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健康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8-10 17:35: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心理健康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许多调查都显示中学生存在着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巢传宣等曾对江西省20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4.19%的学生具有心理问题,其中中度和重度占3.68%。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引起各方关注。为此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责任尤为重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
目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却存在着许多重大问题。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专业队伍薄弱,专业人才不足,专职人员较少。沈之菲2013年对上海市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69.9%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兼职人员,只有30.1%为专职人员。
(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水平不高,素质有待提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是“半路出家”,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强烈需求不符。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小学校里持有心理咨询师证书的教师只有22.8%。陈启新2013年的一项调查里提到,对于心理健康一般知识,心理教师“很了解”的仅为20.85%,“了解一点”的为65.47%,“不是很了解”的为13.68%,近80%的老师在心理健康知识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部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能正确分析、判断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效果不能让人满意。
(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定位模糊,角色冲突严重,在具体工作上定位不清,与其他角色职责产生混淆,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缺乏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个人发展条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普遍都兼任学校的政治课、劳动技能课等其他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时候只是摆设,由此而来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边缘化和不被重视感。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兼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指导原则的根本差异,很多教师在工作中体验着与管理者角色、德育教师角色等很多角色矛盾和冲突。
(四)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还有很多其他问题。例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操作中,实践能力不足,很多知识只限于理论,不懂操作;科研力量薄弱,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很少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按部就班;继续学习机会不多,成长空间不大;进行教育教学形式单一,等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提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地位和专业能力,彻底改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处境,完善教育效果。
(一)专业人才,专业发展
新《纲要》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各地各校要制订规划,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
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性,应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证书,教师凭证上岗。
(二)提供提升空间,创造提升条件
首先专业技术方面,应大力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业务培训,外出进修学习,进行教育教学经验交流等。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发挥所长,制定不同方向的培训计划,如个体辅导技能、团体辅导技能和教育教学技能等。另外也可以制定不同阶段的培训方案,如新进人员培训、提升培训和高级培训,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影响力。
其次科研学术方面,每个区域至少应该组建一支科研队伍,根据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不断进行探讨和研究,掌握最新研究动态,为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最大程度上的支持和帮助。
(三)清晰定位,清楚工作
首先,要确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规范和岗位职责。只有有了明确的岗位职责和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工作中才能有据可依,有规范可遵循,这也是保障心理教师队伍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德育有着根本区别,必须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业务管理机构,按照职责每年开展独立的指导、培训、督察和评估工作。
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出发,我们要在专业化的要求下,不断反思,努力提升专业素养,积累经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参考文献:
[1]曾玲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培养初探.心理科学,2007,(4),977-978.
[2]邢延清.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研究.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张爱莲.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核心胜任特征研究.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4]黄希庭,郑涌等.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心理科学,2007,(1),2-5.
[5]巢传宣,刘建平,熊红星.江西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新余高专学报, 2007, (1),91-94.
[6]崔景贵.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心理问题与角色定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12),4-7.
篇2
一、特色性发展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由之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特色性发展的优越性和可能性。首先,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历史发展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自发创立至今只有二十余年的历史,比学校中的其他学科历史短,学科体系不够规范,在当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只有纲要,没有具体而统一的授课要求;管理体系混乱,教育部、劳动部、卫生部三个部门都在管,似乎又都不管,实际中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处于年级组、学科组、教研组“三不管”地带,就像一块夹心饼干非常尴尬;监督评价体系缺位,除了例行必要的检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绝大多数在校园里唱“独角戏”,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评委缺席”的状态下与自身的职业道德与职业动力进行的拔河。许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经历突围、遭遇诸多苦闷之后,或者自甘无为、或者转行、离职、考研究生等流失掉。此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存在职称评定不明确的问题,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挂靠在其他学科中评职称。学科体系和管理体系上的模糊以及监督评价体系的缺位等造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上处于以从教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中心的自为和自由阶段。
但是,辩证地乐观地看待目前状态,它恰好是广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善用的优越性,不足的存在提醒我们实践中具有更大的发展与创新,处于自为和自由阶段提醒我们特色性发展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立足学校、彰显专业价值的快捷方式。一言以蔽之,挖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性是在瞄准学科发展和建设的靶心。其次,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看,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是学校的新生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教师群体的独特力量。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由于教学负担轻、来自教学考评的压力小、参与校内外研讨和展评活动少等原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最有可能从教学中解脱来,潜心挖掘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之处。由以上分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确具有特色性发展的优越性和可能性。因此,我们广大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当前既要有走特色性发展的意识,又要有走特色性发展的信心。
二、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色性发展的构想与尝试
躬身实践,反思回顾,我校近十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科发展与建设中也正处于动力不足、活力不够、主渠道不突出、创新性不强等“瓶颈”问题的制约期,急需在常规工作的基础上更新理念、转换思路、拓展途径、创新模式、推陈出新,新陈代谢出新的更具有活力、更能彰显专业价值、更贴近本校校情和学情的特色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此,笔者从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四大常规工作――心理咨询、团体辅导、专题讲座、课堂教学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性发展作以下进一步的构想与尝试。
(一)关于心理咨询工作的特色性构想与尝试
1.尝试两名心理教师同步接访模式,拓展心理咨询传统之外的另一功能。两名心理教师同步接访模式,即一名心理教师做笔录,一名心理教师倾听咨询,咨询结束后由两名心理教师“会诊”并写出“咨询指导意见书”,积累装订成“心理咨询月报”册。在“心理咨询月报”册基础上,增创校本读物《丹阳六中・班主任之友》,分发给班主任,作为班主任了解学生心态、开展学生工作的第一手资料。两名心理教师同步接访模式既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被班主任和政教处“邀请介入”变为“同步介入”,又能拓展心理咨询传统之外的另一功能。
2.借力专业化的心理测评系统应用软件规范心理咨询工作。在心理咨询的实际工作中,心理教师除了言语谈话,作简单的谈话记录之外,还需要给来访的学生做心理测试(必要时),建立咨询档案、撰写咨询案例以及向政教处提交咨询工作情况汇报等。如果心理教师都逐一去做这些工作很费时间和精力,而且往往因为某些原因很难保证连续性和一致性。由档案系统、测量系统和管理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心理测评系统应用软件,不仅能够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还具有将纸笔式的传统测评变成网络测评,规范地收集和整理资料,建立心理档案、撰写咨询案例与咨询汇报功能,还可以对学校内所有学生健康状况作横向比较,摸清本校各年级、班级学生的健康状况。同时,通过历年积累的数据结果作纵向比较,还可以摸清本校学生的健康动态,从而为开展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此外,心理测评系统应用软件中有些测试量表还具有将统计结果自动生成剖面图功能,是心理教师不可多得的科研助手,能够帮助心理教师实现以科研提升心理咨询工作的愿望。心理咨询工作依赖心理测评系统应用软件,心理测评系统应用软件成了心理学教师的教具和教参,成了专业教师工作和科研的好帮手。鉴于此,我校心理教师特别提出借力专业化的心理测评系统应用软件规范心理咨询工作构想与尝试。
(二)关于团体辅导工作的特色性构想与尝试
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在不断增加,一对一的面谈式心理咨询方式愈加显得力不从心,在实践中日益显露出它的局限性。鉴于此,团体辅导迅速成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模式,并且具有普及和推广的重要意义。我校团体辅导以学生关心的焦点、热点、困惑点等“即时性问题”,即群体成长问题为主线,以体验式学习方式为主导。就辅导内容而言,可以根据不同学龄段学生的兴趣特点、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划分出不同的活动主体,也可以根据问题类型划分出不同的活动主体开展专题团体活动。比如,针对厌学、网络依赖与游戏成瘾、早恋三大棘手问题设计如下辅导:(1)营造“学习超市”,培养“学生讲师团”。针对学生需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为有共同问题的学生寻找成长群体,通过学生选择课程和课程选择学生两种方式,营造“学习超市”,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自和自主选择权。在“学习超市”辅导活动中征集“学法一得”, 通过“学法一得”的交流,选择并培养“学生讲师团”, “学生讲师团”中的优秀学生现身说法,介绍学习经验。学生在成长群体里,找到的是和自己有过同样境遇的参照,所以学习起来会觉得更有动力和希望,通过这种方法能真正调动学生会学、勤学、乐学的学习氛围。(2)引用拓展训练戒断网络依赖与游戏成瘾。(3)设计“关爱学生心灵行动” 系列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青春期教育。
(三)关于专题讲座的特色性构想与尝试
专题讲座专在关注学生普遍存在或某一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 比如网络依赖、游戏成瘾、厌学、初小和初高中衔接、青春期情感等;专在把普遍存在的问题系列化,即把一个问题深入下去,真正能够贴近学生心理,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把以外在教化和规范为主要特点的德育工作和以关注学生内心世界、启迪学生心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专题讲座。
(四)关于课堂教学的特色性构想与尝试
1.与学校同步,开发实施信息化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除参编丹阳市《阳光心灵・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自助读本,2005年编写校本读物《心理咨询个案集》外,目前正在编写涉及中学生生活、学习、交往等七个主要话题的信息化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中学生心理成长课堂》。
2.自制课件,利用媒体技术再现课堂教学情境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的教学水平只有建立在对课堂进行不断反思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实质性的提高。可是,教师不可能自己观摩自己上的课,所以难以在把握课堂教学全貌基础上实现对课堂进行反思。因此,利用现代化教育设备,录制自己的课堂教学,即自制课件,反复看、反复听、反复揣摩,才能体味 “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从2006年开始尝试自制课件以来,除了为正在编写的信息化校本课程 《中学生心理成长课堂》准备第一手资料外,公开课还先后获得丹阳市一等奖、江苏省二等奖、全国一等奖。此外,录制自己的课堂教学还可以组织同学科教师进行集体研析。借助教师集体的力量,对课例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利于超越教师个人反思的局限,从同学科教师那里获得更多的专业支持。录制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名副其实实现“从教师个人成长”到“教师集体成长”的有益尝试。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与其他方式相比成本低廉,只要教师有一台摄像机和一台电脑(带刻录功能)足以。
3.走论坛(BBS)评课道路
由于诸多原因心理健康教育课总是在“评委缺席”中悄悄进行,又由于BBS具有平等、匿名、时空分离等特性,也即任何教师都可以通过论坛,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和质疑。因此,心理教师萌发出借助校园BBS展现课程魅力,与广大师生交流思想、相互学习的构想与尝试。倘若BBS能被很好利用起来,将有效地提高心理教师的教学能力,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加油站”。
三、结束语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发展中的事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性发展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尝试过程,拘囿于作者个人的局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构想与尝试,希望与同仁共同探讨。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3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教育之道在育人心”,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45分钟课堂时间,针对一部分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及存在缺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和乐观主义精神。
(一)渗透生命价值教育,学会珍惜生命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激励学生要生活得有价值。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轮椅女青年尹淑君等并没有因为自己身体残疾而放弃生命,反而更加珍惜自己的时间,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延长自己的生命。经过类似这样的教育,不管学生今后遭遇怎样的命运,他们都会勇敢地活下去,会让自己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并且要让他们懂得,不仅仅是要珍惜自身的生命,而且要珍惜所有人的生命,因为每一个个体的生命都有与别人平等的、不能替代的独立的价值。
(二)学会正确看待得失,保持乐观主义精神
生活中有得就有失,而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时期,学会正确看待得失,保持乐观主义精神,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有这样一个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对夫妻有两个儿子做生意,大儿子卖面条,二儿子卖雨伞,同样面对晴天雨天,夫妻二人态度不同。晴天:妻说,老二怎么卖雨伞啊,夫却说,真好,老大可以好好晒晒面条了。雨天:妻说,老大怎么晒面条啊,夫却说,真好,老二可以多卖把雨伞了。晴天雨天的故事说明人的不同心态。像《塞翁失马》这则古代寓言中的塞翁不因一时失利而忧,也不因一时得利而喜,坦然面对儿子的失马、得马和堕马。他不是静止、孤立地看待得与失、祸与福,他认识到好事和坏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至今仍对人们深有启发,它教会人们正确看待得失。
课堂上,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可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吸收健康有益的养料,从而使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发展。
(三)渗透情感教育,学会关爱他人
关爱自己的父母,这是基本的道德情感。一个连父母都不能施爱的人,怎么可能要求他去施爱于他人、施爱于社会、施爱于祖国乃至世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亲情的诗词、文章,如《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歌颂了伟大的母爱,拨动着天下儿女敬爱慈母的心弦;《背影》中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蹒跚”的背影,成就了一座平凡父爱的丰碑,让学生懂得父爱的深沉……通过学习这些感人肺腑的文章,让学生从中体味亲情,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除了情感的触动,还要求学生有具体的行动,让学生学会在物质享用上想到父母,在精神上要关心父母,要留意父母的身体健康,在父母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母表达爱意。
二、通过作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有其特有的心理特点。与学生心理同步发展的写作训练,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围绕“我”来做文章,学会自我反思、自我接纳
接纳自我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学生在介绍自我的习作中,都能勇敢地介绍自己,一方面大胆地写出自己的才能和优点,另一方面客观地剖析自己的不足,寻找以后努力的方向。
(二)作文命题体现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
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有自己的见解。教师要摸准学生心理,结合学生实际,选出热门话题,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例如《关于追星族的思考》、《谈中学生早恋》、《中学生当干部弊大于利吗》、《读书与做人》等,这类作文所涉及的问题,几乎每个学生都关注过,思考过。什么是真正的“星”,对待“星”的正确态度是什么;身边有同学早恋了,该怎样认识和对待; 同学们选我当干部,为什么父母却反对;同样是博览群书的人,为什么有的流芳百世,有的遗臭万年……这类问题不单单是作文问题,更关系到学生怎样成长、怎样成功。这些作文,适应学生日趋强烈的参与意识,为他们表现自己的才干创造了机会。对于作文命题,教师还要把学生对自身成长的关心引导到对国家、社会的关心上来。例如《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这类作文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胸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三、通过语文课外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果让学生长时间泡在课本里,必然接触面狭窄,思想幼稚单纯。课程改革新增了综合性学习,在学习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广阔空间,它让学生带着一个个问题走向自然、社会,通过调查、访问、探究、合作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和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
(一)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学会正确地看待他人,这是合作的基础。一位科学家说:“人才最重要的是合作精神。未来社会的创造,需要我们在各方面与他人合作,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地看待他人,发挥各自的潜能。”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很广,包括自然、社会、人生,还有音乐、美术、体育、自然等学科的知识,学生不可能单枪匹马地完成任务,这就要求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成立各种合作小组的前提条件是,小组内的各个成员都必须看到本组成员的优点,能相互取长补短,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二)鼓励学生主动真诚地与人交往
篇4
我们认为,没有最好的学校教育,只有最适合的学校教育。能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优势潜能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校于2010年提出了“创造适合的教育氛围,为师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以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依托,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师团队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校以科研为引领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专门成立了以校长、副校长为核心的课题领导小组,建立了教科研工作室,并先后承担了《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普通中学新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策略研究》、《中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方式案例的研究》、《高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研究》、《中学生英语阅读策略的行动研究》等课题研究。
1.目标引领与师德建设
学校根据2010年提出的办学理念和现状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明确了办学目标,即“环境整洁优美,管理科学民主,师生共同进步,学校和谐发展”。学校还引导教师制定个人学习目标,设计并开展为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各项学习活动。
学校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精神。组织全体教师学习霍懋征事迹,利用奥运及六十年国庆的契机开展爱国爱岗的教育,积极号召教师为玉树地震灾区捐款,开展师德演讲,表彰校级“我心中的好老师”和教育教学做出成绩的优秀教师,努力使教师爱生、敬业的行为蔚然成风,营造充满关爱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爱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为了加快青年教师成长,学校积极开展师徒帮带活动。每年9月学校都要召开拜师会,签定师徒协议。自2008年9月起,我校先后有30多位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结为师徒帮带关系,并建立了青年教师业务考核表和师徒帮带月考核制度。学校还通过开展青年教师读书交流活动和外出考察活动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2.开展校本教学研究,加快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把科教研结合起来,每学期针对不同的专题组织教师进行研讨。2009年,政治组围绕教学目标开展研讨,历史、物理、艺术组则跨学科讨论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语文组请来课改专家解读新课标,化学、生物组也联合探讨生活中的生化运用,各组全员参与,互相观摩,在全校掀起了一股研究的学风。2010―2011年学校又针对教学基本功组织教师学习与研讨,并在暑期教育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交流。
3.开展课例与反思研究
我校聚焦课堂,开展了学科带头人开放展示周活动,通过骨干教师献课的方式,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实践证明,在骨干教师的引领下,其他教师的教学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009年下半年,我校继续探讨有效性教学,并将重点放在了常态课上,开展了常态课开放周活动,人人参与,人人开放。
我校还以课例研究为主要方式,对典型课例进行“设计―实施―讨论反思―再设计―再实施―再讨论反思”的研究。我们倡导教师课前反思,从设计入手;课中反思,从学生入手;课后反思,从问题入手。通过撰写教学后记、教育案例、教育随笔、教育论文、教育叙事,教师的问题意识、反思能力、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不断提升,他们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为更多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
2010年7月,温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涉及所有人,接受教育是每个人获得发展的基本前提。”开展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是发展和普及我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一个主要办学形式,也是对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它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是适合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
我校是西城区最早接受随班就读学生的中学,早在1990年就开始每年接受个别轻残学生,并努力让他们和正常学生一起快乐成长。1997年,学校成立了“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组,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轻残学生随班就读”工作实验。
1.关注随班就读学生的快乐
随读生由于自身的残疾,往往会出现自卑、焦虑等心理,他们的快乐成长更需要关注。因此,我校十分重视随读生的成长,学校在2000年就配有专职的心理教师,并先后投入四十多万元建成了资源教室,为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保障。我校的资源教室面积约160平方米,共有4间不同功能的专用教室(办公室、咨询室、综合活动室、阅读室),在各专用教室中又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咨询区、箱庭区、团体活动区、心理测量区、放松区、阅读区、休闲等候区等。同时,学校为资源教室配备了包括心理健康软件、沙盘、音乐治疗椅、生物反馈仪、宣泄人等专业设施和办公桌椅、图书资料、电脑、电视、影碟机、相机等硬件设施,还给资源教室起了个温馨的名字――“心灵家园”,希望温馨、舒适、安全的环境让学生有回家的感觉,很多学生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前来休息、放松、阅读和咨询。这都为我校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随班就读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2.开展有效的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心理咨询室面向全校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心理咨询、指导和服务,同时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要开展了很多心理教育工作和活动,如建立心理档案,举办个体心理咨询和小团体心理训练,进行各类讲座,创办宣传栏、“心航线”心理专刊,开展心理健康板报评比,建立“阳光心理社团”,开设青春期课堂,组织心理晚会、户外拓展活动,等等。这些都为有效地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了条件。我校努力将心理健康教育辐射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深处。
我们本着务实、专业、创新的精神创建着我校的心理教育体系,建立了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多年来已形成了特色。由于我校的软硬件兼具,2008年12月我校被评为西城区第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
努力打造多样化的课程
1.开设学生喜欢的课程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校每学期开设多门选修课供学生自主选修,如语文学科开设的《唐诗宋词与流行歌曲》、英语学科开设的《趣味英语表达》、数学学科开设的《趣味数学》与《生活中的概率》、化学学科开设的《化学与家庭生活》、物理学科开设的《传感器的学习与使用》、地理学科开设的《中国华东旅游地理》、体育学科开设的《瑜伽》与《抖空竹》,等等。此外,学校还开设了18个课外兴趣小组,为学生拓展学习提供了平台。
2.以多样化的活动发展学生特长
学校积极主动地挖掘、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德育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
学校每年举办的运动会和班级篮球赛是学生展示运动才华的最好舞台。近年来,班级篮球赛为学校的运动队输送了大批运动人才,学校男子篮球队在2010年夺得了北京市高中篮球比赛第六名。学校男子排球队则在2010年3月取得了北京市排球传统校比赛第六名的成绩,并于2011年勇夺西城区“三好杯”排球赛冠军,2012年还闯进了北京市排球传统校比赛前四名。
篇5
【关键词】对话教学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教法探索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50-02
1.引言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该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套用传统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纯粹的心理学知识学习过程,课堂由教师决定和控制,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和应答,这样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根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大学生中认为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很必要的高达87.3%。但对“您对目前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很满意和较满意两项只有15.9%,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达71.7%。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将新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在2010 ~ 2012 级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尝试将对话教学法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结果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效果良好。
2.对话教学法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优势分析
心理健康课程有学科性质的特殊性,不能沿用传统课程标准的逻辑体系来建构。它与传统课程的区别在于它是基于学生心理并围绕学生心理而开展,学生要参与到课程运作中来。[2]传统课程中学生学的是以科学性权威为基础的经验,是“了解―体验”的课程,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恰恰相反,是“体验―了解”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设计情景,强调体验,重视与学生心灵交流、对话。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学生的需要为起点,以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为归宿,教给学生的不是以认知序列为核心的心理学知识,而是对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处理后的生活化和个体化的阐述和形态。如多尔所言:“课程成为一种过程――不是传递所知道的而是探索不知道的知识的过程,通过探索,师生共同清扫疆界,从而转变疆界也转变自己。”[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引导”、“体验”、“对话”,课程的设计和运作在活动和交流中建构、生成。因此我们需要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洞察它的课程本质,引入新的教学范式来丰富它的教学过程。
对话教学是一种促使学生“在与情境对话中建构知识”的教学范式,反对知识霸权主义和独断主义,主张教学的基本任务不是获得所谓“客观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怀疑、批判和探究意识,进而学会知识探究与建构的过程、方法。对话教学提倡多角度思考问题,主张通过平等对话,实现对话者之间认知的融合。在教学中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人与文本、人与环境的多层次对话,来建构对于世界的理解与自我身份的认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转述者,而是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的对话者和问题情境的创设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与环境、与他人、与自我的的对话中,不仅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而且能够实现自我身份的建构。自我身份(identity) 的建构取决于了解自我和了解他人。只有了解他人,才能更好地了解自我,找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或差异,由此,才能形成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才能建构自己的身份。[4]
对话教学的范式契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科性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要诉诸认知因素,更要通过情感、行动的经验去实现;既包括预期的学习成果,也囊括从他人对话中以及与环境的互动中学到的东西,所以它的内容是建构的,教师不是提出现成的结论,而是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领会、体悟,自主建构心理系统。这与对话教学范式的模式不谋而合。
3.对话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策略
3.1设置启发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在问题空间里探索
问题是对话教学的核心,相当于传统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不确定性、粗略性、模糊性、未竟性,这些特性恰恰给师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在教学中,知识退居“谈资”的地位,问题上升为学习活动的核心。学习活动从问题出发,而知识的学习则隐含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问题是纲,知识是目,纲举目张。
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旨在使之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从而使学生萌发解决问题的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填补认知空缺、解决认知失衡、认知冲突的本能。当问题空间形成后,师生围绕问题进行对话,层层深入,使问题衍生为知识表征或新的问题。问题的解决以师生间的合作为基点,又成为师生关系的中介和对话体系的桥梁。例如在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探讨中,以具有整体意义的“问题群”,“为什么上大学,大学的意义是什么?”;“大学学什么?”;“大学应该怎样学?”。这一具有整体意义的“问题群”贯彻整个教学过程,使得课堂教学发端于问题,推动于问题,归属于问题。所以说,创设问题情境是推动学生产生问题进而进行自主建构学习的契机、基础和前提。[5]
3.2创设真实的物理情境,促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解决问题
情境认知理论学者认为,人们不是根据内心关于世界的符号表征行为的,而是通过与环境直接接触与互动来决定自身的行为的。在这种基于情境的行为中,人的行为模式和处理事件发生的情感中,内隐的知识将在人与情境的互动中发挥作用。[6]对话教学范式中,强调创设社团实践或仿真的物理情境,这类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例如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原则和技巧的学习中,可以将课堂变成学生相互认知,尝试沟通的“舞会”。设置一系列的情境如“破冰游戏”中,观察新同学,感受集体温暖,“团队建设”中寻找共同点,增进感情,“社团实践”中学会倾听他人,说服他人。将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中,会促进学习者对知识和技能的多元化理解,从而使学生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应用中有更广泛的迁移。
3.3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促使学生在他人对话交流中建构新知
对话教学认为,教学是师生、生生的交往、互动与对话过程。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多维互动,一方面实现了知识信息、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信息交流;另一方面,也实现了知识意义和自我身份的双重建构。在和谐的人际情境中,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指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彼此尊重、互爱互敬、相互促进、合作互动。在教学中采用以下策略:(1)尊重学生。在教学中,教师没有高人一等的特权,必须以一个交谈着、倾听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教学对话的基础是平等、爱、理解和宽容。例如在对“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探讨中,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无条件地接纳并尊重时,平等的交流氛围才形成。(2)民主教学。教师要有博大的胸怀,勇于接受学生的批评意见,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甚至对教师的观点提出挑战。利比特与怀特( Lippitt & R.K.White) 根据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性质不同,把师生关系分为三种类型,即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他们的研究表明在民主型师生关系中,其情感表现最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情感和谐。[7]只有如此才能营造出民主的教学氛围,才能形成师生之间平等协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是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通过成立学习小组,实现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反馈、相互激励等合作互动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是生生互动中最有效最直接的形式,通过合作、对话与互动,实现多角度的沟通、融合,克服个体的认知偏差,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在共同参与问题解决和知识建构中,学习者也学会了相互交流与合作,学会了理解与倾听,学会了表达自己和说服他人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3.4形成开放式发展空间,促使学生在自我探索中优化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学生不是“他者教成”而是“自主生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对话教学的范式注重形成优化的心理环境,使得学生与自身的心理环境对话,与自己的元认知体系对话。“在建构性学习中,学习者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及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增进理解和帮助思考的策略,而且,学习者还要不断反思自己及他人的见解的合理性如何,看它们是否与自己的经验体系一致,是否符合经验事实, 以及推论中是否包含逻辑错误等。”[8]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促进自我对话,例如,引导学生思考:遇到问题,我会选择什么样的应对策略?我运用的策略和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决途径?等等。进而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方法进行正确的评价,如果意识到存在学习偏差能通过及时调整,变化策略。此外通过合作学习,促进自我探索,在与他人的争论中,商讨中,达成智慧共享,共同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需要不断地向同伴解释自己的观点和策略,促使他们思考所学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从而深化对知识和自我的认知。另外,也可以从学习伙伴那里习得多元化的策略,进而自我反思,提高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
4.几点思考
4.1将对话教学的目的指向师生的自我实现
对话式教学由于其具有反思的特性,摆脱了教育的外在指向,而指向教学活动本身和人的内部需要与内心世界,从而可以帮助人达到自我实现。可以说对话教学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旨归。[9]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交互对话和自我对话,最终实现自我确认、自我认同、自我解放、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4.2教学过程基于平等合作
教学过程中,要求师生合作共同进行主题探索和问题解决。师生,生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构建“学习型组织”。教师和学生以问题情境为桥梁,联系在一起,教师不是富有经验的引导者,而是和学生一起成长的伙伴。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合作解决学生心理发展问题的活动,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是学生的内在追求,也是教师的任务与职责所在。
4.3教学方法注重交往生成
应用对话教学,打破教师权威制定的既定教学设计或程序,给予新观念,新生思想以充分生成的机会与空间。尽管我国高校已制定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类目标,由于人的心理层面以及人与人之间心理特质的差异性,要求在总目标的大背景下,要体现出“个性特色”,不固守无弹性的教学计划。因此在对话教学范式中,通过师生交往生成目标,生成学习认知的结果,生成师生,生生的合作精神、生成互尊互爱的品质,生成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新型课程,它以增进人的心理成长,集课程设计与创作为一体的特殊课程。上好该课程要求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建设性地应用对话教学,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真正实现增进学生的心理成长,激发学生心理潜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
[2]许志红.后现代课程观下心理健康课程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
[3][美]小威廉姆・E・多尔. 后现代课程观[ 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孙可平,邓小丽.理科教育展望[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81.
[5]袁维新.认知建构论[M].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2, 110.
[6]李维.认知心理学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7]朱旭东,袁维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心理学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 1998(3).
[8]张建伟,陈琦.简论建构性学习与教学[J].教育研究, 1999(5).
[9]李冲锋.走向对话教学――对话教学基本问题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6.(5B).
篇6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身体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依据团体动力学原理,依托特定的心理学理论,通过一系列专门设计的活动或课程,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有效适应社会和发展健全人格的一种辅导形式。它被公认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服务于所有学生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正确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之一。
我校参加了贵阳市教科所承担的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国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推广”贵阳实验区子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的研究。作为实验校,学校以课题为载体,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研究为重点,开始了为期四年的探索与实践。
一、得其法
对于多数实验教师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非常陌生的。理论缺乏是课题研究起步阶段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做到有始有终,理论学习是起步的关键。为此,学校邀请专家进校园引领课题研究。如邀请了贵阳实验区课题负责人雷颖善老师对我校实验教师进行开题培训;选派数十名骨干教师听取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专家申继亮教授的“心理教育与教师素质”专题讲座;利用暑假组织实验教师在教科所听取中央教科所心理学博士张彩云的“如何评价一节心理活动课”“心理活动课的特点、操作、评价”等讲座。暑假,我校又组织部,分实验教师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参加培训,听取了华东师大特聘资深心理咨询师陈默教授及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范亦铮老师的主题报告“走过春夏秋冬――教师职业生涯心理”,培训结束后老师们还与专家进行了深度交流。
在一线专家深入浅出地讲解、交流、沟通中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在互动、专题讨论和参观考察中,实验教师初步了解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与学校班团队会的区别,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活动环节有了初步的认知,树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方式――强调“活动”,重视“体验”效果的新理念。不少实验教师在培训活动结束后,当即表示很想回学校一试身手,上一节这种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我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和课题研究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为有效探索活动课模式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力学笃行
实验教师集体学习吴增强老师的《初中生心理辅导指南》,拟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价要点的二级评价体系,并由学校的两名专业二级心理咨询师冯建波、张家静老师率先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研讨课。教师通过观课一议课后,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了全新的感悟,实验教师开始上“翻版课”“教研课”“展示课”。
学校将全体实验教师分组,分为四人或五人一组,首先上“一课多上多研”翻版课。第一轮结束后问题很多,尤其是教师容易把心理活动课上成德育活动课、心理健康课,不清楚德育课、心理健康课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区别;还有教师生搬硬套别人的课,设定的主题不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等等。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又组织实验教师研讨,反思自己上的课,讨论下一步如何改进,由此开展了第二轮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践。
由于时间冲突,我们根据教学地点把实验教师分成中北和瑞北两个校区,按校区分小组上课,互相听课、评课。改进后的活动课要求主题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困难或困惑,教师采用问卷调查、活动观察等方法发现学生的需求,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去分析、选择适合学生的活动主题,从而找到最适合本年级、本班实际的活动目标和贴近学生生活、立意新、有吸引力的活动主题。第二轮“一课一人上,多人研”研究课由此拉开序幕。通过“学习一研究一实践一反思一总结”螺旋上升的循环研究过程,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方案得到逐步修改和完善。教师们通过集体探讨得出了如下一些心得体会: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否成功,活动方案的设计是关键,在方案设计和活动实施中要倡导体验式学习,倡导活动化、生活化,倡导学生学习与分享。第二轮实践结束后,教师感言收获颇丰,提高很大。我们的教师做到了力学笃行,这些研究实践对他们的蜕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三省吾身
参加实验区的抽签,接受“评好课”检查。“评好课”活动的开展,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学校课题研究情况,反思学校的研究过程。活动以现场抽签的方式进行,目的在于促进所有实验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研究中不做旁观者、教练员,积极做探索者、研究者,整体推进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尽管以点带面的抽查不能代表学校课题研究的全貌,但我们对专家的意见仍然进行了认真的反思。针对部分教师出现的问题,学校通过教师座谈,广泛征求意见,重新修订了管理方案,加强了对活动主题的选择、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的组织实施、学生参与程度、积极性、效果等方面的学术指导和督促检查,促使教师在“一课多上多研”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多次反省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问题,针对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是我们破茧而出必不可少的一步。
四、完美蜕变
为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研究情况、形成性评价体系及“一课多上多研”情况进行总结,我校组织全校实验教师举行了课题研究现场报告会,要求每一位教师制作课件,回顾和陈述自己的研究历程,重点讲述课题研究过程中自己的思考、做法、感悟及团队给予自己的帮助,为教师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让研究团队在“学习、实践、交流、反思”中不断成长。事实证明教师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从最初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茫然、青涩发展到了现在的深人理解、运用自如。其间采用的“一人一课多上多研”“多人同课异构”均是值得推广的实践研究方法;配合课题研究开展的“与书为伴,与书对话,与书同行”评比活动则有助于提高实验教师理论素养;“翻版课”“教研课”“展示课”“评好课”等途径和手段使课题的研究更加注重实效性、研究性、本土性,使每一位实验教师的教育观念、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得到提升。我们付出并快乐地收获着!我们在得其法,力学笃行,三省吾身之后完美地蜕变了!
篇7
关键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探析
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中学阶段什么样的心理教育模式最为有效呢?
一、目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当前,许多条件较好的中学都以不同的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在实际实践中却存在不少困难。目前,学校领导和教师虽然都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存在着许多难题,发展不均衡。有的学校搞得轰轰烈烈,有的学校就显得比较冷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雷声大,雨点小”来形容。
1. 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属于新兴的专业,还处于萌芽状态,人们对它的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在中学实施过程中更是存在诸多错误观念和倾向。一是形式化,并不相信心理健康教育的神奇威力,仍抱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陈旧观念不放,不愿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于心理健康教育,只迫于形势或追赶时髦而象征性地开展活动。二是神奇化,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将改善、提高心理素质与治疗心理异常混为一谈,对心理健康教育在五育中的作用期望过高。三是独立化,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独立于五育之外的新鲜事物,不注意课内与课外、心理教育与其他形式相结合、专职教师与全体教师、心理专家与一般教师相结合,因而收效甚微。四是扭曲化,不能正确认识心理咨询,认为是心理有问题的、有毛病的人才需要去咨询,忽视了心理咨询是帮助学生自我成长的一个重要方式。
以上错误观念和倾向都是极其有害的,它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从观念上提高认识,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和功能。
2. 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萌芽状态,中学内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教师专业化不够。目前中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由后勤人员或者是其他对此感兴趣的教师兼职。真正的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很少。
3. 缺乏针对性。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的用成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去衡量学生;有的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去衡量小学生;有的目标制定得过高过大,脱离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水平和硬件设施的实际情况,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徒有其形,而无其实;有的用心理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过泛过滥,缺乏针对性,学生了无兴趣。
三、如何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三个方面。
1.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增强适应能力。通过教育,帮助学生应达到四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活)的总目标。
根据不同年级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年级目标。初一: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加强学习方法与人际交往的指导;初二:帮助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发育问题,培养承受挫折的能力;初三: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压力源”,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和升学观,进行应试心理的辅导与训练。高一:帮助学生适应高中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学生学业规划提供咨询帮助;高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科学人生观;高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升学观,正确对待高考,形成正常的应试心态,掌握科学合理的应试技巧。
2.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学心理健康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系统而深入地开展教育活动,主要包括学习心理教育;人际交往教育;合理调节情绪教育;青春期心理教育;挫折应对教育;升学与择业心理教育。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制定适合不同年级的教育内容。
3.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为四种模式:心理治疗模式、心理咨询模式、心理讲座模式和心理辅导模式。在中学,以心理辅导模式最为普遍和实用。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心理辅导,从层次上可以分为三级:预防、咨询与矫治。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施途径具有多元性,可以概括为:“一中心”“一课”“四室”和“一工程”。
“一中心”,即心理教研中心。它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机构和领导中心,一般由负责德育的校长负责,或由专职教师负责,校长兼名誉组长。中心建立工作接待制度、例会制度,作为学校独立机构,协调好与政教处、教务处、教研室的关系,负责开设心理辅导课,管理“四室”,负责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和宣传工作。
一课,即心理辅导课。它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通常以班为单位开设,心理健康课一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符合学生需求的课题,以学生活动为主,重在让学生能深入体验感受,从而进行对自我反思。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作者简介]马桂兰(1971-),女,山东聊城人,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山东青岛266404)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70-0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其开设目的是为了保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以应对人生中的种种挑战。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是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课堂教学模式也是从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心理特点出发,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真正提高心理素质,应对挑战。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要考虑他们的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来进行改革。教育部办公厅2011年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明确了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90后”大学生的求知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现在“90后”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不管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方法,都必须适合“90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其心理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追求新鲜刺激,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90后”大学生是在网络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喜欢新奇的东西,喜欢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创造性强,求新求变,对于一般的说教听不进去。
第二,喜欢走捷径,不喜欢没有成效的学习。“90后”大学生喜欢急功近利,希望自己的努力或学习能够马上见成效,对于需要付出很多艰辛劳动的活动不感兴趣,希望教师的授课能够直奔主题、形象生动、快速见效。对于讲授式教学模式不感兴趣,对于深奥的学科理论不愿花费很大力气去研究。
第三,喜欢展示自我个性,不愿适应老套的模式。“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追求自己的愿望,不强迫自己做不喜欢做的事情。对于不喜欢的课程或教学模式不愿意去主动适应,而是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模式或方法,否则他们就会表现出自己的不满或厌学情绪。
第四,不喜欢有压力,喜欢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90后”大学生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整个家庭的照顾和爱护,在家里没有受过委屈或挫折。他们不喜欢有挫折的事情,也不善于面对挑战。外界的一点风吹草动或不适合自己的地方就不能忍受,或郁闷或呼吁,喜欢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第五,不满足于现状,对自己的期望高。“90后”大学生对于功成名就非常渴望,很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够在自己的幻想里生活,羡慕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士,只看到他们的成功,而对于其付出的努力却不屑一顾。对于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不愿深思,而是希望教师能给出一条成功的捷径。
第六,求知欲望强,但不掌握科学的方法。“90后”大学生希望自己是强于别人的,希望自己的未来是成功的,对于知识技能的渴求很强烈,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地位、有能力的人。但他们对于成功之道却很模糊,总抱着侥幸心理,祈求自己的运气好一些、路途平坦一些。对于现在的学科学习不重视,不愿下工夫学习,希望教师能够将全部知识塞给自己。
2.教育者的责任。作为教育工作者,教育方法不仅要适应时展,也要适应受教育者的要求。面对“90后”大学生,要思考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适应“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最终实现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也不例外,必须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用新颖的形式、灵活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励他们自觉地去发现自身问题,调节自己的情绪,完善自己的人格,面对身边的挑战,体验自己美好的人生。
教育者要根据学习者的群体特性、个别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讲授不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要求,以他们喜欢的、轻松愉快的方式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在“做”中学,在“游戏”中学,在“体验”中学。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运用心理健康的知识,培养自我的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达到规定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1.团体体验活动。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期望很高,也感到很神秘,他们希望通过学习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解决自己内心的一些困惑,因此,体验式教学模式可以满足他们对于自我探索的心理需求,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用于团体体验的方法很多,其中不错的方法是沙盘游戏。这种在“游戏”中学习的方法很适合当代大学生,它看似轻松,要求用不同的玩具展示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不用教师灌输,也不用学生费脑记忆。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学生们会对自己的内心有所觉察,对自己的困惑有初步的了解,从而使下一步的感悟与改变成为可能。比如,有学生在体验沙盘游戏时,把一个“超人”放在了屋顶上,并且还自言自语地说“超人飞吧”。做完沙盘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他明白了自己与“超人”的链接,了解到自己内心的感觉与力量。在大家谈论沙盘游戏的感悟时,他兴奋地说:“这东西真神奇,它让我感觉到自己是个完整的人,好像把内心的我与现实的我统一了起来,我明白了自己的困惑,我知道下一步该如何做了。”
2.影视案例材料的分析与讨论。“90后”大学生是伴随网络发展而长大的一代,他们对于影视、动画、多媒体很感兴趣。在讲解理论前,让他们观看一些有针对性的影视或动画材料,然后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这会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后,教师再把理论知识提炼出来,加深他们的印象,形成理论沉淀。如讲解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健康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一段“幸福魔方”之“我的男友变心了”,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别人的故事,往往会很清楚问题在哪里,以后自己也会避免同样的问题,这样不仅使其认识提高了,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我们的教育目标也实现了。再如,在讲解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心理访谈“大六男生”,然后讨论其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上了六年大学,大学的学习应该注意什么,以及大学学习的目标与方法应该如何等。这样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有兴趣,而且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与能动性,发现自己的潜能,反省自己身上的问题。
3.角色扮演或情景表演。心理剧是现在流行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其魅力在于当事人能够重新体验冲突情境,在冲突情境中实现自己未了的心愿,解开自己的心结。同样,简单的情境表演或角色扮演也能让学生体验自己内心的冲突,使旁观的学生看清楚问题所在,重新整合自己的认识,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如讲解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时,可以设置一个简单的宿舍情境,然后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在扮演的过程中,慢慢进入角色,把自己的内心想法通过角色投射出来。之后大家一起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互动,学生对人际交往模式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会关注自己的交往模式、反思自己的人际交往问题。
4.理论传授。大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有感性的认识,还要有理论的沉淀,关键时刻的理论提炼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教师要时刻记住自己的责任,抓住机会,简要概述地提炼理论并呈现给学生,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知识框架。比如,在讲解人格健康时,不仅让学生通过心理测试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了解人们心理活动的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要适时地把一些理论知识提炼给学生,如著名的人格理论、人格要素、人格健全的途径等,让学生在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有理论指导,从而少走弯路。
5.心理测试。心理测试是了解自我的有力工具,适时运用一些测试,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自我、反思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而积极地自我调节与完善,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探讨内心世界,提高自我心理保护意识。如讲解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时,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心理测试,了解自己的心理压力指数。有些学生开始并不知道自己的心理压力到底有多大,也不了解自己处理压力的模式,但在心理测试后,他们会突然明白自己原来还有不了解自己的一面,并希望进一步分析自己的心理特点,希望教师再讲解一些压力处理的方式,以便使自己获得成长。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可以用案例作引子讲解一些压力处理的方式,通过生动的案例,使学生了解压力的防御机制,了解面对压力与挫折时该如何应对,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
6.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有其独特的魅力。在小组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能动性与创造性,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真正想法,这样有助于加强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们获得朋辈的认同与支持。小组活动使枯燥的知识传授变成大家一起探索的旅程,充满了激情与活力。如在讲解大学生人际交往时,可以设置小组讨论和小组访谈。大家一起讨论“拥有好人缘的秘密?”“什么样的同学最受欢迎?”等,访谈一些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你喜欢什么样的同学?”“你最好的朋友是什么样的?”等。这样大家的思路被打开了,积极性与创造性也展现出来了,大家都在积极思考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人际问题,也会反思自己的人际交往策略或人际交往中自身的一些缺陷,并且期望得到教师的指导。这样的小组活动看似很热闹、轻松,其实学生心里的感触很大,通过活动他们对于人际交往会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感悟。这时要及时地进行理论提炼,传授给学生必要的人际交往法则与人际交往技巧。
7.团体训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体验自己的心理冲突,而且要让学生能够完善自己,有意识地健全自己的人格。因此,团体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比如在讲解职业生涯规划时,可以模仿心理工作坊的做法,对学生进行团体训练。第一步:认识自己的兴趣与能力——讲述我的5个成功故事;第二步:认识自己的理想——我的40年计划;第三步:了解自己的位置——我现在在哪里;第四步:了解成功的途径——我梦想的路在哪里;第五步:回到现实——我怎样出发;第六步:控制约束机制——我的旅行指南;第七步:制定近期目标——我要出发了!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很快明白应该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怎样起步、怎样约束自己、怎样实现自己的目标。
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以上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只是笔者的一点体会,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一线教师们会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方法,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使大学生们健康、幸福地成长。
[参考文献]
篇9
我校一方面积极积极营造自由民主氛围,让学生有自由表达的空间。如2012学年起,经学生会票选,校团委推荐,学校校长室聘请6名同学担任学校校长助理,让学生直接参与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学校还定期不定期的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学生对教育教学管理、学校后勤服务等各个方面的意见并及时反馈到各个部门进行整改。另一方面学校以综合素质“催生式”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学校以“多元发展理论”为指导,扎实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为每个学生建立了综合、动态的成长档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对学生的多元评价助推了学生社团的发展,促进了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提升了学校的特色品质。“报春花”文学社常开常艳,《报春花》期刊被评为“全国中学生优秀文学社”。“一枝春”诗社春香满园,《一枝春》诗刊,也已成为校内外颇有影响的校园文学刊物。学校先后成立了书画协会、摄影社,兴建了一座300多平方米的“美术馆”。学校书画协会自1988年成立以来,先后有400余件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有的还参加国际比赛并获奖。师生作品先后在海安文化馆、南通群艺馆、江苏省美术馆和中国书画院美术馆成功展出,获得好评。《人民教育》曾以《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为题,专门介绍了学校推进艺术教育的成功经验。近年来立发中学艺术教育特色,更是在省、市、县各级媒体上频繁亮相,2011年学校艺术教育的成功做法分别在“长三角美术教育论坛”和“江苏省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举办的省美术教育教学研讨会上交流。2012年我校学生演出的校园剧《翅膀》参加市中小学艺术展演获得了特等奖。我们加大学生社团建设力度,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校期间愉快学习、全面发展、健康发展。我们开展运动会、军训、歌咏比赛、辩论会、科技节、社会调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众多学子铺就了成人成才的广阔道路。“有地”就是学校德育要从学生生活中寻找到落脚点,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发展。
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的正常生活才是最真实的德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所做的一切,都应当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的责任是把学校教育建成既是自然正常的生活,又具有教育价值和意义的生活。课堂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的根本归宿,教育的问题其中包括德育的问题必须回到课堂上才能解决。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首先引导广大教师澄清了一个认识:教师是教育者,作为一名教育者你不能将“教育”简化成“教学”,又将“教学”简化成“教书”,然后把“德育”和“教书”割裂开来,教师工作的完整流程应该是既“教学”又“育人”。育人是我们高效课堂中的一个鲜明的特征,更是高效课堂育人的终极目标。同时我们以班会课为平台,把班会课作为真正的课来上,积极推行主题教育研究。其次,我校创新设计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巩固卡、纠正卡和反思卡”,并将三卡合一,有形见证学生的成长。
学校要求学生每周对自己正在巩固的良好习惯,正在纠正的不良习惯进行记录,并及时对自我行为进行反思。学校坚持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综评、家长参评的评价制度,使评定工作真正起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相互监管、相互激励的效果。学校还通过定期评选“素质标兵”、“习惯标兵”、“道德标兵”、“学习标兵”、“进步标兵”、“特长标兵”等先进个人,宣传典型,学习榜样,在学生中形成了“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良好局面。经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我校已经孕育出班风正、学风浓、校风纯的良好文化氛围。再次,我们校内校外联手,共奏和谐乐章。学校充分利用角斜红旗民兵团史迹陈列馆、德让博物馆、仲贞子艺术馆、镇敬老院等德育基地,以及青少年犯罪警示室、少年模拟法庭等场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传统美德教育、预防犯罪教育。“有人”就是学校德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达到个体自身的和谐发展。真正的教育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尊重,回归原点的德育应该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德育关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德育的基点,让德育返璞归真,这是海安县立发中学人用实践谱写的“教育学”。
通过“爱心工程”不让一个贫困生无法完成学业。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和援助弱势群体的爱心,在全县率先建立了“爱心亭”,并把“爱心亭”工作常态化。多年来我校的“爱心亭”一直坚持在每周五开放,接受师生的捐款捐物,迄今为止,“爱心亭”已接受师生捐款和捐物,总值10多万元。通过“助困工程”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老师们帮助偏科或基础薄弱的学生个别辅导,使其改进学法,提高效率。通过“牵手工程”不让一个问题生走上邪路,全校每一位党员都与一位问题生结对帮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以一颗宽容之心真诚相待,引导他们回归正确的人生航道,走向知识的殿堂。“有心”就是学校德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达到个人内心的和谐发展。季羡林教授曾说过:“真正的和谐是一个人内心的和谐。”我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化,设立信箱、热线电话、发泄室等,及时对师生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我校是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基地、南通市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四星级”学校。学校现有心理咨询师5人,其中国家级心理咨询师3人,心理咨询工作不仅服务于校内,还延伸向了校外。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协会,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2011年11月海安县司法局副局长、县心理协会理事长鹏率领海安县心理协会理事单位的代表观摩了学校心理健康协会新一届理事会选举大会暨心理健康教育大会,县内多家学校也派代表进行了现场观摩,与会代表对立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校还在现有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建立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加强了对学生学习、生活、交往、安全、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真正的德育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德育,只有“天和”、“地和”、“人和”、“心和”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而不同”,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师生大同”的校园和谐境界。
作者:梅广稳 单位:海安县立发中学
篇10
关键词: 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心理挫折必要性形成原因消除策略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的教育,通过优化教学资源和手段,创新教学思维模式,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笔者以为,在高考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竞争已越来越明显,学生往往会承受不了现有的压力,而表现出一种消极被动的心理状态,从长久的发展来看,这样的心理问题势必影响他们今后在社会发展中的生存能力。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助于缓解他们因学习或困惑带来的消极反应,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
1.关注学生心理挫折的必要性
1.1关注学生心理挫折是课程教学的宗旨所在。新课程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要求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注重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教育,提高他们的抗挫素养。
1.2关注学生心理挫折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然。现代社会充满竞争,作为社会一员的青少年更应该适应时展的要求,以健康的心理迎接社会的挑战。
1.3关注学生心理挫折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高中生因受年龄、阅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对学习和成长的困惑感到茫然,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
1.4关注学生心理挫折是促进他们非智力因素发展的目的所在。新课程教学要求广大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培养高中生健康心理的必然要求。
2.高中生心理挫折的形成原因
2.1自身的体质限制,难以比及别人。部分高中生往往受到家庭、遗传、体质等方面的影响,在体能达标训练的过程中难以赶得上别的同学,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进而形成压力。
2.2心理满足需要未能达到自身的要求。高中生具有年轻好胜的心理,竞赛的过程中,特别祈求能够胜人一筹,一旦在竞赛中失败,便会出现消极的心理表现。
2.3学习的压力使得学生自感技不如人。高中学习与初中学习不尽相同,可能会形成巨大的反差,使得一些高中生将学习的不尽如意的情绪带入到体育学习中,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2.4过于自信而导致自负心理的产生。高中生在制定目标时往往不够全面,导致目标过高,使得原先的自信丧失,进而出现不该有的自负,产生解不开的挫折心理压力。
3.消除中学生心理挫折的策略
3.1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
体育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心智与体力的较量。作为涉世未深的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是在所难免的。对此,教师应该发挥主导者的角色,培养学生学会正确地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有:(1)利用活动课时间,开展正常的心理健康咨询,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2)邀请心理专家,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增强他们的抵御挫折能力;(3)教给学生正确的消除挫折方法,增强他们的心理适应性。
例如,在每一次体能科目测试前,笔者都会就学生在测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辅导。对体能较好的学生,告诫他们戒骄戒躁;对体能较差的学生则是鼓励他们树立信心,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对全体同学则要求他们能够正确面对在测试过程中的得与失,学会进行自我反思,不断发展,提高自我。
3.2营造良好氛围,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笔者以为,为缓解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遭受到挫折而产生的消极行为,可通过创设外部环境氛围来让学生发现和充分展示自己的体育才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这样的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一方面,能够便于师生之间友好交流,构建和谐教学关系,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挫折观,便于解决心理问题。
例如,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遭受挫折时,往往更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雄心壮志。这样,他们会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加倍努力地去克服困难、战胜挫败。如在练习篮球投篮时,学生因球感不熟而出现投篮不中的现象,教师可据此营造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反复训练,定会取得成功。
3.3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要增强学生的挫折承受力,需要学生参加到各种体育学习的实践当中去,在实践中去遭受挫折并不断地战胜挫折。对此,笔者以为,可以利用这些挫折情境活动,进行挫折教育或逆境教育,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
例如,在一些项目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承受能力,加大训练的难度,设置障碍,制造不利的学习条件,使学生在不断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增强逆境的适应能力,培养承受挫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必然会使学生学会正确面对困难,找到克服困难的正确途径。
总之,新课程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要求教师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关注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特别要重视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正确的策略引导下,定会积极地面对心理问题,顺利地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Z].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2]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
[3]贾晓波.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5.
[4]陈家麟.学校心理卫生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7.
-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育综合知识
- 下一篇: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