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范文
时间:2023-08-10 17:35: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s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through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psychology, stud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dition, pointed out th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reform several spot specific request, and proposes myself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reform three suggestion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Reforms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已经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革。这场变革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所带来的显著变化,早已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面对这场深刻的、全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变革,我们必须好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以稳定和保持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新的形势之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应该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需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下面我们将了解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新形势下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从此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并提出本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革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现阶段,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基本上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在这里,是从个人的思想上入手,培养以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教育的内化作用使其外化成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上的思想指导。另外一个部分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相对于第一部分来说,这一部分的内容就是从宏观的方面入手,培养人们思想上的整体意识,将人放到社会中来教育,培养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总体来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围绕社会主义价值取向而展开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新形势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要求
当今,最能反映一个社会的价值倾向的群体是大学生。而当今的大学生的性格一般具有兼容性、不稳定性、主体性和矛盾性。造成这些特性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造成的。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容易地通过各种媒体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这些外来文化的入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的冲击,也是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极大挑战。我们的大学生正是受到国外的文化的影响,才使个人主义的思想更加强烈。同样的,因为当今的大学生也是最能接受新事物的人群,于是在他们身上充分地体现出对文化的兼容性,可以同时接受两种或更多的思想意识形态。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这种种的挑战,必须积极地做好接受挑战的准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改革的关键。(1)新形势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加强学生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的了解世界文化和其他意识形态。(2)新形势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所更新,更换那些过时的事例,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成功经验和更贴近现代人现实生活的事例作为新的内容,这样更具有说服力。也就是说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在新形势下找到新的结合点,更好地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3)新形势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入更多有关心理学的知识,通过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性格、健全的人格。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革之我见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改革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改革除了以上提到的要求以外,本人还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改革必须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相一致。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不只是内容的改革,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变革,需要从观念上、内容上、方法上和评价体系上一起改,一致地改。只作出单方面的改革只是徒劳的。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改革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应该慎重地改。不能守旧、保守地保留一切过时的、不符实际的经验和方法,也不能全盘地否定西方的有用的、值得学习的先进经验和先进理论。客观地分析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法,可以避免产生任何极端的思想或行为。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心理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美学以及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有助于我们在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教育者本身更具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安秦二中,《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之我见》,搜狐新闻网, news.省略/20041124/n223154588.shtml
篇2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必修课程,对培养、塑造、完善学生具有积极地意义。党的十明确指示:以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目标,其对各所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实际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不容乐观。高校将注意力集中于思想政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价值方面,忽略了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人格魅力等人文关怀方面教育。由于人文关怀的缺失,导致学生在德智、内外等方面的发展出现失衡现象。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一)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下,教师习惯以相关政策、文件等为参考标准制定教学目标、考核教学成效,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强制性的要求学生接受硬性条文[1]。教师在学生主体方面严重缺失人文关怀,其通过管理、评价等措施,对学生行为、成长那个过程进行规范。师生之间处于非平等地位,这严重违背了人文关怀精神。
(二)教学实践中情感关怀较为匮乏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具有非凡的意义。为更好地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编排大都体现出严谨、条理清晰等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高校教师高度重视教材的严谨性,忽视了对大学生人文方面的教育,致使课堂气氛沉闷,抑制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漠视对大学生的情感关怀,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高校教师应明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做到关爱、尊重学生。通过确立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能够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给予适宜的指导、监督,还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我展示空间,以增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从而达成提升道德素质的教学目的。例如:在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教学活动时,教师首先请学生分享其所理解的优良道德传统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将教材中的优良传统与其熟知的经典事例有机结合进行分析、判断。这种凸显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教学有效性。
(二)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关怀学生
高校教师优化教学方法可从将灌输及引导相融合、温言讲解及严格执纪相融合、理论及实际相融合、言传身教相融合四个方面着手[2]。灌输及引导指的是教师既要明确的将某些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通过引导,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温言讲解及严格执纪指的是在传授知识时,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处理违纪时,要严肃对待。理论及实际相融合,教师应教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心理、生理等问题。言传身教指的是教师可以引用自身经验进行教导学生,更有说服力。
(三)完善教学体系,加强人文关怀力度
在进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研究当中,要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渠道作用,将教师的人格魅力充分的体现出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要不断的学习和丰富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体现出浓厚的人文精神,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地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当前的教学目标相结合,进行个性化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进行专业课授课的过程当中,要将教学的当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充分的挖掘出来,形成全方面与人的教学思想,针对专业学科的基本特点以及学科当中所蕴含的教学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分析。在授课时,也要将人文主义精神贯穿到教育教学当中。
(四)构建科学人文关怀体制,促进人文教育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是校党政干部、校共青团员干部以及教师等。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就必须要不断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相关部门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水平。只有不断地充实这些主体力量的人文素养,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才能真正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维护学生的基本权利,保护学生安全,承担起培养学生的重任。
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干力量的制度建设,包括人才选拔制度、激励制度、保障制度、申诉制度以及动态预警制度等[3]。加强人才选拔制度以及激励保障制度等能够有效地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积极性,构建申诉制度、动态预警制度以及学生心理健康制度能够将学生的意见和学生的情况及时的反馈出来,更加科学的进行教学。随着可续发展观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必须要顺应当前教育发展以及社会的潮流,实行人性化的教学,避免高校内部出现功利主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营造和谐、具有强烈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也要加强家庭环境育人的理念,父母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人文关怀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极其重要。希冀,高校教师能够正视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并通过采取有效策略,以取得更显著的教学成绩。
参考文献:
[1]熊英灼,李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几点思考[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4:114-117+133.
篇3
关键词:军校;思想政治教育;感恩教育;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2-067-03
作者:郭小卿,李会文,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士官系;北京,102249/ 汪玉明,南京政治学院政治理论一系讲师;江苏,南京,210003
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一种行为。[1]感恩是一种品质,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人们的思想观念更新到何种地步,知恩图报始终是我们应当固守和发扬的美德。
对军校学员而言,更应该具备感恩的品质。军校是培养军队干部的摇篮,军校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关系着军队未来的发展,而学员的感恩品质与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密切相关。无论是忠诚于党、热爱人民还是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都体现着学员军人的一种感恩情怀,体现着学员对党和人民、国家和军队之恩的认同与回报,只有识恩知恩、懂得感恩,学员才能真正具备军人核心价值观。因此,感恩教育受到了军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视,某些军校已经开始了感恩教育的尝试。去年的《报》就报道了武警工程学院进行感恩教育的情况。[2]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思想、感恩观念对学员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教育活动。简单的说,感恩教育,就是教育学员感恩的活动。把感恩教育纳入军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创新。感恩教育的目的在于唤起学员对父母、战友和他人、对党、国家和军队、对自然和社会等给予自己的恩惠的认同和感激,形成感恩报恩的情感,并将这样的情感转化为自身服务人民、献身使命、报效国家的感恩行为,使感恩最终内化为学员的个人品质即感恩品质。
笔者认为,军校学员感恩教育的内容要在吸收中外感恩思想的精华的基础上,着眼学员是军人的特殊性,结合时代要求和我军的实际来科学构建,使教育内容符合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合格军事人才的需要。
一、知恩教育――培养学员的识恩之心
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结果,只有深知,才能笃行。因此,感恩教育,首先要从感恩的认知入手,要让学员认知恩情、知道感恩的对象。
(一)知父母之恩。我们每个人首先应该感恩的便是父母。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又费尽心血、含辛茹苦的养育我们。从出生到求学,在到以后的成家和立业,父母对儿女总会有操不完的心,念不完的情。父母的恩情就像太阳一样温暖我们,哺育着我们健康成长。
(二)知他人之恩。除了父母之外,还要感恩我们的老师,是老师传授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给予我们很多具体的指导和教育,提高了我们的能力。同时,还要感恩我们的亲人、朋友、战友和领导,是他们带给我们爱情、亲情、战友情、朋友情,给我们以关爱、帮助和关怀。正是很多人的付出和关爱,我们生活才有快乐、生命才会温暖。
(三)知党和国家之恩。我们每个人都沐浴在党的阳光雨露之下,感受着党和国家的关爱,是党和国家的培养才使我们有今天。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十分关心部队的建设,十分关心官兵的生活,不断加大军费的投入,军人的待遇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高,从换发O7式军装、伙食标准调整到军人津贴补贴调整,无不体现了党和国家的关爱之情。
(四)知军队之恩。作为军校的学员,有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有着军人身份的政治荣誉,有着自己的使命、责任和追求;平时可以专心的安心的学习,不用为学费为生计而操心;毕业后,军队又给提供接受锻炼、施展才干、实现人生抱负的舞台――这些是地方青年无法得到的。
(五)知人民之恩。作为军人,我们应该懂得感谢人民群众,回报人民群众。我们的军队来自人民,是人民养育了我们,人民群众是我军官兵的衣食父母;人民群众也是我们打胜仗最深厚的伟力所在,这种神奇伟力,是人民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
(六)知时代之恩。改革开放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时代给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国家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殷实的物质生活;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和动力;各项事业的不断推进,为我们干事业提供了建功立业、脱颖而出的机会。
(七)知生活之恩。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既有成功和拥有的喜悦,也有大大小小的失败的挫折,正是生活让我们品味到了酸甜苦辣,感觉到了奋斗和拼搏的价值,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八)知自然环境之恩。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资源和空间。太阳是我们地球的能量之源、生命之父,土地是地球上包括我们人类的所有生命的母亲,水和空气是我们生存的必需,植物和动物是我们食物的主要来源等等。
二、恩情教育――培养学员的感恩意识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3]感恩意识就是不忘恩、图报恩的意识,是人们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感激并意欲回报的一种情感诉求和心理趋向。感恩意识是由知恩到报恩的桥梁。因此,感恩教育要在知恩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恩情教育,培育学员的感恩意识,激发学员的报恩之情。
(一)教育学员“受恩勿忘”“知恩图报”。要教育学员在接受了别人的恩惠和方便时,应该记在心中,心怀感恩之情;要有试图报答的意识,想着要去谢恩和回报,就像富兰克林所说的,要“把别人对你的恩惠刻在大理石上”。
(二)引导学员激感恩之情。教育者要通过引导学员去感受、去体会自己所受的恩情,使学员在情感触动中,发自内心地感动和感激,产生出意欲报恩的情感。我们的每一名学员对父母的哺育之恩、组织的培养之恩、国家的关爱之恩、人民的支持之恩、战友的关心之恩,都有亲身的体会,要通过教育者进一步引导,使学员都心怀感激,常思报答之法。
(三)教育学员感恩意识要适度。感恩意识要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学员既要有知恩图报的感恩心、感恩情,但又不必因为他人有恩于己而时时处处思索报恩,想方设法的去报恩,这样容易导致知恩图报的畸形化,使报恩变成个人的终生负累。学员应该保持自己意识和行为的独立,把感恩意识控制在“受恩是一种幸福、报恩是一种快乐”的范围之内,超出这个范围,受恩也许就变成一种亏欠,报恩就变成了一种累赘。
三、报恩教育――教育学员报恩于行
报恩不能仅仅停留在情感上,更要适时的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因此,要教育学员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施恩者给予报答。通过报恩行为,感恩意识才能得到强化,感恩情感才能得到升华,感恩思想才能最终内化为个人的感恩品质。
(一)教育学员采取恰当的报恩方式
1、要及时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报恩并不难,有时一句由衷的感谢的话就可以就会让帮助你的人感觉付出得到了回报。当我们受到别人的帮助时,我们要及时的表示感谢,一句“谢谢”的话会让施恩者感到幸福和满足,感觉到施恩的快乐。
2、要从细小的事情做起。报恩要从细小的事情做起,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对父母点滴的孝行、对战友的细小的帮助、对老师轻轻的一声问候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点滴之举都是报恩的表现。
3、要用爱心之举来回报恩情。对有恩于己的所有的人或物,都应该用爱心之举来予以回报。要用爱心来对待每一个人,对待大自然。要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心战友、爱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等等。
4、要用热爱和忠诚来回报恩情。对伟大祖国的恩情,要做到爱国奉献、保家卫国,维护祖国的荣誉和尊严;对伟大军队的恩情,要做到热爱军队事业、爱岗敬业、献身历史使命;对伟大人民的恩情,要做到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伟大的党,要热爱党、忠诚于党、听党指挥;对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恩情,要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歌颂这个时代,拥护改革开放。
5、要用责任心来回报恩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名军校学员,更不同于一般人的知恩图报。学员是军队的未来,更应该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责任心的人,应该将感恩、报恩升华为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军队的责任感,树立起自觉奉献的责任意识,真心诚意地服从组织的安排,尽职尽责地履行工作职责,用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无私奉献来回报军队、回报社会,努力为党旗、国旗、军旗增光添彩。
(二)教育学员防止错误的报恩方式
1、不能“授爵公朝,感恩私室”。在如何看待上级的器重和提拔使用的问题上,古人向来倡导的一个观念是“公不谢私”,这种观念今天同样应当提倡。教育学员不能把进步看成是某领导的“恩赐”,不能把感激之情全部倾注到领导身上。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要肯定领导对工作、对下级的负责精神,表示对领导的尊敬,更重要的是要化感激之情为学习和工作的动力,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把组织安排的工作干得更好。
2、不能违背原则。报恩之举要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做必要的和力所能及的事情。学员无论在学习期间,还是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都要始终坚持原则,老老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不能因为报恩而违背法律和道德。如果对自己有恩的人,就不管好坏、不分是非、无原则的报恩,甚至做一些违背法律的事情,这种方式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是有害的。
四、施恩教育――教育学员主动施恩
主动施恩是感恩的最高境界。一个真正具有感恩之心的人,会自觉自愿地主动给人以帮助。学员只有达到了主动施恩的境界,也才能真正的把感恩内化为个人品质。
(一)要积极施恩。施恩并不难,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你的一个举手之劳的帮助;当别人不开心时,你的一句关爱的语言;当别人气馁失望时,你的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让人感到爱的存在,感到恩情的温暖。
(二)要平等施恩。从人格上来说,受恩者和施恩者是平等的,只不过出于各种原因前者产生某种匮缺需要后者的援助,所以,施恩要注意方式,要尊重被帮助者的人格,“恩赐型”、“施舍型”的施恩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三)要施恩勿念。华罗庚曾经说过:“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施恩勿念,也就是施恩不图报。教育学员施恩要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心态,要在施恩助人中享受生活的快乐,把施恩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方式,为部队又好又快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P10
篇4
一、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补牢学生的思想基础,而且要培养品质制胜的实用型人才
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大众化和职业教育的不断扩张,技工院校与职业院校的边界正在趋于模糊,经历了生源之争而沦入技工院校就读的孩子基本上是学力较差,家庭经济困难,甚至家庭有特殊情况的学生。由于初中阶段的努力不足,进入技校后的学生难免自卑甚至自暴自弃。相对于以前寻求老师的开导、同学的互助,现在的技校生尤其是独生子女技校生更多地依赖网络,特立独行、随性而为、传统、单向、有威严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难以发挥解人之惑、示人以道、给人以力的作用,需要顺应形势,优化定位,从新的对象、新的形势、新的需要出发,明确当代技工学校应当开展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定位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要明确功能,不仅要补差,而且要创优。技校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掌握一技之长,将来能顺利地就业或创业,能完成相应的任务或实施有效的创业行为。这必须建立在思想相对成熟、行为相对规范的基础之上。对技校学生来说,育人更重于教书,思想政治教育应放在首位。如果一个就业或创业者难以正确地认识基本社会形势,难以约束自己的言行,其就业和创业基本上可以说不会成功;而一个技校生如果品行端正、意志坚定、善于团结、肯于吃苦、勇于创新,即使文化不高、技能不强,也可能在就业和创业中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功。从事技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要定位自己的职能,要有责任感,力争不让学生因为行为不规范、思想不成熟而无法正常就业或创业;更要有光荣感,要相信成才先成人,成人宜成才,对那些少年无知的技校生在受到中考挫折后施以细致有效的思想教育,促使他们思想上成熟起来,行为上醒悟并振作起来,靠精神立人,有时候反而能超越中职生、大学生而成为更加出色的就业者或创业者。
二、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势在必行,重点是主题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
1.主题创新
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鲜明,就是要向走向成年的技校学生灌输基本的政治理论和道德要求。在此基础上,学校要因人因时而异,设计不同的主题,进行系统的规划和有效的思想引导。这几年,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针对技校学生从进校到毕业不同阶段面临的不同思想难点,以及男生、女生、穷生、富生、农生、城生等不同的情况,设计了不同的主题,实施更有利于各类学生解决相应思想问题、实现健康成长的教育,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到,对于技校生来说,技能固然重要,也肯定可以通过精心教学而成功地实现,而且可以通过将来在工作实践中继续学习提升;而技能之外的做人、处事、创业思路更重要,这些知识和技能本来就欠缺,如果在学校里再得不到有效的补充,走上社会以后更多的是沉沦而不是提升。因此,更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全员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针对技校生存在的共性、个性问题,有目的地设计不同的主题实践活动,真正在思想上成熟、行为上成人、素质上成才下功夫。
2.管理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政治老师单纯地说教,也不是几十门课程中的一门,而是贯穿技校生几年校内外生活的每个角落的教育工程、管理工程、服务工程。这几年,我们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生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提出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抓学生管理的理念,努力创新管理的内容,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管理之中,寓管理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从新生入学时就针对技校生的特点,在自信心、自尊自爱、文明礼仪、校史、校规校纪等方面进行教育,为他们几年的学习和生活奠定思想基础。在临近毕业时,又针对学生的择业和求职,切实加强思想管理,举行富有技工教育特色的就业指导活动,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指导,使学生形成健康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平时,教师要更多地注重开展感恩教育,注重生命意识、生存能力、良好生活方式的培养,让技工院校生学会理解、学会感恩、学会报答,能够心平气和地学习和生活。
3.服务创新
技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教育、管理职能之外,我认为还有更重要的服务职能。它实质上是服务技校生思想成长的一种事业。众所周知,现在的技校生因为网络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社会”,因此思想情感丰富,有主见,独立性较强,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因此也更需要在不断矫正、不断优化的过程中为学习和成长提供更有效的思想支撑。做好技校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上要突出服务学生的理念,重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更多地关注实践教育、心理疏导、人文关怀,更多地采用说理疏导、情感陶冶、典型示范、自我教育等方法。作为施教者,要把自己的角色从一个管理者转变为与学生平等的服务者,强化服务意识,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困惑和实际需求,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落实到学生生活的各个环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健康发展的理念,从学生个性出发,有针对性地做好技校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大力发展咨询教育,把学生与教师放在一对一平等的位置上,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让陷入迷茫、压抑、空虚、焦虑和就业压力中的技工院校生得到良好的心理辅导,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三、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水到渠成,关键是阵地创新、渠道创新
有了新的定位和新的内容,还要有新的方式方法来实现。当下的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处在信息化加速发展、职业教育服务供大于求的新形势下,不再高高在上,不再框框条条,创新方式方法,提高教育效果,已经水到渠成。创新方式的前提仍然是创新观念,如果观念问题不解决,什么事情都干不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下,包括技校学生在内的青少年已经拥有了自我教育的阵地、渠道,也有了对自己思想、行为、业绩的评判标准。要对这些崇尚自由、追求平等、张扬个性的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管理、服务的目的,必须转变观念,摒弃对施教者来说也许轻松自如、天经地义的传统方式,努力创新阵地、创新渠道。
1.阵地创新
新媒体不断出现,自媒体充分发展,并不代表技校思想政治教育丧失了阵地,那仅仅是因循守旧者不肯创新的自弃。富有创新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为有了更多更优质的阵地而欢呼,应该积极地研究新阵地,利用新阵地。当然前提是要坚定不移地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让传播知识的课堂同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发动所有技工院校教师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此基础上,要发挥实训实习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抓住技校学生与社会实际、生产实际、岗位实际和一线劳动者密切接触的机会,进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劳动者。要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利用校园网、微信、QQ群等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板块,使新媒体变成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要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通过校园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影响学生的理想追求、政治信仰、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行为习惯。
2.渠道创新
篇5
关键词:微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以微信为代表的“微内容”在大学校园内广泛传播并影响着大学生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标准、审美情趣、处世态度等。
一、“微内容”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1)网络环境的开放性有利于资源共享
网络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载体,通过这种介质的丰富有效连接主体之间的交流,使传授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信息。吸收贴合当下的新内容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性;受教育者还可以通过网络得开放性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扩充知识面,缩短与教育者的知识距离,消除交流的障碍,打破了教育者对思想政治知识的垄断与权威,使互动持续稳定进行。
(2)微内容环境下的平等自由有利于拉近师生关系。
中国传统教学中师生的不平等性,导致了师生间信任感的缺失。在微内容环境下,以“朋友圈”为媒介,交流者双方地位平等,缩短了交谈双方的心理距离。沟通双方谈及话题宽泛,学生可以表达个人见解与看法,通过与教师的思想交流形成一种共同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也可以借助于网络环境的封闭性,在朋友圈内进行“一对一”针对流,消除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流的尴尬与顾虑,使大学生在微内容环境下能够上更加自然地畅所欲言,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也能够使教育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保证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3)微内容环境下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时效性
微内容发送速度快、传播面积广,打破了传统话语权的垄断。朋友圈为大学生提供了宣泄情绪的“空间”,大学生可以在朋友圈中发感慨、晒心情,关注朋友的最新动态,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加好友”既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情绪波动,又可以察觉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对症下药,疏导大学生心理和情感上的消极因素,避免破坏性、冲突性事件的爆发,也能够避免大学生被错误、失真的信息所误导。同时也可以借助微信息对学生的吸引力,把形势与政策课、政治理论学习等融入他们的生活当中,形成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微内容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微内容时代,大学生信息来源广泛,信息受监管力度不够
大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他们的成长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追求刺激,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自主能动性、创造性等特征明显,刷微信,关注“朋友圈”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很多大学生反映“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情是看朋友圈的更新,关注朋友的心情变化”。年轻气盛的大学生主人翁意识强烈,不满足于仅做国家决策的执行者,他们更渴望成为决策的参与者、讨论者,在针对一些有争议性的话题时,大多数的人凭借自己的价值观和经验进行判断。缺乏主流引导,大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对事物全面、客观、理性的判断,容易被激进者的言论吸引,欣赏并转发,而不是静下心来自己分析,得出自己的判断。如果非理性表达再与组织化、迅即性结合起来,可能会对社会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2)微内容借助手机“24小时覆盖”受众,挑战传统思想政治工作
手机和电脑的普及,使微内容可以在任意时间和空间进行即时定向传播。学生对信息的和接受比以往更加自由。与现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时空上的有限性以及规范、刻板、严肃的传统教化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此外,微内容的多元化传播渠道,使得随时随地的虚拟交流成为可能,极易导致自制力较为薄弱的青年学生在虚拟世界中迷失自我,沉溺于网络环境中的虚拟交际,将自身实际的工作和学习抛之脑后,从而忽略了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产生与家人、同学、老师间的沟通障碍,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3)微内容把关人缺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监控难度加大
朋友圈中信息的、传播都隐藏在网络后台,导致网络信息把关人的缺失,导致一些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趁虚而入,向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发起挑战,引发广大学生思想和舆论混乱,造成校园环境不稳定,近期爆出大学生在朋友圈出售假货,而朋友碍于熟人不好意思寻求补偿的新闻,严重违背当前的市场经济原则。
三、总结
面对机遇和挑战,高校要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当好“把关人”,完善大学生思政教育“微内容”的监管和管控。
参考文献:
[1]喻国明.微内容聚合与开发:未来媒体内容生产的技术关键.青年记者,2006(21)
[2]喻国明.中国传媒业:30 年发展逻辑与现实走势.青年记者,2008 年 2 月下
[3]沈培辉.“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基于传播学视角的思考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年8月
篇6
关键词:挫折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师
在非洲的奥兰治河的两岸,有野生的羚羊群。动物学家对它们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发现生活在东岸的羚羊不仅奔跑速度比西岸的羚羊快,而且繁殖能力也比西岸的羚羊强。为了研究两岸羚羊的不同之处,动物学家们在两岸各捕捉了10只羚羊,分别送到对岸。一年后,由东岸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到了16只,而由西岸送到东岸的羚羊则只剩下4只。究其原因是东岸不仅生活着羚羊,还有一群狼,羚羊们为了不被狼吃掉,不得不每天练习奔跑,从而使自己强健起来;而西岸的羚羊因为没有狼的威胁,过着安逸的生活,奔跑能力不断降低,体质也不断下降了。
这个研究发现告诉我们,人类和动物在生存能力方面是一样的,只有不断经受困难和挫折锻炼的人,才能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存能力。
由于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了。心理成熟度滞后于生理成熟度。加之当前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过分爱护,使孩子缺乏生活锻炼,他们一旦受挫,就惊恐万分、一蹶不振。而且,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青少年面临着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同学和自身等方方面面的各种压力,面对不期而遇的心理问题。他们往往难以应对。如何培养学生挫折耐受力已成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一大课题。从心理学来看,青少年正处在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加强对其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挫折教育。
一、加强学生对挫折的认识,使每个学生都有抗挫的心理准备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开展讨论。通过讨论,找到原因加以解决,变被动为主动。学生的身心品质健全,对待挫折不气馁,对待成功不骄傲,使学生明白,挫折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产生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因也有内因。挫折是令人不愉快的,但却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只要有勇气、有信心、挫折是可以战胜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类生存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认识前进发展和挫折失败的辩证关系,确立迎接挫折和挑战的人生态度。
二、进行必要的抗挫折训练,并把它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榜样的感染推动下,学生会不断奋发向上、自我磨练、自我塑造、自我完善,成为其强大的内在动力。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一些勇于战胜挫折的榜样,加深学生对挫折的认识,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勇气和毅力。榜样有三种:一是名人榜样,如战胜病魔、苦练成才的张海迪,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等。二是英雄榜样,讲一些与学生年龄相近的英雄事迹,以这些英雄战胜挫折的故事感染学生。三是校园榜样,以学校、班级中受过挫折的同学为榜样,选择时机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由于这些事例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感到真实可信,最容易仿效。当学生遇到挫折时,他们能以英雄模范人物作为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与困难、失败作斗争。
三、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发挥心理补尝功能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遭受挫折后进行自我心理保健,并切实地将操作方法传授给学生。(1)理悟疗法。即用深入浅出的道理引导学生自己认识遭受挫折的原因,帮助提出解决策略,使学生增强信心,自我排解。(2)代偿法。即教育学生在遭到挫折时,善于淡忘不舒服的心情,多想自己其他方面的优势,并集中力量,做出成绩。所谓“堤内损失堤外补”,以达到心理平衡。(3)升华法。即在遭受种种挫折之后,将自己的情感和行动升华到崇高的、有利于社会也有利于自己的事业上。“身正不怕影子歪”,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4)宣泄法。引导学生在受挫折心情特别差的时候,以符合情理又没有破坏性的方式加以宣泄。如去打一场球,去放声歌唱,或找一位知心朋友倾诉,或暗自大哭一场,然后恢复乐观的常态。(5)法。学会寻找堂而皇之的理由自我安慰,以求减轻挫折压力。其中最好的一种方法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心态培养法和“不信是最后失败”的不服输法。加强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让学生坦然对待挫折,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从而做到宠辱不惊,将成功和失败都作为新的起点。
篇7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与特征
刘梅于2000年2月份在其论著中明确阐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她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根据传播学理论和思想宣传理论,通过当前先进的网络技术而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这是国内最早的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依托于网络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它具有一下鲜明的特征。
(一)网络所含内容广泛,传播迅速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通过书籍、报刊等文字传播,由于版面有限,所含内容只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一方面,不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关注,影响力较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托于网络新媒体来进行传播的,其传播方式不只是文字这一单一的方式,还配有图片、音频、视频等,表达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极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随着网络的迅捷发展,人们经常使用QQ、朋友圈、微博等工具传播,其不断更新、数据变化快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好的传播平台。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与隐蔽性
网络是一个通过丰富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传播信息的共享虚拟平台,它具有开放性的鲜明特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束缚,不受信息传播途径和范围的时空界限,使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得到共享,极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学校、家庭、社会中,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隐蔽性也十分明显。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在课堂中进行的,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讲述。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受这一形式的限制,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师生间的沟通,师生间没有身份、地位上的差异,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轻松的氛围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更能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性、互动性强
网络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都享有接受网络教育的权利,其中就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在虚拟环境中实现的传播过程。在虚拟环境中,受众所接受的一切均是网络所提供的,内容以及方式由教育者所制定。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学生面对面,一对一或一对多,教师的主导地位很明显。但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的主导性弱化很多,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传播过程中起到“把关者”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高校通过学校网站、论坛等网络工具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平等的氛围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网络使得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意义的单方面灌输向双向、多向交流和互动转变,这种转变,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需求,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需要。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
由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尚浅,学术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没有一个权威的表述,更没有优秀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范本,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理论研究深度不够、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具体表现在:(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没有进行理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2)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学科深入研究。(3)没有形成一系列完整的理论指导体系。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空洞,形式单一,很多网站只是单纯的运用网络这个平台,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书本内容照搬到网络上,完全忽视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点,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即使一些高校设置了一些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的交流平台,但缺乏创新,更新滞后,网络优势的在线交流等网上互动更是形同虚设,网络技术的特点和优势没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体现出来,难以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效果。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素养欠缺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教师专业和计算机技能都有较高要求,但高校存在着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不擅长计算机技能,网络技术应用水平高的教师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若两者不能较好地结合,势必会影响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很多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照搬书本,不能在线与大学生实行互动、交流,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综合素质不高密切相关,严重影响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工作。
(四)网络监管不力,不良信息充斥网络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的渠道较为广泛,而平台内容又具有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征,增大了对网络平台监管工作的难度,网络平台能控率较低。网络内容不规范主要是由于网络平台监管不力造成的。网络立法滞后,缺乏完整的网络立法体系,网络监管缺乏法律依据。目前,我国网络监管软件发展水平不高,无法对信息进行筛选,是一些黄赌毒不良信息充斥网络。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而无法自拔,导致大学生的人格扭曲,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解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重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网络化,是顺应时展的要求,满足大学生心里发展的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须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重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理念。不管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还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者来说,都应该认识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网络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是俱进的需要,有必要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二)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目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如何摆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说教式的教育,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创新,是当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亟需解决的问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进行宣传,也要对一些大学生感兴趣的具有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内容事例进行宣传,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树立正确的意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单纯利用文字的形式来呈现内容,只会使大学生感到厌烦。所以,应当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采用图片、音频、视频等网络手段呈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将理论与具体事例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参与到热点事件的讨论中,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创新。
(三)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高低。学校应该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力度,加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培训力度,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一个合格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有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和良好的网络操作能力。具体来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一方面要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好地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应增强对网络技术知识的了解,具备较好地网络操作能力。此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应对网络信息进行实时审核,优化网络内容,提高信息质量,对大学生起到正面引导作用。
篇8
关键词:立德树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立德树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概述
立德树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但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出了一些新要求[2]。基于立德树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状况进行审视时可以发现,立德树人的融入倒逼具体教育层面进行调整与优化,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而言也是一种不小的挑战。立德树人十分注重德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提升,其同时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与成功道路上的关键性因素。整体上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程度提升,但立德树人依然无法较为轻松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对于高校内思想政治教师而言,如何借助新课改的契机,将立德树人较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立德树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的难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陈旧
立德树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其同时也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较为陈旧,且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影响性十分深远,这势必会进一步压缩立德树人的融入空间,立德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的大环境也无法较好形成。此外,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较为陈旧,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也往往被长时间沿用。课堂教学为主要的教育教学模式时,教师在课堂上机械的进行理论知识讲述并不可取,且机械性的进行理论知识讲述很容易导致学生的思想政治知识学习兴趣不断降低,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也会受到很多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过于陈旧,且单一、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被长时间沿用时,教师在主观上也不会对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化融入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因此,立德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往往也会陷入较为迟缓的不良状态之中。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为片面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为片面也是立德树人融入上的难点性因素,且会导致立德树人在融入上缺乏一个有效的切入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课是“主阵地”,往往也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责任。实际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平铺直叙地进行讲解使得书本内容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往往也是课业论文的创作。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德育教育内容占比较低,且基础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占比较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较为单一和片面,实际教育状况更是差强人意。从立德树人融入的视角来看,这一状态下,德育教育相关内容很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事宜,而教育中并未将立德树人作为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立德树人直接相关的教育教学内容占比自然相对较低。这一状态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会受到影响。立德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无法较好融入。
(三)专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缺失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形式单一与内容片面的特征较为显著,而专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较为缺失也是不争事实,这也影响到了立德树人理念的融入[3]。立德树人这一理念中,立德是基础,树人是目标,目标的达成则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科学的调整与优化,动态教学中最好有专项教育教学活动充当立德树人融入的载体。专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较为缺失时,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以及一些具体的德育教育知识很难形成完整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层面进行的努力也无法较好转化为立德树人成效的取得。立德树人融入的关键在于让大学生对“德”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并能够将“德”“法”“礼”等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与规范。而在缺乏专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思想政治知识学习很容易成为一个机械性的过程,德育教育相关努力对大学生思想认知的积极影响更是无法充分显现出来,这也会大为削弱立德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的价值。
三、立德树人融入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的策略
(一)及时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立德树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更好融入需要以向政治教育理念转变为基础,高校以及思想政治教师也要对立德树人这种新的教育理念进行深入了解,并在充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迎合立德树人融入的趋势和一般要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转变。例如,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立德树人相关知识的了解,并对其他高校立德树人融入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经验进行借鉴,促进自身教育理念的调整和转变。立德树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极高,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与教师都要对德育教育事宜给予足够关注,通过思想意识层面对德育教育,以及立德树人了解、认识、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为立德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创设更好环境,这也是立德树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影响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的前提基础。
(二)持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得到较好丰富,特别是立德树人融入视角下,教育内容的丰富对立德树人融入程度的加深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贵阳师范学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立德树人理念进行了较好融合,德育教育内容的占比也得到了明显提升。一直以来,贵阳师范学院对时事性较强的理论都进行了德育教育层面的转化,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德育教育层面的内容也成了大学生思想在政治教育中的基础内容。其他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可以将实施政治理论和知识,作为基本的德育教育内容选择。一旦时事性较强,且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德育内容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性内容时,立德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环境便会越发良好,立德树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也能够显得更为“平滑”。
(三)定期开展专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定期开展一些专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特别是德育教育相关活动可以促进立德树人的更好融入,德育教育韵味浓重的专项活动更加可以为立德树人的融入提供一个具体支撑。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着一些热门的社会事件,进行德育层面的引导,通过与学生进行热门社会事件分析、互动,将德育教育相关内容融入其中。此外,立德树人融入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开展上也可以突破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例如,思想政治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结合的社会实践性教育活动。诸如同学生一道深入到福利院、烈士陵园参加专项德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做法能够让学生对德育知识,一般性的思想政治知识等有更好认识。在这些专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中,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特别是德育层面的引导也能够促进立德树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深度的不断增加。
四、结语
篇9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者 亲和力 载体 运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Carrier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ffinity
REN Fei
(Huangsh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uangshi, Hubei 435000)
Abstract The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e in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 of a bridge and medium. Through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carrier effectively to develop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affin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affinity of the promotion, can be from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chang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dea, respect educatees ( including i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eds ) and other aspect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ffinity; carrier; use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沟通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一个桥梁和媒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水平直接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成效。
1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亲和力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成效的关键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亲和力”是指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相互作用的力。这一词语最早出现于化学领域,特指一种原子与另一原子之间的关联性,后来被引入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亲”与“和”,可以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民主、平等的教育教学风格所营造出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信赖、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亲和力实际上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让受教育者感受到的亲切感和信赖感。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亲和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以自己特有的素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产生的一种亲近、和谐的力量,一种感染、凝聚的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亲和力可以提高受教育者对载体(包括其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的接受性。思想政治教育者亲和力的这种提升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载体运用过程中表现突出。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运用较多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亲和力的塑造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全面提升,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培养合格的主体。
2 思想政治教育者亲和力缺失的主要表现
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易于以管理者自居,缺乏亲和力,这就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成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者亲和力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严格恪守师道尊严缺乏人格魅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实践中,部分教育者以管理者自居,过分强调师道尊严,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面对受教育者,而缺乏应有的亲和力,这样就极易造成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所用教育载体及其承载内容的反感,从而不敢也不乐于对教育者说真话。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再新颖,承载的内容再先进,效果往往也是大打折扣的。
2.2 思想观念与教育观念滞后较难融入受教育者群体
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实践中,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想当然地认为:我也是从学生时代一步步走过来的,什么事情都了解。当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面对的对象主要是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这一代人的发展与经历与我们是存在一定差距的,我们应该不断的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和教育观念,提高自身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融入他们的生活圈子,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之间的距离,才能实现载体的有效运用。譬如,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创办了个人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博客及思想政治教育QQ群,以期运用这种新颖的信息传播媒介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效果可能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不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新颖,而在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思想观念和教育观念比较滞后,缺乏亲和力,必然无法形成受教育者对其的亲近感和信赖感,其育人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了。
2.3 拟定、采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老化较难吸引受教育者的关注
思想政治教育者亲和力的缺失不仅体现在最为直观的所谓师道尊严上,更重要的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观念落后、拟定采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老化,缺乏吸引力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及教材一般都是由国家审定的。但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则主要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者基于自身的素养,根据国家的要求及受教育者的需要拟定的。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观念和教学观念落后,往往仅以自己的知识储备作为教育内容的基础,以自己现有的教育经验而采取自认为合适的教育形式和方法,认为教育者只要把教育的内容灌输到受教育者的思想中就算完成了任务,其结果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受教育的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者及其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没有真正进入受教育者的世界。
3 思想政治教育者亲和力的提升路径
3.1 积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养是亲和力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要不断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坚韧的意志品格和稳重的性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对思想政治教育要有高度的热情和主动负责精神,保持对思想政治教育坚定的信念和自信心。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具有开放稳重的性格特征,在教育实践中一丝不苟,踏实认真,在对待教育对象时要开朗热情,诚恳友善,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塑造高尚人格形象,提高人格魅力。
3.2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受教育者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有效运用,实际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借助于载体这一媒介实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互动。在这一互动的实现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受教育者为本,及时地通过载体掌握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状况。要学会换位思考,可以通过与受教育者面对面的沟通、心与心的交流,与受教育者产生感情共鸣,从而拉近彼此问的距离。
3.3 尊重受教育者及其需要,力争达到情感共鸣
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过去,我们一般认为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这种认识显然是不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皆是具有独立性和个性的个体,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支配与被支配,而是和谐与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的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地位是一样的,他们利用载体实现彼此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的传递。
参考文献
[1] 范丽娟.浅谈新时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5).
[2] 陈桂蓉,陈庆伟.反思与重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价值和定位[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载体;实效性
近年来,各高校始终把中国化等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但客观地讲,尽管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十分重视,但教育的实效性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没有重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手段的运用和研究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新时期如何不断改善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和手段很多,其中能承载并传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信息的形式称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载体在信息的传播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载体媒介对信息、知识以及内容有强烈的反作用,它是积极地、能动地对它所表达的讯息有重大影响”。同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起着传递信息,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宣传、鼓动并最终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在其中发挥着激励和规范的作用。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通过教育、管理和组织措施等载体,调动大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力。当然作为内容与形式这一对哲学范畴,作为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载体也会对作为内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能动的反作用。因此,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必须是既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操纵,又能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一种形式。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应具备的特点
(一) 具体形象性
思想政治工作载体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携带者和体现者,它必须要能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由有形承载无形,给内容以恰当的形式。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空对空”的问题。
(二)对应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体现者和承载者,它的质、量、度都必须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协调、相匹配。载体只有恰到好处,才能实现形式与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具体情况相统一,才能使教育内容发挥最佳效果。
(三)服务性
尽管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没有载体或者载体用得不好,会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但是,载体毕竟是信息内容的传递者,是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服务的,不能取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而独立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形式的选择是灵活多样的,但载体的最终目的是为教育工作的思想内容服务,载体如果脱离这一目标, 为了追求形式而滥用载体,则不免成为本末倒置的形式主义。
(四)新颖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只有新鲜的、有新意的载体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作为接受客体的大学生。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就要有新颖性。对载体来说,所谓新颖,就是要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几十年一贯制,总是一个音调,一个模子,载体就会脱离生活实际,失去新鲜感,人们就会感到是老生常谈,不感兴趣。
(五)有效传达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作为连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媒介和纽带,其使命和落脚点就在于能有效传达、由此及彼,由耳到脑及心,真正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进”的要求,获得作为教育客体的大学生的接收和认同,进而产生吸引、凝聚、激励、规范和导向作用。
二、完善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的着手点
(一)校园管理载体
以校园管理为载体,就是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渗透到学校日常管理活动中,渗透到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具体工作、生活之中,以达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他们的行为、调动他们的工作和学习积极性的目标。校园管理的涵盖面很广,如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管理、学生管理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广泛性,它所应有的载体也必须具有广泛的覆盖面,这样才能有效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园管理活动正好具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的这一要求,它的普遍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其作为载体提供了基本条件。同时,校园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虽然是协调或者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与环境的关系,但其实质是调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一定的目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理顺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一点上,校园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高的契合度。校园管理活动“以人为本”的宗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其作为载体提供了内在的依据。目前许多高校正在加强的学生社团管理、校园网络管理、宿舍管理等,正是对校园管理载体的有效运用。
(二)校园文化载体
以校园文化的宣传与建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是将文化看作是一个动态过程,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通过文化的宣传以及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这里的文化主要指的是语言、科学知识、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一般认为,文化主要由符号、语言、价值观、规范、物质产品等因素构成,其中,价值观及其具体化的规范是文化的核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正是向人们传输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观以及相应的法律、道德规范等,以使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向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可见,文化本来就蕴涵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随着国家对高校投资力度的加大,随着校园环境的巨大变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载体的重要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中,校园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等文化建设普遍的受到重视。借助这些文化建设的载体,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基层,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寓于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接受。
(三)校园传媒载体
以校园传播媒体作为载体,是指通过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录象、网络等各种形式的工具,向大学生传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使学生在接受广泛的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的教育与熏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的普及,我国的校园传媒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其为载体提供了科技的条件和物质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现代校园传媒作为载体有两大优点,一是能最大限度地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比如通过网络进宿舍等措施;二是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比如大学校园里的校报、系报、社团刊物甚至包括校园广播等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制作并推广的。如果不充分利用这一影响极大的载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就会受到很大限制。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校园传媒载体。与此同时,应该对校园传媒影响的复杂性给予特别注意。校园传媒所反映的内容及其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是复杂的,不同的信息使校园传媒的教育、引导作用可能出现相互抵消、相互干扰的矛盾现象。这就要求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对校园传媒的宏观指导和管理 ,倡导网络道德,努力净化传媒内容,使之积极健康向上,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
(四)榜样载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思想动态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