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10 17:35: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心理学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心理学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学生自治;年级管理;过程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184-02

一、学生自治的起源与发展

1.学生自治的起源

中世纪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是学生管理校园事务、教师服从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大学”的鼻祖。在博洛尼亚大学,由学生进行管理,自十分广泛。16世纪以后,由于永久性校园的建立,教授成为公务人员和当地青年成为大学的主要生源,大学教授逐渐掌握了学校的管理权,学生掌权史便宣告结束。学生治校以“学生社团”的组织形式保留了下来。

我国大学由清末的学监制发展为民初管理和训练自治相结合的模式,现代意义的学生自治在我国的正式开端是五四时期。倡导者陶行知先生,批判地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并结合我国国情,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学生自治从内涵上讲应包含三层意思:“学生”是指全体学生;“自治”是指自己管理自己;“学生自治”是一种学习自治的过程。

(二)学生自治的发展

当代大学生自治管理,是学生在学校的指导下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过程,是学生自我认识提高、自尊心形成、自觉行为习惯品质养成和自我奋发精神培养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不仅能使学生在校期间恪守规范,有效地学习知识文化,培养专门技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学生未来走出校门能否立足于社会,称职于社会工作岗位的必备能力。因此,充分认识大学生进行自治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其自治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治水平,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我国现有学生年级管理模式的不足

(一)管理观念相对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服务性质一直被忽略,觉得学生工作就是管理,不是服务,管理在内容上重外在行为规范,手段上仍停留在制度、处罚等层面。学生工作者没有走出防御型、被动式的工作误区,呆板僵化,缺乏“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服务理念。教育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与教育中,习惯于运用一些灌输的方式,没有认识到学生工作是辅导、指导、引导和开导。在对待学生的态度方面,通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生置于教育和管理的对象,把自己放在强势地位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影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长期以来,辅导员是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所以学校或者年级的学生工作主要是按照辅导员的要求,虽然有些要求是以学校制度为依据的,但学生没有任何参与意见和发言权。高校的年级思政管理中,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而没有对自身所处环境、所接受的教育、所遇到问题的一个交流反馈过程。学生对于已有的管理模式或有不满,但缺乏反馈途径,导致对已有制度表现出消极情绪,比如不执行或执行不力,敷衍了事等等,这种心理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成长。

(三)信息的上传下达效率低下

信息的上传下达包括同学意见提案的收集上报和年级信息的两个方面。以往年级提案是由校学代会组织收集的,其弊病有二:一是工作周期太长。每学期只收集1次~2次提案,两次提案征集之间的时间空隙过长。另外其操作为各班学生代表征集提案,层层上报,每次征集提案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提案层层的整理与汇报,导致单次征集提案工作的周期也很长。因此提案征集不足,征集到的提案也不能及时解决。二是校学代会是校级组织,对学院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清楚,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四)不利于学生中不良现象的反映和解决

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问题后,学生认为自有班干部负责,班干部则认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辅导员的任务,纵然看见同学中有不良现象,也保持中立,不会指出。年级各班干部只是完成上传下达任务,而对于班级内部出现的问题和总结出的经验缺乏交流,造成班级之间出现良莠不齐的状况。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束缚,学生已经习惯于做一个在家服从家长,在校听从老师的乖学生,但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人才需求模式的转变,按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远不能适应当今时展的要求。

三、年级管理的新模式的探索

为了避免传统年级管理模式线条单一、学生自主性不强等缺点,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探索了年级管理的新模式。在学生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各年级辅导员具体指导,由班长、团支书和学生代表组成年级事务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旨在以管委会为平台,以管委会的四项日常工作(制定实施年级管理条例、处理奖贷助补免等日常事务、年级信息的上传下达、各班班委考核)为主要形式,在过程教育中锻炼学生的能力,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目标(如图1所示)。

(一)年级事务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举措

1.制定并施行年级管理条例

新生入学伊始,管委会就分别组织各班同学共同商议《年级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针对每个年级的实际情况对《条例》进行修改,最后由管委会对《条例》修改意见进行汇总并最终产生适合本年级实际情况的《条例(草案)》,再由各班级对其进行表决。《条例》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规定,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年级阶段和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有所增减。例如,《条例》中的《德育分评定细则》,在每次新的德育分评定之前都要根据本学期的实际情况与上一学期中评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重新修订。

2.以管委会例会取代班团例会

成立了管委会后,管委会例会取代以往的班团例会,日常事务工作具体的实施环节由管委会商议制定,使工作的施行更加符合年级实际情况。各班将工作的成果向管委会汇报,由管委会评议各班工作进程,商讨出下一步工作计划。所有工作均向管委会轮值主任汇总,由轮值主任向辅导员汇报工作。管委会例会的另一项内容是交流班级管理经验,共议班级工作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办法,及时优化年级与班级管理。

3.年级信息的上传下达

管委会自行收集提案,创建了年级提案公共邮箱,同学只要有问题需要解决就能发邮件到公共邮箱。管委会每周汇总提案,年级和学院能解决的问题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辅导员向学校反映情况,由学校统一解决。管委会成立以后,在保留原有模式的基础上,依托网络平台年级信息,创建了生工学院各年级博客和微博,及时发表年级最新信息,同学们只需上网查看年级博客,也能第一时间收到微博的及时讯息。

4.年级班委考核工作

管委会结合以往的经验自行进行班委考核,两月一次。考核形式不以传统的细化打分为主,简化考核步骤,只要学生给每个班委打出心目中的一个分数,并提出意见即可。管委会成员在考核会上也应该对各班委作出客观评价,写出综合考核结果。并及时将结果通知各个班委,以督促他们的工作,对于不想继续工作与不负责任的班委及时更换以免耽误年级工作的运行。

(二)年级事务管理委员会的主要优势

1.分享经验提高年级事务运行质量

管委会定期召开例会,交流近期年级存在的问题,分享各班先进治班方法,做到了问题及时解决,经验及时分享。对于今后年级的工作,也是由管委会成员共同商议,贯彻年级的精神,制定年级下一步的工作纲要,并针对各班不同情况制订各班具体的计划,分别付诸实施,并定期向管委会汇报实施情况。年级事务由管委会负责,管委会成员分工负责年级事务,每个人都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更有针对性的事务中,年级的管理将会比传统模式更加顺利和完善。

2.听取意见广泛代表学生意愿

以往学生事务主要由辅导员负责,在听取同学意见的基础上贯彻实行。年级事务由管委会负责,管委会成员将会更多地听取同学们的意见,更了解同学的意愿,能够以更易于同学接受的方式实行年级的各项工作。无论从年级工作的内容方面还是执行上来说,都比传统方式更顺应学生的意愿。

3.过程教育帮助学生更快成长

通过管委会各种平台、全体学生、和学校情境的交互作用,激起学生的自我存在意识,不断产生出自治的目标。自治充分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造性,学生不能再被当做管理的旁观者,而是自然地内在于管理之中,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张扬和求异思维的培养,发现生活的乐趣。学生自治就是为学生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平台,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体验过程及结果,以求得体验的共享。在管委会的整个运作过程中起到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管理水平、团队合作、信息共享等方面起到积极教育的作用。

(三)年级事务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在年级管理的进一步发展中,管委会将寻求与学院学生组织之间进行更加密切的合作,诸如长期固定的志愿服务、稳定的班级(团日)活动和其他有利于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团学活动等,帮助学生在思想道德、专业能力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大幅提升,丰富校园生活。随着管委会成员的变化和流动,管委会成员常任制的研究将成为新的课题,如何选拔能够代表学生利益的同学进入管委会,使管委会的工作更加公开、公正和透明,让学生真正能体会到自我管理的感觉。为了更好地规范和监督管委会的工作,年级辅导员、管委会自身和全年级学生三个层面上对管委会进行考核、监督,这需要有切实可行的机制和统一的量化标准作为保障。

参考文献:

[1]马超.西方大学学生自治的嬗变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27,(8):20-24.

[2]周湘林.学生自治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6):40-44.

[3]彭玉丹,朱爱虹.学生自我管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践[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6,(1):115-117.

篇2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职业能力 管理心理学 教学改革

2005年9月21日,国务院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坚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继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全国一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淄博职业学院在“十―五”时期的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按照“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职业化,教学过程项目化,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思路,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建立以职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体系。我们以此作为背景,进行了管理心理学课程改革与探索,旨在探索适合高职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管理心理学教学的回顾

管理心理学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均很强,但由于种种原因,我校管理心理学课程的建设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传统的教学重在知识的掌握,而非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提高。另外,课程与就业脱节,学用不一致,课程教学还没有完全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不够紧密,没有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特点。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多年来,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我校仅开设理论课,教学中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可选的国内教材又没有及时补充21世纪以来的心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课堂上将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谈不上学生思维的训练、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结果导致教师讲解困难,学生理解接受也困难,教学效果不理想。

3.教学手段落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缺少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管理心理学理论课教学基本局限于语言描述加黑板画的层面,难免将微观、动态的心理机制的讲授变为言不尽意的描述性介绍,教学内容不直观,显得枯燥、难懂,不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也不利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培养。教师即使使出浑身解数,对大脑的结构及其活动原理的描述也是言不尽意,造成教师上课难、学生理解也难的局面。

4.考核方式不合理,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比较突出。考试局限于“教材所述”和“课堂所授”,存在着明显的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考试以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记忆为主,考试内容侧重于基本知识掌握程度,注重基本知识的再现水平,忽视了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导致学生“上课记、考试背、考后忘”的局面;把卷面分数视为评价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考试以结果性考试为主,每学期课程结束后主要以考试成绩评价来区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高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一锤定音”。结果导致学生只注重考试不注重平时,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

二、改革的内容

为了解决传统管理心理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管理心理学课程的特点出发,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管理心理学课程进行了如下改革和探索。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理念,明确课程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体系。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专业,就是必须对本行业岗位群的分布、工作特点,以及相应岗位从业人员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设计任务引领型课程,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展开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我校从2007年开始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进行课程体系改革,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了管理心理学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一是加强学生的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分析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能力。

2.以项目为引领,任务为驱动,实践为导向,加强教材建设。传统的管理心理学教材,讲述的是个体心理与管理、群体心理与管理、组织心理与管理、领导心理与管理等共四个模块,前两个模块属于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后两个模块属于管理学研究的内容,是心理学和管理学相关内容的简单“拼凑”。对高职学生而言,显得单调、冗长、不务实,与高职教学以实践为主的宗旨相背离。在教材的编写中,我们按照“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思路,将管理学的原理和心理学的原理结合起来,将原有的四个模块内容进行了“整合”,融合现代管理学和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共分为九个大项目,每个项目再分成若干个任务,以任务引领使学生在完成项目训练的过程中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在教材内容方面,选择对学生比较实用的部分,并且将内容加以“职业化”。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管理心理原理的基础之上,对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心理、领导心理的内容也有所掌握;在教学组织方面,每个项目前都设置了名言警句、项目目标、趣味先导,项目中都配有课堂思考、阅读材料、案例、经典事例、心理寓言,项目后都设置同步测试、实训项目和案例分析。新教材体现了新的课程体系、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整体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兼顾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能力教育。

3.以趣味性、应用性和前沿性为原则,进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到基层从事商务或管理等具体的作业活动,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首先必须具有实用性,不能是纯理论的探讨;其次表达的内容要具有直观性,要考虑高职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摒弃晦涩的论述方式,而用生动活泼、朴素有趣的语言来论述。基于此,我们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在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的同时,加强其针对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具体措施有:一是调整教学内容体系,使之针对性、实用性更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院校的教师,一方面要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品质,另一方面要直接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尽管学生在上本课程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管理学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等基础知识,但是如果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与学生的基础、兴趣和就业定位等存在偏差,学生可能会忽视掌握管理心理学理论课内容的重要性,加上与其他必修课程相比,本课程内容难度较大。因此,有必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利用内外课堂,跟踪理论前沿和现实信息,适当介绍最新的发展动态,丰富管理心理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新的成果和发现层出不穷,21世纪以前的管理心理学内容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学中要及时补充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新进展,加强内容的前沿性。例如对抑郁、挫折、意志、逆商、情商、人的心理机制及其物质基础、大脑功能等问题的研究,传统教材一般写得很少,这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管理心理学的核心理论,而且要适当地把现代心理学的前沿动态特别是脑科学的研究问题以浅显的方式带进课堂,使这门课成为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情绪和健康、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窗口,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教学质量。基于上述情况,我们把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更新教学内容作为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通过系统参阅国内外优秀教材,我们坚持趣味性、应用性和前沿性的原则,选择确定了教学内容体系,并且在教学中不断征求意见和建议,对内容体系不断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正如学生反映,任何枯燥理论化的东西加入了情感、生活化的东西,都会使人兴致勃勃,愿意去学。

4.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具体方法有:一是积极采用问思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作为教学主体,其态度、动机、知识结构和努力程度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出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教学模式:问思式。通过案例启发呈现悬念,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让其带着问题去听课,使其感到枯燥的心理机制内容实际上就是发生在自己身体里的事件,再以普遍关心的障碍问题结尾。从头到尾都以理论联系实际为主线,运用多媒体教学,在讲解中使用联想、对比、比喻等帮助学生理解。实践证明,该模式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把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二是加强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案例教学是管理心理学讲授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克服理论讲解中的空洞与枯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应对、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有如下三种方式:(1)穿插式案例教学。在系统讲授原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使案例与理论相互印证,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启发式案例教学。以启发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首先介绍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也可以在讲授原理的过程中或讲完原理以后抛出案例,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将理论联系实际。(3)讨论或辩论式案例教学。在进行系统的理论讲解以后,教师布置相应的案例内容,鼓励学生思考,查阅资料,撰写讨论提纲或辩论要点,再由教师精心组织课堂讨论或辩论,并要求学生写出讨论报告,最后由教师总结讨论或辩论结果,并得出有关结论。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的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三是重视辅导答疑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提高辅导答疑活动的质量,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及每一部分的课后重点练习,都应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与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并有针对性、有重点性地向学生介绍前沿理论和企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加强和巩固学生对基本的概念、基本研究方法和综合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现实管理问题的能力;利用网上聊天系统,直接进行“网上答疑”;灵活开展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专题讲座、社会调查、建立兴趣小组等,力求收到推动课堂教学,从“要我学”转变到“我想学、我要学”的良好效果。四是广泛应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针对管理心理学内容繁多、心理测试多、上课学生多等特点,为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形象生动地将最精华的内容介绍给学生,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在教学中要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图片、光盘和教学录像带等技术手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不仅加大了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和直观性,而且建立了一套内容丰富、使用方便、易于更新的管理心理学教学资源系统。

5.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重能力,重过程,以考促学。考试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学”和“教”的一次客观的评价,科学的考试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使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中我们积极探索考试模式改革,力争实现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和综合化,具体措施有:一是改革考试内容,确定考试的能力导向。在考试内容选择方面,既要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二是采用多种考试方法。尝试采用开卷、小论文、大作业等多种多样的考试方法。改进考试题型,平时考试主要采用主观题型,主要检测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在主观题考核中,只要学生观点基本准确,分析思路基本清楚,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不一味强调学生将教材上的原文原话照搬照抄。考试主要采用主观题型和客观题型相结合的形式,主要检测学生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是实行全程性考核。改变目前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平时过程性学习的考核,考核的次数依据课程的性质而定,考核结果既包括到课率、课堂表现等平时成绩,又包括课程设计、单元测试等,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

总之,在整个教学改革与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的教学手段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在教与学内容的安排上有意识地结合职业技能鉴定的知识点,渗透职业意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力求营造一种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氛围。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管理心理学教学效果的提高是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此外,决定教学效果的因素还包括教师本身的个性和素养。因此,教师应该注意个人知识素养的提高,具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逐渐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鸿雁.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5):214-215.

[2]陈鸿雁.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篇3

关键词:旅游心理学;培养目标;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259-02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旅游心理学》是高职高专旅游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该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进行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课程教学目标的改革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旅游专业主要是为旅游公司及宾馆、酒店培养导游、一线服务人员和初级管理人员等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高职高专旅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旅游心理学》,它的教学目标必须符合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的需要,加大改革力度,更新观念,树立以岗位能力为中心的观念,在该课程教学中突出对学生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旅游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教材的建设与改革

教材对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是否达到规定要求至关重要。对于高职高专旅游专业的《旅游心理学》教材,要采取教材的科学选用与校本教材开发有机结合的机制。面向高职高专旅游专业的《旅游心理学》教材也不少,其中有些教材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并配有合适的大量案例和实训内容,对高职高专旅游专业也较为适合。然而现有教材仍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且各高职院校的教师、学生、实习实训环境等都有所不同,因此,高职高专旅游专业应加强《旅游心理学》校本教材开发,校本教材开发要符合以下两个原则。

1.“三个面向”的原则。第一,“面向专业”,校本教材要结合旅游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开发,同时,教材课程体系、内容要带有区域、院校特色,体现实用性和创新性,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第二,“面向学生”,教材内容设置要有一定的弹性,要适应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要让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享有充分的自。第三,“面向科技”,形成立体化的教材内容体系,在教学内容上既要有纸介质的,也应有电子的、网络的非纸介质的,应既有静态的文字描述,也要有动态的动画演示。

2.“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以应用为目的”,就是教材的内容体现较强的应用性,适用于旅游业的各个岗位,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工作技能。所谓“必需”就是满足旅游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对旅游心理学的最低要求,同时,课程调整要与顺应社会需求的新型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凋发展。所谓“够用”是指在教材内容和体系设计上切合高职高专旅游专业教学实际需要,以及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目标,同时,对《旅游心理学》校本教材中与其他旅游专业基础课重复的内容进行适当筛选,并力求通俗阐述和深入浅出,够用为度。

三、课程教学重点内容体系建设

1.课程理论教学重点内容体系建设。在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上将《旅游心理学》分为三部分介绍,即旅游者个体心理,旅游服务心理以及旅游企业管理心理学,其中旅游者个体心理主要包括旅游知觉、旅游需要与动机、旅游者态度、旅游者人格、旅游者的情绪和情感等;旅游服务心理主要包括前厅服务心理、餐厅服务心理、客房服务心理、导游服务心理等;旅游企业管理心理主要包括旅游企业人际关系、旅游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旅游企业管理与激励理论和旅游企业领导者心理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本课程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前两部分内容的讲授,而对于旅游企业管理心理内容的学习可作为让学生了解的内容。这样做既可以突出高职的特点,又能使学生对课程理论内容的学习有所侧重。

2.课程实践教学重点内容体系建设。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出学生的能力就要设计好和职业能力相匹配的实践教学活动。根据《旅游心理学》课程理论教学重点内容体系将其实践教学重点内容体系设计(如下页表1所示)。

课堂实践部分采用心理测试法、讨论法、能力训练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等多种教学形式,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同时,一般需要有酒吧,酒店前台,客房、餐厅等实训教室,从事订房、餐饮、咨询等模拟服务和有针对性的能力训练。无论是讨论、能力训练、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还是调查和访谈活动,都是采用教师引导的实践教学形式。教学任务的布置要关注学生的真实需要,然而学生个体需求的多样性,使得界定和设置教学任务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因此主张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社会实践情景和职业岗位情景中完成学习。也就是说《旅游心理学》的教学任务设置不是面向单个学生的个体需求,而是面向旅游服务的工作岗位。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1.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旅游心理学》的教学,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学而非注重教,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发言、案例分析、心理测试、角色扮演、教师讲授等多种方法,使学生通过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训练和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能培养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效果很明显。

2.运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旅游心理学》的教学中,利用网络多媒体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创造出各种模拟情境,帮助学生更深层地学习和掌握好理论知识,并通过情景模拟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五、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课程考核方式虽然只是衡量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程度的一种手段,但却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的行动方向。如果对于《旅游心理学》课程考核仅仅只是依靠期末考试,对学生平时的考核不关注或者关注度不够,就会造成学生忽视平时学习,只重视期末的“突击”式学习,这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因此,我们要改革和创新《旅游心理学》课程考核方式。

1.将学生的课堂发言、讨论、课后实践成果和期末考试有机地结合起来,各占一定比例。具体操作如下:课堂发言、讨论占20%,重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课后作业占30%,重在检查学生应知应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占50%,重在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程度。

2.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开卷相结合的考试方式,闭卷部分主要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开卷部分主要检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两部分分数比例分别占40%、60%。

以上的考核方式,重在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学习积累,并注意锻炼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期末考试的最后 “突击”,更应在平时下工夫,关注平时知识的积累,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而是为了适应专业需要,使自己成为适合旅游行业的从业者来学习,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行动方向。

参考文献:

[1]陈金花.《旅游心理学》课堂教学改革浅析[J].老区建设,2009,(22).

[2]韦福巍,覃举东.高校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河池学院学报,2009,(8).

篇4

尊敬的贵公司领导:

您好!

首先真诚地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浏览此份份自荐信,这对一个即将迈出校门的学子而言,将是一份莫大的鼓励。这是一份简单而又朴实的求职函,也许它的普通没深深地吸住您的眼光,但它却蕴涵着一颗真诚的心。

我是重庆工学院20xx级行政管理专业即将毕业的一名学生,名叫车龙龙,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真诚地向您推荐自己。

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血管里流着的是泥土的芳醇和农民的憨厚,也教导和孕育着坚忍不拔的处事准则和方法;家庭的贫困、父母的期望、社会的竞争是学习的动力。对于需要奋斗的学子,十分珍惜大学四年的学习。在校的四年里并没有虚度,学习了管理学、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教程、经济法、现代行政领导学、行政管理学、社会保障概论、社会政策概论、民法、企业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心理学、大型活动项目管理等课程,能熟悉统计学的方法与会计的原则,掌握管理学基本原理、企业管理的知识和策划活动的工作流程,并非常熟练操作win7/8平台操作系统,Office20xx办公软件(Word、Excel、FrontPage等)。

特长是人际沟通和协调。在校时,为了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在学好课程的同时,努力进取、进入到学生会,配合老师和领导为同学们服务,期间丰富了社会经验、锻炼了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参与“大型圣诞迎春” 晚会的策划与组织,了解到人际沟通的重要性与活动组织的困难性,也能更好的把握活动组织的每个流程与人事分配。并参加过班委会,作为班委会的一员,与同学们积极的交流,做好每一件事,相互学习。

一名即将从象牙塔出来的大学生,我的经验不足或让您犹豫不决,但请您相信我的干劲与努力将弥补这暂时的不足,也许不是最好的,但绝对是最努力的。我相信:用心一定能赢得精彩!

再次感谢您留出时间,来阅读我的自荐信,祝您工作顺心!期待您的面试!

此致

敬礼

xxx

日期

关于大学生的自荐信2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感谢您能抽出宝贵的时间来看我的个人求职自荐信。

本人是武汉市二轻工业技术学校20xx届的应届毕业生。本人喜爱模具这项专业并为其投入了很高的精力和热情。

在三年的大学生活中,本人勤奋刻苦,力求向上,努力习学基础与专业识知,课余时间积极的去拓宽自己的识知,并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体育活动。作为正要跨出校门,迈向社会的大学生,本人以满腔的热情与信心去迎接这一切。

当今社会需要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本人时刻注意自身的全面提高,建立合理的识知结构。在模具与数控方面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机械制图、机械工艺、公差配合、机械制造、专业数学、机械加工、电脑绘图等各方面有了一定基础。

三年大学生活的习学和锻炼,给本人仅是初步的经验积累,对于迈向社会远远不够的,但所谓士为知已者死,本人相信自己的饱满的作工热情以及认真好学的态度完全可以弥补暂时的不足。因此,面对过去,本人无怨无悔,来到这里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面对现在,本人努力拼搏;面对将来,本人期待更多的挑战。战胜困难,抓住每一个机遇,相信自己一定会演绎出精彩的一幕希望通过本人的这封自荐信,能使您对本人有一个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本人愿意以极大的热情与责任心投入到贵企业的发展建设中去。您的选择是本人的期望。给本人一次机会还您一份惊喜。 期待您的回复。

最后祝贵企业的事业蒸蒸日上-- 稳步发展!

此致

敬礼

xxx

日期

关于大学生的自荐信3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非常感谢你关注我的自荐信!我叫xxx,是xxx学院影视动画专业的应届毕业生。

在贵单位广纳贤才之际,我冒昧一试,诚盼与您共谋发展。我是一个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男孩,几年的大学生活,我经历颇多,收获颇丰。作为一名学动画的学生,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认真负责,工作出色,得到同学的赞赏和老师的认可;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加强自身素质修养。

在大学期间,我学会了怎样站在观众的角度对待动画设计问题并做出设计解决方案;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学习各类与动画设计相关的知识,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对项目从前期策划到投入市场有了深入的了解。

社会实践方面,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曾在校学生会文艺部任话剧社社长职务和数字艺术系论坛影视动画专栏的版主,极大的锻炼了我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在班里任班长,组织策划了诸如班级联谊会,十一歌唱祖国ktv,中秋联欢等班级活动,从而锻炼了组织策划能力;被选为国内畅销杂志《小小说月刊》特约创作员,很好的锻炼了创意与写作能力。我认为我有能力也有信心做好这份工作。因此,我希望加入贵单位,如果能够成为公司的一份子,我相信我一定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踏踏实实地贡献之集的一份力量,与公司共同促进、发展。

此致

敬礼

xxx

日期

关于大学生的自荐信4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是XXXX大学XXXX系的一名学生,即将面临毕业。

XXXX大学是我国XXXX人才的重点培养基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并且素以治学严谨、育人有方而著称;XXXX大学XXXX系则是全国XXXX学科基地之一。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无论是在知识潜力,还是在个人素质修养方面,我都受益非浅。

几年来,在师友的严格教益及个人的努力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XXXX、XXXX等有关理论;熟悉涉外工作常用礼仪;具备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潜力;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办公软件。同时,我利用课余时光广泛地涉猎了超多书籍,不但充实了自我,也培养了自我多方面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严谨的学风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塑造了我朴实、稳重、创新的性格特点。

此外,我还用心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我。大学四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与优秀学生共事,使我在竞争中获益;向实际困难挑战,让我在挫折中成长。祖辈们教我勤奋、尽责、善良、正直;中国人民大学培养了我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作风。我热爱贵单位所从事的事业,殷切地期望能够在您的领导下,为这一光荣的事业添砖加瓦;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

收笔之际,郑重地提一个小小的要求:无论您是否选取我,尊敬的领导,期望您能够理解我诚恳的谢意!

祝愿贵单位事业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篇5

论文关键词:可雇佣性;学科教学模式;应用心理学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严峻日益突出,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无外乎三个层面:一是从宏观层面,国家出台相应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政策,从经济和社会制度环境来引导和分流就业人群;二是从中观层面,高校与政府机构、企业等就业单位加强相互合作,实现人才供需的互利互惠;三是从微观层面,即高校自身的教学体系入手,提高大学生的可雇佣性能力。目前,虽然全国各高校逐步开展了大学生就业教育、创业教育以及职业规划教育等教育形式,但其日常的学科教学作为最直接和最根本影响大学生可雇佣性的微观环境因素尚未得到深入研究。国内已有的一些研究就欧洲等一些国家如何将大学生可雇佣性的培养融入学科教学进行了经验总结,但这些结论较为笼统,缺乏本土化和学科针对性。因此,本文将以应用心理学学科的教学模式为例,探讨如何从教学微观环境的角度提高大学生的可雇佣性,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一、大学生的可雇佣性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可雇佣性(employability)作为一种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的工具自20世纪90年代起已在欧美等国家广泛应用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关于这一概念的定义至今尚未统一,如哈维(Harvey,L.,2001)将学习能力视为可雇佣性的主要能力指标,而布朗(Brown,P.et al,2003)等人则认为可雇佣性不仅是一种个体的能力,而且是种种外界因素影响的结果。不论具体定义如何,可雇佣性的实质在于寻求职业、保持职业及胜任职业的一系列过程中个体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及个人特质的综合,或者换个角度说,可雇佣性并非是一种雇佣与否的结果,而是一种涉及雇佣现象的学习能力。国外的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学会做事的速度依赖于他们在正规教育中所获得的能力水平和类型,这说明可雇用性是可以通过高等教育来获得的。

那么,高等教育如何才能提升个体的可雇佣性呢?这即是可雇佣性教育模式所要探索的内容。从我国学者对国外已有的可雇佣性教育模式理论的总结来看,他们的教学模式包括输入—输出模式、Harvey&Locke开发模式、体验学习模式、高等教育作用模式、全面开发模式在内的一系列理论,且从不同的学生类型和学校类型对如何开展可雇佣性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良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但这些理论研究是从较为宏观的视角分析高等教育与大学生可雇佣性的关系、可雇佣性的实质及发展条件等内容,并没有从微观层面深入讨论具体的学科教学该如何渗透可雇佣性培养理念。因此,从教学方法论角度而言,这些理论尚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

二、现有应用心理学学科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所谓学科教学模式,应该包含教学结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基本要素。从这几个方面来探查国内应用心理学的教学,可以发现如下的局限性。

1.教学内容结构化,但缺乏对知识应用性的考量

心理学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即其主体知识架构完全形成于西方,因而其专业教材的内容几乎全为国外成果的介绍。教材的编写是具有滞后性的,即国外较新的研究成果无法及时反映出来;同时它必须具有权威性,即公认的、经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才能入选。因此,观照高校应用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不难发现其教学内容都是较为结构化的:一方面,教师的知识更新程度较低,只能按照经典教材的内容教授,尤其是在一些新建该专业和专业发展规模较小的高校,尚未购买相应的外文数据库,无法了解国外的研究进展;另一方面,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教师为了使学生了解较为全面的基础知识、将来能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而不得不赶进度,也无法分心去教授更多的应用性成果。例如,心理统计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其庞杂的内容体系使教师在教学时往往采用一些失真的案例以节省教学时间,而让学生单纯理解某种统计公式的计算过程。这种缺乏应用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面对真正的科研情境和实际应用情境时,即便是有SPSS等统计软件的辅助也无从下手,更遑论各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2.教学手段灵活化,但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理解

随着多媒体等媒介形式被引入大学课堂,高校应用心理学学科的教学手段日益灵活化。许多教师利用美轮美奂的多媒体课件、影像资料等对学生加强了感官刺激,又或者通过游戏等互动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但这些教学手段并未真正重视和理解学生的“主体性”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是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实现知识的灌输。学生在未来求职过程中所需要的独立、创新的思考能力、高效的自我管理能力、主动的自我意识、沟通协作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可雇佣性的核心技能和素养都无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得以实现,究其根本在于它没有为学生提供“课后学习”的动力与迫力,而更重视教师个人知识量的展现。与此相反,国外的课堂“返璞归真”却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例如近年来,在搜狐、网易、新浪等国内著名网站上聆听世界顶级名校的各种公开课已成为最热的网络风潮之一,人文社科领域中包括哈佛大学教授Tal Ben-Shahar所讲的《幸福》、耶鲁大学Shelly Kagan 教授所讲的《死亡》都受到大学生群体的追捧。这些课程并非通过花里胡哨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而是采用启发和引导的方式培养其学习主动性。学生在课前和课后都必须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通过查阅资料、与同学讨论、完成作业等方式才能完成学习。他们从中所获取的人文精神、科学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及积极主动的自我意识都是国内的教学远不能比的,却正是学生未来踏入社会所需要的。  3.教学考核多样化,但缺乏对就业竞争力的分析

教育部关于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由此可见,该专业学生的可雇佣性应着重体现在合作及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一系列与“人”相关的领域,课程考核则应围绕这些培养目标来进行。目前许多高校的应用心理学学科已逐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考核方式以图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例如增加实践课程、设置专业见习、进行多种课外活动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有教师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或为了减少时间、精力的投入,而倾向于采用静态的文字考试方式,或者将实践考核环节简单化、形式化。归根结底,其教学目标仅仅是完成对教材内容的考查,而非努力挖掘所教知识与未来就业途径的关联性,因此缺乏对学生所应从学习中锻炼的就业竞争力的分析。

三、以提高大学生可雇佣性为目的的应用心理学学科教学模式策略

从上述局限性来看,实现提高大学生可雇佣性的目的其实质就是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可雇佣性的核心技能和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教学目标结构化,而教学内容非结构化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劳动过程,它无法全然量化分析,但也并非只能做笼统评估。从可操作性的角度而言,教学目标的结构化是指在综合考虑课程内各种基本要素和课程外应用情形的基础上,制订客观的、层次明晰递进的能力培养目标体系。这实际上要求教师既熟悉学科脉络又了解学科应用的新进展,从而将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可雇佣性的要求内化到课程教学中。而教学内容的非结构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是教师“融会贯通”的思想、理念以及对学生针对实际教学情形所提出问题的适应性解答,而非按照某一教学大纲“生搬硬套”式的灌输;学生要想深入掌握某一知识点必须通过自学来实现。这二者看似矛盾,却是对立统一的。因为高等教育不同于初等和中等教育,它不以让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体系为根本目的,而是以学生学会思考、学会适应,从而最终立足于社会为终极目标,所以这两个方面的相反相成正好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能力、使学生不断挖掘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2.内涵大于形式,即教学思想重于教学手段

发达的现代科技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得力助手,但不能因此而“舍本逐末”、“过度包装”。一些高校在教师的教学评估方面存在“间接性”误导的现象,即过分看重课堂气氛的活跃和学生对教师讲授技巧的评价,从而使部分教师忽略了教学思想的传达,而只重视如何通过增加教学的娱乐性来“取悦”学生。其实这种以华丽的教学手段取胜的方式是短视的,因为学生“浅尝辄止”,缺乏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而教师的教学素养也就“停滞不前”。当然,缺乏深度的教学过程与教育评估制度等宏观因素有关,但从学科教学的角度而言,则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哲学思想和系统论方法、对应用心理学学科的知识架构和体系深入掌握、了解相关职业领域的可雇佣性需求及其对课程的意义,从而能传递更多的启发性思想而非仅仅是现成的信息等。

3.过程重于结果,使开放性评价多于封闭性考核

从可雇佣性教育模式的理论角度来看,教学的全程都必须体现出以职业为导向、以可雇佣性培养为内容的特点,因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随时都能进行对学生可雇佣性技能的锻炼和评估,如表达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规划和组织能力等,灵活而敏锐的教师能通过师生之间的反馈和交流掌握学生相关技能的发展情况,由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所谓开放性评价即教师在自己设置的教学情境中通过不同形式的“障碍性”教学节点来进行相应的教学评价,这种评价并非一次性的,而是多次累加的。如在“管理心理学”课程中,让学生以口头报告的形式汇报其团队设计的企业组织结构方案,以此考核其团队协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知识的迁移性能力。而所谓封闭性考核则是教师在前者的基础上,对其所教授知识点和学生必需技能的一次性考核,但考核的形式依然可以是多样化的,只是考核结果不具有可更改性。这两种形式应有机结合,并依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不断调整。

篇6

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全体学生,提升全员心理健康意识是顺利开展工作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应该建立覆盖全体学生的“金字塔”型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如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建立的三级教育网络为:一级网络———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由心理学教研室全体专任教师和学校里有教育学、心理学、思政教育背景的教师或辅导员等人员构成,主要职责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全校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指导二、三级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二级网络———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由院(系)学工办主任、辅导员组成,主要职责:建立院(系)学生心理档案,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配合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解决学生一般性的心理问题。三级网络———学生心理自助组织,由班级心理委员和学生心理社团成员组成,主要职责是:及时发现存在心理困惑、心理问题的学生,向院(系)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汇报;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和系部心理工作站的指导下,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班级气氛,为心理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各级教育网络应各司其责,通过三级教育网络的运作,使学生心理信息反馈、工作研讨、培训学习等都落到实处,形成全员积极参与、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格局,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利平台。为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化、正常化,还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如《关于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职能及工作内容》、《心理咨询来访者须知》、《心理咨询预约制度》、《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心理咨询员守则》、《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等,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制度的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规范地正常地开展起来。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队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从业人员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相对专业教学团队,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学团队存在专业人员不足、队伍不稳定、管理松散等问题,远远滞后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需要[2]。因此,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辅助,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学团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运行不可缺少的保障条件。高校要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每校配备专职教师不得少于2名,同时还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配备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应该具有心理学或相关的学历和资质。对于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学校可采取措施鼓励其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获取国家二级或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纳入学校整体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加强师资队伍的选拔、配备、培养和管理。在师资培训方面,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年接受不低于40学时的专业培训,或至少参加2次省级以上主管部门或二级以上心理专业学术团体召开的学术会议。定时安排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教师接受专业督导。学校学工部门干部、各系学工办主任、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每年至少要为他们组织1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学校还应经常组织教师开展业务学习、集体备课、个案讨论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也可聘请社会上相关方面的专家加入教学团队,努力打造“双师型”结构的教学团队。同时,在职称晋升、评优选先、年终考核等方面要考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专职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应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序列,设有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教学研究机构的学校,也可纳入相应专业序列。专兼职教师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都计算相应工作量,给予合理报酬。通过各种管理措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确保整个教学团队队伍的稳定和素质的提高。

配备相应设施,保证工作场地和经费,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物质保障

工作场所、工作设备、工作经费既可以反映出一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的开展情况,也从某些方面反映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的程度。高校应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并纳入学校预算,专款专用,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工作需要。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没有统一规定,但各地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标准。如江苏、湖南、广西等省(区)教育厅就制定有相应的标准。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5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每年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为“本科院校生均每年不低于15元,高职高专院校生均每年不低于10元,并逐年增加”。《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实施意见(试行)》中规定“按照每年生均(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研究生)不少于10~15元的标准划拨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区卫生厅、团区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按在校学生人数每人5元以上列入学校预算”。各校应该严格执行教育厅文件,下拨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并注意落实到位,合理使用。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场地、设备和资料。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场地如个体咨询室、预约等候室、团体辅导室、心理测评、心理放松室、宣泄室等,在建设时要注意符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点和要求,能够满足学生接受教育和咨询的需要。同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和资料,如办公电脑、DVD机、电视机、音响设备、复印机、打印机、心理测评系统、心理教育软件、音像教学资料、心理健康教育类图书资料等,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实施。#p#分页标题#e#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全体学生能健康成长、快乐生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能普及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是教育部文件的要求,高校应根据要求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学期开设本课程,内容要涵盖:一是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包括心理健康导论、心理咨询基本知识、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二是了解自我与发展自我知识,包括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培养、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三是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包括大学生学习心理及调适、情绪管理、人际关系与交往技能、性与恋爱心理、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获得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和心理调适的基本技能,认识心理健康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起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有效开发心理潜能,全面提高心理素质。

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很多非心理学专业的课程模块中均开设一些与行业相关的心理学课程,如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医学心理学,护理专业开设护理心理学,教育专业开设教育心理学,旅游专业开设旅游心理学,市场营销专业开设营销心理学,管理专业开设管理心理学等。这些课程内容不仅包括基础心理学知识,更包括了与行业职业相关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着眼于其职业生涯发展中应具备的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因此,在开设有行业心理学课程的院校或专业,可将这些应用心理学课程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利用这些课程中对行业或岗位心理研究的成果,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岗位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对行业或岗位的适应性,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工作,也能减轻或消除因对职业心理特征认识不清所带来的就业、择业焦虑。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各校还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开设相应的心理学系列选修课为辅助课程。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心理特点自由选修。如开设人际关系与沟通技能、情绪管理心理学、健康人格塑造、心理应激与应对、就业心理与求职技巧、积极心态管理、性与恋爱心理、幸福能力培养等课程。通过一系列选修课程的学习,满足学生对某一心理学知识更加深入的学习和了解的需要,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深入和广泛。高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各门心理课程要体现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保证足够的学分和学时,有配套的专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根据教育部文件要求,主干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学分,开设32~36学时,以确保课程能顺利实施和建设;行业心理课程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设置相应的学时和学分;心理学相关选修课程的课时、学分及开设时间根据学科性质特点和实际需要确定。

加强活动体系建设,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对课堂教育的扩大、延伸和补充,主要是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来感悟与接受教育。高校应重视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积极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新生心理普查工作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通过心理普查,能让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主动调节自身心理状态,以达到良好适应、发展和提高;也为学校制定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心理普查的时间一般安排在新生入校后2个月左右,即10月底至11月初学生已军训结束回校正常上课以后。普查工具一般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测试(UPI)。测试完成后,要及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掌握学生心理健康动态。特别是对筛查出阳性的学生进行分类,建立高危人群档案库,给予跟踪关注和专业干预。

2004年,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办公室向全国大学生发出倡议,把每年的5月25日确定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此后,各高校在每年5月都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好“心理健康活动月”这一载体做好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就必须精心策划和组织,同时应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以防活动月流于形式。以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自从2006年至今,学校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活动,每年均有不同的活动主题:2006年“关爱自我珍爱生命演绎成功人生”、2007年“关注心理健康构建和谐校园”、2008年“关爱自我感恩他人共建和谐”、2009年“学会感恩珍爱生命”、2010年“提高心理品质构建和谐校园”、2011年“树立阳光心态体验快乐生活”。具体开展的活动有: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沙盘体验、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健康大家谈”师生座谈会、心理影片欣赏、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健康知识板报比赛、心理漫画比赛、心理图片展、校园心理剧比赛等。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全校师生关注心理健康的热情,在校园内营造了一种“人人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还增强了师生的心理自我保健意识,极大地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等,从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积极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3]。相对于个别咨询来说,团体心理辅导具有感染力强,学生受益面大、效率高的优势,有利于发展学生自我体验的能力。高校应经常开展团体辅导活动,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研究制订相应的团体辅导计划和实施方案。学校开展的团体类型有贫困生团体、大一新生团体、学生干部团体、心理委员团体、心理社团成员团体、自然班级团体,还有由共同具有某类心理问题各班学生自由组成的治疗团体等。在团体辅导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心理游戏、心理剧等方式,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掌握处理各种心理压力的方法,在团辅活动中接受教育,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p#分页标题#e#

个体心理咨询是直接针对有心理困惑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倾诉场所和专业指导。高校应根据行业要求设立心理咨询室,每天定时向全体学生开放。要加强心理咨询制度建设,遵循心理咨询的伦理规范,保证心理咨询工作按规定有效运行。加强心理咨询个案记录与档案管理工作,对每一个个案都要做详细的咨询记录,坚持保密原则,按规定严格管理心理咨询记录和有关档案材料。此外,还应积极开拓其他各种形式的咨询方式,如网上咨询、短信咨询、电话咨询、QQ咨询、MSN咨询等,以满足各类学生的咨询要求。

为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高校应根据本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学术讲座,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中威望高、经验丰富的教师给学生进行系列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针对学生经常面临的心理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咨询辅导。如针对新生对环境和学习的不适应可进行“新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与调适”专题讲座;针对目前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可进行“珍惜生命”系列专题讲座、针对应激事件日益增多导致应激性心理障碍可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列讲座;针对当前大学生性观念比较开放、性道德意识相对薄弱等现象可进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女生性心理生理卫生”知识讲座;等等。这些知识讲座都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即时性,更能直接切入学生的现实心理,对帮助大学生及时解除心理困惑和促进自我身心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注意挖掘学生自身的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学生自我成长的心理需要。重视发挥班集体建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教师不定期对心理委员进行培训,使其具备初步心理辅导能力;支持学生成立心理社团,指定专门教师对心理社团的工作和开展的活动进行专业指导。通过心理中心教师的指导、跟踪、管理、督导,各班心理委员和心理社团成员经常开展小组讨论、团体游戏、个人分享等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广泛发展,充分调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机制。

高校应积极探索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注意拓宽宣传教育的渠道,如通过向新生发放自编《学生心理健康小常识》小册子,向各班级发放《心理健康活动月专刊》宣传资料,建立心理健康专题网站,与校学工处、校团委联合利用学校宣传长廊和各班的宣传园地、板报为载体等多种方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通过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校刊等多种媒介,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营造和谐、健康的群体心理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强化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和凝聚作用,使学生在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中陶冶心理品质,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

篇7

选择跨专业考研都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英语与政治的考试,所有的差别都在专业课上。既然如此,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试图跨考理工科必然存在很大障碍,虽然也有极少数传奇般的成功例子。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经济管理类学科需要考查数学能力,数学也是一只拦路虎。因此,为了照顾大多数考生的需要,本文把跨专业主要目标限定在不考查数学的一些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上。

嫁人嫁对“郎”:

寻找理想中的专业

财经大腕 经济类、企业管理类

财经大腕是一些人眼中最为理想的婆家,许多人认为嫁入豪门后半生便衣食无忧。目前,经济学相关专业依然是当代中国比较引人注目的热门专业,就业前景相对较好。

整体评价:正所谓“经济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尽管报考经济类研究生和企业管理类研究生对人们有无穷的诱惑力,但是大多数经济学专业都需要考查数学,且现代经济学的学习要以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基础。通常情况下,设在其他学院但又与经济学沾边的专业不考查数学,而设在经济学院(或经管学院、商学院等)的经济专业一般都需要考查数学。这样一方面让可选的对象减少,另一方面可选的对象均不是正宗经济学院的经济学专业。一条好消息是:自2012年开始,经济类专业硕士不再考数学三,而考经济类综合能力联考,包括数学、逻辑和写作三部分内容。

专业推荐:

传媒经济学:以培养现代艺术媒体所需的综合性人才为目的,在文化知识结构、艺术观念、认知方式与实践态度等方面,全面塑造新一代的专业媒体人,培养艺术创作、批评、生产制作以及运营管理方面的多层次专门人才。

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探讨国家权力与财富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与国际关系学有很大关联,因此与国际关系学就业方向相似,如教育、安全、媒体等行业。尽管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领域看起来高端,但因为目前国内开设此类专业的院校不多,如果学有所得,在就业中的处境尚可。推荐院校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

经济类专业硕士: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领域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包括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保险硕士(精算方向)和资产评估硕士。它们适合对经济学理论研究兴趣不大,但是偏爱从事经济领域实际工作的人士报考。

经验分享:如果考生真有报考经济学的决心,而对数学并不排斥,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好数学并不是没有可能的。如果完全靠自学,可能需要三个月左右攻克微积分。考生也可以选择数学、经济等专业的高材生做一对一辅导,或者报考相关的学习班。当然,这其中的代价很大,但经济学告诉我们收益和成本相关。若考生坚决排斥数学的学习,那就需要勇气和慧眼,可从“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硕士专业目录中搜寻理想的专业。

人民公仆 管理类(不含企业管理)

人们认为嫁给了“人民公仆”似乎就是嫁给了铁饭碗,这确实有一定的道理。能够进入“体制内”是许多学生内心最大的渴望,以至公务员考试的火热程度已经不可思议。而选择管理类专业让人们走进“人民公仆”的可能性又多了几分。

整体评价:管理学是考研的热门学科门类,但是管理类各学科之间的冷热差距特别大。一般来说,行政管理是典型的考研“高端战场”,一直都能进入报考人数前三甲,而文化产业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等新开设方向的报考人数相对较少。最为重要的是,开设管理类专业的学校分布于不同的层次,这就给考生更多的选择余地。当然,物极必反,行政管理等专业因为招生人数过多,可能在就业上存在一些忧患,而其他新兴的管理学专业应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专业推荐:

公共事业管理:在经济改革的推动下,社会管理的方式不断变革,政府职能也在转变,公共事业作为独立的社会组织以其特殊的职能正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事业管理包括教育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体育管理、文化艺术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人口学等众多专业,硕士毕业生主要到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或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终身学习时代,外文文献资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外语基础扎实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十分稀缺。本专业主要学习信息搜集与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文献学、目录学、信息学、传播学、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毕业后可在图书馆、情报所工作,也可在政府事业部门的咨询与信息服务部、企业的情报分析与咨询部工作。

经验分享:大多数考生比较粗略的选择是毫不犹豫地填报行政管理这些名头大且看起来很美的专业。其实工商管理、行政管理这些专业定位较模糊,其内容过宽容易浮于表面,考生不妨填报一些与管理学交叉的学科或一些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专业。比如填报旅游管理专业,即使无法走上管理岗位,从事与导游相关如导游、景点开发、布展等方面的工作也是一条出路。但是这些专业需要报考者有很大的学习热情,需要自己积极钻研,否则两个学科都是“半瓢水”,甚至还不如只学习其中一个学科的考生有优势。

同窗好友 文学与新闻传播类

同窗好友的特点是有共同的学习经历、共同的知识结构,相处起来不会有陌生感。外国语学院和文学院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在知识类型、就业前景上有着类似的情况。

整体评价:英语和文学的联姻通常并不被人看好,因为无法形成互补优势。但选择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专业则有换 “马甲”继续前进的意思,主要适合那些外语成绩不过硬、文学修养比较好,尤其是中文基础比较牢固的考生,这样的转换可以增加考研成功的几率。英语和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联姻则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从事新闻工作的人,英语水平优秀往往具有更大的优势。很多名牌大学都有“国际新闻”这个专业,颇有专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跨考而设的味道。

专业推荐: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是一个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领域,其宗旨是以总体文学的研究为背景,以不同民族、不同文明背景的文学及文化现象为素材,通过沟通和对话,促进东西方异质文化之间文学的互识、互证与互补,探寻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交流、影响的轨迹。

国际新闻: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背景,适应性强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毕业生能够在国际新闻媒体、外事外交部门、职能管理部门从事与媒介相关的新闻传播实践工作。

经验分享:无论是文学还是新闻传播类专业,英语国家线都比较高,这对英语专业考生是一大优势。但是,文学和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的要求也比较高,毕竟要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这需要花费一定的复习时间去慢慢积累。

邻家哥哥 教育类

虽然邻家哥哥通常没有太多大红大紫的希望,但是彼此了解,对自己总不会太坏。自教育学实行统考以来,很多教育学院录取的硕士新生为英语学士,可见邻家哥哥依然是不少人心仪的选择。

整体评价:英语专业和教育学专业的就业形式大体类似,而且外国语学院的英语教学与课程论和教育学院的课程与教学论(英语)在就业方面的区别也不大,两者的就业领域也大致相同,无非是学校、文化机构、公司等。一般报考教育学的英语本科生除了出于对教育学感兴趣,剩下的多是英语成绩不够拔尖而教育学考取的几率更大。

专业推荐:

高等教育学:在香港高校的冲击下和南方科技大学的带动下,高等教育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与高等教育质量和大学经营相关的研究方向受到重视。这一专业下设的方向大致有高等教育原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高等院校治理与发展、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高校外事管理、高等教育社会学等。

比较教育学:研究当前世界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教育,以便根据本国的民族特点和其他的具体条件,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教育的最佳作用,为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民的文化科学水平服务。这一专业尤其适合具备外语专业背景或者外语能力出色的考生报考,出国交流机会比较多。

应用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研究领域已涵盖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分为多个研究方向,如心理测量与咨询、医学与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卫生)、管理(工业)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经济(包括广告、消费)心理学等。在市场化的今天,各研究方向竞相发展,形成百花争艳的局面。

经验分享:教育学(包括心理学)实行全国统考已经五年,在题型、考试范围等方面日趋稳定,而且有考试大纲解析作为考试的重要依据。这对跨专业考研的同学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一方面可以避免查找资料的烦恼和信息不对称的危险,另一方面统一考试可以让考生有足够时间挑选自己所要报考的院校和专业。从目前的命题特点来看,复习过程没有太大的技巧性可言,主要任务在于花费时间掌握规定的知识要点。

司法精英 司法类

司法精英一直是荧幕和生活中的英雄人物,但是英雄人物总是稀少的。虽然近年来法学专业就业出现了一些问题,但这并不排除司法类依然是一部分人的忠实选择。

整体评价:麦可思公司的数据也证明了法学专业有由热转冷的趋势,但如果能考过全国司法考试,那前途就相对光明。

专业推荐:

国际法学:主要包括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等。国际公法主要研究国际法基本理论与国际法治、国际法的实施、国际人道法、海洋法、空间法等。国际经济法主要研究国际投资法、国际商事仲裁法、国际贸易法、WTO法、国际知识产权法和跨国公司法。国际私法主要研究国际私法基础理论、中国冲突法理论与实践、中国区际冲突法、国际民事诉讼程序法和涉外民商事法律适用法。

经验分享:我国法学研究生教育中还包括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即只有本科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才可以报考,这类专业报考相对容易一些。法学专业的考研科目较为固定,除了一些名校法学专业的考研科目要求较多,一般的法学考研科目都比较少,这也有利于跨专业考生的备考复习。

翩翩学者 历史类、哲学类专业

人们习惯对学者敬而远之,觉得做学问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事情。实际上,学问可以分很多种,并不是所有做学问的人都要成为著作等身的巨人,也有那些在学术领域默默耕耘的人。毕业后成为大学教师或者研究机构、出版机构的研究人员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高不可攀。

整体评价:历史、哲学这些理论性强的专业往往带有很强的非功利性特征,如果从就业角度去看,这些专业并非好的选择,它们比较适合有志于此的考生报考。

专业推荐:

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前身为自然辩证法)在我国形成了很有特色的研究传统。其研究传统的最大特点是注重研究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特别是科学前沿的哲学问题。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到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担任教学和研究工作,或者到国家机关从事管理工作,近年来也有少数该专业毕业生进入经济领域从事研究或经营工作。由于该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文理兼备、视野宽广、思维敏捷,就业前景并不差。

世界史:世界史是一个包容性很广的专业,可以研究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历史。因此,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学校和方向,对应一定的就业领域。

经验分享:除非你对历史、哲学专业有一定的爱好,如果只贪图容易考上而报考很可能得不偿失。由于这些专业报考人数少,难以招收到足够的学生,因此考试要求可能不高,但是如果想在这些专业取得一定的成绩需要很大的努力。相对来说,这样“小众”专业更适合那些专业真正热爱这个专业的考生报考,尤其是有一定基础的考生。

艺苑才俊 艺术类

选择艺苑才俊最大的障碍就是家人的不支持和身边人的不理解,然而你的幸福只有你才懂。有些人虽然偶然进入英语专业,但是对艺术情有独钟,选择报考艺术类的研究生也十分合理。学成之后至少能从事艺术翻译,那样的翻译比英语专业硕士的翻译更艺术,比艺术专业硕士的翻译更严谨,必定属于少有的特色人才。

整体评价:一般艺术类学科都是研究音乐、美术之类的学科,没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肯定难以胜任,但是一些偏理论接近美学的学科或者大众化的艺术类型对应的学科可以考虑。比如浙江理工大学等院校在招生简章中就明确写着“欢迎艺术、文学、文化、教育等专业考生报考”。

专业推荐:

电影学:从社会文化现象、审美现象及大众传播手段的角度研究电影的科学,包括电影发展过程、电影审美特性、电影创作规律、电影作品分类及其社会作用与美学效应等。电影学是图像时代中新兴的一个艺术类学科,具有广阔的社会应用和学术发展前景。

广播电视艺术学:该专业以广播电视文艺理论为主要研究内容,侧重广播电视受众、审美心理研究、影视艺术教育研究。深入研究广播电视文艺理论、广播电视文艺受众等。

经验分享:尽管艺术类的英语、政治国家线不高,2011年A类地区仅为35分,但总分320分的分数线在所有学科中都是偏高的。所以,艺术专业是竞争最激烈的专业之一,艺术类专业的分数线在很多学校已经超过其他学科的分数线。在选择的过程中,英语分数线低对考生并不是好事,相反适当选择英语分数线高而总分线中等的院校,将会有更大的胜算。

备份好“嫁妆”:为未来做准备

充分了解心目中的理想专业

跨专业考研和找婆家一样,最怕“后悔”。要想减少后悔的可能,只能私下“做足功课”,充分了解你渴望选择的专业。本文由于篇幅所限并没有穷尽所有可选择的对象,提到的对象也只是简单介绍,意图仅在为考生指明大致方向,而更多的工作则需要考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完成。了解应该是多方面的,首先,考生要联系这一专业的师兄师姐或这一专业的毕业生,了解他们工作和学习的酸甜苦辣,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感性认识,避免那种全凭一时冲动做选择的情况。其次,考生应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这一专业的就业领域、就业形势、全国招生和毕业的人数,形成自己的理性认识。最后,考生应该确认这个专业的考试范围,结合自己的情况确定自己考上的可能性和报考哪类学校比较合适。

利用好英语这一优势

英语专业考生跨专业考研最大的优势在英语水平,这是英语专业考生进入其他领域的敲门砖。英语专业所学习的英语主要是作为一种语言,“专四”考试也如此,特别重视语法、写作思路等语言细节问题;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英语测试,侧重考查逻辑结构、文章观点、查找信息、总结信息等方面。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英语学习不能疏忽大意,尤其是报考那些英语水平要求较高的院校或专业,考生最好能通过真题来检查一下自己是否适应这类考题。

篇8

【论文关键词】教育管理活动 主体与客体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一、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一)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

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指的是教育管理活动的中的人。然而并不是所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人都是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只有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对自己所作用的对象有影响作用的人才是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这种主体有两种:作为个体的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和作为群体的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不是所有对自己所作用的对象有影响作用的个体和群体就是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这些主体不是抽象的主体,而是“在场”的主体。这种具体的教育管理活动有有组织的正规的教育管理活动,也有无一定组织形式的非正规的教育管理活动。我们这里所说的主体指的是在有组织的正规的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的个体和群体。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的关系是,教育管理活动中个体主体对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作用,都是以教育管理活动主体中的群体因素为依托的,没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群体主体这一因素,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个体主体也不可能成为主体,因而也就无从发挥教育管理活动主体的作用。而人作为教育管理活动群体的主体也是离不开教育管理活动个体主体的。因为教育管理群体主体对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教育管理活动个体的主体来实现的。我们知道,主体之所以能发挥主体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主体能对自己所作用的对象能主动地施加影响。不能主动地发挥这种影响作用的主体即使是在具体的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也不可能成为主体。在教育管理活动中能发挥主体作用的人至少要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第一,具有一定的权力。有了一定的权力,作为主体的个体或群体才有可能主动地对客体施加影响。对权力有多种理解,最简单和最通常的理解,权力就是影响力。这里的权力既指职位权力也指非职位权力。职位权力是主体具有一定的管理或领导的职位而获得的权力,职位权力越大,就越有利于主体对客体施加影响。非职位权力是由主体的知识、能力、经验和人格魅力等非职位所带来的影响力。正是因为主体非职位权力也能对客体发生影响,所以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我们既要强调主体的职位权力,也要重视主体非职位权力的作用。

第二,具备相应的能力。主体有再大的权力,如果没有能力,也是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的。这种管理能力是指一般的能力和与主体在组织中所处的管理地位相适应的管理能力。所谓一般能力是指主体所应具备的一般的心理能力、一般的动作能力以及一般的综合活动的能力。所谓心理能力是反映一个人心理活动水平的能力,它包括人的认知能力主要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能力,意志能力和情感能力等。动作能力反映的是人的动作水平的能力,如人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等。综合活动的能力是人的心理能力和动作能力在人的活动中的综合体现。这三种能力的关系是,心理能力和动作能力是一个人能力的基础要素,活动能力是一个人能力的综合表现形式,这三个方面的能力构成了一个人的能力系统。我们不能把一个人的认识方面的能力或动作方面的能力说成是一个人的整个能力。当我们说一个人的综合活动能力的时候,不能忽视了作为这种能力基础的心理能力和动作能力。主体所应具备的相应的管理能力就是我们这里讲的综合活动的能力。这是主体在管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一般包括综合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决策应变能力以及业务工作能力等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也构成了主体管理能力的系统结构。主体从事管理活动,首先要对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进行分析因此就要具备综合分析能力;在分析的基础上对工作做出谋划并加以推行,这就需要组织协调能力要进行组织协调就要与人打交道,这就需要人际沟通的能力;在计划实施和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要面临很多问题并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这就需要决策应变能力;而所有这些能力都是与主体的业务活动范围有关的,因此主体还需具有业务工作能力主体所应具备的以上五个方面能力的具体内容和发挥的状况,与主体所处的管理层次和职位或地位的高低有关,即与不同的管理范围和对象有关。比如对层次和职位或地位较高的管理者来说,综合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相对来说要求就要高一些;除此之外,还与管理者的主体意识,即与管理者对自身地位,所担负的任务和所发挥作用的认识有关。一个的有事业心和负责任的管理者,其管理能力的水平和发挥的状况要明显优于那些得过且过不负责任的管理者。

第三,还需具备相应的知识。这里的知识不仅是指主体的业务工作能力所离不开的业务知识,而且更为重要是离不开教育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教育管理有它独特的工作对象,工作过程、工作要求和工作方法,它需要懂得教育管理学的专业基础知识才能胜任。我们认为,如下这些知识是作为一个从事教育管理的工作人员所必备的。这些知识包括:从基础知识来说,有管理学、行政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高等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从专业基础知识来说,有教育管理学、教育行政学、学校管理学、教育管理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史、教育管理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统计与测量等学科的知识;从专业知识来说,有教育政策学,教育法学、教育财政学、教育督导学、教育评价学,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

(二)教育管理活动的客体

教育管理活动的客体就是教育管理活动作用对象的人和物。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讨论的教育管理活动的客体主要是指的人而不是物,除非人们在讨论教育管理活动客体时另有说明。教育管理活动中作为客体的人的要素,主要包括作为个体的客体和作为群体的客体。教育管理活动中客体的个体是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实质性要素;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群体要素是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表征性要素。这是因为教育管理活动主体对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个体的作用来实现的。有时教育管理活动主体虽然也要与教育管理活动群体的客体发生关系,或者说也要考虑到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群体的因素,但教育管理活动主体对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作用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对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个体的作用来实现的。教育管理活动的客体是人,以及由于作为教育管理活动个体的客体和群体的客体所具有的上述这些特性,就使得在教育管理活动中管理者要充分注意人的特性,要注意处理好作为个体的客体与作为群体的客体之间的关系。

教育管理活动中的物的要素是一个广义的物的要素。这些因素既包括物,也包括财、信息和时空等要素。有人认为,在教育管理活动的物的要素中,除了物、财、信息和时空以外,还应包括事件。我们认为,当对事件进行分析后就会发现,事件的因素与已有的教育管理客体因素都是有关联的。如,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所涉及到的事情等与教育管理客体因素中的人、财、时空和信息都是息息相关的。这样,也就没有必要再把事件作为教育管理活动的客体要素来看待了。

教育管理活动客体中的人也是离不开教育管理活动客体中的物这个要素的,当然反过来,教育管理活动客体中物这个要素也是离不开教育管理活动客体中人这个要素的。上面只是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才将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这两个要素分开来说的。

二、教育管理活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一)主客体的状态及其关系

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主客体一般存在着三种状态。第一种是本能态。这种状态是指在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主体和客体所表现出的与人的本能有关的那些状态,它有时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也有时表现在人的有意识之中,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主客体这时所表现出的言谈举止,都是人潜意识的一种表现。第二种状态是一种常态,这种状态是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主体和客体面对现实做出选择或应对时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自觉意识的状态,这时人的言行表现得比较理性,具有较强的自制力。第三种状态是超常态,这种状态是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在一种特定的情景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超乎寻常的一种状态。

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状态一般呈现出三种关系。一种是顺位关系,另一种是错位关系,还有一种是交错关系。顺位关系是指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所处的状态是一致的。错位关系是指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所处的状态不一致;交错关系是指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状态既有一致的一面,也有不一致的一面。前两种关系一般是针对教育管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只是个体的情况而言的,也就是说,这时主客体的状态关系是一对一的关系。所以这时主体和客体所呈现的状态关系要么是顺位的关系,要么是错位的关系。后一种关系一般是针对教育管理活动中单一的主体面对多个客体的情况而言的,也就是说,这时主客体的状态关系是一对多的关系。所以这时这一主体对于其中一个客体而言,他们的状态关系可能是一致的,是顺位关系,但对于另一个或另一些客体而言,其状态关系可能就不是一致的了,而是一种错位关系。

认识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的状态及其关系,助于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认清自身的状态和主体和客体之间所处的状态关系,并根据需要适时加以调整。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究竟以什么样的状态为好,这个没有定论,大多数情况下应以常态为好,但也不一定,有时本能状态也是需要的。比如,一个领导者在常态下作报告时,以本能状态的口吻说一两句玩笑的话也未尚不可。有时超常状态也是十分需要的。如领导在如开动员大会的时候就需要一种超常状态,以更好地感染和打动听众。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对主体客体的状态有一点是要肯定的,这就是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其状态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试想,如果一个主体和客体,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是一种状态,那简直是不可想像的。那么,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的状态关系究竟以哪一种关系为好呢?这个也没有定论,也要视具体的时间和状况。一般以顺位关系为好,但有时出现一点错位关系也是需要的。如当一个领导者以超常的状态在台上做发展规划的演讲时,听众也处于一种超常状态当然也很好,但如果这时听众中有人头脑仍然很清醒的处于一种常态去审视演讲者报告的内容,这对报告人所讲的规划目标的科学制定与实施措施的具体落实无疑也是有帮助的。

(二)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关系

对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分析只分析主客体的状态关系是不够的,还必需分析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因为对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关系的分析只从主客状态的角度来讨论,这只是从静态的角度来描述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的相互关系,而对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的分析还必需深入到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加以分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对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主客体的相互关系认识得更为全面和深刻。下面试从三个方面对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做一步的分析。

第一,对立统一是教育管理活动主客体关系存在的形式。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我们要运用教育管理活动主客体的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来做好教育管理工作。首先要正视教育管理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产生一些磨擦和矛盾。因为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人都是由不同个性的人所组成,他们分属于不同的组织,占据不同的岗位,具有不同的工作任务。这样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产生一些不协调和不可控的因素就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其次也要认识到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消除这种不协调不可控的矛盾因素也是必然的正常的。这是因为,虽然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这样就有可能使得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在思想和行动上统一起来并协调一致地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同时,这也要求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及时处理好教育管理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确保教育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以保证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

第二,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是实现教育管理活动主客体关系的桥梁。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主客体的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是相互联系的。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相互理解和把握的范围和程度影响和决定着主客体相互影响和相互改造的程度。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的认识关系是在主体和客体交往的活动中来实现的,其过程是由相互知之较少到知之增多,由彼此的表面认识最后达到彼此深刻的认识。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交往既是主客体认识活动的方式,也是主客体实践活动的方式。也就是说,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改造也是在主客体的交往活动中来完成的。交往的内容不同,主客体相互影响和相互改造的内容也不同;交往的范围越广,主客体相互影响和相互改造的面就越广;交往得越深,主客体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改造的力度也就越大。

要认识到要有效地实现教育管理的目标和任务,首先要重视认识活动在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作用。,我们以往讲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的影响,不注意以主客体间的相互认识为基础来谈主客体的相互影响,以致使这种影响成为空中楼阁,其影响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其次,要注意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双向性,即要注意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不能只注意主体对客体的作用或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间的单向性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虽然对形成主客体关系有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双向性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才有可能在更广的范围内对主客体的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作用。

第三,对象化是教育管理活动主客体关系实现的结果。人类的实践活动都是一种对象化的活动。教育管理活动当然也应该是一种对象化的活动。所谓教育管理活动的对象化就是主体和客体在教育管理实践活动中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从而使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主体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客体身上,客体也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主体身上。这种对象化的产物要么是物质的,要么是精神的。前者如房屋和器材设备,后者如管理制度和管理观念等。这些物质和精神的东西可以为教育管理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由对教育管理活动对象化的理解我们很容易看出,对象化确实是教育活动中主客体关系实现的结果。因为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最终结果都体现在主客体的对象化上,或者换句话来说,都是由主客体的对象化所带来的。

对象化过程主客关系发展变化分析的意义在于,它使我们认识到,在主客二分阶段,由于强调的是主客二分,在观念上容易出现只强调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在管理形式上容易出现只主张领导对被领导的权威或被管理者对管理者的服从的现象。这时的对象化可能只是单向的,只是主体对客体的对象化。

篇9

在《体育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案例,力求做到案例教学与教学目标相对应,按照不同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案例:首先,可以通过案例学习理论,其次,通过案例了解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最后,通过案例演练、归纳熟悉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决策程序。

2《体育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和作用

2.1案例教学法符合当今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创新型、应用型体育人才的培养对体育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案例教学能更好地启迪和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加强对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现由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符合当今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2.2案例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体育管理学》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增加学生的主动参与度。通过创设具体情景,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运用理论知识联系现实案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深学生对体育管理学基础知识的理解;相互探讨、辩论、总结等方式更能让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能更深刻的理解理论知识的内涵和外延。2.3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以往简单枯燥的理论灌输很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根据理论知识需要提供生动、逼真的案例,使抽象的理论得以具体化、形象化,而且最主要的是给了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加上老师合适的引导,同学们团队的合作,能够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4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能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使学生学以致用。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自己或团队的力量,把理论知识运用到案例的分析之中,学生通过头脑风暴,阐述自己的立场、观点,对案例的分析、理解,以及如何利用理论知识解决案例中的实际问题,这个过程本身就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育管理学》课程中案例教学的现状分析

3.1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不到位。受传统教学方法和自身责任感的影响,很多体育管理学教师认为案例教学浪费时间和精力,即需要花时间去收集和整理合适的案例,又需要很强的课堂把控能力,感觉得不偿失,不如采用传统教学来的简单直接。这类教师对案例教学法没有深刻的认知,没有领会案例教学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作用,也忽视了学生参与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兴趣的培养。只是简单的认为理论教学就是教师按照大纲的内容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就万事大吉。这种僵化意识和错误观念,影响了案例教学法在《体育管理学中》的应用和推广。3.2案例选择的切合度欠缺。教学案例的选择是个复杂而艰辛的过程,如果教师在准备教学案例前,没有准确的把握教材内容和内涵,在案例搜集、筛选、设计等环节上,不能很好的切合理论教学内容,使准备的案例与教学内容结合不紧密,选取的案例没有代表性,不具典型性,难以使学生很好的通过案例理解理论知识,也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失去了案例教学的真实本义。3.3对案例教学的把控不到位。案例教学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有很好的理解,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案例,最后还要对整个案例教学有很强的把控能力。但是很多教师由于自身的素质能力不过硬,即使选用了案例教学,在教学中缺乏把控案例教学的能力,造成案例教学中表达不够清晰,互动和总结环节上调控不到位,造成案例和理论严重脱节,丧失了案例教学的真正作用。3.4教学案例资料的收集与更新不及时。由于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缺少团队,没有专门的案例资料库,造成案例的选取随意,教学也随意,有的教师即使有案例资料库,但由于不能及时的更新和补充,缺乏案例的时效性,失去了案例教学的激励和引领作用。

4案例教学法在体育管理学课程中的实施

4.1精选教学案例。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灵魂,精心准备一个恰当的案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4.1.1针对性。恰当的案例要能够包涵当前所学的知识点,对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的体育管理学理论与方法有较大的帮助。案例的选择可以通过现有的案例库,但是更好的方法是平时多积累相关的案例,根据现代体育发展的实际自己编写案例,或者将实践、科研课题的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4.1.2典型性。恰当的教学案例还应具备典型性,典型性的案例可以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理解,形成对问题的解决思路,进而更能够使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而这些习得的解决思路又可以通过迁移,直接运用到今后的体育管理决策中,大大的提高体育管理效率。4.1.3差异性。教育一贯强调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案例教学法也不例外。所以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选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理解的案例。4.1.4趣味性。太过冗长、乏味,失去鲜活生命力的案例,往往会使学生丧失探索的欲望。选择恰当的案例能够给学生留下悬念,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从而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做到寓教于乐,在趣味中掌握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4.2巧妙组织与实施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是需要技巧的,对教师来说既要能根据学生水平、教学内容合理的选择案例,又要有极强的课堂把控能力,还需要能够对案例进行深入浅出的总结和点评。4.2.1课前准备与动员。在实施案例教学之前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水平选择合适的案例,然后提前一周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做好相应的资料查找和案例分析准备。在这之前还需要做好学生的组织动员工作,对学生进行分组,确保每个小组以及小组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之中。4.2.2课堂组织与讨论。常见的案例组织与讨论方法分两种:一种是小组演示法,一种是单兵较量法[2]。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案例和学生现有水平以及参与度的高低,结合各自方法的利弊,选择一种或两种方法的组合。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积极参与,教师要作为引导者而不是旁观者和听众。这要求教师具有强大的把控能力又不破坏学生探讨的氛围,要使整个案例探讨在有利于学生参与,有利于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顺利进行。4.2.3案例讨论后的交流与评价。案例讨论结束后,并不能算作案例教学的结束,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案例进行一个短小而精辟的凝炼,对各种不同的讨论意见和观点进行点评,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肯定和客观评价。必要时可以开展小组间的互评,对表现良好的团队和学生进行奖励,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再次参与案例教学讨论的积极性。最后,教师也可以征求学生对所选案例的看法,做到教学相长。

5课堂中运用案例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与思考

5.1注意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的有机融合。在《体育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可以极大程度上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但是案例教学要注意与讲授教学的有机结合。首先要围绕讲授内容选择案例;其次案例不能脱离讲授内容。案例是为讲授内容服务的,脱离讲授内容就等于失去了存在价值。最后,案例教学不能取代讲授内容。“教学案例生动、活泼、有感染力,能带动氛围,便于理解,但与教材不能相互代替,案例和教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3]。”5.2把握好所选取案例的难易程度。《体育管理学》课程的授课对象基本是体育专业大二、大三的学生,对管理方面的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还很欠缺,学生在分析案例的时候难以准确、全面地找准知识点并对案例进行有效分析和理解,所以选择案例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与学生理解能力相当的案例,也可以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现实中能够见到或者接触到的案例。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容易,这样的案例才能够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5.3掌握好案例教学中的讨论节奏。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讨论节奏与时间的把控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对讨论节奏的把控上,教师要避免过多的控制,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讨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不能只作为旁观者和听众,而要作为讨论的引领者和气氛的调控者,让讨论在热烈、有序的节奏上进行;其次,在时间的把控上,教师要能很好的掌控讨论各个阶段的时间分配,把握好讨论的节奏,能够有时间进行总结和点评。5.4把握好师生角色的转化。案例教学是一门技术更像是一门艺术。与传统教学不同,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播者变为知识的引领者,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参与。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引导而不控制、参与而不干预、整理而不修正、鼓励而不强迫[4]。在学生案例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保持中立,对学生的观点先要进行全盘的接纳,不要带着有色眼镜来评判学生的讨论结果。学生在案例教学中也要树立自己的主人翁意识,真正的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与分析中去,完成真正的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角色转变。5.5完善成绩考核机制。对学生而言,合理的成绩评定是对他们学习的认可,也是教师应负的责任。因为案例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是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表现的,所以如何能够准确的评定在案例教学中每个同学的贡献,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为了完善评分机制,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同学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首先确定组别之间的差异,然后组内成员的贡献可以组内成员互评,根据两方面的评价来合理的评定学生成绩。

[参考文献]

[1]张跃忠.论Seminar教学范式的现代价值[J].高等理科教育,2007(1):18-21.

[2]刘刚.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准备与组织工作[J].中国高教研究,2010(05).86-88.

[3]黄小玲.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广西教育,2012(3):100-102.

篇10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教育

一、初中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学习差的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于是心灰意冷,失去自信心。

2.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竞争比较激烈,心理都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或同学的冷眼,产生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灰心丧气、情绪低落,这种现象在毕业班更为突出。

3.人际关系不协调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娇惯,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僵化。

4.青春期问题的困扰

中学生性机能的成熟、性意识的苏醒,使其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要求,但由于此时其整个心理发展尤其是品德发展尚未成熟,常导致中学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成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这个时期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出现早恋和青春期畸形等心理问题。

二、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淡薄或欠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行是影响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些家庭对孩子缺乏教育、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品行不端,对孩子起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孩子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即使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导致学生的心灵情感不健康。

2.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初中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标新立异,看问题容易片面和偏激。教师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教育中易出现“顺从者”为“优”,反之则为“差”的做法,甚至把自己的固有观念强加给学生,导致学生心理逆反,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3.不良的社会现象对学生心灵的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对教育产生误导,使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导致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另外,社会上的某些不良诱惑使青少年蜕变,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解决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基本策略

重视和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初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同时提升学生对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依据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发展的规律,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心理教育课程化

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开展讲座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⑴趣味性。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心理修养;⑵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⑶针对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2.参加活动能力化

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而且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增强合作意识,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开展咨询多样化

教师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困惑,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

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

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⑴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⑵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⑶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4.重视家庭教育化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学生身上的每一个心理疾患都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⑴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⑵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⑶重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坚强品德;⑷尊重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⑸经常与学校沟通,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⑹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

5.营造环境社会化

学生的心理健康既离不开学校、家庭的教育,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社会各界应积极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事件的发生,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人类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也更加激烈。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这是当前素质教育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愿我们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去辛勤耕耘、播种、收获,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四、结束语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我们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且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云南教育委员会编《现代教育理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