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方法论范文

时间:2023-08-11 17:38: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管理方法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知识管理方法论

篇1

【关键词】房屋建筑;建筑勘察设计;施工监理

随着建筑工程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不断进步,以及我国房地产事业的迅猛发展,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愈加受到社会、媒体等多方面的关注。尽管,国家政策,建筑单位监管等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有一定的保障,但是质量问题依然层出不穷。为了进一步提高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和谐发展,切实保障国民住房的安全与舒适,必须在研究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基础上,总结质量管理改善的有效方法。

1 我国房屋建筑工程存在的问题

1.1 房屋质量问题

住房质量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房屋建筑结构、建材、装修等问题要求越来越细致化。据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数据统计,我国近年来在房屋质量上存在有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多个方面:在地面,前面,屋顶等处的裂缝问题;洗手间,厨房,地面等用水地方的水渗漏问题;采光不足问题;楼房通道过窄,消防设施不合理等问题;电梯运行不正常,电梯内通讯信号不良,夜间电梯房电灯不亮问题;室外道路、照明、井盖、雨水管道、下水管道等公共设施损坏;建筑工程主体和装演中使用劣质建材;供水供暖煤气管道或设施堵塞或漏水、漏气;房间不隔声;门窗质量差,密封不严,雨雪天气漏水;电气线路漏电或者不通等[1]。

1.2 建设勘察设计问题

建设单位在建设中不按照法定建设程序建设,而且在出现重大变更问题时,不严格按照要求重新申报相关设计文件资料。在勘察设计过程中,不按照设计规范执行,对实际问题分析不正确,虽然问题比较少,但造成后果很严重,而且对勘察设计文件提供的资料不详实,套话空话多等,这些都是房屋建筑质量问题存在的前期隐患。

1.3 施工监理问题

许多施工及监理单位不具备施工监理资格,有的属于僭越施工,比如本来只能建筑低级别房屋的单位却因公关关系及利益等获得高级别建筑施工的资格与权利。对于一些较小的施工单位,施工质量上存在不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混乱,混凝土质量不过关就实施施工,钢筋质量不能满足规范要求[2]。监理单位存在恶性竞争,监理费用较低,人身安全保护设施不合格,存在安全隐患。除开施工监理单位本身,其工作人员素质也存在素质较低、技术不硬、职业态度不端等问题,许多从业人员并不具备上岗职业资格。

2 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不仅会受到社会环境、国家政策、市场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影响,而且还与产业环境密切相关,也离不开建筑单位主体的自身因素。房屋建筑的产业环境与社会的发展节奏不一致,导致了房屋建筑工程中出现了一系列质量问题,房屋建筑行业竞争不规范,暗箱操作等时有发生,政府监管不力,建筑单位过分注重经济效益,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降低了建材的质量,出现劣质工程。工程相关人员专业技术不过关,职业素养低下,有些为了个人利益拿取回款,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房屋建筑质量不佳。因此,政府及政策如何引导建筑工程,建筑单位如何贯彻实施操作的规范化,技术人员素质如何提高,都是影响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由于房屋建筑工程关系复杂,涉及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多方面主体[3],必须针对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找出可行的质量管理方法。

2.1 加强对房屋建筑各方主体的监督管理

第一,加强建设单位及其人员管理工作。首先,确保建设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具备从业资格及专业资历,具备工程建设的管理经验或素质,具备建设所需的专业技术水平,有足够的能力管理、组织和验收建设项目。建设单位要按照建设施工标准,依据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查,综合控制施工质量问题,保证建设项目的施工水平。

第二,加强施工单位及其人员管理工作。施工单位是房屋建筑工程主体的实施者,直接关系到房屋的质量。首先,确保施工单位具备相关施工资格,施工单位从业人员具备从业资格证,严格考核施工单位的资质及其施工管理水平的一致性。

第三,加强监理单位及其人员管理工作。作为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责任方,监理单位及其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了房屋建筑的质量。监理单位要体现专业化,考察筛选具备高资质、高专业素养人员队伍、监理工作人员搭配合理的监理单位从事房屋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

2.2 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作用

房屋建筑工程,任务繁重,涉及项目众多,质量监控与管理工作仅仅靠建设、施工与监理各方是不够的。为了实现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合法化、权威化,离不开政府的监督、管理甚至出现纠纷及问题时的调解。从我国目前房屋建筑工程的管理现状来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建筑主体在作业不够规范化,有些建筑工程操作的合法性也存在问题。同时,对于一些私人性质的建筑单位,缺乏对建筑程序、管理方法、质量验收正式程序的了解,专业化水平较低,这对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及验收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有些施工单位,其从业人员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却依然在施工现场做施工工作,等等这些问题都体现了房屋建筑工程中的一些不规范和不合理性。因此,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关键机构,需要对房屋建筑工程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坚决查处不具备房屋建筑资格的单位,坚决制裁手续不齐全而违法施工的建筑单位。除了查出制裁,笔者以为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对房屋建筑工程各单位主体的积极引导工作,使房屋建筑工程科学化,切实保障房屋建筑质量。

2.3 提高房屋建筑工程人员的技术及素质

人是一切行动的核心主体,在房屋建筑领域,必须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做好相关人员专业培训工作,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也就从根本上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房屋建筑工程的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的培训和提升,各单位主体要提高企业内部环境,完善项目经理队伍管理。从而使企业和项目部形成核力,凝聚整体团队力量,使项目质量管理提高一个档次[4];要采取各种培训方式,使相关人员对建筑工程技术基础、操作规程、法律法规的接受达到要求,实现房屋建筑单位人员班子的专业化。尤其是近些年来,伴随着建筑行业的高速进步,施工队伍也逐渐壮大,大量未经专业培训的农民工进入建筑业,导致施工队伍整体素质下降[5]。因此,提供施工队伍的素质势在必行。提高相关人员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有了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员,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

2.4 合理选用建筑材料确保房屋质量

房屋本身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建筑材料档次低劣甚至不合格。在房屋建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根据预算,尽量选择性能优良的建材,保证不出现房屋裂缝、漏水、电梯故障等等一系列问题。而且,随着建筑材料工艺的不断进步,新型的建筑材料也不断涌现,这些建筑材料在质优价廉,性价比越来越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 结束语

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需要建筑设计、施工、监理、政府等多方面的配合,需要各主体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为提高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群策群力,找到科学的方法,并严格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1]姜雪梅.试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J]. 工程技术,2007 年第 15 期

[2]侯学良等.中国住宅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循证管理方法及其实证研究(1)----质量问题的群因素分析[J].土木建筑工程学报,2008 (7)

[3]杨继瑞.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问题探源与对策(上)[J]. 城市开发, 1996, (05) .

篇2

摘 要 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组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质量是保证内部审计发挥其功能的根本、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本文从如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角度,对企业内部审计相关因素与环节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完善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相关对策,以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

关键词 内部审计 质量管理 方法

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组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确保内部审计发挥其职能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程序,对审计决策与管理水平、审计技术方法、审计人员的素质等实施监督与控制,以确保审计人员按既定的审计计划执行审计程序,实现项目审计目标,本文从如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角度,对企业内部审计相关因素与环节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完善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相关对策,以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

一、影响我国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内部审计法规体系不健全

法律法规不甚健全是导致内部审计制度不够完善、 内部审计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众所周知, 经济社会中的各种行为主要是靠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来规范和制约的,内部审计工作也不例外。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的健全完善不但能使内部审计工作有章可循、得以规范,且可使内部审计人员避险有据、保护自己。

(二)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不到位

审计项目质量管理是发挥内审职能、提高审计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为保证内部审计质量, 内审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但是, 目前部分内审机构的审计计划缺少立项依据, 带有一定随意性,项目实施过程中质量控制不到位, 存在审计方案缺少复核、授权, 现场查证过程缺少督导, 工作底稿描述不完整、不清楚, 查证不深入、不彻底, 报告定性不准确、客观, 审计建议不具操作性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审计项目质量。

(三)审计技术、手段的局限性影响了审计质量

随着组织经营范围不断拓展, 业务规模迅速扩大, 内审工作的内涵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一是审计工作重心由合规性审计为主逐步向监督、评价、建设并重职能转变;二是实施全面审计控制,审计防线由过去的事后监督转向事前防范、事中控制。此外,信息化在组织内部经营管理中得到大量运用,使得传统的手工查账式审计方法、技术已不能适用组织的业务变化,不适当的审计技术方法势必影响审计质量。

(四)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及风险意识

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以及业务素质,也是影响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个别审计人员甚至审计组主审的综合素质、经验、知识结构往往与项目的审计目标不相匹配,导致审计项目质量不高;另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对于发现的问题和疑点没有采取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合理的方法进行职业判断,没有完全遵守专业标准和职业道德要求,因而导致了审计风险的产生,影响了审计质量。

二、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一) 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是提高审计质量管理的关键,完善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规范体系、质量控制准则,使得内部审计工作的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内部审计人员认真执行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规范、准则,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做到依法审计、依章审计,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制度不仅可以有效规避审计风险,而且有利于内部审计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审计项目质量管理

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应当贯穿整个审计过程,审计项目立项要有合理的依据,充分考虑审计项目的风险性、紧迫性、效益型以及审计人员的数量、知识结构、主业技术能力等,同时项目的确立必须通过批准程序;编制详细、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的审计方案;审计实施过程中应当与被审单位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以确立审计重点、获得被审单位的配合与支持,同时审计过程中应当取得全面、充分、完整、有力的审计证据;最后审计报告中对问题的阐述要事实清楚,证据要全面、有力, 审计报告中所引用的法律法规依据要相关可靠。

(三)改进内部审计方法

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往往是事后审计,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应更新审计思维,将内部审计工作重心从以往的财务审计转向风险审计、经营审计上来,更加重视对经济和管理的过程审计工作,让审计参与企业的经营,使内部审计更多地关注风险和事前控制,使管理层决策更科学合理。同时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规范信息化下的内部审计工作,加大对内审部门硬软件的投入力度,积极引进高性能、适应性强的审计软件,合理配置网络系统资源,并及时调整或更新审计软件功能,实现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共享,以便强化内部控制,提高审计质量。

(四)以人为本,提高人员素质,风险意识

要确保审计的高质量、低风险,人的因素是根本。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一要能自觉地遵守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二要有良好的与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要采用多种方式调整内部审计人员结构,实现复合型结构,以适应审计工作的新发展。四是审计人员要树立较强的风险意识。在审计工作中, 内部审计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 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性, 严格执行审计程序, 并通过分析判断, 准确识别审计风险, 制订防范风险的措施。

(五)监督机制

内部审计业务的监督机制要求内部审计机构既要对内部审计的各项业务或工作进行自我监督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也要接受来自其他各个方面对内部审计业务的监督检查,以便更全面、更彻底的发现和纠正内部审计中的各种问题。

总之,企业只有从以上各面去完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 才能有效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实现内部审计目标, 提升内部审计价值, 促进企业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内部。

参考文献:

[1]李凤鸣.全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讨情况综述.中国内部审计.2004(10):7- 8.

篇3

关键词:落叶松;种植;苗期管理方法

1种植方法

1.1整地

通常选用水平沟、穴状和鱼鳞坑整地。在杂草较少的弃耕地、新采伐迹地,较稀灌木的立地条件上,运用穴状整地,规格为40cm×40cm×30cm;老采伐迹地、荒山,杂草和灌木较密的立地条件上,可采用水平沟整地,规格为沟长70~100cm,宽40~50cm,深为30~40cm,或先进行割灌后再整地,鱼鳞坑整地规格为50cm×50cm×40cm。

1.2种植密度

用2年生的1-2级合格苗造林,在立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种植,种植密度以每公顷2500株最佳,采用2×2m的株行距或采用1.6×2.5m的株行距均可;在立地条件良好的地块上种植,种植密度以每公顷1600~1700株最佳,株行距2×3m。

1.3施肥

1.3.1施肥对树高的影响。施肥当年对树高生长的影响与地径一样,虽有一定推动作用,但与对照相比还没达到明显水平。施肥第2年起,施肥对高生长有显著推动作用。从施肥效应看,肥效对树高生长、地径的影响在当年尚无明显不同。从第2年开始至第4年效果显著,与对照相比达到极明显或明显不同。

1.3.2施肥对冠幅生长的影响。施肥当年对冠幅生长量的影响达到明显水平。施肥后第2年起的冠幅生长量明显高于对照。东西向冠幅生长不同虽不非常明显,但南北向冠幅生长量明显高于对照。

1.3.3施肥量大小之间对苗木生长的影响无明显不同。除冠幅外,不同水平的处理间苗高生长量和地径差异不明显。

2苗期管理

一年生播种苗落叶松的生长发育过程,可分为四个不同时期,即出苗期、幼苗期(生长初期)、速生期和硬化期(生长后期),对其经营与管理要按照各时段的主要特点来进行。

2.1出苗期

从播种到幼苗出齐、种壳脱落为出苗期,大概15天左右。此时段幼苗顶着种壳出土,主根持续往下延伸,幼苗自己无法制造营养物质,主要凭借种子内贮存的营养物质。这个时段的管理主要是温度和水分控制。应用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浇水,进而常常维持床面湿润,推动地表增温,来确保种子幼苗出土及萌发所需的水分和温度条件,推动种子尽早出土。随着苗木生长需要,应该渐渐增加光照时间,遮阴时间通常在上午10时至下午4时之间,等苗木适应后再渐渐拿掉覆盖物。如温度较高时,就应运用喷灌降温等方法,来掌控幼苗生长所需要的温度。此外因为幼苗出土常顶着种壳,易受鸟害,要运用防范方法。

2.2幼苗期(生长初期)

生长初期是幼苗出齐至速生期到来之前的这一阶段。即从幼苗出土后,到抽出新梢、长出侧根、出现第二轮真叶。此阶段幼苗发育生长较慢,根茎幼嫩航性较弱,此阶段的重点是保苗。所以,这个时期的管理关键是适量灌溉,调节好土壤的温度和水分,第一时间松土除草,控制幼苗受病虫、高温日灼的为害。应勤浇水降温,提供幼苗生长的合适温度,浇水应适量适时,运用多次少量的原则,通过定期检查墒情来确定幼苗是否缺水,它的标准是苗根维持在湿土层内,床面能稍见干,土壤含水量以15~20%最佳;在地表温度达到35℃时,幼嫩苗茎会发生日灼,应使用细眼喷壶浇水,少浇勤浇,以求降温,每天2~3次,控制日灼出现。在幼苗缺肥时应少量追施氮肥,推动苗木抽出新梢。在幼苗长出侧根,抽出新梢后,可适当“蹲苗”来推动苗木根部生长,提升苗木抗逆性。对于此时期的病虫害,应及时治疗、提前预防。在苗木长出第二轮针叶后,此时已构成第二轮侧根,要以除草要尽早、除小,松土不可过深的原则来进行除草松土工作,来疏松土壤,打破地表土壤中毛细管,调解湿、温度,推动幼苗生长。

2.3速生期

从长出新梢至高生长旺盛期结束截止是速生期,通常在6~7月份。此阶段的管理主要是肥、水的管理,提供苗木旺盛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和营养。速生期土壤蒸发量大,气温高,苗木根系增多,苗木茎叶蒸腾力强,应该马上提供充足的水分,所以,浇水应足量,来满足苗木需求。执行多量少次的原则,一次浇透、浇足,在雨季多发季节,要禁止浇水,还要关注排水防涝。速生期是苗木地上部分蒸腾最强的阶段,需肥水量增多,要多施氮素肥料,且适量适时追肥,确保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原生质合成,提高苗木生长。在苗木长出4~5个侧根时,进行第一次追肥,到7月下旬要禁止追氮肥,应追施一些磷钾肥。每次追肥后,务必浇足水,控制烧苗。此外,速生期也是落叶松常见病虫害高发期。要提前进行预防,运用适当比例配制的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日益激励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加强对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提升企业形象,促进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性

在整个建筑施工体系中,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与管理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施工质量控制,就是指控制施工的人员、时间、成本,以期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最高的收益,而对于施工质量管理,就是对施工的进度,成本的消耗以及人员的安排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做到因地制宜,并且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强与工程相关的各个方面的统筹管理,从而有效地促进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可以说,在整个工程体系中,控制与管理作为其中的隐形因素,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同时,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信誉危机,一旦企业控制管理不到位,那么相应的施工质量就会下降,不仅增加了施工成本,而且影响了企业的效益,因此,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与管理有其必要性。

二、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1.人为因素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人作为项目施工的直接参与者,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不论是对于施工的管理者、组织者来讲,还是对于工程的施工者来讲,其都是主要的管理对象,同时,人作为施工质量控制的主要动力,其积极性和主层作用的发挥,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因此,在工程建设中,要加强对人为因素的分析,严格控制好工程质量。

2.物质因素

对于物质因素来讲,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材料因素,二是机械设备因素。首先,对于材料因素来讲,在施工中,所涉及到的材料主要有原材料、成品、半成品以及构配件等,这些都是工程施工中极为重要的基础物质条件,可以,没有这些材料,也就无从谈起工程施工,因此,在施工中,材料作为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必须要加强对材料质量的控制,禁止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从而保证工程质量达到应有的标准。其次,对于机械设备来讲,在施工中,机械设备因素作为实现施工机械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在现代化工程建设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设施,一方面,影响着工程的质量,另一方面,还影响着工程的质量。因此,在工程施工中,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以及施工进度,一定要科学选择机械设备,确保其性能参数符合工程施工需要,既要考虑到型号要求,也要考虑到操作要求。

3.环境因素

在工程施工中,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比较多,主要包括工程管理环境、工程技术环境、劳动环境。其中,对于工程管理环境来讲,又包括质量管理制度、质晕保证体系等,工程技术环境,主要指水文环境、工程地质环境、气象等,而劳动环境则主要包括劳动组合、劳动工具以及工作面等等。

4.施工方法

在建筑工程中,施工方法因素与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直接的影响因素。施工方法因素主要包括工艺流程、技术方案、检测手段、组织措施、施工组织设计等等。

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视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建筑企业在工程安全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滞后性,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安全管理意识薄弱。一些企业虽然设置了安全管理机构,但也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并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还有一些企业在施工中趁机削弱安全管理人员,模糊安全管理范围和职责,从而导致了安全管理的形同虚设。

2.建筑质量安全不达标

根据相关资料分析,目前我国大多数建筑的质量安全与我国现行的建筑市场发展不协调,而其作为关乎我国民生的重要支柱产生,一些企业采用无证经营的方式,相关的资格和资质水平都不达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建筑市场的稳定发展。

3.缺乏对安全的足够重视,投入力度不大

大多数的建筑企业由于其本身安全意识薄弱,因此,在一些安全经费投入方面严重不足,与之相关的用品配置和设备配置并不到位,所以,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将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4.建筑物平均使用寿命偏低

从某种角度上讲,建筑物的质量可以通过建筑物的寿命客观地反映出来,但是,我国一些建筑时常发生一些坍塌、漏水现象,这应该引起建筑企业的关注和思考。根据数据分析,通常国外一些建筑物的平均寿命将近100年,可是我国的建筑物却只有30年。

5.缺乏科学的成本控制

一些建筑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在成本控制环节,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进而严重影响到了建筑物的质量。比如:近年来,一些建筑企业在内部管理水平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下,竞争环境不断地加剧,一些企业为了提高中标率,采用一些不正当、不合法的行为,从而影响了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

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的有效措施

1.质量控制措施

首先,强化质量意识。主管部门要采取一切可以利用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网络、电台等,加强相关政策的宣传,让质量意识在每个人的心里扎根。其次,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建筑企业要建立质量责任制,明确安全职任和义务,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和实际要求,完善安全考核制度,做到奖罚分明,进而从整体控制生产质量的安全。还有,做好安全防范,在施工时,要加强对相关材料的检查和审核,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严把质量关,严禁不合格材料入场。

2.质量管理措施

首先,施工前的质量管理。在施工前,其首要任务就是明确施工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施工组织设计以及施工方案的管理,合理安排施工人员,做好施工工序的安排和计划,便于对后序施工进行指导,同时,加强对图纸的会审,对工程的任务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找到施工图中的不完善之处,做好沟通工作,明确施工意图,加强对工程细节的研究和处理。

其次,施工中的质量管理。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做好技术创新,规范施工作业,搞好生产建设,不断地引入一些新技术、新手段,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使得成本消耗降低,工作效率提高,创造科学安全施工管理环境,适应新时期建筑行业的发展。二、加强隐蔽性工程的管理,做好工程建筑结构管理,严格做好工程验收,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记录,为制订有效措施提供依据。

施工后期的质量管理

在工程后期的质量管理中,主要任务就是对工程进行验收,要结合施工图纸,以规定的质量评定标准和办法为主要参考依据,对已经竣工的工程进行验收,要能够发现存在问题的地方,加强重新改造和处理。

结束语

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建筑工程人员自身有较强管理意识,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采取科学的方法提高施工管理素质。因此我们应在掌握工程管理控制理论的基础上,把握好控制的依据按照控制的步骤对工程实施管理。最终通过管理来实现工程项目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建芳.浅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与管理[J].城市建设,2010,(24):211-212.

[2]王勇.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3).

[3]卢海波.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要素研究[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10):2.

篇5

关键词:建筑;多层住宅;施工管理;控制方法

引言:在当前建筑领域中,土建工程的质量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的迅速发展,土建在现代工程建设中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施工质量的好坏,既对结构物的安全,也对结构的造价有很大影响,因此控制施工质量,刻不容缓。

一、多层住宅建筑的特征

多层住宅一般是指4~6层的住宅,通过公共楼梯解决人们的垂直交通,借助6层的户内楼梯越人7层,使顶层住户获得屋顶花园或露台,改善其居住条件。多层住宅在我国目前新建或正在建造的城镇住宅中占90%以上,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城市集合住宅。一层住户免费获得私家花园,来弥补日照不足的缺点,提升一层住户的卖点。多层住宅的优点归纳如下:第一它比别墅类住宅占地节省,平均计算,建设用地费用大大节省,房价降低;第二公摊面积少,多层住宅不需像高层住宅那样设置公共走廊、消防连廊、电梯间、屋顶水箱间,设备管道井洞等等大量的公共面积,使住房的有效使用面积大大提高,并且又能减少价格比较高的投资,物业费也较低;第三多层住宅建筑具有较长的设计历史,成熟的设计经验和简单的建筑材料和投入机械设备少。第四多层住宅结构体系简洁、施工方法简单,通常采用砖混结构,建材可就地生产,可大量工业化、标准化生产,施工工期短,销售快,开发商贷款周期短、利润高。基于上述优点,多层住宅是开发商和购房群体首选的住宅类型,是城乡最普遍最大量的住宅类型,购房者易于接受。

二、多层住宅建筑结构体系

多层住宅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第一、混凝土空心砌块多层建筑体系,但其主要问题在于雨水容易从砂浆缝隙渗入,如果双面抹灰,又大大增加抹灰量;并且在光洁的砌块上抹灰难度很大,易空鼓、开裂;第二、框架轻板结构体系,一般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柱、梁、板结构,内外墙均为非承重的填充墙。填充墙可用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加气混凝土空心砌块或其他非粘土砌块,这种结构形式受力性能好,整体性好,抗震性能好,所以该类住宅建筑发展速度极快,有些发达的城市和地震烈度高的地区,已经废止了砌体结构,而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取而代之;第三、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内外墙全部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墙,目前已开发出多种配套的外墙保温体系。这类结构体系,亦可以把外墙做成预制墙板在现场预制生产后就地安装。

三、多层住宅建筑施工管理的特殊性

1.局部质量问题等同于全部质量问题

因为多层住宅工程涉及到众多住户的个人利益,业主及住户都很重视,对工程质量要求比较严格。在施工中,即使工程质量控制得很好,若在一处出现小小失误,对住户来说,就是全部的问题。这就要求后期管理要过细、过硬。

2.各工种相互制约问题

一个环节考虑不周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另一个环节,或更多的环节,产生难以控制的负面效应。如工序先后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成品保护,甚至给整个工程质量带来隐患。

3.施工面过于分散

因为多层住宅楼墙体比较多,房间多,施工洞堵住以后,同一楼层不相通,往往造成对某处施工管理不到位,出现问题。

四、如何做好多层住宅建筑的管理

1.做好施工预案的重要性

要针对整个工程的特点编制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案。其中应包括:关键部位的施工方法,工序的安排,不同工种的插入时间,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提出预控措施,制定出成品保护措施等。工程管理中,要抓住关键问题,使管理处于“受控”状况,才可能达到工期缩短,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增长的效果。

2.严格控制多层住宅工程的变更

工程变更和设计变更的造价占整个工程造价的比例有近10%,有时甚至更多.在施工过程中,各方面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超出原设计图纸的要求,或者由于设计考虑不周造成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等,就会出现工程变更和设计变更,而这些变更必须会带来工程造价的增加.也就可能出现工程造价难于控制好的局面.目前,导致绝大多数多层住宅工程造价突破控制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3.做好多层住宅施工工程监理工作

工程监理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投资控制.即工程造价控制.其次,执行工程监理的监理工程师都是工程技术专家.他们的经验、阅历比较丰富.在设计及施工监理过程中能提出许多积极的降低工程造价的建议、尤其在施工阶段关系到是否要设计变更和工程变更的决定时,他们往往能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做出合理正确的选择,这一点许多建设方代表因其经验、阅历及技术受各方面的条件制约而无法做到。再者,在施工过程中。甲、乙两方因各自的立场、观点不同,有时会出现一些影响施工正常进行的情况,监理单位作为公正的第三方,在施工过程中协调双方关系,确保工程施工正常进行,这样能为完成工程造价控制提供有利条件。

五、多层住宅建筑施工的管理控制方法

1.多层住宅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方法

要根据多层住宅建筑工程的质量目标,制定相应的质量验收标准,而且要使企业质量验收标准高于国家验收标准。严把材料质量关。采购的材料要符合国家规范标准(含环保标准)和设计要求,严格执行材料验收制度。确保主体结构质量。主体结构质量关系到整体工程质量和安全,关系到每个职工生命安全,因此,必须确保主体结构质量。重视装饰质量。在施工装饰阶段,一定要克服质量通病,搞好细部处理,在装饰水准上要高人一筹,要有创新和特色。抓好地下室、一层、顶层、屋面、卫生间以及楼梯走道等关键部位施工。同时,要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随着科技进步,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施工企业要及时掌握这些信息、积极应用到工程中来。

2.多层住宅建筑施工的成本管理方法

多层住宅建筑的成本控制就是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范围之内,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控制第一责任人,应及时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3.多层住宅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方法

要订立安全责任书,发生安全事故,各级责任人和班组都要承担一定经济责任。确保安全设施投资到位。安全设施投入不能省,特别是企业改制以后,安全设施投入更不能省,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要比你安全投入的费用大得多,而且,造成的影响很大。

最后,在现有多层住宅建筑施工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应针对影响工程质量品质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布赖恩・爱德华兹.可持续性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李惠强.基于成本分析的多层建筑施工方案评价[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6.

篇6

1.1数据、信息与知识

有关“信息和知识”的讨论(甚至是争论)似乎从来没有停息过。在这些讨论中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逻辑前提,即信息和知识是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然后再去分析和讨论二者的异同及关系。对此,我们有着不同的观点——信息与知识其实是一个东西(即二者同体),只是针对不同的主体时,才显现出相对区别性。这是我们从事知识管理领域问题研究的基本观点。(1)信息,是指是客观事物(物质)的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的反映。因此,所有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以及对这些事物或现象的记录,都是信息。(2)数据,则是构成信息的各项参数。换句话说,信息的表达是通过一组数据来描述的。数据不具备实际含义,仅具有参数取值意义,而信息是有实际含义的,它所具备的是事物描述意义。(3)知识,是指可以改变一个主体(个人或组织)原有认知结构的信息。即同一条信息,对主体A来说只是信息,但对主体B(其认知结构不同于A)来说可能就是知识了。这里的认知结构是指人们头脑中的知识被组织成为相互关联的知识模块,这些知识模块以固定模式存储在大脑中【3】。由此可以看出,信息与知识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而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情形下的不同说法而已。

1.2知识的资源特性

根据前面“信息与知识同体”的观点,知识自然也是一种资源,但它在资源属性上有以下特点:①知识资源的效用具有主体相对性。②知识资源的需求存在不确定性。③知识资源的传递与利用具有过程统一性。④知识资源的利用与创造具有过程统一性。

1.3基础性资源的意义

著名学者彭罗斯(EdithPenrose)在其企业成长理论【4】中指出,企业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是构成企业效益的基础,并且决定了企业成长边界。后来这一理论分化为两个流派: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资源学派认为,一个企业所控制的能使其改进效率和效能的所有资产、能力、组织过程、企业特性、信息、知识等都视为资源。而能力学派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企业所拥有的独特的能力构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但这两个学派并非对立,而是相通互补的。企业知识基础理论正是在企业能力理论和企业资源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核心观点包括:①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它决定了企业的核心能力;②企业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通过不断地积累、创新知识实现成长并保持竞争优势;③企业内部物质资源所能提供的服务及其质量,依赖于人力资源的知识拥有量;④企业的知识积累会提高物质资源积累率,物质资源及其服务的积累又为企业学习创造奠定基础。可以说,知识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而且它和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的三大基础性资源。

2知识管理的服务特性

2.1两个基本问题

知识管理工作者经常自问和被问到两个问题:知识管理到底是什么?知识管理给企业带来了什么?对于第一个问题,很多人之所以有困惑,是因为陷入了“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有什么不同?”的概念陷阱中了,尤其是很多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是基于对显性知识(即已经记录且规范化)的管理,其表现形式很难与信息管理区分开来。根据上文“信息与知识同体”的观点,所有被管理的对象都是信息,相应的行为就是信息管理,而所谓知识管理,较为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建立在信息管理基础上的知识服务。而第二个问题,也很不幸地被一些人转换为“知识管理能给企业带来多少利润贡献”的问题。于是,很多企业领导都有了这样的思维定式:既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去搞知识管理,那就应该去测算这种投入是否能带来合理的回报。就连很多知识管理工作者自己也有这样的思维定式,而且为了能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还有意识地向领导强化这种观念,殊不知这将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困境。因为这意味着知识工作者必须拿出方法和数据来证明知识管理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率。

2.2是管理还是服务

对于知识管理,目前主流的观点在强调其“管理”特征,即注重对知识本身的挖掘、组织、存储、共享、创新等管理性问题。但管理知识并非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否则知识就应该是企业的直接产品,对知识的管理是为了服务于企业各项业务活动。也就是说,我们把企业的知识管理分为两类活动,一类是对知识的管理活动,一类是利用知识提供的服务活动。两者的关系:①管理活动是进行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应用等,使其有序化、系统化。服务活动是针对用户需求,为用户主动提供所需知识的过程;②管理活动是服务活动的基础,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了服务的水平。知识的服务活动是核心,管理活动应遵从服务的需求;③知识的服务是满足用户知识需求的关键步骤,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用户满意程度。对知识的管理需要依据用户需求,围绕着服务这个重心展开,并以服务的质量作为衡量管理水平的标准。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划分只是为了便于理解问题。实际上,知识的管理活动与服务活动是实现知识价值的两个重要环节,是企业知识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如果分开考量则就失去了意义。

2.3知识管理的服务评价策略

对知识管理服务特性的认知,给我们在评价问题上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而跳出“价值”思维的束缚,以服务评价的思路来考虑知识管理的评价问题,形成基于服务理念的评价策略。从动机上来说,基于服务理念的评价是为了衡量知识管理的效果,而不是价值意义上的效益,从而规避了前文所述的知识管理评价面临的困境。基于服务理念的知识管理评价有多种策略可以选择,例如服务满意度评价策略、服务有效性评价策略、服务管理评价策略、服务文化评价策略等。下文主要针对知识管理的满意度评价策略做进一步的研究。

3知识管理的满意度评价

3.1满意度评价原理

满意度评价原理源于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提出的“令人满意准则”【5】,他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应当用“令人满意解”来代替传统意义的最优解。这一观点非常符合解决复杂问题的要求,避免了不计成本、不计代价但却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努力。知识管理活动本质上是解决服务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复杂关系的活动,而满意度原理所具有的普遍性、模糊性、智能性、相对性等特点更能反映人类的人性化本质【6】。因此,采用满意度的原理和方法来解决知识管理的评价问题应属明智的选择。要做满意度评价,首先要从对知识活动的分析开始。在这些活动中,企业员工对知识资源及知识服务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并进一步影响其行为。这些认知和行为就是满意度评价的依据,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知识的服务认知框架和行为分析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知识管理的满意度评价。

3.2知识管理活动分析

企业的知识活动可分为三个层面:知识活动基本流程、员工知识行为表现、为员工提供知识服务。这三层是相互对应的,在基本流程的每一步,情报科学第31卷第11期2013年11月员工(知识利用的主体)都会有相应的行为表现,而知识管理者则会针对员工的知识行为提供相应的服务。第1阶段:知识需求。根据需求的层次原理【7】,从需求的客观存在到需求的有效表达过程中,经历了需求的意识、需求的表达、表达的准确等三次衰减,被衰减掉的部分就是潜在需求。所谓需求分析,其实就是尽可能挖掘有效需求,降低潜在需求的比例。知识管理工作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员工分析和挖掘其知识需求,并准确理解其知识需求。第2阶段:知识获取。员工通常会通过三种方式获得所需知识:动手查找、寻求帮助和被动接收。前两种方式主要针对较为明确的需求,而后一种是针对认知模糊的潜在需求。为了帮助员工获取知识,知识管理工作应该:①有效组织企业内部的信息(知识)资源;②建立员工的知识门户,让其了解各类知识来源,尤其是企业外部的知识获取渠道;③根据员工提出的帮助请求,帮其查找所需知识;④分析员工的潜在需求,主动推送知识给相应的员工。第3阶段:知识的学习/交流。前一阶段的知识获取强调的是其载体意义的获取,而学习/交流其实也是知识的获取,但它强调的是内容意义的获取,真正让知识进入大脑并改变其原有知识结构,即知识的内化过程。知识管理工作应为此提供必要的服务措施,例如:①搭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创造学习的机会;②开发或引入学习工具,帮助员工提高学习效率;③组织各种学习或交流活动,丰富学习方式;④营造整体学习氛围,从观念层面激发员工的学习意识。第4阶段:知识的利用/创新。获得知识的目的是用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通常会产生新的知识,即知识的创新。这些新知识有的是以经验知识的形态留存于员工的大脑,也有的会以显性知识的形态被记录下来。对此,知识管理工作应该为这种知识创新建立激励机制、评估创新的价值,并有效存储和管理创新的知识。

3.3服务认知框架

诺曼(NormanDonaldA)把认知分为思维认知和经验认知两类【8】。据此,我们也把员工对知识服务的认知分为了思维认知和经验认知两部分,并选择想象、感知、注意、记忆等作为前者的主要评价要素;选择动机、预期、偏好、推断等作为后者的主要评价要素。从而构成了知识管理的服务认知的基本框架。

3.4行为分析框架

针对所提供的知识服务,员工做出的行为可归为三类:与知识服务提供方进行思想层面的沟通和交流行为;表达并传播自己对知识及知识管理看法的行为;直接针对知识服务项目做出的响应行为。虽然他们的具体行为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从其所表达的态度上可以分别为:①与服务方的沟通方面,可以体现为批评、建议、商议等态度;②在意见的传播方面,可以有抱怨、肯定、赞扬等不同态度;③在行动的响应方面,可以体现为放弃、接受、再体验等。

3.5基于认知-行为的满意度评价

透过员工对知识管理的认知情况和行为表现,可以评判其对知识管理的满意程度。由此,我们根据服务认知框架和行为分析分析,通过调查企业内部所有(或部分)员工,来实现知识管理满意度的测度,计算公式为:s=m∑c+n∑B其中:S是指员工对知识管理满意度水平;C是指员工对知识管理的认知情况;B是指员工的行为表现情况;m和n为调节参数,企业可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取值。

4结语

篇7

图书管理工作是一项学术性、技术性和创造性很强的工作,它是通过搜集、收藏、整理、流通图书报刊等资料为读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工作。随着各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师生人数的不断增多,这对图书馆管理工作各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文献信息服务是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第一要务,是图书馆全馆工作的中心、重心,因此,如何通过高效的服务方式来充分发挥和利用好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图书馆当前及今后工作的重心。

1.职业院校图书馆的现状

为使读者能快速查找到所需的图书,各高校都根据本校所开设专业的图书种类,进行分库管理,一般大体分为科技类图书、社科类图及基础类图书三大类;并根据图书种类的不同将书库分为科技类书库、社科类书库及基础类书库等书库,为便于管理各高校都根据自己各类图书数量的多少进行分库管理;比如科技书库1,科技书库2等。而每一书库又根据书库实际面积的大小摆放合适数量的书架,各类图书按图书分类号的排序依次摆上架,这样读者在借阅图书时,可根据在借阅导航系统中查询图书在那一类的第几书库中去查找,如果读者知道图书上架摆放的规律,就很容易找到所需图书,但如果读者不知图书上架摆放的规律,就不容易找到,尤其是当某一书库图书书架数比较多时,查找到所需的图书就比较费时间。

职业院校图书馆问题就更多了,原因有如下几点:1.职业院校是由原来的好几所技校或中专合并后升格而成,图书的种类多;2职业院校成立后,在多次办学水平评估过程中,对生均图书数量有明确要求,为满足评估的要求,被评估的学校都想办法购置了大量图书,因此如何保证告知院校读者快速找到所需图书成为职业院校图书馆管理人员需要解决的课题,下面就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作总结如下,供参考。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首批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为了能给读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院于2003年动工新建了建筑面积为1.01万m2的图书馆大楼,并于2005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大楼主楼梯在室内,而从正门直接进入了图书馆二楼,由内楼梯可从二楼上到七楼, 为了便于读者借阅和归还图书以及图书管理的开展,目前布局为二、三、四楼为书库,五楼为期刊阅览室,六楼为电子阅览室,为方便读者借阅和图书管理,借阅和归还图书工作台设置在二楼大厅西门侧,但由于图书楼的各楼层内没有隔开,因此没有办法将楼内空间划分成某一书库,现在实际上一层楼就是一个大书库,一个大书库放置50多架图书,由于我们实现完全开架管理,为满足读者在馆阅读的需要,在每层楼内的合理位置,根据空间的大小不同摆放了不同数量的桌椅供读者在馆阅读使用,图书文献管理系统采用大连波菲特管理软件,但当时(2003)安装软件管理系统时是在老图书楼(当时老图书楼共三层,图书共有五万多册,分五个书库,每库有8~10个书架)为方便读者查询和查找图书,可利用原管理系统软件的导航功能来查询图书在第几书库及图书是否在馆等信息,在读者查到自己所需图书在第几书库并确认所借图书在馆后,读者借还图书时直接去对应书库即可实现快速借还。但自搬入新馆后,由于图书数量的逐年递增,加之图书搬入新馆后进行了重新的排架,却没有及时对图书的在新馆的地址信息在图书管理地址字典中进行对应的更改,还是按原来的设置(第一书库、第二……第五),新增加的图书放在图书主库内,这样读者在利用导航系统查询图书时,查询到的地址信息还是原先图书在老馆的分配地址(既图书在第几书库或图书主库等信息,而图书自搬入新馆后进行了重新的调整,我们虽然对图书进行了分类,在对应的书架上贴了对应的图书分类号,但由于原来在某一书库的图书在搬入新馆调整后可能不在图书馆的同一层楼上,加之我院没有对读者进行过图书文献检索课的讲解,读者对图书的分类又不清楚,因此易出现以下问题。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读者进入图书馆查找图书时,在不知道图书分类的情况下就从二楼开始,一架一架的找,二楼找到了就不上三楼,否则四楼也不放过,这样查找太费时间;

(2)读者虽然在原查询导航系统中查找到他所需的图书在馆,但由于归还的图书没有及时上架,而是在归还工作台上,被别的图书压着看不见,这就因图书没有及时上架造成读者查找图书费时;

(3)由于我们实行全开架借阅,有时由于读者在馆内阅读图书后没有把阅读后的图书正确归位,造成读者查找图书费时;

因以上因素的存在,导致我院读者借阅图书的效率低,这与我院示范性院校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差距较大,为了有效的解决以上问题,提高我院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图书的利用率,我们提出了《职业院校图书馆馆藏图书快速查找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项目。下面就我们的具体作法总结如下。

3.对存在问题的分析

为了有效的解决以上问题,图书馆成立了科研团队,并通过认真分析研究我院图书管理的实际问题后我们认为,给读者讲解大量图书馆知识与我院学生就业及学生专业知识的要求没有太大关系,我们只要求读者能简单、快速在图书馆找到他(她)所需的图书就说明我们提高了服务质量。认真分析研究后我们认为:造成读者查询、查找图书费时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图书在新馆内的物理地址信息不准确,而导致提示信息不准确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图书在新图书馆内没有准确定位。因此要有效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三步定位理论:

第一步把摆放馆藏图书的书架在图书馆楼层上定位;第二步,把馆藏图书按图书的中图分类法在书架上定位,;第三步,把馆藏图书的楼层号、书架号保存在查询系统的地址词典中,这样在查找图书时就能查到馆藏图书在图书馆的准确摆放地址,通过对摆放地址的查找,快速找到所需馆藏图书,通过缩短查找时间来图书的利用率。

4.问题的解决措施

4.1 图书准确定位问题的解决

为了使图书能在图书馆准确定位,我们提出图书的三步定位理论;(1)把图书在书架上准确定位,实现方法是:通过把图书按中图分类法分类后,使同类图书按图书分类号的先后次序摆放在书架上;(2)把书架在图书馆准确定位,方法是:通过给书架按统一规则编上号(比如从二楼开始按顺时针方向第一架、第二架…………然后三楼、四楼…)这样就把书架在楼层上准确定位了;(3)把管理系统中地址词典中的图书信息与图书在图书馆的地址信息与保持一致,实现方法是:把各书架上图书按图书分类的顺序号统计后,在图书管理系统的图书地址词典中进行对应的修改,这样在图书查询导航系统查询的结果就和图书在馆的具体摆放位置对应起来,为实现图书的准确查找做好了前期准备,实现了图书在书架上的准确定位。通过这三步定位就实现了三个定位;①图书在图书馆的准确定位;②图书在书架上的准确定位;③图书在借阅导航系统中的准确定位。在书架上摆放和图书上架时应注意以下三点:①摆放书架时书架间的间距要合理,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②为方便读者查找图书,同类图书尽量摆放在临近的几个书架上;③为了使归还的图书易于上架,图书摆放要合理,不要挤太紧,并在书架上用书立把图书摆好。

4.2 图书快速查找问题的解决

为了使读者能快速查找到所需的图书,我们对原导航系统进行了完善,主要是通过对每架的图书的分类号进行统计,并把统计结果在管理系统地址字典中进行对应的修改,使管理系统中图书的地址信息与图书在馆摆放的具置对应。同时为方便读者查询图书的方便,由于考虑图书借阅导航查询时,可能是多个读者同时查询,我们选择查询系统为网络查询系统进行查询,即在我院任何一台在线微机上都可以查询,同时我们在图书馆内设置有专用的查询微机,满足读者查询的需要。

4.3加大图书的管理力度

加大图书的管理力度,主要抓好以下几点:

(1)加大对入馆读者的宣传教育,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图书阅览习惯,在图书馆阅读完图书后尽量放归原位,保证其它读者也能快速查找到;

(2)加大对图书的管理力度,对读者无意摆放错误的,离馆时没有上架,以及无意放乱架的图书都得及时归位,保证其它读者也能快速查找到,以提高图书的利用率,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3)加大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管理力度,通过不定时抽查的方式,检查管理人员对所管理楼层书架图书的摆放顺序,归还图书的上架及时与否,以及乱架图书的数量,作以检查记录,其检查结果与当月激效考核挂钩。

篇8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预示着社会生产力水平正在实现着跨越式飞跃。“数字社会”“数字经济”“数字军事”“数字政府”等一系列崭新概念应运而生,标志着以往一直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字科学正在发挥着巨大的潜能,在全球军事、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飞速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史继工业革命以来规模最大影响力最深远的一次产业革命。

在这场意义深远的革命中,作为生产信息产品的统计部门,具有着实现统计跨越式发展的极大优势。缘何此说,其一、具有社会经济内涵的数据是统计工作成果的特征,而数字科学也是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数字”把二者联系的如此之近,更何况统计信息也是信息产品的一部分;其二、计算机、应用软件、网络等是具有代表性的信息产业产品,而统计用户是这些产品最稳定的用户之一,统计工作为这些技术领域的发展不断提供着新的市场需求;其三、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具有完善的标准体系,而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构成统计报表制度的诸因素无一不是建立在统一的标准体系之上;其四、统计自身也是生产信息产品的部门,信息产业发展的总趋势必将带动统计事业的不断前进,而统计信息产品的逐步升级也将促进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由此看来,统计部门没有理由不抓住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的有利契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力争“十五”实现统计全方位的电子化战略目标。该目标的实现将预示着统计信息产品的技术含量大幅度提高。统计工作全部在网络环境下运行,实现统计政务电子化、统计工作流程电子化、统计办公电子化,统计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跨越式”预示着统计信息产品的时效性将以数倍数提高、统计传统劳动力将相应减少、统计数据技术性差错将大幅度降低、统计整体工作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九五”期间,统计办公电子化在国家和省市政府统计部门已取得较大进展,本文不再过多议述,仅就统计政务电子化和统计工作流程电子化谈点意见。

一、统计政务电子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加入WTO的临近,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迫在眉睫,要求政府职能尽快地转移到搞好宏观调控、维护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小平同志讲过:管理就是服务。“服务式”的管理是市场经济体制国家通用的政府管理模式。电子政务将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正是“服务式”管理模式的具体体现。

统计政务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组成内容,它包括统计工作人员的资格认定、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等,统计政务电子化是电子政务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这些统计政务项目的性质,“十五”期间,应把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等政府统计机构审批备案事项纳入电子政务的范围。在实现形式上,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可以纳入一个地区电子政务总流程,而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可以通过网络报批。统计调查单位登记纳入一个地区电子政务总流程将是统计政务迈出的重要一步。

电子政务就是在现代网络环境下,运用计算机通信技术,构建一个政府办公平台,使用户只要持有一台电脑,即可在任何方便的时间和方便的地点获得政府的信息和服务。这种减少环节、提高实效、方便用户的政府对社会办公系统是对传统办公模式的根本变革。本文将以电子政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棗政府各部门对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生产经营者办理各类行政审批事项实现网络化为切入点,对电子政务谈谈己见。

企业办理一项政府审批事项曾经历了多点多次式(即企业要多次光顾多个衙门,才可获取多种批准证书)到多次一点式(即企业要多次光顾一个大厅可以获取多种批准证书)。而未来网络登记和审批模式则达到一次一点式(即政府各部门的登记审批以及备案手续均在网上进行,只需一次光顾一个大厅即可获取所有审批证件)。网络登记和审批模式至少可以实现四个方面的目标:一是规范政府行为,促使政府各部门依法行政。网上审批和登记内容必须是具有法律依据或政府批准的行政审批事项,除此之外企业将不予办理报批;二是有利于增加政府行政透明度,做到政务公开,利于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有效监督,促进政府部门的勤政廉政建设;三是减少企业申报程序中的重复工作量,避免技术性差错;四是可以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总之,这种政务办公模式将促进政府由单一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促进政府真正成为廉洁高效的政府;同时也促使企业和生产经营者通过依法办理登记报批,对政府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经营纳税。

实现登记审批网络化要具备五个前提条件:一是政府要确定一个部门,赋予其网络办公总策划、总协调的职能,促使政府各职能部门消除部门利益,形成政府办公“一盘棋”的格局;二是要有电子政务的统一标准,例如:统一的企业(单位)编码(即企业(单位)身份号)、统一的登记注册类型、统一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等等,避免用户在使用公共信息中由于标准不统一而造成的混乱;三是要有一个科学的、可以实现政府各部门服务管理职能程序的、方便企业操作的电子政务办公流程,例如北京西城区政府“一站式”服务大厅的新办企业审批项目流程是这样的:企业名称预先登记领取工商注册登记表办理前置审批开据房产证、入资、验资企业审批、发法人执照或营业执照刻章审批开设银行帐户办理机构代码登记办理国税登记办理地税登记办理统计登记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办理户外广告审批办理旅店业审定价办理商委粮食审批办理科技企业认证当地工商所备案。(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以上部分政府审批登记项目可以逐步移交给行业协会,发挥中介组织规范企业市场行为的作用。)科学的运行流程一环扣一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同信息只取一次,避免重复和差错。四是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系统。网络安全一直是困扰电子政务的难点问题之一,包括建立网络防毒、安全认证、信息资源分级分层使用的安全体系,这些在技术上都应得到解决。五是要统一电子操作系统,要编制一个科学统一的流程软件。而以上五个方面都是建立在政府是一个有机的工作整体的基础上,其工作出发点统一在服务基层,依法行政上。统计登记是政府统计部门依法行政的一项主要内容,是政府统计掌握调查对象,建立统计渠道的重要途径,随着政府登记审批电子系统的建立,统计登记网络化将得以实现。目前,中关村海淀园区管委会正在作“一网式”办公的尝试,但受其职能限制,服务对象仅限于入区企业。政府网络登记和审批模式应尽快在地、市级政府推开。目前的难点不是业务、技术问题,而是统一认识,组织协调问题,因此政府决策者应在此点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二、统计工作流程电子化

统计工作流程电子化是统计系统内部实现的,它是指统计信息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的电子化,即统计基础数据的采集统计数据的加工处理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统计初级产品的开发统计信息产品的统计信息资源管理等统计工作的全过程。实现从“九五”时期的人工作业或部分电子化向“十五”的全过程电子化跨越。

统计数据采集实现由以统计报表、软磁盘为主转变为以网络传输为主。加强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和基层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化水平,加强统计信息网络安全建设,在“十五”时期,国家、省(直辖市)和地(市)级政府统计局之间、限额以上统计调查企业(单位)与各级政府统计局之间应具备网络快速传递的硬件和设施水平;实现政府统计局对企业、上级政府统计部门与下一级政府统计部门之间统计制度、统计培训、电子程序的网络传递;实现基层企业(单位)统计数据信息的网上直报。最大限度地减少统计报送环节,解决基层统计人员力量不足的矛盾。

统计数据处理应用程序由专业各自开发转变为集中统一研制。统一数据处理操作平台、应用软件、文件格式;统一实行统计“一套表”制度,统一单位属性标识代码、统计指标代码;统一数据处理和审核程序;实现准确、高效、方便的数据处理模式。

统计信息资料的开发利用由传统单一模式转变为现代多元模式。笔者认为,统计信息可以形成8个系统15个数据库:一是统计法律法规系统(统计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数据库);二是统计调查单位管理系统(统计法人单位数据库、统计产业活动单位数据库)三是地理信息系统(统计调查单位地理分布数据库、人口地理分布数据库);四是统计调查项目管理系统(政府统计调查项目库、部门统计调查项目数据库、基础统计指标及指标解释数据库、派生指标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数据库、统计标准数据库、统计调查方法数据库)、五是专项统计调查信息系统(国民经济各行业统计调查数据库);六是统计质量评估系统(统计指标数据逻辑关系库、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库);七是统计分析系统(统计分析模型应用软件);八是统计新闻系统。

篇9

【关键词】家族企业;隐性知识;知识管理

一、隐性知识的管理方法

(一)隐性知识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在《知识创新型企业》中率先明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概念,提出开展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显性知识,包括一切以文件、图片、声音等形式记录下来的标准化知识,客观性较强,多为理论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则包括企业核心技术、经营者经验思维等一系列无法具体呈现的知识,主观性较强,多体现为企业家个人素质和个人才能。相较于显性知识可记录、可复制、可传递的特性,隐性知识不易沟通表达,个人的认知和意念难以复制。所谓隐性知识的管理,就是运用管理及技术手段将隐性知识在企业员工内部,甚至代与代之间顺利传递,并且创造知识分享文化,提高员工学习、创造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具体表现形式见图1。

(二)隐性知识的管理

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形势的变化,人类发展阶段由工业经济时代、后工业经济时代、信息经济时代已然过渡到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持续发展由单纯地依靠资本及劳动力的投入和信息的搜集变为依赖于其拥有的知识储量,知识员工更是作为知识社会唯一的特殊资源为企业创造核心价值,详见图2。中国目前市场经济发展仍不成熟,职业经理人市场尚未形成,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外部监督机制无法发挥真正有效的作用,这一系列的外部环境促使企业必须重视知识管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管理,以其不易复制、难以窃取的独特优势为企业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奠定必要的基础。国际领先企业已经逐步开始采用“Asset-basedServices”模式进行日常管理经营,这一经营模式运行良好的前提就在于智力资产,即隐性知识重要内核的不断积累。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将隐性知识看作个人的私有财产,意识到它可以作为树立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而对隐性知识的保护愈加重视。然而,作为企业的管理层,企业高管必须破除企业内部员工这种保守的思想观念,不仅要鼓励员工积极提高个人素质,培养个人能力,更要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使彼此之间建立起信任感,营造出互助互信的氛围,在企业内部最大限度地融合个人隐性知识,实现知识资产的最大化,创建企业知识、技能与技术的最优组合,为客户提供某种业内其他企业不具备的特殊价值的核心专长,创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促进企业未来发展。企业高管应该做好榜样,积极参与并支持个人隐性知识的交流沟通,营造相互信任与知识共享的环境,同时还要制定相关政策,承认并奖励知识创新和共享的行为。如对分享知识的员工给予经济上的鼓励和工作上的晋升。[1]隐性知识的管理具体细分为六个阶段,即认知阶段、策略阶段、设计阶段、开发测试阶段、全面导入阶段及维护评价阶段。其中,认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评估企业隐性知识现状,分析相关部门对知识的需求,明确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包括企业高管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以及以怎样的方式使企业员工之间实现知识的沟通和传递。[2]策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企业高管在确定隐性知识管理阶段目标后,按照管理实施流程计划,高效组建负责实施隐性知识管理的核心团队,制定管理战略。设计阶段是整个隐性知识管理流程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阶段,必须设计出企业独特的、与其他企业区分的隐性知识管理应用平台,员工积极贡献个人技能,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增加业务经验,并利用该平台促进企业内部隐性知识的转变和共享,形成企业核心凝聚力。开发测试阶段是依据平台设计,开发隐性知识管理系统,并与企业现有技术应用平台整合,完成平台测试。全面导入阶段主要是协助企业知识员工完成角色及职责的转换,促成隐性知识完成转变,为企业长期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维护评价阶段则是为隐性知识在企业中全面导入后的跟踪维护、改善与更新提供支持。因此,要想快速、成功实施隐性知识的管理,就必须明确企业现实问题,结合科学的方法论,探索并采用适宜的隐性知识管理办法,循序渐进、稳步实施。

二、家族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方法

家族企业是基于家族或者家族联盟发展起来的企业,兼具家族属性和企业属性,企业员工大多为家族成员,代际传承也多为家族内部传承。企业高管在日常经营管理企业实践中培养出的制定发展战略的直觉、判断、经验和适应能力等个人素质,尤其是直接影响经营决策的经营思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家族企业的特殊组织形式为企业主及企业员工将其经营理念、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等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传递扩散提供可能。就中国而言,传统家文化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企业高管及普通员工愿意并渴望寻找到一条利于在企业内部扩散隐性知识的管理路径,但隐性知识的高度个人化导致其不易转移,加之个人吸收信息的能力有限,可能阻碍隐性知识的传递,导致家族企业无法充分发挥隐性知识的独特优势。家族企业对于其隐性知识的管理保守有余,分享不足。企业高管意识到隐性知识的巨大价值后,通常持保护态度,在防止业内其他企业窃取企业机密的同时,对企业内部员工信息的分享也不够及时和全面。然而,在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个人隐性知识只有成功转换成共同知识,才能实现家族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尽管家族企业主已经知晓隐性知识这一资源所蕴藏的巨大价值,但仍然处于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隐性知识管理方法的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家族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标准。据此,本文将隐性知识管理一般方法论与家族企业的特殊性相结合,创新研究家族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方法,为家族企业挖掘出隐性知识的巨大潜力提供依据。家族企业作为企业组织形式的一种,对于隐性知识的管理同样经历六个阶段。而家族企业极具家族色彩的经营组织模式,又必然导致隐性知识管理方法有其特殊之处,尤其体现在隐性知识管理的全面导入阶段。家族企业对于隐性知识的全面导入具备其他民营企业不具有的便利性和及时性。首先,作为隐性知识管理的带头人和倡导者,家族企业高管更愿意进行角色及职责的转换。由于家族企业高管的工作风格更容易形成个人特色,在家族企业的创立、发展和成熟的各个阶段,企业主更多的是通过自身的摸索寻找利于企业发展的进阶路径,在此过程中,企业主的个人素质不仅体现为其在企业所占据的位置,更体现为其自身能力,相对于其他民营企业的企业高管在其岗谋其事的单一性而言,家族企业高管的角色和职责本身就具有综合性,因此能够很好地实施隐性知识的全面导入。其次,就家族员工而言,也必须担负起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责任,积极遵循企业高管制定的知识管理政策。家族企业的员工多为家族成员,依据社会情感理论,相较于企业利润最大化,家族员工更希望追求的是从以家族利益为中心的非经济目标中可能获得的情感效用,因此家族企业委托成本较小,甚至几乎没有,企业上至管理层,下至普通员工,正式或非正式沟通次数较多且障碍小。再次,家族企业经营模式为企业隐性知识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家族企业扁平式金字塔模式的组织层级少,隐性知识传播的速度快,企业高管的经营思想在传播过程中失真的可能性小,隐性知识的导入更加及时高效。

三、结论与展望

通过以上讨论分析发现,在当今以知识为基础资源的经济发展大背景下,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民营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尽管企业隐性知识不易复制、难以传递,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特点,使得隐性知识具备比显性知识更大的核心价值,企业的核心利润源正是企业的隐性知识,而家族企业因其独特的企业组织形式,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隐性知识管理。只有提高家族企业高层领导决策判断的准确性,培养家族员工的专业技能,更新企业文化知识,才能充分挖掘家族企业隐性知识的巨大价值,从而处理好成本、速度与品质的关系,以更低廉的价格满足企业客户的需求,也能更快、更直接地反映客户的需求,通过良好的产品和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促进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思想是对知识管理理论的超越,能够有效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很多知识管理的理论问题,为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一种新的方法论。企业隐性知识的管理既要以工作为中心,更要以员工为中心。以人为本是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企业技术员工成功转换为知识员工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3]知识员工需要了解自己的职业优势、自己的做事方式,在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后,通过自身能力创造经营业绩。企业知识管理只有将工作与员工相结合,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企业隐性知识的管理架构,以激励措施促使员工能动性和潜能得到激发,企业才能发展得更顺利。本文只是就一般行业的家族企业来探讨隐性知识的管理,在之后的研究中,应该细分家族企业的行业来明确不同行业领域的家族企业对于隐性知识管理的侧重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衡量家族企业隐性知识的良好管理对于企业的经营绩效的促进作用。更进一步地比较家族企业与其他民营企业对隐性知识管理的不同,以确定家族企业进行隐性知识管理是否具备优势以及具备优势的程度。总之,家族企业隐性知识的管理方法,对提高家族员工的能动性有很大作用。一个适合的隐性知识管理方法,不但需要一个好的管理者和推动者的引领,还需要企业为其提供信息技术、培训计划等各种支持,即企业隐性知识的管理实践需要整个家族企业的员工同心协力,并不单纯是企业高管的责任与义务,各个家族员工都必须积极响应及配合。只有创新隐性知识管理的系统方法,才能实现企业知识的共用,提高企业的综合能力,使企业更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4-77.

[2]王欣莉,李胜冬.网络企业的知识管理方法探析[J].商业经济,2014(22):66-67.

篇10

关键词 图书馆 知识管理 虚拟管理 合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知识管理主要是以提高管理工作的整体性,以知识为基础来实现最佳的管理模式。虚拟管理则是在图书馆管理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实现联机采购、编目、查询等服务,是一种合作关系,最终实现管理的输入和输出的优势互补。虚拟管理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多项合作,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的管理。图书馆的独立性大大增强,各个部分之间可以相互组合和拆分,达到资源的共享性。

1知识管理和虚拟管理的区别

图书馆中的图书资源十分丰富,包含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献信息。知识管理就是对图书馆中的馆藏进行合理地配置。从某种程度上看,知识管理是一个总体的概念,涉及到的范围相对较广,除了包含知识之外,还包括一定的方法论。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开始进入经济时代。传统的管理方法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新的方法论出现。知识管理就是人们研究问题的方法。

所谓的虚拟管理就是知识管理中的方法之一,是一种虚拟的结构。这一虚拟的结构主要是以各个合作单元作为连接对象,进而对图书馆的知识管理起到促进作用。虚拟管理受到知识管理的知道,但是操作过程却相对独立。除此之外还包括外向合作。随着科技的进步,馆际互借模式逐渐会演变成联合采购、编目。

知识管理基础上的虚拟管理主要是以实现资源共享为最终目的,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水平。无论是公共、高校还是企业的图书馆都以这两种管理模式为主。不仅实现图书馆资源的优势互补,同时还可以实现办公的自动化。一些发展规律本身具有相似性,通过虚拟管理可以进行分工,提升开发价值。

2知识管理和虚拟管理的统一

知识是一种指导,虚拟管理则是一种实践,二者相互结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管理和程序编码化。这就是对一些图书资源进行分类、编目、检索,做好加工处理工作;其次,图书馆和其他网点的合作关系。在网点中建立公开的存取标识,实现资源的合作以及开发;最后,知识管理和虚拟管理的合作在于创新。创新是实现管理高效性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两种管理模式。

另外,二者的统一还表现在各个管理环节的优化。其最终目的是将一些文献资料实现网络化和数字化,进而建立统一的图书馆管理措施:

2.1做好图书馆际合作和开放

通常情况下图书馆图书资源的读者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是直接使用图书的读者;第二是通过网上查询浏览图书的读者。这两种读者都可以通过知识管理和虚拟管理实现统一,将读者多需的图书资源列入到管理范围当中。

2.2改进图书馆资源的配置

从知识管理和虚拟管理两种管理方式中可以看出,管理的内容包括公共、技术以及网络设施等等。做好图书馆资源的优化配置就需要对文献的价值、货币标识等进行明确,可以让读者m当地承担相应的价值。

2.3实现图书馆网络化

图书馆的网络化是提升读者服务效率的重要途径。图书馆的虚拟管理是不可缺少的,读者所采取的是自选途径。网际合作实现了读者终端和图书馆之间的连接。图书馆的网络化之后,读者的阅读时间和空间将不受限制。

3知识管理和虚拟管理的合作研究

众所周知,图书馆是传递知识和文化的中心,也是促进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场所。知识管理和虚拟管理相结合就会形成一个全面的图书馆网络。通过图书馆这个平台,图书资源价值得到了更好地实现,效益也有所增长。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和虚拟管理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合作:

3.1二者的统一以知识管理为基础

对于用户来说,集中式的弊端日益体现,因此,需要将集中式转变为分散式。图书馆中的用户界面应该以窗口式为主,数据库的图书要改变为文献型,网际互借的模式得到提倡。实现这些转变的基础是知识管理方式。

3.2社区合作网的建设

通过建立合作网的方式来实现网络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转变,一改网络一元化的弊端。另外,社区合作网还可以建立社区的查询、教育功能,实现系统的独立讲座。这些功能的实现都要以知识管理和虚拟管理之间的合作为基础,进而建立一个整体的效益系统。社区合作网的建设是未来图书馆管理的必经阶段,也是促进知识管理和虚拟管理的有效平台。

3.3做好图书馆资产的评估

对于图书馆来说,知识资产和经营资产是两个比较重要的资产类型。做好这两种资产的评估工作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图书馆报表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对图书馆的合作价值进行明确,然后进行价值评估,建立保护卡。这种资产保护卡的主要作用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图书馆资源流失量,保证知识管理和虚拟管理能够顺利进行。

4结语

总而言之,知识管理是基础,虚拟管理是在知识管理基础上体现出的一种管理模式。如果图书馆没有任何的开发价值,那么就谈不上虚拟合作。图书馆的资源需要得到进一步开发,进而为读者提供更为便利的阅读方式。虚拟管理和图书馆资源开发工作要更好的发挥出是收集、组织、联合编目以及图书资源互检等环节,为读者提供更为有价值的图书资源。所以说,从现在和未来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中可以看出,管理人员必须要重视知识管理和虚拟管理之间的合作。只有明确二者之间的区别、统一,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二者的合作。

参考文献

[1] 王晓梅.浅谈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的应用[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