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信息技术在医学的应用范文

时间:2023-08-11 17:3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信息技术在医学的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信息技术在医学的应用

篇1

关键词:医学院校;图书馆;信息技术;信息服务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都有了极大的飞跃,涉及到高校各个部门。具体到图书馆,包括用户需求、信息资源建设、服务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几乎所有高校图书馆都已经进入了数字图书馆阶段,读者可以通过图书馆的网络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查找,可以说网络化已经成为新型高校图书馆的标志之一。面对高校图书馆信息化进程,图书馆的价值已经不仅仅体现在馆藏方面,还包括用户对于知识的需求上。可以说我们的工作内容和范围已经从对馆藏文献的管理转向了对用户需求的满足上。医学及生物科学领域是现今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其信息化程度十分高,对信息的要求也更高,这就使我们必须要转变思想和服务模式,寻找出适应新变化的工作模式和流程,使医学高校图书馆发挥更充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医学院校图书馆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的主要趋势是文献信息数字化、资源共享网络化、系统平台开放化、读者服务多样化及使用方便与用户体验[1],所有的这些都要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层面上,本文以作者实践工作经验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的研究结果,就医学院校图书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信息服务的研究做一研究,以期为我国医学院校图书馆更好的进行信息化进程,更充分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信息服务提供更充分的支持做出贡献,现报告如下:

1图书馆中信息技术

所谓信息技术,是感测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合称,这里面的核心内容是信息,感测技术是指获得信息的技术,通信技术是指传递信息的技术,计算机技术在信息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处理和分析信息的技术,控制技术是指如何从大范围信息中找到和利用有用信息的技术。我们应该已经意识到,静悄悄的图书馆已经不复存在,整齐有序的藏书已经被数字时代的洪流冲击得支离破碎,现在全球范围内,知识正在以爆炸性的速度增长着,其产生、传播与利用都是在空中完成的,高通量的数据流已经取代了一本本印刷精美的图书,数字图书馆也成了未来图书馆发展的趋向,导致这一系列变化的就是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获取、处理、储存、传递、检索和利用的数字化技术,现在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已经在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度,其技术发展也逐渐从硬件转移到软件上来。

2信息技术对医学院校图书馆的影晌

信息技术对医学院校图书馆的影响主要有三步。首先,初级阶段是从传统图书馆向自动化图书馆过渡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中,标志性事件是计算机管理集成系统的使用,这实现了采购、编目、流通等环节的自动化,读者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文献检索,找到自己需要的图书位置或了解其借阅情况,这大大解放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也提高了读者的检索效率。这一过程在我国现在大多数高等院校图书馆中都已完成[2]。第二阶段是由第一阶段向网络信息服务转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网络资料的进入改变了图书馆从前馆藏的结构,让图书馆从过去的以实体藏书为主,转向了实体藏书、电子藏书和虚拟藏书相结合的模式,这极大的扩充了图书馆的信息量,丰富了图书馆的功能,在此阶段,计算机成为了图书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图书馆由不同的计算机组成了一个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社会化的知识平台,向读者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功能。具体到借还书功能上,开始出现网上预约、到期提醒、采购推荐等,另外,快速的馆际互动,也极大的扩充了单个图书馆的信息容量。向网络信息服务转化的过程在国内各大图书馆中均已展开,并且初具成效[3]。第三阶段就是实现前文所述的数字化图书馆概念,即文献信息数字化、资源共享网络化、系统平台开放化、读者服务多样化及使用方便与用户体验,现在尚处于研究阶段。

3在信息技术推动下的医学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

医学院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建设、资源整合建设、信息检索服务和读者培训四部分。在信息资源建设中,信息技术推动的最为重要的内容为电子资源和虚拟馆藏,这彻底改变了传统图书馆以物理介质馆藏为主的特点,丰富了图书馆的资源信息量,也成为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出发点正在以爆炸性的速度更新,每天都有许多期刊发表,甚至一些期刊的电子版会首先公布在网络上,之后才会有纸质期刊出版。传统的科研模式在文献检索方面耗时极大,检索纸质期刊效率极低,与学科的发展速度不符,极大的影响了科研工作的进行。在信息化图书馆中,我们将不同介质的资源通过一个统一的模式进行分类,或将国际上已有的数据库进行整合,提供给科研工作者,极大的减轻了检索工作的复杂程度和工作量,提高了科研效率。同时,网络等媒介中的科研信息可以说是现今更新最为及时的,通过对网络信息的检索,我们可以快速的了解到本领域本学科内的科研动态和发展方向,对相关项目的申请、审批和进行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图书馆读者的用户体验,相比于繁琐的检索号,文字与图片结合的网络检索更符合读者的需求,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医学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过程极大的满足了临床医生的时间需求,只需要一台终端计算机,临床医生就可以随时随地的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这不仅满足了因工作时间不固定而产生的时间需求,也可以让临床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便捷及时的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在图书馆信息功能检索转变的过程中,可以方便读者进行检索,并对读者检索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在自动化图书馆中,可以使用OPAC系统对包括网络和虚拟资源在内的馆藏资源进行检索,极大的方便了文献检索,同时,在读者进行检索的过程中,系统会根据读者的检索关键词找出读者可能感兴趣与或检索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以供读者参考,这极大的减轻了读者检索的工作量,并使其检索结果更为全面在读者培训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到了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医学生课业压力大,但对科研和新知识的要求高,掌握有效的文献检索和利用文献的能力十分必要。在此过程中,我们除了开展线下的研究生文献检索课程和面向本科生的文献检索选修课,还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对读者进行培训。我们针对学生在使用图书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录制了远程协助录像,放在网上供读者下载,读者可以在首次使用时对图书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另外,我们依托校园网开通了图书馆在线讨论区,学生在使用图书馆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在这个开放性平台上获得来自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同时,这些问题也会留在网上,供之后遇到同样问题的同学查阅和参考。有一点在我们的工作中十分重要,就是随着医学的发展,数据库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一些新的数据库层出不穷,但限于资金和本着节约资源的目的,我们不可能全部订阅,现大部分新出现的数据库都有试用功能,我们可以邀请科研工作者对新的数据库进行试用,然后视情况进行订阅,这样对于科研工作更有针对性,也节约了资源,提高了图书馆的效率。

4医学院校图书馆新技术引进与新服务的开展

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图书馆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已逐渐从对硬件的需求过渡到软件上,包括基于Web2.0技术下的扩展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可以进行包括参考咨询、书目导读、信息推送、专业导航和用户教育在内的多种功能,其中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RSS、SNS、Tag和Blog等。现以RSS技术为例,说明信息技术推动下的信息服务进程。RSS技术主要用于信息推送和资源整合,能够自动帮助读者获取其需要的内容,在本图书馆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以关键词或期刊为分类依据,选择合适的RSS服务,当本领域有重要论文或较新的科研突破时,RSS系统会根据读者的订阅情况给读者发

去资讯,使读者可以更快捷及时的得到这些进展,这在诸如基因学研究等发展速度快,课题组重叠率高的研究领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我们使用了Mylibrary系统对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了自定义自动服务,使读者得到了极为便捷和具有实效的体验。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内容也随之变化,图书馆已经从传统的藏经阁转向了以文献信息为主,兼顾信息管理、检索和利用,并结合了读者培训,信息整合在内的科研文化综合体,对面信息化技术在传统领域的不断深入和读者对于包括用户体验在内的迫切需求,我们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接收新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抓住图书馆信息化进程这一历史性潮流,建设起符合时代要求、满足读者需求的现代化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孙卫,赵悦.图书馆信息化标准工作评析[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7):3337.

[2]张玉凤,梁晓天,王凤翠等.图书馆在科技信息化中的作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1):1113.

[3]李慧.信息化背景下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及策略分析[J].兰台世界,2010(16):7374.

篇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因此,我们教师要顺应时展的潮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挖掘信息优势,对数学教学要不断地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1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主导,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还不够彻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对教育界产生深刻的影响,也会给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新鲜的血液。基于此,我们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抓住机遇,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去变革教学模式,使我们的初中教学更能为学生所接受,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学习数学的欲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人机互动改变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在的多媒体课件可给学生提供互动式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之中。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优势也在不断的被挖掘,多媒体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变革了教学模式,方便了对数学知识进行迁移,让学生自主探寻解题思路,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

2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了很多优势,它不但能给教学提供视角上的信息,也能给学生提供语音和视频信息,还能给学生提供动手能力。在这种多重刺激下,能够调动学生更多的细胞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减轻了教师的上课压力,同时增加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一,信息技术可以让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更为直观,更加方便学生去理解。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有一定的抽象性,仅靠教师空洞的讲解是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难让学生了解数学概念的含义。如学习“函数”时,对于概念“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学生如果仅从这个概念去理解,就会感觉特别抽象,这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这个问题。比如可以通过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动画设定函数,假设运动员是匀速运动的,设时间为x,路程为y,这样对于x的每一个值都会有唯一一个y与其对应了。通过这样的视频教学,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变为直观的形象,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问题,也就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信息技术可以化无形为有形,可以让静止呆板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过重的关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把抽象的问题通过形象的图形和视频展现出来,可以更好的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比如我们在教学几何的时候,很多学生对空间图形的想象力比较差,就需要借助多媒体帮助他们加深理解。比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概念是“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后,直接两旁的部分能够相互重合,这就是轴对称图形。”,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课件制作把轴对称的图形做出来,加深学生对轴对称的理解。比如提问学生等腰三角形为什么是“三线合一”?首先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乐趣,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如果有学生还是不理解,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视频或图形加深学生的理解。

第三,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复杂繁琐的数学知识变得清晰简要。在初中教学中,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化繁为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如果仅仅靠推理运算,就会感觉特别繁琐,如何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采用方程和图像相结合的方法,就会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这样就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再比如在学习频率分布时,教师让学生在40名学生中找最高分、最低分、排序,这时候学生就会感觉特别繁琐,但如果教师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通过Excel就很容易解决这些问题,可能把半个小时能解决的问题通过1分钟就完成了,自然也就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3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原则;教学方法;课堂教学

最近几年来,信息技术工具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已经把数学带人了各行各业。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在这几年的数学教学与实践中,我就多媒体在教学的应用谈谈自己的体会: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是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们获取知识,单靠听觉只能记忆约1/6,单靠视觉,只能记忆约1/4,而同时使用视听两种感觉,则能记忆大约是2/3。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1 实践中验证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课堂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粉笔+黑板”的方式,在多媒体教室配置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视频展示台、计算机、数字投影仪、VCD或DVD、功率放大器、音箱、话筒、无线接受器、大屏幕等),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方式,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实现图文并茂、声画并举,甚至模拟虚拟现实创设课堂教学情景。课堂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文字或简单挂图呈现教学信息的形势转变为多媒体形式,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文字呈现信息过于抽象的问题,而以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虚拟情景,把抽象的信息内容转变为具体的形式再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实现轻松愉快的学习。对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相关文章论述很多,不同学科,其多媒体教学优势发挥的程度也不一样。大致归纳如下几点:

①直观形象,克服抽象。(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②图文声像并茂,多感官刺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多元认知,多感官接收)

③动态模拟过程,有效呈现重点、难点。(动态呈现)

④及时交互,及时反馈,易于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便于交互)

⑤虚拟现实,突破视觉局限,再现事物本原。(虚拟再现)

⑥无限重复,加强记忆,克服遗忘。(符合人类重复记忆原理)

⑦针对性强,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⑧海量信息,节约空间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2 应用中发现多媒体教学使用的问题

误区一: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崇拜”现象。目前,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甚至幼儿园,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建设多媒体教室,老师更是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学校和老师的这种积极态度我们应该肯定,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并不排除“赶时髦”和“盲目崇拜”的倾向。据分析,发现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老师和学生的崇拜物,所以,有的专业几乎所有的课程、每一节课都排在多媒体教室,学生一天下来少者要听六节课的多媒体教学,多者要听十节课的多媒体教学。这样一来,学生每天眼睛盯着屏幕的时间就是270分钟到450分钟。多媒体教室窗户要遮光,不易透风,再加上屏幕亮度很高,对学生的眼睛刺激很强烈,特别是长时间看着银幕,闷在黑乎乎的教室里,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头脑发昏,学习效率可想而知,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带来一定的不利。所以,多分崇拜和依赖多媒体教学及全盘化的多媒体教学,不但发挥不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误区二:多媒体教学中的“霸权”现象。现代教学中,比较一致的观点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更多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几乎都“退居二线”,成了被动的教和学。所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更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误区三: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包办”现象。现代教学中,传统媒体有粉笔、黑板、标本、模型、挂图等;电子媒体有幻灯、投影、电影、电视、计算机等。但在实践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不但代替了粉笔黑板,还替代了其它媒体的地位,“包办”了所有的教学工作。多媒体替代了一切,成了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权代表。这种全盘“包办”必然带来问题,如:投影屏幕不能完全代替教师板书。现实中不少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已经脱离开了粉笔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的增删,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激发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却往往无法加到板书中去而产生许多遗憾,如果借助黑板这种“灵感”就会得到充分展示。另外,好的手工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体现教师风格的作用,有无形感化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有选择性的采取与之对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因为有的教学内容根本就不适合多媒体表现,多媒体不是万能媒体),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发挥各种媒体的各自特长,包括传统媒体,优缺互补,交互使用。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篇4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并使主体获得发展,这就决定了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发展地位。

2.直观性原则。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实地观察、亲身体验、实验操作,获得直接感受,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创造性原则。在创造性情景中培养学生,不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还培养创造性心理和个性,并使之成为一个情感丰富、感觉敏锐、目标明确、信念坚定、表现完善的人。

4.动力性原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学生的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形成稳固的学习动机和正确的学习态度。

5.师生共同参与原则。信息技术体育教学系统,是一个教师、学生、教学媒体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需尽一切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带到教学活动中,使他们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

二、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学生视野,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克服了过去老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篮球课教学中当讲到传切、空切、联防等战术配合时,笔者运用多媒体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将篮球的基本战术配合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出来,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兴致。课外活动时许多学生主动模仿练习,并且在班组篮球赛中能够做出精彩的战术配合。

2.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有效提高运动技能。一个新动作的形成,必须通过听、看来感知技术动作过程,而且看是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正确的视动表象,能够有效提高运动技能。视听媒体在多渠道提供信息、调节时空变化、直观真实反映事物现象及运动变化特征方面,明显优于单纯的视觉和听觉媒体。例如,田径跳跃项目的空中动作,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一方面教师的示范动作受各方面的限制,随意性较大,如教师对动作要领的领会程度、教师的年龄、临场身体状况或自身其他条件等;另一方面学生的观察角度和时机也受到很大的局限,由于动作在瞬间完成,综合难度较高,因此很难清楚地观察到教师是如何按动作要求作示范的,这必然对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把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用课件中的动作或影像采用慢动作、停放、重放等教学手段结合讲解、示范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看清楚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教师讲解各分解动作的要领,进而抓住动作的关键部分,突出重点,难点,能使学生更快、更全的建立起动作表象,提高技术动作学习的教学效果。

3.有助于教师采用正误对比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为了减少和避免学生在练习中产生的错误,在示范正确动作的同时指出易犯错误和产生的原因,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在一个课件制作上放正确动作,又放错误动作,让学生边看边思考,自我比较,能避免错误动作的发生,既快速掌握动作,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有助于学生从多层面了解体育知识,使其充分体验运动的魅力。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来突破以书本知识为主要来源的限制,充分运用网络平台,让学生从多层面、多角度去了解体育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

三、在课程整合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的实践、创新与理论研究。大力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倡创新与开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同时应加强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指导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更健康、更广泛的开展。

2.加强体育教学辅助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体育教学辅助软件的开发,一是走市场化之路,以软件公司为主,聘请体育专家和一线体育教师作顾问,做一些大的且通用性强的体育教学辅助软件的开发;以体育教师为主,借助计算机专业人员,通过集体协作、学科整合,研制小规模、适用性强的体育教学辅助软件。采用各种手段大力推广已开发的体育教学辅助软件和体育管理软件的使用。

3.更新观念,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21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必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体育教师要积极迎接挑战,改变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体育教师。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信息技术;创新;智能教学

一、信息技术教学在初中数学领域中的阐述

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将现实的信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通过科学的方法,先进的设备工具,娴熟的技能,丰富的经验,快捷的作用过程和高效的功能将信息反馈给信息需求者.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是有效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完美结合.通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教师教学的方式得到深一层的改进,并促进学生知识网络的全面性和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索和解答.所以,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有一套独特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容易接受,容易理清思路,确保信息技术教学引领初中数学教学的新方向.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一)信息技术促进了初中数学教育的创新

传统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相比较,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已经是时代进步的一大标志.限贷信息技术现已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广泛应用,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知识架构的脉络,系统的为数学教师提供了教学思路,清晰、完善的为学生授课,在备课、教学大纲、教学流程设计、课堂学习等方面也进行了全新的改变.促使教师不再使用传统古板的书面课本,而是将课程中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使用静态图像、动态画面等形式呈现出来.因此,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丰富的知识内容,全面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更为系统、完善的掌握所学知识.

(三)信息技术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的第一导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初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更为深入、透彻的掌握知识内容,创新和拓宽知识层面.培养较高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捷径.而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但学生整体间具有差异性,学习层面的不同容易导致学生知识吸收的效果,因此要对学生设置有针对性的提问和指导,同时对学生参加活动的态度和发挥水平进行有效调控,使课堂气氛活跃积极.

三、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功能设计

信息技术的应用替代了人的固定思维模式,而使得信息资源得到广泛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可产生一种新的感染力,同文并茂、有声有色的媒介载体,能使得信息资源立即得到反馈.这种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其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还能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例如,课堂训练是初中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四、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加强宏观管理,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宏观管理水平.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的改革需要建立健全的机构、完善的制度和领导的高度重视,这是实现信息化教育的重中之重.信息技术得以让整个数学教育领域发生飞跃式的进步,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心理,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状态来做多媒体教材,以便让课堂变的生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跟上课堂节奏,提高学习效率.

(二)优化教育资源,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信息技术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环境和良好的工作平台.新兴的网络教育更为广泛的提供教育资源和交流学习.在所有初中教育中,由于地域差异,教师技术能力的参差不齐,所传播给学生的知识也不尽相同.因此,要做好初中数学教学资源优化,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较为完善的师资培训系统,促进整体教育水平.

(三)提升教学水平,培养信息综合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是主导军,学生是主力军”,同时必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教师的信息搜索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范畴层次深厚,在教学理念上是重要的理论依据.因此,培养教师积极主动的探索信息的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因为教师是引领者,要注重信息素养的提高,其教师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是整体信息应用技术的综合能力体现.

五、结语

信息技术进入初中数学教学领域,对于整个教学模式而言,其给初中数学教学领域带来的变化并未在教学内容上有任何体现,更多的是为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升级上提供了较大帮助.因此,用信息技术进行对初中数学教学环境设计,还是要设计成以学生分小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师生共同活动学习的大环境.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 学生基本功、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 差异评价

差异性教学原则----素质教育承认学生个性差异和个性品质差异,尊重差异,并把此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差异性教学原则,就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因材施教。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能使低层次学生有反馈机会,有补偿的余地,使高层次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如何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通过教学与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中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教师必须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平时上课中,一部分同学早已完成任务,或玩游戏,或浏览网页,或网上聊天,他们做得都很隐蔽,一般不会让老师发现;另一部分同学动作慢慢腾腾,经常犯简单操作错误,任务一般完不成,个别同学甚至任务没完成,也在玩些其他东西。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根源就是差异性。到底有哪些差异性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

一、掌握学生基本功的差异

如学生甲比学生乙上课时思维要敏捷;学生丙长于形象的直观记忆,学生丁则长于抽象的语言记忆。学生戊接受能力明显长于其他同学,有的参加过校外培训,有的甚至参加过则参加竞赛,有的则连电脑都从未接触过。从而导致他们在学习不同的内容时就产生了差异。

二、充分了解学习兴趣的差异

甲类生学习兴趣浓厚,爱好广泛,求知欲强,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成绩稳定;乙类生智力因素好,缺乏刻苦精神,学习兴趣有偏差,成绩不稳,但有潜力;丙类生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相对差些,学习吃力,成绩不理想。只有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只有了解学生存在的差异,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对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实施“差异教学”。

面对诸多的差异性,使信息技术学科采取差异教学手段,势在必然。这也是目前改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那如何开展差异性教学,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差异性教学呢?我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一)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驱动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

(二)严密的课堂组织教学,使学生无懒可偷。每学期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我都会向学生慎重宣布一些课堂纪律,明确提出:严禁打游戏,严禁网上聊天,严禁做与课堂不相关的事情,严禁把课堂当茶馆。在每一节课堂上,老师的眼睛就像公路十字路口的“电子眼”,不放过任何一个“闯红灯”的人,观察每一个同学的细微变化,要善于发现同学的“诡秘”行动,特别是易被遗忘的角落,尤值关注。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控制软件,老师在讲解时,应及时“全体广播”;同学在操作时,应及时切换到“监视”功能,认真负责好“猫捉老鼠游戏”。这种做法主要树立老师的威严,让学生对老师有一种敬畏,不敢有一丝松懈;老师全面的关注每一个学生,督促每一个学生,有效的协助学生进行自我控制,而不致在课堂中迷失方向。

三、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充分发挥潜能

“严肃而自由”,严肃仅是一种规范,自由方是学生学习思维的释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应体现这种自由,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方能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应该让“差生”敢于提问,让“优生”勇于质疑。让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简单划一的操作充满生气,让电脑的“神秘”消除“神秘”,可以采用竞赛法,作品展示法,与其他学科整合法。这种做法可以让“优生”、“差生”融与课堂,不致游离于课堂,每一个学生才会学有所获。

四、进行差异评价,及时反馈信息

首先,教师要根据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准备情况、智力水平、学习兴趣和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了解,发现学生间的差异所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获得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相应层次的问题,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其次,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差异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催化剂。基础好、进步快的学生,自信心比较强,对他们的评价要严格,不但要求他们能够正确解答,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还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自卑感较强,应尽量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时常得到成功的喜悦。

五、有针对性的辅导----加强课外辅导与课内的协调

篇7

中学生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工具学科。其最终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打造一个终身学习的平台;但是目前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我觉得还是有很大难度的,特别是对我们这种城乡结合部、专门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中学来说,困难更大一些。一周只有一节课,有时还得根据上级任务对上课内容进行临时调整。这样就使得实现教学目标感觉有点捉襟见肘。

导学案的使用却可以弥补这些缺陷,结合导学案,学生可以做好提前预习,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指导学生学习简单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讲,可以利用学案大体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自学情况,在课堂上要重点讲解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在这一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大量使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有了很多自己的感触,在此,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开展使用学案,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点感受。

一、现状分析

1.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初级中学,加上本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被教育部门指定为专门接收这一类学生的学校。经统计,本届新初一学生家庭电脑拥有数,每班只有5-7台,约占20%不到。学生在小学阶段接收信息技术教育的程度也不一样,有些学校还不能正常开展,这就导至了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

2.按照每周一课时来计算,一学期大概有16周左右的授课时间,按照课时计划,完成学期教学任务应该没问题。但对于我校学生来说,却有不少困难,有些同学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对内容稍有理解,可是经过一个星期以后再进机房,所学知识的遗忘情况会很严重。除此之外,经常得根据上级临时下达的任务对信息技术课时和内容进行临时调整,使得实现教学目标感觉有点捉襟见肘。

3.就信息技术课本身在学校里的地位而言,历来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没有课堂作业、没有家庭作业、更没有定期的水平测试,这些方方面的困难使得老师感觉要想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真的很不容易。

二、导学案对于信息技术课的作用

1.导学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关键因素。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虽然内容简单,难度不大,但对于初中生(特别是我校学生)来说,首先术语多,其次内容复杂,再次有一定难度。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上网、游戏方面。对于课本内容往往缺乏兴趣。如何提高初中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学案的使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2.导学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种模式下,课堂教学的主体不再是老师,而变成了学生,老师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通过导学案的使用,可以将课堂中的教学重点进行分解,也可以实行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更可以进行组内讨论和组间比赛的灵活方式进行教学。老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中的作用更多的是表面在引导学生学习探讨的方向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合作、有了竞争,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那么这堂课也就成功了。

3.导学案能够建立更平等的师生关系。

平等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知识的心态,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有时候学生喜欢一门功课最主要的原因是喜欢这个老师,说的更明白一些,就是喜欢这个老师的上课风格,喜欢这个老师的课堂魅力。通过导学案的使用,可以形成平等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学生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在学生眼里,老师更多的是朋友是良师。在情感上使老师和学生之间产生共鸣,那么这堂课也就成功了。

三、信息技术导学案的编写要求

1.启发和开拓

在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无论是导学过程还是学习要求的制订,无论是知识点的罗列还是课后反馈,无一不要求老师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日常的生活学习,对大纲和教材以及教参资料认真研究分析,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从而最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启发,对思维进行开拓这样一个目的。

2.围绕目标,紧扣教材

导学案的编写要能在整体上体现结构和知识的联系,能够体现系统化、条理化、整体化。要明白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起指导和引导作用,指导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做到哪。如果在导学案中出现:使学生、培养学生、指导学生、让学生等这样的陈述,那就变成教案了。

3.学习目标的差异化,教学过程的层次化

针对课堂教学中主体的差异性,教学设计应有层次性和梯度性,使学生逐渐加深对问题的认知,循序渐进的推进。通过分层设计分层教学,使所有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氛围中来,学习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4.教学内容的问题化

通过导学案的使用,让学生认识到:带着问题去学习的重要性,上课之前要看书,看书过程要思考,思考程度要深透。要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进课堂的习惯。要让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简明扼要;2.引导启发思维;3.注意方法指导;4.人人都要参与(学生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5.注意老师指导和引导作用的发挥。

篇8

一、应该确立一种理念

开展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应该基于这样的理念:计算机/互联网是国际性信息交流的先进手段,是用于学习、研究的有效工具;数字化、交互化、网络化的信息资源环境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教师对学科课程内容的课题化或项目化处理,及其对学习环境(包括丰富的知识基础、学习资源、情境、学习活动、接近生活的真实的问题等)的设计,是学生以研究、探索的方式学习并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学生的信息能力(指对信息工具的操作与使用能力、信息的获取、筛选、加工、表达、的能力)是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环境进行学习、研究和创新的必备条件;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应以教育技术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

二、应该形成一个思路

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开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首先应该依托计算机/ 互联网络开发课程教学资源(主要是数字化的、交互性的和网络化的);同时学科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进行学习项目或研究课题的设计,以便开展研究性学习或发现、探究性学习,并根据项目学习或研究课题的需要创设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然后学科教师应充分利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进行应用新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使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和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学习项目(或课题)的研究与探索,以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应该突出一个重点

把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于学科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研究和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利用信息工具和数字化网络化信息资源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应该体现:①素质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②能力培养、主体性发挥与发展的教学目标观;③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学生是现实学习的承担者与发动者的教学活动观;④课本作为一种学习资源的教材观;⑤计算机; 网络是学生用于学科知识学习的工具和资源。

四、应该明确指导思想

开展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应该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①应该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以保证我们的应用研究具备应有的前瞻性。②应该以我国目前某些有价值的研究为基础,以保证开展的应用研究符合我国国情。③应该立足实证研究,以保证我们的研究和实践具有实效性。

针对中小学的具体学科,系统地、全面深入地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目前还很欠缺,或者说还没有做得很好。但毫无疑问,根据学科特点和信息社会人才基本素质培养的需求,以及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来开发建设有效支持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数字化、网络化的课程教学资源,研究探讨适合本地区情况的、利用信息工具和数字化网络化信息资源的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关键所在。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探究式学习方式;自主;探究;任务

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对已有资料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式学习在积累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独到之处,而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基于此,在一线教学的过程中,我积极主动地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经过几年实践,我初步总结出了探究式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分为“教师创设任务―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评价总结”三个阶段。

本文将以粤教版信息技术高一必修教材《信息技术基础》第五章第一节认识信息资源管理一课为例详细说明在这节课中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应用。

1 教师创设任务

信息资源管理的方式有多种,本节课探讨的内容仅限于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管理。

任务1利用计算机的资源管理器对磁盘文件进行分类保存和管理,分析文件管理有什么样的特点和方法。

任务2利用图表处理工具软件组织和管理学生学籍信息、同学成绩数据统计表等,通过对比分析,了解数据管理的具体方法及特点。

在探究式学习的第一阶段,教师要将教学的内容蕴涵在任务中,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进行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教学内容,还学会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探究、合作、创新等素质。探究式学习的任务在设置时,一定是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为依据的,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来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和掌握技能。大体来说,探究式学习任务的设计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1 明确性

任务是什么,一定要明确地告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任务要交待清楚,这是前提。常常在听课中,教师布置的任务不清晰,学生没有理解老师究竟想让他们做什么。这是探究式教学中的大忌,因为探究式学习方式是放手让学生去自学、思考、讨论、质疑,最后让学生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学生从开始就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这样的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比如在本案例,信息管理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但我们本节课要学生关注的是用计算机来管理信息的特点和方法,这就限定了信息管理所用的方法。在任务2中,利用图表处理工具软件组织和管理学生学籍信息等,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该任务是要用电子表格Excel软件来分析计算机处理数据的特点,这样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

1.2 科学性

任务的设计首先要依据学科知识结构和课程标准,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循序渐进、安排合理。任务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去自主探究,倘若设置得很难,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探究而不得,那么这个任务就不合理、不科学。

认识信息资源管理这节课,用资源管理器来管理计算机中的文件,对于高中学生,属于已掌握的知识,任务1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学习知识体系上,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来得出计算机文件管理的特点和方法。

1.3 层次性

一般来说,一节课中会有多个任务,而这些任务的设计要注意有一定的关联性,甚至是递进性,下一个任务与上一任务有关联才会使任务不突兀,任务在难度和梯度上要有层次,这样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才能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从学习过程来看,当一个任务完成了,又会产生新的认知需求,同时新的任务就产生了,这样的设置会使课堂教学水到渠成。因此在任务的层次设计时,要深挖任务之间的联系,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需求。

本节课的两个任务,有较明显的层次性,任务1 是基础,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任务2首先要求学生对电子表格软件Excel熟练掌握,才能谈到对电子表格软件处理数据特点的分析,显然任务2比任务1对学生的要求更高,设计得更有深度。

1.4 开放性

开放性强调的是在设计任务时,要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要设计任务中的“可扩展点”,使任务具有一定的回味,让学生去进行发散性思维。任务的完成是教学的基本过程,任务完成之后,学生能有不同的领会,进一步对任务进行发挥与完善。这样的设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进一步探求知识的欲望。

任务2的设计,教师提供了两个表格文件让学生对其分析,在相互对比中,找出电子表格处理数据的特点,对完成的任务没有提出统一的要求,充分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2 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明确任务后,任务的完成是否依赖学生个人的自觉探索是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关键。探究式学习方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之上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的行为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建构主义的核心即学生的主动性。实施探究式学习,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完成知识的建构。所以,教师不能急于去讲解如何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而要将自身的角色由单纯的知识灌输者转变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助手、朋友和向导。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2.1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性是探究性学习的本质,离开学生的自主性,探究式学习只能沦为空谈。对于学生,探究的能力、态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创新精神,都只有通过亲自实践才能逐步养成,传授式的教学难以让学生作为独立思考者成长。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只是一个指导者。我们要做的就是精心设计教学任务,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学生凭借以前的知识和经验去自主的寻找完成任务的方法。当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或问题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将学生的思路引上正确的道路。

2.2 不固化学生的思维

在本节课的任务1中信息资源管理中文件的分类存放,分类的标准多种多样,而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按文件类型来分,这就是不合理的,只要学生的分类能对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就可以。所以在我的课上,学生按照自己的习惯或兴趣,分类的方式也是不一而同,有按内容分的,有按类型来分的,还有按时间和主文件名的字母序号来分的,学生在分类完成之后,通过相互交流,反过来又会试着用其他同学提供的分类方法来再次进行分类,在不断的分类过程中,自己去体会哪种方法更好地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试想,这不就是我们教师想要达到的目的吗?如果从一开始教师就严格要求学生统一按类型来分,学生就会失去尝试其它方法的兴趣和机会。教师要切记,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学习个体,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维方式不同,所以完成任务的方法和过程也会有不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创新,不求标准化,要让他们发挥想象,寻求完成任务的不同路径,不能让探究的过程模式化、固定化。不固化学生的思维,学生才能有所创新,而这个创新的过程,能让学生对课程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欲望,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更持久的信心。

任务2图表管理文件的方式和特点,学生的探究可能并不一定能达到教师或教材的要求,这也很正常。不求完美,但求突破。教师不要因为学生的探究结果不够深刻、不够水平而去干涉他们。探究式学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试想,学生若从一开始就努力与标准答案的方向去靠近,那么探究就失去了意义。强调探究式学习的教育价值,注重的是探究的过程。学生的体验和表现比结果更重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交流和合作,在探究中得到发展,是探究式学习最主要的目的。

2.3 创设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由于探究式学习中学生面临的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这就需要依靠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通过协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集思广义,取得高质量的成果,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学会相互交流、协作,培养了相互尊重、理解以及正确表达意见的方式。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同学之间能通过合作学习,共同协商,相互促进,则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获得更正确的认识。而要达到这一切,首先依赖于教师的分组,组内成员之间的水平高低对探究活动能否顺利展开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在长期的教学观察中,我认为,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特点,异质分组通常更有优势。首先,在学习上,同伴互助真正得到了落实。一般说来,在异质小组里,优秀生多是小组长,他们能自觉地对学习能力较低的同学进行学习上的指导,发挥小老师的作用。第二,伙伴关系得到了改善。在异质小组里,融合是大趋势,个性不同的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彼此增进了了解,学会了相互尊重、沟通,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三、思维方式得到了丰富。在异质小组里,由于每个成员的社会经历、知识领域不同,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而正是这些思想上的碰撞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产生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4 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每完成一个任务,学生就会感到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这将会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继续探知的欲望,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同时我们在设计任务时,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如果所有的问题都能轻易解答,学生会认为本节课的内容很容易或自己已经掌握得很好,就会对课程产生一种轻蔑感或沮丧感。任务的设置要让学生有求知的欲望,有利于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2.5 网络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网络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最大的资源空间。网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大规模的信息库,从而为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学生能主动建构知识、实现知识自我更新,真正起到了“探究”的作用。 机房网络环境为学生探究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背景知识,这是信息技术课程明显优于其他学科的一点。

3 教师评价总结

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思想是将新知识分解到任务之中,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完成任务,获得知识,但这个过程中,学生个体知识缺乏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知识在学生头脑中还是零散的、碎片化的。例如在本案例中,学生对于用计算机来管理信息资源的方式和特点只停留在自己探究的结果上,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教师的精心总结也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在总结的时候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3.1 对探究过程的经验、教训和成功之处进行总结

一是在知识方面,学生在自主探究出现的问题往往是学生疑惑或易错之处,因此我们在总结的时候应该把一些典型的问题提出来和学生共同探讨,避免类似的问题再出现。在对学生的错误和问题进行总结时,还要对好的方法进行介绍、交流,积累经验,为以后探究式学习顺利展开奠定思想基础。

二是在情感方面,探究活动虽然是学生之间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此袖手旁观。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细致地观察,对探究活动中有较大进步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个性突出的学生要进行个别指导,还要注意对部分在活动中懈怠的学生时时提醒,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活动中来。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成长,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还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较明显进步。教师要在探究中引导学生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正确表达个人看法、学会批判、学会反思,帮助学生在学习上、思想上建设一个更强大的自己。

3.2 通过总结,构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脉络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是循着任务去思考,从而忽略了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结构的完整性,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没有形成整体的结构。因此教师在进行总结时不仅要用直观的语言,而且还要精心设计板书对本节内容进行完整的概括,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职中文;教学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着当下基层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使得借助网络进行自我素质改造变得可行。对于高职院校来讲,更应该紧跟时代步伐,适时地将以往填鸭式中文讲解方式,并将信息技术灵活融人课堂之中,争取为今后各类中文教学思路拓展奠定深刻适应基础相信长此以往,必定能够为学生中文课程研习兴致提升和身心健康发展,创设足够合理的适应引导贡献。

一、信息技术与高职中文教学相融合的优势

高职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中文实践及实际应用能力,要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与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要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及文化素质,以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培养高质素的应用型人才。显然,传统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这些教育教学要求,而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呈现中文教学内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内容,延伸中文学科知识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出现及应用极大地缓解了高职中文教学中面临的各种难题。

二、在高职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

(一)对信息资源的积累与运用缺乏合理手段

部分教师接受新技术的意识薄弱,面对海量的网络资源,往往不知如何积累整合。或是全盘“拿来主义”,直接从网上下载课件、教案,不懂得结合实际课程要求进行适当的取舍与优化。或是不能根具体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而是随意拼凑,逻辑性较差。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说明教师缺乏合理利用与积累数字化资源的实践,最终都无法达到提升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过度依赖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引入为高职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工具与教学形式,但与此同时,由于一些高职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误解,出现了教学过度盲目依赖信息技术的情况,忽视了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结合,将教学文本、教学内容置于一旁。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过度求新求奇,容纳过多的教学内容,表面上看似扩大了教学内容,同时还利用了信息技术的声频、视频等功能,但是却使得课件没有重点与核心,也没有体现出情景教学、互动教学的优势,最终反而适得其反,使信息技术应用对中文教学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重“教”轻“学”

从当前高职中文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教师仍是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强调教师“教”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学生“学”的必要性,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某些教师看来仅仅是省去了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板书的环节,而在实际使用中成为课件的“播放者”,导致多媒体课件在中文教学中只辅“教”,不辅“学”,忽视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与情感交流,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受限,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最终也无法实现信息技术在高职中文教学有效性提升中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在高职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利用网络平台引导课前预习。

信息化时代,无论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都应充分合理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于网络搜集与教学或自学相关的资料文件。因此,教师要能够巧妙利用网络平台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提前获得与本节课程内容相关的作品背景资料、作家资料及文章结构分析等,并做好预习笔记,以便于师生在课堂上交流。此外,教师还可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微博、微信、QQ等为学生提供课前预习的思路,如需掌握的字、词、句、作品的写作背景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学生熟悉这种预习流程后,也就会慢慢养成预习的习惯,并在网络的海量资源查找中扩宽自身知识面,激发中文学习兴趣。

(二)创设多种中文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是提升高职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利用信息手段创设情境能够有效提升情境的逼真性与生动性,通过不同的情境可以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清晰、更轻易的理解课文内容。本文根据信息手段下情境的不同作用,将“情景”分成“导入情境”、“真实情境”、“合作情境”。导入情境是指利用音频、视频等信息资源创造生动的画面和声音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真实情境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与教学内容与主题相关或相近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逼真的环境中加强对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思考,从而更好地去学以致用;合作情境是指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微博、微信、QQ等网络交流工具为学生创造一种师生相互合作、生生相互合作的情境,针对某一相关主题实现合作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团结合作能力,这对于学生中文知识自主学习及实践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创新高职中文教学模式。

在高职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可以通过动态地展示问题,让同学们更形象地看到问题的结论。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更加准确、深刻的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比如基于“翻转课堂”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创新,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提问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的,进一步大大提升了中文教学的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作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推动力,在高职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它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模式的创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最终达到有效提高高职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水强.论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e(22):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