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的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11 17:37: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管理的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管理的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制度风险;实践;1行动基础

中图分类号:D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3-0141-02

1 风险社会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实践

劳动这最简单最朴实的行为已经不是再被仅仅只看做生存下去的方式,它是现在风险社会出现的最“原动力”。人类活下去的一些必须实际行为,吃、穿、喝、住、行都证明着人的最基本实践行为都是再为风险社会的产生贡献着最原始的“力量”。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风险社会的产生而停下人类实践的脚部,因为社会是进步的,只有实践不停才能继续让社会发展,人只能尽量减少实践行为中的负面的、消极的实践行动,将具有推动力的实践行为所产生的效用最大化,风险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本身就是一种驱动力,驱动着人实践,避免风险。

风险社会的出现就其本身来说,就是表明人类实践能力的不断进步,只有人类实践能力的增强才会产生现代化的一些风险。对于实践的二重性来说,社会实践就是风险社会产生的前提条件,人类实践必然就伴随风险,而风险产生后的风险社会里,社会要想再进步,还是要依靠实践,以实践为风险社会发展下去的基础。也许,风险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中以不同类别和方式出现着,但是只要实践存在,这种风险就是一种不灭的,是一种伴随实践出现而出现的具有历史性和世界性的、不拘于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产物。

2 制度风险价值的人为性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实践产生风险,风险的控制要依靠制度,制度又是人制定的,制度的设立本身就是人的实践行为结果的一种。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需要有与其相适应并且相对稳定的(人际交往)交往活动和(人际关系)交往关系。(人际交往)交往活动和(人际关系)交往关系的秩序和稳定,是通过(模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完成的。

风险社会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即是社会实践,而在现代社会中只要有实践行为,只要有风险,便有制度,问题就又回到了初始的人类实践与社会风险的关系问题上,即制度风险本质上就是实践的。人们改造自然界,是为了获取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一个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但是人类为了不断满足其日益提高的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不断通过实践来改造甚至是想驾驭自然界,这就导致了人类的实践活动结果有些是预期的有些是不预期的,有些是有利于人的有些是不利于人的。那些不预期不利于人的方面就是实践活动的带来的实践风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风险社会和实践风险并不是充要关系,风险社会的产生前提是实践风险,但实践风险并不必然导致风险社会。实践风险的存在并不必然威胁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导致风险的扩张,另一方面则是物质生活资料的获取和人类发展适应度的提升,单就实践活动的两个方面效果的关系而言,它们是一种相互制约、相互平衡,在牵制中发展的关系。在没有外力干扰打破平衡的情况下,二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张力,会对扩张的风险形成有效的束缚,风险的扩张由适应度的提升所克服,实践风险这个伴随物对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而言是可以承受的,反而更像是一道调味剂,使人类发展的适应度更加张弛。所谓可以承受即实践风险所诱发的结果不会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形成根本性的威胁。但是一旦有外在因素介入其中,影响了二者的制衡关系,相互制约的张力被打破,风险后果就会被片面突出。在这种失衡的状况下,实践活动的两方面效果不在同步,实践越是发展,风险的片面性越是突出,以至威胁整个人类的生存。这个所谓的外在因素,就是将风险与实践勾连住的,便是制度。在风险社会中的一切经历着一场制度上的不安定,制度中的决策――从金融贷款利率的调整,到食品安全标准,到法律制定和科技技术发展的种种基本实践生活问题会突然被产生的风险所改变,甚至吞没。

人的实践行为会产生负面效应,人类为了控制“不确定性”以及实践的负面就要依靠制度,制度的建立涵盖了人类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遍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众多领域,不同的制度在不同的领域发挥其引导和规范作用,单从各个制度本身来看,其地位和作用既是必须的又是合理的,但作为组成制度系统的制度本身来说并不是孤立发挥作用的,要将其在水平领域和垂直领域进行整合,整合过程会出现制度制定之初的意外,它会于处于同一场域内的其他制度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冲突甚至是抵触,进而造成功能失调、反功能,发生功能偏差,引发制度缺失,造成制度风险。要想产生的制度风险逐渐被人认识、控制,从而预测和避免制度风险,这一切只能又以实践完成,从实践中产生,到实践中去验证、修正。而实践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是控制制度风险的最终途径。实践中的主体因素是一种价值理性,是涵盖事实却又不被事实束缚的价值追求,才成就了指导变革现实的理想蓝图。正因如此,马克思才认为,实践活动的本性不但是自觉的,而且是自由的,如果说,自觉是认知理性的体现,那么,自由则是价值理想的体现,是更深层次的升华。所以,单纯用物种层面的尺度对待作用体,挖掘的不过是认知理性对事实的认同,流于表象,只有以内在的价值尺度,以阐释灵魂的自由对待作用体,才能把事实的认可以及事实的变革的要求统一起来。从这个角度说,价值理想才体现着实践的能动的本质,体现着人的需要和物的属人的关系,是实践的革命和批判性质的根据,才使目标性活动实现了变革,不再仅仅是对物的认识,而是对价值的实现,成为了主体本质力量的确证。实践具有的价值理想是实践本性的体现。实践意味的是做,但为什么要做?因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进步要求了更高,当世界挡在前面成为了阻力,实践就会去做,按照发展的要求利用实践活动来满足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做意味着改变,意味着应该使世界如此。因此,实践活动本质上就是创造属人关系的价值活动,价值理想才是实践的真正本性,才是区别与认知理性的变革因素。创造价值正是实践不同于动物本能活动之所在。动物的活动与自己的生命是直接同一的,是依靠本能认知世界、适应自然的活动,不能产生对事实的变革。但人作为一个未特定化的存在,其本能的认知世界的活动方式并不足以保证他在生存竞争中的地位,因此,人需要依靠后天的变革来弥补先天的劣势,实践活动创造价值、变革事实,如此看来,制度风险价值从本质上讲就是实践的。

全球性的社会风险已经成为左右现代社会实践价值理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以风险社会理论作为社会实践价值观取向的分析工具,也是制度风险价值理论实践性的客观要求。

3 实践管理者活动的两个尺度及其统一

人的本位首先是肉体的存在,需要与外界进行物质层面的能量交换来维持基本的生存,而维持生存所需的能量摄取就需要有对象,对象性活动的首要因素就是对象的存在,对象在人之外的存在,是需要提供体力和智力来与之实现物质变换的存在。人类通过实践活动,通过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使其生产和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从人类最终的自由发展要求看,人与自然在实践中应该形成一种协调的本体性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实践关系应该是一体两面的,两面不能失调都应得到充分尊重和发展。人的实践活动要想实现自由发展态,就要在充分考虑本身的本质力量所决定的人的尺度(主体的尺度)的同时,也要全面利用对象的性质所决定的对象的尺度(客体的尺度),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就是两个尺度(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理论,这里的尺度代表事物的本质、规律、规定性,而美的规律是指在本体尺度中参考了客体尺度,是人的与物的规定性的统一,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实践活动,在索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被索取对象的承载能力,在塑造世界的同时坚持主体和客体需要的统一。人类的正确的实践活动就是按照尺度理论――主体的尺度和客体的尺度来进行的,这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根本特征。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提出问题、制度目标、选择方案、处理事务的时候,都要以尺度理论为原则,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实践对象的承载能力。其中,对象物的承载能力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只有坚持在物质对象尺度的基础上确立人的价值尺度,才能在美的标准下进行人类的实践活动。价值尺度理论对人类实践的引领作用,需要两个尺度的协调,过高的价值尺度受客观现实的制约无法实现,过低的价值尺度又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自然向人生成的过程,也就是人类实践改造自然的过程,我们知道,人所设立的制度经验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要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那么,这种实践活动不可能凭空进行,而是在“对象世界”中实现。

社会发展一方面是客观运动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人能动的改造自然,理性有目的的参与和干预过程。人在社会中,在各制度的约束下,还是有着明确的自主倾向,不仅要受制度的限制,还要在制度的运行中表明自己的逻辑,自觉不自觉的施加自己的意志,这是人作为个体和群体中的一员在风险社会中生存下去的负责任的表现。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不断参与着社会进步的实践活动,也不断干预着风险社会下的制度制定。社会发展既是“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因为人类活动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人改造自然,另一个方面,是人改造人”。因此,人的本质与本性应该从现实的人和从人的实践活动进行考察研究。

4 结 语

从实践的结果看,满足人的需要是实践的目的,制度要有满足人需要的功效性,就成为评价制度风险结果的标准。实践总是指向一定的目的。必须从人活动的两个尺度去重新界定实践,回归生活世界的倾向,本质上都是从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上去理解风险与制度。所以,只有对制度风险进行实践下的分析才能将制度风险的本质挖掘出来。

参考文献:

[1] 乌尔里希・贝克(德).何博闻(译).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2] 乌尔里希・贝克(德).吴英姿,孙淑敏(译).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南京

大学出版社,2004.

[3] 乌尔里希・贝克(德).常和芳(译).什么是全球化?――全球主义的曲解

―应对全球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刘岩.风险社会理论新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篇2

一、试题特点分析

本次考试命题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教材及其考试大纲的要求,考核了考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作为注册会计师所具备的实际执业能力,相对而言是一次比较适宜的命题考试。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的试题来看,其具有以下方面的特点:

一是全面考核、重点突出,紧密围绕注册会计师考试大纲的要求,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出发。考虑到本科目今年首次作为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实际情况,从难易程度分析,该科目试题命题的中度,难易程度掌握得较为得当,测试了考生是否具备注册会计师所需的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从命题范围和各部分比例来看,本科目试题基本涵盖了考试大纲所确定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两个部分的考试范围,并且这两部分的内容比重大体适当(相对而言,公司战略的比重略微大一点)。试题对每一部分的重点掌握得当,较为突出地反映了公司战略、风险管理各部分的中心内容。这主要体现在对基本概念、名词术语以及人物观点思想等方面的命题上,侧重运用性的知识点考察,如对swot分析法的考察、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运用、风险类型等等,他们占试题基础部分的比重较大,这一点从客观试题中看得非常明显,从试题的难易程度分析,这一类试题如果能够认真领会掌握教材及其大纲要领,考生是能较为容易地回答出来的。

二是重视测试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实际应用和职业能力的需要,同时又能联系实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与注册会计师的实际业务相联系。这一点相对于前面第一条,即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而言,是较有难度的,它测试考生是否具有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的基本执业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和发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无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全面的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测试了考生具备运用基础知识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试题的难度是递进的,它们一般体现在是否能具有从所提供的试题信息中识别相关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些试题初看,似乎是教材中的“原话”内容表述,但细细一看,似乎又是不熟悉的,它们略微高于教材。如试题第一题目中的第1、23、13、16、19、21、23等等,第二大题中的第1、2、3、4、5、6、7、8、10、13、14、15、16等等。这种考察考生从复杂变化的信息中(抑或人为的增加迷惑考生的因素),能透过现象做出判断的能力是依赖于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理解,只有在这一基础和前提上,才能正确运用。这也提醒考生在复习中,要想培养一种发现问题,并按一定的工作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认认真真地掌握教材及其考试大纲中的要求。此外,要求考生能够以合适的角色并根据这一角色的要求,用简明扼要的方式提出建议、观点和意见,也是考察学生的一个能力。比如第三大题中所提的两问,即根据命题者提供的一些信息,来做出判断。本题中要求考生能够做出:判断甲公司上述有关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是否恰当,并简要说明理由;假设考生是甲公司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考生在招聘内部审计人员时将从哪些方面考察候选人是否具备所需的要求。这实际上考察了考生是否懂得考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以及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掌握相关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在简答题、综合题中是较为明显的,这些试题要求考生经过所学知识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实践经验、较强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将很难准确、全面地发现存在的问题。

三是体现及时掌握新知识新内容,实现知识更新的要求。坚持终身学习,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是对注册会计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因技术不断变革而落伍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时代的要求给注册会计师及时更新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特别是相关领域所涉及的新知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学科较多的课程,因此掌握并回答好本科目试题对考生而言,并非易事。本年度考试中对新知识、新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试题也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如结合金融危机、人民币和美元汇率等出的一些题目体现了这一特点,这些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如果考生的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较强,对于上述问题的解答将会变得比较容易。

在《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中,还特别强调考察考生能否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特别体现在第三大题,提出考生可用英文回答,分数要略高于汉语回答。这既有一定的难度,又为考生提供了一定的发挥空间。对于习惯汉语回答问题,分析判断问题的考生这是有一定难度的,也是富有挑战性的。

二、试题题型、分值及考察能力分析

忪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作为一门高度综合性的课程,有别于其他注会课程,不只是狭窄地集中于某一领域,而是跨越了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整个范畴,重点研究和解决企业长远性、全局性的战略和风险管理问题。增设《公司战略和风险管理》这一科目,就是为了使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学员了解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战略管理、风险管理的过程和战略制定的方法,学会如何制定战略以及成功地实施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

本文由收集整理

上述要求从2009年度注册会计师考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试题中,鲜明地体现出来。本年度试题题型分析,单项选择题共26个小题,计26分;多项选择题16个小题,计24分。上述两大题合计50分。其余为客观试题,其中第三大题4个小题,计20分,其中第1和第2小题如果采用英文回答可比汉语多5分。后两个小题各5分,计10分。第四大题为主观性综合试题共1个大题,计30分。从上述题型结构及分值来看,既强调基础知识,更强调知识的运用和综合能力。有关考试题型、分值安排和知识考点的情况,归纳如表1所示:

结合考试大纲要求和本年度的命题,以看到本科目对于考生的知识能力可以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等级,由易到难分别是:专业知识能力、基本应用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从本年度的试题构成来看,也体现了这样的安排。这三方面的能力和知识构成如同地核到地幔的向外扩展一样,三层圆代表知识核心、知识中层和

知识的外层。如图1所示:

据笔者统计,这三种能力的测试中,较多的是第二种能力的测试,其次是第三种能力的测试,第一种能力的测试比重并不是很高。可以预见,随着以后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成熟和完善,该趋势还会加强。

三、课程复习建议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在掌握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前提下,考生需要从应试的角度进行学习和提高。参加了注会考试的学员可能体会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相对于其他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课程而言似乎相对容易一些,但事实上,真正要掌握这门课程并非易事,它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实践和应用上。如何在学习中、在实践中提升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境界、意识和理念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较好地掌握该门课程,建议采用如下的学习方法:

一是理解和掌握每章的基础理论知识。考生在复习中要注意结合案例,来理解每章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并做到融会贯通。要像大家儿时玩的积木和魔方两种游戏一样,把知识点能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堆积搭配,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审视、分析和思考。长期下去,坚持不懈,相信考生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一定会与日俱增,不断提高。

二是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各章考试大纲要求及习题能够认真练习,要针对各章的知识点。对每章内容进行梳理、回顾和总结。有一种复习方法——“过电影”,即晚上夜深人静或安静之时,能够在自己的脑海中,象过电影一样将各章的知识点、相关内容反复在头脑中回放,遇到不流利的地方要记下来,并及时复习。这对考生的复习、应试会有所裨益。利用这种“过电影”的思考方式可以检验考核考生是否掌握了教材的内容。

篇3

一、复习应试综述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从考试的角度来看,并不很难,只要考生能够弄清原理,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和脉络,把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和应试技巧,做到记忆理论与联系实际思考相结合,一般是能顺利通过这门考试的。从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的考试来看,《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越来越重视学习能力的考察,这一点从题型来看,就是案例题(包括大型案例题和以选择题为代表的小型案例题)的比重的不断加大和难度的加深。

各位考生在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从感知(学习)――概括(复结)――应用(应试)”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从应试来看,本课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最后一关,即考试中的“灵活自如”,这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用”。尽管“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从掌握某种考试技巧来说,还是可以帮助考生掌握一些技能以应付考试的。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这个过程就是要努力把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两大模块的运用掌握同考试结合起来,大家要尽快适应这个过程。要发挥广大考生学习应试的主体积极性,动态学习,包括知识、应试技巧、答题规范和自我判断、校正等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复习中各位考生要关注一些企业的成长和扩展过程中的案例,特别是食品行业、汽车制造、饮料、服装等,要在品牌、商誉、知识产权等方面多分析和重视。要从战略管理的高度来分析这些企业的成长,特别是要注意细化战略管理,并以企业成长、扩展、风险等分析为主线,注意企业在捕获市场机会过程中的问题和能力等复习主线。

笔者寄语各位考生在复习和应试中要努力培养自己“顶天立地、中西融合”,所谓“顶天”就是要紧紧围绕考试大纲和教材,不要太大的范围;所谓“立地”就是要注意把大纲、教材上的东西最终转化到考试试题的回答上来;“中西融合”就是要注意国内外案例和企业发展扩张的战略等相关问题。尽管教材中有关国外企业和管理学者的论述较多,但近年来注册会计师考试中有关国内企业的题型和题目数量、份量和难度都在逐渐增加,希望能引起考生的注意。要能够从试卷中充分反应出自己的水平,某种程度上说,考生水平的高低就是从试卷或答题能力上体现。当然,单纯从考试来衡量考生的能力是非常片面的,但在现行考试制度的安排下,各位考生又不得不如此。因此,考生要想获得成功,除了努力学习、复习和有必要的毅力外,要想在考试中能够“克敌制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还必需具备一定的考试实力和应试技巧。

简言之,面对考试,不但要有精神和激情,更要有实力和技巧,此外还要有冷静的头脑和理性的分析。图1的等式能说明在注册会计师考试中获得成功的因素。

二、课程特点与应试技巧

其一,课程特点。作为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新增科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中的专业阶段之所以要增加《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一科目很大程度上是要触及考生的能力,而从注会考试的实际情况来看,要想真正选拔或拉开考试差距,必须要有一定的难度,而这种应试难度,显然就是要从案例题目来强化,这是笔者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辅导以来一直所坚持的理念和辅导重点。笔者的很多讲座和模拟题也体现了这一理念。

(1)从历史渊源来看,《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是对原《财务成本管理》科目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拆和补充形成的,目前该课程主要包括公司战略和风险管理这两大块主要内容,在这两大主要内容之下又包括若干小的子内容。本课程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321”,即三大知识支持(数学、经济金融学和管理学)、两大核心内容(战略与风险)和一个重点题型(案例题)。

(2)从知识体系上看,以公司战略和风险管理为核心,是跨多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从应试背后的技能来看,《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还需要有三个基础课程的支撑,这三个相关课程体系是:数学、经济学(特别是金融学)和管理学(重点是组织行为或行为心理学、市场营销等)。从数学来看,各位考生不需要从特别的准备,在各种类型的讲座或是相关培训网站上都有类似的辅导;从经济学及金融学来看,重点体现是风险管理中的经济金融知识,如利率、汇率等;从管理学来看,《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教材主要包括战略与战略管理总论、战略的整体实施过程等。教材虽然只有12章,但涉及到了战略管理、财务管理、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和信息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交叉性。虽然该科目的内容较为繁杂、脉络很多,但重点还是较为突出的,建议考生一定要掌握管理学中的重点。比如战略管理、战略分析的基本理论,公司战略、业务单位战略和财务职能战略及其各种战略的选择,需要强调的是有关COSO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框架等相关内容也是重点,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

(3)从历年的考试题型来看,基本稳定下来,主要是选择题(分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一般说来,围绕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阐述而出的题目,其难度相对适宜,多数考生能够掌握,得分也较容易。2009年、2010年全国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两年的考试趋势分析看,单纯地针对知识性内容进行考核的题目减少,而一定难度的原理分析、案例分析和适量计算的题目在逐步增加,且难度也在逐渐加大。不过,从风险管理的许多内容来看,难度并不大,甚至有上升的空间。不过,以笔者分析,这个难度目前几年内不可能太增大。换言之,命题人员宁愿在战略管理上增大案例分析的量和难度,也不会在风险管理上增加难度。比如风险衡量、套期保值策略、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等,这些问题从考试角度都是有一定难度的,目前两年的教材尚停留在知识介绍层面,没有深入到实务操作层面。因而,从考试命题来看,也相对简单一些。

(4)《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一科目的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四大类。从2009年和2010年度考试命题分析,题量和分数值做了一定的调整,但基本题型还是出入不大。可见,对于这一科目的考试,不仅要求考生具有记忆与理解知识点、掌握计算公式的技巧,而且需要考生具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案例分析中。

其二,应试技巧。具体而言:

(1)要全面认真地通读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考生要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对教材的阅读和理解上,并注意阅读的技巧与方法。教材涵盖的内容很广,且以文字性的内容为主,考生应边看边记,读完一章,要回忆其主要内容,进行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在阅读中一定注意强化重点内容,在阅读与练习中记忆知识要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考试内容虽然覆盖面广,但考试的重点尤其是主观题的考点还是比较明显的,希望大家要重点掌握这些内容。如波特的五力模型、价值链分析、SWOT分析、企业战略选择、战略控制的方法、财务战略的选择、COSO内部控制框架、COSO风险管理框架等。对这些内容,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复习备考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练习,尤其是案例分析题,但不能搞题海战术,阅读与理解教材才是通过考试的关键。

篇4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1.1研究小组和预咨询专家

研究小组包括1名护理博士生导师,1名博士研究生和4名硕士研究生,负责本研究概念框架的制定,函询问卷的设计和函询结果的处理分析。预咨询专家包括5名具有5年以上护士长工作经验的护理管理专家,负责正式函询前,问卷内容的修订。

1.1.2函询专家

从全国17所三甲医院选取护理管理专家43人,从2所医学院校选择护理教育专家7人,共50人。专家的入选标准:①护理管理专家具有10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年限,以及5年以上护理管理经验;护理教育专家具有10年以上护理教育经验。②中级及以上职称。两轮函询后,有44名专家完成本研究,均为女性,年龄34~60(46.02±5.99)岁;护理工作年限14~40年,护理管理工作年限6~32年,护理教育工作年限14~34年;职务:护士长18人,科护士长6人,护理部副主任3人,护理部主任10人,教师4人,副院长2人,院长1人;职称:中级3人,副高级22人,高级19人;学历:大专1人,本科12人,硕士27人,博士4人。

1.2方法

1.2.1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操作性定义和概念框架的拟定

根据文献查阅法、小组讨论法和预咨询法拟定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概念框架,列举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构成因素。本研究参考相关文献,将“管理能力”的含义[8-10],即知识、技能和态度引入护理风险管理中,并将护理风险管理能力定义为护理人员(包括护生、护士和护理管理者)为控制护理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减少护理风险发生时的损失,运用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处理和评价的能力。根据小组讨论和专家预咨询的结果,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主要包括护理风险基础知识和护理风险相关知识两部分。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根据护理风险管理程序[11-13]划分为护理风险识别技能、护理风险评估技能、护理风险处理(预防和处置)技能和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技能。根据态度含义[14],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划分为护理风险管理的心理认知、护理风险管理的情感倾向和护理风险管理的意向行为。

1.2.2问卷函询

函询问卷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向专家解释说明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形成概念框架的依据。第二部分列举概念框架的构成,包括3项一级因素和10项二级因素。专家运用Likert5等级评分法选择“很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很重要”5个等级对以上各级内容进行打分,并在相应位置填写修改意见。第三部分为专家基本情况调查表、判断依据评分表和熟悉程度评分表。问卷发放采用亲自发放、电子邮件和邮寄的形式进行。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进行第1轮函询,问卷回收后,研究小组讨论专家函询结果,形成第2轮函询问卷,于2014年4~6月进行第2轮函询。

1.2.3因素的筛选

各级因素的筛选标准为:重要性均数>3.50,满分比>0.20,变异系数<0.25,参考护理专家的函询意见,最终由研究小组讨论后进行筛选。

1.2.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9.0、Excel2013软件统计分析函询结果的各项内容,包括各级构成因素的重要性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满分比、权重、专家函询的权威系数(Cr)和协调系数(W)。一级因素的权重值由优序图法测得,二级因素的权重值由重要性均值法得出。

2结果

2.1专家参与情况

2.1.1专家积极性第1轮发放问卷50份,有效回收47份,有效回收率为94.00%;第2轮发放问卷47份,有效回收44份,有效回收率为93.62%。2.1.2专家权威程度专家的权威系数(Cr)由专家的判断系数(Ca)和熟悉程度系数(Cs)的算术均数计算得出,大于0.7代表专家权威程度较高。本次专家Ca=0.860,Cs=0.796,Cr=0.828。2.1.3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协调系数(W)是指函询专家对各级因素的评判意见的协调程度,范围为0~1,数值越大表示专家对概念框架的认同程度越高,结果越可靠。两轮函询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及其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1。

2.2专家意见及修改情况

第1轮函询中,2名专家表示,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划分较模糊,另有2名专家建议将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划分为护理风险知识和护理风险相关理论知识。护理风险知识主要包括直接影响护理风险管理效果的相关知识,如风险概念、风险种类和风险理论。护理风险相关理论知识主要指具有间接影响作用的相关知识,如沟通理论、心理学知识和伦理学知识。研究小组同意采纳此建议。有3名专家建议将二级因素的各项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改为“能力”。研究小组讨论认为,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是本研究的主题概念,技能是能力的一部分,若将“技能”改为“能力”,将会存在含义重复,并且与二级因素的“知识”、“态度”不平衡。所以,此建议没有被采纳。有4名专家询问本研究概念框架的依据,研究小组进一步修改问卷内容,将文献查阅、小组讨论和专家预咨询的过程进行说明,并列举管理能力含义、态度含义、风险管理程序和风险知识范畴的来源。经过反馈,第2轮函询时,专家表示无异议。第2轮函询结束时,专家意见趋向一致,函询专家对于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概念框架的二级划分结构给予支持,各项因素都达到保留标准。

2.3护理风险管理能力各级因素的函询结果

各级因素的重要性均值为4.091~4.932,变异系数为0.052~0.157,满分比为88.7%~100%,说明专家意见较集中。结果见表2。

3讨论

3.1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参与本研究的函询专家来自全国17所三甲医院及2所医学院校,管理及教学工作经验丰富,职称、学历都处于较高水平,能够代表国内护理理念的先进水平。两轮函询问卷的回收率分别为94.00%和93.62%,说明函询专家参与本研究的积极性高。专家权威程度0.828,大于临界值0.7,说明专家可靠程度较高。专家意见协调系数由第1轮的0.197增加至第2轮的0.320,说明经过两轮函询,专家意见逐步趋向一致。本研究结果可靠性较高。

3.2护理风险管理能力各级因素分析

本研究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概念框架的一级因素包括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护理风险管理知识是掌握护理风险管理技能和转变护理风险管理态度的理论基础,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是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与态度的外在表现,护理风险管理态度是护理人员改进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内在动力。函询结果显示,护理专家对这一因素的合理性给予肯定。各构成因素的权重由大到小依次是护理风险管理态度(0.410)、护理风险管理技能(0.390)和护理风险管理知识(0.200)。函询专家的意见表明,护理风险管理态度与技能的重要性大于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参考这一结果得出,重视护理风险管理态度的能动作用,在这一作用下,运用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完善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是有效培训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3.2.1护理风险管理态度

有研究表明,态度能够反映管理者的信念水平[15],决定主体是否“应该”处理风险,以及是否“能够”控制风险[16],最终影响到护理风险管理决策。另有研究证实:从改变护理人员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入手,把改变传统的认知、情感、行为作为培训的重点,有效减少了护理风险,不良事件上报率降低[17-19]。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风险管理态度的重要性均值为4.886,满分比为100%,权重值为0.410,说明其是最重要的一级因素。这可能表示,提高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重点在于改变护理风险管理态度,态度是驱使护理人员掌握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动力。在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培训中,可通过改变护理人员的风险认知,调节护理人员的行为倾向,达到提高风险意识、责任意识的目的。

3.2.2护理风险管理技能

护理风险管理技能的权重为0.390,处于较高水平。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是能够显示工作目标的行为,也是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和知识的外在体现,能够直接作用于系统环境,影响护理绩效。所以,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培养效果最终体现在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是否提升。此外,在护理风险管理技能中,权重组合最高的是护理风险识别技能和护理风险预防技能,均为0.082。护理风险识别是护理风险管理程序的第一步,识别的风险越多,风险被消除或减轻的比例就越大;风险识别的越早,就越便于早期实施干预方案[20],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风险的数量。Vincent[21]提出的风险和安全分析框架指出,护理风险能否发展成为不良事件的关键在于护理风险是否被成功预防;完善的护理风险预防技能能够从制度背景、组织管理、临床工作环境、团队、工作人员、任务、以及患者自身7个方面阻止护理风险转变为不良事件,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3.2.3护理风险管理知识

护理风险管理知识是提升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理论保障,理解护理风险管理知识是护理人员正确管理护理风险的首要步骤[22]。本研究中,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权重为0.200,满分比为100%,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权重虽然低于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和技能,但却是概念框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因素。Simonsen等[23]的研究表明,目前护理人员并没有充足的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以至于护理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并阐明了这一知识体系对于有效管理护理风险的重要性。所以,认识到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作用,并以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作为理论基础,护理人员才能够正确转变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并掌握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技能,合理应对护理风险。

4小结

篇5

【关键词】区域联防;人员更迭;税务风险

一、专业管理的目标描述

(一)专业管理的理念或策略

企业税务风险是指企业的涉税行为因未能正确有效地遵守税法规定,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税务风险是指企业在遵从税法时的实际表现与应该达到的实际标准之间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损失的不确定性。企业税务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纳金、刑罚处罚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另一方面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用足有关优惠政策,或未考虑暂时性差异多缴纳了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税收负担。

导致企业产生税务风险的因素有多种,包括外部宏观环境风险和企业内部管理风险。近年来,企业财务人员更迭速度加快,因轮岗、退休、离职等原因,对税务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产生较大的企业税务风险。主要表现形式为:税务人员业务知识匮乏、税企沟通联系不紧密、税务数据准确性、规范性不高、税务考核指标偏低等。

评估预测税务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化解风险,是防范企业税务风险的关键。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应积极识别和评价企业存在的税务风险,综合利用各种分析方法和手段,全面、系统地预测企业内外环境的各种资料及财务数据。比如分析税务风险的可能性、严重性及影响程度,以了解税务风险产生的负面作用。以正确评价税务风险为基础,企业还应加强对税务风险的适时监控,尤其在纳税义务发生前,对企业经营全过程进行系统性审阅和合理性策划,尽可能实现企业税务的零风险。在实施监控行为的具体过程中,要合理、合法地审阅纳税事项,合理规划纳税事项的实施策略等,制定相应可行的改进措施。

(二)专业管理的目标

税务规划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并符合税法规定;经营决策和日常经营活动考虑税收因素的影响,符合税法规定;对税务事项的会计处理符合相关会计制度或准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符合税法规定;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税务档案管理以及税务资料的准备和报备等涉税事项符合税法规定。

企业合理控制税务风险,防范税务违法行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避免因没有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害。

通过对人员更迭中税务风险的研究分析,下文提出重点区域管控措施,规避及减少风险因素,确保税务工作稳定、延续、合规进行,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营造依法纳税的良好环境。

二、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思想认识区域

“思想认识区域”,防止出现理解偏差,与企业文化建设紧密联系,强化依法纳税、诚信纳税的风险管理理念,增强员工的税务风险管理意识。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经济保障。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每个企业应尽的义务,也是利国利民之举。

企业经营过程中,如果对经营状况了解有限或对税务筹划理解扭曲,就会导致企业涉税行为出现偏差。依据公司的发展方向和文化建设,公司应主张依法缴纳税款,合理筹划,不刻意避税,更不能偷逃税款。作为市场主体,A级纳税信用单位,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依法纳税、诚信纳税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我们企业认真处理涉税事项、积极纳税,这为我们换来的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市场综合竞争力的增强,对政府的热忱服务,企业的良好形象,总体上讲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这些主要归因于公司对税收的正确理解和对税收政策的科学把握。我们的纳税理念是:依法纳税,诚信纳税。

(二)管理制度区域

1.健全各项税务管理制度,探索新的管控模式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也会给企业带来深层次的涉税缺陷。目前,财务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完善,税收制度也逐渐健全,但财务会计与税法规定之间的差异将长期存在。为避免税务风险,企业财务人员应把握上述差异,尽量做到正确纳税,这一客观要求具体表现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即企业应致力于管理水平的提高和风险意识的增强,在严格把握传统财务内控手段的前提下,对现代化知识技术充分利用,建立一套操作性强、便于控制的内部财务报告组织信息系统。公司应在执行相关制度规定的基础上,加大对涉税业务的学习,探索新的税务风险管控制度和模式。

2.按照制度,认真办理岗位交接手续

税务资料尤其是历史数据资料的交接,对税务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公司应该认真执行,在岗位交接方面严格把控,设定监督人,当面清点交接税务资料,并在交接手续上签字确认,保障税务资料和信息的及时传递,确保历史资料的准确完整。

(三)业务技能区域

“业务技能区域”,防止管理水平的停滞,加强自身学习提升,积极与税务机关沟通,在工作中锻炼成长,多方位提升税务管理人员业务水平。财务人员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是保证涉税资料真实、科学、合法的重要砝码,也是企业正确进行税务风险管理的基础,如果财务人员工作失误过多,企业便会遇到较大的税务风险,公司应通过岗位培训、鼓励人员学习最新税法知识,定期提供交流平台等措施提升税务管理的业务水平。

公司应要求管理人员提高税务风险意识。由于税务筹划具有特殊目的,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面对风险管理人员应时刻保持警惕,针对风险产生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减少风险的发生。

篇6

    在管理学中“案例”由于它能够有效地结合实际问题,因而在考试中更能检验考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于是,越来越得到各类管理类考试的认可,并逐渐流行起来。从近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所涉及的案例来看,案例比例越来越高,案例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从国内外情况分析,涉及的案例有国内案例和国外案例;从领域和行业划分,有生产企业案例、销售企业案例、金融机构案例等;从案例的效果看有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等。视角不同,检验考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这些案例的目的就是要在考生学习和掌握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的考核,让考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案例试题——这种浅层次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从2009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新增本科目以来,可以看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一直强调案例型试题的重要性,并在各类复习和应试中不断强调。这是由于案例型试题的特点所决定的,案例型试题有利于提高考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案例型试题,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仅使考生加深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扩大了知识面,拓宽了思路,还从一定程度上检验了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目前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中案例型试题的比重和难度占有重要地位,希望能引起考生的注意。

    案例型试题能引导考生去思考相关的原理,真正把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起来,使考生更好地掌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并能学以致用。所以,大家在复习和回答案例型试题时,需要明确考核的知识和考核内容,这就要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关注经济管理时事,很多案例是来源于政策制定和教材知识点的融合,这为案例试题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很多案例试题的答案往往是《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理论知识与政策实践等方面的综合,这也为考生提供了一条复习的渠道和捷径。如果能把教材上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做一些案例试题,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案例型试题也伴随着注册会计师考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而体现出来。这一点从历年的试题中可窥豹一斑。

    客观地说,《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等学科体系,不仅包括经济政策、宏观调控、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等内容,还包括各类公司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资本流动和资本运营、业务创新(特别是各类金融衍生品)、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等内容。可见,《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个集理论与实务的“大杂汇”课程体系,这个群组直接涉及到了企业管理、金融、数学、国际经济、财政、贸易、汇率、利率、人力资源、薪酬激励和内部控制等具体的知识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所具有的上述特点,就要求考生在复习应试中,要紧密联系目前的现实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历年考试中案例型试题分析

    案例型试题的重点是以培养考生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为主,在案例型试题的全过程中,考生通过组织考生开展研读案例,查找并分析背景资料、思考判断、反复思索、答题、校正等环节,训练、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考生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等方面看,该课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特点,如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的知识综合性和关联性强,课程的内容更新速度快,热点、重点问题多等。面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学的这些特点,需要在应试方法上注重培养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避免考生由于缺乏对于基本理论的完整接受和理解而导致的死记硬背和一知半解的学习方法,应当将基本理论讲得尽可能的清楚透彻,并多用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在课后习题练习与考试或考查中体现出对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从而提高课程的应试效果。

    三、《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的考前准备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内容庞杂,要达到寓基础理论于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之中,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关键。很多案例型试题的目的是从以往的事件中获得启发而编制的试题。应试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事件的再展示,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并通过教材理论和知识点来回答问题。从应试实际看,如果没有专业知识的提高,单纯的案例也不行,二者必须兼备,否则,就失去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的真正意义。对考生而言,进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案例型试题的考生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及一定的应试经验。

    对考生进行案例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应试技能,掌握所学知识。在案例型试题中有两个环节需要重视:其一,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考生应根据应试内容、应试目的练习一定的案例。其二,案例的应试与技巧。要从案例中总结知识和相关理论,对考试的全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以提高应试效果。

    在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中,应遵循相关性、典型性和正面引导的原则合理筛选案例。同时,案例型试题不能取代其他题型,在进行案例型试题时,应注重多种应试的互相配合。案例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到案例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原理的相关性,案例不能脱离原理。案例一定要和所要应试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教材的基本名词、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等相关,这是案例型试题的前提条件。

    案例型试题的重点是以培养考生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为主,在案例型试题的全过程中,考生通过组织考生开展研读案例,查找并分析背景资料、思考判断、讨论交流、总结反思等环节,训练、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型试题要达到较好的应试目的,必须进行周密的计划、准备和安排,否则只能使这种有效的应试方法流于形式,难以获得案例型试题应有的效果。

篇7

目的:探讨危机管理模式在妇产科急诊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绍兴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急诊接诊患者2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时间先后分成两组。2014年7月-12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115例为对照组,2015年1月-6月在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施危机管理模式的115例为观察组,在急诊接诊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始终贯穿危机管理,确保护理过程安全,分析两组管理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为1.7%,对照组为9.7%,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各项考核评分、患者护理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妇产科急诊的护理风险管理中实施危机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士专业技能水平,满足患者需求。

关键词:

妇产科;急诊接诊;危机管理;护理风险

护理风险不仅可导致护患关系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对社会及经济也造成双重损失[1]。危机管理是指在一个肯定具有风险的环境里,将存在的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妇产科为具有较多高风险因素的科室,特别是具有病情变化快等特征的急诊患者,护理风险事件高发。资料显示[2],妇产科的医疗事故与过失纠纷在各个医院及各个科室中均居首位,如何及时发现潜在的危机并将风险减至最低,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中将我院妇产科急诊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护理风险管理过程中开展了危机管理,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妇产科急诊接诊2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时间先后分成两组,2014年7月-12月接诊的115例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为(32.4±4.5)岁,70例为大专及以上学历,45例为大专以下学历;2015年1月-6月接诊的115例为观察组,平均年龄为(34.7±5.1)岁,76例为大专及以上学历,39例为大专以下学历。护理人员资料:24名护士,均为女性,平均年龄为(31.7±5.2)岁,工作年限为2~24年;2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18名护士;4名本科及以上,14名大专学历,6名中专学历。两组护患者年龄等基础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观察组在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之上实施危机管理模式。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内容如下:①少数待产孕妇缺乏分娩知识,对宫缩等产兆易产生恐惧心理,特别是出现胎膜早破时,强烈希望医务人员可给予及时、主动且有效的接诊,接诊环节的风险在护理工作中尤为明显。护理人员需根据孕产妇实际情况安排接诊,同时做好各个患者及其家属的协调工作,减少患者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使急诊的各项秩序维护良好。②问诊及分诊环节的护理风险,主要包括患者自身及医护人员工作不细致2个方面的因素。患者自身方面主要为部分产妇隐瞒生产史或者合并症,导致其临床症状与实际产程的进展无法吻合,影响生产的顺利进行;医护人员则主要是遇到情况特殊的待产妇时,患者无法正常与护士进行交流,因此需及时告知医生,以召集医生会诊,确保患者安全。此外,如情况特别危机且无暇问诊,则需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商讨并签订有效责任书。③抢救环节的护理风险因素,主要是由于医护及护士之间配合不默契,导致抢救不及时,护理不到位,影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因此,需增强医护人员的紧密配合,禁止丝毫的闪躲,在患者出现感染及血流不止等情况,需第一时间维持生命体征,及时送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进行救治,以避免患者由于主观因素死亡。危机管理具体内容如下:①制定并启动应急预案。首先制定科学的转运流程与程序,转运之前,患者的主观医生与护士须做出综合评估,确定患者最佳的转运时间,不宜转运且需立即收手者,则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医护人员共同护送至手术室;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转运方式及不同的,以防止患者病情加重;扩展护理人员妇产科知识面,提高应急能力及技术操作能力;转运过程中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密切的观察,避免患者由于宫缩等不适引起的躁动,而出现坠床等损伤;有效、安全地转运新生儿,在推车时将新生儿面向护理人员,以对新生儿进行随时观察和正确评估。②做好急诊接诊后的交接工作。及时转入、转出,正确填写患者病历、腕带等资料,明确患者身份。仔细核对后交接双方签字记录;院外转入患者除了病情变化的交接之外,需详细了解其治疗过程、初步诊断等资料;院内各科室间交接者除了初步诊断、检查、治疗等交接外,还需对其在抢救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交接。③做好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由于医患双方获得的部分信息不对称,患者易产生担心、焦虑治疗不及时等情绪。因此,护理人员需正确选择的沟通对象,对患者及其家属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讲解,告知其存在或者潜在的医疗风险,必要的情况下签署知情同意书。④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教育。建立风险管理告知制度、报告制度,及时更新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培训教育,提高护士急诊接诊应急能力、风险识别能力和知识掌握度。此外,在急诊接诊的过程中,需重视记录的及时性、准确性、客观性和完整性,采用清晰的字迹记录,以为举证提供有效的证据。

1.3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急诊接诊过程中的护理风险,包括接诊环节的护理风险、问诊及分诊环节的护理风险、护理操作环节的护理风险、抢救环节的护理风险。妇产科护生考核评分包括专业知识、技术操作、护理记录与书写,各项评总分为100分,90分及以上为合格。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包括服务态度、护理操作、健康教育,采用护理部自制问卷调查,各项满分为100分,得分为90分及以上为满意,本次共发放230份问卷,全部有效回收。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珚x±s)表示,组间数据对比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风险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急诊接诊过程中各环节的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护理考核情况

提示,观察组护士的妇产科专业知识等考核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患者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对妇产科护理工作的各项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护理风险是指患者在医院内接受护理服务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直接或者间接的伤害,而导致的可能发生的风险。妇产科为护理纠纷高发科室,妇产科急诊24h随时有患者前来就诊[3],随着患者自身维权力度及意识的增强,对医护工作的要求也随之提升,加之部分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基本知识的缺乏,均导致护理纠纷增多,不仅对患者心理造成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对患者病情产生不良效应。因此,护理管理人员有必要采用各种方法来提高护理人员的危机意识,进行风险评估,对存在或者潜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以避免类似不良事件再次发生,防止护患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纠纷。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危机管理模式后,观察组急诊接诊过程中的各环节护理风险的总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说明在护理风险管理中实施危机管理模式,可有效减产科急诊接诊过程中的风险[4-5]。提示我们这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护理管理模式,在妇产科急诊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一定价值。可能是由于实施危机管理模式的目的为避免危机产生,预防危机是危机管理的起点,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佳方法,护理安全为护理管理的重要主题和标准,通过实施危机管理,分析其护理风险因素,正确规避护理风险,有效降低护理纠纷及风险发生。另外,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护士的妇产科专业考核得分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也均显著提高(P<0.05),说明实施危机管理模式后进一步增强了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有效促进护理人员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在急诊接诊工作中积极主动,满足患者就医需求,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6]。

作者:胡竹霞 单位:浙江省绍兴市妇幼保健院急诊室

参考文献

[1]李婵婵.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4,24(4):2149-2150.

[2]刘莉.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下旬刊,2012(1):88-89.

[3]王金红.妇产科护理风险因素及措施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2013,3(5):177-178.

[4]李春华.妇产科护理风险管理评价[J].中国基层医药,2013(9):1430-1431.

篇8

目的评价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我院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神经内科病房中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期间我院实施常规管理时神经内科病房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管理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对照组满意度为82%低于观察组满意度95%,对照组护理风险发生率为14%高于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内科病房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护理风险管理;神经内科;应用效果

护理风险是指在治疗中由不确定因素导致患者出现受伤或者死亡的可能性[1]。护理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医院实行风险管理措施减少或者消除护理风险的诱发因素,从而降低经济损失和对患者的危害[2]。神经内科患者具有病情严重、病情变化快等特点且伴有精神障碍、痴呆等症状,因此在治疗中容易出现摔伤、坠床等护理风险,本次研究通过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的1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的护理管理方式的应用效果,现将效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我院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神经内科病房中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期间我院实施常规管理时神经内科病房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在56~79岁,平均年龄在(63.7±2.8)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在58~86岁,平均年龄在(68.5±3.1)岁,两组患者均自愿参见本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有比较的意义。

1.2研究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具体如下:①环境管理:评估患者的住院环境,检查患者病房的扶手、床栏是否稳定,保持患者病房的干燥,定期做好消毒,保持充足的阳光和良好的通风。②药品管理:在用药方面,要仔细核对药物和患者是否统一,向患者说明药物的注意事项,禁止患者随意增减药物,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用药。③患者的管理:评估患者的病情,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及时予以按摩、翻身等,防止出现褥疮,做好患者的紧急抢救准备工作。④医护人员的管理: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巩固其专业知识,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学习,并定期参见讲座,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制度,定时对医护人员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考核。⑤护理人员分配管理:为了保证护理质量,要合理安排班次,根据护理人员的具体情况,尽量增加夜间护理人员的数量,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

1.3观察指标:以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比较不同管理的应用效果。

1.4评价标准: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临床判定标准为[3]:总分为100分。非常满意:100分。满意:70~99分。不满意:<70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5统计学处理:采用版本为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次实验数据,护理满意度和风险发生率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护理满意度:经过调查,结果显示,对照组非常满意13例,满意28例,不满意9例,满意度为82%,观察组非常满意18例,满意39例,不满意3例,满意度为9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比较护理风险发生率:对照组共有7例发生护理风险,其中有3例为摔伤、2例为输液反应,2例为用药差错,护理风险发生率为14%,观察组共有2例发生护理风险,其中1例为摔伤,1例为用药差错,护理风险发生率为3%,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患者的安全是临床护理中的重点问题,是临床护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报道显示,近几年来,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医院护理风险导致的护患纠纷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在此情况下护理风险管理应运而生[4]。神经内科患者的病情复杂多变,存在较多的护理风险,一旦出现问题,后果非常严重,给临床护理工作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护理风险管理从患者的住院环境、药品管理、患者管理、护理人员的管理以及护理人员的分配管理等多方面实施风险管理措施,有效的降低了护理风险的发生率。相关研究报道,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有效消除风险因素,使患者和医护人员建立了良好的护理关系,提高了医院整体护理满意度,本次研究与相关报道结果一致。本次研究证明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管理,护理风险发生率低于常规管理(P<0.05)。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在神经内科病房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文华.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4):83-84.

[2]孟凤.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3(11):120-121.

[3]郭霜.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8):421-421.

篇9

【关键词】 班组 安全风险 控制

2011年12月23日,铁道部部长盛光祖在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要求:必须强化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引入安全风险管理的方法,构建安全风险控制体系,通过对风险因素的有效控制,达到最大限度减少或消除安全风险的目的。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亦是铁路企业各项工作的落脚点。铁路企业实行安全风险管理、加强安全基础工作及落实各项制度措施最终的依托是班组这个管理链条末端的基本单元。所以,铁路企业实行安全风险管理离开班组这个基本单元,则一切都是“镜中花、水中月”。所以,必须采用多种有效方式,认真做好班组安全风险控制工作。要达到该目的笔者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 提高班组成员对铁路全面推行安全风险控制的认识

铁路实行安全风险管理,是在现有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对安全意识的强化、安全理念的提升、工作思路的优化,尤其是现阶段随着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设备的大量投入使用,管理及作业人员对新规章、新技术、新设备的认识过程客观的存在理解和使用技能上的缺陷,构成了铁路运输安全生产的风险。所以,只有提高班组对铁路运输安全风险的认识并将其关键技术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才能达到控制铁路安全风险事件发生的目的。通过世界发达国家及我国国家电网、航空航天技术、核工业、石油化工等企业对该管理方法的运用实践,已经充分的证实了该管理方法的运用有利于促进企业安全基础工作的加强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2 准确把握班组安全风险控制的关键内容

2.1 把握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基础知识

2.1.1 何为风险?一般来说,风险就是指危险、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严重程度的综合度量。如果用定量模型表示即为:风险=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事故发生的损失程度。风险广泛存在于社会生产、生活之中。

2.1.2 何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就是指为了降低风险可能导致的事故,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所进行的风险因子识别、危险源分析、隐患判别、风险评价、制定并实施相应风险对策与措施的全过程。

2.1.2.1 风险因子是促使或引起风险事件发生的条件,是风险事件发生的潜在因素,是造成损失的间接的和内在的原因。

对铁路系统而言风险因子是指:可能产生风险的时间、空间、作业环节以及职工作业中的违章行为。

2.1.2.2 危险源是指系统中客观存在的、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隐患、事故的根源或状态。对铁路系统而言危险源是指:作业行为、设备质量、安全环境、安全管理中的关键项目。

2.1.2.3 隐患是指超出了人们设定的安全界限的状态或行为。对铁路系统而言是指如列车运行超速、“两违”现象等,隐患是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源。

2.1.2.4 事故: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事故是指系统的发展、变化违背人们的意愿,发生了人们不期望的后果。对铁路运输来说是:因隐患控制不当或未及时进行阻断,造成了不期望的后果。如发生《铁路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则》中规定的事故或设备故障。由于铁路运输企业的生产产品是旅客和货物的“位移”这一特质,所以从铁路运输的特殊性出发将风险因子、危险源、隐患统称为危险源,通过铁路运输企业最初的风险控制活动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具有很强可操作性的做法。

2.1.3 风险因素的基本属性:风险因子:理论可替代实际可转换。危险源:理论可减少实际可减少。隐患:理论可消除实际可消除。事故:理论可减少实际可减少。既然风险因素的基本属性都凸显出可以替代、减少、甚至消除的客观属性,也就是进一步的验证了企业只要采取适当且正确的措施,安全风险是可以得到控制或消除的。

2.2 把握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重点。由于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亦是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造就了铁路运输系统的组成部分的多单元性和复杂性,从而使得铁路运输安全风险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所以,控制铁路运输安全风险必须有轻重缓急之分。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重点分为:①高铁安全;②客车安全;③工程质量;④强化劳动安全风险控制;⑤营业线施工;⑥重大自然灾害后果;⑦货物装载加固和危险货物运输;⑧站车防火防爆;⑨行车控制系统信息安全;⑩道口和路外安全。

3 班组安全风险控制应该严把“风险四关”

3.1 严把设备质量风险关。各班组要根据所使用的设备特性和修程修制的要求,认真查阅班组所管理的设备维修档案、检修记录、检测数据、事故案例、设备故障案例分析等各种资料,全面排查设备设计、制造、定期检修、日常维修和日常使用等环节中可能导致事故的关键控制项点①和安全风险点②。结合站段车间所公布的本班组的关键控制项点和安全风险点,由班组长带领班组全体职工对其进行再次确认后制定详细的风险防范措施,通过组织学习使每一名与设备接触的工作人员均能够彻底了解设备性能及使用标准,并将确保设备质量良好的责任落实到人头,进行设备使用全过程的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做出详细记录,制订防范措施以彻底杜绝该问题的再次发生,彻底阻断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风险。

3.2 严把职工作业风险关。班组长要带领并督促本班组职工在作业中严格遵照作业流程,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程序,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注重细节管理,采用规范化工作法开展工作。规范化工作法即“三定”、“五按”、“五干”。

“三定”,即:工作“定岗位”、“定职责”、“定报酬”。

“五按”,即:工作要“按程序”、“按路线”、“按时间”、“按标准”、“按指令”进行。

“五干”,即:要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明确每个职工应该“干什么”、“怎么干”、“什么时间干”、“按什么路线干”、“干到什么程度”。同时要将班组规范化管理与班组标准化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使班组在生产过程中充分发挥自控、互控和联控机制作用,力争实现“三无班组”(生产无隐患、个人无违章、班组无事故),确保生产现场的安全风险系数降至最低程度。

3.3 严把环境管理风险关。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类的安全风险包括:可能对铁路设备设施、列车运行安全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可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自然环境类安全风险包括:大风、大雾、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以及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危岩落石、鸟害、危树等。

铁路运输企业各班组应根据本班组作业环境特点,详细分析在运输生产环境中有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危害,结合站段、车间对本班组关于环境类风险的分析指导意见,并充分考虑到管理办法的逻辑性与可行性,制定严格的监控、阻断办法,认真履行职责,以达到控制、阻断由环境带来的可能导致铁路运输生产安全风险事件的发生。

3.4 严把安全管理风险关。从企业管理的组织结构来看,班组长担当着企业基层班组管理者的职责。从安全风险管理的角度看,班组长还担当着班组职工作业风险管理岗位的职责。所以,班组长不仅要带领班组成员在作业中严格执行安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同时也要带领班组成员做好安全风险辨识工作,从人、机、法、环等多个方面细化、分析班组在运输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完善的控制措施,利用多种方式组织学习,使每一个班组成员均熟知本岗位正常情况下的控制措施和非正常情况下的阻断措施。作业中严格加以管理控制,充分发挥好班组管理职责,使安全风险在班组作业中得到有效地控制,实现安全风险管理“关口前移”。班组长还应该根据班组安全工作的具体情况不断加以改进,通过制定班组安全风险控制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方案并进行不间断动态循环(简称PDCA循环),使得班组在作业过程中的安全系数持续升高,风险系数逐步降低从而达到确保铁路安全生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企业金融 风险管理 控制机制

企业在向大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市场份额和收益的增加,企业往往会忽视金融风险,诸如期货市场风险、投资产品收益率风险等。如果金融风险出现问题,企业将面临重大的损失,甚至有可能破产。由于企业金融风险和企业面临的风险存在很大不同,它的存在具有隐蔽性,对企业高层的决策产生误导性的作用。因此在现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应当重视金融风险,并且需要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控制机制。

一、企业金融风险基本概述

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中,资产证券化和货币形式的交易应用较为普遍,这样导致企业将要面临很多不确定性的风险,我们称之为企业金融风险。金融风险不是由于企业原因造成的,而是客观存在于企业外部的一种普遍性的风险。金融风险包括不确定性企业金融风险,它主要是由金融市场风险引起的,主要体现在市场的汇率、期货等因素导致企业材料成本和市场价位产生变动,从而对企业的盈利造成影响。另一方面,资金供应链发生变故导致企业面临经营能力风险。

金融风险具有复杂和隐蔽的特点,我国企业在金融风险控制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我国市场信息透明度较低,上市企业的财务信息准确性较低,导致监督力度减弱,市场运作的实际情况信息不具备时效性。其次,企业对于金融风险的控制认识不够深刻,多数企业将金融风险控制仅交由财务部门负责,没有设立专门负责风险管理的部门,在风险评估和控制方面力量较为薄弱。再次,企业缺少有效的金融风险评估体系。企业虽然能意识到即将面临金融风险,但是往往不能正确评估该类风险将要给企业带来的重大影响和损失。综上所述,企业若要取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要对企业流程中存在的金融风险施行有效的控制。

二、企业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财务管理在企业运作中占据核心地位,财务制度是否完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1.金融管理特点的影响

企业的金融管理是合理利用资金和解决金融问题的管理过程。它是以货币计量作为单位,通过对于资金运用的调节和控制,综合体现了经济管理的精髓。因此,金融管理可以作为经济活动的整体价值和收益的体现,同时也决定了其具有较广的业务活动范围、较高的可靠性和复杂的内容等特点。这些特点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会导致企业面临风险,从而导致资金损失等。

2.企业传统的金融管理理论和方法

我国现有企业多采用传统的金融理论和方法,由于这种理论是基于静态分析的基础上得到的,因此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影响下,不能有效的解决内部的问题,导致企业的管理不得不面对金融风险。

3.财务控制力度较弱

财务管理负责企业资金的流动,因此只有通过加强财务控制的力度和有效性才能够做好金融风险的管控问题。而我国多数企业对于财务控制不够重视,导致财务无法对金融风险进行良好的管控。例如,企业的资金流动不注重流程的管理和档案的记录,导致资金去向不明,产生大量不良资产,这样的问题导致企业面临金融风险的几率增大。

4.财务信息不准确

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对于企业的决策有重大的影响。只有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企业高层才能对于企业的运营情况和面临的潜在风险有清晰的认识,然后据此制定出适应企业持续长远发展的战略方针。而现有企业中财务信息的不准确性导致企业高层无法做出正确决策,且对于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不能进行有效的判断,从而造成企业的重大经济损失。

5.财务人员操作不符合规定

财务人员进行违规操作,谋取私利,一方面给企业造成了经济损失,另一方面提升了企业面临金融风险的几率。

6.缺乏健全、完善的评估与量化标准的体系

由于目前许多企业没有健全、完善的评估与量化的标准体系,因此,即使知道有风险的存在,但是对该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估计不够准确,从而很可能将潜在的、可能给企业带来重创的风险给忽视掉,或者看轻它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从而给企业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缺乏完善、统一的量化标准,没有应用有效的技术来识别风险和对风险进行评估及检测,同时,还缺乏连续性、专业化的金融风险防范手段,这些都是导致企业金融风险存在的原因。

三、企业金融风险管理机制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只有对财务管理流程进行优化才能更好的规避金融风险。企业应当完善现有的机制,不断采用新的管理手段,从而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和企业管理的科学化。

金融风险的管控手段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控制法,指在企业产生损失之前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管理中存在的隐患,从而有效的减少金融风险产生的几率,降低金融风险对企业造成的重大影响。而另一种则称之为财务法,即在金融风险给企业造成损失后,通过财务手段和方法

1.促进财务管理流程的精细化

企业的财务管理需要以规避金融风险为重要目标。国外很多企业中,金融风险管理控制成为公司的重要战略且能体现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企业要借鉴国外企业的成功案例,提升金融风险管控的高度。首先,企业管理者需要根据企业面临的现状,不断创新和借鉴财务管理新方法,从而保证企业管理在有效的财务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例如通过采用信息管理系统促进财务管理流程的数字化和系统化。其次,企业需要完善现有的财务管理体制和建立相应的评估金融风险的体系。企业可以通过风险评测系统和相应的报告制度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系,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流程的分析,了解可能出现的风险和评测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

2.制定科学且有效的决策机制

财务决策影响着企业整体决策是否科学合理。企业高层需要重视财务决策的制定。首先,企业需要具有先进和创新的风险决策意识。其次,企业需要建立内部的财务团队,通过数据分析和结果报告为企业高层做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再次,财务部门要注重档案管理,确保责任和业务情况明确。通过科学有效的财务决策机制,才能减少金融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3.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

首先,企业需要加大风险控制的强度,将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同国家或行业财务政策及准则相结合,合理的进行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和利益划分等,并要督促内部执行此制度、。其次企业需要优化内部审核流程,财务管理的每一项资金变动都需要有完整的档案和文件记载,从而保证有效的审核。再次,企业需要加强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力度,从法律、审计从多角度对于项目进行评估,确保企业经济活动的安全性和提升效率。最后,企业对于内部出现的违法和违反相关政策的行为要予以严肃处理,并加强同相关监察部门的合作。

4.建立内部相互监督的机制

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多种。企业不仅需要建立科学化和系统化的财务管理体系,还需要通过有效的手段对内部其他流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审计。从而确保企业各个部门运行良好。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所属的成员定期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财务检查、业务检查和服务质量检查等;其次,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系统,做到早发现问题,早解决问题,确立内部监督的检查评估机制、风险业务评价机制以及对内部违规行为的披露惩处机制;最后,对业务运作的监督指导,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违规行为的预防与处理。因此,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资金和流程审计制度,强化内部的监督。

5.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修养

企业不仅要重视财务人员的财务专业基础知识,还要重视财务人员对于现代金融管理的理解和其经济分析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加强培训人员,或者同高级财务管理公司进行有效的合作,从而有效的进行金融风险的管控。

6.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评估与量化标准的体系

企业只有有了一套健全、完善的评估与量化标准体系,才能够准确的预知可能存在的风险,才能够准确的估算出该风险可能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从而提前制定应对措施。完善、统一的量化标准,还能够及时有效的识别、评估、检测风险,进行连续性、专业化的金融风险防范。

四、结论

财务管理是金融风险管理控制的重点,为保证企业的长远稳定的发展,企业必须不断采用创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有效的减少金融风险发生的几率,并且做好金融风险的评估,从而建立有效的应对机制,减少金融风险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汪蓉,葛佳.构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管理机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