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3-08-10 17:3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篇1

[中图分类号] R192.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289-01

医学影像学自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以来仅100余年的历史,影像学发展却相当迅速,尤其是近30年来,CT、MR、超声、PET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使其在临床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已成为医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而医学影像学课程建设及有关影像学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

传统影像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培养单纯以影像技术为主的专业技术人才就是培养单纯以临床诊断为主的专业诊断人才。随着影像技术及现代影像设备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介入治疗的发展和普遍应用,现代医学影像学已由原来的临床辅助检查技术转变成为与内科、外科并列的第三大临床治疗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玉清教授在报告中说,21世纪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是由以大体形态学为主向生理、功能、代谢和基因成像过渡。因此,现代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要求既有影像学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也要有坚实的临床理论及临床思维能力。专业发展方向的转型对影像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有了改变。多年的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单纯的技术人才和单纯的诊断人才都是不能适应现代影像学发展的需求。我校根据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的趋势及目前医院对影像专业人才的特殊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及论证,在原来的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五年制临床医学(影像方向)专业,并研究制定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此方案的培养目的是培养集影像技术与临床诊断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1 培养目标的改变 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能从事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五年制临床医学(影像方向)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较强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能在医学领域从事影像技术及诊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新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能在医学领域从事影像技术及诊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因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影像科不像上级医院有专门的影像诊断专业人才和影像技术人才,在基层医院因为人员少,往往没有区分,大都需要“双肩挑”。因此没有过硬的医学影像技术和临床诊断知识是不受欢迎的。因此新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基层医疗单位对医学影像学人才的需求的。

2 课程设置的改变 在课程设置方面改变了原来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影像专业课影像专业见习实习”的模式,采用的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专业见习实习影像专业课影像专业见习实习”的模式。学生进校后首先学习公共基础课,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然后依次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临床专业课,接着下附属医院见习实习临床专业,再返校学习专业课,最后下附属医院进行专业见习实习。

从课程顺序上我们不难看出,新的培养方案在学习专业课之前增设了一阶段的临床专业见习实习。学生接受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及临床思维方式的培养,再来学习专业知识,学生们无论是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都会有惊人的转变,理论结合临床,学起来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 课时设计的改变 公共基础课基本没变,学科基础课总学时增加了三百余学时,专业课总学时增加了近两百学时,其中增加的部分主要为临床专业基础课及临床专业课,影像专业课增设了一门《医学影像图像处理》。随着PACS建设的逐步普及并与HIS、RIS的整合,影像科和整个医院的工作流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PACS建成后可逐步做到无片化和无纸化,使影像学信息非常方便地在网上传输、并进行会诊和教学病例讨论,使图像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共享,因此增加临床专业知识及影像图像知识势在必行。

4 学位授予的改变 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是技术类专业,因此学位授予的是理学学士。五年制临床医学(影像方向)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医学领域从事影像技术及诊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医疗专业,因此学位授予的是医学学士。授予理学学士的毕业生日后只能考取技师类执照,从事技术类工作。而授予医学学士的毕业生日后可以考取医师类执照,就业范围远远大于授予理学学士的毕业生。我校在07级的学生中就逐步开始实行这种新的专业培养方案,迄今为止,无论是就业还是招生,五年制临床医学(影像方向)专业的前景都要优于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

参考文献

篇2

一、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培养的现状

我国对医学影像专业培养的目标相对较高,不仅需要其具有良好的医学基础、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单独在医疗单位进行医学影像的诊断和判定,并能熟练操作放射技术和医学成像技术等。只要严格按照这一目标进行培养,等学生毕业踏入医疗行业,不仅能担任医学影像技术医生,还能担任医学影像诊断医生,就业范围较广。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设立是为了迎合医疗行业的改革以及国内当前发展趋势,尽力满足社会对医疗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毕业颁发的是理学学位。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部分高校的四年制影像专业在专业培养课程方面依旧采用五年制人才的培养方案,其主要原因有几点:首先,为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很多学生选择医学院学习,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走上医生的岗位,而并未考虑影像技师。其次,学校是为了适应当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当前我国各大医院都对影像诊断工作的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的需求。最后是针对职业医师考试的政策以及毕业学位证等原因的考虑,导致了很多高校对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培养还不够完善,缺乏合理的教学体系。

二、当前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

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重点是为医疗行业培养影像技师和影像诊断医师。影像诊断医师必须拥有判断医学影像的能力,具有对医学影像的质量评价、放射线管理等的能力。影像技师则需要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成像理论、放射治疗基础知识、设备原理等具有充分的掌握,并能熟悉操作现代医学设备,对其操作原理、安装、基本维修等有一定的认识。因为现代影像设备都是高科技设备,如不了解它的基本性能,很可能会操作不当,导致最终呈现的图像画质不清,影响影像诊断医师的判断。而我国很多医学院对技术设备的相关课程相对较少,对影像的诊断明显超过对影像设备的学习。因此,在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当优先考虑学位的限制和学校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和课程安排,注重专业课程的培养。

(二)教学的重点与学制

现代医学影像包含了很多高科技产品,如超声成像、核磁共振以及普通放射等,其不同的成像原理和不同的方法,使最终获取影像、处理影像、分析影像和使用影像的深度都是不同的。由于影像设备的不断升级和改进,检查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从最初的诊断到诊断和治疗同时进行,不仅要求学生有掌握现代医学影像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对生理、病理和解剖知识有扎实的基础,并具备一定的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计算机知识、物理等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要利用四年的学习掌握众多医学影像知识十分仓促且困难。如果在现有学制的安排下,注重强调学生的专业学习力度,必定会影响到学生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知识的学习。所以,如何应用有限的学时,合理安排基础知识、临床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教师和学校应共同探讨的重点。

(三)知识的更新与医学影像的不断发展

随着医学行业的不断发展,每年都会出现很多新的专著和影像成果。而我们的医学影像教学尽管也在实时更替,但始终更不上当前的发展脚步。比如普通X线的监测,随着很多新型检查技术的增多,这些普通检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已经逐渐被取代,但教材中却还依然存在。所以,医学影像学的教师应当不断了解当前的新知识重点,及时补充需要注意的知识重点,以适应当前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医学影像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自身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当前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教育重点。所以,医学影像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当是以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共同为主的进行,应当不断加强临床实践学习的机会,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病种。改变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育为辅的教学理念,合理调整教程的设置,争取使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主要课程与临床实际需要一致。同时,可适当调整学生的实习安排,充分满足学生知识转化利用的能力,赋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学习和发展空间,指导学生选择适宜自己的就业方向。

三、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的设置

在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应当以当前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为参考,明确社会大众对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自身能力、专业知识以及素质的需求,充分发挥其所在学院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制定合理的课程安排,使整个教学更加专业,且贴近社会的发展需要。

在正式教学之前,应当先明确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培养目标,再围绕这一培养目标设置相对应的专业课程。医学影像技师的培养需要涉及到操作技能、医学知识、职业素质以及护理等多个学科的学习,并与工学、理学等相互交叉,相对复杂。所以,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课程培养十分关键,能对最终培养目标的实现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主要课程的设置如下有几个模块:

(一) 公共基础模块

该模块需要学生掌握大学英语、思想道德素质的修养、高数、基础法律知识等公共基础课程,并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相关课程。

(二)现代科技技术模块

现在是高科技技术的时代,各类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微电子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等都被被合理应用到了医疗行业中,而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已经成为目前医学影像技术的标杆。而MR、CR、CT、DSA等医学技术都需要用到现代科技技术、医学知识、成像技术等相关技术知识能完全掌握的复合型人才,而这也是我国目前最缺乏的医学人才,同时导致了部分先进昂贵的医学影像设施没有被完全开发和使用其所带技术,造成医疗设备的资源浪费,更可能会由于自身技术掌握的的原因在设备中使用产生差错,造成误诊、漏诊等失误。

(三)医学物理模块

目前,我国大多高校医学影像专业还没有开设医学物理学科,但其已经在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学生要想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必须要对医学物理进行深入的学习。该模块中所包含的课程有电子学基础、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大学物理、光电子学与激光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影像设备等课程。在具体实施教学中,这些专业课程知识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衔接,所以应当将他们合理的组合,形成一个整体,形成医学物理模块。按照我国大学的教学形式,这些多个课程可能都属于不能的学院,所以,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及时收集、整理并且分析学生对当前的教学信息是整个学习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如我国某医学院在实际教学中,每个年级在对医学物理学模块进行学习时,都会定期召开学生组织的教学质量研究会,学校专门收集各个学科学生提出的教学意见,再对这些意见进行统一的反馈到认可老师,经过老师对教学的逐步改革,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医学知识模块

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和五年制医学影像以及其他临床医学专业都有所不同,四年制医学专业主要是对学生授予医学基础知识和相关临床知识。很多欧洲国家在该专业的课程安排十分合理,比如英国和美国的放射学院,其课程主要有临床医学、病理学、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等,我们可以适当借鉴其可取之处,根据人体解剖学的专业特点,结合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框架,将人体解剖学大致分为影像解剖学、断层解剖学和系统解剖学。另外,可以将外科、内科和诊断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并由一名教师进行授课。

(五)影像技术模块

影像技术模块是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重点教学课程,其中包含影像检查中的护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X线摄影学、影像核学习、影像后处理技术等相关课程。其中,很多学校未对影像检查中的护理进行专业指导,导致实际临床影响及时在工作中缺乏护理知识,无法养成无菌消毒的良好习惯,如有些技师在摄影暗盒使用后不对其进行消毒,不论何种部门何种疾病都对其进行拍片;技师自身不注重清洁双手以及设备等,极易造成患者交叉感染。另外,在影像诊断中,超声波诊断、CT、X线等课程的教材已经得到优化,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对其进行合理的整合成一门课程,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六)人文知识与职业教育模块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技术水平人才,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人文修养和职业道德。医学影像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同时还包含了很多社会学科的内容,当医学工作人员在日常处理医患关系时,不仅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对患者体现出人文关怀的自身素质。同时,在面对患者时,应当不对其阶层、文化、经济以及其他因素产生偏差,必须一视同仁。

除上诉几个模块外,还可以结合学校以及当前医学发展设置一些相应的选修课程,如预防学、细胞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等,不仅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还能提高学生职业的迁涉能力,以应便未来就业的各种可能性。另外,学校应当重视修建实验室,在影像设备实验室中配备完善的、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大型医学影像设备,保证实验课程的有效时间,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四、专业教材的选定

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不仅是医学教育领域的新考验,也代表着医学发展的一个潮流趋势,对推动医学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各种先进的高科技技术都在逐渐占领整个影像医学,使得随时都会出现一种新型的影像成型技术,而技术设备也在实时更新。所以,我们当前所学习领悟的医学知识,使用期也变得越来越短暂,需要不断的更新和改进。

目前,我国对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教材还未取得统一的编写,大多都还在沿用五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教材,所以,当前应当根据该学科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教材。而教材可以由各大高校相互合作进行共同编写,同时可借鉴国外的教材来源方式,依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医学影像学当前的发展特点,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使学生能够率先学习最当前的知识和技术。另外,医学影像专业是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一门专业,在教学中可以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通过直观的图、声、像等向学生传递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印象。

篇3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教学改革

我院作为首批招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学校,自1999年开办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大专班。根据全军院校教学改革工作会议精神。从教学实际出发,经过六年多来的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供同仁参考和指正。

一、确立教学目标。强化实践性教学

(一)把握规律,强调实践性教学目标

强化实践性操作,全面改革讲习比例不合理的现状,打破理论与实践教学分段实施的界限。充分体现该专业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医学影像专业人才为根本任务,适应基层军地卫生工作需要为目标,突出“应用”为特征,围绕动手能力强化实践性操作。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手段,彰显影像学科形象化的特点,提高教学时效比。将影像诊断学全部进入实验室授课。电子幻灯授课与学生同步阅读实片过程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接触的事例教学的目的;将X线摄影中基本理论、X线照片冲洗化学集中讲授,X线摄影位置学部分全部进入实验室在教师实体示范操作的基础上,主要由学生分组进行操作训练,达到集中学习基本理论、分组强化规范具体操作的目的。在实习环节中,实施“导师制”,倡导学生主动实践与带教主动指导相结合并全程分段进行考核,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抓住核心,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以培养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核心, 适应目前随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影像学科架构的变化,对原有教学内容以突出影像诊断、注重实践教学、加强技能训练、适应基层发展需要为原则。基础课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基础课以专业需要为主。专业课以宽基础重实用为本。基础课:取消高等数学、物理学改为医学影像物理学,增设一门人文学科;专业基础课:将电工学、电子学合为医学电子学基础,将原有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合并为医学病原学,减少生物化学、药理学、医学病原学学时数,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合并为人体解剖组织胚胎学,增设人体断层解剖学;专业课:将原来的x线投照学和x线机原理构造与维修分别增加CT、MPd、CR和DR相关内容,重组为医学影像设备学和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将原有的x线诊断学、CT诊断学、MR/诊断学融合为医学影像诊断学。同时采取大专业平台与小方向模块课程自主选择的方式将原有的部分课程列入选修课,如介入放射学、影像核医学、放射治疗学等

(三)拓视野,增强针对性教学.

1、强化第二课堂的专业知识拓展和提高专业素养和发展潜于的功能,弱化围绕专业教学以外的作用。首先设立讲座课.如医学统计学、医学科研基础、医学文献检索、医学论文撰写、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英语等。其次通过开放实验室,学生自行设计内容进行强化。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立课题小组,老师围绕设计课题进行引导,通过查阅资料、实际操作,拓展专业知识面。

2、以外引内联方式,加强师资建设。聘请院外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为兼职教授,定期来院讲课或指导工作,丰富临床实践知识;根据专业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安排教师进行专项进修、交流,根据教学实际,与医院联合进行教学、学术研究,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二、构建学生专业综合评价的考评体制

(一)实行理论与技能测评分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改革原有一纸定乾坤的模式,采取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分离,对于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测评,其中任何一项不合格,均认定为专业不合格,通过考核方式改变,强化专业技能要求。其中理论考核由题库生成,技能考核分口试、操作二部分,请院外专家进行测评。

(二)建立技能目标考核标准

1、医学影像诊断学分为平时考核、课终考核、毕业考核。平时考核以各系统完成阅片诊断数量及诊断报告质量打分。课终、毕业进行双盲片考核,抽取各系统一张影像片,书写诊断报告。对报告结果分格式、描述内容、名词应用、诊断顺序、诊断结论等五部分,进行计分。

2、x线摄影学以具体操作内容双盲抽取。分暗室装片、机器准备、摆放、工具应用、条件设备、暗室洗片等六部分目标进行考评。

3、医学影像设备学以随机抽题。分原理说明、部件指定、线路分析、仪器使用等四部分测评。

(三)完善实习考核办法

在实习手册中增加实习目标考核标准,完善实习双向(学与教)督促机制。 按专业课分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检《现代医用影像学》2006年12月第15卷第6期查技术学二大部分,然后再各自分为普放、CT、Mill三个小部分,分别设立考核内容及量化标准。对考核过程要求每一小部分由带教医生(技师)考核鉴字、每一大部分由科室会考、学校抽考的方式进行,实习结束前由学校与医院科室共同检查考核。

三、加强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变革,开展教学质量评估

在教学方法上遵循四个“有利于”原则:有利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有利于体现学科特点与培训目标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思考分析能力,有利于发挥教与学双方的个性潜质与创新精神。注重启发、讨论、演示、操作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鼓励应用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授课时效。

篇4

关键词:医学影像物理学;医学影像技术;大数据;大数据时代;教学研究

国务院2015年8月31日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指出:“大数据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大数据成为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新机遇,大数据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将深刻影响社会分工协作的组织模式,促进生产组织方式的集约和创新。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大数据已纳入我国国家发展战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势必要提出新的发展趋势。

大数据具有以下特点:1)容量大;也就是说数据的容量很大。近来,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对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工具的使用越来越频繁,这就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资料。2)种类多;大数据的种类非常多,它不仅包括文本资料,还包括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地理位置等种类繁多的资料。3)价值高;研究人员通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或服务。4)高速性。由于数据不断地产生,若不及时捕捉,有价值信息稍纵即逝,这就要求研究人员能迅速有效地从大量数据中捕捉到有价值信息,大数据的高速性,是大数据于传统数据相区别的最显著特点。

大数据的研究已经在科学界崭露头角,高等教学也要依赖大数据开展工作,大数据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战略、世界观和文化,将带来一场社会变革,教师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协同的精神来迎接这场变革。那么在大数据时代的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堂教学将如何发展呢?

众所周知,医学影像物理学作为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涵盖了物理、工程数学、计算机、微电子学、有线电视技术和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先进的技术用;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成像已不再是单一放射学的范畴,而是形成了完善的大影像学的平台,并向更为全面的医学信息学方向发展。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汇集了多门学科涉及的基础知识非常广泛,并且内容抽象复杂、图像更加精细和动态、诊断技术呈现数字化和快速化。目前,我校对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开设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而该专业学生物理、数学、电子等学科基础相对薄弱,医学影像物理学中许多的知识从未接触过;并且影像物理学各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学生普遍觉得医学影像物理学难懂难学。那么,在现有的条件下,笔者认为大数据时代的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堂教学更需要从多层面、多角度探讨应对大数据背景下教育变革的策略。

1.在大数据时代,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堂教学要做好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课堂的中心,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被动地位,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不会理论联系实际去解决问题,失去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热情。那么,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的授课教师要改变以往旧的观念,从自身出发紧跟时代的要求,在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中利用好大数据的理论、技术,使得医学影像物理学的教学能更上一个台阶,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医学影像物理学,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大数据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在大数据时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如何解决,各位教师不能仅仅依靠以往的教学经验,而是从大数据中找解决方法,也就是说教师要认真研究大数据中出现的大量的教学问题以及教学问题解决方案,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作为授课教师不能仅仅依靠感觉和直觉,而是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重视学习过程、学习体验和师生交流。比如:授课老师可以通过网络向向学生提供免费的、可检索的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讲义、教学大纲、参考书目、专业课表等内容;也可以提供医学影像物理学音频以及视频文件供学生参考学习;还可以提供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后复习参考题目供学生配套练习并且可以开辟医学影像物理学学习交流论坛供学生学习交流。这既促进学生回顾和理解课堂上讲授的学习内容,还可以使学生更有成就感,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效率。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资源使用行为的数据跟踪不仅是单纯的点击量统计和登陆时间统计,而且还包括了对学生点击观看频率、发帖主题内容、出错几率等更加个性化和精细化的测量与记录;虽然教师教授的是一样的教学内容,但是每个学生的对知识的接受理解程度都不尽相同,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考虑,给出最适合该学生的学习方式。例如:在练习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后复习参考题时,如果学生能正确完成几道同类型题目时,此类题目就不需要再多加练习,而是继续练习下一类型的题目;如果学生对同类型题目反复出错,就要给出错题分析,让学生知道错的何处,如何纠错。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学生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同时教师通过微信,QQ等平台能及时掌握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并及时给予指导,鼓励和表扬。

2.在大数据时代,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堂教学要整合教师资源、推进团队建设

大数据时代彻底改变了以往孤军奋战的局面,必然走向团队合作。那么,教师的教学活动不再仅仅是教师的一个人的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而变成了各位教师组成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之间的各位教师共同合作完成教学活动。也就是说要建立一个教学团队,依靠大数据信息技术支持,共同打造一个完备的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堂教学体系。

由于医学影像物理学含有物理、工程数学、计算机、微电子学、有线电视技术和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并且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也不断地发展。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教师就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课程自主设计和实施的能力以及使用数据的能力。教师应通过收集和研究分析和解释学生的各种信息包括行为、学生历时信息以及学生共时信息等数据,通过研究分析学生的信息来确定具体的教学步骤,自主设计适合所教授学生的教案,合理地教授学生知识。另外,教师不仅仅只掌握所要教授的医学影像物理学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跨界的知识”,如Excel、谷歌的Spreadsheets和Fusion Tables等统计工具,使用Blogger、Wordpress、JavaScript等工具生成数据和数据分析工具。教师者首先要了解如何通过阅读图标来追踪学生的进步;如何通过分析概率预测,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其次,教师要协同工作并有效地使用数据,为避免教师的重复性劳动,同一学科内部之间以及交叉学科单位之间的科学数据,在不侵犯知识产权的情况下,要努力做到资源的共享。比如:在讲解x射线摄影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借用一例确诊为肺癌的临床病例,通过该病例影像,然后讨论影像展示的内容、x射线的特性、x射线摄影技术对于病例的诊断作用以及该技术存在什么缺陷或不足,如何改进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实际的案例来讲解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并接受所学知识,师生互动,教学效果良好。

3.大数据时代的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堂教学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在大数据时代,教师仍然可以规划和实施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堂教学,但是授课方式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而是教师与学生相互结伴来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教师要真正的了解学生并且要与学生形成互动,教学活动不再枯燥无味,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只有这样,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活动的才能顺利进行,才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篇5

一、影像信息学课程的特点和难点

影像信息学是我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它将医学影像技术和计算机相关的技术结合起来,主要内容涉及医学影像图像存储、图像压缩、图像传输以及图像检索等方面。该课程是医学影像理论与实践的一门桥梁学科,其教学质量和以后就业的实践能力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该课程覆盖范围广、应用性强,而且还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这给学习和教学都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影像信息学课程的难点可以概括为图像处理相关的一些技术,而且要要求影像技术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由于图像处理相关的这些技术理论性强,概念比较抽象,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如果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开展这门课程,而且效果也不佳。为使学生更好地学好这门课程,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本文提出了采用PBL教学模式来替换以前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PBL应用于影像信息学教学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以“问题”“学生”和“教师”为主要要素,通过问题来开展教学活动一种教学模式。

1.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环节

在实施PBL教学模式之前,教师要提前跟学生介绍PBL教学模式整个的流程以及PBL教学模式的特点,同时学生要明白自己在PBL教学模式中所处的地位,要认识到在影像信息学这门课程中采用PBL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实施PBL教学方法,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实施环节主要如下:

第一步,教师确定问题。首先由一位或多位该课程的教师通过商量、讨论确定各章节所要提出的问题,教师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要深思熟虑、仔细推敲,提出的问题要适合学生,要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步,学生分组讨论。确定问题后,学生首先可以自己查阅相关的文献和资料,对该问题以前的解决方案以及目前自己所能想到的解决方案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后,确定该小组解决该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第三步,各小组进行总结。各小组总结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后,分组进行阐述总结,阐述问题的解决方案、问题的重难点等。阐述人员可以采取轮换的方式,争取在整个的课程教学中,每位学生都有阐述总结自己小组方案的机会。

第四步,教师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总结和阐述,教师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完善的地方。同时,还可以对各小组的态度、积极性、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进行评述,同时将这些项目纳入到该门课程的平时成绩中。

2.PBL教学模式的优点

对学生而言,PBL教学模式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情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采取PBL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其主要的优点如下:

(1)PBL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查阅相关的书籍、资料和文献,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思路以及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PBL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自己对问题的解决方法等进行总结,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总结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PBL教学模式采用分小组进行讨论,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相互交流和相互沟通的能力。

(4)PBL教学模式需要分小组进行阐述,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教师而言,PBL教学模式尽管突破了以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对教师的要求并没有降低,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该教学模式,对教师来说,其主要的优点如下:

(1)PBL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该学科的能力以及指导的技能,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会逐渐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并提高专业技能。

(2)PBL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能。

篇6

[关键词]医学影像;影响物理;成像技术

中图分类号:R3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1-00333-01

1 引言

人体成像包括对健康人的成像和对病人的成像,对于前者的成像主要用于科研和教学,后者主要用于医学临床诊断和治疗。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是医学物理学的重要分支,研究的对象包括了所有人体成像。

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模态按照成像时使用的物质波不同,分为X射线成像、γ射线成像、磁共振成像和超声成像。

2 对目前各种医学成像模态现状的分析

2.1 X射线成像

X射线成像模态分为平面X射线成像和断层成像。人体不同器官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可以用组织密度进行表征,因此,可以利用平面x射线、x射线照相术对人体内脏器官和骨骼的损伤和病灶进行诊断和定位,同时也把胶片带进了医学领域。随着x射线显像增强技术的发展,x射线的血管造影术和其他脏器的专用x线机相继诞生,扩大了x射线成像的应用范围。平面x射线成像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数字化的x光机技术其中,x线机是全世界的发展方向,但是其价格使得大多数用户望而怯步。

作为传统影像技术中最为成熟的成像模式之一的x射线断层成像,其速度对于心脏动态成像完全没有问题,加上显像增强剂,还可以对用于血管病变及其血脑屏障是否被病灶破坏进行检查,属于功能成像的范畴。当前,三维控件x射线断层成像的实验室样机已经问世,将会为x射线成像带来新的生命力。

2.2 核磁共振成像

目前,各种各样的核磁共振设备产品已经大量进入市场。核磁共振成像集中体现了各种高新技术在医学成像设备中的应用。目前核磁共振主要应用包括人脑认知功能成像,用于揭示大脑工具机制的认知心理实验测量。

2.3 核医学成像

核医学成像包括平面和断层成像两种方式。目前,以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成像和正电子断层成像为主,为动物正电子断层成像主要是用于基础研究,而平面的γ相机已经处于被淘汰的水平。

核医学成像设备可以定量地检测到由于基因突变而引起的大分子运动紊乱继而引起的脏器功能变化,例如代谢紊乱、血流变化等。这是其他设备如超声波检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就是临床医学上所说的早期诊断,核医学影像设备能够快速发展归功于此。但是核医学成像存在空间分辨率差、病理和周围组织的相互关系很难准确定位的确定,因此,还需要医学物理工作的不懈努力。

2.4 超声波成像

超声波是非电离辐射的成像模态,以二维成像的功能为主,也包括平面和断层成像两类产品。超声波成像由于其安全可靠、价格低廉,多以在诊断、介入治疗和预后影像检测中得到发展。目前,超声波设备已有超过x射线成像的势头。同样,超声波成像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图像对比度差、信噪比不好、图像的重复性依赖于操作人员等。

3 关于医学软件问题

3.1 基本情况分析

成像的硬件设备要完成功能离不开医学软件的支持,对于这些医学软件按照和硬件设备的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工作和硬件紧密结合的软件。主要功能是负责成像设备的运动控制,对数据的采集,图像预处理和重建,完成数据分析。

第二层,主要负责对医疗器械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软件。这种软件的应用需要来自医学物理人员,软件编程人员和医生三方的合作,目前,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这种三方合作机制,这类软件应用情况明显滞后。

第三层,主要功能是完成医学信息的整合的软件,用于医疗过程中医疗信息,医学工作的管理。例如PACS。这种软件也需要医生的参与,但是并没有依赖性。

3.2 PACS

PACS是医疗发展信息化的体现,是医学影像技术集成管理和开拓影像资源应用范围的重要技术手段。PACS将医学影像中的各种软件和图像工作站连接起来,使之成为局域网中的节点,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不同科室的医生在完成对病人的信息收集和诊断后可以完成信息的录入。还可以利用商业设备上采集的数据运用于病人的诊疗中,结合数据和医学影像,对诊断信息综合处理,以此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4 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学科今后的发展

虽然存在各种不同的医学影像模态,但是目标只有一个,即为了更好的进行医学研究诊断,随着物理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技术会随之提高。为了更好的为医疗服务,在今后的发展中,医学影响物理和技术学科还需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

第一,用于成像的物质波产生装置还需要不断进行提升,为更好的满足成像需求,在提高波源产生物质波的同时,还需要改变物质波的束流品质;

第二,将物质波和人体组织发生相互作用的规律模型化,为减少误诊率和定位误差,把模型参数的最佳化,改善从影像中提取信息的质量和速度。同时努力消除探测中的噪声和伪影;

第三,把探测的信号收集,放大、成形实现数字化;

第四,为满足影像诊断和治疗中的监督需要,高质量的实现图像重建和显示等。

在科学技术方面,开展医学影像在脑功能成像研究中的应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等,有利于拓宽医学影像的市场。

5 结语

本文介绍了当今主流的几种医学成像技术,对各种成像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阐述,对日后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为那些为医疗服务的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参考。随着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服务行业的科学化加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医学影像解剖学;教学

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为理论依据而开展的医学教育改革随着教育观念及教育模式的转变而得以持续推进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学教育者和学者开始尝试将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联合应用于教学中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并取得初步成效和宝贵经验。我院于近些年来紧跟教育改革思潮,在人体解剖学和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的结合应用和探讨研究方面皆付诸了大量人力物力,教学成果肯定,现将研究资料予以整理分析,兹述如下。

1 简析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结合应用的理论依据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学习中重要的一环,同医学影像解剖学联系紧密。其中,人体解剖学为医学基础课程,研究范围仅限于肉眼观察所得到的形态学图像。较之于前者,医学影像解剖学则是依托于现代成像技术,以正常人体为研究对象而产生的一种研究技术,研究范围抑或言观察范围不仅涵盖人体各部不同方位的影像学图像,还可清晰显示器官结构的断面形态及其与周边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见,医学影像解剖学是传统人体解剖学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前者的学习是后者学习的理论基础,或者说,后者即医学影像解剖学是现代意义上的人体解剖学,较之于后者,更为适应医学发展需求[1]。

既往,传统人体解剖学和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采取各自分家的教学模式,但是经过长期实践,发现该种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而随着医学改革进程的推进及相关研究成果诞生,将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结合运用和研究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两者有效结合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对两者之间紧密联系的认识,利于提高教学效果[2]。

2 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结合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结合多方研究资料及笔者本次研究经验,可知在本校教学中将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结合应用存在以下几点问题:①既往以来,两门医学学科授课便是采用各自分家的教学模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学纲要、课本内容和考试范围为中心。如此学习氛围下,教师授课中心自然围绕书本展开,而学生学习目的也会主要针对考试,无疑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动手能力会受到限制,毕业后也会难以满足医学临床对人才的能力要求[3];②部分教师在学生时代学习人体解剖学时得到的是知识型、模式型人才培育教育,自身对后来兴起的应用于教学中的医学影像解剖学缺乏充足了解;③医学院实验室在初期建立之时的目的只在于为学生系统解剖学的学习提供便利,无法短期根据课程设置要求更改其职能,极为缺乏医学影像解剖学方面的相关信息数据资源。

3 试论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结合应用的方案

如上文所言,于我国高校医学教学中,将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予以结合授课是一种临床医学发展需求。而基础此种发展形势,我国高校医学院也开始推行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结合授课,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部分院校立足于本校教学资源,结合师生特点,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综合分析成功案例及本次我校推广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将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结合授课,应当注重下述几点方有可能取得一定成效。

3.1分析两种学科异同点,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明确来说,两种学科均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的一种科学,但是较之于传统人体解剖学依赖于肉眼观察,医学影像解剖学以MRI、CT、DR、CR等医疗设备的影像学资料为参考依据则更为优势,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活体的机体组织和结构进行动态观察,这是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因此,将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的结合授课应当基于理论知识学习,并着重培养学生各项影像学技术的操作能力,如此方可兼顾两种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

3.2结合学生职业规划,建立与之相适宜的教学格局。从目前医学院学生构成来看,人体解剖学及医学影像解剖学课程开设范围包含本科院校医学院及医学高等专科院校的学生,其中,专科院校学生仅仅占据少部分。大专生因在校时间短,因而为了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会更为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本科生相对而言在校时间较长,因而会注重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的共同提升。因此,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结合应用时,应当结合学生职业规划,建立与之适宜的教学格局。如授课对象为大专生,可以精简教材内容,调整理论知识学习课时和实践操作课时比例,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如若授课对象为本科生,则不需缩减教学内容和课时,但是应当注意在教学中重视实践教学和临床实践相互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一些案例用于学生自由谈论。

3.3考量教师授课能力,完善其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教学活动中,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为教师群体,因此教师的授课能力和知识结构体系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优劣。诚如前文所述,现阶段医学院教师能力及经验不足均是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结合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当前考量教师授课能力,完善其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是必行举措。主要措施如:①要求专业教师具有医学影像解剖学之时及相关影像学技术操作能力;②为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提供前往医院临床实习深造的机会;等等。

3.4依托现代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传统人体解剖学及医学影像解剖学的学习均存在较大难度,两者不仅专有名词较多、枯燥,且后者课程学习所要掌握的内容也较为宽泛,包含X线解剖学、超声解剖学、CT解剖学及MRI解剖学。但是,从课时安排来说,上述四门科目全部开设并细致讲述存有一定难度。基于此,笔者认为,为了让学生在掌握人体解剖学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深入了解四门解剖学知识,可以在讲解人体解剖学和医学影像解剖学课程过程中,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X线、CT、MRI等影像学资料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医学影像解剖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同时,也可以利用影像科室,进行现场教学,以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学效果与思考

我院在3年前便开始在教学中开始将人体解剖学和医学影像解剖学予以有效结合,为切实了解该种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主要以课堂提问情况、期中及期末测试结果、学生自我测评结果等资料为依据对教学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成绩上升,且自我感觉良好,学习压力下降。提示说明将上文四项措施应用于人体解剖及医学影像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能力。但是上述措施是否适用于所有院校,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饶利兵,胡祥上,曹述铁,等.数字化断层解剖学实验室的构建[J].解剖学研究,2012,34(3):226-227.

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放射治疗技术;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大量先进的放射治疗设备的应用,放射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高素质放疗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目前,与国外以及港台等发达地区相比,我国放射治疗技术的培养机制比较滞后,人才培养已远远不能满足,且大大落后于放疗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我校于1998年在全国率先开展放射治疗技术人才的培养,经过18年专业培养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和体会以供探讨,同时对未来放射治疗技术人才培养进行了思考。

1 国内放射治疗技术人才现状

1.1国内放射治疗技术人才极度匮乏 目前,除各省、地(市)设有肿瘤专科医院外,相当部分的省、地(市)属综合医院和肿瘤发病率较高地区的县医院,相继开设了肿瘤治疗中心或放疗科。放疗科由放疗医师、物理师、技师、工程师和护士组成,每一个肿瘤患者的放射治疗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而技师是医师的得力助手,需要一定时间的放疗技术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培训与考核才能上岗。据我校全国范围调研的资料显示,绝大多数医院,放疗技师极端缺乏,相当多的技师是由护士转行而来,部分是由原来放射科拍片技师转来,还有部分是新参加工作的影像专业毕业生,余下的就是自己科室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带出来的,大多数未经专业系统训练。因此,造成了有些单位放疗科具备了先进的放疗设备,而没有一个合格的使用者,也成为诸多医疗纠纷和技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1.2国内高职高专放射治疗技术专业教育堪忧 现代放疗设备和技术发展要求放疗技师至少具备专科水平,具有相关专业知识,通晓设备性能,掌握设备的操作,熟知放疗过程的各个步骤,参与实施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2015年,《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单独设置放射治疗技术专业,鼓励进行系统的专业培养和成熟的专业建设标准,但是由于社会对放射治疗技术的认识欠缺以及开设放射治疗技术专业的学校较少,每年招收的学生数量较少。自1998年以来,我校与山东省肿瘤医院合作办学,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开设了放射治疗技术方向的培养,先后开展了中专及高职两个层次的放疗技师培养。直到2015年,《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单独设置放射治疗技术专业后才正式以放射治疗技术专业进行招生,但仅招收了5名学生。近来,上海健康医学院也开设了放射治疗技术及设备专业。由于起步较晚,开设此专业的学校较少,人才培养方案不成熟。

2 我校放射治疗技术专业教育教学实践

2.1贯彻“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我校充分认识到放疗技师的职业能力=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在培养过程中遵循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兼顾职业素养的培养,序化内容、整合课程构建肿瘤放射治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群,其中,基础课程包括《生理学》、《病理学》、《放射治疗物理学》、《放射治疗生物学》,《断层影像解剖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人际交往与医患沟通》课程;相关专业课程包括《临床肿瘤学》、《肿瘤影像诊断学》;专业课程包括《放射治疗设备学》、《放射治疗计划学》、《放射治疗技术学》;专业实践课程《常见肿瘤的模拟定位与摆位技术》。在课程设置上,针对放疗专业的特点和时展要求,特别开设了断层影像解剖;在培养模式上,加强职业素养培养,融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吸取幕课-mooc(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精华,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完全按照岗位工作任务、工作流程、技术标准组织实施课程教学,形成校内教学与岗位要求对接。

2.2重视实训实习教学 在校实训教学中,借助于图形/图像、仿真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在计算机上营造可辅助的、部分替代甚至全部替代传统实训操作环节的相关软硬件操作环境,提高实训教学效果。在院见习教学中,利用与山东省肿瘤医院合作办学的优势,把第四个学期的课堂放在医院中,由临床科室实施专业课教学,在真实的工作环境边教、边学、边实践,践行“做中学、学中做、做学一体”的职业教学模式,使专业课程教学与放疗技术岗位工作实际对接[1]。

2.3创新师资队伍培养模式 近年来,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大力引进和招聘了一批高学历的年轻教师,这些年轻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接受的是传统的学科型教育,过去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的观念深深地植根于其经验、习惯之中,面对新职业、新技术频出,面对“教学做一体”、“行动导向、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学中做,做中学”等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不少教师难以适应。我校通过制度建立一支主要以山东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技师为主,综合性医院的放疗科技师和校内教师共同组成的“以技师为主体,院校合作共建”的师资队伍教学团队。放射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前期一年半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学校完成,后期一年半的专业课程在医院完成。通过这种师资队伍建设模式,校内教师就能走出校门,深入临床一线边工作、边调研,把握岗位职业技能需求对学校教学的要求,适时修改、完善培养目标;而临床兼职教师认真研究教学规律、掌握教学心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组织实施等诸多教学技能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完成。

2.4国际学术交流,开阔师生视野 1998年,我校与日本岛津制作所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并成立了山东岛津放射技术教育中心。合作以来,日本京都医疗科学大学每年两期选派师资进行医学影像技术培训讲座,通过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开阔了师生的视野。

3 放射治疗技术人才培养思考与探讨

3.1设置放射治疗技术专业的必要性 自1998年,我校开设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放射治疗技术专业方向)以来,毕业生就业非常抢手,远远不能满足放射治疗技术专业领域的快速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的学制都是采用三年学制,其中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临床实训实习的培养计划。比较国际上诊疗放射线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两年半在校学习,半年进行临床实训实习),缺少了半年的在校学习时间。另外,大多数院校开设的放射治疗技术专业没有完全独立,都是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的放射治疗技术专业方向,而医学影像技术和放射治疗技术的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有相当的差异性,对于两个亚分支的专业人才培养在理论和实训上都存在教学时间上的不足,非常有必要单独设置放射治疗技术专业。目前,由于放射治疗技术专业刚刚独立开设,加之招收放射治疗技术专业的学校不多,在培养模式及教学体制等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2多层次设置放射治疗技术专业 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都已经拥有比较成熟的齐全的放射治疗技术专业体系和学科体系,而我国,放射治疗技师教育层次不高,整体素质偏低,培养机制相对落后,我校的放射治疗技术特色专业在也仅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起到了一定的引领示范作用,对于本科及以上层次技师的培养院校很少,希望我国加快培养速度,扩大培养层次,提高培养档次,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和博士培养层次能够自成体系,上下衔接,与普通教育体系平行发展,齐头并进。

篇9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BiomedicalEngineering,简称BME)是一门由理、工、医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多种工程学科向生物医学渗透的产物。它运用了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在多层次上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其生命现象,为防病、治病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其目的是解决医学中的有关问题,保障人类健康,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最大的特点即是一门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它与医学工程和生物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发展非常迅速,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要领域之一。生物医学工程学这个名词最早是出现在美国。1958年在美国成立了国际医学电子学联合会,1965年该组织改称国际医学和生物工程联合会,后来成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工程学除了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外,还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前景非常广阔,是目前各国争相发展的高技术之一,现今市场规模可达1000~2000亿美元。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学科内容包括了生物信息学、生物力学、各种医疗仪器装备、医学物理学以及医学材料等,它的发展将随着世界高技术的发展,如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等的发展而得到长足进步。

随着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高速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为此,我国有大量的医科、药科大学、综合大学和理工科院校都设置了生物医学工程从本科到博士的专业及领域。在2008年4月北京举行的“亚太生物医学工程国际会议”上,各种院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建设等问题被提出并进行探讨,对于交叉学科教育教学模式的创立进行了研究,说明这一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色、对医科药科、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办学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于在各类院校中设置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色建设进行阐述。

1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内容特色概述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综合了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各层次上研究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去控制这类变化。其学习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探讨敏杨禹陈国明刘盛平(重庆理工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1.1医学影像技术

即通过X射线、超声、放射性核素、磁共振、红外线等手段及相应设备进行成像的技术,现还有正在兴起的阻抗成像技术等。

1.2医用电子仪器装备

分为诊断仪器和治疗仪器两大类。诊断仪器主要是用以采集、分析和处理人体生理信号,现在使用较多的是心脑电、肌电图仪和多参数的监护仪等,而通过体液来了解人体内生物化学反应过程的生物化学检验仪器也已逐步完善并走向微量化和自动化。治疗仪器设备则是采用X射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超声、微波和红外线等仪器设备,如X射线深部治疗机、体外碎石机、人工呼吸机等。手术设备如γ刀、激光刀、呼吸麻醉机、监护仪、X射线电视等。现代化医疗技术中还将设备功能更加多样化、复杂化。

1.3生物力学

主要是研究生物组织和器官的力学特性,人体力学特性和其功能的关系。其中包括生物流变学(血液流变学)、软组织和骨骼力学、循环系统动力学和呼吸系统动力学等。

1.4生物材料

即人工器官、组织工程所需要的物质与材料,其大多数是需要植入人体,需要具备耐腐蚀、化学稳定性,需要具有与机体组织的相容性、血液相容性、无毒性。作为材料,根据所需还应满足各种器官对材料的各项要求,包括强度、硬度、韧性、耐磨性、挠度及表面特性等各种物理、机械等性能。需要掌握的知识包括金属、非金属及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工艺条件和表征、成型制备、性能等。

1.5生物效应与生物控制

生物效应是指在医疗诊断和治疗中,光、声、电磁辐射和核辐射等能量在机体内的分布、变化等作用。而生物控制则是机体自身的调节控制现象。采用生物、化学的方法对这些情况加以认识。其他还有介入式诊断、治疗等。生物医学工程最为竞争激烈的领域在医学成像技术上,其中以图像处理、阻抗成像、磁共振成像、三维成像技术以及图像存档和通信系统为主。而对医学信号的处理分析,包括心脑电、五官、语言、心音呼吸等信号和图形的处理与分析,以及神经网络的研究处理也是目前世界各国研究与学习的热点。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将从业于该领域的研究、设备研发及制造、使用、维修养护等。所具备的知识体系是从物理化学基础、工程学到医学,十分广泛,仅四年内进行如此庞大的知识学习,学生将会呈现基础知识欠缺而专业知识也不深入的问题。为此,我们就医科大学、理工科大学、综合性大学各自特点进行了调研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学习建立特色课程体系的见解。

2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的研讨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分别在医科类大学、综合大学与理工科类大学中均有设置。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具有典型交叉特性,该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有运用医学影像学技术、医学信息学技术等在医院进行疾病诊断及治疗,有运用基础数学、物理、化学知识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更多的是运用工程技术进行医疗器械、设备装备的研发、制造与维护管理等。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庞大的知识体系,无法由某一个从业人员掌握,需要各方向的协作与合作,由此认为,设置于医科类大学、综合大学与理工科类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有各自的特色。

2.1医科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

2.1.1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医科大学,其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医学特色与优势。医科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专业的人才,其就业方向更多应以进入医院从事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等的操作及计算机操作,运用各种影像、信息等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或治疗,所以其培养的人才首先应学习并具备医学的专业知识,然后才是具备基于医学专业领域需要的现代医疗仪器的研发与使用、管理能力的知识体系的学习,成为拥有工学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医学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毕业后所从事的仍是医药卫生领域工作,在医院设备使用、维护、管理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其课程的设置应该与工科类生物医学工程侧重点不同。如在一般医科大学中都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以及与此相关的医学影像学专业、医学信息学专业等,其培养目标就应以“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如影像学、信息学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诊断、治疗(或信息管理等)和医学成像(或医学信息等)技术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相应的培养要求应在于“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或信息学、医学超声学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核医学影像学、信息学、医学超声等操作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超声治疗和介入放射学操作基本能力,基本的仪器(装备)维修保养能力”上。#p#分页标题#e#

2.1.2课程设置

基于医科大学的特色,其主干课程应注重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同时开设基于医学特色的工学、工程学课程。具体如基础类的基础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计算机类,如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基础和临床医学类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药学、中医学、中药学、卫生管理等课程,然后按照各高校侧重设置传统生物医学工程的工学类、工程类课程,如模拟电子、数字电子技术、传感器、数字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医用仪器原理、医学影像仪器、检验分析仪器、临床工程学、人体形态学等,部分专业可设置如力学类、机械工程类、有机材料或金属材料类课程。虽然是同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但需要按照本校特色来设置课程,切忌大而全无特色,或各高校均设置同样课程。这是违背了生物医学工程高度交叉学科的学科特色的。

2.2综合性大学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

2.2.1人才培养目标

现今综合性大学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学基本上都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如北京大学工学院、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各具特色。以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为例,其前身是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系,创建于1984年。学院的科学研究及学生培养方向就是强调生命科学与电子信息科学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应用电子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科学问题,发展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其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培养掌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知识,掌握分析与健康相关的生物医学工程问题的方法,并具备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健全人格和远大理想的工医结合复合型优秀人才”。即更加注重于培养工程与医学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专业人才的从事的工作更多是在用于医学诊断、治疗的仪器设备的设计、研发及制造、维护等上面。而四川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其特色制定为“以工程为主,以从事生物医学工程教学科研的相关学科为依据,培养从事生物力学、生物材料、人工器官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开发、生产的高级专门人才。”,偏向于材料工程学。由此可知,在综合性大学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学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更注重工学、工程学内容,其培养目标就应以“培养具有现代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如机械、电子、材料、计算机在医学中应用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医疗设备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设备(或装备)设计研发、制造、维修维护、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为主。相应的培养要求应更多的学习工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常规医疗装备、设备等设计、研发、操作、维护维修、管理技能的基本训练并具有相应能力”上。

2.2.2课程设置

基于工科特色,其主干课程应注重工科基础理论的学习,了解医学基础知识,同时学习机械、电子、材料、计算机应用于医学中而派生的专业课程。如将特色定在医疗设备制造等方向上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其基础类课程更加强了基础数学、物理的学习,设置了较多学分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及实验等,医学类课程设置了基础医学与实验,涵盖人体解剖学知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了生物医学数学基础、电路及模拟电子技术及实验、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及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及实验、VisualC++程序设计及实验、信号与系统、EDA技术、计算机硬件控制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医学成像原理、医学影像系统、生理信号检测、生理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医学仪器设计与实现、医学传感器、医学光学、医学超声、医学材料等,同样,课程设置也应按照本校特色加以取舍。

篇10

摘要:本文针对我校《网络防御技术》课程的实践环节,分析其具体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本科生《网络防御技术》课程在实践

>> 面向海洋技术专业本科生培养的海洋遥感课程教改初探 《中药生物技术》本科生课程教学研究初探 本科生“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 对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现行培养方案的分析 关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本科生教学活动设计的思考 本科生沉迷网络游戏的案例分析及预防干预对策 以协议分析为导向的本科生网络管理能力培养模式 艺术类高校本科生网络行为的实证研究(上) 艺术类高校本科生网络行为的实证研究(下)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本科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培养模式 高职本科生网络平台建设 基于信息技术的本科生研究性创新能力的培养 医学本科生进行医学影像技术实习的意义 教育技术学本科生专业能力发展的创新思考 浅析信息技术对本科生教学活动的影响 教育技术本科生多媒体课件的ARCS评价研究 提高材料成型专业本科生CAE技术应用能力的措施 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模式的探索 CFD技术应用于本科生“气体动力学”的探讨 浅谈培养本科生实验技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面向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建设”(编号:省2012273);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P2P技术的网络安全协同管理机制研究”(编号:2012FFB00601);湖北工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RESTFUL Web服务环境下自主学习云系统的研究与实现”(编号:校2012015)

第一作者简介:徐慧,女,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服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