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基础范文

时间:2023-08-10 17:35: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医学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临床医学基础

篇1

为临床医生和实习生提供基础医学理论支持某一科室的临床医师可能熟知与本专业相关的医学知识,而对基础学科系统理论知识的掌握有所淡忘或相对生疏。让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从整体上给予解释,让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另外,临床上有正在实习的学生,基础课教师可以与临床医生联合指导他们对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学习,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

促进基础课教师和临床医生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基础医学教师不接触临床,无法从临床实践中获得思路,提出问题。所做的课题研究虽有很多与临床相结合,但这些研究大多在动物模型上进行,所获成果离临床实际应用一般都很遥远。让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可以促进基础医学教师与临床医生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可行性

1制度保证医学院校的任教老师每年都有接受继续再教育的任务。以我院为例,每年需完成72学时的继续再教育学习。为了完成任务,许多教师包括本人在内,参加一些与医学关系甚远的公共课程如知识产权公共教程等的培训。因此,可以将基础医学教师的临床见习纳入继续再教育学习范畴,规定一定的学时量。这样一来,既提高教师临床见习的积极性,又增加其继续再教育的实效性。

2时间允许基础医学教师有寒暑假和节假日等课余时间,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统一的部署。就本教研室教师而言,因人体解剖学是医学其他各门基础课和临床学科的基础,承担的教学任务相对较多,每人年均工作量约两百至五百多课时不等,大概折合为50-100天的上课时间,应该能够腾出去临床见习的时间。

3场所具备各医学院校均有数家附属医院,有充分的临床资源加以利用。以我院为例,院直属附院弋矶山医院迄今已有120多年历史,现为卫生部首批三级甲等医院,是安徽省皖南及皖江地区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急救为一体的省级医学中心和医学技术指导中心。另外,还有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宣城地区人民医院等数家三甲和三乙的附属医院。

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注意点

1建立交流互动机制临床科室很多,且基础医学教师不仅有教学的任务,还要肩负科学研究的重担。因此,要整合整个教研室老师的力量,每人每年在一个科室见习一个月,同一年不同教师去不同的科室,各科室轮流分配。每年定期在教研室内作出临床和基础结合的心得体会的总结报告,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促进基础医学教育的发展。

2根据各医学基础学科特点制定见习方案各医学基础学科都有各自的学科特点,要各个学科区别对待。根据其学科特点安排其教师见习的具体模式,到与本学科结合紧密的临床科室。

篇2

关键词: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整合课程;教学创新

1前言

整合课程是时展和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紧贴社会发展和医学生实际,通过整合课程强化医学教学的综合性实践性,已成为世界医学教育的主流做法,也形成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以疾病为中心、以临床表现为中心等多种整合课程模式。客观而言,西方发达国家医学课程整合上领先一步,积累了相对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我国围绕素质教育,也在探索构建中国特色课程整合教学体系,如模块化课程整合模式、预先接触临床课程等做法。但总体上,国内医学课程的整合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特别是聚焦“核心素养”,打造现代高校素质教育升级版,对医学课程整合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基于本校教学实际,立足学生“知识+能力+情商”,积极探索“学生主体化+课程模块化+教学一体化”整合课程教学模式,有效规避了传统医学课程分散、临床联系不紧、教学功能脱节等弊端。

2整合课程可有效提高基础医学教学效率和效果

知识大膨胀时代,医学生学习负荷越来越大。基础医学教学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如何解决医学知识广泛性与学习时间局限性的矛盾。该教什么、该学什么,应是组织教学的基本前提。着眼素质教育,既要重视学生基础医学知识掌握,也不能忽视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这是基础与临床医学核心素养的根本所在。针对传统基础医学专业性强且与临床交叉融合不够的现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课程整合为重点,围绕提高本科医学生综合素质,把基础专业理论与临床实践应用整体考虑,按照医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以及学生认知逻辑思维规律,从“领域”到“课目”,再到“模块”,理论与实践“捆绑”教学,使医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知识联系临床实践。在整合课程设计上,重点突出了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按照模块化要求,有机串联各课程教学时间顺序、结构和功能。

在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我们设置了医学基础总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代谢、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与肿瘤等10余个模块,融合基础与临床医学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和临床诊断学等学科重要内容,初步构建起专业化人才培养课程标准。同时,按照“立足于课堂、立足于教研、立足于临床”的教学改革思路,以改革教学方式为切入点,针对传统教学观念落后、跨学科教师多等问题,建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角色定位,根据不同教学对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手段上,大胆摒弃了传统灌输注入式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兴趣愿望与培养目标,综合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等现代教学手段,区分“先学后教”、“先教后学”的不同模块课程,强化“当堂训练”。通过教师展示临床真实案例并提出问题,重点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探索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灵活运用启发、设问、PBL、案例、情景模拟、讨论、角色扮演等交互式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最大程度调动学生自学热情,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此外,还通过加强双语教学的渗透和拓展,为出国留学、临床实践及业务沟通打下基础。

3整合课程能明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核心素养”概念,我们理解,本质上就是知识与技能的集合体。特别在当今“百度一下”时代和未来“机器人”时代,对医学生而言,哪些知识能真正转化临床能力,需在整合课程上重点体现和讲授。教学有多大格局,学生就有多大格局。相比传统教学,我们在整合课程上更注重激活学生思维以及提升学科视界。可以说,整合课程是一把“双刃剑”,既不是几门课程简单的“压缩拼盘”,也不是各个学科内容面面俱到,而是促成相关学科跨领域的融会贯通,提高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讲,就是帮助医学生建立坚实的跨学科知识框架,养成学以致用的学习态度、理性深刻的思维品质和勇于担当的职业精神,以及从不同视角分析认识问题、创新解决问题能力。在整合课程教学中,我们注重强化教师“卤水点豆腐”作用,将课程教学鲜明指向学生真实社会生活,以生活案例为先导、以基础理论为基石、以临床应用为目的,突出理论概念和临床应用这个教学重点,通过删除陈旧、繁复、重复内容,扩充新知识、新技术、新案例,按人体系统重新整合课程,分割成若干课程模块,在每个模块教学中,主讲教师坚持先从宏观到微观递进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然后分析形态和功能之间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因果相关性;而后再从正常到异常,提高学生观察对比和思考能力,加强对疾病病变的认识理解;最后从疾病再到治疗药物介绍。如消化系统这一模块,我们先进行器官解剖介绍,再深入学习组织细胞的微细结构,并结合形态构造阐述生理功能,再由正常过渡到病理状态,剖析其病理结构及病理生理改变,最后讲授相关疾病的合理用药。

培根曾经说过,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教育也是如此。与传统课程相比,整合课程更强调理解重要概念,而不是记忆更多信息;更注重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学习。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坚持“少而精”原则,筛选课程中的关键概念和原理,引导医学生能够主动思考、自我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转变,努力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积极鼓励医学生将更多时间用于思考、理解、探索与实践,避免对医学知识的囫囵吞枣和一知半解。这些举措,更有助于启发提高学生思维,有效改善学生对基础医学概念枯燥乏味、教学听而不闻的被动局面。

4开展医学整合课程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目的之一,重点在于协调教与学的矛盾,促进教师和学生融合发展。实践认为,只有坚持从教学需要出发,高校才可能领导并开发出切合实际的整合课程,让教师更好地引发学生自主学习。

(1)要突出强化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医学生的核心素养,既是整合课程改革深化的发展方向,也是医学教育的根本方向,其实质就是回答医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关键问题。核心素养对于整合课程教学,具有统领性、引领性的作用,是教材编写、教育教学、考试评价、制度管理的根本依据。坚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必须围绕学生发展“五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学会改变)总要求,让医学生清楚认识为何学、怎么学、学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

(2)要科学设计课程模块内容。在整合课程教学试验阶段,也客观存在局部课程内容不衔接、模块跨度大、学科知识交叉重复或遗漏现象,一定程度影响到整合课程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及时审视课程整合内容的合理性,并动态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调整,特别是要处理好模块内部各学科内容、模块与模块、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整合课程与配套资源之间的关系,应突出临床岗位需求导向,突出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突出整合课程教师领导作用,真正实现医学基础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对接融通。

(3)要注重提升教师综合素养。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由“初步整合-高度整合-完全整合”的逐渐过渡过程。高校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直接设计者和参与者,对其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渊博的学术知识、熟练的实践技能,也要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型创新医疗人才,因此加强教师言行培养对素质教育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有盛,刘子冬,王莉,董海莹,冀勇.基础医学课程模式的改革实践[J].大学教育,2013(6).

[2]孟繁铭,吴云霞.整合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9).

篇3

关键词: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小莉,女,1978-09生,在读博士,副教授

1背景

课程考试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基础医学课程考试改革同样如此。医学生在结束基础课程学习、转向临床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基础学科知识由于时间跨度较长,很容易产生遗忘,不利于临床课程教学的开展[1]。近年来,基础医学课程考试改革不断兴起,特别是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开展以来,基础医学课程考试改革出现综合化考试改革倾向。如第二军医大学从1996年起就开始进行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改革,考核范围涵盖解剖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及病理生理学6门课程。第三军医大学从2007年起开始实行基础医学综合考试。就基础医学课程考试现状而言,我校依然采用按课程体系分课程进行基础医学课程考核,提出推行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改革。而如何搞好基础医学课程综合考试,是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实施基础医学综合考试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通过学习更好地掌握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利于临床学科的学习。

2实施

2.1实施情况我校在2014年6月18日实施了第一届基础医学综合考试。

2.2具体做法实施对象及安排:基础医学综合考试的对象为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共288人参加考试。考试内容主要涉及5门学科:生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涵盖了医学基础主干课程。题型采用主观题和客观题,包括名词解释(2分)、填空题(3分)、简答题(5分)、单选题(10分),每门课程20分,分别由各个教研室命题,后由学院教务办汇总后形成综合考试试卷。考试时间为2小时,考试内容为各门课程标准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内容占90%,了解的内容占10%。考试结束后分别由各教研室批改汇总后形成总成绩。虽然基础综合考试没有单独的学分,但总成绩列入毕业考试中总成绩中,占毕业总成绩的20%。最终考试不合格者参加毕业时补考,其成绩影响学生学位的评定。

2.3成绩分析从本次考试所含5门课程的成绩来看,学生对基础医学主干课程的掌握欠佳,在知识掌握的准确和牢固程度、综合及灵活运用程度方面存在很多不足,而且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对于间隔时间长、知识点多,课程难点多、逻辑相关性不够强的课程,考试成绩偏低,见表1和表2。

3存在的问题

3.1考核方式本次考核为闭卷考试,考核方式较为单一,未能充分利用诸如口试、讨论、论文报告等多种考核手段。闭卷考核方式就是一张试卷、多种题型、标准答案,最终的结果就是“一卷定乾坤”。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就使得一些能力性考核的内容受到了限制,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是极其不利的,仅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视或不重视实践部分的考核。

3.2命题情况试卷存在着一些需要认真推敲的细节问题。1在题型的设计上,首次采用了常规题型,选择题只有单项选择,没有A2、B型及X型题,与执业医师考试的题型衔接不够紧密;2每门课程的分数设定过于平均,5门课程每门20分,没有其侧重点,联系临床知识不够紧密,与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吻合度不高;3在命题上基本属于教研室单干,彼此没有共同研讨,课程之间内容有些脱节,基础课程之间衔接不够完善。

3.3学生答题总体而言,学生成绩不理想。首先,学生考试目的不明确,对考试前的复习工作不够重视,大多数同学是通过短期的突击复习,导致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基础知识得分率不高,名词解释、填空题得分较低。其次,考试内容受限于教材,致使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而忽视对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欠佳,综合分析题得分率不高,如论述题得分较低。最后,学生的生源基础对成绩有一定影响。

3.4组织管理首次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没有制定关于考试管理的规章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价机制。主要由学院经教学委员会讨论决定,学校没有参与,教学内容、考核内容及方式由任课教师自己决定,没有很好地执行“考教分离”和“考改分离”[2,3]。学院尚未形成基础医学综合考试的模式和长效机制,学生参加综合考试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对考试前的复习工作不够重视,造成成绩普遍偏低。

4对策

4.1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1笔试改革:首先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组建基础医学综合考试试题库,增加病例分析,从而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加大考试难度。2增加口试考试:首先设置口试题目的内容及数量,学生抽取口试题目后查找文献、综合分析、设计答案内容,一周后与教师面对面进行汇报。口试题目注重突出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衔接,达到多学科综合的目的。3增加实验技能考核:增设医学形态实验学、分子医学技能、机能实验技能考核,由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安排完成。

4.2构建基础医学综合考试试题库试题库的构建依据临床医学教学大纲,包括生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等5门课程的试题。试题库命题方案要求考试内容为各门课程标准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内容占90%,了解的内容占8%,超大纲的内容试题量占2%。试题的题型采用客观题型中的A1型(最佳选择题肯定型)、A2(最佳选择题否定型)、B1型(配伍题)和主观题型的填空题、名词解释、分析题等题型。要求以客观题为主、主观题为辅,两者比例约为7∶3。试题的难易程度适中,题量适中。考试内容不拘泥于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减少机械记忆和知识再现形式的客观性题目所占的比重,提升能够有效考查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才能回答的主观题的比重,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增加综合性知识和能力测试的考题,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建立十套基础医学综合考试试题库,每次考试由学校考试中心随机抽取。

4.3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首先提高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和基础医学综合考试作用的认识,以综合考试的平台促进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为专业课程提供坚实的基础;其次,在基础医学教学内容改革中,应逐渐转向学生对基础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而是以人体器官、系统为基础将基础医学学科知识有机整合起来,逐步形成系统的基础医学知识结构,构建新的基础医学课程群;再次,教师不断改革基础医学教学模式及方法。基础医学课程远比临床课程抽象、枯燥、繁琐,又是最初接触学科,学生很容易因理解障碍造成畏难情绪,忽略基础医学的重要性,致使基础知识与临床疾病脱节严重。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如针对难教、难学的特点推广临床知识与病例分析法综合教学模式[4],在教学中密切结合临床应用展开论述,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将基础医学应用在实际的临床中;可适当推行PBL教学法、病例讨论法、学生小讲课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增加学习的针对性与目的性,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习惯教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在查阅文献、分组讨论、探讨分析病例的活动中,了解基础知识对临床医学的重要性,从而拓宽了知识面,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融合,提高综合素质,也为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教师应加强知识的学习,通过课程进修、教学竞赛等手段不断提高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升基础医学教学质量。

篇4

关键词 TBL教学法 基础化学 教学方法 应用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1.038

Team Basic Learning Relate to a Exploration Which Applies to

Basic Chemistry Teaching of Clinical Medicine

HUANG Jingying, HUANG Suoyi, LU Haifeng, ZHONG Zhaoyin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Baise, Guangxi 533000)

Abstract The Basic Chemistry has many characteristics. For example, the knowledge points are unorganiced,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nd so on. It exists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teaching large capacity and less teaching hours in the teaching. But with the TBL teaching method can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nefit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of our school's Basic Chemistry,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team collaboration.

Key words team basic learning; basic chemistry; teaching method; application and explore

基础化学是高等医学院校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其内容随科技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更新和扩充,而学校倡导与实施“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使该课程的学时被压缩。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并能为后续开设的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及药理学等课程做铺垫,成为教学工作上的重难点。要想更好地解决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容量大与教学时数少这一矛盾,寻求一种适合学生现状的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有研究学者发现,TBL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①如今,TBL教学法的应用是日益广泛和成熟,TBL教学模式的优点渐渐引起国内医学教育的重视,部分医学院校在基础和临床课程中开始引入TBL教学模式。我院紧跟时展的步伐,结合课程特点,将TBL教学模式引入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中。本文将介绍TBL教学法的本质及其在基础化学课程应用的优劣,以便更好地改进与完善教学。

1 TBL教学法

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 TBL)是一种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团队协作精神、注重人的创造性、灵活性与实践特点的新型成人教学模式。②团队是有5~7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为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去研究探讨,以完成该学习任务。在这过程中,教师由领导者转变为指导者及参与者,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阶段:③第一阶段为课前准备阶段,主要内容为教师提前确定教学内容和要点,给学生下发学习任务,让学生做好课前阅读和准备;第二阶段为课堂教学阶段,主要将课堂教学时间用于个人预习测试、团队预习测试、应用性练习等;第三阶段为总结评价阶段,主要是组内成员互评,教师进行总结。

2 研究方法

用类实验性研究。对临床医学专业同一年级不同班级整群抽样,通过抽签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取TBL教学法,对照组采取传统LBL教学法。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由若干个5~7名学生组成的小组构成。

3 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1)根据性别、性格、年龄、兴趣爱好等因素分好小组,每个小组5~7人,各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2)由教师确定好教学内容,提供教学大纲,小组成员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内容和要点进行课前预习,通过查找文献、网上搜索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并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在预习过程中,将疑惑之处做好标记,方便在课堂上小组讨论解决。

第二阶段:(1)在课堂上由教师出题进行课堂测试,每个人独立完成。(2)按小组的形式坐好,把教师提出供小组讨论的问题拿出来与小组成员互相讨论,说出自己的思路和看法,向组内提出个人不理解或无法解答的问题,看看小组内其他成员有何种见解并虚心请教,同时自己也要思考其对错。在小组讨论时,难免会有一些“跑题”的现象,就是组员们的注意力没有完全集中在讨论问题完成任务上,所以这时候小组长就要负责把所有人的注意力和讨论的重心转移回来。在组内讨论时记录好讨论的结果,讨论好之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若内容有些错漏则可由组内成员进行补充)。(3)由教师对各组代表的发言进行点评纠正,对所提出的问题给出正确答案,解决同学们心中之惑。(4)教师布置课堂作业,由组内讨论解决并自己总结。

第三阶段:(1)小组内对各成员的贡献度互相评分,还有个人自己对自己的表现评分(评分要求真实、合理)。(2)教师对本次课的课堂表现进行总结。通过课堂表现、课堂测试的结果和组内评价得分做出综合评价。

4 实施效果

通过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学生成绩的比较、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比较、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比较等,发现使用TBL教学法的一方比较占有优势。通过课程反馈评价结果和教师访谈结果来看,同学们多数支持采用TBL教学法来授课,有部分同学认为采取该教学法花费精力大,投入时间多,仅适宜作为基础化学课程主要的教学方式的补充。

5 TBL教学法的优点

(1)有利于提高基础化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同学们大多都是各有各的学习方法,不在意别人怎么样,自己学得好就行。这样的心理容易导致同学们的成绩及各方面的能力出现两极分化,导致整体的教学质量不高。在TBL教学法中,要求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最终意见达成一致。这要求团队的每个成员都要对知识点充分掌握,不仅要完成好个人任务,还要帮助队员完成任务。通过队员们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和借鉴,不仅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情谊,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能通过队员的辅导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而其他队员也可以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这样下去,学习成绩可以得到提高,教学质量自然提高。

(2)增强了师生互动,能够活跃气氛,增加了学生语言表达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同学们与老师交流的次数较少,只有在遇到不懂的地方,才去请教老师。有些同学甚至从来没有与老师有过面对面的交流,师生关系非常紧张。课堂上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有些同学甚至自己玩手机或做其他事,根本不理会老师,整个课堂非常沉闷。而TBL教学法能够改变这个局面,把每一位同学都予以课堂主人这一地位,使得同学们不得不参与课堂,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与老师沟通,与同学交流。这样课堂气氛自然活跃起来,师生关系也得以向好的方面发展,学生自身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便渐渐得以提升。

(3)改变了传统教育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陷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传统教学模式采取灌输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听课和做笔记。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学习上处于被动地位,完全依赖老师,不会自己主动地对知识点进行分析,而是一味地接受老师给予的理解。被动学习就像是赶鸭子上架,结果只能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而TBL教学法则以学生为中心,没有教师一层层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只有通过自己主动地学习,自己思考,才能获取知识、完成任务。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占据主动的地位,愿意主动学习,不仅提高自身学习的积极性,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6 TBL的不足

由于小组讨论占用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使得整个流程的进行变得有些仓促。再者,虽然这种教学模式让同学们兴趣盎然,但同时也将同学们的注意力由互相学习转移至完成任务,使同学们不太在意互相学习的过程,而是只看重任务是否能够完成。第三,由于时间短,任务重,这需要同学们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而准备过程需要投入的精力大,花的时间多,这不免会使同学们对TBL教学法产生抵触心理,一旦这种抵触心理产生,那么学生对基础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及效率多多少少都会有一定的降低。

从TBL在基础化学课程的实施过程和效果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真正能从TBL教学法收益的都是那些自律性较强、自主性较高的学生,对于那些学习态度较为被动的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方法无疑加重了他们的学习负担。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好坏两面,虽然TBL教学法在应用上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这些优点是值得肯定的。只要了解TBL的本质和优缺点,懂得选好合适的教学内容,熟悉其应用技巧,在TBL不足的地方搭配上其他的教学方式,不断地研究和改进,那么提升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便不足以成为难题。④

*通讯作者:黄锁义

本课题为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B 198);右江民族医学院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专项课题立项项目(JGZZ2013-03);右江民族医学院2014年度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右医教字[2014]39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中药化学学科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2]32号);广西重点学科药物化学学科建设项目(桂教科研[2013]16号)

注释

① 赵微,郭丽双,刘俊峰.以团队为中心教学法在解剖学中的应用[J].卫生软科学,2014.28(2):100-101.

② 吴迪,刘婉颐,钟永科.TBL教学法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12):132-133.

篇5

关键词:基础医学教育;临床实践;双向教学;创新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52-02

基础医学课程是医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来,我国临床医学类专业的教育一直采用前苏联的“结构式课堂教学”,医学生在大学期间,一般要学习四十多门专业课程,各门课程相对独立、自成体系,教学内容复杂、繁琐且有许多重复。于临床医学专业而言,基础医学教学应该是为临床教学打好基础,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为培养临床医生服务。但是,目前的基础医学教学越来越追求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与临床的联系越来越缺乏。

一是基础医学课程的内容脱离临床实际,缺乏相关临床知识的呼应与延伸,学生学习时很难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不能很好地运用基础医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

二是基础医学的教学时数较少,难以很好地进行基础与临床的有机结合。近年来,随着对高校改革的深入进行,几乎所有医学课程的课时都在减少(现约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2/3,每节课的时间也在减少),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却明显增加,导致教学时数不足,不能很好地讲授教学内容,学生的三基能力(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下降的趋势[1]。

三是基础医学教学中,由于师资问题导致基础与临床脱节。我国早期的基础医学师资大多数来源于一线临床医生,使基础医学能够紧密地结合临床开展教学。近二十多年来,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师资大多数来源于临床医学等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毕业后即进入基础医学领域,并没有从事过临床工作,造成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学的脱离。而且,当今基础医学师资的知识结构也是当前基础医学教学中基础与临床脱节的重要原因。基础医学师资所具有的临床知识和技能是其在校学习期间获得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有的临床知识趋于老化,临床技能趋于不足,尚无有效的机制推动基础医学教师的临床实践,加之教师往往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基础科学的研究,而忽视临床知识的更新,使得基础医学教学无法与临床医学教学紧密地结合。更有一部分基础医学教师来自于非医学专业的生物类专业,他们在医学知识特别是临床医学知识方面更加缺乏,无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引入临床医学相关的知识[2]。

为了在基础医学中更好地结合临床实际,为临床医学教学服务,我们认为,应当在基础医学教学中要紧密地联系临床问题,开展基础医学教学。

1.要结合临床实际,开展基础医学教育。医学院校的医学基础课教学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培养医学生。这和师范院校中的一些类似课程(如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的教学目的不同,不能互相替代,基础医学不能脱离临床实践,而应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学科中要有既懂基础医学又懂临床医学的教师,美国一些学校40%以上医学基础课的教授是在职的临床医生。我国大多数医学基础课的教师不是在职的医生,这种状况在教学思路中限制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联系和结合。医学课程来源临床实践,医学基础课程是为临床服务的,是后续的临床课程的基础知识,也是将来临床实践的依据。因此,我们在基础医学教学中,要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开展基础医学教学。如: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临床解剖学和妇女健康”课程中,学生解剖尸体、参与了教学和关于妇科解剖与妇女保健的临床相关工作,该课程强化了基础和临床的结合,培养了学生在临床实践中使用基础学科概念和技能[3]。北京大学医学部将解剖与临床相结合,开设了“临床局部解剖学专题”。这些课程的开设,对后续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基础医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是有益的。另外,为了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病人,可以邀请临床大夫讲解基础医学课程中的一些内容,将临床的最新成果和临床经验带进基础医学课堂,不但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

2.加强基础医学教师临床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建立基础和临床教师的双向教学机制。要解决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学相对脱节的问题,必须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是建立基础医学教师的临床培训制度,使基础医学教师不断更新临床知识,掌握新的临床技术,从而在基础医学教学中能有的放矢,让学生掌握实用的基础医学知识;二是要求临床教师参与基础医学教学活动,提高临床教师的基础医学知识,使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有机结合。在哈佛医学院的教师职位中,专门为承担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临床医生设立了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的职位,保证了临床医生承担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这些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3.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基础医学教学紧密结合临床,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服务。一是针对临床要求,设立拓展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可设立《生理病理学与临床》、《病原生物学与临床》、《免疫学与临床》、《生物化学与临床》等课程,在传统基础医学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学科之间的整合与渗透,实现不同学科的补充与促进作用,增强学生对知识探究的热情。在教学中以讲授为主的同时,可推行案例式教学、PBL等多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开展病例讨论式教学,采用“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中心、以小组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开展实些教学方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吴洪海,龚卫娟,傅奕,程宏,朱永泽.对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1,l9(2):227-229.

[2]冯友梅,厉岩.基础医学教学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3):329-333.

[3]Caren MS,Tamara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 in women’s health integrating basic and clinical sciences:clinical anatomy and women’s health[J].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02,187(3S):S49-S52.

[4]周劲松,宋天保.美国私立医学院基础医学教育概况及我国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3,11(4):292-293.

篇6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环节,也是教学医院评估的重要指标。因此,临床技能培训是临床医学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医学生技能操作、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实践过程[1]。但在基层医院,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改革、高校扩招、就业制度改革,在医学临床实习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使临床技能培训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有些医院甚至根本就没有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剖析临床技能培训质量难以保证的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对提高临床技能培训质量、保证临床实习效果、培养合格医学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院属二甲医院,承担着临床实习的教学任务,作为右江民族医学院的教学医院,在对实习生的临床技能培训教学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了临床实习教学效果,笔者结合我院的临床实习教学实际就此进行讨论,以期完善临床实习带教工作,现分析讨论如下。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方面

1.1.1 教师学历层次不一,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我院临床带教老师学历、水平参差不齐,多为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年青住院医生,知识结构有限,外出学习进修机会少,医生个人自己的技能操作动手能力尚需进一步培养。因此不能满足目前医学生高标准要求,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实习质量。

1.1.2 授课能力欠佳 某些教师理论知识落伍,年青教师技能操作不够规范,特别是对操作的细节重视不够。例如查体的动作不够规范,有部分遗漏,测血压时未注意袖带位置和松紧,诊疗操作未注意无菌操作、动作粗鲁等,这是影响实习教学的另一因素。这就说明了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三基”(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如果老师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处处按照规范进行,同时提醒同学该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对学生的提高帮助更大。无菌操作是临床上重要的技术,贯穿于诊断治疗的各个环节之中。少数医生无菌观念不强,也会影响其带教的同学缺乏无菌观念。

1.1.3 带教时间与精力不足 因临床工作繁杂琐碎,一线医生负责的任务繁重,且病床使用率和患者更换的加快、手术病例的增加、以及新技术的开展、患者要求的提高,特别是医疗文件的书写、与病人和患者家属的沟通,占据了许多时间,都使工作量不断加大,带教老师必须在完成大量临床工作的同时再负责带教,时间和精力都不够。

1.1.4 带教意识的淡薄 在临床教学工作中,负责具体实习生带教的教师均为临床一线医生,职称均为主治医生或住院医师。普遍存在着带教观念不够强、带教意识淡薄等问题。同时临床工作异常繁忙,人手十分紧张,实习带教工作部分让位于繁忙的事务。医生们往往极度重视作为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角色,而忽视了同时还是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2]。认为目前反正带不过来,索性让学生毕业后到临床再慢慢去学。特别是碰到所带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上班吊儿郎当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就随他而去,日后“变牛变马”与己无关。

1.1.5 带教责任不明确,积极性不高 多年以来在临床带教中,责任不落实到人,没有具体的指标约束。学生在实习后的学习成果,即带教效果与老师的带教没有直接联系。在临床工作中,带教的时间不够,带教的责任不明确,没有硬性的考评标准,也是影响实习效果的因素。同时实习带教辛苦而且报酬低,占用时间长,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医生的带教积极性。

1.2 学生方面

1.2.1 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 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娇惯、有惰性,总体上缺乏主动勤奋、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没有社会竞争意识,实习中往往缺乏工作热情和主动性。一个轮回下来,只学会了办出院,开化验单,专业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却无长进。现在学生写的病历不用放进出院病历中,书写病历相对马虎,老师对其病历的修改也很草率,写病历的水平得不到提高。

1.2.2 学生就业的压力 就业制度改革后,学生就业相对困难,实习好坏与分配无直接关系,所以很多学生从实习一开始就四处联系工作,很多情况下要利用实习时间请假去面试等等。此事关系同学就业大事,老师不好阻拦,实习也就放在一边。此外考研热在校园中兴起,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多一点筹码,很多学生选择了考研,实习时间成了这些学生的考研复习时间,对实习不感兴趣,有的学生连学都不学,更谈不上培养综合能力了。

1.2.3 缺乏与病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实习生很少主动深入病房和病人接触。在临床科室中经常可以见到实习生端坐桌前,一人面前一本教科书,大家都在埋头看书。大部分实习生除了在早上查房时跟随老师在病房走一圈,其他时间基本不去病房,接触病人太少怎能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呢究其原因[3],首先是实习生尚未学会如何与病人沟通、如何关心体贴病人、取得病人的信任。其次是还未掌握临床学习方法,仍然是“老师讲课,我记笔记”,不能结合实践。三者,还没有摆正自己的心态,又要管病人,又没有处方权,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心里没数,所以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临床工作中来。

1.2.4 学生知识结构参差不齐 我院实习生来自不同等级的学校,各校教学方法不一,学生(特别是扩招生或自费生)的知识结构参差不齐,接受能力不一样,给带教带来一定难度。另外,医院对学生的管理没有实质性的利益关系,也就是说对学生没有具体的量化考核管理制度,对学生实习表现的好坏医院无权作出相应的奖惩处理。加之有的学生与带教老师关系较好,带教老师碍于情面,对学生是否努力也就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了。

1.3 病人及社会问题

1.3.1 医疗环境与医患关系的影响 社会不断进步,法律逐步完善,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加上大量的媒体报道,也给学生实习带来了负面影响。 医疗纠纷、举证倒置使带教老师不敢放手,大多数医院害怕出医疗差错或事故,很多以前可以大量让实习生进行的操作现在都不许实习生做了,有的医院干脆禁止学生操作,病历都禁止学生书写。这严重影响了实习生的操作能力。更有甚者,有些病人拒绝让实习生询问病史和查体(这在临床见习中更为常见),这大大挫伤了同学的求知欲望,严重影响实习教学效果,很不利于未来医生的培养。

1.3.2 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病人要求有知情权,每项操作都需向病人交代清楚。实习生缺乏社会经验和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不能简单通俗地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宣教。加上患者缺乏对实习医生的技术水平的信任度,这样病人大多拒绝学生操作,减少了动手机会,使实习成为走马观花,形同虚设。只有理论,没有实践。

1.4 医院及院领导问题

1.4.1 基层医院资金不足与设备简陋 基层医院承担着繁重的医疗、急救任务,而国家财政投入极少,医院的业务收入仅能维持日常的医疗工作运作,医疗设备简陋,更谈不上有较先进的临床技能模拟训练室。加上病人不让实习生在其身上操作,学生动手的机会就更少了。

1.4.2 医院领导对临床技能培训重视不够 随着社会对临床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格,临床技能培训将更多地被学校和医院所重视。但相对来说,技能培训是一门新兴学科,有些医院对这方面的硬件建设投入太少,有的甚至连一件完整的模型都没有,同时对承担大量工作的教学老师没有什么激励措施,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影响了临床技能培训的教学质量。

1.5 目前临床技能评价存在的问题

1.5.1 忽视技能考核,培训标准不统一 近几年我院在招聘新毕业生过程中,从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中发现,各院校的毕业生理论考试成绩较好,但技能考核成绩相差较大,技能操作方式方法不一,有的甚至对一些基本的操作都不会。说明在各实习医院忽视实习生毕业技能培训与考核,各毕业生在实习点学习的技能操作方式方法也不一样,全区没有统一的技能操作培训与考核标准。从临床实习成绩评定中可见实施出科鉴定、出科理论考试、毕业理论考试的学校占的百分比例很高,而实施毕业技能考核的院校较少[4]。

1.5.2 临床技能评价水平参差不齐 临床技能是医学生的重要能力,各医院对学生进行临床技能的评价水平参差不齐,各行其道。有的医院只进行出科理论考试,无出科技能考核;有的医院甚至以出科鉴定代替技能考核。没有统一规范的技能评价体系和量分标准,很难保证有效地衡量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2 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1 注重带教老师业务水平的培养和带教能力的提高 带教老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实习效果,带教老师应当具备扎实的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巧、高度的责任心及爱心。通过组织带教老师学习理论知识及卫生部有关临床诊疗操作的光盘,结合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开展,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三基”培训,把详细的技能操作标准传授给老师。定期进行全院性学术讲座、经验介绍,年终举行技术理论知识评比及考核,不断提高带教老师的业务水平及操作技能水平,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只有老师的水平提高了,动作规范了,学生的水平才能提高。

2.2 减轻带教老师工作负担,以充沛的精力投入教学 今年初,我院各临床科室均配备了多台电脑,利用电脑打印书写病历及各类医疗文书,极大地减轻了医生的工作压力,使他们从繁琐的病历书写工作中解放出来,有充沛的精力和充足的时间投入带教工作。充分利用临床病例,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创造条件增加实践机会。

2.3 加强带教老师带教意识,转变教学观念 临床教师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也是合格人才的塑造者。带教老师必须提高带教意识,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把教学工作质量作为教师职务聘任的重要标准。让有经验的老专家、老教授帮助并指导年轻的带教老师,提高年轻教师带教水平。

2.4 切实落实责任,建立激励机制 在科室中应该有专人负责实习工作的监督,如科教学秘书,记录教学查房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授课和考试,反馈学生对带教的意见建议,保证每位同学都进行了操作训练,督促带教老师修改学生书写的病历并检查。对带教效果好、学生评价高的老师给予适当奖励,以调动教师工作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将带教效果与进修晋升评先等挂钩,提高老师的积极性。

2.5 做好实习前教育,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是争取良好实习效果的首要前提。实习医生进入毕业实习时,因为初次尝试临床实践,既没有临床经验,又不知医疗常规和医院规章制度,因此,必须做好实习前教育。应教育学生以此为基点来端正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认识到毕业实习对临床医生今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性。随着社会发展,给学生带来了思想大变革,为此,教育学生摆正临床实习与考研、择业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使学生们明白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只有在实习时规范地掌握好医学技能,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需求。

2.6 加强毕业实习管理 在强化毕业实习基点教育的基础上,加强毕业实习生的管理工作。对实习生实施出科临床技能与理论考核,并不断加以完善。医务科经常下到科室检查实习生考勤,听取实习生所反映的问题,既保证又不断提高毕业实习质量。要求学生处理好实习、考研、就业的关系,严格劳动纪律管理,保证实习质量。

2.7 加大考核力度,增加毕业实习成绩的总体分量 落实出科考试制度。按照灵活多样的原则,除理论考核外,定期进行临床操作技能抽考,以考核促使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举办实习生病历书写大赛,来促使学生更加投入基本技能训练,同时考核学生文字表达和语言表达能力。

2.8 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5] 加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要鼓励学生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联系沟通,让病人对其产生熟悉感、信任感、依赖感。不拒绝实习学生为其服务,从而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和实践能力。可以利用电子模拟人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鼓励学生多接触病人,帮助学生提高与病人的沟通能力。另外,通过对临床上一些医疗纠纷的分析,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用法律观念规范学生行为,使其懂得临床医疗是高风险的职业,既要使患者得到实惠,又要使我们的行为得到法律的保护。在实习时明确实际操作中的法律责任,时刻以患者的安全为重,并能发现和解除安全隐患,保护患者的安全,同时树立自我防护意识。

3 建议

3.1 建构多媒体技术与电子标准化病人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及影响临床实习因素的不断扩大,原来主要依靠临床见习来培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传统做法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数字通讯网络技术,建立多媒体教学与电子标准化病人紧密结合教学的新模式。

3.2 医院领导应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加大对临床技能培训的投入 临床技能操作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既保证理论教学质量又保证技能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学毕业生。因此,医院领导应转变思想、更新观念,重视临床技能培训的教学。同时,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临床技能培训的教学设施,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弥补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机会少的不足,使他们直观并系统地学习临床技能操作。学会用两条腿走路,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3.3 充分利用临床技能训练室,弥补学生临床实践机会的不足 建议医院领导利用实习专项资金,建立临床技能模拟训练室,拟定一套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内科临床操作技能方面:在临床技能训练室,教师先进行规范示教,学生再利用各种穿刺模型进行反复练习,操作熟练后再在病房具体临床实践。外科临床操作技能方面:外科无菌技术( 洗手、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消毒、铺巾等),学生模拟病人在教师的指导下互相练习,人人过关;外科基本手术操作( 切开、止血、打结、缝合等),学生利用实验动物反复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人人过关;然后再在病人身上具体操作。经过这样多途径的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

3.4 实施实习全程监控,保障毕业实习质量 内、外、妇、儿各科指派一名带教老师专门检查指导学生的实习,定期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进行考核,同时以既有丰富教学经验又有高水平医疗技术的院内专家组成教学质量督导团,不定期地检查病房带教教师的教学情况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强化教师的教学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学生一年的实习过程中还要进行实习技能中期和终期考核,这不仅是考察每位学生学习掌握临床基本技能程度的有效手段,也是对实习质量的评估,对于规范和加强学生实习工作,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5 长抓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质量 医院始终把师资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定期举办各种教师培训班,如新教师上岗前培训班、青年教师培训班等。建议每年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学院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和老教授到我院作医学教育及教学方法专题讲座,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更新知识和提高教学能力。医务科定期组织学生座谈,了解带教教师的教学情况,及时反馈,及时改进。定期召开全院教学工作会,表彰奖励优秀教师,督察批评不负责任的教师,使全院上下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确保带教质量。

3.6 实习生临床技能评价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①加强领导,周密组织,强化形成评价的落实,严格终结性评价的管理。②主管部门负责,相关部门配合,行动协调一致;人力、物力到位。③注重对主考人与考核组成员的选择与培训,提高评价内容的效度与评价标准的一致性。④加强对实习生的组织教育,严肃考风考纪。⑤科学设计与使用适应评价临床技能所需的表格系统(含评价量表等)。⑥加强对评价质量控制,反馈评价信息,以评促改。临床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基本技能操作水平的高低最能反映一个医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但是,随着《执业医师法》的出台、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及本科生、研究生的扩招,每位学生临床操作的机会和可享受的教学资源将明显减少,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操作能力的提高还有待于探讨更多更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魏建.浅谈医学生临床基本能力训练[J].临床误诊误治,2001,14(5):326-327.

[2] 梁茜.影响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因素和对策[J].职业与健康,2006,22(2):133-135.

[3] 潘敬新,黄子杨.实习医生独立临床工作能力培训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12-13.

篇7

相关热搜:医学检验  医学检验论文范文  医学检验论文题目

医学检验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掌握各种基本操作技能。临床检验基础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亦是众多专业课中最重要的一门课程。目前,传统的临床检验基础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需要。本文对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教学体会进行了总结。

1优化教学内容

1.1临床检验基本技术课程的开设

临床检验基础是第二学期才开设的课程,前几届学生反馈,如果前期学习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术,对新学期临床检验基础课程的学习会有很大帮助,可以更好地进人实验状态,而不是在开展新的实验项目时,把有限的时间耗费在了解基本技术操作上。因此,本教研室编写了校本教材《临床检验基本技术》,并且在学生人学初即开设此课程。该课程教授的内容有:移液技术(移液管及微量吸管的使用)、离心技术(离心机的使用)、光谱分析技术(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显微镜的使用及维护、血液标本采集技术(静脉采血法和末梢采血法)与染色技术(瑞氏染色)。学生通过第一学期对上述项目的接触及练习,第二学期上临床检验基础实验课时操作都比较熟练,容易上手。

1.2改变传统PPT的制作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常以填塞方式引导学生按部就班地接受教材内容,且一部分教师制作的课件也较为粗糙’常把课本内容一字不漏地照搬到PPT上,甚至利用扫描仪将课本内容复制粘贴到课件中。如今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而我们面对的学生均是“90后”,他们反感沉闷的教学氛围及千遍一律的、毫无变化、毫无新意的教学方法。因此,本教研室对课件制作方法进行改进,不再照搬课本原文,而是将重要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再配上与内容对应的有趣的QQ表情、动画等。这样就使得课件非常生动,重点突出,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解“尿液一般性状”章节中的“尿量”时,介绍健康成人的尿量为1-2IV24h。制作课件时,为了强调1~2L的容量,弹出常见的家庭装绿茶罐子的图片,把具体的数字量化、形象化。讲解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呈毛玻璃样微浑时,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均未捜索到毛玻璃样微浑的脑脊液图片,索性在课件中插入毛玻璃的图片,直接加深学生感观认识。

2强化实验教学

2.1合理分组,充分利用资源

本专业还招收高职单招的学生,此类学生医学基础较好,尤其是检验相关操作经过临床实习已十分熟练。因此,在实验课分组时将其安插在其他学生中间,实验课时让其对其他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和示教。例如:在教授静脉采血方法时,虽然学生看过教师示教,但是操作时仍难免紧张,而教师也很难顾及到每一个人’而此时各组高职单招学生的指导和帮助则能使课程进展顺利,节约时间。

2.2重视实验标本的采集及制备

为了让学生看到阳性表现,实验标本均来源于本地区两家三甲医院。学期初,根据课程进度安排,实验员与医院检验科相关负责人联系,收集相应的标本。若标本不够理想,亦会人工制备阳性标本。例如,开展“尿液有形成分镜检”实验时,实验员会在尿液标本中滴加血常规标本以便学生更好地观察尿中红细胞形态;“磺基水杨酸法测定尿蛋白”实验时,实验员会制备5种不同浓度的标本,展示从阴性到阳性的梯度变化。

2.3应用PBL教学法

PBL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讨论并达到解决问题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m。它是一种新的临床医学教育观,在之前学习的相关实验操作均已熟练掌握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在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中,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对临床疾病的诊断能力,而不是停留在只会做实验不会分析的阶段。例如,课前教师从附属医院搜集并整理典型的化脓性感染患者标本’力求临床资料来源真实、内容详尽,包括病例、各项检査报告单和血涂片等。将学生进行分组,教师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演示给学生,并确定讨论基本框架,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进行讨论。按照疾病诊断步骤,例如,此患者的重要临床表现及体征是什么?有价值的辅助诊断是哪些?血常规及血涂片有哪些异常?确诊该疾病临床上尚需进一步检查哪些指标?并要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并上机操作血常规检查及观察血涂片,之后,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员补充,最后再由教师归纳总结。利用PBL教学法将相关理论知识与临床病例相结合,不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及较强的综合能力,如病例的选择、问题的拟定、激发学生兴趣等能力。

3全员听课,严把教师关

为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研室全员一学期需互相听课两次。其中,青年教师每学期至少听课10次,共20学时,并做好相关记录以备査验。通过听课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4举办技能大赛

第二学年末,即实习前举办临床检验技能大赛。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取消自愿报名赛制,要求全员参加。参赛人员及比赛项目由比赛当天观摩的校领导通过事先准备好的名单现场抽取。避免了以往参赛选手均是班级表现突出的学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实验室晚上和周末对外开放,均能看到学生练习的身影,真正做到以赛促练,为临床实习做准备。

5改革考核内容及模式

学生期末成绩由3部分组成,即理论考核成绩(占50%)、实验考核成绩(占35%)和平时成绩(占15%),可避免学生为得高分而只背书本知识不重视操作及平时作业书写的问题。实验考核侧重考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习惯以及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以往考细胞形态知识点时,均是教师找好细胞’学生分组轮流辨认,导致后面的学生多半已知道考核内容。为此,我们改变考核模式,由学生找细胞,在规定时间内找到教师指定的细胞即过关,否则为不及格。平时成绩则由上课回答问题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来决定,而实验报告更加注重分析的书写与实验结果讨论’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实验失败的原因。

6开辟校外课堂,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凭借附属医院的优势,组织学生去检验科见习。在临床带教教师的带领下,参与标本采集、上机检验、仪器保养维护和质控等书本上才能见到的操作,使学生产生更直观的认识。学生可以观察临床带教教师的规范操作,不仅加强了无菌观念,而且可以参与报告结果讨论,还可以观察血凝仪、流式细胞仪等在学校实验室里看不到的大型仪器。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科学系统地评价疾病,对临床检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及认识,也更切合我们的教学初衷。

7结语

以上措施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临床检验基础这门课程是有帮助的,随着临床检验技术在临床医学中应用的日趋广泛,临床检验基础在医学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我们要与时俱进,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由以往单一的“教”转变为既“教”又“导”,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篇8

5年级是医学实习生关键时期,不但关系到如何把课本上的知识和临床有机地结合起来,还对医学生毕业后如何更快更好地投入到临床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依据医学学科竞赛要求培养5年级临床实习生,能让同学全面扎实地掌握临床技能操作,顺利通过职业医师资格考试。

[关键词]医学学科竞赛 实习带教 成绩

一、现状分析: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常需要提供患者来培训医学生的专业技巧。但现代社会要求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并保证其安全和健康。医患关系紧张,临床实践教学中用于教学的病例明显减少,学生动手机会减少,临床实践教学质量不能保障。两者要求的冲突表明现代医学教育面临伦理学的挑战。同时,历年扩招,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各医学院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缺乏问题,学生学习时间上与国家研究生入学考试及毕业生就业考试重叠,导致实习过程错位。还有,出科考核制度不健全,大多有走过场情况,未产生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个性化的多方位的考核模式。以上均可能导致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逐年下降。

在高度开放的今天,医学教育也正快步与国际接轨,以临床教学模拟医院为平台实施医学教育正成为趋势。临床教学模拟医院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临床技能操作能力目的。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以及医师的职业精神和人文精神,社会科学、健康经济学、医学信息管理和人际交流技巧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医学专业人才。同时也有利于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形成[1]。医学学科竞赛正是建立在临床教学模拟医院基础上的学科竞赛。

我医院是成为温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最早一家医院。教学及管理制度逐步逐渐完善。另外,在教学工作上,财力、政策倾斜等力度渐加大,形成上下齐心为教学现象。我院为三级乙等医院,病种多、齐全,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病源保障。近年,医院购置了各大穿刺、护理、急救、体格检查等标准模型,设立了内、外、妇儿科技能操作中心。在标准模型身上,学生们可以用手去感觉,眼睛去触摸,用心去体会。并以学生为中心,密切关注操作的细节,培养视觉思维能力,有助于医学生创造力的发挥[2]。保证医学生能顺利完成各项技能操作的学习。我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实习带教方面形成了股合力。我们要借此锲机,搭建和完善我院临床教学模拟医院这个平台,以临床病例分析与处理,临床技能考核和综合答辩等医学学科竞赛要求为主要培训内容。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加强诊疗技术、诊断思维等实践技能的培养,改革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管理,临床实践和科研训练相结合。通过反复地培训,考核及趣味竞赛,发现不足,再次培训及帮助同学一起掌握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强化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最终使学生逐步完成医学基础课向临床实践,单向技能向综合技能,模式化思维向集成化创新思维,临床医学生向职业医生转换[3]。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与世界医学教育接轨。同时,让我们的学生能在毕业就职竞争及医师资格考试中占领有利的位置。

二、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改革内容:

搭建和完善我院临床教学模拟医院这个平台,依据温州医学院医学学科竞赛要求及规范,以临床病例分析与处理,临床技能操作(包括临床护理、内外妇儿科基本操作,体格检查、心电图及X线分析、临床检验、临床急救)和综合答辩等医学学科竞赛内容为主要培训内容。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加强诊疗技术、诊断思维的培养,改革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管理,临床实践和科研训练相结合。同时,提高带教水平;加大校内外临床技能实训教学的力度等方法。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增强实际动手能力[4]。积极参加温州医学院组织的每届大学生医学学科竞赛,并在参加竞赛前全面地培训,让尽可能多的同学受益。

(二)改革目标:

通过观看操作教学录象,反复地培训,考核及趣味竞赛。发现不足,再次培训及帮助同学一起掌握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强化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最终使学生逐步完成医学基础课向临床实践,单向技能向综合技能,模式化思维向集成化创新思维,临床医学生向职业医生转换。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首先各参加老师对此次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及对改革内容、目标有充分的认识。由于新的医疗改革,医院看病压力骤增,各老师平时都忙于临床,组织同时对学生进行多次培训考核有一定困难。尽管有统一的教学资料和打分标准,每位老师所掌握的知识重点和打分要求有差别,每次出科考核的分数不一定很平衡。

培训内容包括临床病例分析、医学专业知识分析的完全准确性及培训深度较难把握,安排的时间较难确定。提供多道临床病例分析考试题及标准答案有一定困难。学生考核时间先后顺序对考分均有影响。

学生的主动性及对培训的正确认识和培训时间与研究生入学考试及就业考试冲突问题。

多种医疗资源及组织进行各种培训、考核的费用问题。

三、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及可行性分析

(一)实施方案:

自学―看录象―讲授―操作―考核―有奖竞赛―考核―有奖竞赛。

(二)实施方法和具体实施计划:

5年级实习学生进入医院后第一周,首先告知同学一整年的培训计划及同学在此次培训中会得到的好处。并给予时间和场所,提供职业医师考试的体格检查、问病史、临床操作、辅助检查与判断等技能操作录象及由科教科组织相关科室老师进行授课培训(20学时)。在标准模拟人身上进行讲解及示范,并指出在临床技能操作中容易遗漏及错误的地方。讲解结束后,让同学们相互进行体格检查和相互指导在模拟人身上进行穿刺及护理等操作。然后抽查在同学间或在模拟人身上进行按要求操作,并指出不足加以纠正。

每轮出科考,按温州医学院医学学科竞赛要求进行考核。并在期中及期末,举办有奖学科竞赛,依据竞赛成绩予以适当奖励。

同时每月准备1份临床病例,进行学习。以学生讨论为主,包括医学专业知识(解剖,生理,病理,病生,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处理与依据及疾病转归方向与对应分析。并针对临床模拟病例进行现场提问与答辩,提问包括医学基本知识、专业知识、临床思维、临床处理及沟通技巧。此项内容可以让4年级见习同学一起参加。通过病例讨论可以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及运用,建立和完善正确的诊断思维,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加强医学生的医风医德教育[5]。

四、项目预期的成果和效果(包括成果形式、实施范围、受益学生数等)

5年级刚到医院实习的同学经过初期系统的培训,能较快适应医院实习的节奏及对临床技能有较深刻的认识。

经过半学期的培训及对出科考,竞赛成绩的观察,进一步了解同学对各种技能掌握的情况,查漏补缺。同时对个别掌握较差的同学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做好思想工作,鞭策其进步。所有同学都顺利通过出科考。此时的同学较刚来医院时有一个明显的进步。

半年过后,各种培训及考核都进入正常的轨道。同学们也都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对于个别学习不甚投入的同学,由于培训的压力,也会投入较大精力去努力学习。经过1年的培训学习,同学们对医学学科竞赛内容都能熟练掌握,对各种典型病例能作出正确分析,有缜密的临床思维及有熟练的临床沟通技巧,并能熟练单独完成各种技能操作,将医学科学中的人文精神贯彻到医疗工作和临床教学中。这样,不仅培养了其精湛的专业技术,更培养了其高尚的医德医风[6]。然而,每学年结束后,对比内科出科考理论成绩及技能操作成绩。各组同学参加学校的内科出科考理论成绩及技能操作成绩对比无明显差异。

五、讨论:

经过大家努力,实习同学的出科考理论及技能操作成绩并无明显提高,其原因分析如下:由于要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和毕业生就业考试,同学一直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每次医学院出科理论考前,同学们都会临时强化学习。第一次出科考时,由于第一次,且临床技能操作内容相对较少,范围局限,同学们准备得都非常充分,再加上前一阶段实习很投入,技能操作及理论考试成绩自然不差。第二次出科考时,尽管临床实习已一段时间,已掌握一定的临床技能操作和内科理论知识,面对技能操作和理论考有一定的经验,但正赶上同学准备迎接研究生入学考试而全身心投入,复习包括内外科及外语等多门学科,不仅仅是内科出科考,故此次出科考理论成绩不会比第一次高。第三次出科考时,同学们已基本完成了各科实习,临床技能操作和内科理论知识已基本掌握,此时同学又经历了毕业生就业考试和前两次出科考,应试及突击准备能力相当强。然而,由于毕业生就业考试成绩已被告知,且就业问题已基本落定,同学们很强的学习愿望已明显回落,学习的动力缺失,故第三次出科考临床技能操作和理论考试成绩不会更好。故每组出科考理论成绩对比无明显差异。尽管如此,每个同学都经历了较系统的临床技能操作和临床思维培训,对每位同学予以多次反复考核和有针对性地予以再次培训,培训内容会得到反复强化,且技能操作的准确率会明显提高。部分同学的知识会得到全面系统地提高。

医学教育以学校医学教育为起点,以毕业后医学教育为重点。对于同学们一年后参加的执业医师考试,只有顺利通过临床技能操作考试,才能进入下一轮理论考试。只要到时再系统地复习临床技能操作知识,同学们的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一定会明显提高。对毕业实习同学进行以提高临床技能为核心的系统规范化培训,将使一医学教育保持很强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使医学院校毕业生能很快成为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执业医师。

此次培训集合医院内对医学教学有较高热情的老师,由高级职称的内科专科医师进行每月一次的临床病例分析,依据自己的特长,有针对性地对各种临床技能进行强化教育,并在平时不断强化,不断巩固教学成果。医学生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最终使学生逐步完成医学基础课向临床实践,单向技能向综合技能,模式化思维向集成化创新思维,临床医学生向职业医生转换。像这种以学生为中心,同时能使我们的医学教育有很强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让我们的学生能在毕业就职竞争中占领有利的位置[7]。

执业医师考试因为是学生毕业工作后1年参加的考试,故医学院一直没有重视考试的通过率。近年来,国家考试中心开始每年《医师资格考试学科成绩分析报告》,考试通过率反映医学院校的教学质量,决定了医学院校的教学改革必然是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我们每个同学都经历了较系统的临床技能操作和临床思维培训,技能操作的准确率明显提高,对于同学们一年后参加的执业医师考试,临床技能操作考试也会顺利通过,同学们的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一定会明显提高。予以参加医学院医学学科竞赛的同学,其综合成绩均有大幅度提高,所有参赛的同学第二年均一次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将是检验和衡量各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依据医学学科竞赛标准要求临床医学毕业实习生,当每位老师严格要求自己,当各种不完善的地方都得到解决,经过1年的临床实习和规范的培训,在每届大学生医学学科竞赛中,我们的同学将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会有更多的毕业实习生在来年通过职业医师考试,成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执业医师。温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将大踏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振辉.浅谈通识教育与高等医学临床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3)

[2]林宗武.临床医学教育培养视觉思维能力的策略与方法[J].复旦教育论坛,2011,(6)

[3]文宏,邓东红,程鹏.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作用初探[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1(3)

[4]黎莉.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 把握医学教育发展趋势[J].继续医学教育探索,2010,4:1-5

[5]孙凌瑜,谭琦.病例讨论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作用[J].南方医学教育,2008(2)

[6]彭正禄,邹庆,黄琳. 模拟教学在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方面的应用[J].医学伦理与实践,2011,(08)

篇9

关键词:急性脑出血 电解质变化 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722.1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9-038-01

脑出血指的是原发性的非外伤引起的脑实质内出血的情况。其中,急性脑出血的发病率占到了20%到30%,且具有高病死率的特点。研究数据显示,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达到30%到40%。通常,急性脑出血的患者很容易出现血清电解质紊乱的并发症,但医学界对于相关的变化机制报道并不多,血清电解质紊乱对于患者预后的影响的相关文献报道也不十分一致。本文就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患者血清电解质的变化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421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在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上制定的关于急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且所有患者均经脑部CT、MR检查确诊。

421例患者中,男298例,女123例,患者的年龄在43岁到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1±3.1)岁;其中脑出血38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7例,硬膜外出血13例;按照脑血管会议冠以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类,轻型183例,中型137例,重型101例。

1.2检测方法

患者入院24h内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3ml进行血生化检查,分别测定血钠、血钾、血氯水平。

1.3判断标准

对患者的血清电解质水平进行检测后,按照以下标准将患者分为高钠/钾/氯血症组,正常钠/钾/氯血症组和低钠/钾/氯血症组。

血钠:高于145mmol/L视为高血钠;135mmol/L-145mmol/L视为正常血钠;低于135mmol/L视为低血钠。

血钾:高于5.5mmol/L视为高血钾;3.5mmol/L-5.5mmol/L视为正常血钾;低于3.5mmol/L视为低血钾。

血氯:高于102mmol/L视为高血氯;97mmol/L-102mmol/L视为正常血氯;低于97mmol/L视为低血氯。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两两比较用q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患者的血清电解质水平进行检查并比较可见,血清中血钠水平低的组别中,中型、重型患者比例高,死亡率也高,与正常血钠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血清中血钾与病情轻重无明显关系,但血钾水平高的组别死亡率高于正常组,且P≤0.05;血清中血氯水平高的组别轻型患者比例略大与其他组别,但组间差异较小,P>0.05,死亡率与其他组别无显著差异。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2、3。

3讨论

急性脑出血的患者常出现电解质紊乱,本文的研究表明,患者出现低血钠时细胞毒性脑水肿,使病情加重,预后差。故低血钠可以作为急性脑出血病情轻重的参考值,本研究表明低血钠与高血钾可以对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信息,低血钠、高血钾的患者死亡率较高,提示预后不良。而血氯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的研究众各文献差异较大,本文的实验结果,血氯浓度不同的患者在病情轻重与预后的情况均无显著的差异,但不同的研究对低血氯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恰好相反,可见这一指标不能作为硬性指标应用与临床判断过程中。但这只是大量临床实验数据的总结,其机制并不十分明确,所以在应用过程中只能作为参考值进行病情和预后的初始判断,并对患者的电解质紊乱情况进行纠正。

参考文献:

[1]高红云,葛奎,庄育刚,张翔宇.血清电解质紊乱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2010,31(1):53-56.

篇10

关键词 剖宫产 大出血 原因 对策

目前,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增高,术后大出血患者也逐渐增多,产后血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1~4]。为探讨基层医院剖宫产大出血的预防措施,本文收集2010年2月~2011年5月在我院剖宫产大出血的病例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0年2月~2011年5月在我院剖宫产产妇1656例,其中术中出血量≥1000ml 125例,术中大出血率1.5%。

剖宫产方法:125例产妇均行腹膜内剖宫产,其中子宫下段倒“T”型切口1例,子宫破裂修补术5例,腹式子宫下段纵切口式5例,腹式子宫下段横切口式114例,麻醉方式:腰麻1例,全麻1例,连续硬膜外麻醉3例,局麻加强化120例。125例大出血产妇手术指征情况。

术中处理:对胎盘粘连者,先徒手剥离,若有残留则用胎盘钳钳出或用大刮匙搔刮干净,宫腔内有明显出血者用肠线“8”字缝合[5,6]。对子宫切口撕裂或子宫破裂所致的出血,采用及时缝合或修补止血。同时可以采用卡孕栓舌下含化或塞肛。对胎盘剥离面广泛渗血者,采用明胶海绵加凝血酶覆盖创面后再加纱布块压迫,亦可反复使用。

结 果

125例产妇出血量1000~1500ml 45例,1500~2000ml 56例,2000~3000ml 22例,3000~4000ml 1例,>4000ml者1例。

出血原因。

讨 论

近年来由于人民观念的转变和婚前的增加,导致人工流产刮宫次数增多,这样也增加了胎盘粘连、胎盘植入、前置胎盘的发生率[7,8],导致术中大出血明显增加。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病情危急,常危及产妇生命,必须分析原因, 当机立断,迅速采取有效的止血方法。术中出血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前置胎盘;②胎盘早剥;③胎盘植入:当胎儿娩出后,胎盘未自行剥离,而行人工剥离时,感觉胎盘与子宫壁之间无分界面,应想到有胎盘植入的可能;④DIC:原有基础疾病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重度妊高征、严重感染等,剖宫产术时血窦开放,羊水沿子宫切缘的血窦或胎盘剥离面血窦进入母体循环导致羊水栓塞DIC,胎粪污染的羊水更易发生,术中大出血仅输晶体溶液、库存血而导致血小板和可溶性凝血因子缺乏造成大出血,称稀释性凝血障碍;⑤切口撕裂;⑥宫缩乏力性出血:常发生于子宫壁过度膨胀,如双胎、巨大儿、羊水过多、产程延长、应用硫酸镁、有感染、合并糖尿病孕妇或任何原因引起的剖宫产大出血,最终均可导致继发性宫缩乏力出血。

本组资料可以看出子宫收缩乏力是术中出血的首要原因[9],巨大儿或胎盘早剥等,对于此类病人要注意预防出血。术中子宫切口撕裂亦可造成大出血,子宫破裂损伤及胎盘早剥可引起剖宫产术中大出血,因此,术者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注意剖宫产术的技巧,严格掌握催产素使用的指征,积极治疗妊高征,选择合适的子宫切口,同时要注意加强围产期保健,密切观察病理性子宫及剖宫产史的产程,防止子宫破裂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杨孜.剖宫产术中术后大出血的防范和处理.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10):737-740.

2 Magann EF,Evans S,Hutch M,et al.Postpartum hemorrhage after cesarean delivery an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South Med J,2005,98(7):681-685.

3 郑九生,黄维新.剖宫产术后早期产后血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7):408.

4 Condous GS,Arulkumaran S.Medical and conservativ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J Obstet Gynecol Can,2003,25(11):931-936.

5 邓成艳,汤德民,郁琦,等.子宫切除术及卵巢功能.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24(6):639-640.

6 侯保萍,吕芸.B-Lynch外科缝合术治疗宫缩乏力性子宫出血的体会.中国妇幼保健,2004,19(20):63-64.

7 Tsitlakidis C,Alalade A,Danso D,et al.Ten year follow-up of the effect of the B-Lynch uterine compression suture for massive postpartum hemorrhage.Int J Fertil Womens Med,2006,51(6):262-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