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3-08-11 17:37: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关键词:目标教学;教学活动方案;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238-02

在目标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教学目标制定以后,首先要提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下称教学目标)的构想,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为一堂课要实现的若干个教学目标分别设计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方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教学环节与教学活动的关系,笔者在实践中将此项设计分为两个步骤:一是进行教学环节的酌定,二是将已酌定的教学环节有机的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的整体。

一、教学环节的酌定

(一)预习指导及预习的安排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提高展示目标,让学生有目的的预习,已是较普遍的作法,但是其效果如何还没有受到教师和学生足够的重视。学生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没有能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有些学生几乎不能或不愿自己去进行预习。同时有些教师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方法、手段去改变学生的不良预习状况,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主动地与教师进行信息的交流,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也难以将主要精力放到“教其不足,释其所疑,长其心智”上。学生能否预习好,关系到师生之间是否具备共同合作的条件。因此,有必要将课前的目标展示、预习指导、学生预习作为“课外”教学环节纳入教学活动中,使单一要求学生预习转变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预习。通过为特定教学目标设计预习指导方法,利用课前目标展示指导学生预习等教学途径,提高学生预习的可靠度和自学能力。

(二)为一堂课要实现的若干教学目标分别酌定课内教学环节

以课堂教学目标控制程序中的目标展示、诊断性评价、新课教学、信息反馈、矫正补救等教学活动要素作为教学环节选择的对象,是课内教学环节酌定的基本设想;针对特定课堂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要素的取舍,是酌定教学环节的关键。做好学生预习达标情况的预测,找出取舍教学活动要素的根据,是酌定教学环节的两项基本任务。

1.预测学生预习达标情况。根据教学目标的难度大小及学情分析,可将一次课要实施的若干个教学目标分为三类,即自达目标、助达目标、导达目标。①自达目标是指通过预习可以达成的目标;②助达目标是指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基本上能够达标,但可能有关键问题难以解决,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适当帮助才能达成的目标;③导达目标是指难度较大,预测学生在预习中疑点较多,需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形式多样的方法去指导才能达成的目标。对学生预习达标情况的预测,既可作为酌定教学环节的根据,也可以作为某些教学环节选择或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方法的根据。

2.寻找根据,取舍控制要素。取舍教学活动要素必须寻找根据,特定教学目标及涉及的教学内容、对学生预习达标情况的预测、学生条件、教学活动要素本身的作用等都是取舍教学活动要素的根据。取舍某教学活动要素的根据,可能是上述内容之一,也可能是上述内容的几个方面,只有找到根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目标展示的取舍。目标展示是为了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向和控制作用,即通过目标展示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产生学习动机,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有目的的参与教学活动。目标展示的作用说明:目标展示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手段,是三类目标实施时都应重复采用的教学环节。

(2)诊断性评价的取舍及“补偿教学”的安排。教学过程中采用诊断性评价,主要是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识必需的知识先决条件,并由此判断在教学过程中是否需要进行相应的“补偿教学”。当目标的达成需要学生具备特定的知识先决条件时,要针对性地进行诊断性测试,并在学生不具备知识先决条件时进行相应的“教学补偿”,这是取舍诊断性评价并相应地进行“教学补偿”的根据。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由此判断某一特定目标的达成是否需要学生具备特定的知识先决条件,从而确定诊断性评价的取舍,通过对诊断性测试结果的预测,进行“补偿教学”安排。

(3)信息反馈的取舍。没有信息反馈的教学是盲目的,甚至是失控的,只要有教学活动就应该有信息反馈。因此,信息反馈是三类目标实施时都应采用的又一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目标控制程序中的信息反馈,包括形成性评价、教学在动态系统中的观察反馈及在目标控制作用下的“超短反馈”三种形式,后两种反馈形式很难作为教学环节纳入教学活动,但形成性评价可在三类目标教学活动中适时地进行。

(4)“新课教学”矫正补救的取舍。“新课教学”是为解决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而安排的教学活动。矫正补救则用于进一步解决“新课教学”后仍存在的问题。因此,“新课教学”取舍的根据是对学生预习达标情况的预测,而矫正补救取舍的根据是教学活动中进行的形成性评价。自达目标一般不安排“新课教学”;助达目标需要安排“新课教学”,但一般不安排矫正补救;导达目标既要安排“新课教学”,又要安排矫正补救。在教学活动中,这样安排“新课教学”或矫正补救,有利于发挥学生自学和课内教学的整体功效。

二、教学环节的组合

1.教学环节组合的基础和重心。组合教学环节的首项工作,是为一堂课要实现的若干教学目标,分别编排已酌定教学环节的先后顺序。只要把握了课堂教学目标控制程序中教学活动要素的先后排列,并有机地结合对学生预习达标情况的预测和灵活安排形成性评价,就不难为教学目标建立一个由教学环节构成的教学活动框架。由于框架中的教学环节,特别是“新课教学”等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去实施,所以,编排已酌定的教学环节的顺序只是教学环节组合中的基础工作,设计的重心应是进一步考虑各教学环节的教学活动细节,即为各教学环节选择或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方法,通过方法的选择或设计使各教学环节衔接自然、相互协调,同时使教学活动框架相应转变成一个能发挥整体效应的方法群体。

2.选择或设计教学方法应注意的问题。为教学活动框架中各教学环节选择或设计教学方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同一类别的教学目标可能有相同的教学活动框架,但特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要针对特定的教学目标及其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方法的选择或设计。

(2)教学活动框架中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为各教学环节选择或设计的教学方法要能够实现教学环节所要达到的目的。

(3)重视方法与方法之间的衔接及协调,使选择或设计的各种方法融为一体,在控制目标达成的过程中能发挥整体的功效。(4)“新课教学”选择或设计的教学方法要进一步体现师生合作,能使学生的智力及非智力因素得到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克诚,西尔枭.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24-128.

[2]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10.

篇2

关键词:转型发展;试教活动;专业成长

转型发展中的高师院校师范专业就是要以“中小幼教师专业标准”为指导,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师资。所谓合格教师,即要达到“中小幼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不仅要知道在基础教育阶段为什么教、教什么,更要明白怎么教。而怎么教,既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一种知识,更是学生在不断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教育能力,这单靠教育类课程的理论传授是不能达到的,必须以教育类课程的理论为指导,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才有可能获得与形成。在转型发展的师范院校,需要系统构建“见习―试教―实习”三维一体的学生教育实践活动模式,而试教在这一模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学生试教活动及其特点

试教活动是师范院校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常是在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前,由上教学法课程的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模拟课堂开展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教学方案设计、试讲和说课三个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课堂教学及设计能力的一种训练性实践教学活动。

从上述试教活动的阐述可见,试教活动具备三个特点。一是试教活动是师范院校的一门教学实践课程,以训练学生教师技能基本功为目的;二是试教中的施教对象和场景具有虚拟性:施教对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小学学生,而是配合学生试教的同专业同学,教学场景也不是正规的教室,场景内有给予指导的教师,教学要求的时间更不是一堂完整课的时间;三是需要在教学法课程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般来说,试教活动是在教师设定的教学情景中进行的,教学法课程教师要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二、师范院校开展学生试教活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作用

学生试教活动包含三个主要环节,即教学设计方案的撰写、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说课训练。教学设计方案是回答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需要学生对教材、对课标、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依据教学设计方案进行的实战表演,涉及学生多方面的教师职业技能表现;说课则是要回答为什么要这样教的问题,需要学生运用教育教学的理论分析,找到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所以,通过试教活动,能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课堂教学技能,提高学生的教师职业素养,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实现师范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开展学生试教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有一些可供参考的格式和内容框架,但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安排则必须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一节课的具体知识为基础,更要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特点为前提。在试教活动中,学生首要的任务就是写出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案,要完成这一任务,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以下工作:一是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较好把握课程的理念和指导思想,弄清课程的知识脉络,掌握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的具体要求和教学建议;二是认真分析这节内容的知识点及其逻辑关系、教材呈现方式和可以挖掘的辅助教学资源在整个单元甚至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与前后联系;三是了解教学对象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确定学生的认知逻辑;四是有意识地阅读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方案,熟悉教学设计方案的主要格式和基本框架,并结合课程与教学理论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及教学内容的格式和框架作为教学设计方案的模板进行方案编写。最后,还要将已完成的初步方案交给指导教师检查,并按指导教师的修改意见进行反复修改,直到成为一个较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设计方案。学生经过以上一系列的思考和具体操作,不仅完成了一节课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更加深了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理解,学会了对教材的分析,不断提升了教学设计的能力。

2.开展学生试教活动,可以提升学生教学基本技能、锻炼学生的执教胆识

试教活动中,学生以编写的教学设计方案为依据,在小组同学的配合下进行教学活动的实战演练叫试讲,是学生最重要的一个活动环节。这样的教学实战演练虽然有一定的虚拟性,但是,首先这样的演练需要学生进行必要的组织教学和对教学方法的有机渗透,需要学生恰当运用文字和肢体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更需要学生恰当处理各种预设方案中没有的突发问题。学生可以体验一节课的全过程,能反映学生的教师仪态、口语表达、文字板书、组织教学和临场应变等教学基本技能情况。其次,指导教师全程参与了学生的教学活动演练,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好地方和存在的问题都有详细记录,在评教过程中会及时给学生指出来,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再次,作为每一个扮演听课对象的学生,在充当学生的同时,还以一种观摩、审视的姿态在思考演练者的教学活动,能从自己的角度感受演练者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不足。在评教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样一来,一个学生在教学演练中存在的问题,成为大家都体会、感受到的问题,在自己的试讲中就会自觉避免和修正。所以,试教活动中的试讲,能让学生对课堂教学有比较真实的体验,能锻炼学生走上讲台的胆识,更能让学生在不断暴露问题、修正问题中提升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为学生进一步的实习和今后的专业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3.开展学生试教活动,可以提升学生教学理论素养,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从“教书匠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所谓“研究型”教师,即要求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怎么教”,更需要教师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教”。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师范院校的学生试教活动从原来的“教案撰写―试讲―评教”一体的活动模式中增加了一个内容,即在评教时要求学生“说课”。

说课即让学生向观摩者、评教者回答“为什么要这样教”。具体就是回答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辅助手段的选用、教学活动过程的安排、板书设计等的理论依据和主要目的是什么。学生要完成这一活动任务,在教学设计方案编写前,必须要全面温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设计方案编写和教学活动进行中,还必须思考每一个环节的安排和处理是基于什么理论,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在说课前也需要进行说课稿的书面撰写;在说课中更需要学生通过口头语言、肢体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思考、组织和表达,引导学生运用教育教学的理论去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又从教学实践中提炼和升华教育教学理论,这不仅让学生得到语言表达、文字组织和上台演说的训练,还让学生的教学设计方案更加成熟和科学,让学生对教学活动过程的处理更有目的和艺术性,最主要的是能促进学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总之,教师是一个专门的职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仅需要专门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更需要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师范院校要实现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就必须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系统构建完善的“见习―试教―实习”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试教活动在这个实践教学体系中起作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一个检测,更是学生开展教育实习、不断成长为一个合格教师的有力保障,必须要加强管理,保证实效。

参考文献:

[1]张勇军.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张伟.新时期师范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王娟.我国高师院校发展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篇3

当前社会发展速度比较快,传统的“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时展的需求,所以必须对其进行完善。创新思维开发以及创新思维的引导、培养,是提升“居住空间设计”教学设计质量的关键要素,所以可以从创新课堂设计等角度对教育模式进行调整。目前国内“居住空间设计”设计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存在许多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下文将对其进行阐述。

1 当前“居住空间设计”课程设计现状

居住空间不同于其余空间形式,私密性比较强,饱含了居住人的特点以及居住人的特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房屋的要求也有了明显提升,所以“居住空间设计”不仅要满足功能性布局要求,还要尽量满足住户个性需求,打造最理想的生活环境。“居住空间设计”实践性和应用性比较强,想要提升“居住空间设计”教学质量,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深入研究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可以将室内设计作为基础课程来看待,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要掌握一些基础的室内设计工作模式,同时还要掌握一些提升方案设计质量的工作方式,打破原有方案设计工作原理以及相应的设计要素,通过提升基本设计方法等形式灵活运用各种知识,掌握室内装饰材料以及室内施工图纸绘制工作方式,提升室内设计知识点方案设计应用质量。从该情况来看,课堂不仅要包含理论上的教学内容,还要传授一些实践内容。通过方案设计的形式给出户型图,让学生们自主布置房屋空间。如果通过该方式来打造概念性空间,可以让学生更加大胆地去进行一些思维发散,而且设计的个性也逐渐凸显,可以将设计方案反馈到教师处,提升设计方案可行性。学生在设计的时候,可以打破传统空间布局以及传统家具摆放位置,彰显自己的个性,但是这种突破需要以可实现为基础,才能保证“突破”具有实际意义。

2 “居住空间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课程设置当中的实践教学一般情况下都是安排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后的,通过分断集中教学的模式来传授相关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弊端比较明显,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是没有时间给学生解答问题,都会导致学生似懂非懂,长时间不能解决相关问题,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在之后一段时间的实践环节中,虽然理论知识学习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是理论和实践却很难结合到一起。所以可以将实践教学工作模式融入理论教学当中,让教师自由化渡支配时间,引导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点,吸收知识。大部分学生都是比较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并且这部分学生在面对项目的时候,经常出现无从下手的感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居住空间设计”知识点日后的应用。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良好的动手能力是从事室内设计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的专业素养之一。根据不同规格空间,对空间进行重组,获得更加符合当前发展状况的新空间,利用这些形式来体验设计过程中空间布置的重要性。在该过程中,学生对资料的认识都是比较少的,也缺少工艺制作工作技能,知识让作品有表象,但是缺少灵感。

3 “居住空间设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想要从根本上提升“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质量,就必须要从实践性的层面来进行优化。将项目作为依托,结合理论知识点,将项目教学模式引入当前课堂教学过程中。在面对项目工程的时候,要将问题作为主要的课堂授课先导来看待,不断地引入一些全新的设计任务,让学生跟着设计任务的内容去学习。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味教授知识点的模式,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形式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勾起学生在该方面的求知欲望以及对位置知识点的探索欲望,提升学生事件设计能力。不能将设计方案集中在形式功能上,还要让学生可以拿出较为完整的方案,才能保证后期“居住空间设计”教学的正常开展。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还需要从事“居住空间设计”教学的教职员工在日后不断探索。

4 将反转课堂教学模式融入“居住空间设计”教学设计中

反转课堂教学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并且经过多年来的不断使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提升课堂教学内容,可以按照教学计划章节或者不同的教学项目内容来录制一些视频,将反转课堂理念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因为建筑装饰设计课程专业特点比较明显,所以经常会受到来自于各个方面条件的约束,所以不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必须要加以完善,才能保证“居住空间设计”教学质量。首先可以从云平台以及云网络建设的层面上出发,为课堂教学提供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需要的教学环节来学习。其次,教师还可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录制,并将录制的资料录入云平台中,实现课堂教学信息资源共享。还可以定期在线教授课程,教师和学生通过在线互动的形式来学习知识,让学习课堂无处不在。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来批阅一些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批改,而学生则可以根据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困惑或者是自己的看法。从整体上来看,要根据课堂教学要求来安排课程,尽量减少负面条件的约束,提升“居住空间设计”教学设计质量。

篇4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1

一、前言

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系统策划过程。教学设计最终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为了更好的做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该仔细的思考如何把握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二)要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学”;(三)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

当然,教学设计不能凭空捏造,它也是依据不同的理论原理而实现的。第一个理论基础是一般系统理论,任何系统包括人、物、过程、外部限制因素和可用资源五个要素,而这五个要素之间又存在着三种联系形式:过车鞥的时间顺序、各因素间数据或信息流程、从一个系统中输入或输出原材料(人或物)。对系统的设计离不开对这五个因素及三种联系形式的分析和综合。任何一个因素和联系形式的差异都会造成系统设计的变化。

第二个理论基础是传播理论,教学作为一种认知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信息的有效传播。信息传播是在有干扰环境中运行,并由信息源、信息渠道和信息接受者三者为主要成分构成的系统。为此,教学传播必须充分考虑信息编码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传递通道的畅通性和信息密度的适度性以及信息接收与选择的正确性和高效性。

第三个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为人类寻求最佳的学习途径而进行的谋略与筹划是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而学习室学习者通过经验而引起的知识或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及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等为教学设计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设计原则

在理论的基础上,教学设计的原则同样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

(一)系统性原则;(二)程序性原则;(三)可行性原则;(四)反馈性原则。

三、教学设计步骤

只有秉着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原则的基础上,才能体会到教学设计的每一个步骤,以下就是教学设计的步骤:

(一)分析学习需要。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以解决“为什么”及“学什么”和“教什么”的问题,包括教学内容分析与学生特征分析。

(二)确定教学目标。设计具体某个单元、某节课学生所应掌握知识和技能以及达到的学习结果与行为变化。

(三)优化教学策略。考虑实现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的途径、方式和方法,解决怎么学和怎么教的问题,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为核心,考虑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或教学资源,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四)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是教学活动的组织顺序。设计教学流程就是根据教与学的规律,按照一定的组织顺序,系统地安排各种教学活动的工作。

(五)设计教学评价方案。教学评价是指收集教学系统各方面的信息,并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和教的行为作出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过程。

(六)编写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是实施教学的计划书或文本形式,它全面反映了教学设计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结果。

(七)实施教学设计方案并修订方案。实施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设计方案,根据教学评价方案,评价实施中教与学的效果,为修订与完善教学设计方案提供依据。

四、教学设计分两个部分

(一)教案。教案是讲完课之后的东西,是为了给别人看的!不是平日课前的、只是为了提醒自己讲课的、提纲携领的思路方案。即:课时计划,或叫做“教案”。

1、教学内容(课题):每一节课教案的教学内容(也称为课题)要有具体的章、节的名称,说明本节课的内容,在本学段教材中的具置;2、课型(课的类型):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实情况来确定的课的类型;3、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看的,不是给听课的学生看的;4、活动主题或者活动指导思想:可略;5、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指本节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什么;6、教学难点:设置每一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根据教学的环境、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精心设计;7、教学方法:通常是以讲授法为主,不能事事都要学生去活动、去体验;8、教学工具:例如:计算机、网络、投影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9、板书设计:板书必须有“章、节、目”三级目录和本节课中的内容摘要等内容;10、评价与反思;11、教学过程。

(二)备课。备课时要想象的是在课堂上讲课,有尖子生、有内行的专家和领导在倾听。在课堂上讲课时,要全神融入于教学情境之中,全无是否有“专家、领导”听课的感觉。教学设计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掌握的。

总之,在新的教学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逐步学会求知和创新,从而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和长远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Robert M.Gang?教学设计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李克东,谢幼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篇5

1.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是对地理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反映

现代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是对地理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反映,为地理教学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在实施教学时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其中,作为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一门分支学科的学习理论,自20世纪初桑代克提出世界上第一个学习理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至现在,人们对学习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四种观点:学习是刺激—反应间的形成过程;学习是知识的接受、获得过程;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学习理论可以分别称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乌美娜教授在《教学设计》一书中,专门讨论了“学习理论的发展使教学设计从萌芽到诞生,从起步走向发展”。加涅所关注的重点是把学习理论研究的结果运用于教学设计。加涅按照学习的类型、学习的结果和学习的过程,推导出他的教学设计原理。地理教学设计是对地理教学论“如何教学地理”的具体研究,学习理论作为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继承和发展了教学论。

2.系统科学理论为有效整合地理教学因素提供指导

系统科学理论是包括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的综合性理论体系,它揭示客观世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内在的共同属性与共同规律,是新兴的科学方法论。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系统,组成要素有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政治、文化背景、国情等。系统科学方法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全面地综合各要素优化整合教学过程,传递、反馈信息,整体思考,有序性、系统化设计等,揭示教学要素之间必然的、规律性的联系,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既要做到明确每个教学因子在教学进程中的作用,又要能为每个因子发挥作用提供时间、条件或机会。设计教学过程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应该从人的整体发展的思路出发,注意教学情境中学习者这一重要因素,以及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的能力特征和个性特征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并有效地运用系统反馈进行地理教学设计修正,以期获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传播学理论是选择有效传递地理教学信息途径的理论指导

地理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传播过程。传播学理论揭示地理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动态联系。在地理教学设计中运用传播学理论,能够很好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主动性。研究表明,人类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是不同的,在相同条件下,五官获得知识的比率有较大差别。五官中视觉的比率最高,这一成果能为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优化组合提供科学依据。如果采用动态的媒体设计,如flash课件,再配上声音,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信息。此外,合理的地理教学信息结构、适量的地理教学信息也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是指教师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时所应遵循的教学观念,是地理教师教学思想和地理教学风格的重要体现。中学地理教学要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为基础。(1)结合地理学科特点,认真研究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2)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技能的训练、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发展;(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4)系统思维,教师要着眼整体,不仅要关注每一节课的各个要素、教学系统的各个部分,而且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并要研究这节课与整个单元乃至与初、高中地理教学其他内容存在什么联系,起怎样的承前启后的作用;(5)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思想、知识、能力、直觉及创造等方面的综合,教师如果理解了教学设计的原理,通过系统设计教学的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就可能做到:目标更明确(知道要做什么)、程序更清晰(知道应怎样去做)、针对性更强(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和灵活性更大(知道在什么样的具体情况下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教师专业能力得到成长;(6)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要结合教师自身的素养,扬长避短,进行富有个性色彩和弹性的教学设计;(7)不断反思,教学设计虽构思于课前,但上课时并不能机械照搬,需根据学生等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课后应当不断地反思、补充、修正,使教学设计不断完善和提高;(8)注重综合,地理学科内容十分丰富,兼跨自然和社会两个科学领域。地理教学设计应反映多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以及各学科思想、研究方法与手段的交叉综合,全方位地运用人的智慧、经验、审美情趣,多维、多角度地思考、分析和处理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各种问题,创造性地进行具有时代特征的地理教学设计工作,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

篇6

一、什么是化学教学设计

所谓化学教学设计就是化学教师根据化学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情况,以及教学条件和环境,对不同层次的化学教学系统,规划出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预测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可能引起的教和学的效果,即实施教学行为的设想和蓝图。

二、化学教学设计的准备

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设计之前,首先必须弄清教学的起点、终点、条件以及构思设计原理,初步作出方案设想并估计其实现的可能性,即要做好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然后,再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情境、教学过程、教学媒体等各个环节进行设计。最后综合各种构思编制出不同形式的化学教学系统设计方案。化学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标准或化学教学大纲是化学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在进行化学教学设计之前,化学教师要深入领会其精神,领会大纲对本节教材的要求。同时为满足社会需要,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情感、意志、动机全面健康发展,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化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认真分析当前的教学中具体的教学任务是什么?在满足学生的内部需要方面,又有哪些迫切任务?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特点,为本教学阶段选择最重要的、具有特殊迫切性和现实可能性的任务。

(2)化学教师在学期(学年)教学系统设计之前要通读教材,以便了解全部教材内容,做到心中有全局。每一章节(或单元)教学设计之前的熟读教材,是为确定本节教材的教学目的、难点、重点,为研究教学方法等问题打下基础。在分析教材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参阅一些有关的书刊,阅读参考书刊的目的不是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内容,而是为了充实自己,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从而能深入浅出地讲解。也可以适当选一些读物,用于因材施教。

(3)由于学生的情况在不断变化,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化学教师可通过观察、研究教学档案,在跟学生谈话、课堂提问、批改作业等方法做经常性了解。在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中,化学教师应着重研究学生以往所学知识、技能(包括其他课如物理、数学的有关内容)有哪些与本节有关,巩固程度如何,学生最近在学习情绪、学习能力方面出现了哪些问题等。化学教师应明确教授新课的基础,以便在确定课时计划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时,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切合实际的课时计划。

(4)化学教师首先要初步确定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哪些外部条件,了解这些外部条件是否具备,若不具备,有无替代方法或能否自己制作。其次要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多少时间,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能否满足需要,若不满足需要如何做出调整。最后要调查在外部环境中有哪些教学资源可以利用,考虑如何用好外部资源。

三、化学教学目标设计

化学教学目标就是教师通过化学教学活动使学生预期要实现的最终质量标准。教学目标描述的是教师预期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发生的变换,它是用学生的行为方式来描述的。

四、化学教学媒体的选择设计

教学媒体是介入教学活动,承载或传递教学信息的物理手段,其性能对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影响非常显著。化学教学媒体则是指在化学教学活动中,传播有关化学教学信息载体或工具。从信息传递的范围分类,可分为大规模教学用媒体、集体教学用媒体和个别化教学用媒体。大规模教学用媒体指众多学生共同接受信息的媒体,如广播、多媒体播放装置;集体教学用媒体,指供一个教学班经常共享信息的媒体,除了投影、黑板、模型外,也可使用电视、录音机;个别化教学用媒体,是指在特定环境中供一个学生使用的媒体,如教科书、计算机终端。

化学教学媒体是化学教学设计中的物质要素,是信息传输的主要通道。在化学教学设计系统中,教师和学生是以化学教学媒体为中介,来实现学习信息的传输。化学教学媒体对激发学生的动机,训练学生的技能,引导和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能动作用。

五、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课堂教学,它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对备课、课外辅导、批改作业、成绩考核等环节具有支配和决定作用。如果课堂教学这个环节抓得不好,其他环节抓得再紧,也是舍本求末,收效甚微。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个关键,上好每一堂课。而要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是否掌握过硬的教学基本功,直接关系到一节课效果的好坏。

化学教学语言是教师利用语言以及其他教学媒体引导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技能、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行为方式。化学教学语言是由基本语言技能和特殊语言技能两方面因素所构成的。基本语言技能是在社会活动中,人人都具备的语言技能,它包括语音、吐字、音量、语速、语调、节奏、词汇、语法等方面。特殊语言技能是指在课堂上,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从教学对象出发组织自己的语言,它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结构,它又可分为讲解技能、提问技能等。

六、化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化学活动课是指在学科课程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实践性教育活动的过程。它的基本特点是:学生有参加活动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活动的内容有广泛性、伸缩性和趣味性;活动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与灵活性;活动的开展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它已是我国基础教育现代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的必要条件。通过活动可以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增进身心健康。化学活动课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建立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育体制的重大问题,是培养创造性人才、促进人才成长的途径之一。

化学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内容上分,主要包括社会、生活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等,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科学、人与社会、人与人等方面;从组织角度可分为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篇7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本文着重探讨优化教学设计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G633.91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有很多,其中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如何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及有效的评价方式等,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要素分析

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方法;设计评价形式;构建教学结构等。上述几个环节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其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它对课堂教学的发展起着宏观调控作用。要达到优化和达成教学目标则要注重课堂教学“内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其“内在条件”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掌握学生已有水平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并设计相应的“外部条件”。外部条件有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用以及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等等。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措施

1.创新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要求,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加工,尤其是实验教学中经常需要创新设计实验,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在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教材中的实验材料是菠菜,但有学生提出用韭菜叶和水萝卜叶代替行不行?带着问题让学生不仅“质疑”,而且要主动“释疑”,那就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知识,发现韭菜叶中含有丰富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水萝卜叶中含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验证实验。

2.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一个被人称为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上必定会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影响着教学设计效果的体现,教师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成功的关键。

(1)以问题促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的提出既是学习的起点,又是学习的动力,以问题作为主线指导学生开展探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当前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如:《蛋白质工程》教学这一节,可采用“问题――探究――新问题――再探究”的教学模式。新课一开始,思考有生殖隔离的种间生物实现基因交流,通过常规杂交育种很难实现,那该用什么方法实现呢?基因工程的诞生,为克服远缘杂交障碍带来了希望。但一个新问题又出现了,生物产生的天然蛋白质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它的结构、性能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于是要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制造出目前从天然蛋白质中找不到的蛋白质,这样人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蛋白质工程则应运而生了。这样,学生也就明了了蛋白质工程的来龙去脉。

(2)以比赛激兴趣

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当下教育时髦的代名词,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丰富,无需赘述。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笔者曾外出参观学习,印象较深的是课堂上各小组会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赛。如曾学习的《种群特征》一课,教师简单讲述了模拟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后,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在15分钟内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及操作过程,并计算出种群密度。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地完成各个步骤,最后每组推出一名代表进行陈述。老师和各小组推选的一名学生代表作为评委,对各组的陈述进行打分。同r,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答辩,最后将得分公布于黑板上。得分高的小组学生欢呼雀跃,得分低的小组并没有灰心丧气,他们通过比赛知道了自己方案的缺陷,同样巩固了知识,也激发了他们“复仇”的决心,力争在下次比赛中获胜。通过多种形式的比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在比赛中出现的问题可能就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3)以实践验理论

生物学科是与日常生产生活实践最密切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如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等等,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而制作过程又需要一定的微生物知识背景,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操作实验中了解发酵的原理。在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性的问题探讨中,提示学生我们进行血常规检查的目的,是了解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是否正常。这些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在教学中让学生分析相关的保健知识,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一些保养身体的注意事项。

3.尝试转换评价形式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感慨课堂教学评价形式变化不够明显,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和标准上,很难打破“教师中心、知识中心、书本中心、应试中心”的评价体系,不能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如选择题、判断题的讲解,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是如何获得答案却无任何要求。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反而会限制学生对思维乐趣的深刻体验,进而抑制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方式,不断变化评价方法,创设各种学习情境,让学生应用各个感官参与其中,并融合自评、互评的评价方式,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个准确、快速、全面而有效的评价。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教育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保持他的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集中精力,而且要保持活跃的思维有效学习,需要教师不断启迪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逐步提出目标明确、难易适度、新颖有趣和发人深思的与所学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真正激活学生内在思维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且获得解决问题后成功的喜悦,教师以此强化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的兴趣。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学生有所进步,获取的发展是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等待我们不断实践、努力探索的永恒课题。

参考文献:

[1]、王伟强、浅谈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教书育人;2012.

[2]、刘群、优化教学设计,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J];教育界;2012.

篇8

在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尽管每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有所不同,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特点是相同的,对课堂教学所起的作用基本上是一致的。教学设计应具备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对数学教学的指导性。数学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前精心设计的教学预案,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前的设想基本上都包含在教学设计中,所以教学设计的方案一旦形成并付诸于课堂教学,就必须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对数学教学起到指导、约束及控制等作用。二是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教学设计为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提供了现实的结合点,它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较明确的教学实践指向。在成型的教学设计方案中,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被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目标,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环境的调适、教学媒体的选择及教学评价手段的实施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和安排,这一系列的内容都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此外,教师应把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等融入到整个教学设计中,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设计特点,优秀的教学设计都是教师创造出来的。

二、数学教学设计的关注点

数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数学教学系统中的各个因素。不论是哪一层次的数学教学,都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这四个目标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2]。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许多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关注教学目标、学生学情、教材编写意图及教学方法等。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根本任务与指向,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教学中师生所期望达到的一种教学效果和标准。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内涵清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要相互协调,要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不能形同虚设。在实际的教学目标设计中,往往存在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不恰当等现象。例如:教师对一些定位教学目标的关键词,如“理解”、“了解”、“掌握”等把握不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合教学实际。对于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制定显得空洞无物,存在套用新课程理念,流于形式的现象。在实际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整体性。要注意所学内容与其他数学内容的联系,正确处理好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相互关系。二是全面性。新课程对数学教学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三维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重视对过程目标的关注及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特别关注新课程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三是现实性。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当和教学内容紧密相连,避免目标过空、过大,无法实现的现象。

(二)学生的学情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目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使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学情。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做好学情分析:一是分析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即要了解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及学生的智力、能力、个性心理特征等,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材料,使新的数学知识和学生原有的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二是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如: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时,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某公司的股价走势图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函数单调性概念产生的必要性和价值,因为股价走势情境包含学生所不具备的一些股市专业知识,以此作为本节课的教学情景不妥,这说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等。三是分析学生的兴趣点和可能出现的困难点。有些教师认为,数学教学设计就是数学例题和数学练习的设计,教学设计时省略了概念生成、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将主要教学时间安排在例题和练习的教学上,这样的教学设计存在轻知识生成、重题型展示和解题训练,追求一步到位的问题,由于教学要求过高,对学生学习人为的设置了障碍,更谈不上学习上的兴趣点等。

(三)教材编写意图

数学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在教学设计时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设计意图,这样才能有效的使用教材,达到教学设计的预期效果。在对教材进行分析时,首先要对教材的背景进行分析。数学教学活动是在一定背景下进行的,知识背景对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数学教材的背景分析,主要是分析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以及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等。其次是对教材的功能进行分析。分析这部分数学内容在整个数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包括智力价值、教育价值和应用价值等。三是对教材的编写特点进行分析。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研究教材的设计特点,力图使每个细节都能充分体现教材的设计特点。例如: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采取以问题为主线的方式进行编写,这样对于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积极思维是十分有利的,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升华的过程,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教学设计基本的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学生是教学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数学教学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主要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从教学的指向和最终目标来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不能代替学,教师的教必须促进学生的学,“为学而教”体现在教学设计上,就是一定要贯彻“为学习设计教学”的基本理念。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的组织方式”为中心进行教学组织,依据学习任务的类型来选择教学策略,强调以问题为中心,营造一个能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有利于新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存在一个误区:教师只要把教学内容讲清了,学生也听懂了,认为所学的知识就掌握了,这种认识的误区就在于教学设计遵循的是“为教学设计学习”的理念,强调了教师按部就班地规划并实施教学系统,学生则在教师的指挥棒下被动地接受知识。波利亚曾说过,“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但学生想什么更千百倍的重要。”教师若只注意题海战术,不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现,把学生训练成解题的机器,学生不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那么,教学活动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数学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关系

篇9

关键词:课程标准 实践活动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教学实践活动前的反思

科学制定目标:要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分解,使学生在三维目标的引领下,不仅解决了“学到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尤其解决。了“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目标分解后还需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将形成的目标群按一定的层次与梯度进行有序化处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真正具有自主选择最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学习目标。优化教学设计:这种类型的反思主要在备课阶段进行,它有助于发展教师的智慧技能。教师的智慧技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能否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能否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从目前教师备课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两种不良的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以“他思”取代“我思”,不考虑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二是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在备课时,过分依赖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不注重反思,凭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方案,有的甚至照抄以往的备课笔记。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以往经验与教训进行思考的基础上。

二、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

教学实践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生活经验的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做出种种的反应。学生这些反馈的信息,教师必须敏感地体察,并深入领会其意图。明确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实际需要,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教学上的优点与不足,利于及时调整,使教学真正适应学生学习认知发展于什么的要求。这种师生互动,能拓宽反思的层面和渠道。从学生角度认识教师行为和合理性和有效性,可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了深入分析教学活动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做出调整增强语文课堂行程的灵活性和可控制性,培养教学机智和丰富经验智慧,面对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的教学进程,教师要能不断地反思。一是反思学习内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还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对话和合作是否充分。课堂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有的教师设计活动一个接一个,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课堂上热闹非凡,一派繁荣景象。但要问每个活动景象,每个活动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有的教师竟语焉不祥,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因此,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二是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是否还有学生不适应,怎么引起学生总结。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思维活跃。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三是反思自己对知识的准备和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特别在导入新课时,要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了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

教师在反思中必须具备驾驭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因为这一阶段的反思强调解决发生在课堂教学现场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时出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障碍?你如何机智地处理这些问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出现争议时,你如何处理?当提问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该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时,你如何调整原先的教学设计?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某一问题时,思维异常活跃,如果让学生继续讨论下去,就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针对这种情况,你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控?实践证明,课中有效的反思,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

主要是教师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的概括,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及教学的成败进行梳理,教学的结果如何?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是否学会了学习?因为“教会”不只是提供给学生某种学习方法,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学习,而且应设法让学生多体会和感悟,引导学生总结对他们自己适宜的学习方法,经过自己感悟出来的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才是管用的、好用的。这一阶段的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等。例如:当课堂气氛沉闷时,你是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控的?哪些教学环节的工作没有按计划进行?为什么?在授课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令你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假如你再教这个内容,教学设计方案还可以作怎样的更改?

篇10

关键词:职业院校;项目课程;课例;特征;课例开发;目标;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9-0-02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课例开发被大家所关注。课例研究通过教学实践反思、消化、吸收课程理念,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于一体的最终形成能充分体现课程理念课例的不断反思过程。设计课例、实施课例、反思课例的课例研究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直接而有效的载体。本文从课例特征、课例开发目标和课例开发模式三个方面作探讨,旨在为第一线的教师开展课例开发提供参考。

一、课例及其特征

“课例”是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是以某一节课或某些课为研究对象,展现课的教学实际场景,以便对课堂教学本身进行改进、优化和提高,反映的是课堂教学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完整过程。教学课例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即“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其中,“教学设计”是某节课或某些课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实录”是实际教学场景;“教学反思”则描述了“教学预期”的实现程度,也就是对教学的评价。

课例的特征:以课堂教学的学科内容为载体,以某个小的研究问题为主题,讲述的是一个实际发生的课堂教学实例背后的故事;而且,教学实例的整体思路相对完整,可以看出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授课过程或如何改进的过程,可以看出这样上课或者改进课堂的理由和原因是什么,当然也会有理性的提升和概括。

(一)预设性

主题与背景是课例研究的第一要素。课例不追求通过一节课解决多个问题,而是追求通过一个课例研究某一个特定的问题,也就是课例的研究主题。主题从哪里来、为何选择这个主题,这就需要交代该课例产生的背景。通过背景介绍可以交代主题是来自教学中常见的困惑或难点、课改中核心理念的践行等,背景的交代使读者真实的感受到整个课例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由于课堂教学是复杂的,通常的听课评课会对一节课从各个角度提出各种改进意见,缺乏主题与重点,也缺乏有针对性的研究,而在课例研究过程中,主题从课例的题目就能看出、或者开门见山地交代,这样读者可以直接地知道这个课例探讨和解决什么方面的问题。

(二)真实性

课例的描述不能杜撰,它来源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及其改进教学的研究过程。课堂情境的选择要围绕课例研究的主题,有时为了凸显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可以有选择的采用,甚至对片段中的语言也可做适当剪裁。除了使用第一手的直接的实录描述,也可以用作者讲述的方法对实录片段进行第二手的描写,包括作者本人当时的想法、感觉等都可以写入课例。围绕主题的情境描述要追求准确、精简、引人入胜。因此课例的载体是课堂教学,课堂情境的描述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不等同于把大篇的课堂实录直接摆进课例报告里。

(三)动态性

课例反映的是教学改进的过程,是研究教学“背后”的故事,整个过程围绕研究主题,通过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到教学反思,使读者感受到研究过程的来龙去脉,因此课例不是描述一节“好课”,是通过动态过程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使读都了解一节好课是如何产生的。对读者来说,针对授课的问题将其讨论和解决过程梳理和展现出来,更具启发与借鉴的价值。

(四)有效性

适时适当的进行解读和诠释是课例的又一要素。这种解读和诠释是归纳型的、可以多角度的,但内容紧紧扣在描述的课堂教学和讨论过程上,不夸大不空洞,交代课例研究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和处理的、课堂教学为何如此改进等的原因,也就是讲出课堂教学好与不好的理由,使读者明白这“背后的故事”。对课例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一节课的改进和研究过程,获得理性的认识或者初步结论,这些“研究成分”使得课例不仅仅是研究某一节课,更是为老师们日后改进一类课的课堂教学有所启发。

二、课例开发的目标

(一)内化教师教学观念

课例开发不同于教学案例展示,不是对一节好课的描述和认定,而是围绕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揭示和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研究过程,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的目的。

课例研究的基本操作步骤为:确定教学内容——备课和说课——上课和观课——形成教学课例——组织互动、对话式评课。有时还需要在此基础上修改教学设计,用改进的方法在其他班级上课,再次组织教师观课和评课。然后把改进的过程和结果与其他教师分享,修改和完善教学课例。由此可见,课例研究是以反思为前提、以观察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互动对话为特征的教学研究。通过课例研究,教师将不再像过去那样思考“这一课涉及到哪些内容”,而促使他们换一个角度去思索:“我的学生将从这一课中学到什么。”

(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课例研究是围绕一节课而展开,把研究融入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评课的全过程。课例研究不是完全着眼于改进这一节课,仍然是一种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发展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为指向的教学循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