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报告范文

时间:2023-08-10 17:3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报告

篇1

动物医学专业是一个专业性较强、对临床实践经验要求较高的专业,该专业学生刚毕业时往往很难立刻适应企业的需求。为加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临床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对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加强校企合作是促进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毕业就面临着失业,而企业却苦于无人可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由于毕业生毕业时缺乏企业所需求的素质和能力,也就是说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存在脱节现象。[5]

动物医学专业是一个专业性较强、对临床实践经验要求较高的专业。作为动物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应当具备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近三年的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分析可知:除去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学生,有近85%的毕业生选择了去企业工作。可见在当前的形势下,选择到企业工作已经成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就业的主流。

但是当前动物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刚毕业时往往很难立刻适应企业的需求,这是由于一方面学生还没有为就业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另一方面,毕业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还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对本行业认识的途径,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对即将走上的工作岗位具有较为准确的认识和定位,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同时高校也应当积极与企业沟通,了解企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使之能够毕业后尽早进入工作角色,适应企业的需求,从而真正展示个人能力,成为企业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员工。要解决上述问题,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是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当前养殖业、动物保健品企业、饲料业的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1.加强行业形势教育,转变学生就业思想

近三年来,我院对动物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本行业的发展状况不了解,对于即将从事的岗位认识不清,在就业过程中过分看重就业单位的环境、条件和待遇。还有小部分学生没有目标,不知道何去何从,缺乏对未来的规划,不知道努力的方向。总体来说,学生在思想上对就业的准备不充分。虽然也知道即将走入社会,怀着激动但却茫然的心理,小心选择但却不知如何选择。在企业来校招聘时想着下次再来的企业是否会更好,而不知道从自身的条件和自己的未来规划来选择企业。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我院邀请企业高管、优秀毕业生和成功人士到学院举办就业主题报告会。例如邀请辽宁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高全利先生为学生作报告《经济危机下的就业方向》,邀请了哈尔滨禾丰总经理许连祥结合个人成功经历为学生作报告《如何摆正就业心态》,邀请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哈尔滨事业部经理陈杰先生为学生作报告《学农爱农》。通过这样的报告会使学生真正了解了当前的行业形势,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了理性定位,充分认识到成功是靠个人努力工作、不断学习、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出来的;要敢于挑战自己,正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收入、高福利。

2.充分利用好企业奖学金,加强学生对企业的了解

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许多企业一方面为了回馈社会,资助在校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通过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宣传企业文化,吸引优秀毕业生到公司工作。我院积极努力,与一些企业联系并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双赢。通过多年的努力,先后与禾丰集团、农标普瑞纳公司、大连三仪集团等九家国内外优秀的企业合作设立了奖助学金和素质教育基金,并创办了英瑞斯动物科技专刊。设立企业奖学金的企业有饲料企业、生物制品企业、养殖企业等,涉及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各个领域。每年通过奖助学金的评选、颁发和企业文化宣讲,使学生真正了解企业,了解当前畜牧业各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尽早对将来的就业去向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此外,通过让获奖学生到设立奖学金的企业进行有目的的实习和实践,使他们掌握了专业技能,丰富了社会经验,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3.建立多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适应现代企业需求的综合能力

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选择到企业工作已经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流,因此,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以适应当前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根据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困惑和自身能力的欠缺,学院有针对性地成立了素质拓展训练第二课堂之雏鹰成长训练营,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产实际所需的工作能力。邀请十余家企业来学校,利用2个多月的时间,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无偿为学生讲授企业成功经验,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学院还与国际企业合作,开展“国际青年成就《事业起航》工作坊”(简称“JA《事业起航》工作坊”)培训。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人际关系管理和模拟面试三个板块。JA《事业起航》工作坊的培训使学生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更新了观念,提高了技能。同时,学院与大北农集团签订了“2+3”人才培养协议,2代表校企双方,3代表企业培训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企业文化培训:对学生进行军训、企业文化教育、产品知识培训等。第二阶段为生产实践培训:参观饲料生产基地,在集团所属畜禽养殖基地学习畜禽生产技术、疾病防控知识,参与生产实践操作,提升专业技能。第三阶段为市场实践培训:进入市场实战演练,培训结束后公司根据个人表现提供就业岗位,甚至指导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创业。

4.以实践基地为依托,努力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在与企业的交流过程中学院了解到,当前企业看重学生的实践经历,因此,学院着重加强了学生在校期间实践经验的培训和积累。

学院充分利用校友和用人单位的资源,先后建立起40多家稳定的学生实习基地,与全国100多家企业保持长期紧密联系。每年寒暑假,学院专门组织学生深入到各个企业进行教学计划外的实习,企业与学院共同制定学生实习计划,并由企业派出专门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企业不同的岗位进行实践,从感性上了解企业,了解行业,并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实践与实习,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使学生真正了解了现场工作中需要的能力和知识。学生回校后有针对性地加强这方面能力和知识的学习,为未来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组织学生到英瑞斯种猪场实习,到禾丰集团实习,到摩天兽药公司实习等,学生在生产一线虚心向现场的师傅学习,积极动手实践,在专业素养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校企合作取得的成效

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就业在有些院校已有实践,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医学专业中通过校企合作促进就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通过奖学金颁奖、企业宣讲、行业行情报告会等,使学生对自身有了较为准确的定位,能根据自身实际特点进行企业和岗位的选择。统计结果显示,仅2009年到开展校企合作企业就业的学生就占进企业就业学生总数的40%以上。可见校企合作对于企业以及学生本人来说都是良好的平台,使企业能够招到想要的人,使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岗位。

此外,学院与企业根据社会需求联合开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针对性地加强各种能力的训练,如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写作能力等,并通过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实践,提高其专业能力,使学生的整体能力得到提高。如在普瑞纳公司开展的多个高校学生联合实习竞赛中,我院学生以实干的作风、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最终获得竞赛的冠军。学生在企业中经过实习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就业时十分抢手,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的优秀毕业生由于在工作中很快适应岗位并脱颖而出,使企业对学院学生十分认可,增强了企业对学院学生的需求。同时,这些学生也成为在校学生学习的榜样,促进了在校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也为其将来的就业指明了方向,从而产生了良好的循环效应。

篇2

1兽医临床诊断学实践教学现状与分析

1.1实践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参照教师的实践操作完成实践过程

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学生与教师间缺乏互动、交流、讨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很难留下较深的印象。另外,由于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操作实践不预习,导致教师在讲解具体操作过程时,学生的感觉类似学习新知识,从而对实践操作产生厌学、不愿动手,课后考查学生基本操作掌握不扎实、不到位。

1.2实践教学动物数量有限、种类单一

兽医临床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理论-实践-理论,达到更好的掌握专业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操作技能。目前,大多学校购买实践动物种类单一和数量有限,与当前畜牧业发展主流相关性较低。目前,大多数学校仍以牛示教、以羊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中与其他动物接触较少,教师只能以播放教学视频的方式完成,导致学生在兽医临床诊断学实践教学后遇到猪、禽、犬等动物时操作能力较差的现象。

1.3缺乏有效的实习考核方式

就本校而言,动物医学专业每年招收80~100人,采用班级-小组的方式进行考核,无法做到一对一针对性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核效果主要是通过实习报告和平时考勤的形式体现。实习报告大同小异,考勤主要以教师点名完成,教师无法准确判断学生掌握实践知识的能力高低,进而无法给出学生实习操作真实成绩,教学效果难以判断。

2兽医临床诊断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2.1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教师由主导作用变为指导作用,学生成为实践的主导者:按照4~5人小组为单位,实践教学前分配教学任务,小组内每个成员承担某一部分内容的讲解、示教,让其他同学对该组实习任务提出意见,之后教师指出不足与改进地方。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多鼓励、互动与交流,学生在实习操作过程中体会到准备的辛苦、示教的紧张及成功的喜悦,有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信心的提升。

2.2扩大实践操作的范围

采用类比法对多种动物的诊断进行讲解、实践操作,依托学校周围动物医院、动物疫病防控中心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了第二课堂的教学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临床教师轮流在动物医院坐诊、指导学生实习;同时教师、学生积极地去收集与教学相关的视频、图片,发到QQ、微信群,通过开座谈会的形式,对其进行分析、阐述;与企业合作,每年举办兽医技能大赛检验实践操作技能水平,与企业技术服务人员面对面进行专业技术切磋,明确社会需求。使学生更愿意走出教室,走进动物医院、养殖厂进行实习,有效的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进行融会贯通。

2.3将实习报告考查方式改革为实习课程考试

考试分为平时考评和期末考评两部分。平时考评主要包括考勤、个人测评、小组考核;期末考评主要以实习报告和抽签考试的形式。考勤主要以班长和教师监督,确保学生到课率;个人测评采取随机抽取法,对每天实习内容进行提问、总结,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保证学生规范操作;小组考核采用一人操作,小组成员进行补充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意识,为后续的外科手术学等课程奠定良好基础。实习报告采用对每天实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的方式进行,并写出自己实习过程的心得体会,重点在心得体会,有哪些方面需要教师、学生改进,教师在批改实习报告时发现自己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今后实践教学的改进;抽签考试是采取全程录像方式,让学生随机抽取一道操作题目,采取“边做边说”的形式,既要操作又要讲解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操作完成后,还要回答教师的随机提问。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及临场应变能力,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随着对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的深入研究,其理论、实验和实践教学都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改革是一个渐进、变化、不断探索的过程。针对于兽医临床诊断学学科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希望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动物医学专业知识的兴趣和教师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解决临床问题和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得以提升,使实践教学紧跟社会发展需求、紧跟当地畜牧业生产实际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娅,左之才,邓俊良等.兽医临床诊断学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32(12):34-35.

[2]朱洪云,刘忠艳,旦巴次仁等.《兽医临床诊断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家畜生态学报,2015,36(12):94-96.

[3]王希春,李玉,冯士彬等.兽医临床诊断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生态学杂志,2016,33(4):114-117.

篇3

1.1“3”的改革

1.1.1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资源,强化实践环节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即注重基础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增设交叉性、前缘性学科课程,合理压缩理论课课时比例,特别是全校公共基础课(如《基础化学》、《高等数学》等)。制定符合动物医学专业需要的教学大纲,适当增大专业选修课比例,增加实验实践课时。以2011级动物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为例,理论课2090学时,其中选修课297学时,实验实践课1421学时,达到理论课时的40.5%;实验实践课中,在企业完成的专业实习课为720学时,占总实验实践课课时的50.7%,保障了在总学时数不变甚至下调的情况下,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学时数的合理分配。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打通相近专业的基础课程。例如,将《生物化学》和《动物生物化学》统一为《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统一为《微生物学》,分方向的内容安排在专业课中。特别注重在课程中增加与生产实际相关的内容,并侧重与企业合作研究的内容。淡化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界限,以适应现代养殖模式的需求。充分利用研究所这一教学实践平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如《传染病学》实验项目均在研究所通过实际病例开展,增加学生临床诊断的学习机会。此外,还增设了《分子生物学》、《动物行为学》等较新的课程,强化现代诊断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

1.1.2邀请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专业人员进入课堂为提高教学质量,不断邀请省内外高校教授、行业专家等来校讲课。如邀请福建农林大学肖天放教授讲授《动物遗传学》;选修课《小动物疾病防治》由深圳瑞鹏宠物医疗机构多名执业医师根据自身特长分别讲授小动物内科学、外科学、药理学、保定、护理等课程内容。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即进入实习前的1个学期,每周安排2个学时让合作企业进入课堂,与学生分享当前畜牧业发展的状况和需求以及先进养殖理念。

1.1.3建立教学科研协同的实验教学模式教师将科研渗入本科实验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与研究、创新能力,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资源共享。打通教学科研实验室壁垒,坚持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与实验室教学中心“一体化”,有意识地将一些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创新性实验项目,加强学生的创新型实验能力。针对农业生产中的动物医学问题,引入科研成果,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基础与前沿、生产实践应用与实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1.4依托龙岩学院动物医学研究所,建立开放式教学模式动物医学研究所不分节假日全天候面向学生开放,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可利用课余、周末、寒暑假在研究所学习。为了实现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所制定了学生实践的内容与要求,把学生的实践多次穿插在理论教学之间同步进行。例如,《兽医传染病学》等课程重新修订了实验项目,丰富、生动的病例加深了学生对《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外科学》等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动物医学研究所已发展成为动物医学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平台、毕业论文平台和教师实践技能培训平台,解决了校内外实践环节的结合问题。

1.2“1”的改革

1.2.1严格选择实习合作企业选择生产规模大、管理规范、知名度高的畜牧行业企业,通过到企业充分调研,深度洽谈合作事宜,在双方自愿、互惠的前提下,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制定实纲、实习计划、实习方案,制定管理制度,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1.2.2采用“双导师制”每个实习企业均有一名专任教师为带队实习教师,带领学生下企业实习,组织实习计划的落实,会同实习单位的技术人员具体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并每周审阅学生实习周记,定期到实习单位检查实习开展情况。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实训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环节。同时,企业也可聘请教师为专业技术顾问,参与企业的管理。

1.2.3定期召开实结报告会和企业座谈反馈会为了进一步加强实践基地与学院的联系,强化实践基地对学生实习方案的落实,增加校外实践基地对学院学生实习的认同,讨论和解决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善“3+1”应用型兽医人才培养方案,定期邀请各实践基地负责人和学生代表召开实习经验交流会,并对实习基地建设和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剖析,不断改进实纲和实习方案。

1.3教师队伍的改革鼓励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一线学习交流,同时邀请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建立良好的交流机制。校企合作为培养“双师型”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具体途径有:

(1)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动物医学研究所为平台,鼓励教师进入研究所参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2)根据需要分批选送教师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活动或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专业培训,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培训,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

(3)支持专业教师在合作办学的企业中担任技术员、管理部门经理、技术顾问;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促进教师的自学自培,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执业兽医师资格培训考试。

2“3+1”新型兽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效果

2.1推动了教学平台建设

通过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了专业发展,先后获得了“教育部首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福建省“兽医学一级重点学科”、“预防兽医学与兽医生物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生猪疫病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动物医学省级特色专业”、“动物医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动物疫病防控校企合作省级实践教学基地”等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以及《微生物学》和《兽医传染病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动物医学专业教师队伍也先后获得了“预防兽医学省级教学团队”和“预防兽医学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2.2实习生受到企业高度认可

经过4年的实践证明,采用这一新型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较强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通过近1年的企业实践,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既能从事兽医工作,又具有畜牧经营管理、卫生检验和检疫等方面的能力,同时还具备能下到一线接受任何形式的就业、一生中多次就业和转向就业的心理素质和能力。合作企业对该专业毕业生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工作态度、基础理论水平、独立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健康状况等皆评价较高。

2.3毕业生就业比例升高

学院与企业建立了稳定的良性合作关系,实习期间表现优秀的学生经学生、企业双向选择,可自愿留在原实习企业就业。2011年4月、2012年2月和2013年5月分别举办了畜牧兽医专场招聘会,每次参加招聘的企业达到50家以上,供需比约1∶3.5,学生选择就业单位机会增加。4年来共培养了3届292名毕业生,学生就业率逐年升高,达94%以上。毕业后的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不管是走上科研岗位还是走入生产、销售企业,都表现出了独特的创新、创业才能,用人单位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经用人单位反映,龙岩学院培养的学生具有5个方面的特色:一是安心基层、脚踏实地;二是专业实践能力强;三是创业能力强;四是适应能力强;五是综合素质高。

2.4考研录取率明显提高

“3+1”兽医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强化了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仍然非常重视理论基础知识教学,理论和实践两手并抓。除就业率升高外,考研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据初步统计,由2011届的1%上升到2013届的20.8%,录取的院校有华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且考研录取总分名列前茅,受到录取院校导师的好评。

2.5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动物专业教师队伍学历高,博士占61.1%,但实践技能亟待提高。“3+1”新型兽医人才培养模式的生产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强化了教师与生产实践的对接,解决了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经历的问题,教师由原先的“教学型”、“研究型”转变为“双师型”,“双师型”教师比例由原11.1%提高到55.6%,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3小结

篇4

“3M”教学法的基本框架是以教学内容“模块化(Module)”为基础,以教学过程“活动化(Movement)”为主题,以师生关系“互动化(Mutualism)”为媒介。突破了传统的以教师及课本为核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学内容为焦点,以价值活动为核心,以师生互动为通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3M”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过程模式理论和学习情境理论。“3M”教学法的立足点是为学生的独立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创造最大的机会和最好的条件。“3M”教学方法是把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应用的模块化教学法、活动化教学法、互动化教学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合理配置实践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各项能力。

“3M”教学法突破传统的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名老师,一群学生的教学方法。对“活动化、模块化、互动化”的教学法进行整合,充实提高,形成比较规范的“3M”教学法。通过3M教学法教学法,还原兽医临床的真实情景,把学生所学的抽象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的精神。更好的为畜牧兽医行业输送应用性人才,为使教育多化的发挥其社会效益奠定了基础。

二、课堂教学模型:“3M”教学法在高职综合实训中综合应用的实践个案

本科教学的“综合实训”是对所学的各门专业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检验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一门专业课程。笔者采用“3M”教学法,把整个实训课程分成若干个模块,把学生3~4个小组,每个小组6~8人,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随机分配题目,然后每组的学生针对题目进行准备、详细分工。整个实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师同时参与讨论,指导帮助学生设计实验内容。

1.选择对象

选择2008级动物医学专业45、46班(动物防疫检疫方向)本科班学生为试验班,2008级动物医学专业47、48班(兽医临床和预防兽医学方向)作对照班。

2.题目分配

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安排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模块,针对模块设置问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模块问题,并提前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以“鸡病的诊断与防治”实验项目为例,将实验项目分成四个模块,分别为“临床诊断”模块、“微生物学诊断”模块,“免疫学诊断”模块、“鸡病的防治”模块。

3.试验方案的实施

教师负责提供临床病例及提供病例基本信息,学生按照小组制定的试验步骤进行临床诊断、微生物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各小组成员对试验结果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制定防治措施。之后各小组对所制定的措施再进行讨论,最后各小组分别进行做总结汇报。

4.教师在实训中的作用

教师引导讨论,听报告的学生的试验设计并对设计内容进行提问,以完善试验设计。在分组间讨论中,对试验结果进行方案进行评估,同时把握讨论气氛的作用,这就要求指导老师必须对所涉及的教学领域有较为广泛的知识面、较深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人格魅力,善于从学生结论和观点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5.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1个月的实践教学,笔者对实验班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

表1学生对3M教学法在综合实训中的教学效果的评价统计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3M”教学法对自己各方面能力提升都大有裨益,这有利于师生间形成融洽的关系,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营造的这种氛围及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提高教学效果如同一副“增效剂”,有效地激发了师生追求更理想教学目标的新境界。由此“3M”教学法是一个相互学习、教学相长的过程。

6.“3M”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缺乏,为了更好的完成实验设计,在实训课程前教师需要各学科的知识进行引导复习,一定程度的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篇5

关键词: 应用型名校 教学改革 家畜解剖学实验

《家畜解剖学》是我校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其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是决定学好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键。《家畜解剖学》作为一门形态描述性科学,具有直观性强、名词多、术语多,描述难、理解难、记忆难等特点,教学质量很难提高。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因此,实验教学是提高其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自我校2013年11月入选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之后,培养既懂得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成为动物医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为此,我们进行了《家畜解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及实践,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标本建设及实验课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独立设置课程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实验课教学又是实践教学中的重中之重[1]。《家畜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因此,《家畜解剖学》实验课教学是其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决定整个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实验课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独立解剖操作技能的提高和观察思考能力的培养,也决定了动物医学本科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能否实现。经过调研,教研室全体教师认真讨论和研究,将《家畜解剖学实验》进行独立设课、独立课程考核,并独立编写教学大纲。根据实验室标本现状及实验内容的临床实践应用价值,将原来的理论:实验1:1的学时比例更改为理论:实验5:4的学时比例。虽然单独设课后实验学时有所缩减,但我们设置的教学内容更符合后续临床实际应用,例如删除了感觉与内分泌系统解剖观察、皮肤及衍生物解剖观察等。根据实验课大纲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家畜解剖学实验》课程考核,才能获得实验课程学分。在没有独立设课之前,学生实验课上观察标本的积极性不高,所以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掌握不好,实验课教学效果较弱。《家畜解剖学实验》独立设课之后,学生为了通过考核,对实验课程的学习更加努力,实验课上大部分同学都能认真对照解剖图谱,认真观察标本和模型,基本上能够在实验课上将理论讲授的知识点掌握。独立的课程设置和独立的考核方式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老师上课灌,学生下课背,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的一种教学和学习方式。《家畜解剖学实验》也是如此,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大量的解剖学标本,通过背诵和记忆来巩固和掌握系统解剖学讲授的畜体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结构特征等内容。由于实验内容名词多、记忆难,很多同学不愿意认真观察,导致教学质量很难提高,更别说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了。为了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我们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将已经在人体医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PBC教学法引入《家畜解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PBC教学法是指以临床问题为引导的基础医学教程(problem oriented basic medical sciences curriculum,PBC)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模式[2]。报考动物医学专业学习的学生多数都是出于对专业的喜欢或志于从事兽医临床工作,因此,在他们刚刚接触专业基础课时,以临床问题为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能力。

3.丰富标本类型

一直以来,我校《家畜解剖学实验》教学用标本及模型都自制或购置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是自制骨骼、肌肉和内脏干制标本、浸制标本、铸型标本和石膏模。经过近三四十年的实验教学,很多标本已经破烂不堪,甚至毁坏,特别是福尔马林浸制标本刺激性强,具有致突变、致癌作用[3],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自我校2013年11月被入选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之后,学校为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设立了标本资源建设专项资金,购置了一批制作较好的塑料模型标本、生物塑化标本和铸型标本,如牛的前肢肌肉、血管、神经塑化标本、母牛生殖器官塑化标本、羊肝静脉铸形标本、马、牛和猪的整体塑料模型等,并利用羊的解剖实习过程中拍摄的实物解剖标本照片制作了一批实物图谱。另外,随着科技和时代的进步,3D打印技术在制造、医疗、文创、航空航天等产业中都得到了应用,我们也开展了3D打印技术在家畜解剖学标本制作方面的研究,并且已经制作出了牛的3D打印骨骼标本。目前,我校解剖学标本已经基本能够满足《家畜解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需要,为改善和提供其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基础。

4.改革考核办法

过去,我校《家畜解剖学实验》课程未单独设课,其考核成绩主要通过实验报告的成绩呈现。这种考核方式的弊端是很多学生不够重视,不认真思考,照搬书本,照抄同学等,完成实验报告的同时不能很好地牢固和掌握解剖学的知识。随着我校应用型名校建设工程的开展及《家畜解剖学实验》课程的独立设置,我们改变原有的考核方式,将原来单纯的通过实验报告形式考核知识点变为解剖标本识别考核,即在各系统要求必须掌握的解剖结构部位贴上编号(约200个左右),然后课程结束后随机抽取编号(20个/人)并辨认识别相应的结构名称。平时,解剖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边看书,边对照标本、模型,熟悉课程内容,牢固掌握专业相关的解剖学基础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很多同学对观察过的标本都印象深刻,为临床诊断学、外科学及外科手术学等课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5.结语

《家畜解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极大地丰富了我校解剖学标本的质量和数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善了我校解剖学实验室的教学环境,使得课程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为了更加符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今后,我们会不断地在教学模式、标本制作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提高《家畜解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彩云,杨银凤,包花尔等.动物解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以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解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1):151-153.

[2]熊彦娥,刘晓柳.PBC教学模式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0,23(4):497-498.

[3]马琳,武永杰,徐永平,等.动物标本环保保存液对动物解剖学实验教学促进作用的探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03):237-238,243.

篇6

关键词:“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内科学”;课堂教学;回归;发展;

作者简介:白万胜(1956-),男,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临床兽医学。;王永(1979-),男,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临床兽医学。

“兽医临床诊断学”与“兽医内科学”均属于动物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培养学生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兽医临床诊断学”与“兽医内科学”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兽医临床诊断学”是“兽医内科学”的基础,“兽医内科学”是“兽医临床诊断学”的具体应用。掌握了“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的理论与技能,能够有效地解决生产实际中存在的大多数问题。但是当前“兽医临床诊断学”与“兽医内科学”的发展与实际需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离,具体表现为:(1)部分教师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实际与课程的教学目标脱节;(2)科学研究与教学内容脱节,未能实现融合与统一,从而难于实现知识的快速更新;(3)部分教师缺乏独特而先进的教学思想,没有明确的人生发展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4)普遍重视科学研究,忽视教学研究,缺乏系统的课程培养体系和明确的课程培养目标;(5)相当一部分教师仍坚守着较为单一的考核方式,未能构建综合、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兽医临床诊断学”与“兽医内科学”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未能很好地继承,同时缺乏发展的战略眼光。为此,“回归与发展”思想的提出,有利于课程和学科协调发展,为动物医学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的回归

所谓“回归”并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在技术进步的今天有选择地继承过去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服务理念,使“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回归到兽医实践的“正途”,而非仅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的存在。回归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再现,而是立足现在的深刻反思。

(一)回归临床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目标

动物医学(兽医)是一个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其中的“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是体现实践技能的典型代表。目前的“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课程,理论易讲,实验难开。其中“兽医临床诊断学”多以健康动物为检查对象,仅能从方法学上得到锻炼,而无法在症状学和诊断疾病的方法论上得到提升。至于“兽医内科学”,实验更为困难,健康动物不能满足实验要求,而病例复制又存在着诸多限制。因此,借助动物医院等平台,回归临床实践,才能实现课程的最终目标。能否解决生产实际中遇到的动物健康问题,是衡量一名兽医的起码标准,而目前我国培养的兽医人才恰恰是输在临床实践这一起跑线上。

(二)回归现场教学,培养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兽医人才

目前的教学形式,基本上是以大班为单位在大教室内完成的。这种教学方式,对于理论学习尚可,对于病例的具体处理就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要回归以前的现场教学,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过去能够有效进行现场教学,一是因为大学精英化,招生人数少;二是因为我国当时尚未实现机械化农耕和集约化养殖,家畜及病例数量多。目前,现场教学极为少见,其原因一是因为招生数量大,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二是因为我国实现了集约化养殖,生产单位距离学校远,且病例有限;三是因为教师忙于科研,实践经验明显不足,难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指导。所谓回归现场教学,就是要加大教学投入,实现课程教学“临床化”,以临床病例为切入点,全面传授诊疗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这里所说的“临床化”就是让广大师生多接触临床,实现临床课程教学在动物医院、兽医站、奶牛场等临床诊疗一线单位内完成。塔里木大学集中在牛场等生产单位集中完成“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和“兽医产科学”课程就是回归现场教学的有益尝试,值得进一步推广。

(三)回归教师本色,努力研究教育教学理论

教师肩负着传授知识、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任,其中传授知识(即教学)是其首要任务。作为一名兽医教师,不仅要精研专业知识,而且要研究本专业范围内的教育教学理论,以此提升教学质量。但现实情况是多数教师只懂专业,不懂教育,未能推动兽医教育向深层次发展。即便是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也仅是依靠过人的天赋摸着石头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其本身并不具备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要想使兽医教育实现质的飞跃,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沉淀是根本,然而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员非常有限,至今未见本科兽医教育教学专著问世,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广大兽医教师要回归教育、教学本色,探索兽医教育规律,摸索兽医教学方法,总结兽医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理论,从而指导兽医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兽医教育的根本性转变。

(四)回归病例讨论与分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病例讨论与分析能够充分调动方法学、症状学和方法论三方面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疾病诊疗能力。病例讨论与分析在有限的课堂上难以充分展示,因此需利用第二课堂有组织地开展,或定期以学术报告的形式进行。分析与讨论时尽可能搜集病例的所有资料,如问诊内容、临床检查所见、病理剖解结果及实验室检验报告等,同时应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予以充分展示。此外,对于典型病例,在诊疗结束后即可组织师生开展讨论与分析。讨论需有序展开,尽量引导学生去思考,做出自己的诊断。最后由教师分析各方面可能的原因,给出权威的、有理有据的解释。

病例的讨论与分析,是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是诊疗思维锻炼的最佳途径,是密切师生关系的有效手段。通过讨论与分析,可以突破思维局限,提高诊疗水平,积累诊疗经验。目前,国内重点农业院校均设有病例分析课程。但是,要想使学生诊疗水平有较大提升,使欲致力于临床诊疗工作的学生学有所成,必须将病例讨论与分析常态化,且实现定期深入分析和随时(典型病例诊疗之后)展开讨论的有机结合。

(五)回归应用研究,为提高兽医临床诊疗水平服务

目前的研究,普遍偏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而对于临床上的应用研究则少有人问津。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在这方面的经费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研究成果难以发表高水平的论文,而这又与高校普遍存在的考核、晋升方式相左。为此,即便是兽医临床系的教师,若想有出路,仍然要一头扎进基础研究的狭缝,为发表高水平论文而苦苦挣扎。回归应用研究,是从事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学科工作人员的立足之本,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兽医诊疗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这里所指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诊断技术的革新,治疗手段的提升以及防治方案的优化等。

二、“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的发展”

回归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重新审视和继承,而发展则是放眼未来,把握方向,时刻保持学科发展能够与时俱进。回归是重新坚固基础,发展是在坚固基础上的深化和拓展。“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必需在新的形势下,展现其独特魅力,使兽医人才的培养质量进一步推进。

(一)以执业兽医为导向,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执业兽医是指具备兽医相关技能,依照国家相关规定取得兽医执业资格,依法从事动物诊疗和动物保健等经营活动的兽医。而各高校的动物医学专业肩负着培养执业兽医的重任,为此必需改变原有的应试教育方式,以执业兽医为导向,调整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理论和丰富的实践技能,在毕业后能够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兽医考试。以执业兽医为导向,关键要在以下几方面实现突破:(1)以执业兽医考试科目为主干课程,并且加强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和渗透;(2)各课程在考核时应有一定比例的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题型,以强化意识,巩固知识;(3)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广泛开展病例讨论与分析,努力培养学生的诊疗思维;(4)专业知识要全面,基本技能要熟练,实习范围要广;(5)注重职业道德培养,让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止于兽医。

(二)以诊疗技能和诊疗思维为培养目标

目前,兽医诊疗技能和临床诊疗思维是兽医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原因如下:(1)招生人数过多,实践教学资源相对有限;(2)课程学时压缩较大,用于实践的学时更少;(3)多数高校用于实验的动物种类较为单一,且数量有限;(4)部分学生对兽医这个行业仍心存芥蒂,嫌脏怕累,不愿动手;(5)部分教师的实践技能不过关,不能全面示范和传授;(6)缺乏诊疗思维培养的意识、方法和手段。诊疗思维的培养既可以单独训练,也可以渗透于诊疗技能的培训之中。有熟练的诊疗技能,才有准确的观察结果,有准确的观察结果才能利用缜密的诊疗思维做出正确诊断和预后。

诊疗技能的培训可通过专项训练予以实现,如动物保定训练、注射训练、穿刺训练和听诊训练等;也可分散于临床诊疗的实习之中,碰到什么技术,教师示范并讲解,学生练习并领会。在诊疗思维锻炼方面,很多高校开设的病例分析课程就是一种有效途径。塔里木大学一直推崇的“悬疑讲堂”[1]也是训练学生诊疗思维的有效手段。此外,兽医推理小说[2]的创作与发行,很可能会开启诊疗技能与治疗思维全面推广的新局面,但目前尚未实施,有待于相关人员进一步努力。

(三)拓宽教学思路和科研思路

教学的目的就是传承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只要能达到此目的,任何方法和手段皆可应用。如“兽医内科学”可以开展“以发病机理为中心的授课模式”[3],“兽医临床诊断学”可以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遵循“四个符合度”[4]。此外,尚可在“兽医内科学”教学中采用“乱序式”教学、比较式教学和病例贯穿式教学等;在“兽医临床诊断学”可采用“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三法”(像《围城》一样的比喻,像推理小说一样的结构、像“孔门问答”一样的互动)、“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三原则”(设疑、答疑、留悬念)以及开放的问答式教学等。教学思路的拓展是无极限的,但要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还需要数代人的不断探索和总结。值得肯定的是,只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善于总结,新的教学方法一定会层出不穷,教学质量也一定会发生质的改变。

科研是知识的创新,也是兽医教育所必需的。通过科研,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能满足兽医诊疗对技术进步的迫切需求。科研可解决诊疗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是广大兽医教师必需要坚持的。科研思路的拓展可以瞄准学科前沿,也可以致力于技术更新,还可以坚持疾病监测和新药开发等。总之,一切利于提高兽医诊疗水平的研究均可着手去做,只有教学思路和科研思路的充分拓展,才有兽医人才的知识广博。

(四)建立独特而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教育教学思想是一生教育事业的行动指南,因此必需独特而先进,唯有如此才能彰显特色,培养出出类拔萃的兽医人才。从2006年始,塔里木大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就提出了立足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思想———“复孔门问答,做当代名师(教师);勤生产实践,为今世名医(兽医)”[5]。该指导思想有力地支撑了“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建设和“临床兽医学”学科建设,接下来它还将进一步发挥其巨大的辐射作用,继续支撑动物医学专业建设。

教育教学思想的提出需依据自身条件,所处环境,生源质量及学校的发展目标等而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具有强大动力,能够指引广大教师为培养合格兽医人才而努力奋斗,反之,则毫无方向可言,再多的成绩也难以建立有序的系统。

(五)发展兽医教育教学理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兽医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是我国兽医人才培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缺乏兽医教育教学理论,在兽医人才培养中就缺少应有的章法和必要的手段。兽医专业课教师均非师范院校毕业,教育教学理论几乎一片空白。虽然在考取教师资格证时也曾接触过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但是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根本无助于日后的教育教学。目前的兽医教师一般将精力集中于两点:一是科研,易出成绩,利于职称评聘;二是生产实践,利于提高收入。而对于兽医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则了无兴趣。因此,当前的兽医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多为本能的模仿,少有独到的见解。兽医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散见于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而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至于专著几乎为空白。综上所述,兽医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设立长远目标,而不能局限于偶得灵感。除了系列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外,还应进一步做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撰写出具有一定分量的教育教学研究专著,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兽医教育向纵深发展。

篇7

摘要:根据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要求,介绍了对少数民族学生兽医内科学授课方法重新调整教学大纲,加强实践教学,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开设野悬疑讲堂冶以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兽医内科学;教学方法

兽医内科学是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兽医学主干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主要研究动物非传染性的内部器官疾病。课程目标是运用系统的理论尧恰当的诊断方法尧合适的治疗手段研究动物内科疾病的发病规律尧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使学生掌握认识动物内科病尧分析动物内科病尧诊疗动物内科病的方法,成为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合格兽医,以达到国家对执业兽医师的要求。

1调整教学大纲

2010年在全国全面推开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给各职业技术院校和各高校兽医类专业的教育指明了方向。兽医内科学在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临床科目中所占比例较高,约占20%。本课程的知识点多,包含110多个疾病的发病原因尧机理尧临床症状尧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措施,分散在临床和综合运用科目中,考点有400余个,非常繁多。另外,由于新疆少数民族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原来在授课的时候没有讲授关于猪的知识。随着执业兽医制度的实施,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大纲里增加这部分内容,缩减马属动物所占的比例,同时增加宠物和家禽的部分内容,为培养合格的执业兽医师奠定基础。

2加强实践教学本课程开设的实验课

以兽医内科学所授内容为基础,让学生掌握动物常见内科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能力,为今后在生产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通过实验报告重新梳理一遍实验过程,以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学校动物教学医院每年接诊大量的病例,其中不乏动物的内科疾病。因此,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动物医院学习。实验课遇到动物医院的病例时,直接将实验课改为这种病例的诊断与治疗,加强学生对临床病例的了解。教师在值班遇到特殊的病例时,采取拍照或者录像等形式将这些宝贵的资料保存下来以便课堂授课时使用。学生大三结束后,大部分的兽医专业课程已经学完,学校会安排几个月的时间到新疆各地的牛场尧羊场尧猪场尧鸡场尧畜牧局尧兽医站尧动检所以及饲料厂等单位进行毕业生产实习,而且一些实习点还有教师驻点指导,这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绝佳机会。

3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综合教学楼各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将购买的尧网络上收集到的尧参加学术会议时收集到的以及自己制作的图片和视频辅助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有一个更感性的认识和学习。同时,注意与学生们的互动,避免将多媒体授课扭曲成另一种形式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由于多媒体教学节约了板书的时间,使得课堂容量明显加大,授课速度也显著加快。因此,在讲授到一些重点内容时,放慢授课节奏,以便学生们记笔记,保证教学效果。

4开设野悬疑讲堂

冶野悬疑讲堂冶是动物科学学院针对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开展的专题讲座,师生均自由参加。其主要内容为临床病例分析,即通过分析临床上搜集的实际病例,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以及教师自己的研究结果,讲述病例诊疗的全过程。之所以称为野悬疑冶,是讲述过程先以病例整体印象示人,对可疑之处提出多种问题,然后通过细致分析,层层剥茧,最终揭开病例的野神秘面纱冶。除了病例分析外,野悬疑讲堂冶还将兽医史尧兽医哲学尧兽医文化和兽医文学等国内外涉及较少的课题开展相应的讲座。目前,野悬疑讲堂冶已进行了25期,教师抽丝剥茧针对某一个特定疾病讲授地非常清楚,这其中也包含了一部分动物内科病,听讲的学生们都受益匪浅。

5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教学

建立QQ群和微信群等互动平台,邀请各授课班级的学生加入,鼓励其在群里讨论一些课堂上没听懂的问题,对于有分歧的部分,教师亲自指正;对于在动物医院见到的一些典型病例,鼓励学生将病历在群里分享,共同讨论,最后形成一个完美的病历记录保存于群共享。

6结语

因此,应根据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完善本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尧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时俱进,为新疆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培养合格的大学生。

7参考文献

[1]张辉,崔焕忠,杨春馥,等援基于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的叶兽医内科学曳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

[2]刘俊伟,张海棠,李国旺,等.关于更新高校兽医内科学教学内容的探讨[J].农技服务

[3]杨笃宝,王振勇,刘建柱,等.叶兽医内科学曳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

篇8

关键词:动物免疫学;自主学习;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114-02

引言:

《动物免疫学》、《兽医免疫学》是高等院校动物医学专业极为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免疫学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所有学科,而动物免疫学作为免疫学的一个分支,也已渗透到兽医学及生物科学的各个领域。在兽医学中的应用主要包含:

1.免疫诊断。例如,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的血清学检测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动物疫病的诊断。

2.免疫预防。疫苗免疫已经成为防控我国动物传染病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对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等四种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

3.免疫治疗。例如,对发病个体进行抗血清被动免疫的紧急预防治疗。然而,由于《动物免疫学》具有理论抽象难懂、知识点分散繁多等课程特点,加之与《兽医传染病学》、《动物生物化学》等课程的渗透交叉,是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普遍认为较为难学的一门课程。

自主学习教学法基于美国心理学家Carl R. Rogers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人为本,引导学习者独立、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免疫学的理论与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对免疫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本文作者主要根据切身经历的中美高校兽医学院《动物免疫学》课程教学,通过比较探讨,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为我们《动物免疫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通过采用问答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笔者在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KSU)学习工作期间,选修过兽医学院的《兽医免疫学》与生物学院的《免疫学》两门课程。与国内的《动物免疫学》课程相比,美国《兽医免疫学》课程,明显更加强调互动教学。最简单的一点,国内上《动物免疫学》时,虽然老师也会提醒学生提前预习课程内容,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方法通常是按教材满堂灌,学生预习与否对上课影响不大,因此,造成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然而,在美国《兽医免疫学》或者《免疫学》课堂上,主要是进行免疫学相关问题的探讨。老师会通过连续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而学生则根据预习所自学内容分析、讨论这些问题,这一问答教学方式使得课前预习变得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很好的课前预习,很难跟上教学进程。因此,课前预习已成为美国大学生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

二、通过实际案例讲解增强对免疫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美国本科生学习《兽医免疫学》和《免疫学》课程时,教师主要是通过实例教学完成重点免疫学知识讲解。常用的实例来源包括:

1.最新发表在免疫学相关顶级杂志上的研究内容。通过最新研究结果探讨,讲解课程上要介绍免疫学知识,以增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兴趣并加深理解。

2.通过给学生提前发放将要讲解的知识点相关经典文献或者案例供学生自学,再在课堂上进行特定案例探讨。

3.通过介绍由于免疫学相关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实例介绍免疫学知识点。具体案例如:(1)在谈到先天性免疫缺陷(SCID)时,通过讲述气泡男孩David Vetter因为患有SCID,在与世隔绝的气泡内生活了12年的故事,使大家对SCID留下深刻的印象。(2)在谈到疫苗的作用时,通过讲述1979年天花消灭以及2012年牛瘟扑灭的例子,说明疫苗免疫在传染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3)德国医学家Emil Von Behring因为发现抗体并建立血清疗法而在1901年获得首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免疫学家Bruce A. Beutler与法国生物学家Jules A. Hoffmann由于在天然免疫功能方面的研究,与加拿大免疫学家Ralph M. Steinman关于树突状细胞在获得性免疫功能方面的研究,而共同分享了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通过介绍这些伟大的科研成就,提高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兴趣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免疫学相关的研究工作。

三、通过任务安排使学生自主完成部分教学内容

KSU本科生在《兽医免疫学》、《免疫学》教学过程中,与国内学生相比,所需自主参与完成的教学任务明显较多。例如,任课教师会选择部分重要知识点,根据班级学生人数,安排3―5名学生为一小组,完成某一知识点的自主教学任务,组内人员分工完成相关资料查询、教学课件准备,并以PPT形式向所有学生口头汇报。其他学生可在课堂上提问,由该组学生解答。任课老师需在他们完成自主教学过程中,给予引导、帮助,并做相应的补充,以获得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学生需要自主选择一个较为感兴趣的免疫学相关问题,通过查阅文献书籍等资料,写一份关于该问题或者知识点的综述报告,老师会根据综述报告完成情况,给予点评并打分。自主教学与综述报告都是期末最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通过双语教学促进兽医专业课程教学与国际接轨

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兽医专业本科教育需要积极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专业课教学。特别是近几年许多高校都从海外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在师资力量上,双语专业课教学已经完全可能实现。为推进我校兽医专业本科生的双语教学改革,建议先采用小班试点制,对部分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进行双语教学实践。双语专业课试点班的顺利进行需满足如下要求:

1.试点班学生必须主观支持对《动物免疫学》等专业基础课进行双语教学。同时,试点班学生还应该具有较为良好的英语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

2.专业课教学必须采用双语教材,可以选用较为权威的英文原版教材为主要教材,并辅以现有的中文教材。

3.试点班任课老师必须同时具有较高的专业教学水平与外语水平,可以侧重在具有海外留学工作背景的教师中选择合适的专业课老师进行试验性教学。

4.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课堂上教师可多采用问答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部分教学工作,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创造性思考,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五、小结

有效进行问答教学、实例教学、自主教学和双语教学等,必将有助于提高《动物免疫学》的教学效果,但是这一方法的有效实施要求学生必须积极配合,也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同时,对任课教师自身的水平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为切实做好《动物免疫学》教学改革工作,需要根据生源水平、师资力量等实际情况,与中国学生目前更加适应的传统教学法等相互结合,循序渐进地改善《动物免疫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汉春.动物免疫学[M].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8-9.

[2]朱建中.医学免疫学教学过程中科研意识的引导[J].基础医学教育,2002,4(4):299-299.

[3]雷程红,余佳琳,姚刚,等.案例教学在《动物免疫学》教学中的运用和思考[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11):66-68.

[4]余祖华,丁轲,程相朝,等.任务教学法在动物免疫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5,31(7):966-968.

[5]李任峰,王三虎,田香勤.动物免疫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效果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11(43):150-153.

Enlightenment From the Teaching-learning Model of Veterinary Immunology in United States

CHEN Nan-hua,ZHU Jian-zhong *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 225009,China)

篇9

【关键词】说课 课程改革 药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7-0055-02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其阐明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发挥药物最佳疗效、防治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它可以促进新药的研究开发,发现药物的新用途。它是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药学专业的专业课程。药理学的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药理学课程改革的载体。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是辅助教师顺利落实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说课是授课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专家讲述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及教学实施的过程等。随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说课以其独特的形式逐渐成为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师课堂教学素质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活动。开展说课活动能激发教师在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上的变革,着眼于提高教师群体教育教学的能力,大力推进药理学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本文以药理学课程为例,从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课程评价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课程性质

医生在给患者用药时需要思考:患者是否需要用药?药物的类型、剂量、用法、疗程是否合理?是否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什么,怎样防治?患者是否有用药禁忌?不同患者因个体化差异是否需要个性化给药?这些都必须依赖于药理学知识。在新药研究中,新药的毒性反应、体内过程、药物效应的研究也都需要以药理学知识为指导。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学科,在临床医学课程中以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等为基础,为研制和应用药物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的理论。它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药学与医学、新药研究与制药企业之间的桥梁学科,是执业医师与执业药师的必考科目。

二 课程目标

要明确本课程的目标,首先要了解药理学课程的任务。药理学的任务包括:(1)阐明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作为药物治疗学的基础理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2)对药效学和药动学的深入研究又是开发新药的重要组成部分;(3)药理学研究的不断进步为生命科学的其他领域提供重要的科学资料,是推动生命科学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学科之一;(4)在正确掌握药理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为培养基础药学与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奠定基础。同时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程不仅能让学生直接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以提高应用药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它还是后续临床课程学习的基础,同时它也是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主干课程,为此我们将课程的培养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药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2)掌握各类代表药物的药动学特点、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主要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3)熟悉药物的分类和常用药物的作用特点、应用、主要不良反应及药物的相互作用;(4)了解药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重大进展。

湖南省教育厅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基金项目资助(湘教发〔2011〕76号)、湖南省药理学精品课程资金资助(湘教通〔2007〕186号)

2.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1)具备参加各级各类岗位执业资格考试的基本药理知识和技能;(2)具备根据临床适应症合理选择用药及防治不良反应的能力,具有评价合理用药、观察和分析药理毒理现象的能力,具备开展用药咨询的能力;(3)具有独立进行药理学动物实验基本操作的能力;(4)使学生初步具备开具处方的能力,能胜任药品使用、管理、研发和药学服务等岗位的工作。

3.情感目标

药理学教学的情感目标就是通过药理学的教学活动,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思想道德修养相结合,培养学生:(1)尊重患者、关爱生命;(2)具备团结协作的精神及人际沟通能力;(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4)具有高尚、灵活、开放的人文精神;(5)具有认真、科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三 课程内容

本课程临床专业有104学时,其中理论课62学时,实验课42学时;药学专业104学时,其中理论课60学时,实验课44学时。药学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分析实验及设计性实验。

课程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分为:(1)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适应症、禁忌症、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等;(2)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机体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3)影响药效学和药动学的各种因素。实验内容分为四部分:药物的一般知识介绍;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包括:实验动物的捉拿、固定、编号方法,实验动物的给药方法,实验动物的麻醉及实验动物常用的手术方法等);药理学实验操作(正常机能+病理模型+药物治疗);病例分析及用药讨论。

四 教学方法

药理学课程为了把教学内容以最佳的方式展示给学习者,同时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和药学专业学生的特点,采取丰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临床医学专业采用如歌诀教学、任务驱动法、病例处方分析法、用药医疗事故分析等教学方法。针对各种不同工作岗位的核心需求,每一个项目的学习都由真实的案例引导,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方式进行实施。药学专业学生针对其特点,除以上教学方法外,还可以通过减少病例处方分析法、增设实训实习内容,促进教学与企业需求相联系,让学生接触企业、接触企业文化,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如采用教师到企业实践、聘请企业工程师到校讲课、学生到企业实习等多种形式,使我们的教学始终与企业需求保持一致,达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人才的目的。

五 课程评价

教学环节的最后是对学习效果的评定,对学生考核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分数,还看学生学习的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考核主要内容是考核学生的情感目标及能力目标达成情况,包括学生课堂纪律、学习态度、考勤情况、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课堂问答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内容,这些占总成绩的10%;期末考核分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理论考试是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进行一种综合性的考察。它包含两层含义:即一是学生对于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二是对不同疾病的药物选择和解决相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重在对知识目标及能力目标达成情况的考核;实验操作考试主要是考核学生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其中理论成绩占总成绩的70%,实验成绩占20%。

六 结束语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教学新方式,是集体教学研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课程说课是推进当前高等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开展说课形式的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药理学课程中说课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左敬亮.论“说课”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8(3):71~73

[2]张鹏.《电子产品工艺》课程的说课设计[J].高职论丛,2011(2):46~50

[3]王雁梅、孙明振.以说课为载体 促进高职课程内涵建设――以药理学课程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2(19):14~17

[4]吴国泰、杜丽东、任远等.基于落实三维目标的药理学教学设计[J].药学教育,2013(2):37~40

篇10

论文提要:通过对我校东莞校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生理科学实验课教学的问调查,对如何选择实验内容及设置实验项目;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如何合理使用实验资源,改大班教学为小班教学的必要性等进行了论述,以鳃决生理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提高生理科学实验教学质量。

为了加强医学生科学素养和基础研究能力的培养,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基础教育内容的结合,我校东莞校区自2003年以来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将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学三门学科的实验课合并,组建了独立的生理科学实验室,开设了新课程——生理科学实验。5年来,我们紧扣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积极学习国内各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经验,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初步形成符合我校教学要求的生理科学实验课程体系,该课程已成为我校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关注学生对我室教学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从中发现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我们对已经完成我科课程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就调查的结果作一分析和思考。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我校东莞校区第二临床学院05和06级临床专业学生,共1603人。

1.2方法

2008年11月,我们同时对05和06级临床专业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从实验内容的设置,实验课时的安排,实验前准备情况,教师授课,课堂辅导情况,课后批改实验报告情况等方面,把调查内容设计为6个方面19项,分为好、较好、一般、差、很差5个评价等级,并就以上6个方面发表自己的意见。

2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250份,回收223份,有效率为89.2%。经统计,涉及调查内容19项中,学生评价好的有6项,评价较好的有10项,评价一般的有3项。

2.1学生对生理科学实验课教学的评价(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对生理科学实验教学的总体评价比较好,特别是实验准备和实验报告批改两方面评价好,有200名学生认为教师实验前准备细致,试剂和器材准备充分,实验过程中损坏能得到及时更换;189名学生认为课后教师批改实验报告及时,工作认真细致;有164名学生认为实验内容设置较好,教师授课水平较高;90%的学生都认为老师在课堂上态度和蔼,工作认真,遇到问题愿意询问老师,与老师沟通;而课堂辅导方面学生的评价相对较差,评价较好的仅占8.1%,评价一般为70.3%,评价差和很差的分别占15.2%和6.4%;197人反映一位辅导老师太少,课堂辅导不及时,应加强实验辅导。

2.2学生对生理科学实验教学的意见

通过对学生意见的收集,反映我室实验教学主要集中在以下问题:(1)实验内容设置没有突出专业特点;(2)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所占比例偏少;(3)教师授课理论讲述时间过长,实验操作时间不够;(4)大班教学实验组人数及实验组数多,致使实验资源相对不足,每个学生的操作机会减少,而教师的课堂辅导亦跟不匕。

3讨论与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我校东莞校区生理科学实验课教学质量较好,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但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带教老师在课堂辅导方面跟不上,离学生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实验场地和实验资源有限,使东莞校区的生理科学实验课均采取大班教学,一个实验室两个小班同时上课实验组数及人数均很多,带教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实验中很难兼顾到每个组。且东莞校区生理科学实验课带教老师以年轻老师为主,年轻老师的带教经验不足,部分非生科专职教师对实验的熟练程度也有待提高,这些都是导致课堂辅导达不到学生要求的原因,也是我们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实验资源和师资力量有限,5年来,不同专业的实验课内容变化不大,使学生对部分陈旧实验内容兴趣降低,再加上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科研产生浓厚兴趣,使他们对实验课内容的设置有了新的要求。如何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合理选择实验内容,是我们应该认真考虑及解决的问题。

4建议和措施

4.1结合不同专业特点,精心选择实验内容,在实验项目设置上突出专业特性

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应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设计难度不一的实验项目。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教师在选择实验内容时应突出临床思维,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利用生理、药理和病理生理基础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设置实验项目时可突出临床医学专业特点,联系临床医生的工作,开展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仿真训练,如可在实验中设置制定用药方案的教学内容。总之,对不同专业的实验课程设置要有侧重点,实行分类教学。

4.2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

我们在不增加课时,保证生理、药理、病理生理学所必需的实验操作技术的情况下,减少一些枯燥乏味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如在临床医学专业的实验课中多安排如“失血性休克及抢救”这类综合性实验。它们的特点是内容丰富,操作步骤多,操作时间长。学生可以在实验中用动物复制临床上常见病例的相关病理模型,并可运用学过的知识对动物进行抢救和治疗,通过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又训练了他们用基础理论解决I临床诊疗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旨在通过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实施实验方案,验证实验结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了解医学科研实验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以上几种能力尤为重要,可在教学安排中适当增加设计性实验的比重。

4.3精心做好实验准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实验准备包括实验器材的准备和预实验。实验课前技术人员应将设备和仪器调试好,试剂和实验器材应准备充分,课堂中发生差错或损坏要及时更换或维护,以保证学生的实验顺利完成。带教老师和技术人员必须在课前认真完成预实验,及时发现问题和实验中的难点,并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避免学生在实验中出现同样的问题,一旦出现可给予正确的指导。

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在教学方法上可开展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除必要的交代和注意事项的强调外,尽量避免讲小课,给予学生足够多的动手时间。可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网络上的视频资源配合实验教学,可起到指导学生规范操作,提高动手能力的良好作用。

在实验中教师要加强课堂巡视,多走动,多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在实验中的错误操作,给予正确的指导。对于学生在实验中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对待,耐心解答。尽量用启发性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课后讨论,利用学生重视实验结果的心理,以实验结果为基点加强课后讨论,教会学生质疑,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