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综合思维范文
时间:2023-08-11 17:3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学科综合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综合思维的界定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思维指人们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和能力。由于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的形成有助于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综合思维培养的途径
由于综合思维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做到此点的前提是学生具备扎实的地理知识,熟练掌握地理规律和原理,故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具有阶段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其培养过程主要有五个阶段:
1.第一阶段:在学习知识过程中产生理趣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固然兴趣的提高可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但由于兴趣的持久力相对较短,还可能随时转移,故此要使学生的兴趣上升到理趣。所谓“理趣”是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犹如在山阴道上,疑若无路,经过探究忽又开朗,在内心产生极大的触动,使之产生研究问题的强烈愿望,以此获得持久的研究动力。
例如:在讲南极地区时离不开科学考察这一知识,可以引入以下案例:2014年 1月3日下午2点我国在南极建成第四个科学考察站DD泰山站,其独特的外形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见图1),从地理角度分析该建筑在南极地区的优势。
在好奇心(兴趣)的驱使下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形状如飞碟?为什么底部架空?带着这样的问题讲述南极地区地理环境特点,之后引发学生探究环形结构的优势,学生自然会与当地经常刮起8~10级大风的气象条件相结合进行思考,从而得出减少风阻这一答案;同理,主体建筑架空离地,可以避免暴风雪的掩埋。
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学生自然而然会感觉到原来地理科学里还有众多的奥秘,还要关注地理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形成理趣的前提,理趣形成之后会形成持久的探究欲望。
2.第二阶段:用生活中的现象释理
地理学科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日常生活之中大量的现象实际上是地理环境的综合反映,故此,把生活中的现象引入课堂,学生会感觉到身临其境,具有很强的归属感。“雾霾”这个词原来对大家而言比较陌生,现在被大家熟知;炎热的夏季去海边避暑、地图导航和户外助手等软件大量使用无不渗透着生活中的地理气息,观察、思考、释理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地理课堂之中对景观进行释理需要充足的根据,例如:观察指路牌景观(见图2),分析该地所在国家。基于此问题,可以引导、激励学生发表对此问题的看法,说出自己判断的依据,这就建立了对信息的分析过程:
①D中文字为英语,可以排除非使用英语的国家
②前方174公里有应急电话说明这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
③一条路况比较好的公路说明该国经济比较发达
④指示路牌产生的阴影比较小说明该国纬度比较低
通过一系列的综合分析,再结合学生已经储备的知识可以得出该国为澳大利亚。由此可以说明释理的过程是一个充分调动知识储备,经过探究、发现、表达的过程,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综合思维的过程。
3.第三阶段:利用倒推法巩固综合思维
知识的学习绝大多数是一个正向发生的过程,学生理解有因果关系的知识不会产生太大的障碍。而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则要求知识必须熟练,能够与情景相衔接,这实际上就提高了一个难度等级。故此使用倒推法可以使已有的知识得到巩固。
例如:观察世界某地区域图(见图3),结合当地地理条件推断蒙特港传统的运输商品。
分析与推断:
①鱼产品:位置西临海洋,加之湖泊面积广大,渔业资源丰富。
②木材:通过经纬度和位于东侧的山脉可以推出该地位于南美洲南端西侧,推出温带海洋性气候,森林茂密,出口木材。
③有色金属矿:东侧条带状火山分布推出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岩浆活动频繁,多有色金属矿。
④农产品:根据港口经济腹地中气候与地形条件推出种植业、畜牧业发达,农产品数量多。
倒推法的基础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联系迁移的学习策略作为手段,才能产生灵活的思辨能力。
4.第四阶段:在开放思维中辩理
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地理学习要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特点,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
由于地理综合思维涉及的角度多样,在现代教学理念中开放性思维是其重要的一面,因为它给学生留有生成知识的空间,在地理教学中培养综合思维中的开放性在高考开放性试题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在日常教学中要给学生以展示的机会,使之充分发表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学生之间在思维上产生碰撞与冲突,在辩理中提出理据,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才华得以展示和流露。
例如:尼日尔首都尼亚美位于该国西南端(见图4),有人建议把首都迁移到国土中部的阿加德兹,有人坚持在尼亚美,你同意哪种方案?简要分析理由。
参考答案:
尼亚美:原来是首都,基础设施条件好,位于农耕区,可以提供更多的农产品供应,邻近尼日尔河,提供充足的水源保障。
阿加德兹:位于国土中部,便于行政管理;处于三条大陆的交叉点,交通便利;矿产资源丰富,经济效益高。
针对此类开放性问题,回答同意尼亚美和阿加德兹均可,但要进行思维的高度综合,因为首都的设立需要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这就要求调动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进行分析回答,无论哪种答案都要有根据,这就是理据,理据源于知识和图像中的信息,分析提取信息的过程就是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过程。
5.第五阶段:培养综合思维中的哲学意识
由于综合思维涉及的角度多样,但思维存在层次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知识扎实、方法策略掌握的基础上要把综合思维上升到哲学层次才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因为哲学被誉为“一切科学之母”。在日常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哲学意识,要以地理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之中的哲学思想是如何体现的,尤其要在学习方法和策略上引导,因为哲学的站位要比策略和方法高出一个等级,它是更加抽象的方法论。
例如:图5显示青藏铁路从拉萨向北上坡段某处的景观。其中T是为保护铁路而建的工程设施。据图文信息可以推断:
A.该段铁路沿等高线布线
B.该段河流冬季结冰
C.铁路沿P箭头指示向拉萨延伸
D.P箭头指示北方
本题提取文字和图像信息是基础,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审题意识,还要求学生具有严谨的哲学意识,由于看到了“上坡”筛鲎郑故此A错,因为上坡不可能沿等高线布线;在B、C、D三个选项中最容易选D,因为有“拉萨向北”的提示,所以最容易选P箭头指示北方,实际上D为错误选项,因为题干中“拉萨向北上坡段”是“整体”“某处”,是“局部”,整体是向北,但不意味着局部也是向北,这里就蕴含着一层哲学思想,即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同理C也是犯了此类错误,B为正确选项,因为拉萨位于一月0℃等温线以北,故此冬季河流结冰。
三、综合思维中的三维能力要求与时代要求
1.三维能力要求
由于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在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方法与途径固然重要,因为它提供了实施的操作手段,但从地理核心素养的角度而言仅仅是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个方面,因为综合能力培养具有三维属性,其三维能力是指过程、方法和能力(见图6)。
方法在过程之中实施,在实施方法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针对地理信息提出问题分解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包括提供信息设疑引导分析指导学习形成学习策略;地理学习能力包括获取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发现地理问题探究问题迁移知识。这种三维属性每一个步骤都是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提高过程。
在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三维能力必须要进行综合考虑,统筹进行。要克服就知识讲知识,完成课本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思维,要以新课程理念作为指导,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逐级培养能力,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渗透培养能力的方法,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进行,切忌犯冒进、急于求成的错误。
篇2
【关键词】 学习思维 多元化 地球知识
高中地理是一门认知地球科学的重要学科,高中阶段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进展却并不怎么顺利。通过长期的教学活动的实践以及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看出,学生普遍的感到地理学科的知识内容广泛、学习的难度较大。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时所反映出的状况非常的不理想,因此,应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的实施策略。
一、学习现状和遇到的典型问题
1、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初中阶段,地理学科一直以来都因为所占的分数比例比较小而长期被学生轻视,大多学生都把地理学科看成一门不重要的学科,并且在高中的学习当中也继续漠视地理学习的重要性。思想是不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再加上高中地理学科的知识内容难度较大,导致了学生们在地理学习中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畏惧地理学科的学习。高中地理结合了理科和文科的特点,不再像初中地理只需要依靠死记硬背就能够考一个不错的分数,而是更加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2、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高中地理不再是一门纯粹的文科学科,而很多学生显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许多学生以为只要通过不断的记忆就可以学好高中地理,这就导致了很多的学生对基础的地理知识背的滚瓜烂熟,而在考试当中却不知道该如何做题。因为高中地理对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让很多的学生感觉到自身的努力没有得到与之相应的回报,进而对地理学科产生厌倦感,有的甚至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3、学科思维差。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了许多学科的知识和特点的边缘性学科,学科的内容更是非常的广泛。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时,学生大都缺乏对问题多角度、深层次和客观的思考,对地理学科中所遇到的问题缺乏逻辑分析。同时,在平时布置给学生们的课后作业中,学生也反映出对地理问题的思考不但不够全面、同时还缺乏深度。多个方面都展现出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能力差,不利于未来的地理学科的学习。
4、过度依赖老师。在高中地理学习当中,因为所学的知识内容繁多同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许多的学生都是能跟随着老师的教学节奏走来追赶课程的进度。这导致许多学生缺乏对知识内容的独立思考和相关性的联系,学生只能听老师讲一个知识点,学生就学一个知识点,最后只剩下满篇的笔记和一片空白的大脑。学生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缺乏积极学习的动力,没有自主独立思考问题的精神,同时过度依赖老师导致学生的地理逻辑性不强、学科分析能力不足等问题。
二、解决教学中问题的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对地理的热爱才是努力学习地理知识的持续动力,而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首先要的到科任老师对其的认同。所以,地理老师应该给予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对待,用心去教授学生知识内容并让其感受到老师的人格魅力。同时,传统式的灌输教学让学生会觉得课堂教学枯燥烦闷,没有兴趣去学习和理解地理知识,因此,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结合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给予学生新鲜感,刺激学生的学习地理知识欲望。
2、培养学科思维。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要积极运用巧妙地提问鼓动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地理教学课堂的效率。在具体的地理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学生所掌握的各种信息和地理所学知识水平,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有深度的问题。高中的地理学科不仅具有理科性质,同时也具有文科的特点,因此,在地理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是同等重要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思考一个问题,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为其良好的地理学科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3、提高学习效益。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难度是比较大的,学科中存在许多的让学生无法直观就能够理解的图表、各种地理运动过程等难点。很多学生由于长期无法理解这些知识内容,逐渐积累起一种对学习地理的厌烦情绪,甚至放弃地理学科的学习。而多媒体教学能够通过各种软件很直观的向学生阐述各种各样的地理知识内容,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就能够理解到复杂的地理知识。老师可以有效的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技术,让学生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就能够理解并记忆知识内容,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结束语:综上所诉,高中地理作为一门既文又理的综合学科,其本身的知识内容广泛且学习难度较大,同时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并且相对于其它学科更加有趣。地理教育工作者应当审视自身教学活动中的不足,通过符合学生自身水平的教学方法激发其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地理W科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以及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 考 文 献
篇3
[关键词]: 初中生、学习地理、困难、对策
2004年秋季开始,我省使用初中地理新教材。从新教材的体系和内容看,新教材反映了地理学科教育和教学的本质,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方向和新思路,突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和反馈,我们发现,尽管新教材在知识难度上比以往教材有所降低,但学生学习地理的困难仍相当突出。这无疑是制约地理学科教学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全国新教材试点省份-----江西省,在对学生学习新教材调查问卷中发现,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困难仅次于物理,居第2位,我校对高一学生也作了前后两次调查,结果也表明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困难超过了数学、英语、化学等学科,普遍感到地理难学,学不懂。那么,造成学生学习地理困难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作为地理教师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一、学生学习地理困难的原因
1.对地理学科的特点不了解,缺乏良好的地理学习方法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从地理学科的内容来看,地理主要是阐述地面各种地理事象的分布,并探究其原因;反映地理事象间的相互联系和地区的差异;探寻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规律;阐明人与地理环境的正确关系。因此,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推理性、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并非许多学生所认为的地理就是地名加物产,学地理只要划一划,背一背就能了事。正是许多学生不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而形成了地理学习过程中常常重记忆,轻理解;重突击,轻平时,简单搬用初中社会课的学习方式,不注重理性思考和推理,强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今年使用的新教材,地理学科的特点更趋明显,这样的学习方式当然更加难以适应,难怪学生经常说:地理书很好看,地理课也很好听,就是地理作业最难做,甚至有时无从入手。
2.存在不良学习心理,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逻辑性、独创性和敏捷性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思维品质的差异上。地理学习中学生思维品质缺陷的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思维的广度不够,综合能力差。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有一定的广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但不少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地理成因的学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关于我国青藏高原太阳辐射能丰富的原因,大部分同学只会从太阳辐射强度这一原因去考虑,只有少数学生能同时想到日照时间这一重要因素的影响。
( 2)思维的深度不够,分析、鉴别能力差。有些学生常把一些词语形式相似的概念混为一谈。
( 3)思维变通性差,常受思维定势的束缚。例如在讲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时,有意向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当北半球是一月时,南半球是几月?”不少学生会回答:“是七月。”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在平时未必会答错,其原因在于受已形成的“南北半球季节相反”这一思维定势的影响。
( 4)思维的逻辑性差,考虑问题缺乏条理性。
3.学习地理的动机、兴趣、需要不足,缺乏学习的内驱力
学生感觉地理难学,成绩无法提高,与学习地理所必要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内心需要是分不开的。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跃的内部动因或动力,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地理学习动机是推动地理学习的直接动力。
学生进入初中后,往往在各种因素的引导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地理是一门副课的错误想法,甚至大部分学生刚入初中,就给自己的 “奋斗目标和爱好志趣”定位在理科上,从而潜意识地产生了我是学理科的,地理与我无关,不需多“浪费”时间,充其量只要应付会考即行。由此而来,对这些学生来说谈不上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从而无法产生学习地理的积极动机,自然,明显影响了其思维与主观能动性,结果,当然觉得地理是不好学的。
4.初中学科知识衔接不够,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
学生的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中地理(特别是自然地理)涉及到许多本学科的准备知识,如地球、地图的基本知识、气候的基本知识。从我省初中教材看,仅初一《社会》涉及地理学科内容。为了减轻初中生的学业负担,体现综合学科特色,初一《社会》教材已大大简化了原人教版初中地理内容,把原二年学习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压缩到初一《社会》中教学。尤其是对地球、地图、气候等知识的编写显得更为苍白,再加上客观的中考制度不考初一社会,因而本已浅薄的地理知识,再要到二年后重新学习,学生多半早已遗忘,往往使初中地理的教学显得十分被动,以至于常常要为了完成教学要求,必须要不断回顾初中知识,甚至要补充缺乏的知识。
其次,相关课程如立体几何,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也相对缺乏,从而导致教学中的知识 “断层”,增加了学生对有关地理知识理解的难度。
5.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与切入点不准,缺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学生产生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
地理新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特别是强调了生活的地理和学习的实用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要求。使用了多年的老教材,我们当然有解不开的情结和习惯了的教学方式,因而难弃传统的思维和方式,乃至全搬以往的教学方式,形成了新教材,老套套的不协调局面。学生自然感到我们的教学空洞、乏味,久而久之产生了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影响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二、对策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保证必要的时间投入,另一方面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并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地理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绝大多数的地理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到整个地理教学的质量。为此,我们必须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如,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达到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教学素材的选取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2.把握新教材,注入新思路
地理新教材体现了创新精神,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在新教材、新任务的背景下,要有新思路。
( 1)树立现代教学新观念。新教材的推行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弘扬,使未来人才的规格多种多样,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为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以学生为本的主体观。当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化的社会,学生的视野十分开阔,个性化倾向明显,教学中要多采用开放式、活动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其充分地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产生对地理探索的浓厚兴趣。
( 2)推广学法指导。初中阶段学生无论在智力还是能力都比初中阶段有了一个大的飞跃,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索、研究及实践,能够运用一些地理知识去解决地理问题。学生迫切希望教师把学习方法的指导纳入到教学任务中。为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在“知地”---------了解地理事实,“明理”-------理解地理原理的基础上,会“说理”--------用实例说明地理原理,“析事”-------对社会中出现的地理现象,会用地理原理进行判断、分析、评价。特别要指导学生掌握识记方法,积累地理知识;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理解地理知识;指导学生广泛联系实际,注重知识应用;指导学生读图方法,提高识图能力。
( 3)增强实践活动。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活动”或“研究性问题”。如何利用好这些材料,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与深入探究的有效载体,一旦学生投入到这些与日常生活或自身需求紧密联系的“活动”中去,那么,它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将是巨大的,也必将大大消除学生对地学习的抑制情绪,有利于克服学习的困难。
4.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
教学难点是学生在课堂上最容易疑惑不解的知识点,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它犹如学生学习途中的绊脚石,阻碍着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地理教学难点大致可以分为理解性难点、记忆性难点和运用性难点等三类。
( 1)理解性难点及其化解
理解性难点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内容,这些知识的高度抽象性、或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的高要求,以及说明事实材料的过于概略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关键。教师在突破理解性难点时,要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要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要补充相关的感性素材,教学中多运用图示解答、演示实验、联系生活、形象记忆等方法。
( 2)记忆性难点及其处理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记忆性难点,主要是一些地理事实过于集中而彼此间又联系松散的地理知识。为了减轻记忆负担,强化记忆效果,加强知识积累,教学中可采用:加强横向联系、赋予记忆材料以一定的意义、编歌诀、构建知识结构等方法。理清各个知识点间的从属关系,把同类或相关知识归纳整理成为系统化、条理化、综合化的知识结构,可帮助学生实现整体记忆而提高记忆效果。
( 3)运用性难点及其突破
运用性难点多存在于读用地图和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具体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我们应讲究应用障碍的针对性,要力求巧设问题情境,增加问题层次,减缓问题坡度,必要时可提供相关图表甚至实物或模型,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逐步求得结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努力挖掘本学科在学校中的作用,使地理教学具有良好的外部条件。
地理学科在学校(特别在重点中学)中常常被认为是副课,是 “小儿课”,出现学校不重视,学生不主动的不良局面。地理教师教得很辛苦,却得不到理想的成绩或肯定,改变这种局面的唯一力量在于我们地理教师本身。我们地理教师除了要有高尚的师德,敬业的精神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外,争取良好的外部发展空间也至关重要。有效的途径依然是要把握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打造地理品牌,营造浓厚的学习地理的气氛,。
( 1)在研究性学习中可大显身手。地理研究性学习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有利条件,这是由我们地理学科的内容所决定的。通过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改变学生对地理的看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应用地理知识的主动性,当然也有利于地理学科在学校中创出特色和品牌,为学校争得荣誉,从而改变学校在看法上对地理学科的偏差。
( 2)在课外活动和观测上有独特的优势。地理课外活动和观测对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和解决地理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地理课外活动的种类很多,如天文气象观测、地震环境监测、工农业调查、交通流调查、模型制作、模拟实验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增加我们地理学科在学校第二课堂中的份量,扩大地理学科的知名度,把学生吸引到地理活动和地理教学中来。
4.深化初一《社会》教材和中考内容的改革。
篇4
关键词:地理;综合育人;德育教育;新课程改革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相关方针政策,以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下面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具体分析研究如何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的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地理学科综合育人价值的表现
学校的育人价值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1)要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进取的人生观、世界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国公民。我认为关注地理学习的实践与运用是地理育人价值的体现。
在新课导入时,导入语应形象生动。利用生动的画面、有趣的歌词、适当的诗词和谚语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上,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自然的美、诗歌的意境无不能培养学生的美感。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培养学生诚实做人、务实做事的重要途径。
二、新课改对地理学科综合育人的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地理课堂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于学生思想观的形成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地理课堂是贯彻两纲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说教,难免显得枯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把德育融入合适的教材中。比如,在教学“地形地势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一教学环节中,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相互关系,于是,我设想用音乐帮助他们感知一下,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想象一下歌曲描绘的生活景象,结合地形景观图片的展示,体会一下这些景象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三、地理学科中开展综合育人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做到以下四点:
1.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大自然是有生命的,作为高级智慧生命要与有生命的大自然和谐相处。
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平原能耕就耕,山区宜林就不能随意开垦,草原宜牧则不能随意开垦。随意开垦森林会造成水土流失,随意开垦草原会造成土地沙漠化。
3.综合地分析问题。例如,在讲上海为什么能成为中国经济的中心之一时,既有自然原因,也有历史原因。平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河流对城市的形成和选址也十分重要,它有供水功能、运输功能和军事防卫功能;城市一般形成于气候适宜、降水适中的地区;城市是一个地区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交通中心等。
4.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简单地说,人人都想发展,但是今天发展了,我们要想着明天也要能发展,我们这代人发展了,子孙后代也要能发展。
四、日常高中教学实践中跨学科综合育人的运用
在很多国家,地理学科是和英语、数学、科学、历史等学科一起被当成核心课程对待的,甚至在许多大学里也当成公共课程。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技术和能力,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地理思维,了解研究地理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手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积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五、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的实现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学科德育是一个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我想,可以尝试通过在地理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技能。总体看来,多数学生是喜欢合作学习的。随着合作学习次数的增加,那些曾经另类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也加入了合作学习的行列,有了可喜的进步。
六、动手实践,实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因此地理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走向实际,将课内外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知识点通过老师多次地讲述、学生多遍地学习,往往不如让学生亲手做一下、亲身体验一下的效果好。
地理学科知识教育功能是广博的,其智能教学功能是全面的,尤其是综合分析范围广、层次高。地理学科的技能教学功能是读图用图和校外大范围综合性实践,技能因素丰富;其德育和美育教学功能是密切联系生活时空实际,境界感染力强大。可见,地理教学在传授学生当前和未来经济建设所需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具有培养学生身心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功能优势。我们应以地理知识为载体,着眼于培养、提高受教育者未来发展所必需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能力,即人与环境保持和谐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念、归纳的逻辑思维方式和综合创新的能力,以期充分发挥地理教学的育人功能优势。
篇5
关键词:地理 举足轻重 高中生 成长
地理学科是中学教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到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较多,学生学习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下面本人将结合具体的教学经验总结出高中生在地理学科中学习遇到困难的种种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
一、高中生学习地理困难的原因
1.缺少兴趣
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致使高中学生学习动机十分明确――考上大学。部分同学给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爱好志趣”定位在理科上,从而潜意识地产生了我是学理科的,地理是“副科”,不需多“浪费”时间,充其量只要应付会考即行。因此,对这部分学生来说谈不上有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也无法产生学习地理的积极动机,自然影响其思维与主观能动性,最终也就产生了地理不好学的错误认识。
2.学科重视程度不够
学生们习惯将地理划归文科类学科。作为文科类学科的知识,大家都认为多背、多记就能学好,所以往往是一开始不重视,等到想学时又因知识断层而跟不上,感到地理难学。还有一种心理就是有些学生总是将地理看成“副科”或者认为自己以后选择读理科,无须学好地理。由于态度的不端正,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然后把原因归咎到地理太深奥、难学的上面等等。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而非智力因素。还有就是地理学科在文科综合试卷中分值相对较小,所以学生不够重视。
3.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
很多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学习方法。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第二,地域性。所以在学习时侧重点应该放在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背、记、搞突击,而应该注重平时的积累和理解,注重联系相关学科知识和生活实际,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最终达到学以致用。
4.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与切入点不准,缺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效率不高。
部分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形成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风格,对于新教材的使用,不能与时俱进,要么就课本知识脱离实际等现象。学生就会缺失兴趣,人为地理学习的实际价值不大,对地理学习产生抵制情绪,影响地理学习的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二、高中生地理学习困难的解决对策
1.激发学生兴趣
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学好地理的关键。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很强,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比如说我们每天感觉到的天气的变化,昼夜的交替,四季更替,每年夏季频频登陆我国的台风等等;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关心发展,就能培养起对地理的兴趣,喜欢地理,学习地理就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就一定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
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精心设计导入也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我们可以尝试:导语激趣、行程激趣、演示激趣、语言激趣、插叙激趣、歌谣激趣等。让每一节课都让我们的学生感到新奇,让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2.提高思想认识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通过对地理的学习,还可以从中汲取多方面的营养,潜移默化之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环境观。因此,学好地理是现代青年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重视地理,不要只顾眼前,应当为自己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着想。其次,教师还要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推理性、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所以要想学好它,在于平时的积累。只有让学生端正了思想认识,才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自然学习也就轻松。
3.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当学生真正掌握了方法和技能,才能学以致用,终身受益。
第一,指导学生掌握识记方法,积累地理知识。有人曾说:离开地图,便不是地理课。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非常直观明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把同类或相关知识归纳整理成为系统化、条理化、综合化的知识结构,可帮助学生实现整体记忆而提高记忆效果。
第二,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理解地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地理环境是由多种要素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个整体。只要找到它们内在的连结点,学会横向、纵向衍生知识,就能更全面、更轻松地学好地理。
第三,指导学生多联系生活,学以致用。这样只有学生感受到了地理知识的有用性,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与需求。就是把难以想象,比较抽象的地理事物,借助学生所熟知的一些事物进行比较的方法。
第四,指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知识,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建立起来了,就很容易找到前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就能更全面、更细致、更深刻、更持久地掌握地理知识。我们把事物做一点理顺和归类,记忆起来就比较方便。如山脉、河流、岛屿、湖泊等分别归类在一起,再进行记忆就 比较容易。
另外,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采用字头记忆法:即从同类地理知识中分别提取字头,编成简短话语进行记忆,这 种字头法,简化知识,利于增强记忆。汉字谐音,一语双关,生动有趣,易于记忆。
总之,地理学科是中学教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到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较多,学生学习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教师根据地理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不断探索地理教学规律,研究学生的发展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困难是可以消除的,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会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生活实际地理思维欠缺
对许多刚进入高三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地理之难,许多同学会一致推举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和区域地理分析这部分。为什么许多同学会学不好这部分的内容呢。经过连续三年的高三地理教学,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一、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
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又比如在一幅经纬网的地图上,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和判断某地点准确的经纬度。
二、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三学生而言,由于直接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1、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2、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因为教材的编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
篇7
【关键词】地理创新教育 内涵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046
一、为什么地理学科要进行创新教育
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要创新就要依赖创新型人才去实现。正如同志所说:“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特别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教育必须彻底变革,实施创新教育,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能力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这些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既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独立判断、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趣,又能为学生进行创造想象、提出创新观点积累素材。其次,地理学科讲述了人口、环境、资源、粮食等问题,这些着眼于未来的全球性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又可以激起学生关注社会、思考现状、展望未来、进行创新活动的强烈责任感。第三,地理学科着重培养学生地图能力、实践能力、综合有力、想象能力、求异思维能力等,这些都是未来创新活动所需要的重要能力。
二、地理创新教育的内涵
何谓创新?创新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维和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不同水平的学习,有不同水平的创新。对中学生而言,做一道习题,能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能独立求解探索新法,也是创新;制作一件小工艺品,搞出一个小发明,也是创新。地理创新是指学生在地理学习和实践中,提出新颖、独特的地理观念、建议和设想,采取了新的方法,寻找新的途径、涉猎不同的领域,以掌握完整的手段解决日益纷繁的地理环境问题。
创新教育就是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创新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学地理创新教育就是根据中学地理的学科特点,把地理学、创造学、教育学、心理学和人才学等有关学科的一般原理有机结合起来,运用于中学地理教育活动的一种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发展创新思维、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以新颖、独特的地理观点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以创新的方法、途径来处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因而,中学地理创新教育不是纯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在于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中学地理创新教育的途径
中学地理创新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单项教育,它需要在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诸方面的全方位培养。因此,中学地理创新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地理创新精神、树立学生地理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地理创新能力。
1.营造氛围、突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新精神不仅是一种智力的特征,还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是一种综合素质。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于4个品质:冒险性、挑战性、好奇心、想象力等。创新精神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它在发动维持创新活动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地理学科是以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作为学习研究对象,它的知识系统是一个开放、发散的系统,既有许多已知的相对真理,更多的却是人类科技尚未能了解、尚无法知晓和解决的灾害、环境、宇宙等问题。这种地理知识本身的发散性、未知性,能帮助学生进入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激发起学生的创新精神、挑战精神、好奇心与想象力,特别有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中学地理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
2.转换角度,促进变通,活跃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持续性且能清楚地勾划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表现为打破常规解决问题和程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思维成果的过程。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想象思维的培养。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而想象力又源于对具体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引导学生地对地理事物的现象的观察中,形成丰富的地理表象信息,并在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中展开想象、发展创新思维。
(2)发散思维的培养。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是构成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成份,对地理创新思维来说,二者缺一不可。由因导果,通过对大量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分析综合,寻找出问题的症结和解决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叫集中思维,是一种经常而普遍运用思维形式。发散思维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并突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寻找更好更新的答案的思维方式。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在地理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地训练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
(3)逆向思维的培养。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地理知识,这些知识的运用有正向和逆向两个方面。通常情况下,学生对正向思维的运用比较习惯。逆向思维往往是违反常规定势,由果溯因提出假设进行推理。这种思维有助于加深对地理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有了这样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许多地理事物就会使学生获得更深入的认识,形成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篇8
关键字:自然地理;教学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127-02
21世纪是教育、知识和人才需求的时代。在知识经济发达的时代,其本质是“创新”,“创新”对教育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重要的是树立“教育创新”的意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与自然地理学相关的各专业在教学观念、内容、方法和目标上更需要不断地创新,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狭隘专业观、课程观、学时观等,尤其是在课程设置上,要与时俱进,适时地增加国家提出的新要求、新课题、新项目,让学生更早的接触科研,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获取最新的知识技能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国家需求的人才,根据自己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笔者根据长期以来从事自然地理教学的经验,就如何对自然地理学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创新提出探讨。
一、课程性质
自然地理学是全国高等院校地理学各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1]。自然地理学也是一门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空间分异特征、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学科[2]。自然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受到人类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人为环境和自然面貌没发生变化的原始环境,要求人类要探索自然、了解自然的奥秘和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而在世界上许多国家,自然地理学的学习和研究与很多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如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自然资源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因此,自然地理学课程的体系和性质决定其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验教学环节。
二、问题
1.课程和体系结构不合理。中国现行的教育课程体系,是在学科为本的思想指导下构建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专业性,理论教学内容比例过大,缺乏反映当今科学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内容。因此,导致自然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较少,缺少人文精神的培养,实践教学和能力的培养薄弱,教育类课程过于理论化,脱离中学自然地理课程改革实际和不易操作的弊端日益显现,政治理论性太浓,脱离实际严重,缺少针对性综合性应用性,需要整合。
2.实践教学观念落后[3]。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无论是自然地理教学还是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学,注重教学理论轻视实践的观念已习以为常。通过调查,很多高校的实践教学占专业课总学时数极少,其中包括自然地理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教师带领学生野外实习;第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室内试验;第三,撰写实习报告,总结实习经验。其中以室内实验为主(这种室内实验占总课时很少),很少进行野外实习,致使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实践教学的目的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然而,实践教学的目的是把课堂所学到的学科原理、方法和内容的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技能。因此,要加快改变实践教学观念,以此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实践应运能力。
3.教学模式陈旧。在很多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一直占主导地位,即老师是教学内容的传授者,是教学的指挥棒,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教学的被动者,教材是教的内容,课堂则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总之,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由于受被动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依赖于老师和盲目崇拜书本的思想,也形成了一种不爱提问、不想提问,更不知道提问什么的思维习惯。这种被动式学习方法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在这种压抑的学习环境中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改革
1.改革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教材结构是否科学、完善,教学内容是否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动向,教材体系是否适合学生的思维模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每个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如何,其本质上讲,主要取决于学生学了什么课程,并从所学课程中学得了怎样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地理学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其理论和应用方面的重点知识大多涉及我国目前社会经济的热点问题。特别是人地关系的问题、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关的提出、生态文明理念等理论提出后,对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具有指导作用。地理学科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人类社会中迫切、急需的实际问题,因此,要求自然地理教学要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而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做到以下几点:(1)自然地理学教材修订应当注重从地球表层系统研究的视角出发,把当前社会最新的观点、多种学科融合、综合和交叉的思路与方法贯穿于整个教材内容中;(2)应将系统的观点、区域的观点、全球变化与可加强学科内容融合,进行综合研究,以培养学生全局意识和辩证的思想;(3)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当前学术界探讨的热点话题,研究成果颇丰,可以适当的将研究成果增加到相关的教学内容中,加强对地理学应用的学习;(4)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知识涵养和社会生活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对教学内容需要适当补充和更新,并且与实践紧密结合。只有内容新颖,逻辑关系严谨,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新的知识和方法,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2.以学生为本,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创新,自然地理学的战略目标也随之发生变化,其目标是:重新修订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方法,培养适应新世纪、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服务,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4]。国家对自然地理学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地增加,但同时对地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不足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其学习激情,但却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实践能力,只有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随着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管理的深化,自然地理的实践教学也应时代的要求进行变革。在教学方式上,除了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之外,学生要积极参与教师的课题,适当的撰写有关自然地理课程的论文,鼓励学生大胆的参加各种大学生技能大赛等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培养学生专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学科思维[5]。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对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创新思维有巨大的影响。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应当掌握熟练地掌握与自然地理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其次,要了解最新的科研知识和实践方法,并且要具备亲和力和好奇心,要引导学生对实践内容进行交流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教师交流进修的机会,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同时配备齐全实践教学设备,以激励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最终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学有所用。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加熟练地应用课堂教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使学生易于理解,加深记忆。可运用以下几种实践教学方式:如普通的自然地理学室内实验、部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小组野外考察、区域专题调查等实践方式[6]。通过上述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环境的理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在野外实践教学中老师要指导学生,但最重要的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实习内容和区域的详细资料,教师根据具体的情况,挑选适合学生的实践活动,也可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探究性和综合性实验。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组合,熟悉所实践的内容,掌握相关的知识,进行实际观测和现场讨论,通过教师的现场指导、归纳和总结,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理解撰写实习报告进行。以此通过实践教学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加深对知识的记忆,是建立自信、团结协作、自我提高、增长才干的有效措施之一,达到实践活动的预期目标,满足社会对地理学人才的需求。
四、结论
由于科学发展观、知识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等理论的提出,自然地理学学科教学必须不断改革与创新。通过对自然地理学的不断地改革,会取得以下的成效:(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不断提高学生洞察事物的能力;(3)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学有所用;(4)拓宽思路,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5)提高教师的教学和道德水平,培养适合国家的人才。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和老师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参考文献:
[1]伍光和.从综合走向和谐自然地理学教学的感悟[J].中国大学教育,2007,(7).
[2]何彤慧,李龙堂,陈晨.自然地理学教材体系的变动与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3,(5).
[3]陈季,黄秀英.对高等师范地理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1(6).
[4]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等.现代自然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1999.
篇9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在人类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地理学是促进人地关系认识的质的飞跃的关键要素;它经历了自然语言、地图学和新一代以空间分析为核心的GIS阶段。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地理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机遇。当前,全球范围内面临着持续增长的人口与日益短缺的自然资源总量之间的矛盾,这成为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地理学紧密地关注这一人类世界的永恒主题,RS、GIS等提供了有益的分析工具,空间分析的方法与理论模型为人类提供了问题求解的分析方法。于是,来自地理学、GIS、RS、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环境等多学科的研究人员自发地共同探讨如何实现人类活动在规划之初即实现最佳的环境效益问题,即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但又不至于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ESRI公司的有力推动,2009年举行了第一届峰会,GeoDe-sign的概念得以正式提出。尽管目前理论界尚未就GeoDesign的科学概念取得一致,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GeoDesign相关研究活动的开展,ESRI在其最新的软件产品中已经部分地集成了具有GeoDesign功能的模块。
受伊安•麦克哈格的《与自然共设计》的启迪和斯坦尼兹景观变化模型的影响,GeoDesign的核心在于将设计的理念引入到GIS系统的框架之中,研究一种可以融景观规划和设计、环境影响与评价、过程管理和结果预测于一体的地理规划设计工具以及所涉及到的相关理论与方法问题。GeoDesign具有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应用前景,也必将给我国高校在目前的地理科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设置、专业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冲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GeoDe-sign的核心理念就是建立“追求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或影响程度最小的规划、设计活动”,这对我国广大地方院校的地理科学专业开展专业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启示,需要作深入、系统地研究。
2GeoDesign对地理科学专业的影响
2.1对学生的知识背景与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地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形成运用地理学思考和解决人文、经济、社会领域的地理问题的基本技能,锻炼运用地理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进行地理学实习、实验的基本实践技能。地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关注学生的地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表1)。GeoDesign借鉴风景园林、环境科学、地理学、规划学、再生研究及综合。研究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成果,采用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用于在地区和全球尺度上通过地理位置和取向的优化来解决突出的问题。显然,GeoDesign是新兴的地理信息科学与景观规划设计领域的相关理论、方法融合的结果,关注学生运用GIS技术和地理学原理来评估人类活动所可能产生的影响的方法(图1)。可见,地理专业今后需要更加注重拓宽学生的综合知识视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形成更加系统的复合专业技能。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要更加注重吸收多学科的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的综合技能,掌握新兴的GIS、GeoDesign等专业技术并转化为自身的地理知识创新技能。
2.2对地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目前,我国各类师范类高校大都开设了地理科学专业,且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为面向基础教育输送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长期以来,这种定位为我国的地理专业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整体推进,这种地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也日渐显露:(1)由于中学地理师资的相对饱和导致地理专业的毕业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部分高校的地理专业在招生、专业发展等诸多问题上面临困境;(2)相对集中的地理学基础知识的培养模式局限了学生主动学习并掌握地理科学领域的新技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性较强的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动态的知识结构,最终影响到学生综合技能与就业取向;(3)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充分,很多学生毕业后即使是选择进一步深造也仍需继续学习在本科阶段就应该学习过的一些技能性、实践性课程;(4)没有构建学生的可持续创新的地理科学知识终身素养。这说明了地理专业的整体办学思路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的调整,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广大师范类高校的地理科研工作者没有及时地结合国际地理科学前沿研究领域对地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思考。GeoDesign是一种统一的、具有较强的空间规划能力但又不依赖于特定软件平台的地理科学整体思维方法,致力于解决复杂环境下的地理设计、分析、建模问题。因而,GeoDesign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设计规划能力、空间分析能力和数字表达能力,这对现有的地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2)。
2.3要求变革现有的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地理专业的改革,在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教学、教材建设、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由于地理科学前沿研究领域的很多科学理论转换到专业教学领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高校地理专业领域的教学改革仍然方兴未艾。目前,美国的宾州州立大学、北亚利桑利大学已经开始开设GeoDesign的相关专业,开始正式实施GeoDesign专业的相关教学。这对将GeoDesign纳入到我国高校地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GeoDesign是一种全新的地理学空间规划理论体系,紧密关注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所提出的“改变自然,设计自然”的理念更加注重将地理学的理论、知识、方法运用到人类的实践活动当中。GeoDesign以GIS作为技术支撑,以对空间活动的规划设计作为目标,对于很多设计过程的中间结果可以在计算机中实现虚拟重现,这样的特点非常有利于教学过程,学生不但可以观测到中间过程结果,而且还可以对设计结果进行预测。所以,如何将地理学的理论、案例、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等有机结合,形成具有地理信息技术新特色的GeoDe-sign教学模式,这些都是对当前地理专业教学方式的重大挑战。
3对地理专业环境教育模式改革的建议
3.1设置学科交叉融合性强的环境保护核心课程
地理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始终以人地关系作为学科的核心领域。现代地理学融合了地图学、数学、计算机科学、遥感、自然环境、地球表面过程等诸多学科,随着人类对地理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其他学科的方法和理论不断被引入到地理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当中。因此,目前我国高校地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中应当突出并强化新兴的、综合性强的、能体现地理学最新理论发展方向的交叉课程的设置,并鼓励学生选修这类课程,以利于培育学生的环境素养并通过他们促进我国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如地理信息科学是地理学与测绘、计算机等学科融合发展的新兴学科,但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地理专业一般只开设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这样一门较为简单的课程,而对于其它技术性课程则多数不开设,在环境教育类课程设置中也不注新的学科理念、技术理念等的引入,这非常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地理学在科学技术的驱动下不断发展,形成了很多新的学科和专业,如GIS和GeoDesign。所以,在保证学生掌握必备的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地将新兴的交叉性强的地理类环境保护相关课程作为地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以利于他们形成更加良好的知识结构。
3.2加强学生终身地理素养和环境意识的培育
终身地理素养指的是学生能够掌握与日常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形成持续的地理学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即使他们从学校毕业后仍然能够自主地、不断地学习新的地理学知识和理论,能够关注地理学的研究热点问题。这实际上是地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真正目标。对于我国高校地理专业的本科阶段的学生而言,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地理学科学思维方法,掌握必备的地理学软件分析工具,构建运用计算机进行地理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学生一旦掌握了地理学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基本的地理学研究工具,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他们就能够自主地围绕某一地理科学问题开展相关研究活动,这不但有利于增强地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且也非常有利于提高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师资水平。当然,对于如何构建学生的终身地理科学素养,既要开展相关评价方法的研究,也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方案,更加要求广大高校的地理学工作者提升自身的研究水平,掌握某些地理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
3.3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掌握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是现代高素质复合型地理人才的必备要素。近年来,历经多轮地理专业教学改革,我国很多高校的地理专业的主干课程的课时总数都被不同程度的削减。但是,地理学始终是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科。现在地理专业的实践动手能力主要由野外实践、课程实习和毕业论文构成,在评价方式上主要有实验报告、考察记录和毕业论文等方式,加之现在很多实验课程依赖于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实验课程的开设效果也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在客观上都导致了地理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如有的学生甚至连ArcGIS、ER-DAS等主流GIS平台软件都不能熟练地进行操作。当今地理学走向跨学科交叉发展成为必然的趋势。因此,GIS技术已经成为地理学研究的必备工具。
因此,探索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显得尤为重要。以笔者所工作的高校为例,部分科研实力较强的教师结合科研项目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地理研究课题,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或者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参加“挑战杯”等多种方式,使得很多有浓厚学术兴趣的学生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得到了锻炼;此外,系部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有兴趣的学生成立了“地理信息工作室”、“制图规划工作室”等学习团体,开展学科竞赛,这些都为强化学生在课外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我们认为,GeoDesign代表了地理学发展的一种新趋势,也体现了地理学在数字化时代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特点。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不但要突出课内时间的有效利用,更要求教师要善于精选科学研究的案例并指导学生从事难度适中的地理学环境问题的科学探究。
4结语
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专业;地理规划思想;教学改革;发展研究
Abstract:"National New Model of Urban Planning (2014-2020)", the spirit of Central Government City Working Conference and the background of current urban and rural spatial transition development have determined the cultivating model of urban plann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our country must be transformed from the traditional "designer" model that focuses on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and body aesthetics to the "planner" identity model that focuses on social economy,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the traditional cultivation model of urban plann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engineering college/university that relies on architectonics as its basis also needs to be transformed and adjusted. This paper adopts geographical planning idea as a starting point, deeply analyzes how to strengthen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students’ natural geography, human geography, economic geography and social geography ideas in the related courses teaching systems of the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urban planning specialty. It’s expected that, under the grand background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we can further improve the teaching system of the engineering urban planning specialty, to cultivate the qualified planners who have soci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geographical sentiments.
Key words:Engineering urban planning specialty ; geography planning idea ; teaching reform ; development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U-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11-30(5)
1 当前城市规划专业改革的背景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上一切自然、社会、经济等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地理学的本质在于从“人―地”关系视角深入分析地球表面上的各种现象及其背后所隐藏的各种规律。地理学思维不仅强调纯自然或者纯经济的抽象规律研究,还注重对地球表面上各种人文现象的观察,尤其从人文和社会地理学角度关注空间中人的社会情感价值及行为组织规律。当前我国正处于城乡发展的转型时期,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也都十分明确的提出了未来城市发展所必须要注重对人的关心,要塑造具有包容性、能够彰显人的“获得感”、体现场所精神的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结构。反映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层面,城市规划相关课程体系应更加关注对“城市与区域地理”“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化”“城市经济地理规律”“城市社会文化地理规律”“城市公众参与机制”等知识和思想的融贯研究。城市规划关乎每一个居民的切身利益以及所有日常生活的全部,因此,城市空间发展及规划必须要体现“人本主义”的价值导向。在对未来城市规划师的教学培养当中,要首先从空间形体的“经济、社会与人文地理”的角度进行知识训练,塑造学生的城乡地理观,激励学生关心城市各类空间当中的情感价值、经济规律、阶层利益以及空间包容等思想。在学习城市规划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改变原有仅关注城市物质空间形态设计的不足(诸如城市形态结构、城市功能结构、城市空间客观尺度等),逐步向关注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与城市社会、经济、人文空间并重进行考虑。尤其应注重城市发展当中人的日常生活行为规律、空间的社会经济及生态价值等。而这些知识体系的构成在地理学当中是最为明显、最为核心的研究体系。因此,把地理学中的相关知识内容(如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景观生态地理学等)融贯到城市规划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的地理规划思维,有助于塑造优质的城市规划设计师。
传统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所培养的学生在5年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具有较强的城市物质空间形体设计能力,但缺乏从“人-地关系”视角进行宏观的城市经济地理空间建构以及微观人本化的城市行为地理空间认知能力,往往导致学生只关注的是城市形态的表象空间,容易忽视事物或城市景观表象背后的经济地理运行规律以及人的社会行为地理认知差异,对城市空间的情感和价值规律也难以表达清楚。在建筑学思维背景下所培养的学生更具有技术功底、绘图功底以及形式表达的功底,但面对复杂的城市问题,在表象式的城市物质形体层面所进行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也自然很难具有说服力,未来所设计出的蓝图不仅不能有效促进和指导城市发展,甚至会引导城市走向错误的发展方向。
2 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引入“地理规划”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2.1 学科现实发展的诉求
面对当前快速发展的城市化、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日益同质化的城市景观等,使得城市规划在社会大众当中被寄予了厚望。而处在城市转型发展背景下的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也同时面临着沉重的社会舆论压力。“图上画画、墙上挂挂”以及“规划浪费”和“规划不如领导一句话”等社会性的激进观点使传统城市规划时常会陷入角色定位的尴尬当中。面对错综复杂的城市问题,城市规划学界也面临着“理论不好用、方法不适用、知识不够用”的状态,一些城市规划设计院也不断通过引进一些地理学和经济学背景的专业人才来进行知识技能的融贯和拓展。
国内工科城市规划专业大都是在建筑学背景上发展而来的,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以及体制改革发展的滞后性,使得工科城市规划专业发展在“地理规划思想”融贯导入方面,面临着诸多阻力,甚至一些激进观点认为“地理学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专业不是真正的城市规划专业”;即使一些院校开设了地理类的相关课程,但是大部分课程处于选修课的初步阶段。建设部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并没有将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相关地理课程列为各院校必须开设的核心课程当中;甚至有些学校受传统建筑学思维影响以及师资力量的制约,就没有开设相关地理课程。也有部分开设了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等课程的院校是为了应付学生参加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竞赛的状况,在学生教学上表现的极为功利性,没有将地理类的社会人文素质课提升到作为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基础理论必须素养培育的核心地位上来。
2.2 地理规划思想融贯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的现实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地关系”复杂规律和机制的一门学科,不仅关注物质空间形体的地理现象特征,更关注现象背后的运行机理。地理式的空间思维训练能够为城市规划专业学生提供一个系统、综合的思维方式和解决城市空间本质问题的方法。通过地理规划思想的介入可以丰富传统工科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的领域和方法体系。钱学森先生曾指出,地理学是一门系统工程学科,其涉及的领域和内涵已经远远超过学科的界定,它是一门包含技术科学、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广泛学科群。《地理教育国际》当中也提到,当代地理科学教育应鼓励学生关注地理空间的理解技能以及空间人文素养等。现代地理科学已经逐步向相邻学科渗透,并成为一种流行的地理建构思潮。诸如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在传统地理学科体系下开设了城市规划专业,力图从地理学建构视角开展“地理规划教育”[1]。从国外视角上来看,以美国为首的现代城市规划教育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的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知识体系已经在逐步减少对建筑学的依赖,而构建出基于地理空间、公众政策、社会管理等多学科知识融贯的教育教学体系。诸如,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和伊利诺斯大学芝加哥分校(UIC)的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当中,就已经形成了城市规划与地理学知识相融贯的模式,例如,他们将基于地理学的GIS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2]。
2.3 现实教学当中的反思
在部分工科城市规划专业相关地理学课程的教学中,一些学生受传统建筑学思维的影响对地理知识理论课程表现得并不积极,甚至一些学生和教师认为,“这些知识可以由专门学地理的专业人员来完成,我们毕业后就是要画美观、奇特的效果图”。受这种功利价值观的导向,导致学生在理论课堂上(诸如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区域规划概论等)学习态度不积极、不端正,学生普遍缺乏积极的理论兴趣,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自然就不理想,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学生的地理空间综合分析能力就会欠缺,最终对城市规划方案的设计表达效果和创新程度也会受到影响。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当中就会发现,是否系统接受过地理规划知识的训练,对学生做出来的规划设计成果也会产生明显的差异性,诸如在《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当中:那些关注地理学知识的同学在介绍和设计自己方案的时候,能够很好的从宏观区域到微观社会人文角度进行方案构思,而那些平常不怎么关注地理学知识的同学,在介绍自己方案的时候,很容易陷入语言表述及方案逻辑混乱的状态,方案构思也时常缺乏新意和表达逻辑,或很难究其本质规律,诸如方案当中缺乏对城市与周边区域地理环境关系的分析,缺乏对城市发展背后的人文、经济价值和社会行为认知规律深层分析等。一些接受过地理学知识素养的学生还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知识体系进行空间建模分析,也有一些学生能够从景观生态地理学角度进行城市与区域景观格局的分析,还有一些学生能够经济产业地理角度进行经济模型与产城融合分析等。分析的深度不同进而会对最终的成果表达以及成果的合理性都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性。
3 城市规划专业引入“地理规划”的目的和特色
3.1 地理规划融入城市规划专业的目的
转变传统以物质空间为核心的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思路和方法,扭转现实教学过程中城市规划学生对地理学知识难以理解、提不起兴趣的尴尬,注重对学生运用地理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区域地理观、自然地理观、社会地理观、人文地理观、经济地理观等系统的地理学思维方法和能力。提高学生从区域地理、定量分析、社会调查与分析等视角进行相关城市问题的分析和解构能力。解决学生缺乏运用地理学知识分析现实城市规划问题的能力,避免学生“空谈理论”、“空谈社会”、“空谈人文”、“空谈经济”的规划设计理念,系统灵活地将地理学知识融贯到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当中,塑造工科城市规划专业“地理规划思维”的创新培养方向。
3.2 地理规划融入城市规划专业的特色
一方面,将地理学理论知识作为研究主题,纳入“城市规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中,并通过“区域地理观”、“社会地理观”、“经济地理观”、“人文地理观”、“旅游地理观”、“自然地理观”、“历史地理观”等专题讲述强化地理规划思维的重要性[3]。另一方面,通过地理学知识的综合融贯,让学生系统掌握和认识地理学思想和方法在城市规划设计当中的内涵和地位。区别于以往“就城市论城市,就形态论空间”的设计状态,让学生通过定量模型、社会调查、区域分析等方法去构建方案、解构方案、评估方案,并让学生在规划设计的整个流程中不断修正方案构思。同时,针对方案设计,还应建立基于地理观视角下的评析图纸、评析方案流程,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地理规划设计的考虑。
4 城市规划专业引入“地理规划思想” 的教学方法
4.1 确立“地理规划思想”融贯城市规划教学的理念
在“地理规划”理念指导下,通过研究新时期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工作及人才培养价值和目标的变化趋势,确定新时期、新常态下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针对新时期中国城市规划及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侧重点由城市向城市群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以及城乡社会、经济与人文空间设计转换并重发展的趋势,城市规划的专业培养目标也应从传统的以建筑学和工程设计类的“规划设计师”培养向融合城乡协调发展、城乡社会、经济、人文并重化发展的“又综又专”的规划师培养目标进行转换。在专业知识教学上,应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能够深刻关怀社会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历史地理等全面知识的符合型专业人才;在学生能力素养培育上,应注重由传统的空间设计观向统筹规划、社会、经济、管理等多元并重的发展格局进行转变;在学生综合价值观素养培育上,要注重由技能型人才向能够解决城乡复杂社会问题的综合人才培育进行转变。
4.2 构建城市规划专业“地理规划思想”教学的知识培养框架
根据新时期中国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变化趋势和价值诉求,不断丰富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延伸专业课程,尤其应充分发挥地理科学知识在解决人文、经济、空间、生态等问题方面的优势。将地理规划思维融贯在城市规划多个基础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当中,以规划设计课作为检测理论教学的依据,构建“地理学理论”――“区域地理分析”――“社会、人文地理调查”――“地理规划设计”的渐进式教学流程,将地理学知识融入城市规划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对自然地理学、社会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景观生态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乡村地理学等理论课程的开设或拓展,不断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通过一些基础设计课程不断强化学生对城市空间问题分析的地理解构能力,诸如通过《城市规划专业初步》、《城市规划思维训练》以及《城市规划基础》的系列设计初步课程,训练学生初步的地理规划思维和专业分析城乡空间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课程融贯设计当中,首先以低年级的课程设计为平台,将“地理规划思想”融贯到“城乡地理知识理论讲授”到“地理空间认知及感知实践应用”的过程当中。课堂教学环节是低年级学生接触“地理规划”的初步阶段,在讲述当中,应着重培育学生对区域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社会地理、景观生态地理、乡村地理等系统认知的能力。“地理规划思维”应作为一种空间规划的思想强调给学生,并通过以“人-地关系和谐发展”、“人居环境作为人地关系的子系统论”等专题的讲述,强化“地理规划思想”的重要性。在相关理论课的讲授之后,学生应借助对“地理环境的实地调查分析”环节进一步感知和解构“地理规划思想”的内涵。通过对城市不同类型空间或地段的人文地理调查研究,使学生既关注城市形态空间的形象特征,还要从地理认知角度深入体会城市空间内涵的人文精神,如社会阶层差异化特征、城市邻里区位特征、城市社区认同感、城市感知意象地图等。在高年级城市规划设计课程体系当中还要不断强化“地理规划设计”,让学生系统认知及熟料掌握地理规划设计的内涵和方法体系,区别于以往“闭门做规划”的状态,让学生通过与地理环境的深度接触,去寻找城市社会、经济、人文空间的情感价值和内涵,并发现地理限制性影响因素对城市空间方案构思的差异性规律,通过反复性的地理规划思想训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规划思想导向下的城市规划设计绝对不是抽象地理空间的主观建构分析,而是源于对地理知识与地理规律认知的前提下,培养去解决复杂城乡空间问题的能力。是源于对“人-地关系”内涵的深层次领悟。既让学生注意城市空间的地理特征,又让学生关注城市地理环境背后的人的行为价值规律,因此“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成为地理规划思想的核心价值。
4.3 营造城市规划专业“地理规划思想”的氛围
4.3.1 营建地理规划 “学习―交流―实践”的氛围
搭建多元开放的“学习-交流-实践”平台,营造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的地理建构学习氛围,不断拓宽城市规划领域当中的地理知识、地理信息,强化学生自觉的地理规划学习意识。首先,通过相关理论和规划设计课程,打通专业教室和室外自然、人文、经济地理场所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渠道,充分利用图书馆进行地理知识素养的相关书籍和文献推荐,利用建筑学院的开敞空间创造地理规划思想的自由交流和自主学习场所氛围。其次,通过聘请我国以地理学为背景开设城市规划专业学校的专家进行“地理规划思想”的学术报告,不断强化学生对城乡地理空间观的认知能力。
4.3.2 营建专题性“地理规划思想”教学资源平台
为了更好地强化学生对地理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关注,通过相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城市总体规划等课程对学生进行理性引导,并探究不同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城市规划方案分析的融会贯通能力。如在地理学参与规划教学目标的导向中,可探索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教学环节,进行专题式教学,通过构建“经济地理专题”、“区域地理专题”、“城市地理专题”、“城市社会地理专题”、“文化地理专题”、“行为地理专题”、“自然地理专题”等不同教学环节,来引导和培育学生的地理规划思想。(见图1)针对“地理学知识参与规划设计”的思维创新及转变,探索“地理规划下的设计构思和定位”、“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设计构思和定位”、“社会、经济、人文视角下的设计构思和定位”,以及在相关规划设计课程中采用“评图方式和标准”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进而不断塑造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正确自然地理观、社会地理观、区域地理观、人文地理观、生态地理观等。并以《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毕业设计》、《城市规划思维训练》等课程为平台,研究地理规划思想引入相关规划课题的方法,为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创新提供可能[4]。
4.3.3 成立专门化的“地理规划”教学组
结合城乡与区域规划发展方向,可以成立专门化的城乡规划专业地理规划教研组,开展基础地理规划教学的深入研究,构建工科城乡规划学科视野下的地理规划基础教学体系。不断推动高校工科城乡规划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和探索实践,突破传统依托于建筑学和工科背景的培养方案,通过相关课程体系的重组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强调地理规划思维在城乡规划学课程体系当中的特色性,强化社会地理、经济地理、生态地理与城乡物质空间等的整体关联与协同发展,实现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拓展。
参考文献:
[1]马仁锋.理工兼容型规划专业“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改革[J].建筑与文化,2015(6):32-35.
[2] 汪芳,朱以才.基于交叉学科的地理学类城市规划教学思考――以社会实践调查和规划设计课程为例[J].城市规划,2010(7):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