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范文

时间:2023-08-10 17:35: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

篇1

【关键词】 中日比较;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概率与统计

一、研究背景

概率与统计已经成为当今中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以及热点问题之一. 概率与统计教育价值的核心在于逐步养成尊重事实、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理解和把握随机现象的能力,教学中应体现从数据收集到统计推理的全过程,建立统计直观. 我国的《课标(2011)》中,在义务教育各个学段都将“统计与概率”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以及“综合与实践”等方面作为同等重要的方面列出,并提出了相应的课程内容. 日本在其2008版的《中学校学习指导要领》中,也将“数据的灵活应用”与“数与式”“图形”以及“函数”视为同等重要的内容. 并提出具体的组织框架及内容结构. 而且这也与国际上大部分国家都加强概率与统计这部分的内容的学习趋势不谋而合.

二、内容分析

由于中国的《课标(2011)》将义务教育阶段分为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和第三学段(7―9年级)三个部分,而日本在学习指导要领(2008版)中将1―9年级的内容按年级逐个列出. 鉴于日本的义务教育学制与中国的年限相同,为了方便比较,本文将日本学习指导要领中7―9年级概率与统计的内容标准综合在一起与中国的第三学段(7―9年级)中的内容进行比较.

(一)两国课程标准与前一课程标准“概率与统计”变化比较

我国新课程标准中“概率与统计”新增了三部分内容,第一点对随机现象的关注,强调通过案例、表格和折线图等了解随机现象,而不是通过“概率”体会随机现象,增强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引入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众数和中位数”并删除了不常见的“极差”,体现了新课标与时俱进的特点. 让数学更加贴近生活并减少与生活联系不紧密的相关内容,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用统计图描述数据部分”又是对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要求的体现. 本次课程标准中“统计与概率”部分较以往突出统计与概率的实际意义和应用;突出统计与概率的过程性目标;注意统计与概率和其他内容的联系;注意统计与概率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注意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和对有关术语的严格表述等方面. 内容更趋完善,体例列举更趋近实际生活.

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中新增了“数据的分布与代表值”和“标本调查”两个模块. 由于日本本次编制学习要领的目的是增加学生的“学历”,所以在新的学习要领中加入了以往未曾要求理解和运用的有关“数据”概念和知识点. 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新增了“标本调查”的内容. 前所未有地将关于思考力、判断力和表现力的理念融入新的学习指导要领,为了增强学生的“学力”,在与概率统计密切相关的“资料的灵活应用”部分加入“数据的分布与代表值”和“标本调查”等部分.

(二)两国课程标准“概率与统计”目标比较

我国课程标准在数据收集部分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要求比较高,强调学生要经历亲身体验的过程. 同时对数据处理的整个过程都有明确的要求,强调学生达到计算简单事件概率的目标. 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数据进行统计推断,要有数据分析的观念,这也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日本的学习要领中,“根据目的收集、整理数据,培养把握数据倾向的能力”的目标突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高对数据的重视程度和敏感度;通过调查不确定的现象,培养理解运用概率的能力这部分目标提到要通过观察不确定的现象来理解概率的必要性和意义,这部分也是第二学年重点强调的内容;从总体中选取样本这部分是对之前学过的概率知识的扩充. 培养学生的调查和掌握总体倾向的能力.

(三)两国课程标准“概率与统计”内容比较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第三学段中“统计与概率”部分内容与日本初中七至九年级相对应部分的内容比较. 可以看出,我国将概率统计部分内容分为“抽样与数据分析”和“事件的概率”两个部分;日本将各个年级的目标分为“数据的代表值和分散”“概率”以及“样本调查”三个部分. 我国课程标准提出了11条教学目标,而日本给出了6条.

1. 基本内容比较

我国课程标准中“概率与统计”的具体内容包括:(1)抽样与数据分析部分: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频数与频率、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分布折线图、抽样、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和标准差;(2)事件发生的概率部分:事件的可能性、简单事件的概率、估计概率. 日本学习指导要领中“概率与统计”的具体内容包括:(1)数据的代表值和分散部分:区间数值、代表值、数据的倾向;(2)样本调查部分:样本调查、总体的倾向;(3)简单事件的概率、事件的不确定性. 在具体内容上,我国的概率统计部分规定得比较详细,内容比较全面,要求具体,没有对具体年级和内容进行划分,但是在一些说明后面提供例题参照;而日本的概率统计部分在范围上定义得比较宽泛,只给出框架性说明,要求相对粗略,每个年级对应具体的内容,说明后面没有列举例题.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课程标准更易于一线教师把握,具有可操作性;目标详细具体,测量指标易于确定、衡量;由于没有规定每个年级具体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使得教师的教学可以有一定自主性;给出的例题可以供教师参考,为教师提供引导. 由于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中此部分属于新增内容,所以规定得比较宽泛,也没有例题作为参照,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教学增加了难度;但这种情况同时也给了教师更大的自,可以根据情况做调整;由于各个年级的具体教学内容已经被给定,所以在教学中很难对内容顺序做调整.

2. 内容定位比较

我国新课程标准中“概率与统计”部分重视帮助学生逐渐建立数据分析的观念. 数据分析的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第二,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适合的方法;第三,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包括了解生活中有许多蕴含着数据信息的问题都要先调查研究、收集数据,再做出判断;对数据的随机性和规律性有所体验;让学生明白他们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是基于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在统计教学中让学生经历统计与概率思想产生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探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随机现象,发展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

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中“概率与统计”部分重视对学生“学力”的培养. 包括要求学生具有收集数据,用计算机处理表格、图像等能力,掌握数据的倾向. 提倡工具的使用,培养学生动手及使用工具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使用工具对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对数据的平均值、中位数、众数等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掌握数据. 注重学生对数据的数值和代表值的理解,让学生充分认识数据的重要性,把握数据的倾向性,掌握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同时强调了概率知识的学习,不仅要通过观察,还要进行实验来理解概率,会求简单的概率问题,并且可以用概率解释日常生活中不确定的事物. 还要应用计算机等工具从总体中选取样本,理解调查样本的必要性及含义,把握总体倾向. 对概率统计这方面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处理和分析数据,为以后的调查和应用奠定基础. 强调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要求学生对数学工具有一定的运用能力.

三、结 论

(一)新的课程标准的调整都更加注重与时俱进

中日两国都在最新的课程标准中对时代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及时在课标中得到反映. 两国都对学生合理运用工具解释生活问题有着要求,能够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统计和概率问题,会处理数据. 概率与统计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而两国对概率与统计的部分都不约而同地增加了内容,说明两国都对这部分内容更加重视,而这也符合国际上的趋势发展. 从我国对概率统计部分的内容调整中可以看出,既有新增内容,也有删除的知识点,而日本只有新增的内容. 说明我国相对于日本在概率统计部分的内容把握更加完善,而日本也逐渐在对概率统计这部分知识有着更多的重视. (二)两国都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中日两国在“概率与统计”部分的目标都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对数据、随机现象等有一个直观的理解,强调亲身体验的过程. 同时,对数据的处理以及在一些简单的随机事件中对概率计算也有一定的要求. 我国在概率与统计部分的要求比日本高,不仅要求把握数据倾向、总体倾向,还要求体验过程、理解方法,并且计算一些简单事件;我国课程标准同时还要求学生对概率统计的认识要达到一定的“延伸”,即要求学生“发展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特点”. 由于日本此次修订学习指导要领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学力”,所以在概率与统计部分也可以看出日本在其目标中更多的是对学生的能力提出要求,其所有目标都对学生提出“培养……能力”的目标.

(三)两国内容划分各有特色

我国课程标准内容划分翔实,评价指标易于确定,给出的例题可以给教师引导,对于一线教师更具有可操作性. 考虑到地域差异,课程标准没有对具体的年级进行内容划分,使得各个省份对授课内容及顺序的调整成为可能. 日本虽然内容规定相对简洁,但是对每个年级具体内容给出规定,有利于进行全国范围的教学质量衡量. 简洁的目标同时也给了教师自主操作的空间,使得教学效果更加丰富,为教学宗旨及提高学力提供更多的实践方式.

(四)两国都重视对学生方法、观念的培养

两国新课标中概率与统计的定位都关注学生对数据收集、处理方法的使用,对数据分析观念的建立. 在学习概率的时候注重对规律性的把握,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增强对概率的理解. 养成遇到数据和信息问题先调查、收集、处理数据,然后做出判断的习惯,对数据整体的变化规律有充分的认识. 合理利用计算机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对概率与统计的理解也成为两国的共识.

【参考文献】

[1]史宁中,孔凡哲,等.中小学统计及其课程教学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05(6):47-52.

篇2

英文名称:Journal of Chinese Inertial Technology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惯性技术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天津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6734

国内刊号:12-1222/O3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9

期刊收录: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3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1.178

0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个领域科学技术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有步入统一化的趋势,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不同领域的技术的协调和渗透,这让我国的工业技术革新加快了步伐,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壮大。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可以让工业发展由机械化模式稳定的向智能化及网络化模式发展,对于我国的产业变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述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设备和电子技术融合后的统称,机电一体化深入应用于机械设备可以使机械设备在性能控制和信息处理等各方面更加智能化、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作为一项机械系统技术,其基础就是机械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等现代化技术的综合。目前,机电一体化已经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相对独立性,很大一部分的职业院校把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进行教学,培养出许多的高素质的机电一体化方面的技术性、应用型人才,为我国工业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在应用技术方面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渐渐的从初步的应用阶段发展到对智能技术的应用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技术革新及深入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力度,机电一体化技术也随之步入快速发展时期,让机电一体化技术更深入的在人们生活中融合与实践。例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智能云电视、方便烹饪的微波炉、及可以清洁房间的吸尘器机器人等,此技术还应用于工厂之中,比如,数控机床的生产功能控制等。另外,部分的研究人员越来越重视电子智能技术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结合,也使生活起到了这样或那样的改变,例如,智能机器人可以进行超越人类体能极限的工作,娱乐人们的生活等。所以,加大机电一体化技术对机器人的深入应用研究,对很多的特殊行业有很重要的意义。

3 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深化思考

机电一体化技术现阶段已经融入多种新兴一体设备,通常使用多媒体等技术实现全智能,而且已融入到各行各业,为社会便捷的目标更好的跟进,现今得到许多人的认同和赞扬。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不断投入智慧与物资,力求将最先级的科学成果与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结合,使机电一体化技术向着先进的方向发展。下面段落向各位阐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模式在日后的不断升级。

3.1 智能型模式

我国计算机技术在近几年有了很大的进步,让智能化技术也能得以更加深入的研究。机电一体化逐渐走向智能化,将极为显著地提升工作效率,并能够打破固有模式的生产局限,进行大规模的、高质量的产出,有效的降低了对人力物力的投入,对于优化资源结构配置有很大的作用。智能化除了能够应用于机械生产设备中,还能应用于时下最火爆、最先进的机器人研究领域,让机器人研究能够更加人性化、更加贴近于人类智慧,为人类生活更好服务。现而今,国内在机器人领域的开发与应用还不够普遍,所能应用的领域仅仅是少数的服务行业,使用机器人的营销效应远远超出机器人所能提供的智能服务。但是相信随着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化的发展,机器人领域定会有长足的进步,赋予机器人更多、更好、更新、更人性的功能与科技,已达到造福于人类的目的。

3.2 环保型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环保化方面的发展中,会让自然界中的资源能被更加合理的开发,能有效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进程。但随着资源减少速度的迅速提升,自然环境的变化速度也会随之加快。近几年,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呼声,在不远的未来,低碳环保、可再生资源会成为各领域共同追求的目标。此种改变将会影响到人们生活的许多方面,例如环保低耗的生产过程,可回收可分解可再利用的环保产品等,从根本上让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升,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环境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与影响,并努力保证对既有资源的高利用率与高转化率。日后,产品从整体上会逐渐做到以下几个要求:第一资源利用率先比提升;第二,杜绝对环境的污染;第三,对资源进行二次使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环保化发展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有一次升华重组,对未来环保经济的持续发展铺垫了厚厚的基石。

3.3 网络型模式

现阶段,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发展迅速且不可逆转,人们通过网络,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想要的市场信息,最新的技术发展方向,最新的国家政策与相关规定。因为网络技术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中速度最快的,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效率保障,减少了很大的劳动量。由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将投身于网络化发展的浪潮中,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在技术领域的最新动向与研究成果,通过网络,专家学者们可以实现无国界、跨时空的交流和讨论,打破技术垄断,实现资源最有配比,共同推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4 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让各个领域的技术科学的结合在一起,是科研人员历经千辛万苦奋战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成果,也是在新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一定地步必然的产物,机电一体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随着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更加深入的研究,相信将来会有更加先进、智能的技术应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是不可限量的。

参考文献:

[1]刘庆民.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科技致富向导,2011(12):89-90.

[2]胡家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21):193.

篇4

一、将学科前沿引进“先进制造技术”的必要性

先进制造技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而来,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使工厂生产发生巨大的变化,产生一系列新的职业及岗位[1]。我国高等院校的机械专业正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和输送人才,这些人才作为制造部门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应该紧跟新技术、新发明、新产品,全面了解制造业,为此高校开设了“先进制造技术”这门课程[2]。先进制造技术是一种动态技术,不断吸收各种最新的技术成果,那么“先进制造技术”课程也应该是一门动态的课程,随着新科技、新理念的出现而不断更新、充实和发展。而新技术、新理念、新产品、新发明等都和学科前沿紧密相关,所以将学科前沿引进“先进制造技术”的本科课堂教学就非常的必要。

二、教师以研促教、教研结合、终身学习

近些年来,国家在科学研究上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设置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基金项目,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课题及进行成果转化。所以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积极投身科学的海洋,不断有新发明、新产品以及高水平的论文走在科学的前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方向的科学前沿和教材有关章节的内容有机结合,对于学生而言能激发兴趣、开阔视野,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对于教学而言教研结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深挖教材,增加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教师而言提出更高的要求,要紧跟学科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以研促教,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将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展示给自己的学生是对自己的肯定,也是非常兴奋和自豪的[3]。

三、学生激发兴趣、开阔视野、积极向上

篇5

    近几年来,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在开展农业科研过程中不断与时俱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投入,除了在科研项目上力求创新实用,在科研项目的研究方法和实施技术路线上均加大了创新性科学技术的投入,其产出效果明显好于以往传统农业科研的产出效果;在国内外进行学术交流的同时与兄弟院所的学术交流也进一步加强,农业科研创业新思路不断开阔,科研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实现了农业科研课题研究又好又快地开展。虽然该院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科技力量已经初显成效,但是现代化的农业发展之路还很长,发展不足之处还很多,在以后的工作中应重点开展以下方面。

    1继续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增加创新性科技的投入,广泛采用先进的科研技术、经营方式、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和较高的组织化程度,为此,为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并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包括园区规划中道路建设、喷滴灌设施的建设、农经学校现代化试验温室的建设以及对俄园区建设、综合试验室建设等。

    2国内外10余家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展开了合作,每年不定期的组织科研人员下乡活动,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最新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到农民手中,今后该院将继续与周边大专院校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的大好局面。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科研单位的科研项目合作,加强专业知识交流,共同创新技术,共享创新成果。继续开展农业知识推广下乡活动,普及农业最新科普知识,实地考察农民的农业行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果留在农民家”。

    3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该院具有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4个综合试验站,分别为国家蜜蜂产业技术体系、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和东北寒地苹果产业技术体系牡丹江综合试验站,又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果树与蜜蜂工作分站,分别承担了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蜜蜂、食用菌和苹果3个综合试验站、黑龙江省果树工程中心、黑龙江省寒地果树育种与栽培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果树中试基地和黑龙江中俄农业高新技术合作示范园区的建设任务,因此,具有良好的科研平台去开展科技创新实现农业现代化。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将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为同类科技领域服务、为农民服务。

    4大力开展种业技术创新近年来,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育种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水稻品种牡丹江19、牡丹江26、牡丹江28,玉米品种牡单9、牡单10、牡单13,果树品种龙冠苹果、金香水梨、矮甜李、牡红杏、寒丰黑穗醋栗,晒烟品种龙烟三号、龙烟六号等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作物新品种、自主研制的各种农化产品在全省和全国适宜区域累计推广面积达3333.33万hm2以上,科研成果累计创社会效益200亿元以上,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起了巨大推动作用。该院的大豆研究科室于2007年成功培育出了牡丰7号并通过审定,2012年又成功审定了牡豆8号,于2011年成功建立了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牡丹江试验站,提高与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的合作能力,加强与大学的合作研究,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尽快出成果,更好地为当地大豆生产提供科技支撑。今后该院将继续加强育种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吸取国内外种植资源,学习创新型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加强种子扩繁基地建设,尤其是海南扩繁基地建设,同时与大型种子企业建立合作,共享优良的育种平台,争取建立以该院的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

    5提高科研部门下属公司企业的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逐渐扩大农业企业规模,使大规模的机器应用于生产水稻生化技术研究所下设的嘉禾农化公司引进了一批先进机器设备和专业化的现代试验工具,具有年产5万t壮秧肥和2万t农药的生产能力,同时具有产品质量和原材料的检测能力,该公司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建立了推广销售协作网,实现生产规模化、网络经营化、管理集约化的壮秧肥和农药的产销体系。该院的春苗种业公司、科馨优质米公司和土壤肥料研究所下设的牡丰专用肥公司均是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推广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最近几年大型科学技术的引用与实施使该院的科研和生产能力发展迅速。今后将重点加强该院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充分武装和提高该院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产品研发方向与三农问题紧密结合,进一步深化服务领域,为实现服务三农、服务社会而努力奋斗。

篇6

英文名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英文版)

主管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主办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种:英语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9113

国内刊号:23-1378/T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4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篇7

通过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存在的现实问题,并针对农业技术发展的特点提出可行性对策,目的是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给农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对策

农业技术推广就是要通过农业推广服务系统与目标团体系统沟通互动,满足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愿望。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经历了基层网络创建阶段、中层推广组织完善阶段、专群结合的推广阶段、农业推广新体系的再创阶段、农业推广的深化改革阶段。现如今,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在1993年7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引导下逐步走向法制化、现代化,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断深化、合理化。

1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现状

1.1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路径及特点

1.1.1组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实践证明,为适应农村生产关系不断变革,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由政府牵头,组织“三农”协作,将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推广有效的结合起来,分工承担农业资源开发、承包、重点项目推广、农业科教兴农。

1.1.2开辟展示新技术、新信息、新物质的农技推广平台为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速度,健全农技推广服务平台很重要。让农民朋友能尽快地了解到有利的政策与法规,以及教育、信贷、运输、销售等方面的信息,为农民增加了采用新技术的机会,从而使农民以较少的投入换得更多的收益,激发了广大农民对科学技术的追求。

1.1.3试验、示范、推广是农技推广行之有效的三大步骤科研部门培育出新品种,在培育过程中适应了某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为证实这些新品种在其他环境的适应和表现情况,对其进行适应性试验,成功后树立样板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农民自觉采用新技术。为此,我国多采用科技示范户和建立示范田的方式,向农民展示成功的样板,使该项新技术的应用范围和面积迅速扩大,从而进入第三步推广阶段,实现该项技术由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向物质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农技推广工作也就此展开。

2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农业推广人员与农民互动不够

农业技术人员向广大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推广人员起着主导作用,大多数农民是科学技术消极的接受者,农民自己并未积极思考和进行生产实践,有部分农民由于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限制,未能达到自愿变革的目的,从而影响了新技术的推广。

2.2新技术推广的经济效益低于农民心里的期望值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农业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要求增加,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推广的新技术不能适应农民的需要,因为投资太大或时间长而带来的农民的负面值升高,因而调动不起农民的积极性。

2.3追求推广速度而脱离实际,造成欲速则不达

2.3.1推广速度过快推广人员推出的新技术、新方法,农民只是三分钟的热度就放手,推广人员不能及时分析原因,而是代替农民做决策,农民经营条件和经营环境对自己是否有利还未考虑清楚,担心造成不良后果,只会导致推广工作的失败。

2.3.2产品价格变动成为影响农业推广的绊脚石当农业推广的某种产品价格忽高忽低,或开始较高,数量增加时价格会下降,这种技术带来的效益就会损失或减少,使农民望而却步。

2.3.3成本增加导致农民对某项推广技术产生怀疑因为投资项目的成本增加,而销售价格没有大的提高,农民朋友会对这个现实的利益损失持有抵触情绪。

3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对策

3.1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自身素质要想把新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广开来,县级推广人员必须不断接受科技培训,再把最新的科技传授给乡级科技推广人员,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乡级技术人员直接与农民沟通机会较多,能够使科技成果合理地推广和发展。

3.2注重科技创新的新技术农技人员要把新技术推广给农民,首先科学技术必须符合农民的需求,新技术应用后,要能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令人信服的成果证明科技创新有成效时,就会带动大批农民参与,使新科技成果得到很好的推广。

篇8

关键词: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科学化宣传服务理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产值,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也在不断地增长,农业综合生产力不断增强,特别是随着各地特色农业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不断建立,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农业农村正经历着广泛而深远的变革,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尤为突出。因此,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大科学技术在传统农业生产中的比重,促进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对我国农业发展、农村繁荣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加强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科学化的重视

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生产劳动参与者多年观察研究的原始资料,是农业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农业科技档案相关内容的分析研究可以科学地指导生产,例如改良农作物品种,培养出高产、稳产的新品种;改良土质,变贫地为沃土;开发有限土地资源,利用农作物生产季节的时间差和空间差进行立体种植,提高农作物产量。另一方面,通过对已有科技档案的分析整理,帮助农业科技人员和农业劳动者了解前人的工作经验和科研成果,拓宽思路、开阔视野,提高农业科研水平,促进科研发展。因此,应从三方面入手加强对农业科技档案的重视。(1)加强政府扶持。农业科技档案的开发和利用目前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加上农业劳动者较低的文化素质的现实,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普遍使用必须依托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导,在政策制定、人才培养、税收等方面给予较大的倾斜和优惠。(2)加强领导重视。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和再利用工作,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并确保档案管理工作过程和程序的规范化。(3)加大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培训力度,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具体而繁杂的技术性工作,要求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而且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当前科学技术知识日新月异,要想跟上时展的步伐和业务理论知识的不断更新的速度,就必须经常组织开展关于档案专业的相关培训,在巩固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在业务能力、工作效率等方面得到快速提升。

2.拓宽渠道,增强农业科技档案的宣传力度

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信息资源的重要载体,是传递、交流科技信息的重要工具,对农业生产活动、农业技术、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农业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为农民所接受,才能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农业技术、科研成果的推广受传统观念、农业劳动者技术水平低下、科研成果研究与推广之间间隔时间较长等种种因素的制约而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农业科技档案作为知识储备与推广利用之间的桥梁纽带,可以大大缩减科研成果投入现实生产的时间间隔,既可以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又可以避免科研、生产方面的重复劳动。

宣传是开发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是提供档案服务的一种重要方式, 农业科技档案的宣传工作,加强农业生产者利用掌握科技信息资源的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向农民传授适用的科技成果,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推动农村经济稳定快步增长的重要途径。

农业科技档案部门和档案管理工作者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形势发展的需要,捕捉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加以研究,及时了解农民对科技信息的利用趋势,分析利用规律,充分调动馆藏档案信息资源,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将科技含量高、实用性强的科技档案资料,满足农民群众需求。例如:可将农民感兴趣的科技信息制作成直观、形象的影像资料,以科普知识宣传片的形式面向大众,简单易懂、接受性强;可以利用在农村集市上展示科技成果图片、科技信息小知识等,调动农民对科学知识的认可度和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将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信息制作成精美的挂历、图册送给农民,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科技知识。

3.转变档案管理人员服务观念

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不仅促进了农业技术交流和信息的反馈,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增收,而且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阶段,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科技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对档案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转变传统的坐等要求服务者上门的思想,积极主动的深入科研实践一线,为农业劳动者送去最新的科研成果。(1)以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各农业院校为依托,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人才下乡活动。各地区根据自身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优势和需求,组织相关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活动,为广大农民提供学习、使用的平台。面对我国大多数农民知识层次相对低下,总体文化素质不高的现状,科技人员应立足现实,变“言传”为“身教”,将传统的“讲给农民听”的做法转变为“做给农民看”,提高农民对新科技、新农产品的接受能力和运用能力,让农业科研成果成为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现实生产力。(2)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为重点,着力培养一批农民科技带头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长期受到指令性和计划性的制约,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建立一个多元化的,适应当前社会市场需求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成为农业科技发展的必然。在加大农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星火科技专家的同时,从农民群众中培养一批懂技术的农业科技带头人变得至关重要。他们常年劳作于田间地头,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运用经验最为直观,且可以在农闲时节用质朴通俗的语言将科技成果推广出去,被大多数农民所接收。

科学技术是促进农产品优化升级的动力源泉,是推进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活力所在,农业科技档案以提供内容丰富、先进适用的科技信息资源为服务手段,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才能为建设现代农业服务,才能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建国.建设农业科技档案 推动现代农业建设[J].吉林农业,2012(8)

[2]张成学等.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J].黑龙江档案,2000(2)

篇9

关键词:医务人员;信息素养;培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LA)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n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并被概括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美国图书馆协会在1989年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随着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里的广泛应用与发展,医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渗透、交叉、互补日趋显现。作为以医学为终身职业的医务人员,具备及时跟踪、获取、掌握、应用医学领域最新成果信息以及前沿理论知识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信息社会生存发展。

1目前医务人员信息素养的现状

有资料显示[2],我国医务人员仅有21.6%的人经常利用互联网资源,其中能使用网上全文医学期刊的人仅占43%;仍有部分医务人员至今对情报检索、科技查新一无所知。我国医务人员在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方面、在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为:缺乏敏锐的信息意识,不善于充分正确地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对各种形式的信息反应迟钝,无法及时了解掌握本专业领域最新信息动态、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信息检索和信息获取能力差,缺乏医学文献检索知识,不熟悉检索系统和检索语言,不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检索、处理及交流所需的信息[3]。

在信息意识方面,当今医院的员工都有着明确的信息需求,会因为个人兴趣或者学习需要查找信息,但是多数人选择使用搜索引擎来查找信息,而不是使用专业数据库。在信息获取方面,由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专业信息获取途径日益增多,大部分员工都具备了一定的检索能力。但是还有很多人觉得在获取信息时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主要是缺少专业的检索知识,同时缺乏对数据库的内容以及检索方法的了解。这表明信息检索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信息利用方面,缺乏对信息的评价、分析和创新能力。在信息伦理和安全方面,了解的知识还很有限,虽然大多数了解知识产权,但是对于在使用网络信息过程中是否牵涉到这一问题还不清楚[4]。因此,努力提高医务人员信息素养是势在必行。

2医务人员信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素质关系着“质量”。具备信息素养,可以增强医务人员的“继续学习”、“终身学习”能力,掌握本专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能;熟练运用日趋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高新医疗技术。良好的信息素养还可使医务人员能够主动对相关信息进行自觉、预见、独立、创造性的应用,提高他们实施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能力[3]。以下分别从五个方面对医务人员具备信息素养的必要性进行探讨:

2.1文献赏析的需要医学文献是医务工作者对临床工作经验的总结体会或科研成果最新报道。随着科学技术对诊疗手段的不断渗透,新的理念催生新的成果,医学领域报道新成果的文献层出不穷、浩如烟海。要更广泛更全面的了解医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医务人员务必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借助图书馆、互联网、各类医学文献数据库等索取文献资料,从而进行查阅、学习、分析。

2.2开展科研的需要国家中药新药审评委员会认为,我国关于中药新药的研发有90%都是重复研究,在医学其他领域的科研重复率也高达70%左右[4]。因此,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做到不重复科研,以确保科研成果的先进性、独创性、唯一性。尤其在选题上,医学科研人员要具备利用检索系统、检索语言及检索策略,事先对意向性的研究方向进行检索、查新,在国内外医学信息海洋中,及时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敲定对学科建设发展有前瞻性、导向性的选题,避免低层次重复性研究,让有限的人力物力及科研资源得到最大效益发挥。

在研究过程中,同样要求医务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一般一个课题的研究周期在2到5年甚至更长,因此,在这一相对“闭门造车”且较长的研究时期内,医学科研人员若不及时了解掌握跟踪本学科前沿动态,不及时与同行进行业务探讨,就有可能因“时过境迁”,当初的研究对象、方法、思路等与同行“撞车”,从而导致科研成果质量下降,甚至成为“马后炮”。

2.3提升技能的需要临床技能的提升,除了医务人员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在一定程度上关联着医务人员的信息素养。其表现在:一是具备信息素养的医务工作者,他们不只是满足于书本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还能使用网络、数据库等平台了解当下国内外的医学前沿技术和最新成果,获取、评价临床技能信息知识、理论,并为我所用。二是具备信息素养的医务人员,还能凭借网络媒介如“博客”或“QQ在线”等方式与同行交流临床经验,或以学术论文的形式进行交流,汲取他长补己之短。

2.4创新人才的需要科技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创新,医学的进步亦依赖于创新性的医学科研人员。创新性人才除了具备高质量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还必须具备搜集、判断、利用信息的能力[4]。因此,只有具备信息素养的医学创新性人才,才是未来医学发展的主力军、顶梁柱。医务人员要成为对医学卫生事业有所建树的人,就必须把自己培养成具备信息素养的创新性人才。

2.5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在现实生活中,而有些人扰乱了信息资源的健康发展,如剽窃他人的技术成果,侵犯知识产权、虚假信息等[5]。因此,要求医务人员必须遵循信息伦理道德与准则,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正确处理好信息开发、传播、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3],做一名为人称道的信息生产加工者和传播者,把自己的真知灼见、聪明才智和科研成果播洒在医学信息海洋中,为人类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信息素养是一种能力,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它是人们投身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是终身学习者必备的能力[4]。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医学信息日新月异,对于医务工作者,每天面临的是人的生命健康,人命关天,其是否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先进的临床技能,决定了其能否对患者实施科学救治,因此,培养医务人员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手段、增强信息意识、提升信息能力,能及时了解、掌握、跟踪医学领域前沿动态,是医务人员适应当今信息社会而面临的一项长期且紧迫的课题。

参考文献:

[1]Zurkowski,p.TheInformationServiceEnvironmentRelationshipsandPriorities[M].1974.

[2]张慧湘.论现代医务人员的信息素养及作用[J].医疗保健器具,2007,(7):31-33.

[3]凌毅德.论网络时代医务人员的信息素养[J].临床合理用药,2009,2(19):111-112.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角色定位;科技推广“二传手”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体系的主体,更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和桥梁,是支撑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石之一。在高等教育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定位准确,往往使办学目标明确,抓住发展的机遇。定位不准确则反之,导致招生不足,学生就业困难,社会声誉差,办学举步艰难,难以发展。高职院校科技推广“二传手”角色定位的提出,有助于高职院校厘清办学思路。

一、高职院校科技推广“二传手”角色定位提出的背景

(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据有关资料统计,人类的科技知识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1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1倍,当前则3-5年增加1倍。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新发现、新发明比过去2000多年的总和还要多。与此同时,技术知识每年以10-15%的速度贬值。以高等职业教育为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以实训基地作为科技推广平台,以培养高技能劳动者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力量,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职院校的基本任务,高职院校在当今时代必须扮演科技推广“二传手”的角色。

(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引发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多表现为经济的竞争,经济关系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导力量。经济实力的消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它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而经济的竞争其核心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竞争的核心是高级专门人才的竞争。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总干事马约尔先生在1999年“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上所指出的:“未来,促使一个国家社会与经济腾飞的骨干力量是专业技术人员。”“在许多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仍享有优势,尽管它未必适应就业需要;另一方面,特别在发展中国家,合格的技术员、技术工人奇缺。这种教育机构的失衡是经济发展的明显障碍之一。”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社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是国家科技进步、高科技推广应用、经济发展、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原动力之一。因此,各国都极为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把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并与现代科技融合互动发展使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进入经济社会中心,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高职院校成为科技推广的“二传手”,是我国迎接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坚实基础。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高等教育量变到质变的结果。马丁・特罗特别指出:“量的增长必然要引起质的变化。”所谓质的变化包括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功能的扩大、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学术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的变化。从教育系统外部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和构建学习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增长、技术创新、社会进步以及国民素质提高等等;从教育系统内部来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都有一个明显的快速增长过程,涉及到转变观念、调整结构、改革体制、创新模式、拓展功能等诸多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把高职院校推到了科技推广“二传手”的位置上。

(四)就业形势的严峻

连续几年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无疑给许多高校敲响了警钟。加之当前国际金融海啸对我国的冲击,更是雪上加霜。高职院校要贯彻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的实质就是就业教育,学生能否就业是检验其教育质量的关键。学生就业不仅要看就业率,还要看就业质量。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科技推广的“二传手”角色的定位,才能使培养的学生真正掌握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才能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和课程的建设,形成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特色,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二、高职院校科技推广“二传手”的角色定位的意义

(一)科技推广“二传手”角色的定位是形成高职院校特色重要手段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学生就业服务的教育,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学校应该有特色,这样才能被社会认可,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特色不突出的学校或专业,其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就差,待遇就低,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聚集的地方更为突出。学校或专业特色的形成,既靠对职业市场敏锐的观察能力,更要靠高职院校自身的科技能力。高职院校只有具备较强的科技能力,在科技推广中很好地扮演了“二传手”这个角色。使学生掌握了创新技术,才能使所办专业区别于他人,形成独有的专业特色。只有站在高端,具有自己的独门绝技,才能引领职业技术的发展,造就学院或专业的品牌,形成学院的特色。

(二)科技推广“二传手”角色的定位切实促进校企之间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现在高职院校已普遍认识到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推动其发展。但是校企合作的另一方企业的往往热情不高,因为他们不能从校企合作中获得利益,学校一方又不愿放弃既得利益,造成很多校企合作只是轰轰烈烈地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再由企业接受学校的几个毕业生,然后就变得悄无声息了。这只能看作是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简单介入,不能称其为校企合作。在这样的校企合作中,学校一方没有能够利用企业的设备和资源支持教学,企业一方也没有得到先进的技术帮助其生产,校企合作只是高职院校的一厢情愿。真正的校企合作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共赢合作,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科学技术的支持,提供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的毕业生,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实习场所、实习设备和技能培训。高职院校只有积极开展科技活动,掌握了先进技术,把自己定位于科技推广的“二传手”角色,才能为校企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

(三)科技推广“二传手”角色的定位可以更好成为“产学结合”的纽带

高职院校对于“产学结合”是认同的,创造了许多的“产学结合”模式,但多数“产学结合”模式导致的不是产业失败就是产业与教学两张皮,互不相干,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科技创新,没有实现“产学研”的真正结合,高职院校科技推广“二传手”角色的定位不明确。放弃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产学结合”,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产生真的教育教学能力。高职院校所办的产业或引进的产业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它应该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实验场,是学生所学新技术的综合实训场,要使所办产业发挥这样的作用,高职院校就必须有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来支持,在科技推广中扮演“二传手”的角色,否则它最终会被新的技术浪潮所淘汰。

(四)科技推广“二传手”角色的定位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的教师,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应该是某一范围内其所从事专业的领军人物,应该站在学科技术发展的前沿,不断吸收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不断试验新技术、创新新技术,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于企业,传授给学生,不能只是从书本到黑板,不探索,不实践,只满足于做一个教书匠积极从事科技活动,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能力,高职院校科技推广“二传手”角色的定位是对新时期高职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应该是高职院校教师的基本素质。然而现在有些老师所掌握的技术滞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该成为技术的高地,掌握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建立和保持这种高地就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提高从事科技活动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科技素质。

(五)科技推广“二传手”角色的定位是促进学生就业的关键

高职院校要贯彻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的实质就是就业教育,学生能否就业是检验其教育质量的关键。学生就业不仅要看就业率,还要看就业质量。对于就业质量,现在还没有明确的衡量指标,笔者认为可以用毕业生的就业薪金作为参考指标。毕业生就业当年平均月薪至少应该高于其同龄的没有接受高职阶段教育的相同岗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要达到这个目标,高职毕业生就需要熟练掌握先进的技术,能够给就业的企业创造超额的利润。否则即使毕业生能够就业也不能说是教育的成功,只能说是市场在某个领域有比较大的人力资源需求空间而己。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科技推广“二传手”角色的定位,可以使毕业生真正掌握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毕业生以自己的实力证明自己,同时证明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否则就是毕业生用自己的利益损失换取了低质量的就业机会,国家和家庭在高职阶段投入的教育成本无法得到补偿。

三、高职院校科技推广“二传手”角色定位的对策

(一)重视专业建设奠定基础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科技推广“二传手”角色定位的核心。高职院校科技工作的重大突破,都与某一专业的创新或专业间的融合密切相关,学校的任何一项科技创新活动都应围绕着专业的发展而展开。学院只有从特色入手,利用优势专业的层面上去打造富有科技创新含量的品牌专业,将重点专业建设与科技创新活动有机地连接在一起,才能为高职院校科技推广“二传手”角色定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技术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注重技术应用是未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条件之一。高职院校技术应用平台建设,要以先进理念做指导,构建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要下大力气整合人才和专业资源,借鉴本科院校和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经验,以面向科技创新管理为目标,构建科技推广的网络,逐步实现技术应用平台建设的程序化、管理业务的标准化、报表文件的统一化、数据资料的完善化,切实解决技术应用平台建设中的薄弱环节。高职院校不具备本科院校的科技开发能力,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只能消化吸收科技成果,把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技术的应用是科技开发活动的核心,注重技术应用的开发,才能为科技推广“二传手”角色定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以人才建设为根本

人才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后盾和支撑,这是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一流的人才就不可能建设一流的专业,也不会产出一流的研究成果。由于受历史和经济发展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的科技人才与本科院校相比,科技帅才和将才严重不足,难以凝聚起强有力的创新队伍,这也成为制约高职院校科技发展的一大瓶颈。在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的实际操作中,还可以通过科研项目带动人才建设,以专业方向汇聚人才梯队,发挥现有学科人才的传帮、带作用。这样既提高了自己人才的水平,又可以全面提高科技推广“二传手”角色定位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面向21世纪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邹天幸,刘春生,纪芝信.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3、陈家颐.构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7(2).

4、邢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凸显职业教育的六大支柱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4(1).

5、王军伟.面向21世纪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1(10).

6、高建宁,黄利文.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