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范文
时间:2023-08-10 17:3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而且需要多学科的、交叉性的知识储备。爱因斯坦曾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4]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观点、方法与技术的交叉、碰撞、吸收、融合与共振,能改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与能力结构,形成单一学科所不及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处理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就是一门包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能够实现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技术社会论等多种学科知识的互补,该课程所蕴含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当代研究生的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第一,“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包含一定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自然辩证法概论”不仅研究自然界及其与人的关系,而且研究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中国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五部分。“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主要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演变来研究科学技术的内容、方法及其人文蕴涵,研究自然、社会及其相互关系。因此,“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必然包含大量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反之,如果把这些知识排除在“自然辩证法概论”之外,那么它也就只能凭借思辨、猜测、臆想甚至幻想等手段进行研究,而这些属于人类早期的做法,或者说是宗教、神话、文学的做法。第二,“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有助于融合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英国科学家斯诺提出“两种文化”(即人文科学文化和自然科学文化),指出人文科学文化与自然科学文化分裂的危害。杰罗姆•凯根提出建立“第三种文化”,即融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文化。但高度分化的当代科学为其融合设置了障碍。“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包含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便于学生对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与认识,沟通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实现对事物立体化、真实化的理解与认识。这种理解与认识可能是相互协调的,也可能是相互矛盾的,但无论怎样,都是对真实世界、现实世界的理解与认识。以这些理解与认识为基础,以现实事物为基点,协调、统一、融合多方面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问题时能够实事求是地认识、解决与处理,实现自然与生态、科技与国家、经济与社会等多方面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缓解、预防或避免生态、环境、能源、人口、社会等问题的发生。
二、“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具有理性思维、批判思维与辩证思维等多种思维底蕴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既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较强的课程,具备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理性思维、批判思维与辩证思维等创新能力所需要的思维底蕴。第一,“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有助于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理论思维是人类在知识和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形成的认识事务本质、规律和普遍联系的一种理性思维。从课程内容方面讲,“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涉及很多自然科学方面的概念、观点与理论,这些理论能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从课程性质方面讲,“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属于哲学门类,哲学是抽象思维较强的学科,哲学类课程的学习过程就是对抽象思维能力锻炼和提升的过程。如,对生态自然观部分的学习,既要理解和掌握相关系统科学的概念、观点和理论,也要理解和掌握生态科学的概念、观点和理论;既要从科学视角审视生态自然观产生的现实根源与逻辑必然性,也要从哲学视角审视其理论内涵与当代价值。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必须运用理论思维,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也是哲学家,如爱因斯坦、玻尔、波恩、贝塔朗菲、普里高津等。著名物理学家波恩指出:“关于哲学,每一个现代科学家都深刻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同哲学思维错综地交织在一起的。”研究生教育要超越感性思维与经验思维,培养和锻炼研究生形成普遍性、规律性认识的抽象思维。“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是多学科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其抽象程度与理性思维水平要高于一般的专业科学理论,能够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第二,“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有助于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所谓批判性,就是人们对已有的理论知识、思想观念等提出怀疑,并通过科学研究寻找真理,实现对现存事物的改造和思想理论的革新。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在增加社会财富、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同时带来了资源匮乏、生态危机等问题。“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不仅是对现实的了解和理论的学习,而且是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些内容作批判性考察,考察其理论根源、现实根源与价值观根源。如,对“科学技术与社会”部分的学习,不能简单认为科学技术是好的、万能的,也不能简单认为现代社会中的科技运用都是善的、正当的,而要研究科学技术的发展状态及其在社会中广泛应用的科学技术根源、现实社会根源与科学技术观根源。对既定事实与理论的怀疑与批判是创新素质与能力的重要内容。如果一味地循规蹈矩、因循守旧、崇拜偶像、迷信权威,就只能复古守成,难以创新。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对不断变化的事物去伪求真,追根溯源。是对前人既定的理论框架完全接受,还是大胆反思和批判、推陈出新,成为评判人们是否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重要参量。“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倡导批判性的科学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与实事求是的科学追求,有助于培养和增加研究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第三,“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有助于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自然辩证法概论”以辩证的视角理解人、自然、科学技术、社会及其之间的关系。如,对科学的理解,既要理解其可确证性的一面,也要理解其可证伪性的一面;既要理解其个体性的一面,也要理解其社会性的一面;既要理解其“小科学”时代的意义,也要理解其“大科学”时代的意义;既要理解其简单性的本质,也要理解其复杂性的本质;既要理解其对人类社会积极性的一面,也要理解其消极性甚至破坏性的一面;既要理解与认识科学,也要理解与认识非科学、伪科学与反科学;既要避免科学主义,也要避免反科学主义。
三、“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具有沟通科学、技术、社会与人文的实践底蕴
篇2
【关键词】科学社会学;科技哲学;基本关系
一、科学社会学与科学技术哲学的一致性
在开展本文的讨论之前,我想就科学技术哲学的概念做出解释,不然肯定对后文的研究带来阻碍。众所周知,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的起源。换言之,解释科学技术哲学,就是解释自然辩证法。从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自然辩证法最早起源于恩格斯的手稿。从字面意思上理解,自然辩证法就是自然界的辩证法。然而从的角度出发,辩证法应该是哲学的核心部门,但是它和哲学不是完全对等的。从这个层面上说,自然辩证法也可被称为自然哲学。但是,理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所以还是有很多人认为自然辩证法就是自然哲学。古往今来,很多自然辩证法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在研究它的时候前提是自然界中存在辩证法的。在研究它的时候,完全可以将这一个大前提忽略,主要是这个问题目前对于人类来说还是太深奥。那么我们要如何研究自然辩证法呢?在对于恩格斯理论的全面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恩格斯对于研究自然辩证法提出:我们在研究自然辩证法时应该以自然科学为媒介,不然我们的研究就是一个不严谨的研究。
二、科学社会学对科学技术哲学的价值
科学社会学对于科学技术哲学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阔研究视野
众所周知,我国的科技技术哲学研究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就是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另一个就是西方科学哲学。不可否认,西方对于科技的研究比我们多得多。现在我就这两个研究理论提出我的看法,首先,就是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研究主要是哲学层面上,主要考虑社会与科学之间的联系。主要研究重点在于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前提。同时,西方哲学主要的研究思路就是从科学的角度上研究。将这两种研究思路结合来看,两者都缺少对于社会和科学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因此,本文所说,科学社会学中研究的问题对于科学哲学来说有着开阔视野的作用。如果将两种学科结合起来,能够使得人们对于科学的认识更加全面,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将科技哲学的研究领域拓展到科技社会学的层面上。
(二)提供研究素材
科学社会学对于科学哲学的第二个益处就是科学社会学能够为科学哲学提供更多的研究素材。科学社会学更贴近现实生活,在研究科学社会学中大多会采取实例分析来研究。而科学社会学中的研究素材对于科技哲学也同样适用。首先,科技社会学能够为科技哲学提供进一步的研究基础。其次,也对于科技哲学的研究能够起到启发作用。很多时候,经验之谈对于科学研究是很重要的。最后,两个学科相互联系,能够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
(三)深化理论观点
在当前我国的研究形势下,我们不可否认,我国对于科学社会学的研究来源于欧美国家,很少有我国的研究者能够真正地成为科学社会学的代表人物。反观欧美国家的科学社会学代表人物。他们大多都有丰富的学术知识和较高的科学素养。尤其是每个社会学家都有自己的哲学渊源。能够形成多种社会学流派。正是因为这些社会学家都有自己的理论观点和代表思想。所以,科学社会学能够给科技哲学带来新的冲击。科学社会学能够给科技哲学带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同时科学社会学对于科技哲学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有挑战就有进步,科技哲学的研究者通过对科学社会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能够使得科技哲学的理论知识更加丰富,深入研究问题有助于提高研究人员的自身水平,对于科技哲学的研究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好事。科技哲学研究者通过对科技社会学的研究可以发现,在科技哲学的研究中考虑的社会问题也会更多,偶然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也会纳入研究的范围。从更深的层面上说,通过研究科技社会学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深化科技哲学的观点。
篇3
关键词:项目管理;自然辩证法;系统方法
中图分类号:F29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9-0160-02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科技的进步,工程项目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项目管理越来越系统化、专业化,我们需要一个正确的理论作为依据对项目进行全方位地管理。自然辩证法中的系统方法在项目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自然辩证法简介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门类,它研究的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而不是自然界发展的某一具体规律、科学技术某一学科发展的特殊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中具体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1]。它吸取了历史上自然观的精华,摒弃了旧自然观的糟粕,研究和认识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科学图景及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特征和规律,并研究和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1]。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和技术作为一种社会想象来考察,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成果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1]。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是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理论体系[2]。科学技术方法论对社会认识实践具有重要的自导意义,唯物辩证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系统阐述了我们在实践中所用的方法、技术和逻辑过程。
(二)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指导意义
恩格斯指出:“一个名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哲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他的发展来推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度,需要一个正确的哲学理论来指导我们进行研究,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提供这一整套理论,要求我们要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二、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自然辩证法
(一)工程项目管理
“项目”一词越来越多地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定义很多,国际标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质量指南(ISO10006)》定义项目为:“由一组有起止时间的、相互协调的受控活动所组成的特定过程,该过程要达到符合规定要求的目标,包括时间、成本和资源的约束条件。”
“项目管理”就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实现项目的目标[3]。
工程项目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为典型的项目类型,是项目管理的重点。工程项目的对象通常是有着预定要求的工程技术系统。项目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由许多子项、分项和工程活动构成,项目管理必须包括整个系统的管理。完整的项目管理工作过程包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反馈等。项目管理应该包括全部的管理任务,有工期、费用、质量(技术)、合同、资源、组织和信息等的管理。
(二)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管理
自然辩证法中的系统方法就是从系统整体的观点出发,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以达到最佳的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
系统方法的一般步骤:阐明问题目标选择系统方案系统分析系统选择决策实施计划。系统方法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并将给工程项目管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4]。
1.系统方法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内在要求性
工程项目具有一次性、系统性、产品固定性、成果的不可挽回性、体积庞大、操作空间有限、技术复杂、规模宏大等技术经济特点,从而对立项的正确性和目标的实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每个工程项目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许多的子项目,也包括管理项目的人――管理者。工程项目管理者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技术素质、经营素质与方法等,是实现项目管理目标的主导因素。
(1)现代项目管理具有特征:“1)项目管理理论、方法、手段的科学化。这是现代项目管理最显著的特征。现代项目管理吸收并使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具体表现在现代管理理论的应用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行为科学等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现代管理方法的应用;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最显著的是计算机的使用。2)项目管理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由于现代社会对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项目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需要职业化的项目管理者,这样才能有高水平的项目管理。3)项目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项目管理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复杂的工作,要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多,使得项目管理日趋国际化。”[5]
(2)工程项目管理过程的内容:包括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等。
项目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工作,在某一工作区域内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都会对另一个工作区域产生影响。这种内在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很明确的、可以把握的,也可能是不确定的、难以把握的。由于存在这种内在的相互作用,所以需要管理者对各种项目目标进行权衡。在各种管理中,要有整体和全局观念。任何一个子系统、子项目都不能脱离整体,一旦脱离整体,其组织就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
2.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系统方法
系统不仅是整体的,也是开放的。系统的内外部环境也会影响到管理者对项目的管理。如何处理系统的开放性问题,管理学中的SWOT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工具,其哲学依据就是开放性原理。SWOT是在进行项目选择时最常见的对项目优劣进行分析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左右框代表内因,上下框代表外因;Ⅰ、Ⅱ代表积极因素,Ⅲ、Ⅳ代表消极因素。框内内容表示:(1)上边的Ⅰ为内部积极因素,即自身优势(Strength);(2)左边Ⅱ为外来积极因素,即外部机会(Opportunity);(3)下边Ⅲ为外来消极因素,即外部威胁(Threat);(4)右边Ⅳ为内部消极因素,即自身劣势(Weakness)。
在承接一个项目之前,以项目团队为中心进行SWOT分析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理性,减少决策的失误。其方法是:(1)列出团队自身的优势以及如何充分地发挥这些优势,并填入Ⅰ。(2)列出该项目提供了什么外来机会以及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并填入Ⅱ。(3)列出可能影响项目成功的威胁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威胁,并填入Ⅲ。(4)列出团队自身弱势以及怎样将影响降至最小,并填入Ⅳ。
SWOT方法就是如何利用内部的变化去适应外部环境。项目目标要能实现,就必须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遇避免威胁。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事物质和量的统一体现在“度”的范畴里。“‘度’是一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是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话动范围。辩证法认为,事物矛盾双方的比例、事物发展的过程.都是有‘度’的,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它能保持事物的稳定状态,维系事物特定的质。此时,事物总体上处于协调、稳定、有序的和谐状态。”[6]协调是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取得一个成功的项目,协调具有重要的作用。
协调可以使矛盾的各个方面居于统一体中,解决它们的界面问题,解决它们之间的不一致和矛盾,使系统结构均衡,使项目实施和运行过程顺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经理是协调的中心和沟通的桥梁。在整个项目的目标设计、项目定义、设计和计划、实施控制中有着各式各样的协调工作。
三、结语
工程项目由于诸如市场条件越来越苛刻,项目变得越来越大,行业变化速度加快等原因,越来越需要更专业、更高级、更系统地进行管理,自然辩证法对项目提供了重要的管理理论基础。运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来指导我们工程项目管理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告诉我们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自然辩证法贯穿在我们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赵修渝.自然辩证法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2]沈杨.软件工程中的自然辩证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5,(6).
[3]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俞慧玲.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管理[J].水路运输文摘,2005,(2-3).
篇4
(一)自然辩证法简介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门类,它研究的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而不是自然界发展的某一具体规律、科学技术某一学科发展的特殊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中具体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1]。它吸取了历史上自然观的精华,摒弃了旧自然观的糟粕,研究和认识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科学图景及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特征和规律,并研究和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1]。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和技术作为一种社会想象来考察,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成果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1]。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是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理论体系[2]。科学技术方法论对社会认识实践具有重要的自导意义,唯物辩证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系统阐述了我们在实践中所用的方法、技术和逻辑过程。
(二)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指导意义
恩格斯指出:“一个名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哲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他的发展来推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度,需要一个正确的哲学理论来指导我们进行研究,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提供这一整套理论,要求我们要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二、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自然辩证法
(一)工程项目管理
“项目”一词越来越多地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定义很多,国际标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质量指南(ISO10006)》定义项目为:“由一组有起止时间的、相互协调的受控活动所组成的特定过程,该过程要达到符合规定要求的目标,包括时间、成本和资源的约束条件。”
“项目管理”就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实现项目的目标[3]。
工程项目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为典型的项目类型,是项目管理的重点。工程项目的对象通常是有着预定要求的工程技术系统。项目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由许多子项、分项和工程活动构成,项目管理必须包括整个系统的管理。完整的项目管理工作过程包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反馈等。项目管理应该包括全部的管理任务,有工期、费用、质量(技术)、合同、资源、组织和信息等的管理。
(二)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管理
自然辩证法中的系统方法就是从系统整体的观点出发,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以达到最佳的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
系统方法的一般步骤:阐明问题目标选择系统方案系统分析系统选择决策实施计划。系统方法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并将给工程项目管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4]。
1.系统方法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内在要求性
工程项目具有一次性、系统性、产品固定性、成果的不可挽回性、体积庞大、操作空间有限、技术复杂、规模宏大等技术经济特点,从而对立项的正确性和目标的实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每个工程项目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许多的子项目,也包括管理项目的人——管理者。工程项目管理者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技术素质、经营素质与方法等,是实现项目管理目标的主导因素。
(1)现代项目管理具有特征:“1)项目管理理论、方法、手段的科学化。这是现代项目管理最显著的特征。现代项目管理吸收并使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具体表现在现代管理理论的应用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行为科学等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现代管理方法的应用;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最显著的是计算机的使用。2)项目管理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由于现代社会对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项目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需要职业化的项目管理者,这样才能有高水平的项目管理。3)项目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项目管理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复杂的工作,要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多,使得项目管理日趋国际化。”[5]
(2)工程项目管理过程的内容:包括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等。
项目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工作,在某一工作区域内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都会对另一个工作区域产生影响。这种内在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很明确的、可以把握的,也可能是不确定的、难以把握的。由于存在这种内在的相互作用,所以需要管理者对各种项目目标进行权衡。在各种管理中,要有整体和全局观念。任何一个子系统、子项目都不能脱离整体,一旦脱离整体,其组织就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
2.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系统方法
系统不仅是整体的,也是开放的。系统的内外部环境也会影响到管理者对项目的管理。如何处理系统的开放性问题,管理学中的SWOT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工具,其哲学依据就是开放性原理。SWOT是在进行项目选择时最常见的对项目优劣进行分析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左右框代表内因,上下框代表外因;Ⅰ、Ⅱ代表积极因素,Ⅲ、Ⅳ代表消极因素。框内内容表示:(1)上边的Ⅰ为内部积极因素,即自身优势(Strength);(2)左边Ⅱ为外来积极因素,即外部机会(Opportunity);(3)下边Ⅲ为外来消极因素,即外部威胁(Threat);(4)右边Ⅳ为内部消极因素,即自身劣势(Weakness)。
在承接一个项目之前,以项目团队为中心进行SWOT分析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理性,减少决策的失误。其方法是:(1)列出团队自身的优势以及如何充分地发挥这些优势,并填入Ⅰ。(2)列出该项目提供了什么外来机会以及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并填入Ⅱ。(3)列出可能影响项目成功的威胁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威胁,并填入Ⅲ。(4)列出团队自身弱势以及怎样将影响降至最小,并填入Ⅳ。
SWOT方法就是如何利用内部的变化去适应外部环境。项目目标要能实现,就必须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遇避免威胁。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事物质和量的统一体现在“度”的范畴里。“‘度’是一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是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话动范围。辩证法认为,事物矛盾双方的比例、事物发展的过程.都是有‘度’的,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它能保持事物的稳定状态,维系事物特定的质。此时,事物总体上处于协调、稳定、有序的和谐状态。”[6]协调是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取得一个成功的项目,协调具有重要的作用。
协调可以使矛盾的各个方面居于统一体中,解决它们的界面问题,解决它们之间的不一致和矛盾,使系统结构均衡,使项目实施和运行过程顺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经理是协调的中心和沟通的桥梁。在整个项目的目标设计、项目定义、设计和计划、实施控制中有着各式各样的协调工作。
三、结语
工程项目由于诸如市场条件越来越苛刻,项目变得越来越大,行业变化速度加快等原因,越来越需要更专业、更高级、更系统地进行管理,自然辩证法对项目提供了重要的管理理论基础。运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来指导我们工程项目管理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告诉我们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自然辩证法贯穿在我们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赵修渝.自然辩证法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2]沈杨.软件工程中的自然辩证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5,(6).
[3]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俞慧玲.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管理[J].水路运输文摘,2005,(2-3).
[5]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篇5
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类对科技的关注日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科技进步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科技创新和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一项迫切需求。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我们应重视自然辩证法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应用。
二、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性质而言,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和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某一特殊现象、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某一特殊过程或者科学技术某一特殊学科的特殊规律。
自然辩证法是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体现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是构成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的性质: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社会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代,自然辩证法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乃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与此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主要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三、创新型人才及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也就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和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如下。
一是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献身精神和进取意识、强烈的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等可贵的创新精神。它是人的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是人的创新能力得以发挥的潜在动力,也是人持续创新的根本保证。
二是敏锐的洞察力。从本质上讲,创新就是一种突破性的发现。这要求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深刻的洞察能力、见微知著的直觉能力和一触即发的灵感与顿悟,不断地将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及时地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
三是灵动的创造性思维。创新型人才的思维方式必须是前瞻的、灵活的、独创的,这能保证在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判断时做到独辟蹊径,从而产生新颖、独特并且有社会价值的思维产品。
四是坚韧的创新意志。创新是一个探索未知领域和对已知领域进行破旧立新的过程,可能遇到重重的困难、挫折甚至失败。因此,创新型人才要具备非凡的胆识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及良好的承受失败与挫折的能力,这样才能不断战胜创新活动中的种种困难,最终取得理想的创新效果。
五是丰富的创新知识。创新是对已有知识的发展,这就要求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要有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了解相邻学科及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又要精通自己的专业并能掌握所从事学科专业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这种完备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是科学的创新实践。创新的过程是遵循科学、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进行探索的过程,因此,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求实的工作态度,严密的思维逻辑,保证准确地分析、判断和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以科学的精神进行创新实践。
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构建一个综合的、完备的培养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需要家庭、学校、职场等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在一个人成长的各个阶段提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特质培育的环境氛围,从而实现对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培养和挖掘。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生成的教育环境。一是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二是改革教育模式。完善课程设置,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将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培养科学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加强启发式、探索式、互动式、研究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高度重视技术科学的发展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引导和培养他们成为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建造者、新突破的引领者和新路径的开拓者。三是创新教育评价制度。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评价标准。四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要积极开展在职培训、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社区教育,加快建立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的终身教育体系。
2.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创业环境。优良的创业环境是稳定、留住、吸引人才,发挥人才创新才能的保障。一是构建完备的人才创业平台。依托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大产业攻关项目、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加快各层次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实验中心、工程中心、高科技园区和留学生园区的建设。二是构建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打破用人终身制和单位所有制,构建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的人才流动机制,形成开放、流动、合理、有序的人才流通渠道。三是构建有效的人才竞争机制。竞争是发展的动力,是创新的源泉。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参与竞争,而且能够超越竞争,真正形成岗位靠竞争、报酬靠贡献的优胜劣汰机制,激发人才潜在追求优越的动机,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人才潜在的创新力。四是构建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科学研究表明,长期存在于没有激励因素的环境中,人的创造力就会衰退,只有经常给予适度的激励,才能激发起人的事业心、责任感、进取精神、求知欲、智慧和惊人的毅力。对于不同的人才分别给予适度的激励,是充分发掘其创新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3.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提倡创新精神,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大力加强荣辱观教育,使整个社会形成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良好风尚。另外,还要在全社会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没有科学精神不能取得创新,但仅有科学精神,所取得的创新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创新的终极目的是增进人类的幸福,只有身处充满人文精神的社会环境,创新的实现才能造福于人类。
五、结语
自然辩证法指出:科学精神是近400年来自然科学发展所形成的、优良传统,是科学作为文化形态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实和崇尚理性,也就是要求人们既要严谨治学、尊重事实、勤于实践,又要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所以自然辩证法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2]曾国屏.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
篇6
一九九三年美国的克林顿政府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从而,这十多年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信息风暴,信息技术几乎触及了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了信息技术,现代文明的生活将无从谈起;作为信息技术中最重要的部分,计算机技术无疑是其发展的核心问题,而我们知道计算机只是一台机器,它只能按照计算机语言编好的程序运行,那么正确认识计算机语言的过去和未来,就是关系到计算机发展的重中之重;以自然辩证法的观点认识和分析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程,将有助于更加全面地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掌握计算机语言发展趋势。
一、科学认识大门的钥匙
当代自然辩证法,是对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它主要研究自然界发展的总规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地、系统地概括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成功,批判地吸取了前人的合理成分,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科学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以及科学认识方法的辩证法,以恩格斯的光辉著作《自然辩证法》为标志,创立了自然辩证法继续发展的广阔道路。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它集中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辩证关系,是唯物主义在自然界和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它的原理和方法主要适用于自然领域和科学技术领域。学习和运用自然辩证法将有助于我们搞清科学和哲学的关系,从而更加清楚地认识科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加全面的观察思考问题,只有加深了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迎接新的科学技术的挑战。下面我将以自然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程。
二、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程和
发展趋势
计算机语言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其根本的推动力就是抽象机制更高的要求,以及对程序设计思想的更好的支持。具体的说,就是把机器能够理解的语言提升到也能够很好的模仿人类思考问题的形式。计算机语言的演化从最开始的机器语言到汇编语言到各种结构化高级语言,最后到支持面向对象技术的面向对象语言。
1、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史: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当计算机刚刚问世的时候,程序员必须手动控制计算机。当时的计算机十分昂贵,唯一想到利用程序设计语言来解决问题的人是德国工程师楚泽(konrad zuse)。几十年后,计算机的价格大幅度下跌,而计算机程序也越来越复杂。也就是说,开发时间已经远比运行时间来得宝贵。于是,新的集成、可视的开发环境越来越流行。它们减少了所付出的时间、金钱(以及脑细胞)。只要轻敲几个键,一整段代码就可以使用了。这也得益于可以重用的程序代码库。随着c,pascal,
fortran,等结构化高级语言的诞生,使程序员可以离开机器层次,在更抽象的层次上表达意图。由此诞生的三种重要控制结构,以及一些基本数据类型都能够很好的开始让程序员以接近问题本质的方式去思考和描述问题。随着程序规模的不断扩大,在60年代末期出现了软件危机,在当时的程序设计模型中都无法克服错误随着代码的扩大而级数般的扩大,以至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种新的思考程序设计方式和程序设计模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由此也诞生了一批支持此技术的程序设计语言,比如eiffel,c++,java。这些语言都以新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即问题就是由各种不同属性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消息传递构成。面向对象语言由此必须支持新的程序设计技术,例如:数据隐藏,数据抽象,用户定义类型,继承,多态等等。
2、计算机语言的发展现状:
目前通用的编程语言有两种形式: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汇编语言的实质和机器语言是相同的,都是直接对硬件操作,只不过指令采用了英文缩写的标识符,更容易识别和记忆。用汇编语言所能完成的操作不是一般高级语言所能实现的,而且源程序经汇编生成的可执行文件不仅比较小,而且执行速度很快。高级语言是目前绝大多数编程者的选择。和汇编语言相比,它不但将许多相关的机器指令合成为单条指令,并且去掉了与具体操作有关但与完成工作无关的细节,例如使用堆栈、寄存器等,这样就大大简化了程序中的指令。同时,由于省略了很多细节,编程者也就不需要有太多的专业知识。 高级语言主要是相对于汇编语言而言,它并不是特指某一种具体的语言,而是包括了很多编程语言,如目前流行的vb、vc、foxpro、delphi等,这些语言的语法、命令格式都各不相同。
高级语言所编制的程序不能直接被计算机识别,必须经过转换才能被执行,按转换方式可将它们分为两类: 解释类和编译类。
3、计算机语言的发展趋势: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以及数据抽象在现代程序设计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未来语言的发展将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标准,将会以一种完全面向对象,更易表达现实世界,更易为人编写,其使用将不再只是专业的编程人员,人们完全可以用订制真实生活中一项工作流程的简单方式来完成编程。
三、面向未来的汉语程序设计
语言
从计算机诞生至今,计算机自硬件到软件都是以印欧语为母语的人发明的。所以其本身就带有印欧语的语言特征,在硬件上cpu、i/o、存储器的基础结构都体现了印欧语思维状态的"焦点视角",精确定义,分工明确等特点。计算机语言也遵照硬件的条件,使用分析式的结构方法,严格分类、专有专用,并在其发展脉络中如同他们的语言-常用字量和历史积累词库量极度膨胀。实际上,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越来越强调整体功能,计算机语言的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一矛盾,自六十年代以来相继有500多种计算机语言出现,历经五代,至今仍在变化不已。汉语没有严格的语法框架,字词可以自由组合、突出功能的整体性语言。在计算机语言问题成为发展瓶颈的今天,汉语言进入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行列,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
1、 发展汉语程序设计语言的理由:
1)计算机语言问题解决,只能从人类语言中寻找解决方案;
2)计算机语言的现存问题是形式状态与功能需求的矛盾;
3)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已为整体性语言-汉语进入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提供了条件
2、 汉语程序设计语言的技术特点:
1)汉文字的常用字高度集中,生命力极强,能灵活组合,简明准确地表达日新月异的词汇,这些优点是拼音文字无法企及的。
2)汉语言的语法简易灵活,语词单位大小和性质往往无一定规,可随上下语境和逻辑需要自由运用。汉语言的思维整体性强,功能特征突出。
3)汉语程序设计语言的发明者采用核心词库与无限寄存器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汉语言的词素自由组合;将编译器与解释器合一,使汉语程序设计语言既能指令又能编程;以独特的虚拟机结构设计,将数据流与意识流分开,达到汉语程序设计语言与汉语描述完全一致,通用自如。具有汉语言特性的汉语程序设计语言的出现,打破了汉语言不具备与计算机结合的条件而不能完成机器编码的神话。还为计算机科学与现代语言学研究提出了一条崭新的路径,它从计算机语言的角度,从严格的机械活动及周密的算法上,向世人证实汉语的特殊结构状态,及其特殊的功能。
四、计算机语言之父
尼盖德帮助因特网奠下了基础,为计算机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尼盖德是奥斯陆大学的教授,因为发展了simula编程语言,为ms-dos和因特网打下了基础而享誉国际。克里斯汀•尼盖德于1926年在奥斯陆出生,1956年毕业于奥斯陆大学并取得数学硕士学位,此后致力于计算机计算与编程研究。1961年~1967年,尼盖德在挪威计算机中心工作,参与开发了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因为表现出色,2001年,尼盖德和同事奥尔•约安•达尔获得了2001年a.m.图灵机奖及其它多个奖项。当时为尼盖德颁奖的计算机协会认为他们的工作为java,c++等编程语言在个人电脑和家庭娱乐装置的广泛应用扫清了道路,“他们的工作使软件系统的设计和编程发生了基本改变,可循环使用的、可靠的、可升级的软件也因此得以面世。”尼盖德因其卓越的贡献,而被誉为“计算机语言之父”,其对计算机语言发展趋势的掌握和认识,以及投身于计算机语言事业发展的精神都将激励我们向着计算机语言无比灿烂的明天前进。
五、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篇7
关键词:中国石油形势 自然辩证法 问题
一、中国石油行业存在的问题
1.油价的高涨
近几年,中国的成品油价格始终保持不断上涨的趋势,虽然偶有几次小幅度下降,但也难掩总体上油价不断上涨的现状。油价的高涨,意味着处于21世纪仍是以石油为主要能源的人类将受到巨大的影响,大到国家政府机构、大型企业,小到小商小铺、普通家庭,各行各业都会因此受到波及。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石油以及所属的副产品。因此,正犹如“牵一发而动全身”,油价的攀升致使物价飞涨,市场“涨”声一片,让人们的生活压力在无形中加大。
2.对外依存度增大
在全球能源形势日趋紧张的严峻对局中,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有增无减。这几年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一直居高不下,始终保持在40%以上。2009年,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表示,我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首次突破50%的国际警戒线。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石油的需求空间还很大,对石油的需求量仍然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但是国内的产量难以满足中国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从而造成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进一步提高。这给中国敲响了警钟。石油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之一,而中国的石油进口大部分又是通过从中东海路运输,而漫长的海路运输线危机四伏。对外依存度过高,将导致中国的石油安全形势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
3.技术的欠缺
中国石油行业虽然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同西方先进国家相比,我国仍然落后几年至十几年。在技术方面,我国所取得的实际理论还较落后,资金投入还比较少,研发新技术的条件和能力受到了许多方面的限制。因此开采能力不能跟上经济快速发展的节奏,而开采难度的逐渐加大更进一步促进了油价的上涨。
二、自然辩证法下的中国石油形势发展的思考
1.树立新的科学发展观
面对石油行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我们应当树立新的科学发展观,更新思维,深入思考,认真研究,独辟蹊径,创新理念,找出一条适合中国石油行业现状的发展道路。有了创新才能有发展,否则只能在原地踏步。在创新的基础上,要落实全面发展的方针。转变石油行业经济增长的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以及加快体制的创新等方面是几个必须加强的工作。特别是体制的创新,是树立新的科学发展观的重中之重。只有在体制机制上不断有新突破,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和落实才能有切实保障。
新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强调全面发展,而且要做到协调与可持续。全面地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股劲蛮干。要合理规划中国的石油分布形式和开采计划,不能盲目地过度地开采,尤其要禁止掠夺性,破坏性开采。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应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在当今石油行业的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只有在行业全面发展中追求可持续,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转变观念,二是转变方式,三要转变体制,四要转变作风。
2.可持续发展
当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对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对环境的索取越来越没有节制。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石油,更显示出其珍贵。但是有些人只顾眼前利益,没有合理规划,造成了过度开采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迅速消耗。恩格斯曾明确指出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对于石油行业,保护环境,建立人与大自然协同进化的机制,走向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
其核心是,包括石油工业发展在内的一切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必须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协调发展。
3.科教兴国
近代中国石油的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的。这就突出了科技对中国石油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石油行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培养石油战线所需的各类高素质人才,增强石油行业的科技实力,从而加速石油工业的发展,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实施科教兴油就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石油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科技实力以及向现代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石油人科技文化素质,把石油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4.提高社会的石油需求
恩格斯曾说过:“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越来越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进展的主要动力”从历史上来看,正是由于有大量的需求,才能使科学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和力量兴起。而这同样也适用于石油行业。正所谓有需求就有市场,有了对石油的极大需求,以及不能满足需求的重重危机,石油行业才有压力,才有了紧迫感和神圣的使命感。压力变动力,就迫使我们放开手脚大胆钻研刻意求新求发展,也迫使我们投入雄厚的资金去奠定石油行业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
5.发展创新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科技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科技人才的培养。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教育的发展状况决定了石油行业科技的发展状况。科技,依赖的是人才。任何一项伟大的科技成果都离不开一支有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人才队伍。石油行业需要有能力,更需要有创造力的人才,这样,技术才能不断得革新,带来新的发展。教育的作用就是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有了教育,就有了知识的继承,也就有了创新。教育,能保持石油行业的不竭动力,创新,能给石油行业注入新鲜的活力。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加大教育投入,不仅要提高石油高等教育质量,还要发展石油职业教育事业。
三、结语
自然辩证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是认识石油形势和现状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是发展石油工业的重要思想武器。我们必须好好掌握运用于发展中国石油工业。
参考文献:
[1]杨博文,谭祖雪.自然辩证法新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篇8
关键词:1奇数 , 2偶数, 3对立性, 4 同一性 , 5哲理整小数, 6 哲理整性质,7对立统一,8派生子集合, 9为什么1+1=2?等等
1、奇数与偶数的对立性和同一性(理性地认识奇数与偶数这对拥有哲学和数学意义的矛盾):
如果从自然辩证法(现代哲学)、数学角度出发去认识奇数与偶数这一对矛盾,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传统理论,只谈了差异、排斥与对立的一面,换言之,仅仅涉及到了奇数与偶数(矛盾)的对立性,没有涉及到奇数与偶数(矛盾)的同一性与差异中的共性,很显然是非完整的理性认识、带有片面性,…,如果奇数与偶数是一对带有数学意义的哲学矛盾,则这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不仅具有对立性与不同性、而且还存在着同一性与差异中的共性,如果存在着差异中的共性与同一性,必须探索寻求科学依据,不能凭空而论,自然辩证法(现代哲学)和辩证数值逻辑共同发现:在数值逻辑公理系统中,派生子集合,即小数0.5,1.5,2.5,3.5,4.5,5.5,6.5,……,…的绝对值比其他普通小数的绝对值整装(不要被它小数性质的现象、假象所迷惑),因而从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差别、产生分化出来、占据整数的位置(即派生子集合),充当“整数”,体现其哲理整性质,为奇数能被2哲理整除提供科学依据,为奇数与偶数这一对哲学矛盾提供同一性的科学依据,因此,自然辩证法(现代哲学)为怎样正确回答为什么1+1=2?这一数学真理开辟了前进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所以,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确着实能被2哲理整除,不仅存在着对立性,尤其存在着共性与同一性,即异中之同、差异中的共性,换言之,奇数与偶数存在着同一性、存在着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奇数与偶数不仅是拥有数学意义的矛盾,更是一对拥有哲学内涵的矛盾,那么当然需要辩证认识与辩证推理,当然更需要自然辩证法(现代哲学)的指导与哲学专家的鼎力支持,…。
2、哲理整小数及其哲理整性质:
我们将小数0.5,-0.5,1.5,-1.5,2.5,-2.5,3.5,-3.5,4.5,-4.5,5.5,-5.5,……,…以及它们的哲理整性质统称为哲理整小数,…。
何为哲理整性质?:即其他普通小数的绝对值比哲理整小数的绝对值更零散,换言之,哲理整小数的绝对值比其他普通小数的绝对值“整装”,这一相比较而言而得到的“整装”性质与整数的整装性质构成异中之同、差异中的共性,我们将这一差异中的共性与同一性称之为哲理整性质,尽管二者是相对而言的,然而亦是一个客观存在,它为奇数能被2哲理整除提供了客观上的科学依据,这是自然辩证法的重大发现和自然辩证法的重大胜利!这是世界观的认识问题,很显然,哲理整小数具有相互矛盾的双重性质:其一是哲理整性质、其二是普通小数的性质,惟独哲理整小数拥有哲理整性质,其他普通小数并不具备哲理整性质,特此说明,…。
3、哲理整小数的哲学与数学意义:
哲理整小数的哲学与数学意义:它揭示着奇数与偶数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为奇数与偶数提供同一性,为奇数能被2 哲理整除、为数学真理为什么1+1=2?提供科学依据,奇数与偶数是一对既属于哲学范畴又属于数学范畴的综合矛盾,整数与哲理整小数为偶数能被2整除、为奇数能被2哲理整除提供完整科学依据,单纯的数学角度去认识似乎无法正确理解与接受,相反相成,老子先生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来了,即相反的事物拥有同一性,奇数与偶数这对哲学矛盾也不例外,哲理整小数的哲学与数学意义主要是为奇数能被2哲理整除、为奇数与偶数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提供科学依据,即为奇数与偶数提供了哲学意义的同一性,自然辩证法(现代哲学)为完整数学真理指明了前进方向!这是自然辩证法(现代哲学)的重大胜利!
4、哲理整小数拥有哲理整性质的科学依据和其来源:
很显然,哲理整小数具有相互矛盾的双重性质:其一是哲理整性质、其二是普通小数的性质,分数有分数单位,1/2是最大的分数单位,那么则0.5是最大的小数单位,最大的小数单位“0.5”以及辩证数值逻辑中派生子集合为哲理整小数具有哲理整性质提供科学依据,因而,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如果将其极端绝对化了排斥掉了奇数与偶数二者的同一性,即如果排斥掉了奇数能被2哲理整除的性质,就要阻碍完整数学真理向前发展与突破,导致不可思议,千百年来数学基础数值逻辑自身的发展史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传统理论没有回答为什么1+1=2?,这是因为奇数不能被2整除,理论上无法直接承认、接受2是数学公理;这也是算术(经典数论)的一大遗憾,尽管高深的数理逻辑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与作用,由于它不能完全彻底取代数值逻辑的巨大意义与作用,因此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传统理论只把完整的数学真理认识了一半(仅仅涉及到了矛盾的对立性),另一半,即同一性,奇数能被2哲理整除亦很重要与必要,…。
5、奇数与偶数存在着对立性与同一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蕴含着深刻哲学意义的数学真理为什么1+1=2?:
本文将奇数与偶数这一对具有数学内涵下的哲学矛盾简单的归纳为: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确着实能被2哲理整除,奇数与偶数不仅存在着对立性,而且还存在着共性和同一性,即异中之同,差异中的共性,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能被2哲理整除就是异中之同,差异中的共性与同一性(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就是指二者差异、排斥与对立性),因此说,奇数与偶数(整数与哲理整小数)二者存在着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它揭示着2是数学公理系统的首要公理,自然辩证法、数学二位一体,辩证统一,这是世界观的认识问题,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认识论、方法论,为什么1+1=2?我们的回答既简单又深刻: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确着实能被2哲理整除,奇数与偶数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拥有对立性与同一性,2是数学首要公理,是啊!它真的既简单又深刻,它简单的表面上看似是小学生的基本知识,但它深刻地不可思议、不可理喻、难以理解与接受,世上有那么多的为什么,为什么迄今为止还没有数学真理为什么1+1=2?出笼?是它客观上根本不存在还是我们地球人类没有对它形成理性认识?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索性地回答,不妥之处敬请谅解,…。
参考文献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2、《哲学名词解释》,人民出版社出版。
3、《古今数学思想》(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史翻译组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1年7月。原作者:(美国)M.克莱因 著
篇9
关键词:食品科学;自然辩证法;人本主义;生态自然观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食品,它是人类与环境进行物质联系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食品科学是以满足人的生理需求为目的同时兼顾人的心理需求的一门自然科学,它充分体现了服务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人本主义精神。自然辨证法生态 自然观中,坚持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的长远、整体利益,实质上是以人为本的生态 自然观。而食品科学正体现了自然辨证法生态自然观的要求和思想。
1、食品生产应遵循生态自然观
在辨证唯物主义生态 自然观认为,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 ,是天然食物链 中的重要一环,我们在进行食品生产,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时,必须尊重 自然 ,与自然协同进化。农业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可也给我们生存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污染,蓄积在蔬菜、粮食中的各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以前看来遥不可及的食物农药残留、重金属指数超标等问题,如今已现实地摆在每个人餐桌面前。对于农产品,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源头污染是食品污染的直接原因。在水、土、气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质对农产品构成污染的主要物质归纳起来有四类,分别是: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生物污染和由普通营养引发的污染物。这四类物质都可能通过食物链,在农产品中富集,进而造成食品污染,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在进行食品生产过程中,应遵循生态 自然观,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食品中的污染物来 自于环境污染 ,要控制食品中的污染物,必须从治理环境人手。
2、食品科学服务于人
食品科学是以满足人的第一生理需求为目的,包括了食品的开发、生产、加工等过程,都是以人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和 目标 ,它的发展方向随着人们不断变化的观点和需要变化的,充分体现了食品服务人的精神。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对食品有了更全面更深层的认识。今天的“食”,已不仅仅是解决饥饿问题,人们开始从健康、卫生 、营养、科学的角度注重饮食生活。在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盲 目的追求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更讲求卫生、安全、营养均衡的食品,食品科学的研究方向也逐渐从单一的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转向到今天的多样的低热卡值食品、绿色天然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等。除了说明食品的发展为了服务人类而趋向多元化,更体现它关心不同人群的健康。
3、食品安全是为了保证人的生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的安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 ,食品安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命维护系统和最基本的物质资源,是关系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基本解决温饱即食品量的安全后 ,食品质的安全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近年来在历届全国“两会”上,食品安全问题几乎成为热点,人民群众反映也非常强烈。在食品的研发与生产中,食 品安全性是首要的核心的内容,它充分体现着自然辩证法中生态发展观的人本实质。目前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化、食品安全检验检疫都是着眼于保证食品的安全性,让消费者的人生安全和健康有更好的保障。食品安全的根本 目标是以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为根本落脚点,是从根本上维护人们的利益,是实实在在的以人为本 ,从而维护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主导者的地位。
4、追求食品营养是注重人的发展
如果说讲求食品安全是保证人的存在 ,那么追求食品营养则是注重人的发展。食品营养是在食品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科研工作者和生产者需要进一步考虑的科学研究问题。科学的营养指标是食品科学追求 的主要 目标之一,首先许多食品的生产都是为了满足人体的基本营养需求 ,保证个体营养均衡,提高社会整体人群的健康水平。其次 ,它还要迎合消费者的营养理念,这样的食品才更受青睐更有市场。食品科学为满足不同人群的营养需要,也开发一些适合不同人群的食品,各种功能食品、保健食品都是为了满足对营养需要不同人群的需要。例如:为儿童设计的加钙、加锌奶粉 ,为女士设计的补铁奶粉等等。我国即将出台的《食品营养标签管理办法》更是为了保证广大消费者对食品的营养特性有知情权 ,方便大家凭借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标签更加科学地选择健康食品,让消费者吃得明白、放心。科学的营养就是为了提高广大人群的健康水平,使人体营养吸收更趋于合理化 ,使人的生理健康得到更多呵护,真正做到关心人的发展,突出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5、食品科学的发展应兼顾人的心理需求
食品在满足人类生理需求的同时,还应该向着满足人类心理需求的方向发展。在今天的食品研究中,除了食品的安全、营养,还有更多被讨论的是食品如何被人们认可和接受,如何通过食品的色、形、昧、口感等感观功能去迎合消费者的审美心理,是食品科学研究中的另一方面重要问题。
食品的开发、加工、生产应本着服务于人 ,关心人 ,尊重人的人本精神 ,首先是满足人的第一生理需要,其中以人的安全、健康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同时还要兼顾各个消费群体的需要和大众人群的心理需求。食品科学的价值也就在于它能满足人的需求,脱离人的需要谈食品,显得空洞而没有了方向。因为没有人的需求作为指导,食品科学的发展也就迷失了方向。因此,食品科学的发展体现着服务于人,关心人 ,尊重人的人本主义精神的同时,它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人类。
自然辩证法的生态观要求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 ,都是为了更好的维护人类自身的利益,是以人为本的自然观。食品的生产是为保证人作为生态系统的调控者的存在,从而展现了它服务人的人本主义精神,体现着生态自然观的本质要求和辩证法思想。
参考文献
篇10
1.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本着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亲身实践相结合、掌握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并考虑到医学七年制学生基本是理科专业背景,哲学背景知识相对比较缺乏的现实,尤其是针对自然辩证法理论学时过多而实践教学缺失的问题,我们教研室经过多次集体探讨,并以我们多年在医学高等院校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经验为基础,制定了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的方案。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增加了实践教学的环节。增加实践教学的初衷就是要实现从传统的以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转变;同时也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和加强课程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全面发展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总之,通过强化实践,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道路,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得以加深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教学也才能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科学抽象能力、整体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目的。
2.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进行实践教学,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根本要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我们的指导思想是:把总学时分割为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实践活动两个部分,专门留出了一部分学时以充分保证学生实践活动的落实。具体来讲,首先从课程内容和现实问题的实际出发,设计出实践教学的具体课题,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次,从学生本身的实际出发,区别对待,提出不同的实践要求,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三,从现有能够进行实践活动的实际条件出发,设计出具体的实践活动范围,努力做到物尽其用;最后,从教学经费紧缺的实际出发,坚持经济实践原则,力求少花钱多办事,甚至不花钱也办事,就地取材,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根据上述思想,我们开展了多种实践教学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具体实施措施。在总学时中留出6-时的时间,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和社会实际,选取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的题目展开调查研究,最终获得有建设性意见的结果,并以调研报告和论文等形式提交成果或对调研内容以讲课的方式进行汇报,最后由老师统一点评。整个实施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这种方式既是对个体综合能力进行锻炼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实施过程中,实践活动不仅仅限于社会调研一种方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积极地探索了其他一些方式。
4.实践活动的效果简析。七年制自然辩证法的教学改革已经持续了三年时间,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每年具体的设计思路都不尽相同,下面对这三年来的教学实践进行简单总结。
(1)让学生结合所学理论进行社会调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统一的调查研究方向,让学生围绕这个方向进行调查研究。比如根据目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和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突出的现实,提出了“结合教材有关原理和本地区实际谈谈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具有相当现实意义的实践活动主题,并且按照班级学生不同的生源地,将小组分为西北组、东北组、华南组、西南组、华东组、中南组、华北组等实践活动小组,由于有些班级重庆和四川的学生较多,所以又专门成立了重庆组和四川组,或将他们进行了分流。在分组的时候,打破了原有班级的建制,进行了实质性的有机组合,从而增强了不同班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并且培养他们之间的协作精神。根据笔者的抽样调查,每一实践活动小组的学生都认真进行了分工协作:有些同学专门搜集素材;有些同学整理材料;有些同学制作PPT;最后再确定人选进行汇报。最后汇报时学生的表现完全超出了预想的结果,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在两周的时间里搜集了大量的材料,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并且进行了一定的社会调查。由于条件限制,真正进行调查的地域一般选择在学校、大学城周围、本市或附近郊县,虽然地域范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但也反映出学生对自己最熟悉的生存环境表现出了高度的关注。学生将调查研究结果制成的PPT内容详实、逻辑严密、结构统一;不仅如此,绝大多数PPT的制作相当精美,甚至达到了专业艺术院校的水平。更难能可贵的是,许多调查小组不仅发现了问题,而且从细微处入手,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可行方案。具体汇报的同学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表达流畅、仪态大方,表现出了很高的素养。有些班级还以小品、高端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了汇报,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活力。在看完学生的汇报以后非常感慨,我们认为即使和一些综合大学文科专业的学生相比我们一些学生也毫不逊色。但是,调研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实践的质量有待提高。由于受到经费和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许多班级真正意义上的调查活动还没有完全展开,调研活动的基础还是以阅读文献和自己以往的直观生活感受为基础,已经进行的社会调查也基本围绕目前生活的区域展开,所研究的问题不具有代表性。二是不同班级之间存在差异。经过对比,发现同样的调研活动不同班级的表现彼此不同,整体感受是诸如临床医学等专业,不管是平时的课堂表现还是最后的实践活动,表现都相当突出,综合素质很高;而有些专业平时表现非常好,但实践活动相对有所欠缺;还有一些专业平时上课表现一般,但是实践活动表现不错。这些现象一方面反映出有些班级学生的人文素养还有待提高;有些班级的实践能力还应加强等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对教师因材施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引导学生读原著———创设领会相关知识体系的平台。根据教材相关内容,我们让学生阅读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原著以及波普、库恩、拉卡托斯等人的一些重要科技哲学著作,以使学生尽可能地体验这些著作出现的历史背景、社会原因,在此基础上再深刻地理解这些经典著作的内涵,读书活动结束后学生要以书面作业的形式汇报心得体会,以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阅读原著后所达到的理解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联系学生思想中困惑的问题,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让学生阅读一些经典著作,创造有利于学生把握相关知识体系的原发式场境和氛围,从而可以搭建起学生感受相关知识体系的体验式平台,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深化对相关知识体系的理解。由于许多原著学生不易马上理解,一方面让学生坚持反复多次地阅读原著,另一方面经常与学生保持沟通、交流,把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显现出来。为了达到此目的,在课堂上拿出少量学时,围绕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专门和学生进行谈话式的交流,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我们还积极地采用了多维度的交往方式,交往不止于课堂和课间,在课后还通过电子邮件、网络教学平台甚至博客等多种方式进行沟通,多维度交往方式优化了交往关系,从而提高了交往的效率与质量。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激活了他们的学习激情,深化了对相关知识体系精髓和内涵的理解,从而使一些学生以往对自然辩证法的消极看法也得到了改变。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原著的实践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对阅读原著并不感兴趣,只是以应付差事的态度去草草阅读,并没有实质性的收获。这一方面反映出功利主义思想对一些学生还是有相当的影响,部分学生只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确对待学习;另外一方面反映出教师在如何引导学生,如何将原著的主要内容脉络化,浅显易懂地讲出基本内容,然后再找到相应的切入点等方面还需要加以改进。
(3)结合教材知识点和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相应的实践。自然辩证法课程一般在研究生层面开设,而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研究生在经过严格的科学研究训练后要开展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对七年制的学生而言,进行这种训练尤为有必要。因此,有意识地让一些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较高的班级在实践课内进行科研选题等方面的训练。当然,科研选题需要长时间的知识和经验积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践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熟悉科研选题的程序原则,并不意味着短时间内学生就能达到科研选题的要求,而且即使是训练,学生在实践课时外也需要做相当长时间的准备工作。但是,部分学生还是在科研选题的训练中脱颖而出,有些同学围绕器官移植、安乐死、辅助生殖技术等生命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进行了哲学方面的思考,提出了要研究的问题。有些学生甚至能从多个方面对自己的专业进行深刻的、综合性的认识,如影像专业的学生就用哲学思维探讨了医疗影像技术、CT扫描等对人类健康、社会发展的综合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显示出一些大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宏阔的视阈,能从多个角度认识和深入的分析具体问题。但是,科研选题等训练也存在一些问题,许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从创新性、前沿性的角度来看还存在相当距离,大多只是在重复以往已经出现的问题。这表明一些研究生无论在专业知识的积累还是思维的创新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高。而且一些研究生还把研究生学习阶段仅仅当成了一个普通的再学习过程,根本没有主动从事科研的意识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还基本没有超越本科阶段,这些问题引起我们的注意并加以积极的应对。
理论教学的改革
实践环节的增加要求必须要重构原有的教学体系。总的来讲,我们以国家统编教材为基础再结合实践教学的需要重构了教学体系。因为凸显实践教学并不意味着理论教学不重要,相反,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体现了课程的内在要求。因此,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教学方式的探索。首先,由于实践内容的增加,课时发生变化,因而原有的教学内容以模块形式进行讲述,这样既保证了整个内容的统一性,又保证了前后内容的连贯性。其次,理论讲述改变了原来完全靠老师讲述的方式,适当增加了一些师生互动的环节。因为讲好一门课,真正能打动学生的是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共融是讲好课的根本[1]。通过师生真正的心灵沟通与对话,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会显现出来;教师也可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身素质[2]。最后,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多媒体的制作质量以增强学生对理论教学的兴趣。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将一些抽象的内容通过一些直观易懂的方式讲授出来,如通过一些艺术作品来说明思维方式对实践活动的重要影响,可先让学生欣赏一些传统的中国名画和西方名画,然后讲述渗透在这些艺术作品背后的不同哲学思维,在学生产生兴趣后,再将学生注意力转引到不同哲学思维对自然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上来。从改革的实际效果来看,理论教学改革后学生课堂行为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于课堂教学改革着眼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的综合培养,教师有意识地开发利用了各种教学资源,采取了多种模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和课堂互动,绝大多数学生对授课内容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并且积极参与了互动,课堂气氛相对以往更为活跃。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突出的一个问题是许多授课班级学生数量比较多,详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征以做到因材施教以及科学、准确地评估教学效果都具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些问题,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力度,当然,学校教学管理等有关部门也应积极地为教师创造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条件,教学改革的成效才能最大程度地显示出来。
考试方式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