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优点范文
时间:2023-08-10 17:34: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技术的优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多媒体 英语教学 优点 需要注意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技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当中也成为了当今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我国教育部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的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合理地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课堂环境,而这种新的课堂环境既能够满足教学的多种需要,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 英语课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优点
1、英语课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主要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处于教学过程中的绝对中心地位,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比较单一。这种呆板传播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师生倍受折磨,教学过程也只是完成了“授业”的任务,根本谈不上“传道”的目的,多数情况下学生只能充当被动的语言知识的接受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创造性,达不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缓慢。和传统模式相比较,多媒体技术在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英语课堂教学使教材图、文、声、像并茂,使教材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有机的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和谐的信号刺激,让学生从多角度轻松愉快的接受学习信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马上就被调动起来了,注意力也集中了,教师的授课内容变得新颖而充实,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2、英语课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证明,人们学习同一份材料,运用视听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的效果要远比只是听或只是看的学习效果好的多。多媒体课件教学实现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和活动视频等诸多方面的有机结合,可以把学生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表现综合的统一到生动的教学过程当中,创造出教学情境,将本来枯燥的教学内容变成了一个个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的世界,给学生的听觉、视觉带来强大的冲击力,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授课内容理解能力。
3、英语课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教师的重复性劳动,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当前所使用的教材不但配有录音带,还配有多媒体光盘,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我们可以积极的利用这些有利提条件;还可以集体备课,成果共享,每人主备一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补充课件的内容,然后经过集体讨论修改最后定稿。如:在为学生讲评作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来标记谬误,使学生加深印象。在导入部分加入多种形式的音像材料如歌曲、电影片段、人物介绍等,将一些社会、人文、历史等背景知识表现出来,由于形象直观,生动活泼,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每位教师也可以有自身的特点,适当补充具备自己特色的教学内容。
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探索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知识水平。教师需学会通过电脑对文字、表格、图象、声音等进行处理;还要学会使用相关的工具(如PowerPoint ,Photoshop ,Flash等)以及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等,从而大大加强了教师的创新精神。
二、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能够大大地优化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一个辨证的过程,在多媒体的开发与应用过程当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注意。
1、多媒体技术只能辅助英语教学,不能反客为主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是教学中为解决某一教学任务而使用的手段或工具。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只能起辅助作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及时的给予提示帮助,学生的信心就会大大增加,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一些教师将多媒体的作用过度夸大,认为多媒体是无所不能的,在实际教学中,无处不应用多媒体。如果过多的追求多媒体,甚至把整堂课都设计成多媒体课件,教师在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时,只专注于操作电脑、演示课件,一堂课下来几乎不用黑板和粉笔,势必会减少师生之间的交流;而学生的注意力也会过多的被吸引到多媒体课件上,这样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的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多媒体课件的画面和声音上,其结果是喧宾夺主,冲淡了主题,不利于学生看清问题的本质。成为教学的干扰源。我们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不应该也绝对不会妨碍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应该说是对原有教学手段的加强,而不是替代。
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注意选材,科学设计
制作多媒体课件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往往比较零散,不成系统,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积累一些包括文本、视图、音像等多方面的教学资源,储存起来,以备教学时使用。选材时还要注意选择那些与实际教学内容相关,感觉直观,易于学生理解的信息。
要想制作出科学合理的多媒体课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先考虑到设计的内容和设计的对象,然后再考虑如何进行设计,确定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主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让学生认知学习的内容,如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多媒体课件与英语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主题是语言的学习,学生需要大量的口语、听力等方面的练习,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从实际出发,遵循教学原则,利用多媒体把信息准确无误、简单易懂地传递给学生。因此,教师在制作英语多媒体课件时应该把解决英语教学中的问题放到首位,追求多媒体课件的内在作用,而不是外在的形式美。在多媒体这种新的教学技术支持下,必须要有新的教学观念,这样才能够使多媒体技术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良好工具。
参考文献:
[1]朱宝银.多媒体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J].职教论坛,2003,(2).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改革、方法;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202-01
随着整个教学领域的深入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对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完善与改造,使我国新的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竞相涌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掌握好的、适合的、有效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的、更快的、更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1.摒弃传统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1.1 挖掘素材,调动学生积极性。新教材是个资源富,教师要挖掘要善用身边的资源,加以拓展整合,使教学内容丰富起来。教师针对教材内容,由学生实际巧妙地提出问题,有效地把学生领到问题的情境中,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都是独特的,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也即应当允许学生在方法的选择上有一定的自。我们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学生提出各种方法后,作为教师,应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或层面不断对各种相关的方法作出比较,不能以一个学生或一批学生的思维为基准来规定全体学生必须掌握的所谓的最优解法。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于自己的方法作出积极反思与必要改进,并在方法论上达到更大的自觉性和先进性,掌握知识。
1.2 引入游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马卡连柯说过:"把游戏引入课堂,以给学生一个强刺激,进而把他们愉快的情绪组织起来,推动起来,使它发扬。"如在学习《元、角、分》一课内容时,组织他们开展"苗苗商店"游戏活动,让学生们"钱来货往",排着队到模拟商店去购物。因为学生亲身参与了,学习中不但觉得新奇好玩,而且学得有趣认真。可见,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游戏活动教学是从哲学的、人的生存方式的角度研究教学的一种视角。小学教学改革的使命之一,就是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游戏活动教学体现了这一改革趋势,它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完善和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经常组织游戏,寓教于乐、乐中施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遵循教学原则,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要遵循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规律,体现数学的特征和内涵实质,把学生自主学习贯彻始终的为原则。围绕"自学、思考、交流、评价、更正"及"点拨、归纳"组织教学,努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索,应用数学、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合作、交流、探究的精神。把单向传授转化成学生回顾、思考、创新的探究活动。
2.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小林和小英,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学生很快伸出1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个苹果,要平均分给小林和小英,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2.2 为学生体验成功创设条件。首先,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因为教师对学生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潜在力量,激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其次,创设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布置分层作业。再次,展示成功,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
3.结合学生实际,探寻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3.1 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能力。学生的实际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众所周知,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比如,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3.2 努力探寻学生的潜在能力。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事实证明,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时所具有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课堂教学的关键 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智力潜能。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努力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认识所学的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也不断提高。
篇3
关键词 课堂教学;有效性
当前,对于有效教学的论述,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然而它却是课堂教学领域里永恒的话题。那么什么样的教学称得上是有效的呢?如果从初中数学学科角度来说,凡是在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为媒介,以情景与问题的实施为前提,以获得“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为基础,通过过程化目标的达成,实现预期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称得上有效教学。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现向同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创设有效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答《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的创造性思维。可见,学生的参与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之一,没有学生的参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和主动生成就是一句空话,有效教学就会成为一句口号。
生1:方程两边同时乘以3(x-2),得,3(5x-4)=4x+10-3(x-2)
化简得:14x=28
解得:x=2
x=2就原方程的根。
师:上述解题过程,是否遗漏什么步骤?
生2:遗漏了检验。
师:如何检验?
生3:,当时x=2时,3(x-2)=0,所以x=2是增根。所以原方程无解。
师:那么在解分式方程的时候,为什么会有增根?
生4:在去分母的时候,当公分母等于0时候,会产生增根。
师:很好,那么我们在解分式方程的时候,该注意什么呢?
生5:解好分式方程的时候,一定要进行检验,避免出现增根。
本案例中,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将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为学生创设一个解分式方程出现增根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主动探究问题。学生在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的过程中,体验到问题的结论和方法之间的过程。经过参与,学生清楚地了解了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原因,而教师的激疑、启发,调动学生参与与探索,共同解疑,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创设情境要以能引起学生的参与和思考为目的,以引发学生思维为宗旨,不断冲击学生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而构建起新的数学认知结构,这样的问题情境,才是理想中的有效教学。
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标准》指出: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由于它比数学知识更抽象,不可能照搬、复制,所以它的离不开数学教学过程,离开了数学教学过程,数学思想方法就无从谈起。因此,数学教学要通过过程,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构建出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系,逐步感悟数学思想。教学中,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无裨益。
例如:如图1,已知矩形ABCD,一条直线将矩形分割成2个多边形(含三角形),若这2个多边形的内角和分别为M、N,则M+N不可能是( )
A、360° B、540° C、720° D、630°
此题在分割时,有三种情况需要讨论:
(1)如图2,分成一个三角形与一个五边形;
(2)如图3,分成两个三角形;
(3)如图4,分成两个四边形。
这样,答案就十分明显了。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核心,由于它是蕴含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所以应要解题过程中进行渗透。如案例二中,涉及了初中数学中的分类讨论的思想,如果能够利用分类讨论,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有哪些知识点涉及分类讨论思想。而案例三中,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教学中,要把数学思想的精神实质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思考的体验与领悟,进而形成运用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数学教学,存在着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单调、学生接受知识方式被动等弊端。因此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了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标准》在论述具体的教学方式时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教师要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广阔空间,让他们参与有关活动的过程中,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我先播放“海上日出”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反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现象。然后让学生用《几何画板》画一条直线和一个圆,再利用《几何画板》的功能,使直线移动,产生与已知圆相离、相切、相交的各种动态位置关系,并在旁边显示圆的半径(r)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直线与圆相离时,d大于r,直线与圆相切,d等于r,直线与圆相交,d小于r。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愿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本案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展开教学,丰富学生感知认识的途径,促使学生接近数学、理解数学,学生也更好地进行相关数据的组织和分析,对于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将大大提高。
四、加强数学实验,有效促进学生思维
数学实验是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试验等实践活动来进行数学学习的一种形式,是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通过自己动手,动脑,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获得经验,主动建构并发展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的活动过程。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例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教师分给每个学生一张画有三角形小纸,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求三角形的内角和。
生1: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在同一顶点处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可以证明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
师:你是采用移角的方法,得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那么我们是否还可以利用移角,结合平角及同旁内角得出?
生2:我用平行线进行移角,如图7,过点A作BC的平行线,利用内错角相等,得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生3:我是用这样的方法求三角形的内角和,如图8,过点C作AB的平行线,利用内错角相等和同旁内角互补的原理,求得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生4:我是将三角形折成一个矩形,获得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如图9
说明:这样的实验,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启发思维,
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又如:圆柱侧面积教学
教师让学生把围成圆住的厚纸沿着高线剪开,学生看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有个别学生提出异议:“如果沿着斜线剪开呢?”于是教师鼓励学生试试看,结果学生沿着斜线剪开,得到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可以再剪拼成长方形,这样又可以顺利地得到圆柱侧面积公式。
说明:本案例,教师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所学的知识理解也更加深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朱老夫子(朱熹)的两句诗,道出了一个真理:只有亲自动手,获得的知识,印象才是最深刻的。数学实验恰恰能为学生探索发现、尝试错误和猜想检验提供平台,又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让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总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的方法很多,对有效教学的研究也总是一个开放性、探索性的动态过程,文中涉及的做法也只是自己的一点思考,本人也愿在今后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加强理论学习与研究,不断探索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陈玲珑.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探索 [J].中国数学教育,2011.
[2]王飞兵.从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角度谈中考数学复习策略[J].中国数学教育,2011.
篇4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有效教学 教学效率
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有效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数学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可以说,课堂教学的过程其实是由若干个课堂有效教学组合在一起的。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教师在教学中有效教学的质量高低。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真正意义上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现就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教学问题作以下初探。笔者通过自己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的经验和体会,总结了一些看法,与大家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一、善于营造兴趣氛围,增强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有效教学效率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确如此,有个好开端,可以让你的人生充满喜悦阳光,可以让你的人生多姿多彩,可以让你的人生充满自信。同样的一节数学课,有的数学教师上起来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率比较高,有的教师却讲的死气沉沉、没有一点生气,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前者一开始就营造温馨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师生的互动情感。但对于后者来讲它也专心备课,教学手段无可挑剔,但是课堂气氛却死气沉沉、没有一点生气,这是因为后者只是机械式的生搬硬套、死搬教条,根本不关心学生的心态。必须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中,使学生在情绪上引起共鸣,发现数学奥秘。
怎样才能营造教学氛围,增强课堂活力?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要时时刻刻关怀学生,和学生多交流,多探讨。要想使数学教学活灵活现,教师必须投入到丰富多彩的情感教育环境中去,使课堂教学成为品质性格的“刻划场”。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课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高昂的情绪中导入新课。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的信心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内在动力。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坚持从诱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之能长久下去。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兴趣,才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产生一种内在学习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典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兴趣”。这句话准确地阐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因而,教师在开始讲授数学课程时,要让学生对初中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建立起自信心,抛弃传统惧怕数学课的心理,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激励、唤醒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求新、求异的好奇心。在这样的情景模式下,学生们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了。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每一堂课都是新颖的,让新知教学在游戏中进行,从而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寓教于乐,学得主动,促使其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提高教学质量。
三、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虽然我们面临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但并不能否认的重要性,考试不但是对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而且还是教师获取成果的反馈。适当运用考试,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自信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例如:在考试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要有意识地出一些难易相当的题目,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信心,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是被认可的。在考试前教师应给学生打气、鼓励,不加压,对学习较差一点的学生,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辅导,这样还可使学习较差一点的学生经过奋斗、努力也有取得好成绩的机会,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也感受到有成就感。这样,就会慢慢得把他们“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中转到学习中来,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实践证明:联系实际情况,适当运用考试技巧对获取成功体验,牢固树立自信心和远大理想都有很大的帮助,对创新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的有效课堂提问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只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就会使自己站得高,看得远。提高课堂有效教学,做到教学活动有计划,内容充实具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只有大胆地突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5
一、吃透教材,处理好教材
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活的,教师教学的对象也是活的,都在随着教学过程的发展而变化。数学能力是随着知识的发生而同时形成的,无论是形成一个概念,掌握一条法则,会做一个习题,都应该从不同的能力角度来培养和提高。通过教师的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所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弄清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只有把握住教材,才能掌握教的主动。
二、梳理知识
数学的一个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等都是数学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容易被忽视。事实上,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正是数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一个定理的证明往往是新知识的发现过程,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就培养了数学能力的发展。因此,要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法,要把知识形成过程看作是数学能力培养的过程。
三、抓节奏,提效率
数学课没有一定的速度是无效学习,慢腾腾的学习是训练不出思维速度,训练不出思维的敏捷性,更是培养不出数学能力的,这就要求在数学课堂中一定要有节奏,这样久而久之,思维的敏捷性和数学能力会逐步提高。
四、 激发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消除畏惧心理
篇6
关键词:数学教学; 精彩课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004-00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调。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色彩等巧妙地结合起来,制作精彩的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讲解、说教变成动态的图像,成功地应用于教学,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更让学生爱学、乐学,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的新理念,可以说,精彩的课件给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境界,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双赢目标的实现。
然而一个先进的教育平台还并不等于先进的教学,要挖掘它在教育中的潜力和作用,必须很好地解决它与教材、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的整合问题,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条重要理念。
在实践中,更多实践者并没有认真地重视和处理这个问题。他们的观念是,似乎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跟不上形势,仅此而已。为此,讲课老师不惜花费一周甚至数周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尤其是开公开课和比赛时,总让人觉得为制作而制作,可结果往往并不理想,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搬家,只是起了代替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师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花里胡哨,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适得其反,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反而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干脆不再写板书,一节课下来,听课者大饱眼福,可黑板上没有任何痕迹;有的课件因制作粗糙,链接不好,搞得讲课老师手足无措,致使课件成了累赘。以上事实说明,课件要用在点子上,要注重实效,新技术不代表新的教学思想。
因此,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数学教学,首先要突出主动因素的人的地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结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融合。
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要通过学生来实现,要关注学生兴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的特殊作用,将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再现于课堂,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生动,进而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能充分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展。如有一次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当课已接近尾声,学生普遍比较疲惫时,我提出问题:“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明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在学生思考和讨论后,我演示课件,屏幕上出现一片绿地,一只小猴子坐在一辆方形车轮的车上,在音乐的伴奏下前进。看到小猴子被车颠得一上一下,学生们开怀大笑。这时,引导学生讨论:小猴子为什么会感到颠簸?有的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方的,有棱有角。我再问:“难道坐在车轮没棱没角的车上就不会感到颠簸了吗?”继续演示课件,屏幕上出现小猴子坐在椭圆形车轮的车上,伴着音乐声向前进的画面,仍见小猴子随着车轮的转动上下颠簸。“这又是为什么呢?”我继续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出了正确的回答。通过演示,启迪了思维,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进一步认识,使学生趋于低落的兴趣又被激发起来,学习欲望又被调动起来。
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观念和效益观念,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只追求形式和摆花架子,而不考虑对教学效果的追求,多媒体课件要运用于适当的地方,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既要起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作用,又要起到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和学科能力发展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难懂的知识,如果只是简单、枯燥的讲述,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采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图像演示,不仅能化难为易,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而且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突破。
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数学教学,其次要用新的角度审视教学内容。以新的视角,把握信息技术与教材的契合点,第一,不仅关注着眼于如何突出教材的重点,突破教材的难点,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训练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和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要关注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做深层次的挖掘和总结,建构知识网络,创造更深刻、更丰富、更实用的教学资源。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逻辑性强,在复习整理时,适时使用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把散装的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完善认知结构。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课堂;利用资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信息技术有效课堂应该是使每个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掌握具体的方法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迅速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术的能力和水平。笔者针对教学研究中的体会,就如何构建信息技术有效课堂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中表现出的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几个问题
在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本人根据教学研究及通过跟同行的交流,发现当前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任务的完成差异性很大,好的学生感觉完成任务后“吃不饱”,差的学生却无法完成任务;
2.学生提供帮助和接受帮助上缺乏主动性;
3.在自主探究性教学中,有些学生容易偏离主题,有些学生对下一步设计心中茫然,教师需要如何把握“引导”的恰当程度问题。
4.当课堂教学依赖于学生的进程,部分学生因前面技能的没有掌握影响到后面内容的学习时,教师该如何解决这个“旧技术”对“新技术”造成的瓶颈问题?
5.如何更有效地评价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学习?
6.部分学生喜欢玩游戏,玩Q Q ,却不热忠于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7.信息技术是“副课”,学不学不会影响升学问题观念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等等。
以上所述问题处理得好,对课堂教学效果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若处理得不好,将影响整个教学进度和教学效率。
要熟悉学情,确定合理教学目标,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准确把握好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点难点。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教学也是一样,我们只有了解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让全体学生在层次性的任务中“因材施教”,从而完成有意义的学习。
二、充分运用现有资源,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网络、电视、书刊杂志、生活中等多种渠道合理选择图片、文字、声音、视频、实物等现有资源,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科特点,对素材进行适当的整理、归纳、分类、有机组合。规划好出示素材的方式、时间,以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要尽可能从生活中汲取素材,让学生在已有经验上来直接获得知识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利于进一步展开创造性思维。
创设的问题情境还必须紧扣学科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具有针对性思维、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之一就在于教学环境和教学工具的多样和实用。传统课堂常用的“讲解法”必不可少的同时,“小组协作”、“任务驱动”、“问题探究”、“创造活动”等形式开展起来更有优势。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明确,在每一节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综合使用,以取得最有效的教学效果。如对于如“WORD作文选制作”这样的整体连续型任务教学,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下面小节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师不能将教材生搬硬套,必须根据学生情况,灵活调整阶段教学内容和计划。信息技术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理解,掌握有关的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并形成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些知识“原型”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原型”问题与实际问题进行结合与应用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知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三、充分构建有效课堂,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重点难点问题用正常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奏效或者效果欠佳。而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有效课堂的构建,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密不可分的,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注重了“导”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二者不能有机结合。所以造成学生被动学习、被动思考,既不能使学生自主发展,也与素质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积极自愿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对教师来说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能自主解答的,把解答权交给学生。不能解答的,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一起解决,学生会的决不轻易“出手相助”,尽可能采取启发式教学,正确引导,巧妙启发,启发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多地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解决问题,使学生自始至终积极活泼地参与课堂教学。只有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才会有最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既可以得到形象鲜明、道理透彻、体系完整的文化知识,又可以逐步形成终生受用的动手、动脑能力。
五、高度重视教学反思,提高有效课堂的学习效率
篇8
一、基本概念习题化
新课程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重视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数学概念的复习不能简单地重复,死记硬背,而要建立概念之间的有机联系,灵活运用。因此,在概念复习中可以设置一些基本题目,通过系列习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回忆、巩固基本概念,加深认识和理解,并建立逻辑联系,从而达到复习知识的目的。
二、知识结构系统化
复习的目的在于巩固知识和把知识系统化,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体现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对知识体系的反思构建。例如在复习函数时,一方面布置学生课下看书反思整理,另一方面老师精心设计学案,提供复习线索设计如下习题:
1.已知y=kx,若x=3时y=1,则函数的解析式是________。
2.若函数 y=kx+b 与x轴、y轴的交点分别为(2,0)、(0,-1),则函数解析式是_____________。
3.已知y=k/x 经过(2,3), 则函数解析式是_____________。
4.已知y=ax2+bx+c 过点(-1,12),(0,5), (2,-3),求解析式y=_____________。
5.已知y=ax2+bx+c 的顶点为(2,3),且经过(3,1),求解析式y=_____________。
6.抛物线与x轴交于(-1,0)(3,0),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是-1.5,求解析式y=_____________。
此学案提前3天发下去,前一天收一部分学生作业批阅,看问题出在哪,在课上师生点评。然后老师可以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a.以上求函数解析式的题目,你是用什么方式解决的?该方法的步骤是怎样进行的?
b.你求正比例、反比例、二次函数解析式分别需要知道几个条件?
c.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有哪几种形式,请你总结不同的已知条件所用的形式?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自主进行归纳,将知识系统,并实现时间经济。
三、实际问题模型化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现代数学教育理念认为应该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这些内容的呈现应以“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于拓展”的基本模型展开。采用这种模式就是要使学生经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探索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理解数学,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在初中数学复习课中习题的设计特别要加强数学模型方法的教学,以弥补平时教学的不足。教学模型方法的教学就是将实际问题初步数学化,构造数学模型,也就是根据“初步理论化”的实际问题的特定关系和具体要求,考察主要因素和有关量之间的关系,在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利用有关数学知识和数学语言刻画这种关系。
四、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科学化
近几年我国在素质教育改革的热浪中,推出种种先进的教学方法,面对众多的教学方法,数学复习课应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笔者认为在教与学的相互统一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一节课教学目的不同,精心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如用教授法、边讲边练法、先练后讲法、讨论探索和小组竞赛法、互相出题法、同学解题展示法等。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不同的教学目的应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甚至一节课上可以用多种教学方法,因为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长处与不足,所以教学方法的相互渗透能更好地为教学目的服务,课堂形式的多样化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效果。
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我们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舞台,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展示空间让给学生,把评教的机会交给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肯定,自我反思。在相互的质疑评价中,暴露学生的不同思考和存在的不同问题,引发辨析、矫正,从而完善知识网络。
对于学困生而言,他们在每天的学习中不仅要补先前的缺失,还要完成大量的练习,因此,有时会出现困惑、没有信心、没有兴趣的情感体验。相对而言他们更需要关爱,因此教师应该主动和他们谈心,多疏导、多鼓励、多帮助,让这部分学生鼓起向困难挑战的勇气,步入爱数学、爱学习的乐园。
六、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育人全面化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兴趣;思维能力
一、情境创设要有效
每一节课都能创设情境,但是,只有精心创设的有效情境才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遨游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所以,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一环.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例如,在讲“圆的认识”时,我带了一个小时候玩的铁环,还有一个用木头制的方形环,在班级演示了滚铁环,并让学生模仿,再找另一名学生,滚方形环,让两名学生讲感受.这样的设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调动了他们的热情,通过他们的直观观察和亲身感受,来体验“圆的性质”.这样有效
地刺激学生感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圆”的知识兴趣和情感,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二、情感注入要有效
课堂上教师要付诸情感投入,不能上“独角戏”的枯燥课.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各个方面,用心去关爱学生,师生之间搭起情感的桥梁,产生共鸣,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热爱上数学课.上试讲课时,认真去倾听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并进行了和气交流,发现在那一节课上班里好多以前未举过手的孩子也能大胆地想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我感觉那节课上的很轻松,很快乐,没有像以前的数学课总是心焦如焚,恨铁不成钢.课后,也有孩子偷偷得与我交流,“教师,今天的数学课我很开心”“ 教师,你今天数学课笑的最多”等听了孩子们的话,真是感到惭愧,也给予我震撼.原来孩子们是那么的渴望 能与教师“对话”.回想起来,还是刚参加工作那几年时常与孩子们一起游戏,一起聊聊学习以外的话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少,甚至都没有过.或许平时我真的是对他们太“严格”,对知识关注的多,忽略了他们的体会,必竟我们是学习的共同体.曾经一度的认为只有语文课才需要情感,原来数学课更需要情感,否则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只有与孩子心与心的交流,才能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生动、更有色彩.
三、方法应用要有效
要从实际出发,安排合理的活动,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都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都要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中,我采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知识掌握得很快.
四、问题提出要有效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是课堂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简易的教学方法,是沟通教师学生教材联系的桥梁.它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数学课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主要课堂,教师的课堂提问更应清晰,简练,准确,富有逻辑性,启发性和趣味性.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迁移中进行提问,在已有知识间铺路搭桥,使学生探路过桥时学会迁移,理解新知,在思维与主动参与中迸发创新意识的火花.针对重点、难点进行提问,教学的关键是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只有抓住重点、难点有针对性的提出有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才能引导学生很快掌握新的知识;让学生学会自我提问,教师的提问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问,变“学答”为“学问”,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
五、练习设置要有效
篇10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有效性 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用最少时间、最少精力和最少物质投入,获取教学效率的最大化。高效教学就是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即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
纵观当前初中数学课堂,在热热闹闹的背后,丢失了教学的最终目标――“有效”,学生在单位时间里获得基础知识变得相当薄弱,两极分化严重,课堂成了个别优生表演的场所。由于考试成绩依然还是评价学生和老师的重要杠杆,老师不得不课后加班加点为学生补课,弄得学生老师都相当疲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学追求“情境化”,忽略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教师就在教学中大肆渲染情境,课堂成了商店、游乐场。教学内容总是上街买东西和过关游戏,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导致学生缺乏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对用语言文字表达的题目束手无策,不得不举手投降。
2.课堂教学“标签化”,把“合作、讨论”等同于新课改。部分教师刻意追求课堂气氛活跃,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把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等同于新课程改革,这种精彩的背后是学生双基掌握不牢的现实。
3.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代替了老师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教师整天忙于制作的课件只是课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数学课应用多媒体手段,视听图画变化频繁,学生眼花缭乱,仅仅用五彩缤纷的图画增强对学生感官的刺激,课件只是一种点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理性思考。
凡此现象,举不胜举。它们的通病就是片面追求课堂表明的热热闹闹,一致忽视教学的最本质的属性――实现教学目标。这种只有形式,没有实质的课堂教学就不是有效的教学形式。下面我就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见解。
一、制定合理有效的学习目标
合理设置学习目标是教学有效实施的基础。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会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使教师围绕着学习目标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保证学习目标的落实,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读懂学生和教材。学生既是实施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因此深入了解学生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中一项优先的重要的工作,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现实心理水平与特征,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水平与特征、情感与态度等。
首先,着重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其次,了解学生已有的数学思维水平与特征;再次,了解学生情感态度的情况。例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一教时),本节课既是等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后继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坚实基础,学生已有的基础是已掌握了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平移、旋转等知识。在此基础上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能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实验、交流等数学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探索、体验数学思维规律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精准描述学习目标。规范、精准用语是建立在教师深入了解和把握学生学习水平要求的基础上。《数学课程标准》在给出课程学习目标时已经明确目标水平的要求,并列举了各目标水平对应使用的行为动词,如在“知识与技能”领域,常常采用结果性目标的方式,即明确告诉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一般都较明确、可测量、可评价,如“区分、认识、理解、掌握、解决……的问题”等。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1.合理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合理的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更乐于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有理数的乘方”的教学中,教师做了这样的导入。
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1次、2次、3次、4次、5次,列式并计算纸张的厚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纸张厚度所发生的变化是在成倍地增长。
折叠一次:0.1×2=0.2毫米;折叠两次:0.1×2×2=0.4毫米;折叠三次:0.1×2×2×2=0.8毫米;折叠四次:0.1×2×2×2×2=1.6毫米;折叠五次:0.1×2×2×2×2×2=3.2毫米。
进一步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投影上显示高高的楼房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使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它们的高度。然后提问:如果一层楼有3米高,把足够长的0.1毫米的纸连续折叠20次会有多少层楼高?折叠几次就会超过珠穆朗玛峰?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最后老师告诉学生:连续折叠20次大概有35层楼高,连续折叠27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而折叠30次就有12个珠穆朗玛峰了。这一惊人的答案令学生非常惊叹和兴奋,并集中精神,进入思维活跃的最佳状态,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兴趣是决定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这个问题情境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准确定位师生角色内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由“传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让学生参与知识(概念)形成的过程,只有经过学生参与、发现和思考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学生理解内化,成为学生掌握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在知识巩固时,学生兴高采烈地列举着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突然,前排一名学生举起双手,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全堂哄笑。笑声中教师灵机一动:你们为什么笑?
生:他打哈欠,违反纪律。
师:哦,你觉得他打哈欠的姿势美吗?
生:不美。
师:你为什么觉得他这个动作不美呢?
学生“跟着感觉走”,无法言表。
教师对称地高举双手,又平举双手:教师的这些造型美吗?
学生有所感悟:比他的美多了。因为你的动作是对称的。
师:你是说,老师的这些姿势,如果拍成照片,就是轴对称图形?
生:是的。
师:如果老师为你们拍照,你们会做一个动作,使拍出的照片也是轴对称图形?
上述案例中的随机事件,是教学中的“不和谐音”,教师把恼人的“事故”为变成了动人的“故事”,成就了一笔意外的教学资源。
三、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习惯
“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学习方法。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掌握这些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让学生掌握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探究学习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传统教学中缺乏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确保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如:有理数的加法
一开始老师就提出一个问题:小明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5米,又走了3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相距多少米?(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
师:如何回答?学生四人一组讨论。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得到首先应确定小明走动的方向,综合起来有以下四种走动的情况:两次都向东走;两次都向西走;先向东走,再向西走;先向西走,再向东走。
师:如果把跑道看做是一条数轴的话,原点是什么?如何把这四种情况在数轴上画出来?能否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每一小组至少画出两种分析的情况。
先做好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讲解。最后,老师教师多媒体演示四种不同的情况。
师:(1)若小明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2)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生:(1)回到原地。(2)在原地西面5米处。
师:根据上面六个数学式子中两数的符号,两数相加如何来分类?
生: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互为相反的两数相加,一数与零相加。
师:根据上面的六个式子,谁能归纳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引导学生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有不完整的地方老师补充……
2.让学生养成同学合作交流的习惯。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因此,老师经常要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在学生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给出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后,老师给学生创造了实践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
师:四人一组,请你们选用适当的学习用具,如直尺、量角器、三角板等,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如度量、平移、旋转、折叠、拼图等方法,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此时各小组都在忙于找结论,老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深入到各个小组中,了解学生的探究过程并适当予以指导。
几分钟后老师说,请将你们的结论派一个代表上来给同学们汇报。各组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实验过程,相互补充探究出的结论。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将探究的结论按照边、角、对角线进行归类梳理,使知识的呈现具有条理性。
追求课堂教学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只要我们在处理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时多想一想“什么”,“怎么干”,“为什么这样干”,采用各种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我们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学到无限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丁永红.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语言.素质教育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