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与技术专业范文
时间:2023-08-10 17:3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检验与技术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医学高职高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具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自2007年成为国家示范院校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后走向了发展的快车道。经过几年来的专业建设改革和发展,该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力量明显增强,实验实训条件显著改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为基层医院培养出了高素质技能型医学检验专业技术人才,在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改革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建设整体思路
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满足职业岗位群人才规格的需要,要体现职业能力为本位[1]。结合学院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市场调研情况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能熟练掌握常用各项医学检验技术,适应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在基层医院(县、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疾病控制中心、中心血站、生物技术行业等从事检验技术工作。
专业建设的整体思路是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卫生健康为己任,创新“学院与附属医院+基层医院”人才培养模式。以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为重点,以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加强专兼结合“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培养基层医院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
2 专业建设改革措施与实践经验
2.1 创新“学院与附属医院+基层医院”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市场广泛调研,邀请行业专家和各级医院专业技术人员分析论证,对本专业面向及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创建了“学院与附属医院+基层医院”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学院附属医院是一所直属综合性三级医院,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是集教学、临床和科研功能为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临床见习、顶岗实习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附属医院检验科技术人员和学院专任教师共同承担专业技能课理论教学、实践带教任务。学院专任教师轮流安排到附属医院检验科进行临床实践,双方交流临床与教学经验。其二,基层医院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临床见习和顶岗实习提供场所,也是毕业生就业基地。第1、2学年每个学期都安排1周时间到基层医院临床见习,让学生了解检验科的基本情况和工作任务。第3学年顶岗实习10个月安排在基层医院(其中1个月在乡镇卫生院)。其三,本院作为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三农”服务的办学宗旨,利用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及附属医院检验科的优越条件,为周边基层医院提供良好的共享资源,包括技术支持和在岗人员培训,支持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2.2 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加强课程建设力度
2.2.1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通过人才市场调研、行业专家咨询、合作医院参与、专业分析论证会等多种形式对本专业面向及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明确适应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制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块结构。将工学结合、院校合作的教育思想贯穿整个课程体系,按照“学院与附属医院+基层医院”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教学并组织实施。
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拓展课、实践教学课等五大课程模块构成,其中公共课模块和专业基础课模块的教学由学院专任教师完成;专业技能课模块和专业拓展课模块由学院和附属医院教师共同承担;实践教学课程模块主要由附属医院、基层医院及校外实习医院兼职教师完成[2]。
在课程安排上坚持基础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并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专业技能课实验实训时间,毕业顶岗实习为10个月,使实践教学总学时达57%。通过早期接触临床、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加强顶岗实习管理等途径是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3]。
2.2.2 课程建设措施 一是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学科体系,重建新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将原来的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课程整合为《基础医学概要》;将原来的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课程整合为《临床医学概要》;新编了校本教材《检验专业技能综合实训指导教程》,增开了《医用物理学》、《检验仪器使用与维修》课程,使学生能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为加强人文科学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增加了选修课程,提高学生就业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改革后的课程设置是针对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知识和素质要求来确定的,体现了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具有的针对性、灵活性、适应性特色。二是学院与行业专家、兄弟院校合作共同开展课程建设。目前已建成1门省级精品课程《临床检验基础技术》、4门院级精品课程、7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主参编卫生部规划教材3本,编写“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和实验实训指导书共12本。
2.3 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培养专业带头人 几年来,学院通过外出进修、培训、学术交流、实践工作锻炼、人才引进等多种途径,加强了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并重点培养了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注重了传帮带对青年教师业务能力提高所起到的作用,现已建成了一支师德高尚、医教结合、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现有校内专任教师1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副主任技师)6人;有硕士学位者4人;有省级专业带头人1名、院级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10人;有双师教师13人,占87%。专业负责人是省级专业带头人,也是全国医学检验技术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研究会医学检验分会常委。专业骨干教师每人能够承担2门以上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此外,学院聘请了校外兼职教师16人,他们均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主要承担实践教学工作任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为本专业实现人才培养、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4]。
2.4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2.4.1 校内医学检验实验实训中心建设 新建了校内医学检验实验实训中心,新增面积约900 m2,新增实验实训室12间,新添教学仪器设备价值为450万元,新开实训项目12个。改建实验实训室7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600万元,实验实训开出率达100%。学院建立了开放性实验实训制度,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明显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也增强了对乡镇医院在职人员培训、师资培训、联合培养学生等多种社会服务功能。
2.4.2 附属医院检验科教学基地建设 附属医院检验科新增仪器设备150万元,设备总值达500余万元,进一步充分发挥了附属医院的实训实习基地功能,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见习、临床教学、顶岗实习、师资培训、社会培训等发挥重要作用。在教学实习和培训工作中,注重培养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检验质量控制观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减少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失误[5]。
2.4.3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进一步加强校院合作,建立了一批稳定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学校已跟50家医院(含乡镇卫生院8家)与签定了实习合作协议,实行院校共同管理学生。学校与实习医院每年举行联席会议1~2次。实习带教老师对本院检验专业实习生的表现满意,许多实习生被留用,实现了“实习到哪里,就业到哪里”的理想。
3 专业建设改革的主要成效和创新
3.1 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3.1.1 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就业形势好,生源充足 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实践,专业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更加扎实,实践操作能力明显提高,学生顶岗实习普遍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质量高。2007级、2008级、2009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分别为90%、92%、95%。学生毕业后参加检验士资格考试一次性通过率均为95%以上。近几年来专业招生学生人数稳步上升,每年招生数在120人以上,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约400人。
3.1.2 毕业生受到县级及以下基层医院的青睐 特别是乡镇医院,毕业生到工作单位后都能安排住房,提供了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大多能解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编制等,毕业生能安心在乡镇医院从事检验技术工作。
3.2 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明显提升
3.2.1 为县和乡镇医院提供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一是学院为全市县乡镇医院(含社区卫生服务站)培训检验技术人员共190人次,附属医院接受县乡镇医院检验人员进修20人次。二是学院每年选派教师下乡镇进行技术指导20余人次,对口支援了8家乡镇医院,有效地提高了乡镇医院检验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拓宽了乡镇医院的检验业务。三是利用附属医院的雄厚技术力量和先进设备,以附属医院为龙头,建立了基层医疗网络,使农民能享受三级医院的优质服务。
3.2.2 无偿提供教学资源,达到资源共享 学院为对口支援的3所西部地区院校免费培训师资12人,联合培训学生150人,选派4名骨干教师支援建设实验实训室2个。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参编卫生部规划教材3部,编写校本教材和实验实训指导书12本(种),同时已建成的省级精品课程、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及各种网络教学资源均无偿提供给各兄弟院校,达到资源共享。
3.3 创新与特色
3.3.1 创新了“学院与附属医院+基层医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一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子。该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教师“医教结合”,学生“工学结合”,学校与医院的“校企合作”,是顺应社会需要、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6]。
3.3.2 学院与附属医院、基层医院的相互结合,形成了“校内仿真的实验实训、附属医院真实的临床见习、校外实习医院顶岗实习”递进式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由初级到高级,逐步加强技能训练,使学生达到完全胜任工作的能力。
3.3.3 构建了与人才培养模式配套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重建了基于医学检验项目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块,创新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少华,李泳平.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高职高专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879-931.
[2] 张继瑜,王前,郑磊,等.突出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实用型检验人才[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12(10):1330-1333.
[3] 刑艳,唐中,蒋兴亮,等.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3):228-229.
[4] 王富伟,陈秀敏.关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双师型”团队建设问题的思考[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0):172-173.
[5] 苏鲁贤,陈育贤,黄向阳.医学检验常见失误与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0,14(8):105-106.
篇2
[关键词] 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基层医院;实用性人才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7(a)-0131-03
Innovativ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alent-training mode majored in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
TANG Tao-fu GUI Chong-yang YANG Xiao-bin WEI Dong-yun
Yong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Hunan Province,Yongzhou 425100,China
[Abstract] By establishing the talent-training mode of college and its affiliated hospital & primary hospital in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 major,it achieved win-wi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 by college and primary hospital,docking between major and vocation, and connection between graduate and employer.The talent-training mode was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the practical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ician for the purpose of getting a job in primary hospital.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medical students in primary hospital and had a certain demonstration effect in the cultivation of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icians from ot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underdeveloped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which is worthy of extension.
[Key words]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Talent-training mode;Primary hospital;Practical talent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许多高职院校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1-2]。永州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被列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性高职院校,积极创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院与附属医院+基层医院”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年实践取得了突出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 行业背景与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湖南省中长期卫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显示:至2010年底,全省有卫生人才总数37.1万人,卫生技术人员26.26万人,其中,高级、中级、初级的结构比例为7%、31%、62%。全省卫生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与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为整体素质偏低、人才结构和布局尚不合理,特别是基层卫生人才严重短缺,不能满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省卫生人员总量达到45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2万人,基层卫生人员达到18万人;到2020年,卫生人员总量达到60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4万人,基层卫生人员达到24万人。
卫生事业是关乎百姓健康的民生大业,卫生人才已成为卫生事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医学检验技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专业办学层次一直以中专、大专学历教育为主。虽然后来一些高等院校相继开办了本科层次的医学检验专业,但毕业生数量少,主要在省、市三级医院就业。到2010年底,全省共有752家医院、2309家乡镇卫生院、54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从事医学检验技术的在岗人员约4500名,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约占25%(含在职学历教育),大、中专学历层者约占65%,还有10%未经过正规学历教育。在本省基层医院(含县、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数量和学历层次都不能满足基层医院的实际需要[3]。因此,高职院校承担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专门人才的重任,也势在必行。
2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施
2.1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通过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市场广泛调研,邀请行业专家和省、市、县、乡镇等各级医院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召开专业分析论证会,对本专业面向及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把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对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形成了详实的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组织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进行讨论,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根据职业岗位群及职业能力要求确定本专业必备的核心知识、核心技能和综合素质,形成专业课程体系。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适应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能熟练掌握常用各项医学检验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毕业生主要在基层医院(县、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疾病控制中心、血站、生物技术行业等从事检验技术工作。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充分考虑了毕业生怎样才能适应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工作,为此,在第一、二学年每学期安排1周时间到基层医院(县、乡镇卫生院)进行临床见习;在毕业实习中安排1个月到基层医院(县、乡镇卫生院)顶岗实习,其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基层医院检验技术人才的工作任务,提前适应基层医院的工作环境,为毕业就业做好准备。
本校附属医院是学院直属的三级综合性医院,由于“前院(医院)后校(学校)的独特位置优势,附属医院检验中心是校内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学院与附属医院在教学、医疗、科研等方面融合在一起,附属医院检验中心医技人员和学院专任教师共同承担理论教学、实践带教任务;真正体现了“医教结合”的优越性。
因此,本院作为地方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立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服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自2007年以来,创建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院与附属医院+基层医院”的人才培养模式[4],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收到了突出成效,为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模式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范。
2.2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本院通过专业人才市场调研、专家论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创建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院与附属医院+基层医院”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学院与附属医院的深度融合,体现“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校内检验实验实训中心和附属医院检验中心即“两个中心”共同作为学院的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教学、临床见习、顶岗实习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学院专任教师轮流安排到附属医院进行临床实践,附属医院医技人员也承担理论与实践课教学工作,双方互相交流教学与临床实践经验,学生可以边学边做[5]。②学院与基层医院合作,体现“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办学模式[6]。基层医院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临床见习和顶岗实习提供场所。第一、二学年每个学期都安排1周时间到基层医院临床见习,让学生了解检验科的基本情况和工作任务。第三学年顶岗实习安排在基层医院(其中在乡镇卫生院1个月)。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在基层医院就业。③该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地方性高职院校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的办学宗旨。作为地方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学院利用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及附属医院检验中心的优越条件,为周边基层医院提供了良好的共享资源,包括技术支持和在岗人员培训,提高了农村医疗服务的水平。
2.3 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和实施
2.3.1 学院成立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实施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学院主管副院长、教务处、系部(专业)负责人以及医院主管科教工作的副院长、教学办公室(科教科)和检验科负责人等共同组成,负责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与实施。学院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教师以及校外兼职教师等是实施人员,按照要求具体执行。
2.3.2 校院共建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和附属医院检验中心 为了更好地组织和实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来,学院投入450万元用于校内医学检验实验实训中心和附属医院检验中心的条件建设。通过加强硬件建设与制度建设,强化“两个中心”的实践教学功能。现有实验实训室20余间,仪器设备先进齐全,总值达1100万元,实验实训项目开出率达100%,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越的实践教学条件。通过建立开放性实验实训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实验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6]。
2.3.3 医教结合打造专兼结合“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学院通过每年轮流安排专任教师到附属医院检验中心从事临床实践锻炼,为附属医院教师举办教学技能培训班,选派教师参加短期进修培训、学术会议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通过医教结合、专兼互动,逐步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7]。现有专兼职教师30名,其中正高2名、副高12名,有硕士学位者8名,有省级专业带头人2名、院级专业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12名,双师素质教师26名,比例达87%。专业负责人是省级专业带头人,也是全国医学检验技术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研究会医学检验分会常委。
2.3.4 院校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为保持有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院加强了与各实习医院的联系与合作,完善了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制度。学院已与50家医院(含乡镇卫生院8家)签订了实习合作协议,实行院校共同管理学生。学院每年举行校院联席会议1~2次,研究教学工作;每年给乡镇卫生院拨付一定的基地建设经费或赠送仪器设备;每年安排县、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到学院和附属医院免费进修或培训学习,以改善实习基地条件和教学水平。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成效
3.1 毕业生质量高,就业形势好,生源充足
通过建立与实施该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更加扎实,实践操作能力明显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适应能力较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质量高。近3年来,该专业毕业生年度就业率均在95%以上,同时该专业招生学生人数稳步上升,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00余人。
3.2 毕业生在基层医院工作适用性强,受到基层医院的青睐
由于该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实用性人才,近几年来毕业生自愿到基层医院的就业人数明显增多,年平均为80%以上,受到了基层医院的好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可给毕业生安排住房,工作和生活待遇不断提高,有机会解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等,毕业生能安心工作。
3.3 学院为基层医院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社会服务功能提升
近五年来,学院和附属医院为全市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培训检验技术人员共300多人次,选派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下乡镇医院进行技术指导40余人次,对口支援了8家乡镇卫生院,有效地提高了乡镇卫生院检验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拓宽了检验科业务范围。此外,学院利用附属医院的雄厚技术力量和先进设备,建立了基层医疗网络,使农民能享受三级医院的优质服务。
4 结语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院与附属医院+基层医院”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院与基层医院“共建、共管、共育、共享”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办学;实现了专业与行业对接、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接;是培养面向基层医院实用性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8],为基层医院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性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该人才培养模式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中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少华,李泳平.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高职高专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879-931.
[2] 胡生梅,张家忠,李智山.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践行“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5):625-626.
[3] 刘传佳,高嫣然,张政强,等.湖南省乡镇卫生院医学检验调查现状分析与思考[J].青岛医药卫生,2012,44(1):45-47.
[4] 唐陶富,桂重阳,杨晓斌.高职教育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J].中国医学创新,2012,5(36):153-155.
[5] 刘丽华.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1):1021-1024.
[6] 张晓廷.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6):133-134.
[7] 郝坡,肖志勇,孟凡萍,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医学检验技术教学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3):13-14.
篇3
相关热搜:医学检验 医学检验论文范文 医学检验论文题目
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和高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临床医学对医学检验技术相关学科的依赖和需求日益增强,高等医学检验教育如何与时俱进、培养适应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需要的实用型、创新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及“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均明确提出要加强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构建和完善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新机制,为医学检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国家这一协同创新的教育科研理念引领下,2013年广州医科大学锐意创新,我校医学检验系与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携手合作,成立了广州医科大学校内二级学院——金域检验学院。这种依托于第三方独立实验室的医学检验专业办学模式,有别于国内现行的医学检验专业依托于大学本身或依托于附属医院的办学模式,开启了国内医学检验第三种办学模式:即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新思路。也因此被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为试点学院,并获得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立项,将我校医学检验教育改革引领到一个更高更新的起点。
1校企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1.1医学检验专业发展瓶颈亟待突破的需要
我国医学检验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尚无成熟的办学模式借鉴,现行的主流办学模式主要有两种,_种是大多数高校采用的“系科分离”的办学模式,即系及其教研室等组织架构设在大学,教师均为学校在编专职教师,这种模式师资队伍较为稳定,教师潜心教学科研的时间相对充足,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课堂教学富有逻辑性和系统性,更容易使学生接受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但这些教师多无临床实际工作经验,不熟悉突飞猛进的检验新技术和自动化仪器,难以在教学中结合临床实际;另一种是少数高校采用的“系科合_”的办学模式,即系设在临床学院,依托医院检验科作为主要力量开展教学,教师均为临床一线检验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能将多年积累的临床实际案例形象地结合于教学中,对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和信息较为熟悉,教学内容能紧密地联系临床。但这种模式教师队伍较为松散,教师面对临床繁重的医疗任务,很难抽出较多的时间用于教学和科研,不利于专业和学科建设。
此外,医学检验是_门应用性学科,实验教学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多数学校均存在检验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之比达不到1:1,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脱节较为严重,实验教学手段落后于学科发展步伐等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检验教学实验室的平台建设跟不上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多数学校限于财力对检验实验室的投入只是一些常规的、基本的仪器设备的投入,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学得多、实践训练机会少,难以学以致用。
有鉴于此,在现行的国内两种办学模式中如何找到最佳的结合点是多年来医学检验教育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广州医科大学率先试点,在我校原检验系依托临床学院“系科合的办学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携手广州金域检验公司,成立了金域检验学院。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整合、共享双方优势资源,将学校专职教师、附属医院临床教师和金域公司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有机结合,组建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可以有效的弥补高校教师和_线教师各自的缺陷、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利用企业和高校资金共同搭建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可以有效解决因教学资源匮乏造成的培养方案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科研实践机会和便捷的临床见习、实习通道,使实践教学水平跟上检验医学发展的步伐。
1.2转化医学模式下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需要
转化医学是现代医学发展和研究的主要模式,检验医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是转化医学的三大平台(基础、实验室、临床)之_,也是作为医学学科群中最容易实践转化医学的专业之_[2]。在转化医学模式下迫切需要建立转化医学检验人才的培养理念,在传统医学检验主要参与疾病诊断的基础上,转化医学更注重基于个体基因检测的临床用药、治疗指导和患病风险评估,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体系中紧密跟踪国际检验技术发展动态,加强对学生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培养。而金域公司跟国际接轨的临床基因组检测技术和临床质谱检测技术平台,以及其强大的以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为主的“医学检测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华南个性化医学检验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为我们在教学和科研中开展转化医学的研究,推动基础研究的新发现服务于临床实践和实施多学科的交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载体和重要的支撑。
13就业市场和人才需求转变的需要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检验本科教育的普及,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输送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医院检验科、防疫站等医疗_线部门。近年来以医学检验仪器、试剂等产品研发为主的体外诊断技术(mdiagnostic,IVD)公司的迅猛发展和提供医学检验社会化服务的第三方“独立实验室”的迅速崛起,使医学检验人才就业市场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过去90%的毕业生在医院检验科工作,到现在逐步增多了在IVD公司、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实验室、研究所等多元化岗位就业的转变,对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从过去传统的检验科常规人才的需求拓展到对医学检验经验性人才(如微生物检验和血液学检验等)和高新技术人才(如掌握质谱技术、临床基因组学检测技术等)的需求。同时综合性医院在满足基本临床检验工作的同时,也更多地致力于开展临床检验科研服务工作,这也对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先进的硬件优势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有利于让学生早接触、早实践,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成为知识结构均衡,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多面手。
2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搭建
2.1校企双方各自的背景和优势
广州医科大学医学检验专业。广州医科大学(广医大)医学检验专业始建于1989年,是华南地区最早开设医学检验教育的高等院校之_。经过20多年的专业建设和办学积淀,该专业已成为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第三批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第五批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2006年),临床检验诊断学获第八轮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扶持学科(2007年)、第三轮广州市属高校重点学科(2011年)和广州医科大学“十二五”校级重点学科(2011年)。医学检验教学团队获得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立项;各专业课程带头人均承担了国家规划教材主编、副主编及编委工作,也多担任广东省、广州市检验学会及相关学会的主委、副主委及常委职务,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此外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要教学基地的广医附属第_、第二、第三3家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检验科专业技术人员达150人,实践教学设备齐全。其中第_附属学院和第二附属学院医学检验部均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并分别是美国贝克曼一库尔特公司全实验室自动化流水线唯一的中国培训基地和广东省临床基因扩增培训基地,第一附属医院同时还是全国首家“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基地”,为学生专业教育和医学人文素养的培育提供了重要条件。学生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及专业知识、科研思维深受实习基地及用人单位好评。
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金域检验)成立于1994年,由广医校办企业改制、发展而成,目前已成为立足广州辐射全国、拥有21家子公司的第三方服务产业链的龙头企业,是国内最早、开展项目最多的医学实验室,是中国首家同时通过国际最高标准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认可和ISO15189认可的医学实验室。公司设有国家发改委“医学检测技术与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州市转化医学分子检测重点实验室”、“生物医药多重‘组学’关键技术外包服务平台”、“广东省生物医药检测工程中心”、“广州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以及与国内多家著名高等学府联手打造的“产学研基地”,共同培养研究生。并设有感染性疾病检测中心、心血管疾病个性化
检测中心、肿瘤个性化检测中心、内分泌代谢疾病检测中心、血液病诊断中心、肾脏病理检测中心等。金域拥有一支以归国专家为主的高素质、国际化专业研发人才队伍,汇聚了海内外知名专家140多人,美国归国博士和国内博士共34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8人,具有高级职称专家28人。形成了以高精尖技术为支撑、老中青合理搭配、产学研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团队。
2.2校企合作的基础
金域公司与广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情感,企业一直奉行母校情深,师恩铭记,血液里流淌着广医人精神的文化,多年来双方在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科研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活动: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设立了针对检验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金域奖学金,经省人社厅批准成立了广州医科大学一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在校企双方一直保持良好合作的基础上,2013年学校利用检验专业二十多年办学的积淀,整合金域公司高端的设备平台、技术平台及国际化的人才储备等优势,联手共建金域检验学院,聘请金域公司董事长及高管担任院长,成立了学院组织架构,由学院自主制定内部管理制度、人事聘任制度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并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赋予专家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指导和审议权。这种校企深度实质性合作的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校企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了真正意义的新平台。
3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3.1校企双方关系的协调和推进
校企合作办学虽已屡见不鲜,但是,校企合作创办体制内的二级学院,还没有现成的模式和借鉴经验。我们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处理好双方各种各样的关系。
合作与隶属关系。广医大与金域检验的合作,是—种校企合作关系,双方平等,协商协调,共同进退。双方合作的载体是广医大的一个内设二级学院,与学校的其他内设二级学院一样,纳入国家一本招生计划,在学校教务、科研、学生、人事等部门的统_规划和指导下开展工作。由于金域检验的董事长兼总裁受聘为学院的院长,从公司和学校的层面上是平等合作,但是在学院工作的层面上却是受命于学校的。正是这种既有平等又有隶属的关系,给双方合作平添了十分复杂的因素。但是由于双方真诚、互信和智慧,也由于历史的渊源和校友的情怀,双方逐步明确了这种关系,并且在曰常操作中认真地摆正了这种关系,为学院的运作和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资源互补、共赢共享关系。合作举办_个二级学院,尤其要办成试点学院,毫无疑问双方的资源投入和成果共享也是合作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广医大的品牌和优良校风,睿智和改革的领导班子,医学检验专业和学科建设的丰硕沉淀,国家给予的基础投入和日常运作投入,是金域检验学院建设的良好基础。金域检验门类齐全、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实验室,既获CAP认证又获ISO5189认证的严格质量管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串联质谱和临床基因组检测平台,还有医学检验高端的国际合作关系,是金域检验学院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保障。双方强强联合,有利于资源互补,共赢共享:广医大将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等方面力争取得突破性的成果,金域检验也将在品牌建设、吸引高端人才和科研攻关等方面取得丰硕效益。
师资内聘和外聘关系。学院发展必须要面对的又—个重要问题就是师资建设。广医大原来的检验专业教育依托医院检验科进行。学校专职教师较少,面对学院的发展和适度的招生规模扩大,师资问题日益凸显。但是在体制内进行招聘,却受到编制数额的严格限制。
怎样破解这个难题?经过反复协商,双方决心共同探索,走一条新的路子来解决问题。第_,学校对体制内的编制数额按常规给予保障,该类教师的一切待遇按体制内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第二,师资的缺口,在学校指导下由学院自行招聘,自行解决待遇,由学校发聘书,按内聘教师办理。第三,根据需要,学院可自行聘请客座教授和特聘教授,自行解决待遇,由学校发聘书或学院自发聘书。按照这个办法,学院在金域检验的优秀员工中选拔聘任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为教师,聘请落户金域的十多位海归为客座教授或特聘教授。他们在担任公司专家工作的同时,还担任学院的副教授、教授、客座教授、特聘教授。他们的待遇在原有基础上,学校还给予课时费等几项教学津贴。这样,既解决了师资缺口问题,又找到了建设_支产学研教相结合、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双师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行之有效的途径,有力地推动了试点学院的建设。
3.2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方案的构建
学院成立之际,恰逢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并对医学检验本科专业作出重大调整之际[3],将原五年制、授予医学学位的医学检验专业统_划归为四年制、授予理学学位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新专业分类、新学制背景及校企协同育人办学新模式下,金域检验学院围绕新培养目标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修订过程中始终紧跟国际医学检验技术发展方向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和整合校企双方的优质创新资源,优化课程体系,并根据金域公司与国际接轨的技术平台和人才优势,创建了以金域检验师资为主要力量承担的三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特色课程:临床基因组学检验技术》、《临床质谱检验技术》、《实验室质量管理与认证认可》,并相应地增加了高新技术平台的毕业实习,组织以金域检验为主的国内外专家编写了新课程的教材,以期将专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前瞻性的引入课堂,同时还利用金域检验和美国临床病理协会(ASCP)共建的“ASCP病理和医学检验教育及认证中心(大中华区)”的优势,引入完善的教育认证体系,面向学生及社会专业人员开展ASCP考证相关的培训讲座,共同推动我国病理医生和医学检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ASCP资质认证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在国内、国际就业市场上都具有_定的竞争力。加速培养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思维的实用型高级医学检验人才。
3.3校企协同育人产学研实践基地的建设
篇4
关键词: 艺术设计 实验教学 改革
实验室是高校进行实验教学、创新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创新能力、科技素质的重要场所。艺术设计专业属于应用型学科,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校艺术设计类实验室建设起步较早,于2002年立项建设浙江省艺术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竣工并完成验收。目前实验教学中心常年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艺术类开放实验项目80余门,每年可为2000多名本科生提供实验教学必备的实验场所和仪器设备。通过多年来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中心逐步确立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启发学生艺术心智为核心,以培养具有创意思维、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开放式多宝塔状”为实验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能力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加强应用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教学,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体系,增强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为学生以后走向社会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以下将从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模式、实验考核机制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中心近几年来所进行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与优化方案。
1.以“素质、能力、创新意识”为培养教育目标,模块化实验为载体,构建了层次化、模块化“332”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艺术设计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应用型设计人才。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成为艺术设计人才能力结构的两个重要方面,其培养和形成阶段主要体现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艺术实验教学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包含基础理论学习、艺术技巧训练、艺术创作、作品展示展演各个阶段,经历多次的模仿、认知、思维、创作、传播的循环过程,它的层次性体现于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循序渐进,从认识性实践开始,到验证性、设计性、综合设计性直至创新实践。中心经过长期的探讨和改革,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互通,教学、科研与创作兼容,优化整合各个实验室教学资源,实行资源共享、开放服务,建立了以创新意识培养为先导、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加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层次化、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新体系。这种全新的实验教学体系由三层次(基础类实验教学、应用类实验教学、创新类实验教学)、三模块(艺术设计、园林艺术、木材与家具设计)、两结合(基础实验课程与专业实验课程相结合、科学研究与科技服务相结合)组成,简称“332”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内容相应分层设置,按照基础性―应用性―创新性实验层次安排实验课程,具体说来就是:第一层为基本技能训练,涉及艺术与环境基础实验课程部分,该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依据艺术与环境基础课程,系统性整合基础实验课程,以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扎实的实验基本技能。第二层为应用技能训练,该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依据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要求,面向园林、环境艺术设计、室内与家具设计、艺术设计(视觉传达、服装设计)、数字媒体、摄影、工业设计、广告学9个本科专业(方向),整合专业技能实验课程,以教师与学生互动形式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强化学生的应用技能。第三层为创新能力训练,该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依据林学专业科研训练项目,依托社会工程应用和学校教师的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以学生自主形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
2.以“开放性、共享性”为管理运行目标,中心实验室主任负责制为核心,构建了“开放式多宝塔状”实验教学模式。
中心确立了美术学、设计艺术学、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摄影、工业设计等多学科交叉发展的教学格局,打破了学科壁垒,实现了各专业、学科的交叉互补,并且,通过教学与创作、创作与实践互动的教学实验平台,实现了艺术学科与其他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互融合。通过“开放性、共享性”实验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创新与实践,中心形成课内以课题教学为主体,课外以“开放式多宝塔状”师生互动为运行模式的实验教学新体系。所谓课内以课题教学为主体,就是实验教学中沿袭了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课题教学的特点,强调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设计阶段的学习后,在掌握一定的基本设计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的基础上,运用一门课程或多门课程的知识,进行实验技能和创造方法的综合性实验。某一阶段的知识内容和若干知识点通过一个课题设计展现出来,几个课题构成一个阶段性知识团块,课题成为知识系统中的小单元,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多种创造技能的交互使用和查阅资料自我学习的能力,达到使设计创意转化为设计成果;所谓课外以“开放式多宝塔状”师生互动为运行模式,就是中心有计划地作出安排,选择专业基础好、实践能力强或接触社会广泛的教师作为导师,选择年轻的教师配合,将他们的教学任课、艺术或设计特长介绍给学生,学生实行自愿报名、师生互选,建立“多宝塔状”师生实践教学组:导师处于塔尖,第二层为辅助老师,第三层为高年级学生,第四层为低年级学生或非艺术类专业但选修艺术课程的学生。学生围绕导师的某一个设计课题,或某一实验(实训)项目,成立实验(实践)教学小组,由于指导老师有20多位,每年报名参加的学生有300―500人,因此组成了20多个宝塔状教学互动小组。通过构建这一教学模式,大三年级学生就开始练习科研、设计等专业技能,大四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项目工作,承担科研、创作或工程设计与施工项目,在开展科研、创作或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师与生、教与学、研与讨形成互动互进,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做到理论跟实际相结合,从而达到学、研、产真正意义上的结合。
3.以“过程性、成果化”为实验教学考核依据,以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为手段,构建了“作业+展览+作品集”新型实验教学考核机制。
中心积极探索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以有利于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提高实验能力为目的,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办法。根据艺术类实验教学的特点,作业(创作作品)是实验的最终成果。一方面按照实验课程(项目)教学递进规律和要求,布置阶段性作业,作为学生平时学习考核的依据,另一方面要求每位学生针对每个实验课程(项目)将最终的作业(创作作品)以展览形式进行展出,接受教师、同学的评议,作为实验教学完成阶段的考核依据,采用“过程+成果”方式进行综合评定,具体操作如下:(1)基础性实验的考核:实验教学的考试与考核采取平时成绩同期末综合作业考核相结合的做法,平时考核以实验操作、实验能力、实验结果及实验报告是否正确、规范化为主要依据。(2)应用设计性实验的考核:重点考查学生完成实验设计的整个流程,看其是否完成了工作任务,指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设计风格是否独特,从而可以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3)创新性实验的考核:结合学生独立或参与设计项目作品,撰写的论文或实验报告,以及参与各类设计竞赛获奖情况,成绩由指导教师小组审议评定。同时要求每位教师在完成考核之后,把一些较为优秀的作业(创作作品)汇集成册子(学生作品集),作为实验教学成果用于校内、校外交流和探讨,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篇5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专业 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研究“一体化”教学的文献大多关注某门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实施,却忽视了课程之间的联系,导致课程之间相互割裂,不能形成集群效应,未能形成合力,严重削弱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整体效益。为此,研究与实践专业层面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有着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指导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具有联系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中介作用和教学模式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教学模式通常分为传递-接受、自学-指导、引导-探究、情境-陶冶、示范-模仿、概念获得、自主学习、现象分析、合作学习等多种类型。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又可分为: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个性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等五种主要类型。其中,自学-指导、引导-探究、情境-陶冶、示范-模仿等教学模式对现代职业教育模式的发展影响较大。
2、“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通过借鉴国外教学模式,在现代教学模式的研究中主动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理论、新成果,逐步形成了产教结合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五阶段周期循环、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其中,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经过高职院校的广泛实践,已发展成为较为完善的教学模式,被高职教育广为采纳。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它以“情境-陶冶”教学模式为基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自学-指导、引导-探究、示范-模仿等多种模式相融合,形成了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操作并重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本质决定了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培养途径。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阵地”的传统教学模式,强化实训实习的教学功能,并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走产学结合的道路,这是职业教育特有的重要规律。
(2)符合职业教育对象的特点。大部分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专业课,教学效果较差。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进行组合教学,形象、直观,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认知。
(3)符合教学过程高效优化的要求。首先,教学信息的传递具有同步性,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融于一体,并进行了有机组合,同步进行;其次,保证了教学信息的同一性,避免学生在认识和实践环节的不一致,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保障。
3、“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
我院机电专业建设课题组依据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结果,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分析认为:专业层面的“理实一体化”是课程层面“理实一体化”的上位概念,既要通过理实一体化课程得以实现,又与其有所不同,是针对专业特点和核心岗位能力的“教、学、做,理实一体化”。主要包括:课程体系一体化、教学设计一体化、教学场地一体化、师资队伍一体化、教学评价一体化等内容。为此,课题组从机电一体化专业定位入手,通过探索与实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专业层面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3.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定位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特色。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是微电子、计算机、信息与机械等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技术,是指机械与电工电子及电气控制方面的一体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学科交叉性、融合性,决定了它的复杂性,也对专业建设和职业教育实施的各环节,如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应用、教学评价与监控等,提出了更加复合的要求。
(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定位。课题组依据对陕西国防职教集团内的西安东风仪表厂、西安203所、204所、205所等企事业单位调研的数据,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入手,调整专业方向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其较好地贴近毕业生岗位需求实际。专业定位为“以电为主、以机为辅,机、电、计算机三能互补”,确定了以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和维修为专业核心岗位,以自动生产线运行管理、机电一体化设备销售与售后技术服务、系统设计与技术改造为专业扩展岗位的职业岗位群。
3.2 课程体系一体化
篇6
1.2016年度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项目名称:《多模态视角下牡丹图形符号多样化呈现与创意产品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016-zd-043
2.2015河南省社科联规划项目《中原习俗图文类普及读物》,项目编号:207]
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附属文科到独立成科的过程,在中国各类综合院校与专业院校中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系统地艺术设计教育体系。随着现代网络智能终端的发展、普及,设计的载体更加多元,设计的表现与传播形式更为丰富,现代人接收与了解信息也更加依赖网络。设计教育更应该迎合现代人的心理变化与需求做适当调整,满足新信息环境下人类对于设计的新的需求。同时现代各种网商、微商等网络平台的出现,也促使现代大学生转变传统的求职观念为自主创业观念,高校也应适当引导,为学生创业提供便利。
目前,国内一些设计教育盲目照搬国外教育理念,模仿国际设计风格,脱离了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缺失了本土个性。此外,艺术教育遵循传统高校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教师进入设计公司实践的时间与机会不多,很难跟上社会前沿设计理念与设计法规。长期发展下去,学生只掌握了理论知识,没有实践设计能力,步入社会之后就很难与设计公司接轨。因此,目前中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并且需要结合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现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用职业教育的视角来审视艺术设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实操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
(一)改变传统观念, 注重应用技术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教育与其他理工科不同,它是一门综合交叉的学科,它涉及艺术、人文、自然科学、技术学科等领域。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的精英型教育已逐步转化为大众型教育,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重点也应培养学生的应用技术,培养高科技技术型人才。学生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的学习,才能在公司独当一面。艺术专业的师生也不应再盲目清高,只重理论学习,将设计停留在设计文案、设计图纸的层次上,而没有真正地将设计转化为产品的技能。学生做设计只做自己喜欢的,不做客户、市场需要的,设计只停留在艺术层,没有接地气,没有任何实用价值,长此以往,振兴民族品牌,提升本土品牌的品质与档次就成了空谈。
(二)通过校企合作、地方政府与高校合作等形式,提升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实操教育
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实操教育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地方政府与高校合作等形式,引入实践课题,以地方经济建设中的实际需求为课题,结合课程教学师生共同研究、解决。以河南高校为例,近年由于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河南洛阳每年以“牡丹花会”为契机组织“创意洛阳设计大赛”,组织高校、设计公司、企业共同参与开发设计洛阳相关旅游文化用品。展览期间,除了有业内设计公司来此招贤纳士,还有普通市民可以在参观展览的同时,购买到自己喜欢的大学生原创文化创意作品。
(三)“以赛促学”将设计竞赛植入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提升实战能力
高校也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相关设计竞赛――“以赛促学”。比如,积极参与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时报金犊奖、红点设计大赛等,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学生通过参与,在校园得到了实战训练,提高了自主学习意识、竞争创新的意识,收获了自信。高校通过组织参与各类赛事,收获了奖项,获得了业内专业人员的认可,提升了本专业的美誉度与知名度。此外,通过将设计竞赛植入本专业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学生会以更高的热情、更认真的态度应对选题,设计质量也大大提高,保证了教学效果与质量。
(四)引导高校教师深入企业与设计公司进行实践,提升实践能力
大力发展职业实操教育还应从教师的再教育入手,改变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国许多从事设计教学的教师从本科、研究生及至博士生的学习到走上工作岗位担任教师,整个过程相对封闭,并且大部分以理论研究为主。这导致其教学与设计市场的需求相脱离,发展职业实操教育就要求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实训指导教师深入企业第一线进行实习,同时引进有实践经验的设计师、民间工艺大师来校任教,开展实践教学工作。
在专业课理论学习时也要兼顾相关法规、政策的介绍,避免作不切实际的设计,比如广告法、包装相关法规,了解产品成型工艺,全面了解包装的内外结构,结合结构做装潢设计。河南黄淮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三品”, 提升应用人才培养水平,这三品指学生第一课堂的“作品”,第二课堂的“产品”和形成效益的“商品”[1]。将设计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增强作品的实效性。高校艺术专业成果考核,没有最好,只有最恰当、最贴切、最实用。
二、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相结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良好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创业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带来了当代设计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国开设设计教育的高校有1328所,相关的专业有5544个,相关在校生达到140万人[2]。面对繁荣的数字我们不禁会问:“学生的就业率怎样呢?”虽然中国的创意市场发展迅猛,社会急需大量的创意设计人才,但在需求大于供给的状况下,2010年设计专业就业率仅仅为63.7%[3]。设计类毕业生面临很大问题,企业希望毕业生基础扎实、吃苦耐劳、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更强,塑造创新精神,但是大部分毕业生缺少这种素质,不愿吃苦还要求高薪水,缺乏对企业的忠诚度,三天两头跳槽,造成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就业率的脱节。
应用型人才要求能够满足社会需求,能够灵活转化,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扩充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技能,为我国培养适合创业产业经济发展的开拓型创业设计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注意控制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尤其要注意相关选修课程的设置,把握好学科的跨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接触到新专业的同时启发他们新的思维,提升其专业修养,拓宽其就业渠道。教师在教学时也要加强团队的交流与沟通,避免课程设置与讲课内容的雷同,提高授课效率。同时,还要注意各个课程之间的衔接,不要在基础课还没完成时就进入专业课的学习,造成知识链条的断层。
三、将校外实践与校内实践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为目的进行课程创新改革
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要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其次提升学生的见识,而现在高校师生由于条件的限制,见识不够,教育方法一成不变,这样势必限制人的思维。因此,在高校的各个教学阶段中都应努力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走出校门去进行交流学习,可以出去调研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其他专业院校的一些优秀教学方法,也可以到设计公司了解新的设计趋势。比如中国美术学院王雪青教授对图形学方面的教学,运用启发式的方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运用全新的表现方法与图形语言,表现熟悉的事物。课堂教学也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展开,课堂形式灵活、轻松、开放。还有一些院校在校园图书馆等地方设“设计沙龙”“书吧”“咖啡吧”,提供了一个师生轻松交流的场所,转变传统答疑方式,交流主题也可以包括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以“个性培养”为中心,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教育引入课堂,培养充满民族与地域特色的个性设计师
各个地方高校都依托于当地文化,正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性,才造就出了丰富的个性差异,保护这种差异就是保护社会的丰富性,丰富而自由的个性也是一个社会之所以具有丰富创造力的根本原因。高校除了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外出深入调研本土传统文化,也应利用专题讲座的形式,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座,共同解读国学精髓。通过学习,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与设计专业相结合,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课题设计,利用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等方式集中展示,提升本土文化用品设计的档次与水平,同时也能很好地宣传本土特色文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将本地特色传统文化与设计教学结合,引导学生深入调查研究,寻求创新点结合课程作业设计相关作品。通过参与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文化修养,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五、结语
面对设计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应该明确,将培养学生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高水平的创造能力、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为己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作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首先要完成专业知识的讲授,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了解学科的内涵、学科发展的历史,具备用专业视角与客户沟通的能力;其次,教师重在引导、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注重“个性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意思维习惯,掌握自己的设计方法;最后,把提升全民的创造意识、艺术素养为已任,努力改变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及教学模式落后的状况,才能培养出更多地具有地域特色的在国际上独当一面的人才。
注释:
[1]梁立民,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N].河南日报,2014-6-28:2.
篇7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实践教学 就业能力 综合素质
基金项目: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改项目(10JG0032Y)。
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学科,专业发展实用性强,紧扣社会需求,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模式滞后,以讲授课程为主,忽视与实践环节有关的基本技能实训,使人才培养与社会客观需求存在着一定差距。尤其在就业环节出现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薄弱、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针对就业需求,学校应调整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解决当下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逐步改革完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等方面加以论述。
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是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
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理论知识讲授远远大于实践的操作,不能使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真正需求,学生实践能力也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学生的设计作品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对材料工艺、印刷流程、现场施工等工作必须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在学校没能得到锻炼,很难在刚一毕业就适应工作。有些学生片面理解用人单位要求的工作经验,利用本来应该用来在校学习的宝贵时间在企业中从事实习、勤工俭学等社会工作,偏激地追求实践经验,结果主次颠倒、本末倒置。因此,构建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要从多个方面去调研论证,制订出最合理可行的方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夯实理论的基础上保障设计实践环节的实效性,要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纳入到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环节中,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或国家级的大赛,提高参与设计项目的能力,真正做到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培训相结合。教学设置要沿着从单项训练到专项训练再到综合训练最后到顶岗实习来逐步加深,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学生综合能力。单项训练是知识能力形成的基础,老师通过理论的讲解,再对单个知识点进行实训。项目实训是通过各单项目标学习后以一个综合的实训把单项训练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进行综合的考虑和设计,再经过顶岗实习的锻炼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学生到公司职员的角色转变,培养学生从设计定位、构思、艺术与技术、材料与工程预算、工程管理以及规划文档编制的全部流程技能,增强实践能力,逐步造就日后从事本岗位的专业能力。
设置实践教学课程是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前提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要重视学生在校期间实践的课程设置,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设置实践教学课程。
1.基础性实践。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现状,重点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技能。涉及到的课程有:三大构成、透视、人体工程学、商业摄影等,在这些课程中加入实践的调研和单项训练。
2.综合性实践。这一过程逐步会接触到书籍装帧、广告设计、印刷技术、家具设计等内容,这一阶段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策划能力、协调能力等,分析和解决设计任务的能力以及综合知识的运用。
3.专业性实践。此环节的实践课程是整个校内实践的重点,涉及到的课程有计算机综合应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生产实习等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操控力、执行力、职业素养等一系列的就业能力,使学生提前进入工作角色,加快学生的角色适应能力和专业成长能力,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4.应用性实践。艺术设计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最终学生的创意作品还要得到市场的检验和认可。因此,要深入市场实施项目教学,学生要进入市场调研考察,了解社会需求,对服务对象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实践教学要按照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规范,积极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努力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要具体到位并及时检查指导。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实践操作的技能,教师要及时评价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师要不间断地对实践教学进行检查,注重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解决。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
实践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通过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尽早适应工作环境,加深学生对工作职责、工作技能的认识,缩短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差距,同时也能通过实践课程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个人素养和综合能力,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练习。
1.实施项目教学法。在项目教学中,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其学习过程是每个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困难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一定的项目让学生完成模具设计、加工生产、产品质量检验等生产流程,从中学习和掌握机械原理、材料处理、制造工艺等。通过实际操作能够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调能力、适应能力,计算机应用的实践能力以及基本专业技能等,目的是使学生零距离接触社会、接触企业,增强设计工作经验。要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及时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努力做好项目的成果跟踪和提升工作,对做得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加各类竞赛等。学校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完善课堂所学的知识,丰富知识结构,在实践过程中为寻找就业岗位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根据近年就业情况调查表明,学生在校期间从事过实际设计工作,在应届毕业生就业选择时具有明显的优势,应该把实践环节作为必修课记入学分,把项目教学贯穿于整个艺术设计学习的过程中,把项目教学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和纽带。
2.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建立专业实训基地和良好的社会实践教学环境,也是解决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是实现就业和提升就业质量的决定因素。纵观国内外好的艺术设计专业都要有能够满足学生实践的工厂和车间,学生的课程作业很大部分是在实物操作过程中完成的。由于直接接触材料,同时又因处于实际操作中,所以更容易理解在教室授课所不能充分表达的内容,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逐步实现:⑴由学院与系级单位协商积极建立院级校外教学实训基地;⑵院级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应根据学科、专业性质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实践教学条件的单位;⑶学院将根据有关专业实践教学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需要,建立院内教学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立不仅能够满足和完成教学实训的任务和要求,而且基地建立要专业对口,特点明显,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也可和有一定技术实力和发展前景的企业或公司开展培训,满足实训学生参与操作以及观摩的条件。
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是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保障
随着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增加,就业市场的需求增长却相对放缓了,对口工作岗位趋于饱和,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整个艺术类就业市场疲软,高额的教育成本与严峻的就业形势形成巨大的反差,从企业用人来看最需要的是能够全面适应社会发展、个人素质高并具备一定的学识和经验以及在合作与交流、创新与决策等方面都拥有足够潜力与修养的高素质人才。企业希望应聘人员不仅在专业领域拥有一定造诣,还要求他们了解甚至通晓相关专业和领域的知识,并善于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应用来解决具体问题。同时对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外语水平、事业心、责任心等综合素质都提出明确的要求,这也是用人单位对艺术设计专业高素质人才的综合要求。市场所需的人才不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元化发展的综合性强的复合型人才。优秀设计师应该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和与客户进行有效合作的综合素质。因此,要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多学习创业指导课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获得的就业机会也会增多,也能很快适应公司工作的多样化需求。很多单位要求的人员是能对公司业务有一定技术支持并且能对公司项目进行相应管理的人才,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以及在人际交往中的应变能力。由于综合素质达不到要求而转行的从业人员也不少,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学习,能有效地帮助毕业生应对将来进入社会后多方面的工作要求,真正做到把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这是就业的保障。学生要充分利用在校学习的时间,为自己补充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广泛阅读相关书籍、选修、旁听相关专业课程。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根据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制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就业为目标安排课程,突出自身的专业优势,制订出能充分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培养方案。只有面向社会才能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才能真正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纵观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使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向实践性综合化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具有实践经验,了解设计环节,懂得材料工艺和印刷流程、工程预算并具备独特的设计思维能力,且综合能力强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艺术设计专业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教育观念,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在实践教学模式中探索,增强项目教学,建立适用于教学的实训基地,注重提高个人素质。同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发挥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计算机应用、实践创新的能力等,将专业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效地结合,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建萍.改革高校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4).
[2]谢志远.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2).
[3]郑苗秧,阎玉秀.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
篇8
关键词: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艺术;实践教学
一、表演艺术与播音与主持艺术
(一) 表演艺术
所谓表演艺术,即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演奏、演唱等形式来传达人物情感、心理、思想,从而塑造艺术形象的一门艺术形式。其核心宗旨是表现生活。表演艺术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舞蹈、音乐、影视等一系列艺术门类。
(二)播音主持艺术
所谓播音与主持艺术,从字面上理解可知,主要是一门包括中国语言学与新闻传播学的复合型应用语言艺术。但是与过去单纯的语言艺术不同,如今的播音员与主持人有着更加广阔的表现空间。根据节目性质的不同,主持人需要转换不同的角色。新闻类节目的主持人要呈现出一种严肃、端庄、正式、从容、稳重的状态;法律类节目的主持人要给人一种严谨而专业的感觉;访谈类节目的主持人谈吐应当亲切、自然,让人有亲近之感;娱乐类节目的主持人机敏、幽默、乐观、活泼带给人轻松与快乐。同一位主持人进行不同节目的录制就应当投入到相应的角色之中。比如撒贝宁在主持《今日说法》时不苟言笑,让人觉得严肃而可信。而在春晚的舞台上,他则呈现出一种轻松、幽默的状态,给观众带来欢笑。由此看来优秀的播音员与主持人同时也是“表演者”,可以自如转换角色。
二、表演艺术对播音与主持专业的重要性
(一) 表演艺术技巧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中应用的成功案例
由上文的分析可知,播音与主持艺术与表演艺术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可以输两门艺术彼此相依,密不可分。成功的播音与主持艺术实践离不开与表演艺术技巧的融合,要想成为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首先要建立正确的表演意识。许多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表演艺术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重要性。
最为典型的一个成功案例应该是《壹周立波秀》。作为一个脱口秀,其节目性质就决定了主持与表演相结合的特征。主角周立波既是主持人同时也是表演者。从着装开始,主持人就体现了鲜明的表演特色,一身西装,头发后背发胶定型,是一个典型的有着一定的知识与社会地位的上海男人形象,极力向高雅层次靠近,符合他为自己设立的名头“海派清口”。节目以炫目的舞蹈开场自不用说,其结尾处又常常由主持人亲自演唱一首用时事热点编写歌词的歌曲,更是将表演形式完美的融合于主持之中,无独有偶《欢乐中国行》的主持人董卿也以此种表演形式作为节目的结尾。滑稽演员出身的周立波更是将滑稽剧甚至相声、小品的表演技巧融入到主持当中,整个节目像是一个个滑稽段子不断引人发笑。情景剧音乐的融入、模拟的电话连线、VCR等等更是丰富了主持内容,让整场“秀”在欢声笑语中完成。
与此同时节目通常剪接为几幕,有开端、发展、、结局,造成一种戏剧效果,话题不断,引人入胜。在小品《笑谈人生》中冯巩曾总结了朱军的“绝招”:“套近乎忆童年,拿照片把琴弹,只要钢琴一响就让你哭个没玩。”虽是笑谈但说出了朱军主持中的表演特色,“照片”、“琴声”一类的道具让嘉宾仿佛回到了人生中的某一段岁月,营造出一种戏剧情境,赢得的效果是感人至深的。
诸如此类的案例不胜枚举,这都充分的说明了表演技巧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中的运用是多么重要。
(二) 播音与主持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表演艺术的融入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如此重要,然而其在实践教学中是否占有重要地位呢?答案是否定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扩招为学校带来大量生源,而随之显现的问题是师资力量明显不足。表演艺术作为一门“慢工出细活”的学科,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的投入,培养一名合格的人才一对一教学是必须的,然而一方面学生数量的增多使得精英化教学不可能实现,而学生素质的良莠不齐又使得教师在“普及”与“提高”之间难做抉择;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数量不足,许多教师专业素质不佳,则教学质量低下。
其次,随着播音与主持专业为新兴专业,其课程安排并不成系统,尤其是随着这一专业的日益火热,许多非专业学校开设了这一学科。由于不同的学校强势专业不同,导致了这一专业的基础课程配置不同。有些学校中文是优势学科,则播音与主持专业会开设比较系统的中文教学,而忽略表演艺术这一基础课程。
最后,表演艺术课程需要有一定的教学规模与专业的教学设施,并不是所有学校都能提供,以致这一门课程的展开十分吃力。
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将表演艺术技巧融入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十分重要。
三、将表演艺术技巧融入播音与主持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方法
一名优秀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应当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精神素质与业务素质。政治素质自不用说,我们下面探讨如何将表演艺术技巧融入到从业者的精神素质与业务素质的培养中。
(一) 良好的精神素质
主持人登上舞台直面观众,第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克服紧张,这一点与演员是一样的。那么对于此问题的训练方法与演员的训练方法一样,运用表演艺术课程中的解放天性训练法。事实上,紧张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脸皮不够厚”,放不开,那么运用解放天性的训练方式,能获得很好的效果。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性,可以从在同学面前大声的自我介绍开始,到模仿生活中有趣的人,表演生活中发生的事,夸张的模仿动物,逐渐提升难度,让学生充分的舒展天性。从而达到在舞台上的谈吐自如。
(二) 优秀的从业素质
除了深厚的知识底蕴意外,作为一个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还应具备其他的业务素质。
首先,舞台注意力。优秀的主持人必须时刻将注意力集中于主持的内容而不被台上台下的种种情况干扰,这与表演艺术类似。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模拟情景,让学生在台上表演或朗诵,其他学生在台下窃窃私语,以锻炼学生的舞台注意力。
其次,舞台表现力。相较一些西方国家,我们的语言表现力丰富而行为表现力不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默剧表演以激发学生的舞台表现力。
总结:表演艺术是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成功的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离不开表演艺术技巧的训练,而如何将表演艺术技巧更好的融入到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实践教学之中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只有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与进步才能培养出合格而优秀的播音主持人才。(作者单位:辽宁财贸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尚臣,浅谈表演技巧在播音主持专业的应用,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1。
篇9
一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实习新体系构建的背景
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10100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新的培养目标提出“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现代仪器设备及先进医学检验技术,能够从事医疗卫生机构及相关科研机构的临床医学检验、卫生检验工作,具备初步现代医学检验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品德高尚、基础扎实、技能熟练、素质全面,具有一定科研发展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1]。培养目标中最显著的变化是检验专业培养的不再是检验医师,而是能从事医疗卫生机构及相关科研机构的临床医学检验、卫生检验工作,具有一定科研发展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要求具备临床医学检验及医学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我们认为这个转变是医学检验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以及明确人才培养规格的一个重要转变。这种变化也反映了近年来人们对医学检验高等教育的认识的转变,即医学检验专业更偏重于医学技术类的专业,这种调整具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2]。为了顺应教育部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设置调整的要求,培养具有一定科研发展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原有的医学检验专业毕业实习体系需要更新和完善,从而体现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二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实习新体系的构建
在满足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完善了毕业实习体系。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条件体系和管理体系[3]。
1目标体系
根据学校整体办学理念、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专业培养模式新变化的要求等修订了切实可行的专业实纲。该大纲既明确了学生应掌握的临床检验基本技能,同时又强调对学生的科研发展潜能的培养,以适应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
2内容体系
在完善新一轮教学大纲修订的过程中,我们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实习内容体系进行了初步改革和尝试。我们以医学检验技术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了毕业实习内容体系。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参加临床实践和科研设计活动,提高现代医学检验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
目前,浙江中医药大学共有六届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基本分布在省内各大医院检验科,他们对毕业实习最有体会。在修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纲时,除了征求用人单位意见、实习单位意见、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意见之外,我们还广泛征求了这些历届毕业生的意见。他们对实纲最有发言权,可以提供一些实用性意见。根据学校指导性方案意见,理学生毕业实习时间为半年,医学生毕业实习时间为1年,基于医学技术类的要求和实习单位的反馈,我们已向学校申请获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实习时间为1年,并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实的业务要求、实习时间及科目安排、各科室实习内容要求等均进行了修订。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生命科学学院开办医学检验专业优势,提高学生的科研发展潜能和实践动手能力。浙江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国内中医院校中较早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院所。学院科研氛围浓厚,坚持“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省级示范中心生物技术教学实验中心为平台,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让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进入到实验室,充当科研助手、教学实验准备助理等,学生到大二期间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到大三积极组织参加省级学科竞赛。学生在浓厚科研氛围的熏陶下,不仅培养了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也激发了一定科研发展潜能,为毕业实习期间顺利开展科研设计和论文写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条件体系
在原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开辟条件优越和带教水平高的校外实习基地,构建良好的专业实习条件体系,满足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实习需要,以适应对医学技术类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利用实习医院和医学检验中心两大平台,提高毕业实习质量。
(1)充分利用实习医院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加大对毕业实习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毕业实习效果
根据办学地处省城的优势,可以聘请省级或市级三甲医院检验科主任或具有高级职称检验师为学院客座教授,组建高级检验教学组,让这些检验领域的专业人士深入教学一线,将检验医学最新研究进展带入学校课堂,将临床工作实际和学生毕业实习典型案例带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加强学生对毕业实习的初步印象和对毕业实习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毕业实习的自觉性。另外通过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可以增进学生与医院检验科主任或高级职称检验师之间的感情,为将来能顺利实习和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校附属第一医院、浙一医院和浙江省人民医院实习的学生普遍反应,由于分管实习的带教老师或检验科主任就是平时上检验专业课的老师,一下拉近了实习生与检验科的距离。学生可以尽快进入角色,及早融入到实习单位的大环境中,为后期能留在实习单位工作或就业推荐提供很大的帮助[4]。同时学院在毕业实习与就业推荐之间制定了适宜政策,对推荐学生就业的带教教师给予一定奖励。
(2)充分利用医学检验中心教学资源,构建校外实践基地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毕业实习顺利开展搭建有效平台
医学检验中心拥有先进的仪器、拥有齐全的检验专业课程对应的所有实践项目,很多都是医院无法完成的。目前检验行业三大医学检验中心(杭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杭州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杭州金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在杭州运行良好,其中有两大医学检验中心总部设在杭州,尤其是杭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作为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日常的实验学习、小学期见习、小学期实习、毕业实习的顺利开展搭建了有效平台。通过在医学检验中心的实地实践和科研项目的参与,学生在实验项目的操作、病理指标的分析、科研工作的参与等方面都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助于他们创新意识的增强、实践技术能力和科研兴趣的提高,也便于对专业的更深理解,为将来毕业实习地顺利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4管理体系
管理是落实实习环节的关键,因此,加强实习管理,对培养应用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从2002级到2013级十一年的办学历程,我校对医学检验专业毕业实习已建立了一个较完整的管理体系。实习由学校、教务处、学院、实习单位四层领导管理:在分管校长的领导下,教务处组织制定实习计划、实纲和实习相关的管理文件,以及检查实纲和实习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处理和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学院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去各实习医院给学生进行实习辅导、讲座及检查实习情况,协调与实习单位的关系,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及组织纪律情况,发现违规违纪现象及时处理。组织修订实纲,参与实习选点和实习基地建设及其它提高实习质量的具体工作以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学校、教务处、学院,在工作中互相支持,通力合作,协助实习医院做好实习生的管理工作,确保实习任务圆满完成。
在组织管理毕业实习过程中,我们通过选拔考核实习带教老师、充分调动历届毕业生辅助带教的积极性,加强与实习单位的沟通和联系等途径,规范毕业实习各项进程,从而体现管理的实效性。在学院毕业实习管理领导小组内选拔一名专业毕业实习工作联系人,该联系人定期到各实习单位走访,检查监督学生实习状况,评选优秀带教老师和优秀实习组组长,组织召开优秀带教老师经验交流会,邀请优秀带教老师分享带教经验。对附属直属医院带教老师实行选拔和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学业绩考核中,并与职称晋升和绩效考核挂钩,从而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积极性。对有历届毕业生工作的实习单位,让历届毕业生辅助带教应届实习生,让实习生尽快熟悉医院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实习各项流程,提高实习质量。对历届毕业生辅助带教制定奖励政策,作为评选优秀校友、优秀辅助带教老师的一个重要依据等。
总之,毕业实习是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提高医学实验研究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理清毕业实习目标要求,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平台,加强毕业实习教学环节,提高毕业实习管理效率,从而构建有效的毕业实习体系,为社会培养出具有一定科研发展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
[2]姚群峰,宁勇.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的新变化[J].检验医学教育,2011,18(3):1-3.
篇10
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基本标准,否则专业的认证和评估难于开展。因此,制定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规范人才培养实践,已凸显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应用型人才是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受到社会对人才类别、规格需要与学生基础条件以及全面发展要求的共同制约,是培养标准中的决定性要素,并以此来完成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方案和环节、课程体系的设计、配置与构建等3。医学检验是以临床应用为基础,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目标。因此,应用型人才是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1.社会岗位对医学检验人才的实际需求
随着社会岗位的分化与复合,医学检验人才呈现两类特征:一是检验技师。现有医院检验科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是检验技师,从事一线常规检验工作,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是其职责,主要由本科或专科毕业生担任,岗位需求量大;二是检验医师。在2004年卫生部首次将其纳入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学科之后,检验医师在医学领域才有了一席之地,在综合性大医院检验科陆续开始设立,但人数不超过10个。其职责为指导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检验项目,参与疑难检验结果的临床会诊、查房,帮助临床医师应用检验结果进行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等H,多数由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再读检验研究生后在检验科工作或临床医学本-硕连读七年制或研究生中培养,属学历后教育。因此,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方向明确为检验技师,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
2. 医学检验办学规模和学制的必然选择
据2013年8月22-24日在南京召开的全国高等院校医学检验专业第十八届校际协作会暨检验医学教育教学研讨会统计,高等医学检验本科教育从1984年的5所院校已发展到2012年104所,年招生规模从每年100人发展到6000-8000人6]。这一方面为有求学愿望的人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不得不面对高等教育质量“滑坡”的不争现实。高等学校,特别是地方性高校,必须从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所谓“精英教育”转向以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众化教育;另一方面,医学检验专业学制变化的影响不容小视。学制缩短1年后,学习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相关课程将会顾此失彼,学生的临床知识不能支撑对各种检验信息临床意义的解释,更不能与临床医生进行有关的病例讨论和指导临床实践。因此,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不可能走‘‘检验医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道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应是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3. 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院校定位
在开办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中除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等几所院校为“211”、“985”学校外,绝大多数为地方本科高校,财政的投入与“211”或“985”学校相形见拙,加之医学检验专业办学始于1984年,从最初的师带徒到院校教育,办学历史较短,在教学投入、学科建设、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生源条件等方面对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型或复合型人才难度不小。相反,地方本科院校了解地方经济发展,在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具有优势,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0。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主要以医院检验科为就业岗位,以从事服务性检测为工作要求,是一线的技术工作者,因此,人才培养需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层面。
二、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分析
区别于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检验医师的培养目标,四年制医学检验的培养目标是检验技师,从事日常的检验技术工作,能进行检验方法的更新、引进、应用和评价,能全面做好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也可参与科研中的部分实验工作8,对临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与临床对话能力的要求则要低于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主要的岗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
1. 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分析
从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和岗位分析的角度看,检验工作者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四个方面:①群集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素养、医患沟通与团结协作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英语的应用能力、就业或创业能力等。②专业技术能力。是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分析和解决岗位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常用检验仪器的使用能力;从事检验各亚学科(临床基础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血液学及输血学检验等)服务性检测的能力;计算机信息和数据处理能力。③实验室质量控制能力。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全过程质量控制能力,最大程度上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核心在于坚持有效的持续改进。④专业拓展和创新能力。是适应检验医学学科不断的发展和岗位的不断分化,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专业拓展能力是指自主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包括适应医学检验信息化、自动化以及外延到与人类健康有关的体外诊断试剂研发、仪器设备制造的新技术等;科研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能针对医学检验前沿技术或实际工作中的难点问题,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归纳发现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体系
与检验岗位能力匹配的知识体系包括:①人文素养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是可持续学习的基础;②工具性和方法性知识:是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包括计算机知识、英语、文献检索与应用。③专业基础知识:是岗位上做好服务性检测的专业基础,包括基础医学知识如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以及实验诊断相关的临床医学知识如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④专业知识:包括专业的核心知识和专业拓展知识。专业核心知识是医学检验各亚学科的技术知识,直接反映当前岗位的工作需求,体现专业的针对性;专业拓展知识是适应检验医学的学科不断发展和检验外延的不断拓宽的新技术、新知识。
三、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原则
1. 准确、全面、发展的原则
准确就是要认真分析毕业生就业岗位的特点,搞好人才需求定位;全面就是把胜任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统筹考虑,搞好人才规格定位;发展就是要与时俱进,着眼专业学科发展和岗位变化对人才要求的提高,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培养标准,搞好人才的发展定位。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必须契合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检验学科发展特点,以检验市场的实际需求和工作岗位任职能力的需要为导向进行设计,以保证毕业生能凭借自身的专业素质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顺利就业,这一点十分重要。
2. 突出办学特色的原则
特色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有了特色,专业才有生存的价值和发展的动力。检验医学不同层次的岗位分工必然会存在,各举办院校也有自己的学科优势、资源优势和办学传统,因此,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不应僵化也不应单可考虑设置保证标准和发展标准,这样既保证了基本教学质量,也为各个学校留有创新和专业特色发展的空间。
3.可行性原则
人才培养标准必须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真正指导教学实践,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与自定标准相符合。因此,制定的人才培养标准必须与学校的定位与实际工作状态相符合,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从国家政策层面,教育部通过调整学制已经明确四年制医学检验为检验技师的培养,因此,要避免盲目拔高制定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四、成都中医药大学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标准的设计思路
成都中医药大学从2007年开始招收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从_开始就是走的检验技师的培养道路,注重在检验方法学、实验种类、检验项目、技术种类等教学内容上体现出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考虑到近年来体外诊断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既能胜任临床检验工作,又能从事人类健康有关的检验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支持的新型检验技师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因此,在课程设置中通过强化或新增体外诊断技术相关课程,进行专业后期分化,形成体外诊断技术专业方向,解决了学生就业出口单一的问题。
1. 培养目标的定位的调整
教育部1999年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M针对的是以培养检验医师为主要目标的五年制检验专业本科生,由于受到职业定位、工作目标、师资力量和岗位设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得不到系统全面的规范化检验医师临床培训,在参加工作后往往很难尽快胜任检验医师的岗位和职责11。因此,我校将‘‘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调整为“掌握检验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检验医学必备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将“能在各级医院、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检验检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人才”调整为‘‘具备现代医学检验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能在各级医院、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公司及独立实验室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 知识要求
医学检验专业知识体系包括化学分析、仪器分析、检验医学、基础医学等,主要掌握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检验医学必备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临床检验(包括临床检验基础、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病原生物学检验、血液学检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临床输血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现代仪器设备及先进医学检验技术,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和基本操作规范等。
3.能力要求
具备从事临床检验的基本技能,能熟练地操作常用的临床检验仪器,能进行日常的仪器维护;具有初步的实验室信息管理和生物安全管理能力;具有初步的与病员及临床科室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具备一定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英语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和写作能力;具备文献检索,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4. 素质要求
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与职业道德,依法行医;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关心病人,将维护人民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养成较好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勤奋向上,具备踏实工作的作风。具有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一定的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基础,并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积极主动了解、获取和掌握本领域发展动态及新知识、新技术的意识。身体健康,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5. 专业课程设置
以培养学生医学检验技术的应用能力为原则,以能胜任临床检验工作为基本保证,通过新增医学检验仪器学、体外诊断产品评价、生物医学工程导论、生物科学概论、医药市场营销学、检验技术前沿进展等体外诊断技术方向性课程,实现专业教育前期打通,后期分化,培养既符合医学检验内涵发展又能拓展到体外诊断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支持的新型检验人才。其课程设置分为四大课程群,见表1。
6. 专业实践体系
- 上一篇: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技术观
- 下一篇: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报告