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10 17:3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到来,世界经济正在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转移,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正如现代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所言,“知识已经成为关键的经济资源,而且是竞争优势的主导性来源,甚至可能是惟一的来源。”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并迅速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已成为目前一个热门的前沿研究领域。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的概念
树立人力资本观念,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员工的能力上,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为了更好地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人力资源管理要进行不断变革,实现核心竞争力提升,而所有这些能力都是以企业员工为载体,通过员工的工作成果体现出来。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在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状况。离开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将人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的管理思想。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大的资源、财富和企业组织的中心,知识、技巧和能力是蕴藏在组织内部的要素。所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就是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要培养和提高员工知识集约、共享、交流、应用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之所以能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因为知识掌握在人的头脑之中,知识往往是与人的经历、理解、思考联系在一起的,它还包括思想和感情的因素,人在企业知识管理活动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因而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贯穿于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其次,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体现了对人的潜能的开发和利用。人不仅能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创造知识,实现知识的创新。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也使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知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企业实施知识管理为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交流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个人经验的生成和积累,能引发员工知识创新的激情,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升华,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企业在知识管理中必须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注重员工的培训。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以人为本,集中表现在就是以“知识工作者”为中心,关心人、尊重人、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以调动激发知识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加快知识创新的步伐。这就要求企业高层领导、直线管理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以变传统的“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现代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人才素质决定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发展潜力、面临危机的处理能力及对外界变化的反应能力,企业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知识管理将致力于把知识财富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分类,使企业成员可以方便地查询、发掘和共享、交流已经拥有的知识,防止重复劳动和重复的错误,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企业可以对现有知识进行改进,甚至形成新的思想,然后经过员工之间,尤其是团队、小组成员间的交流讨论,实现知识创新,再将新知识存储在企业知识仓库中供其他员工学习和利用。这样,知识管理能使企业员工迅速获得成本低廉而优质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并在组织中营造一个尽可能多地与组织有关的人围绕该组织的发展自愿地进行共同学习的氛围,这种学习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的技术实力,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和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赋予企业不断发展的内涵,客观上提高了企业整体素质水平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篇2
一、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
人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取代物质资本成为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企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的主体作用与重要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企业治理最终就是人力治理”,这是美国企业管理先驱彼得.德鲁克先生的名言。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而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个体心理目标结构的发展与个性的完善。全球领先企业纷纷推进人力资源转型,强调人力资源服务能力的进一步塑造和深化,能够对企业运作、发展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如何有效地把人力资源角色重新定位于专业中心、业务伙伴和共享服务,成为人力资源转型的关键。作为CEO战略伙伴和直线经理的策略伙伴,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时时关注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聚焦那些具有战略价值的人力资源管理重点,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结合市场和企业本身实际,通过剖析企业内部动力的合成,对绩效成果给予准确判断,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制度,将团队成员的激情点燃,让每一个人对企业高度热爱,让每一个岗位都有科学规范,让所有部门既能独挡一面又能协同作战,让整个企业肌体健康和谐高效运转。在企业中,人本管理中的“人”指的就是企业员工。也有国外学者曾指出:管理不是管物,而是开发人才。一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从满足企业员工作为劳动者的需要出发,以劳动者的素质技能提高和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诺基亚提出“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包含了“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体系”和“以人为本的市场竞争思维”。因此,人本管理的核心是尊重。社会个体由于个人条件各不相同,需求的层次也不相同,但受尊重是共同的需求,在人力资源管理具体活动中,要充分尊重个性差异,充分体现企业对人的重视与尊重。企业要建立真正地能够落到实处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要让这种文化深入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使人成为企业的主角,特别是大型企业,尤为如此。要打破官僚体制的企业文化,引入人力资源的竞争机制,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等各项制度。只有这样,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层次才能得到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转变才能实现。
二、心理契约在劳资关系中的作用
心理契约是美国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最早提出的,它的定义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它是组织与个人双方彼此要付出什么同时又期望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双方隐含的非正式的相互责任。它是员工与企业之间建立的一种非正式的隐形的契约,虽然这不是有形的契约,但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心理契约的核心是员工满意度,员工满意度越高,心理契约越牢固,对企业就有比较深厚的忠诚感和依赖感,工作投入且关心企业及所在部门的整体利益;反之,心理契约就比较脆弱,对企业没有什么感情,员工在工作时不认真负责,不积极主动,也不关心企业利益,在企业危难的时候往往是“树倒猢狲散”,而不是同心协力,共闯难关。因此,心理契约是员工在企业中各种行为的基础,了解心理契约,就能对员工的行为做出合理的预测。心理契约本质上是一种感情契约,是形成组织凝聚力和团队氛围的一种无形的手段,与制度契约相比,心理契约以较低的成本促进了企业管理效果与经营效率的提高,同时也降低了制度契约的成本。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埃德加•沙因(E•H•Schein)指出,尽管心理契约是内隐的,但它却是组织行为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正式的经济契约不可能涉及雇佣关系的方方面面,而心理契约可以填补经济契约留下的空白。心理契约的暗含条款能够弥补雇佣关系中正式文本规定的一些不足,降低员工与企业双方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个人与企业的安全感和相互信任感,同时,在心理契约构建和维护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变量。除了要正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问题,而企业成员之间、团队成员之间的心理感受问题,也是在管理实践中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的内容。心理契约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现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并实现员工对组织较强的归属感和对工作的高度投入,进而起到稳定人才的作用。心理契约同经济契约相比,主观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定量比较困难,一般只能进行定性或简单的定量研究;变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心理契约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进行必要的维护。心理契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企业管理者要正视它的存在和影响,让无形的心理契约变成吸引、激励和保留人才的有力工具。
三、转变思想,突出战略地位
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不适应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发展,首先是对人力资源定位的不科学、不准确。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更多地将人视为一种成本,而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应当更多地强调人力作为资源而不是成本;其次,人才管理体制不健全。企业人事管理不能够以市场为基础,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造成人力资源严重浪费;第三是人力资源组织模式落后。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基于权力驱动的管理模式,这是一种比较刚性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强制性和命令性的,不能很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二是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落后于西方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一方面表现为专业性不强,没有一套专门的完整的体制和规范;另一方面表现为人才短缺、结构单一。因此,我国企业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要想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必须首先从体制上进行变革,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培养以高素质员工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实行权利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激发每一个员工的内在潜力和创造性。也就是要从人出发,以人为核心,关心员工的需要,并将每个员工视为有价值的人,通过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创新,实现企业的快速持续发展。其次是要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和影响力,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及优秀的管理技能,与员工关系也不再是领导与命令,而是协作和共同参与。一个好的领导者和管理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经理。再者就是要招聘有用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科学管理优秀人才、有效培训开发人才等。企业不仅要培养优秀的人才,更要培养杰出的人才,打造充满激情和富有极强竞争力的团队。突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地位,更重要的是将员工视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只有这种思想深入贯穿于每一个管理者和员工的心中,并为之行动,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才能更上一个新的台阶,才能促进企业目标的达成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也才能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只有实现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创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能动性、更好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才能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竞争中能够持续发展。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必须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因而战略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而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战略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所以从战略的角度思考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将其纳入企业战略的范畴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四、构建学习型企业,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彼得•圣吉(PeterSenge)在1990年出版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著作中提出“未来惟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他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强调要不断深入学习并加深个人的愿景,超越过去,超越自我,突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建立组织的共同愿景,激励组织成员,通过“深度汇谈”寻找有碍于学习的因素,培养组织形成系统观察和系统思考的能力,培育集体的学习能力,将这种学习优势转化为创新能力,并形成核心能力。正如美国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所指出的:最终的竞争优势在于一个企业的学习能力及将其迅速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只有学习型组织才能使员工在这个组织里获得成长,战斗力更强,生产效率更高,从而使整个组织的能力随之增强。创建学习型企业,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升团队的知识、技术能力,获取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发展。要以强化企业内部员工培训为手段,建立起适合本企业的教育培训体系,以现代管理知识和高新技术知识为重点,通过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维修及操作人员进行全面、深入的培训,分析企业对员工的需求,掌握每个员工的的特点和发展前景,并根据企业整体和具体岗位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制定出灵活多样的培训、学习计划,不断完善企业教育体系,创造出人尽其才的工作环境及相应的激励体系。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学习是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源泉。
篇3
【中图分类号】R115.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293-02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现行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影响医院人力资源作用发挥、阻碍医院发展的诸多问题逐步显现出来,必须加以解决,才能突破医院发展的瓶颈。
1 医院人事档案的含义
医院人事档案是医院按照党的干部政策在培养、选拔和任用 干部等工作中形成的记载职工个人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工作业绩、工资待遇等内容的文件材料,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重要依据,是真实反映职工个人经历、素质水平的凭证和依据,是全貌地考察、了解和正确选拔使用人才的重要依据。
2 医院人事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落后,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医院选拔和使用医疗卫生事业人才程序的日益简化不相适应。二是医院的人事档案工作管理体制机制落后,缺乏创新性、突破性和激励性,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阻碍了医院的长远发展。三是基础设施及管理手段落后,不适应现代化、信息化和科学化的要求。医院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微机、网络、场地和保管器具等基础设施设备缺乏,不能满足日常管理的需要,人事档案的收集、整理、归类和编目等工作大部分是靠手工操作,干部人事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人力、物力耗费较大,同时,人事档案的频繁查阅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磨损和意外的丢失。四是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落后,人事档案的综合利用不充分。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需要具备档案管理知识、医学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多方面专业才能的人员来管理,而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大多为非档案管理专业人员,专业及业务技术水平及计算机使用能力等均不能满足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的要求,不能够从医院人事档案中发现有用的信息的能力,也就不能为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发展服好务,成为了制约医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 新时期加强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几点建议
新时期,医院人事档案管理要与卫生政策、卫生事业的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医院发展相适应,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的信息优势,激励和引导医院职工在各个专业及领域的素质和能力全方面展现出来,为医院更好地选拔和使用优秀人才提供真实可靠有力的依据。
3.1 提高对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认识,增强管理意识。医院人事档案管理要立足于服务于人事管理、服务于医院发展,要使医院领导层、管理层和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医院人事档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源,是医院人员个人经历和社会实践的重要记录,是其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和实战业绩的重要反映,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医院人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视和加强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的资源优势,是促进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合理配置医院人力资源,促进医院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使领导及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强化服务意识,将被动服务改为主动服务,随时了解工作动向,及时获取有效的信息,使普通职工能够积极参与和支持人事档案的工作,主动为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提供线索和材料,使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有序进行。
3.2 建立健全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加强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必须首先明确人事档案管理职责,医院要把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医院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对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主动查找、全面分析、认真研究、及时解决,要明确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加强指导和管理,制定一套完整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并确保各项制度得到落实。
3.3 努力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能力素质。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思想道德品质、工作作风和业务能力是影响着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新时期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已不再是对档案实体进行简单的整理和保管维护,而是注重对人的管理和评价。因此,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档案学的基础知识,还应结合医院的特点,具备医学、计算机、英语、人事管理学及医院管理学等多种知识,同时,应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坚定地事业心。医院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鼓励支持档案管理人员参加学历教育、业务学习和业务培训,通过在职学习、短期培训等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全面系统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档案工作人员要增强工作的自律性,不断主动更新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学习计算机应用等现代化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以适应新时期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
篇4
[关键词] 知识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大学班级文化
知识管理是提高组织持续竞争力的源泉,可将知识管理思想应用到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之中。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管理概念,而是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班级文化。对于以知识为主要竞争优势来源的学校而言,如何促进知识的吸收、创造、蓄积和维持,无疑是重要的管理活动。然而知识本身具有无形性,故知识管理活动应着重在人力资源方面,因为人力资源为组织核心的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知识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学班级文化的建立和重塑,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关系到整个组织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的系统工程。因此,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指导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建成共享型的适合于知识管理的班级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大学班级作为影响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班级文化是相对于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班级主流文化而言的,它以班内的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为主要特征,体现出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班级文化建设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1班级缺乏凝聚力,学生缺少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班级凝聚力问题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成人化的关键时期——心理断乳期,摆脱束缚、趋于独立是其鲜明的特点。因此一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团队协作意识缺失。有些学生过分强调自我,遇到问题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考虑集体利益。对班级事务不感兴趣,不积极参加班级各项集体活动。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一项研究表明,超过15%的同学对班级不满意,对班级内同学的团结情况满意度也不高。
1.2以宿舍代替班级,忽视整体沟通的重要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行的都是学分制,行政班级将逐步被课程班所代替,“班级”的概念将逐渐被淡化。课程班具有流动性大、人员组成不固定、在一起相互交流少等特点,而学生宿舍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具有人员相对固定、流动性不大的特征。宿舍作为大学生活的基本单元,不仅是大学生住宿的场所,也是其学习、娱乐、交流交往的重要场所。以宿舍代替班级,阻碍了大学生之间的整体沟通。
1.3班级干部的选拔、培养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引导
新生入学之后就要进行班委的民主选举,这个时候同学之间往往缺乏足够的了解,往往选择自己宿舍的人或者是一开始辅导员委派的临时负责人。而一个班级开始建立的班委会对整个班级氛围的建立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在开始时仅仅依靠同学们的民主选举,就会缺乏科学客观的依据。笔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深深感受到一个新的班级班委会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班级干部的选拔过程中给予指导。
班级干部因为处于学生干部的最基层,他们的工作往往被忽视,在培养上也往往缺乏适当的方式。有些班级干部只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传声筒;有些不能正确处理好与班级同学的关系,导致缺乏工作威信;有些因未能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如果不能及时适当地引导和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影响班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甚至直接导致班级建设难以顺利开展,使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动摇。
1.4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概念淡化
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教学管理、学风建设等工作的有效载体。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以自主选课,自主选择学习进度,甚至跨专业、跨校区听课,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学生不一定在同一“课堂”中学习同样的课程,出现了“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班级成员聚在一起的机会较少,班级集体成员的生活拥有了更大的可自主支配的自由空间,班级概念淡化。
2构建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模型
我们所倡导的大学班级文化模式,是从班级自我管理的角度,以班级为平台,以班级愿景、目标为出发点,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为指导,以高质量文化渗透为目的,以班级活动为载体,通过班委会的领导,充分利用班级内部协调机制,而开展的一系列班级管理活动。大学班级文化模式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大学班级管理的目的在于对班级价值的最大限度挖掘、对班级内涵的积极拓展和对班级功能的充分发挥。班委会是班级自我管理的组织者,其作用在于通过完善自身的服务功能,协调班级各方关系,调动班级各种资源来实现班级目标。管理理念在班级管理中起着指导实践的作用,我们倡导的是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班级文化是有效地进行大学班级管理的软环境,要求班级以先进文化为共同追求,激发班级成员对班级强烈的感情投入,形成管理模式中各个要素良性互动的氛围,为班级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班级活动和班级文化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班级文化为班级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班级活动为班级文化的塑造提供了载体。
3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措施
3.1构建班集体的核心价值观,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
班级凝聚力是指班级成员在班级发展目标的引力下,自愿分担班级风险和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综合力,其实质是班级成员对班级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的总和。班级凝聚力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班级有较强的维持作用,可以保持班级的整体性、协调性,控制班级成员,提升成员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班级凝聚力建设首先需要关注班级价值观氛围,价值观的形成往往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完成的,任何班级都会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心理学者指出,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而形成的。班级文化中的价值认同,其实就是班级成员对其认为最能满足自己需要的文化进行选择,从而获得归属感。因此,班级文化形成的过程,可以说就是班级成员的价值观念不断完善的过程,是班级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是班级良好心理气氛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过程。
3.2以学风建设为中心,加强班风建设
班风是一定时期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和行为倾向,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班风建设一个突出中心就是在班级里面要建立学习氛围,一个班级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就不可能有一个好的班风;而一个好的学习氛围的形成,则是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来实现的。因此,在班风建设中,要坚持以学风建设为核心,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激励学生健康成才、主动成才。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确立目标。
3.3构建民主的班级管理机制
教育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特别是对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日益增强、思维敏捷活跃的当代大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其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是构成班集体最主要的因素,因此,高校班集体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职责在于构建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班级管理机制。
4实施效果
笔者以我校能源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为例进行了此项研究,在相关领导的支持下,班主任与班委会及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有余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运用,班级管理工作已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如下。
4.1班级凝聚力显著增强
(1) 组织各种团队活动,创造全班同学接触与彼此了解的机会,增进相互间的友谊,为提高同学关心班级、热爱班级、培养集体意识奠定基础。以工业工程2009级3班为例,2010年具体活动项目包括: ① 举办中秋节晚会,元宵节煮元宵,端午节吃粽子等温暖活动,每逢节假日把大家召集到一起,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 ② 组织班级篮球赛、羽毛球赛等活动,鼓励大家都有一项自己的兴趣爱好; ③ 郊游活动,天气好的周末,大家集体到缝针山、神农山等地进行春游活动和素质拓展活动。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同学之间开始逐步了解并体验到班级团队活动的快乐,从开始的强制参加逐步过渡到自愿参加,集体意识在同学中开始得到强化。
(2) 班级“五班四制”文化建设,增强了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责任感。 能源学院2010年12月份的班级文化建设大赛,以班级“五班四制”文化建设为主题,即班旗、班歌、班徽、班训、班风和班委会管理制度、学习文化管理制度、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宿舍文化管理制度。让各个班级的同学选出自己班级的班歌,设计出代表自己班级风格的班风,制定出班训和班风。每个班级派出代表,制作ppt,进行比赛,选择出最佳的组合,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增加了班级凝聚力和同学们的积极性。
(3) 寝室文化管理取得成果。寝室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一种载体。2009年河南理工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为了迎接学校百年校庆,丰富同学们宿舍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能源学院特举办了“迎百年校庆,创和谐宿舍”有奖征文大赛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年一度的寝室文化节也是同学们展现自己宿舍氛围的一个机会,同时给宿舍评定相应的星级,激发学生建设宿舍文化的热情。
4.2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班级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以工业工程2009级2班为例,针对原来班级中存在散漫、集体意识淡薄、缺乏明确的努力目标,但渴望改变现状的意识比较强烈的特点,在过去的一年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对班委和班级管理制度在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指导之下进行了改造和重塑。
(1) 班委选聘和工作配置。通过对班级管理岗位进行职责和能力分析,将合适的人配置到适合的岗位上。具体表现在通过班级管理组织架构重建、工作分析,明确界定各个管理岗位的职责以及各个岗位之间的衔接关系,对每个岗位所需人员的任职资格和职责进行明确清晰的描述,同时制定明确的选聘程序,采用科学的招聘方法。包括: ① 通过对应聘同学申请表的分析,关注同学个人的兴趣、态度、价值观、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② 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参加应聘者进行面试,根据班级工作实际情况编写基于胜任力的面试题目; ③ 采用情境模拟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应聘者进行评价。最后选聘合适的人选负责班级管理工作。
(2) 对班委的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培养班委的管理能力。开发与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提升和积累人力资本、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辅导员和班主任负有培养班级自主管理能力的责任。由于管理经验的欠缺,班委的工作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为了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承担起班级管理的主要职责,两个方面的工作是必需的:一是放权,让同学们去组织各种活动并负责相应的管理,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加强与班委和同学的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引导与总结,让他们在总结经验与教训中成长。通过以上工作,增进了同学们的相互了解,班委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班级管理工作逐步步入正轨。
(3) 把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运用到班级干部选拔的过程中。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在短时间内用以了解有关工作信息与情况的一种科学手段,在组织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分析是权责明晰的具体体现,工作分析是组织成员绩效考评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做好工作分析是每个岗位设置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为了避免班干部职责不清给班级干部带来的诸多不便,应明确班级干部工作职责,为每个班干部制定工作岗位说明书。2009级工业工程2班班长职位说明书见表1。
(4) 对班干部的考核实行360度考核的办法。对于班委会成员来说,对其主要的考核目标是衡量这一学期对自己职责的履行程度,是否完成了岗位工作说明书中所要求的任务,是否实现了为同学服务的工作宗旨和工作目的。工业2007级3班为了全方位对干部考核,采用了360度考核法对班委会成员进行考核。取得了显著效果。
4.3创建学习型班级
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学习型班级是一个可以熟练获取、创造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善于修正自身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处在大学教育阶段的同学们来说,建立学习型班级并非易事,但是一些班级通过努力,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以工业工程2009级1班为例,采取的措施及结果如下。
(1) 组成各种兴趣活动小组。包括体育小组,主要负责组队参加院系组织的各种比赛和运动会以及日常体育锻炼;英语兴趣小组,负责四六级考试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专业兴趣小组,负责专业知识的收集、整理、讨论等;文娱兴趣小组,负责班级各种文艺活动与院系文娱活动的组织工作等;计算机兴趣小组,负责提高成员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能力,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计算机类的活动,同时负责督促大家参加计算机二级、三级考试。兴趣小组成立后,先后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体育比赛、开展各种讲座、小组讨论等。
结果如下:① 充分发挥班级中具有一定特长与兴趣的同学作用,引导每一个同学依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形成不同的人力资本类型,有利于同学毕业后的职业选择;② 对活跃班级氛围,引导同学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学习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客观上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建立与强化。
(2) 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研究能力的提升。为了提升同学们的研究能力与专业兴趣,班主任利用星期天晚上的时间履行导师的职责,有计划地逐步推进专业指导工作。包括介绍专业市场需求情况、专业学习内容基本构架、研究的热点问题介绍等;为了教会同学进行假期调查与调查报告的撰写,班主任专门收集了相关资料,组织编写了统一的调查问卷,发放了调查报告的范文等。
(3) 建立多种信息交流渠道。建立了符合同学们年龄特点的同学录网页、qq群以及飞信群等。通过qq传输信息,为班委会和学生之间提供了有效的网上信息交流渠道,同时所有同学又可以在此沟通,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同学生活,雅到文学历史,俗到明星八卦,这些都加强了班级成员间的沟通,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5结束语
经过以上实践,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不仅应该在社会组织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班级管理中同样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班级管理工作虽然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但如果我们能够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管理实践中,依然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明. 简析大学和谐班级文化建设[j]. 中国电力教育,2008(24).
[2] 赵小剑. 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j]. 消费导刊,2007(4).
[3] 于音,许勤周.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讨[j].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2).
[4] 温恒福. 大学教学质量的概念、问题与改进策略[j]. 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08(2).
[5] 赵雁,龚尤圣,等. 依托柔性开放式动态管理,进行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j]. 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6).
篇5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绩效工资制;合理性实施
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相应制度的改革,人们越来越关注事业单位对员工工资问题的处理,其工资制度问题成为人们近些年来关注的重点。在现行工资制度中,最受欢迎的是一种被称为绩效工资制的薪酬形式。它不仅将人事、工资以及劳动三种制度汇集一身,而且有力的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热情以及效率。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就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与此同时,更应关注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改进,从而促进绩效工资制有效合理的实施。
一、绩效工资制及其实施原则
(1)绩效工资制的含义及其特点。绩效工资又被称为奖励工资抑或绩效加薪,有时也会与对工作人员的评估挂钩。它主要包括基础类绩效以及奖励类绩效两种,是一种集人事、工资以及劳动制度为一体的工资制度。这种工资制度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工作人员所处工作岗位的等级。通常情况下,不同的岗位对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技术含量以及所负责任等有着不同的要求,也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的好坏。工作人员的工资一般是根据劳动力的价值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整体经济效益进行确定的,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员工自身的劳动成果进行劳动报酬的支付。这种工资制度的实施有其自身的背景,即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在事业单位中,其人力资源的管理主要包括对后勤工作人员、相关专业技术以及行政事务等的管理。管理中面临的种种花销,绝大部分源于政府的出资,这就使得绩效工资制在事业单位中变得极为重要。(2)绩效工资制的实施原则。在事业单位中,绩效工资制的实施原则主要有四点:第一,统筹好在职以及离退休员工的收分配关系,对绩效工资制度进行不断地完善改进;第二,将这一制度与津贴补助相结合,对企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秩序以及财务管理进行严格的规范,确保分配纪律的规范性以及严肃性;第三,对不同的岗位级别以及工作部门实行有区别的管理;第四,在抓好公益水平的基础上促进其进一步的提高,与此同时健全员工绩效工资的考核制度,活跃单位的内部分配。
二、当前绩效工资制实施中的问题
(1)管理人员理论知识匮乏,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尽管各企事业单位深知人力资源管理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运行中却没有将其摆在重要的日程中,而是将其看做普通的事务性的工作进行处理,并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与之匹配。与此同时,进行管理工作的员工多数是非专业的工作人员,对管理工作的真正内涵并没有一个较为清晰、合理的认识,也不能将工作的中心放在有效组织劳动力、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加强组织中的情感文化培养上,只是忙于一些琐碎的事物,完全偏离了管理的中心。除此之外,在管理的理念上,有部分企事业单位对管理职能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些缺陷,仅是将管理的职能固定在对员工的招聘、培训、晋升以及工资的分配上,并不懂得将管理的其他职能同公司的长远发展相联系,从而限制了公司的管理理念。(2)缺少健全、新颖的绩效工资考核制度。有调查显示,在企事业单位中,约有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员工对公司的绩效考核制度表示不满。从某种程度上讲,绩效考核有其弊端,那就是只能对可量化的工作进行相应的评价,对于那些不能进行量化的工作就变得束手无措,这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绩效工资的公平性,并不能完全反映员工在工作中所具有的价值,从而造成员工的不满。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在相当多的企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结果只是起到参考作用,并不能真正的起作用,更没有做到同员工的业绩奖赏、工资分配以及职位的变动相联系;第二,在绩效的考核上,很多单位并没有一个较为标准的考核制度,也没有对不同性质以及内容的工作进行不同分类的划分;最后,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可以通过绩效制度进行考核,即使有些工作可以用绩效制度进行考核,但在量化标准上也同样存在不统一的现象。除此之外,有些单位还存在“新瓶装旧酒”的做法。在追求利益的年代,有些公益性事业单位钻取公共财政的空子。进行不适当的竞争,从而与服务大众的目标相偏离。(3)忽视沟通的重要作用。沟通不仅表现在中层部门同基层员工之间的沟通上,还表现在绩效沟通的方式上。在绩效的沟通上,多数事业单位忽视了监督以及过程引导的作用。除此之外,在事业单位中,其目标、战略以及使命间有着明显的不足,并不能从整体上抑或内部寻找到这三者之间的联系。(4)难以考核个人在团队中的价值。像这种具有公众性的工作,很多项目并不是靠一己之力完成的,往往是由一个共有的团体,在团体的努力下完成的。但在实际的绩效考核中,并没有对这样的工作方式取得的成绩进行明确的说明,往往是真正出力的所获寥寥无几,失去原有的公平性。
三、合理实施绩效工资制的途径
(1)加强沟通及交流,健全评估体系。在企事业单位中,确保上下级地良好沟通,不仅有助于员工及时的了解自己的功与过,更能为公司开展绩效工资制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沟通中,上级可以对工作中需改进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总结,并告知员工,以此提高公司运营效率。除此之外,公司还应该健全公司的绩效考核制度,使其真正的服务于员工,服务于组织的目标,从而推进公司的发展。(2)运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进行绩效考核。企事业单位中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要充分借助公众的力量,在确保以领导为主体的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让员工广泛的参与到绩效的考核中来。除此之外,还应健全绩效考核体系,确保绩效考核的有效性以及准确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对不同级别的岗位进行不同标准的划分,明确其分值标准;第二,研读每一岗位的性质以及要求,在此基础上制定较为详细的评价标准;第三,从勤、能、绩、德等多个方面对不同的岗位实施考核量化。(3)促进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对相应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抑或不定期的培训,加强其对管理知识的掌握,促进其管理理念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对其管理理念进行改进。首先,要转变人是工作得以完成的工具的理念,不能将其看做人事管理的成本,而应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以及自身潜力,使其为公司创造更高的效益;第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确保全体员工都参与到工作管理中来;第三,在工作中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的需要,为促进其能力的最大程度的发挥创造好的环境。(4)健全激励制度。首先是对传统的激励制度进行改进,努力做到实际待遇同考核结果以及晋升机会的等同;其次是对薪酬制度进行一定的改革,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最后在工作中对员工实行“优胜劣汰”的激励制度,增强员工的危机意识,从而使其处于高效的工作状态,以此达到激励的目的。
顺应时展的要求,转变原有观念,强化员工管理意识,加强各方面的管理,从良好的沟通开始,健全相应的制度,完善相应的激励措施,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不仅是现阶段各事业单位应该去做的事情,也是确保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有力保证。
参 考 文 献
[1]邱桂芳.浅谈企业激励机制与薪酬的关系[J].铝镁通讯.2012(14)
[2]陈玉琼.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探究[J].经济视野.2012(11)
[3]田金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改革探讨[J].中国经贸.2012(20)
[4]倪芬.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重点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
篇6
一、年工作思路:新的一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将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工作的要求会更高,我要努力工作,争取把人力资源工作做得更好,以下是我年的工作思路: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改进工作作风,工作上必须严谨细致,多与领导,同事沟通情况,要努力学习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强化一切为市场、为基层、为员工服务的理念。
(一)要加强员工队伍建设,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座位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建立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以适应激烈市场竞争。
(二)要加强用工管理。要实时地与部门主管沟通,制定合理的招聘方案,为加强劳动用工提供依据。以招“适合的员工”来实现公司效益的最大化。
(三)要强化员工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和实施培训。要加强培训效果的评估,努力提高培训的效果,提高员工的职业化水平。
(四)严肃工作纪律和各项规定,对问题突出的员工,基本能够及时进行谈话。做好员工思想工作,做好留人,育人,用人的理念!
(五)积极与员工沟通,尽可能地了解员工的想法和需求,体现员工和老板间的桥梁作用。
二、现代人力资源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人力资源的诸多方面,其主要内容有:人力资源规划和选拔、培训和发展、激励、绩效考评、薪酬管理、安全与福利等方面。人力资源管理始终是围绕着如何充分开发人力资源这一核心目标展开活动。其中有两个建立:
1、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员工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
现代企业应探索建立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和知识技能培训协调统一的培训开发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加强和开展不同层次的员工培训,注重培训效果。在员工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方面,探索建立科学的具有目的、内容、方法、程序、标准和要求的量化考核体系、评价方式和方法,运用正强化和负强化手段把员工的绩效考评与奖惩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依据员工的工作绩效决定员工的岗位、薪酬、晋升和培训,有效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
篇7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院校中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受到传统教育思想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导致我国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就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
知识经济;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开发
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和知识生产、分配为重要因素的经济。其第一要素就是智力资源与无形资产,核心内容是高科技,主要依托是人的智力,以知识为资本依据促进经济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是主体力量,不仅能够创造知识,同时还能够应用和传播知识,因此说人是生产力要素当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尤其是高素质的人才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高职院校作为人才集聚地,要发展知识经济,必须重视高职院校的作用。当然,高职院校人才作用的发挥则需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推进高职院校的改革,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才能促进人力资源作用的有效发挥。
一、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的现状分析
(一)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当中普遍存在人才比例失调的现象,同时也存在着专职教师缺乏、人浮于事的现象,工作效率低下的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学校内部人员的结构配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师资队伍学历层次不合理,其次是职称结构不合理,最后是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不合理。从高职教师的学历方面来看,学校本科毕业的教师较多,硕士以上师资的教师占很少的比例;从职称方面来看,初级职称结构不合理,很多新设置的专业都是由刚毕业的青年教师代课;从师资年龄上来看,很多教师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不仅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且对于教师的成长也很难起到帮助。
(二)院校中缺乏人才引进机制
人才引进机制是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但是受到制度的限制和约束,高职院校的人才合理流动缺乏有力的保障。此外,高职院校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主要重视人才的学历层次,缺乏对人才实际能力的考察,并且严重忽略了人才的水平及潜力测试。不仅如此,人才引进中重视科研业绩,轻道德要求,外加人才的引进较为盲目,缺乏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
(三)人才管理方面忽略了人员潜能的发挥
在人才管理上,学校在思想上和观念上比较重视物质方面的激励以及待遇等一些硬性条件的改善,忽略了职工潜能的发挥。因此,在管理措施的制定方面,往往比较重视表面化的因素,例如,解决人员的住房问题以及安家费用问题等,没有创造适合人才发展的人文环境,使得人才的价值难以得到有效的实现。导致高职院校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工作和事业的问题,而是单位当中繁杂的人际关系,这一问题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主要策略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是高等院校的首要资源,因此,对于这一资源的管理和开发首先应该注重人的核心地位的发挥。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应该树立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无论是人力资源的开发还是人才的配置,应该确保管理方法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教师是高职院校的主体力量,各个职能部门应该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意识,努力做好管理和服务的工作。管理过程中应该积极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提供宽松的发展政策以及优良的学风环境,鼓励教师干事业,并且帮助教师干好他们的事业,从而促进知识、技能以及管理的竞相发展。为了营造良好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氛围,应该将虚伪的人事关系排除在学术研究之外,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人才引进机制的完善,采用激励制度来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从而将人才资源管理升到新的战略高度,为高职院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二)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与各种信息都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复合型人才是这些资源的主要生产者。为了顺应知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应该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重点培养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健康的人格,同时还应该增强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和意志,实现教师队伍人际关系的协调。此外,人力资源管理中应该注重对教师整体思维方式以及权威思维方式的训练,增强教师的洞察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一种新的才能,利用各种信息和知识就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复杂问题。
(三)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实现采用传统的行政约束以及法律约束的等权威性手段来实现,这种管理方式淡化了教师潜在的价值,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学向着行政化的方向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的管理应该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淡化官本位制的管理制度,建立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实施公平、竞争的用人制度,才能够发挥教师的潜在价值,实现师资队伍质量的提升。为此,应该坚持公开招聘以及按需设岗的原则,以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为核心实行全员改革,实行竞争机制,通过设立优秀教师奖励基金激发教师教学的活力,促进优秀教师迅速成长。教师职称的评聘中应该打破传统的单一制度测评方式,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建立多元化的评聘制度,坚持以教师的业绩和能力为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并且不断完善绩效考核的标准,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性质和特点调整人员的职务,从根本上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
三、结束语
知识经济时代,应该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力量,高职院校作为人才集中地,需要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改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加强管理制度的改革,从根本上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使人才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李婧.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一体化模式探究[J].考试周刊,2015(39):156-157.
[2]马凤芹.后发优势理论视阈下地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99-101.
[3]曲红卿.浅谈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存在的几个问题与解决措施[J].价值工程,2013(26):259-260.
篇8
【关键词】知识经济;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管理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社会管理的核心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处理的是社会劳动生产过程中有关人与事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通过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手段,谋求人与事之间的相互适应,使事得其人,人适其事。知识管理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也产生了改革。
一、知识管理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通过分析,知识管理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知识管理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内涵
在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人与事的相互适应是以事为中心,要求人去适应事,人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而知识管理时代,要求以人为中心,人处于一种主动的地位,要尽可能的开发人的潜力,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和方法都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对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挑战,也对它的发展趋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经济一体与文化多元的矛盾
全球经济正逐渐呈现为一个整体。具体表现为产品生产要素在全球加速流动,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越来越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面对不同的政治制度,法律规范和习俗的影响,同时也面临着国籍、文化背景、语言差异的员工如何协同工作完成任务的问题。如此矛盾将会加剧企业传统的人力资源架构和内容的变革。
3. 促使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的产生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服务水平的改善让新的管理概念应运而生,如质量小组(QC),全面质量管理(TQM),经营过程重组(BPR)等,这些新的概念的出现,必然会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挑战,也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组织只有很好的利用这些先进的管理概念和管理方法,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适应。
二、人类知识管理社会向人力资源管理发出的挑战
知识时代向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提出了一下挑战。
1. 企业对人力资源概念的认识不足
即使是名义上的体制变化了,企业观念不变,就仍然旧瓶装新酒,旧系统的规则和惯例在新体制下做事,这样没有理解一个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2.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传统企业的激励机制是一个单一的、片面的,主要是通过表扬的手段激励。然而,人的需要和追求的是多方位,多层次,更高,更深层次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精神上。更多采用的物质激励,而忽视精神激励价值,工资的激励效果并不明显。
3. 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视不足
国内企业,开始强调越来越多的不同类型的培训项目进行逐一培训,但许多没有形成影响。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国有企业培训部门通常与相关联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相分离,一般组织不同的各业务单位就业培训,根本不能长期发展。
三、知识管理背景下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针对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挑战和不足之处,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如下:
1. 完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一个涉及多因素,平衡和协调企业内外部劳动关系的过程,也是人力资本经营中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是预测组织内的人力资本要素,并且决定为满足和达到这些要求所必须进行的各项工作。我们目前的人才市场为导向,是更多地依靠自己培养和储备人才,尤其是那些冷门的产业和企业,根据当地情况储备人才。
2. 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
优化配置,简单来说,是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做最有效的工作。企业的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指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一方面,根据职能要求,选择具有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的人员到合适的岗位完成工作。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特点的人的组织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力。
3.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较高的员工素质使得其存在各种多层次的追求,除了物质上的需求,更高、更深层次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精神方面,结合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建立月薪奖励激励,福利激励,机会激励三种激励。
4. 加强人才培训进修等人力投资力度
从两个方面来加强人才培训开发的力度:一方面,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水平,企业在某个阶段、周期内的业务发展目标,对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上弱势群体进行培训。加强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另一方面,根据员工个人的发展需求的水平、存在的不足,对员工个人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都存在严重不足的,需要大力培训强化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在职培训。企业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将会远小于人力资本投资所带来的企业经济效益。
总之,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挑战与机遇并存,国内企业一定要借助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方法、技术,加强对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研究,普及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建设一支有国际视野和水准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1]王琪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篇9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组织人力资本的管理,其具体含义包括:根据员工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对员工的思想及其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激励,从而对员工进行比较合理的分配、运用及管理,以使组织达到对员工积极因素的充分调配和利用,从而取得最优的效益,并且使员工到全面的发展。相对于传统的人事管理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以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为基础的科学。我们应该从人力资源和人事管理的区别及转化入手深入探讨。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区别
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管理的职能都包括对员工的招聘、录用、考核和薪酬分配等相关内容,但是人力资源管理和传统人事管理还是有很多差别的,这些差别表现在两者的本质、管理重点、职责重心、出发点等等。
第一,本质区别。
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本质区别在于人力资源管理比传统人事管理更具有整体性、战略性和未来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的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把整个组织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当组织需要作出决策时,它可以给组织提供一个可以长远发展的建议。而传统的人事管理在组织中的地位基本上属于行政事务,活动范围十分有限,它不能考虑到组织的整体性和战略性,人事管理部门不可能给整个组织提供具有重要意义的策略和建议,从而人事管理很少能涉及组织的高层战略决策。
第二,管理的重点。
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重点放在了注重员工的有效使用,在使用员工前要对员工进行很科学细致的检测,发挥员工的特长和优势,使员工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样既做到了组织可以最大化地利用人力资本为自己创造价值,员工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和才智,获得了自我实现感。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重点考虑到了组织和员工这两层因素,并且最大限度地使其二者产生共赢的效果。而传统的人事管理忽略了人力资源管理具有能动性的特征,对员工的使用单一化、机械化,没有考虑到员工的独特性。传统人事管理的管理重点明显没有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重点的科学性和可利用。
第三,职责重心。
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重心是在考虑到整个组织的前提下,为组织的成员发展做出科学的决策。它致力于调整组织的所有部门的优势及人员安排,并且对各个部门的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和分配,使各部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整个组织成为一个密切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实人力资源的职责重心是为组织出谋划策,为组织未来的长远发展配置人才;传统的人事管理是组织中职责范围比较具体的行政管理职能部门,其职责重心是对组织各部门人员进行调配、考核、人事档案管理等制定,没有能动性地把整个组织看成一个整体,各部门员工之间没有更好地了解及融合,这样各部门就比较独立,不能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
第四,出发点不同。
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的管理其最突出的原则是实行“人本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把组织的员工看成是“社会人”,真切的考虑到员工的需要,实行“人格化”管理,很关注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在使用员工同时很注意员工自己的发展;而传统的人事管理把员工看成“经济人”,它站在组织的角度,单纯的追求组织绩效的最大化,而忽视了员工个人的发展需求。
二、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第一,从执行到战略的转变。
传统的人事管理是立足在执行层面上的,它的工作重点是对员工的招聘选拔、分配岗位、工资福利发放、档案管理等事务性上的工作,这种人事管理只是执行其上级的命令,没有主动地从组织整体考虑的决策权;而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整体性、战略性。它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而相应地制定人力资本战略,为组织战略与策略管理起决定性意义。现在的组织越来越感觉到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人力资源应该从战略层面上为组织尽力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执行层面上来为组织服务。
第二,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开发的转变。
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力资本看成是组织的第一资源,非常注重人力资本的开发,非常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员工的主动性。而传统的人事管理往往只强调对人力资本的单向管理,忽视了人力资本作为一种资源具有可开发性,忽略了人力资本具有能动性,从而忽略了对组织中员工能动性的开发。目前,很多组织对人力资本的继续教育看的越来越重,对其投资成本也在不断增加。人力资本开发和培训的方式也有较大改进,培训内容越来越丰富。员工进行岗位轮换制、员工职业生涯的(转上页)(接下页)规划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新方法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第三,从行政管理角色向咨询、服务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人事部门很大程度上属于行政管理部门。人事管理将员工视为其管理的对象,对员工进行单向的管理,其更偏重于对组织员工的监管和控制,存在着“官僚式”的构架。在这种人事管理模式下,人事部门被认为是不能为组织创造直接价值的成本部门。而在当前组织中人力资源部门积极充当组织决策层,而且为其他部门提供内部服务、咨询,协调内部关系,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士气,成为劳资双方沟通的媒介。
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显著特点
第一,以人为本。
人力资源管理把人作为第一资源加以开发,让员工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既考虑员工的个性、需求的差异,又考虑客观环境对员工的影响,用动态的观点开展工作,从而达到人力资本合理配置、员工与事的系统优化。
第二,动态管理。
篇10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 激励 人性化管理
一、前言
1959年,世界著名管理大师、被美国《商业周刊》誉为“我们时代最久盛不衰的管理思想家”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在《明天的里程碑》中最早提出了“知识工作者”的概念。在倡导终身学习崇尚创新的新时代,知识作为资本所产生的影响已成为社会共识,“知识就是力量”的理念有了时代的内涵,对拥有知识和创新技能的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引起社会和组织关注。因此如何管理和 开发知识型员工,了解他们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干劲,成为新经济时代的管理者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力图通过全面论述,为企业进行知识型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活动提供指导和借鉴。
二、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分析
1.什么是知识型员工
“知识型员工”(Knowledge Workers) ,又称之为“知识工作者”、“知识员工”或“知识工人”。它是随着知识经济浪潮和知识管理革命而兴起的一个概念,至今学术界对此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现在被大家普遍接受的知识型员工的概念是:“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并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效率的脑力劳动者。”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一种思维性活动。
2.玛汉.坦姆仆模型
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经过大量实证研究后认为:激励知识型员工的前四个因素依次为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见图1)。
图1 知识型员工的主要激励因素(玛汉·坦姆仆模型)
玛汉·坦姆仆的研究发现,激励知识型员工的前四个因素分别为:个体成长(约占总量的34%)、工作自主(约占31%)、业务成就(约占28%)、金钱财富(约占7%)。玛汉·坦姆仆的研究成果论证了这样一个事实:知识型员工对内在薪酬因素的重视,远远超过金钱带来的激励。因此,在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管理中,对其创造欲、成就欲、尊重欲和自我实现欲的满足是激发其潜能的重要方面
3.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分析
要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关键在于把握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即组织中的什么样的报酬、条件和环境能够对知识型员工形成有效的激励。
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归纳出了知识型员工的主要激励因素(见图2):
图2 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分析
(1)工资报酬与奖励:获得一份与自己贡献相称的报酬,并且使自己能够分享到自己所创造的财富。这种奖励制度既要适合公司的发展又要与个体的业绩相挂钩;
(2)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存在使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潜能的机会,它证实了这样一个假设前提:知识型员工对知识、个体和事业的成长有着不断的追求;
(3)公司的前途:知识型员工既看重金钱财富和个人能力的发挥等要素,也看重公司的发展前景。这说明公司的发展与知识型员工的个人成长是休戚相关的;
(4)有挑战性的工作:知识型员工希望承担具有适度冒险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因为这是对他们个人能力的一种检验和考量,是体现出他们突出于常人的佐证;
(5)其他激励因素:晋升机会,有水平的领导,工作的保障性与稳定性等。
三、知识型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策略
通过对以上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策略:
1.对知识型员工采取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人性化管理是管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人性化管理是在东方文化基础上生长起来的,强调对人性的尊重和关怀,体现了以“情”为纽带的“柔性管理”的特色,突出了管理的高度艺术性。人性化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作为管理者应该要尊重知识型员工的自我价值和人格尊严,鼓励知识型员工参与管理,将外部控制转化为自我控制,营造知识型员工的发展空间,促进员工价值与组织价值的共同实现。
(2)要多和员工交流沟通,尽量做到通过了解达到理解,知人善任,“因人施管”。管理者要“身入”群众,成为员工的一员,这样才能真正“心入”群众,与员工打成一片,才能真正听到员工的“心声”,才能收集到员工的真知灼见,从而避免偏听偏信,做到全面、深入地了解情况。
(3)对员工要充分信赖。对知识型员工的充分信赖,是实施“情感用人,事业用人”的最好举措。领导要科学授权,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的独立自主性,对有能力的员工要委以重任,对员工委以重任,实质上传达了管理者对员工的信任度和期望值。正是这种高度的信任感和高于自身要求的期望值,成为推动知识型员工为组织发展贡献全部聪明才智的强大动力。
(4)对知识型员工适宜进行宽松式管理,就是要为他们创造更为宽松、开放的工作环境,具体包括自主工作的权力,弹性工作制,自由发表意见的氛围等等。实行弹性工作制,包括弹性的工作时间、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可以在家办公等等。对知识型员工的考核只需对其工作结果提出要求和考核,而无需对中间过程进行严格监控和督促。
(5)对知识型员工的选用要量才任职,扬其所长。知识型员工就是具有某一方面知识或特长的专门人才。作为专才必然是擅长某一方面,而不一定擅长其他方面。因此,对专才既不能求全责备,要求他们什么都行,更重要的是量才任职,用当其才。用之不专,则其才能就无法发挥出来。用非其才,结果与无能者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2.知识型员工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 上一篇:金融管理行业报告
- 下一篇:建筑工程生产安全责任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