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技能范文
时间:2023-08-11 17:39: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技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实践教学;综合实践能力;校企合作
一、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
在大一学年中,因大多数学生不具备该专业领域内的知识,此时需要开设相关理论知识课程,通过理论概述以带领学生进入到该专业领域之内,逐步培养学生对该专业的兴趣。对教学计划进行部分调整,将以往大三才开设的实践性较强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如《数字电路基础》、《模拟电路基础》提前至大二上学期,让学生在未来的3年中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吸收、消化,通过学习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大四学生而言,经过前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与实践能力,此阶段适宜开设《微电子工艺》、《电子产品工艺》等专业性更强的课程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便于毕业后的就业。
二、改进授课方式
电子专业相关课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且注重实践性,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力与想象力,若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或方法不仅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教学效果不佳。在新时期,可以结合现有的技术条件,采用项目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以不断简化课程知识,将抽象化的知识尽可能的具体化,以最大程度上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所有主干课程专业课程中均按照“教与学教学模式改革”进行,均设置综合训练题目。综合训练穿插授课时进行,由教师提出设计题目和设计要求,教师随时监督和检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培养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是教育的“主宰者”与“领路人”,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相关职业要求不断提升更需要教师结合请情况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以更好的培养学生。对于教师而言:首先,学校要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培训,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其次,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交流会,互相交流经验。最后,教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强化个人自学意识。
四、强化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教学,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做好课前预期,主动设计相应的实验并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之中。同时,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通过运用互联网收集各类资料以制作符合学生需求的课件,在辅助多媒体设备提升课堂教学的氛围。此外,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适宜采用开放式实验室,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实验之中,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一方面,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楹笃诘亩勒疾僮髂酥辆鸵荡蛳禄础。
五、注重实习实践环节
建立完善的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体系。课程设计、电子系统设计等实践课程以任务书形式进行,题目清晰、任务明确,教师不再进行具体指导,最终以竞赛形式进行考核。此过程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精神。学生在求学过程中理论知识学习、实践学习、毕业就业等形成了连续的教学实践链条,通过项目教学的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每位学生接受不同的实践题目并参与到企业生产实践当中,同时学生在完成各自题目之后可以将之作为毕业设计题目,既得到了实践又为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节省了实践,而且在该种模式下学生毕业设计的水平普遍较高。
六、强化校企合作
电子专业大学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要紧密结合社会实际,贴近学校,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培养适合各企业需求的人才。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学校要积极与相关企业联系以建立学生实训基地,便于学生能够从中得到提升,进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例如,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为给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已经与当地6家企业建立了学生实训基地,同时为便于学生到省外城市发展还与北上广等大城市企业建立了毕业生实训基地。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到实习,及时弥补课程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毕业后可以通过实训中的表现被企业选中,进而解决了就业问题。
七、赛课结合教学模式
对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而言,纯粹的理论知识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而且亦不符合社会与职业的对人才的需求。为此,在培养此专业学生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科技竞赛或技能比赛过程当中,如此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能够促使学生及时了解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而强化业余学习,及时补充相关知识,进而为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行业所需人才乃至专业人才。例如,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为不断拓展学生的眼界以及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之感受到创新对于专业学习以及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积极鼓励与引导学生参与到市内、省内、国内等各个层次的技术竞赛当中,如辽宁省电子设计竞赛与飞思卡尔智能汽车大赛等,超过半数的相关专业的学生得到了锻炼而且后期学习积极性较高。
八、结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学生的目的在于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的综合性人才,然而学生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项系统化建设的工程,需要学校综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创新教课方式、强化实践教学、联合企业共同培养等,以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保利勇,赵东风,丁洪伟.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实践培养模式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s1):113-114
篇2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 职教师资 实践教学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186-0221世纪以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大背景下,西华师范大学于2002年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招收“应用电子技术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电子类中等职教师资,以缓解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职教师资的严重短缺。然而,该专业是我国为适应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而开设的一个新兴本科专业,其实践教学体系很不成熟,而传统师范专业的实践体系缺少工科意识,单纯的工科实践体系却没有师范技能的训练环节。如何取二者之长,探索一种适合电子类职教师资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此,我们开始了为期10年的探索实践,在我校师范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多年成功开设电子信息类工科专业的经验,将师范技能实践与电子工程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1 构建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经过长期的调查和研究,我们认识到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具有“四性”的特点,即:(1)课程体系的跨学科性。该专业是工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专业,其实践课程要涵盖电子技术和师范技能两个方面;(2)教学内容的工科性、综合性。该专业与电子类工科专业紧密相关,其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现代电子科技高度分化和综合的特征;(3)实践教学的双重性。其内容包括电子技术专业实践和师范技能训练两个方面。
因此,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应本着“夯实工学基础,强化师范技能,突出应用能力”的指导思想,在培养过程应结合师范教育的优势和电子信息类工科专业“强实践,重应用”的特点,树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的理念,从根本克服传统师范教育中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观念,重点培养学生的电子技术专业技能和师范职业技能。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考虑以下五个方面:(1)注意师范技能和专业技能两面并重,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电子专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师范技能,以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需要;(2)注重电子新技术的教学,培养学生熟练使用现代电子技术设计工具的能力;(3)加强专业设计性和综合设计性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4)注重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5)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该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和指导思想,结合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我院提出了“职业+技能”两面并重、“课内+课外”二环节紧密相结合、“基础+综合+创新”三层次有机衔接的“223”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
该体系包括“电子技术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体系”和“职教师资师范职业技能实践教学体系”两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分为普及性的课内实践和优选性的课外实训两个环节。其中课内实践环节是指以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为实践环境,由学校根据教学计划统一开出的如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见习、专业实习、教育实习等实践课程;课外实践环节是以校内的电子系统设计与制作开放实验室、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心、校内的电子技术协会、计算机协会以及学生自己联系的校外工厂、职业技术院校等为实践环境,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参加的实践活动,如电子设计大赛、科技活动、科技小发明、校外辅导、假期的短期教育实践、社会实践以及各类兴趣班、短训班等。每个环节又根据自身的特点大致分为基础层、综合层和创新层三个层次,各层节节跟进,有机衔接,形成一个立体型的体系结构。
2.1?电子技术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体系
与电子技术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相对应。其课内实践环节包括:基本技能实践层:以电子技术的基本技能训练为主,包括所有理论课配套的实验内容,如主要仪器设备的使用,电子器件的基本运用等;专业技能实践层:以技术性课的实践内容为主,以让学生掌握某个方面的电子小系统设计,为第三层综合设计层打好基础,如电源模块设计、单片机小系统设计、数据采集模块设计等;综合设计层:为综合设计型、创新性的实验模块,包括电子系统综合设计、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等,主要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设置选修模块,让学生尽早接触有实用价值、有创造性和学科前沿的实验研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其课外实训环节包括:兴趣爱好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科技活动、电子技术协会等学生社团,自拟项目开展科技小发明,通过参加种类短期技术培训班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技术,从而自主培养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训练层:组织校内不同层次的科技竞赛,进一步强化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程序设计比赛、实验技能竞赛、电子技术科技活动周、电子设计竞赛、电器维修技能比赛等校内的竞赛和活动;创新研究层:集中培训、专门教师辅导,参加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竞赛等省级、国家级的电子类竞赛项目,引导和鼓励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研究促进学习。
2.2?职教师资师范技能实践教学体系
与职教师资师范技能的课程体系相对应,其实践体系也分为课内课外两个环节。 其课内实践环节包括:基本师范技能训练层:主要培养学生的师范基本素质,如:普通话、书法、音乐、美术、板书等的训练;师范职业技能训练层:主要训练学生从事电子类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师范技能,如:应用电子技术实验研究、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试讲等;师范综合素质训练层:综合培养学生从事电子类职业技术教育的素质和能力,主要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和顶岗实习等。
其课外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学生自主参加的如书法等短期的师范技能培训班、校内外组织的课件制作比赛、课堂艺术比赛、演讲比赛等,但其层次区分不明显,故不再分层说明。
3 “223”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应用效果
通过实施“223”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师范职业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一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近两年来,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电子设计竞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1项,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5荐、三等奖8项;二是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率达95,6%,远高于全省的平均就业率;三是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2006年11月以来,我们向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发出了36份“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函”,在收到的31份反馈意见中,有30份对该专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以充分肯定和好评。这些充分说明,采用“223”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的学具有很好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4 结语
实践表明,“223”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非常适合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需要,是一个理论成熟、可操作性强的教学体系,会很快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应用,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大背景下,该体系的推广应用会取得很大的社会效益。通过实践教学培养电子类职教师资的专业能力、师范职业技能和综合创新能力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我们将继续努力,在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完美实践教学的模式和内容,为其它职教师资的培养提供可借鉴理论依据和实践范例。
参考文献
[1] 廖礼辉,陈敬良,沈有禄.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08).
[2] 傅丰林,孙肖子,等.为建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实验教学新体系”而努力[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3).
[3] 李祖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5).
篇3
【关键词】轨道交通 专业建设 实践教学 校企合作
一、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重要的服务行业,关系到人民生活、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各行业的运转。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国家间的区域交流、贸易往来与日俱增,更加凸显出交通运输业的重要地位。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建设和大众化的交通运输工具,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城镇化进展迅速,人口集中度提高,车辆猛增,道路设计不合理等因素导致城市拥堵日趋严重,地铁和城际铁路等轨道交通成为重要的解决途径。在如此背景下,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专业的开设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轨道交通在西安市发展规划
城市化进程增速和日益拥堵的交通现状必然给轨道交通创造黄金发展期。陕西省政府日前出台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为核心,10个中心城市、杨凌示范区、西咸新区和83个县城(市)及重点示范镇、文化旅游名镇为重点,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质量,创建生态、绿色、宜居城市。意见提出,要推进西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快西安地铁1号线延伸段,3、4、5、6号线以及临潼市轨道交通建设。到2015年,西安市建成90公里的地铁运营线路。到2017年,西安地铁运营总里程达到126公里,日均客流量超过150万人次。推进城市群内主要城市之间的快速铁路建设,加快西安北客站-咸阳机场、西安-富平-铜川等关中城际铁路建设,形成覆盖西安、咸阳、铜川以及西咸新区的城市轨道交通主骨架。
(二)西北地区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开设情况
目前全国多家本科院校均开设有交通运输类专业,其中西北地区共有5所本科开设交通运输专业,分别为陕西省: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甘肃省:兰州交通大学;新疆自治区:新疆农业大学。以上院校交通运输专业专业主要培养:公路交通相关部门高层次的运输管理人才、总图设计与工业运输方面的科研、规划、设计、管理型人才、空中交通管制、飞行签派、航行情报及机场管理等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综上所述,目前西北地区虽然有部分本科院校开设了交通运输专业,但都集中在道路交通运输、设计和航空交通方向,并没有本科院校开设交通运输轨道交通方向,结合目前西北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开设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专业很有必要。
二、轨道交通在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建设情况分析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也紧跟时代步伐,在专业建设上与时俱进,适时新增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专业。
目前,已经形成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三个专业鼎立的特色。
(一)专业建设概况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是本院的特色专业。该专业突出计算机在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中的应用,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地铁系统控制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能在地铁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调度指挥,设备维护等方面进行实际操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务、行车、客运组织、行车调度、票务管理等一线工作中具备列车接发、车站调度、旅客运输等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型人才。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从事城市轨道交通道路与桥梁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养护技术等方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师资队伍建设
在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加强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建设的大背景下,学院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学院对青年教师定期进行培训,组织讲课大赛,并鼓励青年教师学习深造,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教师队伍质量和结构不断优化。目前,学院教师队伍全部是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人数约占50%。在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梯队,能较好地满足教学需求。
(三)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保障。为了贯彻职业教育理念,全面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学院利用中央财政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资金、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资金、学院自筹的资金,加大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力度,逐步完善了各专业校内实训条件,满足了实训要求,建成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沙盘实训室、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实训室、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塞拉门实训室、地铁售检票系统实训基地、地铁机车模拟驾驶实训基地、地铁机车驾驶技术模拟训练基地、地铁交通信号控制技术实训基地、地铁车辆维修控制实训基地8个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强化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现有的轨道交通实训基地,为轨道交通教学、实训奠定了设备基础。
(四)校企合作建设
学院成立“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和“校企合作办公室”,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采取“全院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的三全就业体系,切实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目前,学院的校企合作方式:一是实行“订单式”教育,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二是与有关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用人关系,保证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主要合作企业有:上海地铁、北京地铁、广州地铁、西安地铁等。
具体到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全部实现了学生毕业后就能顶岗操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成为企业的骨干,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凭着“思想素质高、专业技能强、协作精神好、适应速度快”而赢得企业一致好评,满意度达到90%以上。学院
三、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专业在学院的建设展望
我校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专业的总体建设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为抓手,建立与轨道交通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一)全方位,深层次推进校企合作
(1)优化现有的校企合作项目。继续做好地铁订单班的管理和教学工作,互换双通,建设强大双师队伍。让校内教师(包括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的能工巧匠互换身份、互换工作环境,通过企业和学校对他们的培训及锻炼,使其在校企间可以双向通用,建立一支既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根据企业需求动态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校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的“有用性”。在专业知识的课堂教学中,以教授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为根本,同时根据企业需求的不断变化调整教学内容,以传授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为目标,使学生与企业之间针对性更强、适用性更好,从而缩短学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应期,以期毕业后能立即上岗。
(3)拓展校企合作领域。在开发项目、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利用校内实训室进行地铁LOW操作上岗证、职业技能考证培训等方面进行校企合作。
(二)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按照紧贴岗位、能力为先的育人思路,以轨道交通对应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研究岗位职业资格标准,结合本校教院理念和教学现状,明确专业学习领域,完善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建立以思想道德、职业道德为前提,外语、计算机等为工具,学科基础知识为根本、专业技能培训为导向的多层次的教学体系,组织建设符合专业技能发展客观规律的课程体系。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轨道交通行业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迅速发展,在交通运输行业开设城市轨道交通方向显得很有必要。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有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有先进的实验、实习设备;有优越的区域环境;有现成的基本建设用地和用房;经过整合,能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及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产学研配套的运行机制。综上所述,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达到了开设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专业的基本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慧勇,高利鹏,滕超.未来30年我国需建4万公里城市轨道交通[J].中国投资,2010,(3).
[2]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8).西安地铁官方网站.
篇4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知识结构;素质课程
作者简介:苏波(1980-),男,湖北公安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与设计系,讲师。(广西?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061-02
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我国的信息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处于稳定发展阶段。电子信息行业对高质量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同时电子信息领域新技术也不断,对信息行业的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与优化,才能满足市场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新的需求。
一、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需求分析
电子信息产业是新兴高科技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根据信息产业部分析,我国已经进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期,电子信息产业将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产业前景广阔。发展重点主要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以及集成电路产业。
由于全国各省经济发展方向不同、速度不同,各地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也有较大差异,总体来说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需求量大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北方的渤海一带及南方的广东、福建、浙江一带,内地省份需求要少些,南方的要比北方多些。
随着沿海地区人力成本的上升,原本在沿海地区的各大电子信息企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内地,广西有良好的出海口,同时近年国家加大了对北部湾经济区的投资,因此,很多大型电子企业将内地投资地点选择在广西,如富士康在北部湾投资建厂,在北海免税区也有多家大型电子企业入驻。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及企业大力投资的情况下广西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得到迅猛的发展,这将需求大量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高技能人才。
在这些电子企业中,由于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的不断革新,先进自动化设备的逐步使用以及扁平化生产模式的普遍采用,以精益生产为突出代表的管理模式已初步形成,从而在技术和组织管理方面对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需要大量的高级技术一线应用型技术人才。同时,信息技术支持人才需求中故障检测及维护、设备和客户服务、硬件和软件安装以及配置更新和系统操作、监视与维修等四类人才最为短缺。
二、人才面向职业岗位、应具备素质及和知识能力结构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确定为:旨在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掌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能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能从事电子信息产品设计、生产、装配、调试、维修和现场管理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专业学生面向职业岗位、应具备的素质及知识能力要求如下:
1.职业岗位面向
本专业就业岗位(群)主要是在各类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等,其相关岗位如下:
(1)主要就业岗位。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技术方面一线技术人员;电子产品的生产管理方面一线技术人员;电子产品的销售方面一线技术人员;生产电子产品的设备维修、维护高级技术人员。
(2)次要就业岗位。实用电子产品的计算机辅助分析、设计及生产;对消费类电子产品(音响、PC/TV、DVD、HDTV)等社会化维修高级技术人员;通信产品及相关信息产品的维修和服务;自动化办公人员。
2.素质要求
第一,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第二,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文化修养和美学修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团队精神;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
第三,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和对应岗位群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具备较快适应电子行业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素质。
3.知识与能力要求
具有相应的文化科学知识,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需要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了解、熟悉国家有关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政策法规;掌握较强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技能,包括正确识图、计算、测量、合理布置现场及基本焊接工艺;掌握模拟与数字电路的设计与计算方法;熟悉掌握信息获取、传输、输出控制的流程及简单设计;较好地掌握电子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从事运行、管理、安装、维护、测量、调试、简单设计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了解本专业学科发展趋势,获得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发展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电子产品的设计与生产管理的能力,会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能熟练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处理相关业务,具有调查研究、组织策划和协调能力。
三、高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本专业学生面向职业岗位、应具备的素质及知识能力要求,开设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两种类型课程,课程设置突出电子产品设计能力教育这一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电子产品设计、电子产品生产管理及电子产品维护三大职业核心能力,强调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同步,强调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注重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大学阶段学习,全面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的主要原则如下:
篇5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自控与电气;专业群;课程体系;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9-0027-03
作者简介
陈小荣(1969- ),女,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北京,100176);黄敦华(1978- ),男,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机电技术系主任,副教授;张文涛、刘增辉,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
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面上项目“高等职业教育自控与电气专业群专业技术平台课程的研究与实践”(PXM2014_01 4306_000083),主持人:黄敦华
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专业集合[1]。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自控与电气专业群”由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网络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6个专业构成。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和北京市职教分级制改革专业,依据其在专业群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将其定位为专业群核心专业,引领和辐射其他专业[2];电气自动化技术和工业网络技术两个专业在专业群中起支撑作用,将其定位为骨干专业;其余3个专业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将其定位为特色专业。
一、自控与电气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调研区域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分析研究专业群毕业生成长规律,遵循认知规律,构建基于职业能力目标的“通识贯通、平台递进、模块并行、技能创新”的“1-4-1”课程体系[3],实现职业素养、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过程培养。“1”是突出知识应用性的“通识课程”,贯通文化知识素养培养;“4”是突出理论及技术应用性的“通用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四个方面的专业课程,实现迭代递进的技术技能培养;“1”是突出技术应用与创新性的“专业实践与创新”这一实践教学环节。
二、自控与电气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一)贯通科学人文素养培养的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通过通识课程学习,促进学生形成比较宽广的知识结构,提升其文化素养。公共基础课程由教育部要求大学专科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应用数学、大学语文、信息技术基础、体育等课程组成,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公共选修课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陶冶人格、传承文化、提升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为目标,开设50门以上,每位学生按个性化需要选择5门。
(二)“平台+技术+方向模块”的专业课程
1.共享共建的专业群平台课程
专业群平台课程一般是同类专业之间或专业本身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构成的课程,是以该群对应岗位群上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工作岗位结构为框架、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线、工作实践行为为起点,面向生产或服务所需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而确定的学习和训练项目。
“自控与电气专业群”面向自动化设备和系统运维、装调、生产、设计、管理等岗位群,提炼本专业群各专业共性要求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构建了专业群平台课程,包括通用技术和专业技术平台课程,分别为《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应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电工技术应用》《传感检测技术》《单片机技术应用》《PLC控制技术》。
这9门课程要求自控与电气专业群中不同专业学生都要学习,主要培养学生机械基础、电气基础、控制基础三方面知识和能力,为学生后续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就业或者升学奠定良好基础。
2.核心技术与就业导向的专业技术课程和方向模块课程
专业群内6个专业依据各自的就业领域,构建了不同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方向课程,各专业的主要课程如图1所示。这些课程以工作为导向,选用合适的教学载体,大多采用教学训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专业实训室完成学习。
(三)突出技能的专业群实践与创新环节
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自控与电气专业群按照专业群岗位能力标准,构建专业群职业基础能力、职业专项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递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自控与电气专业群内所有专业均设置了钳工、低压电工运行维修、电子产品装调、职业素质实践和认岗实习周等基础实训,培养专业群学生职业基础能力。
专业群内各专业设计了不同的综合实训与生产性实训周,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项能力,实训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由浅入深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如图3所示。
专业群结合就业岗位设置了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对学生所学进行全面检查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为进入职业岗位做充分的准备。
专业群职业创新能力实践项目包括专业社会实践、职业技能竞赛、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职业资格高级证、参加或开设讲座等。专业群内每个专业相同的实践项目的内容有区别,如专业社会实践安排学生写相关行业、企业调研报告,不同的专业要调研不同的行业和企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可参加光伏发电系统装调、单片机应用等项目的比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可参加机器人应用、自动化生产线装调等项目的比赛,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参加智能电梯装调、楼宇智能化系统装调的比赛;此外,如果有其他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科目,经认可也可获得专业创新环节的学分。
三、结束语
自控与电气专业群基于职业能力目标的“1-4-1”课程体系,建立在企业需求的基础之上,根据行业企业、人才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设计,通识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平台课程培养学生专业群基本理论和基础技能,专业技术课程重点培养核心技术技能,方向模块课程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践课程突出技能应用和创新思维,最终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自控与电气专业领域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当然,专业群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论是其内涵的理解和建设的实践,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 考 文 献
[1]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52-54.
[2]刘峻.试析高职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时空,2013(11):21-23.
[3]肖莹,李宏昭.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33):48-49.
On the Construction of “1-4-1”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Target of Vocational Abilities for Automatic Control and Electrical Specialt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hen Xiaorong,Huang Dunhua,Zhang Wentao,Liu Zenghui
Abstract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 Science constructed the “1-4-1”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target of vocational abilities for automatic control and electrical specialties. Amo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the comprehensive literacy of students will be cultivated through general courses, students’ technical skills will be built up through specialized courses of “platform + technology + direction”, and their practical skills and innovative abilities will be built up through professional practices and innovation link.
篇6
关键词: 应用电子技术 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 有效途径
1.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应用电子专业的需求不断增大。而应用电子的教学质量是保证社会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应用电子教学的质量是社会对教育教学的要求。但是,教学质量的提高往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教学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应用电子学科不同于其他纯理论式学科,它的特点是理论学习与实验实践教学联系特别紧密,该学科向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
2.技工学校应用电子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2.1教学内容不合理
技工学校应用电子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未根据学校性质选择教学内容。例如技工学校本身应为中等职业教育阶段,但不少技校却选择了大专院校的教学课程设置,有些教材也是订的大专业院校的教材,因此造成培养目标不明确,学校职能不清等现象。二是没有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我国传统教学过于强调理论知识,认为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远远大于实践教学的价值,缺乏将理论教学与实际的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三是在应用电子教学的内容选择上,将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混为一谈,教学内容也较为陈旧,与现代社会的实际发展相脱节[1]。
2.2教学方法相对滞后
目前,应用电子技术的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在技工学校中,不少地方直到现在仍是采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填鸭式、单向灌输式的教育。而根据现代社会对技工学校人才的规格要求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其实践性较强的技术专业性教学要求,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例如,有的老教师对先进的教学方法掌握程度较差,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上不能够给予学生系统鲜明的指导,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创新,仅仅偏向考点而非重点等。教师的教学方法无法使学生对该门学科产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教学评价体系单一
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学评价体系密切相关。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采用考试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且考试的内容绝大部分以理论知识为主。这种评价方式是应试教育制度的必然产物,但是应用电子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无法通过单纯的理论知识考试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3.提高应用电子教学质量的途径
3.1优化设置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对现有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相关优化,确保应用电子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结构上有层次、内容上更科学[2]。另外,应根据应用电子科学未来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设置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使现有的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应用电子教学质量。具体而言,应用电子课程教学的业务培养要求学生有一技之长,这是对某一个具体的学生而言的。对于整个教学体系而言,必须对应用电子课程中的实践课程与技能训练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扩大全体学生的选修范围,尤其要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依据不同的专业方向,以应用为目的,构建符合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此外,由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一个典型的宽口径专业,其针对的是一个岗位群,因此它所要求的个人能力较多,包括小型电子产品的制作能力、相关图纸的设计绘图能力、安装调试维修能力等。
3.2应用现代教育教学方式
要想提高应用电子的教学质量,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加强现代教育教学方式的应用,在合理减少课程理论课的同时,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确保教学内容中有新知识、新技术的融入,保证教学与学科社会发展的联系,在课程安排上增加现代电子科学方面较新技术内容的讲授,例如开设单片机技术应用、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等课程,运用教学媒体,使教学模式多样化。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基础存在差异,甚至有偏科,因此,教学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体现层次性;由于应用电子教学的内容需要更有针对性,因此此门专业课可采取模块式教学;为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多施行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方法[3]。
3.3实行多样化的考评机制
在素质教育的时代大背景下,对技工学校学生学习状况的考核应从多方面进行,不应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考核,考核方式也不应只采取单一的闭卷形式。当然,评价体系的改变还在于社会主体对学生培养目标的改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学生才是符合社会需求的,其主要还是要从社会发展出发。具体来说,学校的评价体系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良好的体现,例如,在应用电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以褒为主,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4.结语
应用电子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对于教学要求也较高,要想提高应用教学的质量就必须从根本出发,改变一般的教学模式,拓宽教学思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初强.探析提升应用电子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1,10(20):114.
篇7
关键词:工作过程 课程构建 学习情境
一、问题提出
我们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文件,结合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电子基本技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研究(ZYC21)”研究,对电子行业企业进行广泛调研,借鉴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以电子产品制作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循序渐进、关联驱动、有所突破”原则重组课程内容,构建电子基本技能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导向理念下的中职教学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工作过程知识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以情境教学为典型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以营造真实职业情境为代表的教学环境。我校(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在重构《电子基本技能》课程体系时,即重视应用性的理论和原理教育,又重视技能的实操训练,努力实现知识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懂技术、会操作、能应用、敢创新的新一代技能人才。
二、构建的步骤
《电子基本技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遵循能力本位、知识保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任务载体、实训保障的指导思想。构建“行动导向、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教学体系,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现做中学、学中做、能做会学,以突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如图 1 所示。
图1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流程图
1.先调研——行动领域归纳
选择有代表性的电子产品生产行业企业,如江苏泰泉电子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中船永志泰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亿泰兴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江苏科兴电器有限公司位等,从生产工艺流程岗位角度,调研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及其对应岗位信息。
通过对相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依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并结合国家电子设备装接工的职业标准,形成如图2所示职业岗位行动领域。
图2 职业岗位行动领域的归纳
2.按原则——学习领域转换
按循序渐进、关联驱动、有所突破的原则将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电子基本技能》学习领域课程重组如图3所示。
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重组课程的教学内容。将《电子基本技能》主要教学内容组织成六个学习单元,每个单元都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融入理论知识和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工作要求等工作过程要素,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认知规律进行重组。
针对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以“关联驱动”为目标,注重对前序课程的综合应用与能力提高,同时,注重后序课程对职业能力的提升,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图3 《电子基本技能》学习领域课程重组
现在的学生普遍没有接受过上岗资格培训,对本岗位的胜任素质要求还缺乏明确的目标,且企业快速发展,专业知识更新加快,岗位对适应性要求更高,所以,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兼顾资格性和适应性两种要求,充分体现资格性与适应性对岗位任职能力目标的一致性。因此,要敢于突破,将资格性培训内容与适应性培训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成为考核的重点。
3.找载体——学习情境设计
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分解学习领域为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 六个项目可以看成六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根据具体情况可设计多个学习任务,以学生完成六个电子产品的装接、调试、检测诊断等主要任务为载体,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以实际任务承担者的角色完成课程的学习。 并要求学生在不同阶段完成初、中、高级工考证。 如图 4所示为《电子基本技能》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和学习情境2的完整的工作情境的设计。
图4 《电子基本技能》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
学习情境学习任务的设计要注意一下几点: ①是完整的工作过程——保证六步法的实施(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 ②做到从简单到复杂(或并列、递进、包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③尽可能的系统化--突出发展能力的培养; ④涵盖企业行业典型工作任务--具有范例性;⑤知识保障落到实处。
三、教学评价
《电子基本技能》是中等职业教育电子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实践性,按照电子操作技能的形成规律来组织教学。这就要求在课程评价中要特别注意实践性的特征,充分体现电子基本技能的认知定向阶段、动作的联系阶段和动作的协调完善阶段等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
课程评价的方法一般包括课堂评价、成果展示、单元测验和作品集评价等类型,作为电子基本技能的课程评价也应该采取这几种方式方法。
四、结束语
职业教育应使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又要让学生获得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的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我们根据中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欠缺造成行业和社会认可度问题,根据区域经济、行业企业发展对中等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求,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构建,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注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
参考文献
[1]范唯、马树超.切实解决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
[2] 赵志群 《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课程开发》 《职教论坛》2004.2。
[3] 余祖光 《职业教育改革与探索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2。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8
关键词:高考改革;应对;专业设置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29-02
如其说“3+技术”高考是一场高考制度的改革,道不如说“3+技术”高考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一场普及技术教育的革命,是一场高职电子改革发展的革命。
一、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的紧迫性
世界高科技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当前各种家用电器、现代通信设备、数码产品铺天盖地遍及城乡,并且在不断升级换代;工厂设备从机械化发展到自动化、智能化等等。这既是现代电子科学进步的结晶,更是应用电子技术的辉煌成果。
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对人才需求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必然要求人员素质的提高。许多企业既要精简缺乏专业技能的冗余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又需要大量经过培训的有较高素质的应用电子技术和设备管理方面的人员。从劳动力市场看,这一现象的市场表现为“技工荒”现象频频发生。
有数据显示,我国目前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造成的损失每年近2000亿元。据说这与高级技工的缺失直接相关。目前,我国的1.4亿职工中,高级技工只占3.5%。据测算,到“十二五”初,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总量将增长20%至25%,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将翻一番。高级技工“断档”让“饿得慌”的企业们饥不择食,在一些区域甚至频频出现70岁的老技工重聘上岗的现象,上海一民营企业开价40万元请三位日本“洋技工”,江苏28万元聘不到高级电焊工,杭州开出6000元月薪,3个月只招到两名技工……等等。
对立志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两大区域来说,谁率先破解“高级技工荒”困局,无疑意味着谁先获得竞争优势。有着切肤之痛的长三角打出政府、企业和学校联手的“组合拳”以缩小高级技工人才需求与供给间的差距。
然而,要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则需要普及技术教育。2013年的高考改革应该是普及技术教育的开始。
二、“3+技术”高考涉及的电子技术教学内容
从2013年起,江西省高考报考本科的考生,考试科目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报考高职(专科)的考生,考试科目为“3+技术(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通用技术课程设9个模块,其中必修模块2个,为“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其余均为选修模块。通用技术课程7个选修模块之间为并列关系,供学生在修学必修模块之后根据兴趣和条件自由选择。选修模块包括: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服装及其设计和汽车驾驶与保养。其中涉及到电子技术的模块有电子控制技术和简易机器人制作。
(一)电子控制技术
电子控制技术模块是以电子技术为基础设立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传感器、数字电路、电磁继电器、电子控制系统及其应用。学生可以通过设计和制作电子控制产品进行一些简易的技术试验,接触一些更具挑战意义、更富有趣味的技术问题。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电子控制电路的构成,知道数字电路的基本知识及其在电子控制技术中的应用;学会设计和安装电子控制电路,能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电子控制的过程和可能发生的故障,并用试验的方法进行优化,以提高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简易机器人制作
单片机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是简易机器人的核心元件。日常生活中的VCD机、DVD机、数字电视机、自动洗衣机、空调及其遥控器等设备都使用着各种各样的单片机,同时,在工业控制、智能机器、智能武器、智能化仪表和仪器等领域,它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知道单片机和机械传动的基本知识,能设计与制作由单片机和传动机械等组成的简易自动控制机器或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
三、“3+技术”高考改革的高职电子专业教学的趋势探索
(一)调整专业设置,改革课程体系,实现与中等教育的无缝衔接
高考制度的改革,高职规模的扩大,招生对象的丰富,必然带来入口和出口群体的结构复杂性,这就无可避免地出现衔接问题。
基于“3+技术”考生的专业基础和技能功底,高职电子专业教学应像高等数学一样站在高职的起点切入,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基础知识系统化、专业技能高级化、产品开发实质化”上面。
1、基础知识系统化。从《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可以看出,“3+技术”考生虽然学习了传感器、数字电路、电磁继电器、电子控制系统及其应用等知识。但从电子专业的知识系统性和高职理论知识的够用性角度看,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属于通识教育范畴,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因此,中学的专业知识教育显然是不够的,但是要实现知识的无缝衔接,也应该有别于零起点的现行电子专业学生,对于“3+技术”类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应重点放在知识的系统化和专业化上,关键是找准切入点。
2、专业技能高级化。高职教育面向社会办学、面向市场办学,评价高职教育效果的优劣,只能由社会、由市场来判断。对学生应掌握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的评价应根据行业的标准进行评价,并把它作为衡量职业技能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而且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职业技能培养应逐步与世界接轨,采用全球性的职业资格证书,扩大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3+技术”类学生已有设计和安装电子控制电路,并能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电子控制的过程和可能发生的故障的能力。因此,高职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重点强化行业标准,提升技能等级,培养高级技能人才。
3、产品开发实质化。简易机器人制作方向的“3+技术”类学生,能设计与制作由单片机和传动机械等组成的简易自动控制机器或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高职阶段教学重点应把这种设计思想应用于企业产品设计工作实际,走出实验室与企业接轨,使之转化为生产力,也让学生及时找到用武之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加强“校企合作”,切实培养高级技能人才,实现与用人单位的无缝衔接
“3+技术”高考改革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级技能人才提供机会,但高级技能人才的规格、要求最有权威的发言人是企业,最强势的技术力量也蕴藏在企业。要实现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无缝衔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校企合作。为应对“3+技术”高考改革,根据学校和行业、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受益的原则,学校应让行业、企业、事业单位的技术和管理专家深层次地和有效地参与学校发展,包括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及质量评估、人才质量标准的制定以及教学过程等。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苦练内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声誉来自于质量”、“质量来自于有效的实践性教学”、“质量来自于较高的对口就业率”这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共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对口就业率最终都落实到教学。鉴于“3+技术”学生的基础知识的高起点、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和专业选择非盲目性,“3+技术”学生的专业教学必然比传统学生教学有更高的要求,这就为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加强“双师型”技能的训练。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实用性和应用性。对于具备从事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能力、从事行业工作的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有着十分迫切的需求。然而从当前教师的专业结构看,存在着“双师型”所占的比例偏小的不足。造成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相脱节,无法达成从专业到行业、从职校学生到职场精英的“职业化”教育目标。面对“3+技术”高考改革的挑战,专业教师要严格按“双师型”教师的要求,积极苦练内功,提升技能素质。
2、加强产学研结合的实践。从我国目前的现状看,高级技能人才的规格、要求最有权威的发言人是企业,最强势的技术力量也蕴藏在企业。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也主要是依靠企业和社会相关行业的合作与支持。专业教师只有把教学与生产、科研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丰富了自己、提高自己,同时实现在真实的生产岗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
四、“3+技术”高考改革的高职电子专业设置趋势的探索
专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职院校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是体现学校办学内涵、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标志,也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软硬件设施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依据。合理的设置专业必须做到专业与社会职业相呼应,专业与企业需求相对接,专业与就业岗位相挂钩。
“3+技术”高考改革也许不直接影响高职院校专业的重新设置,但由此影起的技术的革命,必然影响高职专业的调整和专业的重新设置。
(一)生产性硬件制造与设计方向
无论电子理论怎么发展,最终都要转化成电子产品才具有市场,也才具有使用价值,所以,生产性硬件设计与制造必将成为电子行业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领域。但就电子产品制造而言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电子产品生产制作目前主流是SMT即表面组装技术。是突破了传统的印制电路板通孔插装元器件方式(THT)而发展起来的第四代组装方法;也是电子产品能有效地实现“短、小、轻、薄”,多功能、高可靠、优质量、低成本的主要手段之一。
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每年对电子产业技术工人的需求量达几十万人,其中涉及SMT产品制造业技术工人的需求量至少在10万人以上。SMT产品制造业技术工人始终是市场人才需求的热点。“3+技术”高考改革后,SMT人才培养应更成为热门。
(二)实用性软件设计与开发方向
从昔日的时尚电子产品—MP3、手机、PDA,到如今的新宠家电—智能电视、智能冰箱、机顶盒,再到工业生产及机器人尖端技术,IT产业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而作为驱动硬件系统的灵魂—嵌入式操作系统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有关数据表明,2009年与嵌入式软件对应的设备全球市场出货量达到22亿台,2010年我国嵌入式软件的市场价值达到550亿元。嵌入式系统的广泛应用带来的必然是对相关技术人才的极大需求,然而与这组逐年攀升的数字呈现对比的是国内嵌入式软件领域技术人员的极度匮乏。据悉,目前国内核心嵌入式人才不足万人,嵌入式软件开发是未来几年最热门和最受欢迎的职业之一。
(三)微电子IC设计与制造方向
随着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转移,我国已成为集成电路产品的生产大国,但还不是强国,大而不强的特征就反映在核心技术没有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要改变这种局面,人才培养是关键,人才已成为制约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集成电路业需求职位主要集中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管理四大领域。目前国内微电子人才培养机制尚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方面过多侧重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市场需求量大的技术开发型和职业技术型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微电子制造将成为普及技术教育背景下高职电子专业又一重要的发展方向。
“3+技术”高考改革将把高职电子教育推向新的起点,高职电子教育将面临着许多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丁建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则与数学模型分析\[J\].职业圈,2007,(9):159-160.
篇9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人才培养方案 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5-0023-02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一个新的历史命题,是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发展、人的提高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障教学质量成为做好中高职衔接项目的关键,下面结合我校与常熟理工学院合作举办的电子技术应用(3+4)专业,就如何保障中高职衔接下的中职教学质量谈几点想法。
一 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制订是关键
中高职衔接有别于独立的中职或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不能简单地套用和叠加,应该围绕“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体现中高职衔接的特点,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
我校领导小组和专业建设委员会与常熟理工学院相关工作小组先后进行了六次试点工作推进会,从确定复合型、高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管理制度、管理模式、学籍管理、考核模式等几个方面作了充分的研究和论证。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合作双方对现有中专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和本科段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开设、教材使用、实验实训、技能要求等方面做了详细的研究,充分考虑了前三年中专相对独立,又和本科阶段息息相关的特点,既保证了文化基础的厚实,为本科的学生打好基础,又保证了三年中专的整体性、系统性。
二 教学实施过程的保障
为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保障三年中专学习的教学质量,我校在3+4专业教学管理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研究,在教学常规过程管理中认真做到以下几点,以保障教学质量。
1.组织机构保障
为了保证3+4专业的教学质量,确保学生三年后顺利升入常熟理工学院,我校本学期成立了现代职教体系分段培养部。该分段培养部中只包括中高职衔接相关专业,并配备了相对固定的,且有着丰富教学、班级管理经验的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及班主任,且学生的教学班级和宿舍均相对独立,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浓厚的积极上进的学习氛围,并在学习、实训等各方面给予优先考虑的政策照顾。
2.改革教学模式
虽然3+4专业的学生三年后将进入本科高校学习,但是前三年的中职学习并非是三年高中教育的翻版,它更应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所以我校要求相关任课教师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改进课程教学组织形式,重视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培育具有职业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给学生展示的舞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中职教育期间,文化课要“够用”,专业课要“精用”,在实训教学过程中,要力求文化课“够用”。文化课教育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使得文化课知识更好地为本专业服务。
3.加强合作双方的交流
教学过程中加强我校与常熟理工学院及其教师之间的交流,让3+4中高职衔接教育更加有的放矢。试点前,常理工电子科学与技术和我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的目标不同,师资与设备及教学理念方法等资源也必然相差很大。因此,为切实提高我校中职学生水平,为将来进入高校做好充分准备,组织我校教师和常理工学校教师之间定期开展一些促进相互交流和沟通的活动,明确互相之间的分工协调,共同发展和进步,以促进中高职之间更好地衔接。
4.教学管理制度保障
在教学过程中,我校通过以下制度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加强教师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第一,教学检查制度。主要通过开展学期初、期中、期末三个阶段的常规性教学考核检查,日常性的系部、教务处、学校督导处的教学巡查活动,每个月一次教学“七认真”检查来保障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检查,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和进行调整。
第二,督导制度。督导室主要对学校的教学管理进行监督和检查,主要通过教学巡查、听课、检查教案设计、开座谈会等方式来了解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反馈到学校系部和教务处,督促教师及时整改出现的问题。
第三,听课评课制度。学校领导、教务处、系部领导、中心组、教研组及教师相互听课,深入一线课堂了解教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将出现的问题记录汇总反馈给系部或任课老师,认真评课,切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第四,学生测评制度。每学期通过组织开展学生评教活动,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业务水平、教学方法、教育手段、育人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和分析,并将测评结果反馈到系部和教师个人。
第五,月考制度。一些主要科目,如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等,每月进行一次常规考核,对一个月以来的新授内容进行闭卷理论考核,一方面督促学生要抓好平时的练习,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系部和任课老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一旦发现问题,系部和任课老师就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解决。
第六,中高职转段制度。三年后由中专升入高校时,我校和常理工共同协商制订转考核方案:三年学习过程中对主干科目进行调研考核(占学业成绩的50%),第三年的综合考核(占学业成绩的50%);并在英语、计算机、专业技能方面设置了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形成了文化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技能等较系统化的转段考核方案,保证了正常升段学生有着较好的综合素质。
同时,在每个班聘请学习委员担任教学信息员,实施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信息员负责记录每天教师教学异常情况,一周一小结一月一大结反馈到教务处,通过学生信息员提供的教学信息,可以真实、及时地了解教学工作情况。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校在培养双师型师资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在本专业技能方面充分依托职业技能考试,鼓励和督促专业教师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并能报销相关经费;另一方面,学校每学年均制订相关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计划,保证专业教师每学年至少有两个月的企业实践经验;再者,学校每学年均安排专业、文化课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市区级的各种培训,以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教师实践工作经验与实训指导能力。
近期,我校两个技师培训班顺利结业,数十人获得了技师证书,一支具有高职特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已然形成,为实现中高职的顺利衔接,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提供了师资这一重要保障。
四 其他各项保障措施
篇10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显严峻,2012年广西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压力更大。据有关部门报道[4]:2012年广西高校毕业生约有16万人左右,比2011年约增加1万余人,同时还有大量外省高校毕业生来广西就业。另外影响着毕业生就业的两大矛盾也非常突出:(1)结构性矛盾:毕业生生源地和就业地不对称,学校的专业结构和市场需求不完全对称,学历层次与社会需求不对称;(2)心理预期差距的矛盾:超过60%的毕业生对薪酬的要求不低于2000元,对地域的要求,80%以上的大学生选择沿海城市,或选择去机关或大企业等,而实际能提供薪酬、地域的岗位与预期存在的差距比较大。面对严酷的就业形势,如何结合自身优势,进行科学合理定位,探索一条具有竞争力的专业培养模式是当前专业教育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主要目的是结合当前就业环境,根据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历年毕业生就业的分布状况,探讨如何提升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因势利导地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同时该项研究的成果能为优质专业的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
1就业状况分析
工业工程(IndustryEngineering,IE)综合运用经济科学、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以人、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生产、服务与管理等集成系统为研究对象,对集成系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管理、改进和创新,使其达到整体最优的一门新兴的学科,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交叉综合学科,它既有鲜明的工程属性,也有明显的管理特征[5],在美国把其归为十大工程学科之一,与机械、电子和土木工程等齐名。由于工业工程学科的特殊属性,在国内外的高等院校中,有些将其划归为管理学范畴,也有些将其划为工程学范畴,因而各学校的专业计划、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各有不同的特点,但共同点就是如何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业工程学科定位于“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以科学的教育思想观念为指导,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互相融合的发展方向,实行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宽专业口径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创造、创新和创业教育,使毕业生变被动接受社会挑选为主动参与社会竞争,坚持用人单位满意为最终质量标准。学校开设本专业12年以来,为社会提供了大量优秀的人才,较好地实现了学校的办学定位思路。通过对2003-2011年共9届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分析发现:目前该专业绝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仍停留在制造业产业链的末端,基本上从事着基础工业工程、生产物流控制、生产计划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大部分集中在电子信息制造业领域,数据分析如表1所示。
在发达国家IE之所以受到工业界的普遍重视,IE已经成为提升企业效益的“DNA”。其原因是IE直接面向企业的生产运作过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上百家企业不同程度地引进IE。科龙公司实施IE后,资金占用年均降低8%,产品可比成本年均降低0.6%,年降低产品开发费用约400万元;一汽变速箱厂在推行准时化生产(JIT)的第一年,废品率下降33.5%,一次装配合格率由80%提高到95%以上,全厂实行多机床操作、多工序管理,生产工人比常规减少近一半,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生产能力翻了一番。有学者认为,IE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需的企业成功之术;是挖潜力,保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点金术”;是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健身术”。虽然IE专业具备了对基础IE人才较为深厚的培养实力,但仍需要在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进一步突出本专业的教学特色,培养有市场竞争力的工业工程人才。
2IE专业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业工程专业自1999年开始招生,是国内较早开设工业工程专业教学的院校之一。经过10多年的建设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专业体系,积累了一定的技术条件、设备,培养和锻炼了有较厚实力的师资,取得了一些有一定影响力的成果,并于2006年获得广西首批优质专业。为了建设好工业工程专业和科学定位,专业教师先后调研了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IE专业,并派专业教师到这些高校专门进修该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对该专业进行细致调查和研究,理清了思路,制订了专业建设总体规划和实验室建设规划,修订了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工业工程专业依托本校机电、信息学科优势,定位本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电子制造工业和信息产业,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从事产品制造工艺流程设计、生产制造管理、工厂设施规划与布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在工程工程本科生学习阶段,要培养学生具备经典工业工程的应用能力和现代工业工程的创新能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根据培养目标而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设置,突出“基础性、工程性、实践性”三大特征,包括在四个模块:
(1)工业与生产系统管理模块:主要设置设施规划与设计、运筹学与系统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统计分析、质量管理、工业工程基础、人因工程、先进制造技术、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工程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课程。
(2)电子信息工程模块:主要设置材料力学、微机原理、CAD制图、机械设计制造、机械原理、电子制造工艺学、电工电子学等机电类课程。
(3)计算机应用模块:主要设置管理信息系统、ERP原理与应用、生产模拟与仿真、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课程。
(4)实践教学模块:除金工实习和计算机综合训练以外,设专业认识实习、ERP沙盘模拟、生产实习、MIS课程设计、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设施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等内容。
这些课程模块体现了IE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电子信息制造技术为基础,以工业与系统工程理论为核心,以计算机为手段,强化实践性环节教学的办学思路。使学生毕业后不仅能从事生产管理、物流管理、质量管理、工作研究等管理工作,也能从事电子制造产品设计、系统设施规划设计等技术工作,还能从事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开发工作,并能在服务领域充分施展才能。
3提升工业工程本科生就业竞争能力的教学模式实现途径
3.1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IE专业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1]。
3.2开展研究性教学
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平台,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学研相结合;实施因材施教,注意个性发展的原则,加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在研究性教学中主要注重以下两点[6]:一是让学生充分参与到专业老师的科研课题中。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要求本专业高年级学生主动参与到相关专业老师的相关科研课题中,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要求学生在寒暑假到企业中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并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课程知识的学习,形成一个校内、校外实习并重,目的明确的实践认知体系。通过这些锻炼,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并能将平时所学与企业实际相结合,提高该专业个体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3.3加强实践性教学
本校的IE专业实践环节,除学校统一规定的入学教育和军训两课社会实践以外,利用当地国内知名的企业,如漓泉啤酒公司、桂林橡胶机械厂、桂林广陆数控有限公司、柳州重型工程机械公司、柳州五菱汽车制造公司等,作为该校IE教学实践基地,使实践环节全部结合企业生产和科研活动进行,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鼓励学生从大三开始积极参加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增强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鼓励大二、大三的学生积极申报和参与全国大学生实验项目,以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实践,提高动手能力的积极性。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特别是新建专业的学校更是如此[7]。针对IE专业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积极引进具有高学历并有丰富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有助于建设一支结构优良、素质过硬、充满活力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在职教师攻读本专业方向的博士学位;选送青年教师到国内著名高校或到国外有关高校进修或做访问学者;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或专家为兼职教授;举办学术报告,开阔视野,加强学术交流;加强校企合作,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如本校与用友软件公司共建ERP实验室,进行ERP软件开发项目合作,与桂林橡胶机械厂、桂林优利特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研究课题,为教师们创建了科研平台,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
3.5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学校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努力促进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把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工业工程专业就业指导工作中,更要把以人为本细化为以学生为本,把坚持以学生为本作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理念,开展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形式多样的就业教育,努力做到职业指导的“信息化、系统化、全程化、个性化”。同时专业老师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向用人单位推荐本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作为学生应该主动了解现状,积极面对这种状况,调整心态,将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积极接受社会的挑选;而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在研究IE专业发展趋势的同时,更要在IE专业课程体系和实验环节的设计和应用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对于加速高素质应用型IE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上一篇:经济学基本公理
- 下一篇: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