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科学技术范文

时间:2023-08-10 17:35: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的科学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的科学技术

篇1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本文拟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策略作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课程 整合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传统教学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学内容)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多增加一个媒体要素,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或者灌输给学生。普遍存在问题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然而,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推广普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数学教育的普及与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另一方面也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热点,也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我认为,有必要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研究,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理论依据

1、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将全部资源,根据完整性,系统性与有序协调的原则进行整体设计,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对学科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创作和信息化处理,使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2、教育学理论

根据教育学的基本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设计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信息技术是创设学习情景、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根据心理学提出的“注意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的理论。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环境教学,声情并茂,协调学生多种感官的接受能力。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实验,使教师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有关理念。

2、使学生能较熟练的运用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学习。

3、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新型学习方式。

4、通过研究实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主要是新授课教学:目前主要研究几何初步知识、应用题教学)构建“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案――探究验证――合作交流――应用”新型教学结构,创设一个自由、和谐、生动、有趣、开放的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氛围。

四、研究方法

1.整合教学模式──根据学习任务的具体性质确定学生取向的数学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介人数学课程领域,可以通过新旧数学教学模式的整合促进新数学教学模式的生成,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数学教学价值取向。例如,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这个基本事实的教学而言,利用计算机,可以在屏幕上作出任意三角形ABC及其内角A的平分线,BC边的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之后用鼠标在屏幕上随意拖动点A,利用软件功能,此时三角形ABC和“三线”在保持依存关系的前提下随之发生变化。在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直观地发现存在这样的点D,使得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三线重合。再如,在课后学生可以利用一些辅导软件来复习和巩固某些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自己决定进度,针对自身情况逐步深人地复习己经学过的知识内容,提高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数学交流的模式也有了变化,通过主页浏览、E-mail双向异步交流、聊天室双向同步通话、BBS双向同步讨论、同步多媒体环境的虚拟数学教室等数学活动方式,可以让远方的专家、数学教师替代计算机有针对性地帮助数学活动主体,让他们通过交互讨论、合作解决有关复杂的数学问题并在交流活动中使各自的数学能力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2.整合课程内容──从时代性、技术性、教育性出发适时适度地推陈纳新,并有意识地防止无用信息及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泛化和异化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数学课程内容要不断更新和调整,增加现代科学技术需要的内容并正确反映现代的数学观念,例如,不少国家在其有关文件中提出要减少算术计算的份量,把数学课程中计算活动的侧重点转移到重视运算的意义,恰当的应用、对运算结果合理性的判断以及合理步骤的选择上去。当我们削弱和改革偏、难、繁、旧的代数运算和几何论证的同时,我们并不能完全取消学生的代数练习和几何论证,而是要突出基本数学技能训练,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基本数学思维、基本数学方法,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泛化表现为滥用信息技术,造成数学课程内容无端庞大,造成学生数学能力实质性下降等不良后果。防止泛化和异化的方法之一就是数学课程内容的改革不能就内容谈内容,还应结合课程结构考虑课程内容的改革,例如,就几何课程内容改革而言,可借助于信息技术作如下必要调整:尽早地引人解析几何的思想,减少平面几何中有关的教学内容,并突出函数图象和关系、坐标与变换、分形几何等方面的内容等。

最后,教育要现代化,数学新课程改革必须要现代化。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当然也影响着数学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必须在数学课程中体现,而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必将是未来中国数学教育的一个新课标。

参考文献:

[1]章建跃.对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DB/OL〕.人教社 网.http://.on.

篇2

关键词:多媒体 线性代数 教学经验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a)-0175-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的日益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之一,其教学手段的直观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使其可以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地进行教学。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对重点、难点生动形象的剖析,为课堂营造生动、和谐、多样化的交互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讲课效率,有利于学生们更好地获得知识,提高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效果。

1 线性代数课程内容及特点

线性代数课程是工科数学的三门主要基础课之一,主要内容涉及行列式、矩阵、n维向量、线性方程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二次型等六大板块。线性代数作为一门数学课程具有抽象度高、逻辑性强的特点,同时该课程学时少、内容多,板书多,例题的计算量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保证数学原理的传授,又要使学生及时掌握主要的解题方法,“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 线性代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2.1 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

抽象度高、逻辑性强是线性代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学生通常感觉枯燥乏味、艰涩难懂。在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下,为了赶教学进度,很容易形成教师主导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学生很难有学习兴趣。而多媒体技术通过计算机图形显示、动画模拟及文字说明等能形成一个全新的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清晰、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形象思维,从中获得直接、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比如,在给学生讲授向量线性相关性时,利用动画的形式把这个过程生动的演示出来,学生更容易接受。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引人入胜,使学生的好奇心油然而升,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产生很好的学习效果。另外,利用多媒体还可以增加数学史,数学家轶事等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

2.2 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内容多,课时少一直是很多高等学校线性代数课程的一个重要矛盾。而且线性代数课堂教学的上下标符号多,运算繁,板书量大,费时,费力,特别是行列式的计算、矩阵的初等变换以及线性方程组的求解过程等。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忙于讲解和书写,无法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课堂启发式教学和逻辑思维的训练。学生真正用于练习的时间比较有限,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学习锻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很难提高。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生成快捷、变换灵活等优势进行教学,则可以大大节省教师的板书时间,同时增加了更多的讲解和补充其他内容的时间,丰富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获得更大的信息量,进行更多的练习,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2.3 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手段通常通过教师讲课声音的大小、节奏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练习的多少突出教学重点。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可将教学内容中的关键词、重点的概念、难以理解的内容、容易出错的地方等通过动画形式、字体大小和颜色以及音响等变化来突出显现。多媒体的运用,让不易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易懂,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突出了重点和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4 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能力培养

线性代数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已经渗透到如计算机图形学、密码学、机器人学等众多学科,线性代数的地位作用显得越来越突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手段单一,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教学可以方便引入线性代数的背景知识和前沿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媒体实验将数学建模引入到教学环节,通过实际应用案例,如运用线性代数中的矩阵、线性方程组等内容建立投入产出模型、Leslie人口模型等数学模型,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线性代数多媒体教学的思考

3.1 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

多媒体教学容量大,效率高,形象生动。传统的板书教学可以使学生领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的选用多媒体教学,课堂上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良好的结合,做到优势互补,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将概念、定理以及例题写入课件,而定理的证明和例题的求解更适合利用板书演示,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保证了教学质量。

3.2 多媒体教学的速度与节奏

多媒体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要控制课堂速度,给学生足够的理解和体会时间,切忌照本宣科,让学生感觉是在听报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勤提问、多观察,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度。要把握课堂节奏,重点突出,通过适当的学生练习加强课堂教学效果。

3.3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更新

线性代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坚持简洁、大方、适用的原则。字体字号要大方、颜色对比要鲜明,如可采用白底黑字或蓝底白字,重点和难点可以用不同颜色加以强调,声音和动画的运用不要太频繁,证明或分析讲解的过程要逐步显示出来,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在互动中让学生说出来而不是一下子播放出来。另外,还要根据不同的课对象,结合课堂效果课后对课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4 结语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着诸多的优势,在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多媒体,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梁雪.多媒体在数学公共课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34.

篇3

[关键字]计算机科学技术 现代教育 意义

1.计算机科学技术地位日益突出

1.1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背景。现代社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信息化,国家的竞争能力强弱也逐步从经济实力等硬件方面转为教育、科技和知识的比拼。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各个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将计算机技术当做国家重点发展对象和优先发展目标。

1.2我国计算机技术在我国教育系统中的发展情况。我国的计算机发展起步晚但起点高,早在90年代,教育部就明确了基础计算机技术要从小抓起,从中小学做起。因此,计算机在中小学发展迅速,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媒体教室的使用。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教育中的一大贡献,可以在最大限度上让老师和同学进行一对一的沟通,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枯燥无味的讲课内容和单纯的书本内容转化为动画和电脑格式,一方面让课堂变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提供了学生的上课效率。二是,远程教育的开发。基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上开发的远程教育可以说是教育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一是,远程教育解决了教育空间限制,由于经济发展和教育投入不平衡等原因,教育水平在不同地区差异化明显,特别是师资力量。远程教育的实行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远程终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偏远地区和落后地区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二是,远程教育将学习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和传统的老师填鸭式教育方式对比,远程教育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远程教育过程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录制的声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自主决定学习范围和学习的进程,极大的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

2.现代教育发展现状以及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

现代教育发展现状。随着我国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日益增加,教育事业获得的长足的进步,在很多教育基础领域方面都有重大突破。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思想的日益解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普及对我国现代化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现代化教育要想实现信息化,就必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2.1 现代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关系是现代教育能否发展好的关键。近几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理论界积极吸收国外先进思想,量化发展思路,同时坚持马克思基本理论思想,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就,逐渐形成了,从单纯的课堂为主,老师主导,学生跟随的教育教学模式发展成为信息化条件下的网络教学为主,学生主导,老师指点的新型教学模式。

2.2 积极研究计算机辅助教学下学生个性化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虽然具有众多优势,但是受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人民思想等因素制约,现代远程教育普及率还有待提高。一方面是,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狭隘主义,将优质的高校讲课授课资源上传到网络媒体上,并免费想公众开放;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硬件水平,努力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网上学习通道。现代教育已经从以前的口耳相传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导,计算机辅助,老师提点模式。但是远程教育缺乏对学生的有效监督,学生又是处于多玩好动的年龄,耐性不够,因此必须要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努力研究如何做好计算机辅助教学下学生自主性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3实现计算机技术的网络化。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要具备新知识,新内容,如果单纯的校园只用校园网络进行校园教育,在接触社会发展新方向,新领域的知识方面就会有所欠缺。但是网络具有复杂性,思想潮流比较多而学生正处于人格培育期,很容易受到网络不良思想侵袭。因此在实现计算机技术的网络化的同时必须要做好计算机技术研究,确保学生接触的是正面的积极的内容。

3.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意义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育模式,创新了教育方法,扩展了教学内容的传递方法,为教育体系增加了新的血液。具体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3.1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丰富了教育教学内容,将枯燥无味看课本勾画,老师讲课,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成为生动活泼的网络教学,积极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远程教育更是起到了优势互补,平衡教育差距的作用。而且在培养了学生自己搜集、分析知识的能力和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方面就有突出的贡献。

3.2实现了个性化学习条件下的学教并重。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注重老师的授课,注重课题教学,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对课改的呼声,教育体系又出现了重视学学生自主学习忽视老师教学的现象。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的一大研究方向,但是由于学生没有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素质以及对学科发展的眼界,单纯的自主学习对学生并不能带来足够的好处。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很好解决了教与学的矛盾,完全可以实现个性化学习条件下的学教并重的局面。

3.3实现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和缩小地区间教育差距。我国的教育地区发展不平衡,单纯靠国家财政补贴形式,发展周期比较长,效果也不是很理想。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特别是远程教育在缩小地区教育差距实现资源互补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作用:一是,国内高校和有关的教育机构部分已经开通了远程教育课程,不同地区的学生可以轻易找到这些课程学习。二是,国外教育机构入驻中国市场,丰富了我国远程教育市场资源,三是,远程教育系统化和智能化的水平提高,网络教育平台数量增加,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多种选择。

总结语;

网络教学是全球化教育趋势,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方面的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会进一步的深化,未来会有更多的实践成果应用到现代教育中。必须认真研究计算机技术的特点,积极探索新的网络教学方式,为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和完善做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高付东.中学化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2]蒋婷.对计算机辅助教学下学习方式的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3]毛远明.中学化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堂;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021-01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陈至立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这种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使抽象的数学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增强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数学科教学中。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力求认识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由有趣---乐趣---志趣逐级发展。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声、象、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的学习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就要很好地把握多媒体及网络信息资源这个教学工具,最大限度的为学生传递更容易接受的信息,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更多的聪明才智。如截面问题,折叠问题,侧面展开,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图形,空间图形的分解与组合……这些传统教学的困难,通过计算机都能得到圆满的解决。再如利用计算机可以测算出平面内任一点的坐标,当用鼠标拖动点运动时动点的坐标的变化能及时显示,可以通过动画生动地表现曲线作为动点的轨迹的形成过程,《几何画板》对九年级《圆》这一章有关轨迹的问题的解决特别得心应手。

二、人机互动优化探索新知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计算机的最大优点是它可以跨时空跨地域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人机互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例如几何中的旋转问题:一个正方形的一个顶点绕着和它全等的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的交点旋转,重叠部分的面积和原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用flash制作好课件,让学生在课件中亲手旋转操作得出结论。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这种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等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把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一步一步演示出来,降低知识的难度,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乐于接受。

三、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形、动画、音频、视频、投影等媒体技术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具有吸引力。因此在展示问题时,适度运用多媒体,或把重点、难点的内容设置成醒目的颜色,或让“固定的”几何图形运动起来,提供丰富的感知信息,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练习形式多样化,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及时的反馈、矫正

多媒体的交互性能提供各种丰富多采、生动活泼、容量大、反应快的反馈信息,多媒体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联系的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灵活运用知识,课堂练习是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的最好方式。初中学生稳定性差,易疲劳,在巩固环节思想最容易溜号,只有不断的改变练习形式,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才能使他们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多媒体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如在练习中编制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用Authorware软件编制试题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另外,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差异性极大,多媒体技术为教师进行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载体。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可以更自由地进行分层教学。比如,将问题设计成A、B、C三级,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级别的问题,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了最佳教育效果,而教师也可以根据现场反馈的情况重新确定难点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使教学显示出极大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五、启迪思维,提供创新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能力

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和结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可用《几何画板》先画出任意三角形ABC,再度量每一个内角的度数并求他们的和,学生发现他们的和为180度,然后让学生任意拖动其中的一个顶点,使三角形ABC的形状发生改变或位置发生变化,学生发现每个内角的大小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是他们的和还是180度,并且将刚才的数据列成表格,便于进一步比较与发现规律。于是学生可以猜想: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为180度。同样用《几何画板》将三角形的其中两个内角通过割补与另一个角构成一个平角,通过演示,再次展示定理的发现、证明过程。另外,现代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能充分挖掘教材,有利于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发思维,启迪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如在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的教学时,用几何画板制课件,让学生操作看a的正负性的变化引起图象开口的变化;│a│的大小的变化引起开口大小的变化情况,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直接经验,启迪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六、多媒体的正确合理使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篇5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育技术 课程整合 方法措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行之有效的学习工具。”《语文课程标准》亦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创设新颖和谐的语文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实验证明,人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新授《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准确把握鲁迅在听到“左联”五烈士被枪杀的消息时的情境,我采用了层层铺垫的方法,灵活运用多种媒体,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其做法如下:运用多媒体切换以下幻灯片:(1)鲁迅送书给白莽;(2)柔石睁大眼睛听鲁迅讲“人心惟危”说;(3)柔石小心翼翼地扶着鲁迅行走;(4)柔石与白莽同时被捕;(5)柔石在狱中学德文;(6)龙华枪杀烈士现场;(7)鲁迅提笔著文;(8)鲁迅抬头望着漆黑的夜空。与此同时,播放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一幅幅画面,伴着雄浑的旋律,再加上我声情并茂的朗诵与讲解,营造了一个悲壮的气氛,学生完全沉浸在无比悲愤的情境之中。接着,我让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鲁迅写完文章后干了什么事?学生一个个发言,妙语迭出,如鲁迅背着手在房间里踱着;鲁迅点燃一支烟,手抓着短短的头发,痛不欲生;鲁迅一直坐在书桌前,久久凝望着漆黑的夜空,一言不发……学生这些富有创见性的见解,无疑是得益于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学生眼睛看着,耳朵听着,心灵感受着,多感官的刺激、声形并茂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供交互式的语文学习环境,促进教学相长

如果时间、精力、条件允许的话,我们可以尽量多地制作这种课件,但事实上是不太可能的,偶尔为之尚可。所以我们要提倡资源共享,把做好的东西放到网上去,相互利用各自的教学心血结晶。当然,再好的教学软件也只解决了优化教学过程的一半,即“教”的一方面,说到底还是在“教”字上狠下功夫,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很可能变“人灌”为“电灌”,这样的教学依然是单向的、不完整的,盲目性的。有的教师上课为了突出多媒体教学这一点,使出浑身解数,一个接一个使用多媒体,没有加以科学的安排和整理,没有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结果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听得稀里糊涂,想得混乱不清,课后一问,也是一片模模糊糊的印象。与其这样,还不如不用,毕竟师生面对面的感情交流是任何一个课件、任何一个多媒体工具都无法取代的。我们必须明白:多媒体不管怎么发达,相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只能是辅助教学的手段,而不是全部,最关键的还是不能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优化教学信息的传输和反馈,步优化教学过程

我们要转变观念,通过现代化教育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在美国有这样一个课例:让学生在校园里每小时记录一次太阳照射自己产生的影子的位置、角度、长度的情况,然后把记录的数据用电子表格做成图形,看影子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比较春天记录的影子和其他季节记录的影子有什么区别,并与其他同伴交流各自的结果。整个过程大概需要一年的时间,这一年中,学生对技术的学习和应用都综合在一起,等课程结束时,每个人都掌握了他所需要的技术。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课例,但仔细思考,却蕴涵着深刻的教育哲理。我认为,“影子的故事”并不是按照知识点的划分来进行教学,而是在综合的实践中,让学生学会去研究自己、研究身边的人与物。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观察的方法、学会了技术、了解了天文知识,而且有机会去感觉自己在太阳底下的影子,用尺子亲自去测量,用笔把它记录下来,用电脑对它进行分析,用画图软件给自己和影子作画,用网络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比较,可以去感悟实践的全过程,并从中体验到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科技的先进和伙伴的友谊,更为重要的是它让学生用一年的时间去做这样一件事情,培养的是一种研究的态度,一种充满人文价值的科学精神,这正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所缺少的东西,将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另外我们也可大胆地让学生参与到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上来,如《胡同文化》就可以让学生下载北京四合院图片,根据自己的观察说出四合院的特点,进而说出四合院与胡同文化的联系。通过这些学生自己能利用网络就解决的问题来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优化我们的教学过程,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变革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为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提供条件

篇6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式

1、基于创设情景的整合

情景是促进学生探索知识、激感和形成技能的前提。情景分为真实的情景和虚拟的情景,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利用多媒体或计算机网络再现和虚拟真实的情景,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这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情境,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2、基于开发资源的整合

文本不再是课程的唯一资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科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无论什么样的教材,都不可能实现资源的完美组合。另方面,我们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和生成,强调学生自主的探究和创新,那么弥补和开发资源,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必然需要。

3、基于模拟演示的整合

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化远为近、化宏观为微观、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的演示功能,模拟演示在各个学科都能广泛地运用,尤其在数学中函数图形的变化、几何图形的空间结构,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教学中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由于有些学科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在理解知识过程中必须从形象、具体的实物直观或模拟直观中建立表象,逐渐概括出各个抽象的概念,教师需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4、基于学习方式的整合

新课程关注的是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学习方式又呈现了多元性,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等学习方式,都是现代教学的基本学习方式。而网络信息的介入又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特征和内涵。整合的含义不仅是教师“教”的整合,更多是学生“学”的整合。也就是说计算机是教师教学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精神和能力,就必须打破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垄断,从主体设计上,就要考虑学生是否参与了信息技术的活动。

5、基于网络学习的整合

信息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实现网络的交际和互动,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交流的方式引入到教学中,主要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与信息交流的作用。可以实现跨时空、跨地域交流与合作。例如视频聊天、电子信箱、论坛研讨,博客互动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因此,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学习活动,是学习方式一次全新的变革。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模式

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可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模式。

1. 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模式主要模拟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情景 ,即将计算机当成讲课教师的角色。它基本采用分支型程序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分成一系列的教学单元,每次呈现的只是一个概念或一个知识点。

2. 探讨式

其授课程序是 :提出问题----分组研究----确定选题----自主学习----学习成果----信息反馈。这种教学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逐步建立起包括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模式。

3.操作与练习

操作与练习是当前用得最多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它是通过反复地练习使学生巩固和熟练某些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该模式的特点是计算机的即时反馈功能得到了恰当的应用。

4. 讲解演示

讲解演示模式模仿了教师课堂讲授与演示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所具备的图像、声音等功能 ,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交互性,将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

5.对话

“对话”是指计算机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计算机可以向学生提问 ,学生可以用语言回答,学生也可以向计算机提问。这种模式实现了计算机与学生间的“真正”对话。

6. 计算机辅助测验

计算机用于教学后 ,许多学校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评价、测验。由计算机显示题目,考生在终端操作答题,计算机立即核对答案和评分。这种测验能为考生及时提供反馈信息,还可以及时帮助学生澄清错误概念,特别适合于单元测验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7. 教学游戏

教学游戏常常被用于产生一种竞争性的学习环境 ,而其内容和环境都与教学目标相联系,把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寓教于玩”的作用。

8.模拟

模拟亦称仿真 ,是指用计算机模仿真实现象或实现理论上的“理想模型”。这种模式形象直观,生动活泼,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9.问题解答

问题解答试图给学生呈现一个或几个问题情景 ,让学生加以解决。该情景常以其神秘性、迷惑性给学生以挑战,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0.远程辅导与在线讨论

远程辅导与在线讨论的模式主要是指处于异地的学习者及教师利用 Internet网络通信技术所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网络,可以共同上课,共同讨论问题,可以做一些以往教学手段难以完成的事情。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深化教学改革的意义

1.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给学生创造并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学习方法,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7

1 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教学环境更加优化

1.1 便于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人的情感体验往往是由具体的情境所决定的,恰当的、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发展。传统教学中教学情境只能依靠教师用语言或板书去创设,这样就显得单调、枯燥。此时,现代教育技术便为课堂带来了无限张力,教师可利用电子白板的画面展示、切换、暂停、聚焦等多种功能以及教学资源库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它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根据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化远为近,使抽象问题变得直观形象、复杂问题变得简单易懂,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例如,一节小学数学课,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将数字加减计算设计为热播动画剧“羊羊运动会”,贴近了学生生活,增加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将学习内容转变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整堂课学生有观察、有思考、有讨论、有合作、有交流,寓学于乐之中。

1.2 教学环境开放,利于师生互动

教育技术为教师、学生、教学资源三者提供了交互平台,构建了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教学内容、师生活动相对开放,实现了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协调发展。电子白板独有的拖放、隐藏、书写、涂色、复制等功能,提高了学生的视觉效果,能充分调动学生多元智能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例如,在教学初中“三角形面积公式”教学中,公式推导这一环节,教师在白板上画一个三角形,接着又复制一个,形象地让学生感受到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到白板上旋转其中一个三角形,进行移动拼组,可得到多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展现出三角形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学生轻松简单地利用已学知识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利用电子白板亲历知识形成过程,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提高了知识构建、交流合作的学习能力,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1.3 直观形象,有助于凸显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综合运用其多种功能和效果,有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数学课上利用电子白板的制图功能添加辅助线、复制图形,快捷方便;地理课上可利用聚光灯功能突出地图上某一位置,学生看得清,印象深;理化生无法演示的实验可以从资源库中查找视频,进行播放,真实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控制实验的速度,调整实验角度,让学生观察实验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过程,归纳总结规律,有助于问题的分析解决以及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模拟手段,把微观运动直观地表现出来,使学生进入微观的动态情境,感触“真情实景”,有助于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运用教育技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2.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教学情境的创设工具等,并将这些工具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即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体。教材也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和教学资源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2.2 教育技术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具多样性、灵活性、创造性

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功能于一体的教育技术媒体,动态感强,信息量大,能够实现教学内容的最大化与选择性,使教学时空的拓展成为现实,为教师重组知识、再造课程、创新课堂开辟了新途径,使师生的思维和视野更广阔。方便、可操作性强的现代教育技术可实现及时反馈、共同批改、互相学习的目标。一节化学实验课,教师利用录像、拍照的方式将学生的实验过程搬到屏幕,让全班学生看到同学的小组合作情况,进行互动学习。以现场案例进行分析,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学效果极佳。课堂上教师利用计数器软件开展学生知识应用竞赛,学习气氛热烈,学生参与积极性高。

2.3 教育技术的使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信息工具所营造的认知环境中,学生所面对的学习对象和学习过程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引起了学生对学习本质的认识过程发生变化。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成为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可以利用教师提供资源自主学习;也可借助网络搜集信息,并进行合理的选择应用,让强大的互联网成为自己学习的平台。由信息技术架起的信息高速公路,让学生对学习场所、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选择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大大拓展了教育内容和学生学习的资源。

2.4 信息时代要求教师要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较高的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在信息时代,教师要具备现代教育理念、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设计和教研能力、资源开发能力以及较高的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育技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支持。多媒体录播教室为教师反思教学过程、审视教学行为、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技巧和教学水平创造了便利条件。电子备课作为一种全新的备课方式,它不仅可以发挥网络优势,提高备课效率,而且能实现资源共享。网络环境的建设为信息资源超时空的传递交流消除了跨地域的时滞,扩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成就学者型、专业型的教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结语

英国语言学家柯里福曾说过,“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却能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师”。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作为教育者,有义务使自己和学生保持对技术的清醒认识,并始终有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意识。

篇8

1、剩余劳动力偏多。由于农村建设滞后,城镇化速度慢。致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及非农产业转移受阻,大量农村劳动力仍然滞留于农村、农业。

2、资金短缺。我省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城乡的不平衡发展,使我省农业落后,农民不富裕。

3、分工协作和组织化程度偏低。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经营被普遍认为是发展市场农业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难以有效地与农民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一体化组织,农民走向市场面临着许多困难。

4、农村就业与创业具有一致性。农业本身工作环境条件差、经济效益低,人们本来就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而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就业时反而有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就大大降低了农民后代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5、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一部分乡村不通车、尤其是偏远地区,项目安排少、资金投入少,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很差,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很弱。尽管“十七”以来对农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对农田水利投入仍显不足。

6、农民增收的渠道太小。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大部分乡村对引导和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没有大的举措,群众缺乏市场意识,把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视为唯一的增收渠道。农村建设相对滞后,对个体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等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不够得力,群众参与二、三产业的机会很少,就业渠道狭窄,工资性收入仍然很低。

二、现代化科学技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1、农民素质偏低,科技成果转化力量薄弱。目前,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整体素质不高,因此。接受农业科技的能力较差,阻碍了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推广。减缓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同时,还普遍存在基层农技成果转化体系薄弱,转化人员非专化的问题。此外,地方农技推广人员工资待遇较差,出现专业农技人员外流的现象。

2、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资金短缺仍是制约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瓶颈。引导和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科技的有效机制还没有形成。相当一部分农业项目转化存在着有计划无资金的情况,使成果转化工作较为被动。

3、科技力量不足。科技力量不足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科技服务滞后,这也是全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共性问题。一是农民缺乏及时有效的科技指导,直接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和农村生产效益的提高;二是农业科研成果远离农民,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农业运行与服务机制不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应用现代化科技全面改造传统农业

科技进步将为农业生产带来新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一是共享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全面改善传统农业在时空条件上的弱势;二是现代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运用,将空前拓展农业的劳动对象和生产领域。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创新时,需要注以下几点:

1、建立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补贴扶持体系。现阶段我国农业企业化水平低,农户及企业承载技术风险的能力弱,要求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及扩散给予有力的支持。从世界范围看,目前太多数国家政府都承担着对农业科研包括高新技术研究的财政支持责任,并成为农业科研的主要投资者。在我国,由于高新技术市场转让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有一个过程,政府应当更多地承担起这方面的责任。

2、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的市场转让机制。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商品化、产业化,最终归缩在市场。由于高新技术的技术属性不同,其市场效能和产业化程度也存在高低差别。对于那些市场效能和产业化程度高的高新技术项目,国家应通过明晰产权、对科研单位实行企业化改革和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等办法,促其按照市场机制来进行研发、转让和推广。

3、运用高新技术的利益来激励农民对科技的重视。在农业生产中是否采用高新技术,取决于使用高新技术获得的收益是否太于支付的费用。如果大于,他便具有采用高新技术的动力,反之,则缺乏动力。由于农户经营规模超小型化,生产具有很强的自给、半自给性,加之无论是自主研究还足引进开发高新技术.所花的费用都较高,大多数农户对高新技术的需求通常是不足的。因此在有效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基础上,推行“公司+基地十农户”的生产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单个家庭使用高新技术的动力不足问题。

篇9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课程 有效整合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学校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家用电脑的普及,教育信息化之路已成为必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科学教材虽几经修改,但目前教材中有关科技的内容仍然偏少,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部分内容的场景距离现在非常遥远,如史前生物,书上的插图和文字根本不能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特征、生活年代与生活环境;部分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空间,如沙漠中的动物,学生缺乏直观感受,仅靠书本难以达成课程目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新的学习环境,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地进行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环境以其直观性、交互性、资源的丰富性与超时空性为小学科学教学开辟了一个新型的开放式的学习空间,可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获取信息,弥补科学教材信息量不足的缺陷,全面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信息素养,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然而我们调查后发现各学校的信息技术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课程”阶段,少数教师虽然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但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大部分教师、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其教学手段依然墨守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动手操作为辅,至于上升至“课程文化”层面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工作,尚无真正展开。因此切实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内涵,真正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开辟一个新型的更广阔学习空间,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以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摆在小学科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内涵

到底何谓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众说纷纭。南国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也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或者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班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使之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吴焕庆认为真正的整合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习的过程和目标,摒弃了技术至上的观念,技术该用时就用,不该用时就不用,要用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说在整合的过程中不一定非要用计算机、网络、课件,我们可以采用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结合的方式,可以采用视听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自主学习与接受式相结合的方式,等等。何克抗教授认为应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索、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我们比较认同南国农、何克抗教授的观点,认为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应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使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融合为一个整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并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整合”的主要特征是不仅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辅助教或辅助学,而且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整合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所不同,在CAI中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在整合中它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工具,而且是学生的认知工具,更是一种重要的教材形态。

三、制约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因素

(一)硬件匮乏。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以教育信息化作为物质前提。据统计,2003年我国中小学已经建立的校园网数量约26500所,但由于我国人多地广,教育资源还是存在着“僧多粥少”的现象,别说偏僻山区,就连一般的农村学校也很少能够达到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就海门地区而言,教学条件较好的城区小学的教室里也没有配备多媒体设备,只是配备了几个多功能教室和计算机教室。乡镇小学一般只有一个多功能教室和一个计算机教室。村小的教学设备更差,电脑很少,有些学校甚至没有与因特网相连接,只是在自己的局域网中,不能实现与其他地区资源的共享。所以教学设备的匮乏大大制约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

(二)软件欠缺。

1.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

一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缺乏教育理论的学习,不能借鉴和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传统的学科中心论根植于思想深处,认为应用信息技术只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主义,不相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作用;或者他们虽然相信整合存在着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传统的影响,还是倾向于选择自己所熟悉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整合的内涵不清

少数教师不理解整合的含义,无从下手整合;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停留在CAI(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以为只要用了电脑、课件就是“整合”;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只要使用计算机,让学生上网资料收集就行了,不理解整合的目标、内涵与有效整合的方法。

3.教师的能力瓶颈

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要求教师既具有课程的能力,又具有信息技术的能力。我国对教师没有课程能力方面的要求,所以很少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出“整合”教案。另外,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十分迅速的,而作为个体的教师认知是很有限的。在调查中发现,一般的学科教师很难熟练地运用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能力方面的不足也是一个实实在在制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瓶颈。

4.时间的限制

一般的科学课的老师周课时数在16节左右,有的还要负责管理科学教室、科学实验室和教学仪器,这需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准备一节整合的课所花的时间可能是普通课的十倍,甚至更多。因此一般教师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整合”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三)评价体制陈旧

目前,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标准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成绩的评定手段仍是传统的笔试,而纸笔考试又很难体现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没有一个测量与评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标准,教师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付出的努力得不到认可,因而一些教师不愿“自讨苦吃”。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策略

(一)整合多种资源,力争硬件达标。

1.争取政策扶持和民间资助

小学的教育资金大部分来自于地方政府,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硬件资源不足的问题,关键是要争取获得政府的重视。从而得到政策上的扶持,加大教育投入。还可以争取民间资助,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其他形式的赞助,添置或更新教学设备。

2.实现“差校”的合并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目前生源正逐渐减少。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可将一些规模较小、办学条件较差的小学合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尽量实现办学条件的现代化,满足“整合”的硬件要求。

(二)采取多种手段,强化软件建设。

1.更新教师观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观念直接影响着“整合”的实施。因此学校要经常组织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学习,如学习有关课程整合的理论,还可以请一些教育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渗透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教师的观念与时俱进;组织观摩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研究课(或研究课录像),分析他人整合成功的经验,发现他人在整合中的不足或值得思考的地方,深入探讨信息技术融入科学课堂教学的时机、环节和作用,提高教师进行课程整合的理论水平,从理论上为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作好准备。

2.建议师范开设科学教育专业

由于“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在整个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必须逐步建设一支专职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

我们建议在师范教育中开设科学教育专业,该专业可同时开设科学教育和信息技术两大主干课程,以培养新型的科学教师。新型的小学科学教师应既有充分的科学知识基础,又有足够的信息技术能力,到小学后可兼教信息技术课程和科学课程。这样既可为“整合”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又便于教学时间的灵活支配(因为有的“整合”课一课时不能完成,而兼任科学课和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就可统筹安排)。

3.加强在职培训

对现任小学科学教师,应制定专门的上岗培训计划。针对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高的现状,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音频、视频、图像处理,课件、动画、网页制作等,培训的方式可以是远程学习和校内培训。为督促培训的有效实施,还可举办“课件制作及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等的比赛(适合各科教师)。

4.创建内容丰富的资源库

内容丰富的资源库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保障,教师应有意识地创建并积累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为自己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准备一节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课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许多教师在短时间内很难找收集齐需要的信息资料。如果多数的信息资料或课件都需要教师自己去搜集和开发,不但耗时,而且耗费精力。因此,我们提倡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各教师把自己的教学成果和搜集的信息存入本校的资源库中,并不断丰富和更新资源库的内容,通过区域网实现资源共享。科学教师也可创建自己的个人网页或Blog,通过网络实现资源的“大同”。

(三)改革评价体制,奖励有效“整合”。

目前的教育评价只关注教学的结果,不能体现教学过程,不利于进行教学改革。应该改革传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为教师进行课程整合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如科学课的测试,除笔试外,也可以“小课题”的形式以封闭的方式进行(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还可以课题的形式以开放的方式进行。另外对课程整合付出努力并获得一定效果的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促进教师对课程整合的进一步研究,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五、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整合应避免的误区

(一)忽视课程目标。

在进行“整合”时,我们应避免偏离课程目标,侧重于使用信息技术,或只重视整合的形式,对搜索得的材料只是停留在浅表性的层面上,忽视整合的效果的现象。整合的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主次颠倒,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整合的教学方式虽然是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探索性为主的,但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并且由于小学生认识水平还不够完善,自制能力还比较低,在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主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如果教师的主导不力,就可能导致学生“玩的离谱”而影响教学实效。因此在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仍然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三)忽视其他教学资源。

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能过于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应该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与其它教学资源,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

(四)忽视交流与合作。

浩瀚的网络给学生提供了功能强大和丰富的资源,学生在课堂上被网络中精彩的信息吸引,专注于个人的实践性操作和学习体验,易使交流合作与测试环节流于形式。同时,过多强调学生的个体学习,易导致学生偏离团队精神、协作解决问题这一重要的能力目标。教师在整合过程中必须予以注意。

(五)滥用整合。

教师要避免过于依赖“整合”,忽视其他教学资源的应用,甚至以为只有整合的课才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才是好课。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或者CAI能够达到目的,就不需要使用整合。总之,教师应该能选择达成课程目标的最佳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进行教学。

(六)认为整合应有固定模式。

整合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整合将会经过一个长期磨合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教师应该将信息素养的培养和科学课程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在最适当的时候用最适当的方法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有效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现代教育网.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金美芳.推广信息技术.整合课程文化.物理教学探讨,2006,(1).

[4]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上).电化教育研究,2002,(1).

篇10

【关键词】培智教育数学课教学教育技术辅助手段

一、问题提出

现代教学技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青睐。目前有非常之多的人片面的理解为完美无暇、华丽而又复杂的PPT课件就是“高效课堂“的制胜法宝,课堂上教师用课件死死规定了教学的进程,缩小了教师临场发挥的空间,缺少学生思索探究的预设,表面上看来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实际上学生收获不多。曾经听到过培智教育学校的六年级的一堂生活数学课———《时分的认识》。教师另辟溪径,运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课件的形象直观特点,化繁就简,听后令人眼前一亮,感触很多。

二、课堂呈现

1.导入环节:呈现旅客登机的情境,配合播音“先生们、女士们,我们的飞机马上要起飞了……”,同时出示一块钟表,显示飞机起飞的时间7:30。师问:请同学们说出钟面上表示的时间。生答:6点7分、7点60分、7点6分等。在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对钟面上的时间并不清楚,这也正是教师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的一个预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了观察法、情境法,同时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借助同学们较为喜欢的飞机起飞前的情境激发参与的热情,学生都在活动中情绪高涨,注意力较为集中,回答问题时表现积极,无所畏惧,想到什么说什么,完全达到了教师教学的预期,这样的情境体验活动充分满足了特殊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从而激发学习热情。2.新授环节:教师利用PPT课件采用动画演示的方式,伴随时间的“嘀嗒声”直观呈现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分针走一圈时针刚好走一大格。接着又设计“1分钟和1小时有多长”的体验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建立基本的时间概念。智力障碍学生缺少学习的冲动,在长期的依赖心理中惰性心态较为明显。可以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是上好课的关键。在时分关系的呈现上,设计了“分针”转一圈刚好“时针”走一大格的动画,并配合时间的“嘀嗒声”,这种集声音、动画、图象于一身的教学手段有效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冲动,这种学习状态为突破教学重难点起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在“1分钟和1小时”的体验活动中学生参与度较高,在“议一议”中所有学生都能畅所欲言,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了回答的问题,可以看出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3.练习环节:首先出示4块分别表示下午4时、晚上9时、上午8时、上午9时30分的钟表,教师提问,“请说出每块钟表表示的时间是几时几分?”接着呈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场景,例如上学、吃饭、踢足球、睡觉等,要求学生用线将相应的作息活动连起来。这一环节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练习,也是对较“高”知识的升华,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教育学生树立一定的时间观念。教学中所用的图片都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场景,这种设计易于使学生触景生情,消除陌生感,对提高教学效果十分有利。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既有对钟面时间的认识,又有日常作息活动的感知。既较好的对所学知识点进行了复习,又清晰再现了时间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目的。4.布置作业:回忆一天的作息活动,想一想每个活动的时间是在几时几分?例如早上起床、到校上课、中午吃饭、下午上课、下午放学、晚上休息。请每位同学在家长帮助下说出这些作息时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在钟面上拨出这些时间。完成一定数量的家庭作业是培养学生任务意识的基本手段之一。智力障碍学生也不例外,由于长期的依赖心理,多数学生不善动手不善思考,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学生能力不同布置一定量的家庭作业,也是培养家长教育意识的主要途径。只有家校携手,形成合力,才能达到特殊学生教育的最优化。

三、课后思考

根据《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关于时间的教学要求:4-6年级,认识钟(表)面,会读、会写几时、几时半。从整堂课教学来看目标定位准确,重难点突出,从教学的方法上来看符合弱智学生理解方式,用PPT呈现教学内容时机恰当,总的来看这是一堂十分值得学习借鉴的优质课,其最大亮点就是在情境创设中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既高效的教给了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培养了学生一定的生活技能。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把“生活”作为培智数学教学的纽带。这堂《时分的认识》数学课把数学常识与生活结合,紧扣“生活”这一主题,突出生活数学的基础性、社会性、科学性,有效的刺激了心中向更高目标奋斗的愿望。例如导入环节呈现的“飞机”,对任何人来讲都会显得陌生和好奇,何况是弱智学生,对他们来说似乎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运用“旅客准备登机”的生活场景,一定会在内心深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刺激他们有朝一日也能登上飞机遨游世界。可以看出这样的情境对弱智学生来讲具有明显的启发意义,仅仅满足于眼前的现状远远不能适应现在的社会,只有用更长远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坚定的毅力才能在更灿烂的明天自由飞翔。第二,创设了宽松适宜的教学活动和情境。智障儿童明显的心理特征是缺乏自信心,易沮丧。表现在学习上没有积极的学习动机,对老师和家长有特殊的依赖感。一遇到问题不是逃避就是等待他人代劳,这种心理使他们缺乏冲动与竞争。因此创设宽松学习环境对改善智障学生的不良情绪显得十分必要。例如这堂课中的“1分钟有多长”的体验活动,采用拍手记数的方式,操作简单,便于完成,学生信心十足,兴趣浓厚,活动完毕效果较好。弱智学生不同于智力正常的学生,活动内容应体现“简单容易”,应充分照顾每个学生,只有每个人都能在课堂中“动”起来,对智力开发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补偿作用,这也是特殊教育的根本所在。第三,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点。《时分的认识》一课教学重点是正确读出钟面上所表示的不同时间。难点是正确理解1时等于60分钟。这堂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明白分钟走一大格是多长时间?走一圈是多长时间,此时时针走了几格?关于这些问题的理解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即便是智力正常的儿童也未必正确理解。面对特殊儿童最佳的教学就是“直观”PPT技术恰好可以发挥自身优势,课堂中的动态展现为教学的有效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此让学生明白了时分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