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时间:2023-08-11 17:37: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家庭教育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有益补充,是改进和提升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助推器,他们在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教育过程上也是连续的,在作用上更是互补的。
一、高职生家庭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现状
1.家庭教育不能与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轨
据调查,87%的家长在学生的小学及中学阶段,为了能够让孩子考上理想中的高等学校,会主动地与教师及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和联系,以期了解学生在校的各种表现;同时,92%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会非常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当孩子进入大学之后,许多家长思想上有所松懈,认为自己的教育任务已经完成了。首先,许多父母认为子女已经是成人了,具备了成人应有的辨别能力和控制能力,能够以对自己和家庭负责的态度来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因此认为没有必要继续施加教育。其次,许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学识、修养、生活经验不足以影响子女,过分依赖学校教育,认为学校教育能代替家庭教育。再次,由于许多父母忙于生计,无暇施以教育,特别是众多的农村家庭,赚钱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对子女教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各种原因,促使两种教育不能有效结合,学生也在中间无所适从,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就被削弱了。
2.学校未把家庭教育列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日程
虽然学校很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并没有把家庭教育工作列入日程。据调查,学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较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家庭背景的不足15%,有的辅导员管理学生一年了,还不能准确地叫上每个学生的名字,更不用说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与家庭成员以及亲朋好友的关系,家长对学生的期望了。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安排中,一般都没有把家庭教育纳入工作范围,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业绩评估也很少有这方面的要求。
3.高职生本人也忽视了家庭教育在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许多高职生不主动也不愿意接受父母们的教育指导,这是高职院校家庭教育缺失的又一个原因。许多高职生认为自己在外求学,父母也帮不上什么忙,而且有的父母文化水平有限,说不出什么道理来,于是和父母的联系就少了。其实,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家庭和睦带来的快乐,为他们受挫时提供一个必要的缓冲。对于在外求学的高职生,父母的教育也会为他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4.家庭教育基础不一、参差不齐
有些家庭的综合文化水平和素质都比较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正面的、优良的氛围;有些家长的文化水平比较低,没有受过教育的专门训练,缺乏教育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修养,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的能力差,许多家长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和一般经验教育孩子,缺乏教育科学的理论指导,不了解孩子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难以做到科学育人;有的家庭长辈之间关系紧张或者长辈有严重的过错行为,这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势必会产生消极作用。
二、加强家庭教育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迫切性
1.实现家庭教育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构建文明校园的需要
由于目前在校高职生中有许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在父母溺爱中长大的,缺少生活的磨炼,怕苦、怕累、怕难,往往存在自理能力差、不善与人交往的问题,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感恩意识缺失、诚信意识薄弱。在构建文明校园的进程中,基础文明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作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面,务必做好。
2.实现家庭教育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作为刚刚迈人成年的高职生,还处于一个心理断乳期,思想上还很不成熟,他们既想摆脱家庭的束缚获得独立,同时又对家庭存在较强的依赖性。一方面,表现为抗挫能力低下、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理性、容易冲动;另一方面,表现为生活自理能力差、对自我的驾驭能力不足等。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背景下,高职生心理健康和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必须常抓不懈,务必做实。
3.实现家庭教育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促进学生成才的需要
上了大学后,由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一些学生往往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目标,表现为无所适从或将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了网络游戏中,导致生活不规律、学习成绩下滑。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逃课弃学,欠费欠学分;第二,延期毕业,无证无工作;第三,学校劝退,毁己毁家庭。
三、家庭教育在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发挥家庭教育的连续性作用,为高职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对新时期的高职生来说,在思想上还有许多不够成熟的地方,容易产生行为的偏差,需要有人及时给予心理上的指导,而在现有的辅导员制度下,作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力军的辅导员,一个人需要面对的是300多名学生,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异常现象。而作为家长,子女上大学之前的陪伴者,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当孩子在思想和行为上有异常表现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及时进行干预,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2.发挥家庭教育的监督性作用,为高职生全面发展献计献策
日常教育管理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涵盖了学习、生活和工作,诸如上课、考试、请假、纪律、卫生、实习等。各项工作由学校的校纪校规来规范,也需要家长的教育和监督。第一,在学习方面,家长要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对于收到学籍预警的学生,家长务必要及时与学校、学生本人沟通,共同商定帮扶计划。第二,在纪律方面,家长要要求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协助执行外出及假日的请假销假制度,并同时做好安全提醒工作。
3.发挥家庭教育的示范性作用,为高职生素质提升树杆立标
对于每个人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感恩是人之常情。然而,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在高职生中,不诚信、感恩意识淡薄现象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假贫困、知恩不报等。家庭作为教育实施的载体,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孩子树立典型,营造诚信感恩的环境。此外,对于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不诚信、不感恩现象,家长有责无旁贷的教育引导责任,要认真对待,坚决制止,防微杜渐。
4.发挥家庭教育的指导性作用,为高职生就业择业把脉问诊
目前,许多家长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他们主要从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影响学生,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这与大学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有一定的分歧,教育观念的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教育的效果,不利于高职生的健康成长。其表现为大学期间的学习唯一目标就是为了毕业找个工作,导致学生对学业没有理性的规划,对就业也没有科学的认识。因此,家长务必转变观念,结合孩子的实际,根据行业的发展,参照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地为孩子的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并督促付诸实施。
5.发挥家庭教育的针对性作用,一对一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当前,我国许多高等学校认为,政治教育工作是以辅导员为主进行管理的。按照教育部的规定,辅导员和管理的学生比是1:150,但在现实中根本达不到要求,有的学校比例甚至达到1:400,这使辅导员不能够关心到所有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心到每一个学生的细微心理变化。中国有句俗话:“知子莫如父。”所以家长有责任、有义务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方面的教育工作,向学校及时反映学生的状况,以便于辅导员和教师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情况。与此同时,学校也能够把学生在校的情况及时地反映给家长,使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
四、家庭教育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建议
学校和家庭之间要做好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经常交流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和学业情况,听取家长对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实现增强教育效果的目的。1.增强家长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作意愿在进入大学以前,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一般比较密切,但进入大学后,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就相对会比较缺乏,而这对高职生的思想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事实上,高职生本质上仍是未完全独立的一部分未成年人,尤其是大学新生。学校与家庭教育只有很好结合,才能提升高职生的情操。家庭与学校的合作,不应只是双方教育方法的一致统一,更应该是双方合作教育意愿的增强。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次要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美国著名教育专家范德格里夫特和格林曾提出,“参与”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内在的积极态度。这个内在的积极态度,应当是共同服务于高职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有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双方建立起相互信任、积极主动的伙伴关系,才能促进双方的积极沟通,使双方的教育资源得以整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优势,促进高职生的全面发展。
2.提高高职生家长的素质
高职生家长的自身素质如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良好素养、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对引导高职生积极进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所以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首先,家长要不断充实学习,用最新的理论观点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其次,家长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再次,对于大是大非问题,要坚持原则,不能颠倒黑白,唯唯诺诺。最后,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注意自己言行对高职生的影响。作为父母,要带头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重视对家长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训
父母的文化背景、家庭收入状况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结构关系等,都会影响着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言行。在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教育中,处于不同阶层的家长在行为方式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受教育经历,也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针对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家长进行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高职生活;如何与已经是成人的孩子进行沟通;如何帮助孩子规划自己的学业生涯;如何面对自己的情感问题;如何处理好和家庭成员的关系等。
4.建立学校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互动机制
我们要探索一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思想以及方法上和谐一致的互动机制,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统一起来,切实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
(1)建立动态的学生档案,获得有效的与学生家长联系的第一手资料
学生一入学,就应该建立家庭与学校的联系档案,了解学生详细的家庭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父母的工作单位、主要的社会关系等情况,为后面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新生家长见面会,解读学校教育管理规定并告知相关联系方式
在新生家长见面会上,向家长宣讲学校的校规校纪,让家长理解和支持学校的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指出家长在高职生教育管理中应当发挥的作用。同时,告知家长相关联系方式,诸如学生工作办公室的电话、辅导员联系方式、学校校院网址、成绩核查路径等。
(3)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学生的在校情况和通报相关紧急事宜
针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情况,负责教师应主动与家长建立联系。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可分类进行,主要有如下形式:其一,对于学生正常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及综合表现,可以以信函的形式告知家长;其二,对于突发性或者意外事件,以电话的形式在适当的时间告知家长;其三,对于情况较特殊的学生要密切跟踪,除了通过网络、电话、信件等方式与家长联系,有必要时还要深人家庭,以家访的形式实现,以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关注和教育,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4)家长代表座谈会是学校与家长建立联系的必要途径
篇2
一、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影响的特殊性
1.家庭环境影响的“先入性”
家庭是人最早接触的社会,是影响人的第一环境。家庭成员最先接受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在时间上,家庭自觉和不自觉的思想教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先入为主的基础。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在家庭获得了许多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和掌握模式,将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和最初的认知结构。这种“先入为主”往往能够在人们思想上形成一定的意识倾向(在心理学上叫“定势”),使人们根据这种意识倾向对后来的思想信息采取选择的态度。如果新来的思想信息符合已形成的定势,一般会被接受,如果新来的思想信息与已形成的意识倾向相悖,就可能被拒绝。先入者反复强化,就会形成牢固的观念,甚至信念以及习惯。家庭习惯这种从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一出生就开始的“先入性”影响,为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打下了第一步基础,若这个基础打得好,就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反之,就会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2.家庭环境影响的“长期性”
家庭是人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一个人从呱呱坠地时就开始接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学校、老师可以调换,而且一定会调换,而父母是一辈子都不会换的,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终生不变。即使上了大学住宿在校,除了对家庭经济、感情的依赖外,通过书信、电话或假期探亲,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也会对其产生影响。思想政治工作对象进入社会后,仍摆脱不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即使子女成家以后,仍受生养自己的“老家”的影响。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无法逃脱家庭环境的影响,人与其他任何组织的关系都没有家庭这样长久。虽然时代在飞速发展,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因素在不断增多,但终究无法取代家庭的坐标。要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不重视家庭这个长期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
3.家庭环境影响的“情感性”
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最经常的一种思想教育。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一般来说是易于接受的,在家庭成员心目中,其他家庭成员是最亲密、最可依赖和最依恋的人。这种特殊的感情具有其他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所无法达到的感情优势(自己人效应)。此外,情感在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中发挥着巨大的动力功能和感化功能,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和行为起着发动作用和感化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能积极利用家庭环境这种特殊感情的影响力,积极主动开展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家庭环境对人影响的感情优势,也使家庭成员容易接受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它不仅会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而且会抵消思想政治工作的正面影响,影响功能的发挥。
4.家庭环境影响的“潜移默化性”
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中,人们往往是通过直接地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的。观察者只是观察到榜样的反应,即使自己未进行实际的操作和直接受到强化,也能形成类似的学习。未成年人在家庭的生活中,家长所表达出来的价值观、家庭观、邻里观、消费观以及相应的情感表达,未成年人会视为行为的规范,加以模仿、认同,继而形成一定的观点、态度、人格与行为习惯。由于这种潜移默化性,未成年人早期的政治、思想、道德社会化与家庭的环境密切相关。
5.家庭环境影响的“差异性”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计划性、统一性与规范性,学校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有组织地安排学生接受社会主流文化中的政治立场与道德规范。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却不具备学校教育的特点,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家庭的经济状况、家长的政治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未成年人的政治素质与道德水准。未成年人早年所接受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对他成年之后的政治道德素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提高全民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做好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
6.家庭环境影响的“灵活性”
在学校中,教育实施的计划性较强,且具有固定的时间、场地。和学校相比,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有较大的灵活性。在家庭中,虽然在一个大的时间阶段内,对教育孩子有一个计划,但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很少有固定的教育时间,也很少有哪个家庭固定某个地点教育孩子,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更常用的方式是“遇物则诲”或“遇事则诲”。可以说,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吃、住、行都包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就看教育者能否善于把握教育时机,灵活运用教育方法,达到教育的目的。
7.家庭环境影响的“深刻性”
家庭成员之间朝夕相处,接触往往是以“融洽”和“喜爱”为媒介,他们的接触交往随便、轻松、自然。他们之间的交往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一切思想、心理活动都会自然、真实,不加掩饰。由于这种直接、经常和亲密的接触,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了解是较为细致和深刻的。只要善于捕捉细微的变化就能对家庭成员的思想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判断,把握住他们的思想脉搏,及时发现思想问题,因势利导做好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家庭成员的各种思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8.家庭环境影响的“广泛性”
社会由家庭组成,家庭是社会的家庭。家庭环境对社会大环境具有重要的辐射作用。一方面,社会大环境由无数个家庭小环境组成,家庭小环境会影响周围社会大环境,促进社会对家庭小环境的关注;另一方面,家庭成员既属于家庭,又属于社会。随着家庭成员的流动(工作或学习)而扩散给社会,对社会施以潜在的影响。如果每个家庭都重视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环境,而且每个家庭将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这将是一股十分巨大的思想政治工作力量,对于解决当前存在的思想政治工作覆盖不到位的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培育家庭微观环境,促进家庭思想政治教育
1.重视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影响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积极主动地关注、研究家庭环境的新变化、新动向、新特点,以及可能对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思想产生的影响。要重视家庭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把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纳入各级党委的议事日程,有计划、有重点地全面安排和部署,使之落到实处。各级领导要关心妇联、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战斗在社区、家庭思想政治工作最前线的同志,为社区、家庭思想政治工作广泛深入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并且自己带头搞好自己家庭的思想政治工作。
2.加强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指导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建立妇联、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各级指导机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指导。加强对家庭环境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研究,及时把握家庭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有针对性的开展家庭思想政治工作。要及时发现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好典型,并通过各种方法予以表彰和推广,增强家庭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把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与家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家庭思想政治工作活动。家庭文化活动本身是随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有比较宽的活动范围,其直接影响几乎涉及到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直接影响着人的精神、观念、道德和行为等因素。把家庭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家庭文化活动中去,寓教于乐,有利于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与参与。因此,我们在开展家庭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坚持思想性、教育性、娱乐性相结合的原则,把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与家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发挥家庭文化活动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在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4.根据家庭情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重视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充分了解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家庭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由于不同家庭出身的工作对象个性气质、思想政治素质、兴趣爱好、行为特点不一样,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要花大力气,充分了解每个工作对象的家庭情况及其对工作对象思想的影响,然后分类别地实施思想政治工作。对富裕家庭的工作对象应重点进行国情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培养顽强拼搏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对于贫困家庭的工作对象要重点加强形势与政策和自强、自信、自立精神教育,使其正确认识当前的改革,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投身改革。对特殊家庭的工作对象,要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分析其思想行为偏轨的程度,帮助其克服和认识影响思想行为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5.创造良好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首先,创设适宜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家庭物质环境,要让家庭里每一件物品都变成一种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因素和条件,对家庭成员起到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其次,要营造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围。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围对家庭成员具有吸引作用,能使家庭成员热爱家庭,也能引导、激励和约束家庭成员,使其积极向上。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氛围,有的好交际娱乐,有的喜读书学习,有的爱运动,有的爱文艺等等。家庭文化氛围可以多种多样,保持个性,但一定要健康。再次,要营造和睦、民主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姑嫂关系、叔嫂关系等,其中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对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影响最大。良好的夫妻关系对家庭成员是一种生活的启迪和人际关系的示范,能使家庭成员体验到家庭生活的温暖和幸福。
篇3
关键词:精准扶贫;高职院校;学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探究
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家庭贫困生,这类学生在平日的学习中会更加刻苦,更加勤勉,但是这样日复一日的高压学习会让其忽视自身心理健康,从而削减其学习效率,甚至还有可能会影响到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对于这一现象,高职院校必须积极对贫困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精神层面帮助贫困生,使其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精神风貌,调整目前自身存在的缺陷,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日常的学习活动中。但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什么时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什么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一度成为了高职院校内教师们共同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贫困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贫困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生而言,其在高职院校内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努力学习,争取在未来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工作。但是这样日复一日高强度的学习虽然能够帮助其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却也容易使其在精神和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压抑感与无力感,从而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和学习乏力的现象。面对这种现象,高职院校和教师们必须及时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地帮助学生剖析目前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帮助学生出谋划策,将学生从思维误区中引导出来,从而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国家对于高校贫困生的重点关注
近几年来,我国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让无数贫困家庭脱贫致富,这足以体现我国对于贫困家庭和贫困生的重视和关怀。但国家给予的关怀更多是对于贫困家庭,而形式则更偏向于物质层面。而对于贫困生而言,只对其进行物质补助很明显是不够的,学校和教师应该将工作的重点放在贫困生的精神层面,主动关注学生的日常情绪变化,若发现学生有什么心理状态上的异常现象便积极对其开展思想政治层面的教育工作,保证学生在富物质的同时也富精神,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精神风貌,避免受到外界不良信息和不良行为的诱导,真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1]。
(三)高职院校对学生精神关怀的需要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各大高校也逐步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也开始被划入到重点教育行列。高职院校在对校内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到贫困生与普通学生的差别,一来是因为贫困生的时间更多地被运用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中,并没有在精神健康上多做工夫;二来则是因为贫困生相较于普通学生而言,贫困生因自幼生活在贫困家庭中,其品尝到了普通学生很难体会到的困难生活,导致了其抗压能力更强,学校和教师很容易便便会疏忽了对其的关注,结果导致问题的发生。
(四)能够推进高职院校内的教育平等
在过往的教育模式中,很多高职院校出现过教育歧视和教育不平等的现象,其中受害最大的便是这些家庭贫困生,这也直接导致了在过往的教育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和精神问题的现象,最终产生了很多悲剧。而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学校教育的不平等,让本就有着莫大学习压力的贫困生在学习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一点一点地导致思想层面崩塌,最终误入歧途。如今,国家加大对贫困家庭和贫困生的关注力度,各大高职院校也增强了对贫困生的关照,时常对其开展人文关怀,这一举动能够改善过往教育不平等的现象,让贫困生能够感受到普通学生应有的关怀,为贫困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铺平了前路,使其能有更多的上升空间。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学生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
在很多的高职院校中,贫困生因为家庭教育和自身观念的影响,其在学校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被用来进行书本知识的学习与巩固,鲜少有时间进行娱乐活动、放松精神。然而,这样的学习方式虽然能够极大地提升贫困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却对其的心理健康和精神状态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很可怕的是,因贫困生自身思想观念和学习模式的影响,很多贫困生并没有意识到个人精神状态不佳带来的影响,最终极有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例如:学生虽然在高职院校内学习、生活,但每日依旧会接受到外界的各种信息,而这些信息有好有坏,一时之间是难以分辨的。而贫困生若是在高压的情况下,精神状态长时间紧绷,很容易会被这些负面信息影响,一时冲动地做出一些不妥的举动。
(二)学校无法及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每一个贫困生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高职院校很难及时地对贫困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也就导致了很多贫困生只有在负面情绪外显时才会得到学校的关注。例如,有的贫困生平时给予自己的学习压力相较而言更大,有些学生给予自己的学习压力并不大,甚至还有一些贫困生并不关注自己的学习情况;或者有的贫困生会因为自己的经济状况而苦恼,有的贫困生并没有这种困扰;再者有些贫困生会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响,而有些贫困生则不会。故而我们可以发现,由于贫困生个体差异性的存在,高职院校很难精准地对每一个贫困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教师们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不足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虽然已经开始对自身的教育能力做出了提升,但其更多的是针对自己所教授的科目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而不是选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故而在对贫困生们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时便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并且,由于受过往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专业的思想政治教师,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时便不得不请其他学科的教师来顶替,这就导致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2]。
(四)思想政治教育无法长期持续开展
由于受高职院校的教学进度和学生家长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想要好好地对贫困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却只能匆匆了事,无法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生的精神风貌,也无法根本上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例如:有很多贫困生家长受自身教育水平的限制,其意识不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也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孩子没必要进行思想教育,故而其极度反对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学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或是无法长期进行,只能类似走形式一样地关怀一下贫困生的状态,结果导致学生的心理状态逐渐失衡,最终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
三、改善高职院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一)改善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
高职院校和教师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之前必须先为贫困生和其家长们普及学生思想健康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影响,让贫困生们对自己过往的错误思想有一个正确的认知,避免其因为自己过往的固有认知影响到教师们的日常教学活动和整体的教学质量。例如:学校可以提前组织校内的贫困生,让其参加教学会议,由教学主任或者指导教师为其讲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流程和相关内容,让贫困生明白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真正地去接受学校和教师的安排[3]。
(二)学校统筹规划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前,首先要了解贫困生们现阶段的精神需求,并且按照需求将贫困生们进行整理合并,之后再有组织、有纪律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例如:学校可以根据学生信息档案系统了解到每个贫困生的基础情况,再通过一对一谈话的形式,对每个贫困生的现状进行了解,然后再通过对学生情况进行整合归档,将贫困生分成几个小班,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这样既便于学生管理,又能够有效解决问题。
(三)提升教师在思想教育层面的能力
若要对贫困生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要学校和贫困生的尽力配合,还需要教师们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保障自身在与贫困生的交流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贫困生存在的思想疑惑和精神追求,并根据问题和需求来深入探讨并根据贫困生的能力和现状来给予其合适的解决措施。例如:教师们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一同外出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们在实践中缓解日常学习所带来的压力,并且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能够获取到更多课堂中所学不到的内容。或者教师们可以对学生们开展心理健康测试与辅导,通过摆沙盘、面对面问话的形式,让学生们说出自己心中存在的困扰,再由专业疏导员进行一对一疏导[4]。
(四)学校与学生们积极沟通组织学习
学校组织教师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前,首先要与贫困生们进行良好的沟通,让贫困生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能有一个基础的认知,最基本地让贫困生们了解思想政治工作是帮助其解决哪方面的问题、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们能够给予他们什么帮助,尽可能地让贫困生们能够接受并积极融入到这门课程之中,能够与任职教师产生良好的沟通,并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从而改善自身的精神状态。
四、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获得的启示
(一)对贫困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是必要的
在过往的教育教学模式中,高职院校的教师们基本上不会关注到学生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需求,他们更多会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日常学习状态,搞“应试教育”的流程。但是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的社会需求,现如今的社会环境更加注重学生的精神培养和精神健康,尤其是对贫困生的照顾和关怀。故而,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中,教师们必须要注重对学生们开展思想教育,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领悟到学校对其的关怀,从而提升自身的学习状态。
(二)学校应当主动关怀贫困生的心理健康
正如前文所言,贫困生的心理相较于普通学生而言会更加脆弱,这份脆弱是来自于其家庭的影响和社会中的负面舆论,而高职院校和教师们必须要为贫困生们树立起一个正确的思想,将贫困生们从这种误区中带出,让其对自己的家庭和能力拥有一定的信心,进而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日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的舆论
(三)学校和教师应与贫困生家庭保持联系
若高职院校想要对贫困生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那么必须要与贫困生的家庭开展联络沟通,从侧面了解到贫困生的日常生活状态,了解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关注程度和教育模式,并向学生家长传达学校要组织贫困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争取到家长的同意之后,学校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改良自身的教育方案和教育内容,做到切实为学生考虑,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目前的状态,让学生了解健康的精神状态是什么样子的,进而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转变自身目前的状态,最终提升自己。
(四)学校应当给予贫困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对于贫困生而言,因受自身家庭的影响,其本身便存在一定的自卑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面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和教师必须要给予贫困生更多的人文关怀,让贫困生能够在校园中品味到来自学校温暖,让其能够建立起对学校的和对教师的信任感与亲切感,只有这样贫困生才能够真正地对学校和教师敞开心扉,让学校和教师及时了解到自己现阶段的精神需求,进而帮助教师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5]。
五、结语
篇4
【关键词】 单亲家庭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界2011年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1Z040.
前 言
根据中国民政部规划财务司的统计,2010年,我国有196.1万对夫妻办理了离婚登记手续,并从近5年的情况看,离婚人数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增幅高达7.65%。社会离婚率的持续增长使中国已经有并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单亲家庭中生活。
随着单亲家庭的日益增多,单亲家庭以及由它所引致的社会问题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欧美国家,单亲家庭已成为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丹麦、爱尔兰、瑞典、英国的单亲家庭已占到全部家庭的18%~19%,在美国,单亲家庭更是占到全部家庭的25%,所以,西方国家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而在中国,对于单亲家庭,特别是单亲家庭大学生这一既不属于未成年群体,又不完全成熟的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尚缺乏系统性。因此,面临着校园中逐年增加的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心理上的种种问题,如何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健康乐观地成长,更好地适应社会,已成为当今高校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
我国高校单亲家庭大学生现状分析
1.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概念的提出,产生于欧美国家对当代婚姻现实状况的考察,即:欧美国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离婚高峰,促成了大量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出现。此后,许多学者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单亲家庭的概念进行界定。
综合国内外学者们对单亲家庭的界定及中国的现状,我国现阶段单亲家庭主要存在以下四种形态:一是丧偶式单亲家庭:家庭内部配偶一方去世,另一方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所形成;二是离婚式单亲家庭:夫妻双方经法定程序解除婚约,父母一方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三是未婚式单亲家庭:未婚男女未办理法律手续同居后,所生的子女与父母一方共同生活,这种形式的单亲家庭以未婚母亲同非婚生子女共同生活较为常见;四是分居式单亲家庭:保留夫妻名分,在一定程度上夫妻的权利、义务得以保留,但夫妻不居住在一起的家庭。
2.单亲家庭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特点
单亲家庭的子女,面临着亲情残缺或教养失衡问题,特别是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他们在心理、思想、性格、社会适应能力甚至健康等方面都有别于双亲家庭的学生,在学习和成长中更容易遇到障碍,也更容易产生很多问题。
(1)心理素质脆弱,心理障碍突出
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沟通能力较差,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心理障碍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孤独、自卑心理严重。作为单亲家庭最大的受害者,失去父爱或母爱,从而造成他们内心孤独、自卑、忧郁、缺乏安全感和无所适从。二是抑郁、冷漠心理明显。部分单亲家庭大学生自我封闭,甚至会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冷漠、反感、敌对的心理。三是嫉妒、叛逆心理作怪。他们不相信并排斥周围的人,常常表现出性情暴躁,遇事更多地通过打架、斗殴等行为来解决,甚至做出自残、自杀或杀人等更为严重的事情。四是神经型或精神性心理疾病,一些单亲家庭大学生由于自身的特殊经历而患有一些严重的心理失常病症,甚至是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精神疾病,并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单亲家庭大学生中患有这些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
(2)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缺失
调查统计发现有36.5%的单亲家庭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了解甚少,有32.2%的单亲家庭大学生很少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有34.6%的单亲家庭大学生对入党没有追求,有28.3%的单亲家庭大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大学生逃课问题严重已成为各高校普遍头痛的事情,在逃课大学生中,单亲家庭大学生所占比例较高。这说明单亲家庭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缺失问题相对更为严重,应引起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关注。
(3)价值观念扭曲,品格修养不良
部分单亲家庭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了严重的扭曲,主要表现为四方面:一是价值主体过于自我化。在行动的取向上缺少奉献精神,以自我为核心。二是价值取向功利化。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面前部分单亲家庭大学生滑向了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三是价值目标庸俗化。部分单亲家庭大学生在享乐主义价值观影响下,生活情趣趋于低级化、庸俗化,不仅会接触一些不健康的书刊、影视作品,沉迷网吧,甚至存在一些越轨行为。四是价值目标短期化。由于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认识不足,从而表现出目光短浅,追求行为短期化。此外,相对于双亲大学生而言,单亲家庭大学生受自身成长经历的影响,在品格修养上更易存在缺陷。很多单亲家庭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不是积极主动地寻求帮助和解决,而是选择自暴自弃。
(4)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社会责任意识较差
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社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很多单亲家庭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弱,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较低,缺乏自身的社会角色意识,因此在接触社会过程中往往遇到很多障碍。一些单亲家庭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牢骚满腹,但缺少社会责任心,没有民族自豪感和集体主义荣誉感,对别人的困难和痛苦缺少关爱和怜悯,甚至对社会、对他人产生抵触情绪。个别单亲家庭大学生因在社会中受到过挫折而对社会、对国家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往往通过破坏公共财物、破坏社会秩序等消极手段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无论对其自身素质的完善还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不利的,因此应引起关注。
单亲家庭大学生现状的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残缺
单亲家庭大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大多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关。一方面,家庭结构的巨变,父爱或母爱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单亲家庭大学生对自己和家庭的正确认识,随之而然出现了一些问题。另一方面,家长教育方式不当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孩子正常的情感、情绪生活,也是单亲家庭大学生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由于缺乏与父母正常、必要的沟通,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缓解,这也促成了问题的产生。
2.社会教育的偏颇
社会对单亲家庭的排斥和歧视,对单亲家庭大学生也产生不同程度的负效应。他们(特别是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困境并没有像其他弱势群体一样受到其他成员的关注和同情;相反,社会往往把其视为青少年犯罪、社会道德败坏等社会问题的源头加以贬低和反对,并且把单亲家庭所存在的困境归因于当事人的道德和个人行为选择的必然结果,从而把他们排除在政策调节和援助对象之外。
3.学校教育的失调
相对于贫困生、后进生,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似乎并不是很突出,所以辅导员在正常情况下关注较少。这种情况下,部分单亲家庭大学生就会误认为辅导员不管也不关注他们。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即使有问题也不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各种问题的及时解决。
4.个人心理素质的低下
一项调查分析表明,凡是存在问题的单亲家庭大学生,绝大多数人的性格都是属于内向不稳定型的,属于黏液质或抑郁质,即他们的心理有一定的易损伤性和对生活事件的易感受性。因此,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强弱,也是导致各种问题出现的内在因素之一。
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人生阶段,而单亲家庭大学生在高校中又是一个特殊群体学生,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缺少关爱和亲情,内心倍感孤独,渴望友谊和交流,但又不善交往,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烦恼和困惑。高校如果不重视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会导致他们行为偏差,甚至走向极端。
1.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单亲大学生成长中的功能和作用
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单亲家庭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增强政治观念、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更好地认识和适应社会。并且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号召力和感染力,学会与学生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准确地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坚决避免空洞的说教。另外,要因材施教,有意识地针对单亲家庭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注重调动单亲家庭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思想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升华。
2.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给予需要的学生“隐性帮助”
从学生入学起就开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档案,了解和掌握各班单亲家庭学生人数,通过对其生活状况的隐性调查,掌握其家庭状况,单亲的原因,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给予帮助,保护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在心理上,根据他们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引导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并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肯定自我、建立自信心,从而在各方面不断进步。同时也要坦诚地接受自己的短处,努力克服缺点,不断完善自己,逐步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引导单亲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应努力建设完善校园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单亲家庭大学生在环境熏染和文化活动中强化积极行为,弱化消极行为。并且有些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应从单亲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出发,创造出和谐的文化氛围,帮助他们培养人格魅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要充分发挥纪念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大历史事件等隐性“教材”的功能和作用,广泛深入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单亲家庭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4.构建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网络
对于单亲家庭家庭的学生,不仅仅是学校、教师应负起教育责任,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关怀。其一,单亲家庭孩子的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其二,政府和社会,不仅要在经济、政策法律上给单亲家庭保障,更要在精神上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为其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支持。其三,大众传媒和公共舆论也应发挥支持作用。
重视对单亲家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面对单亲家庭大学生种种问题及特点,单靠任何一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区的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配合的教育网络,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健,陈一筠. 家庭与社会保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分册)[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3]李婵. 社会学视野下的单亲家庭[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10).
[4]王雪军.单亲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及发展趋势[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
篇5
一般来说,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主要包括生存、学业、精神、能力四方面的内容。目前高校对这类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基本囊括了这些内容,人文关怀的地位与作用也得到了不断认可与重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缺陷。本文旨在探讨人文关怀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初步对策。
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大多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和生活境遇,因家贫在求学中而背负比同龄学生更多的学业与家庭重担,然而他们也能自强不息的为“知识改变命运”的前途奋斗。作为一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除了在物质上力所能及为他们解难,在精神上,也希望为他们排忧,发挥人文关怀的作用,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与学习环境,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依然问题频现,主要表现在“三重三轻”,重共性、物质、理性,轻个性、精神、情感,不能兼顾平衡。
社会各界要倍加关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状态,对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生活等各方面有待更进一步的整体了解。这些学生因为家境贫困,生活压力大,长期精神困顿,造成有些学生孤僻、自卑的性格,但同时,他们又对生活有很高的期待与向往,他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学习上一丝不苟,勤奋刻苦,为改变自我的人生而奋斗,他们对友情、爱情十分渴望,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认可。这种物质匮乏与精神期待的矛盾导致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工作的复杂性。
在庞大的群体面前,过分关注共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缺乏对学生个体的深入了解,没能坚持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国家大力扶持的政策背景下,过分关注物质脱贫,而忽视学生的“精神脱贫”,人文关怀的落实也大打折扣;通常教师一般借助规章制度开展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传统的“我讲你听”灌输模式依然是主流,导致缺乏与学生在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这种刚性手段强,柔性方式弱化的态势势必危及到人文关怀效力的辐射面。
2 增强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对策
“经济贫困”与“精神贫困”是相辅相成,同为一体的,经济贫困能够直接导致精神贫困,而精神贫困也能反作用于经济贫困。在实际生活中,常常由于人文关怀的缺失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多重心理障碍,一旦疏导不及时,时常发生恶性心理事件。对此,可以从提高认知、加强疏导、构建机制等几方面来完善。
2.1 提高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认知
提高对人文关怀的认知,首先要认识到精神关怀应与物质关怀处于同等的位置,两者不可偏废。具体来说,核心在于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关键要发挥经济困难学生的主动性。思政工作者在实施人文关怀时,以分析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特征、精神需求等方面特征为基础,以经济援助、心理健康、能力发展作为发展的路径,以激发他们的独立性、主体性为根据,以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全面发展的需求为支撑,以培养“健康的人、全面的人”为目标。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时,将这些作为教育、引导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源泉,不断提升对人文关怀的认知,实现人文关怀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2.2 加强日常心理疏导,搭建心理解困平台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政工作需要多管齐下,借助心理教育的职能,帮助人文关怀能够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地实现。一般来说,润物细无声的人文关怀既需要日常的坚持,从发挥心理教育职能来说,可以对学生通过开设培养人格、调节情绪的心理讲座、开展网络自理咨询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健康观念、学会自我解压。同时也需要长期的机制来保证,从构建心理解困机制的角度来说,通过组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来搭建对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的平台,来开展日常的心理疏导。在此过程中,思政工作者也必须成为高素质、高涵养的影响者,成为与时俱进、知识广博的传导者,成为为学生排忧解困的服务者。
2.3 培育良好人文环境,构建系统育人机制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品德;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作者简介]袁力,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学院助教,江苏徐州221008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5―0174―03
环境是指生物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人类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精神环境。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要以一定的环境为前提,而且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形成和发展的,特别是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起决定性的影响。同样,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也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科技现代化、社会信息化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外部宏观环境和内部微观环境的变化都非常巨大,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要研究各类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由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环境要素所构成的。这些环境因素一方面存在各种差异,另一方面又具有多种相同或相似之处,而正是这些环境因素的共性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结构的整体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的有机性与统一性。有机性是指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的诸要素、各部分密不可分、相互协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结构的统一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诸要素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影响时在作用方向、方式上的一致性。
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结构的有序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诸要素存在方式上呈现的格式化倾向以及这些因素更替作用的规律性。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环境因素的格式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诸因素一旦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结合,构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外部环境之时,这些环境因素的存在方式就会发生变化,从无序变为有序,形成一定的结构形式。这一变化过程,可以称之为环境因素的格式化过程。二是环境因素更新的规律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改变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被教育者社会化程度来逐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环境因素更替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违背规律的惩罚。
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阶级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素所体现的与特定阶级利益相一致的属性,它决定着环境因素的基本内涵与价值倾向性,并影响环境因素的发展变化。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特殊性来看,尽管我国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阶级斗争已不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阶级依然存在,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依然存在。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看,环绕于人周围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们的社会生活环境,而社会生活环境的状况受到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行为的影响。
4.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社会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社会活动的产物,社会性要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发生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个人来看,人们是通过社会化来使自身符合社会的要求、适应社会的生活。从阶级角度来看,一定的阶级或组织试图通过对人的社会化来培育符合本阶级或组织的思想意识、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社会成员,维护本阶级或组织的利益。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因素中起关键性作用的还是社会性活动。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来源来看,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故不可避免地具有社会属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构成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中社会性要素占据主导地位,在人的社会化(包括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发挥关键性作用,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就具有社会属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范围来看,它也是指向社会,服务于社会的。
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主要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是指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微观环境是指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进入2l世纪,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加入WTO,民主政治建设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无论是宏观环境还是微观环境,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精神环境,都将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不同于以往的深刻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从经济环境来看。经济环境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经济环境是诸因素中最基本的因素,它最直接影响着培养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和规格,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水平。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保持高速稳定增长,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科学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入WTO,现代化的广泛深入,由此而带来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分配方式的变化,价值取向的转变,思维方式的改变,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产生了重大而又直接的影响。
2.从政治环境来看。社会政治环境是指环绕着人的社会政治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政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受改革开放负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社会一些自由化思想泛滥、个人主义盛行、公民道德思想滑坡、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犯罪现象增多、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所有这些都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影响。
3.从社会文化环境看。社会文化环境是通过融合在人们周围的各种教育因素,间接地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全球现代化一体化的发展,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反思和对西方外来文化的对比、借鉴、吸收、消化,我国现阶段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许多标志性的成果,但由于信息化、全球化的不可阻挡,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
4.从家庭环境来看。家庭环境对人的思想影响有一种特殊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家庭成员的个性发展,对子女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家庭结构单一,独生子女占多数,家庭的稳定和睦,不仅对家庭成员的幸福而且对整个社会的稳定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离婚率的增长、单亲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的娇惯、家庭暴力增加、家庭道德约束力的下降等社会家庭问题十分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
5.从学校环境来看。学校环境对培养人的思想政治道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是一种专门培养人才的特殊单位,校园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都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但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现了“弱化”现象,中小学把升学率放在第一位,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教育,高等学校注重对学生文化知识和个人能力的培养,轻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严重制约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6.从工作环境来看。工作环境对成年人来讲是最重要的环境,是一个人实现自身价值、表现自己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生活资料的重要场所。工作单位的风气、人际关系、员工的素质以及工作的性质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好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不利的工作环境压抑人的思想,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7.从传媒环境来看。传媒环境是社会舆论环境的一个方面,借助人际传播媒介、组织传播媒介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形成。传媒环境是影响人们意识和行为的强大的舆论力量,是进行道德评价的重要手段。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必然性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极为广泛而且复杂的系统,是一个具体的、特定的概念,是不同层次的环境因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对人的思想品德产生着决定性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祖国美好的自然环境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内容,能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同时,社会环境中各种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因素能催人奋发向上,能树立崇高的理想,能培养高尚的品德。但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也会使人们悲观消沉,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挥积极因素的作用,消除消极因素的影响,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人们健康向上地发展。
2.优化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具有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影响不是强制的、有形的,经常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即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智慧的启迪。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都是环境的影响力量。
3.优化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人们的行为都会受到周围环境和人们舆论的评价以及法律、道德、纪律、规范的检验,凡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和行为,会得到社会的认同,使良好行为得到强化、巩固和继续发扬;反之则不然。因此,加强环境的优化有利于思想品德向良好的方面形成和发展。
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途径
1.依靠政府和社会力量。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环境。党和政府有关部门是优化社会宏观环境的主体,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正确的舆论导向。社会导向分为社会的政策导向和自觉的舆论导向。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将党和政府认可的政治规范、思想规范和道德规范转化为群众的思想政治品德。强有力的社会导向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大气候”,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公认的制约力。在社会导向正确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将事半功倍。加强立法,整治、违法犯罪,整顿社会秩序,强化社会治安,加强环境管理,普及环保知识等,确保社会宏观环境的积极增长,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传媒环境。
2.营造良好氛围,建设微观环境。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社区这些微观环境的建设,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形成优良的社会风气,培养高尚的道德风尚,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培养积极向上的政治思想,而且还可以影响和改善宏观环境。要优化家庭环境,家庭成员要和睦相处,父母要和孩子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循循善诱地引导孩子,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要优化学校环境,重视思想理论建设,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广大教职工和学生,解决他们的精神支柱问题,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要优化工作环境,创造公平、民主、团结的理想氛围。
3.加大社会投入。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物质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条件,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美化环境,改善设施,合理布局,创造高雅别致、使人心旷神怡的舒适环境,能增强教育效果。加大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和场所建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必要的精神文化活动场所,开展富有教育意义的各种文体活动,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篇7
关键词:高校教育 思想政治 接受障碍
新时代,为更好践行“中国梦”思想,明确人才思想政治方向、提高人才思想政治素养至关重要。高等院校教育成为提高人才的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教育平台。就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来看,学生存在一定的接受障碍。这种接受障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效果以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本文将针对造成这种障碍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总结出有效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综合性提高。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原因分析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接受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分为是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学生主体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学生主体对教育的接受能力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情况。高校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因此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易对教育情况产生质疑,甚至排斥,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学生的情感因素也是造成学生接受障碍的主要因素。学生主观上缺乏对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与教师关系冷淡,出现接受教育过程中“冷漠现象”[1]。这都是来自学生主体的接受障碍的影响因素。
2.教师教育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由于教育者综合素质和水平不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创新性,无法激发学生的接受兴趣,使教育效果大大降低。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仍以传统教学为标准,缺少创造性,并且在教育过程中以自身为主体,忽视学生的独特个性,造成学生接受障碍。
3.教育环境影响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接受程度与自身所处环境有着重要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这些环境中的不良影响都会造成学生的接受障碍。社会环境中的拜金主义、等不正之风,对学生的思想冲击较大,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难度增大;校园环境中的学风、校风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一定影响,由于教育管理缺乏完善性,社会不良风气容易深入到校园中,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制约影响;家庭环境的好坏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有着密切的影响,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缺乏科学性,过分溺爱使孩子缺乏独立自主的认识,且教育方式与生活习惯等行为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境,家庭环境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直接对学生造成思想政治教育障碍。
二、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策
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学生政治素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影响,同时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社会发展壮大、增强人才综合竞争力的必要举措。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学生接受障碍,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化解:
1.加强学生了解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针对出现接受障碍的学生主体来看,为化解这种接受障碍,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制定科学的教育方案,并注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在教育过程中与学生建立和谐的情感关系,达到“以情育人”[2]。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崇高的人生理想以及坚毅的人格品质,只有从多方面进行鼓励教育,才能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环境,有效化解学生的接受障碍。
2.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综合素质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因此要保护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较高的工作能力以及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综合素质的过程中,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职业能力的同时也要提高职业素养。教师要不断创新思想和教学方法,实现现代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以人为本”理念下,坚持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热情,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3]。
3.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环境
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注重教育环境的优化。优化教育接受环境要从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三方面入手。要善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弘扬先进文化,弘扬社会美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公民意识,鼓励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在全社会塑造高尚的社会氛围,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实行人性化管理,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塑造优良的校风学风,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为受教育者提供一个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作为父母应该知道自身对孩子的影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成长,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更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保持一致。
三、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教学活动,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要善于在实践教学中进行分析和总结,实现人才培养思想基础教育。为化解教育接受障碍,要从教育主体、客体以及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完善,以保证教育效果的提升,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实现人才思想政治素养的综合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晓艳.大学生信息接受方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3(03)
[2]丁国浩.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3(03)
[3]纪知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的心理因素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4(06)
篇8
关键词:
在四川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留守学生、单亲学生日益增多的形势下,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中教育的重中之重,笔者在高中从事过多年政工工作,也担任过多届年级主任,深感当前高中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现就自己的一些探索作一粗浅的论述。
一、新时期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德育模式固化,脱离高中生实际需求
当前的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旧是以课堂教育为重,用单一固化的传统说课教学方式对高中生进行思想知识灌输,以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传授政治信仰和思想观念。思想政治课、班会、升旗仪式成为例行公事。这种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没能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脱离高中生实际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和抵触情绪。
2.教学内容滞后,理论学习缺乏系统性
随着思想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当前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思想政治课教材为教学蓝本,难以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适应。滞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难以与时俱进地对当前社会意识形态流变给予针对性的解答,不足以解释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滞后的教学内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不成体系,使学生难以认同施教者的价值观念和说教内容。
3.教育方式单一,忽视学生主体性差异
我国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但是,当前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仍以单一课堂教育方式为主。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囿于知识层面,将之当成一门考试科目,而不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生活和学习。这些都有碍于高中生完善知识体系、拓展技能,不利于其养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
4.缺乏家校沟通,德育师资力量不健全
学校教育和家庭监督的分离或合作不够,导致高中生言行表现、思想动态在学校和家庭表现出巨大的反差,究其根本是因为家校之间没有的达成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路线,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常态化持续进行。同时,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过分地依赖于班主任,班会形式的教育模式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亟待建设。
5.弱化心理教育,心理疏导仍存在盲区
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由教育者预先安排、统筹包办,学生难以自主参与。计划性的思想教育对流变性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捉襟见肘。同时,受教育者讳疾忌医的心态,使得教育者面临着无的放矢的工作困境。高中生心理疏导缺乏相应的渠道,难以通过有效的渠道去宣泄心情、取悦自己。心理负担日益加重,使得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步履维艰。
二、新时期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1.齐抓共管,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目前,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整个社会外部环境联系密切。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娱乐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和外部社会,不再局限于校园环境。同时,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父母的影响密切相关。以学校为主导,建立开放式的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2],营造人人关心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合作,将学校的课堂教育、家庭的辅助教育、社会的实践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德育教育网络。从提高高中生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的实际需求出发,拓展教学内容,转变单一的教育模式,从高中生实现1+1+1>3的教育效果。
2.以人为本,积极转变教育理念
新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在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认识,着眼于高中生的思想实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坚持以人为本,从换位思考的角度出发,尊重高中生的思想需要。从高位思考角度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多与高中生交流、沟通、讨论,打开他们的思想世界。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努力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同时,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坚持将继承优良传统和改革创新相结合,采取创新性的手段和措施来搞好思想政治工作,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长效机制,逐步走上和谐发展的轨道。
3.教学相长,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在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认清“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教学现实,与时俱进地吸纳包含时代内涵的新知识,为高中生的思想注入丰富的时代内涵,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与学生沟通交流过程中,通过交互的探讨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针对性的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一方面,教师要身先垂范,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学习,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先锋模范。另一方面,教师要勇于进取,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把思想教育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思想性和教育性。
篇9
关键词 中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马列主义主义常识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必修课程,对青少年建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
1新时期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德育模式固化,脱离中学生实际需求
当前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旧是以课堂教育为重,用单一固化的传统说课教学方式对中学生进行思想知识灌输,以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传授政治信仰和思想观念。这种方式没能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脱离了中学生实际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和抵触情绪。
1.2教学内容滞后,理论学习缺乏系统性
随着思想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思想政治课教材为教学蓝本,难以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适应。滞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难以与时俱进地对当前社会意识形态流变给予针对性的解答,不足以解释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滞后的教学内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不成体系,使学生难以认同施教者的价值观念和说教内容。
1.3教育方式单一,忽视学生主体性差异
我国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但是,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仍以单一课堂教育方式为主。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囿于知识层面,将之当成一门考试科目,而不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生活和学习。这些都有碍于中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拓展技能,不利于其养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
1.4缺乏家校沟通,德育师资力量不健全
学校教育和家庭监督的分离或合作不够,导致中学生言行表现、思想动态在学校和家庭表现出巨大的反差,究其根本是因为家校之间没有达成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路线,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常态化持续进行。同时,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过分地依赖于班主任,班会形式的教育模式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亟待建设。
1.5弱化心理教育,心理疏导仍存在盲区
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由教育者预先安排、统筹包办,学生难以自主参与。计划性的思想教育对流变性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捉襟见肘。中学生心理疏导缺乏相应的渠道,难以通过有效的渠道去宣泄心情、取悦自己。心理负担日益加重,使得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步履维艰。
2新时期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2.1齐抓共管,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目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整个社会外部环境联系密切。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和外部社会,不再局限于校园环境。同时,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以学校为主导,建立开放式的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学校的课堂教育、家庭的辅助教育、社会的实践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德育教育网络。从提高中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的实际需求出发,拓展教学内容转变单一的教育模式,从而实现1+1+1>3的教育效果。
2.2以人为本,积极转变教育理念
新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在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认识,着眼于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坚持以人为本,从换位思考的角度出发,尊重中学生的思想需要。
2.3教学相长,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在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认清“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教学现实,与时俱进地吸纳包含时代内涵的新知识,为中学生的思想注入丰富的时代内涵,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与学生沟通交流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一方面,教师要身先垂范,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学习,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先锋模范。另一方面,教师要勇于进取,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把思想教育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思想性和教育性。
2.4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中学教育要把提高学生素质,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需要教师予以适当的教育、激励、唤醒和鼓舞,发挥中学生的聪明才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挖掘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结合时政发展,让中学生在自我教育实践中将思想政治知识内化为群体智慧。通过创新中学生学生组织,使中学生站在更好的角度审视自我、激励自我,在自我教育和引导中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拓展自我的实践能力。并通过切身实践让中学生发现自我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不足,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性的意义,从而让中学生在自我教育实践中见贤思齐,积极、主动地提升自我思想政治觉悟。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和谐
一、从心理学视角,把握认识、需要、情感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联系,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心理学途径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改革开放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实际出发,既要有敏锐的目光和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施以适当的方法,还要努力研究大学生认识的心理过程,从认识心理的规律出发,纠正大学生认识上的偏差,进行科学引导,以实现大学生内心信念的科学转移。为此,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直面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以科学的理论为导向,坚持从实际出发,努力化解学生的困惑和迷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自我教育方法;另一方面师生间要相互尊重,以平等的关系进行交流。教师要以理服人,应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教育学生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求指导自己的行为,在实践中锻炼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发展开放性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其次,教育工作者要学会调节平衡,做好需要的转化工作,要善于把学生的知识需要、成才需要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身需要,形成群体的内在动机,把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到为四化而奋发努力学习上来,引导学生把需要转化为个人的实际行动,使个人行为与集体的需要协调一致,而不为一时利益所束缚。
再次,实施情感渗透,锻炼意志品质。情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接受外来的教育影响起着过滤和催化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情感心理过程的规律,注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进行顺情入理的教育。只有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才能较深刻地了解教育对象的情感,才可能启动情感,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另外,当代大学生多数是在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人生道路比较顺利。进入大学,面对社会急剧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刺激,面对大学生活的新特点,他们的心理定式被打破,当学习遇到困难,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竞争遭受失败,恋爱受到挫折时,一些学生就会茫然失措,无所适从。尤其是当挫折强度较强或时间较长时,就可能由失落化为自卑、失望,甚至心灰意冷,精神上出现萎靡不振,心理上产生严重障碍,导致轻者休学、退学,重者出走、自杀。因此,高校工作者要遵循心理规律,对大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融入人文关怀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注重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另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既是适应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必然需求,还是彰显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和心理上遇到的问题和随之产生的困惑也越来越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融入人文关怀,给大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疏导,培养学生广博的人文情怀,使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自然地内化为学生的人格,转化为学生的人生信念,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效的高度释放。
三、构建新的学校、社会与家庭和谐互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学校中进行的,但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小环境,正越来越强地全方位影响着大学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回避社会发展进程中带来的各种影响,需要社会各界与家庭的通力协作。我们要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导,通过大学生成长所依托的学校、社会、家庭在教育理念、方式方法等方面达成和谐统一和最优结合,发挥三者的叠加效应。
一方面,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互动机制。首先要充分整合和优化校内资源,树立德育首位意识和全员育人观念,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校内部和谐互动机制。其次,要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比较健全的行政、法律、经济配套的措施与政策,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并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和谐互动局面。再次,构建包括家庭人员交流谈心机制、定期联络机制、德育榜样机制、家训伦理机制等内在的家庭教育机制。另一方面,构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以及社会与家庭相互间协同运作的和谐互动机制,达到1+1+1>3的目的,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首先,要实现学校内部教育管理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增强学校与社会的互动,使学校教育的思想、内容等与社会和谐统一起来。其次,要努力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思想、方法和谐统一的支撑点,以及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途径,切实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使之与学校教育和谐统一起来。再次,在社会与家庭教育方面,构建以家庭教育为主,社会教育极力配合的协同运作机制以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总之,在社会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将其作为一项崇高而神圣的事业不断追求,作为一门博大而精深的科学不断探索,把握规律,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求是,2006,(9);
- 上一篇:金融监管发展
- 下一篇:国民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3家庭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