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范文
时间:2023-08-11 17:37: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基于目前初中历史已开始使用新课程标准,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应该“时移世易”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以利于提高学校的历史学科教学质量,因此,适时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标”历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从“传统”与“新课标”历史课的比较看教学方法转变的必要性
执教了数年新课程标准的初中历史,对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这个新事物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对比曾经执教数年的传统历史课,二者一比较,我发现新课程标准的初中历史特点主要体现在:①它能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能使学生动起来,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②它使课堂气氛更活跃,更有趣,教学效果更好。③它能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听、说、读、写、调查、探究等各种能力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④教材中有供给学生有关历史知识的网址,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而传统的历史课教学驻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常态,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机器,它的优点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到大量的系统知识;但它的缺点也是致命的:学生学多悟少,使学习过程成了死记硬背知识的过程。缺乏灵活运用知识,实现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更谈不上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那么如何较好地组织初中“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呢?其教学方法有哪些呢?笔者在执教“新课标”初中历史过程中积累了一些课堂教学方法的“小经验”。下面简要谈谈我对“新课标”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二、“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产生相应的变化
教师的职责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健体”。因此初中历史“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产生相应的变化。
1.“新课标”历史课堂教学方法从关注学科走向重点关注学生
“新课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等等。这种从关注学科走向重点关注学生的改变,并非是轻视学科,而是针对新课程精神,改变历史课教学依靠讲授来进行教学,以传递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现状。
2.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新课标”历史课堂教学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要求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广泛充分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从而把可能出现的违纪问题消灭在萌芽中。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导师”,在课堂教学时则主要体现在“导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问题情景或故事情景中体验历史,感悟历史甚至“再现”历史;要千方百计利用一切可能的“教辅”和影视人物形象,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3.将探究式教学方法渗透于课堂教学 促进学习方法转变
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显著特征是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转变。把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转变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学习方法,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从教育心理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它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篇2
一、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记忆力明显提高,思维更加敏捷。历史具有过去性,提供相关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可以化无形的历史为真实的存在,学生就会身临其境,深受感染,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有利于突破重点、攻克难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不言而喻,重点、难点是我们在教学中的重头戏。如何去突破重点、攻克难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其实每一位教师都有各自办法和多样的教学手段。
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情感
史料教学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在课堂上适当引用,有利于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形成健全人格,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情怀。
4、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中学历史教师教学能力要求中,史料的选择及运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它既表现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程度,也反映了教师相关教学内容背后的专业积淀,以及寻求二者达成联系契合点的理解力和搭设沟通桥梁的操作能力。
二、提高史料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1、依据课程标准,充分地利用好教材上的史料
沪版新编历史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更重视史料,且以直接史料为多,间接史料也多经过史学家的考证,可信度较高。史料的种类也很多: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图表史料等等,非常丰富。这些史料基本上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的,和正文内容相互补充,具有情景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
2、创造性地利用教材,适当补充部分史料
用史实、史料来说话,以史带论,论从史出,这是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而现行历史教材由于受篇幅所限,往往重论轻史,史料佐证不足,显得不是那么完美。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创造性地利用教材,适当补充史料,把史料引进课堂,帮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历史。
3、结合教材,针对不同史料,巧妙设计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程目标的达成,离不开问题的巧妙设计。教师在对史料加工时,要进行精心设计,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分析史料,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在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人格的完善与提升的过程。
4、合作探究,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也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思考,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产生个人的认识和判断,并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的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于培养学生能在已有知识、能力和方法的基础上运用知识,通过知识的迁移,对其他的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进行较为正确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的能力。
三、史料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充分使用教材史料原则
这是中学历史课堂实施史料教学的前提条件。新编历史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更重视史料,且以直接史料为多,间接史料也多经过史学家的考证,可信度较高。史料的种类也很多: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图表史料等等,非常丰富。这些史料基本上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的,和正文内容相互补充,具有情景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
2、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
史料是我们通往过去的媒介,历史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史由证来,论从史出”,这就要求教师立足于史料的运用,注重发挥史料的教学价值。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既反映了历史学科的学科特色,又能通过史料达到三维目标的和谐。
3、真实性和多样性原则
其一,史料必须具有“真实性”。史料只有真实可靠,才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实现历史教学的价值。其二,史料编选取舍多样性原则。历史资料丰富多彩,包括历史遗址、遗物,当事人口述、后代传述,非文字性地图、绘图、图片、简图,文献资料,音像资料等。学生通过多样性的史料,能比较容易地形成较为客观的真实历史认识。
四 、史料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应注意史料的选择
在运用史料时,对史料进行选择是必要的。不过,所谓选择史料,是指在同类性质的史料甚多的情况下,挑选其中能最明显、最准确地说明问题的典型史料而言;并不是指可以凭主观的意愿去挑选适合自己观点的史料而言。论点来源于史料,有怎样的史料,就可以得出怎样的观点;切不可反过来,从自己的主观想象出发去选用史料。
2、应正确对待教材中的史实和史论,对各种新观点应慎重处理
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但这些史实史论都是编写教材者的谨慎选择后编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学家的看法,具有科学性。而有些教师在上课时追求标新立异,通过活动得出的结论有别于教科书甚至相反,忽视否定了基本史论、基本史实。
3、应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
篇3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目标和新教材的出台无疑对作为素质教育主战场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一定要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实现教育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并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使物理教学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导致学生不能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更不用说分析和解决问题了。要改变这一局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回到对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和运用上。一种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教学模式的结构,其二是教学程序这个关键因素。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但还应注重反思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劣,要建立适合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并在运用中加以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倡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在这种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努力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和组织者。而学生的主动探究是在一定的情景下进行的,因为物理情景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物理学习、具体问题和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只有在适当的环境中才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其内部逐步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因此,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进行探究的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之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科学总是在探究中不断发展,但在教学实践中,怎样把握物理“探究”的“度”呢?是否每节课都要设计成“探究式”?与此相应,怎样把握常规教学中“接受”的“度”呢?接受式教学的特点,即通过教师的传授,让学生系统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以演绎法为主;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即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通过体验、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自主构建起知识体系。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种教学以归纳法为主,从高中生的认知特点来看,形象、具体的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分量,的确需要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并且采用探究式教学能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但基于教学现实,“接受式”教学模式也应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当前,多数教师在课堂上都以“探究式教学”为主,似乎一堂课离开了探究就无法进行。事实上,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渐进式而不是突发式的,因此,一味强调两者的对立是不科学的,如果一味强调探究,势必会产生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做法。同样,一味强调接受则势必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笔者认为,一方面要从教学的现实出发,尽量利用传统的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方法,自然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即“接受中有探究”;另一方面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选择地安排重点突出探究过程的物理课,必要时还可安排连堂课,以免出现形式上的探究,而本质上却“探而不究”的局面。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实实在在地体验科学探究中的一些重要因素(如新课标中对科学探究提出的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通过对这些要素的深刻体验,使学生逐步掌握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并逐步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此外,从高中物理教材出发,由于高中物理教学中很多实验在初中已经做过,若不能选取新的角度进行切入就没有太大的意义。因此,教师必须选好探究教学的切入点,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如摩擦这一节的教学问题,笔者在教学时就只利用课本上的木块、弹簧测力计、钩码等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了课本上提出的几个问题后,再提问:是否还有值得探究的问题?同时,让学生对实验的方案改进进行思考,即实验匀速拉木块是否能真正保证是匀速?匀速运动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不易读出来,你是否能对该实验方案进行合理改进而解决以上问题?等等。这样就引导学生进行了更加深入地探究,从而深入理解课本内容,有助于知识的牢固掌握。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探究教学都要做实验,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
篇4
【关键词】实验探究;题型特点;思考
【Abstract】Along with new course standard of implement, "process and method" in"3D target" and physics the academics b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natural science and destined examination to set question essential around experiment investigation this top root topic.So, at new lesson mark under the angle of view experiment and investigation have which characteristicses, is caused our thinkings by these characteristicses and is what?
【Key words】Experiment investigation;Type characteristics;Thinking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实施,各科目的教学要求已由传统的“教学大纲”向“课程标准”方向转化,初中物理学科也不例外。近年来,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指挥棒”的中考招生考试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物理试题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以考实验的题型及命题的角度为亮点。“过程与方法”以及物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特点,注定了命题必需围绕实验探究这一根本主题。物理中考试题中的实验与探究题题型所占分值远比课改前要多,内容在不乏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基础上,使经典内容题型不断创新;增加的实验探究题(专题),成为整个中考试题的亮点。可以说,把握好实验探究题型的教学,将使自己的学生在中考中能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在新课标视角下实验与探究题有哪些特点,由这些特点引发我们的思考又是什么呢?
1.由“三维培养目标”想到的
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最根本区别在于理念,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了每一个学生”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根据这一理念,将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它体现了能力本位和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强调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它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的学习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2.新课课程标准下“实验与探究”题型的特点
2.1 以科学探究为主线,突出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例1 小华总结两年来所做的探究实验发现:
(1)当要研究的物理量不易直接测量时,都需要想办法把它们的大小间接显示出来。
例如:图1甲实验是让木块在木板上做____________运动,通过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间接显示摩擦力的大小;乙实验中动能的大小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间接反映出来的。
(2)当要研究的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时,往往采用控制变量法。
例如,要研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就要多次改变压力,同时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做实验时我们改变压力的具体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研究动能跟质量的关系,就要改变质量,同时控制速度不变。具体办法是:换用___________并让它们从_______________由静止滑下。
这类题目提醒学生,要学会从看似不同的现象中找出共同点,体验归纳这种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时涉及到物理学中两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既关注学习方法,又注意研究方法,这是题目的创新之处。题目涉及到的知识点有两个:探究滑动摩擦力实验、研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这都是物理中比较重要的实验,一般中考卷几乎都会涉及到。
2.2 以科学探究为背景,强调对应用能力的考查
例2:在《研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因素》的探究实验中。下表给出了实验中所用到的导体情况,选择了A、D两根导体进行对比,是为了研究导体电阻大小与_____是否有关;选择C和_____两根导体进行对比,是为了研究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为了研究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应选择的两根导体是_____(填写导体代号)。
本题是以《研究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探究实验为背景,考查了学生对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它是物理学研究问题采用较多的一种探究方法,也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且有效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初中物理教材中物理概念、规律的建立、发展和应用过程中大多蕴含着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方法,且一般只用来定性地研究问题。教师应当通过教学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从见到、熟悉再到试着做,从而掌握这种研究方法,让他们认识到物理规律是观察实验、物理思维和数学推理的产物。使他们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揭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必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更有利于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并为将来进行定量研究在方法上给学生打下基础。
2.3 加强科学、技术和社会(即STS)相联系,使学生了解科学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考查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领域的目标分为五类:接受、反应、价值评估、组织和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布卢姆等人指出,在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之间做出划分,是为了便于分析,完全带有主观任意色彩。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每一种情感行为都有某种类别的认知行为与之相对应,反之亦然。新物理教学要使学生能从情趣中学习物理,考试题型也如此。
新《物理课程标准》十分突出一个重要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它力求贴近生活,强调物理教学的内容、教学空间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熟悉的环境,能使学生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保持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知识的价值,而且能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联系实际、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对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是否能把物理概念和规律同具体的生活情境有机地联系起来,是题目的难点所在,也是课标新增加的内容,已逐步成为考试的热点。
3.几点思考
3.1 物理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更新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理论主要以哲学认识论和教师的教学经验为依据,阐述知识、技能学习的一般过程及有效教学的一般过程、模式、原则和方法,它对于知识的心理本质等具体问题的回答是笼统、含糊的,用这种教学论指导教学设计,常常导致教学目标的笼统、含糊,于是在教学过程和方法上只能强调“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建立在现代认知学习论基础上的教学论反映在教学设计上,首先要明确陈述作为教学目标的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然后对学习结果的类型及有效学习的条件进行分析,由此而导出教学的过程、方法。因此,现代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学习,让自己从“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传统教学模式尽快过度到“学有定律,教有优法”这一科学的教学模式。
3.2 转变消极观念,创造条件开展实验探究教学。俗话说:“眼过三番,不如手过一遍”,与其搞大量实验探究题的“题海战术”,不如创造条件开展实验探究教学,让学生经历过程和方法,从而提高识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新物理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学习。科学探究不仅是教学方式,也是教学内容,是这次课改的核心内容。从初中物理新教科书内容来看,除了原有体现科学探究教学内容的实验外,还将部分验证性实验或测量性实验转化为新教材的探究性实验,同时又增加了许多新的探究内容,其形式不仅包括学生分组实验、演示实验,还有家庭小实验、小制作、调查与研究等。新教材也针对了农村学校缺乏专门物理器材而列出了有效利用家庭、生活中废旧物品开展实验的做法。因此,教师不应总是埋怨器材不足、实验场所缺乏等客观因素,消极对待科学探究,而应充分挖掘并且利用这些科学探究的素材,广泛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以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懂得认识未知事物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3 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物理新课程的着眼点在于学生的发展而不局限于知识的传承。在内容上进行了调整,删除了繁、难、偏、旧的内容,适当地降低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定量要求少了,对解释现象、科技、人文的意义等要求多了,同时又增加了一些了解性知识。对学生的知识难度要求降低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和科学素养要求高了。它淡化了不同科目之间的区别,有意识地突出了不同科目之间的相互渗透,因而对物理教师的素养要求更高,知识面要求更广,使物理教学的难度更大。中考物理题中的实验探究题,以新课标为命题指导思想,它的特点折射出了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及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师的要求,使我们看到了教改的步伐,这就要求我们必需转变观念,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更加重视实验探究的教学,并将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导向素质教育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8月第2版。
[2] 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篇5
关键词 : 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教学;教学模式;素质教育;
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学习活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学习活动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能力的锻炼。新课改提出需要对初中历史课堂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以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浪潮,培养学生基本能力。教师结合新课改理念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一方面,可以充分体现新时代教育发展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展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空间,推动历史课堂形成自我学习和自觉学习的氛围,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
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一)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结合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新课程改革标准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放在发展能力的主要位置,强调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活力,推动学生自主参与、完成学习活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并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创新教学重视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1]。
(二)新课程改革现状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教学方面的改革得到许多反馈,许多教师进行了教学反思和教学探讨[2]。针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沟通进行思考和探索。在教师的反思教学中,许多人将新课改的原则和标准作为教学概念,融入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充分展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达成了新课改的目的,在总体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整体提高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些许不足。在传统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常常通过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从这一方面来说,枯燥乏味的初中历史教学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无法引起学习兴趣,也无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而且对历史教师来说教学难度较大,导致学生普遍对历史这门课程缺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因此,历史教师需要在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的背景下创新发展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只有充分实施新课程改革,才能达成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历史学习上的不断进步,提高各项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教师在创新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对教学理念进行变革。许多历史教师的教学思想仍是以传统的教学理念为主,通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讲解,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认为只要对学生开展固定有效课堂的教学,仅仅使用传统、固定的教学体系就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初中历史知识。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想要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使其适应教学的发展要求才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确保学生长远发展。教师要结合初中历史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特性,融合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进行对教学理念系统化的创新,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掌握更多历史知识,推动学生学习效果持续提升。教师通过改革教学理念,可以实现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变革,推动学生能力的提升[3]。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合作学习法推动学生学会团队合作,增进学生学习联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所谓的合作学习教学法就是通过开展合作进行系统化的学习活动,教师首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课上问题的探讨。在课堂探讨活动中,学生可以结合多种思维形成个人的学习认知。这种方法可以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讨活动,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状态。学生在这种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展现个人的思想观点,提升逻辑思维和辩证思考能力。
其次,教师需要对初中历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变革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因此,教师还可以运用情境探究学习方法,设立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活动。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增加对历史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有助于以全面的眼光看待世界历史发展过程。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可以有效地弥补对历史的了解认知不足,加深对历史教学内容的印象,提升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历史课程内容的了解,而不仅仅限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设立问题进行引导的教学方式辅助教学活动。通过课下布置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思考和充分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回顾教学观察学生对问题的认知程度,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和学习自主性,确保学生可以有效学习历史知识。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教学设备和网络信息教学平台作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例如,教学《君主集权的强化》一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君主集权的纪录片,利用提问辨析等多种形式辅助教学。通过这种教学加深学生的课堂学习印象,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对历史的认知,增加学生把握程度和了解程度;还可以通过教学模拟、小组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注意力,以便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教学活动中,安排教学内容是一项教学重点。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课外教学平台的发展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
但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由于特殊性,更新速度较为缓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创新教学内容,将新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清朝的闭关锁国》时,教师可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播放关于清朝的纪录片和当时社会动态影像纪录片辅助讲解。利用这种方式,不仅丰富了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内容质量,还加深了学生对于所学课堂知识的认知和对清朝社会背景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认知和学习思考能力,客观直接地展现历史课堂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活跃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在查找教学素材时,还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初步探索,然后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帮助增加教学素材。这种教学内容的寻找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和教师交流,推动学生除了可以充当学习者的身份还可以偶尔充当教学内容的探索者和研究者,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帮助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丰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活力,调动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学习效果快速提升。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在新课程标准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初中生的学习情况对初中历史教学课程进行改革。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加强培养创新能力,不断学习提高文化素养,以便在教学改革中可以将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有效变革和完善;在面对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和问题时可以和同学探讨和思索,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教师还需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完善学生的学习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发展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和活动性,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思考,利用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时,教师可以设立有关宋朝历史的问题,询问学生或引导学生思考想象:生活在宋朝时,看到的社会风貌会是什么样的。通过问题的设立、提问和探讨,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问题思考,增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兴趣,还可以利用情境设立进行学生的新角度探析,借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辨能力,通过问题谈论法进行课程的情境分析,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教师面对学生迫切的学习需求和发展要求,需要对初中历史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变革。在创新教学体系过程中,教师需要顺应新课改的发展趋势,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特点进行教学体系的变革和创新;教师还需要进行教学能力的提升,提高对自身道德素质的要求,以身作则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注重教学创新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要求,建立教学机制完善教学体系构建。在这种创新要求下,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改革解决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辨析能力,促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加强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以便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钟湘豪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讨[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20(05).
篇6
一、新课标下历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并在不断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历史学科知识,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具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的能力,并要用自己的情感来影响学生。
(一)知识素质
一名历史教师,只有自己的学识丰富,才能在历史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用自己的学识影响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的感情,才能在历史学习中向教师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和教师一样具备丰富知识的人。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比一般的说教更有说服力。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本学科的知识,还要了解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各个方面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丰富内涵的教师,让历史课堂充满文学气息,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树立对祖国的热爱,对自己的责任感,让历史课堂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进行。
(二)能力素质
首先,要求教师对历史教材有充分驾驭的能力,同时还要有把学生的特点和历史教学大纲相结合的能力。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的情况,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历史课堂不再是课本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在进行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合理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探讨。通过历史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本中的历史知识,对历史上的事件也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
其次,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具备教学组织能力。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教师从教学的主导者变成了教学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变成了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情境进行历史知识的导入,如讲解历史名人故事来让学生进入到历史背景中,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来提高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
(三)情感素质
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要具备丰富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来引导和影响学生。只有一个充满感情的历史教师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教师在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对学生的关心会使他们对历史学科更感兴趣,更能激发他们学好历史的信心。根据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很多学生会因为喜欢历史教师而喜欢上历史学科。
所以,新时代的教师要利用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利用自己对学生的爱来影响学生,利用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来引导学生,才能使初中历史课堂脱离枯燥无味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新课标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历史课程的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要发生改变,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化。
(一)从“以分为本”到“以人为本”
在传统教育中,主要依据学生考试的成绩来判断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根据分数判断学生的能力,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看中考试成绩好的学生,而对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选择忽视。这就大大打击了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历史问题的讨论中,通过讨论,提高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拓宽分析历史问题的思路。在素质教育中,教师要提高每一个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通过历史课堂的学习,都能发展自己的特长。教师不能再以考试成绩来划分学生,而是更注重发展他们的各项能力。
(二)从“师道尊严”到“师生互动”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代表。在课堂上的学习方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不允许学生对自己提出质疑。在新课标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对历史知识进行讨论,在学生面对困难时进行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提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教师要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因此,师生之间要互教互学,互惠互助,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知识结构的互动就是学习内容的综合教学,是知识与知识、师生与知识、现实与历史的交流与对话,表现为课堂内容上加强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如史地、史政、史文等的综合。
(三)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
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要对现行的教材进行研究,改变了以往的教师绝对论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发现自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教师才能在教学中不断获得进步。同时,学生在学习时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要激发他们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能力,通过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对学生进行激励,根据学生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不仅能获得较高的情感体验,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7
历史是一门对今天之前的人类活动进行研究的有关学科,当今的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延续,而社会的进步方向与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不可分割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对于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学生自身所具备的文化素养与历史传统更是引起了教育界的重点关注。初中历史的有关教学作为学生认识历史并接受历史的起始点,因此,其教学地位必须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
课程改革;初中历史;有利因素
初中历史教学是所有学生最初在课堂上认识并了解历史的机会,其理应受到重点关注,可是,在当今应试教育的有关体制之下,有很多地区并未将历史纳入到升学考试的有关科目之中,因此导致了很多初中学校忽视历史教学,甚至有一些学校没有开设有关历史方面的教学,从而严重影响了初中历史的整个教育工作顺利进行。伴随着目前课程改革的稳步实施,有关初中历史教学实际的地位逐渐得到了提升。
一、课程改革对初中历史内容在性质上改变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之下的相关课程标准具体规定的内容,相较于过去来说,其头绪更加清晰,缩减了许多难以理解的有关内容以及过于繁杂的地名或者是人名,在最大限度上促使课本的内容简单易学;增加并完善了许多必修的在基础方面的知识;重视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观点,切实消除有关“左”的影响,能够实事求是的进行历史事件或者是历史人物的评价;强化爱国主义以及名族团结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在历史书上面还增加了一些相关的地图与插画,从而方便教师可以更加直观、更加高效的进行教学;除此之外对于一些章节也做出了调整,将少部分科学性的错误进行修订与完善。
二、研究课程改革对提升历史教学地位的关键、有利因素
(一)德与育的首要地位因素。
新课程改革最根本的要求就是所有的学科必须要结合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在具体的课程教育之中能够重视有关德育方面的工作,对学生在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等方面进行广泛的教育,促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并继承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优良传统,特别是我国文化传统之中的高尚品德。这切实说明了目前新课程改革意识到了当今的实际情况,只有人文素质与科技素质达到统一才是高素质人才发展的最佳途径。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切实完成有关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目标,能够使学生具备得天独厚的有利优势,所以,对于新世纪高素质人才的有关培养工作,历史学科担负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责任。
(二)班主任管理的有利因素。
班级管理的相关制度建设是整个班级管理方面的重要内容,一个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能够对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对于班级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以及变革,构建一个有关班级文化的良好氛围,从而促进全体同学稳定健康的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整个班级制度制定的有关过程之中,这也是一个将外在要求合理的转变成内在需求的相关过程,它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行为上的自觉性以及自主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依照其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对于自身的一些合理需求;要求学生自觉的按照相关的规范以及需求对自身进行监督、检查以及反省,并且根据实际的行为结果准确的把握和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对于行动方向进行不断调整。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的选择权得到扩大,其自主进行学习的空间以及时间得到提高,并且他们接触社会、接触生活以及接触自然的机会和时间也更多,作为教师来说,无法再实现“全天候照料”。因此,教师更应该在课堂上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以及自我约束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参与管理制度制定和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积极自觉的承担自身的义务和责任,提升责任感。
(三)教材内容的编写因素。
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环境之下,有关历史教科书具体的编写体制方面得到了完善的以及全面的变革,对于初中历史相关教科书的编写不但要切实符合有关政策,同时还要确保教科书实际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推进市场,对于新教材的编写大力鼓励社会各界有关人士积极参与,并结合大众的意见观念,促使教材所具有的竞争机制能够得到有效的表现。其教科书具体的编写不论是印刷质量、编写体量或者是实际的内容形式都非常的精满,使得整个教科书具有充足的活力,从而切实提高了学生对于相关历史课程的热爱,同时也提高了初中历史所具有的教学地位。
(四)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因素。
新课改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把课程的相关评价内容以及方法多元化。新修订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之中着重强调了有关历史课程教学方面的评价一定要凭借科学有效的方法,从教学影响的有关因素、实际的教学效果,同时还有学生具体的学习过程以及结果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形成一种多元化的相关评价方式,并且还要明确教学评价是整个初中历史教学之中的一个重点组成部分。
(五)倡导教学方法的因素。
新课程改革实际倡导的有关教学方法切实改变了在传统教学当中的一言堂以及满堂灌的情况,使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的有关局面得到了改善,与此同时也积极鼓励着学生在整个历史教学中勤于思考、主动参与以及积极探究有效的学习方式。实践说明改革之后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更乐于接受。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主要起到一种穿针引线的有关作用,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方面的兴趣以及成果,进而促使初中历史教学所具有的地位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三、结束语
初中历史教学和其他所有的学科一样,都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历史方面的教学内容是有效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以及了解历史传统的重要环节,必须要得到教育工作者的充分认识与关注。新课程改革能够极大的提高历史教学实际的地位,对于提升历史学科具体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蒲惠 单位:四川省南充市嘉陵一中
参考文献:
[1]陈辉.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述评[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07.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必要性;出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也刺激着教育走向改革,只有创新教学才能培养多元化人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规律。初中历史作为一门重要学科,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方式之一,对此项课程进行改革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但在改革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一、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初中历史处于典型的分科课程,不仅没有质的变化,在教学内容方面也较为单一化,再加上历史课程课时的一再缩短,使此门课被安上“副科”的名称。而九年义务教学初中历史课程逐渐分配合理化,也相应纳入国家课程管理,甚至与综合课程并存,都体现了课程改革的优势。课程改革的关键还在于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否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做到全员参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似乎要让学生成为专业的历史学专家,收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初中学生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历史,不管是生理、心理还是知识程度都处于薄弱状态,而初中历史由注重讲解过去的人物或朝代更替,该如何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正确认识并掌握其学习规律,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点因素。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改变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机械训练的现象,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从而增强综合学习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改革面临的困难
1、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制约
新课程改革后,初中历史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图像资料,与教材中的文字部分的相辅相成,有利于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在内容上也更加全面,同时增设了“自我测评”、“综合探究”等环节,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整体上来看是较为成功的。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材是教学中主要的课程资源,新教材文字文字较少后,空白部分必须由教师加以补充,而受到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力量等因素的限制,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除教材外的课程资源较为缺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同时由于当前初中历史仍被划分为“副科”,课时较少,时间有限,新教材中设置的活动环节,若在课堂上完成,则必然会影响到其他教学任务的完成。
2、师资方面的问题
新课改给历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社会、文学等跨学科知识外,要求教师还要具备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初中历史教师的素质不能较好地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教师的教育理念仍较为陈旧。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中依旧普遍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关注点主要放在如何将知识讲透彻、如何方面学生更好地背诵记忆上,单一的背诵记忆较为枯燥,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不少教师开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实践中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因素的影响,往往只注重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其目的也是为应对考试,而忽略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能力培养存在片面性和功利性。一些教师虽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但往往过于注重形式的改变,如教学中设计大量的问题,虽然从表面上来看学生活动多,但回答问题机械简单,学生没有实际思考的过程,导致教学活动最终流于形式。还如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但未认识到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将课本上的插图扫描到计算机中利用多媒体播放,既无意义,也易造成喧宾夺主。
3、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由于初中生思维较为活跃,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提出一个趣味性的话题,学生纷纷进行讨论,且想象力丰富,易偏离主题,影响课堂有序性。由于不同学生个性存在差异,在课堂自主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较为活跃,但大多数的学生往往并不参与讨论。在组织自主探究活动时,不少学生并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若不加强制,学生往往不会主动进行,若强制学生完成,又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此外,受到当前一些影视剧、网络小说的影响,学生对历史的理解缺乏严肃性和真实性,如在学习清朝历史时,对于熟悉的历史人物,学生的回答甚至包括《鹿鼎记》、《步步惊心》等一些作品中虚构的人物。
三、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出路
1、切实转变观念
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中,不仅要转变教师观念,也要对学生的观念进行改变。初中阶段的学生都处于思维活跃阶段,该如何利用历史教学的优势让学生睿智明理,综合思考遇到的事物,是当前每位初中历史教师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应注重对学生对待历史的传统态度进行转变,引导其用全新的观点和态度看待历史,从而进行高效学习。由于历史学习是一种非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它和自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改革,历史总结了以自然为基准的人类社会,学生应从学习历史中不断提升自我观念,从而达到积累经验的目的,最后作用于自然,发挥历史教学的真正作用。学习历史的意义在于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开阔视野,增长智慧。然而历史并不是简单的讲述着过去,它还要和现在连接,将所学知识运用至国家、社会及自身的现实环境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学科的所需,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尽可能地在教学中贴近实际生活和学生。此外,还要与学生构建和谐平等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2、积极变革教学方式
初中历史教学目标总体围绕符学科技能养成和培养符合与社会主义国家相符的合格公民素养两个层面,它帮助人们用微观和宏观等角度看待过去,理解现在。然而传统课堂都是“一言堂”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被动地仰望教师接受学习,使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性受到了极大地压迫,学习效率低下。所以,改变目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出路之一则是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率。首先通过历史想象,还原场景。历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其中涉及了大量的人物故事和朝代变迁历程,需要通过正确合理地联想让零散的教材知识脉络清晰化,提高学生构建自主思维体系水平。例如在讲解“北京人”生活时,有学生则根据教学内容展开了联想:“十几个北京人随着号角声走出山洞,他们的手里有石头、木棒及弓箭,利用这些工具去森林射伤一只老虎,晚上,妇女,小孩都围在火堆旁分享白天的猎物,满足又幸福。”想象的教学方式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其次大胆提问,扩展思维。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保持积极的热情,若单纯运用情感因素感化是不够的,要用其他有效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发生问题,进而求解,教师在创设问题时应与教学内容主题相结合,并在讨论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进行讨论,让学生从问题中进行深度探讨,达成学习效果。
3、课堂改革与课外教学相结合
初中历史新教材中的探究环节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如何恰当地运用这些内容,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也是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中亟待处理的问题之一。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标,指导其制定活动的计划,并对学生需要解答的问题、活动方法、观察手段等提出具体的要求,对学习探究的过程进行分解,以使学生能够有序地开展探究活动,从而保证探究活动的实效性。同时还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积极组织一定课外活动,如举办历史图片展览、撰写重要人物小传、召开历史主题班会等,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使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丰富学生历史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对历史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同时开展趣味性的课外活动,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了解历史知识的兴趣。
4、充分合理利用现代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其声画合一等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十分有利,但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握多媒体运用的合理性、适度性,避免过度使用。除多媒体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逐渐兴起,其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学习者可以真正实现随时随地且快速的学习,不再受传统学习环境和固定地点的限制。通过移动设备的利用WLAN或WIFI进入互联网,与普通的互联网用户一样进行浏览、查询和实时交流,是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方式。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访问浏览网站的学习者还可将图片、视频、信息传到网上,与更多的在线网友进行沟通学习,交换不同的学习意见,融合不同的学习理念和方式,改善自身在学习上不足。尤其初中历史作为知识点较为密集的一门课程,移动学习可以不仅能让学生享受到更多的教学资源,还起到巩固学习效果,发散思维的作用。
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在新时代背景和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对其实施改革是必然的,也借助课改的方式改变以往“死记硬背”、“副科”的传统观念,深知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让学生在获取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红霞.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改革之我见[J].新课程:教师,2012,(10):85-85.
[2]闫晓晖.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J].神州(中旬刊),2014,(1):225-225.
篇9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教育观念是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模式、教育策略、教学目的等诸方面的集中体现,它反映出教育发展的方向。因此,历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新形势下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
1、历史教材观的改变。传统的初中历史教材是为教师设计的教材,过分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历史知识结论化、定性化,其特点是繁、难、偏、旧,超越了初中生的认知水平,缺少趣味性和可读性。教师按顺序讲解教材内容,按教学参考书圈定教学重、难点,师生都成为教材的奴隶。而历史新课程标准倡导一标多本,特别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为学生留下了许多思维活动的空间,要求历史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2、历史教学目标观的改变。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将历史教学的目的定势化,即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德育渗透。传统的教学目标有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不适应新时代对学生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制定了动态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具有明显的层次感,由重知识变为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克服了过去偏重说教的思想教育的弊端,关注学生的人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3、历史教学观的改变。旧的历史教学观念不能超越大纲和教材的定性规定,只能坚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信条,束缚了教师的教学可塑性。新课程要求改变这种陈旧的教学观。历史教师应该是教学的主持者、导演者、平等的参与者,是历史新课程的研究者。
4、历史教学价值观的改变。《历史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具有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的和平、进步事业而献身的历史责任感。这种价值观的要求不符合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是学生的“终极”追求。而新课程所追求的价值取向是学生了解中国国情,认同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一种较为务实的培养方向,它更重视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将培养目标现实化、实际化。
二、教师教学地位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常言“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教出怎样的学生。”仿佛教师决定了学生的一切,“天地君亲师”是千古不变的信条。这种教师的绝对权威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湮没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扭曲了学生的心灵,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个性化知识的建构。它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必然是啃教材的书虫,教师的应声虫。几千年的文明史,而教材选取的内容仅是沧海一粟。同时,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客观性、综合性和不可再现性等特征,学生根本不可能感知历史知识的真实情境,教材的表述和教师的陈辞就成为历史知识传承给学生的正确结论。但是,历史知识的传袭带有明显的阶级烙印,尚有许多质疑、设想、考证、研究的空间,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必然扼制学生探究历史的可能,不能还给历史真、善、美的面孔。历史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
三、教师知识结构的变化
历史教师只要具有较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储备,就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应付现行的历史教学。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促使教师的知识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促使他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和配套教材,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实和生活,采用最新的学术成果,历史知识的实用性、综合性趋势更突出。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注意汲取最新的历史学术成果,构建通识性学科知识体系,注意学科之间知识的整合,加强社会综合知识的积累,注重将长期以来的科学素质、人文素质的积淀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同时,历史教师还应提高教育科研的能力,升华自己的教学教育水平。
四、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应试教育的恶习之一,就是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打天下。陈旧的灌输式、填鸭式主宰教学,不重方法只重结果,“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有些老教师发出这样的感叹:“从教三十年,桃李满天下,一无所有,重复了三十年的循环劳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被当作知识的容器,教师严格控制教学,教学中缺乏合作。历史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历史教师实现从重教到重学,从重结论到重过程,重育到重差异教育,重模式化教育到重个性化教育的转变,倡导教学方法多样化,提倡启发式教学、活动教学、情境教学、创新教学、合作教学等具有时代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同时,更新教学手段,尽可能地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充分利用现代传媒、远距离教学、互联网等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率。
五、重建教学评价体系
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探索
在初中历史新课改教学中如何才能实现效果最大化,只有不断地去实践总结,我们才能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体现历史教学的价值,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一、创设语言环境,鼓励情感交流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包含了很多的历史场面,其中“战争场面”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场面。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将这些场面照本宣科地读一下即可,而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应注重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用生动的语言将当时的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教学“”中的“黄海大战”时,教师可以运用这样的生动语言:“‘致远舰’船身多次中弹,最后不幸被鱼雷打中,全舰将士几乎全部壮烈牺牲,在即将沉没之时,随从扔给邓世昌一个救生圈,希望能挽救他的生命,可是他却摆手拒绝,绝不偷生,这时他养的‘太阳’犬,叨住他的肩膀,不让他下沉,邓世昌毅然抱住爱犬,一同沉没在黄海之中。”这种形象动情的语言表述,有效渲染了课堂氛围,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表演历史剧,提高教学效果
组织学生进行历史剧的表演,有助于创设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参与历史表演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新航路的开辟”时,可以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哥伦布和他的助手,然后模拟表演他们登上美洲大陆受到印第安人热情接待的场景,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主要性质:新生资产阶级为积累原始资本进行血腥的殖民掠夺。这种模拟表演也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加强自学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现代教学着重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自主学习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学会查找资料,资料是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详细准确的资料可以让探究学习事半功倍,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引导学生掌握查找资料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小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艺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