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08-11 17:3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综述研究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90后学生入学高职院校,相较于80后而言,90后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人生观、价值观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也给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政治思想课程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而本文的研究,希望通过综述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文献的策略,给国内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一些启示。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外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与国内大不一样,所关注的教育焦点主要集中在对学生的日常想想行为事物、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管理等方面,相关的研究文献综述也十分有限,通过对万方、知网等文献查阅数据库进行搜索后,仅找到为数不多的关于国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文献,现列举如下:
1.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
受风俗、法律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也呈现不同的态势,整体而言,基本上每个国家都有完善的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整套环境体系。例如,在美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被定义为“公民教育”,政府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打造一体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日本,早在1947年,政府就颁布了《学校教育法》和《基本教育法》,并制订了“以培养完美人格为目的,尊重个人价值,注重劳动与责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体系,各级高校也以此为标准,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
国外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有着鲜明的国家特色。例如,在美国,高校主要采用“区分化”的教育方法,在具体的实践中,将学生的日常学习、思想动态分开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并构建绩效考核制度,对学生的思想工作进行定量化考核。在英国,所有的高校则采用导师制的模式,由一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专职对4~5名大学生进行定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并定期对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进行评估。在新加坡,各级高校打造了“社会工作+思想工作”一体化教育体系,将社会工作的理念渗透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的教育管理中,取得了不俗的成效。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十分广泛,切入点和研究焦点也十分众多。通过调研相关的研究文献发现,国内学者对于该课题的研究范围主要分布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概念的界定、制约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因素、“90后”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的方式方法等几个方面。
1.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概念界定的研究
刘书林等人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理解为:平时工作方法的可操作性,实践应用中的可行性以及应用效果的良好可靠性。古人伏则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出发,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理解为:教育者通过德育思想教育过程对接受教育者施加教育所产生的效应,而这种教育的最终效果会反映在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中。张文凯则认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有效性是同一个概念,是指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的实际运作对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即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后的能效属性。
2.关于制约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因素的研究
我国学者唐凌将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归咎为社会、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学生个体差异等几方面。而学者甄勇指出:90后高职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教育环境较80后大学生而言,都有了很多不同的地方,这使得他们的人生观、思想观也发生了很多改变,倘若高职院校辅导员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把握上述因素,便会给教育有效性带来负面影响。
3.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对策研究
陶乐以教育内容为出发点,提出了五种措施:第一,弘扬历史文化;第二,构造人文教育环境;第三,开展层次教育活动;第四,优化教育内容和教育体系;第五,将法律道德理念融入日常政治思想教育中。刘清林探讨了新时期“90后”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第一,不断优化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第二,辅导员应完善课堂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实践能力;第三,辅导员应不断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三、研究评述
通过对国外研究现状的综述和总结,不难发现,由于社会体制、国情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不小差异,国外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较为稀缺,仅有的研究成果也有浓重的本国、本地域色彩,因此,对我国同类课题的借鉴性和价值并不大。而国内学者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研究成果则较为丰富,主要从理论概念、影响因素和教育策略三个方面出发,给出了详尽的研究结论。然而,通过研究也发现,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工作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鲜少有学者采用实证法、调查法等策略,展开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进行和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实践性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十分稀缺,这也给同类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1]MaxAzicri.Cuba Today and Tomorrow,Reinventing Socialism[M]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2000:285
[2]古人伏著.德育实效性研究与实践[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
篇2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特点 问题 思考
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和快速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出现融合和交叉,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和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各行业的研究和发展都离不开互联网、云服务等新技术。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受大时代潮流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研究视角也开始向网络发展。
一、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是IT领域的一个专业名词,并非传统结构和意义的数据,它指的是生活中的事物与主体人和电子设备之间相互影响和联系,这些个体之间形成大量的数据。自从“大数据”这一概念提出后,这个单纯的名词最终演变成了信息的挖掘、搜集、分析和处理方式,肯尼思・库克耶和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这本书中指出,生活里人们之间的行为信息会在互联网中产生数据流,大数据就是对这些数据做出系统性的搜集和分析,通过分析,对人们在特定时间段里的生活习惯甚至思想行为倾向做出科学判断,进而将这些准确信息提供给那些需要的组织机构,以促使机构决策向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1]。
二、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短时间内,各行各业的巨大变革和发展已经离不开大数据,也可以如此界定――大数据早就成了如今这个时代的一大标志,在提高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大数据比科学技术的作用更加重大,大数据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影响人们方法论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大数据时代中,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既面临机遇,也存在不少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大数据时代下,也要重新审视和更加重视自己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以期更好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点
前卫思想、国际形势严峻、新潮观点相互交锋、舆论冲撞最激烈的地方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如今的高校,手机、电脑、平板、移动终端等高端互联网技术已经普及,大学生获取新闻、言论、吐露心情等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大量的网络信息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和行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在环境和对象上面临越来越复杂、多变的特点。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形势面临严峻的挑战
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地球村”的形成,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互联网的普及,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亟待解决,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围更为广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方式是多样的,比如文献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等,在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往往受到很多因素限制,如研究者的水平和条件,调查环境和被调查者的情况等各方面的问题,研究的质量在各种限制条件下会受到影响。在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选样研究后进行定向性分析,是研究者通常选用的研究方法。如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定性研究,样本选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不断受到质疑。众所周知,调查数据获得空间有限,在有限的数据中得到的调查结论固然也会存在有限性。但是,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调查对象的限制可以被突破,研究空间也不断扩大,不但是某个学校的学生,甚至是全部的大学生都能够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内容方面也出现全面、深入的趋势。因此,通过数据分析所得的结论相较于以前更加科学、准确。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构成更为混杂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收集数据和信息更加便利,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很容易便可获得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信息,随之而来,面临获取的大量数据信息,筛选、鉴别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很多时候,信息庞大且杂乱,对数据进行分类的难度加大,在研究过程中,很多无关紧要的信息必然会被采集者收入数据库,从而对研究的准确性造成一定影响[2]。
从技术上看,收集到的信息一旦进入数据库,如果与研究无关,除了靠人工技术刻意取消外没有其他销毁方式,但是就研究的整体性和客观性来说,想要使数据更加完整,这些无关信息也具有一定的存在意义。因此,教育者不应该过分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仅仅追求精确性,而是要正确对待和承认研究中的杂乱数据,允许这些信息存在,并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处理,找到与大学生思想、教育之间的联系,通过对信息的规律进行研究,探讨它们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的作用,从而找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呈现数据化
对大学生日常思想行为信息的获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步。但是,信息的收集会受到人为、空间或是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效果不一定好,因为信息收集的渠道太单一,问卷调查、讨论、访谈等都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因而,信息的时效性也存在问题。在大数据时代,隐形数据代替显性数据,面对面交流时存在的隔阂和距离感也随之消失,大数据技术调查到的数据除了生活、学习、娱乐,还包括内心情感、人际关系、思想意识等的深层信息,在这些前提下,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变得更加具体和简单,目标也更加明确。
四、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外来文化的分析及利用不全面
高校一直以来作为文化研究的前沿阵地,其对文化的研究首屈一指,但这些成就仅针对具有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经验者而言。对于刚踏入大学校门或未毕业者来说,对各类文化、数据的理性分析有所欠缺,深挖其中的利弊能力不全,甚至存在断章取义现象,因而,在对外来文化的使用上也因个体有所偏差,进而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层面。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化能力有待提高
高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搜集能力成正比例关系。在教育环境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情况下,教育者只有不断提高信息采集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才能紧跟时代步伐,运用大数据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但是,从如今的现实状况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低水平信息化程度,导致教育形式单一,使得教育创新和突破的难度加大。所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转变思想观念,提升信息化水平,从而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三)大学生思想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存在滞后性
虽然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大数据为其提供的工具和技术,但是问卷式调查、通过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或是人工行为添加等传统的调查方法仍然是高校教育者最常用的,甚至在对大数据投入应用的高校中,研究者仍然还会采用传统方式对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处理,尤其是某些校园内出现的突况,大数据全局性、动态性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育者无法及时、准确地制定和执行应对措施。
(四)跨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研究亟待深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化较强的大工程,需要多门科学技术相互联系、互动,心理、统计、传播、计算机、通信等多个学科都参与其中,为其提供理论、技术上的支持。此外,多领域、多学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工作中也很重要,因此,交叉研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深远。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仍然从统计学、心理学、理论课等基础层次上研究,而且,面临时代的挑战和变化,很多人的信心和动力也存在严重缺乏现象[3]。
五、大数据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一)强化数据意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化能力
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挑战,引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断提高重视意识。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对大数据的概念做到全面了解,对大数据的原理和技巧做到熟练掌握和运用,并进行进一步探索,试图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的影响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力量;第二,现在的时代大环境,网络非常重要,大数据与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契合点,基于这一点,通过对现存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制定出相应的措施;第三,教育者要日益增强数据意识,将大数据的实用性、对维度和广泛性应用于实践,开发信息检索、筛选技术,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其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二)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提高大数据条件下的信息分析实效性
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是大数据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问题。要想信息发挥出最大优势,需要提高实效性、提高信息实效性的关键是采集时找准着力点。因此,不但需要教育者利用网络掌握和分析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还要大量积累大学生的个别数据信息,通过量变实现质变,从个体状况出发开展私人订制形式的教育活动,采取由个别到一般的转化方式,使得制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案更加科学、可信。
(三)创新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传统的研究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面对如今如火如荼的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如何将传统与现代有效地结合是当务之急,对定向、定量研究目标的实现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如今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4]。首先,当前数据化时代,媒体、企业及相关部门都掌握大量的数据,高校要积极加强与他们的合作,借助这一优势,挖掘一些自己需要的信息应用于当前的工作,为制定教育策略提供依据;其次,高校之间也要加强合作,实现数据共享,为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做好准备,努力使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实现长效性目标,也加强了彼此在技术上联系和交流,最终实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发展;最后,组建课题小组,实现多学科、宽领域之间的交叉研究,使各学科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相互合作下,共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科学性、高效化方向发展。
(四)提升各级应对大数据时代信息的准确性
在当今时代获取信息尤其便利的时候,各类信息突如泉涌,扑面而来,正面有利信息当属好事,但负面信息也不在少数,而且其更替速度实为迅猛。作为大数据时代下的教育者来说,如果没有能准确辨别信息的真伪能力,没有经过理性思维判断数据的好坏能力,一味地接收而无法有利地吸收转化,那么所出现的情况可想而知是非常糟糕的。因此,必须要建立各级各部门应对大数据时代信息的筛选甄别机制,严格控制信息的以及数据的传输,防止国外不利舆论的冲击,衡量利弊,做出准确地判断。
通过以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者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能力,才能适应当前的大数据背景,实现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结合。此外,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会对旧事物产生影响,但是绝不能单纯地对旧事物加以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克服消极方面使其为我所用。大数据已经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只有适应并且努力迎合,才能降低风险,提高效率,发挥正能量。
【参考文献】
[1]王国军,刘爽.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理论观察,2014(01):143-144.
篇3
摘 要 战略联盟是企业或跨国公司之间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资源充分利用的有效途径。在当前国家及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下,结合企业战略联盟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形式,对高校战略联盟进行相关研究和分析,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构建战略联盟,对于优化与提升高校资源整合力度,扩大受教育者接受指导的机会,开辟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建设的道路,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水平,将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高校战略联盟 思想政治教育 动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战略联盟的概念是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最早提出,并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受企业管理发展理念的启发及推动,战略联盟的合作形式在各高校间也得到开展和推广,也就是高等学校之间以及高等学校与相关政府部门、企业机构、科研院所等组织之间为了共同的教育科研目标或利益诉求,通过采取有效的合作方式,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共享资源利用、减少或避免风险付出而构成的较为松散的双方或多方参与的虚拟组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略联盟则是高等学校围绕理想信念教育等德育工作而组成的战略联盟。
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联盟的探索及完善,可以参考、借鉴企业战略联盟及国内外高校战略联盟的科学案例及有效方案,但是伴随着全球化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时代的进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联盟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以往,加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联盟具备独特的效果和意义。因此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联盟在大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中发挥有效作用,就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盟的动因作详细剖析:
1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当前高校所面临的现实情况是,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财力、师资力量还是学术影响方面并不均衡。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战略联盟这种合作平台的方式,遵循相关约定,发挥各自优势,作为一个整体,可以有效减少科研投入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使用率,从时效和实效性上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改善。中国内地九校联盟(C9)及卓越联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这两个联盟组织的宗旨就是通过在人才培养中的合作与交流实现成为国际一流高校的目标。结合高校德育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战略联盟形式以高校德育工作为切入点,为相关高校加强学科教学的交流、优质师资的充分使用、思想资源的共同分享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略联盟双方或各方之间形成了良好互动,进而切实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配置
国内高等教育学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配置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组织体系不够完善、物理支撑供给不足、教学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战略联盟可以加强各高校之间的沟通与协助,避免出现高校大学生德育职能的混乱、重叠或断层,在物理支撑方面实现共享,优化使用效率,发掘各高校德育工作开展的潜在优势。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略联盟的着力点在于德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有效创新及互通有无,促进战略联盟高校在德育工作上的资源整合,避免或最大限度的降低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风险。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略联盟,不仅仅在教育资源方面实现了共享,避免战略联盟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重复投入、优质资源的浪费、教育力量的不均衡,更为优质资源的再分配、科学教育教学方法的交流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机遇,真正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降低教育成本。
3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优势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开展德育工作,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重要渠道,各高校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立足学校实际、创新工作思路,结合时代主题丰富了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内容、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如沈阳药科大学结合辅导员工作实际工作开展的辅导员沙龙活动,为校内辅导员构筑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增强了学生工作干部的自主研究意识,明确了角色定位,提高了学生工作干部队伍整体的业务素质,促进学生干部队伍在大学生德育工作实际中展现出更大、更有效的能量,为创建学习型、创新型辅导员工作团队,提升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师资水平提供了有效探索。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创新教学方法开展思政课情景教学法,提升了大学生学习知识的趣味性和灵活性。
通过建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略联盟,建立起更大的德育工作沟通平台,将有利于发挥各高校德育工作的特色优势,将德育工作方面的有效形式由点及面地传播推广开来,使高校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授课内容和多种多样的实践形式中收获更多知识,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4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策略
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企业战略联盟理念及有效策略将在理论实践上创新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策略。构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略联盟将为高校间的合作和交流形式提供良好的探索和借鉴,拓宽合作的渠道,充实合作内容,为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教学改革形式,丰富高校战略联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总之,各种联盟组织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动因,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略联盟聚合了各高校的优势资源,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提升综合实力的需要,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都可看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略联盟将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策略。
L芰赡〗逃蒲А笆濉惫婊ǜ咝K枷胝喂ぷ髯ㄏ睿?013年度课题(课题批准号:JGZXS13104)成果。
参考文献
篇4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概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大学生群体的现实生活基础上对其思想进行教育的一项实践活动,必须能够反映大学生的生活过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重在对人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忽视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就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在生活化的基础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脱离实际,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一种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以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中心,强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生活相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教育方法要求必须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脱离实际的缺点,要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服务于实际生活。总得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主要体现在关注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引导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仅要对教育理念有足够的重视,还要重视教学资源的选择,对各个途径的教学资源要进行统一的整合。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不断的创新。首先应充分发挥学校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关注社会热点和社会发展,在潜移默化中解决学生的思想方面问题。其次,学校应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可以通过一些学生比较乐于接受的传播方式如QQ、BBS、MSN、微博、微信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网络媒体能够把个体的教育扩大成群体的教育,形成了持久的教育力量。此外,在课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构建与现实生活相贴近的教育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不断的发生变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要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又要满足时展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要能够反映时展过程中的新理论、新思想、新要求,还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力求做到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的教育不应该仅限于校园教育,其思想的进步也不应该仅限于课堂,家庭、社会和社区中人的一些思想、观念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处在家庭、社会和学校这样的多元化结构的环境中,其思想受到环境中各个方面的影响。为了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政治教育,必须加强学校与社会和家庭间的联系。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通过网络、电话、家访等互动方式,与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共同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学校应充分利用新闻、文艺、出版等媒介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各种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和烈士陵园等活动,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把死板的教育内容发展成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此外,在积极实践的同时要注意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大学生的影响,对网络等要进行控制和监管,为学生营造一个绿色和谐的生活环境。
(三)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内化为学生的个人思想品德,再将学生的个人思想品德转化为实践并形成行为习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能通过学生的思想政治类课程的分数来检验,必须通过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生活中的实际表现来检验。因此,必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才能最终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目标。构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实现“知”与“行”互相作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定可行性的评价体系,应深入调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生活状态,深入调查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实践。不仅要观察学生的言行,更要观察学生的举止。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要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结合实际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的反映出大学生的真实思想政治素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使学生在自我反思的同时也接受他人的客观评价,包括教师、专家、领导、同学和家长的评价。建立多元化的评价内容,从不同角度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包括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消费生活、娱乐生活、社会实践等。建立灵活化的评价方法,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每次活动都要及时的进行评价,评价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原则,给学生留有自我反思和提高的空间。
篇5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伴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当下的大学生是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环境中长大的一代,网络、手机、电子阅读器等成为他们获取、接收各种知识与资讯的重要手段,且依赖程度不断提升。如果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仍然按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当下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如何顺应形势,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提高教育的效率,显得尤为必要,而且十分关键和紧迫。
一、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于1967年由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其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继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其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限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电子阅读器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简单地说,新媒体可以认为是数字化新媒体,也可以称为第四媒体。
二、新媒体的特性
新媒体不仅仅是一种传播媒介,更重要的是它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具有鲜明的特性。
1.新媒体载体的多样性
其包含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微博等,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2.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
新媒体的传播是没有边界的,不受地域限制,这加剧了与传统媒体、甚至新媒体之间的相互竞争,而且具有放大的叠加效应。一个偶然事件,一则小山村的新闻,通过新媒体可以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传播到全国甚至更大的范围,这里就有一个放大效应。放大过程中就有新闻的失真。
3.新媒体信息的多元性
在新媒体中传播的信息具有多元性的特征,因新媒体传播载体与渠道的特性,从技术层面可以实现人人都可以信息,打破了只有新闻机构才能新闻的局面,同时也突破了传统的监管范畴,多元信息都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人们对信息的筛选、识别和判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新媒体实现了个性化
新媒体的传播,使得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可以实现互动,从而也将新媒体做到面向特定的受众,可以面向个人,实现个性化的信息传播与服务。
5.新媒体表现形式多媒体化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多媒体对于所要传播信息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可以融文字、声音、画面等为一体,实现多媒体传播。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新媒体环境是以最新的科技手段,将数字化文字、声音、图像的信息通过媒体终端对人们思想、道德、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外部条件。由于新媒体是信息科技与媒体产品的紧密结合,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从而使得教育从时间、空间和时间结果上也都引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几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媒体显示出较传统媒体更加优越的特性,尤其是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物质手段,极大地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条件,能够达到省时、省力、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12月16日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民规模已突破5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并且这一群体还在迅速增加,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网络消费大国。大学生是网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抽样调查显示,97%的大学生使用过互联网,45%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1小时,36%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3—5小时。互联网是大学生获取资讯、了解社会、相互交流乃至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
因此在这样一个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所创新。
1.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最关键的是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这必须从观念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认知系统的良性循环,会产生乘数效应。新媒体的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受教育者与教育者提供了平等的参与权,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提供了平等的交流平台,克服了传统面对面单一的教育手段。如网上咨询室的设立,极大地保护了参与大学生的个人隐私,更容易让受教育者敞开心扉,吐露心声,使教育者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有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效果。
2.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新媒体的众多载体中,网络、短信、微博等新媒介尤其是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物质手段,极大地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条件,能够达到省时、省力、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克服了传统面对面单一的教育手段。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教育平台,使之符合新媒介环境的需要,适应现代网络技术有效利用的特点。比如,开会可以在BBS论坛、QQ群、班级网站上进行,评选先进可以通过手机短信进行,通知与时事新闻动态可以通过微博进行,等等;同样,可以通过网络会议、网上纪念馆、网上心理咨询室等,了解学生思想状况,这些都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新媒体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今,借助新媒介传播的信息具有丰富性、生动性、迅速性的特点。这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调和陈旧的现状,特别是新媒体的传播包含的文字、图片、图像、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素材,同时营造出轻松的教育情境,把许多枯燥、抽象的教育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直观教育,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一是要认清形势,科学地判断是非曲直,并提供有说服力的论据。这就要求不断研究大学生身心发展和形势政策,找出与社会实际相吻合的论据,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避免大而空的说教。二是要更新知识,适应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提高个人的工作适应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地学习,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有与新媒体环境相适应的其他综合知识,以多样化的媒介素材去满足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三是要创新理论,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理论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4.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充分利用新媒介调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交互式的沟通将吸引大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式的“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地接收引导,把传统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对面的直接教育方式变成间接方式。信息网络交互式传播的特点改变了大学生在网络中接收宣传思想教育时“你讲我听,你打我通”的单向强制性教育方式,大学生随时可与信息的传播者、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思想交流。这种互动式、引导式的宣传教育可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要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给予充分的保留,并适当注入现代元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经过若干年的检验,效果是突出的,在新的形式还未得到有效验证的时候,应该采取互相结合的形式。二是形式服从内容的原则。新媒体环境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是文化受科学技术冲击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负有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其影响力不能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对等考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迎合科技发展,以牺牲自身教育规律换取一时的追捧,应该坚持教育内容的导向正确性和科学性,不能以儿戏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合理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不能一味地追求新、特、奇,应该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新媒体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环境的现代要素,机遇与挑战并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运用新媒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其特性带来的挑战。新媒体,特别是网络的跨文化传播以其开放的状态,挑战了教育工作者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权威地位,各种思想文化、伦理观念、道德意识给当今的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削弱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正面效应,容易使一些人的人生价值观念变异和失范。不可否认,新媒体(尤其是网络上)在正面宣传的同时,也充斥着大量消极的、不健康的,甚至负面的信息,因此在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首先应当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主题教育,唱响主旋律;其次要引导大学生面对爆炸的信息有明确的是非观和辨别力,不偏听、不盲从;最后要加强监管,净化媒体传播环境与信息内容,给大学生一个良好的思想教育新媒体环境。
参考文献:
[1]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0.
[2]欧阳林.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3.
[3]唐勇,王安平,杜维彦.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篇6
与此同时,网络文化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衍生并传播着一些负面的信息,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诱导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因此,网络文化的发展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网络文化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不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也有着很高的覆盖面,让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获得大量信息,了解最新的时事新闻,最前卫的文化思想,也可以对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进行改良变迁,从而使大学生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的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转变为互补与补充的作用。
(一)网络文化为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素养提供了动力。新时代网络文化的快速更新与发展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其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单纯的图片、声音完美的结合,构造出一幅幅形象的画面,让高校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精彩而完美的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大学生群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主体。与此同时,网络文化凭借着多种多样的传播渠道引导着高校学生,这让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无可比拟。
(二)网络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它不但为高校学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信息,同时也为高校学生带来了沟通上的方便,由此出发,介于网络文化的交互性、隐蔽性和开放性,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有利于高校师生之间进行双向交流。网络文化的隐蔽性和开放性往往可以促进高校学生坦率的去吐露真心,将自己的见解、情感以及诉求真实而有力的吐槽出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观察及了解学生的这些诉求,借助网络工具进行交流引导,在沟通中鼓励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有针对性的对那些消极而悲观的思想状况进行疏导,及时了解与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关心的问题,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联系的实时性和高效性。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网络文化的发展是对高校主流文化的一种挑战。网络文化的发展丰富了高校学生与外界联系沟通的路径,是校园文化变得更加有趣充实,而网络世界的绚烂多彩极大地诱惑着高校学子的好奇心,这种无拘无束的网络文化满足着高校学子的各种兴趣和爱好。从而导致传统校园主流文化的内容和传承的载体受到极大地冲击,加之西方文化思想的大量掺合,使得东西方文化进一步融合,高校校园主流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受到从未有过的威胁。因此,高校学子对网络文化的支持与参与同网络文化对高校学子思想政治状况形成冲突,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二)网络文化的发展是对高校思想政治观念、行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挑战。网络文化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时空概念,让传统意义中空间和时间所涵盖的文化、经济、政治概念发生转变与偏移。西方意识形态与西方社会价值观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极大地冲击,同时也对我国高校社会主义德育观念产生极大地影响。导致高校学子在思想观念上有所懈怠,以及在道德观念上和行为规范上产生懈怠。同时,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与现实生活形成鲜明的差别,让高校学子沉溺于网络文化,而网络文化中不健康思想的趁机而入,让缺乏自律性的学子对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冲击,从而导致高校学子的社会意识、集体意识下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极大的挑战。
三、加强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补
(一)从思想上疏导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认识。当代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思想活跃,有着较强接受力的群体,对社会新事物、新思想充满着好奇心。随着新时代网络文化的发展带动了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凭借着各种媒介的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要从根源上认识到新时代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信息化与现代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让高校学子从思想上去认识区分网络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学会如何汲取网络文化中积极向上的思想来武装自己,也要学会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中探索和学习。
篇7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意识;人文价值
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涵
随着现代科学进步和文明发展,“资源”这一概念已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社会的诸多领域,如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2001年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教育资源”一词首次出现于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广阔的应用空间,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我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在思想政治领域中,资源的内容十分丰富,就其基本表征可以分为有形资源、无形资源或是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就其功能而言可以分为灌输资源、激励资源、管理资源;就其外在表现形式可以分为理论资源、课程资源、实践资源、人文生态资源;就其性质可以分为正面激励资源和反面警示资源。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更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在今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背景下,高校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须尽快树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意识,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对现有或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重新发掘或优化组合,使之有效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二、挖掘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挖掘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实现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
“以人为本”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以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为前提,“是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一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艺术类大学生作为接受艺术教育、未来从事艺术行业的特殊学生群体,其学习规律、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与其他学生群体不尽相同,具体可表现为: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唯美至上的价值取向、细腻复杂的情感诉求,因而他们更加关注人的自由发展、更加呼唤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因而必须要有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之对应。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就其外在表现形式和实际功用看,无外乎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之上,没有资源的支撑就难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但是有了教育资源也不一定就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因为它不仅取决于“物”的因素,更取决于“人”的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开发人的创造能力的重要资源,因为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它不仅关注人尤其是人的精神状态,而且通过教育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激发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事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作为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其所具备的觉悟、知识、素质、能力以及道德修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发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力资源将显得十分重要。我们需要这一类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断去汲取新的知识营养,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还要具有自主地、创造性地、合理地鉴别、开发、积累、利用有利于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能力。
(二)挖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发掘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功能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使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更为严峻。西方国家的文化强势对接受艺术专业教育的大学生构成的思想威胁更为严重。而强化国家意识、发扬民族精神、创造具有中国气派的文化是我们在全球化冲击下保持文化强势和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武器和人文资源,因而我们需要未来的艺术工作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精神支柱,在将来真正创造出具有中国民族精神的艺术产品,而不是西方文化的附庸。高校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催生地和先进文化的辐射源,其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价值不言而喻。它保证了青年知识分子凝聚共同理想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等教育事业提供方向保障,为高校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它保证了统一认识、维护高校稳定;它通过开发人的精神潜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无形道德保障。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无论是执政党的建设,还是公民政治思想的建设、政治文明行为程度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实现、政治观的优化整合发挥其独特的资源作用的。而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大学生,在政治信念、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境界上的精神力量,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无形资源,特别是艺术类大学生,将在发扬和光大民族文化等方面产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附加价值,具有无限增值的特性,这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社会功能之所在,并将在价值上突破原有的认识界限,作为独特的资源存在。
(三)挖掘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是改进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需要
当前,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世界范围看,全球化作为不可抗拒的客观历史进程,成为当代社会最重要的特征,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受到前所未有的外来影响,在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侵袭和渗透,就国内环境特别是高校领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高校自身的学分制、后勤社会化改革等,加之高校思想文化领域与生俱来的自由性与开放性,都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这些都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意识必须同建设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想结合,才能产生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良好互动。思想教育环境可以分为物质、制度、资源等方面,这也代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种资源属性。挖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过程中要一定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物质资源与精神、制度资源相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载体的作用,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教育管理活动之中并与管理手段相结合,以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规范行为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广泛性、社会性、多边形等特点,能否充分利用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自身。
三、挖掘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人文价值
篇8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051-02
一、深刻理解和领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1.党的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确了新任务。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等一系列新要求、新任务,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贡献,如何实现自身内涵式发展,是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面前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2.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课题。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是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在给大学生便利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部分自控能力较差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因此,如何把握住网络信息传播规律,有效应对网络负面信息消极影响,使之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考验和新课题。
3.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受国内外环境的影响,社会思潮和矛盾问题对师生思想情绪的干扰点多、面广。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存在利益诉求多样、个人追求多元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迫使西方国家更加重视软实力竞争,而高校正是他们渗透的重要领域。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巩固抵御敌对势力渗透的思想防线,更好地壮大主流思想文化,巩固高校这一思想文化重地,是我们面临的现实考验和紧迫任务。
二、科学分析和把握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发展的新特点、新趋
1.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塑造了大学生思想鲜明的时代特点。当今社会变化快,呈现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这些变化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不同的经济模式、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从而形成政治需求更加现实、文化需求更加多样、成功需求更加强烈、社交需求更加广泛的思想特点。同时,成长过程中受多样化环境影响,促使他们形成鲜明的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
2.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导致了大学生思想趋于功利化。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模糊了国界的概念,模糊了政治体制的差别,也模糊了文化的界限[1]。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多元化、复杂性的特点。同时,市场经济的扩张和功利主义的震荡致使部分大学生面对现实是急功近利的,缺乏远大理想和精神追求,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功利促使他们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目标短期化和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其责任意识逐渐淡化,国家和集体利益相对弱化。
3.网络的普及造成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信息的公开程度越来越高,知识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接受新鲜事物能力非常强的大学生在接受主流文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各种消极文化的侵袭,这对大学生思想导向产生一定的潜在威胁。在此情形下,由于个人所选择的文化内容和排列组合形成自身价值体系的结构不同,每个人的价值观念各异,造成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趋势[2]。
4.家庭教育缺失导致了大学生思想和认知的偏差。传统家庭教育只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而忽视道德的教育;只重视生活的关爱,而淡化思想的引导。这一状况造成了学生性格孤僻,利己主义思想严重,自我意识较强,集体意识较差,在处理问题时往往只强调自我满足和自我感受,而忽视他人的身心感受。因此,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大学生思想认知的严重偏差,价值观念扭曲,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度。
三、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1.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内涵,实现教育理念的科学化。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可见,我国高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指导思想,要深刻认识到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努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服务。
2.探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实现教育管理的制度化。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是推动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的重要保证。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前提是要研究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相关规律,需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制度的形成既要坚持教育模式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又要坚持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既要通过制度的形式将切实发挥实际效果的教育活动和内容固化,又要防止制度的僵化和简单的重复化,既要以一贯之,又要循序渐进。使之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推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科学化发展。
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实现教育队伍的专业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素质水平的高低、业务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工作队伍,要多管齐下、持续推进。一是要注重队伍选配。探索多元化的选拔途径,强化竞争机制。二是要加强培训。以科学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使其更加符合客观规律。三是注重师德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实践证明,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和人格魅力会直接影响其工作的效果。四是强化管理机制。以创新精神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使其更加富于创造性。通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管理,充分调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高效能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4.遵循大学生思想发展需求特点与规律,实现教育内容的丰富化。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开放,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精神需求多样化。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遵循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努力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实现教育内容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努力做到教育手段的与时俱进、教育内容的精细丰富、教育载体的创新多样,使得教育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丰富性和发展性。切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真正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时代精神的开拓者、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5.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实效,实现教育方法的多样化。教育方法对头,则事半功倍,教育方法不对头,则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因此,高校要不断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教育工作方法,拓展育人载体平台,增强育人效性。一是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积极适应当前大学生思想需求,努力改变传统的简单粗暴和空谈说教的教育形式,主动把教育主题融入到丰富多彩的具体活动中,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二是要积极构建实践育人平台,探究实践育人路径。充分调动校内外实践育人资源,建立实践育人基地,形成实践育人合力。
总之,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探索性工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努力。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紧扣时代前进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探索出更加适应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路,努力为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喻俊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与当代,2011,(2):47-49.
[2]田建国.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3,29(1):86-94.
篇9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种新兴媒体陆续涌现出来。在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解决新环境下的新出现的难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找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对于改革和创新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机遇与挑战 应对措施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解析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于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通讯技术的发展,新兴的媒体资源不断丰富,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和高效。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深受大学生群体的欢迎和热爱。各高校也都相继引进新媒体教学技术,新媒体教学方式日益普及。但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也是把双刃剑,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个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解决新环境下的新出现的难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找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对于改革和创新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运用,一方面在丰富资源、增强自主性、提高效率和增强效果方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控制力、辨别力、引导力和主导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2.1把握新媒体给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创造的机遇
2.1.1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
新媒体有利于大学生自身政治观的构建。目前,大学生了解社会,关注政治的主要信息渠道是新媒体,而新媒体上丰富性的信息,极大地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观察社会的各个层面。大学生通过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国家大事件纪录片以及社会基层调查等,使学生产生了高昂的爱国情绪和民族自豪感,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新媒体上的信息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民主自由观念。新媒体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参政议政的平台,有利于大学生讨论政治,参与政治。通过新媒体平台,大学生可以参与到国家政策和治理的讨论和交流中,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
2.1.2新媒体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
新媒体技术的逐步推广给现阶段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平台。新媒体自身拥有丰富的信息量,且传播快速、广泛,形式又多种多样的优势。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充分运用新媒体的优势,通过运用新媒体技术广泛、快速、有效地传播积极、健康的政治思想,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兴的、创造性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有效缓解了大学扩招带来的学生人数激增与师资不足的矛盾。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别是一些大班授课的效果提升更加明显。
新媒体的产生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利用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容易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有利于他们及时对学生进行疏导和帮助。
2.2正确面对新媒体给大学生政治思想提出的挑战
2.2.1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思想产生的消极影响
新媒体有可能导致大学生确立错误的政治观。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我们现在可以了解全球各方面的信息。现下所存在的西方媒体的文化倾销、文化覆盖和侵略对大学生的政治观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从而助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慢慢渗透,逐渐淡化了思想的影响,使部分大学生的政治观开始产生倾斜。
新媒体传播的部分信息存在动摇部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能性。当一些新媒体上多样性和多元性的信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一致时,会让大学生产生困惑,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或多或少的动摇。
2.2.2新媒体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一些消极、极端的、腐朽落后的、与当今社会主义发展背道而驰的思想和文化等都在利用新媒体途径大肆传播,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新媒体与学生互动性强,学生把握不好,非常容易沉湎其中,脱离现实世界,耽误学业,延误个人成才。新媒体环境下,不少学生出现网瘾、现实人际交往困难等新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会促使一些曾经非常优秀的大学生走向犯罪,这必须引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再有,高校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人员运用多媒体能力有限,部分教师对有些新媒介不熟悉,上手慢,得重新学习运用,会影响对学生的了解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节点
3.1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增强思想政冶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当前,我国大学生面临着很多压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犯罪等类似事件屡见不鲜。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得到及时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否则极可能发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应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切实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3.2必须充分挖掘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种社会亚文化,是指在校园区域内,由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习生活等活动中所形成的一切物质、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过程的总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高校实施思想政冶教育的重要途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要采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拓宽和挖掘学校的文化资源,树立文明的校园风气,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自我意识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3.3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运用新媒体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络、手机网络、电视网络这些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的功能,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勇于创新,多一点互动、多一些引导、多一分渗透。可以利用手机飞信、QQ群等方式传播信息,来开展舆论引导工作;利用手机网络(微博、微信等)开设名师微博、辅导员微博开展每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校园网这一网络阵地广泛信息,宣传积极、美好的校园故事,使其成为了解学生情况和建议的有效渠道。(作者单位:西华大学)
参考文献
[1]芮鸿岩.新媒体技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9(,6).
[2]姚锦秀.利用新媒体技术促进高校学生工作[J].现代企业教育.2009,(8).
篇10
1.大学生公民教育概述
公民教育最早起源于西方,发展至今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其荫生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经过中世纪初期中期的沉寂重生于中世纪末期。公民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为西方社会培育了大量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自觉意识的公民,他们主动投身于公共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之中。就西方社会而言,公民教育不仅仅表现为严格的学科化教育,也表现为某一种单一意义上的公民教育,如法学意义上的公民教育,着重培养公民的遵法、守法意识,这与我国建立法治社会的目标不谋而合。西方著名的教育学者凯姆利卡曾言,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为每一代新人履行其“公民职责”做准备,建立公共学校教育体系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有见地、有责任感的公民。从以上所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教育与公民教育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教育包含公民教育,但是不仅仅局限公民教育,其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公民”课程,学校教育除了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外还教授学生有关政治生活制度、程序的知识和事实,即培养学生的美德、忠诚意识,有着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色彩。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如前所述,西方社会的公民教育同样有着是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色彩,这与我国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致;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正式形成与确立于诞生之后,可以说其同样源于西方,只不过是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着上了中国特色。就我国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首先,其作为一个概念或者一门独立学科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基于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及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旨在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形塑功能,能够集中反映统治阶级的思想,特别是社会成员主体意识、独立人格和公共理性的功能塑造,有着巨大的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培育作用。第四,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明显的规范性、发展性特点,规范性体现在其规范着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发展性体现在其是随着时代变化内容、体系不断完善的,是与时俱进的;如公民教育、生态教育、人文关怀教育等,就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二、大学生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1.大学生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系
1.1目标的高度相似性
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目标在于使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个体达到完善,即人格上的完善;简言之,公民教育就是使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个体拥有与展示良善、美德的过程。一个好的社会公民应该能够思考、追求一种值得付出的美好生活,公民就是手段、公民就是目的,每个公民有美好生活的追求,都在“快乐美好的生活”。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在遵循大学生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基础上,以一定的思想、政治观念或者观点及相应道德规范对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大学生具备符合社会、阶级所需要思想道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于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有益的社会活动,在社会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可以说,二者在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1.2内容相互交叉、补充
分析西方社会公民教育的发展历程及世界各国大学生公民教育实施过程,我们会发现在内容上都会有所侧重中的侧重,但总结归纳起来公民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爱国、法制、公民意识、道德品质、权利与义务、价值观、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教育;而我国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核心价值观、思想、民主与法制、政策方针、道德、心理、生命、交往、诚实守信、国际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出新要求、新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在不充实、完善,如心理、生态、人文关怀、人权等内容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二者在内容上相互交叉且相互补充。
2.大学生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区别
2.1教育目的各有侧重
公民教育基于大学生个体成熟的自我发展,强调主体自识、主体间互识和主体间共识,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个体作为“人”的基本道德品质和参与政治生活所需的公共品质,强调大学生个体对社会成员权利的认可,强调大学生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公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大学生社会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自主、自为”;而思想政治教育则由于受到统治阶级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等的影响,大学生是按照预定的要求、期望成长、发展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的巩固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
2.2教育内容各有千秋
如前所述大学生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相互交叉和补充,二者内容并不完全相同是有一定区别的,可谓各有千秋。大学生公民教育强调以公民权利、义务的统一为基础来理解个体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应承担的责任,简言之公民教育就是培养公民实践权利与义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使之在社会活动中成为一个可以自由选择的个体;大学生公民教育内容是围绕着公民的基本需求、要求来设定的;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则是与意识形态有关,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基础性内容,更加强调个人对国家、社会、集体的服从和责任,强调个体要为国家、社会承担责任、义务,个体是国家、社会建设发展的接班人。
2.3功能特点各有所长
- 上一篇: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
- 下一篇:对金融监管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