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缺点范文

时间:2023-08-11 17:37: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技术的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技术的缺点

篇1

反思一: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表现为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潜力,正确的教育可极大地促进儿童抽象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然而,目前的一些CAI课件,瞄准了计算机出图迅速、图像富有色彩及动态的功能,在一些可要可不要的地方陈列了图像,动静态图像泛滥成灾。教师的教学表面上看起来很顺利、很完美,热热闹闹,无懈可击,其实,这样做无疑过分强化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而忽视了抽象思维的训练。同时,学生容易对图像产生依赖而养成思维的惰性,不利于学生的思维产生质的飞跃。如很多应用题的教学,老师们都把应用题的情境、线段图等设计成课件,让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一眼看上去就会解答了。这其实只是一种表象的达到教学目标,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未真正得到提高。一旦离开了课件的帮助,就会觉得茫然无措。

另外,计算机辅助教学虽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但它主要是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对其它器官的刺激较少。如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俗话说:“百闻一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干”。很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如让学生动手操作、集体讨论,效果可能更好。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圆面积的计算”时,与其用CAI课件演示,不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一些教师误以为先进的教学就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只看到其优点,排斥其它的教学手段,这样教学效果反而更差,特别是没有给学生创造动手“做数学”的机会。

再有,现在许多的公开课都习惯于在上课之前在大屏幕上用CAI课件展示出本节课所上的课题内容,执教老师单位和姓名等。其实这种直观的显示对有的课题来说起到了负面的作用。如“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等内容,如果让学生在完全不知道本节课的内容的情况下展开探讨,可能效果更好。而让学生事先知道课题内容,学生可能会忍不住看一看书中的方法,无形中限制了其思维的发展。

而有些课件直观形象的展现画面的确起到了让学生“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作用。如在教学“周长和面积的比较”这一内容时,如果制这样一个教学软件:一块长方形的草地上,一只蚂蚁正围着它的四周爬行。师提问:蚂蚁所行走的路线是长方形的什么?这一软件的使用就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让学生联系实际,形象地进行观察、比较。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

反思二:复杂与简化的关系

是否只要运用CAI 课件,便是最有效的?其实不然,教学方法有多种,计算机辅助教学只是其中的一种。虽然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发展的主流,但不是只要用它,便最有效。更不是只有用它,才最有效。如教学“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度无关”这一内容时,许多老师都制作了非常形象生动的课件来说明这一道理,这样的理解是很透彻,但是最有效吗?我们就让学生在学习画角的过程中增加一个环节:把所画的角的两条边再画长一点或擦短一点,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这个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不是更简单更明了吗?再如“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教学,有的老师也是费了许多工夫去制作软件,希望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个长方形,可是如果我们在课堂上直接出示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筒,再把它的侧面标签撕下来,不是更直观更了事吗?何况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更紧密,让学生真正学习生活当中的数学。

而在教学完“平行四边形认识”后,如果我们可以用多媒体人机交互式的界面(在学校有这样的条件的情况下)来设计这样一个练习:四根木条钉成一个长方形框,固定其中一对对角,动态演示不断地拉或压,使其变形为平行四边形。每个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中任意点击一次,然后在电脑的演示下计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最后老师把每位同学的答案在电脑中汇总,让学生观察,看能发现什么?这样一来,有多少个学生就在多少个答案,每位学生只需计算一次,但能观察全班得出的数据,很快发现:“周长不变,面积变了”这个结论。这样的设计就能有效的简化学生的计算过程,又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己发现的乐趣。转贴于

反思三:固定与可变的关系

课件流程设置的固定性剥夺了课堂教学的可变性,削弱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本身是灵活多变的,因为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绝不会像预先设计的那样。精确的设置,程序化的流程,本身就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定位偏颇。有可以应付万变的老师,没有可以应付万变的课件。如在教学“圆面积的计算”一课时,老师一般只设计了用若干个近似三角形拼成近似长方形的环节,老师们却没有想到,其实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推导,会出现许多种方法。有拼成近似三角形的,近似梯形的,在这其中又有拼成一个大近似三角形或梯形的和拼成几个近似三角形或梯形的。甚至于不拼就直接用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后的一份,那个近似三角形来推导的。这些方法都能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难道为了配合课件的设计,就只让学生用书本中的一种方法推导完成就可以了吗?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吗?而如果要设计软件,你又如何能够控制学生的思维先想到哪种,再想到哪种,最终能够想到多少种呢?甚至于有些方法是老师都没有想到而学生却想到的,我们能因为课件的设置而抑制学生的思维吗?

曾经有多次在听公开课时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学生的回答没有按老师课件中的顺序来答,老师只好让学生重新回答,直至与已经设计好的课件相吻合,数学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在这一个个的“重新回答”中“变味”了。所以一堂高度体现其民主、自由、发展、创新的课,往往不多见对CAI课件的运用。

此外,虽然现在我们用到的教材相对是较统一的,但由于每个教师教学风格的不同,教学设想不同,面对的教学对象不同,决定了每堂课的教学结构、方法都会不同。因此,市售的大部分的教学软件真正能用到课堂教学中的寥寥无几。这也是由于教学软件的程序相对固定和课堂教学要求绝对的灵活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

但是由于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不断更新,目前许多更灵活、更人性化的软件工具已运用到我们的课件制作当中,在使用课件和过程中让我们能更灵活、随意。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求我们的教师能精心备教材,充分的“备”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反思四:精美与浪费的关系

纵观课件制作的全过程,所花费的人力、财力、物力太多。作为备课的一个环节——一堂课的课件制作竟然要花费教师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教师的工作是复杂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潜能生的转化工作等等。如果仅备一堂课就如此费时,这不成为一种桎梏了吗?另外,目前课件制作的成本相对较高,而小学教师的制作能力有限,使得计算机辅助教学形成了一个误区:只有榜样,没有来者,只有在公开课时大家都用,日常教学中谁都不用,也很难用。而为某一堂课而费尽心血制作课件,上完后束之高阁,这不更是浪费吗?曾经看到过一节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一次又一次的上试教,而试教后的修改完全不是怎样使教学内容更完善,而更多的是怎样使制作的课件更完美无缺,大概70%的工夫都用在了课件的制作上。我想,如果把这70%更多地用到潜心钻研教材,怎样创造性的进行教学,那么,也许这堂课所体现的价值会更高。

篇2

关键词 交流调速技术 直流调速技术 应用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TM921.5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AC Variable Speed Technology

DENG Xiaoxiang, LIU Yuanyi, MENG Jiaoru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7)

Abstract AC variable speed occur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comparable to DC conversion technology, but because of technical performance DC speed than AC variable speed performance is much better, so the technology can not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AC variable speed DC drive technical 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electric drive.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C variable speed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AC variable speed technology, at present, has been beyond the modern AC variable speed DC converter technology trends.

Key words AC variable speed technology; DC converter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1 现代交流调速技术的应用

1.1 变级调速系统的应用

所谓变级调速就是有效调节旋转磁场使其运行速度一致,这是最简单的调节方法。采用交流调技术就是通过利用电动机的改接技术,实现电机从一个级数到另一个级数的转变,从而实现了不同步电动机的有级调速。变级调速系统操作简单、设备价格低,工作轻松且具有可靠性,但仅限于有级调速,其速度一般可分为两种速度,在现实中三种速度以上的变级电机,由于结构复杂、操作繁琐等原因,在现实中很少应用。电机绕组设计是采用变级调速技术的关键,因此,最佳的电机技术性能指标就是采用最少的绕组线圈改接与引出头。

1.2 串级调速系统的应用

串级调速系统也称为绕线转子不同步电动机串级调速系统,其原理是将电动机转差功率加以利用的一种节能、高效、经济实用的调速方法。在转子回路中串入阻值大小不相同电阻,从而得到电动机不同斜率的机械性能,有效实现了电动机的速度调节功能,这是传统改变电动机转差率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简短的操作方法,缺点是调速是有级的、不平滑,并且由于电动机的转差功率大多都消耗在电阻发热上面,降低了转差效率。随着大功率的电子器件产品的诞生,传统采用在转子回路中串联的电阻转变为晶闸管功率变换器,有效实现转差功率的作用,同时也构成了晶闸管串级调速系统,是由绕线不同步电动机与串联晶闸管变换器两者组成。这种方法的采用,不仅增加了转子回路中的电势,同时也改变了转子回路中的转差功率值,因此,也改变了不同步电动机的功率因数。①

1.3 变频调速系统的应用

变压变频调速系统是各种不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中,具有高效率、高性能的最好的调速系统。变夺变频调速系统的调速原理是,同时对定子电源电压与电源频率进行有效调节,在这种情况下,机械特性大体上处于上平行移动状态,而电动机的转差功率保持不变。变频调速系统是现代交流调速的主要发展趋势。变频调速系统具有高效率性、高性能、高精度性以及宽调速范围等优势,是现代最具有发展前景的调速方式。现代交流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分为很多种,例如最早的电压源型变频器、电流源型变频器、脉宽调制型变频器等。

1.4 调压调速系统的应用

不同步电动机电机转矩与输入电压基波的平方成正比的关系,因此有效改变电动机电机的电压,可以有效改变不同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等,有效实现了不同步电动机的调速功能。不同步电动机调压调速是一种操作比较简单的调速方法。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工业电动机调速方法是采用串饱和电抗器的方式,对电动机进行调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大多采用双向晶闸管调压的方式实现电动机的交流调压调速功能。采用双向晶闸管调压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整周波斩波控制方法调压,而另一种是相控技术。但采用整周波斩波控制方法的缺点是调速不平滑,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大多数工业都采用相控技术。②

2 现代交流调速技术的发展研究

2.1 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的研制

限制现代交流调速技术中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是指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控制手段与控制策略的因素;(2)是指电动机变换器的结构限制因素;(3)是指电子电子器件的性能限制因素;(4)是指电力电子器件的价格因素。伴随着现代交流调速技术的发展,电力电子器件由原来的不可控制到现代的可控制技术,由原来的低电压等级到现在的高电压等级,同时也促进了各种新型电动机变换器的诞生,形成了各种新的控制理论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与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交流调速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电力电子器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促进了先进的、新型的电力电子器件的诞生,以满足现代应用系统的高效性、智能性、集成性、统一性、数字性以及高频性等一系列的发展要求。与此同时,电力电子器件应用所产生的谐波,会对电动机电机产生一种转矩脉冲,不仅增加了电动机的附加损耗量,也形成了噪音污染,而产生的转矩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大大影响了电动机电机的调速范围与稳定性,因此电力电子器件应用所带来的污染问题,也是目前研究的重点课题。③

2.2 数字化控制系统

为了有效使现代交流调速技术与现代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智能技术有效结合,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现代交流调速系统的性能,因此,必须使现代交流调速系统实现全数字化控制。在过去的交流调速系统应用中,广泛应用的是单片机,然而随着新的交流电动机电机的控制理论的不断推陈出新,电动机电机的控制技术、控制方法以及控制策略等也趋向于复杂性控制、自适应化控制、智能化控制、模糊化控制、个性化控制等,在现代交流电动机电机的直接矩控制与入存量控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单片机受自身性能限制,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④

3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交流调速技术已相对成熟,并在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随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新的电子产品以及新的控制方法的诞生,丰富了现代交流调速技术的功能,满足了现代工业领域的发展需求,现代交流调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⑤

项目:《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背景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黑龙江科技学院教学研究基金项目,年限2012.03

注释

① 肖倩华,廖世海,刘华民.现代交流调速技术的应用和发展[J].科技广场,2009.14(6):187-189.

② 杨晓丽,沈爱弟,俞宏生.现代交流调速技术在船舶电力推进中的应用[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6(9):223-224.

③ 张维竟,刘晓伟,张小卿.船舶电力推进中交流调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5(1):104-106.

篇3

关键词: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优缺点

中图分类号:TN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3-0014-03

从现在的新型科技企业来说,很多企业的设备在车间生产线上都安装和设置了无损检测程序,之前也有很多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出现,不过这些技术不管是在管理方面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一定的缺点,而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能较好的改善一些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不能达到的一些检测效果,如今它在很多领域也得到了应用,因为有它检测的便捷、准确性高等优点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

1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简介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是利用红外热成像原理来工作的。它是由热成像技术、红外标定技术、图象处理技术和图象压缩与恢复技术等多项高技术的集成。举个例子,就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程序来说,对这个生产线所需要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测,首先是启动设备,之后在设备工作的时候就会散发出热量,每个仪器所散发出的热量是不一样的,在设备工作的时候,可以利用红外热成像仪器检测被测仪器的热量,这些热量会发射出辐射,在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会有电磁波辐射,之后根据辐射就会在红外热成像仪器上成像,根据成像的不同可以判断被测仪器的工作状态。

2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原理

相位法红外无损检测利用调制激励源在被测物体内部产生周期热波,由于物体内部缺陷产生的反射受到入射波的干扰而在物体表面形成一个可被红外热像仪记录的波形,用红外热像仪采集多幅热图像,经过图像序列信号重构,得到被测物体表面温度变化信号,提取被测物体表面各点温度变化的相位图和幅值图,据此判定缺陷的存在和特征。图1给出了采用红外相位法技术进行无损检测的原理。

2.1 红外无损检测系统的组成

如图2所示,一个典型的红外无损检测系统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热激励系统、红外热成像系统、红外图像采集、处理和分析系统。

2.2 激励系统

主动式红外无损检测系统必须要有一个热激励系统,用以造成被测材料内部稳态或瞬态不均匀温度场,使被测材料内部缺陷显示出来。光源激励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函数信号发生器;二是功率放大器;三是卤素光源。

2.3 红外图像采集系统

红外图像采集系统主要指红外热像仪,它负责把物体自身的红外辐射变成人眼可识别的可见图像,即把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转换成图像,以直观、形象的热图像显示出来。由于热像仪所获得的是物体表面二维温度场信息,因此普遍应用于红外无损检测。

2.4 分析处理软件系统

法国CEDIP软件处理系统包括ALTAIRLI处理软件和ALTAIR图像处理软件。ALTAIRLI软件具有快速采集和处理信号功能,ALTAIR具有图像增强、数据分析等功能。为实现对法国CEDIP公司ALTAIR红外无损检测系统采集的红外图像序列进行处理与开发,自行设计了后处理软件系统,功能框图如图3所示,通过读取CEDIPMWIRJADE550红外热像仪采集的图像序列,进行提取表面热波信号相位等信息,并可进行信号重构。

自行开发的红外图像序列处理软件,同样用于国产红外无损检测系统采集的红外图像序列的处理,用以实现缺陷的识别。

3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优缺点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是一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其它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相比,它在很多方面都有优点,但是什么东西都有两面性,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也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下面就这两方面来简单的探讨一下。

3.1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优点

目前红外热成像的应用还算不上是广泛,这是因为红外热成像仪器还没有普及到一般的中小企业的工业生产程序中,还有就是可能一些工厂的生产线上还没有设置检测这项程序,不过除了这些方面之外,在其它一些大型的工厂企业中,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还是因为其优点慢慢的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其优点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安全性高。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是利用红外热成像的原理根据热量的散发检测红外程度,这种方法与其它技术相比更为安全可靠,检测的时候也不需要经过工作人员接触性的工作,就像在石油化工企业对一些设备进行无损检测时,利用其他传统的方法,需要工作人员对设备的操作流程十分的清楚,此外,石油化工的一些设备都是高风险性的,如果在处理的时候,工作人员一不小心弄错了一步,那么就可能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与此相反,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只需要启动设备,之后根据工作时的热量差直接判断设备的正常与否。

第二,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灵敏度高。因为这项技术不是经过人为的检测,与之前一些需要人为操作的检测方法相比,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完全是由机器操控,通过仪器内部零件的控制,分析设备工作时的散热量检测设备,这样会避免很多差错。

第三,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诊断效率高。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完全是由红外热检测仪器内部自动检测自发进行的,由需检测的设备在工作中散发的热量经过红外热检测仪器,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只有几秒钟而已,这样大大的提高了诊断效率,传统的检测技术,不仅步骤复杂繁琐,如需要进行一次检测,除了要经过工作人员的准备之外,需要的检测仪器设备也比较多,当然时间相应的也就多了,而且,并不是每一次的检测都会成功,有时只要其中一个步骤出错了,可能这次的整个检测就前功尽弃了,所以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诊断效率与其他一些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相比,诊断效率高多了。

3.2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缺点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就缺点方面而言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这项技术只能检测仪器表面的热量,虽然红外热成像技术是通过检测热量差来检测仪器的好坏,但是很多仪器工作的时候,背部散发出的热量和仪器表面的温度是不一样的,如果单纯的通过检测仪器表面的温度来断定一个仪器工作状态的正常与否,这样造成的差错可能会对整个工作程序造成重大的伤害。

第二是红外热成像技术需要的设备是高科技的设备,而且这种设备的更新速度与其他的检测仪器来比相对来说也比较快,所以这种设备的价格也是非常昂贵的,如果就规模一般的工业投资来说,这样的投资对企业自身是不合算的。

4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

现代石油化工企业已经逐渐进入到了一个高科技的生产模式中,很多时候石油生产都是自动化的流水工作流程,所以在进行石油生产之前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测过关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在石化企业工作也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面对易燃易爆的石油制品,仪器是不能出一点差错的,而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在石化工业生产中作出了贡献。

在石化工业生产时中,设备在运行工作时无时不刻伴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其中高温设备也不少,而红外热成像检测可以根据检测高温设备内衬的温度来检测设备,这样可以避免仪器在工作中出现故障而出现停工现象,石化工业设备在生产工作的过程中,仪器工作状态不一样,其内衬温度也不一样,这样的检测方法不会出现较大的差错。另外,管道保温层的检测在石化工业中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石油主要的运输方式是管道运输,所以对管道保温层进行检测也是一道重要的工序,如果管道中的温度较低的话,在石油运输过程中可能就会出现石油凝固的现象,如果管道中的温度较高的话,就会出现石油爆燃的危险现象,这样对石化企业来说可能不是损失一部分成本那么简单,所以控制管道保温层的温度是保障石油安全的被运输,才能保障石化企业生产工作的正常进行。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能正确的检测管道保温层的温度,使得企业生产程序正常进行。当然了,还不止这些方面的应用,像对工业锅炉和高温管道耐火材料侵蚀和剥落情况的监测,对高温炉管以及其使用寿命的检测,预防烧穿事故的发生,对锅炉及加热炉炉壁和保温容器壁的监测,寻找热能泄露点的发生等等,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在这些方面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发挥作用,预防企业恶性事故的发生,减少企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在很多方面都能得到应用,就像其他的一些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它利用检测电力设备的一些的导流体与接线之间的温度来判断电力系统中的电力设备是否完好,预防停电和火灾等恶性事故的发生。此外在其他一些航空领域、还有建筑设备上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运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可以将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发展的更好。

5 结 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近几年来,中国的红外成像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与西方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有些设备的先进性可与西方同步或领先,在国防很多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来了。红外热成像技术也是依赖在科技发展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的,不管是缺点还是优点都是它的特点,缺点可以在实践中慢慢的得到改善,优点可以在科技的进步中得到更大的发扬,甚至是可以得到更好的改进,而且这项技术在无损检测中有着巨大的潜力和优优势。随着社会市场的发展,红外热成像仪行业发展前景也是非常广阔的新兴高科技产业,也是红外应用产品中市场份额最大的一块。像红外摄像机、红外通讯、红外光谱仪、红外传感器等等这些技术已经得到市场广泛的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以后的发展中会更加成熟和成功。

参考文献:

[1] 李丹嵩.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化工设备检测中的应用及发展[J].上海化工,2010,6.

篇4

【关键词】直流输电技术;发展;应用分析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为了使得电能输送的质量和效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也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了其中,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其中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应用,不仅有效的改善了电力资源输送的质量,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相关要求,还使得电网系统的运行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下面我们就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1、直流输电的发展

早在19世纪20年代,人们就已经发明了直流输电机,通过电力资源的远程输送,满足人们生活的相关要求,这也开创了直流输电技术应用的先河。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直流电力的输送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还建立了相应的直流输电工程,从而使得直流电力资源输送的范围更加的广泛。其中可控硅技术的发展,人们也让直流输电技术的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这就标志着直流输电技术的进一步的飞跃,为高压直流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而在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的过程中,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应用得比较晚。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通过相关的工业试验也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和完善,这就使得我国的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应用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满足了当前社会解决发展的相关要求。目前,在我国电力行业发展中,我国的高压直流电源技术也逐渐的赶上了世界水平,而且我们也在传统的高压输电技术上进行了相应的完善和改进,这就使得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另外,在当前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过程中,人们为了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电网公司就提出了相关的管理目标和战略对策,来对高压电网系统进行适当的优化,这就使得高压输电技术的应用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其中在高压电网系统进行建设的过程中,我国电网公司也开始对其电网设备进行自主的研究设计,这就使得我国的高压电网系统之间的接近了世界水平,实现了电压等级高、输送两大、输电距离远等方面的特点。目前在我国高压电网系统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这就很好的保证了我国电力行业的稳定发展,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相关需求,进一步的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2、高压直流输电的优势

之所以高压直流输电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除了归功于整流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大功率整流器件的出现之外,更重要的是高压直流输电有着交流输电不可比拟的优势。

⑴低耗材。传统的三相交流线路需要三根导线,并且线路走廊宽,而直流输电线路只需正、负两极导线,其杆塔的结构简单,线路走廊窄,此外,一条同电压的直流输电线路输送容量约为交流输电线路的2倍,直流输电的线路走廊,其传输效率约为交流线路的2倍甚至更多一点。

⑵远距离、大容量。直流输电并不存在交流输电的功角稳定问题,因此不会由于静态稳定或暂态稳定性能变差而降低输送容量。这是直流输电传输功率的重要特点,也是它的一大优势。直流输电的输送容量由换流阀电流允许值决定,输送容量和距离不受两端的交流系统同步运行的限制,有利于远距离大容量输电。

⑶易互联。对于交流输电系统,并网中的各个系统必须同步运行,否则可能在设备中形成强大的循环电流而损坏设备,或者停电事故。而直流输电两端的交流系统不需要同步运行,可实现不同额定频率或相同额定频率交流系统之间的非同期联络,提高两侧交流系统互为备用以及事故紧急支援的能力,从而提高交流系统的稳定性和供电的经济性。

3、高压直流输电的缺点

虽然直流输电解决了很多交流输电存在的难题,但是直流输电本身所固有的缺点也限制了直流输电的应用范围。

⑴换流器在运行时会产生交流谐波和直流谐波,若处理不当将其引入交流系统会给交流电网带来很多问题。为了降低谐波的影响需在交流侧和直流侧加装滤波器组,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换流站的占地面积和运行成本。

⑵晶闸管式换流器在直流电传输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无功功率,高达有功功率的60%,这就需要加装无功功率补偿装置来进行控制,从而增加了换流站的成本和控制的复杂性。

4、电网特高压输电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近年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以南方电网公司为依托了相关企业为合作共建单位,建立了相应的试验基地,组建我国特高压工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高压工程技术家工程实验室是全国首批组建的6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之一。该实验室于2008年1月开工建设,占地295亩,一期工程以特高压直流为主,总投资3.5亿元。

其中在电网特高压工厂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正式启动后,该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填补了我国在高海拔、强紫外线实际环境下特高压试验研究的空白。它作为我国功能最齐全的交直流特高压试验基地,将在国际上发挥极大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特高压直流工程不少属于目前世界上最前沿的技术。我国电网公司作较好地掌握了特高压直流输电的核心技术,形成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涵盖研究、设计、安装、施工、调试、验收等各个方面的技术规范和工艺标准,共起草国家和行业标准25项,申请或获授权专利106项,登记软件著作权8项。工程综合自主化率达到62.9%,标志着我国电力技术、装备制造水平在世界输变电领域占领了新的制高点。

5、结束语

由此可见,在当前我国电网系统建筑和发展的过程中,高压输电技术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很好的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相关需求,还进一步的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虽然目前我国的高压输电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是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有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现代化技术 教育技术 发展新方向 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001-01

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派生出来的,现代化的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无论是电话还是电脑都实现了信息通讯的过程,网络也覆盖我们生活的范围,Wi-Fi技术的产生也方便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为移动学习提供了保障。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方向必定会向着移动学习的方式去发展,人们要适应这种学习方式,找到有利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利用科学技术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1 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1.1 通过短信的方式实现移动学习

短信息的使用操作既方便又快捷,并且短信息的使用人群也非常多,方便了移动学习的过程。通过短信息的形式用户可以直接明了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实现与互联网的沟通,通过网络数据传输或者是无线移动网络可以直接访问教育系统的相关服务器,从而获得知识来完成学习过程[1]。短信息还可以提供全面的学习服务,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一种新的沟通学习方式,没有了语言上的交流,学生更愿意以短信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疑惑,而且移动学习方式也避免了课后老师不能及时辅导学生学习的缺点,使得学生的知识掌握以及知识的理解都更加的扎实。

1.2 通过在线信息阅览的方式实现移动学习

在线信息阅览可以使学生及时的掌握新知识、新方法,并且随时可以学习知识,通过对信息网页的浏览或是浏览相关教育网站等方式,来实现移动学习的过程。在线信息浏览的学习方式可以提供多种学科的学习指导,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也可以提出对于在线学习中产生的意见和看法,提高了学习的自主能力和判断能力。在线信息阅览的移动学习方式也是非常方便的,具有知识的全面性、信息的及时性、学习的高效性等优点,深受广大学者的欢迎[2]。

1.3 通过在线信息交换的方式实现移动学习

在线信息交换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之间或者是学生与老师的知识信息交换过程,通过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换,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了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促进了彼此的学习效率。这种移动学习的实现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或者是学习方法不正确等问题,也可从其他同学身上找到更高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同学与老师之间的信息交换,可以及时的处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解决难题,使得教师加大了对于学生的辅导时间和机会,有助于发展学生对于学习的探究精神。

2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2.1 充分利用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教育部门在做好教育管理工作之后,应该加大对移动学习方式的强化工作,充分利用移动学习带来的优势。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为移动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短信息、电脑的普及也非常广,既然有了这些条件,就更应该好好利用,实现移动学习方式[3]。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利用科学技术来实现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最快捷、高效的发展途径。

2.2 加强对移动学习的重视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发展目标,坚持以科学技术发展观为基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教学方式不够先进、教学的知识面狭窄、教师的授课效率不高、学生不能很好理解知识等,都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丰富的网络知识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学习机会,在线教师对于知识的辅导和讲解既细致又全面,由于在线学习的学生少,教师也可以更加详细的讲解,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所以,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移动学习方式的重视,结合科学技术不断发展[4]。

2.3 加强教育部门的教学质量

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分布情况都是不同的,也就导致了学校之间的教学水平也有高有低,通过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的流行,教学质量较低的学校应该利用移动学习的学习理念,找到教育发展的新方向。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方法,学校在发展教育管理的同时,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水平来为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移动学习环境,方便学生的学习。加强学校的教学质量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在不足中找到改进方法,在优势中充分利用,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5]。

3 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段,明确制定出发展方向。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为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科技支持的基础,移动学习是一种高效、快捷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新颖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增加了学生对于课外知识的掌握情况。科学技术发展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也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使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逐渐与世界接轨,所以,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定以移动学习这种高科技手段为主要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杨云仙,王继新.基于3G技术的移动学习模式探索[J].教育技术导刊,2010,29(14):131-132.

[2] 李振婷,熊小猛.移动学习――数字化学习的新动向[J].教育技术导刊,2011,14(12):101-104.

[3] 白娟,鬲淑芳.M-Learning:21世纪教育技术的新发展[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32(14):45-48.

篇6

[关键词]GPS技术 地籍测绘 作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8-157-2

1引言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猛,随之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也相对提高,有效的解决工程建设中涉及到的土地问题才能够真正提高工程的质量,虽然已经有很多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被运用到地籍测绘中,但是GPS全球定位系统却被应用的最为广泛。因为其具有操作方法简单、测量精准度高、环境适应能力强、有效的减少人力物力等特点.这种技术在我国地籍测绘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

2在地籍测绘中GPS应用的优缺点分析

2.1GPS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优点

2.1.1观测所需要的时间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GPS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所以观测所需要的时间也逐渐的缩短。现在,对快速静态相对定位进行测量时,每个流动站与基准站之间距离在15千米以内的,测量时间只需要1到2分钟即可定位,每站观测的时间也仅需几秒钟。对20千米以内相对静态定位测量时,仅仅需要15到20分钟。

2.1.2观测运行的效率高

GPS技术与传统的测绘方式相比,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不必要的劳动。一般在没有复杂的地形情况下,想要测定半径为5km的地区仅仅需要运用GPS技术一次设站。不仅让工作效率加快,还降低了劳动难度,和外业费用的节省。具体表现有:首先,GPS所测出的数据精确度高,也不存在误差累积。在满足测量条件的区域中,使用GPS技术测量时,误差仅在厘米以内。其次,运行GPS技术时,只要电磁波通视可以进行即可,并且还不容易被外在因素所干扰。最后,自动化程度较高。

2.1.3应用广泛

GPS技术在进行测量的时候,因为他们的控制点之间不用通视,所以可以降低对点之间进行选取的要求,而且PPS网状的结构与GPS技术网精度的联系不是太大。所以,地籍测绘工作中,GPS技术以灵活的布点、测量准确度高而且还可以全天候工作等优点得以广泛的应用。

2.1.4误差小

测量地籍细部也是地籍调查的一部分,这样可以使数据误差减少。在有关的地籍调查规程中对细部测量界的误差有着明确规定,恰好GPS 技术能够满足规程中的要求.

2.1.5可提供准确的三维坐标

GPS 测量不仅能准确测定各站点距离地面的高度,还能准确测量各观测站的平面方位,三维坐标非常的准确。

2.2GPS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缺点

GPS在地籍测绘中也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首先,购买GPS设备需要投入的费用比较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程的造价。其次,卫星可见度的问题也困扰着GPS在地籍测绘工作中的顺利进展。因为卫星系统的位置是不规则的,所以,在某一段时间内,卫星覆盖的范围是有限的。最后,天空中的比如说高层建筑物、大树等等一些障碍物仍然还会被影响。

3GPS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作用

GPS技术的迅猛发展, 给测绘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也对地籍测绘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由于GPS定位技术具有速度快、布点灵活、精度高、全天候等优点,使 GPS定位技术在我国地籍测绘中得到广泛应用,下面具体介绍GPS定位技术测量在地籍控制测绘、土地测量、土地勘测定界和地籍细部测量中的作用。

3.1GPS 技术在地籍控制测绘中的作用

在地籍控制测绘的工作中,应用了 GPS 技术,因为两点之间可以不通视,所以只要选择与点位相符合的控制点,即便在估算精度较低的情况中,也不用要求增设和测量常规三角网的对角线。

3.1.1建立地籍控制网

地籍测绘控制测量的过程就是制定基地地籍图根控制点以及基本控制点的过程。在GPS 网设计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三个条件:尺度、方向、位置。GPS 网选点的时候要对空通视,这样是为了它能够不受电磁波传输的影响。但是不需要任意的两个点都可以通视,只需要一个点或者两个方向的点可以通视即可。在设点的时候必须要注意远离电视塔及雷达等有干扰信号的地方。

3.1.2地籍控制网的测量

在进行地籍测绘之前,需要先测量全测区,为地籍图件和采集数据打好基础。在进行地籍控制精度的测量时要根据视界址误差。控制测量里的地籍测绘,主要内容有地籍控制测量及基本控制测量两种。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之上测量。每一种测量方法都需要设置相应等级的GPS 网、测边网和三角网(锁)等。

3.1.3观测数据的处理

进行数据的预处理之后,可也在进行计算观测数据平差的时候,把得到的标准值数据作为计算的基础。

3.2GPS技术在土地测量工作中的作用

由于 GPS 测量可也不用通视,所以在控制点的范围选取上可也更加广泛,它网状的结构对精度的影响上也较小。所以它可以根据城镇的规模来选择不同等级的平面控制点,以满足在《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要求的误差在 5cm 范围之内的规定。

3.3GPS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作用

审核合格后的勘测定界点,会被当作为办理土地登记证以及地籍调查的依据。在进行勘测定界的时候,规程规定了对土地整理和征用精度等相关的内容。比如界邻界与线址线或邻近的地物在距离误差上是不能超过 10cm的。在初期的勘测定界时,用常规的仪器进行测量时,精确度不高,观测范围小还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也不是自动化的,从而劳作强度增加。但是 GPS 技术却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并且还提高了测定的精准度和效率,保证了土地勘测定界成果的准确性。

3.4GPS在地籍细部测量中的作用

在地籍调查中,对地籍细部的测量也是重要的内容,它不仅可以测定到每宗土地的所在位置还可以测量它所处的界址点相应的数据。从有关规定中可以得知,在对地籍细部进行测量的时候,要以地籍平面控制的测量为基础,城镇中和街坊内部比较明显的界址点误差不得超过 5cm,而在村庄里和城镇中隐蔽界址点误差则不得大于 10cm。在用 GPS 技术来对地籍细部进行测量时,就可以确保测量值的精准度。在不适合用GPS技术进行测量的区域就可以用全站仪或测距仪等仪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GPS技术在对地籍细部测量的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GPS 技术逐渐应用于测绘行业, 给测绘行业带来了一定的技术改革。它拥有非常多的优势,这些优势都能够很好地运用到地籍测绘工作中。GPS技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它的技术也在不断增强, 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可靠性、抗干扰性也有了很大的改进。随着数据传输范围的不断扩大,软件系统在解算功能上也会取得相对的提高,所以,在地籍测绘工作中,GPS 技术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卜正大.浅谈地籍控制测量中 GPS 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J].企业导报.2012(12):95-99.

篇7

关键词: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M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320021-01

0 引言

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领域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同时也是现代化工业的重要方向。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是电气自动化工程的发展方向,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也说明电气自动化的发展也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电气自动化有巨大的优越性,不但可以降低企业工人的劳动强度,增强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实时性,还能提高检验的精准度,这是保障生产活动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之一。现代工业中安全事故频发,这就需要减少安全事故的设备和手段,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就是其中之一。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不但能保证生产设备的政策运行,还能减少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1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

1.1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信息集成化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信息技术不但体现在信息技术在电气自动化设施、系统与机器中进行横向的拓展,还体现在管理层面上纵深方向的延伸。因为微电子处理器技术的扩大化使用,很多原来概念清晰的界面设备现在变得模糊不清。同时,与之相对应的通讯能力、结构软件的运用、统一都因为环境的变化变得更加被重视。管理层面上纵深方向的延伸是指现今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不但能够有效的监控正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动态形式画面,还可以使用特定的浏览器对企业中的财务核算、人力资源等数据信息进行及时的存取。这就可以是企业及时掌握生产线上的情况,当发生意外情况时及时采取措施。

1.2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标准语言规范是Windows NT和IE

PC系统控制具有容易集成的特性以及灵活性的特点,人机界面已经衍变成电气自动化工程发展领域的主要流向,同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使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现和以前相比,更加容易容易维护处理,正因为其使用的是标准系统语言。

1.3 电气自动化工程分布式控制系统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也是存着缺点的,这些缺点是伴随着DCS系统的实际运动所带来的。DCS系统使用的仪表装置是模拟的传统型仪表,数于模拟数字的混合体系,这种体系的特点就是可靠性低,很难对工作进行维修。同时,该系统价格昂贵,极大的增加了生产成本;生产厂家之间很少进行沟通,不能达到统一的标准,缺乏维修使用的互换性。现今我们身处信息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更新换代频繁,因此也带动了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的技术创新。

1.4 集中监控的方式进行的控制系统

把所有的功能都放入一个处理器中,这是集中控制方式的系统控制的工作原理。由于功能数量庞大,处理器容量相对较少,这就导致处理器速度很慢,直接影响整个控制系统的运行速度。把所有的电子自动化设备放入监控之中,直接导致主机空间不断下降,监控数量过多,电缆数量增加,长距离的传输不但影响整个控制系统的可靠性,还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隔离刀闸中的闭锁和进行监控使用的连锁都是使用的硬接线,这样就中断了设备的正常工作,使得设备无法继续发挥作用。

2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2.1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创新技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环境越来越开放,在这种环境下,电气自动化只有不断创新,以提高引入、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不断追求发展产品自身的技术创新,让电气自动化工程朝着国际先进水平发展。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创新主体应以企业为主导,政府适当的提供一些资金和技术的自持,同时还可以提供优厚的政策环境,支持企业电气自动化自主创新,这也能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2.2 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的统一化

统一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有很多优越性,具体来说表现在能够实现电气自动化产品的测试与运行、周期性设计、维护与运行、开机与调试等等,这些好处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能缩短设计到完工所需要的时间和资金。除了上述优点之外,还可以把开发系统彻底从运行系统中独立出来,从而满足客户的需求。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成功的将电气自动化系统通用化了。那么,在运行过程中,电气自动化网络构成必须得保证企业工程的管理体系的通讯数据、计算机的监管体系、现场的设施政策运行,确保数据通畅。

2.3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标准化接口

这些年来,由于微软公司的技术的标准化,带来了很多好处,其中一个就是缩短了电气自动化工程的时间,同时还减少了成本,促成了电气子自动化系统和办公室系统资源数据的共享交换。电气自动化系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企业通相关的系统进行连接时,必须使用Windows XP系统。在办公室自动化控制和管理系统使用的是IP系统,两者间的连接中介是PC系统。这样就实现了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标准化接口,为厂家之间进行数据交换提供了条件。

2.4 市场产业化中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

企业咋看实行体制改革,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时,更需要关注的是市场产业化形成带来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依据科学技术推动发展。电气自动化企业不光只重视技术和集成系统,还需重视零部件配套的生产。在生产零部件时,企业可以运用社会性质的协作和分工外包的形式,提高零部件生产的市场化。同时,逐渐提升自主装备创造的比例,有计划的进行大型装备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产业不断发展所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构就是产业市场化,产业市场化不但能节省企业的时间和资金,还能有效的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2.5 电气自动化产品和工程的生产将更安全

现今,电气自动化企业十分重视安全防范技术的发展,为的就是提高产品的安全度,减少安全事故。现阶段电气自动化企业不是特别注意安全系统的控制,因此,将来电气自动化系统的亮点就在与电气自动化产品的系统安全。做好安全防控措施首先应从硬件设备延伸到软件设备,从安全级别需求高的领域逐步延伸到危险级别相对较低的领域,对电气自动化产品和工程的生产安全进行全面的研究与防范。

篇8

数字媒体技术作为新时代的产物,为社会生活交流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传播平台,在艺术设计创作中,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使艺术创作获得更加持久的生命力。通过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创作紧密的结合,创新了艺术创作形式,缩短了传统的艺术观念与商品之间的距离,增强了艺术的亲和力。

二、数字媒体技术的含义

数字媒体技术是以信息科学为主导,将信息传播技术应用于媒体、教育、娱乐、广告等多个行业的信息媒体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结合了计算机图形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媒体交互、数字音频处理技术等多项技术,通过网络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完成对文字、图像、音频等信息的处理,将分散单一的信息组合转换成具备一定观赏性的艺术作品进行传播,是一种兼具操作和实践的应用技术。

三、数字媒体技术的特点及现状

数字媒体技术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相比于传统的信息传播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以网络和计算机为平台,操作更为方便,由于减少了传统传播下手工制作的步骤,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网络传播的便捷高效性,使得数字媒体技术在信息传播中的交互性更高,使得信息资源实现网络共享的最大化。数字媒体技术也是一种能够呈现模拟画面,构建虚拟世界的技术,这让很多现实生活中无法达成的设想、构思,能够获得一个具象化的途径。数字媒体技术还是一门具备较强综合性的技术,能够将图形、音频等元素结合起来,创造出多彩的数字影像。

四、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促使艺术作品突破旧有的单一传播渠道,以一种更好的形式被大众所接受,要保持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更为国际化的平台作为支撑,还需要打造好本土化的文化内涵。不再是单纯的抄袭,艺术创作者应该发挥文化产业的特点,同时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创造出富有内涵的艺术作品,不能是简单的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将艺术创作变成流水线上平凡的产品。

五、数字媒体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1、丰富艺术形式,拓宽表现形式。

传统技术下的艺术创作,很多虚幻、天马行空的艺术概念受限于传统技术而无法得到实现,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发展,这些在过去看似虚无缥缈的想法达以实现。在电影中,各种现实与虚幻,空间和时间的折叠,都能够借助计算机,通过数字媒体技术,融合更多的艺术效果,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场景。数字媒体带来的多媒体影像处理技术,打破过去受限的表现形式,运用计算机程序将虚幻的场景、角色同现实有序的结合起来,能够更为直观的营造出虚幻的意境。虚拟设计实现的可能性,大大拓宽了艺术创作者的创作思维,能够更加自由的完成各种不受束缚的艺术创作,这无疑增强了艺术作品的设计感和可观赏性。

2、提高艺术创作的效率。

艺术创作是个漫长的过程,但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完善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原先冗长的人力输出逐渐被计算机取代,数字媒体技术也在不断缩短工作周期。原先需要一整个大团队耗时完成的任务,在现在有了数字媒体技术加入后,可能小团队且耗时不多便能得到解决。

3、增加艺术传播的互动性。

艺术的传播在过去存在单一、不灵便的缺点,数字媒体技术有效的改变了这种传统的媒介传播形式,增强了艺术创作的互动性,使艺术创作成为一种可以实现人机交互,可以与受众进行互动的一种艺术形态。数字媒体技术使艺术创作者能够利用数字化的语言形式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不受空间限制的双向交流,这都有助于现代艺术的传播和推广。

4、创新艺术创作。

数字媒体技术融合了多领域多学科的技术内容,现代艺术创作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就是将艺术表现形式与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有效的结合起来,既体现了艺术感,又变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艺术创作中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艺术形式之间相互独立的情况,突破了不同艺术类别之间的界限,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结合各种艺术形式的优点,创作出一种多元化的艺术新形态。

5、对艺术创作的挑战。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作带来新的契机,但同时也存在两面性,在运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艺术创作时,面对数字媒体技术的可移植性与艺术创作的原创性之间的矛盾,数字媒体技术世界化与艺术创作本土化的矛盾,技术的刻板与艺术感性的矛盾,都需要在创作过程中做出合理的调整,集众家之所长,融入文化内涵,最终达成艺术创作的新高度。

六、结言

篇9

1.1当今的移动通信技术——3G时代

为了克服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缺点,电信公司很快便研制出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这种通信技术在近年来开逐渐走向成熟且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相较于第二代通信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最重要的改进就是使用了智能信号处理技术,从而实现了诸如电视图像、图片、声音等度传输,而且其传输速率可达384kB/S。它拥有CDMA2000、WCDMA和TD-SCDMA三大通信标准,可以实现视频通话、GPS定位等功能。相较于第一代和第二代无线通信技术,第三代通信技术可以说又是一次里程碑式的进步。

1.24G时代

为了克服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所具有的的一系列缺点,目前国内外的电信运营商正在积极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也就是所谓的4G通信技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既可以实现单一制式全球化(即可以实现全球无障碍通信),又可以提供更高层次的无线业务服务。相对于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它的文件传输速度极快,每秒钟可达前者的30倍,最高可达300倍!可以说达到了文件“秒传”的境界,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文件传输。而且,它的一个信道占有的频谱大约为100MHz,这相当于WCDMA3G网络的20倍,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频谱利用率。与此同时它的智能性和兼容性也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提高。

1.3量子通信技术

量子通信技术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传统无线电信号类移动通信技术(就是上文讨论的1G、2G、3G、4G移动通信技术)的升级,而是一种革命性的创造。它不再依赖于传统的无线信号进行数据传输和实现通信,而是使用粒子束来实现上述功能。与传统移动通信技术所使用的无线电波相比,粒子束在长距离传播是衰减极小或者基本无损失,且穿透力更强,信息容量更大,基本上不会受到干扰。与此同时,量子通信技术还有自己的一种“独门绝技”,那就是当传输的信息被非法截收时,倘若密码一次输入错误或者信息被强行打开时,信息就会自我毁灭,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保密性通信。

2现代电源系统的发展与应用分析

2.1电源发展趋向于小型化

人们为了实现供电的灵活性,而发明了电源。传统的电源一般是铅酸电池,储能少,体积大,寿命短,重量重。尤其是庞大的体积和重量,十分不便于携带。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现代电源系统已经非常小了,比如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纽扣电池,就是一种现代小型电源系统。而且,随着电源材料的进步,以及高性能电解质的发展,在存储同样电能的情况下,现代电源系统还有进一步缩小的可能。总而言之,随着电子科技和材料技术的进步,未来的电源系统一定非常便于携带的“迷你型”电源。

2.2电源发展趋向于高能化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抱怨:“怎么回事?这还没用多久呢,手机咋又没电了?”听到这样的抱怨,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手机电池不耐用。没错,虽然和传统电源相比,现代电源系统由其难以比拟的优势。但是,由于电源材料和工作方式的局限性,现代电源的单位储能量仍然不是很高,尤其是一些大型电源,其储能效果比较差。这不仅严重影响了电源的应用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耗电设备的发展。因此,未来电源的发展方向肯定会朝高能化发展。例如,近来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了一种超级纽扣电池,能够持续稳定供电数十年,堪称迷你型的核反应堆。

3结语

篇10

科技创新要重视科学,联系实际。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十分激烈。其竞争的焦点除了科学的发现,更多的集中在科学技术的竞争的领域里。而科学技术的竞争核心又是人才的竞争,而衡量人才的标准是看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才能。因此,建设创新国家,建设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核心就是培养创新性人才。比如,当今世界,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要从小培养,要在中小学的教学中推广。在学校教学中,科技创新活动应联系课本中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利用学到的文化知识,进行科技创新的各种活动,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明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努力学习,认真学习。同时科技创新离不开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及应用,科学创新活动让学生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学习也就有了目的,有了兴趣。更为解决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自己亲手解决付诸行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一次孩子打开冰箱拿鸡蛋,准备煎一个荷包蛋。猛地一拉,发现横卧的几只鸡蛋经不住猛烈的摇晃,流出了鲜艳的蛋黄和透明的蛋液。而竖卧的鸡蛋却完好无损。这是为什么呢?” 他来问我。我说:“你自己做个实验不就知道了吗”?

为了探个究竟,他做了一个小实验:拿一大团橡皮泥,分成四小团。上面竖直放上四只鸡蛋和一块木板,再放上《新华字典》和《小学生作文》两本书。惊讶的发现,结果鸡蛋毫发未损!想如果鸡蛋是横放又是什么结果呢?动脑不如动手,在橡皮泥上横放了四只鸡蛋。哎!没想到的是:刚放上一本《新华字典》,鸡蛋就四分五裂了!是不是这几只鸡蛋的壳刚好是薄的呢?不如换别的蛋试试看!但结果还是一样。再想:一边放竖的蛋,一边放横的蛋,在横放的鸡蛋下垫点橡皮泥,让这两只鸡蛋一样高,结果又是怎么样呢?再做了个小实验,结果放上一只铅笔盒,原封不动,又放上一只瓷盘,横放的鸡蛋“啪”地一声就碎了。

这是为什么呢?经过仔细思考:这蛋是不是都是两端壳硬,中间壳软呢?这想法是对还是错呢?如果是对的,为什么是两端壳硬、中间壳软呢……他一下子想出了好多问题。后来,翻翻科学书,查了查资料,又问了问老师,得出了一个结论:他的想法是错的。正确的答案应该是:把鸡蛋横放,一压就破了,如果把它竖起来,就不易破,这说明同样的材料的强度大小,决定于形状的不同。这就像拱桥和平桥,两者所能承受的重量就不同,拱桥能承受更大的重量。

经过做这个实验,他养成了遇见问题就要仔细思考,争取弄懂的好习惯。

科技创新要不断地实践,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随着“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成为大家的共识。并成为了是人才培养的的一种发展趋势。而这种趋势如何形成呢?那么就要在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中来培养。比如:通过举办的各种各样的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比赛活动,为中小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自己的平台。用我们有限的科学知识,生活阅历,制作工具和制作材料。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不可思议成果。然后在全市全省全国范围内进行交流、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