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探究式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08-11 17:38: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探究式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探究式教学案例

篇1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地理课堂;教学案例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现代地理教师的思想在不断地提升,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也在提升。将探究式教学的方式引入现代地理课堂,将对传统地理教学产生冲击,进而带来地理课堂教学的一次变革。

一、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作为基本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具备探讨和研究的过程。在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一个知识点的提出,学生可以提出质疑,同时更多的学生参与对质疑解答中,使中学地理课堂具备研究性。

1.研究性

探究式学习的本质是研究,学生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提出问题,随后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找出所学习内容中的问题,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2.实践性

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性主要是强调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通过教学过程,无论是动手能力、学习能力还是知识的掌握都将得以提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探究、提升。

3.开放性

探究式学习的开放性是指课堂教学和课后研究,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具有活力而又不失宽松环境的课堂,营造了一个可以群体交流的活动氛围,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的步骤

在地理教学之前,学生脑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概念,但是这些具备的概念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有一些概念是明显有问题的,这就需要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改变。探究式教学,很大程度上可以推动学生获取新概念,改变错误的旧概念。

要使学生能够接受新概念并不是容易的事情,通过对高中学生对地理概念的调查、了解、统计,逐渐整理出学生已经具备的概念,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和学习,帮助学生逐渐获取科学概念。

1.揭示学生的前概念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地对知识进行积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观点,教师一般通过不同的方式去了解学生的掌握概念的情况,例如,问卷调查、座谈或者概念图方式,为以后的探究式教学打下基础。

2.诱发概念矛盾

诱发概念矛盾是让学生对其原有认知结构和现实的现象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学生在学习新概念的时候,一定有原有的认知结构作为基础,学生往往都是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来接受新的问题,但很多时候是会产生矛盾的,一旦产生矛盾,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适当时机引入科学概念,产生替代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就是概念发展、概念更替的过程。当前一个概念无法解释现有问题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接纳新的概念,纠正以往的认识。

三、教学实例

以高中地理必修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一课时)为例进行研究。

1.教材分析:这一节中包含着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大类型。对两种农业类型的比较是这一节的重点。

2.学情分析:从学生角度来说,因为城市学生很少对农业有所接触,对农时、农事、农业等概念非常模糊。一般学生出现的前概念包括:(1)过分强调区域概念,南稻北麦,很多学生认为北方就没有水稻。(2)农时不清。(3)很少接触农业。(4)地域不清,不清楚降水和气温对农业的影响。

3.操作过程

师:同学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在大力发展农业,主要是因为我国日益增长的人口。我国粮食作物的产量逐年升高,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生:小麦和水稻。

师:我们初中地理都学过,小麦和水稻的种植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什么原因?

生:秦岭―淮河是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同时也是1月份0℃等温线。

师:因此农业生产和气温、降水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一种重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

资料1:水稻需要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生长?

水稻习性介绍:属于喜温喜湿作物,生长期长,苗期生长要求10~12℃以上,开花授粉要求18~20℃以上的温度,同时,还要求有充足的水分供给。

资料2: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区与人口密度的关系。

从分布的地区而言,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地区往往是人口稠密的地区。这里人口数量较大,对稻米的需求量也非常大。

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生:有利区位条件:(1)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2)地势低平,适宜水田管理;(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4)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教师总结:由此可以看出,季风水田农业的区域分布来说首先处于地势平坦地区,需要良好的气温和降水条件,同时人口较为稠密,可以为季风水田农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资料3:南方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10年的南方水灾报道:从6月13日的强降雨至今,南方大部地区频繁遭受强降雨侵袭。当前正值秋收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南方早稻陆续齐穗灌浆,中稻开始分蘖,双季晚稻正在育秧,而近期强降雨过程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雨区集中在长江流域,这一地区是我国的农业主产区,连续的强降雨给农业生产带来重创。

师: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生:特点:(1)小农经营;(2)单产高,商品率低;(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4)水利工程量大。

学生通过一节课的接触,发现与以往学习地理内容有着很大的不同,并不是通过简单的记忆就可以获得答案,而是通过不断地探究、思考、提问等方式来获取结果,在获取结果的同时也对以往的概念进行重新的整理,获得正确的信息。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探究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已经逐渐走进课堂,改变学生惯有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式教学,使得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的主动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实现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篇2

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一、人文地理内容的特点及教学方法

新课改以来,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具体的课标要求,教材在人文地理部分对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做了更加贴近生活的处理,谋求以通俗易懂地方式教授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同时教材编写采取一纲多本的模式,其中湘教版更是采用案例形式、活动课形式、调查实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程度这无疑对于教师授课有了更加高的要求。促使教师在人文地理授课时必须依据课标、突出教材、兼顾学生差异并针对具体教学资源进行授课。因此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通过案例对人文地理的现象和规律进行教学。比如在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选择一些学校所在地区的旅游景点进行旅游现象和规律的学习。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兴趣,更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地图学习法 地图的作用对人文地理教学而言也是不可小视的。我们一定要充分运用地图教学。比如在农业区位选择的学习过程中,在地图上找到相应区域了解某地区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从而进一步了解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生物种类等条件,进一步掌握分析农业区位中的自然地理区位。

对比法人文地理的知识点比较多,知识较零散。对比学习可以让学生对知识体系中的异同点做到准确掌握、避免混乱。比如农业区位选择和工业区位选择就可以对比学习,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工业受社会经济影响明显。但这二者之间有联系,两者在进行区位选择中均受自然和社会影响。

二、教学实例

下面以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为例,进行案例教学。

新课引入阶段:以一首春天的故事拉开序幕,贴切本课主题,同时十分成功吸引学生注意力。减少新老师的陌生感。歌词内容上把握住1978和1992两个关键时间点。引入本课内容。

重点知R讲解阶段:围绕着两个时间点,引导学生分析,在1978年,什么要的优势区位促使珠三角地区尤其深圳的第一次腾飞。学生很快联系所学,想到其优越的地理区位:临海同时又紧邻港澳;国家政策扶持;由老师的引导,回忆在此阶段国际大趋势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亚东南亚的转移。迫使其由小渔村第一次大发展,成为大都市,实现城乡一体化。1992年,注重学生对比分析,区位条件作何变化。大致能回答出:政策扶持不再,人力成本优势也不再明显,国际环境也变化,由资本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型为高新技术产业。这就迫使珠三角也顺应潮流转型: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子设备产业基地。城市变化也由大都市转变为城市集群。卫星城发展分担大都市的城市职能,以及过度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概括总结阶段:让学生清楚看到工业化的2个阶段,以及工业化推到下的城市化2个对应阶段。关系清楚明了。再通过做题巩固。

课外延伸阶段:介绍书上本地区的特色经济,一镇一品经济模式,加深对本地区的了解和印象。介绍其他的城市化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东北模式。使知识尽量延伸。

课程结束。

课后总结

整堂课,师生互动多、学生参与高,课堂气氛活跃。同时课后调查发现,要真正做到和学生心灵相通,需要更好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习惯。同时引进新的有效的学习理念,在获得学生信任的基础上使其更加坚定与老师的合作,从而进步更大。另外,案例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典型化,使学生从“个”推知“类”,由特殊归纳一般,通过典型案例理解普遍规律性的东西,掌握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的教学。

三、经验总结

现在的课程改革,在人文地理方面更加突出案例教学模式、决策型教学模式的发展。在上个月召开的初中地理名师研讨会上。初中也将案例教学模式引入新教材,突出每个区域地理的代表性案例。下面就结合一些教学实例谈谈对人文地理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针对人文地理教学案例的特点进行案例编选

好的案例是人文地理教学成功的关键。人文地理案例的形式应丰富多样,可以是文字式的材料、小故事,可以是视频图像,可以是几张照片、图片、甚至是漫画,也可以是它们的有机组合。不管是何种形式,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具有时代性和真实性,蕴含着人文精神;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彰显着地理的学科价值;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学生感兴趣。

(1)案例要具有时代性和真实性,蕴含着人文精神。 人文地理的案例一定要来源于生活,真实可信,并具有时代感。这样的案例才会引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思考现实问题的意识。

(2)案例既要有学科特色,又要有可读性,学生感兴趣。人文地理的案例既要有学科特色,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彰显着地理的学科价值;又要有可读性,学生感兴趣。如果节节课都是材料分析,久而久之学生必然厌烦。所以教师需要巧花心思,对案例进行适当的加工增强其趣味性,并变换案例的形式使学生有新鲜感。例如在讲农业一课时,在案例内容的选取上我选取了网易总裁丁磊投身养猪业一事,并且使用了漫画形式呈现案例,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二)结合教学实际,灵活选择案例使用方法,创设案例学习情境。

在人文地理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有利于教师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能够较好地避免在教学中出现照本宣科,将教材的内容复述给学生,不做或缺乏分析和讲解的现象。但是在案例的使用中,又要防止出现将教材抛掷于一边,孤立地讲解案例内容的现象。在使用案例时注意与教材学习材料的有机结合,设计合理的问题情境。

(1)以案例为载体,进行人文地理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学习。

教师将案例放在一个情境中使用,可以单纯地作为课题的导入;也可以用于教学过程中的讨论探究环节,以突破的教学重难点;甚至是用案例来承载整个学习活动。案例的使用过程应该是以案例为载体,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对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学习的过程。

(2)在案例的使用方式上,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地选用归纳法和演绎法。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已经超过其他教育目标成为首位。同时,如何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又兼顾高考的分数压力,是地理老师不断教研的任务所在。而高考的命题倾向也在人文地理方面大量倾斜,如何活学活用,不是死记硬背,不是只看分数不看成长,这条路还需要慢慢摸索。比如案例教学、比如决策教学方向。相信教师能够善于研究,学会细心观察发现,素质教育与升学教育的矛盾会得到改善,人文地理教学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段义孚 人文地理学之我见 地理科学进展 2006年3月 第2期

[2]沈阳市第三十中学 李斌 《地理课堂中人文精神的培养》[M].地理教育,2008.

篇3

一、高中地理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要点

1.遵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对案例的选编要对应课程标准的要求。因为教学案例本身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呈现。因此,我们对案例的运用,其本质就是对地理课程标准的理性解读,是对课程标准要求加之知识理论的诠释。因此在课堂案例探究中,就需要对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进行分析与探讨,通过这种知识的传授为学生构筑起地理学科的基本学习概念与理性认识。除了教材上已有的案例,我们在对这些案例进行替换或者改造时,只要遵从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原理的掌握,都是可以的。

2.案例必须具备鲜明特征和突出典型

所谓“案例”必须从案例本身来说,其信息点明确、针对性强,才能实现对学生活动和思考的引导,才能体现案例的价值所在。在地理课程教学中,如果我们选取的案例蕴含了较多的无关主题的信息,无疑不但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还致使学生对所需要探求的知识点认识模糊,这既不是教学上的创新,也无法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案例素材来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从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体会来看,地理课程教学案例应该有激发兴趣的元素。只有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案例,领悟出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这就要求我们的案例选材必须来源广泛,内容丰富多样。从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对乡土地理、热点内容的兴趣度较高。当然来源广泛仅仅指素材,在应用案例材料中,还需要对内容加以提炼,结合课程教学特点来进行设计。

二、高中地理课中应用案例教学的创新思考

1.以学生为主体,定位教师角色

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推行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就要求在地理课程教学中重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对学生学习的向导作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知识。

2.遵循教学普遍规律,创新教学环节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必须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完整和教学环节的衔接,使得案例在应用于预习引导、要点理解、实践调查等环节时具有较好的衔接性与连贯性。案例教学是课本知识的一种嫁接,尽管与书本的条条框框理论表达不一,但其知识点实质是一致的。所以即使案例不断变化,仍然需要紧紧围绕课程知识要点进行创新,遵循教学规律,不能偏离教学的方向。

3.创新教学管理,选择优质生活化案例

从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来看,目前我们基本上是以教学组为单位来研究教学相关课题。因此,可以从教学团队层面来开展集体备课,交流教学心得,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具体对案例教学来说,教学组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搜集生活案例,定期开展讨论,选取优质的生活案例,确保授课的质量。同时通过协作,建立案例数据库,并能不断更新。

4.留意生活勤记录,经常反思常创新

生活中的案例很多,教师要始终保持专业的敏感性,随时记录热点事件,例如舟曲泥石流、民勤沙尘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云南阳宗海砷污染事件等等。这些热点事件的相关资料要分门别类地保存,常年积累就会形成庞大的案例数据库。热点事件时时发生,案例也要不断地更新以保持新鲜性。对案例的设计应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反馈、课堂组织、作业设计等,要经常思考,寻找最佳的方案。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人文地理课堂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有的课堂存在一些问题:案例选取不当,不够典型具体,没有很好的蕴涵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规律;就案例“教案例”,教学操作随意,缺乏科学规范流程;教学方法僵化,不能抓住核心内容进行有效探究,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教师对案例教学认识不足,教学实践中有偏差。什么是好的人文地理案例?应该按怎样的范式进行案例教学,以增强教学流程的科学性?人文地理案例教学具有哪些功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影响到人文地理案例教学有效性的发挥。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以下简称本章)为例,对以上问题予以再探讨。

二、人文地理案例的选取

新课程教学中,有些教师常把案例和实例混淆。地理案例是包含有地理问题或者说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甚至可能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实例只是证明地理现象或原理的例子;案例能够引发讨论,并能够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案。地理案例素材也不同于一般地理教材素材。地理案例是以叙述地理事物为主要形式,内容详实具体,而一般地理教材则以阐述概念、原理为主,文字表达简练、概括;地理案例叙述的是事物细节,而有关地理概念、原理知识则“含有”或“蕴含”在案例中。而一般教材中的素材往往都是用结论性的语言直接阐述地理概念与原理,结论明确。案例是整合过的一类教学资源,对学生而言,是创设学习情境,具有吸引力和可读性强的特征;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教学工具载体。

教学案例的选择应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等情况,并考虑典型性、科学性、时代性特征,信息具有充分性,难度设置合理。案例要来源于真实的人文地理事件,具有典型的地理特征,切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内容形式和来源多样化,应具有丰富和递进特点,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强调启发性。人文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很好体现教学要求的经典案例,这些案例示范性强,地域覆盖广,视野开阔,有着显著的地理意义和教学价值。例如,本章教材中的案例,“鞍山与宝钢的区位选择”、“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浙江乡镇企业发展”、“德国鲁尔工业区”等,对于“工业区位选择”、“新兴工业区”、“传统工业区”的学习,都是价值很大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课堂案例教学组织实施策略

人文地理的课程案例教学开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呈现案例阶段,二是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案例阶段,三是师生评价提升阶段。教学活动流程上可分为两条相互交织的主线,即“教师指导活动”与“学生学习活动”两条线索,它通过“导入”“置疑”“研讨”“提炼”“拓展”五个环节来操作实施。案例文本,研究问题,相互对话,拓展应用等要素组成教学的全过程,这些要素通过五个环节实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下面,我们针对本章不同的内容,以此操作范式为依据进行教学,从中体现案例教学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价值功能。

1.运用案例,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1: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

学习本章“工业区位选择”时,笔者利用该案例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区位分析能力。在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中有如下问题:(1)你能分析出鞍山工业基地的区位因素吗?该基地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2)从环境、资源、水源角度考虑,上海宝钢为什么布局在城市的北部,且濒临长江?从市场、资源这两个区位因素考虑,你认为宝钢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探究“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时,笔者补充案例“首钢的搬迁”,并与“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的案例进行整合,目的是让学生从案例的发展变化中,动态分析原因,掌握规律,提升能力。设计了如下问题:(1)首钢目前的位置和搬迁后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新首钢迁址曹妃甸,主导区位因素有什么变化?(2)从鞍钢到宝钢再到首钢,你能否发现钢铁工业的发展变化规律?

案例是实现三维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借助的一个载体或者切入点,其本身并不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应该是案例所诠释的原理,以及运用案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1”教学中的开放性问题设计,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工业区位选择的决策能力,解决现实的鞍钢、宝钢到新首钢区位选择问题。

2.选择学生熟悉的案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关注学生生活,体现生活化的地理

案例2:宝鸡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形成(原案例略)。

案例3:凤翔长青循环经济工业园示意图及文字材料(原案例略)。

篇5

【关键词】 兴趣 思维 能力 合作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140-01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为了达到新课程的要求,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革

1 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通过丰富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讲地转偏向力的时候提出,一个人要去淘金,他应该选在河流的右岸还是左岸?在讲洋流时我引用了二战中德国潜艇穿越直布罗陀海峡的故事,提出为什么德国潜艇能在关闭发动机的情况下秘密的穿越直布罗陀海峡?使学生顿时产生一种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的情绪。“欲知后事如何”,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十分强烈的学习兴趣。还有对一些教学中的难点,可以形象化,比如我在讲等温线的凸向与气温高低的关系时,除了从理论上给学生讲解之外,我还做了形象的比喻,在北半球等温线向北凸说明向气温低的地方凸,是因为这地方热,它想上气温低的地方凉快凉快,从而让学生记住北半球等温线向北凸说明此地气温比同纬度气温高。

此外要关爱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某些老师平时只是上课,上完课就走,从不和学生交流,谈心,这样对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是不利的。还有的老师只喜欢那些成绩优越、听话的学生,而对那些差生则十分冷漠。那么这样就会造成差生越来越差,失去了教学目的。特别是对于像我们这样的被大家认为“副科”的地理学科,本来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就不高了,老师再歧视他们,使学习兴趣大打折扣,导致你将会失去更多的学习地理的学生。

2 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山东卷考试说明》中专门强调了“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表明考试注重对考生创新品质和研究性学习等能力的要求。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要保持师道尊严,是课堂上主宰,经常是教师说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遏止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现代的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把课堂的地位让给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探究性问题的提出。

高水平的探究性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激发学生高水平的思维,而简单的问题还不如直接进行填鸭式教学。提的问题应该是从课本上找不到但还能从课本中发现的问题。比如:水循环的概念是什么?水循环分为哪几种类型?这些都不是探究性问题。但是如果问塔里木河、长江分别参与了哪种水循环方式?这就是个探究问题了,因为课本上没有直接答案,可以通过探索研究而发现答案。总得来说,我认为第一、问在可疑处,第二、问好难易度,第三、问有启发性。

此外设置的问题要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学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所以地理课堂教学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由浅入深地设置地理课堂问题情境。如我再讲农业区位的问题时,根据课本中的两幅图: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的大牧场放牧业,提出以下问题:(1)这两幅图分别呈现了什么景观?(2)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差异?(3)总结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4)总结影响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的大牧场放牧业的优势区因素各有哪些?

3 精选教学案例,提高学生能力

案例材料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它的选取对教学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地理案例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包含丰富的地理内涵,能为教学提供线索、背景。在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加工案例,将教学内容渗透到案例材料中。案例材料可以来源于教材、教参、生活、其它书刊、报纸,电视、网络、有关部门、师生的实践活动等。

教材、教参中的案例,教材编写人员精心策划编辑的,不可轻易弃之不用。而且还可以把其他版本上的好的案例摘抄过来运用。

生活中的案例,与学生较贴近,不仅具体、生动,而且易懂、真实可信,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我在学习城市的功能区时,给学生出示了我们昌邑的城市规划图,让学生指出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的位置,并让学生分析一下这样规划的优缺点,工业区的位置是否合理?潍水蓝湾小区是我们昌邑房价最高的小区,我又让学生分析房价高的原因。通过学生身边的案例,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时事案例能使我们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拓宽视野,将“小课堂”延伸到“大社会”,这些材料,贴近社会,也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是考试的热点。

不管是生活中的案例,还是时事案例的搜集可以是教师本人,也可以发动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既积累了案例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意识

我根据全班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进行合理搭配,并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征的差异,语言表达能力如何等重新编排座位,由6个人组成一个学习合作小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主要让学生合作对某个问题进行探究,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质疑,互相启发,彼此加深对问题的见解,纠正认知错误,弥补知识点的遗漏和缺陷。课后小组长负责督促组员的预习和作业,并对不会的问题进行合作研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而且要帮助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显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篇6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得到了提升。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这么多年,关于教育模式的研究成果诸多,有的已经付诸了实践,有了很积极的效果。近年来,我国初中的生物教学也融入不同的教学方法,形成了典型的教学案例,切实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学这一行业也得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生物教学的众多案例就是一个改革的标志,给其他学科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对促进其他学科进行改革教学模式有重大意义。

1.探究案例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1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案例教学法,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通过一个个生物的例子来进行详细地讲解,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其实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有充分地备案,对每个生物重点知识营造出相应的教育情境,让学生们去讨论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生物的兴趣,而且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但是,能够达到这个效果的前提,就是需要教师的精心备案,认真地解析每个案例,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融入案例中去,也就切实地提高了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这是近年来很受迎的教学方法之一。

1.2案例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其实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学的内容丰富,需要设置的教学情境也是千变万化的,所以案例教学的方式没有统一性,大致把初中生物的案例教学法进行分类,具体包括案例讲授、案例模拟、案例讨论等等多种方法,现在就通过实际的教学例子来简单分析下案例教授法。关于这个方法的主角是老师,他会挺过对整个课程理论的讲解,给大家构造一个完整的体系。比如说河流是所谓的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河里的动物如鳄鱼、虾等爬行动物会在河边繁衍后代,而鹭以河里的鱼、虾为捕食对象,在河边的树上繁衍后代,而生活在陆地的动物要去河边喝水。而河流生态系统本身,它的资源并不是独有的,降雨会给河流带来了水,河边的泥土也会被冲入河流中等等。就是通过这样的故事性的例子,来引出河流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联系的问题,这就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自主地去思考这个问题。而老师将会从不同的角度分层次地讲解,这个教学例子是从三个方面来解释:首先,非生物因素来讲,阳光将辐射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水蒸发为水蒸气,水蒸气遇冷降雨,就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地球上的所有生态系统都与之有联系;其次是从地理环境来分析,它们都是有关联的;最后,将从生物因素说起,像种子、花粉等小生物会进入不同的生态系统,像鱼类洄游,鸟类的迁徙也是不断地走入新的生态系统等。这些都说明了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密切联系。这样的教学例子会让学生们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自然教学的质量也就提高了。

2.浅析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2.1参与式教学法的定义

在参与式教学法的体系中,学生们是重要的角色。在以往的教学氛围中,总是以老师讲解为主。现在就要营造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因为每个学生的性格有所不同,需要让他们每个人都敢于参与教学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们主动地交流和学习。

2.2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参与式教学法融入到生物教学体系中,是一种突破,也是顺应现在时代的发展的需要。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需要更高的科学素养,那就需要学生们去主动去学习生物学的知识,来了解自身的结构和生理功能,这是很有必要的,而参与式教学法会让学生们学习的效果达到极致。

比如讲真菌这一节内容,老师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们认识到真菌的主要特征,了解下蘑菇这种常见的真菌特点,还有学会用显微镜设备观察真菌的形态结构等,首先老师为学生们提供长霉的面包和水果,指导学生制作孢子印,学生们在此期间会查阅文献来了解下真菌的知识。在开始教学的时候,老师给大家放映关于霉菌的生长环境等的纪录片,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霉菌的特点来了解,学生们在这两个环节的观察结束,老师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们讨论总结自己的观点。在最后,老师进行现场答疑,来回答学生们的疑问。就是这种全民参与的教学方法,很受学生们的欢迎。在实践的过程中,也证明了参与式教学法能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3.探析混合式学习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3.1混合式学习法的产生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混合式学习法也就应运而生了。网络多媒体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多种学习方式并存的教学模式已经出现了。现在就是通过多媒体视听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结合来达到教学目的。

3.2混合式学习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在实施混合式学习法的过程中,还是以遵循传统的教学法为主,通过实验的方式来渗入混合式学习法的理念,这就是与传统课堂教学法的区别,在教师进行生物课程的教学环节时,应结合不同的生物知识,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呈现出实物的录像和照片,这样更利于学生们的理解。还应充分利用网络的条件建立网络学习室,方便学生们查询资料等,还需要以班级为单位建立论坛等,可以进行随时随地的讨论,混合式教学法将是未来教学中重要实施的方法之一。

近年来,我国在初中生物教学领域有很多的研究成果,多种的教学方法已在我国的相关地区进行实施,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对于促进人才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雷学航.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薄雪梅.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篇7

【关键词】基础化学 教学法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096-02

一、引 言

当前大学课程改革减少了许多课的学时,很多教师觉得学时太少而教学内容讲不完。他们注重的是“教会”学生多少知识。事实上,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是无法把学生未来所需要的知识全“教会”给学生的。高校的教学理念应该是“教”学生“会学”,而不仅是“学会”,应以有限知识的讲解促使学生掌握“会学”新知识的方法。我们认为,采用案例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再现科学的发展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使学生有机会独立探索、获得科学发现的智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习惯。这样,学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而不只是对一些事实知识的简单记忆。

二、案例教学在基础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运用精选出来的案例材料,使学生进入某种特定的事件情境之中,通过组织学生对事件的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智慧,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一种教学方法。

1.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明确的学习目的;二是浓厚的学习兴趣。由于社会的变迁、生活条件的改善,学生的毅志力逐渐变的脆弱,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搞好教学的关键。利用青少年强烈的好胜心理,让他们参与案例讨论,认真钻研教学案例去获取知识,通过努力去解决问题。当他们通过自己的钻研求得知识后,这种胜利者的心理就得到了满足,因而增添了学习兴趣,强化了学习动力。如新教材中有很多教学设计案例研究讨论问题,其中《化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一章中,案例1“盐”的教学情境设计从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案例2“食盐和纯碱”教学情境设计从学科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渗透人文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些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案例密切结合中学化学教材,对师范生今后从事中学化学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师范生通过分组讨论学习这些教学设计案例,从中总结出一些简单的教学规律和方法,就容易产生愉悦的“成就感”。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应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及学习方法学习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的过程,学生可以直接领悟到化学知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只要学生感觉到所学的知识有用,学习兴趣就会倍增。

2.有利于培养学员的发散思维能力

实验案例教学模式要经历“问题情境――方案设计――比较完善――解释与应用”的基本模式。通过这种模式使学生体验化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形成对化学实验整体性的认识;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化学知识;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化学的自信心。而模式的构建或是超越,贯穿始终的应该是探究教学的理念。案例教学模式关注的焦点不应停留在教材中和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提出课题、积极地思考所面临的问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更应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又带着更多、更新的问题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当然教师要把握好案例学习的要求,不能把案例内容当作纯粹的知识点来教学,也要兼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化学知识水平,不宜要求每个学生都有探究设计方案,而是要学习别人好的方面,补充自己的不足。

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对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式提出了挑战。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和用多种方法通过不同途径探求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效地诱导学生去“发散”思维,关键在于设计“发散点”,而“案例讨论”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挖掘出来的,具有优选性、广联性、密集性和科学性。如关于教学情境的设置方法、教学案例,“盐”、“食盐和纯碱”、“溶解度”、“原电池”的教学情境设计,放手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就能联系到诸多化学知识,也可得到很多应用环境背景或活动背景,这样学员所学的知识不但存在于其中,而且学会如何应用。通过对这些教学案例的学习和讨论,教师再引导学员广联知识,深入讨论,优化结果,这样的讨论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因此,合理使用这些案例,不仅可使师范生加深理解中学化学教学内容,而且对培养学员的发散思维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有利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通过对案例的学习,使师范生意识到教师和师范学生既是教者,也是受者。通过互相切磋,学生可以从多方面接受信息,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如化学探究式教学案例1中关于“氧气教学的两个教学场景”的比较,这是一个开放型的问题。两个教学场景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对2个教学场景的对比得出结论:场景1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方法,教学方法陈旧,没有体现新的教学理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场景2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既重视学习结果,也重视学习过程,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这一案例学习,让师范生充分理解化学探究教学是什么,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教学。案例2“我们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设计模板: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提出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分组进行实验分析信息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在案例2教学活动中,穿插了较为完整的课题性探究活动,可以保持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日常学习中所获得的零碎的探究经历、亲身体验及学习方法得到整理和总结,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中像这样的案例还很多,只要师生共同讨论、相互补缺、相互激励,有利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就能共同提高中学化学教学水平。

三、结束语

案例教学不仅缩小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距离,而且丰富了学生对化学原理的认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创新能力、总结能力也得到提高。但我们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年龄特点,每一节课案例不宜过多,而且也要与其他教学方法穿插使用。不能用它代替学生实验等学生动手的实验探索。由于案例教学需大量收集资料,分析处理,教学上相对难度较大,所需时间较多,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需同行共同努力,使之不断完善、发展。相信这些带有方法性、应用性、发展性的案例教学,一定对提高学生素质起到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陆真.化学教学论课程的应变与对策――关于案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化学教育,2004(8):22

篇8

关键词:自然地理;现状分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地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地理课堂的研究也开始增加。对于初中地理,尤其是自然地理教学部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对自然地理产生兴趣,重视开展地理教学研究,是对教师进行高质量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

1.自然地理学的特征

作为地理学的主干学科,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自然地理环境[1]。它的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都很强,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向学生讲授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它们是如何发生和演变的,但这些现象的成因又很复杂,所以学生经常会觉得自然地理难学。而教学过程并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过程,需要学生的良好配合,只有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自然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2.1教师一味传授,学生缺少探究过程

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完成教学任务即可。在课堂上完全以教师为主体,单一地直接向学生灌输地理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缺乏对知识的具体思考与探究的过程。虽然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增加了,但是他们对于这些知识只是表面上的简单记忆,而不是深层次的真正理解,记忆不牢,长此以往,最终会导致全部忘记[2]。

2.2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缺乏课外实践

自然地理知识都是自然地理学的专家前辈们在户外经过长时间的观测、实验、总结规律所得,这也就要求自然地理的教学离不开在室外的教学实践。然而,现阶段我国很多学校自然地理教学都是在室内完成,完全依靠课堂教学,而学生究竟对这些知识掌握多少,掌握到什么程度,只有等到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时才能知晓。大多数学生往往为了通过考试而临阵磨枪,却并没有真正理解知识[3]。作为一门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科,课外实践必不可少,在理论基础上的实践是验证知识最重要的途径。所以在进行教学时,应为学生提供充分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2.3注重知识教学,缺乏情感教育

自然地理这门学科逻辑性和抽象性强,教师一味地讲解会使课堂变得枯燥无趣,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感,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在课堂上只注重知识教学,忽视情感教育是非常不可取的,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进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培养,认识并热爱祖国的大河大山,自然风光,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从而激发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

2.4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地理在中考中所占分值较小,地理教学在中学阶段往往不被学生所重视,学生更愿意把学习地理的时间用来学习数学物理等分值比较高的“大科”,这样的情况使很多学生产生偏科现象,甚至完全放弃,这给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带来巨大困难。因此,只有找到高效、合理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对地理的重视程度,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3.优化初中自然地理教学策略

3.1重视初中自然地理启发式教学

自然地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其专业性、逻辑性都很强,学生在面对常见的经纬网、地理版图时会产生抗拒心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自然地理知识,在教学时不能只对教学内容做简单的陈述,而应详细、具体地讲解,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使学生愿意动脑思考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克服他们在学习时的恐惧心理,所以实施启发式教学是非常有意义和必要的。

3.2适当地应用多元结合教学法

3.2.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们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小组PK”等活动形式,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讲述地形区的内容时,将学生分为几个人一组,开放式的课堂学习,让学生总结他们所了解的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地形区都有哪些,这些地形区的特点是什么,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2.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如今的教学环境下,多种高科技教学手段的应用,促进了高效课堂的发展。多媒体的教学模式更具象,更直观。例如在讲解地震时,可以播放地震的视频资料,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直观感受,了解地震的危害。

3.2.3充分利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自然地理教学中一种有效方法。教学案例是事件发生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境,它反映真实发生的事情,描述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理解自然地理规律可以从一些典型性的案例入手。例如,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具有季风气候的典型性,所以在讲解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时,可以用中国季风气候显著这一案例进行描述,以点带面帮助学生学习[3]。

3.3优化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兴趣

3.3.1巧用谜语

中学生的好奇心最强,也最喜欢各种各样的趣味猜谜活动。可以在课堂上出一些与地理相关的谜语,谜语的选择一定要切合教学主题,切不能牵强附会,否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3.3.2巧用诗词

发挥诗词的作用,如讲解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时引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讲解气温与海拔的关系时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自主探究,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

3.3.3巧用歌曲

在一些歌曲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中学生的表现欲强,喜爱唱歌,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显著。例如讲解青藏高原时,可以播放青藏高原的歌曲;讲解黄土高原时,欣赏歌曲黄土高坡等。在优美的歌声中领略祖国的壮丽河山,运用诗歌独特的魅力与地理课堂教学相互融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3.4善于运用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不仅可以总结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设下伏笔,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有时一个课题的内容非常多,一个课时无法完成,往往需要几课时才能讲完,这样几节课之间就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在小结时提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这无疑对活跃学生的思维,训练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很有价值的,好的课堂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高翔,高超,王腊春.在自然地理实践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4(1).

[2]王君红.自然地理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探微[J].理科考试研究,2015(1).

篇9

关键词:VF教学;案例教学法;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Visual FoxPro(简称VF)是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其应用范围广泛,是学习、应用关系库管理系统较为理想的对象。很多高校都把《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列为计算机公共课,教育部也将其纳入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范围。对于学生来说,程序设计的概念、语法、规则等都是全新的,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日常的VF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使他们尽快掌握这门课程,一直是教学工作者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在VF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利用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准备一些有趣的、有实际意义的案例,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鼓励并引导他们的求知欲、想象力、创新欲望和探索精神,使学生最终掌握以数据库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过程和设计方法、具有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与同行们的交流和不断地教学实践表明,在VF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使传统的单纯灌输式教学改进为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的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避免了空洞、枯燥、难懂的理论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 of teaching)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因其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表现,以及深刻、具体、丰富的实践背景,对学生掌握、吸收、消化理论知识有着非常积极和显著的作用。

为了在VF教学中成功应用案例教学法,教师授课前应精选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能涵盖本节课要讲的知识点的案例程序,通过对案例程序的简单讲解引出本节课要讲的语法知识,运用语法反过来分析程序的运行结果,根据程序的执行过程分析程序的功能,根据程序的功能反过来分析编程思路,理解了上述编程思路后,举一反三,运用这种方法结合原程序结构再来完成一系列类似程序的编写。

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过程

VF的案例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一)准备好完整的教学案例

教师授课之前应编写好一套与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相适宜、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案例。

例如: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编写一套完整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案例,上课前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演示。该系统能编辑、查询、统计及打印学生信息、班级、成绩和课程信息等;可随时通过生动的界面对这些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并能按需要进行各种查询。对案例进行演示操作后,由教师对系统提出功能需求,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查询各门课的选课人数、不及格学生名单,打印学生个人成绩和各门课成绩单等。

通过切身体会,使学生了解VF系统的强大功能,了解一个工程任务所需要完成的模块,并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让他们感受到这门课程实际的应用,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

通过对案例的演示和实际操作,学生们会对使用VF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产生感性认识,同时也对VF课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时,教师便可以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了解这就是VF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它不是单纯的程序设计语言,而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在深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语言基础-程序设计-系统开发”三层式结构,对VF的指令语法、程序结构、设计开发等逐一进行分析和讲解,将分析的内容与教材的知识点对应起来,并与学过的知识相融合。

例如:在讲解“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表单设计的时候,可以从容易的用户登录界面入手,通过演示系统中对用户登录表单的操作来认识和了解什么是表单、什么是标签、什么是报表、什么是控件、如何设置控件的属性及代码等新知识点。对案例分析和讲解后,让学生打开教材,将分析讲解内容与书中的章节“对号入座”,使学生对本节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熟悉,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架构,达到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

(三)归纳总结、举一反三、上机实践

分析讲解案例后,首先归纳总结知识点和处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并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接着举一反三,提出任务,让学生解决问题,进一步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最后给出上机任务,设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让学生仿照课堂讲过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案例,对新的系统加以分析,建立数据库和三个以上的数据库表,使其相互关联,实现任课教师信息的查询、创建表单、打印报表等功能。

通过进行“案例演示操作――教师分析讲解――归纳总结实践”几个步骤之后,学生在课堂上基本能够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当全部内容学完时,学生已经可以自己设计一个小型的信息管理系统。

三、结束语

教学实践表明,案例教学法不但解决了《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课时少、知识点多、实效差、与应用脱离等问题,还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求知欲,提高了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此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独立完成小型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更重要的是案例教学法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改进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VF课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一、专题复习,有效备考

仔细分析历年的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来特别是2008、2009年地理试题在向专题化方向发展,地理知识交叉纵横、相互渗透,呈现出复杂性、综合性的特点。特长生的有效做法是按计划搞课时小专题复习,每课时以专题学案形式将知识系统化,重点培养学生的学科内综合能力。

复习中高三开设的专题有:光照图的判读专题(涉及地球知识、地方时计算、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时空变化等);物质循环专题(大气的热力作用、热力环流、风的形成、三圈环流、水循环、洋流、地质循环、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应地貌等);天气和气候专题(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团、锋面、气旋、反气旋、锋面气旋;气候的特点、分布、成因;气候类型的判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整体性的体现,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事物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地域差异规律);季节和时间专题(一些特殊地理事物对应的时间,如梅雨伏旱、农事安排等);人口问题专题(人口增长模式、人口迁移、环境人口容量);区位分析专题(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国土整治与开发专题;选修专题(与必修有机整合设计材料,点拨复习思路供学生识记,因复习时间限制不展开详尽的复习);区域地理专题(地理的瓶颈在区域,遴选典型区域进行读图训练,做到“心中有图”)。

二、科学备考,务求有效

在复习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自己到底应该给学生什么东西,怎样指导复习才最有效?”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效益高低的指标。为确保有效,以下常规环节很重要:

1、周密计划。

素质教育形势下我们地理课时每周仅有4节,要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按时合理完成复习任务,因此必须增强复习的计划性(具体到周计划、课时计划、自习的安排,对每节课复习什么、复习到什么程度做到心中有数)。复习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基础性,课堂上让学生有自我反馈、整理、提高的时间,力求使复习适合学生及高考要求。平时在训练和讲评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引导学生时时处处找依据,做题的每一步、每一个选项、每一个要点的取舍都要有依据。

2、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实现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减小教师备课压力的基本环节。我们一般把下周要复习的专题、学案编写、周末作业、自习练习等进行分工,先“自备”——可借鉴市大集体备课思路,再在每周四“集备”:集中讨论,提意见完善。备课中备考纲、备学生的环节很重要,我组教师均能依据学情,认真钻研考纲和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认真参与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指导学法等活动,年轻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升很快。

3、答题指导。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才是真理。”平时专题复习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有一个积极的、正确的备考状态,训练培养他们答题时的如下能力:①会审题,能够仔细阅读试题,提取有效信息;②会确定思路,要构建一些答题的模式;③会表述,运用学科术语认真编制答案要点;④会调整心态,考场上要满怀信心,力争不丢分、少丢分;⑤会利用时间,书写认真、规范、快捷,珍惜每一分钟。

三、激发兴趣,探究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