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研究计划范文

时间:2023-08-11 17:38: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商管理研究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商管理研究计划

篇1

关键词:工商管理;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

一、技工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及一体化教学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50年代我国开设半工半读的技工学校以来,以车工、钳工等机加类工种为代表的理工专业一直是技工学校专业中的中流砥柱,随着改革开放,学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地技工院校基于生存和发展均不同程度地开设了许多经济管理类专业,而其中以电子商务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为代表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在近几年的招生中尤为热门,甚至有在招生中超越理工类专业的势头,这为以工科为主的技工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注入了一股活力,增添了新的专业,使技工院校的专业设置更加合理、科学,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更加适应国家技能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鉴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在技工院校的兴起,对此的一体化教学研究也开始方兴未艾,总结之前近十年学者的研究和部分办学较好的技工院校采取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成果,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最值得赞赏和借鉴。

(一)引入了工作过程导向

在技工院校全面推进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这几年,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设计正在成为主流,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中也积极采用了这一适应时代的教学设计,尤其是一体化教学,工作过程导向已经成为必选,无论是工商管理类的任何专业都积极提炼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

(二)采用了小组学习方式

在一体化教学中,小组学习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中充满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案例分析、讨论和方案设计,需要同学们分组探讨,同时理实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要推动有效学习也必然要分组学习,这个不仅存在于理工类教学,我国相当多的技工院校,尤其是技师学院均在一体化教学中采用了小组学习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提炼典型工作任务

在诸多技师学院推动工商管理类专业一体化教学中,无不设置了许多典型工作任务,围绕典型工作任务开展一体化教学。典型工作任务是来源于企业工作流程,涵盖了基本的技能要求,是值得总结和推广的一项好经验。

可是,我们也发现在取得以上研究成果的同时,由于我们自身的局限性和方法系统性的缺失,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研究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往往分小专业进行,未能就工商管理类作出整体研究和思考,这是其一;其二,一体化教学研究往往就教学形式探讨教学形式,未能跳出教学形式探讨一体化教学,即研究的过窄;其三,一体化教学课程内容借鉴了企业工作流程,但没有进行有效的系统性的整合,存在分学科的条块分割,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其四,研究存在部分脱离技校学生现状的现象,对一体化教学的对象太过于理想化。

二、技工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一体化教学现状原因分析

技工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一体化教学在推进中遇到的以上问题,归结原因,主要还是思想上不重视。一些技工院校虽然重视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招生设置,也愿意多招收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可是在专业地位上不够重视,始终认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只是技工院校专业设置的辅助,是次要的,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很小,故而形成了技工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越来越多,但大多数技工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训条件异常落后,人才培养方案相对市场滞后,理论教学远多于技能训练,技能不突出,在教学方式上仍采取以讲授或案例教学为主的形式,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局面。在一体化教学开展中,也由于师资不足,硬件设施跟不上,课程安排不合理,缺乏一体化教学的整体思考而步履阑珊。

基于此,笔者认为一体化教学是基于学以致用的综合学与教的过程,不能仅就教学形式探讨教学形式,可以从班级设置、教师配备、教学硬件条件、课程设置、工学结合和教学成果评价六个方面综合设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具体实施可以如下进行。

三、技工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一体化教学构建

(一)班级设置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一体化教学要求尽量采用小班化教学,根据技工院校的实际情况,30-40人组建一个班比较合适。班级人数如果过于庞大,无论是分组,还是师生互动,其教学的有效性都将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班级设置一定要合情合理。

(二)教师配备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必须配备既有企业工作经验,又懂得理论和教学的一体化教师。如果配备只有理论而无实践经验或实践经验丰富但又缺乏教育基本素养的师资,其一体化教学质量必然大打折扣,甚至由于老师的不合格导致根本无法开展一体化教学,故而承担一体化教学的教师必须积极下企业锻炼,不断学习教育新知识新理论,掌握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

(三)教学硬件条件

这几年,我国技工院校的硬件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从破旧不堪的小学校变成了比较美观的新学校,但这是与之前的纵向比较得到的结论,与教育部门或国外职业教育进行横向比较就不容乐观,尤其表现为基于多媒体运用的一体化教室非常缺乏,所以在工商管理类专业推行一体化教学,首先要有能满足教学的一体化教室,这种教室绝不是简单增添一套多媒体,而是基于企业氛围营造的企业化一体化教室,包括企业文化的教室营造。

(四)课程设置

工商管理类专业这个称呼是学科类的称呼,技工院校培养工商管理类的技能人才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要打破学科界限,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模拟特定的工作岗位内容为基础,突出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改变之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动手少的困局,可以将课程设置为语言交流课、形体礼仪课、业务课、职业核心能力课、职业思想专题探讨课等。

(五)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难题,往往学校基于安全等多方面考虑常常将工学结合安排在第三年,在此之前的教学都是案例中的空对空,缺乏真实的实践,所以笔者认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施工学结合必须将技工院校的优良传统,即突出边学边练的特色重新运用起来,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设置实训周、实训月,同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实现学生学以致用、学校育人有方、企业用人无忧的三赢局面,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打破专业课程设置的课程教学进度安排相应的实训周、实训月。例如学习了推销技巧的业务课就可以向签署合作协议的企业派出学生协助企业推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

(六)教学成果评价

我们现行的教学评价在某种意义上将仍然未能脱离传统的考核模式,就书本考书本,最多加上一个平时表现分,其实质还是应知性考试,笔者认为必须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变应知性考核为业务能力与品德考核,同时在教学评价中要引入第四方评价,即在学校评价、学生评价和用人单位评价之外形成社会综合评价,同时进行量化评价,增加用人单位评价的权重。

篇2

摘要:针对开放教育教学对象自身的特殊性,传统面授法难以系统地进行授课并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为解决这些难题,国家开放大学系统,从资源建设、课程教学方面进行改革,但在实际的应用中效果欠佳。为推动网上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基层电大辅导老师从实际出发,以“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对网上教学活动的资源进行优化,对课程活动进行完善和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网上教学;供给侧改革;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080-03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是开放教育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方向)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所涉及的知识与工作实际十分贴合,对于在实际工程管理中起到的作用非常之大。而且本课程还是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所以本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应与工作实际和学员考证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但受到开放教育教学特点的影响,难以有效地将二者结合起来。为了克服这一问题,笔者从自身专业特c出发,通过近两年的努力,积极推进课程与岗位、证书的对接,使课程的网上教学活动得到了优化,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网上教学活动优化思路

(一)以往网上教学存在问题

在以往的网上教学活动中,客观上,一方面,由于教学所提供的资源不够丰富,并且难以为学员解决实际的问题导致学员的学习兴趣不高;另一方面,由于网上教学载体形式单一,程序繁琐,制约了学员学习的热情。主观上,由于教学组织者和教学参与者的参与热情不够,也导致以往的网上教学活动流于形式,没能取得良好的效果。[1]但实际上,学员对于网上教学和课程的学习需求非常大,特别是对于能够解决学员实际问题,为学员实际需求服务的网络教学内容,有很高的学习热情。

(二)主要思路

开放教育网上教学活动的关键在于课程资源的供给与学员需求的无缝对接,在于教学媒介的手段足够丰富。基于这一特点,笔者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网上教学活动作如下优化思考。

1.以“岗、证、课”结合为思路,对课程资源和内容进行重构,即:“岗位能力提升、一级建造师考试培训、课程学习”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如在本课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可以将岗位知识、考证知识和课程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以微视频课程资源、在线题库资源、典型案例解析资源、执业资格能力资源为一体的四大网络教学资源模块。

2.进一步丰富网络教学媒介形式,建立以课程微信公众号为主要媒介资源的网络资源媒介,丰富和优化网上教学活动的媒介手段[2]。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的大数据时代,丰富和改善网络教学的媒介和载体,让学员随时随地便捷地使用学习网络教学资源,将会极大地提升学员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可以丰富和完善掌上电大APP的学习资源,充分发挥掌上电大学习APP的作用,提高学员使用掌上电大APP学习的普及率,另一方面在开放教育中推行建立专业或者专业课程微信公众号,利用微信公众号实现学员随时随地的学习。比如说:建立土木类专业《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微信公众号,由学校专业团队负责对本公众号的管理和维护,实时更新完善视频资源、课程资源,为学员随时随地交流学习提供平台,实现教学互动学习互动的零距离。

3.构建线上、线下一体的教学组织体系。通过网上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线下教学活动的补充,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互动交流提升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员应用新媒体的水平、解决学员在实际工作和复习备考一级建造师的问题。比如将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理论模块设置为视频在线学习(规定学时)、在线题库练习、模块知识小测验、仿真资格考试能力测试四个小任务,依次完成指定任务。并在任务中设置奖励,提高任务的趣味性。

4.成立专业或课程教学团队,为网上教学活动提供智力保障。网上教学活动是开放教育人才培养和专业课程学习的组成部分,本人认为应从各省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的高度出发,成立以省级电大(开放大学)专业带头人为核心,各基层电大专业教师为主体的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紧密合作,协调分工,对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维护和更新,从而实现全省电大同一专业的网络教学资源全面共享,既可以提高网络资源的有效性,降低人才培养的人力成本,又能将全省各级电大的师资整合起来,为开放教育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智力保障。

二、网上教学实施过程

(一)网上教学活动模式优化

根据建筑类行业的实际特点,结合本课程与建筑行业之间的关系,按图1所示,优化本课程网上教学活动的模式。通过对学生的分析,重新整合知识点,并将岗位能力、课程要求和证书要求结合起来,开展网上教学活动。

按照这种优化模式,一方面通过对学员的构成和需求在组织教学前进行具体分析,提高了网上教学活动组织的针对性[3],另一方面通过对课程知识的整合,特别是将岗位知识点、课程知识点和考证知识点整合在一起,提高了课程知识的适应性。同时,在网上教学活动媒介和组织形式上的优化,比如网上教学活动的内容以及真题构建,又如用微信互动、过程学习提醒和过程评价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学员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解决了以前课程理论性太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的不足,提高了学员学习的兴趣。

(二)模式优化细节

1.教学组织前对学情进行分析,以浙江金华电大2015春土木专业为例,学员的情况如表1。通过对学员学情的分析,完善网上教学课程资源建设和课程组织的方式。从分析情况来看,学员的学习目标明确,年龄构成以20到30岁的为主,对于新媒介的使用都较为熟悉。但工学矛盾较大、学习时间相对偏少。

2.整合优化课程知识点,将全国注册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科目的考核知识点和本课程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并结合实际岗位能力的需求,将课程知识点划分成五大模块,即: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理论模块;工程项目管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模块;工程项目质量、成本、进度管理模块;工程项目管理实务模块;一级建造师《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备考模块。

3.编制网上教学活动导学单,利用导学单明确使用媒体的时间、任务安排及要求,以主动引导学员参加网上教学活动,明确学员的任务[4]。通过事先,提高学员的参与率。导学单格式如下表2:

4.运用微信公众号、QQ、论坛等新媒体,开展网上教学活动,围绕《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知识特点,通过集中讨论、个别交流、共同参与等形式开展网上教学活动。具体的实施办法如下:

(1)利用班级QQ群、论坛等开展集中网上教学活动。

(2)利用QQ、论坛、微信、邮件进行学员个别交流活动。

三、教学主要成效

通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网上教学模式的优化和具体的活动实施,笔者认为本课程网上教学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

1.学员远程实验平台测验完成率大幅提高。以金华电大2015秋土木工程本科学员为例,通过网上教学活动,学员之间互帮互助,该班级学员的远程实验平台作业完成率100%,并且在学期末前一个多月前就已全部完成,一改以往需要辅导教师不断督促才能勉强完成的情况,有效地提高了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

2.实现了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全方位的互动交流。围绕“岗位能力提升、一级建造师考试培训、课程学习”三者有机结合交流学习的宗旨,教师利用QQ、论坛、微信等各类新媒体发起学习讨论,实现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

3.学员综合能力得到一定提升。通过网上教学模式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学员使用微信、论坛等新媒体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从学员参与的热情以及论坛的使用率和学员远程实验平台的完成率就可以发现。另一方面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学员能够通过自学后利用论坛和QQ进行交流和学习,互相之间能对某些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再则就是学员的学习认识能力有了提升,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员对课程学习和专业学习的认识和分析能力有了提升,学会了用比较的方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推动了课程备课模式的改进。利用本次网上教学活动,转变了以往就书本知识而讲书本知识的传统观念,将与本课程相关联的岗位知识、考证知识结合起来[5],并以一级建造师《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考试科目为抓手,将该考试科目的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比如预付款的支付、项目的实际管理要求等等与实际相关的知识点作为备课重点,通过网上教学活动的方式与学员共同交流和学习,提高了本课程学习的实效性。

四、结语

笔者认为开放大学系统提出的“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网上教学模式,落实教学过程,提升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一直在路上,只要每位任课教师能够转变观念,在省级电大(开放大学)以及各基层电大的共同带领下不断完善网络教学资源,丰富网络教学媒介形式,树立团队合作的意识,定能实现供给侧改革思路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新生,张朝霞,熊锟,张福萍.开放大学背景下面授教学与网上教学一体化设计研究[J].中远程教育,2012,(07),48-52.

[2]隋永博,曹旭.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J].科教导刊,2016,(25):120-121.

[3]藏鸿雁,梁晓琦.开放大学网上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3,(07):48-52.

篇3

李常青,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会计学)博士,中国注册会计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厦门大学工商管理教育中心主任,兼任福耀玻璃、厦门建发等多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1990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工程系工业会计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工商管理教育中心,获中―加联合培养经济学(MBA)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会计系,获管理学(会计学)博士学位。2001年加拿大康克迪亚大学访问学者,2002年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进修,2005年美国哈佛商学院进修,2008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访问学者。

二、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会计与公司理财领域的教学研究工作。曾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审计研究》、《会计研究》、《投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管理》、《财务与会计》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公开出版著作(含合作)7部。近年来李常青教授主要围绕资本市场中的会计与财务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证研究,具体如下:一是股利政策研究:1996年就借中―加大学产业合作基金的资助开展股利政策的研究,是“我国在这一领域进行研究的先驱者之一”。首次对股利政策理论进行了梳理和综合性评述,为国内股利政策研究提供了借鉴性理论基础;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股利信号内涵进行实证检验,为政府保护股东权益、规范股利分配行为和上市公司制订股利政策提供了实证依据。其中专著《股利政策理论与实证研究》被誉为“挑战公司财务研究中的理论迷题”,具有“高、新、实”特点,获得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和厦门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二是公司治理研究:2002年中标上海证券交易所上证联合招标课题“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效率研究”,以此为契机,对公司治理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研究,提出董事会影响企业业绩的基本模型和研究范式,并以ROE、EPS和EVA度量公司绩效,较为全面地研究了董事会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情况,首次将高管变更的类型分为高管双向变更、高管离职和高管新任三种类型,对我国公司的高管变更展开研究。最近李常青教授正带领团队开展公司治理的新领域媒体治理的研究。三是会计审计问题研究:李常青教授一直关注资本市场的会计审计问题,其认为真金白银也有瑕疵,现金流量表也可以粉饰,提出了识别现金流量表粉饰的四种方法,并率先在国内开展非经常性损益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国非经常性损益披露制度的具体对策,李常青教授还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无关,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也不能影响IPO折价,盲目引进国际四大所对上市公司进行补充审计意义不大。

三、主要论文和著作

《股利政策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专著);《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现状及其成因分析》,《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第9期;《现金流量表的粉饰与识别》,《财务与会计》,2003年第4期;《会计师事务所声誉能影响IPO折价关系实践研究》,《厦门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董事会特征影响公司绩效吗?》,《金融研究》,2004年第5期;《沪市公司IPO业绩效应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5年第1期;《美国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审计制度及对我国的借鉴》,《审计研究》,2006年第1期;《应用供应链理念发展商业银行授信业务》,《投资研究》,2007年第3期;《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研究述评》,《厦门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上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质量影响因素研究》,《经济管理》,2008年第4期;《中国上市公司年报重述公告效应研究》,《会计研究》,2009年第8期;《家族控制、审计监督与公司治理――来自年报补充更正公告的经验证据》,《审计研究》,2009年第6期;《半强制分红政策的市场反应研究》,《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Family Control, Governance Environment and Cash Dividend Policy in China”,2010,ISTP检索;Family control,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cash dividend policy :Evidence from China,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11。

四、主持目及荣誉

篇4

关键词:传统体制 小企业 积极扶持促进创新 启示

传统经济体制下,一般认为,小企业的存在是同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等过渡性影响因素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也就简单地理解为“拾遗补缺”,创新和小企业是不相干的,而是大企业的事。由此,在政府政策制定上对小企业存在很大歧视,特别是对数量众多的非公有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在认识上和实践中至今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美国政府改变了传统的观点,积极扶持小企业。

一、美国政府对小企业的创新支持

1、制定支持小企业创新的专项法规。立法是保证美国小企业的创新的重要手段。196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机会均等法》。1980年通过了《小企业经济政策法》,规定总统每年要向国会递交有关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的情况。1982年又通过了《小企业创新发展法》,根据该法小企业管理局通过了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成功地推进了小企业创新活动。

2、设立支持小企业创新发展的专门机构――小企业管理局。在美国,小企业被认为是社会的弱者,但同时又是社会就业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创新者。为了保护小企业利益,195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小企业法案》和《小企业融资法案》,依据该法案,成立了美国联邦小企业管理局。小企业管理局有四项基本职能:一是负责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运行,以担保方式帮助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致1999年,小企业管理局及其在各地的96个办公室共为小企业担保5万笔,帮助小企业获得银行担保贷款130亿美元,平均每笔担保贷款24万美元。二是保证小企业获得政府采购,美国法律规定联邦政府采购中必须保证小企业获得23%的份额,并要求大企业获得的政府采购份额也必须将其中的20%转包给小企业承包。三是资助社区建立小企业微型贷款中心等机构,帮助少数民族、妇女、退休军人创办和经营小企业。四是为小企业提供信息以及免费培训、咨询等公共服务,资助小企业中心和帮助小企业投资公司开展业务。

3、设立小企业创新奖励项目。联邦政府分别于1983年和1994年设立了小企业技术创新奖励项目和小企业技术转让奖励项目。小企业创新奖励项目规定,年研究开发经费拨款在1亿美元以上的联邦政府机构要按一定比例拨出专款用于资助小企业的创新研究,由小企业管理局技术办公室负责协调与组织。至1995年底,参加小企业研究计划的政府机构共向小企业提供拨款55亿美元。小企业技术转让奖励项目由国家科学基金会等部门负责,指在推动非赢利性研究机构向科技型小企业转让科技成果。从1994年到1997年3月间,共有1.08亿美元用于小企业技术转让奖励项目的奖励。

4、为小企业创新提供管理指导和信息咨询服务。一是组织退休经理人员服务团和在职经理人员服务团,向小企业提供咨询和指导;二是在将近500所大学和学院中成立小企业研究所,由工商管理学院高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及指导老师组成,向小企业提供管理咨询;三是在少数大学和学院中作为试点建立小企业发展中心,将政府、企业和学术机构的关于小企业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信息集中起来,向小企业提供咨询和举办培训;四是小企业管理局的各地方机构经常举办研究会和讲习班。

二、启示

通过对美国小企业的创新分析,以及美国政府对小企业的创新支持,我们认为,对于我国发展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的创新,有如下启示:

1、正确认识小企业的存在价值。美国小企业的发展经验表明,小企业不仅是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企业创新的重要源泉。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机制灵活,在创新中往往仍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我国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不仅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压力,而且还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我国产业结构,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适应加入WTO后的国际挑战和经济全球化的竞争。

2、加快制定《中小企业促进法》和《中小企业创新法》,为小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法律保障。一方面,通过制定有关促进小企业发展的法律,完善市场竞争环境,给予小企业同大企业一样的融资、市场准入等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消除对小企业的歧视政策。另一方面,由于小企业在竞争中具有天生的弱势,又必须通过立法扶持小企业的发展,减少小企业在同大企业竞争中起点不平等状况,通过制定鼓励小企业创新的有关政策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小企业创新和发展。

3、成立专门管理机构,为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目前我国小企业管理机构众多,但这些机构往往职能交叉,容易产生相互争夺权力、相互推卸责任和政出多门的现象,不利于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应建立统一的小企业管理机构。小企业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包括:协助小企业获得贷款;设立小企业培训中心,为小企业培训各种人才,提高小企业的人才素质;协助小企业增强科研开发能力,加快小企业的技术升级;提供信息服务等。

篇5

数分钟后,放在前面的大写字板上就写满了建议:关闭这家工厂;封存那条生产线;开除那些平庸的管理人员。“好极了!”咨询专家说。“现在我们来探讨我们应如何进行这些工作。”

然而,咨询专家接下来听到的议论与平时处理这种事情时所听到的议论毫无二致:“我们不能这样干。”我们不能这么干?为什么?因为这太残酷,太激进了,有人回答说。在座的一位管理人员解释说,这么干“会伤筋动骨”;没有人会愿意这么干。所需采取的措施太痛苦,难以付诸实施。

这两位咨询专家是来自波士顿管理决策公司(ManagementDecisions)的安德林?思莱伍斯基(AdrianJ.Slywotzky)和大卫?莫里森(DavidJ.Morrison)。他们的经历揭示了我们司空见惯,人所皆知的现实:该采取的措施不去采取,因为这些措施会导致不愉快的后果;这已不是什么新问题了;它源远流长,已经成为哲学和许多主要的核心问题。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使得这一问题变得十分紧迫:至少在今后的十年中,管理者最重要的素质将不是营销才能、信息技术或其他任何专业知识,而是个人特性──愿意甚至渴望采取重大而又痛苦的决策。

你对此持怀疑态度吗?90年代工商业的发展似乎为具有这一优良品质和不具这一优良品质的管理者的经营成果提供了脚注。一百年后的历史学家们将会把90年代视为工商管理发生革命的时代,而我们则无需用太长的时间就已经看出正在发生的变化。90年代初,各类主要因素的变化一目了然: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许多行业管制放松,世界范围贸易壁垒减少,机构投资者持股比重不断扩大。各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冲击力十分强大,促使企业发生了巨大的、艰难和痛苦的历史性转变。这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唯一的问题是有人愿意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必要的调整,有人则不愿意改变自己。我们立即就可以得到答案。在1992-1993年间非同寻常的十八个月中,通用汽车(GeneralMotors)、IBM、西屋(Westinghouse)、美国运通银行(AmericanExpress)、柯达(Kodak)等美国著名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均被解雇了。后来,一些管理者“退休了”,但都不是因为“健康原因”,或从未听说过的“长期计划安排”;他们被炒了鱿鱼。企业管理获得成功的新条件一下子变得十分明确。哈佛商学院迈克尔?简森(MichaelJensen)教授介绍了一个带有我们时代特征的故事:他的一位朋友曾经是一家名列《财富》杂志最大500家公司前茅的大企业的首席执行官,整个职业生涯都服务于这家企业。然而,一旦革命袭来,他不能采取必要的应变措施。企业的市场价值开始滑坡,当企业市场价值降到原价值一半的时候,他被解雇了。他无法接受这是他的过错。简森教授分析说:“他由于不能改变自己对业务管理模式的看法,而毁坏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业务管理模式”是一个关键的术语。在革命化年代中,工商业管理者必须随时准备改变自己的业务管理模式──创造价值的基础,或我们通常所说的赚钱诀窍。思莱伍斯基和莫里森认为每一管理者都应当像英特尔公司那样,每隔五六年就改变一次自己的业务管理模式。英特尔公司曾经主营记忆芯片制造;在这种芯片制造看上去开始成为没有优势的业务时,他们转而生产微处理器;一旦处理器受到商品化威胁,他们又将处理器促销为名牌消费品。思莱伍斯基说:“今天,僵死的业务模式是没有生路的。”但是很少有企业将其业务设计思想制度化,或者甚至没有明了清楚地表述过。(贵公司是否这样做了?思莱伍斯基和莫里森建议你到公司各处转一转,问一问你手下的人:“我们是如何赚钱的?”)因为这太危险了,你可能会发现你必须采取某些重大而又艰难的决策。

事实上,你可能会做出与英特尔公司完全相同的决策,因为,英特尔面临的局势实际上已摆到了每一个人面前:生产效率急剧提高,全球生产能力过剩,商品化威胁无所不在。这种形势发展十分迅速;它要求人们作出人类最为艰难的反应:退出市场,开除员工,承认自己错了(或者至少不是完全正确)。因此,未来将需要更多具有优良品质的管理人才──能够接受甚至追求心理痛苦和性格刚毅的管理者。

我还没有发现有任何迹象表明这个世界正在造就更多这样的人才;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西方文化的评论家们认为现在更少了。但是,对此类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哈佛商学院迈克尔?简森教授正在以全新的角度来考虑这一难题,从而指出了这个难以对付的问题的原因所在。

简森不是学哲学的。他在芝加哥大学接受过严格的计量分析教育,是一位财务经济学家。他曾多年坚信人是理性的福利最大化追求者,人永恒不变地遵循着资源、评价和最大化模式(Resourceful,Evaluative,MaximizingModel,REMM),这是他自己归纳出来的模式;但他现在再也不这么看了。过去的几年中,他在哈佛大学参加了心智行为研究计划(Mind,Brain,BehaviorInitiative),该计划的参与者还有内科医生、心理学家以及许多其他行业的专家,他们研究的内容正如计划的题目所示。简森现在认为,人有一半的时间遵循资源、评价和最大化模式;其余的时间则笼罩在痛苦规避模式(PainAvoidanceModel,PAM)下。痛苦规避模式是非理性的:沿着现有痛苦避让道路发展将可能带来更大的痛苦;但这种模式已存在於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

道理非常简单。在我们脑袋下面有个小小的器官叫作扁桃体,其功能就是评价外来刺激是否带有威胁性。如果外来刺激带有威胁性,这一器官就会作出著名的肾上腺素反应,它还会把阻碍其部分功能的化学成分带到表层──大脑的理性部分。这就是一位坠机生还者说他不知道他是如何从机舱里爬出来的的原因;他说:“我什么都没有想,我就那么做了。”

当我们的身体受到外来伤害时这类化学反应是十分有用的。问题是这类反应仅是对外界刺激本能的情感反应。这就是对一个人不好的评价似乎马上导致被批评者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一旦一个人的扁桃体发现自己受到了伤害,他的大脑马上触发痛苦规避模式,进而准备进行反击或予以规避。简森认为,这也是企业管理人员及其企业难以吸取教训的原因。失去控制,承认自己的错误,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及其本身都会带来痛苦,都会刺激痛苦规避系统,导致化学反应,影响我们的理性思维将所有信号全部记录下来。如果我们看不到自己的错误,我们就无法汲取教训。所以,如果管理者不愿意采取不愉快的行动,他们所要规避的痛苦实际上就是采取必要措施所必须承受的痛苦。

简森认为这不仅仅是一种心理好奇。他说:“企业将为此付出成千上万亿美元的代价。”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像许多个人和民族一样,非到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才不得不进行扭转乾坤,但会令人不愉快的变革的原因。简森说:“如果没有来自产品、工厂或资本市场危机的直接威胁,任何公司都不会主动进行改革。”我们大家都知道事实确实如此。那些在1992-93年间业绩较差的公司就是极好的例证。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一些措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一些倾向于防患於未然的企业常常会在危机真正到来之前创造危机,将自己推下断崖绝壁,希望在危机袭来之前找到能够力挽狂澜、拯救自己的有效措施。融资购并就是防患於未然的措施之一。巨额债务负担会有效地迫使管理者采取必要的痛苦措施。一些企业(如SealedAir公司,一家泡沫塑料包装材料生产厂家)实行了没有购并的融资购并,只是大量举债,作为巨额特殊红利分配给投资者。另一些企业(如坎贝尔公司,CampbellSoup)则采取了更剧烈的措施,要求高级管理人员直接和亲自持有一定数量的公司股权;持股量要求很高,乃至于管理人员不得不举债购买。令人十分惊奇,在这些措施下,企业采取痛苦决策的阻力大为减轻。

企业可以根据是否具有愿意面对残酷的现实、勇挑重担的精神来聘用和提拔管理人员。当然,每一个管理人员都会说自己具有勇挑重担的精神(他们还会说他们都愿意倾听反面意见)。即使如此,这些是否足以构成瞬息万变时代管理者所必须具有的个人特性了呢?FMC公司首席执行官罗伯特?布特(RobertBurt)说,他们公司评价管理人员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视其如何处理人事问题。因为,人事问题确实是管理者必须面对的最难处理的问题。

然而,我们还必须涉及个性问题,还必须探讨存在于公司某处的优良素质问题。归根到底,由谁来启动或强制实行股权拥有计划,或探究管理人员是如何作出强硬决策的呢?聊以的是我们还不至于那么束手无策。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指出,在扁桃体将信号传递给表层的同时,另外还有一条传递途径,允许我们的理性对扁桃体的本能施加影响。简森的说法是:这就象我们的肌肉训练一样。这一说法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一条众所周知的基本道理: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个性。

篇6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金融体系地位

一、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小额信贷是为农户和微型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它既是一种金融创新,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扶贫方式。截至2011年11月,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4040家,随着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的设立和深证金融改革的兴起,小额贷款公司也在金融改革的背景下更加迅速发展,目前在神州大地估计有将近5000家小额贷款公司。

(一)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背景

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小额信贷的试点。我国最早的小额信贷从1981年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在内蒙古8旗(县)开展的北方草原与畜牧发展项目开始。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的开端是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在福特基金会和孟加拉乡村银行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下,将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小额信贷模式引入中国,并在1994年开始实施一项名为“行动——研究计划”的小额信贷项目。这一项目的启动被认为是真正意义的小额信贷在中国的开端。

(二)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现状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在最近几年发展尤为迅速,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障碍,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总体情况有以下主要特点:

1.机构数量快速增加,呈现较高的地区集中度

2011年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4282家,较2010年增加1668家,增长63.81%,机构数量是2009年的3.21倍。近半数小额贷款公司分布在内蒙古、江苏、辽宁、安徽、云南、山西、河北、和山东八省区。小额贷款公司从业人员也迅速增长。

2.贷款规模逐年增长,成社会融资的重要补充

2011年末,全国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3914.74亿元,较2010年增加1939.69亿元,增长98.21%,高出人民币贷款增速82.41个百分点,贷款余额是2009年的5.11倍。但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主要还是集中在江苏、浙江、内蒙古、山东、安徽五省区,呈现出较高的地区集中度。

3.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赖实收资本

《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有自有资金、捐赠资金、批发资金和融入资金,但从资金来源看,2009年末,全过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金为821.98亿元,实收资本817.20亿元,实收资本占整体资金来源的86.85%,从商业银行融入资金比例较低。

二、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中的困境

虽然近年来尤其是08年之后,小额贷款公司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发展尤为迅速,但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遇到很多障碍和挫折。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身份定位不明确

根据《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指导意见》,小额贷款公司是经营小额贷款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是一般的企业,不是金融机构,但是它的贷款行为又是一种金融行为。正是因为小额贷款公司的身份定位模糊,导致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主要问题是税负过重和缺乏有效的监管两点。

小额贷款公司按一般服务型工商企业的标准纳税,按销售收入征收5.5%到5.6%的营业税及附加税费,毛利润征收25%的所得税,完全享受不到金融机构的相关营业税征收优惠的政策。

小额贷款公司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的企业法人,没有取得金融许可证,不受银监会的监管。按《指导意见》,由省政府明确一个主管部门负责对其进行监督管理,按照“谁审批设立、谁负责监管、谁处置风险”的原则,省金融办将权力下放至区县金融办,由区县金融办组织当地公安局、工商局等机构共同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监管,由于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导致监管形式化,缺乏有效的监管。

(二)后续资金短缺

按《指导意见》,小额贷款公司“不吸收公众存款”,主要的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且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这种“只贷不存”的经营模式使得小额贷款公司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的局面。当面临客户旺盛的贷款需求时,小额贷款公司必然会产生巨大的资金缺口。

(三)贷款风险很难控制

目前,小额贷款公司没有进入金融业系统查询客户资信度的权限,不能有效识别客户的多头申贷等不良现象,这就大大增加了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风险。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对象主要是农户等弱势群体,他们大都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但是这种种养业对自然条件有很大的依赖性,如果遇到自然灾害很容易形成自然风险。因为对农产品需求和农户生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严重的市场风险。

三、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对策

(一)明确小额贷款公司金融机构的地位

2009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编码规范》,将小额贷款公司纳入金融机构范围,给予其金融机构的定位。但银监会态度依旧,小额贷款公司尴尬的身份仍未改变,仍不能享受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待遇。相关政府部门应明确小额贷款公司的金融机构的地位,使其能够享受金融机构的相关待遇或得到相关的补助,支持小额贷款公司作为新兴金融机构为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二)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后续资金不足是限制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最大困扰和烦恼。因此,应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第一,建议放松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的限制,放松甚至取消向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50%的比例限制,增加融资机构的数量。第二,适当拓宽业务范围。小额贷款公司可试点逐步探索开展个人理财、信息咨询、票据贴现、资产转让等业务,从而增加资金来源渠道,不断提高自身实力。第三,引入民间资本。民间资本规模庞大,在没有很好的投资渠道的情况下,民间资本选择高利贷、地下钱庄等形式来实现资本的增值。如果能将民间资本引入小额贷款公司,并加以规范化,就可以实现民间资本的阳光化。

(三)推进征信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征信体系建设,给予小额贷款公司征信系统查询的权限,帮助其提高识别风险的能力,同时也能约束借款人,督促其按时还贷,营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此外,建议建立一个小额贷款登记系统,实现小额信贷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这样既便于小额贷款公司控制贷款风险,也有利于培育借款人的信用意识。小额贷款公司的出现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了融资瓶颈,弥补了中国基层金融市场的空白。小额贷款公司与银行进行错位竞争,可以增加银行的竞争压力。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防范工作,确保小额贷款公司的健康持续规范发展,使得它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结束语

小额贷款公司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间资本参与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个可监管的较规范的渠道,也有助于打破我国金融市场的垄断和银行独大的金融体系,尤其为小企业融资提供了途径。但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人们对小额贷款公司也给予较高的期待,所以很希望借助小额贷款公司能够为我国金融改革寻找到一定的突破,只能说,小额贷款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值得期待,但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汪合黔.创新与发展中的小额贷款公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

[2]董立伟.浅析小额贷款公司在新形势下的发展[J].企业导报, 2012(3).

篇7

关键词:美国;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5-155-03

一、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特点

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思维与创新精神,培育了创业文化,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些成就是和美国高校健全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息息相关的。具体来讲,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创业课程开设早,开设高校众多

美国高校很早就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其创业教育的历史已经有60多年。早在1947年,美国哈佛商学院就开设了《新创企业管理》这门创业课程。斯坦福大学也于1949年开设了创业课程。百森学院于1967年开设了创业课程,1979年建立了创业教育中心;1970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校区开始创业方面的课程,1988年成立创业中心。根据所罗门(solomon)等人关于全美高校本科层次的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情况的研究结果显示,早在1979年,美国已有127所高校在本科层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1982年增加到315所,1986年为590所,1999年达到1060所,截至2005年初,美国已有1600多所高校开设了2200多门创业课程。目前,美国大约有1800所大学开设了创业方面的课程,有100多个创业中心。

(二)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主题多样,重点突出,自成体系

1.创业教育课程主题多样。所涉及的主题主要包括创业意识类、创业知识类、创业能力素质类、创业实务操作类等,学习内容包括商业机会判断力、知识产权、合同与交易、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创业经验的积累、危机管理等(见表1)。

2.各大学创业课程各有侧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哈佛商学院、百森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设立的创业教育计划都属于综合性的;麻省理工大学、仁斯里理工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高校的创业教育则着重高科技创业;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德分校强调的是新企业创立和创新领域;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创业教育计划主要方向是大型机构创业和创新、生命科学应用等;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主要面向连锁经营、家族企业以及妇女创业等。

3.大多数大学将创业作为一个专业领域或研究方向,有健全的课程体系。比如,百森商学院设有创业类课程教学大纲和外延拓展规划,课程分为公共选修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公共选修课程面向所有学生,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外国文化、自然科学、历史研究、社会分析及伦理道德等六大领域,体现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战略与商业机会、创业企业融资和快速成长、创业者等五个部分。课程内容以模块为结构,主要包括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模拟练习等模块(详见表2和表3)。

(三)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美国高等学校创业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会吸收一些既有一定创业经验又有资深学术背景的社会人士担任兼职教职工作。如斯坦福大学开设的“创业管理”课程,就由学校专任教授和兼职教师两人共同开设,“技术创业”和“创业机会识别”则由三位客座教授共同开设,这些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无一不有丰富的创业和企业管理经验。其中,“创业机会识别”课程的任课教师指导选课学生组成商业计划开发团队,他们还帮助学生聘请有创业投资经验和丰富创业经验的业界资深人士担任顾问。教师指导学生确定商店地点、设计店面、取名、做预算、商定销售目标、开发广告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创业活动。教学方法主要有讨论、商业计划书、个案研究、研究计划、实习、计算机模拟等。比如,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校区同时邀请几十位创业成功人士同选修创业课程的学生小组结成互助对子,对小组创业计划进行指导;百森学院设立“创立人之日”,当天邀请著名的有影响力的创业企业家到校同学生座谈交流,并成立杰出创业家协会。英特尔公司前任首席执行官格罗夫就受聘担任了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兼职教职,每年讲授1—2门课程。资深兼职教师的受聘加盟,为大学创业教育提供了新鲜的血液,极大地增强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为了增强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美国大学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创业实践活动。1983年,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举办了世界上第一届商业计划大赛,大赛由该校两位MBA学生创办。受这一商业计划大赛的积极影响,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每年都举办此类竞赛。从1990年始,每年都会从大赛中诞生几家新企业,美国表现最优秀的高新技术公司46%由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计划大赛孵化而来。

(四)注重学科建设,学术研究蔚然成风

在学科建设上,美国已经设立了创业学专业,并可以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开始设立创业学专业并授予相应学位,据温斯洛(Winslow)等人所做的调查显示,有142所高校把创业教育列为专业领域,其中有49所高校设置了创业学学位。在许多高校的商学院,创业学成为工商管理硕士(MBA)的主修或辅修专业,如宾州大学、哈佛大学等。有些大学甚至以专注创业领域的研究教学作为学校的竞争优势及策略中心。在管理体制上,90%以上的美国高校都是将创业学归人商学院管理,并成立专门的创业中心,有部分高校将创新与创业学结合,归人工程专业,也有少数大学将创业学纳入研究生院管理,仅在本科以上层次开设创业学专业课程。

在美国,关于创业教育的学术研究也蔚然成风。一些重要的创业学术期刊相继出现并被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从1987年到1996年,与创业相关的期刊从3种增加到26种,几乎每4个月就会产生一种新的创业相关期刊。据统计,美国目前共有50多种与创业或小企业管理相关的期刊出版。21世纪以来,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学术体系,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成熟阶段。

二、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对我国的启示,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转变认识,树立全新创业观

我国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较少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学生对社会环境主动适应能力差。这种被动的人才培养观与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情况极不相称,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当前,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巨大压力,高校应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创业教育在高校办学中的重要地位。要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增强学生创业意识,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高校必须将创业教育全面纳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在大学生中广泛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加强创业观念教育、创业素质教育、创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热情。

(二)注重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

创业教育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只有建立起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育效果才能真正取得成效。因此,高校要根据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按照学生数量以及实际教学工作量,合理审定专任教师编制,配备数量足够和质量较高的专任教师。一方面,可采取自由沙龙、企业体验等方式,在课程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加强对专任教师的专业培训,促使其教学方式、教师角色、课堂空间布置等方面的变化。注重项目化、模块化及参与式教学,强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扮演、头脑风暴等环节的创新。在培养目标上,实现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在师生关系上,从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的转变;在教学方式上,从讲授灌输向体验参与的转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现职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有计划地选派有潜质的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可借鉴美国的做法,从企业及政府中聘请一些既有一定管理理论修养,又有实际管理工作经验的创业投资家、咨询师、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除了与高校教师合作讲授创业课程,还要负责创业实践阶段的指导,同时为学生拓展社会关系提供平台,这种兼职聘用要形成一种制度,做到规范化、经常化。

(三)加强创业教育的学科建设及学术性研究

美国已经设立了创业学专业,并可授予相应的学位。此外,美国大量创业学术期刊的建立巩固了美国在创业学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为创业学研究者提供了发表研究成果的平台,进而又吸引到大量的优秀学者去从事创业学的学术研究。美国大批创业学者的研究为其创业学及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非常有必要借鉴美国的发展经验,并充分考虑我国高校的实际和特色,加强创业教育学科建设及学术性研究,即加快创业学术期刊的设立,鼓励大学及研究机构进行创业学的学术研究,并加强创业学术会议的组织,努力探索出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之路。

(四)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结构和体系

应结合我国实际,积极借鉴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有益经验,尽快构建创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和体系。第一,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按照创业教育的要求对原来设置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调整,按照厚实基础、淡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的思路设计专业培养方案,改变长期以来注重专业需要、偏重理论教学和知识传播的做法,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扩大创业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比重。第二,改革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要彻底改革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划分过细、过窄、过深和相互重叠、隔离、矛盾的弊端。在教育全过程中体现出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要求,妥善处理基础与专业、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教与学的关系,精心设计和构建适应创业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尤其注重以新的科技与社会发展成果充实更新教学内容,注重知识内容的相融性,将创业素质教育内容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之中。第三,有针对性地增设创业类课程。开设创业知识类、企业经营与管理、法律法规等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知识与操作技能。

篇8

多样

美国法学教育的承办权并不掌握在联邦政府的手中,教育部门无权过问,更多的管理责任落在美国律师协会及各州律师协会的手中。因此各个律师协会根据所在州、所在法学院的情况,制定不同的课程设置标准。与此同时,美国慈善事业的发达,导致私人办学非常繁荣。各个法学院为了录取到优质的学生,也为了募集更多的慈善资金,在法学教育的学制选择、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上都采取了自主的形式,因此也就形成了美国法律教学多样化的局面。

学制多样 美国的法学教育为本科教育后教育,大体而言有三种类型可供选择:J.D.,LL.M.和J.S.D.。J.D.需要申请者拥有大学本科学位,通过法学院入学考试即可。J.D.属于美国正统的法律教育,通过J.D.之后,即可参加律师资格考试,大多美国学生选择此种学制。而LL.M.通常是在取得J.D.之后再攻读。LL.M.大抵需要九个月来完成,LL.M.除了个别侧重一般理论外,更多的侧重学生对某专业领域的了解。因此,在美国的法学院,根据不同专业类别开设不同的LL.M.课程非常多见。J.S.D.的学位是以学术研究为前提的,没有完成博士论文且通过口试是不可以毕业的。申请就读J.S.D.需要提交研究计划,但对于是否进行课程学分学习,各个学校要求不一。美国本土学生和留学生都可以选择就读,就读期间没有严格的年限要求。因为J.S.D.强化了对论文写作的要求,学校在审查学生的入学申请时更具有自主性,学校会视教授是否有指导意愿及委员会审查等决定是否许可申请者入学。从实践操作来看,美国高校审查似乎不倾向直接录取没有在美国就读LL.M.学位的留学生。但对于本国学生而言,则没有任何类似的要求。

课程多样 美国没有统一的法学课程设置标准,各个法学院秉承理论服务实践的原则,在设置核心基础必修课程之外,根据法律职业发展的需要,在配套系列选修课程的设置上拥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学生在第一年完成宪法、刑法、合同法、侵权法、诉讼法、法律写作等课程外,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更深更细的课程或者程度更高的专题讲座。

教学方式灵活 在美国的法律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上课方式更侧重于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其教学不仅仅在于教授法律规则,而在于传授律师的思考方式――如何运用案例、如何操作案例、如何把案件变成可以辩论的内容、如何站在不同当事人的立场上考虑案件。因此,除了大班上课外,课程的组织形式更为灵活,分组讨论、小组专题等方式更为多见。任课老师很少照本宣科地讲教材,更注重如何营造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指出争论焦点,不断地追问、反问甚至是换个角度问问题,从而对学生进行高度启发式的职业训练。

实用

实用主义是美国教育的核心。美国的法学教育非常重视以实践来展示法律的生命。故此,在教学中更强调生活中的法律,培养学生了解和运用现有法律制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案例教学 1871年哈佛法学院的院长兰德尔提出凸显法律原则、法律理念的上诉法院的判决才是普通法的真正权威,这些判决应被编做教材,供学生学习使用。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些案例应采取苏格拉底问答教学法来取代讲解式教学。自此这种教学法在各个法学院的教学活动中展开。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分发给学生。学生们需要在课前阅读这些案件,并分析和整理案件的事实、争论的焦点、法院的判决及其理由。在课堂上,老师像个苏格拉底式的引导者,不需要讲解,而要提出各种实验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自行理解案例中隐藏的法律概念、法律原则,分析和评价其中涉及的法律理念和法律规范。这种教学法培养了学生洞察法律问题如何发生,以及律师、法庭及立法机关如何设法解决的能力,通过个案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法律的有关材料,不断地把法律原则与具体的事实相互结合,并预计社会改革或实际运用对法律原则的影响力。对于法学学生而言,鲜活的案例远比枯燥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更具有吸引力。

组织诊所教学 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法律原则的发展概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美国的诊所法律教学方式大抵有两种,一种是模拟诊所,在专任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下,学生模拟扮演案件的各种角色,体验法律案件处理的整个流程,包括提供法律意见、撰写法律文件、提讼;一种是真实诊所教学。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真实地处理法律问题,通过具体的锻炼,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技能。

重视伦理素养 杰出的法律人不只是一个成功的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位充满智慧的人,这种智慧超越法律知识和技巧,而是其基于道德理想而拥有的专业观念。惟其如此,才能得到尊重,才能够认清活动内在价值的意义,才能在法律职业活动中获得较多的快乐。而这些所谓智慧或者基于理想而拥有的专业观念即为:法律职业伦理。美国的法学教育非常重视法律职业伦理养成。美国律师协会指定在所有的法学院内,增设伦理课程,要求所有的学生接受法律职业及其成员之历史、目标、结构、义务、价值观的教育,包括《美国律师协会职业行为规则》的教育,并要求法学院在任课教师的遴选范围上,包括法院和律师协会的成员。从实践来看,美国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已经达到了相对成熟的状态,各个法学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课程设计方案。这些方案包括贯穿性教学课程设置、单独的课程设置、诊所式教学、仿真实践教学等。为了让学生切实感悟法律伦理,采取案例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苏格拉底教学法、影像展示、合作课程、专家协同、讨论教学等多种方式综合开展。

新趋势

篇9

关键词:防护林 造林面积 森林覆盖率 区位商 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014-03

土地荒漠化是一个世界级难题,而防护林建设一般被认为是解决该难题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我国于1978年启动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因其持续时间长(73年)、投资大、地域广而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作为我国荒漠化防治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华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已持续近30年。但由于我国北方土地荒漠化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期间不断有专家学者从经济、环境、生态甚至市场层面来质疑该项工程的可行性与适用性,时已近半,因此有必要从任务完成情况层面,来剖析该工程建设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一、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

为了应对我国北方地区日益严重的风沙危害及土地荒漠化,1978年国务院启动了三北防护林防护工程。该工程时间跨度为73年(1978-2050),共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1978-2000年是第一阶段(1978-1985、1986-1995、1996-2000三期);2001-2020年是第二阶段(2001-2010、2011-2020两期);2021-2050年是第三阶段(2021-2030、2031-2040、2041-2050三期)。治理地域包括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合称为三北地区。

按照总体规划,三北工程共需造林5.34亿亩,主要采取人工造林、飞机播种和封山封沙育林造林等措施,乔、灌、草相结合,由点到带再到面建设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大型防护林体系,森林覆盖率由5.05%上升到14.95%,从而使得风沙、土地荒漠化得到基本控制和好转,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三北工程已走过近半的路程,已完成四期工程建设,重点治理区域的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也存在着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华北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果

(一)华北地区森林覆盖率总体达到目标

经过第一阶段的建设,我国森林覆盖率已从1978年的5.05%上升到2000年的17.2%,达到并超过了三北工程总体规划的终极目标14.95%(见图1)。但对于华北地区来说,各个省份的森林覆盖率并不一致,其中超过全国水平的只有北京和河北,其他三省市均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最低的天津市在第一段末年(2000年)只有7.7%,远远低于全国水平。进入第二阶段后,经过14年的植树造林,北京、河北的森林覆盖率在逐年增加,尤其是北京,2014年达到35.84%,比全国水平高出了65.7%;天津、山西和内蒙古虽然依然低于全国水平,但五省市的年均增长率均高于全国水平(1.52%),其中北京最高(4.14%),最低的则是天津(1.60%),从而使得这三省市与全国水平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尤其是内蒙古,仅仅比全国水平低2.77%,基本与全国水平持平。

(二)华北地区造林面积基本满足要求

根据三北工程总体规划,共需造林5.34亿亩,折合为3560万公顷,即在73年的时间里,平均每年至少需要造林48.77万公顷。按照我国31个省市来算,则每个区域至少需要造林1.57万公顷。由图2.2可以看出,华北地区只有天津市不能满足要求,一直到了2014年也只有0.706万公顷,这是因为天津是港口城市,适于植树造林的土地面积有限;与天津市相似的北京市的造林面积也在围绕着最低水平起伏不定,最低仅为1.22万公顷(2005年),最高也只有4.79万公顷(2002年),远远低于华北地区的其他省份;河北、山西和内蒙古则远远高于要求水平。虽然华北五省市各自的造林面积与规划要求并不吻合,但这五省市总体的造林面积已然超越规划要求。

在这华北五省市中,造林面积最大的是,河北和山西两省造林面积虽然绝大多时间低于内蒙古(2006年山西省偶尔高于内蒙古),但这五省市由于人口、面积不同,单看一个造林面积指标,对我国治理风沙、土地荒漠化效果评价意义不大,因此,尚需从人口、面积层面来做进一步分析。

1.华北地区各省市人均造林面积高低不同。虽然华北地区各省市造林面积高低不同,但由于各省市的人口数量不同,如果用人均造林面积这一指标来进一步分析,可以更好地测算出防护林体系建设成效。由D3可以看出,人均造林面积高于全国水平的是内蒙古和山西省,低于全国水平的是北京市和天津市,河北省最初高于全国水平,但从2006年起,两者趋于一致。其中造林面积最多的,人均造林面积依然最大,这是由内蒙古地广人稀的特点所致。山西和河北省在造林面积这一指标里一直不分上下,但由于河北省人口数量远多于山西省,所以人均造林面积河北省则远低于山西省。北京市和天津市由于人口稠密,造林面积较小,最终导致人均造林面积均低于全国水平。

2.华北地区各省市造林率并不一致。人均造林面积从人口数量层面来衡量防护林体系建设成效,如果考虑各省市地理面积不同,那么造林率就可以从面积层面来衡量三北工程建设成效。由图4可以看出,造林率高于全国水平的是北京、河北和山西省,与全国水平始终趋于一致的则是,这是因为内蒙古虽然造林面积和人均造林面积为最大,但由于幅员辽阔,地理面积位列全国第三,所以造林率指标偏低。天津市由于面积较小,造林面积也小,最终导致造林率围绕全国水平上下起伏不定。

由上述指标可以看出,华北地区无论是森林覆盖率,还是造林面积,总体上都达到并超过了三北工程的规划要求。但由于各省市人口数量、地理面积不同,五省市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有必要从产业竞争力的角度来剖析这一现象。

三、基于区位商视角对华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成效的剖析

(一)测度方法与数据来源

区位商是由P.Haggett首先提出来的,一般用于衡量某一产业的相对集中程度,或者是分析该区域的产业优势。一般来说,优势产业在区域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够代表区域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本文拟用该指标来衡量林业在各省市经济发展中的优势程度,从而进一步分析产业竞争力。

区位商的计算公式为:

LQ= (ekj/ej)/(EkJ/EJ)(1)

其中,LQ是华北五省市各自林业的区位商;ekj是各省市林业的产出水平;ej是各省市GDP总产值;EkJ代表全国林业的产出水平;EJ是全国GDP总产值。区位商LQ值越大,表明该区域产业的比较优势越明显,竞争力也越强。当LQ>1.5时,表明该区域相对全国水平来说,该行业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力,当1.0

由于各省市林业产值、GDP值与全国水平的林业、GDP值都处于同一年,因此无须考虑物价对各因素的影响,分别用各省市每年的绝对值就可以代表本值。本文数据均来源于2001-2014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华北五省市各自的统计年鉴。

(二)基于区位商对华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成效的测度

利用区位商的计算公式(1),可以得到2001-2014年华北五省市的林业区位商(表1)。由表1可以看出,内蒙古林业区位商值在2001-2004年均大于1.5,说明这4年内蒙古相对全国水平来说,林业的竞争优势非常突出,具有极强的竞争力。此后2005-2010年的区位商值均大于1.0,说明内蒙古林业相对全国水平来说,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力;但从2011年开始,内蒙古林业的区位商值均小于1.0,说明相对全国水平来说竞争力逐年下降。由此可以看出,内蒙古在2011年之前,经济发展一直依赖于林业,但之后林业的产业优势逐年下降,这与现实里的内蒙古从2011年开始经济重度依赖煤炭采选业和化工业相印证。

与内蒙古区位商值逐年下降的趋势相反,山西省对林业的依赖程度起伏不定,2001-2008年区位商值均小于1.0,而且基本处于逐年下降的态势(除了2002年的变异值1.25),说明山西省的经济发展并不依赖于林业,这与山西省是煤炭大省相对应;但值得注意的是,2009-2010年区位商值均大于1.0,说明这两年山西的林业竞争力在加强,这是由于2009年我国林业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而且山西主导行业受2008年经济危机影响而萎靡不振所致;其余各年山西区位商值均处于1.0左右,尤其是2014年区位商值达到1.15,这同样与煤炭行业不景气,山西正在谋求经济重大转型息息相关。

在2001-2014年这一研究时间段里,区位商值均低于1.0的有河北、天津和北京,说明这三省市相对全国水平来说,林业的产业优势很低,竞争力也很弱,这三省市的经济发展基本不依赖于林业。但具体来看,这三省市的发展态势并不相同,甚至于各有特点:天津市林业的区位商值低于0.1,而且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说明天津市的经济发展根本不依赖于林业,林业对天津GDP的贡献度接近于零,这与前面分析的天津市无论是森林覆盖率还是造林面积均处于全国水平之下,但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对应;北京和河北由于同处北方,地理位置彼此接壤,因此很多林业政策几乎一致,由此两省市的区位商发展趋势基本一致,2012年之前均在逐年下降,但从2012年开始,两省市的区位商值不降反升,说明两省市对林业重视度在增加,林业竞争力在加强。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两省市的发展态势基本一致,但河北省经济发展对林业的依赖程度要比北京大,2001-2011年之间几乎相差一倍,从2012年开始北京反超了河北省(见图5,见下页)。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实证结论

1.华北五省市的森林覆盖率、造林面积总体上均提前达到并超过了三北工程建设总体规划目标要求,单从这一点上看,我国华北地区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成功的。但用人口数量、区域面积来分别衡量,五省市则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人均造林面积远高于全国水平的,造林率却和全国水平基本趋于一致;人均造林面积远低于全国水平的北京市,因为地理面积相对较小,所以造林率远高于全国水平;人均造林面积同样远低于全国水平的天津市,造林率与全国水平的差距在起伏中趋于一致;人均造林面积远高于全国水平的山西省,由于地理面积相对较小,造林率同样远高于全国水平;河北省由于人口数量众多,一直高于全国水平的人均造林面积便从2007年开始基本趋于一致,但由于地理面积相对较小,造林率则一直远高于全国水平。

2.森林覆盖率和造林面积之所以华北五省市表现得各不相同,深哟蔚脑因是其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对林业的依赖程度不同,区位商这一指标可以更好地衡量和挖掘这一原因:造林面积均远低于其他三省市的北京和天津市,区位商值均小于1.0,尤其是天津市甚至低于0.1,说明这两市的经济发展均不依赖于林业,林业对其GDP的贡献度可以忽略不计;造林面积远高于华北其他省份的,区位商值虽然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在2010年前林业对其GDP的贡献度极大,区位商值均大于1.0,林业相对于全国水平来说竞争力较强;造林面积不相上下的河北和山西两省,林业对其GDP值贡献度并不一致:作为煤炭大省的山西省,在煤炭行业景气时,林业相对于全国水平的竞争力并不强,当遇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时,山西经济对林业的依赖程度加大,同样从2014年开始,全国煤炭行业不景气,山西省林业的区位商值开始大于1.0,表明了山西省经济开始转型。河北省与山西省的经济发展点不同,林业对其经济的发展影响并不大,河北省的林业竞争力相对全国水平来说很低,这可以从其区位商值一直小于1.0看出来,但其区位商走势与北京基本一致,说明两者政策制定及其执行基本趋同所致。

华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建设,确实改善了生态环境,遏制了土地荒漠化的趋势,但也同时面临着如下问题与不足。

(二)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1.存在问题。华北地区经过近30年持续的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建设,草原生态得到了恢复,土地荒漠化得到了遏止,生态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就。但由于华北地区在植树造林的时候,树种结构配置不够合理,树种较为单一,混交林少,使得成活率、保存率偏低,而且重数量轻质量,重人工造林轻封山育林,从而使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加之华北地区的生态及环境条件与南方省市相比先天不足,因此植树造林任务依然艰巨。

尤其是北京、天津两市的经济发展并不依赖于林业,所以无论是人均造林面积还是森林覆盖率均低于全国水平,而且这两市均地处北方,在气候、水土以及囟确矫嫦忍觳蛔悖森林覆盖率和造林面积均弱于相似的上海市,因此还需在植树造林方面持续努力。

2.政策建议。按照华北地区森林植被的分异规律,结合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具体要求,统一规划、分类经营,使得所建造的防护林经济实用并能因地制宜,从而最大程度地节约造林成本。

(1)遵循地域分异规律,有的放矢地植树造林。按照地域特点来说,华北地区既有水源涵养区和平原农田防护林,也有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地地区和荒漠化区。这些区域特点迥异,应该因地制宜确立相应的策略和措施。由于水源涵养区山高坡陡,森林树种生长十分缓慢,人工更新难度较大,应以保护为主,封育与管理相结合,以此来提高蓄水保土、涵养水源的功能;华北平原地形开阔且平坦,灌溉便利,是我国主要的产粮区,因此采用多树种、多林带混交方式的大林网体系具有较高的综合效益;黄土丘陵沟壑区气候一般较为干旱、水土流失严重,林木普遍生长不良,因此应该加强水土保持林及薪炭林建设,从而恢复生态平衡;山地由于年降水量少,土地贫瘠而又植被稀少,因此要尽可能做到适地适树,重视灌木蓄水保土的作用,种植面积应达到50%以上;荒漠化区主要注重防风固沙,加强沙化草场植被恢复和防风固沙林的建设,从而促进荒漠化区生态环境的恢复。

(2)在加大政府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引入社会闲散资金。在华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过程中,资金一直是制约因素。因此既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从而确立国家的主体投资地位,也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有效作用:通过明晰产权来提高农民管护林区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来集中社会上的闲散资金,从根本上缓解防护林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3)植树造林要提高技术含量,加速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需要加大科研投入并及时将其转化为成果:在华北地区引进先进的营林技术和手段,改善树种质量,提高抗病防虫能力,加强人工林的抚育管理。此外,要从治理土地荒漠化的目标出发,适地适树,提高混交林及本地树种的比例,同时要协调好灌溉与造林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成活率和保存率。

(4)在生态环境宣传的同时兼顾当地农民的收入。在华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期间,限于地理环境、林业政策、产权等方面的影响,农民的收入增长较为缓慢,当地农民甚至为了眼前利益而毁林,因此在做好宣传教育的同时,应该多渠道地开辟当地农民收入增长的新途径,如雇佣当地农民看护林场、组织闲散农民外出务工、发展林区旅游业、加大经济林建设等等。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1YJA630025);山西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5041018-1);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2015-097);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H-14012);中北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1] 何婧娜,李卫忠,于丽政. 陕西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现状、问题及展望.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3)

[2] 张力小,宋豫秦.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政策有效性评析.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

[3] 王香花,张伟婷,苏彩平.基于区位熵与集中度的山西省林业产业集群测度.林业经济,2015(10)

[4] 周璇,郭丕斌,黎斌林等.林业、环境政策对酸雨控制区SO2减排协同效应的测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6(10)

[5] 山西省林业厅.山西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3.1.7

篇10

基金项目: 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013zk2087)

作者简介: 李晚金(1963―),女,湖南平江人,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会计基本理论与财务会计。

摘 要:以深市上市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作为非财务信息的替代变量,实证检验了非财务信息披露质量与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关系。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越好,其分析师盈利预测越精确,并且在财务透明度低的企业中,这种正向关系更显著。这说明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这类非财务信息对分析师预测不仅具有信息含量,而且能够通过对财务信息的补充作用,缓解财务不透明对分析师预测精度的不利后果。

关键词: 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非财务信息;分析师预测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4)05-0069-06

一、引 言

会计信息包括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由于财务信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帮助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作出正确的决策,传统的会计信息披露主要是财务报告形式的财务信息披露,对于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涉及较少。但随着各利益相关者对信息需求的增加,单纯披露财务信息的传统财务报告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决策要求,信息使用者对非财务信息越来越关注,企业也逐渐开始注重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自2006年我国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来,社会责任报告(包括“可持续发展报告”和“环境报告”等)的企业越来越多。2013年来自深市以2012年作为报告年度的社会责任报告已达到267份,并且其的社会责任报告也越来越为市场所接受,产生了积极的市场反应。

虽然有研究已经证明社会责任报告的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如杨明秋等(2012)[1]以2008年和200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所的社会责任报告为样本,发现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证券分析师的预测精度,但是他们仅仅研究了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与否对分析师预测的影响,并没有关注日益兴起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与分析师预测的关系。分析师作为资本市场中通过收集和传播信息以提高市场效率的中介机构,分析师的盈利预测能够影响投资者的盈余预期。财务信息的披露与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均能够影响分析师预测结果,从而引发我们思考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之间的关系,即在财务信息披露质量较差的情况下,非财务信息是否能够对财务信息起到补充作用从而帮助分析师进行盈利预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社会责任报告作为非财务信息的替代变量,旨在研究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对分析师预测的影响以及在分析师预测过程中非财务信息对财务信息是否具有补充作用。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在现代企业委托关系中,委托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与管理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屏障,从而会产生一定的成本。根据委托理论,成本最终由管理者承担,管理者为了降低成本就有动机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披露水平。另外,随着我国市场化的进程越来越规范,无论是在政府层面还是交易所层面都颁布了相关规章和指引以鼓励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为证券分析师提供了更多更广泛的信息来源,而证券分析师作为资本市场中的重要信息中介,主要利用其知识背景和专业判断对各类信息进行搜集与处理,进行分析师预测活动。因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与分析师预测活动有着一定的联系。

(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分析师预测

证券分析师在进行预测时只有充分地利用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而信息来源往往能够反应证券分析师是否客观、独立。如果他们的信息来源不可靠,其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与价值性会大打折扣。胡奕明(2003)通过对国内证券公司的调查发现,证券分析师在从事相关金融活动时对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最为重视。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一般是在相关交易所的指引下公开,因而其信息来源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分析师作出正确的盈利预测。其次,相较于私有信息,公共信息获得成本较低,从成本的角度看社会责任报告也是分析师预测的重要信息来源。

此外,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企业未来价值相关,因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本身就是分析师预测过程中一种有效的信息来源。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影响企业价值,其中包括销售、成本、经营绩效、融资以及诉讼风险等。在日益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资本市场中,通过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可以提高单位产品的利润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社会责任表现好的企业往往关注提高企业员工福利,从而吸引更多有创造力的员工提高产品产量,创造企业价值。另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能有效传递社会责任表现的信息,增强社会责任表现与企业声誉之间的正向关系。社会责任表现越好,企业的声誉价值越高,而企业声誉能够加强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认知,增加销售;建立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任度,降低企业外部融资成本;通过引起积极的社会媒体关注及获得政府支持与优惠,减少企业经营成本。因而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能够影响企业未来的财务绩效,反过来则表明各利益相关者能够从社会责任行为这类非财务信息中获得对自己财务决策有用的信息,即社会责任信息能够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活动,比如分析师盈利预测。Vanstraelen et al(2003)[2]研究显示,前瞻性的非财务信息披露与分析师预测精度显著正相关;Dan S.Dhaliwal等(2012)[3]在考察分析师盈利预测是否利用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类非财务信息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能够提高分析师盈利预测精度。当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越高时,说明其披露的与企业价值相关的信息越多和越准确,财务分析师在做出盈利预测时,不仅可以从中获得更多有利的相关信息,同时也可以减少未来盈利预测的不确定性,从而分析师的预测精度会提高。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1: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与其跟踪的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精度正相关。

(二)财务透明度、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与分析师预测

证券分析师作为资本市场中主要信息使用者之一,通过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进行预测与分析活动。尽管之前已有不少研究表明财务信息的披露质量与分析师预测精度正相关[4-7],与社会责任报告相关的非财务信息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分析师预测精度,但是研究这类非财务信息与财务信息两者如何作用从而影响分析师预测过程仍然非常有意义。由于以财务报告披露为主的财务信息主要是面向投资者与债权人,侧重于历史性信息的回顾,而与社会责任报告相关的非财务信息以员工、供应商、经销商等各社会利益相关者为导向,更多侧重于企业未来发展,因而在此假定这类非财务信息与财务信息具有较大的异质性。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都能够提供公司价值方面的有用信息影响证券分析师的预测活动,当公司财务透明度较低时,证券分析师将依赖于披露的非财务来源中获取更多的有用信息来评价公司的未来业绩,从而提高分析师预测精度,即在财务透明度低的企业中,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与分析师盈利预测精度之间的正向关系将更明显,非财务信息对财务信息具有补充作用。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2: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与分析师盈利预测精度的正相关关系在财务透明度低的企业中更加显著。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0~2012年深圳交易所上市公司按标准的经润灵环球评级机构评分的社会责任报告作为初始样本,在剔除了金融行业、ST、*ST以及相关数据不全的样本量后,最终确定的样本观测值为381个。本文中社会责任报告数据来源于润灵环球责任评级网站, http:///;其它财务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为消除极端值对回归结果的影响,我们对所有连续变量在1%和99%分位下进行winsorize处理。

表1是最终确定的样本行业分布情况。从中可以发现,各年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数量略有差异且呈逐渐增加趋势,到2012年共有154份,占总样本的40%,这说明了企业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越来越重视。各行业对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也存在差距,其中制造业最多,占比62%,而传播与文化产业在2010~2012三年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数量仅为4份,这可能是因为行业的属性不同,从而导致了对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不同。

(二)主要变量解释及定义

1.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由于指数法在衡量社会责任研究中较为广泛和精确,润灵环球(RKS)根据Sustain Ability报告研发的国内首个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评级体系,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进行评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众多研究均采用RKS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评价作为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8-9]。本文以RKS的评价结果作为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质量(CSR)。RKS的MCT社会责任报告评价系统包括社会责任报告评分体系和评级转换体系。MCT社会责任报告评分体系从整体性(Macrocosm)、内容型(Content)、技术性(Technique)、行业性(Industry)四个指标出发(行业性指标为2012版评级体系新加入),进行全面评价,采用结构化专家打分。而社会责任评级体系依据MCT四个指标总得分情况分为C、 CC、 CCC B-、B、B+、BB-、BB、BB+、BBB-、BBB、BBB+、A-、A、A+、AA-、AA、AA+、AAA 19级。由于2010~2012年评价体系在内容性(Macrocosm)、技术性(Technique)指标设立的权重不一样,行业性(Industry)指标在2012年后才新加入评价体系,为了保持一致性,最后采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总得分(TS,总分为100)、技术性指标得分(MS,总分为30)以及评级转化得分(Credit)来衡量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其中评级得分具体设置为:C为1分,CC为2分,以此类推,AAA为19分。

2.财务披露透明指数。借鉴Bhattacharya(2003)的方法[10],以盈余激进度来衡量财务透明度。Bhattacharya(2003)认为,盈余激进度越高,意味着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不透明程度越高。通过计算应计项目来衡量盈余激进度,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FFIN=(ΔCA-ΔCL-ΔCASH+

ΔSTD-DEP+ΔTP)/TA(1)

其中:FFIN为财务透明指数,该值越大,说明财务透明度越低。ΔCA表示总流动资产变动额,ΔCL为总流动负债变动额,ΔCASH为现金资产变动额,ΔSTD为一年内到期长期负债变动额,DEP为折旧和摊销额,ΔTP为应付所得税变动额,TA代表公司当年年初总资产。

3.其他相关变量说明具体见表2。

(三)模型设定

为了检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对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影响,本文构建如下模型。

Ferror=α0+α1CSR+α2FFIN+α3Anano+

α4Verearn+α5Loss+α6Size+∑Ind+

∑Year+ε1(2)

对于在财务透明度低的企业中,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与分析师盈利预测精度的正相关关系是否更显著,本文通过将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与财务透明度的交叉项引入式(2)中,得到式(3)来检验。

Ferror=β0+β1CSR+β2FFIN+β3FFIN×

CSR+β4Anano+β5Verearn+β6Loss+

β7Size+∑Ind+∑Year+ε2(3)

从表4的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可以看出,衡量解释变量的TS、Credit、MS的相关系数在1%的水平上均大于0.8,存在高度相关性,放在一起回归,将影响模型的解释力。因此,将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总得分(TS)、社会责任评级(Credit)与社会责任报告整体性单项指标得分(MS)分别引入三个模型进行回归,检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对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影响以及非财务信息是否能够缓解财务不透明对分析师盈利预测的不利影响。

四、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本研究中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情况如表3。从表中发现:(1)分析师预测误差的均值为1.0969,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0.0032与21.5120,分析师预测误差之间的差异较大。(2)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平均总得分为33.9060,最小值为13.3300,最大值为71.5000,标准差为10.9854,而综合评级得分最小为1(C级),最大为15(A+级),平均得分为5.89(B级),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总体披露质量较差,且各公司间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3)财务信息透明指数平均值为0.0264,样本公司这几年财务透明度不高;上市公司券商跟踪数量标准差为9.4490,分析师跟踪数量不平衡。

(二)相关性分析

表4为各变量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结论。从表4结果看出: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与分析师预测误差负相关,初步验证了假设1。

(三)回归分析

表5列示了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CSR)与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Ferror)之间关系的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各模型的F值都通过了检验,说明回归模型整体有意义。

1.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对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影响。表5第一至第三列为验证假设H1的结果。第一列为验证假设1的模型(2)中以社会责任报告总得分(TS)衡量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对样本的回归结果。社会责任报告总得分(TS)与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Ferror)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第二列为模型(2)中以社会责任评级(Credit)衡量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对样本的回归结果。社会责任评级(Credit)与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Ferror)负相关,并在1%水平上通过检验。第三列为模型(2)中以社会责任报告整体性得分(TS)衡量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对样本的回归结果。社会责任报告整体性得分(MS)前的系数为负,在5%的水平上通过检验。模型(2)的结果均表明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越高的企业,其跟踪的分析师预测误差越小,说明社会责任报告对分析师预测具有信息含量,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的改善有助于提高分析师预测的准确性。

2.财务透明度对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与分析师盈利预测关系的影响。为了验证假设H2,我们引入了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与财务信息透明度的交互项。从表5第四至六列模型(3)的结果可以进一步看出,无论是社会责任报告总得分(TS)、社会责任评级(Credit)还是社会责任报告整体性得分(MS),其与财务信息透明度的交互项前的系数符号均为负,且分别在5%、10%与5%的水平上通过检验,即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与分析师预测精度不仅正相关,并在财务信息透明度低的企业中,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与分析师预测精度的正向关系更明显,验证了假设H2。这说明社会责任报告这类非财务信息能够通过对财务信息的补充作用缓解财务不透明对分析师预测精度的不利影响。

另外,财务信息披露指数(FFIN)与分析师预测误差率(Ferror)显著正相关,这说明企业的财务信息越不透明,为分析师提供的财务信息环境较差,从而分析师预测误差越大。跟踪的分析师数量(Anano)的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即企业跟踪的分析师数目越多,分析师市场竞争越激烈,从而提高了分析师预测的精度。公司规模(Size)前的系数符号显著为正,这可能是由于规模大的公司内部环境比较复杂,一般多元化程度比较高,涉及多个行业从而增加了分析师的预测难度。

(四)稳健性分析

为了使经验数据的结论更具有信服力,本文采用两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1)通过把分析师对每股收益的预测换成对企业净利润预测的方式进行类似实证检验,其基本结论保持不变。(2)根据所有样本财务透明指数的中位数,将样本分为财务透明高与财务透明度低两类样本进行分组检验,通过统计检验分析,结论仍成立。说明本文的结论是稳健的。

五、总结及启示

以深交所的上市公司2010~2012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替代非财务信息,以润灵环球(RKS)对社会责任报告的评价作为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检验了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是否能够影响分析师盈利预测精度以及在分析师预测过程中非财务信息对财务信息是否具有补充作用。在控制了相关因素的影响后,我们发现,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与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显著负相关,在财务透明度较低的公司中,这种负相关关系更明显。因此,我们认为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的改善能够提高分析师预测精度,并且非财务信息对财务信息具有补充作用。

我国企业对于非财务信息的披露虽然越来越重视,但是相较于财务信息披露还有较大差距。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得分未达到合格水平,披露质量总体偏低,远差于财务信息的披露质量。一方面交易所可以逐渐要求更多的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另一方面还需强化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标准,提高报告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促进市场效率。

参考文献:

[1]杨明秋,潘妙丽,崔媛媛.分析师盈利预测是否利用了非财务信息――以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为例[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9): 84-89.

[2]Vanstraelen A, Zarzeski M T, Robb S W G.Corporate nonfinancial disclosure practices and financial analyst forecast ability across three European countri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 Accounting, 2003,14(3):249-278.

[3]Dhaliwal D S, Radhakrishnan S, Tsang A, et al. Nonfinancial disclosure and analyst forecast accuracy:international evidence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sclosure[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12,87(3):723-759.

[4]Hope O K. Firm level disclosures and the relative roles of cultural and legal origi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2003,14(3):218-248.

[5]Behn B K, J Choi, T Kang. Audit quality and properties of analyst earnings forecasts[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2):327-349.

[6]李丹蒙. 公司透明度与分析师预测活动[J]. 经济科学, 2007,(6):107-117.

[7]方军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与证券分析师预测[J].金融研究, 2007,(6):136-148.

[8]朱松. 企业社会责任、市场评价与盈余信息含量[J].会计研究, 2011,(11):19-23.

[9]江炎骏,徐勇,刘得格,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事件研究 [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8): 123-128.

[10]Bhattacharya U, Daouk H, Welker M. The world price of earnings opacity[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3,78(3):641-678.

Nonfinancial Disclosure and Analyst Forecast Accuracy:

Empirical Evidence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sclosure from Shenzhen Stock Exchange

LI Wan jin,ZHANG Li

(Business School,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City, Hunan 410082,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