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的学习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11 17:38: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医学的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了探讨中等职业卫生教育的内在规律,我们一直在实践摸索,走过很多弯路。最后提出医学生涯的概念和阶段性教学方法。医学生涯指中职医学生要作好长期学习的心理准备。不但在校期间学习理论,而且要在毕业以后从事医疗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医学理论。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的循环往复过程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采用阶段性学习方法,主要分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变理论学习为操作技能培养,初步掌握一般性疾病的诊疗技能。临床医学是以经验总结为主的学科。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的发展,这一学科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容。但是从总体而言并没有改变它的基本属性。临床实践证明,对于一般性疾病,采用以问诊和体格检查为主的诊断方法,往往已经可以得出正确诊断。而对于少见的疑难病例,常需要用到特殊检查和深入的理论知识予以分析研究。中职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既是对一般性疾病诊疗的实用型人材,所以掌握一般疾病的诊疗技能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2)中级阶段:指进一步进入大专阶段学习,在这个阶段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和临床经验,也懂得要对少见病疑难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精确治疗,需要加深医学基础科目学习的道理。
(3)高级阶段:指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学习方法基本接近于传统模式。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基本属于第一阶段教育。初学者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目睹医生护士处理病情的实际操作步骤和方法。所以教师应多带学生去医院见习,把复杂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之中。比如我们在给病人看病的时候是如何和病人交谈的,如何采集病史资料,如何分析病情作出诊断,如何组织和书写各种病案资料。
篇2
【关键词】
临床医技学;考试方法;改革;探讨;分析
作者单位: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技科、
广州中医药大学影像学教研室
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基地,在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今天,仍然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的考试内容和方法。特别是在目前高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受到高度重视的今天,课程的考试方法、内容以及考试改革速度的相对滞后仍是目前影响学生个性发挥、素质教育的瓶颈[1]。
如何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是医学院校长期要思考的重大问题。医学生课程繁多,考试是课程学习评价的重要手段,在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考试在高等教育阶段同样有指挥棒的功能。学生和教师的许多行为,其实都是为了适应这一制度安排的要求,或者是通过与其博弈而张扬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利益诉求 ”[2]如何将考试与医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联系起来,从2009年9月份起教研室开展了课程考试方法改革。本文希望通过两年来的实践总结,探讨医学课程考试的适宜方法,并分析改革的成功及不足之处。
1 教育考试改革实践
1.1 我校影像学教研室每学期承担临床医技学理论课教学的专业、班级共有十几个,我们选取了其中十一个,根据它们自己的专业特点及教学大纲制定了考试改革方案。见表1。
1.2 改革方案特点分析
1.2.1 注重日常课堂表现
学生学习以课堂学习为主,日常的课堂表现能真实反映出学生知识水平、能力和个性特点。将课堂表现列入考试考核范围的课程占大学教研室的80%,平均分值为13%。主要考察学生课堂参与程度、讨论、回答问题、PPT讲解、师生互动等。将出勤率列入考核范围的达到50%,平均分值为14%,此举可限制学生随意逃课。
表1
各专业临床医技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方案
课程名称专业考试方法改革方案
护理学
上课出勤与参与程度×10%+理论考试×40%+病案式考试×500%
七年制中医学
闭卷理论考试×500%+平时小测验×20%+讨论课参与程度×20%+出勤率×10%
中西医二年制
平时课堂提问×10%+闭卷考试×500%+开卷考试×40%
中医学
平时课堂出席率×10%+课堂表现×10%+课后思考题完成情况×10%+临床见习实践能力表现×20%+期末考试理论考试×500%
临床医技学针灸推拿
闭卷笔试×70%+见习课堂成绩×10%+阶段考核病例分析×20%
七年制针灸
闭卷理论考试×70%+学习态度×10%+见习情况×20%
非医攻博
期末闭卷考试成绩×70%+见习课成绩×30%
中医妇科
卷面成绩×70%+见习成绩×20%
硕士研究生(非直属)
期末考试分数×60%+课堂表现×15%+自己制作的PPT×10%+见习考勤及表现×10%+理论课时出勤×5%
中医骨伤
案例分析×80%+平时表现×10%+见习课堂成绩×10%
硕士研究生(直属)
理论考核×60%+考勤×30%+课堂表现×10%
1.2.2 见习表现纳入考核
临床课由理论课和见习课构成,见习教学可以验证和强化临床理论、是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重要途径。在此次改革之前课程考试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见习考核不受重视,很多医院在真正实施见习教学时也会压缩学时,应付了事,见习质量不理想。本次考试改革中将见习列入考核范围的占70%,平均分值为18%。足见教师们提高临床见习教学质量的决心。
1.2.3 考试题型偏向临床案例分析
临床案例分析为主的考试题型为本次考试改革创新,运用率达到30%,平均分值36%,分值占的很高,如中医骨伤专业学期末试题由5个案例分析题组成,能考核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1.2.4 注重课程学习过程的评价
提交考试方法改革方案的教师全部将考试评价融于课程学习全过程。过程性评价达到100%,不再应用期末闭卷考试这种一次性、结果性评价,注重平时的上课表现、见习表现、阶段性考核等。
2 教育考试改革的成效
经过两年来的实践,教师对考试方法改革投入了很多精力,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见习、课堂学习等实践考察。学生在新的评价模式下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维都得到了体现。从实施结果来看,考试改革是值得肯定的。
2.1 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突出以考核综合素
质为主旨;针对各学科特点灵活采取各种考核方式,考核形式主要以平时考核(出勤、课前提问、课堂讨论、小测验等)、见习考核(见习报告、见习操作技能、见习态度等)、理论考核(阶段性测试、期末考试等)。经过改革,日常课堂表现、见习表现这些课程学习全过程纳入考核范围,出勤考核限制学生逃课,可以引导学生注重日常学习过程,不再带有功利性学习目的。有教研室教师反馈,“教学过程中注重平时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学习过程的重视 ”。
2.2 在考试方式改革之前,学生见习课缺席很多,有时甚至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来。通
过改革,见习纳入考核,使教师和学生都对见习重新审视,从学生见习出勤率、见习报告书写等方面看出见习质量的提高。课堂表现、出勤考核纳入考试范围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增多,极大提高了学生上课的出席率和听课效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参与课堂讨论和发言的人数明显增多,活跃了课堂气氛,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的风气形成。
2.3 两年来的考试改革,教师们为方案实施付出了很多心血,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考核评
价,平时成绩、见习表现计入考核范围,考试不再是单个出卷老师的事,教师的教学责任心和积极性也得到提高。
3 考试方法改革中的问题
3.1 理想的方案需要落实到位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才能称为真正的改革。课堂表现、
出勤率、见习表现、案例分析、病案式考试等这些评价环节都需要教师去制定制度、细化规则,去具体落实。
3.2 对于临床教师来说在临床工作之余进行教学改革,需要付出比专职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安排教师监督学生的出勤包括课堂和见习,及时为学生的平时表现打分,组织教师充实题库、考核、阅卷、评分等,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之间如何分工合作显得很重要。如何使教师之间协调好并具有一致性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4 问题的解决途径
4.1 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是每一位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的观念决定考试方法改革的落实效果,大学要组织教师进行培训,组织教研室开展课程教学前期培训、中期检查、末期总结,使考试评价与教学过程同步。让每一位教师了解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意义和必要性。
4.2 有学者对美国课程考试考察后的启示是“考试考核的方法要和课程教学方法一致,或者说,是教学和课程方法的多样性带动了考试考核方法的多样性。”[3]在教学改革氛围中进行考试方法改革,才能基调一致,相得益彰。教师和学生都应具有变革和创新的意识,才能使医学考试方法改革更趋成熟。
考试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方法的改革是高等医学院校深化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和手段,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次有益的探索[4]。
参 考 文 献
[1] 白波, 李伟,王家富.高等医学院校素质教育中的考试改革.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1518.
[2] 邵守先.大学考试改革的研究视角与方法.教育与现代化,2006,20(1):1317.
篇3
【关键词】 高血压;肾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
高血压肾病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一种并发症, 临床上较为常见, 发病率较高, 位于肾小球肾炎和糖尿病肾病之后, 居第三位[1]。该病若不及时治疗, 极易发展为尿毒症, 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 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 临床上多采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该病进行治疗, 但疗效并不理想[2], 有研究表明[3], 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高血压肾病的临床疗效较高, 山东省潍坊市脑科医院自2012年3月开始对高血压肾病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方剂治疗, 效果较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8例高血压肾病患者, 男61例, 女47例, 年龄15~79岁, 平均年龄(56.92±10.01)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及疗效标准专题讨论纪要”标准[4], 高血压病程7~21年, 平均(10.92±2.13)年, 临床症状主要有头痛、耳鸣目眩、手指麻木、夜尿频多、腰膝酸软等。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 每组54例, 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 差异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患者治疗前停用其他降压药物, 对照组患者采用苯那普利进行常规治疗, 1次/d, 5 mg/次, 对于服药后血压仍高于140/90 mmHg的患者, 可增加服药剂量或增加服药次数。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处方组成主要有:熟地黄、黄芪、山茱萸、草决明、生大黄、钩藤等, 其中, 熟地黄25 g, 黄芪20 g, 山药、茯苓、地龙、牛膝、山茱萸、菟丝子各15 g, 泽泻、当归、川芎、钩藤、牡丹皮、白芍、草决明、生大黄、各10 g。水煎口服, 1剂/d, 早晚各一次, 分两次服用。所有患者连续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
1. 3 疗效评价标准[5] 临床疗效分为临床控制、显效、有效和无效4类, 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尿蛋白检查持续阴性, 肾功能正常, 血压在130/80 mmHg以下为临床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尿蛋白检查持续减少50%以上, 肾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 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为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尿蛋白检查持续减少1个, 肾功能正常或有所改善, 血压控制在150/90 mmHg以下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者视为无效。总有效率=(临床控制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患者总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
2 结果
本研究中,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4.07%;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88.89%, 两组数据比较, 差异较大(P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临床控制(n) 显效(n) 有效(n) 无效(n) 总有效率(%)
对照组 6 14 20 14 74.07
观察组 11 21 16 6 88.89a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
3 讨论
高血压肾病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一种并发症, 临床上较为常见, 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的高血压使患者的入球小动脉产生玻璃样变, 小叶间动脉和弓状动脉内膜增厚, 管腔变窄, 造成肾脏缺血, 并导致肾血流量变慢, 形成新月体, 最终导致肾功能损害。该病会对患者的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西药对该病进行治疗, 但单纯西药治疗疗效尚不理想, 祖国医学认为, 该病属于“虚劳”、“水肿”及“溺毒”的范畴, 发病原因多为寒热错杂、正虚邪实、毒浊血瘀, 因此, 治疗该病应以补肝益肾、活血通络为主[6]。
本研究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方中包括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白芍、草决明、、当归、川芎、钩藤等, 其中, 黄芪可以甘温补气, 利尿消肿, 且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 菟丝子、牛膝、山茱萸可以泻肝火, 川芎、当归、白芍可以养气活血, 草决明、钩藤可以平抑肝阳, 茯苓、山药可以渗脾湿, 地龙可以通络利尿, 地黄可以滋肾阴, 以上药物合用, 可以补肾阴、平肝活血, 对高血压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8.89%, 明显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肾病的临床疗效较好,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欧恺怡.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肾病62例.山东中医杂志, 2012, 31(4):261-263.
[2] 荆施展, 杨天伦.伊贝沙坦与苯那普利、卡托普利对高血压肾病患者尿总蛋白排泄量及内生肌酐清除率影响的比较.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2, 12(24):59-60.
[3] 王景春, 刘霞, 陈宁,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肾病效果观察.青岛医药卫生, 2010, 42(5):321-323.
[4] 叶任高, 陈裕盛, 方敬爱.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及疗效标准专题讨论纪要.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3, 4(6):355-357.
篇4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13-013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simulation teaching system and 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 in the process of resident medical training, and to explore new way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resident training and to cultivate qualified medical talents. Methods 150 doctors in our hospital for resident physician standardized training from January 2015 to October 2016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mong them, 50 subjects in group A were given mimetic teaching method, 50 in group B were given 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 and 50 in group C were given traditional clinical practice. The theoretical study, basic operation, case analysis and the total score of examination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heoretical learning, basic operation, case analysis and total score of group A and group B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group C(P0.05). The stimulating learning interest, improving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mastering basic knowledge, improving problem-solving ability, cultivating self-learning ability and teaching satisfaction score in group A and group B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group C(P
[Key words] Resident physician standardized training; Clinical simulation teaching system; 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 Theory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训临床高层次医师、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作用[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因此其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但因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尚无规范化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因此也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及方法,从而影响了住院医师培训的效果[2]。因此根据住院医师培训的内容与标准探索更有效、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模拟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其通过各种模拟教学设备,创设模拟临床情境,在医学生的临床教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3]。参与式教学方法(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倡导的一种进行教学、培训和研讨的方法[4]。本研究旨在探讨临床模拟教学系统、参与式教学方法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并与传统临床实习教学方式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0月来我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150例。其中A组50例采用模拟教学法,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35岁,平均(27.8±5.2)岁,其中本科16例、硕士32例、博士2例。B组50例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36岁,平均(26.1±6.3)岁,其中本科15例、硕士32例、博士3例。C组50例采用传统临床实习方式,其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34岁,平均(26.8±7.1)岁,其中本科18例、硕士31例、博士1例,各组入选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学历等基础资料比较,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参加培训的住院医师分为三组:A组采用临床模拟教学系统(包括临床实验教学、临床智能模拟实践教学、标准化病人实践教学和网络实践教学);B组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头脑风暴、示范和指导练习、小组活动、案例分析、辩论等方法)进行教学,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和目标的要求组织统一考核以评价培训效果;C组采用传统临床实习方式。每组均培训3个月。
1.3 评价指标
(1)3个月后进行出科考试,包括理论学习(40%)、基本操作(30%)、病例分析(30%),总分共100分[5]。(2)设计规培医生对教学效果评价的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自学的能力、教学满意度等方面。每个方面采用五级评分法:很有帮助、有帮助、一般帮助、无帮助、毫无帮助或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其分值分别为5分、4分、3分、2分及1分[6]。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进行方差分析,检验水准取α=0.05,P
2 结果
2.1 各组考试成绩分数比较
见表1。A组、B组的理论学习、基本操作、案例分析及总分分别显著高于C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2各组规陪医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见表2。A组、B组的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自学的能力、教学满意度评分分别显著高于C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实践教学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环节,没有反复、规范的操作实践就不会有熟谙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传统临床实践技能训练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操作的对象――患者[7]。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法规的实施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临床实践机会越来越少。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医学生毕业后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必须有至少1年的临床工作经历,然后通过严格的理论和技能考核,并经注册后获得执业医师资格才能实施临床医疗行为[8]。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医师资格,不能合法地从事医疗操作,这无疑给临床实践教学带来极大困难。其次,患者越来越重视自身的“隐私权”,“自我保护意识”日渐增强,对教学的配合程度日益下降,实习医生经常陷入患者不让“碰”的尴尬处境,特别是涉及到患者隐私的医疗操作更是举步维艰[9]。再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医疗纠纷诉讼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司法解释,使得许多临床教师对风险较大的操作项目采取回避态度,临床实践机会锐减。同时,由于高校研究生、本科生招生规模的增加,可以利用的临床教学资源相对不足[10]。凡此种种,导致临床实习困难重重,临床能力培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住院医师培训是对临床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医学毕业生在临床培训基地实施毕业后教育,使其成?楹细竦牧俅沧?科医师。住院医师规范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学人才、提高临床医疗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的侧重于临床思维能力及临床技能的训练,使医学生转变为真正的临床医生。
在这种情况下,模拟教学系统应运而生,其以更加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进行医学教学,已经成为我国医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模拟教学通过各种模拟教学设备,创设模拟临床情境,创造了实践操作机会,其直观、清晰、可多次重复,显示了教学上的优越性,在医学生教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11]。
参与式教学方法(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倡导的一种进行教学、培训和研讨的方法,是一种师生共同推进教学的教学形式。参与式教学过程是指受教育者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在民主、宽容的课堂环境中,积极主动、具有创造性地介入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并发展能力。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12-15]。
篇5
一、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1.基本内涵
创新教育一般说的是一种先进的思想理念,要在哲学领域以及教育学观念领域内进行理解创新。首先要从保守教育以及墨守成规的教育怪圈内跳出来,转向创新型的思想教育,从文化功能角度来转向文化创新教育的角度。创新教育对全面性的教育的改革以及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价值。在实际生活中,要建立好广泛的群众基础。让人们在接受创新教育的时候,能够没有其他顾虑,体现人们对创新教育的个性发展。创新教育是一项教育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抛弃传统教育的弊端方法,以及阻碍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教育模式。在研究与实践成功的基础上给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鼓励和培养。
2.基本要求
2.1创新教育要与科学方法相互统一有机结合。一般来说,创新教育对每个学科的要求都差不多,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更好地为社会和国家服务。让学生通过对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教育的熏陶下,提高其专业的技能。但是每个学科也有每个学科的特点,对于学科之间的不同点,需要认识清楚,结合科学的方法,提高专业的素质,在临床医学方面更要清楚的认识其特点。因为对于临床医学的学习是与人类的生命健康密不可分的,所以在创新教育的同时要切记在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的同时,引导学生坚持走科学的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能力之路,达到培养学生高素质的目的。
2.2创新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在传统的医学教育里,多注重的是学生的共性,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好的提高,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不好的教育影响,让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真正在临床实践中起不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创新教育的发展能够更加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的斗志,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不一样的环境,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时候,也增长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临床医学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
切实可行地发展临床医学的创新教育,首先要有可依靠的理论依据,才能让临床医学的创新教育走的更稳、更远。我们可以从现阶段的知识背景的理论角度围绕临床医学的教学策略以及操作方法等进行创新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其具体的实践以我校的实践为案例进行简要谈论。
1.相应的指导思想
在当今社会的教育模式影响下,建立研究型的理论课程是最为适合发展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的。当前社会下,对于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以及对社会和医学相结合的需求下,以人文本的理念和创新精神对于培养临床医学方面的人才至关重要。
2.相应的目标内容
相应的课程目标内容主要包括临床医学学生的创新理论知识的培养,发展其自身的特点以及创造力;在技能与临床专业的双重指导下,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社会实践与个性培养相结合的情况下,对于临床医学学生的个人能力以及个人品质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3.相应的教学策略
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在认知度商不深的情况下去发现问题,这个阶段主要是以知识的讲授为主要方式;其次,在技能专业的操作下,对学生的主要讲课方式是结合课本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的专业操作给学生带来实际的感受,为学生创造专业的技能课程;最后,让学生能够学会将理论知识与基础操作相结合的临床医学方法,在操作的过程中将遇到的难题记录下来,在课余时间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分享。从而解决遇到的难题。
4.对于我校的具体实践一般有以下几种操作方法。首先,建立创新的教育基地,集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校在院领导的统一规划下建立相关的创新基地以及制定相关的管理建设原则。活动的方式以学生为主,自主设计相关课题题目,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其次,设立创新能力培养项目。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更快的接触到相关的临床医学工作,更好更快地接受医学项目,增强其适应能力。
篇6
关键词 留学生 临床技能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3.015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many foreign students study Chinese medicine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n average, thousands of students come to China to study medicine. These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fter receiving the education of clinical medicine, hoping to be able to get what they expect. Clinical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competitiveness,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 higher clinical technical ability.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training mode of foreign students' clinical skills.
Keywords foreign students; clinical skills; training mode
0 引言
中国进入到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经济水平快速提高,高等教育逐渐走上国际化运行轨道,吸引很多的外国留学生到中国接受教育。中国高校的外国留学生中,学习临床医学专业的逐渐增多。这是一门专业技术性很的学科,所培养的人才将成为临床医师。要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注重对留学生进行临床理论知识传授,还要注重留学生临床技术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将留学生临床技能培养模式构建起来,以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1 优化留学生临床技能培养课程
在对外国留学生进行临床技能培养的时候,重在能力培养,将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为留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对留学生的临床技术能力进行培养的时候,在课程设置上要不断完善,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基础理论课程与临床技术能力培养课程充分整合。[1]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临床。所以,在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临床技能理论课讲授的过程中要将临床实践课穿插于其中,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的临床技术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 留学生临床技能培养中要积极引进新的教学方法
留学生在中国学习临床医学的主要障碍是语言沟通问题,这也是留学生较少接触临床实践的原因。特别是一些留学生的民族习惯与汉民族完全不同,如果留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就难以提高学习效果。所以,在对留学生的临床技术能力进行培养的时候,要从留学生的特殊性角度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以打破传统的知识传递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方法结合案例展开教学,即对于临床医学的基础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可以将结合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简称:CBL)融入其中。根据多年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教学规律,要提高留学生的技术能力水平,就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程学习方法进行总结,从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开展教学,特别在临床实践培养中,要注重对学生合作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让他们认识到合作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3 注重对留学生的临床技术能力进行培养
3.1 对仿真技术开展临床教学
临床医学是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为了留学生具有良好的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可以构建临床技术能力教学中心,以此为临床技术实践平台,对留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在临床技术能力教学中心要以互动教学为主,通过运用仿真技术,诸如腹部触诊、腰穿、心肺复苏等模型等等,对留学生开展教学。[2]教学的过程中,还要采用高端模拟人操作各种仪器,诸如自动化的尿液分析仪以及自动化的血液分析仪等等,对相关的病症进行分析,学生也可以利用仿真技术参与操作,以提高临床技术能力操作效果。
3.2 开展技能竞赛进行临床教学
高校还要以技能竞赛的方式开展教学。每个学期都开展一次临床技术能力竞赛活动,让留学生之间的临床专业学习情况在竞赛中展示出来,有助于将留学生学习竞争意识的激发。
学生在准备参与临床技术能力竞赛的过程中,就会努力学习临床知识,并积极地参与到实践课程中,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临床技术操作能力,期待竞赛现场能够将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并获胜。此时,高校就要将临床技术能力教学中心充分利用起来,在中心将各种临床资源进行整合,构建虚拟的医院环境,让学生在“医院”中学习临床知识。模拟医院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临床技术能力培养体系,所包括的资源为模拟门诊、临床治疗室、模拟病房、手术室、重症监护中心、心肺检查训练室以及复苏训练室、消毒洗手室、产房等等,所有的资源都处于监控之下,由中央监控室对学生的临床技术操作情况统一指导。
3.3 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临床医学的全过程中
现行的医院越来越认识到医学伦理的重要性,要求临床医生提高服务意识,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充分沟通,以采取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但是留学生在中国学习临床医学知识,就会由于语言障碍而妨碍正常的医患沟通,导致留学生很少有机会与患者之间沟通,更缺少临床技术能力操作的机会,因此,传统的留学生临床技术能力培养存在着重视理论、实践教学不足的问题。留学生临床专业学习中也很难完成临床实践学习任务。留学生的临床实践经验不足,就会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3]所以,当留学生进入到高校中学习,就要开始实践教学,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留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要在模拟医院中接触临床实践,当进入到大学三年级,就进入到医院中接受系统化的临床技术能力训练。这种实现是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的,而且学生已经在模拟医院中熟练操作,落实到医院临床实践中,就会对自身临床技术能力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补充和完善,以使留学生的技术能力得到培养。
4 对留学生的临床技术能力教学中要注重人文教育
医学领域中,所有的临床医生都要具备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即要掌握医学人文技能,以确保治疗工作顺利展开。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矛盾问题是医院长期以来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其中的一项重要因素就是医生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中,对患者具有指导意义,患者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加之病症的影响下显得焦躁不安,就会引发医患纠纷。医生需要具备的人文技能是其基本的职业素质,也是更好地进行治疗的基本条件。留学生由于对中国的医院环境不是很熟悉,加之与其本国的医院治疗环境之间存在着差异,就需要掌握人文技能。[4]高校在对留学生的临床技术能力进行培养的时候,要对培养留学生的人文技能高度重视,可以为留学生设置医患沟通环境课、人文素质课等等,以对留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职业交流技巧进行培训,提高留学生的沟通能力。
在模拟医院中对留学生的临床技术能力进行培养,就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教师通常会承担病人的角色,学生作为“医生”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分析、诊断、提出治疗方案。当学生在问诊时,要得到病人的配合,就要具备人文技能,与病人有效沟通,以提高治疗质量。对于学生的人文技能,要制定规范的考核方案,让学生接受严格的考核以引发学生对掌握这项技能的高度重视。
5 对留学生开展临床社会实践教学
任何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够确认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临床医学作为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就更需要重视实践教学。对留学生开展临床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就是组织留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即将临床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领域中,让学生认识到临床医学所具备的社会价值。
临床社会实践的优点在于,让留学生走出狭隘的医学空间,将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扩展到社会环境中,以实现医学的社会价值。基于留学生所在国家与中国存在着环境差异,特别是社会文化和地方风俗习惯都有所不同,就都会给留学生的社会实践造成一定的困难。[5]通过强化临床医学的社会实践教学,可以让留学生对中国的社会环境以充分认识,有助于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让留学生认识到,从事临床工作,不仅是为患者治疗,更多的是履行社会职责。
目前中国高校都会利用节假日或者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三下乡”,高校也可以组织临床专业的留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让他们接触中国乡村的农民,为农民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让自己所学习的临床医学知识充分利用起来,为基层的百姓服务。留学生在“三下乡”的过程中,会对中国的社会文化近距离接触,对中国的社会环境通过亲身体验有所深入了解。还可以鼓励留学生进入到社区为社会弱势群体服务,不仅可以使留学生对中国的文化环境逐渐产生认知,还有助于提高汉语言沟通能力,特别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留学生所掌握的临床知识能够得以利用,而且还要在实践中接受人文教育。[6]当留学生作为医生为社区的孤寡老人义诊的时候,就会提高医疗服务意识,不仅做到了学以致用,而且还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文技能也因此得以深化。随着实践教学的进一步扩展,留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就会得以增强,有助于对留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使其成为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医学领域中,临床技术能力的培养是该领域中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临床医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学生临床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到中国高校学习临床医学。留学生是高校的特殊群体,鉴于教育背景^为特殊,就需要对留学生的临床技术能力进行培养的时候,要做到培养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就要在临床技术教学中积累经验,总结技术能力培养的教学规律,将留学生临床技能培养模式构建起来是非常必要的,以提高留学生临床医学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杜宗明,袁宝强,唐晓松.留学生临床技能培养方法的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147-149.
[2] 吴晓燕,任江华,熊世熙.高校医学留学生教学现状与改革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3):35-36.
[3] 刘丽军,裴景堂,郭聪丛,等.临床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实践研究[J].南方医学教育,2013(1):42-43.
[4] 冯聚玲,尹凯,李熠,游咏,钟慧,谢娟,陈雯,沈元琼,桂庆军.基于美国医师资格考试的留学生临床技能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2):90-91.
篇7
教学中应自始至终反复强调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并把预防医学中的知识与同期开设的临床专业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到预防医学实用性、趣味性、重要性。例如,讲授三级预防的内容时,就可以结合同期开设临床课程中的常见病:流行性感冒、高血压、糖尿病等防治具体措施用三级预防的思路一一列举、讲明,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体会到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可以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引起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学科的高度重视。
2改革教学内容
首先是教材改革,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所使用的预防医学教材实际上是预防医学专业的压缩版,教材内容落后于实际工作需要。据报道,就我国当前预防医学知识的现实需求对该领域专家及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一线的医生(共计22人)进行访谈的结果显示: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最需要和最缺乏的业务力量是既精通临床又熟悉预防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在“环境与健康”方面,52%的社区临床医生对居室内空气污染感兴趣;“营养与健康”方面,65%的调查对象对特殊人群的营养、营养与疾病感兴趣;其他感兴趣的内容70%的被调查者集中在老年保健,尤其是老年人的居家安全、慢性病的三级预防等方面[1]。因此根据临床的实际需求,对大专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保留本学科的基本内容基础上适当增加临床工作者感兴趣的内容,删除陈旧的、理论性太强的内容,并吸收与临床相结合的新知识。
3改革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预防医学教育以传承专业知识为主,不少教育内容脱离现代科技和临床实际,教育方法和手段落后,学生学习兴趣差,知识面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弱。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钻研教材、精选内容、突出重点,尝试更新教学观念,改革和探索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1问题式教学许多教学实践发现,问题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3]。授课教师根据所讲内容,把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主动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进而得出结论。如传染病防治部分内容,对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以提问方式复习,以艾滋病为例,重点讨论如何应用三级预防原则和措施开展防治。让学生既掌握了传染病防治,又引发了对传染病防治的思考。
3.2案例式教学在预防医学课教学中,案例讨论最能提高医学生的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是提高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是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方向[4]。如在食物中毒的教学中,可以给出几种食物中毒的案例让学生讨论分析中毒类型以及如何防治。在临床医学大专《预防医学》中学生以为最难学的莫过于医学统计学内容,并且在学习阶段意识不到统计学的实际用处,到工作中要搞科研写论文才知道其重要性。对医学院学生《医学统计学》教学调查结果显示[5],在理论课教学方面,60%以上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更具优势,几乎所有学生认为理论课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实验课教学,一半学生认为最好能上机操作,并参与实际资料的统计分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实际案例,从而使授课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学习率和构成比时,我们给出实例,让学生发现其不同点,然后进行概念的讲解,增加记忆,最后找有代表性的统计学误用两概念的,让学生集体讨论,使概念学习与运用相结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知识的应用能力。
3.3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突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就在身边,很实用。预防医学的重点内容就是环境与健康,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明白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的关系以及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在社会因素与健康中,教会学生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稳定情绪,有利于健康,以及如何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实现自我保健、家庭保健等。在饮食与健康中教学生如何制订自己的食谱而做到合理膳食,或安排一次实验课教学生如何制订一份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食谱。
3.4融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预防医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上教学资源等,制作课件时结合教学内容增加最新的新闻、图片或案例等信息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利用现代化科技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拓宽知识面,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可以开设实验课统计学软件操作教学,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5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讲授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的重点不是单纯地传授越来越多的医学理论和成果,而是将重点放在传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上。教师可以把一些学生易理解的内容,如环境与健康中的一些章节,先布置一些题目让学生边自学边思考,然后在课堂上专题讨论或分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还可以分小组进行比赛增加趣味,活跃课堂气氛。
篇8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儿科;临床教学
PBL教学(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一种在导师引导下,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的全新的学习形式,近年来在我国医学院校广泛开展。如何通过PBL教学使儿科临床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儿科教学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1什么是PBL教学
我国的医学人才济济,我国医学教学的基础知识,临床操作技能都可以与发达国家相媲美,但是却没有太多一流科研成果,而追其原因其实是源于我国教学模式的一种相对落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培养出的学生过于模式化和惯性思维,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主能力,特别是缺乏创新思维。
PBL教学最早于1966年诞生于加拿大McMaster 大学,并逐渐在全球100 多所医科学校中推广、修正,进而推广到其他学科领域,包括商学院、教育学院、以及建筑、法律、工程、社会工作学院等。
与传统病案讨论不同的是,PBL 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讨论,从病案或临床场景中发现临床问题,发现自身已有知识的不足,从而针对自身情况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内容和学习方法(而不是教师告诉他们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去学习新知识,之后分享学习成果,再次讨论和合作,以解决问题。导师的角色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促进讨论进程和观察学生表现。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还能提高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对信息的批判性评估应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学会和别人分享所学、尊重他人等多方面的素质。
2儿科临床教学的特点
儿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主要专业课程之一。在我国现目前的医学教育中,跟其他医学专业一样,儿科学仍然分为课堂讲授和临床教学两部分。在进入临床教学前,学生所接受的是纯理论的知识,包括病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等,缺乏有关临床专科的感性认识。而临床教学则是通过真实病案和临床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研究、创新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临床中的沟通、应变能力。特别是儿科临床工作中很多问题与成人临床工作更加复杂化,成人由于有着成熟的思维和辨别能力,可以有助于医疗研究的顺利开展和问题的解决,但是由于幼儿属于辨别和认知能力尚欠,很多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比应对成人患者更加麻烦,这样就更需要我们的医疗工作着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能力去观察和了解患儿的问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幼儿由于体制的抵抗力和发育不成熟,治疗的方式也需要更加的谨慎,很多治疗方式要更加注意副作用和患儿的承受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更多的去让学生观察和了解相关注意事项,以便在临床工作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另外,由于现在国人育儿较少,对儿女格外的关心,家长对病情的过度的关注,也容易导致医患之间配合的矛盾,因此学员同样需要关注亲友的情绪和心理安抚工作,而这些都是在基本课本知识之外的可贵社会知识,让学员可以真实的学到实在的可用信息。
随着我国医疗环境的发展,医患之间的矛盾突出,在儿科尤为明显。患者年龄小,表达能力差,对治疗检查的配合度差,加上家属情绪不稳定,都对儿科临床教学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3儿科学在PBL教学课程中的应用
严格意义上的PBL教学最常用于基础医学和前期临床医学的教学。很多医学院校为推广并深化PBL教学法,独立开展并设立了PBL教学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这种PBL教学课程基本上都是采用来源于真实临床、由病案编写者精心设计的临床病例。对于初期尚未系统学习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学生在PBL课程中尝试使用基础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病案中提出的临床问题时,必然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就如同模拟的临床诊疗经历。这也就促使了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不断的提出问题、寻求方法、解决问题,通过横向整合应用已经学习到的基础医学知识,纵向贯穿基础医学与尚未系统接触的临床医学,打破了传统医学各学科之间的界线,实现了多门基础学科知识的横向综合和基础学科与临床医学的纵向综合。
儿科学作为临床医学的主要专科组成,所涉及的临床知识涵盖成年之前的生长发育全过程。儿童各个成长阶段的正常生理变化、高发疾病病种、相同疾病在不同阶段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预后等均各有特点,更有别于成人。这是其他任何科室所不具有的优势,有助于学生更灵活深入的理解基础医学的相关知识,包括生理学、胚胎学、病理学、免疫学等。同时,学生在儿科学与基础医学相关学科交叉学习的基础上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患者和疾病,更全面、系统的理解医学知识。
这样的学科特点使得儿科学在PBL教学课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有的时候虽然课程安排中提出的临床病例很少涉及到儿科专科病案,但是学生在课程运作讨论过程中都会提到关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作为学习目标。
4 PBL教学模式在儿科临床教学中的尝试
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作为一门实践科学的最大特点。传统模式中的儿科临床教学更强调带习老师的作用,结合临床患者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讲授。这样的教学方式从某种角度可以认为是课堂讲授的翻版,只是简单的将讲授的地点移到了病房,对学生的促进推动作用并不大。
PBL教学法通常采用一个导师对应多个学生的团队模式,而正好与儿科临床教学人员安排相符合,更强调学生的团队协作[4]。学生通过对患者的问诊查体采集所需要的临床信息,结合自己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展开小组讨论和研究。每个成员相互取长补短,通过活跃而融洽的讨论,逐步建立协调、积极、相互尊重而充满竞争气氛的关系。作为学习小组的一份子,每个成员都承担着教育同伴的责任,同时拥有分享知识的权利。当然,讨论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会出现争论和异议,同时也会发现自己在问诊查体、理论知识、沟通能力的不足和缺陷。学生通过自我剖析和积极思辨,最终达成相对的统一认识,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适应未来以合作为基础的工作环境。
带习老师在临床教学中的地位角色逐渐弱化,只是作为整个临床教学的观察者出现[2]。带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提供更为灵活的临床病案,在课前更有效的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如果患者及家属不能配合,可以灵活的改为模拟患者方式进行,由带习老师或教学模型模拟患者或家属,以提高学生在临床教学中的兴趣。同时带习老师应该更有技巧地调整和指引学生,使他们在讨论和自我引导的学习中涵盖到每个预设的学习目标;并在这个过程,促使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将以往的书面知识能够整合并灵活地应用到实际的病例问题中去。
一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进行,首先布置任务,在进入儿科实习前,由专业教学组长或者教学秘书来进行学员的带教,讲解PBL的教学方式,而带教员一般有主治医师或者多年工作资历的医师来担任;而后提出问题,每周与学员进行1次见面,实习时均进行PBL教学,对所有学员做出参与的要求,让主管患儿的学员在带教员的指导下进行病史、生命体征和实验室研究结果参与要求,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员带着问题去进入到实际的学习中。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教员指导学员寻找相关医学证据,并做相关问题的证明研究工作,指导学生自主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更加利于学生对问题的记忆和解决能力。同时这种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也更加易于学生的激发起兴趣和主动意识,枯燥的理论教学时无法让学生得到求知的欲望释放,只有与实际相结合,实践证明学生的积极性才可以被充分的调动,这也是各大院校进行科研研究的一种主要方式。
综上,儿科临床实践可以形成以"学习者"、"解决问题"、"团队合作"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临床教学的过程中更好的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举一反三、扩散思维。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其核心思想是指医生对病人的诊断、治疗、预防、康复和其他决策应建立在当前最佳临床研究证据的基础之上。为强调在医疗活动中采用最新最好的证据指导临床实践,让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教育方式,学会掌握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方法,实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开展循证医学教学势在必行。
1 现有医学教育模式的弊端
现有的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我国培养的大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训练较好,但存在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足的弱点。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目前的医学教育模式同样存在一些弊端,传统的医学教育使我们现有的知识和临床技能随着时间的飞逝而逐渐过时。Ramsey等发现医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与从医学院校毕业的年限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对医学生不仅应注意智能的培养和学业成绩的提高,而且应加强个人素质的培养。
2 新型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又称有据医学、求证医学或实证医学。循证医学创始人之一加拿大流行病学专家David Sacker教授在2000年新版“怎样实践和讲授循证医学”中,再次定义循证医学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病人的治疗措施”。循证医学的最佳临床研究证据指与临床密切相关的研究,包括对诊断性试验的准确性和精确性的研究,对预后因素预测强度的研究,对治疗、康复和预防措施、效果及安全性的研究等。临床专业知识技能指医生应用临床技能和经验迅速判断病人的健康状况和建立诊断的能力,以及判断病人对干预措施可能获得的效益和风险比的能力。病人的需求指病人所关心和期望的事情和结果。在做出诊断和治疗等决策时应考虑这一点,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模式。循证医学是21世纪临床医学发展的趋势,从医学教育的角度看,循证医学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学习方法,其实质是一种新式高效的终身学习的临床教育模式。通过采用循证医学的策略,可使临床医生和医学实习生的临床知识和技能及时得到更新。
3 循证自我教育模式与神经病学临床教学
传统灌输式神经内科实习模式使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学生在校期间所获知识的基础性、单一性、典型性、稳定性与实际应用中的多样性、复杂性、综合性、多变性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这些矛盾不可能通过无限制的扩大知识体系的外延来解决,只有通过改善学生的素质来解决。
神经病学是一门病因及病理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诊断手段发展迅速、既是建立在神经科学的理论基础上并与其它临床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又是具有高度逻辑性、理论性的一门临床学科。因此要求每位医学生及临床医生必须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交流经验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用更准确、更确切的临床证据指导神经病学医疗和教学。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基础理论学习向临床医疗实践过渡的重要阶段,学生面临临床思维转变及临床能力培养等问题。讲课、查房、专科病例讨论以及大查房是实习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方法,但多数仍是采用灌输式的方法。目前采用的神经内科实习方式是学生抱病历,临床带教老师查房,教师分析病情,学生记录,教师下医嘱,学生被动执行。无论带教老师如何改变讲解方式。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培养和锻炼。而在临床实践中,每天都会面临许多有关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的问题,问题的解决常常是通过被动接受上级医生提供的知识和信息,或从教科书上查寻答案。这种被动方式获得知识虽然方便,但却可能不可靠或已过时。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虽然能短时期内增加知识,却既不能改变临床医师的临床实践行为,也不能改善疾病的最终结局。
循证医学在医学教育中已被逐渐采用,学校对新人校的医学生,尽早向其介绍循证医学的理念和原则,让学生从思想上建立起对经验医学的缺陷和循证医学的优势的认识;对临床前期的学生,我们教会其必备的基本技能,包括如何正确阅读、评价医学文献和如何快速有效地查寻相关资料,为临床实践循证医学打下基础。进入临床的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每天都会面临许多有关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的问题,要求医学生通过以下5个不同的步骤得以实现:(1)针对具体病人提出临床问题;(2)根据临床问题与专业系统检索有关问题的最可靠的证据;(3)批判性地评价所获得的有关证据;(4)将真实可行的研究结果应用于临床、指导具体病人的治疗;(5)评价实践后效,进一步提高。
篇10
预防医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日益增多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医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为此,国家教育部门也越发重视预防医学的教学工作,不少高校都进行了预防医学课程改革[1]。独立学院和普通本科医学生由于受到学校环境,自身学习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学习行为和效果上均有很大差异。因此,研究我校杏林学院和普通本科医学生的预防医学课程学习行为和效果的差异性,对于提高独立学院预防医学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二、研究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普通本科和杏林医学专业共600名学生。根据现行使用的《预防医学》教材[2]和教学特点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学习态度、行为两个方面共18道选择题。将问卷结果录入电脑,利用Stata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三、结果
剔除有缺漏项和逻辑错误的问卷33份,得到有效问卷567份,有效率为94.5%,其中普通本科(以下简称普本)学生280人,杏林学院(以下简称杏林)学生287人。现将所有调查结果展示如下:1.课程重视情况。学习本课程前,普本有12.14%,杏林有5.92%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对医学生来说不重要,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学习完本课程后,普本有6.07%,杏林有1.05%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对医学生来说不重要,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另外,普本有37.14%,杏林有41.81%的学生对预防医学感兴趣;对该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调查发现,普本20.36%、杏林21.60%的学生认为与我专业关系不大,普本18.93%、杏林14.98%的学生认为专业性太强复杂难懂,普本11.79%、杏林8.01%的学生认为书本内容陈旧编排不合理,普本11.79%、杏林8.01%的学生认为老师讲解不生动重点不突出;普本与杏林学生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34)。2.学习预防医学的动力因素如下(见表1),普本与杏林学生之间无统计学差异。3.预防医学学习方式调查。普本有59.64%,杏林有52.96%的学生不能做到课前及时预习,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32);普本有38.21%,杏林有33.10%的学生不能做到课后及时复习,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57);其中普本有11.79%的学生平时带着复习,多于杏林8.71%(P<0.001)。普本有55.71%的学生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课,做好笔记,杏林这一比例为44.6%;课堂上自己看书的普本占26.43%、杏林占29.97%;剩下的学生(普本17.86%、杏林25.43%)则是在玩手机、听音乐、看别的书、发呆睡觉等。总体看来普本学生课堂状态好的比例要高于杏林学生(P=0.0091)。具体的复习方法调查结果如下(见表2)。4.预防医学难易情况调查(见表3),普本与杏林学生之间有统计学差异。5.学习态度、行为、期末成绩得分统计。将杏林和普本医学生在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进行赋值,得到学习态度和行为得分,并与期末成绩一起,进行t检验(见表4)。
四、讨论
对以上这些结果初步作如下分析:1.更多的普本医学生不重视对本课程的学习;而杏林医学生在对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兴趣点方面要好于普本。2.与普本相比,更多的杏林医学生能够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此外,对于一门新课程的学习,课堂讲授很关键,抓住课堂效率成了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关键。普本比杏林的医学生更重视课堂学习,并且,普本中有一定比例的医学生从课程一开始便为考试作复习准备,略高于杏林。3.与普本医学生相比较,更多的杏林医学生认为医学统计学是预防医学中最难的。在整个预防医学课程中,只有统计学知识偏向于理科,它所强调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公式繁杂等学科特点[3],需要学生通过深刻理解每个知识要点才能较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而其他部分的内容,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讲都比较容易掌握的。再看学校的试卷结构,满分100分的试卷中统计学部分占有30分。由此看来,医学统计学无疑成了学生成绩之间拉开差距的重要部分。结合表4数据和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杏林医学生的学习态度要比普本的好,而最终的考试成绩却不如普本。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由于学习能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到位,杏林医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如普本,从而造成整体成绩低于普本医学生。4.从普本与杏林医学生的生源状况分析[4],南通大学杏林医学生在高考录取时属于三本线,而普本医学生属于一本线,入学时的基础差距也是造成入学后学习成绩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综上所述,虽然杏林医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态度好于普本,但是普本医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却要高于杏林。由此可见,好的学习态度不能决定考试成绩的优秀,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入学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知识储备等)影响着学生的考试成绩。此外,本研究认为仅凭考试成绩这一项指标来判定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效果也是不充分的,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应当从多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邱伟,李小波,罗江洪,等.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8):72-75.
[2]黄水平,徐广飞.预防医学[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2.
[3]陈卫中,魏敏,杨书,等.非预防医学专业本科阶段《医学统计学》教学满意度评价及建议[J].现代预防医学,2013(23):4486-4489.
- 上一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 下一篇:经济学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