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企业的信息化范文

时间:2023-08-11 17:3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企业的信息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

篇1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供需网 开放式

〔分类号〕C931.6 F273

Study on the Transition Process of Enterprises from Traditional Supply Chain to SDN Pattern by Opening Informatization

Ni M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13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infroduces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supply chain pattern of enterprises and points out its limitations. Then, based on above discuss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of supply and demand network(SDN) of enterprises with multi-function and open-characteristic, and analyzes this theory features and demonstrates that this theory can cater the enterprises needs in overcoming the problem of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supply chain. Lastly, from the informatization views of three sub-systems of human resources, logistics and finance of enterprises, the paper gives the transition mechanism of enterprises from traditional supply chain to SDN pattern.

〔Keywords〕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 (EI) supply and demand network with multi-function and open-characteristic (SDN) opening

传统观念将供应链(supply chain,SC)界定为围绕核心企业的,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产品所流经的各个节点企业所组成的链状结构。这种思想是对传统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自我封闭的管理体制的变革,它跨越了企业的界限,从建立合作制造或战略伙伴关系的新思维出发,从更为系统的角度考虑产品的竞争力,是一种基于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思想。它弥补了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诸多缺陷,有力地帮助企业走向成功,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越来越暴露出其不足之处(具体见第1部分)。之后,从M. L. Fisher(1997)[1]提出的以产品为中心的供应链设计到T. Y. Choi(2001)[2]将Supply Networks看作是复杂适应系统,包括期间Ranjay Gulati(2000)[3]提出的Strategic Networks理念,都对传统供应链的模式作了非线性化的改造,而且在开放程度上也逐渐超出联盟范畴,朝着多行业的角度发展,但是他们的“网”仍然以物流功能作为其主要功能,而且开放的程度有限,难于适应动态变化的全球化环境。为了克服传统供应链理念的局限性,徐福缘教授与笔者在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及其支持系统研究”(项目编号:70072020)和笔者的博士论文《SDN企业实施MC的信息化模型设计及其应用研究》中,对供需网(supply and demand network, SDN)进行了研究[4]。这里首先简述传统供应链的局限性,再论述SDN的优越性,并且SDN的优越性正好可以克服传统供应链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给出开放式信息化理念,并指出如何用该理念推进我国企业由传统供应链模式向SDN模式变迁。

1传统供应链的局限性及供需网的特征

1.1传统供应链的局限性

在以核心企业为主而形成的传统供应链模式中,由于核心企业对链内其他成员具有相对领导地位,这种模式具有以下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在一定意义上也构成了传统供应链的局限性。

1.1.1合约性传统供应链企业通常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由核心企业发起传统供应链的物流、资金流等“流”介质的流动。核心企业在与其他节点企业交易时,必须在协定的合约下进行。就是说节点企业与核心企业的一切交易事项,都按照事先签署的合约进行,这样节点企业在交易时,缺乏一定的灵活性。

1.1.2有限功能传统供应链节点企业在既定合约下完成预定的功能,一般只处理一些例行事务,如处理确定需求的客户订单、检验零部件或物料、核实零部件或物料的数量并付款等。这种结构对于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如突发性的客户需求就显得力不从心。

1.1.3链式结构传统供应链企业是以一种链式拓扑结构为依托。这种结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各“流”介质能够顺畅流动,但存在供需瓶颈(constraint)和断链问题。整个传统供应链企业性能取决于其中性能最低的节点企业。如果某个节点企业出现问题,则可能会导致整个传统供应链瘫痪。

1.1.4静态稳定性传统供应链企业在既定合约下,具有静态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有利于节点企业之间进行交易。但是,节点企业在这种半封闭结构下容易满足于现状,从而不利于节点企业的创新与发展。

1.1.5有限敏捷性传统供应链企业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所以其他节点企业几乎完全依赖于核心企业。这样,其他节点企业的敏捷性也完全由核心企业来控制。

1.1.6有限集成和共享传统供应链企业的各项交易是在既定合约下进行,节点企业之间缺乏一种信任,因此各自提供给对方的信息也是有限,从而导致信息有限集成与共享。

1.1.7半开放性主要指节点企业的开放度不够,这与传统供应链企业的链式拓扑结构有关。传统供应链节点企业因受到既定合约限制,不可以与传统供应链以外的成员合作;如果必须对外寻求合作伙伴,则应该得到传统供应链其他节点企业的一致同意,才可以对外合作。

1.1.8易产生“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20世纪90年代,P&G对其婴儿尿布的销售进行了调研分析,结果显示该产品的销售在零售商一端波动不大时,在分销商一端却波动很厉害,而在生产商处的生产计划就会波动得更厉害,这好像牛仔用的长鞭,前端一点点的波动,即会引起末端的很多波动,人们称这种现象为“牛鞭效应”。最早对传统供应链企业的“牛鞭效应”进行系统研究的是Lee H. P, Padmanbhan V和Whang S.(1997),他们认为“牛鞭效应”是指在传统供应链中,供应商所接受的订单比终端顾客的需求具有更大的方差现象,并且还研究了HP公司的打印机销售现象与“牛鞭效应”的关系[5]。在传统供应链企业结构中,因信息的有限集成与共享而导致了“牛鞭效应”无法彻底解决。

1.2SDN的特点及其优越性

SDN是指为了满足最终用户的需求,由供需网上所有经济活动主体组成的网络。通常它由若干个合作子网企业、供应链企业(将其看成一个企业,是一种过渡态)和传统的单个节点企业等组成(见图1)。SDN的特征正好可以克服传统供应链的局限性。

图1 SDN结构模型

图1所示的SDN结构模型表明,从供应源到需求源由一系列经济活动主体组成,这些经济活动主体都是依托在供需网上,形成了多层次的网状拓扑结构。SDN结构模型由两层视图构成,顶层视图反应了从供应源到需求源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主体及主体间的物流和资金、人力资源等供需流。由于顶层视图存在一定的概括性,所以对顶层视图进行局部分解,得到两个二级分解视图。在分解视图1中,合作子网企业可以是以虚拟企业、企业集群、战略联盟、网络组织等模式存在的企业。但这几种合作模式处于同一层面,同时又都属于动态联盟的范畴。这种合作模式在合作范围、合作程度、竞争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分解视图2中,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也是供需网中的一个节点,所以,传统供应链只能是供需网的一个节点[6]。总之,供需网企业是在合作子网企业和供应链企业等各种合作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层次的合作理念,它综合集成了合作子网和传统供应链模式的优势,并克服了它们在运行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是一种基于全球化环境下的管理理念。

1.2.1透明度高SDN节点成员信息化程度很充分,借助于信息化平台,节点成员可以进行实时交流。在共享绝大部分公共信息资源基础上,节点成员凭借对彼此的信任,最大程度地交互私有信息,结果使得各节点成员拥有的信息透明度很高,最终削弱或消除了SDN节点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在这种环境下,节点成员惟有选择诚信之道,才可以被其他SDN节点成员接受。

1.2.2多功能性SDN的多功能性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上,它强调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供需流的功能体现了供给和需求的双重功能;微观上,除了实现供应链企业中基本的物流功能以外,还强调了其他供需流功能(技术、资金、管理理念、信息、人力资源等)的存在,并且供需流之间还相互作用,真正实现了1+1>2的集成功能。其中,信息流作为供需流中最活跃的因素,体现出对整个供需流(包括信息流本身)最强大的渗透力,并成为各节点交互作用的平台。具体说来,在信息流方面,除了产品和服务的供求信息以外,SDN节点企业还会在全球范围内及时技术、人才、管理方法、企业文化等的最新供需信息,以便于各企业节点及时快捷地发现和自身匹配的资源,实现全球资源充分共享的整体目标。

1.2.3层次网络拓扑结构SDN节点成员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层次网络拓扑结构,这种结构不会像供应链拓扑结构那样由于某个节点的断裂而导致整条链的瘫痪。网络拓扑结构具有动态稳定性,层次拓扑结构具有可变粒度性。动态稳定性和可变粒度性增强了SDN节点企业的敏捷性和柔性,使得SDN节点企业可以在不同环境下,迅速地可靠地满足需求源的个性化需求。

1.2.4动态稳定性由于SDN的层次网络状拓扑结构克服了线性串联链状结构的不足,某个供需环节出现问题时,“多边关系”可使企业立刻转向其他目标,不致影响整个SDN的正常运行。SDN节点成员借助于信息化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无缝对接。因为SDN具有多功能的特性,即节点成员间的多种供需关系,一种供需关系消失,另几种供需关系仍然存在或可能会随之产生。只要有供需关系存在,网络就不会解体。即使SDN中的某个合作子网企业或供应链企业存在问题,SDN节点企业也可以借助于自身的完全开放性迅速找到最佳成员来替补。

1.2.5协同性协同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和自动化等技术,在一个相对统一的目标或规范下,将SDN节点成员之间无规律、无秩序的因子变为可控的有序因子。在每项交易过程中,节点企业、合作子网企业和供应链企业间相互信任程度很高,如果其中某一节点信任度出现问题,将被SDN淘汰,由此影响到该节点的下一次合作。因此,各节点保持高度的信任和充分的合作意识。在这种高度信任和合作意识前提下,各节点会主动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并且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时、可视化协作,迅速完成每次交易。

1.2.6高度敏捷性敏捷性是通过SDN节点成员对客户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和自适应调节能力、节点成员的新产品开发能力以及制造柔性等来实现。SDN节点企业不但实现现有的客户需求,而且积极引导并创造潜在客户的需要,对全球市场具有很高的响应能力,即“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供应;哪里没有需求,哪里就有引导与创造”。此外敏捷性还表现在以下方面:①SDN节点企业组织模式的动态可重组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即“一旦有需求,即有SDN组织形态出现”;②制造资源可重构性(reconfigurablity)、可重用性(reusability)和可扩充性(scalability),即RRS特性;③制造系统本身的柔性等。

1.2.7高集成度和共享度SDN高集成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层面上,节点成员可以以合作子网、供应链等各种模式进行合作,以强-强自由联合为原则,具有“高内聚,低耦合”特点,“高内聚”使得节点成员能够保持自身核心能力,具有自组织能力,“低耦合”使得节点成员不以彼此依赖而存在,即其中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问题,不影响SDN节点其他成员的合作;二是技术层面上,节点成员不但对自身拥有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先进技术进行集成,而且按照国际标准和通用规范,实现全球范围内技术的集成。而高共享度是通过高集成性来实现的,没有集成,很难实现共享。SDN节点成员不但在技术、财务、人力资源等供需流方面实现共享,而且在企业文化方面实现节点成员间的融合。如国内知名企业海尔的成功很大程度归功于“激活休克鱼”,即海尔将自身的“海尔文化”渗透到濒临破产企业,与之共享“海尔文化”,使之起死回生。

1.2.8完全开放性SDN的开放性体现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从广度上讲,SDN企业突破了传统供应链企业、合作子网企业等界限,更进一步模糊了企业边界,使其真正具有全球性的特点,使资源的获取、制造过程和营销途径都向全球的范围扩展,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资源优势,迅速低成本、高质量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从深度上讲,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从合作理念看,SDN节点企业合作领域不局限在解决用户需求源问题,更重要地是在解决需求源问题时,节点成员共同开发用户需求源,充分利用各节点地区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种因素的交互,实现资源共享,最终实现全球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从技术层面看,SDN节点企业不仅仅在物理层、数据层和功能层完全标准化,而且在节点企业的决策层也完全例行化和透明化,这样,不但有利于节点企业间的合作,而且能够增加节点企业间的互信度。

1.2.9削弱“牛鞭效应”Forrester(1958年)研究了当零售额突然增长10%时,供应链上各企业订货量和库存水平的影响,发现在制造商一级产生高达45%的库存水平,由此使得整个供应链绩效恶化[7]。这种现象即为“牛鞭效应”。Lee, Padman-abhan和Whang S(1997年)提出了应用避免多层需求预测(multiple demand forecast)的方法解决“牛鞭效应”[8],即各级节点企业应该以最终用户的需求而不是以其相邻的节点企业需求为订货、生产和库存的依据,从而避免逐级放大需求。SDN节点企业通过信息化平台,直接与最终用户进行沟通,如POS数据的直接获取,从而使节点企业可以准确、及时获得生产、订货和库存数据。即使出现供应不足,由于SDN具有动态稳定性,节点企业也可以通过直销模式满足最终用户需求。

1.2.10解决瓶颈问题SDN解决供应链瓶颈问题的基本思想就是挖掘瓶颈产生的真正动因,利用事前防范而不是事后补救的原则,从根本上消除瓶颈产生的各种根源。文献[9]从SDN解决供应链瓶颈问题的两大原理角度进行研究,即瓶颈舒张原理和侧路消减原理。两大原理均是在既定瓶颈问题已经产生的情况下提出的反应策略,是从供应链理念到SDN思想过渡阶段解决传统供应链瓶颈问题的有效手段,对SDN的构建思路有着较大的指导意义。

2开放式信息化理念及其推进变迁机制

开放式信息化(opening informatization, OI)是在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理论研究背景下提出的,它是指:企业按照供需网要求,面向全球,不断吸收和采纳全球范围内公认的信息化标准、先进的信息化理论、完整的信息化规范和前沿成熟的信息化技术,为与全球范围内的企业交易提供通用的信息化平台。开放式信息化能够从组成企业的人、财、物三个子系统角度,以全球化视野来实施和应用信息化成果。因此,可以从这三个子系统的信息化来了解其推进企业由传统供应链向供需网变迁的机制。

2.1企业人力资源系统信息化的推进变迁过程

企业人力资源系统信息化是指:为了实现客户关于个性化产品的成本、时间、质量和环保等方面要求,企业借助于信息技术变革现有人力资源系统,使得人力资源系统流程更加合理、高效以及节点企业的业务流程衔接更加顺畅的过程。这种变革不是对原有的业务流程的修修补补,而是在新的框架下,采用先进技术来变革节点企业的所有流程。开放式的企业人力资源系统信息化具有充分性,无论在信息化领域,还是在信息化程度上,都是传统企业无法比拟的。企业人力资源系统信息化领域主要表现在招聘、培训、评价和档案管理4个方面。而企业人力资源系统信息化程度表现在:①不仅仅注重单个企业人力资源系统信息化,更注重合作伙伴的节点企业人力资源系统信息化;②采用成熟规范的国际标准,因此其信息化是面向全球的。由此,经过人力资源系统信息化的企业,在多功能、开放度、灵敏度等方面已经完全达到了SDN的要求,有利于推进这一变迁过程。

2.2企业物流系统信息化的推进变迁过程

企业物流系统信息化是指:为了实现客户关于个性化产品的成本、时间、质量和环保等方面要求,企业借助于信息技术变革现有物流系统,使其物流系统流程更加合理、高效以及节点企业的物流流程衔接更加顺畅的过程。物流系统信息化程度表现在:①不仅注重单个企业物流系统信息化,更注重合作伙伴的节点企业物流系统信息化;②采用成熟的先进技术和规范的国际标准,因此其信息化是面向全球的。企业物流系统信息化领域主要表现在采购、制造、分销和逆向物流4个方面。这4个领域的信息化是实现物流系统信息化的基础,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信息化不充分,都将会导致整个物流系统信息化的失败。由此,经过物流系统信息化的企业,在多功能、开放度、灵敏度、动态稳定性、网络性、集成度等方面已经完全达到了SDN的要求,有利于推进这一变迁过程的实现。

2.3企业财务系统信息化的推进变迁过程

企业财务系统信息化是指:为了实现客户关于个性化产品的成本、时间、质量和环保等方面要求,企业借助于信息技术变革现有财务系统,使财务系统流程更加合理、高效以及节点企业的财务流程衔接更加顺畅的过程。主要包括:①应用ABC来确定企业的业务流程是否存在冗余和不增值,从而达到理顺精简流程的目标;②对各企业的各流程应用REA进行会计信息处理与存储,从而使得会计信息中的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得以表现;③应用数据仓库技术和映射技术构建财务信息化系统模型,从而使得基于REA的财务信息在各节点企业间得到不同程度共享。这里构建的财务信息化系统模型,不是仅仅应用数据仓库技术和映射技术等信息技术支持会计核算的自动化,还要使得会计信息能够支持不同类型用户的决策。由此,经过财务系统信息化的企业,在多功能、开放度、灵敏度、动态稳定性、网络性、信息共享度等方面已经完全达到了SDN的要求,从而有利于推进这一变迁过程。

3结语

通过比较传统供应链与SDN的区别,我们认为,应当按照SDN的特征,用开放式信息化推进企业由传统供应链模式向供需网模式变迁。在这一变迁过程中,主要应依托开放式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物流和财务三个子系统来推进变迁过程的实现,从而使得当今企业摆脱传统供应链局部合作的思维,应用SDN全球范围内企业进行动态合作的全新思维。

参考文献:

[1] Fisher M L. What is the right supply chain for your produc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7,75(2):105-106.

[2] Choi T Y, Dooley K J, Rungtusanatham M. Supply networks and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control versus emergence.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1,19(3):351-366.

[3] Gulati R, Nohria N, Zaheer A. Strategic network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3),203-215.

[4] 倪明:SDN企业实施MC的信息化模型设计及其应用研究[学位论文].上海:上海理工大学,2006.

[5] Lee H P, Padmanbhan V, Whang S. Information distortion in a supply chain: The bullwhip effect. Management Science, 1997,43(4):546-558.

[6] 徐琪,徐福缘.供需网的一个节点:供应链协同管理与决策.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8):31-35.

[7] Forrester J W. Industrial dynamics: A major breakthrough for decision maker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58,36(7/8):1022-1045.

[8] Lee H L, Padmanabhan V, Whang S. The bullwhip effect in supply chain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7,38(1):93-102.

篇2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网络会计 会计发展 企业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160-02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信息社会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企业会计顺应信息化浪潮所作出的必要举措。它是网络环境下企业领导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管理决策和企业管理水平。20年来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虽然企业信息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强,应用越来越普及,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目前已程度不同地实现会计信息化,应用了会计软件。但从总体上来看,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许多问题。

一、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几点认识

1.企业会计信息化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社会的产物,是未来会计发展的方向。会计信息化不仅仅是将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会计学科,而是与传统的会计相融合。与传统会计模式相比,会计信息化具有以下显著特征:(1)会计信息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2)会计信息的提供能及时满足用户的需求。(3)会计信息的传输空间进一步拓宽。(4)以计算机网络及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5)依据会计目标按信息管理原理及信息技术重组会计流程度。(6)以实现会计业务信息化管理为目标。

2.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不再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需求。在手工会计数据处理系统中,会计人员借助笔、算盘或凭证、账簿、报表对经济活动中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依据会计准则制度,按照复式计账法、历史成本法、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处理,最终生成会计信息。这将需要很长时间,这样出来的会计信息,只能是事后信息。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经营活动种类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会计信息系统所需处理的数据越来越大,改善经营,加强管理,得高效益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越来越显得落后。会计数据处理效率低下,虽然会计人员付出极大的劳动,但提供的会计信息总是时过境迁,及时性差。会计信息时效性极强,它的落后必然带来信息使用者决策的失误。而且手工会计信息差错率大,一旦发生,查找十分困难。传统手工会计系统以纸张为储存介质,不仅数据存取效率低下,而且数据储存成本高。由此可见,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随着企业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管理的提高,由于自身的条件所限,提供的会计信息及会计信所能实现的价值十分有限的。

3.会计电算化的局限性。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信息化一词已经普遍应用,只有会计领域还是处在电算化阶段,这种会计电算化仅仅把计算机当用高速运算的工具,模拟手工会计去完成原有的数据处理任务,忽视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改造传统会计,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当前会计软件由于过分强调会计人员的习惯,其结果是使人们只看到减轻劳动强度的一面,而忽视了会计人员参与管理和分析的一面,这样不利于调动会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这种会计电算化是工业经济和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这种会计电算化产生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一种重在满足内部管理,封闭式的系统,使企业内部形成一座信息孤岛,与企业外部社会信息互相隔绝。这种信息即使实现了网络化,也只是一个孤立的资源贫乏的局域网络,这种状况已远远滞后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会计电算化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已经落后了,我们必须将传统会计与信息技术完善地结合起来,建立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4.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动力。知识经济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外部条件,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化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为了生存和发展,企业会计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会计,提高财务信息处理与输出的速度,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财务信息的要求。在现代企业中企业信息化首推会计信息化,它主要表现是会计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因为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并在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不实现会计工作信息化就谈不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发展,要求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应具有开放性,能利用网络技术对信息发送与接收,达到内外数据共享为其他相关部门行业提供信息服务。信息社会里社会经济和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这要求会计对此作出相应反应,否则将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传统会计模型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是与工业社会的经济和手工信息处理技术相适应的,其处理和程序和规则与现代信息技术难以适应和协调,无法满足信息社会对会计核算,管理决策的要求。

二、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人才是制约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企业信息化所需人力资源缺乏,信息化基础管理工作薄弱,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需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备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又需要精通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具备决策、协调、领导、沟通等能力,大量企业由于缺乏这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无法对企业信息化进行科学规划和建设,这自然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2.管理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在因素。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未作相应调整。很多企业搞企业信息化,只是用信息技术模拟原有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劳动,而没有利用信息化积极促进经营机制的转换、企业制度的创新和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引入会使得生产方式发生变革,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更加科学有效,而这些新的变化又会对生产经营管理机制提出新的要求,客观上需要对这些机制和制度加以变革,从而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改革和提高开辟道路。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日渐复杂多样化,竞争范围的扩大,信息处理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等一系列变化,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更及时准确地获取财务信息变得尤为重要,会计信息化成为会计工作发展的方向。

会计的职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会计由核算型转化为管理型,在管理会计模式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为一体,使得财务会计在现有以核算为主的基础上,增加了参与决策,实施适时控制和开展经济分析等内容,整个会计系统将成为一个包括事前、事中、事后在内的全面核算和全过程管理系统。在信息社会里,信息将作为资产进行计量,网络经济下,信息的增值能力正在逐步超过资本的增值能力,伴随着资产从有形到无形的过程,一项新的信息“域名”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信息的及时性成为使用者的强烈要求,月报、年报对投资者的重要性地位大大降低,传统的会计信息要求必须为编者按制报表留有一定时间,使企业外部使用者不能及时了解企业信息,网络社会中企业外部使用者可以随时登记企业网站读取网页上的信息,正当合法地利用数据中心浏览所需数据,这样企业外部和内部的信息使用者可随时获得最新的信息,而不必等到会计期间结束。

会计信息国际化和标准化步伐加快,在网络经济全球一体化环境下,网络技术正改变时间和空间的差异,从而要求会计信息形成一个统一传送、存储、使用的环境,一方面为会计信息走向国际化并与其它产品一起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要求会计信息的组织方式,传送机构等到逐步国际化和标准化,网络经济使企业成本明显降低,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的全过程中,通过人与电子工具的紧密结合,提高商务活动的效益,降低对人、财、物的消耗,提高商务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进行重组和优化,建立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和数据交换技术,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性,同时,先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系统的高度共享性和开放性,将使会计信息的处理与披露由传统的及时性提升为主动性和实时性。会计信息化使企业内部人人都可能成为会计信息的处理者和使用者,会计信息将通过网络系统接受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随时监督。

企业信息化建设关键因素是人才因素,我们要吸收高端人才,有效运用人力资源,提高员工认识水平,提升人员重视程度,激发员工主动精神,才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败的有力保障和要害关键。企业信息化建设能促进企业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赢利能力。企业管理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等特点,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可能完全一样,这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在因素,企业只有通过自身努力,建设一套适合自身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和模式,才能保障信息化的成功建设。

总之,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迫切要求,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变化,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企业会计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耿玉芹,胡可上.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经济师,2007(9)

2.黄传常,冯燕云.会计信息化及其对企业会计的影响分析.经济师,2007(9)

篇3

关键词:管理会计 信息化 问题与对策

由于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我国各行业经济的发展已离不开信息技术。然而,我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却很难有效的将管理会计与信息化相结合,致使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会计方案。因此,要加大力度宣传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作用,让企业意识到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使企业在制定发展方案时将管理会计信息化方法融入到其中,从而帮助企业实现自动化管理。

一、关于管理会计信息化与传统会计的分析

管理会计信息化与传统会计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作用却高与传统会计。尽管管理会计信息是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形成的,但管理会计信息化却快速促进我国企业经济增长。由于管理会计信息化在处理财务工作时能精准的分析出财务数据,并帮助财务人员科学的管理财务数据,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就会自愿应用管理会计信息化。然而,传统会计却只能依靠人工完善对财务数据的分析,人们在使用传统会计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规划财务数据,然后才进行整理数据,在整个过程中,传统会计的工作方式比较复杂、繁琐,稍有不慎,在保存数据的过程中将会丢失重要的文件。因此,人类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研究出管理会计信息化,以此来提升企业经济发展。

通过对管理会计信息化和传统会计的比较分析,管理会计信息化虽工作效率较高,但产生的时间远远短于传统会计,这样管理会计信息化在企业实施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大量的问题,而要想解决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我国企业就应不断对管理会计信息化进行改革和创新,在不改变原有本质的基础上,探索出一个崭新的发展道路,从而保障企业稳定健康的成长。

二、关于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企业领导缺乏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关注

根据对我国部分企业的调查显示,管理会计信息化并没有广泛应用在全国的企业中,只有部分大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采用管理会计信息化。而中小型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却没有实行管理会计信息化,这主要由于企业领导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缺少了解,使得企业领导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缺乏重视度。因而,部分中小型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容易遇到外界因素的阻碍和影响,致使中小企业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

(二)管理会计信息化与企业经营制度不相符

目前,许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自身的独特经营理念,但这种独特的经营理念却很难与管理会计信息化相融合。这就使得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实施受到市场因素影响。由于企业缺乏科学的经营制度,导致企业全责统一,这不仅不利于企业应用管理会计信息化,也使得企业的经济发展缓慢。如果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只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忽视长远利于,那企业的管理水平将会下降。

(三)企业会计的工作能力存在差异

在中国有80%的财务工作者从事会计行业,但在这80%的财务工作者中只有少数人的工作能力较高,能熟练的操控企业的财务,而另一部分的财务工作者只掌握基础的会计知识。由于企业会计的工作能力存在差异,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结构不科学,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下降。

(四)传统会计阻碍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实施

受传统会计的影响,大部分企业的发展模式为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信息化并存。许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敢全面实施管理会计信息化,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管理会计信息化。但这种发展模式却阻碍企业信息的传递功能,致使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降低,并且这种模式给企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使企业缺乏整体的发展体系。

三、针对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存在问题提出的对策

(一)为管理会计信息化提供优质的发展环境

企业在实施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企业要为管理会计信息化提供优质的发展环境,使其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合理的结合科技技术、政治文化等发面,促进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效率,让管理会计信息化立足于当今市场中。其次,企业应结合外部环境,加快企业的转变,制定科学的发展方案,保障管理会计信息化良好的成长,只有企业为管理会计信息化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才能维持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正常运作。

(二)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实施管理会计信息化

对于我国中小型企业而言,在实施管理会计信息化时,应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企业的发展情况,分析影响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构建完整的发展体系,让企业员工对管理会计信息化得到认可。然后,采用合理的方法运用管理会计信息化,从而使管理会计信息化在企业中发挥实际的作用和价值。其次,企业要增加对员工的指导与培训,将先进的工作理念灌输到员工的思想中,让员工意识到实施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素质。最后,完善企业的工作制定,为财务部门提供生存依据。

(三)构建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平台

现如今,信息化的发展形式已普遍运用在我国的企业中,因此,管理会计信息化将很快实施在各行业中。而要想让企业认同管理会计信息化,并敢于在企业中全面实施管理会计信息化,我国就要为管理会计信息化构建一个发展平台。发展平台的构建不仅可以使企业重视管理会计信息化,也能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具有规范性和计划性,从而帮助企业快速的发展经济、科技,让我国企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更具有展现力。

(四)利用XBRL技术实施管理会计信息化

XBRL技术是一种财务工具,财务工作者要想准确的分析出财务数据,就要合理的使用XBRL技术处理主要的财务数据,并利用XBRL技术将数据转换为文件的形式,以便于企业领导对数据的查询和研究,而且这种技术工具操作起来简单便捷,可以节省财务工作者的工作时间和任务,从而减少财务工作者的工作压力。因而,企业可以利用XBRL技术实施管理会计信息化,实现各种数据的转换和管理。

(五)培养优秀的会计人才,增强对财务人员的监管

由于我国企业缺少大量优质的会计人才,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增强对于会计人才的培养,将企业的发展理念和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工作方法讲授给会计人员,并在适当的时期内对管理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审核,寻找工作人员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对其进行改正。其次,在提升财务人员工作能力的同时,要增强对财务人员的监督和管理,设立相关的管理部门,制定管理系统,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意识和责任感,在满足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时,对其进行岗前培训,严格要求财务工作人员,只有加大对财务人员的监管力度,才能防止财务人员违反法律。比如:企业在培训财务人员的过程中,将相关的法律法规贯彻到培训过程中,并举出实际的例子,时刻提醒财务工作人员,让财务工作者加深对自身的约束力,管理自身的行为举止,当财务工作人员受到一定的限制后,财务工作者就会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在不断的转型,我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明确发展方向,制定科学的发展方案,选择正确的发展方法,将管理会计信息化合理的实施在发展过程中,从而利用管理会计信息化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其次,企业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在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时,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其能熟练的操作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工具,这样企业就可以推动十二五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中国商业会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暨第十四届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研讨会征文启事[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2,(05):13-24

[2]魏有财.现代会计理论特点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06):56-67

篇4

关键词:财务管理;信息经济;信息化;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信息化建设大多采用了开放式的网络体系,并结合企业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对企业信息系统进行重构。这样的企业信息系统不再是局限于企业内部信息流通畅的封闭式系统,而是与企业所处的行业供应链各环节保持内外信息流通畅的开放系统。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以资金运动为对象的财务管理模式便无法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经营管理要求。

一、传统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弊端

1.传统管理无法满足信息化条件下的信息处理要求。传统企业财务管理在信息处理上有以下不足:其一是财务管理系统与业务系统没能实现协同整合,业务信息传输和处理缓慢,所得财务信息时效性差,价值不大;其二是难以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和协调控制企业运营的财务风险,资金成本大,管理调度困难,运用效率低;其三是财务管理的核算数据和手段单一,未能充分整合企业内部各种业务信息、外部环境及价值链上各种信息,财务信息的科学合理性与可用性不高。

2.传统管理无法应对电子化带来的管理变革。面对互联网经济,传统企业财务管理有着明显的弱势:一是财务监控弱,尤其对分支机构难以进行集中控制与管理;二是传统财务管理的视角仅局限于企业内部,对市场、客户关系、供应链等有关企业生存发展的外部环节关注不够;三是不能支持电子商务,对电子票据、电子货币、网上结算和支付等新内容显得无能为力;四是财务管理的组织机构臃肿,总部与分部的财务组织重复设置,财务管理成本高。

二、中小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瓶颈

1.财务信息化技术和经验的学习和推广不足。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国内也出现了一些在财务资金管理上取得良好成绩的企业。但是绝大多数企业对于财务信息化技术了解甚少,对推行计算机财务信息化管理需要何种条件,到底采用何种财务资金管理模式,何种财务管理软件能切实改善财务资金管理水平等各种问题都感到一片茫然。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在这方面的宣传、引导,培训及推广工作的力度也是做的相当不够的,严重影响了财务信息化管理在企业的实行。

2.缺乏相应的信息技术和财务管理的专业人才。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行跟财务人员的素质息息相关,如果缺乏专业的、观念新的财务工作人员,那么一切信息化、电算化的实施都将成为一纸空谈。另外,我国很多企业财务信息化系统仍处于计算机模仿手工操作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我国企业财务人员目前还没有达到这一要求,人员层次有待提高。

3.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相关应用软件适应性、灵活性差。财务信息化管理软件是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得以实现的基础和手段,而要想拥有企业自身特色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就必须具备一套集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于一身的财务信息化管理软件系统。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具备自身开发软件能力的企业少之又少,而通用软件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又大打折扣,其对于企业特殊要求的实现能力差,难以满足企业特殊需要,也就导致了企业想用不能用,即使用了效果也不明显的局面。

三、发展中小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对策分析

1.改变管理理念。信息化的核心是“管理”,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实现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企业各部门、各下属子公司由于受到企业内部控制和业绩考评体系的影响,其发展目标往往局限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部门之间相对独立的运作模式也并不利于发挥企业内部的协同效应。因此,改变管理层的传统管理理念是财务信息化得以顺利推进的基础。这一过程包括引导各部门、各子公司管理层打破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屏障,让其充分认识到准确、迅速应对复杂竞争环境的挑战将为企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只有建立财务信息化系统才能更有效地集成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便于企业内部信息共享,从而降低资源浪费、巩固内部监管力度。

2.重组业务流程。财务信息化要求整合企业所有运营环节,并将所有运营成果都与财务信息挂钩,保证有效合理地整合资源并进行综合分析。由于业务流程重组就是为了让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方面有质的飞跃,因此重新设计的过程本身就是个去粗取精、切除所有不合理不必要环节的过程,与之配套的企业组织架构、人力资源配置、业务规范等也需要一并改进,并保证重组的流程在后续实施过程中得以持续改善,从而及时发现并解决财务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培养技术人才。人才储备是企业财务信息化得以持续实施的关键。大部分企业往往舍弃自行开发的念头,以节约大量研发成本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成本,转而直接选择软件供应商提供技术支持,但技术外包并非企业完全不需要相关技术人员,标准化的模块设计大都要与企业重组的业务流程接轨,组织既熟悉企业发展目标又精通技术的企业内部人员参与系统设计和后续维护工作,更有可能建立起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信息化系统,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如何培养或引进相应技术人才,也是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重视的问题。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管理的前提是要有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撑,所以应加强对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网络安全保障系统以及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同时应结合企业自身业务流程和财务流程,切实打造适应本企业效能发挥的信息化平台。通过基础设施的加强有利于信息化的顺利进行,也就有利于企业财务部门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进而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而述,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关系到企业内部财务资金管理和监控,还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充分发挥,而财务的信息化管理恰恰能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增强了企业抗风险能力,利于我国中小企业降低产品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其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篇5

一、企业信息化对财务监控的影响

(一)信息化的涵义和意义

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经济活动中广泛采用的过程,在技术层次上体现为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知识层次上体现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产业层次上体现为信息产业的增长。

1.信息化的涵义

信息化不等于自动化,信息化系统也不同于自动化系统。传统的自动化设备由物质能源驱动,通电(或加油)即可运行,而信息化的制造系统,如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则是以制造信息的充分沟通、交流与共享为基础来控制制造系统各个部分协调运作,从而达到最大的整体效益。因此,CIMS仅靠电能是无法正常工作的,它必须靠另外一种无形能源——信息。信息既是信息化系统的能量,也是信息化系统的重要处理对象。信息化不仅仅是信息高速公路,信息网络只是信息化体系的组成部分,铺设“信息高速公路”只是信息网络建设的任务之一。

企业的信息化就是发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为企业的“三层决策”系统(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作出迅速的反应,从而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化竞争的要求;(2)有利于理顺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手段,实现企业管理的有条不紊;(3)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库存,节约占用资金,生产用材料,降低生产成本;(4)加速资金流在企业内部和关联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资金的快速重复和有效的利用;(5)加速信息流在企业内部和关联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二)信息化下财务监控要素的变化

1.信息化下的财务监控目标

财务监控总是针对特定的财务目标而言,现在流行的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仅考虑传统模式的经济实体所需要的财务目标,而在信息化的经济条件下,虚拟企业和虚拟营运的业务比较普及。虚拟企业是信息化环境下的特殊临时联盟体,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确定的组织机构和办公地点,它可以由各个相互独立的公司之间有联系的业务组成,也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或者业务的发展不断调整其成员公司,因此它的财务目标是多个联盟企业目标的协调整合。所以,在信息化的条件下,企业的财务监控不再单纯关注本企业的财务活动,而要全面关注价值链中的各个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只有它们之间相互密切配合,才能达到有效的价值链管理,实现财务监控的目标。

2.信息化下的财务监控对象

传统上一般将现金流作为财务监控的基本对象,而在网络化的环境下,人们的需求选择越来越多,企业的供应链是以满足所有顾客的需求和选择为中心的。当购买者做出选择时,企业应敏捷地对这些选择做出反应。这种交易的主流是信息的交流,也就是说谁先掌握客户的新信息,动作最快,谁就会建立起市场竞争的优势。所以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信息流的价值管理比交易的现金流管理更为重要。

(三)信息化对财务监控实务的影响

1.对财务信息提供和财务报告的影响

传统的财务信息提供是滞后的,所提供的信息是按财务的历史成本原则核算而形成的传统财务信息。在信息化条件下,企业价值管理已经延伸到其他有关联的企业,要求财务提供网络财务信息,需要联盟企业适时提供部分共享数据,公司理财需要信息系统及时反映市场变化的情况并及时调整财务和经营策略。传统财务监控注重于企业内部的事后财务监控。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财务监控从事后监控转向适时连续监控(即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控),实现对企业的重大业务实时连续财务监控与网络预算集成,以取得及时的控制反馈信息,从而迅速对市场变化作出及时反应。

2.对财务预算及其监控的影响

财务预算是财务监控的主要手段之一。传统财务预算工作利用的数据和计算工具都比较简单,财务预算大部分凭借主观经验进行局部的测算。由于预算工具落后,数据收集不够全面,导致编制的预算难以用于实际监控。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给财务预算带来根本性的变化,不仅是财务预算的数据处理,其加工速度比传统手工编制速度大大提高,而且所收集的基础数据方便又快捷,并能与财务部门、相关各业务部门和有关管理部门之间的预算数据达到共享、协调和及时利用。

3.对日常财务监控的影响

企业日常财务监控的重点是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的监控。在信息化条件下,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都可减至最适量,比传统企业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要减少好多倍,而且可以达到某种意义的零库存管理。因此网络财务管理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的营运资金,同时传统的财务评价指标的标准必定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4.对财务风险管理和监控的影响

在网络化的环境下,所考虑的投资风险,不仅是传统的市场风险和企业个性风险(投资者在作投资评价时一般要考虑两个难点,即风险和收益),而且要考虑企业所在价值链的风险和有关共享信息的风险。

(四)信息化对财务人员的影响

1.信息化给财务人员带来的挑战

(1)无纸化数据和无纸化交易的财务监控。无纸化交易和无纸化数据避免了对数据的重复输入和重复处理,不仅从根本上减轻了财务和有关人员的工作负担,加速了财务人员、业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如无纸交易的财务确认和内部控制等等。

(2)内部部门之间信息的交流。信息化网络使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更加方便,使企业各管理阶层、管理人员和机构紧密地联结在一起。高层的决策指令可被准确、快速、详细地传达给下一级的管理人员和执行人员,避免了人为信息传递滞后造成的损失,减轻了人工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负担。

2.信息化下的财务监控观念

在信息化环境下,财务人员不应单纯地接受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来解决信息化的财务监控问题,而应该充分考虑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根据财务监控环境变化的需要,树立新观念。

(1)信息价值观。在信息化条件下,人们利用信息,既可直接创造财富,也可以间接创造财富。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和利用是财务的一种主要职能。在信息化的企业中,数据非常丰富多彩和复杂,人们必须要对众多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成为决策有用的数据库,从而满足企业财务管理战略和决策的需要,充分体现信息在财务监控中的价值。

(2)流程再造观。传统的组织机构是建立在职能和等级基础上的。迈克尔·哈默(MichaelHammer)1990年系统地阐述了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的思想,强调企业在组织引入IT之前,首先应当保证流程正确无误。在目前实施ERP(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系统成功的企业实例中得到这样一个经验:建立ERP网络管理系统,不是一个软件开发和应用的简单问题,而是一个重新改造公司业务流程的重要的变革决策问题。

二、创建信息化环境下的适时财务监控机制

适时财务监控是指企业在财务活动中,充分利用网络系统提供的适时财务信息,对企业资金流实施及时、适当地跟踪监督和控制,以消除无效益的资金占用,并适时地为业务活动提供所需的资金,提高企业资金使用的效率、效果,确保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适时财务监控机制是指财务管理者充分应用网络系统提供的实时财务信息资源,对资金流实施及时、适当的跟踪监督和控制的运作体系。这种运作体系是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高效率监督和调控企业资金流的综合网络系统,需要具备以下特性。

(一)适时财务监控机制的快速反应

适时财务监控机制是一个网络信息系统和现代财务管理制度相融合的监控系统,它必须对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作出快速反应,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过去,许多企业凭经验、感觉所建立的传统财务监控机制往往给企业决策造成许多失误。在企业信息网络化和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只有建立适时财务监控机制,才能对企业环境,尤其是市场环境的变化作出敏捷的信息反馈,及时采取纠错措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适时财务监控机制的及时性和适当性

在网络化的条件下,不同管理层级所需的信息必须及时地提供,同时应用网络技术自动向财务监控者提供实时的监控预警报告,可以帮助财务监控者顺利实施财务监控。在网络化系统中不是对所有活动都采用适时监控,通常都是根据业务和需要控制的重点程度,恰当地分配和设置控制点,以达到既节约成本又提高监控的效率和效果的目的。

(三)适时财务监控机制的集成性

适时财务监控机制不是独立的运作系统,必须是一个与企业的其他系统(销售业务系统、生产管理系统、采购系统)融合为一体的集成性系统。

三、建立基于价值流的财务监控信息系统

价值流是计算机网络化下企业财务监控新的业务流程,是企业信息化环境下财务监控的基本对象。建立一套基于价值流的财务监控信息系统,在企业中实施价值流管理,必须抓好两项关键的基础工作。

(一)建立集成化的价值流数据库

要建立基于价值流的财务监控信息系统,必须将企业的业务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信息集成于一个价值流数据库。实施的关键在于传统职能部门的分割。原来的数据库基础是按职能部门来组织建立的,现在为了管理创新采用价值流数据库集成技术,需要对原有的数据库进行必要的转换,并要求各部门、各岗位形成的新数据全部按价值流管理的需要进行收集,促使财务系统具备价值流业务信息和监控信息,这样就实现了价值流数据库的集成。

(二)构建网络财务系统的价值流责任单元

篇6

摘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财务管理,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煤炭企业中,传统的管理模式已面临着被淘汰的情况。如何将信息技术合理的运用到煤炭企业中的财务管理,使会计工作能够及时、真实的反映给领导解决已经成为了一个影响煤炭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会计管理

一、会计信息化概念和特征

(一)会计信息化

会计理论同信息化技术的合理融合就构成了一种新兴的产物———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是科技发展对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必然要求。所谓会计信息化,就是以现代会计理论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获取企业的财务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应用。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煤炭企业在做重大商业决定时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资源。做好企业信息化不仅可利用网络掌握同企业发展相关的全部信息,而且能够有效的避免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在工作中“孤岛”情况的出现,从而提高煤炭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提高煤炭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会计信息化主要具有以下五点特征:①普遍性,企业的会计信息包含了企业中各个领域之中的财务信息,在信息化过程中,需要实现的是在会计工作、会计理论、会计管理等所有环节上的信息化。②动态性,企业中的会计信息是动态的,对会计数据的处理要做到及时,这也决定了在煤炭企业中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具有动态性。③整体性,在信息化过程中应当将管理、决策、服务集于一体,实现对会计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使用。④开放性,在信息时代中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更大限度的对信息进行公开和开放。⑤创新性,煤炭企业在会计信息化中应当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

二、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存储中存在的问题

在会计信息存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等情况,从而造成了市场失灵。在传统的会计系统中没有统一的记录系统,因此会造成遗漏的情况。这样导致各别煤炭企业在面临利益的诱惑时,修改会计报表,对收益和盈余进行擅自调节,从而导致了系统中的数据严重失真,造成了使用者使用的信息和信息提供者提供的信息存在较大差异,出现市场失灵的状况。

会计的数据过于单一,没有对问题进行充分的披露,没有指导性。当前经济正朝着多元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业务流程也越来越复杂。传统的会计工作所纰漏的数据仅在财务数据层面,并没有对企业中复杂的业务信息进行阐述,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会计信息传递过慢,时效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传统的会计记录方式都是在交易发生后再进行记录,这显然无法满足现在煤炭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二)软件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

煤炭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没有对信息化建设进行合理的认识,一些煤炭企业的管理人员简单的认为会计信息化就是实现会计的基本核算功能,没有对会计信息进行合理的应用,导致企业中的财务管理状态并没有得到提高,这不仅增加了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而且无法确保财务信息具有时效性,管理水平一直处于踏步状态。

会计信息化软件同煤炭企业操作流程之间存在差异,目前我国许多煤炭企业在购买信息化软件时所购买的都是通用型软件,并没有依据企业的自身特点进行设计,这样就导致了管理软件与企业的实际情况存在严重脱节现象。

会计信息化没有同企业的信息化进行合理的连接,在煤炭企业中会计信息化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财务、生产、销售实现一体化有着重要作用。但就我国煤炭企业的实际来看,部分企业因为人员、资金的短缺等原因并没有在企业中建立信息化系统,这也就造成了会计信息化独立存在于企业之中,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之间出现了严重脱节。也有部分煤炭企业虽然实施了企业信息化系统,但因为企业缺少专业的人才,造成企业信息部门和业务部门无法实现一体化,从而制约了会计信息化的脚步。

三、提高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

在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煤炭企业应当依据实际情况成立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企业中会计信息化建设任务。同时企业应当自身的情况制定信息化建设任务。做好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中网络构建、系统设备的资金预算工作,避免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因为资金问题而终止,企业应当安排具有较强计算机能力的人员对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确保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

(二)加快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少数煤炭企业仅实现了会计信息化,在其它业务系统上并没有实现信息化建设,或者虽然进行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但因为没有合理的操作流程,造成各种业务系统之间并无法实现合理连接。在煤炭企业中信息数据无法在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共享,信息在交流上的堵塞造成了会计信息无法成为整个企业信息系统的核心,这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有着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无法满足现代煤炭企业在管理上的需求。煤炭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建立中应当建立与之配套的信息化系统,确保煤炭企业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之间能够形成有效的连接。

(三)依据会计信息化岗位建立责任制

在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依据企业的内部情况进行岗位责任制的建立,对信息化岗位的职责进行明确。并进行信息化会计岗位的合理分配。对操作人员进行合理分配,分出操作人员、审核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等多个权限。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及各个岗位之间的相互牵制,依照企业内部的会计系统进行业务流程设计,避免越权行为的发生。

(四)做好系统保密工作

在会计系统化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在现代网络环境下,煤炭企业中的信息系统处于一种高度集中状态,这样数据的安全性则完全依赖于电脑,如果保存数据的电脑因为机器故障、水灾、火灾以及人员的操作等都可能对数据造成不可恢复的错误。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做好对信息的安全保护,目前主要的控制手段有:针对煤炭企业中的信息化内部岗位建立操作制度、并设置相应的操作管理权限。作为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操作人员必须要严格的保守操作密码,严厉禁止相互串通密码,财务人员使用的电脑其他人员不能使用。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之间应当相互隔离,定期对财务数据进行备份,避免发生数据遗失。除此之外,应当应用防火墙技术,阻止计算机病毒及黑客对系统造成影响。提高网络防范能力,为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武磊.会计信息化在煤炭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10(9):153-154.

篇7

一、前言

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日趋成熟要求企业内部审计的建设也应该加快脚步,以适应会计信息化所带来的审计环境的变化,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减低企业的运行成本。因此,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防范审计风险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

企业审计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审计模式,通过通信、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来实现企业审计,在新的审计模式上,企业需要有效控制信息化系统,保持技术与审计既融合又开放的审计机制,力求在有效合理配置企业资源的前提下提升审计作用,推动社会发展。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

1.智能专业的会计信息分析方式

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推广方式之一就是研究与开发专业智能化的专业财务软件,从事于一般财务工作的会计人员无法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又懂得计算机、统计等方面知识的人员会是会计信息化过程中所需要的实用复合型人才。随着会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将会产生,比如智能操作会计电算化。

2.新的会计理论不断发展完善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在财务方面人们也摒弃了旧式的财务会计理念和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被广泛应用的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也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现行会计方法和理念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所以我们要突破传统的会计理念和方法,在财务处理、工作组织、信息处理和系统设计程序等方面完善会计信息化的运用。

3.推广会计信息化应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所能掌握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从表面看,会计信息化只是一种处理信息的手段,但实质上,它是一种先进而强大的生产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会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同时也会推进会计信息化呈现出网络化的特点。

四、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是指在进行财务工作的过程中,被审计对象采用先进的电子网络技术的方法,已达到审计目的。如果审计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支持证据,就难以评估企业审计信息化的有效性,相应的企业内部审计啊信息化建设工作就难以维持。现阶段,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主要面临的问题如下所示:

1.传统落后的审计理念

很多企业采用传统的审计工作模式时间很长,由于财务人员年龄和工作环境等得限制,他们的审计理念仍旧停留在传统审计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理念上,他们无法真正理解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意义,无法观察到其对今后工作效率提高的积极作用,导致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改革面临困难。

2.审计人员缺乏计算机知识

现阶段企业的审计人员更注重于财务知识、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知识,而相对缺乏计算机技能知识,对信息系统的深层知识更是微乎其微。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企业开始实施信息系统,实行独立的审查制度,这要求企业定期维护更新信息系统,保持其稳定性和准确性。

3.审计软件研发落后

审计软件的开发要和企业审计工作的需求相协调,现阶段审计软件在开发过程中更侧重于收集会计数据,局限于信息系统管理评价、基础设施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上。而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基础工作,比如查询修改账务信息、检查账表通用、等方面的模块设计工作研发力度不够。

五、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议

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国家审计部门应该推动相关制度、规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营造出健康的外部审计环境。企业内部审计在利用有利条件的同时,还要创造健康的内部环境,使内部审计信息化的道路更快发展。

1.摒弃传统审计理念,加强对审计信息化的认识

企业要通过一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支出,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变内部的传统审计理念,提高他们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加深他们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认同感,提倡企业内部把信息技术的知识和审计的方法技术合理地结合运用到企业日常审计实践当中去。

2.规范计算机审计准则

传统的审计准则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已经部分脱节,根据审计行政法规制定相应的计算机审计准则以引导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的方向。内容主要包括系统语言模块标准、评价计算机控制系统、相关工作人员的资格权利、审计技术和审计证据等方面。

3.提高通用软件开发速度

通用软件的开发对于今后的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审计部门应该组织兼备计算机和审计知识的人员研发通用软件,保证软件的实用性和通用性,符合企业的内部审计需求,对企业的审计工作效率起到积极作用。同时,鼓励相关的软件公司开发审计软件,使审计软件更快发展。

4.培训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

要积极培训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加强培养开发、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审计人才。另外,要关注培训的后续工作,鼓励相关人员将计算机知识和审计知识结合起来运用到日常的审计工作当中去。

篇8

1.知识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外部条件

知识经济最早于1992年由联合国机构提出的。尤其是从1996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一次明确指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新型经济以来,我国一直在思考面临知识经济的对策。知识经济作为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就是知识和技术的不断创新,高新技术的迅速产业化。它不仅仅对、经济以及个人带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而且必将对提供管理信息、参与企业经营决策、服务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处于企业管理核心地位的会计管理也产生诸多。从会计界的反思来看,知识经济是挑战也是机遇,是会计获得新的活力的大好机会。

(1)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挑战。第一,会计主体假设面临挑战。在传统的经济,会计主体的范围很明确,一般表现为独立核算的企业。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的进步和竞争的日趋激烈,经济发展更加复杂化,使得会计的典型主体-企业,变得越来越模糊。在世界中,公司作为会计主体,其外延不断变化并存在“虚”、“实”两个空间。特别是网上公司的出现,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的概念,构成了“媒体空间”。面对如何界定这些实体的外延,以及如何核算和管理这些不确定的实体,会计主体的假设显得力不从心。第二,持续经营假设难以“持续”。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主体面临的是竞争激烈、风险日益增大的经济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企业随时有被清算、终止的可能,巴林银行的突然倒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第三,会计分期假设缺陷凸现。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的补充,人为的将企业连绵不断的经营活动分为若干期间以便于账务处理,出具财务报表,满足信息用户的需要,在工业经济时代会计还勉强胜任这种方式的核算工作。而在知识经济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下,固定资产折旧加速,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难以估计,随时有意外收入和损失发生的可能性,这是导致会计失真的制度性原因。

(2)知识经济的产生,使原来的会计电算化已不再适应时代潮流,新的会计信息化脱颖而出。主要表现在:第一,知识经济以信息传递的快捷、开放为特殊条件,因而在加工与输出财务信息方面,对会计电算化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二,知识经济中的新产业将蓬勃发展,它们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生产要素,是知识信息依赖型的、明显区别于传统的经营模式,这对于现行的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尤其对现行会计工作是一个很大挑战,随着新会计模式的出现及运用的普及,会计电算化便获得了新的,并在新的业务处理中得到完善、提高和革新;第三,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是通过会计电算化这一企业财务信息加工系统,向企业内外部信息需求者提供所需要的财务信息,这就必然要求实现财务信息网络化。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预测,知识经济将是会计电算化极其普及与繁荣的时代,企业的会计只有实现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处理与输出,才能满足知识经济下对财务信息的高要求。机网络技术的运用,是提供高质量财务信息的有力手段,是未来企业会计输入、加工以及输出其财务信息的主要作业形式,企业的内部业务处理和外部信息输出都将全面采用网络处理。因为每个公司都有网址,企业对外公布的财务信息都可以被投资者上网浏览到。绝大多数公司都是通过网上的在线服务方式对外提供财务信息,财务信息不上网的公司会处于筹资劣势,必将缺乏竞争力。知识经济的到来,将是人力资源会计等新的会计模式流行和发挥作用的时候,新的会计模式必将要求新型的电算化软件来完成新的业务处理。此外新一代操作系统的产生及流行,也会推动以其为平台的会计软件的发展。

总之,知识经济的产生,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会计管理方面的一系列改革,进而引起现在的会计电算化的革新,逐步朝着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这正是新兴的会计信息化理论产生的外部条件。

2.信息技术与传统会计模型之间的矛盾,是会计信息化理论产生的内在因素

人类正在步出工业社会,而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无疑对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当然包括会计在内,必将产生巨大的冲击,并对传统会计模型提出新的挑战。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型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会计的存在和发展方面,除了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外,主要还受信息技术的制约。从理论上讲,会计模型中的所有规则都应当与其所存在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然而所有这些规则的建立,却又都不能超越其在信息技术上实现的可能性。手工会计技术在传统会计模型中的地位,仅仅是记账、算账的工具,如果把现代会计信息技术,仅当作自动化,而不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建,那就如同当企业面临困难时,只要花钱添购一些计算机,所有的就会迎刃而解一样。

会计模型是会计实践的反映,是按照会计实践的一定特征对会计所作的描述。植根于各种社会经济环境的会计实践是丰富多彩的,虽然丰富多彩的会计实践形成了各式各样的会计模型,但是的各种会计模型,抛开、经济、文化的不同外,究其实质来说都是建立在亚当。斯密传统分工论基础上的会计模型(传统会计模型)。

由于信息社会的到来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巨大变化,当然要求会计对此做出相应的反应,否则将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传统会计模型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是与工业社会的经济环境和手工的信息处理技术相适应的,它与信息社会对会计核算、管理、决策的要求当然相差甚远,因而传统会计模型在处理信息社会的经济事项时,所表现的困惑必将在所难免,传统会计模型无法适应现实需要,无法提供恰当充分的信息,势必会使投资者转而寻求其它信息来源。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电子记忆、数据处理、通讯传输等功能,它一开始进入会计领域,便展现出一种广阔的前景。由于现有的电算化会计系统是基于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虽然在处理手段上有了明显变化,可是其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规程并未因为计算机技术而有所改变。由此可见,当前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仅仅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来适应传统会计模型,而传统会计信息处理的程序和规则并不是因为有了计算机以后才出现的。所以笔者认为,这些传统的会计处理程序和规则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具有适应性和协调性。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信息时代的会计模型,这是会计信息化理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3.企业信息化对会计信息化的影响

国家信息化,企业是基础。没有企业信息化,根本谈不上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所以企业信息化是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企业信息化的目的,首先在于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即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的设计、制造、测量和控制实现自动化。为此,企业需要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以及其他自动控制技术,来控制设计和生产过程,以减轻人们的劳动,提高产品的质量。企业信息化的另一目标是实现计划、财务、人事、物资、办公等方面的管理自动化,并通过网络使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畅通,监控物流的整个过程。所以,企业还需要建立管理信息系统(MIS),力图实现从生产到管理的全面自动化。会计信息系统(AIM)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该系统产生了企业70%以上的信息,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不实现会计工作的信息化也就谈不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现行的大多数AIM已本能地成为企业MIS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普遍存在与生产、设备、采购、销售、库存、运输、人事等子系统脱节的弊端,而且会计内部各子系统之间是以转账凭证的方式联系,造成数据与内外子系统之间均不能共享,信息不畅通,影响了财务管理功能的发展。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会计软件与其它软件相融合,达到内外数据共享,这是对未来会计信息系统提出的新要求。此外,企业信息化还要求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应具有开放性,能利用网络技术对信息发送与接收,为其它相关的部门、行业提供综合信息服务,这也是会计信息化必须解决的问题。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全球性的信息化浪潮,社会信息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然而企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会计信息化又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所以加快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必将成为下一阶段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一般是指在会计领域中使用电子计算机的通俗说法。主要包括电算化会计制度的确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运用、电算化会计人才的培养。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都是利用现代技术处理会计业务,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但两者的内涵决不相同,其主要区别如下:

1.背景不同

会计电算化是产生于工业社会,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会计业务的处理量日剧增大,会计工作的处理方法日渐落后,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加强信息处理力度,所以采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业务进行处理。会计信息化则产生于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企业的财富=经营+信息,可见信息之重要性。此外,知识经济的产生,使企业由原来的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向着知识密集型发展,谁拥有高新科学技术谁就拥有财富。总之,信息社会要求社会信息化,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社会信息化必然要求企业信息化,会计占有企业70%以上的信息量,企业信息化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化。

2.目标不同

现行的会计电算化的信息系统是基于手工会计系统的基础发展而来,其业务流程与手工操作方法基本一致,主要是为了减轻手工操作系统的重复性劳动,提高了效率;而会计信息化中的信息系统,是从管理者的角度进行设计的,能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

3.技术手段不同

现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由于开始所产生的环境束缚,主要是对单功能的计算机设立的,后来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也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和改善;而会计信息化中的信息系统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设计的,其实现的主要手段是计算机网络及现代通讯等新的信息技术。

4.功能范围和会计程序不同

会计电算化是对手工会计系统的改进,是在手工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会计程序是模仿手工会计程序而进行,也就是以记账凭证为开始的,最后实现用计算机对经济业务进行记账、转账、提供报表等功能;而会计信息化是适应时代的要求,根据现代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实时性的特点而产生的,它是从管理的角度进行设计,具有业务核算、会计信息管理、决策分析等功能,其会计程序是根据会计目标,按照信息管理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

5.信息输入、输出的对象不同

电算化的信息系统主要是为财务部门设立的,设计时只考虑了财务部门的需要,由财务部门输入会计信息,输出时也只能由财务部门打印后报送其他机构;而会计信息化是业务处理及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其大量数据从企业内外其他系统直接获取。输出也是依靠,由企业内外的各机构、部门根据授权直接在系统中获取。

6.系统的层次不同

会计电算化以事务处理层为主,会计信息化包括事务处理层、信息管理层、决策支持和决策层。

7.基础不同

会计电算化是建立在环境,是与手工信息处理技术相适应的,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对原材料,产品、厂房、机器设备等实物资产的管理,企业组织机构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纵向多层次的等级管理机构,是在亚当。斯密的传统分工论基础上的工业理论的会计模型。而会计信息化是在信息社会中产生的,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它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对会计信息处理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并用集成化的方式、面向对象的进行了重新设计,使其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完整、可靠、快速、合理的会计信息,进而实现会计信息的成本最低、质量最好、速度最快、服务最优的要求。

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虽有上述区别和差异,但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企业在实现会计核算的机处理之后,必然要求对会计业务进行系统化的计算机管理。由此可见,电算化是信息化的基础阶段,信息化是电算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总之,为加快会计信息化发展,必须首先全面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使企业信息系统各部分之间协调发展,为会计信息化培育良好的发展和运用环境。同时还要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的工作,研究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原理、会计业务流程、现有的会计制度、财税管理制度的和改革政策,以便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规划和发展21世纪的会计信息系统。

三、实现会计信息化是本世纪财务会计发展大趋势

知识经济的产生,给会计带来巨大影响,影响到了会计系统的硬件(信息处理的工具)、会计系统的软件(信息处理的程序)和会计信息的(技术资产)三个方面。现代计算机技术正在改写纸张、笔墨、算盘等传统信息技术的;现代会计电算化软件正在改写建立在只读寄存基础上的传统会计循环;现代网络通讯技术正在改写以会计报表为基础的传统会计信息的交换方式。而现代新技术革命的高速发展,则正在改写以有限资源确认为基础的传统会计信息的涵义。由此看来,未来的财务报告将会有以下几方面的改变和特点:

1.从单一报表体系向多元报表体系转变

会计报表是会计系统的主要产出,它所提供信息的种类、数量和质量与传统会计的系统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传统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手工会计系统,具有只读寄存的技术特性,从而决定其生成信息属性的单一性。尽管已普遍将计算机于会计系统,但电算化会计软件的发展思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手工会计系统属性的单一性。因此,在过去的近百年中,财务报表体系虽几经变革,但仍然是在原基础上的完善和改进。如果我们根据计算机具有随机寄存的特性来重新设计和构造一个新的会计系统,那么这个系统将能够完成多重信息处理的功能,从而使会计报表体系及其所提供的信息属性具有多元化的特性。如果我们能够允许用户任意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种类、数量和质量,如同他们选择电视节目一样方便,那么未来的会计系统就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系统,用户可以直接从系统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由会计师来决定,会计的生存空间将得到拓宽。

2.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并重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是由会计信息不同用途所决定的。用于传统财富分配的会计信息具有很高的可靠性,而用于投资决策的会计信息,则要求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会计信息的决策用途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同时提供可靠与相关的信息,以满足分配和决策两种不同用途的信息需要,构成了会计赖以存在的重要因素。由于传统会计系统是围绕会计信息的财富分配用途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从根本上讲,只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这样一来,试图用单一属性的会计信息来实现可靠性与相关性并重的要求,无疑是不可行的。所以,我们利用上面提到的多元报表体系,来揭示和解决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从重视可靠性转向可靠性与相关性并重。

3.主体与关联方信息并重

传统会计系统是基于会计信息、财富分配用途,会计主体的确立是系统建立的前提。

与此同时,工业的企业组织所具有的垂直控制也为这一前提提供了所必须的外部环境。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组织的垂直机构正在发生网络化的改变,这使会计主体假设开始失去其合理性。因此,在信息时代如何恰当地提供主体及关联方信息,从重视主体信息到主体与关联方信息并重,代表着未来会计的一个发展方向。

4.有形资源与技术资源并重

对有形资源的占有及使用是工业社会环境中企业得以持续经营的重要条件,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传统会计系统也必须围绕企业有形资源的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来展开。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得以持续经营的条件开始转向技术的开发、利用和争夺,有形资源在企业持续经营的地位日趋下降。在这种趋势下,促使新的会计系统的建立必须从重视有形资源,转向有形资源与技术资源并重。

5.货币与非货币计量并重

表格式信息揭示的框架,要求所有的会计信息都能够数字化,且具有能够汇总的经济意义,即会计信息货币化的要求。但实际上,会计信息的计量并非只能具有单一属性,其信息揭示也并非只局限于报表的方式。这种变化,将导致会计计量向非货币延伸,从货币计量转向货币与非货币计量并重。

6.从事后信息揭示到事后与事前信息揭示并重

因为在用户的财富分配用途的导向下,传统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绝大部分具有事后信息的特征,但是所有的投资决策都应面向未来而不是过去,这在客观上便要求会计必须突破传统的约束,提供更多具有决策性的信息。国际上流行的现金流量表虽然反映的是过去现金流量的信息,但却是为了会计信息的决策用途而设定的。因此,未来的财务报告必将实现从事后信息揭示到事后与事前信息揭示并重的转变。

7.从年度信息揭示到年度与日常信息揭示并重

年度信息揭示历来是会计惯有的传统。随着会计信息决策用途的不断增强,一个年度的信息揭示必然与投资决策对信息的及时性要求发生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就要增加信息更新的频率。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而且在随机寄存功能的支持下,每次会计信息揭示也不再需要所谓的会计循环,进而使会计信息的日常揭示成为可能。所以,年度信息揭示必将被年度与日常信息揭示并重的格局所取代。

综上所述,未来的财务会计必将朝着会计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而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为我国会计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为实现会计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1]涂建明。知识经济下的会计电算化[J].会计电算化,1999,(2)。

[2]刘忠玉。我国会计电算化现状及对策探讨[J].财经问题研究,1999,(6)。

[3]张瑞君。计算机会计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张广。会计信息体系结构的发展[J].会计研究,2002,(10)

[5]臧慧萍。网络经济对传统会计的影响[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2,(11)。

[6]胡冬鸣。构建多元性会计信息网络系统的理论与技术设想[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2,(8)。

[7]葛家澍。当代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4,(2)。

篇9

“十二五”期间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主要是深度融合。对企业来说,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切入点是企业战略转型,信息化要发挥引领企业战略转型的作用。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至少可以有两个角度的理解:如果把在战术层面融合视为浅度的融合,那么在战略层面融合,可以算是深度融合;如果把应用意义上的融合算作浅度融合,那么在转型意义上融合,可称之为深度融合。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让两化在战略转型层面发生融合,融合的深度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这种深度融合,具体到企业,就是将两化融合落实在企业战略转型上。其中有一系列疑难问题,有待深入认识和解决。企业、信息化与战略转型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何谓企业战略,何谓信息化战略,二者是什么关系?

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国家提出信息化战略,自然顺理成章。具体到企业,也有企业的信息化战略。

然而细究起来,对企业来说,信息化战略是什么意思?因为与信息化战略并称的,还有企业战略。这就形成一个企业有两个战略的现象:一个是企业战略,一个是信息化战略。

这带来进一步的疑问,企业战略与信息化战略,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还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似乎都不准确。观察企业制定的信息化战略的具体内容,独立于企业战略单独制定的,说的多是信息技术应用,再向深度发展就是支撑主营业务、决策支持等,或实现集成、流程再造、柔性化等等。

老板怎么看信息化战略?据我观察,当信息化战略独立于企业战略时,老板更多关注的是企业战略,而非上述意义的信息化战略。老板如果真的认为信息化算得上战略,他早就自己亲自过问,或建立CIO制度了。事实上,老板经常让一位副总牵头,代表这件事具有某种程度的战略性,而具体做还是让职能部门(如IT部门或信息中心来做)。差别往往只是在于让不让业务部门参与、甚至主导。即使让业务部门主导信息化,也不等于使之战略化。因为这些业务部门本身,很可能只是企业战略的执行部门。

战略终归要落实在规划上,在实施中,问题暴露得就更明显。例如,企业规划与信息化规划,究竟是一个规划,还是两个规划;在企业规划之外,另搞一个独立的信息化规划,究竟代表对信息化的重视,还是代表对信息化重视得还不够。至少在中央企业中,这两种情况视具体条件不同,都可能成立。

为了避免二者矛盾,提出将信息化战略融入企业战略,这比搞两个战略,在融合方面应该说进了一步。但是,将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融为一体,只是两化深度融合的第一步。真到了融合的深水区,人们就会发现,形式上的融合已经不起作用了,以信息化现在普遍所处的弱势地位,融为一体往往变成:企业战略既定不变,信息化只不过围着这个不变的中心转,真的被“化”没影了。

这种情况在客观上要求搞信息化的人必须反思自己。不是反思自己提不高信息化战略地位,而是反思自己为什么搞不懂企业战略。这两个问题是连带着的。人们很少能从搞信息化的人嘴里,听到透析企业战略的一二三,无非是跟着老板鹦鹉学舌。搞信息化的人说不清楚企业战略的所以然,是他们无法深度推进信息化的主因。

这个问题不解决,搞信息化的人在老板跟前就说不上话,谈深度融合就没有基础。

其次,何谓转型,也是个模糊概念。

信息化战略对企业来说,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类比的话,农业工业化战略(也就是产业化战略),主要指对农业进行工业化改造和经营等等,则企业的信息化战略,就是对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和经营。转型确实有这个含义,但搞信息化的人,动不动就把转型说成IT转型,既不事关企业竞争力,也不关利益调整,更言不及改革制度之义。

从老板的耳朵听起来,这样的IT转型往往代表着信息化本身的转型,并不是他所思考的企业转型。老板心目中的转型,更接近博西迪和查兰写的《转型》中提到的事情。但《转型》这本书本身有它的问题,在战略上不如波特清晰,在信息化上不如德鲁克敏锐。作为《转型》核心的商业模式近于模糊概念,作者只是经验式地、形式化地谈转型,并未提炼出转型在企业战略上的实质内容,尤其不具有站在信息化战略高度看出的实质内容。

《转型》代表着传统思维的天花板。什么是企业战略意义的转型,至今仍是老板的思维盲区。抓住这个盲区,用信息化思路,推动老板和企业一起实现战略转型,这其实是信息化在深度融合阶段的重大机遇。信息化引领企业战略转型的正解

下面,我直截了当地说出个人正面的理解,这可能只是对我个人而言的“正解”。但至少现在我对这样的理解坚信不疑。

企业战略,又称企业竞争战略,按传统的理解,归结起来无非“成本领先”和“差异化”(又称标歧立异)两大基本类别。这是波特做出的战略层的最高概括。往战略之上进一步抽象,就是钱德勒总结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成本领先,大致对应规模经济;差异化,大致对应范围经济。老板的念头,一般来说,是围着这个转的。因为这两者,被称为工业资本主义的两大原动力。搞信息化的人不围着原动力转,不在原动力上有影响老板的独到见解,就难怪要围着老板转,老板说什么是什么了。

道行深一些的老板当前的困惑在于,到底是要引导企业继续走“中国制造”的路,也就是成本领先的规模经济之路,还是引导企业走“中国创造”的路,也就是差异化的范围经济之路。在当前条件下,前者强在销量和收入,而后者强在利润。由于种种原因,这是一个各有利弊的两难选择。前者难在利润太低,后者难在成本过商。

信息化在这件事上可以帮什么忙呢?搞信息化的人应该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上,向企业指出、向老板指出:波特的企业战略是有历史局限性的,信息化可以带来新的企业战略。

具体来说,“成本领先”和“差异化”的两难冲突,是以传统工业化为存在总前提的。因为在传统工业化条件下,大规模与定制,二者势同水火,难以得兼。但是被波特否定的夹在中间战略(相当于大规模定制战略),却在信息化条件下“复活”成普遍的新企业战略。这是大多数老板没有看穿的问题,是老板的思维盲区,也是信息化转型的实质所在。

篇10

一、会计信息化对传统财务会计职能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的出现促使会计在业务处理上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同时也对传统财务会计的如下职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对内部监督职能的影响

会计监督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经济管理方法,即通过反映企业经济行为的合法性与真实性来监督其合理性,以约束企业按国家规程开展经济活动[2]。在会计信息化模式下,工作人员仅需在事前按预算标准将信息录入会计信息系统,便可通过电脑自动报警来实现监督[2],从而提升了企业的最终经济效益。

(二)对反映职能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所提供的反映职能主要利用会计信息化系统来优化财务会计信息,而这一优化的内容包括信息确认、信息核算两部分[3]。其中,在信息确认时,利用信息化的手段筛选信息可鉴别信息是否真实有效,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在信息核算时,利用系统生成机制凭证审核账目和记账,便可明确所有的账目。

(三)对管理职能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即其在信息采集与处理等环节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如此一来,财务人员便有了更多的时间来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从而在绩效评估的加强及约束机制的实施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会计信息系统可按预设的程序与规则来处理信息,并及时将处理结果告知用户,然后再根据用户的反馈来明确用户的信息诉求[3]。

二、会计信息化的合理应对

会计信息化的出现无疑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福音,但在传统财务会计制度的影响下,如何合理开展会计信息化管理工作成了业内广泛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会计信息化对传统财务会计职能的影响情况,提出如下应对策略:

(一)分离不同部门的职责

企业内部控制的成效与不相容职责的分离有关,但这种分离会滋生舞弊现象,则由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处理工作可防止舞弊行为的出现。在会计信息化模式下,需要分离的职责包括不相容职责核心系统的研发、维检、记录初始数据及稽查账务报表等。另外,还应重新划分组织机构的工作内容,将信息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融为一体,并设单独的信息维护中心[4],以期为会计信息化系统提供安全保证。

(二)健全会计信息化制度

将会计信息化理论及其管理制度贯穿到企业员工的培训内容中,同时定期组织生产人员、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参与培训,使之全面掌握会计信息化的相关内容;组织企业领导层人员参与会计信息化的培训活动,以帮助其尽快制定出科学有效的会计信息化制度。

(三)重视培养专业化的会计人员

在培养会计人员时,应着重强调信息的重要内容,同时组织其参与知识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课程,以提高全体会计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健全招聘政策内的引导训练,尤其要重视培养新员工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并按个人能力分配相应的工作,注意从事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工作的人员应熟悉会计基础知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