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产业信息化范文

时间:2023-08-11 17:3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产业信息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产业信息化

篇1

〔关键词〕自主创新;大中型国企;成果产业化;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3)01-0023-0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11XJA790004);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环境规制与资源型产业发展研究”(2012JM9002);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自主创新过程中技术成果产业化研究”(11E24)

〔作者简介〕白云朴,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惠宁,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西安710127。

一、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形成过程

与其他类型的成果相比较,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具有某些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自主性、高风险性和动态连续性等方面。

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有机连续的过程,通常需要经历几个关键性阶段。从已有文献看,国内外学者及研究机构在对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过程的阶段划分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资料显示,国内学者多从高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和新技术商业化等角度,从国家层面对成果产业化活动进行研究。张嵎喆,蒋云飞(2010)认为,自主创新产业化过程包括从实验室对技术的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技术推出实验室进入产品开发阶段,成功的标志是通过生产与销售反映在可折现的财务指标上(图1)。〔1〕申长江,王玲,雷家骕(2008)基于技术整合视角,把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产品开发阶段、试制阶段、量产阶段,每一个阶段分别代表着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的不同阶段。第一个阶段代表产品化阶段,第二个阶段代表工业化阶段,最后一个阶段代表产业化阶段。〔2〕李孔岳(2006)认为,从广义上讲,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着三个连续的阶段:一是成果立项和研制阶段;二是成果转移阶段,即中间试验和工业化试验阶段;三是科技成果应用阶段。〔3〕许胜江(2004)利用系统模型解释高科技成果商业化过程,包括两个大的阶段共10个步骤。第一阶段包括新产品概念设计、建立新的技术平台、开发核心产品、开拓基础市场以及建立核心生产能力5个步骤;第二阶段包括实现常规生产经营、扩展核心产品群或产品线、扩大与完善生产体系、扩大与细分市场及更大规模的常规经营5个步骤。〔4〕Vernon Ehlers首次提出了“死亡之谷”以比喻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认为这个过程就是从基础的科研成果实现产品的商业化、产业化过程。〔5〕Jolly认为,从技术商业化角度理解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过程,包括5个环节,分别是洞察技术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孵化技术以确定其商业化的潜力、在适宜的产品和工艺过程中示范技术、促进市场接受以及实现可持续商业化。〔6〕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在Methods for Assessing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Government R&D报告中提出了技术商业化的演变过程(图2),整个过程包括从基础科学到共性技术开发,再到专利产品、工艺和服务。〔7〕本文根据以上学者对自主创新产业化过程划分的研究认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应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基础投入阶段,包括自主研发技术、人力、资金投入等,这一阶段是自主创新技术实现的最基本保障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中间转化阶段,这一阶段是自主创新技术转化为产品阶段,主要包括新产品数量、专利申请项、技术转化率等;第三个阶段是产业化实现阶段,这一阶段是产业化最终实现阶段,包括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包装及销售等环节。

二、我国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目前,我国关于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由于我国自主创新管理体制与国外发达国家体制迥异,企业自主创新大部分源自大中型国有企业,国外则多源自私营企业或民营企业,因此,照搬或借鉴国外的成果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既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本文试图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有关理论与实践,尝试构建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评价体系,力求能够反映现阶段大中型企业发展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基本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制定促进我国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是一个多层次、多环节的社会活动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必然受到自然、政治、经济、市场、制度、法律等环境的影响。建立完整自主创新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对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实现的影响,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过程应该视作一个整体,包括从自主创新成果研发到中间孵化到产品推广,再到成果产业化完成,每个阶段之间的关系是连续的、缺一不可的。假如没有初期的自主研发工作,就不可能有接下来的成果实现与产业化过程;同样后面两个环节出现问题,前期自主研发也没有任何价值。因此,在构建指标评价体系时,应当把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作为一个整体,全面把握、综合衡量,确保无忽视或略去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过程中任意一个环节的情况发生。第二,动态性原则。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之所以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因为自主创新活动本身是一个源源不断的过程,是一种通过自主创新得到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过程。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可以视作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准备阶段,在新产品或新工艺真正实现产业化之后,遵循产业周期理论,经历准备、起飞、繁荣、衰退四个阶段,最终进入下一轮自主创新和研发阶段。一个完整的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过程应该是一个动态连续不断的过程。在构建指标评价体系时,需要注重每个阶段之间的相互联系性。第三,科学性原则。构建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评价体系本身就是一种科学严谨的工作,需要按照科学的态度去选择、准确完整地反映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评估指标,确保体系主要指标选取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另外,还要确保体系设计的严密性以及后期资料数据处理分析的准确性、完整性、可靠性。只有坚持指标选择的科学性、准确性,才能保证后期数据处理及评价结果的正确性和指导性。

三、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评价指标的选取与体系构建

指标的选取必须基本涵盖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整个过程。需要明确反映在指标选择的正确性上。在指标选取方面,本文主要依据对自主产业化阶段的划分结果,动态地将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设为三个层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为基础投入指标、中间转化指标、实现产业化指标,分别体现在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过程的三个阶段。按照一级指标的划分内容,在三个一级指标下依次对自主创新投入能力、自主创新管理能力、自主研发能力、自主创新成果实现能力、推广能力、自主创新产品制造能力、销售能力等7个方面进行设计,并设定其为评价体系的二级指标;在反映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7种二级指标中再挑选R&D投入强度、科技中介机构数量等15个指标作为三级指标。第一,基础投入指标。包括自主创新投入能力、自主创新管理能力及自主创新研发能力。自主创新投入能力的衡量主要根据R&D投入强度与非R&D投入强度。其中指标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企业R&D人员在员工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企业R&D经费投入情况;自主创新管理能力则选取宏观与微观两个指标,创新机制的有效性反映我国企业对创新的激励,创新战略的可行性反映企业对创新的可实施程度。由于这部分指标评价数据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其获得方式一般通过专家打分法获取;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在整个研发创新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实现自主创新的关键。技术水平的先进程度代表企业研发工作的基础准备,技术扩散效率代表企业研发能力,其指标数据的获得主要来自技术引进与技术使用的相关数据。第二,中间转化指标。中间转化阶段在整个自主创新产业化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这一阶段被称为“跨越死亡之谷”,是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重要阶段。为此,本文选取自主创新成果实现能力与推广能力两项指标进行评价,其中自主创新成果实现能力选取了自主创新产品数量与专利拥有数量,自主创新产品数量与专利拥有数量体现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推广能力选择科技中介机构数量、金融支持力度,科技中介机构和金融支持为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的技术保障和资金支持,其数据通过《中国科技统计年鉴》获取。第三,实现产业化指标。成果的产业化作为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全过程的最终阶段,是自主创新产品实现经济效益回报,进而实现新产品规模化生产的时期。二级指标主要选取新产品制造能力与新产品销售能力。其中新产品制造能力主要通过机器设备先进度、企业员工技术水平、标准化程度3个方面衡量,机器设备先进程度是产品生产的基础保障,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代表自主创新产品生产能力,标准化程度代表产业化推广能力。新产品销售能力主要通过新产品市场占有率和新产品销售收入衡量,市场占有率大小体现自主创新产品的受欢迎程度与发展空间,新产品销售收入体现自主创新产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盈利空间。

四、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评价方法选择

1.评价模型设计

BP人工神经网络是对人脑功能作某种简化、抽象和模拟的高度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具有学习、记忆、联想、归纳、概括和抽取、容错以及自学适应的能力。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是一种非线性映射法,与其他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带有明显主观臆断的方法相比,只需将处理过的数据输入网络,通过计算即可产生结果,不需要人为地确定权重,故能确切地减少评价过程中的人为因素,提高评价的可靠性,使评价结果更有效、更客观。根据BP法的特点,本文将评价模型的结构设计分成三个部分进行:第一,输入层。根据我国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将最底层的三级指标数量作为输入层神经元数,共计15个。由于评价指标体系中既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为使各指标在整个系统中具有可比性,必须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对于定量指标,因其衡量单位不同,级差有大有小,趋向也不一定一致,必须对其进行规范化和趋同化处理,方法如下:a.若目标值越大评价结果越好时;b.若目标值越小评价结果越好时。对于定性指标应做量化处理,处理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是专家打分法;为了能与定量指标具有可比性,再将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处理方法与定量方法的处理方法类似。按照上述方法将指标作标准化处理后所形成的指标作为BP网络的学习样本。第二,隐含层。隐含层神经元数的选取关系到整个BP网络的精确度和学习效率,因此在选择隐含层神经元数时,既要考虑BP网络的精确度,又要兼顾网络的学习效率。目前,尚未有隐含层神经元数选取的一般性指导原则。本文结合上文我国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评价体系构建理论和一般经验选取隐含层神经元数,按照经验公式s=(n+m)1/2+a(其中,n=15,m=1,a=7),计算得出所选择指标体系的隐含层神经元数为11个,能够满足较高的网络精确度,同时兼备较高的学习效率。第三,输出层。利用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进行评价是一个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定性的过程。首先通过BP网络模型将定性指标转化为定量输出,然后通过综合评价集合输出结果,对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作出定性评价。本文将输出层的神经元数设置为1个,评价集是整个评价过程的关键,设置好坏将影响评价的客观性,按照一般性原则将评价集设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5个等级。由于各等级之间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再将评价结果设定最低分和最高分,对每个等级赋予适当的分值,例如从高到低[1,2]、[2,3]、[3,4]、[4,5]代表5个等级的定量区间。

2.运用BP模型评价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

依据上述模型结构设计所形成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进行评价,其步骤如下:第一,BP网络学习。按照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指标体系,搜集学习样本及不同企业的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输入BP神经网络,按照BP算法,确定各层神经元权重。第二,搜集评价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指标值。根据体系所列出的15个三级指标,其中定量指标可以通过查找相关年鉴数据得到。定性指标可以按照专家意见打分得到。第三,对指标值进行规范化处理。对数值作标准化处理,对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作统一规范化处理,使其具备统一的输入口径,得到准确的评价结果。第四,将处理后的指标输入BP神经网络,按照前面确定的权重计算输出。第五,根据输出结果按照评价标准对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作出评价结论。

五、结语

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又比较新颖的研究课题。建立一个完整实用的综合评价体系有利于进一步研究自主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正确预测、评价、把握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认清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与方向,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政策。如何按照科学评价方法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则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张嵎喆,蒋云飞.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内涵与国外实践〔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5).

〔2〕申长江,等.用技术整合理论与方法解决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问题的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8,(9).

〔3〕李孔岳.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模式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1).

〔4〕许胜江.高科技成果商业化的过程模型〔J〕.系统工程,2004,(10).

〔5〕Ehlers, V. Unlocking our future: Toward a new national science policy 〔EB/OL〕.2009-08-01.A report to congress by the House Committee on Science, 1998/09/24.

篇2

关键词:信息化;土木工程;建筑业;管理;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8-0000-01

一、引言

土木工程包括建筑、水利、公路、铁路、桥梁、矿山、机场及港口码头等建设行业和领域,直接从业人数上亿,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建设中最大的产业队伍。但由于各种原因,该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一直比较低,直接影响着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实施土木工程信息化战略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土木工程结合起来,实现土木工程信息资源的共享,打破经验性、流动性、地域性等对土木工程发展的限制,进而实现土木工程管理、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这也势必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与社会进步产生深远影响。

经济速度发展较快的国家工业化发展越来越快,作为土木工程也同样存在一个计算机应用信息化建设问题。随着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家能源交通原材料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展,土木工程的计算机信息化应用必将引领高层次的技术创新和素质提升。

二、土木工程计算机信息化的内涵

土木工程的计算机信息化是用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等技术汇集处理改造与提升传统土木工程技术手段及施工方式,促进土木工程技术及施工手段不断完善,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从而实现土木工程的高效益、高效率。应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设备,现代建筑师可以充分直观地展示新时代的设计理念和建筑美学,可以尽情地表达大胆的创意和神奇的构思,超越时间和空间,塑造并优化创作成果,使其创作成果达到传统创作方式无法比拟的新的境界。经过20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国已具备了良好的土木工程信息化基础。如国内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进步,建设系统主要的基础网络设施建设也基本完成,积累了进一步运营发展的经验,另外国内一批高科技公司为建设领域提供了高质量的软件。

三、土木工程信息化的实施框架

首先应认识到土木工程信息化是一种发展趋势,同时也是一次有利的发展机遇,既要认识到土木信息化发展的迫切性,又要认识到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土木工程行业涉及的门类很多,例如土木工程建筑业、房屋建筑业、设备管线安装业、装饰装修业,以及相关的房地产业、勘察设计业、设备半成品、钢结构加工业等,包含的企业众多,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行业信息集合,其信息量非常大。没有一个规范有效的行业管理体系和高效的运作机制,将难以保证这个行业的各项工作健康、有序、高效地发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的行业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管理方面的信息管理系统后,可以方便有效地对行业的有关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基于市场动态变化而确立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

其次,大力发展土木信息技术。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土木工程特点,大力开展土木信息技术的研究,这是土木信息化实施的技术保证。培育既懂土木工程,又了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发展一批从事土木信息技术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它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产业,尤其目前土木工程还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必须从科研、人才、体制、教育培训等方面全面推动土木信息化,而学科建设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途径。进一步通过学科建设可以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在土木信息化领域系统地提出并解决问题,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劲。

四、土木工程信息化的实施对策

建立土木工程基于互联网的方案优选、施工招投标、材料设备采购、人才招聘的企业商务贸易信息系统互联网正在逐步深人建筑业,在提供信息服务方面发挥越来越大、越来越广泛的作用,同时为设计方案、施工组织方案、技术措施方案、种种合作方案有效进行比较,高效进行优化,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决策能力和水平。通过电子邮件、互联网传递,加强建筑项目和承建商材料供应商的信息沟通,有效克服招投标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同时增强透明度,推进公开化,网上招投标相当规模业务的开展将会更加规范市场的行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使招投标的竞争在更广范围更高的层次上进行。电子商务对建筑材料、机械设备、机具的采购显得更为宽广领域、甚至会进人货物及其流通的细微部分,对货物的质量、价格甚至于生产方式供货方式,市场信誉有更深人的了解,透彻的把握。网上交易为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果监督交易全过程提供了可能,同时还为买卖双方的合作经营伙伴关系起主导作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诚信失缺行为进行有力遏制,促进市场健康发。制,促进市场健康发展。人才上网、网上各专业专家组,网上会诊技术难关,质量难题,对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巨大的力量。也可以说,现代建筑企业更加依赖网上技术研发,依赖网上人才库,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企业做大做强。

五、结语

土木工程的信息化,既包括建筑管理的信息化也包括建筑技术开发的信息化,建筑管理的信息化应在三个层次上展开,即在建筑业行业管理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筑业企业管理信息化。建筑业行业管理信息化是根,体现了行业的经营特性和行业的市场特点;建筑业企业信息化是杆,必须建立在行业深层次的了解上,必须符合行业运作规律;工程信息化是果,推进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包括产业、企业的发展根本宗旨是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为推进城市化服务,向社会提供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建筑产品服务。

参考文献:

篇3

一、会计信息化的特点

随着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领域逐步拓宽。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存在较多的漏洞,已经无法满足企事业单位的要求,通过信息化技术对会计系统的革新,会计信息化技术也逐步胜任高速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极大的提升企业会计核算效率与准确度,实现企业高速发展的目标。

(一)全面、多层次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技术的本质是将会计技术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互融合形成的一项新的技术,其融合过程较为缓慢,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会计信息化是分阶段的进行发展,实现全面的将会计技术与计算机信息技术融合。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会计信息化具有全面与层次化发展的特点,在不同的时期,会计信息化的具体表现也存在着不同。

(二)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参与

会计信息化不仅仅是财务部门需要进行核算的人员单独参与的工作,其核算数据、有效凭证等都需要企业各个部门进行提供,才能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体系完善起到积极的作用,加快企业的发展步伐。

(三)会计信息化发展进程较快

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休戚相关。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将会极大的推动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进程。因为会计信息化技术主要信息处理的平台还是计算机系统,只要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发展,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就不会止步。

二、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建筑企业成本控制的主要问题

建筑施工工程是一项周期性较长的工作,其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将对建筑企业的资金周转与经济决策起到重要影响。但由于建筑企业管理工作与自身结构的不完善,导致会计信息化技术对于成本的控制工作进展不够理想,对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形成了阻碍,下面主要谈谈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建筑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企业结构复杂

在我国建筑企业内部,存在较多的职能部门,其部门内部有一定的下辖管理机构,存在资金链较长的情况,不便于财务会计部门进行核算与管理。企业的智能部门越多,资金链越长,直接的增加了建筑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的难度。

(二)资金利用率低下

在建筑企业中,对于资金的有效利用程度过低,导致建筑企业中仍存在高预算的情况。对于预算资金的利用,往往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大量的资金没有用在关键的问题上,降低了资金的有效利用程度。同时,在建筑企业中,间接费用方面的支出过高,诸如差旅费、招待费等等。

(三)相关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

建筑企业中,对于资金的有效利用程度,更多的是依靠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进行宏观控制与设立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实际监察,才能充分保证资金流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建筑企业中,对于会计信息以及资金的利用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也没用专门的部门发挥监察职能,导致建筑企业成本的控制不足。

(四)领导层忽视企业的成本控制

目前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中,都忽视了企业成本控制的作用。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财务会计人员也很难重视好建筑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致使大量的资金浪费,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五)财务会计人员专业素质不够

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是尤为迅速的,但是相关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平均水平却在下降。现阶段建筑企业中的财务会计人员,往往无法适应会计信息化技术的运用,降低了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效率,也无法有效的对建筑企业成本进行有效的核算与控制,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六)对国家宏观政策的了解不够

建筑工程施工是一项周期性较长的工作,因此,国家宏观的政策走向将会极大的影响建筑企业成本的控制。建筑企业往往没有充分的了解国家宏观政策的走向、当前经济的发展趋势,导致了建筑企业成本的增加,降低了企业的实际效益。

三、会计信息环境下建筑企业的成本控制问题解决途径

(一)优化企业内部结构

对企业的内部结构进行优化,合并相关职能重合的部门,避免资金链较长情况的出现,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对会计工作进行优化,建立完善的资金审核机构,提升财务会计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建筑企业的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二)降低间接费用支出

间接费用支出在实际建筑施工成本中一般占据了10%左右的份额,切实的控制好间接费用的支出是建筑企业财务会计部门需要切实做好的工作。通过会计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可以使财务会计人员较为准确的收集到相关工作实际需要的成本,降低不必要的预算金额,在保证工程开展的前提下,缩减间接费用的支出,能够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有效的对建筑企业成本进行控制。

(三)完善监督管理制度

作为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对建筑企业资金利用效率宏观的管理制度,需要专门的监管部门对实际项目的支出与资金的实际利用情况进行有效监督,避免不必要的开支降低资金的有效利用率。

(四)重视建筑企业成本控制

对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的重视需要从管理层开始,逐步的影响下级职能部门,只有充分的认识建筑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才能保证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对建筑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程度,提升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

(五)提升相关财务会计人员专业素质

通过定期开展专业知识与操作的培训,保证建筑企业财务会计人员能够适应现阶段的会计信息化要求,提升财务会计核算效率与质量,才能有效做好成本控制工作。

(六)充分了解国家宏观政策

篇4

关键词: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实践

0概述

全球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传统的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受到强有力的冲击。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谁能实现与新经济的成功对接,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推进信息化改造,已经成为众多建筑企业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措施。

与此同时,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庞大的组织机构、广阔的地域辐射常常造成人浮于事、决策缓慢、信息失真、经济效益低下,企业自身亟待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来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许多人眼里,信息经济与建设公司所处的传统建筑业距离不小,但我们在经过仔细的调研和论证后认为:传统产业只有经过信息技术的整合、改造、提升,才能更具竞争力。为此,在1999年年末,中国长城铝业建设公司作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现代化的战略决策,并以应用为重点,全面启动信息化建设工程。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建设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合建设公司十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传统建筑业要成功实施信息化需抓住以下几点。

1 讲求实效 信息化要适合企业现状与发展

信息化建设必须高标准、高起点,但不能脱离企业现实;信息化建设要考虑企业的战略适宜度、应用适宜度、投资适宜度、资源匹配适宜度和组织、文化适宜度,不流于形式,不搞花架子。正是由于对信息化建设的正确把握,建设公司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从一开始就表现出理性与求实。

中国长城铝业建设公司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隶属中国长城铝业公司,现拥有有色冶炼一级总承包资质和多个专业承包资质,年完成产值能力在10亿元以上。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如何在建筑业这一传统产业中建立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公司在实践中不懈的探索着。

1.1要建立清晰的信息化思路

1999年,当时国内外信息化建设思路很多,但考虑到建设公司的业务属性和实际情况,经过深入的调研和讨论,公司很快形成了一致的建设思路,那就是:信息化和主业现代化相促并进,信息化以主业现代化为基础,主业现代化以信息化为动力,最终实现建筑业和信息产业的齐头并进。

1.2要确立前瞻性的信息化目标

建设公司企业信息化主要希望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

(1)管理方式系统化。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经营管理的监控、分析和决策支持,把企业内外资源充分统一管理起来,降低成本和损失。

(2)业务流程科学化。企业的具体业务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更加科学、系统、完善,更好地提供服务,并实现原来不能达到的功能。

(3)办公过程自动化。办公过程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弥补管理、业务流程的漏洞,增加沟通,减少浪费。

(4)营销服务网络化。借助Internet的强大力量,实现企业的公关、营销、客户服务过程网络化,提升营销策略的层次和服务的质量。这不仅仅是建立一个优秀的网站,还要通过网络开展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

以上的“四化”并非独立实现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企业处在不同的发展规模、发展阶段,对信息化的实现要求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企业信息化应该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是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行的,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

1.3要选择合适的信息化建设模式

信息化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其中硬件建设部分建设公司当时已具备较成熟的条件,但当时针对建筑业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国内却凤毛麟角。一方面,很少有能从建筑业全局管理出发,为建筑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软件企业,大部分从事建筑业软件开发的企业仅能提供项目管理、预算管理等局部管理的工具软件。另一方面,委托高校开发也存在很大的风险,由于高等院校的开发主体主要是在职教师和在读学生,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和商业服务意识,后期维护与系统升级也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权衡当时的情况,为了建立适合自身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建设公司最终不得不选择了自主开发,虽然自主开发相对周期较长,困难较多,风险较大。

在建立了清晰的思路,确立了明确的目标,选择了合适的建设模之后,1999年开始,建设公司开始为信息化建设准备,铺设了近20公里的光缆局域网,并大举引进IT人才,着手软件开发。通过一年多磨练,建设公司打造出一支精通业务、熟悉管理的软件开发团队,为了给公司信息化提供稳定的技术支持,并实现建设成果的产业化目标,2001年年初,建设公司投资成立了河南长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对内推进公司信息化,对外开发IT市场。

2 转变观念确保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

企业信息化不单是技术问题,更大程度上,它是对全体员工思想观念的再造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如果这个过程不到位,信息化就只是一个计算机系统而达不到信息化管理,就不可能起到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对国企而言,领导的态度和工作作风是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为了确保信息化顺利推进,建设公司的领导层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解决工程推进中各种各样的困难。有了领导的清晰思路和积极参与,建设公司的信息化推进相当顺利,从前期策划到建立内部局域网到推出资源管理平台第一版,仅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

同时,企业信息化建设只有领导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更新思想,转变广大员工观念,加强员工的信息化意识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建设公司本着以提高员工素质为根本的原则,对员工实施全方位信息技术培训。几年来,建设公司组织信息化相关培训上千人次,公司所有管理人员都系统学习了相关信息技术。公司还在局域网系统上建立了网上教室、网上图书馆等多个学习板块,供员工学习。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员工对于信息化建设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局域网系统已成为大家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和良好的沟通渠道,关注信息化、促进信息化发展开始成为大家的自觉,而合理化建议板块、热点讨论区已经成为大家关注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平台。可以说,一个学习性的组织,一个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循环已在建设公司初步形成。

3 流程重组,改变传统管理模式

公司传统的信息交流表现为上下级之间的垂直交流形式,信息系统却允许信息的横向交流或越级进行,缩短了等级链的长度和矩阵链的规模,高层管理者不再依赖中层管理部门就可获得大量的信息和评价,企业的管理层次减少,人员的职能重新分配,特别是中层领导干部的职能重新定向。

因此,信息系统的能力不仅仅在于它使传统的工作方法更有效率,更在于它使企业打破了传统的工作规则,并创造新的工作方式,这正是企业流程重组的核心内容。信息化既是企业流程重组的出发点,也是企业流程重组的目标。

长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针对建设公司从事建筑远程作业,距离总部较远的特点开发出的建筑业资源管理系统,以纯WEB技术实现了资源的远程处理和工作的远程调度。建筑业资源管理系统以分析和管理已有的资源为出发点,运用一定的公式和规则来解决问题和辅助决策。建筑业资源管理系统包括了办公自动化模块、业务管理模块、企业数据资源管理模块、信息资源管理模块、工作流程管理模块、消息,督办管理模块和客户资源管理模块七大子系统。它在资源管理上实现了最小冗余和最大共享,系统虽然按照模块划分,但是每个模块中的应用程序并不限定在某个部门使用,也就是说,建筑业资源管理系统是面向工作流的,而工作流可以因企业、因时间而异。这样,公司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就必须实行业务流程重组。

资源管理系统的引入使我们认识到,管理系统带给公司的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它不仅仅是一套管理软件,更多的是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的结晶和体现,是信息时代企业实现现代化、科学化的有力工具。如果这种管理思想与公司现有管理机构、管理体制不能很好的融为一体,那么,就必须对公司的业务流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造。只有在优化经营过程、强化管理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其综合经济效益。

企业信息化不是自动化,它需要相应的管理体制与之配合,所谓“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更重要的是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体制的引进和改革。为了真正发挥技术的优越性,就必须对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进行合理的、有计划的调整,否则,再好的管理系统也发挥不出来作用。为此,建设公司借助中铝公司重组上市的契机,对公司的机构进行了重构,将以前的十几个科室并为六部一室,并对公司的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理顺。通过一系列的整合,公司初步形成了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物流为主线,以成本控制为目标的工程管理体系。经过信息化的流程重组,我公司开始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1998年,建设公司年产值不足1000万,而到了2001年,经过彻底的信息化建设和大刀阔斧的业务流程重组,当年完成产值4.2亿元,公司效益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2002年,建设公司成功晋升有色冶炼国家一级总承包资质。2004年,我公司成功进入山东、山西、贵州等市场,成功承揽冰岛国际工程,建筑业产值达到4.8亿。2005-2007年,我公司产值一直维持在5到8个亿,而国际市场产值占到了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 。这样的业绩成为长铝公司的典范。

4 以应用为重点,信息化体系必须为工程建设服务

建筑企业管理的重点在项目管理,难点也在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持。

2000年,我公司承接了中州铝厂2#悬浮焙烧炉安装工程,项目部启用资源管理系统在现场实时采集数据,现场数据经过资源管理系统的过滤,加工整理后,通过因特网提供给公司总部决策层,公司总部根据这些实时数据制定网络施工图和网络进度图,并随时根据网络采集回来的数据进行校正。以前需要一年半才能完成的工程,由于信息系统地采用和广大员工的努力,我公司9个月就拿了下来。2001年3月,中州铝厂2#悬浮焙烧炉一次点火成功,并且所有设备运行良好,被生产方称为样板工程。焙烧炉安装工程创出了国内同类建设项目工期最短、投入最少,一次试车成功,达产达标最快的记录。建筑业资源管理系统成功的经历了第一次实践考验。

2003年,我公司再次承接了中州铝厂3号焙烧炉,公司在应用资源管理平台的基础上,推出了进度控制系统和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系统,工程的进度、质量成为中州分公司各项工程施工的典范。8月20日该工程带料试车一次成功,8月23日达1350T/D设计产量,25日超过设计产量,达到1400T/D。该工程的实际建设工期仅有8个多月,可以说我公司再次刷新了由自己创下的同类工程建设记录。

目前,我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深入到企业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大力发展互联网在采购、项目管理、客户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很好体现。公司的资源管理系统已经过了多次升级,其内涵扩展到《项目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备租赁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等多个方面,与其他管理系统共同构建成建设公司的《资源管理平台》,建设公司信息系统构建初具规模。该系统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配置和优化企业内外资源,使企业的运作和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使企业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结果,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5 优化产业结构 信息化为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篇5

关键词:建筑企业 信息化管理 加强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近年来的基建项目大量增加,建筑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了国民经济当中的支柱产业。而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而信息化建设管理则是提升建筑企业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本文则具体针对建筑行业的信息化管理展开具体探讨。

一、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是指将企业施工生产的各个环节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实施企业资金流、人员流、物资流等集成管理,以提升建筑企业的协调沟通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建筑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能够有效提升管理水平,信息化管理能够借组信息化工具,准确提供各种生产数据,保证各个部门的信息一致性,可以将公司总部同生产项目部紧密结合,完善指挥与监控。其次,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辅助企业决策,建筑企业在运作过程当中积累大量的信息,利用信息化工具可以建立起信息管理与交流的平台,信息平台能够提供必要的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等信息,对材料购销情况、业主信息等及时跟踪与收集,信息化的管理也避免了人工管理统计的误差与片面性,企业的决策者可以根据数据库信息及时对一些重大问题作出决策,有效减少了决策过程当中的主观性与不确定性,使得决策更为合理。此外,信息化管理也能够降低建筑企业成本,提升工作的效率,信息化管理减少了重复劳动,节约了沟通的成本,利用信息系统可以对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合理分析、供应、采购以及核算等,节省劳动力成本的同时又提升了工作效率。

二、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领导重视不足

建筑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如果企业的领导者没有坚定的信心,并做到身体力行,则很难推动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发展。一些建筑企业对信息化存在偏见,认为企业的信息化就是进行网络等相关的建设,而不愿意花时间与精力去进行管理,实际工作当中,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以及作业层等相关的人员对于信息化工作普遍存在认识不足、意识不强的现象。

2.信息化管理不规范

就现状而言,我国建筑企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虽然目前一些企业在财务管理、项目工程管理上运用了部分信息软件,但这些业务单元当中的信息处于孤立的状态,无法将系统数据共享,并且系统的扩展性差,无法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目前我国许多建筑企业没有明确相关的信息管理制度,导致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与工作目标不明确,造成信息化管理工作无法全面有效地开展。并且在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过程中,很多建筑企业虽然重视对信息管理工作的具体流程的优化,但是却忽视了将具体的优化流程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互相结合,导致企业信息管理化管理工作脱离了企业具体运行状况,只是停留在了理论上,阻碍信息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3.管理信息系统有效性不足

一些建筑企业无法适应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内部自身的需求,因为基础跟不上,无法对企业信息化进行完善的管理,系统资源得不到共享,大量的数据与信息重复储存,导致信息化的综合难以实现。并且,软件开发能力不足也影响了建筑行业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性,如今项目综合管理软件、数据只能分析软件以及信息系统集成软件等在建筑行业当中仍然处在起步发展的阶段,目前所适用的软件在兼容性、易用性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缺陷。

三、完善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1.统一认识,加强管理意识

首先,作为建筑企业,应当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的重要性,同时要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坚决性,只有坚定信心,才能够有效实施管理,对组织构架进行重组、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对权利与利益进行重新分配。信息化为建筑企业提供了先进的手段,企业管理者也应当意识到,信息化也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必须要将规程与流程固化管理,加强垂直管理,增加管理的幅度。

2.加强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信息化中的标准化能够促进系统的兼容性以及信息的共享,建筑企业应当对企业的信息化的每一个阶段实施完善的标准化管理,做出明确的管理规定,一切形式的企业信息都应当被看做为一种战略资源,进行妥善的管理。企业的总部、分部以及项目部等的财务管理、合同管理、文档管理等,都应当确保规范化,只有确保基础工作的规范与标准化,才能够促进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各个要素的标准化。同时需实施完整的项目管理体系,通过严格的项目成本管理,利用先进的核算方式,准确计算出项目实际成本,做到消耗有定额,质量有依据,从而更好地进行项目的投入产出分析。

3.提升信息化管理效率

建筑企业需要以科学的态度,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脚踏实地地开展信息化管理工作,不能一味地对先进的管理思想进行生搬硬套。企业应当通过系统分析总结出适合自身的管理理念,划分出企业信息化流程的特征与类型,确保针对性与实用性;同时,在制定信息化管理建设方案时,需要立足企业的长远发展,满足企业的业务需求,以经济效益为原则,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良性发展。此外,也要开展对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软件认证工作,提升软件的兼容性、易用性与稳定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影响着建筑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工作。建筑企业必须要在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之上,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加强信息化监督与管理,推动建筑项目工程施工的合理化,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冯兰晓.如何进行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13.

篇6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的推广应用就是例证。这不,9月22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召开了中国BIM软件生态环境大会,宣布联合17家中外企业携手共建BIM软件生态环境,并了自主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BIM系统――PBIMS。

未来五年BIM依然是焦点

BIM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建立建筑模型的理念和工具。它不是简单地将数字信息进行集成,而是可以用于设计、建造、管理的数字化方法。它能够应用于工程项目规划、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各阶段,实现建筑全生命期各参与方在同一多维建筑信息模型基础上的数据共享,为产业链贯通、工业化建造和繁荣建筑创作提供技术保障。

2015年是建筑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结束之年,7月,住建部出台《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在2011年《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2014年出台《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之后,住建部再次单独出台指导意见,对BIM未来五年的发展提出明确目标。

《意见》指出,到2020年末,建筑行业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以及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一体化进程应用。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以及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新立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达到90%。

“《意见》的出台意在倡导建筑产业通过应用包括BIM在内的信息化手段实现产业现代化。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一直关注整个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响应政府号召,在建筑产业现代化、BIM技术应用和BIM软件开发做了一些工作。” 在大会下午的新闻会上,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金新阳告诉《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互联网+大潮下,未来五年,BIM仍将是建筑产业的焦点。

金新阳向记者介绍,人类社会经过了以蒸汽机发明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进入机械时代,经历以电子发明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进入电气化时代,经过以计算机和原子能发明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进入计算机时代,而当前,人类社会正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通过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人类将走进信息时代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时代。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建筑行业不能落后,BIM的推广应用就是很好的抓手。

“国家队”自主开发BIM系统

BIM作为一个从国外而生的理念和技术,目前已经从概念热炒进入到关键应用阶段,但在我国推广应用时一系列挑战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在本土化方面,国外BIM系统未能很好地契合国内设计流程;在多专业、多方协同方面,遭遇平台不支持/不兼容等层层障碍;在产业化方面,数据未能在产业链中顺畅流动……

面对挑战,建筑领域BIM战线的“国家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设计软件事业部(PKPM)以27年的技术积淀为基础,结合国际先进技术,在会上推出自主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BIM系统――PBIMS。

据记者了解,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PKPM在这方面积累深厚,先后参与国家标准编制、软件研发和应用研究,其中主编和参编了《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存储标准》、《建筑工程施工信息模型应用标准》等5个BIM标准文件。

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设计软件事业部总经理马恩成在接受《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采访时说,PBIMS系统是经过近50人团队、四年开发而得,作为全面开放的平台,实现了建筑软件企业间的联合及软件的无缝对接,支持二次开发。

马恩成告诉记者,PBIMS从设计理念到具体功能特点都展现出PKPM本土化、行业化的决心:

模型信息描述与管理:从底层平台做起进行模型描述,各专业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而且吻合国内设计流程与习惯;

专业化设计工具:该系统不仅结合PKPM在建筑设计领域27年的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的经验,也融合了国家BIM相关标准和建筑行业标准规范;

协同设计:PBIMS不仅支持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等专业间、专业内、异地协同工作这些BIM核心特征,而且兼顾中国设计行业工作流程,具备版本管理、即时通讯等功能;

一键出图:解决了设计单位最苦恼的国际化三维设计与现行二维施工图的矛盾,帮助设计师轻松走过最后一公里,提高三维设计的性价比;

大数据存储与显示:采用高效数据库技术,解决了大型工程多专业集成信息模型的存储与显示效率问题;

开放式的数据交换格式:采用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解决了不同专业应用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问题,为打通中国建筑行业的信息和数据打下基础。

开放心态建设BIM生态系统

因为BIM本身涉及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多个阶段,所以这就导致推广BIM不是一家之力就能一蹴而就解决的。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设计阶段的设计师要面临的问题非常之多,从美学、功能、声学、日照,到力学、材料学,十分庞大。施工建造阶段的工程师则要考虑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现场管理等非常庞大的课题。运维阶段的管理事情同样不会少,从运营保障、财产管理、机电系统运维、保安管理等,事情不胜枚举。因此,推广BIM必须以开放的心态来做。

在这次大会上,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联合了包括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正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鸿业同行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探索者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理正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中房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山东同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万斯达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Bentley软件(北京)有限公司、欧特克软件(中国)有限公司和GraphiSoft(图软),17家中外企业共同了《中国BIM软件生态环境大会共同宣言》。

根据宣言,各方将共同致力于推动与促进 BIM 技术及 BIM 软件在中国的应用,软件产品遵照执行中国 BIM 标准和其他技术标准的相关规定,加强软件开发企业之间以及软件开发与软件应用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促进 BIM 数据互通与共享,加速 BIM 软件的国产化和本地化进程,并承诺为中国 BIM 软件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提供质优价廉的软件产品。

篇7

关键词:建筑规模;科技创新;管理升级;发展方向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建设规模空前巨大,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尽管如此,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水平和施工管理水平较发达国家无差距都很大。我们应该把握建筑业的产业地位认清我国建筑业发展形势,才能采取正确的措施加快我国建筑业发展。

一、准确把握建筑业的产业地位和发展形势

1、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2、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3、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能力。

4、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化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5、加快“四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

二、我国建筑业仍然是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基本建筑规模仍然将持续增长,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可阻挡,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协同发展已经为建筑业“走出去”带来了更多的机遇。我国的经济保持每年百分之七以上的增长速度,仍是实际经济发展的引擎的格局没有改变。

三、建筑业当前国内战略机遇期,同时面临新挑战

1、纵观当前国内经济建设发展趋势,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的管理理念和方式的出现,社会对新建工程项目的设计、建造、服务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打破传统限制,建筑业面临的地上超高,地下超深、体量超大、跨度超长、功能超多、工期更短和个性化变化等各类工程的快速增加。

2、未来建筑业的发展向着“五化”的趋势日益显现,即:设计标准化、操作机械化、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组装化、组织管理信息化。

四、突出问题

1、与此同时我国主要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环境下发展起来建筑企业的状况是工业化、标准化水平偏低,管理理念和手段落后。

2、建造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量大;信息化管理还处在认识和起步阶段;企业对科技研发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3、专利和专有技术拥有数量较少,高素质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缺乏,高水平技能型实施人才严重不足,实体操作的技术工人严重短缺。

这些与新形势的要求不能适应的问题已经被建筑业的有识之士所共识。

五、解决措施

1、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体制机制创新

积极推动建筑企业兼并重组和提高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和核心竞争力。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建筑业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中央与地方所属关系进行兼并重组,形成一批资金雄厚、人才密集、技术先进,具有科研、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和融资等综合能力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总之,要加快转变企业的组织形态和服务功能。

2、鼓励企业通过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形式做大做强。

加快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建筑业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自身优势,加快经营结构调整,或者拓宽服务领域做强做大,或者突出主业做精做专形成特色,逐步形成由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等企业组成的承包商体系;形成由勘察、设计、监理等企业组成的工程咨询服务体系;形成大、中、小企业,综合型与专业型企业互相依存、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满足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多样化的需求。

大力发展工程总承包和现代工程咨询服务体系,提高项目投资的总和效益。应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建筑企业发展工程总承包,由工程总承包企业自主选择分包商,并对投资效益、工程质量、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

3、加强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建筑业技术进步要以标准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为基础,以科学组织管理为手段,以建设项目为载体,不断提高建筑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

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要结合实际,制定建筑业中长期技术创新规划和有关政策,积极引导和促进建筑业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4、增强环保意识

建设单位和建筑企业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将环境保护、节约资源贯彻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篇8

关键词:建设工程;信息化;管理

一、建筑工程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中,项目工程上各种信息的存储,主要是基于表格或单据等纸面形式;信息的加工和整理,完全由大量的手工计算来完成;信息的交流,绝大部分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手工传递甚至口头传递;信息的检索,则完全依赖于对文档资料的翻阅和查看。信息从它的产生、整理、加工、传递到检索和利用,都是以一种较为缓慢的速度在运行,这容易影响信息作用的及时发挥而造成工程管理工作中的失误。随着现代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技术的难度与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各部门和单位交互的信息量不断扩大,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变得越来越频繁,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越来越突出。由此可见,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在速度、可靠性以及经济可行性等方面已明显地限制了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环境中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现代化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大的系统,各系统之间具有强关联性,管理业务又十分复杂,有大量的数据计算,有各种复杂关系的处理,需要使用和存储大量信息,没有先进的信息处理手段是难以实现科学、高效管理的。所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手段必须实现计算机化,或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使用全面质量管理(TQC)方法、网络计划方法和核算方法,要运用计算机就要进行两项建设:一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以软件建设为重);二是人的文化素质建设。两者缺一不可。必须集中力量,大力开发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软件,作到资源共享、操作简便、速度快、可优化、效果好。

近年来,我国不断地在中东、东南亚等地区进行建设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与此同时,国外施工企业也进入中国建筑市场,这种双向的流动促进了建筑市场的国际化。我国的建筑企业与国外承包商的差距将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信息化施工及管理方面,在项目现场施工技术、快速、有效、高质量的施工管理方法和信息决策手段等方面,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工程管理。国外的先进的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管理手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是我国的建筑业面对的巨大的外部压力。只有正确面对这种外部冲击和压力,切实采取有效对策,行业才能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从整个国家内部来看,各行各业都在迅猛发展,同时也要求和促进建筑业必须以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工程。它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建设发展速度。

二、目前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企业对信息化认识不准确,对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应用重视不足

企业把信息化建设当作是一项“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工作,企业从领导到职工普遍存在一种思想。他们认为,信息化就是配备几台电脑,能上网,或者建立自己的网页,宣传公司的业绩,用电脑代替手工劳动,通过电脑制作标书实现办公室自动化等等,这就实现了企业的信息化。显而易见,这种观念是片面的、错误的,这严重阻碍了工程建筑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而那些处于观望中的企业,鉴于信息化建设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的特点,更是逐步放弃了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二)缺乏统一的建筑工程信息化标准规范

发达国家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房地产交易管理、市政公用等各个领域,已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能够有效地引导、规范、整合信息化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而我国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工作才刚刚起步,严重滞后于信息化的实际进程。由于缺乏数据标准,已有的信息不能得到充分应用,譬如,国内的建筑设计企业虽然已基本实现了电脑出图,但这些众多的图形电子文档并未或很少能在其后的建筑施工、建设监理、物业管理中得到利用,许多基础工作又在各个建设管理环节重复进行。由于缺乏统一的建筑工程信息化标准规范,不同软件间尤其是不同部门间的数据信息不能共享,设计、管理、生产的数据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有的还存在文档系统、设备管理系统、投资管理系统等公共的基础数据编码不一致,子系统的编码方式也各有不同,同一数据“多处输入、多处使用”,而非“一处输入、多处使用”,导致数据重复输入、数据质量难以有效控制、数据共享和关联程度不够。从而产生了“信息孤岛”。这种孤岛不仅存在于各个企业内部的建设项目管理系统中,也存在于建设项目的管理中。我国建设工程管理的标准化问题已是遏制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遏制网络平台及项目管理效率的主要因素。

(三)信息化的应用范围存在局限性,建设工程项目整体管理未能得到有效重视

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技术还局限于部分企业,而在这些企业中往往又局限于局部的过程。信息技术的运用往往以单机为主,把管理信息系统定位在信息检索和打印报表上,同时信息化的推广也仅仅停留在企业的管理层,有的甚至仅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并没有在一定的范围形成网络和信息的共享平台,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与互动。企业的电子采购、电子商务也没有真正开展起来。有的即使开展起来,也主要集中在项目设计阶段、施工项目的前期,如招投标、造价预算、施工组织设计等方面,而在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控制方面的应用极少,项目施工管理仍然主要依靠管理人员的经验和随机处理能力。除个别企业外,目前大多数企业对于电子商务的理解也存在局限,多数企业及政府网站仅仅是建立了内容较为丰富的网页,或者以信息为主,或者是作为企业业绩的展示台,信息的交流与互动还缺少合理的平台。因此,现阶段信息技术充其量只不过为建筑工程管理提供了工具,而并没有带来工作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同时由于一些企业的短视,其购买的软件功能单一,没有提供多接口,无法实现不同类别间数据的关联、整合及分析,更无法与动态的行业信息结合起来,资源共享便如无本之木。

(四)建筑企业业务流程及组织机构改造滞后,企业管理与流程再造不匹配

企业的流程再造是企业管理方式向扁平化方向发展所进行的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性再设计,是对企业传统管理体系直至产权体系的伤筋动骨式的根本性变革。众所周知,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过程是一个流程再造的过程,需要的是整个行业管理模式的根本性变革,而不仅仅是局部的、细节的改进、优化。一部分建筑企业尚未使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所以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业务流程还保持着原有的形式,组织机构还停留在过去的组织模式。按照传统的组织原则,许多网络状的信息流通(如:对其他部门信息的查询)不能算作为正式的沟通,只能算非正式的沟通,而这种沟通对项目管理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会削弱正式信息沟通方式的效用。这样的状态不但不利于信息化的发展,而且严重阻碍了我国建筑企业及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以及我国在进入WTO后与国际并轨

的步伐。而在一部分进行所谓流程改造的企业中,由于建筑行业多为传统企业,管理人员由于流程再造削弱了自身的权利,往往不能自觉遵守信息管理程序的要求,既想享受信息化管理带来的成果,又不愿改变企业的管理组织、管理模式,企业的业务流程成为虚设,最终成为工程管理信息化进程的桎梏。

三、推进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建筑工程信息分类及信息化系统

1、信息分类

信息分类是指在一个信息系统中,将各种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并建立起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以便管理和使用信息。建筑工程信息依据建设工程的目标可划分为:

(1)投资管理信息

投资控制信息是指与投资控制直接有关的信息。如:各种估算指标、各类工程造价、物价指数、设计概算、概算定额、施工图预算、预算定额;工程项目投资估算;合同价组成;投资目标体系;计划工程量、已完工程量、单位时间付款报表、工程量变化表、人工、材料调差表;索赔费用表;投资偏差、已完工程结算;竣工结算、施工阶段的支付帐单;原材料价格、机械设备台班费、人工费、运杂费等。

(2)质量管理信息

指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有关信息,如国家有关的质量法规、政策及质量标准、项目建设标准;质量目标体系和质量目标的分解;质量控制工作流程、质量控制的工作制度、质量控制的方法;质量控制的风险分析;质量抽样检查的数据;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工程项目决策的质量、设计的质量、施工的质量);质量事故记录和处理报告等。

(3)进度管理信息指与进度相关的信息,如施工定额;项目总进度计划、进度目标分解、项目年度计划、工程总网络计划和子网络计划、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偏差;网络计划的优化、网络计划的调整情况;进度控制的工作流程、进度控制的工作制度、进度控制的风险分析等。

(4)合同管理信息指建设工程相关的各种合同信息,如工程招投标文件;工程建设施工承包合同,物资设备供应合同、咨询、监理合同;合同的指标分解体系;合同签定、变更、执行情况;合同的索赔等。

2、信息化系统

系统是一个由相互有关联的多个要素,按照特定的规律集合起来,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信息的产生和应用是通过系统实现的,信息系统是整个工程系统的子系统,建筑信息系统是由建设方、勘察设计方、建设行政管理方、建设材料供应方、施工方和监理方各自的信息系统组成。工程项目的管理是一个多目标、既分别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多工序、复杂又庞大的系统工程。一个复杂的大型工程项目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利用能够控制的资源(人力、机具、材料、资金、工期)在一定的条件下对一个既定的目标(进度、质量、费用)进行科学的计划和以更多的定量数据做深入动态分析,对于工程实施有效地调整控制,以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

(二)建立建筑工程标准、行业管理、工程管理、企业管理的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是一项各行业普遍适用的高新技术,必须与行业技术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为使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中规范、有序、健康、高效地推进,须准确高效地制定建筑工程应用标准和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及时修编标准,便于检查查询和管理有关标准,随时随地地选用标准和对标准的执行进行检查验收,从而有效地推进标准化管理。

建筑工程行业涉及的门类很多,例如土木工程、房屋工程、设备管线安装业、装饰装修业,以及相关的房地产业、勘查设计业、设备半成品、钢结构加工业等,包含的企业众多,构成了庞大而复杂的行业信息集合,其信息量非常大。没有一个规范有效的行业管理系统和高效的运做机制,将难以保证这个行业的各项工作健康、有序、高效地发展。传统的管理方式及信息处理手段难以实现这一目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的行业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管理方面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方便有效地对行业的有关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提供全新的条件和可能。

信息技术给实体的数字化、时间的缩短、空间的缩小提供了方便,对实体的把握更为科学,工程项目的单件性、时代性、环境性、多样性决定了项目信息的大规模性、变动性、多门类性,信息技术使工程成为数字工程。而数字工程的建立,使工程管理进入新阶段。

建筑工程信息化建设应该着手建设三大系统:一是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的技术和控制系统;二是建筑工程标准、行业管理、工程管理、企业管理的信息系统;三是建筑工程基于互连网的方案优选、施工招投标、材料设备采购、人才招聘的企业商务贸易信息系统。

四、结语

总之,信息化建设问题总体来说不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一场管理革命,是深层次的企业内部变革,建筑企业信息化更应注重体制和组织文化方面的改进。信息化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旧有组织模式未能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进展、业务流程的改变而变革,因此,我们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需要与企业的管理流程、企业文化、思维模式实现对接。

参考文献:

[1]王红兵,车春鹂.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仲景冰,王红兵. 工程项目管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车春鹂,杜春艳. 工程造价管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 建筑 施工管理

1 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集信息的采集、加工并实现信息共享,达到对施工现场进行同步管理的人机交互平台。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传统支柱产业,信息化关系到建筑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保证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成本和提升企业在建筑行业的知名度,已成为建筑领域不断研究和探索的热点问题。

2 我国建筑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在建筑施工技术中,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系统及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较早,但在应用信息技术提升整体建筑行业水平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2.1 建筑企业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

有的建筑企业信息技术以单机版应用软件为主,虽在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图样设计和成本核算等方面运用了部分软件,但仅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没有形成网络;各业务单元之间的信息是孤立的、非集成的,无法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自动传递,更无法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便利,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全面、集成的信息支持,实现网上招标、材料采购和进行有效的项目管理。

2.2 认识和应用存在局限性

一些建筑企业建立了局域网,实现了企业内部资源的共享。但由于开发和应用重视不足,信息化应用范围较窄,信息技术仅作为建筑施工管理的工具,主要集中在项目施工的招投标、造价预算和图样设计等前期工作,对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和成本控制等应用较少,信息技术停留在信息检索和打印报表等阶段。

2.3 缺乏建筑施工管理信息化标准

由于缺乏建筑企业的信息化标准,不同的软件在企业部门间无法共享,建筑施工各阶段、各环节的数据不能得到有效交流和相互关联,资源难以得到优化整合。

3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3.1 提高工作效率

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产业,工程项目分布点、人员流动性大。传统的信息交流手段使得企业横向与纵向的信息流通渠道不通畅,各类信息无法及时交流,已成为制约企业向纵深发展的瓶颈。信息技术的采用不仅可减少传统管理模式下大量重复的手工抄录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可为整个建筑工程提供完整、准确的历史信息。

3.2 实行规范化管理

信息技术可以对每天各项目管理活动的信息数据进行实时采集,把众多单一的信息源整合成一个信息循环体系,实现建筑信息的高效集成。提供对建筑施工管理各个环节进行及时便利的督促与检查。实行规范化管理,可增强建筑施工信息的容量和可靠性,相关人员可以从互联网上直接查询工程招标信息、原材料市场行情等信息,从而促进各项目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3.3 减低企业成本

信息技术增加了厂家信誉、材料采购环节等的透明度,企业可以根据成本预算对施工进度进行合理的规划。另外,建筑企业可运用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准确地对项目的实际成本、项目投入产出进行精确的计算,对资金的流向合理地计划和明晰化,对应收应付款管理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资金周转率。

3.4 分析和存储数据

由于信息技术的采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信息均以数字化形式被系统地保存,既便于对以往工程项目信息进行高效的分析,也便于今后施工时对优秀工艺方法的继承,用以保证优良的建筑工程质量和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5 提高抗风险能力

信息技术有助于建筑企业对风险进行快速分析和预测,并采取有效的防范和控制措施。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为风险管理获取大量的信息,而且为信息处理提供了便捷的方法、评判的手段和工具。

3.6 加强建筑行业的决策力度

依靠信息技术获取的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可以为建筑行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支撑,减少建筑企业的管理层次,细化管理方法,降低管理成本。

4 加强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4.1 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施工管理人员应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熟悉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掌握国家最新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规范,准确把握建筑施工进度、资源、费用的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让信息技术在项目管理中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4.2大力开发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

施工企业应开发和利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购买相关软件和建立网络数据库,实现网上投标、网上查询、网上材料采购等。网络数据库可为施工企业人员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采纳,更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在竣工验收后,各类施工信息资料均作为历史资料被记录和保存在管理系统,并可随时调取。

4.3 信息化软件的开发

4.3.1 信息化进度控制管理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显示关键工序、作业时间、上下工序协作关系等。使用网络进度管理软件对建筑施工进度进行控制,编制分项工程进度计划,并在网络图上对预算材料、施工设备、人员分配等资源,实时地进行优化和调配。

4.3.2 质量控制信息化管理

建立质量检测标准、工序检测管理、质量验收与评估等功能模块,帮助质检人员和管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严把质量关。

4.3.3 对施工设备、资料实施信息化管理

建立设备基本信息管理模块,对设备状态、设备检修管理、设备优化调度等进行实时监控;建立图纸管理模块,建立电子版技术图样档案数据库,录入图纸清单,严格实行版本管理,根据技术人员的权限完成图纸的更改、换版等,确保技术人员调取图样的正确性。

篇10

建筑业急需BIM来提升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建筑业目前已逾十万亿元的产值规模。然而产值规模虽大,但产业集中度依然不高,信息化水平落后,建筑业生产效率更与国内其他行业、国外的建筑业有着较大的差距。“如果建筑行业能够推广普及BIM技术,可以让我们的房子成本更低,质量更高,寿命更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图学学会理事长孙家广表示。据了解,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建筑信息做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设计团队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业界把BIM技术视为CAD之后建筑行业的第。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一直在提倡集约化、精细化,但缺乏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很难落实,BIM技术的出现将为建筑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新思路。建筑业改造与提升的任务十分艰巨,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基础,也是建筑施工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整合现有资源的有效手段。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袁正刚谈到,“建筑行业有一个统计数据,就是美国多个产业的生产力水平比较,建筑业远远落后于其它产业。中国的我还没有看到特别详细的数据,但是实际上我们感受到也是一样的。”

不过,这样的情况正在改观。2013年,随着国家政策对建筑行业的大力支持,建筑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特别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特级资质考评及国资委对央企信息化水平评价等行业准入及国家达标的信息化要求,调动了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驱驶建筑施工企业加大力度投入信息化建设,极大地推动了信息化步伐。迈入2014年,在推进信息化强国建设和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中,绿色、智能、人文和科技的要求,又进一步催生了建筑行业信息化水平提升的强烈需求。

CIO在BIM中的重要角色

“对于一个建筑项目来说,信息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整个建设过程中的投入也很大,如果只利用信息化来解决一个专业问题,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没有太大的动力,企业所收获的核心价值也不明显。因此需要一个能够解决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方案,从而解决建筑施工企业的一系列难题。”袁正刚说到。同时,他也指出,在BIM的应用中,CIO的意义非同一般。现在CIO都开始普遍关注BIM的技术和应用,但是因为和业务的结合程度,以及管理者的理念不同,对BIM的尝试也不太一样。

据袁正刚介绍,第一类CIO是想尝试BIM,但因为并没有用过BIM,就急需找一个项目和合作伙伴来开始第一个BIM项目的试水,这是一些CIO现在迫切需要的;第二类CIO是以前已经在内部试过一两个BIM项目了,看到了一些好处,想再深入的使用BIM,或者是一个更大的项目,或者是更多的项目,对BIM的要求会更高了,因为他现在已经知道BIM能够做些什么事情,也能区别不同BIM方案和产品的价值。第三类CIO可能就是刚开始实施了一些BIM之后不是太成功,这时候处于观望状态,会有一些消极的情绪,可能觉得这个BIM好像没有看到什么价值,花钱也少,这个效果也不好。

建筑业急需信息技术和手段来提升,BIM、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都是其中重要的要素。但是,当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充斥着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然而无论是BIM、云计算还是移动应用都只是一种信息化手段,是帮助企业提高生产能力的一种技术。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只有确定规划、目标后,才能利用这些信息技术来解决自身实际的问题,一切才具有实际意义,而不是因为BIM热,就一窝蜂的上BIM。袁正刚表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目标会确定企业的行为,一个企业要想把信息化做好,要看企业本身的需求有哪些,从企业需要的角度出发,这样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才会更有针对性、更加实用。”之所以CIO们对BIM会表现消极,很大部分是因为市场对BIM的炒作太热,造成理解走入误区。

误区一 认为BIM就只是三维建模。很多企业被忽悠上BIM,只是建了很漂亮、很好的模型,但是建完之后不知道怎么用,建模的成本很高,而实际BIM的价值发挥不出来,这对BIM的应用是一个很大的伤害。

误区二 认为BIM是单专业的事情。作为一个行业的BIM,本身是做全生命周期,是一个多专业协同的,需要很多手段去保证。BIM服务器,或者平台,可以把信息综合起来,管理起来,才能把专业打通。

误区三 认为BIM要花很多钱。宣传力度大的BIM项目都是一些标杆项目,投入大,时间长,但不意味着所有的BIM项目都是高大上,也可以较少的投入去实现BIM。

面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BIM

BIM就像盲人摸象,现在很多人确实是摸到了象腿、摸到象尾巴、象身子,还不知道象长什么样。但对于专业做BIM的专家和厂商,BIM是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袁正刚说:“BIM是一种很好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因为BIM本身就是为了建筑全生命周期产生的,它是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一种信息模型,而不是针对某一个阶段。它不仅是设计阶段的信息模型,同时也是施工阶段、运维阶段的信息模型。用BIM可以很好的去打通每一个阶段,信息模型会从一个阶段传递到另一个阶段,真正做到信息可以流动,模型也可以流动,并贯穿项目的整个过程。”

不可否认,对于建筑的全命周期解决方案来说BIM是一个特别好的手段。从外部环境来看,目前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迅速,特别是移动终端的日益普及,3D技术的不断成熟,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快速壮大,我们日常生活正被各种信息技术所改变。然而,建筑行业却还保持着传统的增长方式,整个行业相对滞后,这对于建筑行业来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在信息化日益影响各行业的情况下,建筑施工行业急需用信息化提升整体竞争力。袁正刚举例说:“虽然建筑行业现在出现了很多超高层、高难度、投资额大的项目,但实际上施工层面的工作仍然很原始,大量的工人还是绑钢筋、焊钢筋。同时,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对建筑企业来说都造成了一定压力。当然还有其他方面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