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技能范文

时间:2023-08-11 17:3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医学技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临床医学技能

篇1

    1.临床轮转管理不严,出科考核不到位。临床轮转科室对研究生的管理不够严格,主要集中在个别研究生轮转时间短、轮转专科方向不明确,科室内缺乏专人对研究生的学习、工作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研究生主管部门由于主客观原因,在临床培养环节上,监督措施不到位或执行不严格,以致学生临床技能水平达不到规定的要求。研究生培养方案虽然有轮转出科考核要求,但没有具体的、严格的细化和量化指标,易造成研究生出科考试不规范和约束力不足,多半流于形式;考核评分多带有主观色彩等。

    2.导师带教时间有限。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对于保证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导师绝大部分是身兼数职,既是本学科的带头人或是医疗骨干,同时又要完成研究生指导工作、本科生教学工作以及科研工作,使研究生接受一对一临床指导的时间相应缩减,临床操作机会逐渐减少,致使临床思维相对单一。而医院在导师带教上尚未建立相应的考评和激励机制,且轮转科室带教老师不固定,导致学生技能训练不到位,规范的临床培养不够。

    3.患者维权意识强,临床操作机会减少。随着法律法规制度的健全,患者维权意识逐渐增强,不愿意研究生对其进行体格检查等医疗行为。根据现行的医疗法规,没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研究生没有独立实施医疗行为的权利,医院或导师为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纠纷,相应减少了研究生临床操作的机会,学生大多以观摩为主。复杂、疑难病例的增多,使得符合教学需要的典型病例减少,学生接触典型病人的机会不足。

    4.学生自身努力不足。秦煜等分析了应届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特点,认为他们基础理论较好,但临床技能欠缺;初期工作较积极,后期效率下降;希望早出成果,但又轻视基础环节;少年锐气满怀,遇挫便一蹶不振。有部分研究生将主要精力放在课题的完成和基础研究上,造成学生在实验室时间过长,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临床轮转学习和临床技能训练。研究生进入研三后,撰写毕业论文、找工作、到用人单位试工等自由度大,使其无法保证临床技能的系统正规的训练。

    二、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技能的措施

    1.针对生源特点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法。随着研究生扩招,学生在基础知识、工作经验等方面差异很大,这就要求导师要针对具体情况做个体培养方案,因材施教。对应届考上的研究生,重点是打好临床基础,进行更为系统的临床技能训练,尽快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以使其能独立值班和处理临床常见病;对有临床工作经历的研究生,首先要规范其临床操作,再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对其在各专业轮转时提出具体的要求,培养其独立处理疑难病例和完成不同难易程度的手术。

    2.优化临床技能教学方式,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优化临床技能教学方式,逐步转变目前教学“重科研轻实践”的现状。通过建立临床技能中心,采用标准化病人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避免医患纠纷的情况下,接触模拟病人和典型病例,提高临床操作技能。针对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可引入国际先进的PBL教学模式,它是一种针对病人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临床思维,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判断和推理验证,把所学的相关知识重新组合,在学生们的讨论中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

    3.导师带教方式的转变。出于种种原因,部分导师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指导研究生,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质量就难以保证,由此陈怡婷等提出构建导师集体负责制,强调科室集体指导,各科有一名科主任主管协调培养工作,指定专人负责指导临床能力训练。郝新保提出围绕导师建立由青年教师和高年级研究生组成的辅导组,衔接研究生和导师,辅导、帮助研究生解决问题。陆明莹建议成立研究生指导小组,由各专科在临床工作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人员组成,负责指导该科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

    4.增加临床操作的机会。如何提高临床培训的效率,让研究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接触患者,提高他们的临床技能,是每一个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认真考虑的问题。一方面要耐心的做患者的思想工作,让其理解研究生对他们进行体格检查等医疗行为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的,也是研究生成为优秀医学人才的必经过程,以此减少患者的顾虑和不信任,增加操作机会。另一方面对尚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书的研究生设立临床技能培训班,运用标准化病人等方式锻炼其临床操作能力,并组织专家对其进行点评指导,以期提高学生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对取得资格证书的研究生可以对其进行独立行医能力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办理临时注册手续,获得“临时医师执业证书”,这样就能在临床实践中独立开展诊疗活动,有助于提高实践能力。

    5.严格临床轮转,加强临床技能考核。管理部门要按照培养方案,严格执行和管理研究生在临床科室的轮转。研究生在完成半年的理论课学习即可进入临床培训,在以后的两年半内必须到本学科及相关科室轮转。如何评价和了解研究生的临床技能掌握情况,规范、严格的考评制度就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谢龙认为要严格考核程序加强临床能力的训练,建立有效的临床能力考核体系,并成立专门教学管理小组或委员会以指导和监督临床训练的全过程。也有学者提出“出科考核、中期考核及临床能力毕业考核”三阶段结合、平时考核与阶段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进行综合评定。

    三、提高研究生临床技能亟需完善的其他方面

    1.重视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临床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应首先注重学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培养,学生进入临床后,就应认识到病人的安危重于一切,肩负着病人生命健康的重要责任。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高尚的医德、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修养,成为受病人欢迎的医务人员,以此增加临床操作机会。在提高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其医德意识,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出优秀的临床应用型人才。

篇2

关键词:高职高专;综合训练;岗位实践技能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医患沟通能力、爱伤意识、团结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全面提高学生临床实习适应能力,我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即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旨在使学生达到既强化岗位实践技能又巩固基本理论知识的目标,并注重其自主学习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强化临床技能训练,使学生尽快在实习及工作中完成角色转变,胜任岗位工作[1]。

1现状分析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模式,是社区医疗和农村医疗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来源[2];而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技能综合训练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要途径[3]。能否熟练、规范地进行临床技能操作,是评价医学生基本技能的标准,也是衡量医学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1)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学完专业课程进入实习之前,缺乏足够的临床实习适应能力,学生很难将在校期间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运用到临床实践中,从而使临床实习效果大打折扣。(2)传统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也就是床旁教学,在我国现有法律、法规条件下[4]受到了极大限制,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及法律意识的增强,医患关系越发紧张,患者依从性差,学生多,实践与操作机会少,必然导致学生临床基本技能水平下降[5]。(3)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要参加全国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助理医师资格证,才能获得执业资格。这时,首先要通过的就是全国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在历年的实践技能考核中,执业助理医师的通过率明显低于执业医师,这不仅与学生学历层次有关,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可见,实习前加强临床岗位实践技能训练,能够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临床基本技能,既适应岗位需求,又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2改革实践

针对现状,我校探索性研究与实践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前临床实践技能强化,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程。该课程是在学生完成所有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实习前最后3周进行的强化训练。

(1)制定教学大纲。与临床一线专家一起将适应岗位需求并符合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实践技能部分)要求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梳理出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内容,与临床接诊患者流程相符,主要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判断(心电图分析、X线片阅片)、外科基本技能操作4部分。

(2)编写配套教材。由于本课程没有现成的符合实际教学需要的教材,故由学校资深教师及临床一线专家一起根据教学内容,编写了符合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配套教材———《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教材围绕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编写病史采集部分的训练内容,在体格检查中将技巧性强的如心脏叩诊、听诊,肝、胆、脾触诊等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把基本的典型的心电图(如房室肥大、早搏、心肌梗死等)与X线片(如靴型心、梨形心、肺结核、肠梗阻、肱骨骨折等)的判读纳入辅助检查部分教学内容中,选取临床常用外科基本技能操作作为培训项目(如心肺复苏术、穿脱手术衣、换药术等),将规范的操作步骤、明确的诊断标准等写入教材,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不仅指导教学实践,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3)优化教学方法。将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机结合,通过角色扮演、模拟临床教学等方式实施,利用临床实训中心,以临床仿真、模拟技术手段,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在培训初期通过教师规范操作、学生互为“医患”分组模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等方式,使学生成为任务引领下的行动主体,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在教中学、学中做,教师则为指导者、协调者;强化训练阶段采用反复训练、以考促练方式,通过口试、操作、笔试等增加随机考核次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注重学生知识、技能与素质等的综合培养。

(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制定明确的评分标准,教师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考核。改革考核模式,采取过程性评价与模拟国家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采用的“三站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①根据培训及考核项目,组织相关教师研讨,制定出相应的评分标准,使教师评分有据可依,客观公正。同时,学生对照评分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②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考核占总成绩的30%,主要包括小组考核(占10%)、教师评价(占10%)、考勤(占10%);终结性评价占总成绩的70%,包括病史采集(占7%),体格检查(占35%),外科基本技能操作(占14%),心电图分析(占7%),X线片阅片(占7%)。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另一方面也避免一次性考核成绩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真实水平。③模拟国家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采用的“三站式”方式,进行多次客观考核,以考代练,以考促练。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评价申请医师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6]。实践技能考核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模拟其考核方式一方面可使学生熟悉接诊患者的顺序,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提前了解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的步骤。各站技能考核项目均由学生随机抽取,教师严格按评分标准和实施细则评分。各部分考核成绩采取百分制,按比例组成终结性评价成绩,并与过程性评价成绩一起计算出总成绩。

3取得成果

经过几年的实践,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毕业生调查问卷反映的情况来看,学生对在校期间满意度最高的课程就是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他们认为这门课对其帮助最大,当然,这也与前期其他课程学习打下的基础有关。实习医院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评价以及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满意度明显提升。我们对2007级之后参加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与往届未参加该课程训练的学生,毕业一年后报考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的人数与通过率进行了比较,2005级学生毕业一年后参加考试312人,通过考核203人,通过率为65%;2006级参加考试304人,通过考核203人,通过率为67%;2007级参加考试368人,通过考核276人,通过率为75%;2008级参加考试382人,通过302人,通过率为79%;2009级参加考试359人,通过295人,通过率为82%。通过比较发现,参加培训的学生实践技能考核通过率明显提高。

4改进优化

实践表明,在学生实习前开设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程十分必要。为使学生能够更加熟练、规范地进行临床技能操作,尽快适应临床实习岗位,完成向实习医师角色转变,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尚需对该课程进行改进和优化。

(1)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将各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需要扩充培训内容,如将妇产科、儿科等的相关内容补充进来,在辅助检查结果判断部分增加CT、MRI阅片等。

(2)加大实训室开放力度,在课余时间和周末对学生开放以利于学生自主进行技能训练,从而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7]。

(3)利用校园网,将培训相关内容的教案、课件、录像等上传到网站,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在业余时间自学和训练。网络教学是校内教学的补充和发展,是医学生甚至临床医师终身学习的园地与良师益友[8]。

参考文献:

[1]茹金泉,唐继志,谢军军,等.临床技能教学改革的初步效果评价[J].健康研究,2011,31(4):317-319.

[2]蒲永莉.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重庆医学,2011,40(21):2114-2116.

[3]黄传兵.医学教育应重视临床实习[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2):165-166.

[4]张剑,葛颂,杨德琴,等.新形势下口腔内科学临床教学改革探讨[J].口腔医学教育,2010,20(10):604-606.

[5]蔡雪黎.实行诊断学全程教学,加强医学生实践技能教学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2(9):17.

[6]孟红旗,朱凡特.诊断学教学与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能力的培养[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11):1807-1808.

[7]李淑文.专科医学生实施技能过站考核综合训练的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5):138-139.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3-0551-02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纵向分化、横向联系的发展趋势,教育改革的浪潮向临床医学人才的高分低能提出了质疑,对医学人才的临床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医学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越来越依赖于医学基础理论的支持;另一方面,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越来越与临床综合技能息息相关,这种趋势要求当今的医学生必须获得适应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临床综合技能。因此,临床医生的培养既要重视基础理论,更要注重临床综合技能。如何创新教育模式,把临床技能培养引向深入,是当前高等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的必要性

临床技能是临床医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对疾病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鉴别诊断及临床实施诊疗操作,从而找出主要矛盾并合理加以解决的能力,是临床医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是鉴别一个医师水平高低的关键。传统的医学一生物模式注重传授现成知识,轻视能力培养,医学生步入临床后,临床思维能力弱,对于复杂病例束手无策,只能借助各种辅助手段作出诊断。传统高等医学教育的缺陷是培养模式单一,忽视临床技能的培养,限制了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这是造成医学生整体素质失衡的主要原因。因此,从二十一世纪发展趋势来看,培养医学生既有牢固的医学基础理论、精湛的诊疗技术,又具有较高临床技能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势在必行。

2 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的目标及内涵

医学临床技能的培养必须体现在临床工作对疾病的分析诊断和治疗的水平,以及为患者营造宽松的思想及心理环境,处理好医患关系、治病救人的能力。临床技能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收集资料、书写病历及对患者进行全面体检的能力。②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⑧制定治疗措施并组织实施的能力。④实施诊疗操作的能力。⑤处理好医患关系、沟通情感及为患者创造心理、生理治疗环境的能力,并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忠于医学事业和爱护患者的品格。

医学的历史发展告诉我们,对疾病的诊疗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更新的,而医学作为一种人道主义却是永恒的。因此,临床医学的实践者――医师,就必须要把人道主义作为第一性,这也是医学的伦理性,是医学人文性的显著标志,也是医师临床技能的重要内容,也应当成为医学临床技能培养的目标内涵。

高等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因此,临床技能的培养,应以实现全民健康为宗旨,以防治疾病、延长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减少死亡、增进人类身心健康为目标。

3 实施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的条件

在我国诸多高等医学院校都在强化训练学生的诊疗操作技术、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各种诊疗仪器的使用方法,强调各种数据的临床价值,轻视理学诊断及非理化因素,因此,学生缺乏临床思维训练,不动脑筋,提不出问题,更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设置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实际上只是一种临床操作训练机器,难以承担临床思维及技能的培训,因此,要建立服务于临床技能培训的一整套运行机制,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思想,以促进教育机制的彻底更新。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有必要从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入手。

3.1 实施临床技能培训,核心是改革课程和教材,加强和完善教学管理

课程和教材的改革,要按照针对性、适用性、可接受性的原则,从有利于学生发现、搜集、利用医患和谐及知识信息的能力入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临床能力为核心,着眼于高技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注重教材内容的基础性;体系结构的合理性;知识范围的实践性;实践技能的理论性,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挑选的需要。

3.2改革课堂教学与更新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是一种发现、发展和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教学方法与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服务的,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教育要保证教学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应采用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基础与临床结合、理论授课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树立立体化教学观念,改变呆板、手段单一的状况,采用模拟技术和虚拟技术进行见习、训练与考试,在教学中交互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以启发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接受知识信息中的个性化活动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3.3建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实验室

医学事业具有的复杂性和生命科学的严肃性,使得临床实践技能在医学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建立一流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实验室,为医学生提供临床技能训练的场所,是改善医学实践教学条件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医药卫生方面的法规,如《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继出台,患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加强,不少患者不配合临床教学,使得临床实践教学步入困境。技能培训中心的建立弥补了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机会少的不足,中心设立的标准诊断室、标准病房或重症急救室、产房、手术室以及多功能临床技能培训室、计算机模拟培训室等,为医学生创造一个逼真的临床环境,使医学生进行规范的技能操作和临床思维的能力得以不断的提高。

4 建立一整套对临床技能考核的评价体系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技能在医学知识中所占的分量很重,以往“高分低能”现象的普遍存在,正是考试方法本身弊端的暴露。传统考试的弊端主要表现是:①忽视技能考核,特别是毕业技能考核。②方法单一,评估能力及范围局限。③缺乏规范、统一的技能考核标准,不能保证有效衡量学生的临床能力。由于传统考试至今仍沿用,致使它产生的弊端仍然存在,也说明临床技能考核还有待规范、统一、加强和更新。

技能考核的目的是加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医学生的基本素质。对考试进行改革,要在内容、方法上保证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知识、技能的水平和状态,并能引导教和学两方面的协调发展。技能考核是检验临床医学教育实效和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最佳方法。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临床技能考核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要符合技能培养目标的要求,要围绕学生的理论基础牢、知识结构宽、实践能力强、处理问题准、爱患者如爱己等方面进行考试设计。建立一支稳定、高质量的考核队伍,以保证考核的高标准、严要求;加强科学命题,通过考核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以改变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重笔试、轻实际的状况,引导学生向理论与实践结合,思维与能力结合的方向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尽快研究制定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技能考试制度及标准。

医学生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胡虞乾

关键词: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3-0552-02

随着医学教育不断的发展,卫生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如何改进和加强医学教育工作,实现教学规范管理与人才成长进步的有机结合,已成为医院临床教学管理者们认真研究和深入探讨的问题。医学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应强调“医学生的技能、价值和态度的获得及发展与获得知识有同等的重要性。医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而且能获得职业能力和价值观”。注重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就要转变教学观念,对以往的医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富有创新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满足现代社会和医院发展的需要。

1 现阶段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1.1德育教育的淡化使学生对传统医德产生困惑

医学生过于重视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思想道德教育。对医学生中出现的某些不良现象往往只是教育从严、处理从宽,致使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少数学生过多考虑自己的需要和自身价值的实现,淡化了自身医德修养,甚至随波逐流。

1.2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学生要花大量的精力、时间去找单位,分散了实习精力。为了追求高学历,致使部分学生实习期间把主要精力放在复习备考上,从而放松了实习要求,出现了本末倒置。

1.3医患纠纷的增加,给教学和实习带来很大压力

老师不敢放手,医学生未获得合法的医师资格,限制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操作,影响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实习医生看多做少、写多说少。甚至有些患者拒绝实习生的问诊、查体以及进行相关诊疗性操作,对临床实习产生了较大冲击。

1.4医学生自身素质影响了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人生观方面,信仰利己主义、享乐主义,而对医生工作的艰苦性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更谈不上奉献精神和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甚至有些人明确表示不愿从事医生这个神圣的职业;如果在工作和学习中遇到轻微的挫折容易心灰意冷,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学习动机不明确的前提下,缺乏积极学习的动力。

1.5实际教学过程存在与目标不一致

由于带教教师忙于临床工作或出于医疗安全的考虑,忽略对学生临床思维和动手操作的培养,导致学生不能参与临床诊治活动的全过程。实习生书写病历的不认真,检查患者流于形式,甚至原封不动照抄老师的记录,没有达到在采集病史、书写病历的过程中培养自己临床技能的目的。甚至有的实习生抱怨自己是带教老师的“勤杂工”,即只是完成一些病历和病程记录书写,或做一些老师自己无暇顾及的繁琐小事而已。

2 对医学生教育应采取的对策

2.1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医学生不单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因此临床思维的培养和动手操作训练应是重点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刻苦地学习,鼓励学生勤观察、勤思考、勤动手,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进行反复地推敲、讨论、逐步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

2.2教育学生正确处理考研与就业、临床实习的关系

目前考研与就业由此产生的相关问题,严重影响了医学生的临床实践,因此应教育学生摆正实习、考研、就业三者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的趋势,适时调整学生的择业目标和就业心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念。由于就业的压力使许多学生选择考研,有的学生一进入实习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考研学习中。如何避免学生在实习期间过多的占用时间去复习基础课而影响临床实习,应教育学生将彼此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变考研为实习动力。

除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基本技能外还要不断适应时展的要求,努力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随着医学法律法规的建立,同时应培养学生的医疗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实习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临床科研能力,医学生要完成科研能力的初步训练,应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创新意识,同时掌握基础的实验技能和方法,掌握文献检索和医学统计学技能。

2.3实习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篇4

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患者的维权意识逐渐提高,医患关系由原来的医生主导、患者从属的地位逐渐转变,患者可以自主就医,因此,在一些医院,由于没有足够的病源,造成临床实习的学生无法找到充足的病例进行临床技能训练。由此可见,单靠传统的临床见习培养模式培养提高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故此,寻找一种新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

2系统化技能实践教学模式的形成

本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渐探索、总结出新兴的、系统化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把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与临床体格检查视频相结合,采用多环节、多角度教学手段,具体步骤如下。(1)购进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为模型,通过参数调控模拟临床所有疾病体征,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场景,让学生通过对疾病的特定体征进行感性认识和实践,采用问、视、触、叩、听基本手法对临床需要掌握的体格检查基本知识进行实践和操作。让学生处于类似真实的病历之中,使临床教学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增加,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其思维和创造力得以提高,增加了师生交流互动的机会。(2)让有临床经验及教学经验的教师亲自进行临床技能操作,并录制课件,为临床实践教学提供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及合理化的体格检查视频课件,以弥补临床实践教学不足。(3)将多媒体示范教学与视频课件有机结合,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能在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上进行反复练习,使其在进入临床之时已经具备规范的技能操作手法,使学生有更高的热情进入临床见习。(4)根据教学目的及要求,对学生进行标准的临床技能实践考核,不合格者需要补考。

3实验分组及统计学方法

3.1实验分组

实验分组的目的是检验系统化技能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该实验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组:采集64名未培训前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然后根据析因设计原则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其中,甲组学生进行系统化教学模式授课,乙组学生进行传统带教模式进行授课,半年后,比较分析甲乙两组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第二组:选取我校见习生112人,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A组(采用系统化教学模式授课)和B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授课),半年后,对甲乙两组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第一组实验采用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第二组实验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结果

3.3.1第一组实验甲乙两组教学模式教学结果对比采用析因设计结果显示,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临床技能成绩的影响不同,其中,采用系统化教学模式的甲组(教学前成绩:2921.9分、教学后成绩:3745分)优于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的乙组(教学前成绩:2999.3分、教学后成绩:3412.8分)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3.2第二组实验甲乙两组教学模式教学结果对比本次实验规定,学生考核成绩如下,优秀:90~100分;良好:80~90分;及格:60~70分;不及格:60分以下。通过对甲乙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采用秩和检验可知,采用系统教学的A组的平均秩次为47.68(其中优秀14例、良好29例、及格11例)小于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的B组的平均秩次64.88(其中优秀8例、良好17例、及格27例)差异显著(P<0.01),因此,可以说明,系统化教学组的效果优于传统带教组。

4讨论

篇5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教学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的成效。2008年由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也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因此,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医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大力开展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医学院校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扬州大学是一所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以机制为保障,以基金为平台,以项目为抓手,以竞赛为导向,以普及为目标”的工作思路,大大促进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医学院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我院围绕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主线,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四级联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及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等方面采取了全方位的建设措施。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逐步构建了适合医学生学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加强医学生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纲领性文件,是高校育人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打造具有扬州大学特色的本科教育,我校于2014年开始了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在坚持教学改革和创新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强化创新实践教学及设立创新学分等多种措施,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1整合和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由多种课程构成的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我们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和优化。重点是将临床医学专业相关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三大课程群重新进行分类整合,新的课程模块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及专业特色课程。其中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由临床医学导论、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医学伦理学、预防医学、医学科研方法和循证医学七门课程组成[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些课程的开设从第一学年开始,贯通于本科5年之间的10个学期。如临床医学导论和医学文献检索在课程群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可以在第1至第3学期基础医学阶段开课,其次是医学统计学、预防医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安排在第4至第5个学期开课,而医学科研方法和循证医学均需以医学专业知识和其他医学方法学知识为基础,所以在第6学期及以后开课。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的构建,使所有的学生在接受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医学专业课程培养的基础上,得到系统的医学方法学课程的培训,从而实现医学研究与临床工作中各种问题与医学科研方法和技术的对接,通过综合运用医学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多门课程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1.2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我校在2010年培养方案修订时即将各门课程内的实践内容单列为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在2014年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继续秉承增加实践教学课时这一理念,适当压缩授课的总学时,特别是理论课学时,继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数,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用于开展课外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后,实践教学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近30%,大大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时间和机会。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在原有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继续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的比例,并着重提高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等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果,加强过程考核,不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1.3实施创新学分制度,切实提升医学生创新能力

在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规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所必须获得的总学分。除了在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外,学校还实施创新成果奖励学分制度。学生获得的创新奖励学分可作为任选课的学分,也可作为超修学分。创新成果的认定范围包括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市级以上学术会议获奖论文,在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得的奖励,发明创造获得的市级以上科技奖励或国家专利,研究成果或发明创造被社会有关部门采用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每项创新成果可获得奖励1-3个学分,多项创新成果奖励的学分可以累加。学生根据教务处的要求填报奖励学分申请表并提供创新成果的证明材料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创新学分制度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高等医学教育并不仅局限于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学习,也不受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限制,学生还具有发挥其创造力的发展空间,激发了自身的创新意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要获得创新奖励学分,必须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相关的创新成果。

2依托“国家-省-校-院(系)”四级科技创新训练项目体系,培养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为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从2007年起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启动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随后,各地方及各高校也陆续推出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江苏省教育厅也出台了相关文件,规定从2007年起每年在省属高校中遴选1000个大学生开展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扬州大学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学校相继出台了《扬州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试行)》、《扬州大学关于“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管理规定》、《扬州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扬州大学关于实行学生创新成果奖励学分的暂行规定》、《扬州大学“挑战杯”竞赛奖励办法(试行)》、《扬州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奖励办法》等文件,构建起国家、省、校配套衔接的制度保障体系,使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章可循,有力促进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为了加大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扶持,学校从2004年起即开始设立了扬州大学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同时,学校还对获准立项的国家级、省级创新计划训练项目,按照1∶1配套经费资助,对获准立项不资助的国家级、省级项目亦参照同等级别项目进行配套资助。我院在国家、省及校级科技创新项目基础上颁布并实施了《扬州大学医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及《扬州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开展探索性实验的暂行规定》,以基础医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开设了院级大学生探索性实验训练项目[2]。探索性实验项目每学年开展一次,首先是面向学院教师征集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项目可以来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可以是实验课程的改革项目。学生根据自愿的原则,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参加相关的实验项目。学生的选拔和推荐由院学工处和指导老师共同进行。学生的选择主要考虑到项目的实施需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尽可能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故原则上选择二年级及以上、学有余力、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个项目由3-4名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的实施周期一般为一年。项目实施结束后需要撰写结题报告,并由主持人进行结题汇报[2]。院级探索性实验项目的开展为校级、省级及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启动校级、省级及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的申报工作,并将其中的优秀探索性实验项目优先推荐为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报送学校进行省级及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的遴选。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我院逐步形成了国家、省、校、院(系)四级相结合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联动机制,成为我院医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扎实载体。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是推动医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有力抓手,通过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可以为医学生建立一个很好的平台,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有效地转化为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完成过程强调的是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创新性及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医学生自主地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

3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助力

本科生导师制是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一种教育制度,是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聘请具有较高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的学生管理和教育指导[3]。近年来,在借鉴国外高校教育模式和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为首的一些本科院校也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扬州大学早在2000年即开始在部分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我院也制定并颁布了《扬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细则》,率先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进行了本科生导师制的试点[4]。临床医学专业吴登云实验班是我院教学改革试点班级,该班级的学生是通过自愿报名,结合学业成绩、英文测试及综合素质考核等进行了层层选拔。根据导师制实施细则,在吴登云实验班中我们从入校第1学年起实施全程本科生导师制。首先在全院教师中进行本科生导师的遴选,要求导师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师德高尚,关心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其次要求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具有中、高级职称,同时还需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及较强的科研能力,对科研业绩突出或具有科研项目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教师予以政策倾斜,优先担任本科生导师。师生之间采用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挑选自己敬佩的导师,导师再对入选的学生进行面试后决定是否接受。为了保证导师制的质量,规定一名导师只能带教2名学生。导师的职责主要内容有:思想引导、选课指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科研训练或临床技能指导、社会实践指导、创新能力培养、论文报告会指导、就业指导等[4]。同时强调,本科生导师需针对学生的兴趣特点,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导师可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和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科研课题研究,组织科研课题研讨会,吸收学生充当科研助手,促使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导师制的实施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助力。在医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导师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新生入学后大一阶段,导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以及对临床医学专业产生热爱和兴趣,同时用高年级本科生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方面取得的成绩来激发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进入导师所在的课题组观看其所从事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到大二阶段,医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导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科研课题的需要,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组进行基本实验技术方法的训练。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导师还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探索性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资料检索和文献查询,就某一方面的科研问题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设计及申报。到大三阶段,学生在科研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及技能的积累,可以结合申报的科技创新项目正式开展项目的研究工作,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导师制实施后,吴登云实验班的学生有近50%的学生能够参与导师的课题组,获得院级探索性实验项目立项的课题组成员均有吴登云实验班的学生,校级、省级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资助中吴登云实验班的学生占多数。导师制为学院扎实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有利于科技创新项目的选苗和培养,使学生在学术科技创新中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4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成效与思考

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激发了医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从大一第二学期就进入了导师的课题组进行见习,参与课题组的学术活动,并在学长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科研方法培训。到大二阶段,多数学生自发组成科研小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文献的检索和阅读,并开始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大三阶段已经能够独立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近5年来我院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数逐年提高,据不完全统计,申报的院级探索性实验项目获得立项85项,校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获立项153项,省级科技创新项目获立项35项,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立项11项,600余名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参与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并受益。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的增加,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数也逐年增多,近5年共计有30余篇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SCI等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同时借助于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平台,部分项目的成果被遴选为“挑战杯”大赛作品并入围,学院多次获得扬州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优胜杯,其中一项作品代表学院参加了全国“挑战杯”竞赛获得二等奖,实现了我院课外科技作品全国大赛奖项零的突破。近3年来,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考研录取率维持在45%左右,这些学生绝大多数都有主持或参加了一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训练经历。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坚持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相关保障制度做起,与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开展及导师制的实施相结合,将教学、科研及创新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锻炼其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为创新型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卓越医学人才。

作者:郑 英 史宏灿 陈轶群 王正兵 龚卫娟 单位:扬州大学医学院教学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安力彬,于双成,刘晓冬.基于培养医学创新能力的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构建[J].医学与哲学,2013,34(2A):47-49.

[2]傅奕,龚卫娟,季明春,等.开展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优化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3):61-62.

篇6

一、临床技能多站式考核现状及发展

临床技能多站式考核亦称之为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最初是由英国学者M.R. Harden于1975年提出,[1]即在临床技能考核中以模拟临床现场情景的方式,客观评估和测试医学生的临床处置及适应能力。在考核过程中,通过事先设计的多个系列考站对学生进行各项实践技能测试,有效弥补了学生在临床技能方面于传统笔试无法测试的主观性考核,为培养医学生厚知识、强技能和严谨科学态度,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创造更好的条件。

目前国外许多医学院校如美国、加拿大、韩国以及日本等都较早采用多站式考核对医学生的临床技能进行评估,其考试内容和评价范围涵盖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主要领域:认知、情感和精神,并涉及综合临床接诊能力、英语口语能力和人际关系与交流能力等等,考试形式以多站式考试进行,共约12个站左右,每站考试时间不等,要求考生完成至少5个以上的任务;还有的在国家医师考试中引入多站式考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我国部分医学院校面对考期较长、人力物力投入较大,而且只能满足小批量学生应考等问题,[2]为改变传统临床技能评价方式单一、主观性考核比重较大和评价欠全面的弊端,借鉴和引入OSCE考核方法,有的医学院校采用3-7个站点不等设置多个考核项目,学生可以随机进入各个站点抽取一组题目进行考试,每个题组的考试内容和难易程度基本相当,考试目标更加明确细化,考试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以保证考试的公正公平,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可及医学教育界的肯定。

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的特点及优势

医学临床多站式考核优于传统临床考试评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体现在不同的考核方式。OSCE改变了医学教育通常的考试方式,它所采用的测试手段必须与临床实际情景紧密结合,达到既接近临床实际又方便易行,既不脱离专业理论又不囿于书本的死记硬背;?⒁酝?较多注重课程内容传授转变为更为注重临床技能的实践应用,使课堂和书本学习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和检验,临床知识融化为临床技能,通过实训学习进一步检验临床技能掌握的程度,具有较好的可靠性、有效性、重复性和稳定性,符合医学院校客观评估现代医学生医学专业知识、临床实训技能以及人文沟通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

其次是体现在对临床知识的系统分解。OSCE根据教学计划设计层次不同、结构不一、难度不同的实训技能考试,既要形式灵活又不能脱离教学大纲的内容,通过灵活设置考站,构建各种评分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病人匹配试题库,在不同的站点分别将多个模块、多个题组的考试同时进行,使教学大纲的内容得到有机的联系。有的医学院校在所有考试结束后,进行教师和学生等的问卷调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表现进行现场点评,指出同学们优势和不足,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学生提出他们的疑虑和困难,大家各个击破不断改进[3],这将更加有利于多个站点学生整体把握临床知识和实训技能,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的应试态度和对专业学习的极大兴趣。

第三是体现在对临床技能的把握。OSCE更加注重考核医学生对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看重临床专业的实践性,即以客观方式评价医学生的临床技能,这是日后能否适应临床工作实际要求的重要环节,也是反映医学实训考核中临床技能的实际水平。通过设立和模拟不同而逼真的临床环境,使考生在考站通过事先设计的一系列实践技能测试,测试内容包括标准化病人、临床资料采集以及在医学模拟人上进行实际操作等环节,这类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可以提高临床实训的测评效果,强化对临床专业方法的学习和学习方向的指导,为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掌握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创造更为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三、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对医学生临床技能评价的思考

随着临床技能考核体系的不断完善,标准化、科学化考试得到加强,运用OSCE对医学生临床技能评价势在必行。

首先,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推动了临床教学改革。随着高校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因此必须大刀阔斧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用最经济、简便的方式减少时间和精力投入的浪费,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加强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有机融合,让实践认知丰富对书本知识的解读,以提高临床教学效果的实效性。OSCE承接实训教学环节,符合临床教学改革方向,增强了临床技能的实训效果,[4]对医学生临床技能评价提供了重要参考。

其次,OSCE充实和丰富了临床教学内容。高校实训基地特别是模拟临床实训基地对临床专业的学习举足轻重,对医学生临床实训考核更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它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临床实训考核主要环节和教学内容,也对实训教学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构筑浓郁的职业氛围,充分体现实训教学特色,使之具备现代临床实训教学所应有的高新技术含量的模拟仿真功能,把实训基地建设成学生自我管理的学习组织形式和完整的工作过程学习环境,[5]通过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临床实训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积累的医学知识不断融汇、体验和转化,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升华。

篇7

[关键词] 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医学教育;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R-05[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b)-0130-03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数量增多及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在医院开展临床实践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导致当前我国医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临床技能操作薄弱、动手能力不强、不善于运用临床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等现象[1]。为此,本校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于2006年6月组建了临床技能实训中心,为临床技能训练搭建了一个实践教学的平台,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1 临床技能实训中心机构设置及功能

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2006年6月学校将原来分属于内、外、妇、儿、五官科学等教研室的各学科实训室进行优化整合,组建了临床技能实训中心,由临床医学系管理。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内部实行岗位责任制。目前有专职实训管理人员4名,各类用房20间,实训室17间,其中诊断/内科学实训室5间,外科学实训室5间,妇儿科学实训室4间,五官科学实训室3间,基本满足了临床医学专业及其他相关小专业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训练的需求。

1.1 诊断/内科学实训室

设有心肺腹触听诊室、MicroSim医学模拟培训室、X线片阅片室、综合实训室等,配有智能化心肺听诊/腹部触诊模拟诊疗系统、心肺腹触诊听诊电脑模拟仿真标准化患者、全身心肺复苏模拟人、各种穿刺模型、心电图机、X线片阅片机、血压计等教学设备,能开展全身体格检查、心肺腹多媒体触诊听诊、心肺复苏、胸腔/腹腔/腰椎/骨髓等穿刺术、心电图机操作及心电图分析、X线片阅片、血压测量等内科临床常用操作技能训练,并可通过对逼真的临床模拟病例的处理,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应急和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1.2 外科学实训室

设有模拟洗手间、模拟手术室、动物实验室等,配有手术床、麻醉机、无影灯、感应洗手池、电动负压吸引器、各种缝合模型、各种外科常用手术器械、动物手术台等教学设备,可开展外科洗手、消毒、铺巾、穿衣、戴手套、切开、缝合、打结、清创、换药、止血包扎、石膏绷带包扎等外科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并可利用带皮猪肉、猪小肠、家兔、狗等实物开展模拟手术训练。

1.3 妇儿科学实训室

设有模拟产检室、模拟产房、模拟妇检室/计划生育手术室等,配有高级电脑孕妇检查模型、骨盆模型、骨盆测量器、不锈钢分截产床、接生示教模型、妇科内诊检查模型、避孕指导模型、电动人流吸引器、新生儿蓝光治疗机、新生儿抢救处置台、新生儿气管插管模型、新生儿麻醉咽喉镜、小儿简易呼吸器、儿童磅秤等教学设备,可开展产科腹部四步触诊、骨盆测量、正常/异常分娩接产、会阴切开缝合、新生儿处理、盆腔检查、放环/取环术、人工流产术、羊膜腔穿刺引产术、坐浴/会阴擦洗/阴道冲洗/阴道宫颈上药、小儿体检、小儿喂养、新生儿窒息复苏、新生儿蓝光治疗等妇儿科常用技能操作训练。

1.4 五官科学实训室

设有暗室、综合实训室等,配有裂隙灯显微镜、五官检查器、标准对数视力表灯箱、眼压计等教学设备,可开展外眼检查、眼底检查、眼压测量、裂隙灯使用、视野检查、咽喉检查、鼻部检查、耳部检查、视力检查、色觉检查等五官科基本技能操作训练。

2 深入开展实践教学改革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组建全新的临床技能实训中心的基础上,借助这一平台,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教学改革。

2.1 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对实训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传统的医学教育,沿袭本科教育的学科教育理念,重视医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训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实训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附属[2]。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利于培养基层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医学人才,因此,切实开展实践教学改革需以更新教学理念为先导。

近几年,为迎接教育部对我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的评估,在全校教职工当中掀起了一股学习文件的热潮,通过对《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文件的学习,教师们明确了医学高职教育在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深刻地认识到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不同,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此扭转了长期以来重理论教学、轻实训教学的观念,树立了理论与实训并重的新的教学理念。

2.2 注重实训教材建设,规范实训教学实施

既往的传统教学,实训教学的开展往往是基于课程教材所述内容,缺乏独立的教学大纲及规范的实训教材,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由于实训指导教师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个人擅长的不同,授课的重点和技能操作程序、手法存在明显差异,使实训教学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而缺乏规范性。

为改变这一现象,在我校临技中心组建之初,由各学科教研室根据本学科临床常用操作及学生毕业后的任职岗位能力要求,编写了各学科实训教学大纲及配套的实训教材,指导实训教学的实施,如《内科学实训教学大纲》/《内科学实训指导》、《外科学实训教学大纲》/《外科学实训指导》等,明确了实训教学目标、初步规范了实训教学过程及各项临床常用操作程序、手法,使实训教学的随意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提高了实训教学效果。

2007年,为进一步规范实训教学并提高学生临床素质和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在编写各学科实训教学大纲及配套实训教材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学生就业岗位素质要求和助理执业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核要求,整合各学科资源,优化实训项目,自编教材《临床基本技能教程》。该教材着眼于贴近临床工作岗位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以实用为原则,突出体现了医学高职高专培养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标,获得了自治区高校优秀教材立项及自治区高校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由于有了规范的实训教材的支撑,我中心的临床实训教学从实训准备、过程实施、效果评估等逐步走上了规范教学的正轨。

2.3 优化实训教学方法,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而既往“演示-模拟练习-指导”的三段式实训教学模式[3],难以全面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我们针对不同的实训内容,倡导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

2.3.1 情景教学法。根据实训项目内容及要求,设定一定的情景,通过对模拟患者的处理,提高学生临床应急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此方法尤其适用于急救技能操作训练,如心肺复苏的练习,可先假设一溺水情景,当你遇到溺水而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该如何处理呢?通过情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及适度紧张感,接着,老师对心肺复苏模拟人开展现场急救。救死扶伤,是所有医学生的心愿和目标,在这一神圣目标的驱动下,学生们会在整个抢救过程中,仔细观察老师的操作。由于情景的假设,学生们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一定要救活患者的信念会促使他们主动地练习心肺复苏操作,切实提高了实训教学效果。由于学生实训积极性、参与性高,近几年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心肺复苏操作考核通过率为100%。

2.3.2 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可用于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的实训项目。如正常分娩这一实训项目中,由于分娩机制中的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等动作都是胎儿在母体骨盆腔里完成,学生无法直接观察,亦很难想象,但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生动地模拟出胎儿在骨盆腔里的动作,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分娩过程的直观理解与感受,使其在进行接产训练时,能够根据胎儿的胎位做出相应的助产手法,从而达到该项目的训练目的。

2.3.3 模拟人训练法。通过对集合有临床心、肺、腹各种常见体征的智能化模拟诊疗系统的模拟人的操作训练,掌握心脏、肺部、腹部检查的基本技能。此种方法借助于模拟诊疗系统,可反复练习,并可比较正常与异常及各种异常体征之间的差异,如正常心音与各种心脏杂音、正常呼吸音与病理呼吸音等,可提高学生的临床鉴别诊断能力。

2.3.4 动物模拟训练法。以家兔、狗等动物为依托,进行手术相关实训项目的训练。训练分小组进行,根据临床手术要求,进行角色分工,每组有手术者、第一助手、第二助手、麻醉师、器械护士、巡回护士等角色。在实训前,每位同学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在实训过程中,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指导教师巡视、指导,评估每个团队的合作情况、手术过程、手术效果等。此种方法,既可训练学生的外科基本技能操作,又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3.5 真人操作训练法。目前,无论多么仿真的模型、模拟人,都无法取代人体在医学生技能训练中的重要作用。对于临床上很多常用的技能操作,如体格检查实训项目,外科包扎、换药,眼耳鼻喉专业检查项目,产科骨盆外测量等都可在实训室里通过学生之间互为模特进行技能操作训练,达到训练目的。此种方法时间、地点限制性小,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练习,从而提高技能操作的熟练程度,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此外,尚可采用小组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但是,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创新,以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

3 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

临床技能实训中心的组建,搭建起了学生临床技能操作训练的平台,通过各实训项目的综合模拟训练,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运用临床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更好地发挥临床技能实训中心这一实践教学平台的作用,我们尚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实训中心建设:

3.1 加强实践教学人才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人才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着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为使实践教学规范、有序、高效的开展,必须打造一支优秀而稳定的实践教学队伍。一是保证实训中心现有工作人员队伍的稳定,根据其学历、文化背景、个人专长等选拔人才,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成为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专职实训指导教师。二是加强院校合作,实行专任教师到临床、临床医生进课堂的轮转模式,强化专任教师的临床技能操作,提高临床医生的教学能力,扩大临床实践教学队伍。三是引进高层管理人员到实训中心工作。四是引进技术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管理、维修,保证实践教学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3.2 加大投入,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完备的仪器设备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学生数量增多,为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临床技能操作训练需求,必须要有数量充足、性能优良的仪器设备。在今后几年的建设中,学校应划拨专项经费,增添设备,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硬件保障。

3.3 仿效临床,构建校内医学模拟实训场所

为了使实训环境更贴近临床工作岗位,我中心已建立了部分符合临床教学需要的模拟训练场所,如标准外科手术室、模拟产房、模拟产检室、X线片阅片室、五官科暗室等。正在筹建当中的尚有ICU病室、模拟病房、各科诊疗室等。学生通过在此模拟环境中反复的训练,提高了临床基本技能、缩短了学生临床适应期,使其能尽快适应临床医疗环境[4],为毕业实习阶段的临床实践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校内医学模拟实训场所的建立,将会为学生搭建起课堂到医院的沟通桥梁。

3.4 坚持实训室开放制度,改革技能操作考核方法

由于课堂实训时间有限,为使学生能在课余时间到实训室反复练习操作,更好地体验和熟悉实训过程、提高动手能力,本中心曾一度实行实训室开放制度,向学生全天候开放,后因运行经费和工作人员短缺问题,无法坚持。今后在实训中心工作人员充足的情况下,我中心将继续实行实训室开放制度,确保实践教学效果。

既往本系学生的技能操作考核,通常是采用学科单项技能考核,对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能力很难做出全面的评估。今后的技能考核我们将紧扣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与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的要求,改革考核的方法。一是采用开放性技能考核方法,即一个学生考试,其他学生现场观摩结合教师点评的考核方法,既可加深学生对操作程序的理解,又可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同时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二是模拟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核的“三站式”考核方式,考查学生临床技能操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意识到临床技能是临床医生在诊疗活动中必备的基本技能,只能通过临床实践教学才能获得,从而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技能操作训练不流于形式。

3.5 资源共享,创建开放型实训中心

在逐渐完善实训中心建设的同时,我们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合作,提供场所、设备,进行母婴保健技术技能操作考核,在完全仿真的环境中完成考核,既达到了考核的目的,又降低了考核的风险性,同时使考核不受时间、场所、患者数的限制。这一举措,实现了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获得了主办单位的赞誉,提高了本校的社会影响力。今后,我们将不断扩大合作面,争取成为当地执业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及卫生类职业技能鉴定站。

随着本校临床技能实训中心的建设不断完善,2009年获得了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临床技能实训中心的建立为临床实践教学开辟了一条新路,其实训操作的无风险性和可重复性,使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开展。不断完善实训中心建设,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是促进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和依托。

[参考文献]

[1]唐双阳,余敏君,詹利生,等. 改革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J]. 西北医学教育,2008,18(4):708-710.

[2]耿广琴. 加强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建设促进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J]. 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868-869.

[3]杨眉峰,王春桔,刘,等. 临床技能实训教学改革初探[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5):624-626.

篇8

关键词:八年制;科研能力;培养;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277-02

八年制医学教育是参照国际高水平医学教育的标准和要求,十多年前才推出的一种长学制医学教育体制。无论是国家教育机构还是普通民众都把八年制医学教育看作是一种精英教育,生源优质,社会期望值很高。卫生部在《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八年制医学教育应坚持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培养原则。各试点高校根据这一原则,制定了很高的培养要求,普遍希望把八年制学生培养成有较宽厚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有丰富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有较强的临床医学实践能力;有较高的科研创新素质;有较强的交流、协作能力;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操守[1]。科研创新能力是区分高层次医师与普通医师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八年制医学生将来能否参与国际竞争,有什么样的发展潜力。因此,各试点院校都非常重视八年制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然而,我国开始实行八年制医学教育的时间还很短,只有少数几届学生毕业,各地对八年制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评估还在探索和实践之中,尚无统一的培养方案和考核标准。

本文结合我校有关八年制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我国医学教育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1.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知识不足,学科间缺乏交叉渗透。宽厚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综合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有助于开拓科研思路,生发新的创新点[2]。我国的医学生绝大多数是高中毕业后直接报考医学院校,大学期间专业设置偏窄,培养出的医学生知识面不宽,相关边沿学科知识匾乏,创造性不足。

2.缺乏科研实践培训。医学科研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科研思维能力、文献检索阅读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运用能力等多个方面。我国医学教育一般只注重临床技能的培训,不注重科研思维和技能培训。实验课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大都只开展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几乎没有开展探究性、综合性实验。学生课后也很少有跟教师接触,很少有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在高校大规模扩招的这些年,医学生实验课的时间和内容更是大为消减,实验场地和器材严重不足,不少验证性实验也被取消。

二、我校对八年制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种创新模式

1.与综合性大学联合培养八年制学生。我校属于独立设置的医科大学,仅有与医学相关的学科,缺乏人文和理工学科。为了拓宽八年制学生理工基础学科的知识面,我校从计划招收八年制学生时就与国防科技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让学生在国防科技大学进行理工科学年[3]。这种联合培养模式一方面可以夯实学生的理工科基础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学生接受国防科技大学军事化的管理和培训可以锤炼意志品德,提升心理素质。

2.实行小班授课,采用启发式教学和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我校八年制基础医学课程课堂教学采用小班授课,由有丰富科研实践经验的高级教师主讲。选用八年制或七年制专用教材,适当增加相关领域前沿研究动态的教学内容,增加专题讨论时间,注重启发和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

3.在实验课中增加探究性、综合性实验内容和时间。与五年制医学本科实验课时不断遭到压缩的情况不同,我校在八年制基础医学课程中适当增加了实验课课时,特别注意增加了探究性、设计性的实验内容。探究性、设计性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三、鼓励和支持八年制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

1.实行导师制。我校八年制学生在校期间实行导师制。第一阶段由基础课教师担任基础导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活动;第二阶段由临床医学课教师担任导师,旨在帮助学生进行临床实习,提高临床实践和操作能力;第三阶段导师由临床学科的博士生导师担任,负责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并指导完成学位论文。基础导师制是一种培养科研创新人才的创新教育模式。基础导师必须具有高级职称,有国家和省级的在研课题。每名基础导师带2~3个学生,学生在医学基础学习阶段,参与基础导师的科研活动,由基础导师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查阅、实验设计和科学实验。要求每个八年制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必须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相应的学术论文。学生与导师之间要定期进行交流讨论,介绍学术进展,建议阅读书目,对学生遇到的实验问题及时进行辅导。此外,学校鼓励基础导师与临床导师合作,共同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实行基础导师制,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早期参与科研活动,在文献查阅、实验设计、结果分析、数据统计、论文写作及实验技术操作等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第二方面,学生在专业实验室的良好科研氛围中与导师、师兄、师姐朝夕相处、相互交流,可以丰富知识面,培养科研协作思想,激发创新思维,拓宽科研思路。第三方面,能使学生感受导师的学术风采,激发其对科研的兴趣,培养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在大五以上的临床八年制学生中,有75%的学生写过学术论文,还有许多有学术论文等待发表,一些学生能够在核心期刊,以致国外著名刊物发表文章。

2.设立课外科研基金,鼓励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我校对所有医学本科生设立课外科研基金。八年制学生因为有毕业科研设计和论文答辩要求,对从事课外科研活动非常踊跃。通常是几个学生合作组成科研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科研设想。科研小组根据科研兴趣和方向,在校内联系有相似科研方向的指导老师,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善研究方案,提出科研申请。学校组成专家对所有科研申请进行评审、打分,对于立题新颖、研究方案可行的项目给予资助。课外科研经费虽然金额较小,但科研小组能在指导老师所在的实验平台进行实验,有效利用现有的科学资源和实验器材从事科研活动,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四、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体会和建议

1.课程安排太多,理论课时太多。由于对八年制医学生期望太高,给八年制学生课程太多,每门课程的课时比普通五年制学生又增加了不少,致使八年制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上,课余时间很少,很少有时间参与到课外科研活动中。此外,各高校对八年制学生要求较高。我校还对八年制学生实行分流淘汰制。要求学生每门课程的考试成绩达到优良以上,英语四级、六级考试成绩达到良好,否则就会被分流淘汰。这种高要求无形中给学生施加了很大的学业压力,使他们的大部分课余时间也都在紧张地预习、复习功课,背单词、练听力,争取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学业压力大大削弱了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的时间和热情。八年制学生生源优良,普遍有较好的阅读理解和自学能力,外语的读写能力也较一般本科生强。笔者给几届八年制的学生上过课,也作为基础导师带过几届八年制学生进行课外科研活动。总的感觉是八年制学生基础知识牢固,思维活跃,分析和理解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都要比普通本科生强。但由于学业负担太重,压力太大,虽然学生们有兴趣参加课外活动,但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来参与课外科研活动。最终,很少有同学能坚持参与需要较长时间进行具体实验的研究当中,部分同学选择参与不需要实验操作的数据分析统计、软件开发等“短平快”的研究,大部分同学在实验室只是走马观花,最后写篇综述交差应付,得不到系统的科研基本技能培训。这样,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会大打折扣。

2.建议。①适当减少必修课程,缩短理论课时。对于医学生来说,学习是伴随一生的事情。处于生物医学知识像火山喷发的21世纪,在有限的本科在校学习阶段,不可能把所有的有关生物医学的知识全部掌握,学生重点要掌握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因此,本科教学的主要目的应该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学能力,教授分析思考的方法。八年制学生自学能力普遍较强,可以适当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缩短理论课时,增加讨论课时,减轻学生学业压力。我校教务部门也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从去年开始把在国防科技大学的理工科学习时间由二年缩短为一年半。这是一种好的现象,要进一步把八年制学生从繁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还需要对医学基础课程进行适当的缩减。②适当降低基础医学理论课考试成绩的要求,增加课外实践活动的要求。对八年制学生的考试成绩要求可以比普通本科生略高,但不应太高。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已经制造了不少高分低能的学生。考试分数高,不一定其临床技能和科研素质就高。一个八年制学生是否达到培养要求,应重点考察其临床实践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即毕业课题设计及论文写作能力。如果对考试成绩要求过高反而会抑制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八年制医学教育还只是刚刚起步的新生事物,有关八年制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还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探索,要不断地改变固有的教学思维,改革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符合未来医学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夏欧东,林新宏,曾志嵘,钱怡,杨军,文民刚.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目标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0):900-901.

篇9

关键词:临床技能大赛;医学生;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69-03

临床医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技能的培养是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核心。随着医学模式的转换、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医疗行业法制化建设的逐步完善,传统的医学教育体系和临床实践教学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教育部从2010年开始组织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R床技能大赛,旨在推动高等医学院校加强临床实践教学工作,提高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1]。本文结合我院连续三届举办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活动的体会,探讨临床技能大赛在全面提升医学生专业素质中的作用。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4年9月―2016年11月和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联合开展了三届针对临床医学和临床医学专升本专业实习学生的临床技能大赛,参赛队伍逐年递增,每年4个参赛队,参赛人数累计达443人次。培训指导教师均来自我院技能实训中心和实习基地医院的临床医生。

2.比赛方法。临床技能大赛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分赛前培训、初赛以及决赛三个阶段进行。赛前培训阶段参加预赛选拔进入个人赛和团体赛初赛,在初赛基础上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团体赛和个人赛决赛。团体赛比赛项目为:缝合包扎、双人徒手心肺复苏、创伤院前急救。个人赛比赛项目为:心脏体格检查、胸肺体格检查、单人徒手心肺复苏、经口气管插管术、穿脱手术衣、戴手套和外科换药。(见表1)

3.比赛评分。采用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技术规范进行评分。所有评分中满分100分,其中准备质量10分,操作流程质量80分,终末质量10分,全面考察医学生的仪表、操作方法、操作流程、操作时间控制以及沟通交流能力等。

二、结果评价

采用问卷调查、师生访谈等方法对三届参赛的443名学生和30名指导教师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473份,全部有效收回,回收率为100%。调研内容主要为:大赛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与参与效果,大赛对提高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评价。赛事结束后,采取师生访谈法听取学生和教师对大赛的合理化建议。

1.参赛医学生对临床技能大赛的评价。全部参赛学生认同参加临床技能大赛增加了实际动手锻炼的机会,激发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其临床实践和临床思维能力。通过提前进入临床基地接触患者和在大庭广众之下参加比赛,锻炼了心理素质,提升了医患沟通的能力和人文修养,并加强了团队协作的观念。(见表2)

2.参赛指导教师对临床技能大赛的评价。参赛指导教师均认为临床技能大赛加强了师生沟通,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在对学生进行培训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了教学积极性,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可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参赛指导教师也认为通过比赛的方式,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可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见表3)

三、讨论

临床医学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临床技能大赛不仅是人才培养的载体,而且是一种人才培养质量检测的有效手段[2]。近几年来,我国临床技能培训普遍得到重视,通过举办临床技能大赛,不断探索与创新医学实践教学,全面提高了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职业岗位能力。

1.激发学习积极性,提升临床思维能力。在临床上,实习生存在采集病史时思路不清、顺序不当,体格检查手法不规范、不系统,对主要症状、体征变化及病情演变,不善于观察、归纳和分析,等等问题。扩招和医疗环境现状导致学生动手机会少,临床思维局限,基本诊疗操作不熟练。临床技能大赛中针对性的临床技能强化培训,增强了技能操作的熟练程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迅速提高临床技能,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迅速进入临床实习状态[3]。

2.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开展临床技能大赛,把全体参加实习的学生均作为参赛候选人,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比赛当中,为大家提供一个展示个人技能风采、互相学习的开放平台。一方面使学生尽快克服刚入临床时的紧张恐惧感,另一方面通过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学习不畏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这对学生心理承受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对以后的职业生涯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大赛采取以团队参赛的形式,通过比赛不仅检验了每一个参赛成员的专业理论和临床技能,也检验了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和配合的默契程度。同学间互教、互帮、互学的学习气氛逐渐加强,而团队精神正是医院对临床医生的重要要求之一。

3.增强医患沟通能力,提升人文素质。高等医学院校中存在医学生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而忽略了人文素质培养的情况。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阶段,也常常将“病”与“人”分离,关心的是病而不是人,技能训练及操作中动作粗暴,不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对待患者及家属态度生硬,与患者及家属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医患关系协调能力差,责任意识不强,缺乏同情心,缺乏医学人文关怀[4]。

临床实践期是医学生人文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5]。以临床技能大赛为契机,利用临床上的典型病例对学生进行医学素质教育的讲座及案例分析,将医学人文知识应用于实践,引导学生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方面去思考和解决医疗问题。在临床技能中心培训时,要求学生面对模具应视同为真实的患者,操作前和操作中必须给予适当的人文关怀,使学生认识到临床实践不仅是学习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和应用医学人文知识的过程。只有实现了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的结合,才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4.促进教学相长,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临床技能大赛不仅考核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也考核了临床教师的带教水平,促进了教学相长。教师通过深入比赛,了解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比赛所获得的经验及教训,便能够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主动提高教学能力,推动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四、结论

在医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大多数医疗单位在招聘时都希望招到有工作实践经验的人才,其核心也就在于人才的实践能力。综上所述,临床技能大赛为培养医学生专业技能,锻炼其实践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平台,集中展现了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技能及人文精神,全面提升了医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也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了我院临床实践教学的改革,促进了我院和实习医院之间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燕,张津铭,刘春艳,等.从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看医学生教育[J].高等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1,1(1):45-48.

[2]唐翠兰,袁强,黄续,等.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全面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的探索[J].浙江医学教育,2013,12(2):8-9,25

[3]刘松,宋淑菊,徐波,等.临床技能强化培训对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和实习效果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12):1039-1041.

篇10

关键词: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口腔医学本科生;临床技能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283-02

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交叉性很强的临床医学学科,所以临床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口腔医学教学的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实习前的临床技能训练是保证口腔实习生临床工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国内多数口腔医学院校只注重训练,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实习前临床技能考核准入制度,无法保证每个学生在临床实习前都能够达到基本的临床操作要求,无论操作能力强弱都能进入临床实习,从而直接影响临床实习的效果。所以在加强口腔医学临床技能实验室训练的基础上,建立以临床技能考核为基础的临床实习准入制度是极为迫切的。

临床技能的考核方式应体现其实践性、客观性原则,考核应尽可能结合临床诊疗操作实际进行,同时还要根据教学大纲对临床技能的基本要求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尽量控制可变因素,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程度,尽可能减少主观因素对评估结果的影响。[2]因此,临床技能考试方法也是各国医学教育界研究的重点,而OSCE是近十年来在国际上备受推崇的临床技能考试方法。我们结合本校的客观条件,在严格遵循原始OSCE“以操作为基础”的框架下,于2012年制定出一套口腔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前OSCE考核的方案,同期实施,并对考核结果和问卷调查进行分析,为临床实习前的OSCE考核的可行性提供依据。

一、临床实习前OSCE考核方案

1.编写病例、制定评分表:所有工作均由经过OSCE培训的口腔专业临床骨干教师及实验室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师团队共同完成。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制订考核大纲和实施方案,并进行集中讨论和修订。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临床病例,制定评分标准。选择编写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常见病例,多数病例需要进行分析鉴别,诊断不完全清楚,具有多种可能性,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诊,而不是经过几个病史提问就能作出诊断简单的病例。

2.标准化病人的培训:由专业教师团队负责标准化病人(SP)的相关培训工作。招募有一定基础的低年级五年制口腔专业本科生作为SP,通过面试挑选表演能力、沟通技巧较为突出的学生。培训时间为5周。第1~3周:了解OSCE、观摩病例、角色排练,培训教师回答SP疑问,讲解或通过视频让SP熟悉病例的模仿要点。第4周:强化训练,针对在前期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第5周:SP评估,SP在考核前接受训练教师、专业学生的评估。

3.考站设置:以口腔医学实验中心和临床模拟实验室为依托,设置6个考站,涵盖进入临床实习后的主要常规知识和技能操作。每一站的考核内容都经过非常细致的规划,学生在每一站的表现,都能够客观地表现在成绩单上。其中标准化病人(SP)考站1个,模拟考站(临床操作技能)1个,教师考站4个,历时120分钟(见表1)。

SP考站要求学生对SP病情进行初步诊断,包括病史采集,口腔专科检查,诊断及治疗计划,其中包括对沟通能力和问诊技巧的考察。模拟考站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一项随机抽取的临床技能操作(时间按操作项目规定),如窝洞制备、制取印模、打结、缝合等。教师考站由口腔专业临床教师担任主考,要求学生先从考题中随机抽取1个,准备5min时间,再回答教师的提问。

4.OSCE考核实施过程。提前将考核标准及考试流程告知学生。每一站点除了考官外,分别指定1名工作人员在考站外维持秩序,考场外粘贴考核流程图和考场需知,考场内各站点有醒目的指示牌,考站间相隔一定距离,防止相互干扰。将学生随机分成6组按顺序依次进入各自考站,考核结束后轮换,在全部考核结束后每站考官提交并汇总成绩单。

5.问卷调查。在考核结束后,我们对2012年参加的2008级本科生40人和2013年参加的2009级本科生4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OSCE考核模式的态度。

二、结果

1.考核结果。我们要求每个考生6个站点必须全部考完,每个考站均应达到及格分值,否则不能通过。从考生各站平均成绩和总成绩看(表2),结果还可以接受。

2.学生对OSCE模式的态度。调查表显示:2008级和2009级全部考生都表示以后还愿意参加这种方式的考试。对SP的满意度,2008级为80%,2009级为84%。认为有助于提高自己临床操作能力的,2008级为85%,2009级为87%。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和交流能力需要提高的,2008级为86%,2009级为84%。

三、讨论

虽然OSCE考试在我校应用于口腔医学本科生实习前的临床综合能力考核还处于尝试和改进阶段,但是通过两年的实践,改变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能力的观念,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临床分析决策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尽快适应临床工作的。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具体问题:①目前使用的SP是从低年级口腔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中选拔的,对于考查医患沟通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客观性、科学性都有待在长期应用中总结;②病例编写方面,主要考查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应该使病例内容更具有针对性,病种数量还需进一步增加;③考站及考点的设置方面,保证考核的可靠性,既要考虑考核内容的全面,真正做到综合能力的评估,又要考虑可操作性;④考官方面,主要是探索怎样提高考官对各项考试内容评分细则的把握,减少因考官的主观因素而影响考试的客观性;⑤考核结果的处理,怎样改进评价标准使考核结果更具公正性和科学性。

总之,OSCE完善了临床操作技能考试的内容、形式,提高了评估的客观性,避免了传统教学与评价过分地依赖于理论而忽视综合能力考核的情况。[3]但是,我们对OSCE的研究和应用刚刚起步,还存在很多疑虑和不足,如何使OSCE考试更具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及可操作性,将是我们今后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钱金方.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培养的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6,5(2):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