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医学技术范文
时间:2023-08-11 17:3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未来的医学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应用工程学的概念及方法,并基于工程学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其实医学影像技术还是医学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用物理学的概念和方法及物理原理发展起来的先进技术手段。医学影像信息包括传统X线、CT、MRI、超声、同位素、电子内窥镜和手术摄影等影像信息。它们是窥测人体内部各组织,脏器的形态,功能及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胶片为主要方式的显示、存储、传递X-ray摄像技术已不能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发展的需求,医疗设备的数字化要求日益强烈,全数字化放射学、图像导引和远程放射医学将是放射医学影像发展的必然趋势。
1 传统摄影技术在摸索中进行
1.1 计算机X线摄影
X射线是发展最早的图像装置。它在医学上的应用使医生能观察到人体内部结构,这为医生进行疾病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在1895年后的几十年中,X射线摄影技术有不少的发展,包括使用影像增强管、增感屏、旋转阳极X射线管及断层摄影等。但是,由于这种常规X射线成像技术是将三维人体结构显示在二维平面上,加之其对软组织的诊断能力差,使整个成像系统的性能受到限制。从50年代开始,医学成像技术进入一个革命性的发展时期,新的成像系统相继出现。70年代早期,由于计算机断层技术的出现使飞速发展的医学成像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到整个80年代,除了X射线以外,超声、磁共振、单光子、正电子等的断层成像技术和系统大量出现。这些方法各有所长,互相补充,能为医生做出确切诊断,提供愈来愈详细和精确的信息。在医院全部图像中X射线图像占80%,是目前医院图像的主要来源。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X射线机的结构简单,图像分辨率也较低。在50年代以后, 分辨率与清晰度得到了改善,而病人受照射剂量却减小了。时至今日,各种专用X射线机不断出现,X光电视设备正在逐步代替常规的X射线透视设备,它既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病人的X线剂量;又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创造了条件。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字成像技术越来越广泛地代替传统的屏片摄影现阶段,用于数字摄影的探测系统有以下几种: (1)存储荧光体增感屏[计算机X射线摄影系统(computer Radiography.CR)]。
(2)硒鼓探测器。(3)以电荷耦合技术(charge Coupled Derices.CCD)为基础的探测器 。(4)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a:直接转换(非晶体硒)b:非直接转换(闪烁晶体)。这些系统实现了自动化、遥控化和明室化,减少了操作者的辐射损伤。
1.2 X-CT
CT的问世被公认为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的重大突破,因为他标志了医学影像设备与计算机相结合的里程碑。这种技术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所谓“先到断层成像”(FAT),另一种模式是“光子迁移成像”(PMI)。
1.3 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现称为磁共振成像。它无放射线损害,无骨性伪影,能多方面、多参数成像,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能力,不需使用对比剂即可显示血管结构等独特的优点。
1.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它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将造影部位注射造影剂的透视影像转换成数字形式贮存于记忆盘中,称作蒙片。然后将注入造影剂后的造影区的透视影像也转换成数字,并减去蒙片的数字,将剩余数字再转换成图像,即成为除去了注射造影剂前透视图像上所见的骨骼和软组织影像,剩下的只是清晰的纯血管造影像。
2 数字化摄影技术
数字X射线摄影的成像技术包括成像板技术、平行板检测技术和采用电荷耦合器或CMOS器件以及线扫描等技术。成像板技术是代替传统的胶片增感屏来照相,然后记录于胶片的一种方法。平行板检测技术又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结构类型。直接FPT结构主要是由非品硒和薄膜半导体阵列构成的平板检测器。间接FPT结构主要是由闪烁体或荧光体层加具有光电二极管作用的非品硅层在加TFT阵列构成的平板检测器。电荷耦合器或CMOS器件以及线扫描等技术结构上包括可见光转换屏,光学系统和CCD或CMOS。
3 成像的快捷阅读
由于成像方法的改进,除了在成像质量方面有明显提高外,图像数量也急剧增加。例如随着多层CT的问世,每次CT检查的图像可多达千幅以上,因此,无法想象用传统方法能读取这些图像中蕴含的动态信息。这时在显示器上进行的“软阅读”正在逐渐显示出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软拷贝阅读是指在工作站图像显示屏上观察影像,就X线摄影而言这种阅读方式能充分利用数字影像大得多的动态范围,获取丰富的诊断信息。
4 PACS的广阔发展空间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有医学影像设备延续了几十年的数据采集和成像方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医生的需求。PACS系统应运而生。PACS系统是图像的存储、传输和通讯系统,主要应用于医学影像图像和病人信息的实时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并且可以与医院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放射信息管理系统等系统相连,实现整个医院的无胶片化、无纸化和资源共享,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远程会诊,或国际间的信息交流。PACS系统的产生标志着网络影像学和无胶片时代的到来。完整的PACS系统应包含影像采集系统,数据的存储、管理,数据传输系统,影像的分析和处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是整个PACS系统的核心,是决定系统质量的关键部分,可将各种不同成像系统生成的图象采入计算机网络。由于医学图像的数据量非常大,数据存储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光盘塔、磁带库、磁盘陈列等都是目前较好的存储方法。数据传输主要用于院内的急救、会诊,还有可以通过互联网、微波等技术,以数据的远距离传输,实现远程诊断。影像的分析和处理系统是临床医生、放射科医生直接使用的工具,它的功能和质量对于医生利用临床影像资源的效率起了决定作用。综上所述,PACS技术可分为三个阶段,(1)用户查找数据库;(2)数据查找设备;(3)图像信息与文本信息主动寻找用户。
5 技术----分子影像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今天已具有显微分辨能力,其可视范围已扩展至细胞、分子水平,从而改变了传统医学影像学只能显示解剖学及病理学改变的形态显像能力。由于与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奠定了分子影像学的物质基础。Weissleder氏于1999年提出了分子影像学的概念:活体状态下在细胞及分子水平应用影像学对生物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
分子成像的出现,为新的医学影像时代到来带来曙光。基因表达、治疗则为彻底治愈某些疾病提供可能,因此目前全世界都在致力于研究、开创分子影像与基因治疗,这就是21世纪的影像学。 新的医学影像的观察要超出目前的解剖学、病理学概念,要深入到组织的分子、原子中去。其关键是借助神奇的探针--即分子探针。到目前为止,分子影像学的成像技术主要包括MRI、核医学及光学成像技术。一些有识之士认为;由于诊治兼备的介入放射学已深入至分子生物学的层面,因此,分子影像学应包括分子水平的介入放射学研究。
6 学科的交叉结合
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是当今科学发展的趋势。影像技术学最邻近的学科应为影像诊断学。前者致力于解决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管理及研发新的技术方法;后者则将信息与知识、经验结合,着重于信息的内容,根据影像做出正常解剖结构的辨认及病变的诊断。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所以,影像技术学的发展离不开影像诊断学更密切地沟通与结合将为提高、拓展原有成像方式及开辟新的成像方式做出有益的贡献。医用影像诊断装置用于详细地观察人体内部各器官的结构,找出病灶的位置毫克大小,有的还可以进行器
官功能的判断 。还有医用影像诊断装备情况,已成了衡量医院现代化水平的标志。
7 浅谈医学影像技术的下一个热点
医疗保健事业在经济上的窘迫使得90年代以来,成为一个没有大规模推广一种新的影像技术的、相对沉寂的时期,延续了一些现有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得他们中至今还没有一种影像技术能对影像学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最近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批有希望的影像技术。如:磁共振谱(MRS),正电子发射成像(PET)单光子发射成像(SPECT),阻抗成像(EIT)和光学成像(OCT或NRI)。他们有可能很快成为大规模应用的影像技术,将为脑、肺、及其他部位的成像提供新的信息。
7.1 磁源成像
人体体内细胞膜内外的离子运动可形成生物电流。这种生物电流可产生磁现象,检测心脏或脑的生物电流产生的磁场可以得到心磁图或脑磁图。这类磁现象可反映出电子活动发生的深度,携带有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大量信息。
7.2 PET和SPECT
单光子发射成像(SPECT)和正电子成像(PET)是核医学的两种CT技术。由于它们都是接受病人体内发射的射线成像,故统称为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ECT)。ECT依据核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原理进行体内诊断,要在人体中使用放射性核素。ECT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空间分辨率低。最近的技术发展可能促进推广ECT的应用。
7.3 阻抗成像(EIT)
EIT是通过对人体加电压,测量在电极间流动的电流,得到组织电导率变化的图像。 目的在于形成对体内某点阻抗的估计。这种技术的优点是,所采用的电流对人体是无害的,因而对成像对象无任何限制。这种技术的时间分辨率很好,因而可连续监测实际的应用,已实现以视频帧速的医用EIT的实验样机。
7.4 光学成像(OTC或NIR)
近期的一些实质性的进展表明,光学成像有可能在最近几年内发展成为一种能真正用于临床的影像设备。它的优点是:光波长的辐射是非离子化的,因而对人体是无伤害的,可重复曝光;它们可区分那些在光波长下具有不同吸收与散射,但不能由其它技术识别的软组织;天然色团所特有的吸收使得能够获得功能信息。它正在开辟它的临床领域。
7.5 MRS
篇2
关键词:高中生;医患关系;专业选择
近年来,我国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的加深不仅直接影响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而且导致该群体的离职率越来越高[2],同时,对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就业也造成了负面影响。医护人员是医学事业的主体,医学生是医学人才的后备军,而即将面临专业选择的高中生又是医学生的潜在人力资源,紧张的医患关系是否对高中生报考医学类专业产生影响,相关研究较少,而高中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态度以及对报考医学类专业的影响未见相关报道。高中生思想上尚未成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容易受各种社会事件及环境的影响,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极有可能对高中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专业选择,本研究旨在调查高中生医患关系的认知现状,并深入探讨高中生医患关系认知现状对报考医学类专业的影响。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调查方法,抽取了浙江宁波某中学、浙江丽水某中学、陕西西安某中学、宁夏固原某中学、山东兖州某三所中学的高一、高二、高三共26个班。共发放学生问卷1500份,回收1410份,回收率为94%,将其中112份对医患关系没关注的问卷剔除,保留问卷1298份,其中高一366份,高二509份,高三423份。
1.2研究方法
问卷设计。我们专题小组通过反复讨论、查询大量的文献资料、完成调查问卷的设计。问卷内容包括:①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户籍、地区、年级、父母亲职业及文化程度。②对医患关系认知现状:对如今医患关系紧张程度的认知情况、评价依据、主要责任方及对医患关系的未来的认识。其中紧张程度的认知情况分为三级:紧张、一般、和谐,分别赋值为1、2、3,即分值越低越紧张,此外设置选项“没关注过”。③对报考医学类专业的意向,分为“有意向”,“无意向”和“未想好”。问题均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调查方法及质量监控。对参与调查的组员进行集体培训,包括该问卷的调查目的、方法、内容及注意事项,并对100名学生进行了预实验,结合反馈信息及时对问卷项目进行调整。小组成员强调学生能够独立、完整、真实地完成该问卷的填写并当场回收。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EXCEL建库录入,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判定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不同性别、户籍的高中生对医患关系紧张程度的认知情况比较使用t检验,不同年级、地区的高中生对医患关系紧张程度的认知情况比较使用F检验,其余数据分析多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高中生医患关系认知现状
高中生对医患关系紧张程度的认知情况。①不同性别对于医患关系紧张程度的认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同年级高中生对医患关系紧张程度的认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发现,与高一和高二学生相比高三学生认为医患关系更紧张,而高一和高二学生无统计学差异;③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医患关系紧张程度的认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农村学生相比城市学生认为医患关系更紧张;④不同地区对医患关系紧张程度的认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发现任意两个地区之间相互比较均具有意义,即对医患关系紧张程度的认识为陕西学生认为最紧张,其次为浙江学生,再次为山东学生,最后是宁夏学生,见表1.高中生对医患关系评价依据的认知情况。①不同性别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评价依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11.10%的男生和16.90%的女生通过社会传闻做评价;②不同年级学生对医患关系评价依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通过两两比较发现,与高一和高二年级相比,高三学生更依赖社会传闻做评价,而高一与高二年级无统计学差异;③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医患关系评的价依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50.90%的城市学生和37.00%的农村学生是通过媒体报道做评价;④不同地区对医患关系的评价依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宁夏学生更倾向于通过亲友经历(42.80%)和亲身体验(31.00%)做评价,而陕西学生更倾向通过媒体报道(52.00%)和社会传闻(31.30%)做评价,浙江和山东学生倾向于通过媒体报道(51.20%,40.10%)和亲身体验(27.20%,26.90%)做评价,见表2.高中生对医患关系主要责任方的认知情况。①不同性别学生对医患关系主要责任方的认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不同年级学生对医患关系主要责任方的认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高一与高二学生差异显著(P<0.01),高二与高三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医患关系主要责任方的认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除两者均认为患者及家属为医患关系主要责任方外,城市学生更多的把责任归为媒体,而农村学生更多的把责任归为医护人员;④不同地区对医患关系主要责任方的认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两比较发现,浙江与其余三个省份的学生对医患关系主要责任方的认识有统计学差异,宁夏与陕西的学生相比也具有统计学差异,见表3。高中生对医患关系未来的认知情况。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城乡学生对医患关系未来的认识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医患关系未来会越来越和谐;不同地区对医患关系未来的认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发现,浙江和陕西,宁夏和陕西,宁夏和山东学生对医患关系未来的认识差异显著,与宁夏和浙江学生相比,陕西学生对医患关系的未来更乐观,与宁夏学生相比,山东学生对医患关系的未来更乐观,见表4。
2.2高中生医患关系认知现状与报考医学类专业意向的关系
医患关系紧张程度的认知与报考医学类专业意向的关系。去除461名未想好是否报考医学类专业的学生,剩余83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272名高中生认为医患关系紧张,451名高中生认为医患关系一般,114名高中生认为医患关系和谐。不同医患关系紧张程度的认知与是否报考医学类专业无明显相关(P=0.361),见表5。医患关系未来的认知情况与报考医学类专业意向的关系。高中生对医患关系未来的认知与是否报考医学类专业相关(P<0.01),认为医患关系未来会变越来越和谐的学生43.20%有报考医学类专业的意向,比例大于对医患关系未来抱消极(30.40%)或不明朗态度的学生(31.20%),见表6。
3讨论
本研究显示,与高一和高二学生相比,高三学生认为医患关系更紧张,结合他们对医患关系的判断依据(高三学生更依赖媒体和社会传闻做评价),对医患关系更紧张的认识可能与负面的媒体引导和社会传闻有关。高三学生时间紧张且面临专业选择,因此他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搜集尽可能丰富的信息,媒体报道和社会传闻作为获取信息较为便捷的渠道,对他们的影响相对较大,相反,低年级的学生不太关心时事,较少受到媒体和社会传闻的影响。因此,建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本研究证实,相对于农村学生,城市学生认为医患关系更为紧张且绝大部分评价来自媒体报道,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媒体,而越来越多的媒体聚焦于医患关系,同时将医患纠纷这一问题推于风口浪尖[5-6]。高中生缺乏社会经验,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较冲动、欠思考,更容易受到舆论和媒体的影响。钱维玲等人的研究[7-9]证实,大众对媒体报道的信任度较高,而许多媒体的报道却有失偏颇,会对医患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为了维护社会和谐,增强人际信任,培养年轻人正确的价值观,需要媒体减少不实报道,确保新闻的客观和公正,传播正能量。本研究对比了不同地区学生的医患关系认识现状,发现陕西学生认为医患关系最紧张,其次为浙江学生,再次为山东学生,最后是宁夏学生,原因可能与陕西学生更倾向通过媒体报道和社会传闻做评价,而宁夏学生更倾向于通过亲友经历和亲身体验做评价有关,由此可见真实的医患关系可能并不像报道和传闻那般紧张。但是不同地区学生的评价和依据有差异可能与教育背景和环境的不同有一定关系,这需要社会加强正确的引导。本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医患关系未来会越来越和谐,与宁夏和浙江学生相比,陕西学生对医患关系的未来更乐观,与宁夏学生相比,山东学生对医患关系的未来更乐观,这可能与不同地区学生受到的教育和灌输的价值观不同所致,也可能与不同地区学生奉献精神或改变社会的信心不同所致,具体原因还有待下一步研究证实,无论何种原因,要正确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医患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服务水平会随着而逐步提高[10],医学人文品质也将不断提升[11],医患关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本研究发现,绝大多数高中生已经关注到医患问题,对医患关系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好在高中生对医患关系紧张程度的认识并没有对高中生的医学类专业选择产生影响,而对医患关系未来的认识对其报考医学类专业有一定影响,认为未来医患关系会和谐的高中生报考医学类院校的意愿更强烈。因此,在医疗卫生人才严重不足的中国,为提高我国医疗人才培养数量,需要社会、医院、政府共同努力营造温馨而和谐的医疗氛围,使医患关系的前景更加明朗,从而吸引更多的学子报考医学类专业。
参考文献:
[1]乔文达,张宏伟.论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与医患关系[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1):105-106.
[2]连锡军.医患关系不和谐对医学生专业思想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6):102—103.
[3]王菊倩,顾伟,陆益花.医患关系现状对医学生择业和就业影响的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16):2956-2958,2992..
[4]沈丹洪.浅析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自由对医患关系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6(6).
[5]万阳.“医患纠纷”的媒介呈现[D].安徽大学,2015.
[6]阳欣哲.媒体传播对医患关系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7]吉雪菲.试析我国媒体对“医患关系”的报道方式[D].西南大学,2014.
[8]钱维玲.事件报道中的媒体社会责任研究[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2016.
[9]谢广宽.互联网技术对医患关系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10):755-759.
篇3
关键词: 通识教育;实习;教学
医学本科实习节段是学生从学校向社会、从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的特殊阶段,是学生整体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和体现的时期,是学生从业生涯中重要的伦理道德、职业习惯、作为未来医务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素养构建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其专业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起始阶段,这一时期的教育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其相关的多方面的教育更是十分关键,加强通识教育强化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医学实习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医学实习节段的通识教育是培养未来医学专业人才社会责任感的关键阶段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和提高,现代医学人才必须是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级医学人才,传统医学目的是救治人的生命, 而现代医学目的则更关注人的生命质量。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越来越迫切, 对生存和生命的价值越来越关注, 并且随着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等社会因素关系的更加密切, 医学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功能,保护人民健康, 提高人口素质, 保护社会和自然环境, 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保证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协调发展。未来的医生不仅承担着治病救人的功能,还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职能[1],因此,我们目前的医学教育就要树立起医学大基础观、医学文化观、大卫生观以加强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培养。
医学学科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社会的进步对医学的社会功能的要求日益突出, 医学的目的和内涵将会进一步深化。医学科学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不仅有正面效应也同时具有负面效应,因此医学工作者必须用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系统对技术的非人格化性质加以平衡,这种思维就是人文精神,正如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器官移植、生殖技术、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都与人类的道德和伦理同行,否则人类的命运、前途将无法想象。因此, 医学教育必须使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与把握科学的精神相结合, 专业教育必须与通识教育相结合。作为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节段的临床实习节段,更是学生接触和培养责任感、社会感和人文精神的关键节段,一个好的医生不仅要具有专业的医学知识,而且要有深厚的人文社会学的积淀,要具有一只眼睛关注着医学科学的进步,一只眼睛关注着医学活动中的正义、公正、义务、美德、仁慈、责任、同情、忠诚、自主、允许的能力和责任, 保持科学的医学与人文的医学之间的平衡[2]。在这一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学生完成医学专业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共同发展和进步的培养。
2 医学实习节段的通识教育是培养医生良好医学道德的关键阶段
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完全德性的人。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保证医务人员做好工作的必要条件,而且医疗卫生领域中的职业道德状况也会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医务人员面对的对象是人,受当前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病员和家属为了治好疾病向医务人员送红包。这时就需要医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抵御这种诱惑。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 他们将来在工作中能否经受得住这样的道德关的考验, 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看医学院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的力度和效果,是否已经将道德观念深深扎根于医学生的脑海中,尤其是临床实习节段教师的表现和表率作用会对学生未来医学道德的形成具有直接和直观的作用。教师在医疗工作中所表现出的医德、医风和工作责任感, 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实习节段我们不仅要强化带教教师的医德行为,而且要进一步强化教育,让学生在这一阶段树立起医学道德底线,强化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医学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将体现在其工作态度、服务态度上。在未来工作中是以病员为中心还是以自我为中心, 是献身医疗卫生事业还是凭借自身掌握的知识谋取不正当的私利,是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还是作风懒散、不负责任, 这些都是医学道德和社会公德意识在工作中的反映。加强医学道德和社会公德意识教育就是要让医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自身与病员之间的关系,使之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3]。 3 医学实习节段的通识教育是培养复合型医学专业人才的关键阶段
1993年英国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提出了21 世纪的医生应是交流专家, 有判断力的思想家, 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信息专家, 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流行病学和行为医学的应用者, 卫生小组的管理者, 社会的支持者和初级保健的提供者。1995 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未来的医生是保健的提供者、决策者、健康教育者(或交际家)、社区领导者、服务管理者。21 世纪医学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使得医学教育的范围更广泛, 实践通识教育将促使医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
医学实习节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节段,是学校中学习的各种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实践的开始节段,这一阶段加强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 形成较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同时认识和了解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 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4]。使学生不仅学有专长, 术有专攻, 而且在心智等方面能够全面协调地发展。实现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通融, 遇到问题时能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 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 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
4 医学实习节段通识教育实现的方法
篇4
前言
众所皆知,在医院中,医学护理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关系到患者治疗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医学护理成为了医院日常工作中普通但无法忽视的一环,从而随着人们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出现了医学护理原则以及医学护理相关的研究。医学护理,顾名思义可知:其为在医学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病人在康复过程中进行的一系列的治疗看护管理内容,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随着医疗器械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发展,医学护理已然成为了一个包含着丰富内容的工作,也在许多医学工作者的研究和突破下日益完善,而在医学护理中,医学护理原则成为了这一切发展的基石,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选择从医学护理这个话题入手,就医学护理原则在医学救治中的重要性、不同情况下医学护理原则的对比分析和未来医学护理原则的发展展望等方面对医学护理原则进行一番探讨,为我国的医学护理事业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医学护理原则在医学救治中的重要性
医学护理原则在医学护理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呢?第一,医学护理远着对医学救治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其重要程度可想而知。在医学护理的过程中,医学工作者根据什么来进行护理的呢?首先一条就是医学护理原则。他们通过观察患者病人的临床表现以及症状,结合医学护理原则的相关内容,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保证患者能够在治疗或者康复的过程中安全健康有一个保障。其次,医学护理原则能够让医疗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放心的、正确的进行判断,同时还患者一个安心,在出现紧急的状况下,医疗工作者可以根据医学护理原则的相关内容,在客观资料信息的基础上,结合主观判断,对护理个体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根据护理个体不同的病证制订出各种不同的护理法则。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医学护理原则在医疗救治以及医学护理中发挥着其巨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医学护理的过程中,我们的医疗工作者是无法离开医学护理原则的。
二不同情况下医学护理原则的对比分析
在不同的医患情况下,医学护理有着不同的医学护理原则。就拿我们老祖中留下的中医护理来说,其和西医的医学护理原则就可以说是大不一样。在中医护理中,中医护理的原则主要以以整体观和辨证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四诊所收集的主观、客观资料为依据,从而制定合理有效的护理原则和方法。中医在治疗上讲究的是相辅相成,根据“逆者正治”、“从者反治”的治疗原则来进行的,这一原则直接决定了其在治疗中的方法和措施,而在护理上也有着相通的地方,与之相对应的有“扶正祛邪”、“正护”、“反护”、“急则护标”、“缓则护本”、“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三因制宜”、及“预防为主”等护理原则。而西医则完全不一样,西医讲究的是“治标”,针对不同的病况病情,用最为直接的办法进行治理,可谓是“粗暴简单”,在护理的过程中则也是如此。举例来说,西医在治疗过程中常常采用手术、静脉注射、以及给药治理,在护理中则以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检测检查等为主,常常以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为依据,确定患者的护理级别,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三未来医学护理原则的发展展望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预见在未来,医学护理原则的发展会更为的完善,人们可以根据医疗器械的具体情况来调整医学护理的方法和原则;我们也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某一天里面,在医学护理原则不断完善的历程中,医学护理一定能够做到在一切为了患者、一切利于患者的原则的基础上,医学工作者可以在完善的医学护理原则的指导之下,使得医学护理变得更为的简单方便,这中简单不单单指的是让医疗护理步骤变得简化,更多的是让患者在医学护理的过程中能够减少不必要的痛苦,能够在精心的护理中快速的康复,而相关的护理工作者则能够在任何情况下根据具体的医学护理原则做出最为有利的护理措施,给患者带来安全和安心。总而言之,未来的医学护理原则一定能够给患者和病人带来更大的便利和放心。
篇5
[关键词]虚拟现实;VR;医学教育;变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42
[中图分类号]G642;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0 引 言
2015年12月在北京举行了中国虚拟现实与可视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第一届理事会,会议以“产学研合作,共迎2016虚拟现实元年”为主题。将2016年称为“虚拟现实元年”,是因为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国正得到广泛关注,硬件市场达到了一定的规模,预计未来数年虚拟现实在娱乐休闲、教育培训、军事演习、医疗诊断和科学研究等诸多领域将继续强劲增长。斗转星移,VR技术从年初的狂热回归到了年底的理性,关注的焦点从炫酷的表现形式、新潮的沉浸式体验回归到了更注重功能性、实用性的深度开发。虽然这种热潮似有“退温”,但VR技术在2016年确实走进了大众视野,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VR技术的广阔前景。
1 VR技术发展过程及现状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是指采用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手段生成的一种虚拟环境,使用户借助特殊的输入或输出设备,与虚拟世界中的物体进行自然交互,从而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获得与真实世界相同的感受。VR技术属于跨学科的综合集成技术。
VR技术于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现阶段,沉浸式VR技术带来了更好的体验,使其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快速而广泛的应用,其发展过程见表1。
VR技术的发展历时几十年,国外很早就被应用到了教育和教学领域。特别是在医学教育中引入VR技术,对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提升教学效果都是无法估量的。
2 VR技术将在未来医学教育中带来的变革
传统的医学教育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新的挑战。风险高、成本高、能耗高一直是传统医学教育中无法回避的问题。VR技术与医学教育相结合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更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有效地弥补了传统医学教育的不足之处。
2.1 改变传统理论知识讲授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多采用书面或多媒体课件这种二维平面模式,概念抽象、缺少立体感、形式单一、学习难度大,致使学习者积极主动性差,学习效率低。目前,运用VR技术已经建立了物理、化学虚拟实验室、军事医学模拟实验室等。2016年中国VR教育走进了课堂,北京一所中学的化学公开课以让学生对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感到兴奋。VR技术构建的实验室,可以开创新的教学模式,解决传统实验教学中许多无法解决的难题。特别是对于医学生,在理论课中采用VR技术,通过可视化场景,可以把需要讲解的课程内容直观而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可以通过沉浸式的VR技术构建与虚拟事物的交互,激发想象力,使学生更容易了解学习内容的特征、性质和规律。这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人体验,还能加快学习速度,甚至可以缩短一个医学生的培养周期。
2.2 为解剖学等实践学科带来全新的变革
对于医学生而言,传统的解剖学等学科需要依赖人体和动物的尸体,但人体尸源稀缺成本高,动物实验不可避免会对动物造成伤害。实验试剂、器材成本都居高不下,学生人数、时间、空间和标本等都严重制约了医学院校教学任务的实施。学生不可能通过反复操作完成实训,教学效果不理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虚拟人体结构也称为数字化虚拟人体,它是采用虚拟仿真软件制作出来的人体生理结构的三维立体数字模型。除了应用在新药研制、军事医学等方面,在医学教育上也能发挥很好的空间。学生可以对虚拟的实验标本进行解剖和观察,获取各组织及器官的名称、形状、位置、结构、内部血管和神经的分布状况及与相邻组织和器官的位置关系等信息。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反复操作练习,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印象。但目前的缺点是制作成本相对高,由于可以反复操作,资源可逆,反而会降低原实验所需成本,减少伤害,给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令人激动的补足。
2.3 为临床实习和模拟手术带来全新的变革
据统计,临床手术中80%的失误是人为引起的,可以说年轻医生的成长都是通过病人练出来的。现在的医学生都是在医院进行实习,一个患者要面对一群实习医生,加上医患关系紧张,很难进行实际操作。但临床实习又是一个注重实践的过程,这就造成了医学生缺乏锻炼机会,难以得到进步的局面。
而VR可以实现医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完成和真实环境一样的实习和手术过程。在虚拟环境教学中可以不受时间、场地和病例的限制,更不会因为意外给病人造成伤害,保护了患者的隐私权,更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的学习和操作机会都将不受限制。在虚拟实习和手术后还可以准确地测定完成的指标,为学生客观地做出评定。VR还可以建立虚拟医院,将真实的用户病例添加到虚拟医院的数据库中,满足医学生对真实病例的分析和练习,更加直观地进行临床模拟操作,更加真实地完成一个医学生从校园走进现实医院的过渡,真正让临床实习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2.4 通过现场VR直播,实现远程教学
VR直播是将特殊的相机架在主刀医生的上方,全方位摄录现场的全部场景,再通过相关技术传输到云端,通过专门的APP或视频播放器实现现场直播。而在外科领域,一个外科医生的培训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5年起步,15年标准,而且每隔几年随着医疗技术的更新,还需要在继续教育上不断学习。2016年6月,国内好医术团队与上海六院合作,第一次用APP在国内进行VR手术直播。这次合作,好医术团队通过APP向全国20个省3 000多位执业医师展示了手术现场,从技术层面解决了手术现场观摩的问题,让医师们全新地感受到了VR技术带给医学现场教学的创新和便利,为医学继续教育模式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变革。
3 VR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
走过2016年,2017年VR将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消费市场的普及化、行业需求的明晰化、基础平台的开放化、技术创新的协同化和全球投资的热潮化。国内VR短期内会以产业链的布局和提高人群的认知为主,行业应用会从高附加值或价值的高端兴起,使应用成本与效率提升首先得到平衡。因此,在医学和医学教育领域还会是一个慢慢渗透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定是硬件和软件的共同发展,在硬件上会有更加精确、精细的真实感和让人更加舒适的体感,在软件上会有专门的教育企业和医学专业知识相结合,实现医学应用软件产品的突破。
医学教育的特点是严谨且周期长,从基础学习到完成规范化培养至少需要8年的时间。VR技术在2016有很好的推广和爆发,目前国内一些医学院校已经把VR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中,并收获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医学教育与VR技术相结合必将是大势所趋。
4 结 语
尽管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教育上有很好的想象空间,但由于医学教育的专业特性,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仍面临很多困难。在网络环境上,现有的网络条件,VR技术运行所需的庞大数据量很容易造成数据交换时间过长,网上互动难以流畅进行。另外,VR技术不够成熟,硬件设备价格高和软件产品仍需跟进等因素仍制约着医学教育还不能进行广泛应用。但不能否定的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在现代医学教育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终有一天,VR技术将给未来的医学教育带来全新的变革。
主要参考文献
[1]曹丁,李文建.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3).
篇6
目前,生物医学研究与医疗实践已到了一个历史转折点,2015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推出“精准医学计划”(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提议在2016财年中向该计划投入2.15亿美元,以推动个体化医疗的发展,其希望通过此项计划,引领一个新的医学时代。
当今,临床上用药几乎都是“一刀切”,由于个体差异,用同样的药,有的患者有效,有的患者则无效,而“精准医学”将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病人病情的复杂成因,从而更准确地找出最有效的用药方案,这对于病人,对于国家都是有益的。因此,“精准医学”应当引起全球的关注,“精准医学”就是寻找病人的患病机制,实现个性化诊疗,“精准医学”将是未来医疗行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需要“精准医学” 我国每年由药物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约有250万例,药物所致死亡约有20万例,2013年我国卫生总费用高达31868.95亿元,医保基金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超过30%,其中医保支付药费超过5000亿元,因常规药品治疗的有效率不高,估计约有1000亿元药费是被浪费了。我国人口众多,国家还不富裕,尽早实现个性化治疗,可节约大量经费,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精准医学”在我国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学意义。
“精准医学”正遂步具备条件 随着分子生物医学的发展,通过大量人群的基因组、代谢组等组学数据(包括转录组、表观组、蛋白质组等数据),分析疾病表型特征,在了解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的基础上发现诊疗的靶点,实现个性化精准诊疗,这在当今是越来越具备条件了。美国在2011年就发表了“迈向精准医疗”的报告,按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重新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对症用药”,把按基因匹配癌症疗法变得像输血匹配血型那样标准化,既简单又有效。我们需要精准医疗,它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快速发展,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医疗模式,它是一场医学革命。
未来的发展 我国科学家也早已重视“精准医学”,中科院于军在2013年发表了从基因组到精准医学的文章,我国已成立了基因组与精准医学检测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建立了中国精准医学数据库,制订了我国精准医学或疾病诊疗标准、疾病预防和阻断标准,以提高医疗的均等性、可及性和先进性,从而降低重大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和医疗费用,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今后,我国研制新药,也要在说明书上标明人体的基因差异与药品疗效或不良反应的关系,根据基因信息治疗,能获得更好的疗效。开展精准医疗,提高疗效,也提高了经费的使用效率。目前,该计划从肿瘤入手,开展了相关研究,寻找肿瘤防治新途径,以后肯定会拓展到其他疾病。美国已组织了阵容豪华的研究团队,有着巨额的研究经费支持,“精准医学”在未来若干年将成为重点研究领域,我国医学界也会急起直追,为人类防治疾病做出自己的贡献。
篇7
优化设计技术
医用机器人既然叫机器人,那就离不开机器人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包括机构、控制、传感、人机交互、遥操作和材料等等,这方面和传统机器人没有太大差别。设计时要摆脱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影子”,实现轻量化、精密、灵巧机器人机构构型创新设计。
系统集成技术
医用机器人有“医用”的特殊内涵,要求安全有效。系统集成时一定要面向具体的手术流程需求,考虑手术室如何应用,注意人机功效学的研究。如果医生不接受你的系统,你理论工作做得再好、技术再先进也不可能得到推广应用,所以医用机器人更强调“医生-机器人-患者”三者的共融。
远程手术技术
目前成功的手术机器人大多是主从操作式机器人,未来的趋势是远程手术,因此遥控操作和远程手术技术也是大家看重的。
手术导航技术
基于机器人系统的3D手术规划,利用医学影像实时重建及融合处理和手术机器人高精度3D跟踪定位及可视化技术,实现术中实时标定及配准。
软体机器人技术
软体机器人技术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一项技术,未来在医疗领域的前景也是非常好的,如输尿管镜机器人在泌尿外科是非常有前景的。
辅助介入治疗技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介入治疗迅速发展,该技术是在医学影像(如CT、MRI、US、X射线等)的引导下,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引入到人体,对体内病态进行诊断和局部治疗。
该技术为许多以往临床上认为不治或难治之症,开辟了新的有效治疗途径。介入治疗的医生把导管或其它器械置入到人体几乎所有的血管分支和其它管腔结构(消化道、胆道、气管、鼻腔等)以及某些特定部位,对许多疾病实施局限性治疗,该技术还特别适用于那些失去手术机会或不宜手术的肝、肺、胃、肾、盆腔、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
介入治疗具有不开刀、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费用低等特点。有的学者甚至将介入与内科、外科并列称为三大诊疗技术。
目前介入治疗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大部分介入治疗是在传统的二维影像中完成的,这就造成对病灶靶点的定位不够准确,影响介入治疗的效果;医生长时间暴露在X射线、CT等放射性的辐射下,对医生健康造成了伤害;由于没有对手术器械的定位,医生往往不能一次性将手术器械准确置入病灶靶点,需要在影像的指导下逐步置入目标靶点,降低了手术的效率;由于手部运动的局限性以及长时间准确把握手术工具都会使医生感到非常疲劳,而疲劳和人手操作不稳定等因素会直接影响手术质量;同时介入治疗的技巧性高,只有经验丰富的医生才能进行,不易被一般医生所掌握,限制了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
介入治疗的关键是将精密的手术器械准确地置入到病灶靶点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这就需要解决治疗前的科学设计、治疗中的准确定位、稳定穿刺和器械扶持等难题。
机器人辅助系统是解决上述传统的介入治疗问题的重要途径。机器人辅助系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分析医学影像信息,在构建三维空间坐标的基础上应用医用机器人实现精确定位和辅助操作。从而使介入技术与机器人定位准确、状态稳定、灵巧性强、工作范围大及操作流程规范化等优势相结合,减少治疗中的人为因素,使介入治疗更为精确、灵巧与安全,克服完全依赖于医生的经验。
篇8
【关键词】高清晰度影像设备;复合应用;专家系统;网络传输;便携式
正子发射电脑断层扫描(PET/C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with computerized tomography),单一光子发射电脑断层扫描(SPECT/CT,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with computerized tomography),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
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高清晰度影响设备的精确性越来越高,图像越来越清晰,这就要求影像设备亦向着高端方向发展。全民医疗过程中,中小型医院对高清晰度影像设备的需求巨大,甚至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家庭对高清晰度影像设备也会出现需求,这样,高清晰影像设备也要向小型化、便携式发展。因此,在未来的高清晰度影像设备的发展中,将沿着两条路线发展,高端和普及同时并进。
影像设备要发展,一方面是探索新的成像技术,来取代现行的技术,以期提高成像精度,图像显形的清晰度,便于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结果,方便对病人实行救治。另一方面,与追求新技术怀有同样的目标,则是努力改进、整合现行的各种成像技术。复合应用就是建立在对已发现成像技术的改进之上的,通过对两种以上的显形成像技术的综合应用,来取得更加精准的影像结果,是当前的高清晰度影像设备重要发展方向。
过去普遍应用的影像设备是基于X射线、伽马射线、磁共振、超声波、光学摄影等单一成像原理设计制造的。每一种成像原理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所以影像设备的使用都有各自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复合应用则是综合应用两种以上的技术,对人体进行扫描成像,可以规避弊端,发扬长处,提供更加精确的影像。目前,已经应用的正子发射电脑断层扫描(PET/C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with computerized tomography),单一光子发射电脑断层扫描(SPECT/CT,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with computerized tomography)是比较成熟的复合应用高清晰度成像设备。其中,正子发射电脑断层扫描PET/CT始于2000年业界对PET和CT设备的整合。PET/CT不仅能够继承PET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高安全性、全身显像的优点,解决同步扫描的问题,同时,通过CT扫描得到密度图,用于散射校正,可以极大地提高精度和诊断准确率。目前最先进的设备可以达到52环PET同64层CT整和(如西门子公司的Biograph64),通过同心电图的同步(术语叫门控),以及考虑到心率不齐的手动ECG编辑重建,可以用于心脏机能和恶性病变的精确定位,己经是可以将诊断精确到分子水平的尖端成像技术。但是,目前复合应用成像技术也存在一些缺点,有待提高。依旧是在PET/CT成像技术中,检测辐射量明显高于单纯的PET检测,安全性相对差;要求检查者拥有丰富经验,对操作要求高;作一次的费用很昂贵,推广难。要改变这种困境,就要不断的探索新的技术,来改善扫描中的辐射,减少对患者的损坏,提高安全性。
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专家系统的完善,网络的可靠传输,都使得小型化高清晰度影像设备的发展成为可能。相关技术的发展,为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的发展提供了基础。PACS不仅能传输和存储图像,还能实现图像实时传输,方便了网络医疗,提高医疗水平,节约成本,并且方便快捷。医疗信息联网,方便医师做出更全面的诊断,这样中小型的高清晰影像设备就可以大幅提高诊断准确性。
这样,未来高清晰度影像设备的发展,将形成以新技术的运用和对原有技术的提高为推动力的大型高端影像设备,依托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大型影像设备链接的中小型高清影像设备两个分支。但是,毋庸置疑未来的高清影像设备,将具有更加精确的识别能力,更加清晰的显行能力,更具智能化,也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救治患者。
参考文献
[1]严汉民.核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与临床应用[J].医疗设备信息,2003,18(8):1-2,12.
[2]孙作忠,王华娥,宋钢,等.核医学影像设备现状及新技术应用简介[J].中国辐射卫生,2004,13(4):315.
篇9
关键词:医学人文;医学生;大学英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健康、疾病的认识,对生活的追求有了变化,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与日俱增。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疗模式下,技术与人文疏离,有的医生眼里往往只有“病”,对患者的感受缺乏关注,态度冷漠,患者就诊感受不良。对于医生来说,每天枯燥的重复性劳动、长时间的体力消耗、棘手的医学难题,都会影响心情和对患者的态度。再者,由于医疗工作的特殊性使医患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等,医患之间的“失语”,导致医患纠纷越来越多。因此,医学学科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重构医学职业精神和伦理道德规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热点议题。
英语在医学生未来职业、生活中,进行学术交流、医患沟通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医学教育人文回归的启发,我国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也应该注重人文性,使语言的教学更贴近医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使语言作为媒介与社会、文化、历史等结合,为医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流和工作空间。
一、大学英语教学应兼顾医学生的职业需求
作为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兼具有职业取向和学术取向,既要保证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特性,又要为医学生未来职业特性的人文素养作准备,为医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奠定基础,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明日医生。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学内容过于强调体现学科知识体系,常常出现学习内容脱离社会生活、与社会生活疏离的情况。确实,学校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科知识体系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只是考虑学科知识体系,那就显得片面了。在社会生活知识含量不断增加、教育逐渐终身化,在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教学内容贴近社会生活显得更加重要。
时至今日,技术革新带来的全球化发展,使得我们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打下了十分坚实的英语基础,普通交际已经不在话下。那么,他们现在对英语的需求就不再满足于普通的交际交流,而是能够应用英语顺利阅读并正确理解医学专业的原版教科书、国外期刊、会议文献以及其他参考资料,须要应用英语听懂专业会议、进行学术发言,为将来的职业作准备,这比阅读一般英语文章和书籍困难得多。
语言使用的目标情景和需求是确定语言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的合理前提。学生的水平在变,需求在变。我们英语教学的职能也得随之而变。因此,早一点未雨绸缪,早一点作好准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兼顾医学生未来职业需求,势在必行。
二、从语言的人文属性出发,强调语言的使用
21世纪医学科学迅猛发展,国际医学交流日益增多。在中国工作、生活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意味着医生面对的国外患者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医学院学生具备更高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英语水平不能仅限于打招呼、寒暄、指路 ,而是要问病史、诊断、治疗、书写病历等,要能用英语直接从事自己的专业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
因此,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不可能仍然局限在词汇语法的教学,语言学科的特点在于语言的使用,应该注重课文整体理解,引导学生用英语“认知”和“表述”,通过使用语言表达一定意义。不应过分强调语言的规范和技巧的准确性,而应强调语言的实际使用,突出语言的人文主义思想。赫尔德认为:语言是心灵的自然的禀赋,唯有语言才使人成为人性的;语言与思维不可分离。语言不是一般的工具,具有人文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萨皮尔和霍尔夫认为语言不仅是交往的媒介,而且形成认知以及使每个社会格局独特的宇宙观;“真实的世界”在最大程度上建立在群体的语言习惯之上。语言反映和限制思想,语言的认知领域是直接与文化相关联,是影响文化行为的。也就是说,语言承载着文化,文化通过语言来沟通和交流。
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语言不再看作是简单的言语表达,而是一种借助于视觉或听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既是人认识世界和理解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了解他人的途径。帮助学生在理解字词、句子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如何使用文字,从文字中读出作者意图,运用推理、整合等方式揭示话语意义和话语呈现的过程,帮助学生通过对课文整体剖析而揭示出一般的语言表达规律或独特的意义,逐渐过渡到用英语来“认知”和“表述”,逐渐改掉常见的中式思维习惯,从而准确地表达心中所想,为将来有效地进行职业跨文化交流作准备。
三、在语言教学中促进社会化发展,强化人文技能
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相当一部分原因是缺乏良好的医患沟通引起的。因此,在教学中促进医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提高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强化人文技能十分必要。
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人类所具有的语言能力是人类个体接受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语言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表象、概念和思想的外部表现,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感情所使用的工具和符号。人类只有借助口头、书面、手势等语言形式,才能彼此传达信息,交流思想。言语信息的理解和产出需要社会文化心理过程的参与,缺少社会心理表征的语言学习活动是不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
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定的学习机构,学生在学校、课堂里在与他人交往互动的过程,实际就相当于在社会大舞台上扮演一定的角色,能否将戏顺利演下去,也就取决于每个人能否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维果斯基理论认为语言是介于社会和人类功能的社会心理发展层面最重要的联系。因此,在他的理论中,学习是社会化的行为。维果斯基认为语言学习属于文化的发展,思想与语言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而语言中包含社会经验,因此思想和语言均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这就是说,在语言学习中,在与他人进行语言交流中,在合作和共同活动过程中,能促进人的社会化发展。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参与社会交际的结果。
学生在校生活相对来说比较单纯,亲历“事件”有限。课文作为生活世界的摹本,为学生理解生活世界提供了条件,对课文的理解是一个主动的再体验过程,加上英语课堂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比如分组教学、开放课堂、协作教学等,促进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承担角色,进行交流讨论,为学生提供了了解别人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运用更广泛类型的言语行动,更灵活有效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交流意图,从而强化人文技能,为今后良好的医患沟通作准备。
四、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人文精神
人类社会在发展和进步中,存在许多共同的观念,就当前的人文观念而言,如尊重人的生命,维护人类的尊严等都是一致的。但因各自的环境、文化、历史的不同,也存在许多认识上的差异。
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均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编写的,主要是介绍英语国家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几乎不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致使学生缺少了学习用地道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机会。
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是个体所具有的能够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关键问题的内在能力,如文化差异、文化陌生感等。如果学生连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都不清楚时,何来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必须摈弃传统的按部就班,完全按教材内容设置进行教学的理念,要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适当补充相应的中国文化内容,是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与西方文化知识的储备同步得到加强。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
医学是以人、人的生命、人的健康为服务对象的,作为直接面对人的科学比其他科学更强调人文关怀。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人文传统,“人文”二字最早见之于《易经》“关乎天该,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指教化,是指文而化之的意思 ,也就是用人的美德去影响人,感化人,让人的境界得到提升。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里劝戒医者“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宋代林通的《省心录》、明代陈实功的《医家五戒十要》等医学经典都在劝戒医者保持“济世救人、仁爱为怀”的品质。尽管医学发展历史的早期科技并不很发达,但那时的中国已经形成了朴素的融自然医学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医学科学。所以,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大学英语教学交融和渗透,引领学生在母语与英语两种语言文化的对比学习中,审视反思自己未来职业的使命,更能感染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使学生更加自律,从而对生活和工作更加负责。
“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人世间生命最可贵,而医生则是人类健康的保护者,担负这样神圣的使命,当然是最难的,不仅要有精湛的回天之术,还要有拳拳割股之心。所以,作为医科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要将人文精神融汇于教学之中,使语言的教学更贴近医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为医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流和工作空间。
参考文献:
[1]谢利民,郑百伟.现代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汪大昌.普通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黄淑娉.文化人类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尹洪山,康宁.语言社会化研究述评[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5).
篇10
关键词:问题;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考核方式
医学遗传学是临床医学与遗传学相互渗透形成的一门边缘科学,近年来发展迅速。科学工作者早就认识到人类几乎所有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的医学是分子医学和遗传医学、未来的药物是基因药物、未来的保健是遗传保健。医学遗传学承载着揭示人类疾病发生发展根本原因以及推动医学技术发生深刻革命的神圣使命。但目前在医学专科院校中医学遗传学的设置状况与本学科承载的使命很不相称,主要问题有:课时少任务重,难以进行系统的教学,要在32个学时甚至是18个学时内完成医学遗传学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任务,这给任课的教师和学习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课程设置为考查课程,学生不重视,难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专科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度比本科院校的要低很多,各个专业的学生文科学生所占比例接近三分之一,因此对本门课程的理解能力要低于理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文科学生普遍反映对知识的把握度要明显低于理科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教学质量,只有在备课、授课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等多方面下功夫。本文主要介绍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心得体会。
1 选择合适的授课内容
目前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上海科技出版社的由蒋炳正副教授教授主编的医学遗传学,该教材在内容上相对于大专护理专业而言难度较为适宜,理论比较系统,缺点是和临床遗传病结合比较少,缺乏实用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这一点,对于需要学生重点掌握而教材中较少讲到的内容进行补充并详细讲解;及时将本学科新的发展动态和技术研究成果通过课堂教学介绍给学生,以弥补教材中的不足。通过这一措施,达到了教学知识的系统性、新颖性和实用性。
2、分析学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力争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教学的中心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设计和方法的运用要适合学生具体情况。从情感上讲我们面对的是刚进学校的高中学生,一切对于他们都是新的,对于一切有极大的兴趣,所以在情感态度上亲和力的渗透是第一位的。从个体上讲学生基础参次不齐的学生,文科同学几乎都没学过高中生物学。所以在知识和能力上,我们在为没学过的学生打好扎实基础的同时,必须每节课为那些高起点学生拔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成就感。而教学上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讲授,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学习欠缺主动、自我计划和管理能力缺乏。缺乏团队协作。教学方法需注重灵活性和技巧性。
3、基于专业本身的需要,结合教学大纲合理设置理论课和实验课的课时比例
以往课程教学中我国的护理教育与医学教育之间缺乏专业的独立性、独特性和区别性。护理专业教学内容基本属于临床医疗专业的压缩版。护理课程教学应该反映社会需求的变化, 发展多学科综合课程,使护理教育与社会的需要联系起来。
为了克服教学中的现存问题,突出专业特色,充分体现护理专业是直接维系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专业,我们从教学对实践的指导性角度考虑,重新调节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了以岗位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教学体系。将知识和技能模块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安排。
理论部分实践部分均分解为四个模块:遗传分析、胚胎发育、优生基础、临床优生。
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的设置比例为三比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验课的比例,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提高了其基本技能,为其以后从事临床工作打下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4、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特点,结合学情和教学条件,我们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练、做”有机融合、“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不同方法均以提升学生能力为最高原则。具体有模块化教学、实践性教学、延伸性学习、自主性学习。
模块化教学主要是校内的课堂情境体验、录像观摩评析、专题讨论、病例研究、综合训练及校外的见实习、参观、调查、访谈等实践活动、现场观摩。
我们经常采用的教学组织安排方式是:提出教学目标讲解示教操作指导练习自检评价反馈.
为提高学生实践工作能力,我们创立了“四递进”的能力培养模式,即由校内实训至理论应用练习再到录像、见习、实习最后到遗传优生学原理综合运用。在内容上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符合理论-实践-再理论的学习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