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就业方式范文
时间:2023-08-11 17:3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商管理就业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纵观我国高校发展历史,工商管理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高校逐渐扩招,生源数量日益减少,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凸显。作为我国高校中开设最普遍专业大类之一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其毕业生就业状况同样不容乐观。民办高校只有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要求,积极寻求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拓宽就业渠道,才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具有高竞争力的毕业生,实现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一、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其本身的职业定位来说是从事企业管理、教学和
培训、策划、咨询等面向国际、面向人才市场需求的高级管理人才。然而民办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并没有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旧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完全被淘汰,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却没有及时形成,处于一种转型期的混沌状态。
(二)专业课程内容更新不够
专业培养应注重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因为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
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直接作用于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的很多专业,如市场营销、会计学、物流管理等专业已经单独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这种专业的细化对人才培养是一种进步,但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却没有脱离开原来工商管理作为一个大类专业时的桎梏。很多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大同小异,并没有根据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来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另外,目前民办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内容更新较慢,很少引进新方法、新内容、新工具,即使有也仅仅在授课过程中作为补充知识点介绍,不够深入和重视。
(三)专业实践教学配套资源落后
工商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然而,民办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中普遍缺少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和重视。加上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工商管理类生源激增,学校的实践教学人员、场地、设备、经费均跟不上学生人数的急速膨胀,日益增加的实践需求和有限的教学资源的矛盾凸显出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习地点很多都是由任课教师通过私人关系联系,而对于实习的具体流程、目标、考核等,则往往是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发挥实习的应有作用。
二、社会需要的工商管理类毕业生
民办高校想要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首先要弄清社会到
底需要什么样的工商管理类毕业生。
(一)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必须具有具备履行岗位职责的综合素质,优良的基础
素质、渊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沟通能力、较强的社交能力、协调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一个优秀的工商管理者,必须具有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技能,熟练掌握获取信息的工具和技能,如外语交流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能。不仅要懂管理、会经营,还要识大局、善谋断。
(二)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求变和创新是现代企业成败的关键。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工商管理类人才应具备变革创新与应变能力,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预测与决策能力、协调企业内外关系等开展经营活动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当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是异常激烈的,企业员工应处处以全局利益为重,积极与同事沟通协调,团结协作、同心同德。工商管理类学生只有在日常学习、实践过程中养成互相学习、切磋、启发、激励等良好习惯,培养合作意识,具备在不同环境下的沟通合作能力,才能在经营管理各项活动中有效地开展工作。
三、改进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式
(一)以面向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最终目的是为社会需求服务的。因此,适应社会需求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民办高校来说尤为重要。民办高校对工商管理人才的教育上应引入市场机制,面向市场服务社会,依靠质量求发展。在设立专业方向时,应对同类院校专业方向现状和社会人才需求态势开展深入调查,并注重研究行业社会需求与本专业的发展趋势,使教学计划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既要尊重教学规律又要争取到企事业单位的参与,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社会资源,改进教学计划和内容。
(二)以“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
在工商管理专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操作中,可以采取“1+2+1”学年制教育方式,第一学年完成通用的基础课程学习,第二、三学年完成专业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的学习,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多能”的管理技能。第四学年完成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重在强化个性能力,也同时培养学生“一专”的特长。“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在注重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强化了个性教育,实现了因材施教,投其所好,各展其能。
三、拓宽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一)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建立全员参与就业的体系
以往,学校是习惯将用人单位“请进来”到学校挑选毕业生,而今,更应注重“走出去”,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及时了解往届毕业生的工作信息,建立关系网,做好“售后服务”,利用校友关系拓展就业渠道。积极与用人单位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合理地利用企业的人才储备资源,实现为企业输送人才的连续性,实现为学生疏通长效的就业通道。
(二)建立人才供需信息库,发展毕业生就业的无形市场
为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档案,为学生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学校应建立完整的人才信息库,把优秀、典型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收录在内,以方便日后对在校学生进行实例就业指导。利用人才信息库的便利条件,运用现代通讯手段,及时传递和公布信息。学生通过网络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同样通过网络了解毕业生的供给情况。无形市场突破了时空限制,减少了双方搜寻的时间与费用,打破了信息分割、封闭的状态,实现了就业市场的开放、统一。从而,真正实现学生和用人单位在网上的“双向选择”。
(三)鼓励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多渠道自主创业
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大力度宣传“选聘村官”、“三支一扶”等政策,引导和鼓励广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勇于走进贫苦地区就业,锻炼自己,创造就业机会。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创业机会及相关支持,重视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建立一定规模的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和大学生创业者俱乐部,指导学生谨慎选择创业项目,勇于实践,规避创业风险,提高创业能力,成功创业,从而拓宽就业渠道。
(四)通过毕业生分流搭建就业桥
学校应积极地为工商管理类毕业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如设立考研辅导班,考公务员辅导班,出国培训与咨询等等,鼓励本专业学生考取MBA,出国等继续深造,在本专业领域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通过毕业生多渠道的分流输送,有效缓解就业压力。为学生创造多条理想的创业成才之路。
参考文献
篇2
一、工商管理专业电算教学的特点
1.知识应用的综合性。专业电算类课程涉及到的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常用软件操作知识、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知识、专业综合知识等,专业软件应用和专业应用设计往往是以实际问题为向导的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它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及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较高。
2.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相比一般文科专业课程,专业电算类课程具有更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按照其系统性与逻辑性,传统教学方法往往是由浅入深,从基础知识的教学到局部综合再到整体综合应用。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知识体系介绍比较完整和系统,基础比较扎实;其缺点表现为学习耗时长,基础部分学习带有较大的盲目性。
3.知识体系的继承性和创新性。在相近的知识体系中,新知识的演变常常有它自己的“源”。继承性就是“源”知识与新知识的桥梁。要快速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新知识,利用其继承性进行对比学习是一条有效途径。专业的软件大都是由高级程序语言设计而成。软件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其形成的知识体系具有较多的创新点,表现为概念、操作方法与流程的改变。这些知识的掌握与灵活应用很难通过传统学科知识的推导和联想来学习,因而成为教学中的难点。
4.知识应用的偏向性。从应用的角度而言,知识体系中各知识点的应用频率并非相等,有些应用频率较高,而另外一些则应用较少。知识点的应用呈现一定的偏向性,在相应的教学中,掌握其特点,有助于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教学。
5.知识的可操作性。在专业电算类课程中,知识的可操作性显得格外突出。由于这类应用学科发展快、历程短,多属创新性知识结构体系,对其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些无法追根朔源,只有通过实践操作,才能快速地掌握其知识点,积累相关经验和技巧,运用逻辑推理和形象思维的方式去扩展自己的知识。因此,实验的条件与环境的好坏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显得十分重要。
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的时限性问题。在高校教学改革中,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是首要任务,同时提倡学科之间的交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其结果是压缩单科学时量,增加学科课程门数。传统的系统教学方式根本无法胜任,更谈不上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时限性问题从表面上看给教与学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给教与学两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的方面,教学的思路及教学方法是改革的重点;在学的方面,除了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之外,更重要的是发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软件应用的相关基础知识普遍欠缺。与理工科各专业学生相比,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基础的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与设计普遍较差。在专业阶段的应用软件学习中,会遇到大量的概念与原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地了解这些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其基本的应用,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是提高教学效率。
3.学生思维方式不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平时习惯于抽象思维,其形象思维与空间思维能力训练不够。在专业应用软件的学习过程中,不能通过表象联想和推理掌握其本质和原理,在实践中表现为一部分同学缺乏自信,认为自己学不会,学习动力不足;另一部分学生则只会依样画葫芦,主要表现为变通能力差,不会灵活应用。
三、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
理论教学改革是要以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为基本出发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点强调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课程改革的核心应以学生对未来社会环境适应为向导,重点传授学生更新知识的理念和方法,以培养学生将来能根据社会和工作环境的要求快速完成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因此,必须从传统的教学中吸收有益的东西,结合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通过观念创新与方法创新,使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得到最大的提升。
1.索引教学法。如图书索引一样,课程知识体系索引是按知识点的特征、功能及内在的逻辑关系,将其归纳分布到一颗“索引树”上,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对于一个新的课程体系,索引教学法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知识体系的框架结构及各部分的逻辑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的放矢地搜集和学习其相关知识。通过“索引树”可将整个体系结构形象地展示出来,能引导学生快速掌握各知识点的功能作用、应用条件,基本的操作方法及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2.概念转换法。概念转换法是一种让学生快速理解基本知识点并掌握其原理的有效方法,也是一种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推导和解释新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基于两点:一是知识的继承性,即人类的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与继承发展而来,因此,可利用已掌握的“原知识”对“新知识”作出解释与推断;二是新知识的原型模板或类比物。很多新知识可以在工作与生活中找到原型模板或类比物,通过模板、类比物的特征对新知识对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以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这些新知识。
3.实例驱动法。以具体的实例作为向导与目标,从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入手,直到实例目标的实现。其优点是目标明确,教与学都有足够的动力,掌握的知识更加实用,技能更具实战性。由于知识应用的偏向性,实例中出现的知识往往也是实践中应用最多和最为基础的知识。本方法重点是如何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实例的设计以反映知识的重点与一般,并确定一个合理的由简到繁的实例教学顺序。
4.现场演示法。现场演示教学法是把知识的讲解与实例现场演示交叉进行。演示对知识的讲解起着验证与巩固的作用。现场演示有别于预置实例演示教学,即动画实例演示。现场演示法其难点是课程进度不易控制,演示中常会出现“败局”。通过收集学生在实验中易犯的错误,有意以“败局”的形式体现在现场演示中并现场加以纠正,这样会加深学习的印象,纠正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差。
四、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
1.实验设计原则
第一,实验与理论讲授保持同步。这类课程体系的逻辑性强,在内容上的同步是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必须在对应的实验单元中得到体现;在时间上的同步是实现实验与理论授课的互动,为后续的理论讲授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理论教师参与实验设计与指导是关键一环。
第二,实验内容难易适度。每一实验单元的内容一般要分为基础实验项,提高实验项和扩展实验项。基础实验项是验证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的必做实验项;提高实验项是根据本次及之前应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计的实验项,其综合性更强,灵活性更大;扩展实验项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查阅相关知识,自我学习与独立思考才能完成的实验项,实验设计要有充分的自由度,主要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整个实验内容的设计做到难易兼宜,有利提高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按需设置实验。实验素材要不断更新,并且与生产实践和现实需求紧密结合。如教师可将科研素材或生产实践任务某一环节抽象出来编入相近的实验项目。这样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与积极性。
2.实验管理方法
第一,目标管理法。实验前只对实验项的目标与完成要求进行详细地说明,对实验的实施思路不作或只作粗略地说明,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自由发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提高性实验与扩展性实验中,必须强调这种方法的应用。
第二,实验评点法。实验评点法是在下一个实验开始前对上一个实验最优方案、典型的问题进行评点,以清除其观念和知识上的“瑕疵”。这对专业应用软件中的接力性实验尤其重要。
第三,应用引导法。以某一项实践生产任务为向导,将生产任务分解成几个子任务,并嵌入相近的实验项目中,将几个实验项目合并成一个大的实验项目。这样学生实验的目的更明确,并有一定的动力与压力,在实践中学生可学到更多的实际工作经验与技能,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第四,考核管理法。实验考核对实验具有一定的向导作用。考核方式必须根据实验的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如在实验考核中,除了确定合理的平时实验成绩与集中考核成绩的权重之外,在集中考核中,增加笔试如解题思路描述,方案设计等,在机试中,设有必做题、自选题与发挥题,以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篇3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发展途径;探索分析
1引言
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市场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没有根据实际市场发展需求来培养人才,导致人才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现状。另外,由于用人单位对于工商专业的学生要求变得非常高,不仅要求工商专业毕业生具备专业技术,而且要求毕业生具备很强的综合素质。因此,需要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发展,才能够实现毕业生就业。
2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目标不明确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的目的就是帮助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发展工商管理专业来满足社会经济市场用人单位的需求。首先,需要对当前社会经济市场发展现状和工商管理专业现状以及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现状进行详细的了解。其次,按照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来制定出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的目标,从而为单位培养出具备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才。同时,需要保证该种人才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能力,有坚定的创业目标和领导管理能力,具备长远发展的目光,能够重视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很强的随机应变能力,有利于为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发展提出实用的建议。
2.2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学理念传统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的发展受到了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导致学校教师无法及时改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实现不了创业创新研究。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对于创业目标和创业方向没有明确的指导,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只能够通过不断摸索和自我尝试的方式来实现创业,使得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无法发挥出工商管理专业的作用。同时,由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思维受到影响,导致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一旦毕业就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问题。因为,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就业与创业相比较,就业比创业实际、简单。可见,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学模式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工商管理展业创新创业发展。所以,学校需要采用强制性的措施来改变这个局面,严格按照教育部门的教学改革理念来改善学校教学模式,增加创新创业教学内容,增加创业实践模拟教学科目,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理念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对创新创业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2.3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专业技能低下
工商管理专业虽然开始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但是由于教师自身教学理念差,专业技能不高,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缓慢。同时,由于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晚,并没有招聘专门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
3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发展教育提出的措施建议
3.1改变教学结构
学校为了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需要通过改变教学结构方式来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首先,需要确定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清楚的了解,通过分析编制出科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指导书,并按照社会发展趋势来不断完善具体创业指导内容。其次,学校需要按照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创业指导书来调整教学课程,并注意创业指导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当前社会发展现状。最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来安排实践内容,并根据学校的资源情况进行模拟实践练习,有利于让学生更加深入的掌握知识,合理运用知识,从而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3.2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还需要做好教学方式的改变。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非常单一,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不起学习兴趣。所以,教师需要改善课程学习氛围,增加学生社会调查实践研究,创办课程创业辩论比赛,要求学生制定出完善的创业方案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能够积极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同时,学校还需要制定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计划,采取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来培养教师队伍,例如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和培训等,加强教师的实践经验,才能够从根本上来改变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
3.3改变教学评价方式
为了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学校还需要做好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善,将学生的创业计划书、创业总结、实践成绩、考试成绩的占比进行合理的调整,例如理论考试成绩的占比调整只能为全部成绩的30%,实践考试成绩为全部成绩的60%,学习自我总结、创业意识等占比全部成绩的10%。这种评价方式才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实际自我创业能力。为此,学校还需要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创新创业实践环境,例如创新创业仿真、创新案例分析等,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实际创业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创业体验感,为学生的创业创业发展奠定基础。
4结束语
由于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起步晚,为此,高校想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需要改善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毕业生的市场就业率。
参考文献
[1]朱震宇.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问题简析[J].环球市场,2017(13):122.
[2]代春花.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18(1):193.
[3]熊彦.浅谈工商管理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J].经贸实践,2016(18):233.
篇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
本文为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的研究成果;曲靖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的研究成果。
一、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技能是指学生实现就业所需掌握的技术、能力和素质的总和。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包括学生的自我探索技能、职业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以及在职业岗位上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品质、职业知识、专业技术技能和各种通用技能,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一)职业技能培养是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学习的应有之义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掌握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的工商管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各类高校中大量设置的专业,其学科和专业性质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和学习必须重实践,必须从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管理。然而,国内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着“纸上谈兵”的倾向。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脱离人才市场现状和企业实际需要,理论教学比重越来越重,忽视、弱化实践教学环节,或者由于实践场地、实训基地不足,师资有限,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落后等原因,使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其后果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越来越难以适应和满足企业和社会需要。因此,加强职业技能培养,是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学习本身必须包括的、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
(二)职业技能培养是满足用人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力期望的有效路径
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这就要求管理者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的管理学、经济学知识背景,同时也需要拥有判断决策能力和管理经验,而后者往往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所欠缺的。企业所青睐的管理者应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迅速融入企业的环境,并且一专多能,对企业中各个岗位的运营流程都有一定的了解。工商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往往缺乏有效的管理技能方面的培训和锻炼,很难快速胜任企业的管理工作。
可见,开展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本科)职业技能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从事工商管理的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增强其就业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开展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是实现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工商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对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构成要素
工商管理职业技能训练的项目和标准根据我院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从知识结构要求上看,本专业学生应系统掌握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基本知识;熟悉经济学、心理学及法律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具备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方法论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能力结构要求上看,本专业学生要具有坚实的工商管理专业理论基础,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初步具备创造性地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工商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适应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相邻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能够熟练操作现代工商管理软件,使用计算机从事业务工作,尤其是要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从素质结构要求上看,本专业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效益意识和革新精神,身心健康;熟悉我国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掌握现代人际交往和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具有扎实的工商管理专业职业能力,以及初步的从事工商管理专业理论和实际管理工作研究的能力。
三、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实施办法和检测方式
(一)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实施办法
职业技能训练是在课程教学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对学生职业技能进行的综合强化训练和补充训练,重点在于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职业技能训练应与课程教学和其它实践性教学一起共同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职业技能结构。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原则上安排在课外及短学期进行,以课外辅导、课外训练、实践教学为主。学生职业技能训练采用多种检测方式。为确保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顺利实施,学院成立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工作指导小组,负责统筹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工作的计划与具体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必须获得职业技能训练和测试的相应学分方能毕业。未能获得规定学分的学生,则自动延迟毕业时间,直到取得规定的学分为止。工商管理专业的职业技能训练的总学分原则上为8学分。
为确保顺利完成训练体系中的各项训练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根据训练体系内容分在各个学期进行。
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学院安排《专业导论》、《管理学》等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课外辅导,全面负责做好专业解读工作,让学生全面了解所学习专业的基本情况、学习任务和重点、就业前景和学习要求,学习此专业应获得的相关资格证书和综合应用能力证书,引导学生做好专业学习规划,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工商管理职业道德和技能意识,开展管理决策技能训练。
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结束后的短学期,结合《职业礼仪与形象训练》、《会计学》等课程,在专业任课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人际交往中的礼仪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财务报表的技能,并着手引导学生参加相应的专业任职资格考试和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学院安排《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市场营销》等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课外辅导,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表达训练,以及市场营销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及市场营销技能。继续引导学生参加相应的专业任职资格考试和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第二学年第二学期,结合《统计学》、《经济应用文写作》、《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在专业任课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市场研究、求职技能的训练。
第三学年第一学期,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劳动经济学》、《信息检索与利用》、《人事测评理论与技术》、《服务营销技巧》等课程,在专业任课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运营管理技能(ERP)、信息检索与利用技能、市场营销技能、服务营销技能、人事测评技能的训练。
第三学年第二学期,结合《企业战略管理》、《ERP沙盘实训》、《市场调查与预测》、《工作分析与劳动定额》、《薪酬理论与绩效管理》、《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网络营销与实训》、《员工招聘与录用》、《员工培训与开发》等课程,在专业任课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管理决策技能、运营管理技能(ERP)、市场研究技能、工作分析技能、商务谈判与推销技能的训练。
第四学年第一学期,结合《运筹学》、《工商管理综合模拟实训》、《销售渠道管理》等课程,在专业任课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工商管理综合模拟实训。
(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检测方式
基本技能训练的考核方式以参加和取得相应资格证书为考核记入相应学分的依据。专业技能训练考核方式由专业任课教师根据训练内容、要求、目标完成情况,结合训练过程中学生对训练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最终完成的书面报告、口头报告、操作模拟结果给予评分。综合技能训练检测可根据综合训练项目的完成情况、见习单位的评价、参与相关活动(比赛、参与校内外活动次数等)的情况、毕业综合设计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现以人际交往技能的检测方式为例进行说明。按照训练方案进行训练后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检测:
1.职业礼仪
(1)职业化妆:学生在接受职业化妆师指导后训练一个月左右,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现场化妆后接受专业人员的检阅,评定该项成绩。
(2)礼仪操:分组进行礼仪操学习和训练,并在最后开展一次表演赛,邀请多位评委对每支参赛队伍进行成绩评定,每支参赛队伍的成绩即为所有成员的成绩。
(3)情景模拟:提供给学生10个左右的生活和工作场景,布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课外训练为主,训练结束后开展一次表演赛,由抽签决定模拟的情景,邀请多位评委对每支参赛队伍进行成绩评定,每支参赛队伍的成绩即为所有成员的成绩。
2.语言表达
(1)自我介绍(2分钟以内):学生撰写修改2分钟以内自我介绍书面材料工作结束后,提交申请分派到不同的场次进行脱稿介绍,由评委老师给出成绩。
(2)演讲(5分钟以内):提供给学生10个左右的话题,布置学生分组后在教师指导下以课外训练为主,小组成员要开展合作性学习和训练,训练结束后开展测评,由抽签决定演讲的话题,由评委老师给出成绩。
3.成绩构成
(1)总体成绩:职业礼仪和语言表达各占50%。
(2)职业礼仪成绩:女生:职业化妆占30%;礼仪操占30%;情景模拟占40%;
篇5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经济新常态
根据教育部预计,2017年全国将有795万普通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30万。而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1.43万,在毕业后的半年内能顺利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人数会达到434万。在毕业半年后还在继续寻找工作应届毕业生人数达51.59万,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的应届毕业生人数达5.46万,另有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的应届毕业生人数达16.51万,三者共计73.56万(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另一方面,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经济结构调整。高校和毕业生都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如何解决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家庭多方共同面对。作为高校方来说,所面临的外部就业环境短时间是难以改变的,那么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方面来破解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一个较好的切入点。尤其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以适应“经济新常态”结构调整的要求,而工商管理专业作为管理大类的代表具有研究的典型性。
一、本科高校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只有充分了解社会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真实需求,满足社会特别是的需要,才能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匹配。经过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状况的调研,本文从三个个方面总结了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社会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征。
1.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进入企业对口岗位类别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适合的工作岗位主要有:市场营销类:销售人员、营销助理、市场调查员、客户服务人员等;人力资源管理类:人事助理、员工招聘专员、企业内部培训专员、绩效管理专员等;行政管理类:后勤主管/总务主管、行政助理/后勤助理、行政专员、行政文员等;物流管理类:物流调度员、国际货物员等;其它:财务管理、管理储备干部、管理咨询助理等。
2.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分析
企业对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的需求主要是以实践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为主。根据对企业招聘工商管理本科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来看,企业对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求具备相关的理论水准、现代企业管理思维,更看重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毕业生的现代企业管理技能、管理技术等实践能力是企业在进行员工招聘时首要考虑的素质,企业在招聘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一年内通常不会派遣其到管理岗位,而是先在基层各岗位实习,待其了解本企业或掌握相关经验后才到选调到管理岗位任职,说明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对新招聘员工所具备的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明显加强。所以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人才如果在校期间具备相应能力的话,进入管理层的时间就会缩短。
3.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质特征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第职业素质要求是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理论联系实际的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适应性强、具有创新性的综合性管理人才。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包括其思想、品德、气质、性格、能力、知识、风度等等。一个优秀的工商管理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如下:优秀的人格品质素质。必须有高度的事业心,必须有高度的为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工作要勤奋。办事公道,不谋私利,坚持原则;职业能力素质。要想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用人能力等等。一个现代管理者,应能胜任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和日益加重的业务负担,因此,还必须具有强壮的身体、充沛的精力,以及勇于承担风险的魄力。企业在招聘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时对职业素质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
二、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存在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与企业对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的偏差
目前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是新生先学习英语、数学、思政、语文等公共课程,同时会进行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如管理学、经济法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为高年级学习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大学三、四年级则进行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的深入学习。这样的课程设置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但这样的课程设置存在一个缺陷,它忽视了大学阶段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所具备的优势和不足。经过了高考的选拔,大学生基本具备了良好的理论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应对考试的能力,大学不应该仅仅是学生们学习理论知识的平台,更应该是一个通过实践掌握知识的平台。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的话,目前国内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没有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偏差。
2.工商管理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教师应用型教学设计指导能力不足
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对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从事实践教学的专任教师的作用,有些从事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教师从事的工作任务只是所谓的“实验准备”,其被学院认定的课时工作量低,有的实践课教师被归为“非教学人员”,其工作不能计算工作量,这使许多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和能力的教师,不愿意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工商管理实践教学当中。在大部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一般由理论课教师兼任,而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因为在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工商管理相关课程教学任务,其优点是高学历,专业知识尤其是理论基础扎实,但由于缺乏在企业、公司参与工商管理方面的实际工作,因此比较缺乏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相关经验,也不太了解实验室、实训室软硬件,甚至一些工商管理实践课程的详细操作规范对于理论课老师来说也显得陌生,对学生对实践教学活动中产生的疑问不能够很好的解答。正是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强,整体实践教学水平不高,实践教学课程虽然已开设,但并不能满足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1.根据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性才的需求,有必要改革现有的工商管理教学方法,创新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手段
依据企业对工商管理毕业生素质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各种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企业对工商管理毕业生不同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具体来说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境式实验教学、沙盘模拟教学、网络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与方法,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促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不断融合以及不同教学方法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补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开发映工商管理实际问题和情境的本土案例,建立本土化工商管理教育的案例库,大力发展管理案例教学,实现工商管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形象的案例教学中理解工商管理管理的真谛和精髓。通过为学生创设虚拟的企业工商管理情境,使学生能够将工商管理知识融于工商管理活动情境之中,培养学生对工商管理实践能力养成的兴趣。建立包括案例讨论、在线实验、在线工商管理论坛等模块在内的虚拟网络教学平台,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以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应用型工商管理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2.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深厚工商管理理论知识,也具有丰富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是是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制订科学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有计划地吸纳、聘请一批富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充实工商管理教师队伍。推动工商管理专任教师到企业兼职和挂职锻炼,跟踪工商管理实践的前沿,促进工商管理理论教学和实践的良性互动,通过项目合作和挂职锻炼相结合等方式,不断提高和丰富工商管理专任任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
四、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管理专业需要培养出理论扎实、实践过硬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才能适应适应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对应用型工商管理毕业生的需求,这对工商管理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教学必须根据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规律,针对学生、针对企业、针对实践,从师资、实验室建设、校外实践以及课堂教学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培养出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才能够得到社会和企业认可。本文中总结了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的新特点,高校只有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结合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进行创新,注重专业特色的凝练、明确专业定位,才能培养出具有就业竞争力的应用型工商管理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利,陆毅华,李养良,都学飞.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轻工科技,2017,(02):160-161.
[2]苗大威.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中国商论,2016,(28):188-189.
[3]孙理军,王开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转型升级[J].当代经济,2015,(31):126-127.
[4]黄雷,叶勇,李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2,(04):76-78.
篇6
关键词:可雇佣能力 工商管理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190-02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工商企业管理人才需求仍存较大缺口,同时对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水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特征和课程设置,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与市场更贴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可雇佣能力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把握高层次人力资源就业的特点和规律,也能够为其他专业学生人力资源问题研究提供理论分析框架。本文以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为出发点,结合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方式和培养过程,尝试建立多维度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力图使学生能够更贴切市场的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可雇佣能力,同时帮助学校提升学校的就业质量。
一、建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作为特定知识和技能的所有者,是未来企业优质人力资源的后备力量,也是未来企业价值的重要创造要素。但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国际市场竞争国内化,为实现企业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就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可雇佣能力,并致力于打造一支能征善战、远见卓识、门类齐全和实力雄厚的精英团队。但就现实来看,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还不能够很好地同市场需求相吻合,其可雇佣能力还有待探索。特别是在当下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时代,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也需要管理自己的职业路径, 因为职业发展是所有企业员工工作的期望,职业发展意味着员工能沿着组织层级阶梯的晋升而获得内心的成就感,或者能跨越组织间流动而获得的自我价值感。而职业发展须具备明确工作动机、信念、价值观、态度,具备相关的职业可雇佣能力、技能、专长,掌握适当的社会网络、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本。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要保持自己在将来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可雇佣能力,强化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影响力、创造力、亲和力、穿透力、执行力、学习力、企划力和控制力。从本质来看就是不断提升自身的可雇佣力,只有这样,才能直面挑战,科学发展。因此,如何站在可雇佣能力的角度,来建构一个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需要的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就成为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效果的重要工具之一。建构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归宿就是能够充分揭示导致高可雇佣能力所必需具有的可雇佣能力要求,其作用在于它可以用行为方式,来定义和描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为完成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品质和工作能力。可以让我们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定义和相应层次的具体行为的描述,确定可雇佣能力的组合和完成特定工作所要求的熟练程度。
本研究通过访谈法、调查法和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来总结和搜集具体指标,以可雇佣能力为侧重点进行探讨,设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以达到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提升可雇佣能力的努力进行评估。
根据上述方法构建的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在表1的基础上,构造判断矩阵,得出指标权重。在模型中,每个因素对整个Y构的价值或者说重要程度都存在着差异。因此,需要采用比较法来构造判断矩阵,并通过矩阵运算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如表2所示。
根据表2,据此类推,可得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权重表,如表3所示。
根据表3中的权重结果可知,就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可雇佣能力组成要素而言,业务能力是最重要的,其权重达到 0.3095,之后是个性品质(0.3040)和社会资本(0.2803),最后是组织与发展(0.1062)。从具体二级指标中发现,学生的专业知识、应变能力、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风险意识、团队管理与合作、人际关系、行业和区域背景等都是组成可雇佣能力要素中较为重要的部分。
三、结语
由上可知,建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就学生自身而言有利于提早认知职业发展的构成要素,对其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具有积极的影响;对学校而言,有利于学校优化培养方案,培养更多能够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具有较强可雇佣能力的学生;对社会而言,拥有较强的可雇佣能力可以减少就业或者择业的困难,有利于当下就业择业难问题的解决。当然,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可雇佣能力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特别是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可雇佣能力提升,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与全力配合来实现。
[课题项目:1.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度科研课题“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问题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LXC-01);2.惠州市2016年人才工作课题研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人才评价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RC16011)]
参考文献:
[1] 陈广,张好徽.大学生可雇佣性的培养与开发探析[J].文教资料,2015(21)
[2] 袁庆宏,王春艳,陈琳.基于职业生涯成功的大学生可雇佣性养成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
[3] 田双喜,田艳媚.以可雇佣性为导向的高校就业指导实践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S1)
[4] 苏文平等,构建中国大学生可雇佣能力开发模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5] 孙俊华,汪霞.大学毕业生的可雇佣性研究:分析视角、构成维度和测量方法[J].全球教育展望,2010(08)
[6] 宋国学.基于可雇佣性视角的大学生职业能力结构及其维度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12)
[7] 宋国学,谢晋宇.可雇佣性教育模式:理论述评与实践应用[J].比较教育研究,2006(02)
(作者单位: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惠州 516000)
篇7
关键词: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双轨制;教学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门覆盖领域广、实践性强的专业,为企业培养了大量应用型人才。但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很大的就业压力。基于此,本文对高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相应的调查结果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提升工商管理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研究设计
1.问卷设计和发放。本次研究分别设置在校生问卷、企业及毕业生问卷,分别对在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企业以及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了解工商管理专业在校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认识程度和对该专业的一些感受,同时了解实际工作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要求,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调查。问卷调查主要以湖南省高校为主,另对江西省、广东省、黑龙江省、四川省、湖北省的部分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了调研。两种类型问卷的调研时间均为一个月,其中在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发放了500份,有效回收463份,回收率92.6%;对企业及工商管理毕业生问卷发放了200份,有效回收185份,回收率92.5%。
2.个案追踪调查。研究选择了20位工商管理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和访谈。通过与在校生及毕业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更好地了解了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一些认识和看法,进一步论证结论。
二、高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问题调研
根据在校生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52%的人认为更多的校企合作是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良好途径,这也说明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是明显不足的。根据企业及毕业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招聘时,92.86%的用人单位是看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经验。从这两个最突出的问题来看,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提高。同时,在校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缺乏清晰的认识,在被调查的在校生中只有2.5%的人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很清楚。对专业定位的不清晰也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短板。调研中,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表现得较为突出。
1.教学重“量”而不重“质”。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知识面涵盖非常广的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种类多,覆盖面广,既包括《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管理类核心课程,又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等经济类课程,还涉及到法律、房地产等方面的知识。由于开设的课程太多,导致每一门蜻蜓点水,求广不求精,重“量”不重“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模糊,从而影响了他们对未来的就业进行合理的规划。
2.理论与实践学习不对称。工商管理专业生源大部分来自文科,专业的实践性不如理工科类专业强,平常的理论学习不能及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巩固,导致部分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实用性产生质疑,从而会产生“学习无用论”的想法,降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质量。
3.校企合作的缺失。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的是现代公司的治理,而大部分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缺乏与企业的沟通交流,不能紧跟企业的需求来定向培养人才,老师讲课所引用的案例多是一些像华为、谷歌这样的公司案例,这些案例虽然典型,但教师和学生都缺乏切身的体会,无法获得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
4.学生应用能力较差。实践教育的不足使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倾向于思考问题而不是动手去解决问题,这往往导致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因为应用能力较差而遭到企业的拒绝。根据对企业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企业对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应用能力是不太满意的,其中只有2.22%的企业人士认为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应用能力很强,81.11%的企业人士认为应用能力较差或很差。
5.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工商管理毕业的学生相比于其他专业性较强的同龄人相比是处于弱势的,他们往往在大的局势和整理掌控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但是这并不适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根据对企业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现在的企业对众多高校工商管理毕业生的综合实力是存在质疑甚至是不满的。调查结果显示,其中只有2.6%的企业人士认为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强,81.25%的企业人士认为其核心竞争力弱甚至是差。
三、高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高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提升需要从政府、学校和学生3个方位来解决。
1.政府鼓励“双轨制”教学。虽然目前几乎所有专业都要求学年实习,但是很多情况下短短一两周的实习只能让学生走马观花。政府作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应当充分发挥其过渡作用。政府可以借鉴德国的做法,大力推广“双轨制”教学,即本科生在完成必修的基础课程之后,不想继续从事科研的学生可以将一半的学习时间放在企业实习中完成。诚然,德国的“双轨制”教学在许多国家和理工科专业中实施并不成功,因为部分专业需要扎实且深厚的理论功底,而这些理论只能在学校集中学习,但是这项制度非常适合对实践要求高的工商管理专业。“双轨制”教学还存在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企业对于实习生的接受程度。中国企业不同于德国企业,更倾向于接受培养完善的学生,而不乐意花费成本进行过多的员工培训。针对这一点,政府可以发挥自身的调控作用,对于接受“双轨制”学生的企业进行一定的补贴,比如减免税收等,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双赢合作。
2.学校提供全方位培养。学校作为学生教育培养的主要阵地,对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起主导作用。(1)专业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灵活的课程设置是解决课程僵化的最主要的措施。“灵活”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要建立灵活的选课系统,第二是要制定灵活的考核制度。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尽早走上职场、积累经验也是他们本科学习的主要目标之一。适逢教育部同意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高校应当以“学分制”作为学位授予的衡量标准,在规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分后,让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在学校的相关制度下自主选择每学期课程。(2)实践能力培养。由于工商管理课程实践性较强,适用于理论考核的考试制度并不能完全考察学生的知识或技能的程度。课程的考试方式往往决定了老师的授课目的,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多的教师为了保证考试内容的传授,而弱化甚至削减所谓“超纲”知识。而学生也会尽量迎合考试框架以期得到更高的分数。由于团队协作能力对于工商管理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此部分课程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考核。即根据小组作业的情况评判整个组的分数,而不是以学生个体作为评判对象。这样做,一方面减少了老师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小组内产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提高考核制度的可行性。(3)语言水平提高。为了解决毕业生在工作中的“沟通”问题,高校应当制定课程或者举办活动,多方面提高工商管理本科生的语言水平。语言水平的提高,不光是指学习英语甚至是第三外语,更多的是中文母语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学校应当提供更多沟通和写作课程的选择,另一方面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要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比如布置更多的小论文作业或者提供更多课堂展示的机会等等。第三,学校的团学会要组织更多的课外活动和竞赛,如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
3.学生自主提高软实力。(1)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念。根据调查,在工商管理大四学生中,有66%的受访者都准备去北上广深以及其他省会城市工作。以湖南某高校商学院而言,学院与湖南联通合作建立的“联通班”(即大四湖南籍学生毕业前数月开始进通实习,毕业之后回原籍的联通分公司工作)。在大四学年开始之初鲜有问津,大部分人都不愿意毕业后回到家乡小城市甚至小县城工作。但是有趣的是,在大四准毕业生经历了大半年找工作和实习的磨炼之后,“联通班”却成了公认的好机会,很多湖南籍学生后悔莫及。究其根源,是因为很多学生的就业观存在问题,他们坚持认为去大城市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小城市拥有更多尚未开发的市场和较小的行业竞争。同样,中小型企业因为发展的需要也可能更加珍惜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与其挤破头去大城市蜗居,不如改变观念,在经济形势较好的中小城市、中小企业谋得一职。这样的就业观念,也是提升就业竞争力的一种好的方法。(2)制定完整连续的职业规划。由于工商管理专业面广,可以进入的行业多,导致很多学生产生“选择困难症”,出现所谓的“迷茫”。很多在校学生都有目标,但更多时候这个“目标”只是“憧憬”,因为没有下层建筑去支撑。我们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制定职业规划时应当采用“目标导向性”规划,由总体目标向下分化,最终得到短期目标。另外,目标不宜过细,在计划实施的同时要定期自我检查,自我反馈并及时调整。(3)参加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本次调查中,76%的工商管理在校生表示参与过至少一次校外实习或者兼职活动。但是80%的实践行业和职位都是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耗时长的工作,比如“外卖员”、“发单员”,很少有人对自己从事的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和思考。90%的工商管理在校生表示,参加兼职更多是为了得到零花钱。
因此,从总体上看,大学期间的实习和兼职对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影响有限。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更应当明白“机会成本”的概念,只有选择了合适的实习并从中收获经验和知识,才能有效降低机会成本。因此实习应当遵循职业规划,有的放矢地寻找对口的、规范的企业,尽量保持与企业的长期实习关系(如3个月以上),尽量完整地参与企业业务流程。在没有找到合适的实习岗位时也不要滥竽充数,宁可花时间学习专业技能,也不要将时间浪费在简单的重复操作上。
参考文献:
[1]刘中艳,罗琼.行业需求视角下工商管理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6):94-96.
[2]张婧群.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探析———以“双困”大学生为例[J].经济问题,2016(11):75-78.
篇8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正式颁布,这也是我国在本世纪首个涉及教育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对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都将起到决定性作用。该《纲要》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的教育改革工作重点和指导方针,对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优化教育结构、培养新型人才等工作都做出了具体规定。
一、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能力不足,违背专业初衷
二十年前国内引入工商管理专业,目的是为了通过高等教育为我国的企业培养出一批具有创业创新能力和思维的毕业生,补充到市场经济的竞争里。但是多年来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一直围绕理论,开设了一系列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在大学生涯的前三年只是在课堂中对着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学习。大学四年级一般会有少部分的实习课程,但由于课时过少,或是学生已经着手找工作,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高校工商管理教育往往忽视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和意识,实践得不到有效锻炼,导致理论知识无法有效转化为技能。
(二)校企合作培养机制不健全
西方国家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已经十分成熟,高校通过与政府和企业进行合作,以创业教育和自主就业能力为培养主线,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培养机制。如在英国的一些高校,会安排企业入校合作,根据学生各自特点来进行培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工商管理学科的教育是综合性的、社会性的,而该专业的创业教育则要求学校不仅能以课本知识建立,还需从实践教学进行完善。这一方面要求学校聘请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演讲,激发学生的创业思维;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和政府部门建立联系,寻求对创业教育的资金支持。很显然,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还没有形成高校、企业和政府三方多层次立体化合作的机制。
(三)校园创业氛围不浓
我国高校还没有形成创业的氛围环境,多数毕业生在择业时的首选仍是职业生涯稳定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这样的氛围不利于创业教育的发展。工商管理专业本应该是创业教育中最为中坚的力量,如果没有这种勇于冒险的精神,而一味循规蹈矩,必然导致该专业的学生缺乏创业斗志。文化是一种思维惯性,具有隐性的社会力量,能够影响主体的行动。由于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缺乏创新和创业的探索冒险精神,这必将影响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四)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毕业生素质有待提高
改革开放近40年,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由于客观原因,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理论仍然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不能与时俱进。受教育水平影响,毕业生素质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偏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尽管最近几年在观念上有所转变,但由于国家对该专业的政策干预,使得各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区别不大,培养模式同质化,无法突出各自特色。这种“流水线”上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必然无法适应市场的多样化人才需要。笔者通过对用人单位调研,得到结果,详见表1。
二、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及规律认识
(一)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
创业型人才培养强调学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一种全新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在这种培养理念下,不仅要转让技术、创造知识,还要直接参与并支持创业活动。当下,我国高校学生毕业的主要流向仍然是以就业为主,创业思维和理念还未广泛形成,这加大了就业的难度,也严重阻碍了就业水平的提升,更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为大背景的大学生就业就要突破传统就业渠道,强调创新教育、创业发展,工商管理中的企业管理方向自然对应从事务性管理过渡到创业型管理中。现代工商管理教育更加强调创业思维的形成,启发学生以创业促就业,实现高就业水平。
(二)创业型人才培养规律认识
创业是寻找机会、发现机会、利用机会的过程,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无时不充斥着机会和挑战。创业者不仅需要勇气和智慧,更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把握机会的技能。第一,强化实践能力。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应用性强,重实践和操作,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较高。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活动最直接是在学校的各种仿真实验室完成,同时更应到与实际企业中锻炼,接触一线企业的管理实务工作,才有可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做到重理论强实践。第二,提升创业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最终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增加其就业机会,以创业促就业,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必须突出其在创新的同时,加强知识技能的就业成果转换,加速原创性思维的经济成果转化,实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第三,内化竞争观念。工商管理专业的创业型人才也必须将市场竞争观念不断内化,通过树立市场导向型的理念,实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特点开设课程
工商管理专业具有基础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特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也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具有时代特征。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性体现在作为一级学科存在,它为企业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专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理论性体现在,学生首先从理论角度对管理理论有了间接的认识,通过大学期间的理论课程学习能够掌握管理类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应用型主要体现在通过课堂讨论、实验室仿真训练和企业现场实习,能够从更深层次去本质地把握管理,从而认识企业,做出正确决策和战略选择,处理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根据基础性特点,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开设会计学、财务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等课程;根据理论性特点,应该开设管理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等课程;根据应用型特点,应该开设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课程,更应该引入创业管理、企业仿真实验室模拟和校外基地企业的实习。
(二)课程体系建设突出能力培养
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一定要突出能力培养,尤其是创业创新能力的养成。该专业的新课程要在理论和技术之间寻求更加偏向技术方面的平衡,既能够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又能锻炼出应用实践强的毕业生,使学生兼备多种竞争能力。课程体系应该由基础性向应用性“进阶式”转变,并且能够通过“创业课程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第二课堂的引导和教育,激发学生创业创新兴趣。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应重点培养其兴趣养成,二年级重点传授其常规管理知识和能力,三年级重点培养其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四年级则主要完成其在实习企业的创新管理能力的运用和实践,采取“类3+1”教学模式。
(三)市场实践需求决定实用性培养模式
实用性培养模式要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理论教学、实践应用、教师指导”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特点,提出实践应用教学的“七项全能”,将创业创新教育的原则,运用到实践教学的应用中,使其落在实处。实用性重在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师生互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培养模式,鼓励创造,提升综合素质,循序渐进培养的教育理念。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加入教师的科研,尤其是一些横向课题的研究中,培养和锻炼正确先进的管理理念:教师也可以根据需要加入学生的创业竞赛中,给与指导,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实现研究成果社会化、创业化,为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篇9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就业能力;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41
1工商管理类专业及其就业能力概念的界定
1.1专业界定
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性文件之一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工商管理类专业划分为: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和资产评估物业管理共八个专业。本文基于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工程学院和江苏师范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际设置情况,选择了三大高校交叉最多的,即: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五个专业作为研究主体。
1.2就业能力概念
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是指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实践及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实现就业目标、满足社会需要、熟练应用本专业技能,并能持续学习的能力集合。本文,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涵盖就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专业前沿知识,专业技能,人文社科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和就业素质(包括事业心、责任心,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组织管理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与创业创新能力)两方面。
2工商管理类本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证分析
2.1问卷发放与回收
调查问卷共发放300份,剔除了无效问卷,包括不完全回答问卷、明显错误答案问卷、由于被访问人缺乏兴趣而做的搪塞回答问卷,回收有效问卷达276份,有效回收率为92%。其中,中国矿业大学有效问卷103份,有效回收率37.31%,徐州工程学院有效问卷90份,有效回收率32.60%,江苏师范大学有效问卷83份,有效回收率30.07%。
2.2调查结果的分析
调查问卷主要从就业基本情况、就业质量评价、对自身就业能力与知识的评价和对母校教学及就业工作的评价四个方面分析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就业基本情况来看,多数学生目前的就业状况是受雇全职工作,工作类型为商业和服务人员且多为中小企业,就业地点多集中于北上广等发达地区。其对自身的就业质量评价多为“比较满意”,且倾向于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度高的行业。对母校教学及就业工作的评价总体上也是“比较满意”,主要欠缺在于同毕业生的沟通和个别咨询指导不够。下面,我们重点对就业知识与素质进行分析。
从表1可看出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等就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大都集中在4分,其次是3分,说明其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相对比较扎实。
而对专业前沿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掌握的评价在3分的占大多数,由此可知:大学生对专业前沿知识掌握一般,但专业前沿知识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各种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使其对专业基础知识有更深的了解,能够更理智的选择以后的学习研究以及工作方向,因而学好专业前沿知识对提升就业能力至关重要。
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运用熟练程度的一种能力,是影响到大学生就业的首要因素。而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人对其掌握程度仅3分,大学生在专业技能的掌握上还远远不够。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自己的事业心、责任心,独立工作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大多数持“较强”的观点,达到“强”程度的比例微乎其微,可见工商管理类本科大学生的这些能力素质有待提高。然而,令人可喜的是,被调查者在事业心、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精神上,持有“强”和“较强”观点的人数比例占大多数,说明大学生还是肯吃苦的,并且有一定的事业心、责任心。此次调查虽然没有结合系统的企业视角,评价可能有失偏颇,但作为此次调查主体,站在大学生视角下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3就业能力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工商管理类本科大学生在就业能力中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前沿知识掌握不达标。学科技术高速发展,知识更新、淘汰迅速,工商管理类又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型学科,大学生如果不能掌握其专业前沿知识,在职业道路上无法长远发展。
(2)专业技能不够。专业技能在工商管理类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和个体发展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通过对用人单位访谈发现,工商管理类大学生不能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表现在无法适应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技能要求上。
(3)团队合作精神薄弱。所谓团队合作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团队合作能力层面,企业最为看重的是大学毕业生的责任感,是否有为团队服务与奉献的意识。根据调查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过于拘泥责任归属,缺乏团队服务与奉献精神。这使得他们不善于解决团队内的冲突和处理人际关系,也不能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这成为工商管理类大学生走向成功的绊脚石。
(4)组织管理能力不强。组织管理能力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把各种力量合理地组织和有效地协调起来的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素质等基础条件的外在综合表现。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访谈调查发现,很多工商管理类大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公司布置的任务,过于依赖他人指导。之所以企业青睐工商管理类大学生中的党员和学生干部,看中的就是其组织管理能力强。
(5)实际动手能力欠缺。实际动手能力就是实际工作能力即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中,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利用所学理论为生产服务。实际动手能力欠缺是现在许多大学生在工作中的通病,根源在于其在大学生活中缺乏实践操作。
(6)创业创新能力不足。创业创新能力一直被高校老师,用人单位及国家所看重,但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大学生仍存在着创业创新能力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不强,创业创新素质和技能不足等。究其原因,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缺失和传统就业观念的羁绊使得大学生缺乏基本的创业创新意识和创业创新信心。
3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这些不足,本文给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应解决措施,为工商管理类高校寻求适合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1)优化课程模式,扩充专业前沿知识。高校要优化课程模式设置,在教学内容上考虑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前沿性,还可以定期邀请业界精英人士或有相当资历的教授来学校进行讲座。如:请高校有关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院院长、当地知名企业高层(徐州有徐工集团、维维集团等)来校开展讲座,他们丰富的阅历和渊博的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所学专业的兴趣,更多地了解相关行业的发展,以此加强其对本专业前沿知识的学习。
(2)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增加模拟实验教学。学校管理层,一方面应继续推进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更应该加强工商管理模拟实验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对模拟公司的管理决策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为提升其专业技能做好高校管理工作。
(3)开展专业素质拓展活动,建立小组合作考核模式。学校应积极开展相关专业素质拓展活动,从而加强小组成员间专业知识的沟通与互动,并把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在期末考核时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以此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提升学生“主人翁”意识。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不要过分强调管理的一致性即以辅导员为代表的管理人员的行政化训导管理,而应当把焦点放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另一方面,提升工商管理类本科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积极鼓励其主动参加学生会、社团等校园组织,把握当“官”的机会,开放思想,积极组织校园活动,如组织排球赛、举办节日晚会,或寝舍之间友谊竞赛活动等等,参与到活动策划、组织、总结的全过程,锻炼个人的组织管理能力。
篇10
1、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现状
现阶段,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对各种管理基础学科均有涉猎,却无法保证在各个学科方向深入学习。在国内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公共基础课占四年制本科总学时的比重约为51.8%,学科基础课占24.8%,而专业课的比例仅为23.4%。公共基础课比例过大,远远超过学生的期望;能够满足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课程安排又太少,无法满足未来的职业需要。过于宽泛的知识面降低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使他们既没有掌握专业业务操作技能,也没有学会灵活使用各种专业管理工具,欠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应有的职业技能,导致在工作时没有竞争优势。由于我国高校的教育体制一直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徘徊,学生习惯了课堂听讲记笔记、课后背诵的传统模式,不习惯实践,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偏弱。而如今的用人单位在考察毕业生的就业素质时,非常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尤其是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据调查显示,48.6%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认为求职时困扰他们的首要因素是缺乏实践经验,在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教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2、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是以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主。为了适应未来的就业环境,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需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积极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体验式”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产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ERP沙盘模拟教学是实践课程改革的首选
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操作性决定了本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分析或是案例分析阶段,学生必须具备实践技能。由于学生不能直接到真实企业中进行管理角色的体验,学生管理能力的提升就有赖于虚拟企业运营这种较为成熟的做法,而ERP沙盘模拟对抗则可以解决。ERP沙盘模拟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理论与案例教学模式的延伸,ERP沙盘模拟课程教学内容仿真,把企业真实的工作内容与工作场景完全放到课堂上,对企业整体运营进行模拟,包括企业环境、职能岗位、企业流程。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ERP沙盘模拟课程教学将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具体化为相应的经营规则,参与模拟的多家企业是同一行业中的竞争对手,每家企业都必须按照规则展开经营包括经营战略的制定、广告投入、市场调查与拓展、产品研发、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仓库管理、财务管理等模拟活动。每家企业由5名学生负责经营,每个学生分别担任企业的总经理、财务总监、销售总监和采购总监等。其中总经理主要负责整个企业的战略制定,协调各部门的问题并在必要时做出决策;财务总监负责资金的筹集、资金使用预算、资金筹集等并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以及现金流量管理;销售总监负责市场销售,参加企业的订货会议、销售订单并保证按期交货、市场的开拓;生产总监负责产品生产过程,安排生产并变更生产线;采购总监负责材料的采购、检验、入库等。
由学生亲自操作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及其协同,同时企业的资金使用、生产设备、库存状况等各种企业资源都通过沙盘的盘面清晰直观的显示出来。在连续经营的6—8个会计年度中,面对其他企业的激烈竞争,根据市场需求预测和竞争对手的动向,决定公司的产品、市场、销售、融资、生产方面的长期、中期、短期策略,使用年度会计报表结算经营结果,最后讨论制定改进与发展方案。
4、ERP沙盘模拟教学作为实践课程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