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学习小结范文

时间:2023-08-10 17:34: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商管理学习小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商管理学习小结

篇1

(一)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工商管理专业知识

学生在工商管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只有与实践操作有效地结合才能够保证学生对于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客观世界,同时能够思考所学知识的如何应用,这样使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认可。让他们知道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因为很多时候学生都在质疑课堂上的知识会应用到实践中吗?或者能够与实践联系起来吗?这样做可以消除他们的疑虑。因为只通过学校课堂的理论知识的灌输是很难实现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的,所以应该结合实践教学,提高工商管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利于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由于学生之间的性格、兴趣以及学习能力有差异,所以很难做到对于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因此应该注重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有效的结合,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通过思考都会有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再是依赖老师给出的每个具体的解决方案。因为老师的讲解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所有学生的实践。

(三)利于学生提高创造力

传统的工商管理教学中主要是依赖老师对于专业基础知识的讲解,学生只是扮演倾听者的角色,这样严重制约着学生创造力的提高,而且学生也不能够很好地理解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的经验,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在这基础上能够提高自己内在的创造力。只有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这样的目标。

(四)利于学生形成合作精神

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上时,与学校的学习还是有差别的。因为在工作的时候需要与同事合作,才能完成工作,提高效率,这样需要学生在工作的时候有团队合作的精神,而在实践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这种团队合作精神。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

(一)选择合理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综合竞争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国家越来越需要具有综合素质高的工商管理型人才。学校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对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从国家的基本国情和需要出发。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1.增加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感知度。在学生没有进入大学之前,可能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缺乏一定的认识,所以学校应该针对新生这样的特点,提高他们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认识。学校制作一些关于工商管理专业介绍的精美的手册,学生可以在课余的时间翻阅和查看,在仔细的查看之后,学生还可以对于所看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或者是写一些看后的感想,然后将这些感想形成文字,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邮箱来专门接收学生发来的信件。然后由专门的人员对这些信件进行整理,并且收集大家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疑问,安排一定时间进行统一系统回答。

篇2

一、工商管理对于企业管理的意义

(一)充分掌握企业的经营情况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企业需要严格合理的管理模式,而这样的管理模式需要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充分掌握,并要做到与时俱进,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模式,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工商管理对企业管理的模式进行不断的改进,使得企业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得以存活并不断取得进步,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使得企业工作顺利运行

企业的正常运行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是一个大集体,每个工作人员间的协调合作是使得这个集体共同收获利益的重要条件。一套系统的管理措施,要求高素质的工作人员进行配合,这也是我们在进行员工招聘时格外重视的。每一个工作人员对制定的管理措施相当配合,并通过此过程使自身的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大大提高,企业的工作得以顺利运行,最后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保障。

(三)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需要内部工作人员的高度配合,而企业内部的竞争就需要我们自身所具备的能力了。从事一份工作,我们从其中收获的不仅是金钱,更重要的是自身能力的提高。在企业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每个人在公平竞争的情况下,会使得工作热情得到提高,从每个小我做起,让企业环境相当和谐稳定。只有企业整体水平提高了,在面对外界激烈的竞争时才能取得一席之地。

二、工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现状分析

(一)管理模式与社会体制不符

工商管理最初起源于资本主义社会,而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并经过几千年的封建主义社会,有一些思想早已在我们的心里根深蒂固。虽然我国已经改革开放近五六十年,但有些封建思想还会存在。工商管理是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建立的,这样的一种管理模式在应用于我们的企业管理时,大多数员工和领导者还不是很适应,当然,根据我国当前社会的发展速度,相信我们的工作人员能很快?m应并更好的运用这种管理模式。

(二)管理模式不完善

工商管理是一种严格合理、与时俱进的管理模式。每个企业要根据自身具体的经营状况来制定管理措施,在符合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员工需要的情况下开始具体的实施。但是任何管理模式都不会让每个员工都满意,因为管理模式的建立不仅要考虑到员工的需要,还要考虑到企业的盈利情况。比如说,员工对工作时间的不满,每天进行相同的工作使得员工失去工作热情,还有选拔制度的不公平等。长久下去,这也必然会导致问题的出现,管理者要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做出改进措施。

(三)员工整体素质不高

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员工的高度配合。员工要具备理解上级指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在选拔人才时特别注重的。企业管理过程中,为了使员工素质得到提高,开始进行系统的企业管理学习与培训。只有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才会让企业的经营更为顺利。

三、工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实施与运用

(一)初步建立企业经营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创新成为当前社会的发展动力。企业的发展要做到与时俱进,只有在符合社会发展的情况下企业才能顺利运行。企业要得到发展,也要贯穿科技创新的理念,激发员工的科技创新能力,并制定相关的奖励措施。一个企业只有不断的推陈出新,才能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最后获得收益以便于后期的生存与发展。

(二)管理制度的完善

管理制度的建立要以工作人员为基础,最后再考虑企业的盈利。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行离不开系统合理的管理制度的实施,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总是会产生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就需要管理者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并对管理制度进行不断改进,虽然做不到让每个员工都满意的结果,但让员工看到了上级所做出的改变,让员工产生了对未来的希望,更进一步激发了工作热情,使得企业更进一步发展。

(三)企业的未来发展

树立目标,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工商管理对于企业管理的实施与运用,不仅是要解决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更要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规划。要在企业当前状况的基础上对未来发展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使企业的发展风险得到大大降低,并进一步稳固了企业的当前发展。

篇3

一、基本要求:

? 符合知识产权有关规定;

? 研究路径合理、方法得当;

? 素材真实、资料翔实;

? 挖掘我国民族地区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教训; ? 有应用于教学与科研的实用价值;

? 内容丰富、有深度,能启发读者进行发散性思维;

? 鼓励原创性。

二、原创性案例的要求

? 1.新颖性。案例的思想、观点、角度要新,有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 2.真实性。案例要来自于现实生活中,其内容要符合客观实际,其表述要有血有肉,其引用数据要准确、真实、可靠。

? 3.典型性。案例要来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案例内容要依据需要,将实务资料进行必要的加工改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到精心整理、精炼概括。 ? 4.针对性。案例要将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融汇于具体实例之中,明确指出案例剖析所运用的理论、方法及准则。

? 5.启发性。能引起大家对某些问题的关注,并进行深入的思考。

? 6.区位性。案例要尽量本地化取材,即要从本地出发,缩短理论与社会现实实践的距离。

? 7.科学性。案例要有深度,能反映科学规律。

三、再创造案例的要求

? 1.要选择那些有影响、有价值的案例。

? 2.所选案例要通俗易懂,便于学习借鉴。

? 3.案例的内涵要适度,不能太宽泛,也不能太狭窄。

? 4.编写时既要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要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 5.总结的经验做法要达到一定深度,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 6.在内容表达、语言修辞、编排风格的形式上,要体现出国际化的特点。 ? 7.必须要灵活多样地应用图、表、专栏等形式,以增强案例的可读性。

案例模板要求:

? 题目

?

? 一、案情简介

? (介绍背景、缘由、发展现状等相关内容)

?

? 二、讨论与分析

? (要有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 (一)各方观点

? 1、

? 2、

? ??

? (二)存在问题

? 1、

? 2、

? ??

? 三、对策与建议

? (要有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 (一)

? (二)

? ??

? 四、小结

?

? 参考文献:

? 引用杂志格式:[1] 作者1,作者2. 文章名称. 刊物名称, 年、卷(期):

页码

? 引用著作格式:[1] 作者1,作者2. 书刊名称. 出版社名, 出版时间: 页

? 引用网络文章:[1] 作者1,作者2. 文章名称. 网络地址, 访问时间 ?

? 讨论问题:(2—4个)

? 1、

? 2、

?

? 附录:(可有可无)

? 说明:

? 1、上述所列只是一个案例分析的大体思路,具体分为哪几部分及各部分

的标题可视具体案例灵活确定,不必拘泥于此,同时别忘记对应修改目录。 ? 2、字数要求

?5000——8000字

? 3、页面设置

?(1)页边距

?上:2.5厘米;下:2.5厘米;左:2厘米;右:2厘米 ?装订线:0.5厘米;装订线位置:左

?方向:纵向

?(2)纸张

?A4

? 4、格式

?(1)字体

?标题:题目为三号黑体,居中,与下文内容之间空一行 ? “一、”为四号黑体,加粗,顶格;结束后与“二、”之间空一行 ? “(一)”为小四号宋体,加粗,顶格

? “1、”为小四号宋体,空两格

? “参考文献”“讨论问题”“附录”为四号宋体,加粗,顶格

?文档内容:小四号宋体

?(2)段落

?行距:固定值;设置值:22磅

?5、页眉页脚

?(1)页眉

?插入“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小五号宋体,

右对齐

篇4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及起源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teaching),即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其操作流程为“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BusinessSchool)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案例教学法在我国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没有国外那么普遍,并且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长期以来,我国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沿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可以分为课堂案例教学法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法。

(二)开放教育概述

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普遍认为开放教育具有这样几个基本特征;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手段;取消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

开放教育的本质是人人亨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不仅意味着对教育对象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开放教育可以在远程教学、也可以在面授教学的条件下进行,但相对于面授教育,远程教育更适宜于实现开放教育。

二、工商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价值

(一)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开放教育教学的必要性

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理念是和案例教学的理念一脉相承的,开放教育课程引入案例教学,能更好地实现“学导结合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案例教学的真谛与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地做到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三者的有机结合。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简单讲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与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运用基本概念和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由于案例素材都是来自于现实,学生通过对案例中所描述问题的分析,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是一种模拟实践,有助于学生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开放教育的学生大多数是在职学生,他们来自社会各行各业,他们是带着工作中的许多问题走进课堂。案例教学让他们把课堂和实践紧密结合了起来,案例教学既加深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各种疑问和难点。

(二)网络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基于网络案例教学的优势与传统面授环境下的案例教学相比,其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是学生的参与程度高。开放教育大部分学生都是成年人,他们不可能抽出很多时间来上学授课,而基于网络的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由于没有授课时间的限制,任何学生都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发到讨论区,所以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且可有效解决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时间的冲突。二是学习的灵活性强。网络案例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并且讨论的内容都会保留在网上,供学生反复观摩,对案例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继续深入讨论。三是互动性好。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不仅可以回答每位学生的问题,而且能得到学生对案例课效果的及时反馈,不断改进教学,由此,学生的满意度将大大提高。四是对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大。利用网络进行案例教学,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间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空限制,案例教学规模可扩大到约100名学生。

三、案例教学法在开放教育工商管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近年来,关于案例教学法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的文章层出不穷,可是各类文章都是单一针对课堂案例教学,或者是单一针对网络案例教学进行的。但是,在开放教育这种教学模式上,我们应该将课堂案例教学和网络案例教学结合进行,使工商管理学科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实施步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课堂案例教学的设计

课堂案例教学最常用的是讨论法,也有只把案例作为理论的例证使用的。这里我们只对讨论法的实施操作规程作一概括讨论,以便自如地运用案例教学。具体实施案例教学,大致可按如下四个阶段进行。

1.阅读分析案例。案例教学首先是下发或指定案例材料,并根据该案例教学指导书指导学习者对指定学习的案例材料进行阅读,分析案例的具体内容,思考案例所提出的供学习者思考的问题。

2.小组讨论。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小组的规模以8~10人为最佳,讨论中要求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简单地说出自己所作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供大家讨论、切磋、补充,具体做法不拘一格,可按案例问题及讨论问题的顺序逐一发表各自的高见,也可将几个有关的问题合起来系统地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供大家讨论,还可将自己分析案例过程中遇到的特殊难题提出来让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在分析讨论阶段成员自行做一些简单笔记是有益的,把讨论中出现的不同见解、合理建议记录下来,对于有纷争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提交到下一阶段进一步讨论。

3.全班讨论。全班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讨论,是小组讨论的继续。它一方面讨论解决小组讨论阶段各小组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另一方面讨论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有意引导的讨论问题。

为了使全班讨论有效地开展,教师要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要认真学习研究案例后给出的教学指南,具体拟定出课堂教学计划,在讨论掌握上,教师要力保讨论沿预期的轨道进行,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并引导出与论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力争班上每个学生都至少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切实做到有效参与。

4.总结评述。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是总结评述。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作全面总结。对讨论中出现的好的分析思路与独特见解加以肯定,同时指出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最后要求学生写一个案例学习报告,对自己在案例阅读、分析、讨论中取得了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待释疑等作一总结,并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认识。

(二)网络案例教学的设计实施

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的实现途径,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模式可表述为“案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索或网上协作-案例小结-评价”六个环节。

1.案例。实施案例教学,需要运用大量的教学案例,选好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首要条件。在案例的选取与制作中,我们强调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实践性;二是启发性;三是典型性;四是目的性;五是篇幅适中。

2.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案例之后,根据授课的进展程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收集各种与案例分析有关的资料素材,并在网上设立教师资料区、留言版、公共讨论区、小组专用讨论区、答疑室等不同形式的交互区,以此设计学习情境。

篇5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一、问题提出

目前,电子商务的发展非常迅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人们正在习惯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来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电子商务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整个社会正在大步迈向电子商务时代。我国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学校逐步增多,基本上呈现为金子塔型。截至2015年,我国开设电子商务专科的学校大约有700所,开设电子商务本科的学校有300所,开设电子商务研究生专业的学校不足百所。从电子商务学生的数量上,看似可以基本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2014年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对口率不足20%,大量企业难以招聘到合格的电子商务人才。所以,培养学科知识过硬,动手实践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和时代需求的电子商务人才成为当前的一个紧迫任务。

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很多高校的电子商务课程设置,主要是开设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和国际贸易等基础通识课程,还有电子商务数据库技术、网页设计、网络安全、电子支付等专业课程。这种基础课加专业课的教学模式可能适应于其他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但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时代感特别强,知识更新频率特别快的专业,所以这类课程设置并不适用。现在很多传统企业都在进行信息化转型,开始涉足电商领域,出现了很多例如商业团购、消费后买单、消费分期、在线支付等新型的电商模式,对电商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信息陈旧和目标单一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与市场需求脱节,难以胜任企业的要求。

(二)缺乏创业就业导向机制

在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时,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创业就业导向机制。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特别适合创业的专业,这也是电子商务专业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现在国家的经济政策是鼓励创业的。党的十提出,“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形式多渠道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其次,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科背景适合进行创业,相比于传统的生产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创业资金和生产设备,电商领域的从业门槛要低得多。现在很多大学生利用QQ、人人、微信平台从事微商工作,或者在淘宝、天猫、京东、1号店进行产品售卖,其实质都是创业行为。

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专业课程,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有更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创业指导老师,缺少提供素质训练的专门平台,使得电子商务人才的发展受到限制,难以发挥自己应有的价值。

(三)电子商务师资队伍与硬件设施不过关

电子商务是一个新兴学科,也是信息科学与管理科学的一个交叉学科,很多高校都没有开设电子商务的硕士和博士专业,而仅仅是开设在信息管理、工商管理专业的一个研究方向。而高校教师一般都需要博士研究生学历,这就导致很多讲授电子商务专业的老师并不是纯粹的电子商务专业,仅仅是在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时的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攻读博士学位时的某一领域的深入研究与讲授电商基础课程还是有差别的。这个问题在物联网专业也存在,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另外,很多高校的电子商务实验实训室不完善。通过调研,超过一半的高校仅仅有ERP、沙盘模拟、商务谈判等实训室,专门的电商实训室还不多见。这些都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不利于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

三、对策分析

面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认真分析,通过有针对性的途径来解决问题,做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工作。

(一)倡导产教融合模式,优化课程设计

产教融合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是高校与企业之间进行深入的交流合作,将教学活动、企业生产、学术研究、市场开发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模式。产教融合有利于将产品的最新知识,消费者的最新需求,市场环境的最新知识迅速传达给学生。通过产教融合的模式,学生接触的知识都是最实用的、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有利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培养,有利于培养新型实用型人才。

(二)创建就业导向机制

引导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进行创业的方式很多,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创业孵化基地,配备专门的创业指导老师。2015年,创业大学的老师来青岛恒星科技学院给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讲授创业知识,就是一种很好的活动。通过开展“万人云”实践活动,学生对电子商务的基本流程和如何创业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还可以通过建立O2O模式来引导创业,这种模式是指通过在网上开设虚拟店铺,让客户了解产品,然后再通过实体店面进行销售。另外,还可以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很多城市都会举办这样的比赛,但是要多举办校级甚至班级的创业大赛,让大家都参与进来。这些方法都有利于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

(三)强化师资队伍和硬件设施

可以引导高校多开设一些电子商务的硕士、博士专业,培养电子商务专门人才,另外也可以引导在企业中的高精尖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进入高校,立身教育事业,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对于硬件设施存在的问题,还需要政府、社会的积极引导,学校的积极投入。学校可以按照市场需求,筹建一些符合专业建设的实训室,政府也可以加大扶持力度,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到战略的高度。

四、小结

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确实存在很多问题,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缺乏创业就业导向机制,师资队伍及硬件设施不过关等,对这些问题应进行积极的研究。通过各项举措,来营造一个有利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成长,有利于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环境。培养与企业需求相符的新型电子商务创新人才,最终有利于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大为等.Living Lab环境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科教文汇,2015(6)

[2]彭仁孚.电子商务创业型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和实践[J].商场现代化2015(13)

[3]吴珍.关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J].商, 2015(29)

篇6

关键词:权责;执行力;下放权力;发展;监督

一、管理发展历史

自从有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活,就有了管理的实践和经验总结。管理经验、管理思想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管理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是人类在长期实践、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

到目前为止,管理学的历史发展经过了史前的积累、古典管理理论、近代管理的发展、当代管理理论等几个大的发展阶段。

1.史前的积累

今天是历史的继续和延伸,在近代意义上的科学管理出现之前,人类已经有了漫长的管理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智慧。

管理的产生、发展和日益积累,发端于人类生存和组织生活的现实需要。概而言之,历史上的管理实践主要发端于四个方面:解决生存需要的大规模集体活动实践,政治控制、社会管理实践,战争过程,以及宗教过程。

中国在5000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也累积形成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智慧,都江堰、万里长城的建造,孔、孟、老、庄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孙子兵法》的著作等,都是中国管理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2.古典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时期有三个主要代表人物,为管理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泰罗率先在管理研究中采用近代科学管理方法,开管理研究中采用科学方法之先河。法约尔明确管理是企业的一种基本活动,其过程和职能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为研究管理过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提出最适合于企业组织发展需要的组织类型和基本管理精神,成为各类大型组织的“理想模型”,同时揭示了管理的理性精神和合理化精神。这一时期管理的实践和研究,为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3.近代管理的发展

进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管理学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是以巴纳德的近代组织管理理论和梅奥的早期人际关系学说为代表。

(1)巴纳德开创的组织管理理论研究,揭示了管理过程的基本原理。

(2)梅奥通过霍桑试验,提出著名的“早期人际关系学说”,开辟了行为科学研究的道路。

4.当代管理的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管理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所以对这个阶段也有“管理理论的丛林”之称。

当代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有:

(1)管理过程流派,一直致力研究和说明“管理人员做些什么和如何做好这些工作”,侧重说明管理工作实务。其代表人物有法约尔、孔茨和罗宾斯。

(2)管理科学流派,指管理过程中采用科学方法和数量方法解决问题的主张,侧重分析和说明管理中科学、理性的成分和可数量化的侧面。该理论取得突破性进展是由于运筹学在工商管理中的运用,后来电子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使组织管理过程在深层次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3)组织管理流派,通过揭示组织形成、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探讨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的流派,主要致力于组织过程的研究。其代表人物是巴纳德、西蒙、马奇、赛尔特。

(4)行为科学流派,是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侧重研究个体需求和行为、团体行为、组织行为、激励和领导方式的流派。其代表人物是梅奥、马斯洛、麦格雷戈、赫茨伯格、利克特。

(5)经验管理流派,是以大企业成功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重视经验借鉴、重视案例分析,强调行为过程中的学习和提高。其代表人物是德鲁克、戴尔。

5.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管理领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最为突出的方面是兴起企业文化的热潮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管理的影响。

(1)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研究始于80年代末期,首先提出的是美国管理学者,却由日本企业发扬光大。目前,企业文化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均得到长足发展,已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企业管理从物质的、制度的层面向文化层面发展的趋势。

(2)信息技术对管理的影响。随着90年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的工作和生产过程,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者的工作,企业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中国企业的管理现状

中国拥有5000年的文明历史,但是到了近代我国由于战争、内乱的原因,在西方国家努力发展科学、经济的时候,中国停滞不前,甚至有些倒退,直到19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才开始重新踏上发展的道路。西方国家花费100年积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中国只有加快脚步,花费尽量短的时间来赶上世界大趋势的脚步,由于中国的国家体制不同,在发展管理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和挑战,西方国家的管理经验我们不能直接照搬,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道路成为摆在整个国家面前的一个难题。

从管理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国家的各个阶段,但是我们不能简单说中国的企业属于什么阶段,因为从实际来看中国的企业处于各种阶段都有,而且也没有哪种能称其为主要阶段,所以我们将面对更复杂的问题。下面我就将中国企业的管理现状简单归纳一下,中国企业以下就简称为企业。

1.权责不明确

企业分为两大类型,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但在这一点上这两种企业都有。中国没有规范的职位说明,人才市场上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企业或者行业有自己的标准,但是仅在内部使用,到了别的企业就不再适用。于是也就造成不同企业的相同岗位要求不同、从事的工作内容不同等,甚至很多中小企业根本就没有权责的划分,事情最开始由谁做就让谁负责,员工该拥有的权利和责任是什么都没有明确的说明。

2.缺乏执行力

这个问题是很致命的,企业为了保证对市场一定的敏锐度,对成本的控制,会出现一个人负责好几项工作的情况。另外随着市场变化,可能公司需要调整工作方向,于是就会遗留半拉子的工作,员工也会因此不努力完成,怀疑本来就不可能做到最后,领导说一,员工只做到一半。如果一级级这样打折扣下去,这样的企业还有战斗力吗?

3.不愿下放权力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财富的增长、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企业也面临着各种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不可能通过老板几个人的能力就把企业上下全部都管理到,所以适当的下放权力就是最佳的选择,可是企业,特别是私企,老板们都不愿意把手里的权力放出去,哪怕他的精力已经无法顾及,疲于应付。

4.不重视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都说21世纪的竞争是信息和人才的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才已经上升到了战略的高度。如果我们的企业是刚起步,如果我们的企业是中小企业,那我们就有很好的机会与员工共同发展。我之前看过一本书,是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讲的正是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通过员工的成长增强公司的软实力,公司成长也能增加员工的成就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可是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却忽视了这一点,老板们只想着将挣到的每一分钱尽量多的装进自己的口袋。殊不知,如果老板愿意在公司发展好的时候给员工适当多的报酬,员工也很愿意在企业困难的时候与其共患难。

5.不重视企业的长远发展

这几年各大媒体报道的种种,正显示着中国企业的短视,污染环境、毒奶粉、皮鞋胶囊等等,这些中国企业的负面报道屡见不鲜,中国企业的信任危机相当严重。我不禁要问,我们的企业到底是怎么了,我们究竟要追求的是怎样一种发展方式?归根到底就是中国企业不重视长远发展,只看重眼前巨大的利益诱惑。在这一点上不得不佩服日本企业,很多日本企业规模并不大,一直只从事某一方面的工作,但是一定会做到最好,不追求扩张、大利润,只想长久做下去,一百年、两百年……

6.管理过程缺乏监督

中国引进各种管理系统,近些年也买入国际上很先进的管理软件来帮助各企业规范管理,可到了实践却变为另一种样子,说起来也是缺乏执行力的又一体现。企业在真正使用时只关注结果,对于过程是忽视的,很多的过程文件有可能是缺失的,有可能是后来补上的,这都违背了管理的原意。另外我们基本上对过程不进行监督,如果真的出现问题,只能通过最后的结果显现出来,很多时候为时已晚,而且无法查出具体原因,只能是个糊涂账。

三、小结

中国的现代企业在管理上发展的时间至今才有30多年,比起西方上百年的发展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是我们也拥有很好的机遇,现在是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大时代,我们可以和很多发展一流的企业直接取经。但是我们的企业不应该揠苗助长,为了尽快缩小和世界一流企业的物理差距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东西,这样只能是昙花一现,曾经的辉煌而已。希望总有一天中国企业可以在世界舞台上昂首挺胸说我们是世界500强,不是靠能源的垄断而达到 中国企业的管理现状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电力市场危机管理 浅谈QC活动小组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的,而是有良好的市场秩序,企业与员工共赢发展,企业承担起它应有的社会责任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王利平.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篇7

关键词:企业家;隐性知识形成

隐性知识是企业家能力的源泉,但对于企业家为何比一般人更高效获取隐性知识的问题,以往研究无法做出有力解释,成为研究前沿焦点。本文旨在弄清企业家独特的隐性知识形成机理,在对既有研究理论反思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家隐性知识形成机理模型。

一、现有研究述评

波兰尼在其著作《个人的知识》中首次提出“隐性知识”概念,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他认为:隐性知识是存在于内心的(indwelling)默会(knowing without telling)的知识,人的一切知识都根植于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形成是与人的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隐性知识有三大特性:个体依赖性;难以传递性;实践性。

在波兰尼的基础上Sternberg发展出了针对管理人员、军队指挥官、销售人员、教师等群体的隐性知识量表。管理人员的隐性知识包括三类:管理自己的隐性知识;管理工作的隐性知识;管理人际关系的隐性知识。他们进一步指出隐性知识水平可用来预测实践智力和实践绩效。

Nonaka从东方认知科学的角度出发,认为隐性知识包括心智模式(mental mode)和技能(technical skill),并提出了隐性知识的SECI转化模型。其中S、E、C、I分别代表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显化(externalization)、组合(combination)、内隐化(internalization)。社会化过程是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新的隐性知识,外显化过程是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组合过程是把个人的零散的显性知识通过联结而系统化的过程,内隐化过程是将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Nonaka指出,个体是个开放的系统,个体知识的形成是个体与外界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个体内部,隐性知识通过某些方式显性化,从而与外界发生互动转移,在转移过程中不断吸收外界新的知识并内化为自身新的隐性知识。

二、企业家隐性知识的形成机理

企业家隐性知识的形成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企业家隐性知识形成的系统环境,即企业家网络,用虚线表示企业家网络是个动态开放的系统;二是企业家隐性知识的形成途径,即企业家的三种学习模式;三是企业家隐性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包括个性、经验、心智模式和警觉性。

(一)企业家隐性知识形成的系统环境

企业家网络是企业家隐性知识学习的主要“知识场”。企业家网络是指在交易过程中与企业家活动直接相关的人或组织构成的共同体,包括网络的结构和网络的组成。分为企业家的个人网络和社会网络。个人网络由与企业家日常活动直接关系的人所组成,其中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和有亲密关系的合作者等,企业家社会网络是在某一市场或产业中,为了某种目的而形成的较为松散的关系同盟,包括企业家与商、供应商、金融中介、政府行政部门等所构建的社会性网络。根据Hite和Hesterly的研究发现,企业家会花59%的时间进行各种结网活动,网络中频繁的知识流动为企业家隐性知识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因而,企业家网络是企业家隐性知识形成的重要平台。

(二)企业家隐性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

1、企业家的亲身经验。企业家的亲身经验深刻影响着企业家的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Polanyi认为,隐性知识代表着一种行为过程,即“隐性的知道”的过程,这种隐性的引导人的行为的知识则是在日常经历中形成的,即行则知。因此过去的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经验构成了人的隐性知识来源,有什么样的经验便有什么样的隐性知识。经验的表现形式有手艺、专业技术或者存在于专有技术当中的不正式的、无法详细表达的技能,或者个人的印象、感悟、诀窍,团队的默契,组织的文化、社会的风俗等形式存在。

2、企业家的个性特质。企业家个性特质是研究企业家隐性知识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哪些特质影响着企业家隐性知识水平目前尚属心理学研究前沿课题。研究者对经理人个性特质与隐性知识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过相关研究,发现经理人的“大五人格”特质中,“开放性思维”和“适应性”与隐性知识之间存在重要相关关系。具体而言,“开放性思维”与管理他人的隐性知识和战术性知识负相关,“适应性”与管理工作的隐性知识和战略性知识正相关。并且,在企业高层,“外倾性”与战略性知识正相关,在执行层,“开放性思维”与战术性知识、管理他人的隐性知识、总体隐性知识水平均负相关,而在专家层,“责任心”与战术性知识正相关,“适应性”与管理工作的隐性知识正相关,“外倾性”与战略性知识正相关。该研究结论得到足够实证数据支撑,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尽管企业家活动与一般意义上的管理人员或专家存在差异,但仍可推论,企业家的个性特质对企业家隐性知识水平具有重要影响,是企业家比一般人能更有效获取隐性知识的生理基础,对于成功企业家与一般企业家的隐性知识差异也同样具有一定解释力。

3、企业家的心智模式。企业家隐性知识表现为一种心智模式,同时也受到其既有心智模式的影响。企业家的心智模式是指由于个人经历、工作经验、知识素养、价值观等形成的较为固定的思维认识方式和行为习惯,它影响着企业家对外界的构想及管理行为的选择。其心智模式一旦形成,将使其自觉不自觉得以某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和思考问题,并按照他们习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企业家心智模式是企业家成长过程中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先天因素主要指性格,后天因素包括环境、实践和教育。与一般管理者相比,企业家更愿意使用基于“简捷启发式”的认知逻辑和“机会导向式”的认知图式。所谓“简捷启发式”认知逻辑指主要根据重要的信息进行决策,暂时忽略其他不太重要的信息。“机会导向式”认知图式是一种在决策时足够自信、对风险倾向于乐观判断、相信机会等认知特征。企业家的这两种独特认知模式不仅容易产生反常规的创造性灵感,而且会比其同伴更易发现新的机会窗口,在迅速学习的过程中构建起具有潜在价值的认知优势即隐性知识。

4、企业家的警觉性。企业家警觉性概念所描述的是企业家对有价值信息的敏感和关注程度,一般用于对企业家机会识别的解释。奥地利经济学家Kirzner认为任何一个被企业家所甄别的机会都来源于其对环境中有关客体、事件和行为方式等信息的高度敏感性和关注倾向,这一警觉性使企业家洞见了其他竞争对手不能发现的资源价值和潜在机会。企业家警觉性包括两个维度:阅读警觉性(reading alertness)和开放思维警觉性(open thinking alertness)。前者指阅读的商业信息频率和数量,后者指在商业思考上所投入的时间和经历。高警觉性的企业家更易于发现机会。企业家机会识别的过程同样也是隐性知识的识别、获取与运用过程,因此企业家警觉性对企业家的隐性知识水平存在一定影响。

(三)企业家隐性知识的形成途径

1、反思。反思也称自我经验学习,即对从过去经验教训进行反思性总结与学习。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6中国企业经营者厂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获取经营管理知识的有效途径按比例排列依次为:亲身实践(69.9%)、总结与反思(47.1%)、与人交流(30.2%)、参加培训(25.5%)、读书刊和看影像资料(21.1%)。可见反思在企业家知识学习中有着特殊意义。而成功企业家比普通企业家更善于从以往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当然还包括他人的失败案例,这正是成功企业家理性和明智之处。Kolb曾提出过著名的经验学习理论,认为经验学习过程包括四个循环阶段:具体经验(Concrete Experience)观察和反思(observations and reflections)抽象成概念(abstract concepts)积极实践(actively tested)。该学习理论可用来解释在企业家个体内部隐性知识的转化积累过程的,也许正是反思让企业家比一般人能更好地将经验转化为隐性知识。

2、企业家网络学习。企业家网络学习是指企业家从自身的社会网络关系中进行知识学习的过程。企业家作为网络中的一个节点,网络中频繁外溢的知识流动为其提供了低成本学习的机会。企业家的这种嵌入在企业家网络中的学习活动并非完全自发的行为,而是受到周围丰富知识资源的启发,往往发生在企业家构筑网络的过程之中。企业家通过向处于网络中各节点的知识源进行选择性学习,然后通过特有的学习机制转化成自己的隐性知识,并不断通过与网络各节点的互动,实现隐性知识的循环更新。因此,嵌入在企业家网络中的学习活动是企业家隐性知识学习的重要模式。

3、偶然学习(incidental learning)。偶然学习是指一些突发性的偶然事件的发生所导致的人的学习。偶然学习最大特点在于其是一种无计划、无意识的学习,其学习内容和效果受到当时的情景、涉及到的人以及学习者对环境的评价等因素的影响。偶然学习与隐性知识的获取过程有着紧密联系,是经理人获取隐性知识非常有效的途径,而经理人“对异常情况的开放性思维”被认为是“偶然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与一般群体相比,企业家所处的环境带有更多复杂多变性,其面临偶然事件的概率远远大于一般群体,在没有外界支持与指导的情况下,企业家往往需要靠自己独立做出判断与决策,无论决策正确与否,对企业家而言会从这些偶然事件中积累经验,获取对类似问题认识的隐性知识。

三、小结

企业家隐性知识形成机理是目前研究焦点和难点,本研究基于前人研究基础探讨了企业家隐性知识形成机理。该问题仍存在大量需要深化和进一步研究的主题。例如,对影响企业家隐性知识的因素与隐性知识水平之间进行定量论证,在企业发展不同阶段,企业家隐性知识的形成模式有无变化,企业家有效和无效的隐性知识获取途径有何区别,等等。另外,信息网络时代,网络成为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企业家隐性知识的获取途径是否发生改变,是否存在其他获取途径,也是企业家隐性知识研究领域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参考文献:

1、Sternberg,R.J.,et al.Practical Intelligence in Everyday Lif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2、Nonaka and Ikujiro,SECI,Ba and Leadership.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J].LRP,2000.

3、Hite,J.M..Evolutionary Processesand Paths of Relationally EmbeddedNetwork Ties in Emerging Entrepreneurial Firms[J].Enter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5(1).

4、Sloan,K..Managers' experiential learning: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tacit knowledge[R].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2004(5).

篇8

关键词:物流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B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物流人才问题更加突出。但是,我国的物流教育仍十分滞后,造成高级物流人才严重匮乏,阻碍了现代物流的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所以对物流理论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改进,是培养高级物流人才的重要一环,而《物流学》课程在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专业基础课。因而进行《物流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是当务之急。

一、 国内外物流教育现状

1.国外发达国家的物流教育情况

在美国,物流行业已经发展为一个比较成熟的行业,在物流人才需求的推动下,美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首先,建立了多层次的物流专业教育,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等多个层次。许多著名的高等院校中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并为工商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物流课程。 部分高等院校设置了物流方向的研究生课程和学位教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生教育系统。其次,在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的组织和倡导下,全面开展物流在职教育,建立了美国物流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所有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接受职业教育,经过考试获得从业资格后,才能从事有关的物流工作。

2. 我国物流专业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从政府到行业管理部门都十分重视物流业的发展,许多地方政府都将物流业作为支柱型产业发展。然而,物流专业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急需。在我国,目前物流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物流市场人才缺口为600万,物流人才成为发展现代物流的瓶颈。据报道,广州市目前物流高级管理人员的供需比例为1:100左右。在上海,现有不足10万名的物流人才已远远满足不了急需50万专业物流人才的需求。上海首次颁布的人才开发专业目录中,现代物流人才已被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全社会对物流人才的迫切需求是物流专业教学的原动力,如何尽快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物流人才是摆在物流专业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物流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调查

通过与物流企业、工商企业的物流部门广泛的接触与调查,了解物流部门对物流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等方面的需求,为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1.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分析

宏观管理人才:主要是政府机构制定政策、规划等以及相应的教学、科研、人才培训等方面人才的需求。

企业物流管理人才:这是物流人才中需求最大的一块,因为企业的涵盖面很广,尤其是制造业对物流人才有大量的需求。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及与物流公司进行协调、管理和控制。

物流企业管理人才:这也是物流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指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所需的人才,包括仓储、运输、配送、报关、货运、物流系统规划等。

从总体上来说,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它要求从业人员知识面要广,且具有较强的战略判断和把握能力,能够敏锐地发现中间市场的变化,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2.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

物流人才教育与培养的基本目标就是要达到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概括起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基本职业素质。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勤奋好学,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创新意识、协作精神、适应能力的初步培养和训练;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实事求是,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具有健全的人格,强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

基本知识结构。懂得现代管理科学、领导科学与信息科学等知识;了解国家有关物流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物流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物流工程实践知识和技能,形成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知识体系。

基本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物流管理和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的科研开发能力、组织管理、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能起草、拟定物流管理及运作方案;具有较强的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掌握独立获取、消化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方法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和业务谈判能力,并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建立有效的工作关系。

三、《物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1.《物流学》课程教材与教学内容的精选

为了实现本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必须对《物流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规划,编写出一本《物流学》精品教材[1]。这是物流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2.《物流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首先教师必须要从多方面、多渠道收集教学用的第一手资料,如现代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录相资料等,然后将收集到的实际资料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演示,增强学生对物流业务的感性认识,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相结合。

案例教学。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引用当前物流企业中较先进的物流运作管理案例,以典型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小结,能运用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解释实际运作中的问题。在组织案例教学时,首先对学生如何充分的剖析案例进行引导,可运用的知识点有哪些,与学生互动,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2]。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学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多选一些本专业教师为政府、企业所作的一些研究项目,这种案例理论联系实际非常强,并且所用到的知识点多,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战能力有很大作用。

物流教学光盘的精选及应用。由于物流理论的博大精深,仅仅依靠课堂讲授是不够的,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传授物流理论,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精选教学光盘,采取课堂时间和课余时间相结合的方式,课堂所授内容与光盘内容相关时,辅之观看,其他内容,可找业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并组织课堂讨论,学生反应强烈,积极踊跃,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物流学》课程考试改革方案

《物流学》是物流工程及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也是物流工程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认知、提高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了解物流理论的知识结构、关注物流领域研究热点、树立现代物流理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引导课。

《物流学》课程考试改革的必要性。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所特有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是其他环节所不能替代的。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有导向性。为了使物流专业的学生既具备扎实的物流理论功底,又具备对理论灵活运用能力、解决实际物流问题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革以往的只注重物流理论的测试,而忽视对其能力的测评。

课程考试方式与组织。采用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的、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考试模式:闭卷考试。以考核学生对物流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记忆、理解、分析和简单应用为主。考试中不允许携带和查看任何资料。考试时间、地点由学校或系统一安排。开卷考试。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开卷考试的题目以物流案例评析为主。考试时间、地点由任课教师自行组织。观察考核。指通过对学生一学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平时测验、作业情况,对其作出评价的一种考核方法。由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考察。

课程总成绩评定方法。课程总成绩满分为100分。

课程总成绩=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开卷考试成绩+观察考核成绩

各项成绩所占比重为: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60%,开卷考试成绩占30%,观察考核成绩占10%。

四、《物流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实施效果

《物流学》课程的改革已初见成效,学生的能动性增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新知,并把自己的所学,积极主动地与物流企业实践相结合。

物流03级的一名学生在2005年6月末,主动与物流企业联系,利用自己所学的物流知识,进行创新性思考,写出了“校园毕业生物流运作报告”,并进行了较为成功的运行,仅在6月29日、30日两天,就为某物流公司获取收入5000多元,取得可喜成绩。

五、结束语

《物流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探讨和完善,希望该课程教学改革方案,能进一步促进物流专业的教学,培养出适合物流市场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

作者单位:陈海峰,赵继新,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孙学琴,山东交通学院

参考文献:

[1]孟祥茹主编.物流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9.

[2]袁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及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4,10:56-59.

Reform the Teaching of Logistics

Chen Haifeng1Zhao Jixin1 Sun Xueqin2

(1.Gu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2.Shandong Jiaotong University)

篇9

摘要:翻转课堂是信息化环境下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颠覆了传统教学过程,顺应教学改革要求,契合高等教育理念,已成为了众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翻转课堂的特点分析,探讨了翻转课堂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的教学过程,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实践结果表明该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P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117-02

翻转课堂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确定学习目标,下达学习任务,提供教学微视频、课件及练习等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对学习资源的自学,而在课堂上师生则面对面进行答疑解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颠倒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两个过程,通过对课堂内外学习时间的重组,让学生变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实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它与传统“教师课堂上课,学生课外做作业”的教学模式完全颠倒了过来,故称翻转课堂[1-4]。本文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例,探讨翻转课堂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的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的目的,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一、翻转课堂的特点

翻转课堂,源于2007年美国,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为基础,一经面世就受到大家的热捧,究其原因,主要是翻转课堂具有如下特点[1-4]。

(一)学生对学习的掌控性较强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有相对充裕的课余时间,根据老师提供的课程视频和学习资料,结合自己的情况来安排和控制学习进程,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如学习过程中对视频的观看,容易掌握的地方可以快速通过,难以掌握的地方则可以反复观看或停下来静心思考。因此该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下掌控自己的学习进度,而不再是传统模式下有限课堂时间内紧促的学习进程。

(二)师生角色的变化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课前、课中还是课后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老师丢弃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主宰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仔细听学生的观点,并为学生答疑、解惑,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解惑者。

(三)师生、生生互动性强

传统课堂上,教师讲解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师生互动时间较少。而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不仅可以通过事先建立的班级讨论群向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问题,而老师除了对学生提及的问题作答外,还可以通过事先准备的讨论题来开展小组内讨论或小组间讨论,并参与其中。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让他们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大大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和老师彼此从中受益。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课内注重问题解惑与讨论、课后则注重知识的巩固分析,因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也由这三个方面所涉及的五个环节组成,即课前教师对相关内容的视频制作、课前学习任务单制订,课内问题与讨论题准备、课堂活动组织、课后网上作业的选取。

(一)课前视频的制作

根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要求,首先设计本课程的教学计划,设计相关知识点。视频要求短小精悍。大多数的视频都在10分钟左右,比较长的视频也不能超过15分钟。这样的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如第一章的概率论基础,分设了14个知识点,含随机事件、概率、古典概型、条件概型、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独立性及小结、综合题等,平均10.5分钟。

(二)课前学习任务单的制定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相关内容,在课前给学生制定了学习任务单,以辅助学习。学习任务单包含需观看的视频、相关资料阅读和课前要完成的作业。此外,通常还在学习任务单中设定了一些思考题,以达到内化知识的目的。

(三)课内问题与讨论题的准备

虽然学生事先观看了视频,进行了自主学习,但由于课程的关系或学习基础等原因,学生可能或多或少会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可统称为“课内问题”。如问题:事件互不相容与事件独立性的区别?“课内问题”包括学生看视频后或当堂提出的问题。而讨论题是用于拓展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以学生自主完成视频的学习为基础,达到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的目的。例如,在第三章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函数的分布的学习中,让学生讨论在给定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和函数概率密度函数的条件下,如何求函数的分布函数及概率密度函数等。

(四)课后网上作业或测试题的布置

学生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与课内的讨论互动,对所学内容尽管已基本上掌握,但还需一些相关的作业或测试题让他们加以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检验学习效果的目的。

三、教学评价

翻转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因此,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定也应是多元的,比如除闭卷考试外,可就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自学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定,平时表现所占的比例多一些。以下就我校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翻转课堂试点班与普通班的学习对翻转课堂的课程改革的效果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一)学生成绩

因学校教务处课程的安排,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有3个班作为翻转课堂教学的试点班,因此我们选取了同一学院相近的专业的普通班作为比较:卓越学院的试点班(经管实验班)的期中、期末卷面成绩的平均分比普通班(理科实验班)至少高5分,通信学院试点班(信息工程)比普通班(通信工程)高3分、管理学院试点班(信息管理)同样比普通班(工商管理)高3分;及格率也是高于普通班。

对于试点班的学生的总评成绩采用平时成绩(含观看视频、作业、讨论等)占40%,期中成绩占15%,期末成绩占45%的考核方式,在此考核方式下,及格率大大地提高了。如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卓越学院经管实验班的及格率为93.5%,而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翻转课堂班的及格率为100%;其他学院及格率也有相应提高。这些数据说明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学生学会自主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二)学生评价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来反馈学生对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及学习体会。大多数同学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总体效果是良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就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约90%的学生都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经过一学期的翻转课堂的试点,取得到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如某些视频的质量、时间长度等仍需进一步提高,等等。

参考文献:

[1]刘应芬.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探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10):6-7.

[2]武盟,尹亮亮,刘晓霞.基于教学翻转模式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1):148-149.

篇10

关键词:外部性战略风险;动态演化;风险防范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7BJY073),四川省软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7ZR0073)。

作者简介:顾兴树(1970- ),男,四川自贡人,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战略管理研究;揭筱纹(1957- ),女,江西南丰人,博士,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战略管理、中小企业管理研究;顾萍(1974- ),女,四川自贡人,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运营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6-0115-04

收稿日期:2008-07-06

一、前言

自2007年底起,全球经济从顶峰迅速跌落。截止2008年10月中旬,美国前五大投行因金融风险破产,大量企业巨头、金融保险机构陷入清算困境,全球股市急剧动荡。同样的是近年来在我国珠三角地区也有数万家中小企业因国外需求的下降影响而倒闭,这些状况反映了经济一体化大环境对于全球经济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无论在行业类型、规模、结构等要素上存在多大差异,不同企业都必须面对变化更快、更复杂的外部环境,企业与外部环境间的相互影响十分显著。

企业经营与发展是一个内外环境相互作用、不断演化的过程,产业、竞争以及宏观环境等要素的多变使企业战略管理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这些外部因素直接导致战略风险管理与控制成为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在管理学界,战略风险研究兴起的时间不长,企业风险管理的早期研究多偏重于金融与财务层面,主要关注点在制度防范、流程控制、财务控制等内部风险管控体系,并未从战略管理的整体角度对风险进行研究。近年来,超竞争的企业外部环境使很多企业难以生存,例如,全球石油价格的突飞猛涨,直接造成民航运输业大面积亏损,引发航空公司倒闭潮以及行业间并购潮;美国经济的衰退影响我国长、珠三角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幸存的企业为谋求生存改变外向型战略,转而开拓内需市场,并向中西部内陆地区战略转移;四川地震后当地企业遭受重创,然而以政府主导投资的灾后重建工作却给建筑、交通行业带来重大机遇。这些都可视作外部性风险影响企业竞争的现实案例。

面对无所不在,无可避免的风险时,企业是极力设法逃避,还是“善待”风险,寻找隐藏在风险背后的机会?卓有成效的战略风险管理过程就是内部的演化适应机制与外部风险动态匹配的过程,只有建立有效的战略风险管理机制,主动适应环境变化,以动态演化观对待风险,企业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二、企业动态演化理论综述

演化一词(Evolution)来自达尔文的生物学研究领域。而演化经济学这一术语,最早由凡勃伦(1898)在《经济学为什么不是一门演化的科学》中提出,阿尔钦(1950)的《不确定性、演化和经济理论》开始对演化思想正式运用,Richard R.Nelson和Sidney G・Winter(1982)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标志着演化经济学思想的真正形成。他们借用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基本思想――自然选择思想和拉马克的组织遗传学的某些思想并将其运用到企业,用以解释企业为何能够在不确定性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中仍能保持竞争优势获得长久生存。在行业竞争对手的威胁与共生环境压力下。March(1994)、Koza和Lewin(1998)Rosenkopf和Tushman(1992)根据多样化、选择和变化的持续性,强调组织与环境共同演化(Co-Evolution)现象,也印证了企业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

然而,即使是持续不断的外部刺激,如果刺激程度不够,也不足以马上引起企业旧的战略管理制度的显著改变,这源于企业制度存在的路径依赖效应影响(Paul A.David于1975年在《技术选择、创新和经济增长》一书中提出路径依赖存在的理论,并于1985年给出证明)。只有当企业面临重大变革压力,如外部战略风险等刺激且程度较深时,才可能引发企业打破惯例,引发战略变革――产生类似生物学的“变异”――只有变异,适者才能生存。按照演化经济学的自然选择观,组织所面临的外部风险对其能力构建和组织演化有重大影响。自然选择创造能力的机制也表明企业内部和外部选择压力的强度对企业主动寻求演化的能力构建至关重要(黄江圳等,2007)。例如,多业务企业中只有那些能使能力和环境相匹配的业务单元才能存活下来,并将其已经得到价值证明的能力在企业内部扩散开来。而那些不能实现这种匹配的业务单元将会消亡,而对于单业务企业而言,不能保持其在行业内的相对竞争优势,就会像自然界的某些生物一样因不能适应环境突变而导致个体灭绝。此外,正如同自然界的物种集体灭绝一样,落后行业的衰亡,必然会导致行业内的企业群体灭绝。

需要区别的是,本文提出的动态演化过程不完全等同于生物学领域的自然选择过程,该过程更多表现为外部风险对企业的优胜劣汰,是对企业现存能力的选择,企业因为“能力”存在强弱差异而被动地接受生存与淘汰。而动态演化更多可视为企业更主动地向外部环境进行的有意识、有目的、有准备的演化成长与变革创新,弱势企业通过创新系统、知识系统等寻求适合环境的能力有意识的培育和构建,并采取对自身能力的薄弱部分实行补偿、重构的措施。企业在与外部环境的互相选择中发展,这是一种向前进化的主动演化过程。

三、来自外部性的战略风险压力

(一)战略风险理论

“战略风险”一词出现的时间不长,1971年Kenneth R.Andrews在《公司战略原理》一书中才首先提出了“战略风险”一词,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战略风险的研究才逐渐受到企业和学者的重视。传统的风险管理将风险视作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而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说,战略风险的概念、内涵、形成机理都有很大不同,更加强调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事实上战略本身与风险一样,都可以被视作一种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反应,战略选择、实施、控制、评价的整个过程就是不确定条件下的风险行为,Bettis and Mahajan(1985)以及TimothyW.Ruefli,James M.Collins(1996)均在实证研究中验证了战略风险对于企业和产业层面的战略管理的绩效的重要性。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战略风险研究迅速兴起,但直到目前,完整、规范的理论体系尚未建成,也未形成权威的、完整的定义,很多学者以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对战略风险下定

义。Sidney L,Barton(1990)将战略风险定义为“当企业面临破产等不确定性经营后果时进行决策所面临的风险”;Mi-chael H.Lubatkin(1990)将战略风险定义为“企业将其收益与宏观经济和产业经济波动进行隔离的可能性”;James M.Col-lins(1992)将战略风险定义为“企业在其所属行业中排名降低的程度”;Robert.Simons(1998)将战略风险定义为“一个未预料到的事件或一系列条件,它们会严重削弱管理者实施其原定企业战略的能力”;Christopher(1999)等人认为企业战略风险是企业战略层的风险,是整个企业范围的风险,把战略风险管理看作是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手段。

国内学术界对战略风险问题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目前主要是对国外战略风险理论的引入,并针对国内企业具体战略行为进行研究。如刘升福(2003)、刘海潮(2002)将战略风险理解为企业整体损失的不确定性;杨华江(2002)等人对集团公司战略风险进行了研究;祝爱民(2006)从战略理论和系统的角度对企业战略风险构成因素进行分析,并将战略风险分为内外两方面因素。

综上所述,无论国内外,战略风险的具体定义并未脱离战略风险字面的基本涵义,“战略风险”与“战略机遇”、“战略损失”的动态关系是学者们重点关注的对象。其基本定义是能使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产生损失的不确定性,这里的损失既包含直接经济利益损失,也可理解为间接损失(如竞争优势减弱、品牌及商誉损失、运营失效、技术落后等等)。因此,能否有“机会”对战略风险进行科学管理成为分类的基本原则之一,即将其分为纯粹型和机会型风险,“纯粹性风险”为静态风险,如天灾、战争等,不在本文的战略风险研究范围内,企业以分散投资或者保险等方式进行防范。而新的研究表明,对于“机会型”战略风险不单是对企业或其所依附的产业的“损失”或者“威胁”,若善加防范甚至利用,战略风险能够为企业带来发展机遇。正如John Drzik(1996)所说:管理者们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系统(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ERM),能够使企业遭遇致命的战略风险时,可能发现新的增长解决方案。因此,战略风险着重关注“机会型风险(OpportunisticRisk)”,对风险的态度不再是单纯避免(Avoid)、防范(Pre-vention),而是谋求共生(Co-exit)。

(二)来自企业外部的战略风险的分类

为何对外部风险需要保持如此高的警觉?外部性战略风险来自于企业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变化难以预测、突变性大,“苦练内功、抵御风险”的静态管理行为已经失效,单纯根据企业生存要求而制定战略已不可能抵御变化的外部风险冲击,这是创新型的战略风险管理的根本。Jeffrey Pfeffer和Gerald Salaneik(2003)认为:组织与其外部环境存在共生与相互依赖,企业对环境的制约及影响存在着控制与反控制,必须通过“适应”、“避免”、“顺从”等来解决与外部环境的冲突,平衡增长与风险。外部战略风险包含哪些因素?根据Baird(1985)、Simons(1995)Budd(1997)等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外部性的战略风险要素归类如下(表1)。

(三)外部性战略风险的特性

外部性战略风险除具有风险的损失与获利的不确定性、动态性、不可消除性等共同特征外,还具有可管理性、主观性等一般特征。此外,外部性战略风险与企业内部动态能力协调失当而产生的“失衡性”具有共振性与消减性。本文首先根据可能产生的损失程度大小以及发生频率的高低,将外部性战略风险分为四种类型(见下页图1)。对于偶发性、危害小的战略风险而言,日常的环境扫描进行常规监控即可;对于发作频率高、危害大的外部战略风险而言,要在企业的风险防范体系中进行重点监控,而且要随时根据评估结果对整个企业的战略管理过程进行调整,以应对这些对企业可能造成致命伤害的外部因素。

以对企业影响较大、特征显著的第3和第4外部风险形态为例,根据这两种风险的作用特征模拟企业对风险的不同反应和效果,即外部性战略风险作用于企业时与企业内部风险协调、对抗、化解机制相互作用形成的总战略风险的变化过程,并由此确定企业的危险程度(图2)。如前所述,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点,会遭受来自宏观环境、产业、竞争的外部风险(External Risk)――计为函数f(Er)。同时由于来自内部的动态演化能力的不同,而产生了内部风险(Internal Risk)――这种风险可解释为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应对外部战略风险得当,则风险较小,反之则较大,计为函数f(Ir)。每一时点总的风险函数是这两种风险的复合函数。经研究,这一函数不是f(Er)、f(Ir)的简单线性叠加,而是一个复杂复合函数,在两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既可能产生类似于蝴蝶效应的混沌效应使风险急剧放大,也可能因内部协调机制得当而减小看似无可避免的重大外部风险损失。该函数的意义表明,外部风险对企业的威胁虽然随时存在,但只有在内部能力不能匹配,无法通过建立“动态演化系统”或者独特的“动态演化能力”时,企业才真正受到商誉、资产、人力、组织架构等的损失。

如图2所示,横坐标为企业的不同发展时段(为时间坐标),纵坐标显示风险的高低程度。内部风险函数f(Ir)为企业动态演化能力不足而导致的内部混乱与失衡函数,f(Er)为外部战略风险函数。则企业面临的总风险大小为复合函数:f(Tr)=αf(Ir,Er)+ε,其中α为影响系数,ε为修正变量。

纵坐标轴上,1点一下为低风险区,企业只进行常规管理活动;一旦内外部风险的叠加函数值超过1区,触发企业启动预警机制,开始进行管理协调,战略布控;越过2区后,企业进入高风险区,系统立即启动防范处理机制,展开具体的化解威胁、寻求机遇的管理程序;而当测得风险函数值达到越过3区,企业就进入可能导致战略失败的“死亡区域”。从图中可以清楚了解企业对抗风险的效果,对企业所处的区域有清晰的认识。

在总风险曲线可以清楚地看到,在A与C点,由于外部风险和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的不利,A点触发预警,C点导致高风险防控全面启动。在这两点紧邻的B和D点中,可以认为企业内外部对风险的正确处置造成了企业的战略风险值重回安全区内,企业的战略风险防范获得了足够效果。而在E点,由于外部性战略风险的急剧放大,再加之内部防范机制的协调失当,造成内外部战略风险的共振效应,使战略风险完全超越企业的可控范围,直接导致战略失败,企业将面对巨大损失甚至破产倒闭的危机。从战略风险共振与抵消模拟示意图可以看出,企业具有的动态演化能力将对战略风险防范产生重大影响。以巨人集团为例,1996年,公司因为应对国内金融紧缩政

策准备不足,企业出现决策失误,对房地产的投资过大,被迫对运行良好的保健品业务抽血,导致业务现金流不足,最终引发企业财务危机。无法控制外部宏观环境的政策性风险,加上内部能力缺陷,应对风险的机制不健全,内外共振作用使企业的战略性风险迅速放大到企业无法挽回的地步。

四、战略风险防范――动态演化体系

企业对于感知到的战略风险究竟做出何种应对?企业动态演化的路径与过程究竟是如何影响企业战略?本文认为,企业外部战略风险的防范与内部动态演化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循环系统,这一系统体现为企业被动接受外部选择和内部主动适应性演化的结果,即始终处于“接受刺激――演化准备――演化变异――再接受刺激”的一个循环上升的动态过程。内部防范机制健全的企业面对那些不可避免的机会型外部战略风险,不仅可以避免损失,甚至能因此获得发展机遇,这取决于对企业内部能力和外部环境压力的认识、处理和掌控程度,取决与事先建立的战略风险防范体系及其运作效率(图3)。

如图3所示的系统,除天灾、战争及其他不可抗力因素的纯粹性风险外,主要根据外部环境的作用来源将机会型风险分为了三个部分,即:产业风险――包含平均行业利润、产业密集度、行业生命周期、进入壁垒、企业集中度等要素;宏观环境风险――包含、政治、经济、技术创新等要素;竞争风险――由来自竞争者、分别处于上下游的供应商和顾客、以及产品和服务的替代品组成。这个系统的运作流程分为三个阶段,可以简化成为破坏与刺激、决策与准备、事实与反馈三个阶段。整个管理过程表现在一个非封闭的循环系统中,根据环境变化随时调整系统运行,实现企业能力外部战略风险的动态平衡。第一阶段,外部风险的不断刺激,当其达到足够引起企业产生变异的程度,企业便具有了演化变异的基础,在这一阶段,抵御外部战略风险的主要力量来自企业的制度和惯例,对于常规型的风险,企业的能力足以将这种威胁化解,企业只进行常规的经营活动,只有当突发性、破坏性较大,可能对企业产生较大影响的外部刺激产生并扩散时,企业才有变异的要求也才会进行较大的战略调整前期准备,即进入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优秀企业的战略风险防范体系开始应激反应,对风险程度做出分析、评估等,判断下一步行动目标,是回避?转移?妥协?利用?还是选择直接对抗。无论采取何种措施,企业在战略上都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动态演化过程随新的决策产生,企业在组织结构、资源整合、管理流程、人力资源、学习创新等企业内部管理能力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演化的要求。准备工作完成后,第三阶段是战略创新的过程,是根据外部战略风险所进行的新战略管理程序。最终,建立并实施新战略,并将反馈信息回馈至企业风险防范体系,进入下一轮循环,企业能够在新体系下抵抗逐步升级的外部战略风险侵袭。

随着外部战略性风险刺激频率加快、加大,这种动态演化的过程会日益加快,企业竞争力也随之增强,动态能力演化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而这种竞争优势依赖企业打破惯例,不断循环、适应环境、自我更新的过程。仍以巨人集团为例,经过2003年的复出,企业更新了战略体系,史玉柱对导致第一次失败的因素如政策风险、产业风险、金融风险等做了重点防范,财务制度健全、业务选择更加理性,而擅长的市场专长被发挥到了极致,企业的组织结构、战略控制、运营流程、营销战略等建立了共同动态演化体系,基于动态演化观的“战略风险防范制度”可以承受远比过去更大的冲击,企业也因此重生并日益强大。

五、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