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必修课程范文
时间:2023-08-11 17:38: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学必修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及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就经济学专业的特点而言,与其他经济管理类学科相比,经济学专业口径更宽,理论基础更厚。因此,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相较于其他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应具有更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更高的可塑性。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遵循经济科学的教学规律,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合理安排必修、选修课的比例。根据我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体系主要以专业教育模块为主,专业教育模块包括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以及专业教育实践训练。专业基础课程囊括了国家教育部所要求的经济学专业特有的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的设置是加强学生在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基础和知识深度,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特色,使其成为高素质的复合性人才。专业选修课是学生在完成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在专业上继续延伸和拓展,进一步提高在经济学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为实施专业教育实践训练即学生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专业教育的整体规划体现了加强学生理论基础培养同时不断为学生拓宽视野的课程建设思路,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随着学科发展适时添加新的教学内容,并以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为教学目的。
二、经济学专业必修课创新教育思路的必要性
经济学专业必修课程是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能力而设置,因此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路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专业必修课程是经济学专业所特有的在自身特定学科领域向纵深发展的专业化课程,包括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世界经济学等课程。在专业必修课教学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创新不足,只一味地填鸭式灌输,忽略了学生的反应,而削弱了教学效果。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照本宣科或是学生被动式的学习都不能取得良好效果,而且被动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接受式教学中被抹杀。要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学有所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要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应加强经济学专业必修课的教学教育创新。以世界经济学课程为例,教学过程面临两个问题:第一,世界经济学课程在教学环节中不设置实践性环节,因此课程体系以学科的逻辑顺序进行设置,但目前学术界对世界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仍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第二,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世界经济学某些教学内容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课程重复。学生可能已修读了与其具有交叉内容的相关课程,如在教学过程中再重复讲授,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因此如何建立本门课程的理论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专业必修课实施创新教育的具体做法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着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的缺陷,而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经济学专业必修课应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实施创新教育,下文仍以世界经济学课程为例进行说明。
(一)课程体系的创新
首先,课程体系的设置对课程而言至关重要,同时也是高校教学创新的一个核心问题。世界经济学学科历史较短,课程体系不强,与国际贸易等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尚未形成固定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对象。因此教师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就应针对经济学专业学生及时代特点进行创新。世界经济不是各国国民经济的简单总和,而是一个在国民经济(以及其他世界经济行为主体)基础上由国民经济密切联系而形成的世界规模的有机体,这一点国内外学术界已经达成了共识。因此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割裂的国别经济,而是相互联系的经济整体。从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来建立该学科的体系,即以国际化—全球化—一体化为主线研究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这样可能更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这种设置形式既符合逻辑思维方式便于学生把握教学思路,又符合该课程是现实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的特点,可以将现实的热点问题穿插于课程中进行探讨。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学内容是课程的核心,具有较完整教学体系的课程在内容创新上相对较难。针对世界经济学到目前为止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这一特点,整理、归纳己有教材在教学内容上的共同点,探索教学内容的发展趋势,从而建立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是教学内容创新的重要方面。由于世界经济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其教学内容应该反映当代世界经济的新发展、新变化,其研究对象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作为发展中的学科,新事物和新现象不断出现,而世界经济学的教材更新速度难以紧跟实际情况的变化,所以在讲授该课程时,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就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世界经济学课程教学在选定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无须按教材内容一一讲解,可以采用专题式的讲授。可以根据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就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和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设计专题,既可以介绍教材中所提及的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相关原理,同时又联系经济实际,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避免出现与交叉学科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但教师在授课时也应有意识地引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各学科的知识来深入分析问题,使世界经济的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具有理论深度。
篇2
1.专业结构
目前,我国工程管理类专业主要分为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造价(管理)和自主设立的专业。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有的管理工程专业(部分),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房地产经营管理(部分)调整为工程管理专业。2003年4月,工程造价本科专业的设立得到教育部的批准,从而提升了该专业的学科地位,为工程造价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另外,为了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部分高校结合其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势领域,在《专业目录》外自主设立专业。在回复问卷的102所院校中,截至2004年,设立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已有91所,设立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已有24所,自主设立相关专业的院校有32所。
2.学校类型
为了了解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院校类型分布情况,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统计。调查显示,目前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的院校,在院校类型上(根据本课题实际我们进行了院校类型划分)主要分布在理工类院校、职业技术院校和综合类院校。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的各类院校的具体数量和百分比分布。
二、我国工程管理类专业本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方案
我们将1998年7月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编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及相关资料对工程管理专业业务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作了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扩大工程管理专业内涵,使其不再仅仅局限于土木建筑工程。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也可描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业务培养要求是: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本专业培养方案采用基础课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的结构体系。平台课程包括:技术平台课程、经济平台课程、管理平台课程、法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包括:工程项目管理方向课程、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课程、投资与造价管理课程、国际工程管理方向课程和物业管理方向课程以及其它相关方向课程。
三、调查情况
1.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的服务面较宽、涵盖内容广,许多学校在工程管理专业下设置专业方向。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在学完专业基础课程后专攻某一方向才可能学深学透;另一方面,专业方向的设置增强了专业的适应性,可满足社会对工程管理某一专业方向特殊人才的需要。为了解目前的工程管理专业重点方向和其反映的社会需求情况,我们对工程管理专业的设置方向进行了调查。工程管理专业是该工程管理类专业中的主体专业,在我们调查的102所学校中,有83所院校在工程管理专业下设立有专业方向。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涉及方向较广,但主要方向有房地产方向、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工程造价管理方向、工程管理方向等,这些方向与工程建设领域密切相关,这是由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对工程建设领域的需求无论是绝对量,还是与其它需求相比的相对量,都将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所以,对工程建设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相关方向的建设与发展。[3]
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可以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兼具“工程”和“管理”特色的保证。(1)各方向课程设置我们根据收回的48份教学计划对工程管理专业主要方向的课程设置进行统计,结果如下: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开设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的共16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15。房地产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41,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6%;专业必修平均学分要求为2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3%;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5%;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0,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6%,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比例如表3-1所示(表中的百分比指此方向中开设某课程的学校占设置该方向学校的百分比)。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设置工程项目管理方向的共15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08。工程项目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4%;专业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4,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2%;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6%;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0,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8%,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设置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的共8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15。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42,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6.5%;专业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9,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6.5%;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3,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0%;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1,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7%,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比例如表3-3所示。工程造价方向的课程体系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设置工程造价方向的共6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14。工程造价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8,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专业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8,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8,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6%;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40,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5%,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比例如表3-5所示。工程管理方向课程体系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设置工程管理方向的共6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09。工程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4%:专业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8,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6%;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2)各方向学分设置另将各方向平均学分要求及各类课程平均学分占总平均学分的比例整理。
四、课程设置的结构分析
在基础必修课中,开设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学校最多,有28所,占样本的58.33%,其他依次为:开设经济学原理的学校26所,占样本的54.17%,开设会计学的学校24所,占样本的50%,开设运筹学的学校22所,占样本的45.83%。学科基础必修课主要涉及经济、技术、管理基础知识,这部分的学分比重几乎最大,平均学分要求在40左右,所占比重基本在35%左右,说明各学校对该方向学科基础较重视。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和物业管理的学校最多,有18所,占样本的37.5%;开设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学校15所,占样本的33.33%;开设专业英语的学校14所,占样本的29.17%。各方向对专业选修课程的学分要求基本保持在15-20,占各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5%左右。开设主要方向相关课程,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部分由于学校及方向不同往往差异较大,一些学校选修课程比例小,学生对课程选择余地不大,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必修课中,开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学校最多,有21所,占样本的43.75%,其他依次为:开设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的学校16所,占样本的33.33%;开设工程估价的学校15所,占样本的31.25%;开设工程经济学的学校11所,占样本的22.92%。各方向对专业必修课程的学分要求基本在20-30,占各方向平均总学分的20%左右,该部分基本上反映了各方向的特色。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专业必修课程平均学分仅占该方向平均总学分的16.5%,必修课程设置特点不明显,建议增开部分专业必修课程。在实践课中,设有毕业论文(设计)实践课的学校最多,有37所,占样本的77.08%,其他依次为:开设军训的学校31所,占样本的64.58%,开设毕业实习的学校25所,占样本的52.08%,开设认识实习的学校24所,占样本的50%。实践部分的学分要求基本在30左右,占各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左右,但在工程造价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40,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5%,表明该方向比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建构时,应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要使实践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五、结论
(1)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既受学校类型和办学定位的影响,又受办学单位实力制约。方向名称根据各学校实际情况和特点各有不同,比如,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工程管理方向虽然名称不同,但开设课程及学分结构基本一致。
(2)目前,工程管理专业主体仍主要依附建筑业,技术平台课程趋同。随着电信网络工程、水利工程管理的产生,技术平台课程差异将越来越大。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往往因该专业依附的产业不同,其技术平台课程与方向课程有较大差别。
篇3
关键词: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思考
体育产业是当今全球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体育产业所蕴藏的巨大商机,所带来的巨大利润,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个新兴产业的巨大魅力,伴随北京申奥成功和中国加入WTO,它已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最有活力和广阔前景的“朝阳产业”。当前,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经营管理人才的严重匮乏。培养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高等院校适时创建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是高等教育及时满足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解决我国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的重要措施。本文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体育经济专业人才为指导思想,就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提出初步设想,为培养中国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提供参考。
1创建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的必要性
1.1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迫切需要
我国迈入WTO已经第六年了,服务贸易全面对外开放。论文大全。由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更由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古尽优势,以至于国外体育产业营销“大鳄”不仅在我国同行中遥遥领先,而且居高临下,超前于我国体育产业自身的发展。如NBA成功登陆我国,在体育市场开发中“独领”,在我国重大赛事商业化动作中纵横捭阖,对我国运动员的商业性包装与无形资产开发等等都开创了成功先河,这些现象既反映了我国体育产业资源正在大量流失的现实,也充分反映了中国缺乏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是何等的迫切。
1.2是08年北京奥运会等大型赛事的迫切需要
国际经验表明:在当前生产力水平状况下,商业化运作是像奥运会这样重大赛事获取经济效益的唯一途径。但不等于说只要从事商业化运作就能赢利,关键在于什么样的人来从事这种商业化运作,能否具有素质高、数量足的专业化人才。把奥运会这一潜在机遇转化为现实效益的严峻任务,促使我国必须尽快着手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
1.3是全球体育产业发展的共同需要
体育产业已成为全球性的产业之一。它不仅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而且带动了传媒业、建筑业、交通业、通讯业、娱乐业等行业的发展。体育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吸收了大量人员就业。各国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也需要大量的组织管理人才,尤其是既懂体育、又会外语,且善营销的人才。英国有十几支足球俱乐部已成为上市公司。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意大利的AC米兰足球俱乐部、德国的多特蒙德足球俱乐部也先后上市,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体育产业的营销正在逐步走向规范,相应地也促进了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因此,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已成为各国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举措。
1.4是体育院(系)学科结构改革的需要
大多体育院(系)都设有体育教育专业,近期又设置了如运动训练学、体育保健康复、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学等专业,但这些专业基本上是以运动生物学和教育学科为基础,不涉及到经济学、营销管理学等理论,也就不能培养出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调整,各级各类学校对体育师资的需求量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体育院(系)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将越来越大。因此,部分教学条件硬件差、学科结构不合理、培养模式陈旧的院(系)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困境,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众多体育产业部门对其急需的体育产业专门人才望眼欲穿,所以,体育院(系)应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为学校和学生赢得新的发展空间。
2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
2.1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掌握体育产业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门人才,毕业生适宜到职业体育俱乐部、体育运动学校、体育企业、体育娱乐业、体育中介机构等部门从事体育产业的开发和管理者、体育经济人、以及跨国体育经营人才、国际性体育经营组织决策人才和国际性公司体育运动行销部门策划人才。
2.2 体育产业人才培养规格
2.2.1专业素质要求
系统地掌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所必须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聚合思维能力与较宽的知识面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与游戏法则;掌握会计、财务、法律、管理、决策分析和营销等知识;掌握体育资产管理、体育赞助、国际体育营销、体育经济学、体育活动策划与管理、体育市场相关法律政策、体育经济、体育旅游与健身等知识;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外语的读、听、说、写能力、并通过国家六级水平考试;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并通过国家二级水平考试。
2.2.2综合素质要求
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意识和良好的聚合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能力和持续发展的潜在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和对各种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知识背景和国际沟通交流能力。
3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式
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重创新”的新型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方式实施“平台式教育”:第一为基础平台通识教育管理,即公共基础课程,同时可规定选修一定学分,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注重“综合性、多层次、可叠加”。第二为平台课程。即专业基础课程,突出“基础性、技能型”。按照体育大类培养设计。论文大全。第三平台为专业方向课程。体现“灵活性、先进性、扩展性、专题性、小型化”的特点。第四平台为任选课程。开设背后型的、针对性强、内容和体系小型化的任意选修课程,旨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
4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以全面提高学生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为中心,以“社会需求、课程改革、发展素质”为目标建立课程体系。论文大全。课程总课时2500—2600学时左右,总学分为150学分,课程分为通修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和活动课程、素质课程。
4.1通修课程。通修课程是指高等院校各专业必须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程、外语课程、计算机基础及应用。通修课程总学时数为550—570学时,约占总学时的22%。计30学分,占学分的20%。
4.2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是指对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相应学科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的课程,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分为主干课程和一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也为限选课程。本专业必修课程中专业主干课程8门,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法学、体育经济学、体育市场营销、国际经济学、工商企业管理、经济信息论、货币银行学。一般必修课7门,包括体育公共关系、网络经济、统计学、体育场地与设计、发展经济学、体育社会学、体育信息论。选修课程13门。包括体育概论、体育法学、健身理论与实践、资本论、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体育投资、计量经济学、体育竞赛学、西方经济学、体育广告学、体育政策学,限选6—7门。专业课程学时数为1000—1200学时,约占总学时的40%,计60学分,约占总学分的40%。其中必修课程学时数为625—650学时,约占总学时的25%,计20学分,占总学分的13%。
4.3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是指根据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特点以及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原则而开设的课程。本专业设置体育学体系、营销学体系、管理学体系三个专业方向课程,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一到二个专业方向课程。总学时数为500—520,约占总学时的20%,计25学分,占总学分的17%。
4.4实践与活动课程。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各种经济活动中运用的课程。包括市场调查、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实习、市场咨询、军政训练、勤工俭学、毕业设计、生产劳动等。活动课程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课程。包括科技活动、社团活动、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总学时为450—468学时,占学时数的18%,计20学分,占学分的13%。
4.5素质课程。素质课程是指选择跨系科的有关课程,以体现“文理渗透、文文渗透、理理渗透”的综合性素质培养的要求。总课时为300学分,不计入总学时,学分计入总学分,计15学分,占总学分的10%。
5 教学计划与教材建设
我们知道,教学计划是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有了目标定位,有了课程设置,还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个专业的建设不能没有教材,教材的好坏对学生预习、复习、讨论的效果有直接影响。针对目前教材建设普通落后和缺乏的状况。可以让教师以专题、讲义、、教材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在教材上多方论证,尽量选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要求教师努力提升理论与科研水平,解决教材不足的问题。在教学中,应始终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市场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将实践活动贯穿于平常的教学中,适应课程目标与要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如与体育公司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学生参与市场调查,进行大型赛事的策划,了解体育公司的运作。在教学的过程中,各学校可以把新的科研成果有针对性地运用到教学中去,与商学院、外语学院、体育专家等座谈、沟通、交流,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6 设置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的对策
6.1 体育院(系)设置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需要政府、学校和体育部门的通力合作。
6.2 加大投入招聘或引进有关人才,组建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核心和骨干队伍。现有部分教师根据自身条件自学或进修有关专业课程,尽快适应教学要求。
6.3 要立足于体育院校和综合类大学联合办学,走出去请进来,实现横向联合与资源共享,还可以由用人单位与体育院校联合,采用委托培养方式,培养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6.4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的生源,应按同等普通高等院校分数线录取,将体育测试成绩作为参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文化基础差的状况。
6.5 可在有关师资力量强,办学条件好的高等体育院校试办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以取得办学经验,形成办学模式与特色,然后逐步推广。
6.6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不但要适应新时期国内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还要着眼未来,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未来大型赛事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 俞继英.体育产业指导[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73
[2] 马杰罗(美).市场营销[M] .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3] 韩德昌.市场营销理论和实物[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
[4] 黄汉生,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3):57
[5] 刘 威.专业经营人才培养——我国体育产业专业化发展的关键[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3)
[6] 于 杰等.体育产业经营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3)
篇4
东北财经大学广告学专业2002年筹建,2005年首届招生。凭借着对广告产业人才需求结构审慎科学的分析把握,东北财经大学广告学专业逐渐明确了专业定位特色,即:突破国内各高校广告学高等教育现有结构和模式,走依托东北财经大学优势财经学科背景,建立以营销为导向,专注于广告客户部人才培养的精准特色广告学办学之路。
这一精准专业定位,得到了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培爰教授的高度认可。除了来自广告学学界的认可,东北财经大学广告学的精准定位还得到了广告业界的肯定,从广告班毕业生就业情况就可窥_斑。每年的7月,都使高校、社会所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焦点。当很多学生为“毕业即失业”烦恼时,东北财经大学广告学专业的同学却早已胜券在握,纷纷入职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回眸2009年7月,东北财经大学广告学专业首届毕业生在全球金融危机残酷考验下,除4人考上研究生或出国深造外,就业率高达100%,其中一线城市就业率74%!在全校名列前茅。
通过我们的教育创新实践,希望更多开办广告学专业的高校能够充分依托自身学校优势学科背景资源,在广告学专业定位上勇于创新,改变当前广告学教育中艺术与传播并举的单一局面,实现依托各自学校优势学科百花齐放的多种专业风格。
二、调整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经过调研,在东北财经大学广告学专业特色定位及原有的课程设置体系基础之上,我们对广告学专业各方面的课程设置都做了相应的调整。
1.学科基础必修课
《中国文化概论》(3学分,54学时)、《中国古代文学(_)》(3学分,54学时)、《中国古代文学(二)》(3学分,54学时)、《现当代文学》(4学分,72学时)、《外国文学》(3学分,54学时)、《微观经济学》(4学分,72学时)、《宏观经济学》(3学分,54学时)、《市场营销学》(3学分,54学时)、《管理学》(3学分,54学时)、《消费者行为学》(3学分,54学时)、《传播学》(3学分,54学时)、《中外广告发展简史》(3学分,54学时)、《广告学概论》(3学分,54学时)、《广告心理学》(2学分,36学时)共计43学分。较之以前,增加了《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文学方面的课程,注重打造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去掉了《广告摄影》、《平面广告设计》这两门更适宜作为广告专业选修课出现的课程,把《广告心理学》从学科基础选修课更改为学科基础必修课。
2.专业必修课
《广告学专业导论》(1学分,14学时)、《广告业务流程模拟》(2学分,36学时)、《广告创意学》(3学分,54学时)、《广告策划》(3学分,54学时)、《广告写作》(3学分,54学时)、《广告经营与管理》(3学分,54学时)、《广告媒介策略》(3学分,54学时)、《广告调查与效果评测》(2学分,36学时)、《广告美学》(2学分,36学时)共计22学分。较之以前,增加了课程《广告美学》,突出培养学生的广告美学、商品美学、实用美学的审美能力;增加了《广告经营与管理》的课时与学分(以前是2学分,36学时),充分依托学校的财经优势,突出培养学生的广告经营与管理能力。
3.学科基础选修课
《西方文化概论》(2学分,36学时)、《跨文化传播》(2学分,36学时)、《公共关系实务》(2学分,36学时)、《视觉设计基础》(3学分,54学时)、《品牌学》(2学分,36学时)、《整合营销传播》(2学分,36学时)、《企业文化》(2学分,36学时)、《视觉艺术作品赏析》(2学分,36学时)、《社会心理学》(2学分,36学时)、《广告法规与广告伦理》(2学分,36学时)、《市场调查与分析》(2学分,54学时)、《组织行为学》(2学分,36学时)、《民俗学》(2学分,36学时)、《企业经营决策沙盘模拟》(3学分,54学时)、《企业客户关系综合实验》(2学分,36学时)、《WTO经典案例分析》(2学分,36学时)、《维权与诉讼》(2学分,36学时)、《城市经济学》(2学分,36学时)、《物流与供应链管理》(2学分,36学时)。在这一部分课堂调整比较多:首先,删除了一些跟广告专业关系不大,学生反映不好的课程,包括:《欧洲文化》、《形式逻辑学》、《世界文明史》、《西方社会史》、《英语语音训练》。其次,增加了与东北财经大学广告学专业特色密切相关的财经类的课程,如《城市经济学》、《维权与诉讼》、《物流与供应链管理》、《WTO经典案例分析》。最后,对一部分课程的性质进行了调整,将原来作为学科基础必修课程的《公共关系学》改为《公共关系实务》作为学科基础选修课;将原来的属于学科基础选修课的《实用美学》更改为《广告审美》,放入广告专业必修课中;将《跨文化传播》由广告专业选修课,更改为学科基础选修课。
4.专业选修课
《创意思维》(2学分,36学时)、《口才与演说》(2学分,36学时)、《消费文化》(2学分,36学时)、《网络传播》(2学分,36学时)、《品牌与企业形象策划》(2学分,36学时)、《商务沟通与客户服务》(2学分,36学时)、《国际关系与国际广告》(2学分,36学时)、《广告专业英语》(2学分,36学时)、《影视广告制作》(2学分,36学时)、《广告摄影》(3学分,54学时)、《平面广告设计》(2学分,36学时)。在此部分,删除了《英文报刊选读》、《时事广播英语》、《视听语言学习与鉴赏》、《广告案例赏析》等课程;增加了《口才与演说》课程,注重提升学生的表达、传播、沟通能力;将原来处于学科基础选修课中的《广告专业英语》更改为专业选修课,通过双语教学,强化训练学生的广告英语能力;把原来处于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中的《广告摄影》、《平面广告设计》移入这部分课程设置。
从整体来看,东北财经大学广告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注重依托财经学院的优势学科资源,能够将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学科引入到广告学专业的教育当中。例如,在广告学专业的教学中,融入了《微观经济学》(4学分,72学时)、《宏观经济学》(3学分,54学时)、《市场营销学》(3学分,54学时)、《管理学》(3学分,54学时)、《消费者行为学》(3学分,54学时)、《广告业务流程模拟》(2学分,36学时)、《广告经营与管理》(3学分,54学时)、《广告调查与效果评测》(2学分,36学时)、《整合营销传播》(2学分,36学时)、《企业文化》(2学分,36学时)、《市场调查与分析》(2学分,54学时)、《组织行为学》(2学分,36学时)、《企业经营决策沙盘模拟》(3学分,54学时)、《企业客户关系综合实验》(2学分,36学时)、《WTO经典案例分析》(2学分,36学时)、《维权与诉讼》(2学分,36学时)、《城市经济学》(2学分,36学时)、《物流与供应链管理》(2学分,36学时)等财经院校的优势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能力、客户服务沟通能力、消费者细分能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销售渠道控管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
相对于大多数高校的广告学专业都在沿袭媒介传播与艺术审美传统路线来说,东北财经大学广告学专业的特色是非常突出的,这也帮助东北财经大学广告学专业的毕业生具有不同凡响的竞争力。
作为一个专业学科的教育,我们力求创新改革,但为了教学,我们又必修顾及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因此,我们做了上述改革调整,当然,随着实践的检验和广告学教育的发展,我们还会进一步深化,会一直致力于探求财经高校广告学的特色发展之路。
三、“OPEN”式教学法,彰显实践教学特色
在东北财经大学广告学专业教学中,专业教师们不断各抒己见。
探究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采用“OPEN”式教学法。O代表“OnebyOne”,表示_次又_次地面对真实项目和真实客户开展实训课程;P代表“Project”和“Presentation”,表示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由学生制作创意策划提案并面对真实客户演讲和比稿竞标;E代表“Electronic”,表示电子化多媒体的教、学、做,强调了策划创意和提案制作都必须是电子化文件,并运用网络资源使专业课程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N代表“necessarily”,强调必不可少的客户评价,以及学习过程中,老师必不可少的知识点导入和职业技能指导。这种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以行动体系刺激学生求知和创新兴趣,培养了学生更强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各个环节中学会专业知识、学会业务技能、学会沟通合作、学会做人,切实将“教、学、用”融于一体。
例如,《广告策划实务》授课教师通过“公司搬进课堂、业务搬进课堂、竞争搬进课堂、客户搬进课堂”的方式,带领东北财经大学广告学专业多届学生,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大连视频英才网、大连鼎龙健身倶乐部、青岛福惠来公司大连分公司、大连华牧安格斯集团、上品书店、喜都西餐厅等十几家公司做了广告营销策划。
《业务流程模拟》授课教师与《广告创意思维》授课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建立几家“广告公司”,为不同的广告主制作提案。这种模拟真实公司的方式,不只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以巩固,同时活跃了课堂氛围,使所有人都能够互动和参与进来。
为了让学生能够胜任国际广告公司的工作,《广告专业英语》授课教师设计了情境式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英文模仿比赛、专业英语辩论赛等途径提高学生应用广告专业英语的能力。
除了上述课堂教学创新,广告学专业教师还积极把各种广告大赛引入教学,通过老师指导学生参加广告大赛,辅助带动学生学习。这一创新型教学方法,得到了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
在诸多的广告大赛中,全球华人时报金犊奖是全球华人地区规模最大的学生广告大赛,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生参与,参赛作品数量数万份,涉及参赛广告类别多样,包括平面类、电视类、网络类、广播类、技术类、行销企划类、动画广告类、插画类、装置艺术类等等,东北财经大学广告专业学生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参与,成绩喜人。
篇5
High School Curriculum Reform in India
TIAN Yu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lent, the Indian government since independence ongoing high school curriculum reform,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the greatest impact is the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1970s, it will be split high school education in India, high school courses are divided into academic and vocational type of two types. Today, India is still in use streaming of high school curriculum, this approach greatly facilitated the exchange of convergence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India, as well as to better achieves the effective convergence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lso has large draw significance.
Key words India; high 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academic; vocational
1 20世纪50年代高中课程设置的改革
1952年9月,印度成立以马德拉斯大学Mudaliar教授为主席的“中等教育委员会”,委员会委员由英美两国及印度国内9名专家组成,负责调查印度中等教育发展状况,委员会经过数月调查研究,于1953年6月提交了一份《中等教育委员会报告》(Report of The Secondary Education Commission)。报告中的课程部分,首先指出印度中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包括课程内容不能满足高考需要;课程内容晦涩难懂,语言乏味,理论性过强;无法满足个体差异性需求;考试导向特征显著;技术与职业学习内容匮乏等,并针对问题提出课程设置改进意见。报告提出,高中阶段的课程应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程包括语言、社会科学、通识科学(含数学)、劳动技能。选修课程包括人文学科、自然学科、技术学科、商业学科、农业学科、艺术学科、家政学科七大类,每一类又包含四至九门课程,学生要从一组中任选三门科目学习”。(63-75)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设置使得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选择部分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更大的发展自主权,更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改革方案将劳动技能作为必修课程的一部分,体现了印度在高中教育阶段十分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与锻炼,避免了“重知识轻技能”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2 20世纪60年代高中课程设置的改革
1964年10月,印度政府组织成立以科塔里教授为主席的科塔里委员会,委员会由11位印度专家和5位外国专家组成。通过对印度教育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委员会于1966年6月,提交报告《教育委员会1964-1966年调查报告》,认为高中课程设置应考虑学生的兴趣与能力,提供丰富多样的职业教育课程,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与学业发展奠定基础。报告建议的课程设置包括几方面:“语言、数学与科学、社会学科(如无条件实施,则拆分为历史、地理、政治单独三科)、体育与游戏、艺术与工艺、思想道德教育、社会服务和选修课,选修课共有六个模块,包括语言(从任意现代印度语、现代外国语、经典语三类中任选两种);从以下课程中选择三门:语言(未选择过)、历史、地理、经济学、逻辑学、心理学、社会学、艺术、物理、化学、生物学、数学、地质学、家政学;实习与社会服务;体育;艺术或手工艺;思想道德教育”。与20世纪50年代的课程改革相比,此次方案在选修课的设置方面进行了简化,从整体来看课程涵盖范围更加广泛,设置更加合理,包含了“德智体美劳”的各个方面,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3 20世纪70年代高中课程设置的改革
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提供多样化发展道路,1977年,印度全国高级中学检查委员会对高中进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流,将高中课程分为学术型与职业型两类。即学生接受完10年教育之后,进入两年高中时开始分流,一部分学习学术型课程,接受专业知识教育,为升学做准备;另一部分学习职业型课程,接受职业教育,为就业做准备。
3.1 学术型课程
学术型课程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奠定基础,其课程目标主要是“让学习者了解不同学科的高层次知识;使学习者掌握不同学科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的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判断力和洞察力;提高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正确应对科学、技术、信息给社会带来的变革和挑战;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天赋,以此来选择未来的职业”。学术型课程共包括三个部分,语言占15%,劳动实习占15%,选修课占70%。其中,语言指的是必修课程,要求学校必须开设母语或地方语、印地语以及英语共三种语言;劳动实习主要是指社会生产劳动,这里的实习不仅仅是实践层面的,也包括理论层面的工作教育;而选修课则包括数学、经济学、化学、政治学、美术、商业和财会、心理学等共16门科目,学生需要从中任选4门。
3.2 职业型课程
职业型课程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其课程目标主要是“为工业部门和服务业培养中等层次的技术人员;为农业、小型企业和服务部门培养能够实现自我就业的人;为学生提供既不过分狭窄也不过分专业化的职业培训;在教育和就业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职业型课程同样分为三个部分,语言占15%,普通基础课程占15%,选修课占70%。其中,语言和学术型课程是一样的,需要学习三门必修语言;普通基础课程是指以专业基础知识为主的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而选修课则包括农业、园艺、水土保护、商业和办公室管理、新闻、家政以及其他一般等共17种类别的课程,学生需要从中选择一种类别。
总的来说,与之前两次课程设置的改革相比,20世纪70年代的改革力度相对较大。其中,将高中教育进行学术和职业分流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为学生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育分流必然会引起课程设置的变化,具体而言,学术型与职业型两类课程在语言部分基本上是相同的,而学术型课程中的劳动实习与职业型课程中的选修课较为相似,相反,职业型课程中的普通基础课与学术型课程中的选修课较为相似,只是二者所占比重不同而已。而这些比例的变化恰恰反映出了两类课程的侧重点不同,所要培养的人才类型也不相同。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中课程设置的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又先后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其中,比较具有影响力的是在1986年的《国家教育政策》、2000年的《学校教育全国课程框架》以及2005年的《国家课程框架》中对高中课程设置进行的全面改革。改革建议基本延续1977年分流方案,变化之处在于将体育和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程,课程内容包括身体锻炼运动、青春性期教育、参与当地公共卫生健康服务。两类课程中必修课和选修课比重大约为4:6,各地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有所调整,赋予地方一定的课程设置自主权。此外,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印度在高中教育阶段引进一批前沿课程:在学术型课程中增设计算机科学、生物技术、基因科学、环境教育等科目;在职业型课程中增设农村发展、环境教育、创业教育、信息和交流技术等科目。这些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学生对前沿领域的认识与了解,丰富知识结构,开拓视野,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专业基础性和职业适应性。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印度始终没有忽视本民族特色。在2005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框架》中明确指出“要将不同的传统知识、技能和工艺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纳入课程,以保证在这个急速变化的世界和充满竞争性的全球环境下,保持并培养学生的本土智慧以及想象力”。 经过不同时期的调整和变化,印度的高中课程设置正在逐渐趋向合理,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印两国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的国情,印度教育在改革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对于我国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印度对于民族文化、劳动、语言、家政知识等的重视恰是当前我国课程设置中较为薄弱的部分,而这又正是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
篇6
工科化实践“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的教学思想是指在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借鉴工程类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等,将工程类学科教学模式的精华吸收到管理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融会贯通,工管结合,培养既掌握管理类学科的理论又掌握工程类学科的技能、既能从事管理工作又可从事技术业务的高素质人才。重庆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工科化发展是适应学校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以及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然结果。在“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充分结合学校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及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自身发展现状,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教学体系工科化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培养管理与技术结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的预期效果。现行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基础理论、方法,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培养目标侧重土地管理理论知识的传授,也重视分析解决问题基本技能的培养,但在理论与技能方面缺乏明确的目标。而在“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思想指导下,应充分结合工科院校学科发展特点和素质教育理念,将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培养复合型人才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调整为培养掌握土地管理基础理论、方法,熟练运用工程测量、计算机平面设计与制图等基本技能,具备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二)设置管理学科与工程学科互补共生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计划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模式的功能和效用高低,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现行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公共课程模块必修学分占总学分的34.1%,学科课程必修学分占21.5%,专业课程模块必修学分仅占19.3%,实践及毕业设计学分占25.1%。所有必修课程中,计算机类、测量类、制图类、数学类课程学分仅占总学分的20%左右,对工程技术的重视力度较弱。在“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教学思想指导下,应充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视技能的认知和运用,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当增加计算机类、测量类、制图类、数学类课程,在重视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的同时,加大计算机类、测绘类、制图类、数学类必修课程的学分,提高计算机类、测量类、制图类、数学类课程占总学分的比重,使课程和学分设置由重“管理”向“工管结合”转变。
(三)设置管理理论学习与工程技术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是教学工作的实施途径,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间接影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技能的运用水平。现行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环节中,比较重视教师“教”的环节的软、硬件的配置,忽视学生“学”的环节的软、硬件配置;同时,单一的课程实验教学只能提高学生某一方面的基本技能,而不能适应如第二次国土资源调查、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等信息技术含量较高的综合性项目的需要。在“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应从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的理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就业方向,在教学考核环节应注重土地管理热点问题分析及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工管结合,将技术资源和高素质师资力量充分整合到教学过程中,创设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综合性、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实践教学科目,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监督,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全面确保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发挥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授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的统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系统的讲述为主,学生没有从被动式的接受转变为自主式的探究。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在完成修习学分的任务后,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缺乏系统的认知和整体的运用,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缺乏继续学习的动机。在“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教学思想指导下,应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及就业能力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引入研究型教学方法,将学习与研究、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在研究型教学中,学生需要从接受、记忆、理解知识到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整体教学过程,将学生置于教学情景之中,通过设计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来创设思考情景,通过案例设计来串联各个知识点,通过专题设计来展示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案例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归纳,赋教学以科学研究的内容,在科学研究中开展教学活动,以科研成果促进教学改革,实施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良性互动。通过研究型教学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发散式思考,将传递-接受式传统教学模式向传授-接受模式与问题-发现模式相结合的现代教学模式转变。
二、结束语
篇7
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环境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对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四类课程的内容提出了基本要求,可满足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增设特色课程。对比注册考试分析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专业认证标准重理论基础、宽就业口径,符合注册考试的要求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34学分,包括了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四大化学及其实验以及物理的基础知识。工程基础类课程至少16学分,包括工程力学、计算机辅助工程制图与信息技术基础类、机械基础类、电工电子及自控基础类课程。使学生学习工程设计、施工的共性知识和共性技术,了解生产安全与环保事故的预测、预防和系统评价技术等。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中的公共基础考试内容基本包含在内。此外,建设部勘察设计类其他一些注册工程师考试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中与环境工程专业为相近专业的注册给排水工程师的公共基础考试内容也大致与之相同,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完全有能力参加并考试通过,可为工科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拓展就业空间。
(二)专业认证标准中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较全面,但对比注册考试还需完善“标准”明确将环境科学概论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与管理为专业必修课程,改变了环境工程专业一贯以来重工程设计、忽视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学习的现状,培养学生不仅仅从工程设计的角度,而是从更全面的角度解决实际中的环境问题[3]。例如垃圾焚烧厂的设计不仅应从工程设计角度分析考虑,还应当作为一个建设项目考虑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是否符合当地环境规划,对当地环境影响如何应进行评价,并且应按照环评法规定进行公众参与等程序,是否符合当地的环境保护局政策、法规,对区域环境质量是否有改善等[4]。全面考虑环境工程设计与环境规划管理中的相关问题,是避免出现环境纠纷的重要途径,也是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制度强调的方面。此外,专业基础课中环境监测与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作为与工程设计密切相关的课程列为必修,相关内容也是注册环保工程师基础课程考试中的重要内容。对比专业标准,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知识考试内容除包含以上内容外,还包括环境管理法规和标准、工程经济与管理、安全等。对比注册考试内容,专业课程体系还需设置选修安全类课程、工程经济学等以更全面准备注册环保工程师所需知识。尤其是安全类课程,目前工科类课程体系普遍缺乏此类课程,工程实践过程中安全保障完全依靠短时间的上岗培训,知识不系统不牢固,可认为这是工程施工和工程运营过程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的原因之一。注册工程师考试的这部分内容正是为规避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的问题,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设置的,因此本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调整中拟增设安全类课程以契合实际需要。建议工程认证标准中的通用标准应将安全类课程作为工程专业必修课程以提高工程从业人员整体安全知识水平。
(三)专业认证标准中核心课程设置与注册环保工程师分方向考试基本一致注册环保工程师基础课考试合格后进行的专业考试分五个方向:水污染控制工程,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物理污染治理工程,生态恢复工程。相应的,专业认证标准中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以上前4个方向课程,一般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均设置此4个方向课程,而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设置的第5个方向生态恢复工程需要生态学、植物学、土壤学等方面基础,推测仅限于有此类学科基础的高校如林业科技大学开设有相关基础课程及生态恢复课程。因此专业认证标准考虑了各高校已有学科基础,具有普遍适用性。但对于生态恢复工程考试方向,其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缺乏指导性要求,建议环境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应考虑注册考试的实际需求,给出具体可操作性的标准和要求。
(四)专业认证标准中实践环节有较高要求,符合注册考试的需求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实践环节至少20学分,包含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此外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要求13学分。通过实验与实习,加深对理论课程内容的理解,了解环境工程的规划、设计以及管理等基本内容,通过环境污染控制工艺操作及运营管理的训练,运用和巩固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环境工程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了解相应的设计规范和标准,提高学生对工程的认识和设计能力。而注册考试最难的考试就是专业知识考试与案例分析,靠的是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积累,考的是规范标准的运用,理论知识的活学活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理想的结果。标准中对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或论文的要求正符合了注册考试的要求,当然学校的学习仅仅是基础,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继续学习和积累5年后才有资格参加专业考试,这是注册考试的规定。
二、结语
篇8
[关键词]国贸专业;KSAO分析;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11-0147-02
[作者简介]赵桂燕(1979-),女,黑龙江大庆人,系主任,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基金项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级教研课题“基于KSAO模型的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引言
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了“中国‘走出去’战略下外贸人才需求预测与供给对策研究” 报告。该报告提出,外贸人才短板正阻碍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在缺乏人才保障的情况下对外投资风险更加难以控制。有专家预测,未来三年,在中国的外贸人才结构中,重大投资战略的决策人才需求缺口为60%以上;业务营销人才缺口为30%左右,专业管理人员缺口为50%以上;服务外贸人才缺口为70%~80%;投资人员缺口为60%左右。
二、国贸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KSAO分析
KSAO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对员工职业岗位资质的描述模型。其中K(Knowledge,知识)是指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所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岗位知识;S(Skill,技能)是指在工作中运用某种工具或操作某种设备以及完成某项具体工作任务的熟练程度,包括实际的工作技巧和经验;A(Ability,能力)是指发展一项具体的、特定的技能所需要的一般能力,如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O(Other Characteristics,其他特质)是指有效完成某一工作需要的其他个性特质,如工作态度、人格个性等。通过KSAO分析,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一个人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能力。国贸专业人才必须具备以下职业能力:
1知识(K)
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了解相关国家的社会与文化常识,通晓国际经济法律的基本知识,掌握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掌握国际贸易合同、信用证和单据及与贸易有关的运输、保险、报关等相关知识,掌握谈判技巧以及商务沟通技巧,具备国际金融、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和技能,能熟练运用经贸理论和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熟练运用进出口模拟软件进行经贸实务的模拟操作。
2技能(S)
国贸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国贸商务谈判、报关报检、货代等专业技能,还应该同时具备公文写作、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同时毕业生还应该取得如报关员、单证员、跟单员、外销员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能力(A)
外贸英语口语能力。对于外贸专业人员而言,不仅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会熟练运用英语与外商交流、谈判、书信、传真等,流利的外贸英语口语和沟通能力是从事外贸行业的必要条件。
公文写作能力。从事外贸行业,要经常与客户进行沟通、磋商,所以要求国贸专业的学生要在平时学习中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不断锻炼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写作能力。
计算机操作能力。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外贸专业人才必须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对外贸易工作。
4其他特质(O)
国贸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具有较强的把握市场机会的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以及较强的法律意识。
三、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实现“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国贸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平台+模块的构建方式,平台课程主要是通识必修课程和专业课程(包括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平台课程为必修;设置4大模块(通识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课),通识选修课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和全校文化素质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包括本专业重点掌握的国际贸易(双语)、国际金融、进出口实务、外贸函电等课程,专业选修课共设置28门课程,有体现农业院校特色的农产品国际贸易课程,有为本专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而开设的报关实务、进出口报检实务课程,有提高英语口语及写作能力的商务英语、外贸口语、商务英语听、说等课程,实践环节课包括入学教育、军训、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在课程之外,还专门为国贸专业的学生安排了暑期社会实践,通过亲身社会调查来了解当地的国际贸易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注重校内外实践教学,强化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校内实践。为了强化学生的专业认知和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操控能力,国贸系于2009年建成的报关实验室,拥有计算机53台,现使用舜天奥派外贸实验软件,通过使用外贸实验软件,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可完成国际商务单证实务、外贸跟单实务、报关实务、国际货贷实务等实验及实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战能力、动手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校外实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各单位的校外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在学生实习过程中认真指导,耐心讲解,本专业的指导教师精心组织每一届学生的校外专业调研实践环节,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创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2013年成功申请了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与区域选择偏好关系的调查与分析》,通过参加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该专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院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2013年5月成立外贸英语口语社团,吸引了该专业的大量学生参加,通过社团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扩大社会交流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1 统计学介绍
统计学是认识现象规律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揭示现象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具有普适性。对于高校学科体系来说,统计学已经从经济学和数学中独立出来作为一级学科,足以表明统计学在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中的巨大作用。随着数据时代到来,统计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越来越广地应用到生物、医药、物理、水利、工程技术、人文社科等其他学科的研究中,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向多样性发展,以期培养出能为社会所用的人才。
高校统计一般分为数理统计和经济统计两个方向,部分高校在理学院和经管学院分别设置统计学专业,比如: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的统计学专业学生获得的是经济学学位,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应用统计专业学生获得的是理学学位。虽然分为不同学院,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却有很大部分重叠。本文着重讨论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2 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统计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统计学、经济素养,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熟练运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与管理工作,或在金融、贸易等领域从事统计分析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3 课程设置
高校统计学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理论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中国近代历史、大学英语等通识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西方经济学等学科基础必修课程,财务管理、国际金融等基础选修课程,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抽样调查、时间序列分析等专业必修课程,博弈论、非参数统计、数据挖掘、市场调研等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包括实习、学术活动和课程设计等。其中理论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80%左右,实践教学课程占总学分的20%左右。理论课程中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和大二上学期;大二到大三主修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专业课程大部分是理论课和实验课相结合,理论课主要讲授模型方法论,通过设计实验课,学习统计分析软件,并实现模型案例实证分析;大四理论课程基本结束,主修教学实习和课程设计。
高等学校核心课程体系尚属完善,大多数课程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计划中未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或者实践教学课时偏少。实践教学是以实践性知识为课程内容,以生成实践性知识为目标的课程。以实践过程和实践性知识的掌握为课程结构展开的起点,让学生在一定程度实践的基础上建构所需的理论知识,以教学实践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也围绕实践过程来选择、组织和学习,以实践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并通过实践报告、实践表现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实践课缩短了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时空上的滞后,比如市场调查分析,通过学生亲手设计调查问卷、选取合适的抽样方法展开问卷调查、后期问卷数据汇总分析,最终生成调查分析报告,在实践课程中加深统计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因此,应适当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课程设置上,专业选修课程安排相对独立,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学习,可适当增加交叉学科基础知识的课程设置。
4 理论教学分析
教学方式上,大部分教师采取传统的课堂面对面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统计专业教学模式。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兴起,由于网络课程的低成本和便利性,其在大学教育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微课、慕课等互联网教学模式,通过科学的设计将课程重点知识碎片化、网络化,便于更多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而现今大部分高校形式上鲜有统计学的慕课、微课等网络课程教学。教学手段上都是以理论讲解为主,专业知识枯燥无味,不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探讨式、研究式、报告式等多样化教学研讨形式。
课程设计是教师形成具体教学方案的过程,特别是对于统计学这门应用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熟悉和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知识及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更要求能够结合实际问题,应用最合适的统计方法,借助统计软件,完成对问题的研究分析,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课程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教师自身教学技能、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学习能力,课程本身所承载的信息技能。课程设计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学以致用、触类旁通,作为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的桥梁工程,合理规范的课程设计起到将抽象理论具化到应用的纽带作用。
教学内容上,统计软件应用教学大部分限于Excel、SPSS、Eviews等传统老旧的软件,以致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或者课程设计都是对照陈旧的教材生搬硬套,用SPSS或Eviews做一个简单的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或者多元回归模型,而SAS、R语言、Python等功能强大兼具实用性的潮流软件学习课程欠缺。使用的教材着重对统计基础知识的讲解,对于变量选取、文本分析、随机森林等实用性强的模型讲解欠缺。
考核形式上,课程大部分以闭卷、开卷形式考核,造成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的弊病,灵活跳跃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表述能力都是卷面考试考查不到而对于统计分析人员至关重要的能力。课程考核模式方面可以考虑加入分组开展调研、总结报告等开放式考核形式,变革考核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考核过程中塑造学生的统计思想。
5 实践教学分析
大学生实践学习分为实习和参加学术科研活动两方面。大学生实习课程一方面从传统意义上提高实践技能,另一方面转变为寻找就业的试水,本科生实习已经从过去的专业实践直接指向就业,学生可以在实习过程中对所学专业有客观实际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书本上教条案例,有助于学生拓展眼界,找到自身发展的兴趣点。对于应用性较强的统计专业,实习课程的开展、实习基地的选择、实习任务与时间的安排等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实习基地的建设使学生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中了解部门统计、不同行业工作的内容和特点,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高校学生实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院系组织,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定期输送学生到实习岗位实践学习。大学中实习基地挂牌很多,但是限于学生和企业之间关于交通、住宿、实习时间等问题难以协调,或者受其他因素影响,实习基地能够提供给学生的实习机会较少。有待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友好长期的合作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习机会。另一种是学生自主寻找兴趣相关的实习机会,这一类实习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成本,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也难以得到保障。校方应做好留底审核实习协议资料等工作,实时掌握校外实习的学生动向,确保实习的合法合规。
高校大学生参加实践竞赛等科研活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本科生参加实践竞赛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了解学科前沿动态,了解国家产业政策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提高创新实践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弥补了教师科研人员不足的问题。构建基于实践竞赛等科研活动的教学体系,对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升自主学习热情、培养科研兴趣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科研竞赛方面,学校会给参加科研竞赛的学生学分奖励,提升学生在学术竞赛和科研活动上的积极性。目前各种国家级、省级科研竞赛有大创项目、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统计建模竞赛、数据挖掘竞赛、SAS数据分析大赛、市场调查大赛等。学生初期报名热情高涨,但常常由于指导教师欠缺、教学软件资源不足等原因,培训指导不能满足学生参加竞赛的知识需求,学生大部分是靠自学获取相关知识,竞赛结果不尽如人意。实践竞赛项目报名、培训、参赛等组织过程起着重要辅助作用,实践类竞赛项目的组织迫在眉睫。
6 总结
统计学的产生发展来源于实践,依赖于应用,并在应用过程中发展壮大,统计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其能不断满足社会应用的需要。我国设有统计学及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也在明显增多。近些年来,随着信息产业发展,大数据环境对统计学专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产生变革性影响,统计基础的数据分析人才将是社会最需要的人才。针对当前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这一事实,培养统计人才需要对高校统计学教学进行改革。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量越来越大,统计工具越来越多地渗入其他学科的研究,信息处理技术愈加复杂。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深深影响着统计学的发展。如何改革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能否利用传统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海量数据做出快速、精准的处理?如何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统计分析师或数据分析师?如何实现统计学基础方法论和数据挖掘的深度结合?如何将大数据处理技术融入相关统计学课程教学,探索统计工具和不同学科的融合,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以促进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的发展?这些都是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高校应从课程设计的开展及考核方式、实践性质类课程选择、实习课程调研、实践竞赛组织等方面改革完善统计学专业培养模式,做到与时俱进,合理设置专业课结构,平衡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时间,拓宽实习面,完善竞赛组织工作,培养出创新型统计人才。
篇10
关键词:抽象代数;课程设置;数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056-02
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简称密大)是美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的声誉。密歇根大学自建校以来,在各学科领域中成就卓著并拥有巨大影响,被誉为“公立常春藤”,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素有“公立大学典范”之称,使得很多学生趋之若鹜。鉴于密大在美国以及在全世界教育中的地位,很多人对密大的教育进行了研究,参见[1-3],但是鲜有人研究密大具体某门课程的设置。《抽象代数》是数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与拓扑、泛函并称为数学的新三基。因此,抽象代数是所有高校数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作者一直从事抽象代数的教学工作,深知很多学生对该门课程是望而生畏的,因此,非常关注各高校对该门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情况。由于密大数学系在美国所有的大学中一直名列前茅,作者尤其关注密大数学系对该门课程的设置,总结其优点如下,对数学专业设置《抽象代数》课程提供参考依据。
一、模块化
密大数学系为本科生提供了6种可供选择的修课项目,分别是数学教学(teaching mathematics)、纯粹数学(pure mathematics)、荣誉数学(honors mathematics)、数学科学(mathematical sciences)、金融风险管理(mathematics of finance and risk management)和精算(actuarial mathematics)。作为密大数学专业的本科生,他们必须学习四年,虽然这六种修课项目有不同的要求和前提条件,但是基本的先决条件和所学的基础课程是相同的,所以学生在大一和大二期间必须先学习这些基础课程。在大二的最后阶段,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通过咨询系里的导师确定修课项目,大三即按照选定的修课方案学习。精算项目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寿险精算协会和精算师协会的考试,而风险管理项目又简称金融数学,旨在提供风险管理和金融的量化方面的教育培训。精算项目和风险管理项目所需要的金融工具主要来自于概率、统计和微分方程等领域,因此,这两个项目不要求学生学习抽象代数课程。
数学教学项目致力于培养中学数学教师,除了必要的高等代数知识外,还要求学生在“数论”和“抽象代数”这两门课程中任选一门作为必修课,如果学生选择学习“抽象代数”,则他们可以选择在课程312、412或493中任选一门修学(课程312、412、493见表1)。数学科学项目强调数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旨在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某个领域的专业问题的能力,该项目又进一步细分成八个专业方向:控制系统、数学物理、数学生物学、数理经济学、离散和算法的方法、数值与应用分析、运筹与建模、概率方法。虽然这八个方向的具体专业要求不同,但是学生都必须学习代数,必须在“离散数学”和“抽象代数”课程中二选一作为必修课程,如果学生选择学习“抽象代数”,则它们可以在课程312、412或493中任选一门学习。纯粹数学旨在培养学生的严格的逻辑推理能力,并使得学生接触和掌握代数、分析、几何、拓扑等数学分支的精髓。因此,该项目增加了数学的难度,抽象代数是必修课程,学生必须在412和493中任选一门。荣誉数学项目旨在培养学生从事数学科研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读数学研究生做好准备。该项目的专业课程由数学系的杰出教师采用小班授课,教学内容涵盖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内容。除了标准课程外,该项目还会讲解算法、密码学、生物数学和金融数学等边缘学科的最新进展。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学习研究生课程。因此,该项目对学生的要求最高,学习的难度最大,抽象代数是必修课程,学生必须学习课程493。
综上所述,密大数学系提供了312、412和493等三个模块的抽象代数课程,学生可根据修课项目的不同选择对应的模块学习。
二、层次性
课程312、412和493都是抽象代数课程,它们有着所有代数类课程的共同目标:让学生接触严谨的代数语言,培养学生严格的逻辑推理能力。但是,由于各自的侧重点不同,所以课程312、412和493所需的基础、开课时间、选取的教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都不尽相同。课程312,又名应用近世代数,顾名思义,即侧重培养学生利用抽象代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学习的内容有:(1)集合与函数、关系与图、环论、布尔代数、半群、群、格;(2)在开关线路设计、自动化、编码理论等方面的应用。该课程采用的教材是Childs编的《A Concrete Introduction to Higher Algebra》,这本书通过整数和多项式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引入环和域等概念,并将一部分环和域的知识通过应用来体现,可读性强,且整本书中有900多个习题。所以,该课程最贴近实际,是这三门课程中难度系数最低的,学生只要学习过线性代数的相关知识就可以学习该课程。课程412与课程312相比,更加重视理论,要求学生掌握抽象代数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培养学生较强的逻辑推导能力,学习的内容比课程312更抽象,难度系数更高。课程493是这三门课程中最抽象和最有难度的课程,旨在以严谨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群、环、域、模等代数结构,强调概念和证明,讲授的内容几乎是课程412的两倍,讲解的习题非常有挑战性。因此,这三门抽象代数课程在难度上层层递增,有着鲜明的层次性,具体见表1。
三、针对性
在密大数学系,要求学习抽象代数知识的修课项目有数学教学、纯粹数学、荣誉数学(honors mathematics)和数学科学。选择荣誉数学项目的学生基本都会读研究生继续深造,因此需要很强的理论知识,因而他们必须学习难度系数最高的课程493,为他们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纯粹数学项目旨在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和了解数学的各个基本学科,因此必须学习抽象代数课程,但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难度系数有差别的课程412和493中任选一门。数学教学项目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数论知识,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数论”或“抽象代数”,如果学生选择学习“抽象代数”,则他们可以选择在课程312、412或493中任选一门学习。数学科学项目强调数学的应用性,偏重应用,学生可以选择“离散数学”或“抽象代数”,如果选择了“抽象代数”,他们同样可以在课程312、412或493中任选一门学习。这样的设置方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性,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有着很强的针对性。
区区一门课程却细分成三种选课方案,这些方案在难度上层层递增,兼顾了各个层面的学生,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人文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与深思,为我们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乔建永.美国密西根大学教学评估工作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5):11-12.
[2]邬大光.世界一流大学解读-以密西根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82-93.
[3]吴畏.哲学本科专业的大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的问题研究――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启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57-59.
[4]L.N.Childs.A concrete introduction to higher algebra[M].第三版.Springer,2009.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