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10 17:34: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课标 生物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陈述 教学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中生物行为主体
教学设计是实施课堂教学的蓝本,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规范,决定了教学能否沿着预定的正确方向进行。因此,教学设计中要明确提出并准确陈述教学目标。它关系到课堂教学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的合理组合和运用,以及对教学成果的合理评价,也关系到生物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国家基础教育目标的落实。本文在分析传统生物教学目标中存在的缺陷的基础上,结合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新概念谈谈生物教学目标的陈述设计策略。
一、教学目标陈述的准确性
教学目标陈述的准确性是指要克服对教学目标陈述的含糊性,将课堂中学生能够达到的知识技能,用具体可测定的指标来设定教学目标。以关注学生“要学到什么”来设计、陈述和告知教学目标,可以使教师纠正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的错误做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准确的教学目标陈述有二层含义,首先是指教师设计教案时,教学目标要用非常具体的语言来陈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决定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一个含糊的教学目标,往往会导致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准确和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环节的重要指导。为此,教师在备课中要力求提高教学目标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一切围绕着学生要学到什么,要达到什么能力来考虑。如在学习植物生长素作用时,“能用具体的例子来表述植物生长素作用的二重性”就比“理解植物生长素作用的二重性”来陈述教学目标效果要好,前者突出了是“学”的目标,有利于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后者突出的是“教”的目标,不利于教学效果的评估。第二层含义,是指在新授课前首先向学生告知具体的学习目标,这样能使学生产生预期的希望,引起学习者情感的积极关注,使他们产生高度的注意力。知识学习的第一步是要获取信息,而获取信息的内部条件是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内容。很难设想一个漫不经心,注意力涣散的学生能有效获取与当前学习任务有关的信息。因此,教师在掌握学习者获取信息的心理规律后,就要注意想方设法让学生引起相关的注意,或产生预期的期望以积极关注相应学习材料。如上文中陈述的学习目标告知后就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于学习的任务,促使他们积极地运用“向光性”、“顶端优势”、“向地性与背地性”等例子来解释生长素作用的二重性原理。
二、新课标下生物教学目标陈述的原则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生物教学目标的陈述应遵循如下原则:
1、层次性原则
新课标是国家制定的某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是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的标准。而且新课标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重视个体差异。因此,教学目标设计应当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起点能力等多方面情况制定层次不同的标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特点,一般可预设两个层次的目标:一是基础性目标(课程目标);二是高层次目标(弹性目标和发展目标);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2、主体性原则
新课标一改过去教学大纲那种把教师当作行为主体、从规范教师角度出发的陈述方式,代之以从学生出发,陈述学生学习的行为结果。同样,生物教学目标的陈述应以学生为主体,陈述学生的行为结果,体现“为学生而教,为学习而教”的理念。行为主体的变化不是简单的表述方式的改变,它体现出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的根本转变;它体现出教学过程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体现出教师角色由传授者、控制者、主导者向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的真正转变;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理念的真正落实。
3、可测性原则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标准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教学目标的设置和明确陈述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一步,若教学目标设置合理而且陈述可观察和测量,则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问题便自然解决了。其“内容标准”把学生当作行为主体,以行为目标的方式进行具体、精确地陈述,使标准具有了较好的清晰度,保证了标准的可测性,使标准的评价有了直接的“标尺”。生物教学作为实施生物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其教学目标的陈述无疑应与课标保持一致。首先,生物教师在选择行为动词时要避免含糊不清和不切实际的动词表述,如了解、理解、掌握等。在使用行为动词陈述时,力求明确、具体有利于对学生外显行为的测量。如说出、识别、解释、收集、查找、设计、撰写等。其次,对行为结果的表述应该是清晰具体的。比如: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达到?这一结果的达成程度如何?总之,行为目标的陈述必须是明晰的、可操作和可测量的。
三、新课标下生物教学目标陈述的策略
参照国内外一些学者提出的几种教学目标设计要求。并结合新课标的表述方式拟提出如下教学目标的陈述策略:
1、行为目标策略
马杰(R.E.Mager)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提出了行为目标的理论与技术,主张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外部行为变化来陈述教学目标。行为目标包含4个要素:行为条件、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标准。行为主体指学习者,即学生。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行为条件指的是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主要说明学生在何种情境下的表现行为。行为标准指的是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行为标准通常是规定行为在熟练性、精确性、完整性、时间限制等方面的标准。按照这一要求,我们可以这样陈述教学目标,如“学生在学习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后,能从已知DNA双链中腺嘌呤的比例正确地推算出鸟嘌呤所占的比例”。在这里,“学生在学习碱基互补配对后”是行为条件,“学生”是行为主体,“推算”是行为动词,“正确”是标准,在实际应用中,有时为了陈述方便可省去行为条件和行为主体,前提是以不会引起误解或多重理解为标准。
2、“内”“外”结合目标策略
“内”指内在的心理过程,“外”是外显行为。现代心理学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内在心理的变化。行为目标只强调了行为结果而忽略了行为主体的内在心理过程。因此,格伦兰(N.EGronlund)提出了一种更完善的陈述教学目标的方法,即采用描述心理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法来陈述教学目标。例如,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内在心理描述):①能鉴别有丝分裂各期细胞图,并能说明各期染色体的行为特点;②能用图表的形式正确表示人体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DNA数目变化规律。显然,这种目标陈述方式是传统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完善,易于为广大生物教师所接受并使用。
3、表现性目标策略
新课标强调教学评价既重结果又重过程。因此在目标设计上既要注重结果性目标,又要注重表现性目标、体验性目标新课程标准中设置的“活动建议”虽然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但它在课程标准中占重要的地位,其目的是“以活动促体验”。因为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短时间教学难以了解其变化。为此,外国学者艾思恩(E.w.Eisner)提出了表现目标。其目标设计要求明确学生参加的教学活动,而不精确规定学生应该从这些活动中学到什么。这种教学目标设计主要用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如传统教学目标陈述中不少教师喜欢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等作为德育目标。一方面这种目标陈述中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另一方面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也很难评价。通过采用表现性目标策略,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补救,使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如在“开花和结果”一节的教学中可这样陈述教学目标:“到植物园中观察花的美丽”、“讨论怎样解决实验用花问题”、“畅谈自己观花后感受”等。
参考文献:
1、张建尚.新课标下生物课堂教学目标陈述策略浅谈 中学生物教学 2007年06期.
2、扬铁民.新课标下生物教学目标的陈述策略 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24期.
篇2
【关键词】激励 环境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158
大家知道,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成了说教的代名词。一是学生不喜欢学习思品课、不愿意花哪怕一点点时间来学习思品课,而另一面,我们思品教师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思品课的教学,还常常为此付出很多心力,但是教学效果还是差强人意。
随着新《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实施以及初中阶段普遍使用新教材,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这是摆在思想品德教师面前不得不思考的迫切问题。下面就如何贯彻新课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一点浅显看法。
一、激励学生参与
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望被他人关注,也渴望参与课堂教学。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课堂上,往往是教师问什么学生就答什么,教师不提问,学生就鸦雀无声。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提出“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主动地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课前,可以布置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实地调查、小组合作等方式收集资料,也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教学方法;上课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组讨论;新课结束时可以让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等。
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第三课第一框题《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我曾经在两个教学班做过对比。第一个班我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学生反应平平。第二个班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看中国对世界影响”的资料,结果这个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新课标的要求才能更好地落实,思想品德课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
二、创设宽松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更多地强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权威的化身,容不得学生冒犯,上课总是板着脸,笑容不多,学生对教师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不可能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现在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励学生,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回答,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努力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一框题《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时,我做了一个小调查,调查上网的学生人数以及上网对自身的影响。在调查前,我作了声明,对上网的同学一律不追究。因此学生非常配合,我也顺利地完成了调查。在讨论上网对自身的影响时,我加入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也把我的看法告诉学生。结果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听课效率,容易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之,过于严肃、单调的教学环境就会阻碍学生思考问题,最终也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三、因材施教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经常采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这种模式不可能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实际上,学生都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感悟能力都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力求满足优生、中等生、后进生等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师的教学设计包括对学生的提问、作业的设计、练习的布置等都要有针对性,而且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设计。在教学设计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大胆合理的想象,提倡探索精神,适时地提出一些目标比较明确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讨论、调查、查阅资料、访谈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请优生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留给后进生回答;难度不大的问题,就直接让中等生回答。也可以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这样安排,既可以达到培养优生、照顾中等生的目的,又可以达到增强后进生自信心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课第二框题《维护消费者权益》时,我设计了三个不同难度的问题:“购买商品时你会留意哪些问题?”“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聪明的消费者?”“当你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你应该怎么办?并说明理由”这几个问题我分别请后进生、中等生和优生进行回答。由于问题的设计比较合理,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此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理论联系实际
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些事例,既可以安排学生收集,也可以由教师列举。
篇3
关键词:三维目标跨越式互相渗透学什么桥梁
年初,我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语文跨越式骨干教师培训”。丰富的培训内容使我受益匪浅,同时也觉得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尤其是在小组进行协同备课、说课活动中,有几个小组在教学设计上,把教学目标分列为“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令人颇感意外。这几个目标是水融不可分割的,何以分别单列?本人曾在所在小组提出疑问,未获认同。
事后,我带着这疑问进一步研读2011版新课标,且重温了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学十讲》中“三维目标”一章,更加坚定了我的疑问。2011版新课标明确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肯定了三维目标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机械地把教学目标分成三部分与课标要求背离,也与教学实践活动严重不符。
那么,在教学设计中,老师们把三维目标分开单列的情况又是怎么考虑的呢?突出教学三维目标的重要性才这样分开列出?还是对三维目标的理解有偏差?我认为,有必要重新解读“三维目标”。
一、三维目标各自的侧重点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知识与能力”关注“学什么”的问题,属教学目标的核心,是教学效果的主要显性因素,是可以快速检测的,它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通过它们得以体现的。作为一个维度的目标,有它独立的要求,但它又是其它两维目标达成的载体,即知识和能力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实现的依托。
“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怎么学”的问题,是学习的重点之一,它是隐性的,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有极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的桥梁,是知识技能获取的途径。它的核心点,通过不断优化的教学过程及方法,“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过程来获取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技能和谐发展。”
二、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三维目标是科学的发展观、和谐的发展观,至少可以理解为科学观、发展观在教学上的体现。”这一观点强调三维就像一个人要有肌肉骨骼还要有神经系统、血液系统以及思想和精神,它是一个人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这次活动中有个组把《白杨》一课的教学目标列为:
(一)知识与能力
1、会写6个生字,认读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辨、抚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
3、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体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学习感受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目标(一)固然属于“知识或能力”范畴,但掌握这些知识或能力,也必然有个过程和方法问题,而且也不可能脱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二)的三个内容,既是“过程与方法”,也是“知识和能力”的范畴。同时“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过程,也自然会达成目标(三)感受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进而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由此可见,这三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
三、实际教学目标的制定
要实现三维教学目标,首先必须深刻认识三维目标的内在联系,使其恰当地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是把它割裂开来,分成三个部分逐一罗列,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绝不是掌握了一个什么知识或经历一个什么过程,就立竿见影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和高尚价值观念。它是一种潜在的塑造,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滋养,岂可照单列出再逐一即刻实现?倘真如此,只能是刻舟求剑、拔苗助长,又回到了强行灌输的老路。这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新课标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但不是每一堂课都要落实三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长期、隐性的目标,语文教育要靠熏陶,不可能在每一节课内全部落实三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相对集中,不可能完成太多。”因此,三维目标教学不是一种机械的形式,更不是必须的程序,而关键在于教师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意识,即在一切教学实践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独立人格,不仅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更要引导他们通过一定的学习过程,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同时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而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教学,都不可能实现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4
上周教研室组织全体英语老师学些了英语新课标,在这过程中我学习到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培训我深切感悟到教师必须学习“英语新课标”才能适应教材改革的需要,才能适应新教材新教法的需要。
我认为新课标有以下许多特点:
一、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
《英语课程标准》以描述学生“能做什么”为主线,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言学习要从语法讲解中和单词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交流与合作发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思想,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
为落实各项能力目标,《英语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实践性强、具有明确任务的“任务型”学习方式,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型”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策略,培养合作精神,增进对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想象能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促进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
三、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作用
《英语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英语课程来说,语言环境的创设,语言运用的真实性和语言材料是否丰富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力保证。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技术的开发为英语学习创造了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和前所未有的空间。
新课标已经开始实施了,对我们来说,新课标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通过学习,看到了新课标的所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后,我真是受益匪浅,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启示和深深的思考。所以,我体会到新课标下我们教师应该做到:
一、 要转变教育理念,迎接新的挑战
首先,《新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从“知识点”上升到“能运用知识做事即指向素养的课程单元”。 这必然会涉及教学方式同步变革,其标志就是真实情境的介入与深度学习,新课标要求我们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实践证明,学校课程如果脱离真实情境,就会导致“用不言语的方法学外语”。新课标突出了话题的选择更多的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选择了与学生年龄阶段相适应的话题为主线的编写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尝试用学生的眼光看待问题,了解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去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地更新个人的知识体系,要时刻做好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心理准备。同时,英语教师,务必要更新观念,不断创新,不断尝试,时刻以全新的面貌面对学生,进而时刻引导学生不断求知、求新,不断进步,更好地完成学业,同时不断丰富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各种能量,成为真正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人才。
其次,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重新认识师生关系。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需要与发展的愿望。因此我们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要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采用有利于他们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每个教学环节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同时,要尊重学生中的个体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篇5
一、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找准教学起点
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学习的准备状态有时超出教师的想象,确定引领学生到合适的地方去(目标)的依据是新课标和学生实际学习的需要,怎样将新课标和教材要求转化为实际的教学目标,关键在于确定学生现有的实际水平与我们期望的目标水平之间存在多大差距,凭经验形式拿出几条目标或照搬照抄新课标是不科学的,也是不负责任的。为此,教师在备课中应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么样?(2)哪些数学知识学生已具备了生活经验,哪些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需要创设哪些现实情境?(3)哪些数学知识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点拨引导?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能提高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依据教材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数学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新课标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深钻新课标、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正确理解编者思路、编写意图,创造性地用教材。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教师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同时注意改进备课方法,完善教学设计,要做到个性教案与共性教案相结合,增强“教后反思”,向“教后案”拓展。
三、精心设计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为中心的“传递――接受”的注入式教学。新课标主张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互动式教学,教师通过相互矛盾的事件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为了提高探究的质量、合作的效益,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精心设计问题。合作探究从问题开始,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四性:一是挑战性。问题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二是思考性。问题虽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有密切联系。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有一定距离,必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合作探究才能获得结果。三是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但不是唯一的,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中拓展思维。四是层次性。问题能激发不同层面学生的成功体验。(2)讲究实效。教师在教学备课过程中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一是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不用可以吗?二是如果要合作探究,哪一个数学知识要用?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如何点拨引导?三是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合作与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结合做到优势互补?四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学会表达,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注重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现成的知识结论,更重要的目的是将学得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而教师必须把开发学生潜能作为教学的最重要任务,必须意识到学习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因此,教师应遵循学生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教学:(1)充分揭示概念和结论的发现过程。中学数学教材内容的呈现,一般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探究――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过程,但由于教材限于严谨、精练和篇幅等原因,往往将数学结论的发现过程略去。实际上数学结论的发现与提出,是经历了曲折的实验、比较、归纳、猜想和检验等一系列的探索过程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探索过程,不仅要使学生了解结论的由来,强化对定理的理解与记忆,而且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科学发现与创造打下基础。(2)揭示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教材上的定理、性质和例题的证明求解。往往忽略了思路探索过程。如果教师只是按书本上的叙述传授给学生。学生学到的不过是一种机械的模仿。在面临新情境下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时,可能就会束手无策。为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问题,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给学生较多的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进而形成自己有效的学习策略。
篇6
关键词: 课标解读、学科性质、课程理念、细化、教材特点
时下,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这个背景下来谈课标的解读是很有必要的。课标的细化,离不开对学科性质的定位和对课程理念的领悟,离不开课程教学的载体教材,更离不开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堂。对课标的细化解读又可以从理论层面推进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
一、 定位学科性质,领悟课程理念
1、 一种素养
一种素养指的是语文素养。“素养”,顾名思义是指平时积累的修养。这正契合语文学科的性质: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一以贯之的原则,就是重积累,抓过程。除了日常的课堂渗透,还要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坚持每周摘抄和练笔,对学生的阅读积累和提高写作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 两种性质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性质。二者并重,不能有所偏颇。
3、 三大能力
新课标提出的应用、审美与探究三大能力,源于语文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正是因为语文的最基本的功能是作为一种工具,才最应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并且是“较强”的应用能力。因为经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已经到达了一定的水平,所以,高中阶段则更应强化这种能力。而语文除了工具性的一面,还有人文性的一面,所以审美能力必不可少。不单单是会用,还要在语文学习中达到知、情、意的全面发展。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必不可少。所以语文课程要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兴趣,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4、 五大发展目标
通过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的学习,学生应在五大方面得以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和发现创新。其中“积累整合”是基础,“感受鉴赏”重在审美能力,“思考领悟”重在探究能力,“应用拓展”强调应用能力,“发现创新”强调探究和创造能力。五个方面呈层级递进趋势,但每个方面又体现不同的能力要求。总的来说,还是体现语文的应用、审美与探究三大能力要求。
5、基本目标是促进两个层次的发展
两层发展是指终身学习发展和有个性的发展。此次新课改是基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而进行的,所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也就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根本落脚点。“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包含几层涵义:一是着眼于每个学生,注重整体素质的提高。可能每个学生以后的发展道路不同,但作为高中语文课程,是可以,也应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提供基本方法的,这也是国民基本素质提高的一大途径。二是每个学生的发展是不同的,所以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还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性和个性化。课标中提出的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课程设置上体现“基础性与选择性”就是相同的意思。所以,我们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三是每个学生作为一个个体,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或进步、或退步。所以,我们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二、 把握教材特点,突出课改新意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基本特点是守正出新,从内容上说,它基本上保留了传统的经典篇目,是坚持正统,稳中求新。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还是坚持传统的好做法不放松,夯实基础,狠抓落实。传统的字词、背诵以及一些语文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是要好好抓牢,但传统不一定就是保守僵化,我们也还是力主改革,力促创新。哪怕有一丝亮色,对于语文学科来说,也是莫大的欣慰。
1、“新”在三维课程目标的设计
高中语文课程坚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提出“三维目标”的重要意义在于: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知识、技能中同时包含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且后者往往更为关键。关注“过程和方法”。语文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落实“知识和能力”。 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过程和方法”,并不等于轻视乃至放弃“知识和能力”。相反,对前两者的凸显、关注,落脚点在“知识和能力”;也只有具体落实为“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才有切实的着落。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不一定面面俱到,也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因为对语文来说,“过程和方法”本身就浸润于学习的过程中。
2、“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对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
自主意识在先,学习方式最为关键。没有科学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只能是一句空话,或误入歧途。对于高中生来说,预习时自主学习的首要环节,只有充分的预习,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各抒己见,才能进行有效的互动。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走进课堂,这样的课堂必定是富有张力和爆发力的课堂。当然,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假以时日,才可修成正果。 合作学习的方式很多,以小组合作最为常见,易于交流沟通,具有不可替代的便捷性和可操作性。只是分组方式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按列分组,那是行政性组织,而这是研究性组织。探究能力是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并由合作交流来促进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来锻炼他们。探究贵在培养能力,但切忌脱离文本的、无限制的引申拓展。
三、 细化课程目标,实施课堂改革
新课标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课堂要体现层次性,还要体现包容性。
篇7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物理 教学设计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根本理念,这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需要,从而进行引导、启发,创建和谐、宽容的课堂氛围。
1.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和思维特点
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特点有:①直觉层面的兴趣,容易被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现象所吸引,只停留在现象的表面,不会探索其现象的内在原因;②初中多数男生具有较强的操作兴趣,但实验结束,兴趣也就随之消失;③部分学生有探究事物因果关系的兴趣;④少部分学生能够概括认识,他们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喜欢做一些难度大的综合性习题。同时初中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具有思维定势、思维片面和形象思维的特点。
2.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改革,而课堂改革又着眼于课堂教学设计。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是以物理教学的任务和建构主义的物理学习观为依据进行设计的,应遵守以下四条原则:
2.1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育核心的职能是要促进个体的人的发展,教育改革亦是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即“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们主要是“听中学”、“看中学”,即学生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录像,在听或看的过程中思考、记忆。而新课程提侣“做中学”,这是美国进步教育家杜威侣导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验操作中和深入实际的生活中去学习,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2.2 整体建构的原则。这里的建构原则包括课堂内容的建构与结构的建构。
2.2.1 课堂内容的建构。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应将每个知识点与技能孤立、分割开,而是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每个知识点嵌入在整体知识的适当部位,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因此要求物理教师应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明确该知识点在整体中的地位,明确该知识点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前后知识相互连贯,使学生学得明白、学得主动。
2.2.2课堂结构的建构。物理课堂结构的建构不等同于若干个教学环节的顺序安排,或者将四十分钟作简单的划分和确定,而应对教这一具有特殊性的活动过程加以考察和确定。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的过程。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不能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一原则,其次要重视课堂教学方法和学法的指导。不同的教学方法体现不同的教学思想,一堂课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如将物理课堂的四十分钟划分为0.5+2.5+1结构。即课前五分钟通过听写、提问、练习等手段回顾与木节课内容有关的旧知识或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中25分钟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板书以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结合学生活动、实验等等,完成木节课的教学任务。课后10分钟将通过练习等方式,检测学生本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
2.3 及时反馈补偿的原则。在进行物理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疑惑、会提到的问题,即课堂信息的反馈,并要做好补偿措施,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保证教学进程正常进行,避免错误的思维模式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例如,讲过浮力后,教师说:“既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为什么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有的物体却沉到水底呢?”很多同学都做出了正确解释,个别学生转不过弯来,我们可以通过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得出物体能否运动、向什么方向运动,不是由一个力决定的,而是由它所受到的合力决定,即虽然物体受到浮力作用,同时也受到重力作用。同时也为学习浮沉条件做好准备。认知规律是客观的,个性差异也是难免的,整体调查和个案处理在所难免,故教学设计中反馈补偿是非常重要的。
3.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3.1 解读教材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教材中的内容是新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它既具有基础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弹性,能让不同潜质和能力倾向的学生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学设计者必须依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加工与处理教材,通过各种教学方式,转化成学生易接受的信息。我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方面:本课时哪些教学内容应达成,哪些内容应删除,哪些内容应从略,哪些物理知识应补充,木节教学的重、难点是什么,以及通过哪些方式和手段突破教学重、难点,结合哪些内容落实学生的三维目标,如何处理好联系中的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如何针对不同学生提出质与量的关系等。只有这样,教师才不会被教材束缚,并在教材的基础上,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材的处理中。
3.2 改进备课方式,创新教学设计。采用共性教案与个性教案相结合的方式。在集体智慧汇集的基础上,既减少了劳动的重复,又彰显了个人教学特色和教学风貌,同时对新教师的快速成长也起着促进作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学者的水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名教师的成长绝大部分来源于教学反思。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增加“课后反思”这个环节,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再认识,审视和分析其教学行为。通过理论分析与反思,不断矫正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篇8
1 注重素质教育
学生的情况是各异的,有的学生注重视听,有的学生注重实际操作,还有的学生注重感性理解,更有游戏型的学生,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依据实际选取涵盖全体学生又能个别兼顾的课堂教学设计。
现代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要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正确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1 坚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新课标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设计教学时,要根据课堂内容,密切结合学生实际学习状况和生活实际,积极考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状况,精心设计教学,灵活采用各种有效教学方法,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英语学习的乐趣、自信,从而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对学习目标尚未明确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看重的是老师教的乐趣,自己从中学和玩的乐趣,所以,教师课堂上的幽默、新奇的手段、独特的设计等,都会使小学生爱学英语。
1.2 尊重学生,和谐气氛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弯下腰来,走到学生中间,尊重每个学生,做他们的朋友。特别是那些在英语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更要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实践英语的机会,并对他们在学习当中的每一个闪光点都给予奖励和鼓舞,以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参与性,培养合作意识。教师要特别注意那些看似调皮的学生,实际上他们更爱参与,只是在知识不足时,会显得拘谨和逃避,时间久了,就会成为英语学困生。所以要多给他们些参与游戏和互动的机会,并做到主动肯定,让他们不至于成为英语学困生。
2 体现灵活开放
小学英语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不一样的,但不论哪个教学目标的实现,都与切实的教学实践、教学过程分不开。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结合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一样可以培养科学探索兴趣、创新兴趣、动手兴趣、应用兴趣等。英语课堂同样可以运用其他学科的长处,灵活地开展教学。如鼓励学生自由地画画,用简单的句子表达画意,不把画画当成专业技能训练,只是知识和技能、口语和想象的结合就好。学生快乐地绘画,从中学习英语和发挥想象力。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要求,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首先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起初步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显然,这种强调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思想,较之以往片面重视开发智力的做法,更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小学生的英语学习。
教师要用充满激情的表情和动作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启发学习动机,树立学习信心。直观情境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之中一项很重要的教学技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来创设情境,如打电话、购物、生日聚会、旅游、问路等,为学生提供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
3 尊重个体差异
我们培养学生从零开始,让各种能力和好品质“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就必须尊重个体差异。尊重个体差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十分重要。尊重个体差异有两层含义,一是要认识到我们的学生是有差异的,另一层含义是我们应该做到针对不同的孩子进行教学,让每个孩子都有所获。
篇9
一、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反思
1.教学观念和方法违背新课标下“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理念”。
过去的教学在目标的设定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没有很好的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虑进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采用老师教授知识,一堂课下来,觉得很满,弹性时间不长,学生落实掌握知识的效果不明显。学生学习十分的被动,大量的学习任务被安排到课下解决,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负担。
2.传统教学设计违背新课标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讲授为主,其特点是以教材为本,教师为主体,教师讲述,学生记忆为主,主要采取“复习提问、导入新课——组织教学——讲授新课——总结巩固——布置作业”的授课模式。随着新课改的到来,教学内容已由过去简单机械的学习地理事物分布和自然地理知识发展为思想方法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发展的不平衡制约了地理新思想的渗透。
3.教学反馈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过去的教学由于只关注学生的成绩是否优异,以相同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部分学生的进步。使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然部分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更多的原因在于传统教学没有很好的教于学生更多的地理思想、方法,而是一味的就题论题,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关注学生追求新教改理念
1.地理教学应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
教学过程中变“师说生听”为“师生共议”。《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作为地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虽然没有提出当前地理教学存在的弊端,但是,一改过去那种以灌输为主的师说生听的教学方法,立足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不言而喻的。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兼有自然和人文两大类学科的性质,涉及工业、农业、商业等各部门,涵盖政策、经济、自然、文化旅游等各项内容,有这么丰富内容的一门学科。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原则,采取“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根据情况需要设计好新课的导入和向学生出示教学目标。
第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的方法有许多,例如,故事导入、多媒体动画歌曲导入、情景导入等。
第二,展示教学目标。用一到两分钟导入新课后,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
第三,出示自学指导。
要明确自学的时间、内容、学习的方法、要达到的标准、考核的方法及要求,达到对学生的有效指导。
2.由“师讲学听”变为“互问探究”、“重点”。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鼓励学生求知发问的勇气和兴趣,要营造这样的氛围,老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要关注发现他们的亮点,少指责,要一视同仁,不歧视差生,要体现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以自身的激情感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是目前教学教改的核心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究,教师只是在适时、适当的地方给予点拨,对于共性的疑难问题做重点的讲解和重点敲击。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用好教材上的“活动”。
新的“湘教版”教材设计了大量的“活动”,主要涉及“思考、探究、实践”三种类型。活动设计比较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而且绝大多数“活动”包括了许多地理基础知识,值得学生认真学习和研讨。由于条件的限制,个别“活动”不是很适合开展,但是可以换成一个同类的“活动”来开展。地理是比较贴近生活的一门学科,因此地理课本上的“活动”也是非常贴近生活的,开展起来也比较容易。下面就我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介绍一下。
(1)利用“思考”活动,启发学生思维。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碰到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并激起人们探究的欲望。“湘教版”地理教材中设计了大量人们曾经碰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人们已经可以解决,有些还存在困惑。把这些“思考问题”放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因“疑”而思考,往往具有很强的学习欲望,而且能够很好的帮助完成新大纲要求的教学任务。
(2)利用“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提取、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
提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运用信息得出某一结论,我们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不仅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更有利于他们日后的生活。“湘教版”地理教材中设计的一部分“探究”活动,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3)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0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238
2012年新课标正式实施以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正确理解最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与评价观,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切实增强人文意识、全体意识、目标意识、语用意识、激励意识和资源意识,努力探寻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行为的具体路径,进而切实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1 从关注文本教法向关注学情学法的转变
在过去的知识中心、学科本位的陈旧观念驱使下,难免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表现重文本轻学生、重教法轻学法的现象。课堂上,教师只顾着按部就班地按照课前设计的教案照章执行,对于学生中产生的疑问或创新的观点全然不顾或无暇他顾。回答教师问题的往往就那么几个“尖子生”,大多数成了“旁观者”。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必须从知识本位转向学生本位,从教法探索转向关注学法,从语言获得迈向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英语课程发展的必然历史演变,也逐渐体现在英语课堂教学之中。教师逐渐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行为模式,开始学着蹲下来与学生交流,坐在学生的凳子上来思考问题,从儿童的视角来看待、分析、理解问题。教师要由知识传授者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语言能力形成的促进者、语言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者,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把体验、实践、探究和使用语言的机会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在用言语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2 从零碎情境教学向主题式情境教学转变
情境教学理念随着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已深入人心,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绞尽脑汁设计出很多教学情境,但零碎的情境创设仅限于传授知识,而没有真正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导致课堂中的语言学习与学生实际运用相脱节,学生难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我市目前尚在使用的教材《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5B》Unit 3 Hobbies的B/C版块教学为例,在以往的以词、句、文为一体的整列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创设多个独立的情境呈现新知,逐个教学表示爱好的各组词汇,在解决了所有的语言知识障碍之后的综合输出环节中,教师再给出一个看似开放的情景,让学生围绕Hobbies主题输出语言,而实际上学生能说的也无非是教师给予的几句干巴巴的话。
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才是最为根本的,为达成此目标,语境的创设就显得更加重要。在主题式情境课堂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和重组教材,以Hobby为主题或一个关于Hobby故事为中轴,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主线,以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空间为线索,其语言内容及活动,既能让学生感到有趣味、有意义,也能让学生通过同一主题情景下的各个有机相关的情境中获取并提炼有用的信息。主题式情境课堂教学整体呈现学生英语学习生活,设计思考问题,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提供有意义的空间,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则分解到同一主题下的各个相关情境中,唯有通过将字词句的学习融于整体语境、语篇之中的教学方法,语言知识、技能、价值和创新思考集合起来,方能真正提高学生在实际交往中用英语思维和即时交流的能力。
3 从传授书本知识向培养语用能力的转变
英语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小学英语新课程促使师生都能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英语新课程的创造者和英语新课程的主体。我市小学英语教师对课程的认识有了质的改变,小学英语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的语言知识的文本载体,而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课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形成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与体验的过程。
从文本课程转变为体验课程,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放在了首要位置。在体验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秉承的基本理念是以教材内容为语量基础,以文本内容为语境基础,以主题内容为语用基础,学生在语境中感知体悟语言,用语言来做事情,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从而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文本课程依托于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材等,着眼于语言知识本位,关注的是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和教材文本,活动主体是教师,教师只需完成规定课时的教学任务,学生会考试即可。而在体验式课程中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师生双方,更多关注教师如何优化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课堂教学行为,关注创设尽可能真实联系实际生活的语境中,关注大容量的语言输入,关注学生是否学会、是否能用,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在师生共同协作、共同成长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语言实践、体验、探究学习行为,达成学生情、知、意、行的综合发展。
4 从知识技能传递向文化情感融合的转变
- 上一篇:企业安全生产防范措施
- 下一篇:地理教师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