识、方法、能力、信息素养的综合素质。

五、组织协作学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

协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如五年级的学生制作演示文稿时,我对学生进行分组,四个同学一组,同组的同学各有分工,互相配合,有专门选图片的,有整理文字的,有技术支持的等等。学生间语言更贴近,更能沟通,互教互学。练习一阶段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展示好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讲解。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胜心,当然自觉性、自信心也随之增强,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因为对于一项集体活动,只有合作愉快了,才有可能获胜。在协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仅是竞争的对手,而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

六、建立评价机制、保证教学效果

本着“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评价思想。一、评价方式:首先从课堂评价入手,对学生的作为做出合理的评价,对优秀学生给予表扬,在肯定他们成绩的同时,要更进一步提出创新要求;当然不好的学生我们更要从多角度肯定他们的长处,积极引导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树立信心。再者经过阶段的学习,我们要能够对学生、教学情况有一个阶段性的认识,找出不足,调整教学,同时注意总结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的建立,信息素养的培养。最后学习结束要进行总结性的评价,明确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掌握的信息技术对我们学习、生活能够带来的帮助。二、评价内容:首先是知识的评价,要求能够掌握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再者是能力方面的评价,操作能力是基础,应用是根本,具有学会迁移知识、操作的能力,具有学习思想、作品创作、学习应用的能力。三、评价策略:建立和内容、方式相适应的思想、方法,做出评价结果;可以建立学生平时表现档案、学习成绩档案、作品的创新。

篇2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电脑不再是一种高级、奢侈电子产品,而是成为一种极为常见的办公、生活常用电器,与之发展的还有互联网,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信息途径。因此,现代的孩子,特别是城市里的孩子,在上学之前,就早已接触过了电脑,对电脑这一事物已不再完全好奇。但是,在家里时,孩子用电脑,往往是用来娱乐,在学校的信息技术课上,变成知识的传授与信息技术的学习时,这门课在孩子的眼中便不再好玩。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上,如何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让孩子们对这门课感兴趣,就成为摆在信息技术课教师面前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这样一些在信息技术课上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之前,对电脑是充满兴趣的。但是,到信息技术课上,要按照老师教学的内容来学习,学生就会觉得这门课很枯燥,不愿意再学。

例如信息技术课开始的指法练习,如果老师一上课就让学习手指在键盘上的摆放;讲解打字要领之后,就让学生练习,并以一定的速度来考核学生,学生的学习必然无趣的。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用指法练习中的游戏学习方式来引入。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的。

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比较多,学生对相对枯燥的基础知识却普遍感到乏味,学生虽对计算机的兴趣值颇高,但对教师讲起理论知识却不感兴趣,任凭老师费尽口舌、筋疲力尽,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仍似是而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通过游戏引入信息技术的学习,学生就可以在兴趣中自觉不自觉地学会了指法练习,并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敲击键盘的速度。

二、给学生的学习以鼓励和肯定,让学生有学习信息技术获得感

在现代教育中,赞赏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肯定。赏识,不仅让人会对学习的内容有信心,更因为肯定,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或闪光点,也会让人有付出之后的成就感。因为得到别人的赏识,因为有成就感,自觉不自觉中给学习者一种方向,觉得他会做好这方面的事情,从而对自己做这件事充满信心,因此,他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对待一项学习任务,其必定是高效的,也是卓有成效的。人们常说,好的孩子是夸出来的。好的学生也与老师的赞赏是分不开的。几乎没有一个孩子是在一味的否定中脱颖而出的。

或许有人说,孩子在打电子游戏时,看Flash时,表现得特别积极,但是一到信息技术课上,一到学习指定的内容时,学生一点学习的兴趣都没有,就会表现得很笨。哪里有什么赞赏的地方。其实不然,对于学生的赞赏,一是要求老师要有一双会发现学生闪光点的眼睛,另一是赞赏要准确、到位,确实是孩子这方面表现有别于他人的,而不是泛泛而谈,即使老师赞赏了,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这是自己的长处,甚至不认同这是自己的长处,这样的赞赏就是无效的。其实,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往往是问题很多的,没有问题的孩子才是真正有问题的。正因为孩子有问题,才让老师来进行教育。所以,作为教者,就极其需要在问题中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具体到信息技术课上,孩子的确对玩感兴趣,对打电子游戏感兴趣。在打电子游戏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发现这个孩子打游戏打得特别好,同样的游戏第一次玩,他就能比别人过得关多,就说明这个孩子的思维和判断特别快而且特别准。对此,我们就需首先对此做出肯定,告给他思维快且判断准特别适合当领导,这样的领导不仅能够当机立断,而且能够抓住机遇,获得很大的生存空间。而要实现这一切,就需要有相当的科学知识,而不是打游戏。信息技术就是现代生活和未来社会中最重要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一,所以一定要好好利用自己身上的长项,将之发展成最有异于他人的技能。这也符合我国当前培养有个性的、有创造性专业人才的需求。

篇3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教学方法

知识经济与信息爆炸时代的来临,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是社会对小学生的基本要求。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针对小学生的群体特点,制订符合小学生成长与成才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成为教学工作者重要的工作内容。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

(一)基础性

小学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阶段,对于基础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基于目前社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结合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在课程内容与类型设计上,注重计算机技术基础操作教学、计算机基础理论概念以及信息基础理论概念的教学,在内容上较为简单、易懂,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更为重要的在于,从对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角度出发,继而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以及基础技能,凸显了小学信息技术的基础性的特点。

(二)应用性

信息技术本身具有极强的应用性特点,注重培养学生通过学习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我国教学环境的改善,政府在教育领域中的投资比重不断加大,大多小学配备了专门的微机室。在教学实践中,在结合理论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上的培养,提升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信息技术通过小学生应用技能的提升,使小学生掌握在信息海洋中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以及创新的能力,从而有助于自身对各种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小学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三)趣味性

信息技术以其本身应用对象极为广泛,在信息获取后,能够有效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由于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活泼的性格,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强大吸引力,能够提升小学生个人技能的同时,让其获得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设计上,增强了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兴趣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充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热爱,从而合理、科学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

(一)科学确定教学目标,注重小学生兴趣培养

信息技术的教材内容包含基础知识理论与基本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内容。教师应依据课程与学期目标,科学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协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引导,避免在学习中设置过于硬性的标准,以造成学生的积极性降低,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设本节课或者是本学期的重点与难点,将课程的核心知识放在教学活动中的重点位置,对于难度较大、阻力较大的学习内容,教师应设置专门课堂进行重点突破。教学目标的确定作为引领教学活动的重要工作,应结合学生认知的实际情况,避免将目标设置得过远与过大,从实际出发,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优化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环境的改善,教学活动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更应该注重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对教学效果的反馈,适时、有效地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升级,全面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其中,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对生活事件及时进行收集与记录,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展开互动,通过教学氛围的营造,提升学习效果。例如,在《走进PowerPoint》的教学实践中,可以以学校运动会等大型活动为契机,引导学生进入与退出程序,插入幻灯片、选择幻灯片以及剪贴画等操作的学习,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操作技能,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

(三)整合教学资源,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当前,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具备充足、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所学习的基础操作技术,很多小学生在课下即已掌握。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数据库、图书馆等途径,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数据,从而充实与丰富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例如,在对小学生教授“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获取相关的知识点,有效提升知识获取的能力,同时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另外,小学生性格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设置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使不同性格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教育体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小学生掌握基础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是当前社会对小学生的基本要求。教师应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技术性、应用性与趣味性,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尤其注重学生的兴趣引导,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优化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整合教学资源,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宇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之核心价值及其实现策略:基于儿童的视角[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07):44-47.

[2]皇朝琴.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分析以及教学建议[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31):40.

[3]韩兵.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4):84.

[4]张明宏.加大学生资源开发,促进信息课程发展: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创新教学实践[J].考试周刊,2013(02):127.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33-01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剧本”,编写得好,生动“剧情”引人入胜,能让学生专注于课堂学习;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乐谱”,谱写得妙,优美“旋律”能使课堂教学活动升华为艺术,让学生尽情徜徉其中。那么,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下,应该如何设计一节数学课的教学呢?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高,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可以删除或改变。

(2)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三、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足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 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在设计《秒的认识》时,要求学生:①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种=60秒,体会1秒,了解1秒的价值;②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像力,通过看一看、说 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③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问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四、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当教学目标确立后,教师就需要考虑如何来达到目标,有效的学习活动理所当然成了达到目标的最好途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更是作为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首选形式。

五、研究教学过程,探索教学顺序

教师的教学按照什么样的步骤进行,这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有助于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从一个知识层向另一个知识层提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通过听秒针走动的声音和观察钟面,先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再观看神舟九号的发射来感受秒、交流秒的知识,这样的安排,使学生知道自己对旧知识的掌握和对新知识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有序地接受新知识,进一步探索自己的未知空间。

六、精心设计练习,拓宽探究空间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同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因为学牛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练习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以,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数学练习的功能,设计练习时除了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与关键、注意题型搭配外,还应强化习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因为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爿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而开放性的练习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七、估计教学过程,预计意外事件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动态过程,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情感、态度,因此,课堂上随时有可能发牛“意外事件”。作为教师不能简单地把上课看作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而应该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每个环节设计多个具体方案,以便应付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在设计从“1秒”、“几秒”到“1分钟:60秒”这一环节时,学生出题的可能性有:

①从整点到整点的情况(例:秒针从3走到5)。

②从整点到不是整点的情况(例:秒针从3到7多2小格,从2多l小格到5)。

③从不足整点到另外一个不是整点的情况(例:2多l小格到8多2小格)。

④跨过l2点的的情况(例:从8到2)。

⑤秒针走一圈的的情况(1N:12到l2,2到2)。

篇5

一、故事法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轻松愉快的谈话能拉进师生的距离,融洽师生的关系。我利用故事谈话引入新课:唐僧师徒四人一同到西天取经,有一天,孙悟空带来了一些葡萄让师傅解解渴,贪吃的猪八戒看见了,就想挑最大串的。悟空大喝一声:“八戒,别急,每串都一样,都是8颗,我们先让师傅吃。”八戒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连声说:“是,是,猴哥。”于是孙悟空给师傅送去了一串,给沙师递过去了3串,沙师弟说:“够了,大师兄。”贪吃的猪八戒给他4串、5串、6串、7串还不够,直到8串,他才勉强地说:“够了,猴哥。”“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们各吃了多少颗葡萄吗?”通过这个生动有趣和故事,引出了本课要解决的问题,有趣的童话故事吸引着学生,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起于疑,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个个欲试,思维得到了激活和启动,同时情绪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直观操作法

法国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学具,引导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一切断了动作的思维,思维就得不到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及认识事物的规律,即:动作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如何解决故事中的问题及“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我让学生们小组合作摆正方体,摆一个大正方体用了八个小正方体,那么摆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这样的大正方体呢?我让他们每个人都动手摆小正方体,并做好操作记录,写出结果,自编口诀。各小组通过合作,不仅圆满完成了摆的任务,还总结出了正确的结论,即“8的乘法口诀”。学习过程是探索的过程,放手让学生去探索,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这里并不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的结论,而是让学生在摆小正方体的过程得出“8的乘法口诀”,这样无疑会给学生记忆“8的乘法口诀”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如此,通过小组活动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意识。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之间不同的思维方式得到碰撞,磨擦出火花。再者通过学生学具操作,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知识不是教师教的,而是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获得的。

三、规律法

在学生编完8的乘法口诀时,我让学生齐读口诀,让他们观察这些乘法口诀相邻的两句有什么规律?根据建构主义的“支架式学习方法”,即依据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不断把学生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的教学方法,我在引导学生如何得出“8的乘法口诀”时,提出“这样口诀之间有什么规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经过观察――分析――结论(即下句口诀都比上一句多8)的结论,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长智慧,长才干,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

四、多媒体教学法

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善于利用多媒体组合教学方式,将教学与多媒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创设符合学生学习的各类主题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对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做一做”的巩固练习题 “一只螃蟹8条腿,2只螃蟹多少条腿?3只、4只、5只、6只、7只、8只呢?”中,我运用了多媒体出示生动有趣的一只只螃蟹,这里面的美丽图画与色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无意注意,消除了学习中的厌倦情绪,提高了学习兴趣,对学习内容记忆犹新。总之,多媒体信息技术能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把数学知识“用”起来,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让我们的教学精彩起来!

篇6

一、减少教师工作压力

教师要改变自己传统的找资料方式,不要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找资料上,教师在以后的课堂上,运用多媒体互联网技术寻找大量的相关信息和专业知识,在讲解课本时可以先设计一些有关视频、图画等,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减少教师的工作压力,还可以为老师剩下大量的时间和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互动,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大大提高。所以教师在以后的高中教学中,将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减少时间,减少老师的工作压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和老师能够在课堂上有时间进行互动,这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双赢的。

二、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

1.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主要是针对学生信息技术课基础水平相差很大的问题进行改革措施。为了能使所有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感兴趣,我们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分层次、分班级的授课,对基础好的可以给他们增加学习知识的难度,使他们继续对学习信息技术保持热情,以便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发散思考能力;而那些基础差的就多讲些基础内容和基本技能。总之一切都是为了能够使学生们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学到真正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2.加强同学之间的互助学习。互助顾名思义就是多人之间进行相互帮助,共同取得进步。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多多合作,学习好的多多帮助学习不好的同学。这样既能使学习不好的同学得到及时的帮助,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习好的同学发现自己优势,更加对信息技术充满兴趣,使学生之间产生非常好的化学反应,全班同学共同努力、共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们对信息技术充满热情,兴趣高昂。

三、结论

篇7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科学技术得于迅速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结合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现状,探讨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探讨;发展趋势

在现代社会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所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娱乐等紧密相连。通过人们的不懈努力以及多年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逐步从过去的单一化走到如今的多元化,从过去的封闭发展到如今的全球发展,正是因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才促使我们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未来趋势充满了好奇和期望。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现状

1.发展迅速,应用广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科技生产中,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刺激了科技生产的发展,给科技生产带来了新的动力。而计算机技术通过在人们生活中和生产中的普遍应用,不断的加以完善和发展,技术得于更好的运用和创新,逐步的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质的提升,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走向专业化、多功能化。在当前社会中,走向专业化和多功能已经成为众多产业的一种发展趋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是同样如此,逐步的与各行各业的发展联系越加紧密。特别是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通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合理利用,对各行各业提高自身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人们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重视,以及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广泛运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从而带动了计算机科学的专业化发展,通过专业化的培养,大批专业化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服务于社会发展当中。与此同时,单一性的产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数据被淘汰,只有多功能的产品才能够满足当下人们的需求,正因为如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迈向了多功能的产业链当中,更好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和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1.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驱动下,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便捷和效率。与此同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计算机当前所面临的处境就是需要处理的数据越来越多以及越来越大,不仅工序复杂,还在运行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多,面对当前社会对大数据的计算需求,普通的计算机技术已经已难以满足,已成了当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但是,基于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必将经历层层突破,走向一个新的领域,未来的计算机将会是超导技术、光学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电子仿生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面对大数据的计算需求,计算机可以在实际应用当中,通过独特的设计机构、平行技术等对各种数据乃至各种指令进行合理的分析,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向智能化发展。同时,还将用智能化计算机取代人工进行生产,为人们提供便捷的服务,提升生产的整体效率,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必将走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2.高性能的发展趋势。在当前大数据的驱动下,计算机需要处理的信息数据量将越来越大以及越来越多,社会各行各业对计算机的性能要求也随着社会发展逐步提高。而当前大多计算机都是通过采用与之相通用的芯片来完成相关操作,与发达国家相对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为了给人们生活生产带来更加便捷的服务,必将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水平,特备是计算机性能上。因此,在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中,高性能的处理系统必将成为重点探究对象,只有不断的研制出高性能的计算机技术,才能够更好的满足当下时展的要求。

3.体验式的发展趋势。社会经济的发生发展,人们的消费理念不断的在变化,更加讲究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为了迎合人们的消费需求,社会各行各业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不断的改善服务理念,通过先体验,让消费者感受到产品的功能和效果后,在促使消费者购买。然而,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而言,它已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人类,以及及时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展开体验式的服务理念是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向前发展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未来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体验式的发展思路也必将成为潮流。

三、结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已成了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一部分,在未来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过程中,必将会有更多的高新技术不断涌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当中,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公逸群,闫羽,韩佐斌.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J].科技传播,2016,(16):116+160.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研究学生的学习,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往往直接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的创新首先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创新,从而产生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

“教无定法,但教定要有法”。这是各科教学必须遵守的一个通用原则。中学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开设的学科,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教学的不断深入,其教学从不规范到基本规范,教学方法从无到有,教学模式从借用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逐渐过渡到具有信息技术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

1讲授教学法

讲授教学法就是教师对知识进行系统地讲解。它是以教师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作为一种最常用、最古老的教学方法,同样适合新兴的信息技术学科,这种教学方法主要运用于信息技术常识性的知识教学。如教学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病毒预防以及计算机的用途等。这种教学方法也同样适用于计算机操作性知识的原理讲解和操作步骤的讲解,如清华版初中第一册第二单元实践5:描绘荷塘月色-巧用“画图”工具一节中,重点向同学们介绍复制、粘帖的方法,教师可先用讲授法讲解复制粘帖的在画图中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讲复制、粘帖的操作步骤。

2示范教学法

示范教学法就是教师操作,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操作的步骤和方法。它同前一种相似,也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如自然实验、科技制作、运动技巧等。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是一种重要而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应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操作姿势的示范,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操作键盘的指法、操作鼠标的指法;另一面方面是指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示范。如:讲Windows操作基础时,讲文件夹的创建,其操作步骤为:(1)进入到指定位置;(2)点击“文件”菜单项-“新建”选项-“文件夹”命令;出现新建文件夹后,进一步演示文件来的重新命名方法:(3)转换输入法;(4)把鼠标移到新建文件夹,点右键,选择“重命名”命令;(5)输入文件夹的名字;(6)确定。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仪或网络教学系统进行一步一步地演示。这种教学法能够很直观地让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操作中学到操作方法,从而完成学习任务。但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校在计算机房的投入较大,必须要有一套能够进行演示的教学系统,如计算机投影仪、网络教学系统、较大尺寸的电视机与带TV输出的计算机相连等等。

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反映,初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仍不会太长,如果讲解或演示的时间过长,内容过多,会使学生产生枯燥的感觉,使其分散注意力,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可采用分化的方法,将较大的知识点分化为一些小的、易于理解的知识点,在进行讲解或演示时,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讲解或演示一个小知识点后,让学生进行操作练习,待此知识点消化后再进行下一知识点。这样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目前的中小学的教学中,这两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较为常用的,特别是在一些理论较强的学科中最为普遍。对于信息技术这门新兴的学科,由于本学科特有的操作性、灵活性和实用性,需要学生更好的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力,而此两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和探索性,在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结构中,在教学中适用于那些基础较差、掌握较慢的同学,而对于那些基础较好、掌握较快的同学并不太适合,而在当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循序渐进的一体,特别是在初中一年级,很多内容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的,已经较好的基础的学生并不在少数,因此,在初中一年级的教学中,此两种教学方法就显得过于死板,不太合适了。

3同步教学法

同步教学法就是学生与老师同步进行操作(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同步进行操作),学生在操作中掌握所学知识和操作内容。它是一种注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也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如自然实验、科技制作等。而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和新的含义。此教学法有两种应用模式。

第一种教学模式为教师在教师机上操作(边操作边讲解),通过计算机投影仪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则跟着教师的操作和讲解一步一步地操作,直到完成整个操作过程,这种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很广,对于操作性较强的信息技术学科,针对某个具体的软件中的某一项具体的功能,有时单给学生讲,面对不断变化的界面,教师讲解难,学生听得糊涂。如果采用同步教学法,教师讲解一步,操作一步,学生跟着操作一步,教师讲解轻松,学生一听就能明白。如讲解文件的保存方法,这是讲Windows基础操中的重点兼难点之一,教师在讲这个内容时,让学生同教师一起操作,边操作边向学生讲解保存位置、文件名、文件类型等在保存中最为关键的地方,如果带着学生反复操作,还可轻松地向学生讲清楚保存与另存为的区别与联系。这种教学模式必须要求计算机教室装有计算机投影仪,这对有条件的学校来说,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效果非常好。

篇9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技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的学识、口才、智慧的综合体现。新课的导入,在课堂教学中是导言,是开端,是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桥梁。导入新课,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引出所要讲述的课题,把学生领进学习的"大门"。如果一堂课开始教师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导入新课,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集中的投入新课学习,就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导入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在于教师的灵活运用、精心设计。其基本方法主要有:

1 创设情境导入法

创设情境导入就是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把形 、情、境、理熔于一炉,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从而用一种别具一格,饶有趣味的方式来达到引入新课的目的。如三年级《秒的认识》: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有一个咱们中国最传统、重要的节日,你们都会得到压岁钱,这是什么节日?(春节)

师:(放映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课件)新年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开始倒计时了,一起来。(师生一起倒计时)

师:过年真好!我们又一次听到了新年的钟声。谁知道,刚才咱们倒数的5、4、3、2、1是用的什么时间单位?(秒)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是时、分。要计量很短的时间,就要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揭示课题:秒的认识)

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创境导入艺术,让学生"未入其文,先动其情",能够达到"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和动之以情的情感性"的交融统一,往往能产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一定的理性思考,学生在导入教学中积蓄的情感,也会转化为他们探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导入时的情境创设要巧妙精当,贴近实际生活,能够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启发他们的情绪想象。

2 设障立疑导入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的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还可以激起学生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教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疑问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应"引而下发"、"令人深思"。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节时,利用多媒体,首先让学生看到的是自行车、手推车、汽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接着再将它们的轮子换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等形状,这样学生个个笑得前仰后翻,连连摆头,而且感到非常不舒服。最后换成椭圆形的,同学们都说:"也不行,没法坐。"教师接着说:"为什么圆的轮子就行呢?而其他形状的都不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句话,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兴趣达到,寻求知识的兴趣空前高涨,这时,教师再讲新课,效果很好。

3 激情谈话导入法

就是根据低年级的儿童对彩色图画的敏感, 对小动物的偏爱,制作一些动画片,为儿童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同时配上富有启发而有趣的谈话,来提高学生参与欲望。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我制作了"小猴子找外婆家"的动画片让学生看,并配上录音:有一次,小猴子的妈妈生病了,要小猴子上山告诉外婆,临走前,妈妈说,外婆家和奶奶家的房子很像,只是稍有点不同,外婆家的房子呈正方形,奶奶家的房子呈长方形。可是,顽皮的小猴子还没听明白撒腿就跑,到了山上,看见差不多的房子才愣住了。这时,小朋友完全进入情境中,都愿意帮助小猴子,可是他们也不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呀? 于是教师趁机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4 引导观察导入法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具有说明力和真切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这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如有位教师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上课开始,投影显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用投影显示三角旗、房架后,并提问:"红领中、小三角旗、房架,虽然它们的大致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从而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

5 引用故事导入法

篇10

【关键词】:新课革 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中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项融知识性和技能性为一体的基础性学科教育,是一门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相比较它的教学理念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思想都远还没有定型,另外,由于信息技术课又具有几个非常突出的学科特点:突出的技术应用性、迅速的变化性和鲜明的社会时代性,因此,其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最初对计算机都充满着好奇,都非常想学,但随着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记忆,且枯燥无味,难度增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日益减退,这时就需要教师善于引导,根据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如果仍彩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模式进行教学,不但会使直观生动的计算机知识变得抽象、呆板,更会使学生听课时感到被动乏味,这样给教、学两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很大的。信息技术课既没有形成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又没有教法可参考。因此,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就必须探讨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下面就我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总结出的教学方法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旨在与大家探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激发式教学

兴趣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众所周知,学生特别喜爱玩游戏,而这恰恰就是学生最大的兴趣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含有不少适合学生练习的游戏。如在二年级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入门介绍中,采用计算机自带的一些游戏引入新课,展示计算机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耳目睹,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计算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进行鼠标练习的教学中,教师只进行简单的演示,而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利用“纸牌”、“扫雷”游戏进行练习,充分动手实践,结果大多数学生自己都找到了其中的一些小诀窍和一些参数的设定,这样教师再进行小结并表扬这些同学,使他们有一种自己成功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兴趣”是学生求知欲的源泉,也是启迪学生积极思维的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对学生加以引导、扶植和培养,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会和会学中不断取得进步,比如在介绍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Windows系统时,在学生不熟悉计算机的情况下,可预先示范改换桌面图案或背景、改变图标下字体的大小、随意拖动任务栏和调整窗口的大小等等,让学生感知Windows系统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又如在教计算机操作系统时,由于Windows系统的人机交互性强,有些学生在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会在上机时做出一定花样,诸如将系统桌面的图标移动或改变桌面的背景等等,这时老师可请这些学生上台给其他学生介绍他们的“经验”,这样,学生不仅通过相互传授了解更多的内容,也激发了更浓的学习兴趣。当然,也要告诫学生,一些随意操作可能会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工作,不能随意改变系统设置。

爱玩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很多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时,往往会在老师不注意时,偷玩游戏。我的做法是把学生最喜欢、最热衷的游戏引入课堂,把学生潜在的学习势能转化为动能,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单击鼠标玩游戏》的案例中,在学生已掌握鼠标基本操作的基础上,教师简单示范、讲解游戏《飞牌》,留出大部分时间给学生操作练习,不仅能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练习单击和双击操作,还能培养学生的敏锐洞察力和应变能力。把游戏作为教学的手段,以富有趣味的途径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操作经验,提高操作熟练程度。

学生在上机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有些深度,有的非常容易,中学生是个独特的群体,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心理,敏感而脆弱,很容易失去兴趣和信心,一般来说,对学习内容懂了,通了,有了学习成果,就有了自信心,兴趣也就随之萌发、高涨。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根据情况做出不同的解答、有些问题需要演示操作过程,有些问题需要简短的讨论,有些问题需要直接了当地回答,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整个辅导过程中,老师要站在与他们平等的角度,切忌不耐烦,也不要因为问题简单而嘲笑、训斥学生。

在教学中,采用兴趣激励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在浓厚兴趣的推动下学习,不仅效率高,还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价值感、荣誉感和喜悦感,从而学习兴趣进一步深化,形成良性循环。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

所谓"任务驱动",指的是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具体的、细化的"任务",通过讲解或让学生自学、讨论或操作实践等方法去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的方法是先给学生展示已经完成好的作品,把完成作品作为任务,再一步步讲解作品完成的步骤,这样用任务来激发学习兴趣,驱使学生主动学习。或者先给学生提出问题,把问题作为任务,再由学生在上机的过程中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介绍有关知识和方法前,提出一些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较密切的任务,在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贯穿渗透学习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适合课堂教学的相关游戏或其它内容。目前,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采用的就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即把每一个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来逐步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中文Word2000的功能和使用”一章时,要求每一位同学编制一份精美的班级小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1)Word2000的基本概念和如何建立编辑文档;(2)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3)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4)Word2000的图形功能;(5)Word2000的表格功能。“任务教学法”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这种教学有时不易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因此,在下达任务时,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操作过程中把握知识点,在完成任务后指导解决难点,共同归纳任务中涉及的知识、概念,使之系统化。这样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实践,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兴趣盎然地掌握所学知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

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门新课程或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在讲word之前,我就布置了一个大的任务,即学完后每人制作一份小报,进行全校评比,并颁发奖项。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我又把这一大的任务划分为小的任务。比如,学习word中的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一些各类海报,这些作品图文并茂、版式精美,其中包括了插入图片、艺术字、文本框等,还有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格式。然后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们每人制作一页小报,进行评比。如我所愿,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把学习word作为一种乐趣。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能既快又牢固地掌握。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又能在操作实践中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真正地做到了在愉快中学习。

三、协作教学

鼓励学生协作解决问题:协作已经成了现代社会一种必不可少的人的素质,没有协作能力,简直是寸步难行。在教学中我们也要在鼓励独立解决问题的同时,加强此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小组协作式学习是培养学习生协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根据情况把玉级分为若干小组,将班级信息技术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列为“小专家”,让小专家进行巡回指导,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的目标,相互之间可以采用讨论、指导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经掌握学习内容。这种协作教学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协作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在“小专家”们的“点”指导下,老师注意巡视这些同学“面”的情况,达到点、线、面结合,以点带线提高全班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之间也可相互探讨,相互切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

每节课我都挑选几个出色的学生,和我一起进行辅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解决,而且在相互讨论中,每个人还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效果不错。 转贴于

四、注重教学演示、加强同步操作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性学科。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才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就成为许多老师共同关注的问题,演示、操作同步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演示、操作同步教学法就是教师边讲解边操作示范,操作过程一步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接感知、模仿和操作,从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领会操作要领。比如,在学习窗口的基本操作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边讲解边操作演示窗口的移动、最小化、恢复、组织和关闭等,学生边听讲边进行同步操作。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亲自上机实践,既掌握了操作技能,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上机实践课,加强分层指导,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构思、创新的能力。比如,在学关于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教师自己准备设计好所在学校的信封,并适当提示基本操作要点,比如制作邮政编码方格方法,框线宽度,文字位置、大小以及颜色等,要求学生照原样制作,并鼓励他们通过软件本身的帮助系统来寻求操作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功能,把学生用机的屏幕锁定,使学生机的屏幕信息与教师机一致,这样再将教学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认识、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是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事实证明,以这种方式进行知识的讲授,学生学习的效率非常高。传统的普通学科教学是在教室中进行的,而信息技术课教学除理论课可选择在教室中,在机房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对学生进行演示,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已经成为大多数信息技术老师的共识。教师一边教,学生一边学,然后再加上教师有目的、有意义的指导和分组讨论学习,不仅让学生可以学到知识,而且还锻炼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和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训练,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提高了自学和应用能力。

五、恰当使用课件,注重辅助教学

多媒体课件以其生动的图像、声音等效果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在课堂上多是利用粉笔、黑板和幻灯,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法是教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教学软件一般具有界面生动活泼、形式新颖、直观效果强、个别化学习特点突出、操作性和交互性强等特点。利用这种软件辅助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多种感官刺激中获得认知,因此,CAI教学法备受教师关注。这种方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实施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使用教学软件,为讲授课程内容服务;其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教学软件自主学习,教师巡回指导。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教学软件只是教师优化教学效果的一种工具,教师只有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才能使CAI法真正为教学服务。

六、自主学习

创建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环境及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中,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讲解教案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找出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正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教学中突破难点,也能使学生轻易地掌握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讨论、交流、实践,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自主性过程以“先学后做”、“边学边做”为基本特征,即课前让学生超于教学进度进行独立学习,解决各自现有发展区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师生合作针对性地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之转化为新的现有发展区。这样,学生积极把学过的旧知和新知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学得轻松,也容易掌握,真正做到了轻

负担、高效率。

七、采用竞赛的形式

采取竞赛的形式不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力。信息技术老师一般一带就是一个年级的课,例如:在学习完Word后,在整个年级举行了一次用Word制作一张电子贺卡的比赛。要求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版面设计不拘一格,文字优美流畅,色彩搭配美观大方。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资料收集完后他们又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怎样将自己喜爱的图片做成背景;怎样进行一小块文字的编辑;怎样制作立体字、艺术字等等。我先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已学过的Word的编辑技巧,努力去实现他们的这些要求,不一定都能实现,但必须试试。于是他们就在机房积极思考实践起来。在老师的提示下首先成功实现了将喜爱的图片作成贺卡的背景。他们首先将图片插入到文档中,利用图片的"无环绕方式",使得图片和文字能够重叠摞放,但是图片挡住了文字,也就是说文字在图片的下方,于是使用图片的叠放次序使图片置于文字下方,这样图片设置在文字下面,然后再调整图片的大小,直到满意为止,但此时的效果仍不理想,因为图片的色彩比较鲜明,文字尽管覆盖在上面,使人有种喧宾夺主的感觉,于是,将图片的图像控制设置为"水印",最后得到满意的效果。

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我向学生引入了"文本框"的使用,在文档中适当的位置插入文本框后,只要在文本框内填写文字,就可实现在贺卡中进行一小块一小块文字的编辑。引入文本框后,学生又提出了新问题,怎样将文本框的黑边框去掉?我提示大家,在学"画图"时,有同学闹过笑话将前景色和背景色设置成同一种颜色,结果造成无论画什么都不显示。在我的提示下,学生很快将文本框的边框颜色设置成白色,使人看上去文字四周是没有边框的。

经过精心编排设计二到三节课,终于拿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我将其中做得好的作品评了奖并颁发了奖状,并利用网络教室的视频广播功能广播给其他同学,让同学们在浏览自己作品的同时互相吸取长处,互相"切磋"经验。得到奖的学生欢心鼓舞,干劲更足了。没得奖的学生很有信心地说,如果做下一张,肯定比这张做得好。

通过采取竞赛的形式,我感到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多的掌握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竞赛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八、分层次教学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很多学生家里有计算机,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参加过这样或那样的培训班,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从来没碰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给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常常会失去了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试着进行分层次教学。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让同学们认知计算机,培养同学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始学习新一类内容时,先测试一下,基础薄弱的学生按教材学习,从易到难,逐步认识、使用计算机。对教材所要求的内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练的学生,在完成当堂练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兴趣,我安排他们另外的任务。实践证明,这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任务结束时,他们不仅学会了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思考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常言“教无定法”,这是指在教学上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方法。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一节课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结合,因此对于信息技术的新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上课,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最终使得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这门功课。

总之,在信息技术这门新兴学科的具体教学中,采哪种教学方法,不仅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实际情况来选择或加经综合应用,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总结,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信息能力的学生,这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任重而道远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3]任友群,王旭卿.教育技术的后现代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