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实训报告范文

时间:2023-08-11 17:3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木工程实训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木工程实训报告

篇1

本学期在学完《土木工程施工》这门课后,暑假学校安排我们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两个专业去xxx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国家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实训了五天,时间是从六月27号到七月1号。这五天时间是我们在大学以来的第一次外出实训学习,所以大家都很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实训期间大家都拿出了是十分的激情争着抢着去努力地完成基地指导老师布置的任务,最终每天的任务大家都是提前保质保量地完成。此次实训过程中我们一共进行了五个工种的实际操作训练,分别为钢筋工种、脚手架工种、抹灰工种、砌筑工种、模板工种,这是现在工地现场运用得较多的五种工种。

下面我就简单的将这五天来每天所进行的任务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列出来

1、 钢筋工程:首先,根据指导老师设定的标准合理的柱子,每个人自己动手制作一根符合标准的且误差在容许范围之类的箍筋;其次,将每个人制作的箍筋和竖向受力筋按指导老师设置的柱子钢筋的布置位置用小钢丝扭紧架立起来。在制作的过程中,我觉得要点是在转弯处力度要到位以致转角准确,还有就是在弯的时候要保持整个箍筋水平,不至于出现某处翘起。最后就是箍筋的间距要控制好,且要确保箍筋的水平和竖向受力筋的垂直,这样才能保证架立好的钢筋结构体稳定性较好。

2、 脚手架工程:本工程的任务是架立一个两层的l型外墙脚手架。在架立的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控制两根大横杆之间的距离,只是保证架子稳定的关键所在,因为大横杆是整个外脚手架中的主干部分。再就是扣件的安装要到位,在不同的部位扣件的安装方式是不同的,且一定要和杆件紧密的搭接好,总之是为了结构更加的坚固稳定。杆子的长度都比较长,导致整个操作的场地空间比较大,且有一定的危险,所以就另外需要两三个人在外面进行现场看护。从安全因素考虑,现场所有人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佩戴安全帽。

篇2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1前言

针对于国家的需求,各个高校在应用型专业培养上的侧重力度也在加强,开设了很多的应用型专业学科,为国家提供了很多的优秀人才。

2现状分析

应用型高校的最大特点在于“应用”二字,其培养的人才除了具有相关理论知识储备,最主要是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能够很好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土木专业作为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是很关键的。因为土木工程专业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够仅仅依靠专业知识,因为理论的建材和实际建材有所区别,如果不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那当土木工程事故发生时候,就不能够很好的解决。土木工程存在的问题比较复杂,这也就要求高校必须具有的强大实践能力。

3应用型高校定位

目前高等院校存在三种形态,第一种就是综合研究型高校,第二种就是应用型高校,第三种就是高职高专院校。第一种综合研究型高校的特点在于培养研究型人才,能够对事物的规律等进行研究,这类人才重点在于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不强,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第二种就是应用型高校,应用型高校培养的人才主要在于实践,不仅具有比较强的理论基础,而且在实践能力上也比较的突出;至于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的是技艺和职能比较突出的人才,这种人才主要在于实践,对理论知识体系的了解不深,具有明显的职业定位。综合上面所述的三种高校类型,我们可以知道,应用型高校的定位不能够像综合研究型大学那样对理论极致研究,对理论的要求那么高,也不能够像高职高专那样只在乎实践,不能够总体宏观的拥有理论体系。

4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4.1人才培养过于宽泛

因为土木工程涉及到的知识比较多,有些高等院校没有考虑到实际状况,给学生安排的课程涉及面太广,奢望培养全方位人才。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学生学到的知识没有针对性,不仅不能够大而全,小而美都做不到了。

4.2理论与实践难相容

理论是实践的指向标,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高校设置的科目体系与实践不相互吻合,缺乏综合性。高校设置的教学内容各成体系,最终带来的结果就是学生在真正的实践工作中,不能够将理论应用在实践中,在具体的项目中,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学生不能够及时的提供应急方案,最终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落空。一定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综合性的进行专业教学。

4.3改革实践教学陈旧的考核方法,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传统的实验教学以实验报告为实验考核的主要指标,这种考核方法的弊端在于给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以可趁之机,抄抄实验报告就了事。建议尝试将考核方式改为随机抽考实验操作,根据实验操作熟练度及准确度来评定实验课成绩。可以督促绝大部分学生主动动手做实验,进而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可以采用答辩的方式,结合课程设计、实习、实训过程、毕业设计过程中提出疑问的难易程度,并参考课程设计成果、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训成果、毕业设计成果综合评价给出考核成绩。可以变学生“让我做”为“我要做”,提高学生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强化实践教学中指导教师的引导和过程管理作用。对于本专业实践教学相关的硬件要进一步落实,实践教学相关软件要尽快完善、健全并付诸实施。

5解决措施

针对于上述的五个问题,我们需要提供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首先我们需要对土工工程这个专业进行细致划分,因为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笔者建议将土木工程细致划分为房建、岩土等小专业,这就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多的选择,学生可以依靠自己的喜好进行小专业选择,从而在后面的学习中,能够集中精力去学习,也能够知道让学生对自己职业这块有明确定位,更好的促进其专业的学习;其次,就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将理论综合性整理,让学生在后面实际的工作中,能够将理论综合性的进行处理。

6结语

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确应用型高校的具体定位,只有了解了应用型高校特点,才能够具体的进行改革。文章针对于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土木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问题进行阐释,并且针对于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措施,旨在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应用型高校土木专业教学的更好发展,也希望能够给读者提供建设性思路,更好地促进教学改革的推进。

参考文献:

[1]丁玉新.应用型高效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11):37.

[2]罗许林.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土木工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文摘版,2016(7):39.

[3]左咏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土木工程教学改革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5,22(2):328~329.

[4]宁宝宽,鲍文博,黄杰,黄志强.土木工程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5,19(1):40~43.

[5]黄伟,于峰,贾冬云.土木工程专业的多元化实践教学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S2):17~19.

篇3

关键词:教学改革;土木工程材料试验;创新

土木工程材料在当代土木工程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土木工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学生参与试验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获得独立开展科学研究与实际工程设计中所必备的土木工程材料试验基础理论和试验方法方面的训练。

为符合以理论教学体系主干,试验专业基本技能和工程技术综合能力三层次组成的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土木工程材料试验教学进行改革。本教学改革是以工程实践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打破传统教学体系和模式,将分散的实践教学改为集中实训,将种类繁多、跳跃性大的多项试验相连一条主线,保证试验整体连贯性。通过集中实训环节,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消化理解,建立贴近工程实际的实验环境,同时为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增加台班组数,使学生能提前感受工作氛围,同学之间分工协作,提高其动手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团队精神、工程素养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和技能训练,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合理、正确地选择材料,以保证工程的质量。

一、树立全新实践教学观念

传统实验教学多数以教师讲授、演示、观看试验录像为主,大学生普遍对实验课缺乏正确认识。改变传统实践教学观念全新的实践教学观念就是强调学生是试验的主体,改变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根据学生个性、特长组织实践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对试验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力,着力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实践教学,从根本上改变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并落实实践教学在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筹协调理念和氛围。

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做到科学合理

土木工程材料试验教学改革重点应以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打破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为此,应采用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以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试验为主。具体实施如下:

(一)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依据教学大纲选择实践教学项目,以工程实践为指导,有重点的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不但学到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并且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创造力得到提高。例如,在试验过程中,把水泥、砂石、混凝土三项相对独立的试验内容,整合混凝土配合比综合设计试验,以目前工程实用的试验记录,模拟工程实际工作程序,从混凝土强度设计、材料的选择、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和试配、最终确定施工用混凝土配比观察和易性。试验过程中学生通过备料、试拌、调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工程试验的方法,而且还可以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中,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二)自编适合我院学生的试验指导书及试验报告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重点突出试验目的、仪器使用方法、试验步骤及注意事项,注重试验结果分析,试验数据记录表格与工程用表相一致,使实践教学更加贴近工程实际。

(三)加强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许多学生在上试验课的时候具有盲目性,缺乏自主思考,实践教学变成了“填鸭式”教学。这样,学生在课后对试验内容印象不深刻,各种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对此,我们将教学方式改为提问式教学,通过提问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回顾和巩固课本知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试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和习惯。在做实试验时出现失误操作导致试验失败,培养学生查找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的能力。通过这种启发和引导式提问,学生在教学中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四)减少验证性试验,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试验

验证性试验是建材试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验证性试验的已知性是难以引起学生兴趣的主要原因。为调动学生参与土木工程材料试验的积极性和探索性,在教学中减少验证性试验,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试验。设计型性、综合性试验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工程观念,试验过程模拟实际工程,学生独立设计、完成查找资料、试验操作、数据分析、试验报告整理的全过程,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教师仅在其重点、疑难环节上起指导作用。这种教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求知的愿望。在独立思考、分工合作的试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团结协作、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科学作风,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4

1.1校企密切合作,共商人才培养方案

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校企联合,优化教学计划的方向模块必将成为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该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办学宗旨,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办学目标,深入用人单位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分析研究本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准确把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进一步密切与用人企业的联系,与企业合作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2011年的教学计划中,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先进经验,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在广泛征求用人单位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2.75+1.25”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把4年的培养过程分成两个部分:“2.75”指在校进行理论课程和部分实践课程的学习时间,“1.25”指在校内实验实训和在企业学习的时间,以实践训练为主,包含部分专业技能课程,使学生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尽早与用人单位接触,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缩短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周期。事实证明“校企密切合作,共商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密切了校企关系,提高了办学质量,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力学材料并重,构筑课程教学体系

力学是构建土木工程学科重要的理论工具,材料是土木工程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力学和材料是培养学生建造能力的基础。设置以力学为中心的课程群,既联系到数学和物理,又联系到结构和岩土工程,强化力学课程群的教学,即强化专业基础中主干课的教学。当代新型建筑材料不断涌现,种类丰富的建筑材料应用于结构,将产生新型结构体系,种类丰富的建筑材料应用于施工,将产生新构造、新工艺、新技术,材料类课程对于土木工程来说十分重要。为此,改革“土木工程材料”和“土木工程施工”等课程,增加“新材料性能测试”设计性、开放性试验课程,增加“趣味结构力学实验”和“新材料结构模型创新实践”的选修课程十分必要。基于此,地方高校必将培养出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1.3遵循“卓越计划”,锻造学生建造能力

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导向,构建“建造能力”的培养模式。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关系,校企共建稳定的校外课堂,建设校外课堂教学的师资队伍和基础设施,那么建立一套公正、合理、准确、全面的学生成绩评价制度则更为重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围绕项目的策划、设计、实施和运行等环节,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研究工作,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同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领会从事工程师岗位的工作方法。因而以“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和“建造技术与管理”等课程教学模式为试点,努力锻造学生的建造能力。

1.4培养引进并举,优化师资队伍

以高水平、工程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地方高校应该积极采取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措施,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之一,在一批国家和省市级科研项目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教师承担科研项目,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同时,聘请企业中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派送专任教师队伍中年轻博士去企业锻炼,解决工程技术难题,提高实践创新能力。通过科学研究和参与工程实践攻关相结合,地方高校一定能够建设一支高水平“工程型”的教师队伍。

1.5完善评价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地方高校应以教学管理制度为依据,努力完善教学管理与监控机制。在认真执行学校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土木工程的特点,积极改进并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该体系分为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和教学质量信息系统两部分。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由两个亚系统组成:一是分管本科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学院教务科→系(中心)→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另一个是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学生科→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班干部→学生。这是一个逐层向下监控,逐层向上负责的质量管理系统。而教学质量信息系统包括质量信息的采集、处理与反馈等,正是由于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持续完善了质量评价体系,因而其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其成功经验可为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启迪。

二、突出特色,理论与实践并重,造就高素质人才

由于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以培养“基础实、技能强、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因而地方高校更应“重基础理论、重创新精神、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贴近地方建筑实际,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突出建造能力的培养。每个地方高校都有其自身发展历史,具有一定的特点、特色,因而突出特色,理论与实践并重必将成为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必由之路。盐城工学院2005年土木工程专业成为学校“小范围、大幅度”四个试点改革专业之一,2009年通过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验收,成为省级特色专业,2010年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形成了比较完善并具有一定特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为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奠定了良性循环基础。

2.1理论教学夯实专业基础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学院应该在院长领导下,由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专业系主任与企业专家共同制订各专业教学计划。力学和材料科学作为从事土木工程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在教学计划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土木工程专业通过搭建“五大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和水力学)与土木工程材料并重的教学平台,来体现“力学材料并重”的理论教学特征。同时将“弹性力学”和“新型建筑材料”列为选修课,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拓宽学生知识面,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一定基础,并且突出特色,努力编写适合自身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精品课程。如《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和《土木工程材料》等。

2.2实践教学突出建造能力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在施工一线工作,具有出众的建造能力是该专业毕业生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地方高校要注重加强内涵建设,不断完善实验条件,强化学生建造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深入生产一线,与建筑工人打成一片,学在工地、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强化设计能力,积累施工经验,由工地对学生进行考核,由工人对学生作出评价,在工地工程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应该对照行业标准和注册建造师的培养标准,努力创造条件在校内搭建施工实训现场,通过学生自主设计、自行搭设模板和脚手架等,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3通识课程体现素质培养

地方高校还应高度重视教书育人理念的确立,高度重视优良学风的形成,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只有通过通识课程、公共课程的开设以及学生课外活动的安排,才可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例如,通过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与环境保护等方面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节能意识;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和现场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艺术素质教育,拓展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等。

三、落实毕业设计目标,切实践行“应用型”人才培养

毕业设计是工科专业教学质量的集中体现,是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得到从事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训练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与一般教学实践环节相比,有其显著的特点,它是毕业前最后的综合训练阶段,是学生学习、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应注重工程实践性、适用性,特别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旨的地方本科院校,更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条件,选择合理的毕业设计题目,鼓励学生到设计、施工或监理单位实习,以提高其实践能力。

3.1精心组织,严格遴选毕业设计指导教师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该严格遴选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应由具有实际设计(科研)工作背景和有指导经验的中级职称以上相关专业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为了进一步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应该适当增加校外指导教师的比例,特别是聘请理论和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基于此,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3.2把握关键程序,提升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设计答辩为毕业设计的关键步骤,决定着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总体质量。通过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了解选题的研究背景和已有成果;通过中期检查则可督促教师的指导进度,检查学生毕业设计内容的正确性,考核教师和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总体表现,提出整改意见,为毕业设计顺利展开提供保证;通过毕业答辩,完成对学生整个毕业设计的全面评价,也是对指导教师的最终考核。总之,通过以上关键程序,可以切实把握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关,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土木工程建设者。

四、结语

篇5

一、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

1.基本实践能力

(1)表达能力。是指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能力、课程演讲能力、完成课程论 文能力、文化活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调查能力。

(2)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指计算机应用技巧能力、应用土木工程设计软件能力、应 用工 程项目管理软件能力、应用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软件能力、应用土木工程施工监理软件能力和 网络技术应用能力。

(3)外语能力。是指外语交流能力、土木工程专业外语应用能力、工程管理专业外 语应用能力和外文文献阅读能力。

2.工程实践能力

(1)知识积累能力。是指完成专业课程设计能力、课程实习中掌握知识能力、岗位 实训能力 、认识实习中掌握知识能力、生产实习中掌握知识能力、毕业实习中掌握知识能力、实习过 程中探索性学习能力、工程实际知识的接受能力、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能力和实习中掌握“ 三新”的能力。

(2)主动实践能力。指对土木工程实践问题的质疑能力、对土木工程实践问题的观 察能力、解决土木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土木工程实践协同工作能力、工程实践小组领导能 力、深入 工程设计的实践能力、深入工程施工的实践能力、探索性工程实践能力、专业基础理论的应 用能力和专业课知识应用能力等。

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

1.理论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程测量与检测技能应包括工程测量、结构检测、道路检测和桥梁检测等方面的技能。 这些是工程建设过程中,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常规技能。应届 毕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考核的首要技能就是工程检测操作技能。 由于毕业 生毕竟缺乏工程经验,不能马上从事管理岗位的工作,因此工程检测操作技能就成为毕业生 的基 本技能。理论课的教学应该使学生在校期间具备熟练掌握常规的工程检测操作的理论知 识。同时,在教学中,需要从多个方面加强实践内容的教学,为提高学生工程测量实际能力 ,奠定坚实的基础。

工程技术应用技能应包括工程管理、工程施工技术中的新工艺、新技术并能发现工 程常 见技术问题和解决常见技术问题的能力。当毕业生在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后,在熟练掌握工 程检测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用人单位会将工作优秀者安排在适当的管理岗位上,从事工程技 术的管理工作。这也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第二阶段的考核。必要的施工计划、合理组织可 行的施工方案,实施过程中有关技术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这些是保证工程进度和降低施 工成本的决定因素。

2.实验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土木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离不开建筑材料质量的验证试验、混合料的配比试验、施工 过程中分项工程及分部工程的质量抽检试验和交工竣工时的验收试验。学生毕业成为工程 技术人员后,这些相关的试验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是经常性的、非常重要的工作。学生在校期 间所学的建 筑材料试验、建筑结构质量监测、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监测和桥梁工程施工质量检测等课程都 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项目应覆盖工程全过程的的实验内容,精度要 求要符合工程实际的要求,以此缩短从试验室到施工现场之间的距离。

根据土木专业的特点,我们把四年的实验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考虑,坚持实验教学四年 不断线并将土木工程 的封闭实验室变为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实验条件。大 学一、二年级开展结合工程测量、工程材料、力学等基础课的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各种 实验 设备和仪器的操作,了解实验环境和实验室管理,掌握基础性验证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数据处 理的方法。大学三年级结合道路、桥梁、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安排设 计 综合性实验、建筑工程检测试验、道路检测与桥梁检测试验,由教师提出课题,学生组成小 组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设备,拟定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课题的报告和技术总 结。大学四年级学生进入了专业课学习,结合桥梁工程、砌体结构等专业课的学习,由学生 选择工程实用性实验课题,经指导教师推荐,经相关程序审批,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和 技术总结。优秀的实验成果,学校要给予资助。

3.工程实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 业实习。

认识实习的目的是增加新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感性认识,使其对本专业有一个初步的了 解。首先开设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将土木工程概论按专业学科划分成总论、力学、建筑、岩 土、道路、桥梁、结构、施工、防灾等几个单元,每个单元分别由对此领域的应用、现状及 发展都了解比较透彻的、在该学科有较深造诣的专家或教授进行讲课。在期末的认识实习中 ,让同学们根据实习的感受,结合上课的内容写出图文并茂的实习报告,从而做到理论指导 实践,提高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感性认识,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了良好的 基础。

转贴于

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中,组织学生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工程技术服务项目。在进行 特殊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中,指导老师聘请工程技术专家结合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疑难问 题,对学生进行精心指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接触到一些新的 技术问题,并指导学生对新技术问题进行一定的研究,增长学生的知识面。在实习的过程中 ,为学生创造深入施工现场的条件,让学生真正接触实践,亲自动手,完成实际项目上的工 程测量、工程试验、结构检测、道路检测和桥梁检测等方面任务。

三、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1.项目教学法

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仅靠学生到施工单位实习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要求教师自始至终地结合专业特点,运用多种实践性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 实践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生产科研项目而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 我校与施工生产单位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项目来自于教学基地。选择的项目要具有一定的 应用价值,能将某一个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与工程施工企业实际生产 过程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有独立制订计划并实施的机会,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能 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项目工作具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 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教师与施工企业专家共 同评价学生的项目工作成果。

通过项目教学,可以使学生真正做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既 提高了理论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又使得学生通过实际的工作,锻炼专业技能,提高环境 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

项目教学过程的多样性使学生不仅具有实践能力而且具有发展能力,可以随社会的发展 和职业的不同而不断提高和发展自己,可以在毕业后以一个熟练技术人员的身份立即进 入社会和工程施工生产领域。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就业选择,而且可以改变学生的从业观念 ,有助于毕业生得到社会的认可。

2.实录案例模拟教学法

开设实录案例教学课程,可以对毕业班的学生进行实际工程教育。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室 进行实例教学,利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一些实际问题 的感 性认识。尤其是对于工程测量、工程试验、结构检测、道路检测和桥梁检测等方面在实习的 过程中没有接触到的,或者是目前学校实验条件不具备的试验检测项目,都可以通过多媒体 进行演示。对于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新工艺和新技术,发现工程常见技术问 题和解决常见技术问题等方面,学校给予立项,组织部分教师深入工程实际,进行工程全过 程的实录,采集成影像教材给学生播放,并由教师配合讲座,从而使学生掌握施工全过程的 施工工艺。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工程管理课程的教学,由于教师普遍缺乏施工企业管理实践 工作经验,因此造成理论知识与施工企业实践技能脱节,造成学生也缺乏工程管理实践学 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真实的社会实践环境。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不能到 真实的工程管理岗位实习,必然降低毕业生的管理实践能力。我们采用模拟教学法构建师生 之间的互动平台,正确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工程管理实验教学,使学生在模拟的工程 管 理岗位上扮演职业角色,聘请有经验的施工管理企业经理加以指导,这就从根本上弥补了客 观条 件的不足。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施工企业经营环境,可以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学 生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晓.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 06(5).

[2]张季超,童华炜,张春梅.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J]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2).

[3]孙文彬.加速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5) .

[4]时志军,李晓莲,李灵君.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天水师范 学院学报,2007(9).

[5]何培玲.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实施策略[J]山西建筑2008(3).

篇6

关键词:工程地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土木工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106-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各行各业大兴土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要保证项目建设安全,需要对建设场地进行工程地质条件勘察,才能进入设计、施工、建设阶段。纵观世界各国的建筑工程事故,以地基基础事故为主。地基基础是建筑物的地下隐蔽工程,费用约占总造价的20%~25%,一旦出现事故不易觉察,修补处理较为困难,所需费用较高。实践证明,地基基础问题在相当程度上与工程地质问题相关,是涉及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大问题。而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大多从事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也有人进入相关领域从事工程地质勘察设计、规划和管理工作。可见,具有良好的工程地质知识对他们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意义重大。

工程地质学课程的特点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的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的任务是为各类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以便从地质条件上保证工程建筑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使用方便、运行顺利。为大型项目工程建设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对拟建工程场地进行工程地质条件评价,为地基基础设计提供合理建议,对于场地存在的地质问题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处理措施,为地基加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同时,还要研究评价由于工程兴建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以及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对工程建筑本身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如何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等问题。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工程地质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阅读地质资料、查明和分析工程地质条件、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能够看懂地质资料,必须清楚建设范围内的地质条件,了解可能出现的地质问题及应该采取的防治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正确的设计和施工,才能有效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为后续的土力学、基础工程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为以后所从事的工程建设工作提供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特点表现为:(1)教学内容多,涉及多个学科。仅就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工程地质学讲授的主要内容包括矿物与岩石、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地质构造,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地下水,地貌及第四纪松散堆积物,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工程地质问题,岩体工程稳定性问题,岩土的工程地质分级分类,工程地质勘察等。该课程涉及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土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动力工程地质学、区域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勘察、地基处理等相关内容。(2)概念多,实践性强。工程地质学涉及许多名词概念及专业术语,许多理论知识比较抽象,直接理解往往有一些困难,需要通过实验、实习、实训的途径加以解决,表现出较强的实践性。(3)学时不多。一般土木工程专业只有30~40个课时。由于教学内容丰富、教学难度大,要上好这门课具有挑战性。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学教学现状

重视不够 工程地质学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学生还没有感觉到它的重要性,以为不是主要专业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不大,导致学生不具备工程地质方面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对以后所从事的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部分内容比较枯燥 初次接触本课程的学生感觉比较陌生,由于工程地质基础知识理论性较强,概念多,与工程实际联系较少,学生会感觉乏味,学习兴趣降低。

野外地质实习基地缺乏 工程地质学实践教学包括室内实验和野外实践实训教学。室内实验涉及土工方面的实验及各类矿物、岩石标本实验室、地质构造模型室等,大部分高校都有。一般地质类的工科高校都有野外固定的地质实习基地,而对于大部分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来说,野外实习基地相对比较匮乏。由于实践教学条件不足,使大部分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具有地质学方面的感性知识往往是很困难的。

综合利用多种教学

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网络技术已成为人们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交流的工具之一。传统的授课方式也在逐渐发生改变,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成为关键。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

结合专业需要优化教学内容、精选整编教材 首先,应结合土木工程专业方向和专业需要,以及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以前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过工程地质的有关知识的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读懂地质资料,能够利用地质资料完成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教学内容不仅应包括工程地质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要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 要在知识覆盖面、深度、广度上下工夫,不断完善工程地质学的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在工程地质学方面的专业素质,构建优良的教学体系结构。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优选教材。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载体,是人才培养的依据,只有使用高质量的教材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由于工程地质学教材很多,且各有特点,从中选出适合土木工程专业的理想教材至关重要。一本好的工程地质学教材,不仅要涵盖工程地质领域的基础知识,还要通俗易懂、重点突出,将整个工程地质领域众多基本理论和方法浓缩成系统性和专业性兼顾的知识体系。由于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限制,适合自身专业特色的工程地质学教材不多,因此,授课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优化教学的方法是在查阅大量参考文献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加工精练、补充提高,及时汲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例,加入工程地质勘察新技术、新规范,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做到理论知识恰如其分地与具体工程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不出课堂就能够把主要知识点与实际工程无缝对接,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坚持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合理运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增加信息量。比如,在讲“矿物与岩石”这一章节时,若仅采用传统板书教学,很难讲清楚,而且学生也难以理解、想象出各种矿物与岩石的特征,而利用多媒体将常见的矿物和岩石的真实图片放在大屏幕上讲解后,再进行室内实习,学生很容易就能识别出常见矿物与岩石标本。同理,把地质图的阅读、地质灾害的形成、预防与处理、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常见工程事故及处理措施、工程地质现场勘察技术等内容采用图片、声音、动画、文字、录像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见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而且还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应构建课程教学网站,将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课件、录像、实纲、作业练习、在线测试、交流、答疑等挂在校园网上供学生随时查阅,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开放式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环境。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平台,弥补课堂教学课时少的缺点。

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单纯理论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听课时间稍长,学生就容易疲惫,导致精神不集中。只有理论与案例教学结合,才能调动学生思维能动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由传统教学中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积极运用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实践化,其捷径是采用工程实例分析,即案例教学。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运用适宜的工程实例资料,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集体协作,对具体实例进行分析、研究和讨论。案例教学具有参与性、启发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如对于常见的地震等地质灾害,先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地震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发生、发展以及结果和危害等,再通过如“5.12汶川地震”等地质灾害进行案例教学,学生会对授课内容产生强烈的共鸣,并在短时间内铭记于心。

创建完善的教学实习基地,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工程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实习条件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实践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让学生亲自接触各种真实的地质现象及工程地质问题,并利用已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考察、辨析它们,进而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可根据实纲要求,安排校内实验与野外实习。校内实验主要包括实验室矿物与岩石标本观察和地质图的阅读等,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识别能力,训练学生地质图的读图能力。实验内容为:观察标本、鉴别区分常见的造岩矿物与常见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通过阅读地质图,要求学生讲述图上所表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其产状、接触关系等。每次实验前根据实纲要求,教师制定实习任务,让学生做预习,设计实验方案。实习时以教师现场指导、教学示范、学生自主探究方式进行。比如,对矿物、岩石的鉴定及描述等方面,通过实物介绍、实习操作示范等,使学生在短时间掌握要领,顺利完成实习任务。野外实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野外实习的内容主要是进行各种地质构造的野外观察、地质绘图、工程地质勘察,地质资料的现场记录整理等。教师在野外现场对实习内容要点反复讲解,示范操作要领、步骤;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勤思考、勤动手、勤问、勤记录,即勤于动手考察地质现象、勤于思考产生这种地质现象的内外因素、勤于对某些问题进行较深入探索和研究。通过野外实践环节锻炼学生对自然地质现象的观察识别、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原始数据资料的收集和编录的能力,能够让学生懂得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土木工程与地质的密切关系,熟悉土木工程建设中常见的地质问题及处理方法,及时消化和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此外,走出校门进行野外地质实习,还可以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吃苦耐劳、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有利于增强学生体魄和意志力。

改变现有成绩考核办法 工程地质成绩分为两个部分,即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成绩。理论教学成绩考核应多方面考核评定学生成绩。其中,考试成绩占60%(理论知识的考核应结合工程地质学课本,以闭卷的形式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平时成绩占40%,其中,课堂教学成绩考核占平时成绩的15%(主要考查上课表现);课后作业及论文等占平时成绩的25%。这种考核方式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可避免学生考前突击记忆,考完后很快忘记的弊端,提高学习效果。在实习成绩考核中,实习纪律占20%(考察学生实习是否缺席、迟到、早退等),集中实习占60%(其中原始记录及实习表现占20%,实习报告占40%),同学之间相互考评成绩占20%。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对实习全过程进行考评,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服务于教学,针对专业需要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考核办法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地质方面,专业素质,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从事工程建设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家齐,陈新民.工程地质[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白明洲,王勐,刘莹,巩慧.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06,(2).

[3]刘起霞,邹剑峰.工程地质学中的虚拟现实技术[J].中国地质教育,2006,(2).

篇7

[关键词] 土木工程教师;实践能力;关键问题;实施方案;目标考核

[中图分类号] D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5?0038?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城填化进程日新月异、基本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为我国工程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建筑业最活跃与最繁荣的地区,建设规模和速度高居世界前列,有着相当规模的高坝水库、大型港口、高速公路、大跨度的桥梁和高层大跨建筑都陆续建设,它不仅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作为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为土木建筑业输送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当务之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适应并能够承担社会对土木建筑业人才需求培育的重任,首先必须建设一支强大的面向土木工程实践的师资队伍。然而,以目前建工类学院的师资现状而言,距离社会对面向实践的土木建筑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加强土木工程类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具备实践经验的教师数量偏少

由于高校建筑类学院的青年教师大多数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硕士或博士,几乎没有教学实践经验,在课堂上很难把学科知识转化为教育知识,教学能力普遍比较弱。以笔者课题调研某学院为例,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任教师有28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21人,占到专任教师的75%。这些青年教师中有“双证”和有相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的只有5人,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参与过实际的工程单位的项目,没有经历过建筑项目一系列的实践锻炼。特别是青年教师,大多数是刚从学校毕业的硕士或博士,一毕业就走上大学讲台,在课堂上很难把学科知识转化为教育知识。实践技能型教师较少,而理论教学型人才却偏多,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实践操作能力,达不到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更低于实际需求,从而失去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意义。然而我们对此现象的关注度却很低,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高职类院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事实上,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时代的到来,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等院校,提高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尤为重要[2]。社会实践经验和教学实践经验的缺乏,直接导致青年教师难以真正实现学术独立,在教学上,常常照本宣科,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难以让学生接受新知识,更无从谈创新。因此,积累社会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教学实践能力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专业教师与实验教师能力不均衡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技术手段也在更新换代,精密仪器越来越多。这对于土木工程专业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有许多专业理论课程中安排了一定比例的实习课程。然而我们的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着实践经验不足,缺乏指导实验或实习的能力,而实验和实习指导教师又在专业理论方面功底不足,只能指导实验或实习,而不能胜任专业理论教学,单纯依靠实验指导教师,又无法将理论课知识融入到实验指导

中,这种状况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加之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使用,对传统的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手段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3],对土木工程的专业教师要求更高了,既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把先进的实用的技术让学生掌握,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如果专业教师不加紧进修实践知识,是难以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的。

(三)培训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

在高校日常教学管理中,我们关注较多的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教师社会实践经验和教学实践经验的培训,直接导致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难以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合。同时学校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措施,学校作为培养教师实践技能的主体,行之有效的培养制度是建设一支懂工程技术的教师队伍。但大多数高校建筑类学院都没有建立相关培训制度,也没有建立与企业合作培养教师实践技术的相关制度。

二、土木工程类教师能力培养的方法和考核制度

目前各高校在落实人才战略,加快建设具有教师资格和专业技术素质和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都相继出台相关政策,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和产学研究之间的结合水平。那么该如何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双师型”和教师实践能力,笔者认为可通过采取以下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培训计划和方案

组织教师到建筑工程企业单位实践,建筑类学院应制订相关培训方案,有计划的选派教师在相关的单位进行挂职锻炼。事先确定好对口的企业和单位、进行组织选派,也可由教师本人根据本人授课性质与企业或相关单位直接联系,报学校和学院备案。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本学期将安排青年教师到建筑设计院、监理公司、房地产公司、造价公司、工程检测等单位进行为期半年脱产的专业技能训练。另外,应完善教师实践培训基地的建立。学院要加强建筑设计院、监理公司、房地产公司、造价公司、工程检测等单位相关单位合作,建立长期实践培训基地,保证青年教师有稳定的实训基地,更新教师实践教学的知识技能,提高青年教师实践教学的综合素质,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实践培训。

(三)出台相关的考核管理制度

目前青年教师大多数没有参加过建筑企业相关单位的实践锻炼。为此,学院出台了相关管理文件,要求凡1970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教师必须申请报名参加挂职锻炼,并将这个要求作为今后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资格的必备条件,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对于参加实践培训的青年教师,我们出台了具体挂职锻炼的考核要求:一是对参加培训时间作了严格要求,即在一年内不能少于3个月;二是加强过程监控。学院将组织人员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过程监控,培训结束后由培训单位给出评价鉴定;三是培训完成后的要求,即完成制作一套工程实践和撰写不少于2 000字的实践锻炼的总结报告。通过挂职锻炼、参加实际项目的具体工作,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自己所从事专业的最新技术等方面信息,在提高自己的同时,也能促进教学。

针对“双师型”复合人才缺乏的现状,把社会上相关专业的精英聘请进来,可弥补教师队伍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比如说,我院建筑专业和模具专业就吸纳了社会上的高级工程师,经过二、三年的培养,他们都成为了本专业的相关骨干教师,在专业建设中取得了很好的带头作用[4]。

(四)实践培养的保障措施

学院根据需要,安排到相应的建筑设计院、监理公司、房地产公司、造价公司、工程检测等单位进行专业技能训练。通过专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设计、施工、监理等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教师也可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这种模式也为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提供了最佳的实践途径。具体措施:一是由系主任作为本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负责人,负责拟定本专业教师工程技术培训计划,并组织具体实施。二是一般安排在寒、暑假以及教师无教学任务的时间进行培训。参加培训时间一般不低于3个月。三是专业课教师要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中,要结合实际,在建设专业教室(实训中心),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四是加强校内、校外教师实践基地的建设,每个专业方向至少建立一个稳定的教师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1] 孙强,马茂艳.工程教育与师资队伍培养关系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5(1):7-8.

[2] 秦本东,罗运军.建构理论下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优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64-65.

篇8

1.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实践性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教、学、做进一步的深化加强,是学生获取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现在所需要的是实践型人才,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是目前学校在实践教育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实践性教学仍然是目前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所以,学校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应该加大力度进行实践性教学,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践机会,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教学体制,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所以为了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学校应该重视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践并做到以下几点:

(1)学校要精心安排实习,让学生积极与建筑工地技术人员施工工人进行交流,从而能使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课本上的知识。

(2)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和实训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资源保障。

(3)加强教师队伍实践教学水平,尽快落实安排年轻教师到地方企业和政府部门挂职学习,与本部有多年教学经历的教师交流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4)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了解,加深对土木工程专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事业心、使命感和务实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实习现场看到的实际生产技术,使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和深化,又能提高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6)将校外企业的工程师或行业资深土木工程师请进来。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有一定资历的现场工程师请到学校兼课,或举办系列讲座,定期与专业教师进行座谈交流,取长补短。

(7)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合理安排一些课外实践教学环节。比如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开展一些土木工程专业方面的竞赛、寒暑假社会实践等;在校期间要认真学习基础知识,关注并积极参加建设部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各专业认证考试,努力学习知识,参加考试获得相关资格证书。

2.加强实验培养与管理

近两年船建学院岩土工程实验室购置了土木工程专业各学科所需的常规实验教学设备,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满足了课程教学的基本实验要求,成为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实验基地,实验设备利用率很高。课程组编写了各类试验指导书与讲义,实验过程均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做好以下几点:

(1)图书馆要有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各种书籍,学生可以通过借阅来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老师上课期间要积极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互学习的能力。

(3)学院要积极组织各种建模比赛,老师要配合指导,通过自己动手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4)坚持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工程项目,鼓励部分本科生参加教师主持的科研实验研究工作,提高能力,得到锻炼。

(5)采用常规试验和创新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试验内容选用实际工程业务进行试验,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严格实验报告的撰写。

3.加强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组织与管理

船建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多台计算机机房,满足课程设计上课要求,并配置了服务于本专业各类课程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环节所需的AutoCAD绘图软件、北京理正系列岩土工程设计软件和国家建研总院推广的PKPM网络版系列工程设计软件。为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组织与管理,学校应该做好下面几点:

(1)重视专业基础课程实验设计,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对试验完成效果好的小组要进行奖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创新型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2)重视土木工程专业软件的教学和应用。对于像AutoCAD、天正建筑设计、PKPM、鲁班预算等学生工作以后所应用到的软件,学校应该加大力度组织安排学习,建立专门的机房供学生学习应用。通过这些软件来完成基础课程的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学校应该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教学培养的主体是学生,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比如学院可以开展课程设计大赛、建模大赛等,并给予相应的奖励,这样学生可以在学习的同时体验设计的乐趣并培养学生的思维开发和创新的能力。

(4)在各门课程学习完之后各专业课程设计之前,应先安排半周时间让学生到基地实习工程施工现场观摩。

(5)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指导,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设计实践。

(6)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应采用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等形式。

(7)优化课程设计考评机制,保证土力学考核的合理性。

二、结束语

篇9

[关键词]建筑材料 实验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163-02

建筑材料实验是一门与理论课程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通过建筑材料实验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必要的工程技术、测量方法以及先进设备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建筑材料进行性能实验,从而对之进行科学评定,以便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合理的选材。[1] [2] [3]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类专业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建筑材料实验课程是将建筑材料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的纽带,是实施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4] [5] [6],建筑材料实验操作技能是建筑各领域如试验员、检验员、监理员、工程技术员等工种必要的职业能力之一,从我校毕业的学生很大一部分也都从事上述的工作。作为一所地方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尤其是作为土木工程专业而言,无论学生毕业后从事工程技术人员、实验员还是监理员等工作,都需要掌握建筑材料实验的操作技能。实验室是学校实践环节的重要基地,做好实践性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意识[7] [8] [9],因此加强教学的实验环节,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10]

一、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教学内容陈旧

建筑材料是社会上使用最广泛的材料,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建筑材料的使用,仍然以传统的水泥和混凝土为主,不过建筑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也不断涌现,比如发泡混凝土、相变混凝土、干混砂浆以及轻质混凝土、增强钢筋、高性能混凝土、新型防水材料、新型装饰材料等都在各工程中不断被使用。为了减少环境污染,一些新型水泥材料如粉煤灰、矿渣等也不断被使用以替代原有水泥组分,这些新型材料的使用,对建筑材料实验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原有的一些实验方法、国家标准也不断的变革更新,这些都对建筑材料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对现有的建筑材料实验课程进行改革,不但要对重要材料实验项目的实验方法不断更新以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同时要及时补充新型材料的实验方法和测试技术的学习,并且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不断顺应科学进步和技术发展的要求。

(二)学生动手能力差,无法达到课程预期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老师讲解,学生做一些验证实验,课后交一份实验报告。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多名学生一组,并且实验项目固定,以传统的水泥、混凝土各项实验为主,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教材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即可,不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也无法在实验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验过程中由于几名学生一组,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实验报告抄袭现象严重。此外,通过对我校毕业生调查了解到,学生毕业后往往不知道如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中,而当面对新材料、新工艺出现的新问题时更是不知所措,由此可以判断传统实验课程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综合性实验比重偏小

综合性实验是指运用多方面的技能、知识,多种实验方法,涉及多学科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实验技能和掌握分析方法的实验教学过程。而设计性实验是指指导教师选定实验内容,由学生自主制订实验方案、实验方法,选定实验设备并书写实验报告。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组织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于培养应用型、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建筑材料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通过阅读实验指导书就能知道实验的全部过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也完全处于被动的模仿学习状态,不需要学生进行思考,当然就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也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热情。

二、建筑材料实验改革的内容

(一)改革教学内容

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以水泥、混凝土的性能实验为主,对于新型材料的实验内容很少,为了适应社会的进步,在以水泥、混凝土为主的建筑材料实验基础上,增设了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实验、相变混凝土性能实验和发泡混凝土性能实验,并且还增设了新型装饰材料性能实验。为了保证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充分开展实验教学任务,采取必修和选修实验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基础的、主要的建筑材料以必修形式进行,而对新的一些建筑材料以选修的方式进行,不选学的学生不必书写实验报告,但是在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分组进行,也允许他们进行旁听,如有疑问还可以由指导老师加以讲解,使学生能够对当前社会上新出现的、新发展的建筑材料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且在实验指导书中全部的实验内容都加以介绍,以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如果遇到相关的知识可自行学习。

(二)增加综合性实验比重

传统的实验任务简单分散,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把原来水泥、骨料、混凝土、砂浆、外加剂、掺合料6项相对独立的实验内容,整合为某个工程需要的混凝土、砂浆配合比2个模块。由原来的分散实训活动改为集中教学活动,增加了实训周,避免了试验的间断性。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3~5人,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和确定实验方法,并且对每名学生在小组的分工加以明确,从而确保在实训过程中每名学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另外,为了适应施工现场复杂的环境,在实训中鼓励学生在建筑材料性能测试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法测定材料的性能,或者提出一些简便的实验方法模拟国家标准中要求的材料检测方法,如果有学生提出了合理的实验改进方法,则给予一定的成绩评定奖励。通过这样的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比如有的同学就对抗压强度这个实验提出了简单可行的实验操作方法,在施工现场使用砂子和漏斗模拟匀加力过程,可以对水泥试块进行粗略的强度测定,虽然这样实验的精度还有待提高,不过对于学生创新性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高动手能力,参加工程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学有余力,因此可让这部分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虽然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还不足,在课题研究中仅能起到很小的作用,但是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了解到工程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在实验过程中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一些实验设备,对一些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归纳、总结。由于是一个实际研究课题,参与到课题研究中的学生普遍有一种自豪感,学习热情也普遍较高,从而激发了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也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改革成效

对我校土木工程专业2011-2012级共约200名学生进行教学改革效果评测,证明收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的建筑材料实验课程充分考虑了土木工程专业对材料知识及技能的需要,补充了必要的实验项目,新增了选修项目体系,满足社会需求;二是丰富了教学内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认真的学习态度,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三是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意识;四是突出了重点材料、新材料的学习和实验技能,使学生能够密切关注建筑材料发展的动向,为今后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四、结论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建筑材料性能实验的要求,在对传统建筑材料实验课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实验课程比例和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方法,结果证明,通过教学改革,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得到了提高,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工程意识得到了锻炼。

[ 注 释 ]

[1] 张云莲.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2(5).

[2] 吴华忠.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0).

[3] 陈兵,吴雪萍,王菁.特色实验在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研究与探索,2012(6).

[4] 李春红,秦怀泉.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9(5).

[5] 张永满,籍凤秋,康拥政.道路建筑材料综合型、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吉林教育,2009(12).

[6] 王倩.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7] 鄢朝勇,叶建军.《土木工程材料学》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11(8).

[8] 刘淑梅,吕平.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改革与效果分析[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1).

篇10

关键词:独立院校;实践教学;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0013201

工程管理专业是我校设置较早的本科专业之一,是学校重点发展的四大学科中管理学科中的专业之一,是新兴的管理艺术与工程技术复合性学科,旨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等基础知识,通过工程师的基本训练,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独立学院作为高等院校的生力军,其定位就着眼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又体现在实践能力上,随着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但是传统的实践教学过于教条化和形式化,在课程设置、基地建设、过程管理及课程考核等各方面都存在问题。

1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实践教学存在不足

(1)独立学院刚从母校脱离转设,但仍然沿袭母校传统的工程管理实践教学体系,重理论,轻实践,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理论基础薄弱的特点明显不适宜。实践课程设置也过于分散,存在条块分割,理论和实际脱离,学校与社会脱节等现象。犹如砂石、水和钢筋未经充分搅拌融合形成不了强有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难以支撑起高楼大厦。

(2)实践学时和学分偏少。美国实践学分比重较大,在ACCE评估中最高的占36.17%,最低的也达9.84%,而我国因为理论课程未经优化而导致的重复性大大压缩了实践学时。在这较少的学时内要进行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及毕业设计,必然会导致演示类实验偏多,综合设计性实验缺乏,学生的动手能力受限;部分课程缺少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如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就缺少案例模拟实训环节,工程概预算也缺少电算化实训环节。

(3)实训基地匮乏,有的也只是形同虚设,这样导致每年学生的认识实习都存在问题,学生人数太多施工单位难找,就算有学生也只是走马观花,收效甚微,而且安全问题也难以保障。

(4)实践考核制度不够完善。传统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主要看结果,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课程设计成果,实习报告及毕业设计论文,教师根据成果来评定成绩,考核制度太单一,不乏有鱼目混珠,雷同成果,不能够反应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我校自从开办工程管理专业以来,一直致力于实践教学改革,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

(1)实践课程设置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要求上,在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通过学校,社会,毕业生及在校教师四方调研,了解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目前实践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讨论理论课程的优化,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紧密联系,实践课程的具体设置,从而对现行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新的修订,构建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项目化和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具体做法就是以工程建设项目为主线,按照工程项目基本建设程序可分为项目建议书即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工程设计阶段(建筑CAD实训、测量实习、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建设准备阶段(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工程估价课程设计、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案例模拟实训)建设实施阶段(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最后通过沙盘模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完成实践教学项目化和一体化设计。

(2)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大一开始分方向,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和就业方向可以分为造价管理方向和项目管理方向,按照专业模块开设多门方向选修课,就可以对相关理论课程进行优化,加大实践课时来满足实践教学要求。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让学生能真正动起手,同时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做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设计,分小组开始招标文件的编写,经过指导教师评议评选出最优者当甲方招标,其余小组就是投标人,进行投标文件的编写,通过竞标评标选出获胜的投标方,全过程都是团队合作,学生进行角色演绎,全仿真模拟真实工程案例。通过此次课程设计,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都有显著提升。增加工程概预算的电算化课程设计,与社会接轨。

(3)施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的实习效果甚微,应该每学期都进行分阶段实习。要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每年可以安排部分学生实习实训,其次可以逐步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可以由小及大,先建立小型的施工模拟场地,再逐步完善。这样学生就有了可以实际动手操作的可能性。

(4)美国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中提到“课程不再是确定性的产品,而是一个动态和创造性的过程,学习者应该通过理解和对话寻求意义”,实践课程更是如此,对于实践环节要进行动态考核,进行可视化评价,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过程控制。如毕业实习,指导老师要参与到学生实习全过程,通过电话、QQ、邮件和现场检查随时和学生保持联系,进行全程指导,这样也能了解学生的实习状态,进行阶段考核,最后进行实习答辩,让学生真正带有任务的实习,可以拍施工视频,拍照当做成果,如果学生有自己实践的视频可以适当加分等等。通过动态考核,能全面考察学生的实习成效,学生也会更有积极性。

独立院校实际上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只有通过准确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应用型”,对现有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进行大胆的革新、试点,充分利用学校的重点专业土木工程和工商管理的优势,才能搞出自己的特色来。

参考文献

[1]谢忠镖.国内外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比较[J].科技信息,2006,(3):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