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3-08-11 17:36: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

篇1

关 键 词: 建筑企业信息化 数据 门户网站

一、信息化发展

信息管理就是指信息传输的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信息管理是通过对各个系统、各项工作和各种数据的管理,使建筑企业的信息能方便和有效地获取、存储、存档、处理和交流。

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来看,国家和企业对信息化的投资建设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大致可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

第1阶段,国家将信息化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战略,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外部网络,构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信息化也得到了发展,但仅处于简单的使用计算机阶段。第2阶段,部分企业逐步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广阔发展前景,开始把信息化建设列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主动加大这一领域的投资力度。一方面政府积极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致力于政府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政府,构建电子政府。第 3 阶段,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导致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面临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逐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自主投资及经营力度。

二、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系统框架

1 框架总体结构

建立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框架,它应包括如下4个方面的内容: 施工项目的管理模式、信息技术在系统中的应用、已有软件的利用以及系统评估准则, 如图1所示。在上述4个方面的内容中, 前3个方面对应于建立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框架时所需考虑的不同侧面, 最后一个方面即系统评估准则代表前3个方面所需达到的目标。

2 施工项目的管理模式

为了使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框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以便适应不同的项目管理组织形式, 有必要分析、总结目前施工项目管理模式的主要方面及其主要形式。

项目管理要求管理者按照项目的特点和规律, 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实现项目全过程的综合、动态管理, 以实现项目的总目标。施工项目的管理模式主要由项目的管理组织、管理活动及管理对象3个方面决定, 如图2所示。这3个方面相对独立, 相当于一个3 2 施工项目的管理模式

为了使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框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以便适应不同的项目管理组织形式, 有必要分析、总结目前施工项目管理模式的主要方面及其主要形式。

2 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模式

项目管理要求管理者按照项目的特点和规律, 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实现项目全过程的综合、动态管理, 以实现项目的总目标。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模式主要由项目的管理组织、管理活动及管理对象3个方面决定, 如图2所示。这3个方面相对独立, 相当于一个3维管理空间的3个不同的维度, 所有的管理工作都在该空间进行。

图2.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模式结构

2.1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活动

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活动可分为成本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安全控制、合同管理、机械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 如图2所示。按其执行者来划分, 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活动可分为企业层管理活动和项目层管理活动两种。根据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活动的内容及执行者建立的建筑企业的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模块组成如图3所示, 每个模块用于处置一类相关的管理活动, 以下分析将深入到模块内进行。

图3.建筑企业的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块组成

3 信息技术的综合利用

信息技术的综合利用为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以下将简述建筑企业的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用到的关键技术。

(1)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工作流等方式实现远程用户的协同工作。它不仅可以便于项目层的管理人员之间共享信息, 也可以便于企业层和项目层之间的协同工作。例如, 当项目层管理人员通过网络向企业层管理人员报告信息时, 企业层管理人员只要在线, 就可以及时进行信息的接收和回复。特别是因特网使网络的连接日益方便经济, 网络技术可以应用于项目管理之中。

(2)工作流管理技术。工作流管理技术支持用户根据实际情况对工作流进行定义和管理。由于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中存在着很多较为固定的工作流程, 在系统中采用工作流管理技术, 可以加强管理, 提高工作效率。

(3)工程数据库技术。工程数据库包含了几何的、物理的、技术的(或工艺的) 以及其他技术实体的特性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由于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涉及大量的文档、图形等数据, 因此有必要采用工程数据库系统。

(4)XML文档标准。在建筑企业的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中, 将存在大量的信息数据交换, 为保证数据在不同系统中的可读性, 信息数据必须符合一定的数据交换标准。XML通过标记的内容和标记的相互包含来表现文档结构和内容, 可以支持对XML文档进行类似数据库进行的操作, 从而大大地方便了对文档信息的管理, 并适合用于建立建筑企业的项目信息系统的文档数据交换标准。

除此之外, 从信息管理的角度出发, 管理工作项可以分为程序化工作和非程序化工作。其中, 程序化工作需要进行信息输入, 如制定成本控制计划, 这种工作一般具有较为固定的信息处理流程, 如提交、审核、审批; 而非程序化工作不需要信息输入, 例如项目监控。但是, 非程序化工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程序化工作, 例如, 在监控中发现了问题就需要进行相应的信息处理。

(5)电脑技术。手提电脑体积小, 重量轻,便于携带, 适合作为施工现场信息终端, 除用于进行现场数据采集外, 它还可以利用无线联网技术, 使管理人员在现场及时地访问项目数据库信息, 前提是将其集成到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之中。

4 已有软件的利用

尽管现实中存在开发“大而全”的集成化施工项目信息化软件, 但是,没有必要那样去做, 因为有一些软件已相当成熟也很便宜, 可以拿来直接利用。目前较为成熟并广为应用的已有软件可以分为以下3个主要方面:

(1)日常办公业务软件。主要是Microsoft Office系列这样的办公应用软件, 可进行文字和一般的数据处理和计算, 如公文、信件、表格的打印, 月、季工程结算报表的编制等。

(2)工程项目进度计划和资源管理软件。主要有Microsoft Project,具有进度计划的动态管理功能以及资源管理及优化功能。

(3)通用图形软件, AutoCAD,用于绘制施工详图、施工设施布置图等。

系统与已有软件的集成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基于数据的集成, 例如, 直接对Microsoft Project的数据文件进行操作; 另外一种是基于程序调用的集成, 例如在系统中直接调用Microsoft Office的组件。

5 系统评估准则

评估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指标有多种, 如系统的实用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移植性等。同样, 也有必要建立一些准则来评估建筑企业的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适用性。基于上述建筑企业的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框架的3个方面,列出如下9个主要的功能测度,用来代表建筑企业的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特征。

(1)考虑主要项目管理组织模式。目的是确保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能适应不同施工项目管理组织形式。

(2)考虑项目总承包商在项目管理方式中主要类型。目的是确保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能适应不同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制度的变化。

(3)允许对管理工作流程进行设置。系统能针对每一个具体的管理工作, 设定该工作的开展包含哪些步骤, 每一步由哪个部门(组) 的哪个人来负责,以及每一步应该产生什么样的成果。目的是确保系统能适应工作流程的变化。

(4)可以集成已有的成熟软件。如办公自动化(Microsoft Office)软件等,目的是确保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放性,使得已有的成熟软件能得到应用。

(5)能通过集成已有的软件进行各方面的管理,包括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合同管理、屋子管理、机械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目的是确保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包含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方面。

(6)能够设置信息交流文档的内容和格式。例如, 各地方规范中关于文档格式的规定可能不一, 目的是便于对文档格式的修改。

(7)包含高新技术的综合应用。目的是确保主要的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应用在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之中, 以便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工作效率。

(8)提供必要的外部接口。目的是适应外部信息化环境。例如, 工程参建各方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 数据的来源仍是基于纸介质, 或者仍需按照特定格式提交纸介质的文档。

(9)对信息进行集成化的管理。目的是便于信息的再利用。系统可以使项目管理信息沉淀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 可以根据信息重用的需求, 正确地输出信息。

五、结束语

篇2

关键词: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生产模式

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建筑企业的管理,阻碍了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建筑企业努力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实施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提高我国建筑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必然要求。为此,我国建筑企业必须大力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努力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改革建筑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生产经营方式不断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

1 信息化与信息化管理的涵义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信息化管理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它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融合,转变企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业务流程、传统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重新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2 我国建筑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建筑企业也是如此,实施信息化管理正是促进企业走向市场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我国建筑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可以打破存在于建筑企业内部的信息壁垒,从根源上解决我国建筑企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形式,促进建筑企业内部进行组织形式的改革,构建适合企业发展的组织结构以及新的业务流程,将建筑企业原来的多层宝塔式管理结构转变为扁平的动态网状结构,从而使建筑企业的结构更加精简,行动更加敏捷,更富有改革创新精神,促进建筑企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市场化道路。

3 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生产模式

随着我国建筑企业的不断发展,其规模化、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这样就使得建筑企业面对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所面对的建筑工程项目无论是从规模上、难度上还是从复杂性上来讲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筑企业必须努力应对竞争环境的变化,努力实施信息化管理,协调发展其生产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建筑企业的发展。

1、我国建筑企业传统的生产模式

传统上我国建筑企业实施的是纵向一体化的生产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主要是沿着纵向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发展,三十年来,其纵向一体化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无论是大型建筑企业,还是中小型建筑企业都具备多种资质的建筑活动。也可以这样说,在我国,几乎所有的建筑企业都能够完成整套建筑作业,都具备承包大型建筑工程项目的能力。建筑企业不但可以独立进行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以及立项、规划和设计,而且还可以针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投资、融资、采购、施工、运行等各种生产活动。在纵向一体化的信息化生产模式下,建筑企业的信息流在企业内部闭合流动,通过在建筑企业内部进行生产控制与生产调配,在不进行外部循环的基础上完成建筑工程项目。在这种生产模式下,游离于承包工程项目之外的建筑企业如果想参与建筑项目的建设,必须和承包项目的建筑企业达成一致,在承包企业的直接控制下参与部分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

2、信息化时代的我国建筑企业的生产模式

纵向一体化的信息化生产模式其实是一种战略联盟式的生产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专业化生产水平越来越高,特别是在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的前提下,建筑企业互相联合、共同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为了获取利润,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许多承包伙伴在认真分析外部环境和各自内部优势项目建设的现实条件下,分别完成具有技术相对优势的建筑工程项目的子项目,从而获取超出独立建设或者竞争环境下的利润。在横向一体化的信息化生产模式下,建筑企业的信息流在组成战略联盟的各企业之间闭合流动,通过各个建筑企业之间分工合作,有效控制并最终完成整个建筑工程项目。

4 信息化时代的我国建筑企业生产模式的优越性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项目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纵向一体化的信息化生产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而横向一体化的信息化生产模式逐渐呈现出自己多方面的优势。

1、横向一体化的信息化生产模式在承揽工程方面具备着绝对的优势

和纵向一体化的生产模式相比较,横向一体化的信息化生产模式在承揽工程方面具备着绝对的优势。当前,我国建筑企业不但承包国内的建筑工程,而且承包着大量的国外的建筑工程项目。同时,所承包的工程项目也逐渐出现细化的特征,工程项目的范围也向着不同的行业发展渗透。不但如此,我国建筑企业还面对着不同地域文化、经济与技术条件的限制,面对着不同业主复杂多变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快速获取和建筑工程项目的信息,就成为决定我国建筑企业承揽业务量的关键。

而横向一体化的信息化生产模式就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之上的先进的生产模式,在这种生产模式下,不但能够使业主、建筑企业和原材料生产企业通过迅捷方便的信息平台实现实时沟通,而且还可以使建筑企业在短时间内完成对信息收集、,从而实现快速选择联盟伙伴,选择建筑工程项目控制等。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便捷地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符合企业要求的联盟伙伴,并对这些联盟伙伴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分类筛选,然后在决策支持系统的作用下完成对联盟伙伴的选择。这样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还可以选择出最科学、最有效的联盟伙伴,可以在业主需求发生变化时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作出快速的调整。

篇3

[关键词]企业管理;建筑施工;信息化;途径探索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025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02

近几年,我国建筑业在社会经济的带动下蓬勃发展,建筑材料层出不穷,建筑工艺推陈出新,新技艺、新设备的大量涌现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也让建筑企业面临着许多挑战。只有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才能让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质的提升。

1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

1.1 精细化的施工项目

如今的建筑工程施工,通常会用到现代化科技,如远程控制、网络、数字技术等,这不仅提高了施工作业的效率,还细化了工程项目的管理,让工程信息更加有效,让建筑企业内部、外部的资源信息得以共享与开发,因此领导者做出的决策更加科学,整个企业的管理逐渐细化,信息利用率提高,扩展了建筑企业的发展空间。

1.2 电子商务化的企业管理

网络的便利使建筑企业更多的拥有接触电子商务的机会,企业管理因此也有了更加多元化的方式方法。电子商务的最大优势是基于互联网构建一个庞大的“数据仓库”,企业从中可以获得自身所需的各种市场数据,从而达到快速处理信息的效果,这对建筑企业的管理工作意义重大,网络的便捷性使获取信息的速度变快,获取信息的数量变大,拓宽了企业获取信息的来源路径,企业内部和外部之间的信息可以随时交换,信息的共享更便于建筑企业引进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技术,给实现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之间的相互转变提供了现实条件。电子商务化的管理给企业带来的价值是远期的,因此企业应从眼下着手,结合实际探究如何融合企业管理与电子商务。

1.3 数字化的工程施工过程

只有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施工都普及了数字化与网络化,才能说是实现了信息化。在西方发达国家,建筑企业与数字化工程施工管理的结合更为明显,许多建筑企业利用先进的数字化管理手段抢占了市场先机,让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在我国,“十二五”发展期间,数字化已经成为很多建筑企业在管理上的奋斗目标,这些企业已经意识到,谁首先握住了数字化的“利器”,谁就会拥有建筑市场的发言权。

2 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创新手段

2.1 改变观念,加大宣传力度

信息化管理非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靠一人的能力就能实现,需要企业所有员工的参与、支持和理解,也需要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接纳、学习先进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前提是改变固有的、守旧的管理理念,让企业全体员工形成观念上的共识,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树立克服千难万险的决心和勇气,只有这样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才能顺利开展。

2.2 建立企业资金的信息化管理

将承接工程的施工进度作为分配成本预算的参考依据,统筹管理工程项目在不同施工阶段的资金以及整个建筑工程的总资金。在企业的信息系统中收录建筑资金的相关信息,包括进项和使用情况以及资金的临时变动等,严格管理所有资金的流通,杜绝盲目使用资金的现象发生。建筑施工资金的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而且还让资金的使用更加规范、有计划。信息化管理具备的记录功能,可以让每一笔资金变动都有据可循,相比以往纸质的资金凭证可以更让人信赖、更加便于保存,建筑企业的项目资金支出更加合理,成本的控制更加严格,降低了大额项目的投资风险。

2.3 统I规划,根据目标逐项实施

信息化管理必须有一个操作性强且明确坚定的目标,反复地评估和优化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内容,并分解成年度计划分步骤完成,另外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应严格监督各项计划、制度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后及时采取解决措施。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2.3.1 加大工具类技术的推广

生产控制系统:应用信息化特征突出自动控制技术完成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比如通过数据采集统计进行建筑材料试验的检测、自动控制混凝土搅拌站、总量控制体积较大的混凝土施工情况。

单机软件的推广:用单机计算机软件解决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如脚手架和模板的CAD设计、钢筋下料的优化、根据工程量清单实现高效报价。

2.3.2 提高信息化管理技术水平

企业级信息化管理技术:应用软件系统、信息化管理制度和与之相配的编码,应根据企业法人管理项目进行开发,系统的重点应放在处理企业建筑施工业务以及与之相关的各项目的审核审批、施工监管与指导、指令的下达等方面。

项目级信息化管理技术:施工项目管理的所有内容全部囊括在内,该系统的技术重点在于解决施工项目的成本、材料、报表和项目的基本信息这四项内容的管理,并与企业级的信息化系统之间,能够通过数据交换中心进行信息管理。

2.3.3 信息化标准技术的推进

建筑企业应结合现有的资源、组织结构以及工作性质,并依据我国当前的规范标准构建编码系统,即为信息化的分类编码。建筑企业要想实现内部、外部之间的交流,必须建立统一的编码系统,这也是信息共享、信息互换的基础条件,也是全面落实现代信息化管理的前提。

2.3.4 建立商务化的互联网体系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建设所包含的最重要的一部分是电子商务系统。建筑的部件、材料供应商以及建筑产品之间的信息连接,主要是通过电子商务完成的,通过网络实现集中采购,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又可降低成本。

3 结 语

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是当今时代建筑施工企业赖以生存与长期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工程项目的细化管理到施工流程的数字化管理,在借鉴和学习西方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企业立足于自身的发展现状,不断改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一支专业精、技术强、学识广的信息化建筑施工队伍,推动整个建筑业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大步迈进。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家福.建筑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及发展的研究[D].南昌:南昌航空大学,2014.

[2]焦安亮,张鹏,侯振国,等.建筑企业推广BIM技术的方法与实践[J].施工技术,2013(1).

篇4

一、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管理意识不够。虽然信息化建设在各行业都迅猛发展,尤其是大型综合性企业、金融行业、计算机行业等,能够更好的对企业管理进行技术层面的支持,有效的把握企业的管理实施内容,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并分配到合适解决的对象,从而促进预期管理目标的完成。但信息化建设在传统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却并不如意,主要是拘泥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于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有一种骨子里的不安全感。

其二,对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不够深入。通过技术层面对工作流程的支持,可以增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惯性发挥,在保证企业管理正常有效进行的同时,并进而优化企业的管理流程,更大程度的发挥出信息化管理的作用,促进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应用的不断深入。在传统的建筑施工企业里,即使迫于外部环境的压力开始了信息化建设,却由于不够深入理解的应用,以及员工对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理解不够,不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高效率,有时反而将程序变得更加繁琐,对业务的开展有一定的桎梏。

二、业务流程管理的发展历程

在业务流程管理上,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经历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具体发展历程如下:

(一)业务流程重组

这项业务是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拆、诠释,再思考、再设计,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现代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的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量、效率等方面的改善与突破。

(二)业务流程优化

业务流程优化需要明确改革思想,通过降低流程活动的非增值业务,优化流程活动的增值业务,对业务流程进行调整、修正,以达到改革目的,更好的促进业务流程的管理服务,在满足客户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更好的建立增值业务,提升企业效益。

(三)业务流程管理

在具体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中,需要对各个管理模块系统进行优化,稳定业务中心,保证各组织的基本管理,从而达到稳定组织的目的。从纵向角度来看,这种管理具有一定的信息导向性,而且影响了建筑施工企业信息的传递速度。通过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评价,对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具体实施,对基本组织机构进行合理设置,充分让各个实施人员了解其组织设置、权责,将工作安排妥当,有效的跟上信息组织建设的步伐,从而避免业务流程管理的尴尬,达到大家工作方向的统一。

三、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对流程管理的影响

信息化建设作为一种对企业全盘产生影响的管理模式,与传统建筑施工企业碰撞,产生独特的影响。我们从具体问题出发,进行合理的分析解释,针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对其流程管理产生的影响分析如下。

(一)促进高效系统团队的组建

对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首先需要一个高效的信息化建设与维护团队,在团队的组建过程中,一方面保证能满足企业原有的基本管理需求,另一方面保证新的信息化建设能有序开展。根据管理的需求,做好团队基本战略定位和组织定位,通过技术手段来加强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和分配上,可以进行相关的技术手段的维护,通过组织模型的建设来达到系统设计,完善信息技术管理,维护了成员之间的团队建设。让信息技术模型组建更加具有协调性,保证了成员之间的专项管理工作,做好各自相关决策权,通过团队来形成优势互补的叠加效应,更好的达到系统建设的效果。

(二)帮助明晰实施路径

在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原有企业各项管理流程进行系统的分析,认清企业现有的管理水平和企业的现有管理优势,然后再定位要建设的信息化管理。首先进行相关的组织调研工作,针对原来的管理流程权限做出理性的分析,从企业管理实际情况和个性化理念出发,结合企业的战略定位和企业文化,协调各组织之间关系,进行具体的流程管理权限分配。

然后对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进行详细的调研。把握好调研的范围,对调研对象进行详细的分析,细致到流程的每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处理对象,处理权限。帮助企业明确管理的实施路径,实施对象,实施权责。从信息化角度加大管理力度,做好管理权责的分配。进而加大信息量,考虑得更加周到细致,充分发挥出信息化建设的优势,用流程制度约束来代替原来的人工约束,即使面对人员的变动与业务的大幅增长也不用担心管理缺失。

(三)不断协同改革意识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明确改革意识,加强理念和执行两大支柱的力量。通过对思想层面的解放,可以促进执行理念的发展,在原有的执行范围内做好管理,将管理理念系统化之后,又能更好的促进下一步改革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建设更好的管理目标。

(四)做好切实的标准体系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体系建设也是关键。传统的建筑施工企业虽有自己既定的管理模式,由于涉及的内容相对广泛,一般没有稳定的制度约束,容易出现制度外的例外,对制度的执行不够彻底。通过对信息化流程标准的落实,可以对管理的深入程度进行分类,然后进行有效的技术分配。根据企业管理现状将管理系统进行前瞻性的分配,既完善了原有管理标准,又更好的推进了有层次化的信息化管理。在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让制度得以有效执行,从而有效的推进信息化服务,促进信息化建设,更好的完善公司管理流程,提升公司效益。

篇5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发展对策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我国 21 世纪头 20 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当前,随着我国信息化产业的飞速发展,许多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提高,但是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水平还相当落后,信息化的概念还没有真正融入到企业管理的业务范围之中去,信息管理的组织,方法和手段还停留在传统的方式和较低的水平上,从而严重制约了实现信息化管理的进程。因此,在目前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只有通过建立先进管理模式和优化业务管理流程,开发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形成相互的联网与数据共享,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扩大管理空间、促进管理创新、增强创新能力、参与国际竞争,才是在新形势下适应竞争环境、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1.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内容与发展

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指对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储存、传递与应用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信息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有组织的信息流通,使决策者能及时,准确的获得相应的信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围绕企业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做好战略数据规划;调查分析信息要求和数据流,建立主题数据库;制定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性规范、标准及编码体系;建立企业信息系统框架―功能模型;开发应用适合本企业的软件系统。建筑施工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1单项业务应用

上世纪 70―80 年代,由施工图预算,工程进度网络计划时间参数的计算等单项程序的应用,逐步扩展到工程造价计算、钢筋计算、物资台账管理、建筑CAD 设计、区域规划等,以及企业管理与办公自动化、招投标、施工技术、质量与安全管理以及经营管理程序系统的应用。

1.2自动控制技术

上世纪 90 年代,又扩展到在产品生产及施工中推广应用,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自动控制技术,如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养护、深基坑工程监测与控制、地下工程自动导向测量、钢结构安装施工等。

1.3基于网络平台的工程管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特别是 INTERNET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网上虚拟协同施工、部分业务采用电子商务提供了条件。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基础编码体系以及标准化建设、电子商务三个方面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攻方向。

2.建筑施工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现状

回顾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所走过的 30 年的历史,确实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各级管理网站广泛普及,各种计算软件和工具软件层出不穷,自动控制技术日益增多,办公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发展迅猛,整个信息技术在量的扩大和质的提高上均有新的飞跃。但是,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环境比较恶劣,点多分散,应用信息技术比其他行业显得更为困难;再加建筑施工企业长期受传统习惯的影响,管理粗放,接受新生事物较慢,多数企业没有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规划,或者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我国绝大多数的建筑施工企业,在管理信息化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

2.2存在的问题

(1)软件的开发应用有待深化和普及。计算软件的应用,正在得到建筑施工企业的普遍认可,已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计算工具,但由于受软件本身的局限性,现场技术人员各自了解程度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各类专项施工设计的功能还不够完善,有的计算结果还差异较大,不能完全反映计算对象的真实情况。管理软件的应用,由于受企业文化、业务数据、管理思想及模式、体制、机制的不同和传统管理方式的制约,使用尚不普及。(2)系统的集成性,有效性差。目前,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日常工作数字化层面上,大量冗余的数据和信息重复储存与各个子系统中,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不能做到信息集成,不能形成资源共享,信息化的优势没有得到体现。(3)信息化程度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同目前国内的情况相反,一些技术发达的国家建筑企业运用的工程项目协同建设系统,每个工程项目均设立一个同于建设周期的网站,网站的各分系统可以实现参建各方的协同工作及与外部单位的电子商务连结。这方面,可以说国内建筑施工企业还相差甚远。(4)人才结搭配不够合理。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该是由那些既懂企业的业务管理,又懂得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人员来担任,但现实中难以实现二者兼备。(5)企业领导对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集中表现在:对信息化建设缺乏全面的认识、了解,认识过于简单,有些急于求成,有些没有发展目标,过于偏重眼前利益,对长远发展缺乏韧性和恒心,遇困难便退缩。舍不得投入,总想花小钱办大事,期待回报心切。

3.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3.1转变观念,全面做好宣传普及工作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理解和积极参与,需要各业务系统的协调配合。只有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管理理念,引进并消化吸收当代先进的管理思想,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使大家形成广泛的共识,树立起克服困难的决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才能得以顺利推进。

3.2领导重视,全面做好各种资源投入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投入,需要协调理顺各方面的工作关系和业务流程,而且这种投入和协调在短期内不可能达到完善,不可能马上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领导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合适的资源,创造适宜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促进高层次之间的协调,将问题减至最少

3.3统一规划,严格按目标逐项落实实施

企业信息化建设,首先,应该确立一个明确、适中、而且可行的企业信息目标,对规划进行反复优化和全面评价,将其分解成年度计划来分步实施;其次,认真做好实施的过程控制,加强对执行情况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加以纠正,以求更高效地取得期望的结果。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原则上可以按以下四个方面逐步落实实施。①推广普及工具类技术普及单机版应用软件。通过广泛采用单机版工具软件和计算软件,解决工程施工工艺等具体问题。譬如:钢筋优化下料、模板及脚手架 CAD 设计、依据工程量清单快速报价等。运用生产控制系统。通过采用以信息化为特征的自动化控制技术,控制施工生产活动。譬如:混凝土搅拌站的自动控制、建筑材料试验检测数据采集统计、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总量控制等。②建立健全的管理信息化技术项目级管理信息化技术。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涵盖了项目管理全部管理单元。建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根据法人管理项目的管理模式开发的应用软件系统,以及配套的编码和制度。该系统侧重于公司相关业务的处理以及所属项目的管理监控、审批审核、指令下达作业指导和工作协调等。③着力推进信息化标准技术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分类编码就是企业根据自己的工作、组织、资源条件按照国家现行标准建立编码系统。统一的编码系统是企业内、外部进行交流的基础,是进行信息交换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前提,是实现管理工作现代化的必要条件。④全面构建商务层面的互联网系统电子商务是工程项目协同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电子商务可连结到建筑部件、产品、材料的供应商,实现网络集中采购,以降低采购成本,确保材料质量。

3.4加强评估,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改进

评估可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两种。其中,内部评估主要是考察信息化工作在企业内部引起的变化,可通过总结具体的成果来进行;外部评估则要通过邀请外部专家进行评估,以及搜集外部评价的方式来进行。评估的目的是评价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度,看其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增强满足要求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培训考试教材.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1).

篇6

【关键词】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信息化;大型交通建筑企业

一、引言

“管理会计”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提出,用以指代企业内部会计体系。迄今,基于机会成本的理念和信息科学的手段,管理会计已将传统会计与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进行了完美融合,用以指导企业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活动。信息化是支撑管理会计功能发挥和价值实现的最有效工具和途径(财政部会计司,2015)。管理会计信息化就是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会计方法,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处理,为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的行为和过程(熊磊,2015)。当今市场瞬息万变,充斥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及时掌握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信息,并采用科学方法及时作出决策。因此引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辅助决策是十分必要的,对于项目众多、建设条件复杂、管理环节和流程纷繁、不确定因素充斥的大型交通建筑企业来说,尤其如此。跨行业、跨地域、多层级的大型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但在快速发展和扩张过程中财务管理弱化的问题不断显现,严重制约了其健康发展,财务管理变革和创新的呼声此起彼伏,财政部顺势提出2014年为管理会计年(李闻一、刘东进,2015)。本文以某大型国有交通建筑企业集团(以下简称A集团)为例,探讨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的相关问题。

二、A集团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现状

(一)概述

早在2011年,A集团财务部就组织开展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讨论与设计等工作。截至2014年底,A集团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测试版)已开发完毕并上线试运行。该体系体现了管理层对海内外市场及专业市场会计信息的需求,其重点工作是按照管理会计有关内部报告体系建设要求,满足组织适应性建设的需要。A集团管理会计报告体系设计的宗旨是:将各事业部视为利润中心,对各利润中心所辖业务的经营状况、发展趋势以及对公司的利润贡献率等重要财务信息进行反映和报告,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A集团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以海外事业部等8个事业部为编制主体,归集收入、成本和费用等财务信息,以生成事业部的管理会计报告。此外,按照集团现有业务特点,该报告体系将全部业务分为港口、铁路、公路、房屋建筑等15大类。同时,考虑到A集团是一家业务范围遍及世界的大型跨国企业,将上述15大类业务进一步细分为境内业务和境外业务两个部分。

(二)A集团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目标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目前A集团下属子公司的业务不仅广泛分布在境内外各地,而且跨越多个业务板块和行业,基于此,为了能从各事业部、区域、行业的视角反映各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A集团将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目标定位为:顺应集团打造“适应性组织”的创新改革战略要求,满足各事业部、区域总部管理责任体系的建设需要,合理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行业动态,建立相应报表体系并编制相关管理会计报告。

(三)A集团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原理

按照A集团建立“适应性组织”的相关要求,目前A集团既有按地域划分的海外事业部及各区域总部,也有按业务类型划分的其他事业部(海外事业部除外)。由于海外事业部、各区域总部与其他事业部之间的管控存在交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采用了业务类型和地域相结合的业务单元布局。业务单元是能够提供一项或某类具有共同特征的产品或服务的集合,包括:(1)地域,将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所在地分成境外部分和境内部分,再将境外部分细分到国家,境内部分细分到地级市;(2)业务类型,按照事业部划分为港航疏浚、路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海洋重工、房地产及其他五个业务类型,然后根据核算客体是否为投资项目,再在每个业务类型下分为投资和非投资两类。

(四)A集团管理会计报告框架

按照A集团的组织管理架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分别从业务单元、行业的维度出发,以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为基础,对各级单位报表中所涉及的财务指标进行分解和归集,形成反映各事业部与区域总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及各行业经营成果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包括事业部管理会计报告、区域总部管理会计报告、行业管理会计报告三部分。

(五)A集团管理会计报告编制原则

1.逐级合并汇总原则。按照组织结构,以财务会计报表为依据,以单户财务报表为基础,按业务单元、行业逐级合并汇总。2.数据的可复核性原则。各单位按业务单元、行业编制的管理会计报告,不仅要保证表内各项数据计算准确,而且业务单元、行业的管理会计报告数据应与财务会计报告数据保持一致。3.业务单元的非唯一性原则。各单位在编制管理会计报告的过程中,可根据编报规则对本单位的业务类型、地域、行业进行多项选择。4.报表分配的合理性原则。各单位财务报表要分配至相应的业务单元、行业。能够直接明确归属对象的归集到对应的业务单元、行业;不能直接明确归属对象的,要按照相应规则进行分配,并要确保依据充分,分配合理。5.抵销的完整性原则。各单位管理会计报告要清晰、完整反映所有应抵销的交易和事项,并遵照相应的抵销规则编制抵销分录,如实反映各业务单元及行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六)A集团管理会计报告编制方法

管理会计合并报表以财务会计合并报表为基础,按照以下方法编制:1.确定报表数据涉及的主要业务单元及行业。报表编制单位应根据经济业务实质和编报规则,选择相应的业务单元、行业将数据进行分解。业务类型、地域、行业应为主要业务类型、地域、行业,不影响报表中业务单元的拆分。各单位填制单户报表,并检查和调整单户会计报表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遗漏。2.核对关联交易、关联往来以及内部股权投资。各单位将财务会计合并报表的关联交易、关联往来以及内部股权投资事项等分解成业务单元与行业的内部关联交易、关联往来以及内部股权投资报表,并再次进行核对,保证业务单元、行业、数据一致。3.编制抵销分录。各单位以财务会计合并报表的抵销分录为基础,分析编制各业务单元、行业管理会计报告抵销分录。4.分配资产负债项目、收益类项目、现金流量项目。各单位将资产负债类、损益类以及现金流量类项目按照确定的分配原则在相关的业务单元、行业进行分配。5.合并生成各业务单元、行业管理会计合并报表。各单位编制完成抵销分录后,各级合并报表单位完成相关报表合并工作,形成各事业部、区域总部、行业的管理会计合并报表。

三、A集团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重心有失偏颇

目前,A集团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重心放在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而不是涵盖管理会计各项功能的大数据挖掘、搜集、处理和复合利用(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来,其名称为“A集团管理会计报告系统”,而不是“A集团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事实上,管理会计报告只是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最终结果和辅助决策的依据,只涵盖了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的一小部分内容,而信息、数据的获取和运用才是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

(二)管理会计报告的来源和类型存在缺失

A集团管理会计报告的基础数据主要从现有财务会计报表转换和合并而来,这明显违背了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管理会计数据与财务会计数据主要有两大区别:第一,管理会计数据应基于机会成本而非财务成本;第二,管理会计系统不仅考虑了历史和现时数据,更主要的是将未来预测数据纳入决策范围。因此,采用A集团现行的管理会计报告架构不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报表,其结果与财务会计报表并无本质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其推行管理会计报告的做法与其说是为了满足管理决策的需要,还不如说是为了满足国家财务制度规定的强制需要,这也是许多大型国有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通病。A集团现有的管理会计报表主要局限于最终报表(以损益表为主),而采购管理、研发管理、销售管理、施工管理等过程管理报表则严重缺失,可以想象在现行偏重结果导向的架构下,即便能得到最终管理数据,也无法弄清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忽视预算管理也是A集团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存在的严重弊端。作为大型施工企业,预算管理是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也是强化内部控制、保障项目运作效益的必要手段。显然,缺乏预算管理体系和相应的预算编制功能,是A集团目前管理会计体系中一大明显短板。A集团规定管理会计报告的编报周期为季度、半年和一年,这更是与传统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时限无异。管理会计报告的直接用途是为决策提供依据,其最大的要求就是及时性,显然,按照目前的编制周期要求“,为管理者提供实时决策依据”只能是一句空话。

(三)缺乏实施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人员基础和组织保障

从A集团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的人员现状来看,从基层单位到公司总部,几乎所有的管理会计报表编制工作都由财务会计人员兼任。相当一部分财务会计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会计专业训练,传统的“做账”意识根深蒂固,很难真正胜任管理会计工作。另外,公司虽然多次下发红头文件,要求各下属单位填报并上交管理会计报表,但并没有制定有效的组织保障措施和问责机制,导致下属单位执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推诿、逃避的问题十分普遍。从2015年4月8日公司总部统计的情况来看,在13家下属单位中,完成管理会计报表上报程度最高的为93%,最低的为0,平均为52.54%;在全部应上报的867项报表中,属于强制上报的比例高达60%以上。

(四)成本管理功能弱化

A集团现行的管理会计报告系统中没有设置专门的成本管理模块。A集团的主营业务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其成本尤其是人员、材料消耗及固定资产折旧这三大块成本因素占到销售收入的80%以上,其盈利水平对成本因素相当敏感,显然在管理会计系统中没有成本管理功能是说不过去的。另外,在现有的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系统中,没有考虑到风险性成本及机会成本因素,同时也尚未采用作业成本归集制度,这会导致企业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对企业管理决策带来不利影响。

(五)编制主体边界不清晰

对于大型施工企业而言,由于项目复杂、施工周期长、业务边界交叉重合等原因,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应以业务为边界,而不是以行政组织为边界,这样有利于反映业务活动的真实状况,厘清业务失败的根源,并进行恰当的激励。而目前A集团恰恰采用的是以行政组织(事业部等利润中心)为主体的管理会计报表编制制度,导致编制主体不清晰,在体制上无法克服业务重报、漏报等现象的发生,也无法真实揭示业务活动的内在规律,从而无法很好地满足“分析数据为管理决策所用”的要求。

(六)未引入绩效考评体系

绩效考评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基于上述的分析可知,在无法真正厘清业务活动的归属从而无法合理地评判业务主体活动绩效的情况下,不可能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管理绩效考评体系。

(七)忽视投资决策及风险管理机制作为一家大型跨国企业,投资也是A集团的一项重要业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其现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没有涵盖投资决策机制的内

容,令其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大打折扣;另外,有关风险决策的模块(如盈亏平衡分析、经营杠杆分析、敏感性分析等)也未考虑其中,加大了企业的业务风险(尤其是跨国业务风险)。

四、A集团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的对策

(一)建立全方位的、完整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让有用的信息留下来”是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最终目标。为此,应在集团现有财务共享中心的基础上,着力打造集团层面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基础数据共享板块,在基础层面上保持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数据的一致性,在具体运用上再分叉开发出新型的管理会计模块(如作业成本分析、预算管理、绩效考核、风险管理、投资决策等专用模块),以满足管理会计及决策的多种功能需求。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上,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施ERP等信息系统的二次开发,将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与ERP、OA等系统无缝连接,实现管理会计数据的实时挖掘、搜集和处理。同时,结合A集团业务点多面广的特点,加大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力度,推进涵盖全集团的“财务云”系统建设(李闻一、刘东进,2015),实现管理会计数据的精准、快速传递和处理。在管理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开发上,应强调采用标准的XBRL形式本体统一架构,将系统的运用从报告层深入到账簿层,以增强数据的兼容性和可交流性,实现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高效运转。

(二)明晰编制主体

打破固化的组织界限,确立以业务(项目)而不是以行政主体(机构)为编制边界的原则,以业务(项目)为对象,编制业务(项目)层面的有关管理会计报表,再按业务动因和可追溯的业务要素归集到集团或集团下属相关组织,并据此实施科学的绩效考核。

(三)建立完善规范的管理会计制度体系

建立完善而规范的管理会计制度体系,在集团层面做好管理会计顶层制度设计,并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相关的管理会计顶层制度包括: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全面成本管理制度、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全面绩效管理制度、集团投资管理制度。要改变传统的事后管理,结合管理会计信息和工具,将管理活动打造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完善的全方位、全时空综合管理体系。

(四)强化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人员基础和组织保障

通过加大培训力度,从集团现有财务人员中培养选拔一批优秀人员,充当专职管理会计业务人员,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考虑从社会上招聘一批专职的管理会计人员。同时,对集团管理和业务人员灌输管理会计的理念,使管理会计不仅充当一种财务管理工具,更内化为管理者和业务人员骨子里的一种自觉意识。集团上下应形成一种尊重数据、遵守规则、崇尚科学、敬畏制度的管理文化氛围,使管理者和业务人员意识到推行管理会计制度的重要性,此举也可大大减少集团推行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阻力。从集团总部到各独立核算单位,建立专门的管理会计和管理会计信息化部门,具体负责管理会计及管理会计信息化工作;建立问责制度,对执行管理会计信息化不力的个人和部门领导绩效实行一票否决。

作者:占永红 李文起 单位:1.武汉理工大学 2.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以信息化为支撑提升管理效率:《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系列解读之五[J].国际商务财会,2015(5):71-73.

[2]熊磊.财务共享服务下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策略[J].会计之友,2015(8):7-9.

[3]李闻一,刘东进.大土木行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与案例研讨:中交二航局财务共享中心服务的实践[J].财会月刊,2015(4):16-25.

篇7

[关键词] 绩效管理 中小企业 信息化建设

如今,中小企业信息化关注的焦点逐步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向IT深入应用与渗透阶段。相应地,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绩效管理重心也逐渐由以“投入为主”转变为“以绩效为主”。2002年10月9日,我国第一个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出台,标志着企业信息化理论的研究向实际应用迈出了关键性一步。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建立,丰富和完善了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对中小企业而言,它有助于帮助中小企业明确信息化的战略和目的。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管理的指导思想

在企业信息化绩效管理中,我们通常需要回答三个基本的问题――“为什么要对企业信息化绩效进行评价?需要评价哪些因素?怎样进行评价?” 围绕这三个基本问题,我们采用以下四个指导思想去评估企业信息化的绩效。

1.明确评价目的

企业信息化绩效管理目的是通过对企业信息化绩效进行评价,使得企业决策人员能够根据评价报告提升信息化绩效;回答企业如何通过信息化建设支持企业使命,如何为客户提供价值;区分信息化建设对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影响;检查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功能及各项具体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2.定位信息化战略

由于企业的最终目的是持续地赢得最大利润,因此企业信息化绩效主要应该反映信息化对企业战略目标的价值贡献方面。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应从业务流程开始,结合财务和技术指标,以业务目标驱动进行评价。

3.分析影响因素

影响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组织文化,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信息系统在企业中应用的范围,信息化活动的分散与集中性,对现有资源的支持程度,企业决策层对信息系统提供信息的评价。

4.监控评价过程

由于信息化建设的不确定性导致在信息化绩效评价过程中需要考虑环境变更的动态性,将用户与操作管理员也包含在内,这使得评价更具有参与性。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管理框架

根据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管理的指导思想,从《中国企业信息化基础指标构成方案(试行)》中选取和整合出15个适合于描述企业信息化绩效控制的因素,并参照COBIT模型建立起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管理框架(见表)。

根据本框架,中小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针对于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实时的控制,信息化项目的战略规划必须与企业自身的战略相照应,企业决策层应该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起主导性的作用。

信息化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分为内外两方面:对外,企业信息化能够为企业的供应商、合作伙伴、客户创造附加价值;对内,信息化建设能够改进企业运营的效率,加快信息流通的速度,同时,信息化绩效与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和企业创新能力等因素也有密切的联系。

在信息化建设的各阶段中,企业都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按照信息化建设的生命周期,企业在信息化战略规划阶段受到的最大的阻挠就是来自企业决策层对信息化的态度,只有那些有远见的企业领导者才会支持对信息化建设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在信息化建设阶段,企业必须要组建一支既了解企业自身需求,同时具备成熟技术管理能力的项目实施团队;在运行和应用阶段,企业应该努力将信息化为企业带来的效益识别出来,并尽量采取量化的指标进行衡量;企业在信息化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都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应对由于信息化导致企业变革产生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篇8

众所周知,文件管理是企业的工作核心,档案资料管理,知识共享以及任务管理或各种流程都与文件管理有着密切联系。相对于消息管理来说,文件管理是底层,比较重。因此,只有首先解决了企业内部文件的云化,才更利于其他各种移动应用与文件的对接,从而有效实现企业的移动办公。而“够快云库”正是这方面的专家。

那么什么是够快云库呢?它又是怎样一种创新技术呢?够快云库是一个基于云存储的文件共享与交流互动的平台。与传统网盘相比,够快云库为用户提供了无限可扩容的云存储空间,通过全球首创的“索引同步”技术,实现了对用户硬盘的零占用。简单来说,就是即使几百兆的文件也可以迅速地呈现在用户面前,并且够快云库支持文件离线操作,在没有网络的状况下,依旧可以对文件进行查看、编辑等操作。

据悉,够快云库在底层架构上依托的是阿里云。阿里云致力于打造公共、开放的云计算服务平台,并借助技术的创新,不断提升计算能力与规模效益,将云计算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服务。而够快云库由阿里云提供安全稳定的Iaassaas服务,同时解决了国内互联互通的瓶颈,使其专注于上层的saas服务,更好的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转型。如今,够快云库技术运用于各个行业,包括制造业、医疗卫生行业、设计行业、金融行业等。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够快云库与微信企业号达成合作,真正实现了文件与消息的贯通,将为企业信息化转型与移动办公的全面推进带来巨大的影响。我们在上交会的现场也看到了两者结合的使用效果。通过实际的演示操作,可以看到,通过微信企业号,企业员工可以很方便地在微信界面上,收发文件消息、访问相关文件、查询企业资料库、展开成员间对文件的讨论、发送或共享文件以及上传本地手机里的照片与音视频文件,当然,这一切都是基于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与权限管理,而且还不占用手机的存储空间。

篇9

一、目前,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从思想上来看,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应用重视的程度不够。目前来看,企业管理层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应用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财务管理信息化难度大,风险高,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低,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现有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仅仅是局限于财务某一项具体的业务上,财务信息化管理在深度、广度上的发展还远不够。

二是在管理体系方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内控体系不健全。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的共享共建,需要有完整的内控作为支撑,而现代企业内控体系的建设往往流于形式,内控体系建设是摆在每个单位的现实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究。

三是在资金投入方面,信息化软件投入不够。 目前,对于我们大多数企业来讲,由于资金紧张、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等多方原因,在财务管理信息化软件方面投入还远远不够。我国多数企业采用购置通用型软件,而不愿意花较高的代价开发适合企业自身的管理需求的软件,从而不能完全满足我们企业财务管理需要。

四是在人才建设方面,极度缺乏信息化技术人才。随着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对财务人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的要求,尤其是面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现代企业需要必须既懂计算机网络建设,又要对财务知识精通的业务人员。但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我们现代企业的信息化财务人员还很缺乏,他们只能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或者基本的财务知识,所以我们进一步加大财务信息化专业人员的培训,以适应财务信息化管理需要。

五是在长远发展方面,缺乏综合规划。现代企业集团中,各部门、各单位往往各自为战,针对于自身某一项具体业务开发系统,未从集团或公司整体角度进行开发,采用的软件开发商也不同,从而导致难以实现系统集成,信息共享,往往取得不了系统性的成果。

二、如何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是管理层重视,加大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作为企业领导,要从全局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职责,必须立足于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去规划部署财务信息化建设,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大人、财、物的投入,依靠ERP,OA等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信息资源整合,统一部署信息化的工作任务。各个部门也都要集中力量参与到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之中去,进一步扩大财务系统的规模和覆盖范围,打造上下一体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

二是进一步完善企业内控体系,完善财务信息化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财务系统内部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内控体系的建设,财务信息化建设必须有完善的财务系统内部管理制度做保证,它包含人员管理制度、操作制度、安全保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等,这些制度又是财务信息化内控体系的一部分,内控体系的健全与否关系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成败,做好财务管理信息化内控建设,确保财务信息化建设安全顺畅运转。

三是加大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投入。有效的资金投入是推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直接动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虽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但能有效提升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协助企业进行多角度的财务分析,找准企业短板,通过财务管理有效的提升企业竞争力,符合企业长远规划发展的需求。

四是树立财务管理信息化理念,加大对员工信息化建设培训。大力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除了必要的计算机网络硬件,更重要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种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不仅仅精通相关的财务会计知识,更要认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的运用。作为现代企业来讲,就必须加大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培养力度,加大建设人才培养和储备建设力度,对财务、采购、生产和销售各个系统的管理人员进行ERP等相关软件的培训工作,使其成为既懂财务又懂信息系统操作维护的复合型人才。

五是加强顶层规划。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个关系企业发展长远的任务,对每于国家、企业都有着不可或缺的责任。对于国家层面,应该加强顶层设计,针对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难点,加大调研力度,出台更有利于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议的发展规划或政策。同时企业的顶层设计能有效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各企业应加强现有系统的有效整合,实现财务信息系统的“通联”,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

篇10

关键词:施工企业;信息化;人才;网络;建筑装饰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一、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是应对全球信息化革命浪潮的需求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全球信息化的革命浪潮,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飞速发展,形成了当今世界最为先进的生产力。施工企业在这个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必须跟紧脚步,才能适应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形势。

(二)是提升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求

随着中国建筑业市场的全面开放,中国建筑企业的信息化软肋早已暴露无疑。粗放管理带来的是利润空间的大幅压缩、竞争力的下降,企业生存状况堪忧。对此,要想提升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严密的成本控制体系、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高质量的服务体系、以及科学的管理制度。只有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以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三)施工企业信息化是管理者公平决策的需要

对于行业主管部门,在建筑企业资质管理、执业资格人员管理、招标投标管理、质量安全管理、建设工程监理等诸多方面,长期缺乏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科学的、动态的管理手段,从而导致一些扰乱建筑市场的不良行为产生。

二、装饰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

(一)企业缺乏信息现代化的意识

由于建筑装饰企业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尚未完全摆脱陈旧的信息传递方式,无论在信息化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尚未成熟。很多建筑装饰企业每年购买行业内的书刊、杂志、报纸的费用达千元以上。

(二)企业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依然不够

与以往相比,虽然装饰企业用于信息化建设的预算有所增加,投入力度也有所加大,但是从投入绝对额占总资产的比重看,半数建筑装饰企业投资信息化建设的费用不足总资产的5%。

(三)企业信息化人才严重匮乏

企业信息化是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来实现的,因此需要一批技术人员保障该工作的顺利进行。据相关调查显示,多数装饰企业中的信息技术人员的数量仅为2~3 人,33%的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缺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总的来讲,绝大多数装饰企业中信息技术人员的比重仅为企业总人数的1%,其中既懂IT 技术又懂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就更加稀缺了。这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

(四)企业系统建设与应用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系统集成水平低

装饰企业除财务电算化、办公自动化OA 系统应用较广外,其他相对复杂的高端应用系统实现较少,有的尚未建立。即使建立了应用系统,绝大多数企业也不注重系统的升级改造,调查显示,仅有25%的建筑装饰企业对企业中的个别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工作。除此之外,建筑装饰企业往往缺乏总体规划设计和对企业运营的全局掌控,使得信息系统单体应用、部门级应用居多,整个企业的集成水平低, 导致大多数建筑装饰企业应用系统处于“信息孤岛”状态。

三、加快建筑装饰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方法与策略

(一)提高建筑装饰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保证全员参与

企业信息化的主体是企业,企业要真正理解信息化的重要意义,认真研究信息化能给企业自身带来的效益。当然,装饰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是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事,而是由企业管理层决策并指挥和参与的全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实施,需要企业全体人员的参与,特别是领导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由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首先应制定总体目标,同时,根据企业本身的经营方式、产品特点、管理流程来规划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有: 加强企业各层人员之间、企业与各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加强和优化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等。

只有逐次实现阶段目标才能不断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如建立企业内部网络,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等;加快信息流通,实现内部资源共享;连接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充分利用企业网和互联网,建立网上营销系统,积极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实现公司经营信息化,实现经营信息系统辅助决策智能化,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利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调整企业管理与组织模式,使之与信息化系统相配套的,逐步实现企业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等。

(三)明确信息化管理过程

1、办公自动化

办公自动化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办公自动化提供了开放、安全和可靠的企业内部日常事务处理平台。它可以使企业内部信息管理和办公水平更加规范和快捷,提高了工作效率。

2、事务处理自动化

实现企业计划管理、财务管理和人事管理等企业事务处理活动的自动化、信息化,整合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安保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等方面的管理,可以形成扁平化管理结构,达到各部门之间信息流通顺畅,使决策层得到的信息更全面、更及时,提高了决策效率。

3、项目管理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的根本目标是要实现企业主营业务的信息化,对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即实现项目管理的信息化,这需要建立起项目部管理人员共同使用的管理信息系统,使项目管理人员在统一的项目管理平台上进行项目管理,实现“五控四管一协调”,即过程五项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环境控制)、四项管理(合同管理、现场管理、信息管理、生产要素管理)和项目组织协调工作

4、企业层管理信息化

企业层管理信息化是指建立一个企业管理人员共同使用的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基于互联网,可以侧重于企业管理的某个方面,也可以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系统。企业层管理信息化可以优化企业管理流程,使企业的运行更加有序;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变模糊管理为精细管理;提高企业管理能力,使企业对成本的控制更加有效。

(四)信息化建设的启动时机和投资力度的选择至关重要

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及投资力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启动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流程的新建、重组与再造及企业资源的整合; 关系到人员的工作方式、思想观念等。因此,启动时机和投资力度的选择便变得至关重要,企业应全面、客观地分析国家对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自身对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蓄积动力、克服阻力,积极地、有计划地准备信息化实施所需的条件,并由此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投资额。

(五)开展信息化教育,培养信息化人才

在使用信息系统的同时开展信息化教育和培训,加强信息化理念,强化培训,既可以提高企业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水平、使用信息系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可以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识程度和责任感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建筑装饰企业还应该建立专门的人才培训体系,鼓励各类专业人才掌握信息技术,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建筑装饰企业应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部门,推动企业信息化进程,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六)要定期进行信息化建没的评价

信息化建没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过程,所以必须定期对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业务进行评价,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与过剩,及时调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实现优化企业的价值链,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价值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